企业出资人

2024-05-24

企业出资人(精选12篇)

企业出资人 篇1

出资人监管的对象和范围是其全资、控股企业;出资人是企业财务监管机构;监管的总体方式以监管机构审批备案和向监管对象——企业派驻监管特派员相结合为宜;监管的内容主要有资金、资产、费用、收入及利润分配、财务报告五大项。

一、资金监管

(一)筹资

当企业拟实施下列筹资行为时,应分别报特派员、监管机构同意或备案:

1. 采取吸收合并等筹资方式,导致改变企业股本结构时,事前须经监管部门同意,然后提交股东大会批准。

2. 接受非货币资金投资,须由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经监管部门会同同级国资部门确认。

3. 用资产抵押方式向外举债筹资,全资企业无论数额大小,应报监管部门同意;上市公司绝对额超过净资产5%,非上市公司超过净资产2%的,在提交股东大会批准之前,先征得监管部门批复同意;上市公司在净资产5%以下,非上市公司在净资产2%以下的资产抵押贷款,由企业董事会决定,并报监管部门备案。

(二)资本金

未经企业股东大会批准,企业不得随意变更股本结构。企业资本金的增减变动,筹资及法定重估中资本公积金的增减变动,弥补亏损引起盈余公积金的变动等。经监管部门同意后,提交股东大会批准。

(三)消费资金

控股企业各项消费资金的使用,应编制项目预算和开支计划,由董事会审批并报监管部门备案;全资企业项目预算和开支计划,应报监管部门审批。

(四)运营资金

各企业要按照生产经营、固定资产投资、对外投资、生活福利等,分类按季编制资金运营预算,企业重大资金使用计划,应报监管部门备案。

(五)其他

监管机构在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监管时,为确保出资人和企业的利益,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任何部门和单位对企业的收费、罚款和摊派,必须经特派员复核、签批,凡无合法依据、标准的收费、罚款和摊派,企业一律不得支付;为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对无效合同,无合法凭证、无合规手续的会计事项,有权要求企业不能对外支付现金(包括支票、汇票等)。

二、资产监督

(一)损失的核销、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存货计价办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年限等重要会计政策

企业损失的核销方法、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存货计价办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年限等重要会计政策须经特派员审批;财务管理制度的变更,必须在年度终止前提出变更申请,说明变更的原因和理由,经监管部门同意,报本级政府批准。

(二)担保

企业一般不得对外提供借贷款担保,确需提供担保的,应根据《担保法》要求相关企业提供反担保。对外担保金额,全资企业无论数额大小,应报监管机构批准;上市公司担保额超过净资产5%时,非上市公司超过净资产2%时,在提交股东大会批准之前,应先征得监管机构同意;上市公司在净资产5%以下,非上市公司在净资产2%以下时,由企业董事会决定并报监管机构备案。

(三)对外投资

全资企业所有对外投资和项目投资,应报监管机构批准;上市公司绝对额超过净资产5%,非上市公司绝对额超过净资产2%的对外投资和项目投资,应在召开股东大会之前,征得监管机构同意;上市公司在净资产5%以下,非上市公司在净资产2%以下对外投资和项目投资,由企业董事会决定并报监管机构备案。控股企业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单项投资超过100万元的必须事先征得监管机构同意。

各企业对外投资必须按年度分项目编制投资损益明细表,反映企业各项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

(四)损失及固定资产处理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盘亏、毁损、报废等净损失,应区别不同情况依据盘存记录、技术单位的品质鉴定或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报告,经部门负责人审核、财务部门审查提出意见,报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特派员审批处理,计入当期损益;全资企业还需由主管财政机关在决算批复时一并审批。

三、成本费用的监管

(一)业务招待费

监督企业建立业务招待费预决算制度和财务审核制度,在财务制度规定的控制比例内据实列支。企业制定的有关业务招待费开支办法和标准应报监管机构备案。

(二)递延资产

监督企业按国家规定的项目列示递延资产,分期处理。对确需转入递延资产的有关费用支出,必须将新增项目的名称、金额、摊销计划报市监管机构同意,全资企业还需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批,否则,不得列入递延资产。

(三)固定资产竣工入账

监督企业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竣工决算手续。已经交付使用但没有办理竣工验收的已完工项目,应按暂估金额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并按规定提取折旧。已经整体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无论是否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一律按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管理核算,其借款利息和汇兑损益,必须按规定计入财务费用,不得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也不得列入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

(四)待摊和预提费用

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的预提费用项目及标准,需报特派员审批,并报监管部门备案。预提数额与实际数额发生差异时,应及时调整提取标准,多提数额应在年终冲减成本费用,需要保留余额的应在年度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

四、收入、利润及其分配的监管

被监管企业应严格按《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章程和其他有关规定合理界定收入,准确核算利润,按规定程序实施利润分配。

监管机构对企业收入、利润实现的真实性和税后利润分配的合理性进行监督管理。

五、财务报告的监管

企业应按月、季和年度向监管机构报送财务决算报表和有关财务报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还应同时报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监管机构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实行离任审计制度。企业法人代表离任,须由监管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离任审计。

按照新《会计法》规定,企业董事长(国有企业厂长)、总经理和企业财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对弄虚作假、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监管机构将依照有关法规对有关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

企业出资人 篇2

他们是企业领军者,沉浮中看透功名;是党组织领头羊,彷徨中坚定方向;是党建热心人,身未在心却从未离开……他们始终坚信: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好了,就是竞争力。做强了,就是影响力。此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评选出出资人,现推出全新栏目——

出资人话党建让全国知名非公企业的出资人们来带领大家读懂“企业家精神”;读懂“党建即力量”……他们是——

今天,我们推出陕西篇,邀请到的是:西安四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总支书记

白浩强 陕西宝鸡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宝和

白浩强、王宝和的获奖感言 来自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00:00 02:06

出资人· 成就榜白浩强在企业里,他喜欢大家叫他“白书记”而非“白总”。他自学研究党史,提出了要“用抓好党建的办法管理企业,引领企业发展”的理念;他每月会定期给员工们讲党史、上党课;他要求每一个项目上都建立临时支部;他坚持把党员充实到一线重要岗位……2017年10月,白浩强作为十九大代表,带着全省民营企业主的重托与期盼,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提问出资人Q您所在企业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发挥的最大作用是什么?白浩强我认为党组织凝聚了人心,使得员工心态由“打工”变为“拼事业”,把老板和员工的关系由对立变为战友。员工有信仰有追求,愿意承担社会担当,就会自觉维护企业,共同凝聚企业向上发展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就不怕做不好工作,就不怕做不好企业。真正实现了“用党建的办法管理企业,用党建的思路发展企业”。

Q您作为出资人对于企业党建工作给予最大的支持有哪些?白浩强作为出资人,应当全力支持企业党建工作,只有老板重视了,这项工作才有可能做好、做实。例如我们公司制定了《党组织工作条例》,确立了公司党组织的设置、隶属关系、职责与任务,强化党组织在企业管理中行使话语权和决策参与权,奠定了党总支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在员工提拔晋升方面,也参考党建工作法,由党组织摸底调查,推荐合格人员,然后组织述职答辩会,开展专家评审,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得到选拔和培养。Q您所在企业的党建工作最大亮点是什么?白浩强16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创新开展党建工作,“用党建的办法管理企业,用党建的思路发展企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迅速投入到宣讲活动,对公司业务过问不多,但公司业务完全不受影响,反而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就是因为全体员工都能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自觉地完成本职工作,体现了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的成效。Q您希望上级党委对两新党建工作提供什么样的支持?白浩强我认为两新组织在开展党建工作中应当坚持四个“更加理直气壮”,一是更加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伟大,讲好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历程;二是更加理直气壮地管理和教育党员,加强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三是更加理直气壮地占领思想教育阵地,真正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四是更加理直气壮地支持、相信、管理各类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优势。出资人· 贡献榜 王宝和30多年来,王宝和对事业执着追求,顽强拼搏,带领企业一班人积极投资国防事业建设。他对党建工作也高度重视,通过党建引领,为加速军民融合发展趟出了新路。2016年7月,王宝和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民政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授予“全国拥军模范先进个人”。他是一位心如磐石、意志坚强,在艰难困苦中顽强挺立的“中国硬汉”!

提问出资人Q您所在企业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发挥的最大作用是什么? 王宝和我们企业是一家民营军工企业,主要为军队和武警、公安生产轮式装甲车和旋翼机。军队要求党管武装,而生产装备必然要有党的领导。因此,党支部在企业最大的作用是政治引领作用,确保企业讲政治,不偏离方向,遵守法律法规,保证武器装备永远掌握在党的手中。此外,支部建设带动了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凝聚了人心,树立了民营企业一样能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的思想,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企业健康持续发展。Q您作为出资人对于企业党建工作给予最大的支持有哪些? 王宝和一是让党支部班子成员参与到企业的决策层,使党建思想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积极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二是尊重党建人才,给予较高的工资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予倾斜;三是支持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全力提供经费保障;四是建立把党员培养成领导,把优秀员工培养成党员的双向培养制度,确保党组织和企业管理层共同学习。Q您所在企业的党建工作最大亮点是什么? 王宝和企业党支部已成为企业形象的一张名片,为企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非公军品企业建立党的组织,必将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向着正确的轨道前行。结合企业生产军品的特性,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企业通过教育活动尽一份社会责任。党建也让企业科技拥军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016年我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受到总书记接见,2017年又被表彰为全国“最美拥军人物”,这些荣誉的取得完全得益于公司党建工作的成效。

投资人喜爱这样的企业 篇3

【冯卫东】黑马营导师、清华大学MBA;拥有十多年互联网创业、管理咨询和风险投资经验;对品牌战略理论深有研究,著有“品牌非常道”系列文章。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不太可能一下就成功地进入一个大品类,往往要先从一个小品类着手,站稳脚跟之后,再通过改变跑道,重新定位的方式来切入大品类,或者推动小品类成长为大品类,这就是一个企业成长路径的问题。

从小品类切入

评估一个品类是否值得投资,除了看其潜力,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简单”。“简单”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认知要简单,就是站在顾客的角度很容易理解,这是能否迅速成长的关键;第二是运营要简单,因为小企业的经营能力普遍不强,如果事情一开始就很复杂,对小企业是非常不利的。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免费或者补贴的方式来切入市场,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不是所有创业者都能拿到钱来烧。

那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只有你能做而别人不能做?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理由,就是你第一个做,而且这个品类的先发优势比较明显。先发优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认知惯性。这属于消费心理学范畴,也是定位理论特别强调的。比如,顾客会认为第一个做的是最正宗的、最专业的。

第二,规模经济性。如果不犯错误,先做的企业通常会有更大的规模,就有更好的采购议价能力,广告分摊也更有效,单位成本也就更低,对渠道的把控能力也更强。

第三,网络效应。它也是一种特殊的规模经济性,传统的规模经济性主要是带来生产成本上的优势,而网络效应是从需求方来说的,也就是消费的人越多,商品的顾客价值就越高,这种价值与生产成本没有关系,比如越多人用手机,手机的价值就越高。

第四,学习曲线。虽然我们要求品类简单,但是领导者需要通过微创新不断迭代产品,推高学习曲线,品类开创期顾客对产品缺陷比较宽容,但品类成熟期顾客不会还这么宽容,而新进入者又很难一下子做到位,这就是学习曲线的竞争壁垒含义。

第五,要素垄断。要素可能是一些特殊的自然资源,比如产地、位置的垄断,另外也可以是牌照,以及国家管制等,更常见的是专利、配方等。

品牌决定是否掏钱

品类决定了企业在一定阶段内的天花板。投资者看品类大小,就可以给企业估值定出上限,而品牌地位则是更关键的因素。在投资者眼里,第一名和第二名价值相差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

一些行业中的品牌很容易同质化,尤其是服务行业,这时你最重要而且可持续的差异化可能就是你的品牌名字。对品牌命名这一问题,我把它归结为“起名四要”。

第一,定位反应。顾客能够顾名思义联想到你的品牌所代表的品类,或者说所具有的特性。比如“周黑鸭”,一听就知道是与鸭子相关的品牌。

第二,品牌反应。品牌名称应该让顾客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品牌而不是一个通用名词,这样更容易在口碑传播中被顾客记住这是一个品牌。在其他情况相同时,这种听说过的熟悉感就会让顾客优先选择你。

第三,利于传播。顾客转介绍时的一切负担都要减少。除了听音知名利于传播,品牌名字还要简短,太长的名字不利于传播,顾客会自动简化它。此外,品牌名字不要用谐音,不要去附会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这导致口头交流时需要解释和澄清,而任何多余的解释都是传播负荷。

第四,避免混淆。这是从竞争的角度来看的,有时一个名字虽然很好,但是如果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类似的名字,那就不好了,不要去沾知名品牌的光,这会形成山寨品牌印象。

企业家需要三种能力

站在投资的角度,我们第一会考察企业家的战略思维,看他对事情的理解,对竞争格局的理解,以及设想的战略路径。第二是看搭班子的能力,团队里有没有一批优秀的人才来追随这个企业家,这是考察企业家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然,一个团队也不是越豪华越好,也不是一起步所有人才就都到位了。企业也有发育的过程,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人进来,企业家驾驭团队的能力也很重要。

企业出资人 篇4

一、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实际控制人、行业管理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

1.国有企业与出资人的关系

国资委是国有企业出资人, 也是最大出资人, 因此拥有出资的最终所有权;然而企业是企业财产的法定代表, 拥有支配权和经营权。国资委和国有企业是出资人与经营者的关系, 如果国资委参与经营, 出资人侵犯经营者权益;如果企业要代表出资人行使权益, 会造成出资的不安全。实质上, 经营者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 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决策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因此国有企业与出资人的关系自然也就演变为企业实际控制人与出资人的关系。

经营者的行为是出资人最为关注的, 出资人非常想确切地知晓经营者的行为是代表还是背离出资人的意愿?是维护还是出卖出资人的权益?是增加还是削弱出资人的收益?股东对经营者的监控是出于要求投资回报与对资本保值增值的目的。如何从出资人的角度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做到“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发展, 是当前深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 也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出资人主要是利用对若干重大事项的控制权, 约束经营者财务行为, 以确保企业资本的安全和增值, 最终实现出资人自身的利益。同时企业应自觉接受出资人的监管, 不得损害所有者权益, 同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2.国有企业与行业管理部门的关系

国有企业的原有管理体制, 是政府各部门按照行政功能进行划分的, 自然是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由于出资人不到位, 国有企业的多头管理, 各方面权责不明确, 管理质量低下, 企业无所适从, 严重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率。

然而市场经济意味着“小政府, 大社会”, 但不等于自由经济, 绝非意味着政府消极无为, 无论在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下, 政府的调控作用都不可或缺, 只不过其两大手段 (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在使用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因此国有企业虽然经过改革, 并且出资人也得到明确, 但是按照政府行业管理及产业导向的规定, 企业必须听从行业主管部门的指令。

3.出资人与行业管理部门的关系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惯例, 政府的行业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兼具规范者、出资者、协调者、服务者四种角色, 现在出资者已经明确由国资委出任, 那么规范、协调、服务依然有行业管理部门担负, 这样也就形成了出资人和行业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国有企业, 只是管理的内涵不相同而已, 资产管理是国资委的重要职责, 它主要是对国有资产营运实施监管,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而行业管理主要是对行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 防止对社会不良影响行为的发生。

二、某市出资人、实际控制人、行业管理部门三者关系的现状

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当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 政府不应行政干预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然而由于历史沿革的影响, 政府时常利用手中的权力, 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干预, 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

某市出资人、实际控制人、行业管理部门三者关系的现状:

1.资产纽带关系还未理顺

(1) 由财政拨付给企业的款项, 目前的操作路径是, 由财政将资金首先划付给行业主管部门, 再由行业主管部门划付到企业, 无形之中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2) 企业的对外投资收益理应由企业享有, 然而存在企业的部分投资收益被行业管理部门分享的情况。构成企业财务关系处理困扰及账务处理困难。

(3) 行业管理部门直接向企业摊派费用, 以弥补其自身经费不足的缺口。导致企业费用上升, 预算失控。

2.行业管理部门仍然使用行政手段, 直接指令企业

国有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 不依附于政府, 承担的是法人责任, 不应代位行使政府公共职能, 而在实际运作中行业管理部门往往要求企业摊派一些公益性项目, 在账务处理和资金上都给企业带来很多压力。

如某市一家集团公司的行业管理部门利用集团房产修建办公楼, 虽该事项经政府同意, 但在修建过程中, 行业管理部门将该办公楼相邻的一幢专家楼擅自拆除。由于该幢专家楼属集团公司资产, 涉及资产处置事项, 该集团公司未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三、正确处理出资人、实际控制人、行业管理部门三者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新时期国企改革作了全面而具体的安排, 由管人管事转向管资本, 围绕“管好资本”落实出资人职责, 不干预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同时按照“和谐社会”的精神, 正确处理出资人、实际控制人、行业管理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得三者之间和谐相处, 充分发挥三方的积极性, 形成高效的国资监管体制, 从而做大做强国有经济。

1.处理好出资人与实际控制人和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按照政企分开、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不干预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原则, 出资人依法履行职责, 以产权管理为纽带, 围绕“管好资本”落实出资人职责。制定或参与制定出资企业的章程, 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出资企业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保障出资人权益, 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加快推进规范董事会的建设, 防止国有资产损失。

企业是企业财产的法定代表, 拥有支配和经营权,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同样事实上或法律上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 因此出资人选拔好的经营者, 协调好与经营者的关系是关键。由于在国内尚无职业经理人, 同时考虑到历史的沿革, 出资人有必要也需要处理好与行业管理部门的关系, 首先是在经营者的选拔上应当与行业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 一直以来的国有企业管理格局自然形成了行业管理部门对企业具有相当充分的了解度, 因此作为出资人处理好与行业管理部门的关系, 有利于形成资源利用信息共享的效果, 有利于行业管理部门原有的部分管理职能平移给出资人, 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平稳过渡。再者就是便于出资人利用行业管理部门掌握的信息资源, 在确定企业经营者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经营者绩效考核办法, 尽快的使得出资人对企业实施监管步入轨道, 取到事半功倍的效能。

2.实际控制人应正确把握与出资人和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实际控制人即经营者, 应严格依照《企业国有资产法》、《公司法》以及公司章程开展依法经营, 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对出资人负责, 同时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实施相关政策, 承办行业主管部门委托的有关事项。以前国有企业只有一个主管部门, 现在要找主管部门, 又要找出资人, 要根据主管部门的行业政策, 完成好政府交办的任务, 资产经营还要接受出资人的监管。国有企业要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和国资委的积极性, 过去只一个部门为企业服务, 现在有两个部门为企业服务, 何乐而不为。

3.行业管理部门应妥善处理与实际控制人和出资人之间的关系

行业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公共管理职能, 要处理好与原所属企业的关系。以前国有企业是行业主管部门的亲生儿子, 现在资产由国资委管了, 行业主管部门怎么来行使行业管理的职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原来由行业主管部门管的企业, 现在出资人换了, 但企业从事的还是这个行业, 还得由行业管理部门管, 还得培育好、扶持好、服务好, 不能非此即彼。同时行业管理部门应协助出资人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督促指导实际控制人落实行业发展规划和行业管理相关政策, 行业管理部门党委 (党组) 从行业管理角度, 可提出经营者建议人选, 与国资委党委共同考察, 提出任用意见。

总之, 只有正确处理出资人、实际控制人和行业管理部门的三者关系, 才能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实现深化国企改革。

摘要:国有企业主要是以国有资产为资本的企业, 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 并由代表全民利益的人民政府来集中行使所有权, 是最终获取者。由于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法定总代表, 必然由它代表行使权力, 然而多年来的行使效果连国家自己也很不满意, 于是便展开了国有企业改革, 也就是国家对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改革。按照十六大精神, 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简称“国资委”, 国有企业由国资委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 至此国有企业有了明确的人格化的代表来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然而国有企业原有管理体制, 是政府各部门按照行政功能进行划分的, 也就是国有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以行业管理部门的身份存在。由此国有企业便形成了出资人、实际控制人和行业管理部门三者关系。

关键词:国有企业,出资人,实际控制人,行业管理部门

参考文献

合伙企业出资转让协议书 篇5

转让方(甲方):,住所:,身份证号码:

受让方(乙方):,住所:,身份证号码:

鉴于:

1、有限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合伙企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在福州市 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并有效存续的企业,持有《合伙企业营业执照》(登记号为:)。

2、甲方出资 元,占合伙企业总出资额的 %,为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

3、甲方拟将持有合伙企业的 % 的财产份额转让予乙方,乙方同意受让,成为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

基于上述条款,现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经协商一致,就转让财产份额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转让标的

1、本协议转让标的是指:甲方持有合伙企业的 % 的财产份额。

2、甲方保证对其持有的财产份额享有完整的所有权及处分权,在符合本协议之条款和条件的前提下,将其持有合伙企业的 % 的财产份额及基于该财产份额附带的所有权利和权益,于本协议约定的财产份额转让完成日,不附带任何质押权、留置权和其他担保权益转让予乙方,同时甲方按照《合伙协议》而享有和承担的所有其他权利和义务,也于该日转移给乙方。

3、甲方承诺,上述其持有的财产份额依法可以转让。第二条 转让价格及支付

1、甲方以人民币________万元的价格将其持有合伙企业的 %的财产份额转让给乙方。

2、乙方应于本协议书生效之日起______日内以银行转帐(或现金支付)的方式一次性支付给甲方。

第三条 债权债务处置

1、甲乙双方确认并同意,本次财产份额转让完成日后,乙方共持有合伙企业的 % 的财产份额,享有有限合伙人权益,承担有限合伙人义务。

2、甲乙双方确认并同意,基于甲方转让财产份额完成日之前合伙企业存在的所有债务和责任,乙方以其受让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第四条 转让的实施

1、甲乙双方确认并同意,自本协议生效之日起 日内甲方应将其持有合伙企业的 % 的财产份额转让给乙方,并完成相关工商登记备案手续。

上述工商登记备案手续完成日,即视为本协议项下财产份额转让完成日。

2、乙方应当协助甲方完成本次财产份额转让相关工商登记备案手续,并按要求提供相关文件,以供办理转让工商登记备案手续之目的使用。

第五条 保证及承诺

1、乙方确认,合伙企业的原合伙人业已如实告知其合伙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2、乙方确认,合伙企业的原合伙人业已如实告知合伙企业利润分配比例:合伙企业利润的20%归普通合伙人享有,80%归有限合伙人享有,在合伙企业向各合伙人分配利润时支付;全体有限合伙人按照利润分配时各自的合伙企业出资比例分配。

第六条 违约责任

1、本协议书一经生效,双方必须自觉履行,任何一方未按协议书的规定全面履行义务,均构成违约,违约方应赔偿守约方因此而造成的全部损失。

上述损失赔偿不影响违约方按照本协议约定继续履行本协议。

2、如乙方不能按期支付转让款,每逾期一天,应向甲方支付逾期部分转让款的万分之

的违约金。如因乙方违约给甲方造成损失,乙方支付的违约金金额低于实际损失的,乙方必须另予以补偿。

第六条 协议的变更和解除

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或解除本协议书。经协商变更或解除本协议书的,双方应另签订变更或解除协议书。

第七条 有关费用的负担

在本次财产份额转让过程中发生的有关费用(如评估或审计、工商变更登记等费用),由乙方承担。

第八条 争议解决方式

因履行本协议书所发生的争议,甲乙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有权向有甲方住所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条 其他

1、本协议书经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双方应于本协议书生效后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2、本协议书一式____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其余报有关部门批准备案使用。

转让方(甲方):

受让方(乙方):

企业出资人 篇6

公司自建立以来已经拥有为有40余名不同行业全职专业人员。总部设在北京,在香港、上海、乌兰巴托、柏林、多伦多和纽约还建立了办事处和多家合作公司。

公司自建立以来已经拥有为有40余名不同行业全职专业人员。总部设在北京,在香港、上海、乌兰巴托、柏林、多伦多和纽约还建立了办事处和多家合作公司。

在谈到在中国目前的环境时,贝祥投资集团总裁、创始合伙人贝祥表示,现在是民营企业在中国最好的时期。他指出,“有很多国际的生意人,他们希望来中国,支持中国的中小企业,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中国发展比在其他周家好得多。”

对于投资领域方面,贝祥表示医疗、教育还有消费领域,在中周有最好的投资机会。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您转型做投行,为什么做投行?在政治外交界有很好的人脉关系,为什么不去做实业或者做别的?

贝祥:我作为外交官有20年的谈判经验,我们支持大的中国国有公司去国外投资,也是国际的谈判,不是公司在中国的谈判,有文化的挑战,还有经济系统的挑战等不同的挑战,在我们公司层面找到最好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有很好的经验,投资银行家。

记者:你们公司怎么考虑在武汉设立分公司?

贝祥:事实上我们在3、4年前开始在武汉有工作,称为武钢的财务部门,有很好的巾小民营企业,包括高科技,包括很多大学学员在那里。

记者:你们在湖北省发现好的项目吗?

贝祥:去年我们有一个很成功的项目支持武钢,去加拿大方向投资,还有两三个在上海,还有武汉华丽公司,德同投了1350万美元。

记者:你觉得你们公司和其他投行相比有什么优势?

贝祥:很大的国际投资银行都了解中国,这是给我们一个好处,跟其他新兴投行,我们还有国际的能源也可以支持中国的公司,不管国有的,还是民营的,我们在加拿大有原油,有矿石,我们有一个全球的网络,上个星期在南北,在墨西哥,在很多国家都关心。

记者:我们的投行比国际更了解中国,比中国的投行更了解外面?

贝样:理论上是,可能有的时候要了解中国,第一次我来中国是1976年,说现在的中国是不一样的国家,我1996年来了又是不一样,中国的经济变化特别快,我们都看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变化很快,中国人的想法,中国人的希望也是不一样,中国的现代化是比较重要的变化。

记者:你也是作为中国通,您怎么评价中国国内目前的环境和政府现在启动项目的情况吗?

贝样:我看到2003年到2D07、2008年的工作环境和现在的工作环境,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民币基金,还有越来越现代的工作环境,但是在中周上海和深圳的交易所,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上市,政府希望国有企业上市,对民营企业是孤立的,我们都希望创业板给民营企业新的机会,现在还有比较长的路,我也可以说现在有很多国际的生意人,他们希望来中国,支持中国的中小企业,作为中小的民营企业在中国比在其他国家好得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西方国家当中是最好的,在欧洲和美国还没有离开他们的危机。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在中国是最好的时期。

记者:一方面您提到很多私募基金,包括对冲基金都希望来中国,也有很多评论中国现在成为经济上的泡沫。也听到过对中国的赞赏的话,您对中国泡沫怎么样看待?会不会有大的风险?

贝祥:现在中国的经济风险不大,中国是大国家,大部分在外国的文章按照中国的话说有很大的泡沫,按照地产的市场,地产市场在世界上是一样的,不是一个国家的。

如果看到大连的房地产市场。深圳的房地产市场是不一样的,除了房地产以外,有风险,可是有一些原因我不怕,但是因为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增长是具有推动因素,是坚实的,比如很多人存储比较高,这个是基础。中国的经济是出口和政府的投资,现在在中国的消费市场是10000亿美元,比大部分的欧洲国家更大,是他们的GDP是大的市场经济。

我记得最困难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在武汉没有影响,湖北的经济,出口不太重要。中国的出口到2008年时候很大,大部分外国人不理解中国经济,中国的内需这一块是非常大的,是10000亿的市场,把內需做起来以及降低储蓄率并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今天看到很好的结果,在过去几年一直在积累,并不是一天变过来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中国经济的底质是很好的,我并不担心。

比如说在金融危机的时候,2008年出口特别大,大家并没有关注到国内内需很坚实的,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出口受到了影响,但是在武汉根本感觉不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有本地的挑战,在广东、浙江出口的城市影响很大,在全国的影响不跟其他国家一样大,在国内的条件跟中国的大城市,看到2008年11月份到2009年4月份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有比较大的问题。但是在这段时间,中国的储蓄率提高了,到了经济危机过去以后,中国有能力消费和投资,但是在国外家庭的负债比较高,即使到了最后,一个是没有钱再借钱再花钱,第二个他没有地方花钱,所以中国储蓄率的特点给中国的经济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记者:我听到一个说法,因为去年国家的银行贷款有9万多亿。都是老百姓储蓄的钱,这个9万多亿人国家投。从银行的放贷风险很高,如果这些钱能够鼓励老百姓自己做小的投资。可能分散很大一块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储蓄率也还是有问题的,您同意吗?

贝祥:有风险,还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在10年前中国银行不良贷款很高,现在有更高的银行不良贷款,现在中国政府开始控制。

记者:国外的经济还在复苏中,对外需比较疲软,现在国内受到反倾销调查等等,这些对国内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困境,出口是我国很重要的部分,您怎么看待不断受到反倾销调查的情况?

贝祥:反倾销我害怕,我不害怕中国轮胎的问题,我不害怕其他东西,可我害怕我们国际全球的最大风险,我作为加拿大人,加拿大是很开放的国家,我们每天从美国出口20亿美元,我们已经有经验了。反倾销是比较危险的事情。

记者:您具体在中国做投资。您看好是中国的哪些产业?

贝祥:很多,医疗,教育,也有很多的消费,我想在中国最好的投资机会,在澳大利亚或者在加拿大责任最远,中国的责任需求特别大。在印尼、在加拿大,在美国,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好,应该在澳大利亚投资,澳大利亚是自然资源的国家,如果看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西方国家,自然资源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还有印尼,他们可以到中国出口他们的产品。

记者:因为中国现在到外面买的东西太多了,大家有一个说法,叫在中国“买什么,什么贵”,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针对中国的企业会有一些什么特别的?是媒体渲染的还是企业自己的事情?

企业资产出资增值税涉税问题简析 篇7

一、增值税相关规定

为推进增值税制度的完善,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自2009年1月1日起,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以下简称纳税人) 购进 (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 下同) 或者自制 (包括改扩建、安装, 下同) 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 (以下简称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 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国务院令第538号)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 的有关规定, 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其进项税额应当记入“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由于此项改革, 企业投资涉及的增值税缴纳问题也发生了改变, 下面本文将对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如何缴纳增值税做一些简单归纳。

二、企业单项资产投资涉及增值税问题

企业以单项资产投资无外乎用货币、应收债权等货币性资产出资, 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非货币性资产出资, 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或持有第三方的股权进行投资等几个方面,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说明。

1、支付现金或应收款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本条所称货物是指有形动产, 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以支付现金或应收款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方按支付现金或应收款项的面值计入长期股权投资, 不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所说的有形动产, 投资过程中也没有产生增值, 因此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2、以非现金资产为对价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1) 以存货投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 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行为, 视同销售货物。

纳税人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应分解为两项交易, 即视同销售按公允价值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 按视同销售所得价款对外投资。根据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定, 非企业合并情况下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确定。换出资产为存货的, 应当视同销售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按其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这种情况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购销活动, 应视同销售货物缴纳增值税。

因此, 企业以存货进行投资, 投资者应按存货公允价值为计算基础缴纳增值税, 同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例如:某企业以库存材料100万元对外投资, 则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117

贷:原材料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 17

(2) 以固定资产投资。由于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视同销售货物, 企业应按销售价格和规定的增值税税率计算销项税额。本条所指固定资产不包括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此外, 《暂行条例》还特别指出了三种不可抵扣的固定资产: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70号) 第四条的规定, 自2009年1月1日起, 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以下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 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 (1)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2) 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3) 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四)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70号) 和 (财税[2009]9号) 文件等规定, 一般纳税人销售前述满足 (1) (2) (3) 项固定资产, 适用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政策的, 应开具普通发票, 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 (1+4%) ×4%/2。销售方应开具普通发票, 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于购入方来说, 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不能抵扣进税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70号) 文件规定, 一般纳税人企业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因此一般纳税人销售在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的固定资产, 不论是否抵扣过进项税额, 销售时都应按照适用税率17%缴纳增值税。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固定资产净值×17%或其他税率。这种情况下, 销售方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购入方若将其用于应税项目则其进项税可以抵扣。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9号) 的有关规定: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减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应开具普通发票, 不得由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 (1+3%) ×2%。按9号文件的规定, 小规模纳税人不得由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购入方也不能抵扣相应的进项税额。因此, 纳税人以固定资产投资需根据不同的情况缴纳增值税。

(3) 以无形资产、不动产、在建工程投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 条例第十条第 (一) 项和本细则所称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是指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 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 均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 所以以无形资产、不动产、在建工程投资不缴纳增值税。

3、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或持有第三方的股权进行投资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转让有关所得税问题的补充通知》 (国税函[2004]390号) 第一条进一步明确规定, “企业在一般的股权 (包括转让股票或股份) 买卖中, 应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0]118号) 有关规定执行。企业股权转让不属于增值税的纳税范围, 不需要缴纳增值税。

三、企业整体投资增值税涉税问题

企业除以单项资产进行投资外, 还会以所属的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子公司、分公司等多种形式进行投资, 在这些情况下, 企业将如何进行纳税呢?由于税法对不同的整体资产投资有不同的规定, 下面就分情况予以说明。

1、以所属的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进行投资

分支机构还包括分公司、分厂、分店等不同的形式。企业以其所属的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进行投资是一种企业整体资产转让行为, 即企业将自己的全部净资产投资换取股权或部分非股权的行为。按照《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0]118号) 第四条的规定, 企业整体资产转让是指“一家企业 (以下简称转让企业) 不需要解散而将其经营活动的全部 (包括所有资产和负债) 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转让给另一家企业 (以下简称接受企业) , 以换取代表接受企业资本的股权 (包括股份或股票等) , 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东以其经营活动的全部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向股份公司配购股票”。在流转税方面, 税法规定企业整体资产转让应视同按公允价值销售全部资产处理。换出资产为存货的, 应当视同销售, 按其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的也应缴纳增值税。

2、企业以所属的子公司对外投资

由于子公司是独立的纳税主体, 单独承担纳税义务, 企业以所属的子公司对外投资, 根据所转让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涉及两种形式。

(1) 企业整体股权转让, 是指企业的股东将自己持有的企业股权全部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 实际上是一种股权资产的转让行为。对于这种股权转让, 由于不涉及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变化, 因此不需要缴纳增值税。

(2) 企业整体产权转让, 是指企业的所有者将企业的资产、债务及劳动力等进行作价转让的行为, 实际上就是转让一个企业的全部产权。企业转让全部产权是企业商品化的行为, 通俗地说就是把企业作为一种实物商品进入市场, 实现企业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让渡。目前我国产权交易的实际运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直接的有形产权交易市场进行的企业兼并等;二是通过证券市场的股票买卖进行的企业控股、购并。因此, 只有企业的所有者或企业的主管部门才有转让权。而这种情况的转让价格不仅仅是由资产价值决定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让企业全部产权不征收增值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2]420号) 规定,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转让企业全部产权是整体转让企业资产、债权、债务及劳动力的行为, 因此, 转让企业全部产权涉及的应税货物的转让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不征收增值税。

四、结论

总之, 在企业资产投资过程中, 对于存货、固定资产等增值税应税项目只有在企业整体产权转让的情况下不缴纳增值税, 在其他条件下, 按公允价值缴纳增值税;而对于以其他资产或权益进行投资的, 因其不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 不缴纳增值税。

企业出资人 篇8

2009年,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深化, 重组企业职工安置逐步完成, 财政部于当年6月29日颁布了财企[2009]117号《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 以解决国家出资企业在改制、产权转让、合并、分立、托管等方式实施重组过程中, 职工安置费用的财务管理问题。笔者所在单位即进行了国家出资企业分立式重组, 涉及职工安置费用管理问题, 由于重组至今时日较长, 部分同志对职工安置费用情况不甚了解, 常有疑问, 故笔者结合所在单位情况就员工安置费用形成、使用管理等问题进行一些分享。

一、财政部[2009]117号职工安置费用相关内容解读。

(一) 职工安置费用的形成

职工安置费用系指企业重组过程中,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给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职工的经济补偿, 以及为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职工一次性缴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的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有关费用。简而言之, 该费用包涵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补偿费用及内退、离退休人员费用。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补偿费用一次性支付, 而内退、离退休人员费用在未来较长期限内连续支付。

(二) 职工安置费用列支渠道

1、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补偿费用。

企业重组过程中,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给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 以及为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职工一次性缴付的社会保险费, 按照《企业财务通则》 (财政部令第41号) 第六十条规定执行, 依次从重组企业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中支付。

2、内退及离退休人员费用。

企业重组过程中, 对符合重组企业所在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及内退人员内退期间的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 经批准可以从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中预提, 预提年限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人寿保险业务经验生命表》计算。预提资金不足支付相关费用的或者有结余的, 按《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计入管理单位当期损益。内退人员的生活费标准不得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70%, 同时不得高于本企业平均工资的70%, 并应与企业原有内退人员待遇条件相衔接, 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 在内退协议中予以明确约定。

(三) 实行分立式重组企业内退及离退休人员费用的处理

企业实行分立式重组, 将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移交存续企业或者由上级集团公司集中管理的, 上述预提费用由重组后企业以货币资金形式支付给管理单位。由此可见, 重组后, 离退休和内退人员的管理是个较长的存续过程, 自重组起, 直至最后一名被管理离退休人员离世。

二、职工安置费用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形式

由以上解读可以看出, 有偿解除劳动合同职工安置费用于解除合同时一次性支付, 与后续期间关联不大, 不必赘述, 本文重点讨论国家出资企业重组后续期间连续支付的职工安置费用。后续费用往往根据安置人员性质进行分类, 主要包括内退人员费用、离休人员费用、退休人员费用三类, 而笔者所在单位本着尊重历史, 担当社会责任的原则, 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确认的职工遗属支付的费用计入了职工安置费用范围。实际工作中又对以上分类作了具体细化, 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略有不同, 大致包括如下种类。

(一) 内退人员费用

包括:工资、社会保险费 (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 住房公积金、取暖费、降温费、活动经费、生日费、节日费, 其它费用等。

(二) 离休人员费用

包括:活动经费、企业担负离休人员统筹外生活费、医疗医保费、书报费, 其它费用等。其中, 企业担负离休人员统筹外生活费和下文提到的企业担负退休人员统筹外生活费是国家为保障企业老职工退休后的养老收入水平, 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在基本养老保险也就是社会统筹之外发放的阶段性、过渡性、有限性的福利补贴。

(三) 退休人员费用

包括:活动经费、企业担负退休人员统筹外生活费、医疗医保费、取暖费、降温费、生日费、节日费, 书报费, 其它费用等。

三、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阐述职工安置费用管理流程及控制手段

(一) 本单位职工安置费用管理流程

笔者所在单位于2002年3月31日完成国有企业分立式重组, 由集团公司总部完成了职工安置费用帐务处理及预提, 遗属、内退及离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及财务核算由各级存续企业负责。

对于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职工, 在企业重组时进行了一次性经济补偿;对于内退、离退休职工以及遗属安置费用, 集团公司总部按当年审定的预算每月从预提费用中拔付各下级存续单位, 各下级单位根据实际费用发生情况, 进行相应发放及帐务处理。由于笔者所在单位点多面广, 涉及行政层级较多, 而离退休管理业务相对成熟, 故对此采取分省公司进行财务集中核算, 人员管理委托所在地基层单位代管的原则。各基层单位根据省公司要求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对内退、离退休职工以及遗属进行日常管理, 费用垫支发放, 月底汇总上报省公司财务部门, 省公司财务部门根据人事部门审核后的报销单据进行财务集中核算, 拔付相应费用。

(二) 本单位职工安置费用管控手段

为确保各单位职工安置费用使用的合理合规合法性, 集团公司总部每年末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各省级存续公司进行财务审计, 以便于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确保该费用专款专用, 取之于企业, 用之于内退及离退休职工。

各级省公司在日常管理中, 制定统一的遗属、内退、离退休职工福利及费用报销标准, 比如内退及退休人员每年活动费按人均多少元标准执行, 离休人员活动费按每年人均多少元的标准执行等等。各基层单位日常费用发生时, 由经办人填制报销单据, 人事科长财务科长根据相关规定分别进行审核签字, 经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在同级单位财务部门报销。月末, 各基层财务部门汇总本月本单位遗属、内退离退休职工费用, 制作汇总报销表格附上原始报销单据 (当地公司保留复印件) , 经同级人事财务部门审签, 分管领导汇签后上报省级公司人事部门审核, 人事负责人签字, 经分管领导批准后, 交由财务部门进行财务审核处理拔款。这样, 经各环节相关人员审核签字, 既做到了互相监督又明确了各自责任。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 存在的问题

尽管制定了以上环节众多, 内控完善的管控规定,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为防患于未然, 杜绝可能发生的问题, 仍需补充采取了一些监督措施。比如, 上文提到的人均活动费用,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则存在一定的弹性, 在总金额不超标的情况下, 会不会有在职人员挤占离退休人员费用情况发生?会不会有活动开展不平衡现象发生, 比如机关本部人员活动费标准高于各基层网点离退休人员?又比如遗属生活费的发放, 会不会存在遗属死亡后, 未及时通知单位, 单位仍继续往个人帐户上发放遗属生活费的情况?

(二) 解决的方案

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 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考证和防范。比如离退休人员活动经费是否足额用于离退休人员, 省级存续公司工作人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基层调研, 走访各基层单位, 与离退休人员面对面座谈交流询问, 对基层离退休职工提出的问题进行搜集或解答, 对可疑问题进行核实。针对遗属的生存情况核实, 要求各基层单位工作人员不定期上门看望慰问、考证核实。

以上, 是笔者对国家出资企业重组职工安置费的个人理解分享, 如有不妥之处, 请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摘要:国家出资企业重组形成的职工安置费用, 在企业重组之初进行了财务处理, 但随着存续期间的延伸, 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一直在进行。伴随着岗位、人员的变更, 大家逐渐对职工安置费用这一特殊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名词感到迷惑不解, 甚至有人提出, 国企重组完成是多年前的事, 职工安置早结束了, 怎么还有职工安置费用一直不停的在被提及?针对众人的疑惑, 笔者特地收集整理了有关资料结合相关单位情况, 对国家出资企业重组职工安置费用进行梳理, 以便于大家理解。

关键词:国企重组,职工安置费用,管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企[2009]117号《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

企业出资人 篇9

关于和政府的关系,刘少杰(2004)认为它有利于企业的资源配置和获取资源[1],此外,Bian and Soon(1997)发现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和政府的良好关系来解决[2]。张建君、张志学(2005)也强调了在中国目前转型经济的情况下,政府环境构成了民营企业外在环境的重要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3]。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从退出壁垒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探求不同投资人身份与政府不同的关系对退出壁垒的影响情况。

1 实证分析

1.1 Kaplan-Meier生存曲线

本文选取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1999年~2008年全部的国有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样本并解决了左右删失问题。

本文用退出企业的比例来衡量退出壁垒。图1给出了直观的不同投资人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可以及时退出市场的能力最强。民营企业退出的能力次之,外商投资企业与港澳台投资企业退出市场的能力最弱,并通过Log-rank检验和Wilcoxon检验。

1.2 影响退出壁垒的因素

变量解释如表1。

由图1可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退出壁垒依次递增。同时出口额,资本集中度也会降低其退出壁垒。劳动生产率、企业规模、工资水平、资产负债率会增加企业退出壁垒。并通过稳健性检验。

注:***,**,*分别是指估计值在10%、5%、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NO”表示未对行业、时间进行控制,“YES”则表示有控制。

1.3 企业绩效

从表3中可以直接发现企业退出壁垒可以提高整体行业的总资产净利率,并通过稳健性检验。

2 结论及建议

退出壁垒从高到底依次为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私有企业、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其中,集体企业在短期内比国有企业退出壁垒高,但是在长期比国有企业低。

退出壁垒的存在可以显著提高该行业整体行业的企业效率。

中央政府应继续完善对地方干部的考量机制,适当降低激励民间创业和引进外资资金数量上的指标比重,并增加对民营企业盈利与外资上缴税收的指标。来防止地方政府强制民间企业亏损开工与协助外资企业偷税漏税的现象再次发生。

在国企合并浪潮中,政府可提前控制国企的工资水平、资产负债率、资本密集度等因素来降低退出壁垒。

参考文献

[1]刘少杰.以行动与结构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4(2).

[2]Bian,Yanjie and Soon Ang.Guanxi Networks and Job Mobility in China and Singapore.Social Forces[J].Mar,Vol.75,Issue3,1997.

企业出资人 篇10

1 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发展历程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而不断发展演变的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企业业绩考核制度, 国有企业以实物量为考核指标, 这种考核制度只注重生产总量, 而不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 国有企业业绩考核以《企业财务通则》出台后的八项指标综合考核制度为主, 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评定企业经营业绩, 使国有企业业绩考核进一步完善。但是, 此阶段的企业业绩考核制度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 如满足政府部门管理需要的销售利税率等指标。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时期。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思路, 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 这套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 对原有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了大幅修订, 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 但是只片面强调短期财务指标, 而缺少考核企业成长性的指标。

第四阶段:为国有资本金业绩考核体系时期。财政部等四部委于1999年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业绩考核规则》及《国有资本金业绩考核操作细则》, 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这一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经营发展状况, 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整合, 标志着新型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和理论在我国的初步确立。2002年, 财政部等部委在总结考核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颁布了《企业业绩考核操作细则》, 对《国有资本金业绩考核规则》第2层次的修正指标进行了一定的增减, 而且还对评议指标以及各指标权重进行了修正, 提高了对企业偿债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的考核。但这套业绩考核体系是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 “以工商类竞争性企业为考核对象设计的”, 不免具有一定局限性。

现阶段: 是以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为主流代表的企业领导人考核激励办法。自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设立以来, 国资委按照职责规定, 开展对中央直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2003年11月25日正式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国资委2号令) , 并于2004年正式实施。2006年12月30日, 国资委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国资委17号令) , 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是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为指导基础, 以《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框架设计而成的考核体系, 其特点是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统一、业绩考核与奖惩紧密挂钩, 遵循“依法考核、分类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原则。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发展历程见表1。

2 当前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2.1 如何确定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

目前大多数采用的是目标考核办法, 考核目标值主要是根据企业现有的业绩基础, 结合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和行业发展趋势加以确定的, 重在纵向比较。企业的业绩主要是看企业超额完成考核目标值的程度, 容易导致企业在上报考核目标建议值时留有较大的余地。在确定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时, 总体上要求企业“自树目标, 自加压力”, 上报的目标值原则上要符合不低于前三年实际完成值的平均值, 不低于上一年实际完成值。大多数企业上报的目标值能够满足上述条件, 但是如果企业由于整个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较好或恶化, 企业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或下滑之后, 按照上述原则来确定考核目标值的难度都在增大。如何与监管企业博弈确定合理的考核目标值, 是一项十分艰巨、困难的工作。

2.2 如何更多关注企业价值创造

目前, 对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 都比较注重利润指标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考核, 大都使用了两项基本指标, 即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应当说, 在现阶段强调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很重要,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 利润指标并非至善至美, 也存在一些缺陷。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财务专家和企业管理专家认为, 在传统会计制度下利润为正的企业并不一定真正创造价值, 换句话说, 利润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资本经营的效率和价值创造。如国务院国资委在2007年组织了一个EVA专门小组, 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对全部央企2006年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测算。结果发现, 在测算的149家中央企业中净利润为正的企业有141家, 亏损的有8家, 但EVA为正的企业只有49家, 为负的企业占到100家。

2.3 经营业绩考核与战略规划如何有机衔接

考核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 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为了避免企业负责人短期行为的产生, 要在实施年度考核的同时, 更要实施任期考核, 把企业战略规划和任期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但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 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省属企业, 战略管理都相对薄弱。以中央企业为例, 在2006年之前, 约有1/3的企业有较为完整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有1/3的企业根本没有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 其余1/3的企业介于这二者之间。

2.4 中长期激励约束制度还不健全

从经营业绩考核实践看, 目前考核的激励手段主要偏重于短期激励, 中长期激励措施还未真正实施。只有少数省份在这方面研究了一些制度和办法, 大多数还处于前期学习和调研阶段。

2.5 考核方式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应相衔接

这几年地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绝大部分已改制为多元化持股企业, 集团公司本部的改革改制也在不断加快。如何适应这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依照《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有关规定, 合理做好国有控股及参股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对企业业绩考核的职权划分, 研究出台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的考核办法, 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2.6 如何正确对待经营业绩考核结果

一是正确认识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的关系。由于国有企业行业分布宽, 规模大小不一, 基础条件不一, 要切实引导企业负责人树立正确业绩观, 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经营责任,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结果固然重要, 正确对待和运用考核结果更为重要。年度考核是任期考核的重要基础, 但又不是决定性的。年度业绩考核结果如果没有达到预期, 那就要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任期考核目标。

二是要正确对待兄弟企业的考核结果。国有企业大都分布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 不同行业, 行业内部客观上也有较大差异, 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标杆企业的对标, 多看、多学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切实提高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创造更加良好的业绩。

三要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差距。业绩考核制度的建立, 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更高的业绩目标和工作要求。要求处理好纵向比和横向比的关系, 进一步开阔视野, 着眼于国内、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查找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差距, 深入开展对标挖潜, 取长补短, 不断做强做大,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3 创新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对策思路

基于当前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和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和《企业业绩考核操作细则》的具体分析, 对现行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进行优化。

3.1 用经济增加值考核企业财务效益状况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5年《哈佛商业评价》撰文指出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润, 即留存用以回报股权的那部分金额, 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如果一家企业未能获得超出资本成本的利润, 那么它就处于亏损状态。交纳税款看似产生了真正的利润, 但其实这一点毫无意义, 企业的回报仍然少于资源消耗, 这并不是创造价值, 而是损害价值。”企业真实的盈利应当是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以后的数值, 因此, 只有符合这一条件的业绩指标才能真实地反映盈利能力。EVA (Economic Value Added, 经济增加值) 指标正是基于“只有企业创造的利润超过所有成本, 包括股权和债务成本后的结余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这一逻辑前提而出现的。它是税后净利润经过一定的调整, 再扣除所有的资本成本之后得到的经济利润值。由于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 EVA比任何传统指标都更能体现国家出资人的利益。采用EVA作为核心财务指标考核国有资本经营业绩, 不仅可以克服现行基本财务指标的缺陷, 反映企业经营所创造的真实业绩, 而且能将国有股东利益与经营者的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助于经营者从国有股东角度进行经营决策, 促使经营者以EVA为奋斗目标, 努力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不断地创造企业价值, 符合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最基本的经营目标, 也体现了资本保全与增值理论。

3.2 增设现金流量指标, 更好地反映企业的收益质量

由于现金流量能够综合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而且能够准确地揭示企业盈利的质量, 加之现金流量指标几乎不受经营者主观歪曲的影响, 因此仅有的两项现金流量指标不足以体现这类指标的重要性。应在指标体系中加大现金流量指标的应用数量, 将会计收益与现金流量相结合以弥补“权责发生制”会计在实际绩效评价中应用的局限性, 较好地反映企业盈余质量。

3.3 增设有关资本市场价值与市场效率方面的指标, 强化业绩考核的市场基础

基于前述现行业绩考核指标仅以会计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价的缺陷, 有必要在指标体系中增加能够反映资本市场价值与市场效率方面的指标, 以反映市场对于企业业绩的评价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估计。这也能制约经营者的利润操纵行为, 并引导他们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用于评价企业市场价值及效率的指标主要是市盈率与市净率。现行指标体系中, 这些指标之所以受到限制,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财务界的一致性批评, 即股价的高低受市场投机行为以及诸多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而既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预期潜力, 也不利于客观地考核企业经营业绩。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以市价为基础的指标在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方面的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 以及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日益理性化, 以庄家为主体的投机行为将随之减少, 市场运作最终将会符合其内在规律。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股价与其发展潜力的相关性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对股价的影响通常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发展潜力无直接关系, 它具有系统性和同步性的特点, 无论投资于哪家公司的股票, 均无法排除这种影响, 因此, 这种影响并不改变企业业绩考核的可比基础, 也就不影响企业业绩考核的相对客观性。

3.4 增设能够反映国有资本控制力、调控效率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指标

(1) 控制力与调控效率指标。

国有资本控制力与调控效率是指国有资本配置在控制社会资本的流向和流量, 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并引导整个国民经济向宏观运行目标所要求的轨迹运行的能力和功效。由于在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当代经济环境下, 国有资本的调控作用主要借助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由国有资本对非国有资本的相对比例所决定的, 即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者对非国有资本的法定控制权;二是由国有企业的产业关联度所决定的。国有企业决策行为对其他相关企业的影响或牵制。因此, 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调控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 一是国有资本与其所控制的非国有资本的相对比例的大小;二是国有企业产业关联度的高低, 可以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衡量。

(2) 社会效益考核指标。

国有资本社会效益是说明国有资本经营对社会贡献的经济范畴。从性质上看, 大致可以划分为财务性贡献和非财务性贡献两个方面。其中, 财务性贡献就是与企业财务业绩相关的, 并能根据企业的财务核算资料予以反映和考核的贡献。非财务性贡献则是不能通过财务核算资料反映, 只能以定性方式进行评价的贡献。

从财务方面看, 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社会贡献一是体现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二是体现在对国家利税的贡献。因此, 可以设置社会贡献率和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指标。对于非财务性质的社会贡献来说, 可以设置以下统计指标或定性指标予以评价:国有企业就业率的变化情况、节能减排情况、环境保护情况、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情况等。

4 推进创新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4.1 积极稳妥处理好几个关系, 提高经营业绩考核的质量

提高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质量, 核心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业绩观为指导,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企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要求国有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长, 至少要保持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水平。二是处理好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要求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既积极实现当前的考核目标, 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处理好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经济效益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没有利润的增加, 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除利润的增加外, 还包括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资源占有和配置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等更为丰富的内容。四是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国有企业所处的地位决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 都要做出积极贡献。

4.2 加快创新考核体系, 切实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

围绕落实十七届全会精神和“十一五”规划要求, 进一步完善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组织体系、方法体系、激励约束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具体为完善“五个体系”, 实现“五个结合”。一是抓紧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把坚持完善基本指标与优化改进分类指标相结合。要牢牢把握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 抓住主要矛盾, 突出关键绩效指标, 抓住国家出资人最关心、对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 下功夫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强战略管理, 改善薄弱环节, 加大科技投入, 注重资源节约, 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二是抓紧完善考核组织体系, 把业绩考核与强化经营责任制相结合。要自上而下层层建立业绩考核的组织机构, 健全工作制度, 形成自上而下的“目标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责任层层落实、激励层层链接”的组织体系, 形成国资监管机构→被监管企业→下属企业→基层岗位的责任链条, 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层层传递好、落实好。三是抓紧完善考核方法体系, 把继承完善与借鉴创新相结合。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 企业内部的情况也很不一致。四是抓紧完善考核激励约束体系, 把业绩考核与奖惩任免相结合。重点在规范, 关键在考核。五是抓紧完善考核信息管理体系, 把业绩考核与动态监控相结合。

4.3 创新业绩考核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业绩考核工作的监督制度

一是要扎实做好年度和任期考核目标值的确定和报送工作。当前, 国家出资企业要围绕“十一五”规划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 也是第二个任期考核期间。要求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建立“三个三”的业绩考核工作体系, 即在考核主体上建立决策、咨询、操作三层架构, 在考核目标确定上抓好事前摸底、指标选择、目标值确定三个环节, 在执行过程中坚持季度分析、情况通报和跟踪督导三项制度, 把业绩考核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是要切实加强业绩考核动态监控。搞好动态监控, 对确保企业圆满完成年度和任期考核目标都至关重要。要把经济运行监测和业绩考核动态监控结合起来, 注重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紧密结合, 切实加强对企业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的跟踪, 及时总结经验, 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指导、督促企业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和任期考核目标。

三是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业绩考核工作。要深入总结推广业绩考核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边实践, 边总结, 深交流, 广借鉴, 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业绩考核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第二个任期考核时, 紧密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完善目标确定机制、分类考核机制、价值创造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引导国有企业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工作机制。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关于“国家建立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经营业绩考核制度, 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当对其任命的企业管理者进行年度和任期考核, 并依据考核结果决定对企业管理者的奖惩, 并确定其任命的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薪酬标准”以及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规定, 从国有资本的本质属性出发, 创新包括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调控效率和社会贡献等全方位的考核体系, 提高业绩考核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提高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效益。

摘要: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是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必然措施。文章回顾了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的发展历程, 揭示了当前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经营业绩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结合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的创新发展, 创新现行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以期对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经营业绩进行多方位的、全面的考核。

关键词:国有资本,国家出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创新

参考文献

[1]COOKE TERRY, TIPPETT MARK.Doub le Eentry Bookkeep ing, Structural Dynam ics And The Value O f The F irm[J].B 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00 (32) :261-288.

[2]LEBAS M ICHEL J.Performance m easurem ent and performance man-agem 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 ics.1995 (41) :23-35.

[3]WALLACE J S.Adopting residual incom e-based compensation plan:do you getwhat you pay for?[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 24 (3) :275-300.

[4]李维安, 等.现代企业活力理论与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133-147.

[5]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78-97.

[6]潘瑛, 程小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主成份评价方法[J].会计研究, 2000 (1) :31-35.

企业出资人 篇11

创业板开启,IPO市场再度活跃,投资者对国内市场重拾信心。

日前,《IT时代周刊》获得中国私募市场的内部信息,其中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披露投资案例8起,环比上升33.3%;总投资金额46.5亿美元,环比大幅上涨1146.8%;8月的创投市场规模虽然较前几月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互联网、传媒等行业仍然是投资的热点。IT和互联网行业披露案例均为6起,在各行业中案例数量最多。

在部分业界人士看来,上述调查数据与预测相左。他们认为,IT及其相关行业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从IBM、微软、惠普、谷歌和联想等巨头企业近期的业绩来看。现在就谈行业性复苏为时尚早。照此推理,风投不该在大势不明的情况下变得热络。

预测终归是预测,真实可信的统计数字已经带来向好的想象空间。

IT人向投资者的角色转换

在1998年的第一波投资热潮中,几乎所有的风投都向互联网领域涌进,成就了一批优秀的网络公司;而在2005~2007年的第二波投资热中。风投们又将目光转向SNS、电子商务等互联网的细分领域。统计数据显示,在1999~2008年的10年期间,广义IT行业平均以53%的比例占据了国内风投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因此,在李开复“创新工场”8亿元人民币大手笔下注(详情参见本刊第184期《他为何总炒跨国巨头鱿鱼》一文)的背后,IT行业职业经理人转行做风投的大趋势,比他的创业计划更值得深思,联想的马雪征、金山的雷军和展讯的陈大同等人都已开始投资人的生涯。

IT从业者转向投资行业在国外并不鲜见。今年8月,Facebook前CFO吉迪恩·余以普通合伙人身份加入风险投资公司Khosla Ventures。在此之前,他曾先后担任雅虎财务高级副总裁、YouTube网站CFO以及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的合伙人。

更为著名的是,IBM前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郭士纳退休后成了凯雷集团的董事长,该集团是被华尔街称为“总统俱乐部”的全球最大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之一。此后,华尔街的商业精英纷纷步其后尘。

国内延续了华尔街的“转会潮”。2008年初,事业成败皆拜小灵通所赐的UT斯达康原总裁吴鹰宣布复出并加盟和利投资集团,任该集团的资深合伙人。他当时曾表示:“能把我以前的经验和资源整合在一起,同时把自己的一些教训跟企业家分享,如果能帮助这个企业做大做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创办了亚信和网通的田溯宁在离开网通之后,以中国宽带基金为平台做起了私募。

2002年就开始考虑投资的柳传志在提到自己转行的原因时说,“我想做的事情就是在退出联想的管理一线以后,继续培养人,通过我选的人把联想的基础管理思想,特别是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三要素’传承下去。做投资是体现这种价值最好的一种方式。”成为投资人以后,回报变成“基金管理费+分红”的形式让他感到新鲜。

另外,和做实业不同的是,“做投资以后,知识和眼界可能就要更宽一点,必须对更多的行业有了解,对地域要有了解,甚至对世界的政治经济的大气候都要了解。”柳传志说。

有投资行业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转入投资行业的企业家不仅对投资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判断,还比大多数CEO深谙资本之道,而且有些还远比普通的财务投资人更懂得如何运作一个公司。他们普遍与资本市场、政府关系深厚。

中美风投两重天

今年年初,欧美众多投资集团都面临着金融风暴带来的贬值以及高负债,作为第一家私募和对冲基金上市公司,Fortress的股价已经下跌了95%;全美最大的投资公司黑石的市值也蒸发了86%;欧洲最大的私算机构3i的股价跌破了1994年的发行价,比鼎盛时期缩水86%。

面对艰难的大市,这些公司现在不得不通过停止投资新项目、加速出售现有资产等手段来渡过难关。业内人士预计,未来5年,美国私募机构的数量将比现在减少一半以上。

道琼斯Venture Source数据显示,去年全年,美国IT业获得的风投总额同比下滑14.5%。今年第一季度,该额度再度继续下滑了52%。今年第二季度,美国风投总额下滑了一半,创下过去12年来的新低。在第二季度完成的风投交易中,处于创业后期的创业公司占了约三分之一。互联网公司仅获得了5.24亿美元风险投资,同比下滑68%。

Venture Source全球研究总监杰西卡·坎宁表示:“IT企业曾是风投长期关注的主要对象,但由于IPO市场不景气及风投支持企业售价偏低的原因,鼓励投资新项目或未经证实的商业模式的情况已不存在。”

由于更多创业公司无法上市,企业也因此无法获得需要的投资。风投公司Chrysalis Ventures总经理大卫·琼斯说:“我们急需IPO市场再次活跃,但目前还没有看到IPO市场活跃的迹象。”

与美国风投市场的凋零景象相比,大洋彼岸的中国仍然是投资者的乐土。

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显示,广义的IT行业是一季度投资额唯一超过1亿美元的行业,28个投资案例共获得1.4亿美元投资,分别占投资总量的52.8%和43.7%,其中互联网、软件、通信三个细分行业投资热度最明显。8月份,市场上共发生25起投资案例,披露的投资金额为2.29亿美元,环比增长19%,其中广义IT就产生12起投资案例,披露的投资金额为4590万美元。

早在去年,中国普天就成立了规模为1亿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基金,主要用于投向那些准备到创业板上市的3G公司和芯片公司;IDG也联合General Catalyst、寰汇投资和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完成了对土豆网总额为5700万美元的融资;英特尔投资部门投资上海浩方在线和新奥特视频技术有限公司。去年,英特尔投资在国外的投资比例达到了62%。

在美国硅谷这个创业者的摇篮,已经形成了从风投体系前端的天使投资到中、后期私募的完整体系。有消息称,现在美国的风投会议上,美国人讨论的风投议题70%在中国,30%在印度,可见外资对中国市场的认可和期待。

IT仍是风投宠儿

在业内人士看来,自创投问世以来,IT就是资本追逐的焦点。尽管近两年,IT行业的受关注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却仍然是获得投资最多的行业。有资料显示,过去十年,创投在中国总共投资了150亿美元。其中一半的钱是投在了IT行业。

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指出,“前一轮风险投资的磨炼,催生了‘风险投资+个人创业’这一模式,对产业发展有利,对社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

响。现在中国已经培养出来了一大批数字英雄,如张朝阳、陈天桥、马化腾等,这更能够激励人们的创业精神。”

在熊晓鸽看来,风投“养活”了很多人——从无线增值服务商到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再到基础应用软件产品提供商;从互联网软件企业到软件外包企业,再到半导体行业。他表示相信,未来几年,IT业仍将是投资热点,而IT行业的投资热点将是新的商业模式和行业解决方案。

戈壁基金合伙人徐晨认为,尽管最近没什么新的热点,但IT业确实存在着一些投资商机。他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社区类网站和网络游戏公司、移动平台上的应用软件、服务更细分的SaaS业务等4大领域值得关注。此外,受到3G发牌的影响,电信也成为2009年IT投资的一大热点。

除了本土资本外,国内市场也被很多国外投资机构所肴好。继去年10月21日,“诺基亚成长伙伴基金”在中国设立办公机构,同时宣布对亿动广告传媒进行投资后,蓝橡资本也落户北京,中国逐渐成为一些海外投资机构躲避经济危机的避风港。

今年8月,国内创投市场中资机构披露案例11起,投资金额2845.88万美元;外资机构披露案例9起,投资金额6869.75万美元,保持上升势头,并与中资机构差距缩小。有分析观点指出,这一变化反映出外资基金所面临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投资意愿有所增强。

海外投资机构落户中国和本土创投机构充沛的资金都给困境中的企业带来希望,而同期创业板的推出,也让国内创投获得了更大的竞争筹码。

创业板的诞生对投资人而言,无疑充满机遇。据称,创业板已经成为风险投资商、券商、投行、律师事务所等内部开会的必然话题。

此前,证监会新闻发育人指出,创业板应突出市场定位和板块特色,多吸纳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企业。作为国内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IT企业显然成为首批登陆创业板的主力军。

论瑕疵出资人的股东权利限制 篇12

(一) 股东资格认定的一般标准

股东出资, 即股东在公司设立或增加资本时, 为取得股份或者股权, 遵循协议的约定以及法律和章程的规定向公司交付财产或履行其他给付义务。毫无疑问, 在现代公司制度中, 出资是一项股东应该履行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义务, 该义务既是一种约定义务, 同时也是一种法定义务。瑕疵出资则是出资人未履行该项义务, 主要表现为出资额不足或者出资的财产、权利存在瑕疵, 广义的瑕疵出资还包括未按公司或法律规定缴纳出资以及出资后的抽逃行为。需要指出的是, 关于瑕疵出资给股东资格造成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一般性的瑕疵出资, 因为瑕疵出资的情节一旦严重到公司不能成立或设立无效, 所有出资人的股东资格都将不复存在, 更遑论瑕疵出资人。

股东资格, 亦被称为股东的法律地位, 是出资人取得并行使股东权利的基础。在公司实务中, 股东资格的认定至关重要, 认定的标准主要分为实质要件说和形式要件说。实质要件说指出, 出资人只有实际履行出资义务后才能和公司形成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才能获得股东资格。形式要件说则认为股东被记载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或者在登记机关登记、拥有股东出资证明等形式要件就依法享有股东资格。

(二) 我国立法对瑕疵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

我国早期公司法采取严格的法定资本制, 对股东资格的认定倾向于实质要件标准, 学者们对瑕疵出资人的股东资格也多持否定态度。但是, 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做出了认可出资分期缴纳制度的修改, 法定资本制出现松动。此外, 《公司法》第33条第2款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 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虽未明确能否适用于瑕疵出资的情况, 但此条没有但书, 根据“法无明文禁止即为可”的民事法律规则, 适用于瑕疵出资人并无不妥。这表明出资不再是股东资格确立的必要条件, 瑕疵出资者一定条件下可以取得股东资格。除依据我国上述立法外, 股权的社员权属性也支持该结论。股权属于社员权的一种, 出资人要取得股东资格还需要做出认购一定份额的股份、同时受出资认购合同约束的意思表示, 出资仅是合同的履行行为, 股东资格的取得与股东是否足额出资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综上, 瑕疵出资人仍然能够取得股东资格, 不过需要承担因出资瑕疵带来的补缴责任和违约责任等。

二、瑕疵出资人股东权利受限制的法理分析

(一) 瑕疵出资人股东权利受限制的理论依据

股东权利也称作股东权, 即股东因具备股东资格而享有的、可以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瑕疵出资人并未因为出资的瑕疵而丧失股东资格, 股东资格又是享有股东权的基础, 因此, 瑕疵出资人理应享有相应的股东权。然而, 瑕疵出资人的出资并未完全到位, 其对公司的出资义务尚未完整履行, 本着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瑕疵出资人享有的股东权利必须受到一定限制。

在公司实务中, 资本是公司正常运转的物质保障。如果不对瑕疵出资人的股东权利加以限制, 不仅会打击其他股东出资的积极性, 也会影响公司的资本充足, 危及公司和债权人的利益, 最终导致公司无法正常运营。此外, 股东资格仅是形式上的资格, 是权利能力, 只能证明股东具有能够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能力。至于股东能否完整行使股东权利取得预期的经济利益则取决于对公司的出资情况, 因为股东权利并非天赋, 如果没有股东的出资就没有公司的存在, 也就没有股东权利的产生。总之, 法律虽未否定瑕疵出资人的股东资格, 但也没有默许其享有各项股东权利, 而是通过对其权利加以限制来达到法律关系的平衡。

(二) 瑕疵出资人受限制的具体股东权利

既然限制瑕疵出资人的股东权利有着法理依据和现实的必要性, 接下来就需要探讨哪些具体的权利需要限制以及限制到何种程度。各项权利有着不同的特点, 需要依据其特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权利又不能被完整列举, 在此, 仅就相对重要的一些具体权利来展开探讨。

1.股利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

股利分配请求权, 即股东因具有公司股东资格而获取的向公司请求分配利润的权利。获取股利是股东出资的目的, 也是公司营利法人性质的体现。股东的出资是公司正常运营的前提和保障, 也是公司获利的基础。所以股利分配请求权的依据不仅仅是股东资格, 更在于股东的实际出资。如果允许瑕疵出资股东拥有完整的股利分配请求权, 势必会挤压其他股东应分配的股利, 打击股东正常出资的积极性, 这种不承担出资义务和出资风险却能正常获取股利的制度最终会引导所有股东都去瑕疵出资。因此, 瑕疵出资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理应被限制, 比较合理的作法是被限制在股东的实际出资范围以内。

我国《公司法》第35条就有限公司规定, “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 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 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此处的但书条款应该是指分期缴纳出资背景下出现的资金尚未到位情形, 全体股东可以约定不按照实缴出资比例, 但书并不适用瑕疵出资的情况。《公司法解释三》也在第17条做出明确规定:“股东未履行或者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 公司根据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议决议对其利润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求情权等股东权利作出相应的合理限制, 该股东请求认定该限制无效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此外, 《公司法》第167条第四款规定股份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 但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这意味着在股份公司中限制瑕疵出资股东的权利存在着一定漏洞, 因为多数股东有制定、修改公司章程的控制权, 一旦多数股东存在瑕疵出资的情况便会利用该控制权把公司章程修改为不按持股比例分配, 以牺牲守约出资的少数股东利益来保障自己的利益。这些规定尽管并非十分详尽、完善, 但都在法律层面体现了对瑕疵出资股东股利分配请求权的限制。

新股优先认购权是指原有股东享有以一定的价格依其持股比例优先购买公司新发行的股份的权利。同股利分配请求权一样, 新股优先认购权也需要按照实际缴纳的出资比例来进行合理限制。对瑕疵出资股东而言, 有多余的资金或财产, 首先需要用来弥补对公司出资的不足, 以消除瑕疵出资的情形, 而不是去认购新股。如果对瑕疵出资股东的新股优先认购权不加以限制, 其仍会通过瑕疵出资的形式去获得更多的公司股份, 公司的不实出资将进一步加大, 这显然不利于公司、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发生在公司进行清算时, 如果公司偿债后仍然存有一定财产, 股东可以依据自己的出资额或者持股比例请求分配该财产。倘若瑕疵出资股东的此项请求权不受限制, 对其他足额出资的股东将极为不公, 也有悖于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法律基本原则, 因此必须将其限制在实际缴纳的出资范围内。

2.表决权

表决权指股东有权对股东会议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由于表决权是一种控制权, 具有工具性的表征, 股东往往可以借此来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如果瑕疵出资股东的表决权不受限制, 其不仅不用承担投资风险, 还有可能通过表决权控制公司的经营, 这无疑会导致负向激励。《公司法》第43条就是针对瑕疵出资股东此项权利的限制, “有限公司股东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章程另有规定除外”。学界对此“出资比例”存在不同的看法, 有实缴说、认缴说和折中说, 笔者倾向于实缴说, 其更有利于权利的限制。至于43条中未在“出资比例”前面以“实缴的”这一定语来加以限制, 主要是将分期缴纳的情形包括在内。分期缴纳出资的股东并无主观恶意且分期缴纳的行为于法有据, 分期缴纳显然并不属于瑕疵出资的类型, 分期缴纳出资股东的表决权自然不受实缴出资的限制。

3.知情权

知情权指股东获取公司信息和了解公司情况的权利, 包括查阅权、建议权、质询权等, 具体体现在《公司法》第34条、第97条、第98条、第151条的规定中。此权利是法律赋予股东保护自己利益的一项固有权利, 如果没有知情权, 股东将无法评估自己的投资价值, 也将无从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知情权的权利属性比较特殊, 既不属于诸如股利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之类的请求权, 也不属于以表决权为代表的控制权。知情权的权利实质是一种参与管理权。还有一部分学者把知情权定性为一种非比例股权, 即股东权利的内容不依据持股比例的多少就能确定。非比例股权行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利不能分割计算。瑕疵出资股东的确在出资方面存在瑕疵, 但毕竟进行了投资, 不应该妨碍其获取公司信息的权利。况且公司知情权的行使不仅不会损害或威胁公司、其他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 反而有利于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所以, 瑕疵出资股东的知情权不受限制, 可以完整行使。

三、瑕疵出资人股东权利受限后的法律规制

瑕疵出资人的股东权利受限后, 通常面临三种选择, 一是在补足出资前将股权转让于他人, 主动退出, 彻底放弃股东权利;二是积极补足出资, 以求恢复股东权利的完整性;最后是在合理期限未能补足出资, 经催告失权程序被依法除名, 被动退出。

(一) 补足出资前的股权转让

在补足出资前, 瑕疵出资人很多具体的股东权利是受到限制的, 此时, 这种受限的股东权能否转让?对这一问题, 学界的看法不尽一致。笔者认为, 一项民事权利能否转让应主要从转让人的主体资格和转让标的两方面来考虑。就主体资格而讲, 上文已经充分论证瑕疵出资人具有股东资格, 我国立法也未禁止瑕疵出资人转让股权, 瑕疵出资人理应具有转让股权的主体资格。在转让标的方面, 股东权虽兼具财产权和身份权的双重属性, 但其身份权性质更多地是为财产权服务, 在转让时参照财产权的规定更为合理, 因此, 股东权作为标的能够与权利人的人格、身份相分离而被依法转让。允许瑕疵出资人在补足出资前转让股权无疑能够加速资本的流动, 也为瑕疵出资人和公司提供了一种双赢的退出机制, 一方面使瑕疵出资人避免了因确实无力补足出资而遭受最严厉的除名惩罚, 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使瑕疵出资人利用转让所得资金来承担补缴和违约责任, 进一步充实公司资本。不过, 在股权转让中, 一旦出让人隐瞒瑕疵出资的真相, 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纠纷, 危及受让人和公司、其他股东、债权人的利益。此时, 就需要引入转让合同的可撤销制度来规制这一潜在风险。倘若出让人未告知受让人瑕疵出资的情形, 受让人也不明知或应知该情形, 受让人就有权以受欺诈为由申请撤销该转让合同。

(二) 补足出资后股东权利恢复完整

瑕疵出资人的股东权利并不一定一直受到限制, 只要其在规定的期限内将缺少的出资额补齐, 股东权利就应该恢复到完整状态。《公司法》第28条明确表明股东未按期缴纳出资的, 除应当足额缴纳还应当向其他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第31条规定了非货币财产出资股东应当补足该财产与公司章程所定价值的差额。由此可见, 瑕疵出资人可以通过补足出资来恢复权利, 对此学术界意见较为一致, 争议较大的是这种恢复是否具有溯及力。肯定说认为股东权利恢复行使的起点应该追溯到公司成立之时, 否定说则认为恢复行使权利应该从补足出资时算起, 不能溯及到补足出资之前。基于以下两点, 笔者认为否定说更为合理也更具操作性。首先, 行使股东权利通常是以实际的出资额为基础, 倘若允许瑕疵出资股东享有请求分配原来盈余的权利, 就相当于默许了股东权利的行使可以抛开实缴出资而仅依据认购的股份比例, 限制瑕疵出资股东权利的整个制度无疑将会落空。其次, 肯定说还忽略了出资风险的合理分担问题, 按时、足额出资的股东在瑕疵出资股东补足出资前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如果瑕疵出资股东可以分得权利恢复前的盈余, 会加大其投机和拖延心理, 其完全可以等到公司能够平稳盈利时再补足出资, 这样既不妨碍分得利润, 又能降低自己在公司成立初期的投资风险。

(三) 不能补足出资时的除名制度

《公司法解释三》第18条明确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可以通过股东会决议来解除经过催告在合理期限内仍然未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资格。相比于德国和日本公司法中完善的催告失权程序, 我国的这一规定仍停留在框架性阶段, 催告的合理区间、除名的生效时间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 并且仅规定了决议除名这一形式, 对章程除名和司法除名均未涉及。此外, 在催告主体的制度设计上也不尽完善, 只规定了公司对瑕疵出资股东进行催告, 没有把按时、足额出资的其他股东纳入到催告主体的范围, 这就为该制度的落实留下了一个潜在的风险。一旦多个瑕疵出资股东的实缴出资总额大于未瑕疵出资股东的出资总额, 瑕疵出资股东便会利用其控制权使公司怠于行使催告权, 此时, 按时、足额出资股东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障。上述的一系列问题仍需要学术界的进一步讨论和实务界的经验总结, 限于文章主旨和篇幅, 下文不再逐一展开论述。

股东除名制度对督促瑕疵出资股东积极补足出资有重要作用, 对于保护公司、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也具有重大意义。但是, 鉴于此制度的严厉性和终局性, 对股东权利影响重大, 适用时需要合理加以限制。例如, 当瑕疵出资股东的实缴出资占全部认缴出资的绝大多数比例时, 经催告在合理期限内仍未补足, 此时就不适宜对其除名, 而是对其未出资部分依法进行减资, 这种限制更有利于商事关系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赵旭东.公司法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刘蕴.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取得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3]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4]李建伟.公司诉讼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5]赵明月.股东出资瑕疵法律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上一篇:新闻中心改革下一篇:人的全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