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素质

2024-05-24

人的全面素质(通用6篇)

人的全面素质 篇1

摘要: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 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 实质上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本文通过探究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内容、辩证关系和实现途径, 揭示其对于我们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

一、众所周知, 目前全球关注的重点和迫切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

有笔者曾对这一概念做过专门的论述, 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1]。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实践, 人们发现现代化的过程不单单有物的改变, 更有人的改变, 这一过程是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人在整个社会与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必需的因素。这更表现出社会生产力进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障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那么, 何为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 说到底, 就是适应现代实践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现代化, 也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所具备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水平、精神境界、思维能力、心理特征、文化心态、科技意识、劳动技能等的各种素质的总称。其实质就是把主体提高到当代的水准, 实现主体素质的现代化。其实质就是力求将人的能力与素质提高至最重要和突出的位置, 从而达到现代水平。其中, 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文化水平、智慧才能和身体生理条件是最基本的人的素质, 简言之就是人的德、智、体三个素质。从实践角度来说, 是指人的认知力、实践力、创造力。

二、马克思主义指出,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

同时, 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人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 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未来理想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一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人的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 实现人的现代化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使人的现代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人的现代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新课题并使其得到丰富和发展, 人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时代的变化, 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首要要求。我国现代人的总体素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发达、不平衡、不成熟、不完全的过渡性特征是由我国正处在“过渡”阶段这一广阔的现实背景因素所决定的。

首先, 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商品经济并存的现代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 必然会影响当代中国人。以小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成为了中国过渡到现代的基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反之, 就会出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第二种状况时, 必须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革, 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其次, 兼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构特征的现代中国文化的二元结构, 使得生活在两种文化并存中的人们同时被两种文化模式所教导、支配以及约束。

再次, 限制了现代人素质的提高和人才与价值实现的因素是教育的滞后发展。诚然, 国民素质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压力, 再加上我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人口过剩的压力, 社会、学校和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然而未来社会的不可预测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这方面的思考与探索是不够的, 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而这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 还需要很长时间来过渡成为全面的素质教育。

至此, 通过多方面把握并全面认识现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其影响力, 对于我们更好更快的实现人的现代, 创造更有利于实现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从历史实践的经验来看, 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立足的全面发展的人, 必然不断积累着一个又一个的现实社会中人的发展。

从目前我国社会实际状况来看人的发展, 可以得出全面发展的人是未来目标;而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现实的努力。

其一, 大力发展与提高社会生产力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首要任务。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能力的提高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提高人的能力, 这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 通过普及和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本”、“人才资源”, 对发展我国生产力、实现人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其二,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将释放巨大发展潜能。这是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客观基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将继续释放出巨大能量。十八大报告中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列提出, 表明“两个加快”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报告指出,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就是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因此, 我们必须始终要把人的健全发展作为中心课题来抓, 使之贯穿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二要努力寻找并建立制约物对人的消极影响的机制;三要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 鼓励、倡导人们积极追求精神价值。如今来势汹涌的商品经济大潮中, 人们更应该自觉的走出人对物的狭隘圈, 脱离依赖物而生存的关系, 彻底实现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3]。

其三, 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提高现代人的整体素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教育现代化, 并不是把传统教育抛弃掉, 空中楼阁地去构建一个现代化教育, 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选择、改造、发展和继承来实现的。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 要继承和发扬, 但它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 有不少与现时代不相适应的东西, 这就要扬弃或改造, 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 成为现代教育的传统。现代教育是一个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过程。目前, 现代化教育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全面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和终身教育[4]。这些都在从方方面面提高着我们教育的质量。

其四, 全面推进科技进步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首先, 科学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力手段, 它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历史进程, 影响现代化的未来走向。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方法都为提高人们物质水平与生活幸福指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次, 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使得人从体力劳动过渡到脑力劳动, 这样人类制造处的工具就作为手段, 人类作为目的也就成为了手段所服务的中心, 由此人类的自由也就走向了新的高度。再次, 科学技术让人产生的是内在的新进化, 而不只是武装了人的外在, 并且还从方方面面, 里里外外来改变人类的观念与行为。最后, 人类社会生活内容之所以越来越丰富、多样、生动, 正是由于科学技术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精神和物质享受方式, 从而改变了人们原先单调又封闭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永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人的现代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89-9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6 (7) :114-11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3 (10) :43-49.

[4]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1 (6) :199-203.

人的全面素质 篇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首先是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要让孩子们乐于学习,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自愿学习,自主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学到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在最佳状态。

如何能够使得孩子们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呢?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已经不再是主体作用,而是引导主体(孩子们)的作用,是主体的服务者。

孩子们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各式各样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师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就注定了教育工作中要做两项巨大的工作:一是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二是健康心理维护。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从性质来看,教师教育工作内容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重要内容。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近几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问题,对孩子们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

①在家庭方面,离婚率上升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孩子们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②在学校方面,频繁的考试,学生分数排队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之中。

③在社会环境方面,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现今时代,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且非常迫切。

因此,我认为,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全方面渗透,正确引导。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歌颂了一些具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特征的人和行为,像小学语文课文《蓝树叶》,《校园里的画》,《蜜蜂引路》,《丰碑》,《放弃射门》等课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如果适当的利用这些事迹,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暗示:学习《蓝树叶》,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小气;学习《校园里的画》,学会克服嫉妒心理,与同学们和睦相处;学习《蜜蜂引路》,学会仔细观察,谦虚好学;学习《丰碑》,懂得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学习《放弃射门》,学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尚体育精神等,会起到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创设和谐、宜人的心理发展环境。

我们不能够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方面,营造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对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

比如,在一个班集体中,有一些学困生,他们的学习动机有或这或那的问题,表现出来的特征,也许是成绩不够好,反应不够快,与同学们相处有些小气等;班集体中难免有同学会不喜欢这些人,甚至会歧视他们。老师们就需要在班级营造一种气氛:不管同学学习如何,成绩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这个班集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歧视同学都是不对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些孩子就不会陷于一种不良环境之中,渐渐地,也许会有令人惊奇的表现:成绩好的不再骄傲,成绩差点的有了进步等。让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平等待人,包容个性。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各有所长,外向内向,好动好静,都没什么不好。因此,我们不需要强求一个文静的孩子变得活泼好动,也不需要奢望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文静乖巧。

我有一个学生叫丽华,小姑娘长得漂亮,性格文静。她妈妈总是当着孩子面嫌她太胆小,说她以前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总是觉得孩子还不够优秀,周末还让她学这学那。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篇3

【关键词】人的发展;社会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不断实现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不断在两者和谐良好的循环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

1.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本质规定,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束缚,从而在关系、能力、素质与个性等诸多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列宁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把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的视角放在单纯的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上,认为财富增长了,国家就富强了,人民的生活就提高了,就是所谓“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另一种观点就是“满足基本需求”论,认为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衡量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尺度,不仅包括人们的基本需求,还应包括满足与人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关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条件,如民族的独立、社会民主化程度、人政治自由和安全等内容。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每一个时代的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脱离社会的全面发展去谈人的全面的发展,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但是人与社会不是直接的同一关系,在人的活动中产生的社会组织一旦形成就获得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因此两者的发展不能直接等同。

2.1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系,作为包含一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的有机整体,构成了人类及其个体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法治和文化的进步最终都要集中到人这个社会的核心要素才能表现。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只有用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善、体力与智力的发展程度作为最终的衡量尺度。同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必须通过生活才能成为人,也必须通过社会才能获得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只有相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社会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2.2人的全面发展依赖社会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生活的核心是人,社会的发展实质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成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社会关系。人们创造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又反过来制约、塑造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的和观念的关系的全面性。社会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发展,在承认人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的前提下,必须也要承认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离开社会发展这个平台,人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2.3社会发展也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

这个社会发展和进步于人的发展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更重要的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生产力中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变革以及上层建筑的发展完善,都离不开人的作用。正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不断进行,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社会上层建筑的必要变革以及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人却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能动因素,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工具,他是具有一定生产技能和科学认识的人制造的,他也要由具有一定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的人去掌握和使用。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不一样,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在变革和发展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的觉悟和知识,离不开变革和发展生产关系中所需要的人的实践能力,也离不开为实现变革的而必须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社会上层建筑从而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具有更为特殊的作用。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保障社会文化思想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精神、文化、政治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阶段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各项工作和一切事业,都应该看看是不是有利益人的全面发展,有利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利于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终极目标。

3.2发挥人的能动性,不断促进小康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要人们的政党的需要得到满足,合法的权益得到保护,素质和能力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他们就能成为自由自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就能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推荐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依靠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提升,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全面的小康社会就得以更快实现。

3.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促进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水平基础提高,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主、法治将更加健全,人们的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会,教育、科学、文化、医疗体系更加完备,为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产力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将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J].发展论坛,2003,(10).

[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J].青海学刊,2003,(04).

[3]杜金亮.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0,(04).

人的全面素质 篇4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近代以来,实现全面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马克思在汲取前人卓越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自2泄纪80年代中期以来倡导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马克思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笔者就试图通过对马克思这一学说的.基本思路加以梳理.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作 者:周晓辉 Zhou Xiaohui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刊 名:大庆社会科学英文刊名:DAQING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分类号:N031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 大学生

致力于二重人的全面发展 篇5

培育改革意识

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二重集团公司坚持以改革作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组织形式和劳动用工、分配机制等有效手段,明确了以“三大结构调整”为龙头(资本、组织、产品),“母子公司构建”为纽带,“生产要素整合”为重点,“装备中国、创造卓越”为战略远景的企业改革方向,为了保证这些改革部署的顺利实施,我们坚持舆论先导、思想政治工作先行。在认真分析总结宣传思想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经验的同时,结合不同时期的改革重点,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干部职工进行宣传教育。一是狠抓了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改革信念宣传教育。从党员干部队伍入手,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集中办班培训、座谈讨论、理论研讨、党组织三会一课等形式,以二重的生存与发展、现实与距离、机遇与挑战为重点,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意识教育,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中层以上干部充分认识到了推进公司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定了改革信心,明确了改革目标。二是着力提高广大职工对改革的认识,增强其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相继开展了以“职工收入靠挣还是靠发?”、“是二重适应市场,还是市场适应二重?”和“精益求精”为主题的思想大讨论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了一些思想性、激励性、引导性很强的聚焦点和兴奋点。通过回顾反思、典型塑造、座谈讨论和开设专栏、专题讲座等形式,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引发了2万职工的大思考和大实践,逐步使广大职工从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了唯有改革才是二重求生存、求发展的惟一出路的共识。

培育市场意识

只有观念转变才能行动转变,只有行动转变,才能使命运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二重的产品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单一的卖方市场造成了职工的市场意识和按合同组织交货的观念不强,以至近年来我们的产品质量损失和生产成本高居不下,合同完成率低下,并由此引发了订单危机和生存危机。从1996年起,二重集团公司党委针对企业在困难条件下的职工思想反映,深入扎实有效地在职工中开展了以“岗位就是市场、质量就是生命”为主线的市场意识教育。通过“二重质量万里行”等活动的开展,使二重人从用户的角度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调查报告《订单为何失之交臂》以及深入基层班组的职工座谈讨论,从诸方面把二重对市场的不适应和职工观念的滞后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使职工在自我参与中受到了自我教育,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明显增强。通过历时5年的市场意识教育,二重较好地实现了员工思想和观念的统一,全体干部职工把思想认识的提高转化为真抓实干、务实求精的实际行动,有力地促进了二重的体制改革、产品开发和经营生产三大任务的推进和实施。2002年,二重实现了企业经营生产上的重大转变,完成了全年10亿元商品产值,为重铸二重辉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二重抓住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良好历史机遇,提前10天实现12亿元商品产值目标,企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

人是企业管理系统诸要素中第一位和决定性的因素,不论企业管理工作,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离不开人。因此,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关键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二重集团公司党委一是着力培养一支能够“两手硬”的领导干部队伍。通过制订《关于集体决策重大事项的具体规定》、《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职能及岗位职责》、《党风责任制》、《领导干部廉政手册》等诸多规定和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干部的言行,增强了各级干部围绕企业中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我们实施“人才工程”,先后建立了青年人才库和技术创新机制,出台了“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三个留人”政策,通过提高科技人员和操作岗位技术骨干待遇等措施,营造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以培养中高级管理者、学科带头人和高技术操作能手“三条线”并举,逐步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动态管理激励机制。为稳定和激励企业科技人才,我们从2000年起实施人才战略,提高部分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2001年,我们实行了总经理专向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师给予每人每月400元、600元、800元津贴,抓住了关键的少数。三年来,集团公司共拿出220万元对300人次给予总经理津贴,每年拿出300多万元对在岗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为二重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虚实结合,以实导虚,虚事实做。

公司党委和广大政工干部在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培育人的教化功能和关心人的感化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注意从经济因素上分析职工思想,从政策导向上引导职工行为,从素质养成上提升队伍的层次,从目标认同上激励职工斗志。把利益的驱动、政策的推动、宣传的鼓动有机结合了起来。把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一心一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用制度加以保证。集团公司按“两办”关于加强厂务公开的要求,把公司发展规划、经营生产重点、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公开。使职工真正了解厂情,以主人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规范进行集体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协议内容,通过集体协商调动了经营者和劳动者积极性。要求各级干部尊重职工、尊重职工代表、职代会意见和权利,关心职工疾苦,积极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近年来,我们不仅广泛集中调研和听取职工最为关心的分配用工制度、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改革方面的意见,并书面提交行政决策和落实,还大力开展多层次、经常性的“送温暖”活动,千方百计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2002年,我们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支出500万元,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签订了医保集体投保合同,为全公司在岗和退休职工22514人办理了补充医疗保险,每人最高可获保额16.5万元,解除了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今年又继续投保,使广大职工深受鼓舞。

一个自觉的使命

二重人把坦然而质朴的“我是二重人”的自我介绍,变成了向祖国的誓言:二重人将肩负起振兴民族装备工作的重任;变成了向用户的承诺:生产一流产品,提供一流服务;变成了给自己的警示: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好学上进、开拓进取、不断发展的二重人。从而将职工的个人要求、自我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的命运、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为了使“我是二重人”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持久,我们在方式和载体上不断创新,共设计了8项专题教育,先后在各级党组织中开展了“书记笔谈”征文,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了“工作着是幸福的”征文和公民道德建设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对外开展“二重质量九州行”用户走访活动,对内开展“我的用户”寻访活动,建立了与岗位相对应的客户链条,提高职工的市场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每季度我们坚持开展“优秀二重人”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人物和事件,突出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公安、周志宏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甘于平凡、俯身二重事业的先进群体和个人,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推动了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弘扬了主旋律。特别是石柯总经理带头撰文表达自己的治企理念,明确提出“决不轻言让一个职工下岗”和“工作着是幸福的,幸福的工作着”的具体工作思路,在全体职工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自2002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来,通过“我是二重人”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带动了职工面上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二重人树立新观念、规范新行为、投身新事业、展示新形象,进一步增强二重人的责任感、自豪感、使命感,为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解读 篇6

关键词:人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新解读

中图分类号:A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7—0100—02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能力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劳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能力发展表现在“原始资料积累”的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受到分工的支配,长期从事一种活动,结果使人的能力得到畸形片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的消极影响,明确提出把人的能力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许多思想,都是对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以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认真批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未来理想社会,人的劳动体现在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其基本原则是每个人能力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将每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当做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当然,要想全面详尽地考察和揭示马克思的能力思想并非易事,也不是凭一篇几千字的论文就能说清楚的。这里,我们仅就能力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谈一点点初浅的见解。许多人都一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表现为人的各种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能力的不断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以及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相关文本的研读,并且从人的能力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思考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这不仅可以深化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而且对现今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能力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当我们谈及人的发展时,经常会遇到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人是什么”?我们只有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够明确人的发展的具体内容。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曾提出过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物,人的发展其实就是实践活动的发展。马克思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存在物。人和动物不同,动物需要对象来维持其生命,而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感性对象来表现、实现和确证其内在本质力量,离开对象,人就无从表现、实现和确证自己的力量,也就不成其为人,而只是非现实的存在物[1]。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心世界,他需要感性对象的实践活动来表现、实现和确证自己作为人而存在价值。也就是说人具有不确定性。对象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要求,形成了人的能力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人能力的完整性和可变动性。也就是人们不再屈从于被迫的分工和狭隘的职业,每个人能按照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来自由的选择职业。人的能力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人的能力与社会实践活动相适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个人能力和集体能力、“自然力”和社会能力、“潜力”和现实能力、体力和智力等。

总之,人的能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系统,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全面而自由得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也就是在实践中把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发挥出来。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自由的变换职能,从而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就是人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

从人的能力来审视人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会了解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就体现在人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人不断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从而使自身不断得到发展。

马克思处在工业化时代。工业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一种基本的经济活动。工业时代与农业时代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较注重人的专业技能和智力,然而农业时代就较注重人的体力和经验。工业的出现就意味着市场的竞争,而能力和实力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占剧非常重要的地位。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要求人们掌握和控制机器的能力,人的能力和智力是工业的基础,是与工业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相适应的。马克思把工业和人的能力紧密地联系起来并突出人的能力的核心价值,是人类史上一个重大的思想贡献。

马克思还注重从人的能力方面来分析和考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在生产力问题上注入人学思考。只有在先进的生产力之下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而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要以“人”的方式发展生产力。也就是把核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来。他强调指出:“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2]。社会真正的财富就是把所有个人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从重商主义在流通领域把金银货币看作财富;重农学派在生产领域把土地看作财富;再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劳动出发,把劳动作为人类财富的源泉。马克思继续前进一步,从人的能力出发,把人的能力充分发挥看作是最大、最原始和最根本的财富,并把物质财富看作是人的能力的产物。马克思还认为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也就是个人的才能得到发挥的过程,“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这种占有的条件是每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占有的方式是能力全面发展的联合体,占有的目的是为了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里,个人的能力决定社会生产力的占有程度,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也就是说“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3]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就是人的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必须靠能力的发挥来得到满足,人的个性只有当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时才能确立起来。马克思吸取古代人的发展形式之精华,摒弃其内容之原始;并结合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发展的深刻内容,摒弃其形式之狭隘,将古代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合理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描述出个人能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三、人的能力的不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必须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也就说,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正是在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人的能力不断地产生出来并通过实践来得到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从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以及党和国家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与能力发展相一致的思想。

毛泽东强调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我们党一直以来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后,有人怀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针对这一论调,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鲜明指出,我们党具备领导新中国的资格和能力。但与此同时,毛泽东又针对一些领导干部革命热情高涨而能力不足的倾向,明确强调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既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4]。这是在我党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其中,毛泽东所强调的“本领恐慌”的思想,至今对我们党加强能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邓小平强调领导干部的能力培养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期,以邓小平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有关能力发展的思想。邓小平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和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问题。他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出发,提出了“革命化、年经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选人方针,使人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对我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江泽民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党的能力建设问题。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党自身的状况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联系起来。江泽民指出:“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否做好,我们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我们的事业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5]江泽民在总结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抗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作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解决好这个历史性的课题,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当今我们党正处在新老交替的时代,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党必须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准确地了解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总之,中国共产党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胡锦涛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能力建设的思想。在新的时代和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重视能力的发展,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能力建设的思想。一是从人才的角度来强调人才资源建设,并把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作为促进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二是从领导干部的培训来谈论能力建设,并指出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三是从党的建设来谈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党的执政能力作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的连接点。

所以,从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得到发展并支配自己的生活。只有从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入手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这或许是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重大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庆祥.马克思主义能力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珠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4):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2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4]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8.

[5]论党的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84.

上一篇:企业出资人下一篇:工程项目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