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的健康哲学

2024-10-05

投资人的健康哲学(精选6篇)

投资人的健康哲学 篇1

身体保健是每一个人都很关注的问题, 我也不例外。在这方面, 我除了从20年前开始学练太极拳以外, 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稍稍留意, 再就是做好心理调适, 想办法保持心情舒畅。现在我可以说是身体倍儿棒, 吃嘛嘛香。不过要说最直接的办法, 我觉得还是多给自己创造走路的机会, 坚持多走, 快走。

我以前有过高血压、颈椎增生、肥胖 (主要是腹部) 等等毛病, 现在都有所改善了。练习太极拳给我带来了不少好处。它阴阳相济、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 立身中正、随遇而安的基本要求, 不仅让我逐渐养成了放松的习惯, 还让我认识到, 太极崇尚的精神也可以作为一种处事原则, 特别是对事情进行比较, 要制定合理的参照标准, 只是追求相对满足就可以了。

衣食住行几个方面, 是日常保健的基础。

衣, 主要是顺应自然, 凭感觉增减衣服, 不要与自然规律过不去, 为了好看或为了追赶潮流, 去穿那些对身体健康不利的衣服。当然在不致损害身体健康、不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 完全可以尽量穿得好看些。

食, 主要是尽量做到荤素搭配, 营养均衡。我最明显的感觉是, 如果一段时间吃得太过油腻, 不仅容易上火, 大便不畅, 而且嗓子难受, 干咳痰多。每遇这种情况, 先坚持吃些清淡的食物, 很快就能缓解症状。而且现在的食物特别是肉类食品, 大多含有各种各样的添加成分, 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要, 实在不必摄取那么多东西。吃的东西太多了, 既增加消化吸收系统的负担, 提高胃肠疾病的发生率, 又增加因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的可能, 易患各种疾病不说, 还要因不美观再去减肥、美容, 你说麻烦不麻烦?

住, 主要也是应多从身体健康考虑。房子大小不是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的, 但要防止居住环境对身体能量的过度消耗, 还是能够做到的。比如卧室的安排, 就并非越大越好, 因为身体处于相对均衡的温度和光线条件下, 可以减少身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量消耗。

行, 有车自然是好事, 起码是方便。但有车以后往往运动的时间就少了, 连上下班这段以前每天必不可少的运动时间, 也因为有了车不得不取消了, 而再专门抽时间运动, 却并不一定都能抽得出, 也并不一定都能坚持住。一年前, 我把多年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习惯给改了, 一律走着。每趟25分钟, 每天来回四趟, 每周上五天班, 光上下班的走路时间就有500分钟, 平均到7天里, 每天还有70多分钟的走路时间, 即使不再抽时间锻炼, 运动时间也已足够了。

心理调适, 主要是不论什么事, 都尽量往开里想, 以不生气为最低标准, 高兴点当然就更好了。看到身边的人发财了、升职了, 有时也眼馋, 但想到自己平平庸庸的智力、没有过目成诵的脑瓜子, 笨嘴拙舌的谈吐、没有口若悬河的嘴皮子, 孤芳自赏的脾气、没有八面玲珑的手腕子, 再加上农民家庭的背景、没有有权有钱的老爷子, 能有目前的境遇, 难道还不该知足吗?只要能把这些看开了, 还有什么事值得整天长吁短叹的?有时间了, 看点喜欢的书、练练喜欢的拳, 最近又有了喜欢的博客, 心里还能有多少解不开的气疙瘩?

编后语

本文的作者不是糖友, 但是对养生保健有着自己的认识和做法。其实健康之道都是相通的, 糖友的保健要求也与一般人无异, 对好的的做法都可以借鉴。

但斌:乌龟的投资哲学 篇2

然而,在红红绿绿的缤纷色彩中,却有一个人不为所动。他手上操作着数亿资金,但一切股价的起伏,仿佛都与他无关。在波段理论、图形分析等技术大行其道的时候,只有他,把投资上升成为一门哲学。

在喧嚣的中国股市里,他似乎更像是一个孤独的另类。这个人,就是私募基金深圳东方港湾公司董事总经理——但斌。

亏出来的哲学

刚到不惑之年的但斌,已经在中国股市摸爬滚打了15年。坐在诺德金融中心办公室里,他所展现出来的气质,更多是一分从容与淡定。尽管哪怕百分之一的股价波动,为他带来的损益,也许是几百上千万的数字。

“所有优秀的基金经理,都是亏钱亏出来的。”在但斌15年漫长的投资生涯当中,有三次惨痛的失败让他记忆犹新,而正是这些教训,奠定了他今天的投资哲学。

1992年,年仅25岁的但斌,大学毕业不久,就踏上了南下深圳的道路。1992年8月的股票风潮,很多人抢购原始股。这是但斌第一次感受到股票市场的刺激,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东西能挣钱。

正好当时公司老板拿出50万,让他帮忙做股票。当时的股价一个劲疯涨,包括所有的垃圾股。初次尝试,就让他获得了巨大的回报,但斌手上的50万,很快变成250万。他的胆子开始大起来,什么样的股票都敢去做。

没想到在一路风光之时,风暴不期而至。1993年,偶然听到一个著名股评家说“深深房”有重大利好,于是,但斌迅速把宝押在了这只股票上面。原本他并不了解这个行业,从一进去,股价就开始暴跌。不但把以前赚的钱全部亏进去了,本钱也亏了很多。

那个时候的200多万,不是个小数目,尽管不是亏的自己的钱,也足以让他难过万分。那段时间,但斌亏得精神恍惚,连自行车都骑不稳。“我想现在很多投资者也是这样,听到一个消息,马上去买进,实际上这是风险最大的事情。”但斌说,从此他再也不相信道听途说的所谓“消息”。

随后,他迅速重整旗鼓,转战期货。在之后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他把100多万资金做到了1000多万。然而随之而来的是“327国债事件”,但斌手上所有的单子被强行交割,他再次赔了个精光。

“投资者总要不断面临意想不到的危机,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危机。”一夜之间,不可思议地从1000多万到一文不名,曾经经历的巨大落差,使但斌对于风险的认知与众不同,“就像1895年美国道琼斯指数,到现在不知翻了多少倍。但这期间,它经历了三次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因为有危机,我们就不去投资吗?”

从1995年到2000年,但斌手上的钱越来越多。那时候,他主要依靠图表分析和基本分析,这让他以为,技术分析是万能的。就在这时,一只叫做“华工科技”的股票,进入了但斌的视野:技术面和基本面都非常好,进入的仓位也很合适,预期将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于是他下了重注。结果这一次,他被表面数据蒙蔽了。投资的4000多万资金几乎亏损了一半。

一次又一次的教训,让但斌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获得长期而稳定的收益。靠“内幕消息”?靠波段靠周期?靠技术分析?显然这些都不可靠,它们能让你快速积累财富,却也可能转瞬间让一切灰飞烟灭。那么,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该怎么做?

想成功,与成功者为伍

2003年,但斌来到香港。这是他从事投资的第10个年头,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与以往不同的是,他第一次开始关注企业本身。

但斌在香港选择的企业,将来会赚多少尚在其次,他的首要要求就是从长期来说,至少不会亏钱。因此,但斌投资了几只高速公路、以及同仁堂科技的股票,这些股票后来都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从投资高速公路股票开始,但斌赚了很多钱。他慢慢知道了选择真正的好企业投资,才是成功的关键。后来,但斌买进了张裕,并一直持有到现在。

“张裕的领导者,在他们做IPO的时候差不多持了1亿市值的股票,经历2006年整整一年到现在,差不多涨到7、8亿了。原来这些管理层,要想从那个企业中获得一点好处的话,浑水摸鱼更好办。”对此,他解释说,“但当他拥有股权的时候,他只需要把这个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大,这些管理层就会变得非常非常有钱。那么,这些掌握几亿十几亿上百亿资产的管理层,碰到这样一个时代,就会把很多社会资源向企业集中。”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问题的关键就是:选择一个成功的企业,与它共同成长。

在过去10年当中,美国股市表现出色的有房地产、金融服务、银行、零售、保险。实际上在中国,去年这一波很大的行情中,也是类似这样一根主线。选股票就是要选中国最好的行业,以及这些行业中最强的企业。

“投资这样的企业都不赚钱,那很难想象还有什么股票能赚钱。”但斌笑道。因此在他的股票池中,他挑选了茅台、云南白药、万科、招商银行。

那么,好企业的标准是什么?

一个好企业的市场宽度和广度要足够大。要能够抵御通货膨胀,也就是说这企业的产品一定要能够提价,如果提不了价,那么投资可能会发生很大风险。比如说茅台在1970年的时候它可能卖7~8块钱一瓶,从70年代到现在,30多年间茅台提价幅度是惊人的。

还有,某种意义上的“不死企业”,这种企业能够长期生存下去。另外要有足够的净利润,最好是轻资产的。比如说像茅台,当地的赤水河水加当地的高粱酿造,成本9万块钱一吨,去年卖61万一吨,可能在未来的几年要卖72万一吨,并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就会给企业带来不断的现金流。

在但斌看来,选择了好的企业,即使在熊市中一样能赚钱。这一点在但斌投资贵州茅台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在2003年就大胆买人茅台,现在已经获得了十几倍的收益。

“什么时候买进这些股票?”但斌说,“过去十几年间,在万科任何一个历史高点持有,到现在都是很大的回报。”

对于市盈率,他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假如一个企业市盈率现在是50倍,如果它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仅仅三年之后就会降到15倍,处于一个较低的估值。根据他的研究,全世界最伟大的企业,股价基本上都是成45度的斜率往上走的,“真正的好企业,从长期来看,是绝对不会套住投资者的。”

乌龟式投资策略

“买最好的企业,长时间坚持持有”,这是但斌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投资的时候,他并不把自己看成是市场分析专家,

也不是宏观分析师,或者证券分析师,而是企业分析师。因为他相信,长期而言“股票绝不可能表现得比企业更好”,选择杰出企业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在但斌的投资哲学当中,有这样一条:像乌龟一样去投资。在成立私募基金公司的两年当中,他经历了中国股市由“熊”到“牛”的巨大转变。有的基金公司在这两年的回报率是20倍,甚至30倍。但东方港湾的回报率仅为10倍。在购买自己的信托产品之前,他都会向客户说明:我们拒绝炒作短线与市场热点,我们不会承诺能让您快速致富。

在但斌看来,那些回报率超高的基金无异于一群兔子,而自己则更像一只乌龟。“既然是比赛,那么只有跑完全程才有可能会勝出。兔子虽然跑得快,但它的寿命没有乌龟长,所以最后胜出的一定是乌龟。”所以他从不与其他公司比业绩,总是默默地做着他认为正确的事情。

“为什么会是乌龟?第一,乌龟能耐得住寂寞,慢慢地爬,稳稳地前进,最终会走得更远:第二,我们称胆小鬼为‘缩头乌龟’,尽管是贬义词,但乌龟有坚固外壳,每当有风吹草动,便迅速将头缩进壳内,规避风险。乌龟的风险意识与本能是值得我们投资时学习的。”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但斌很郑重。

为了规避系统风险,但斌在选择股票时,会投资几家相互不太关联的优秀企业。同时他深知,尽管可选择的公司不少,但真正杰出的企业却并不多。所以他采取了“相对的集中”策略:消费品、金融、地产等几个行业中最优质的企业。“多做多错,每年持有1只股票,和同时持有50只股票,明显前者赚钱的概率大。”

寻得价格合理的卓越的企业,自然会买进,那么何时卖出呢?理论上讲,好企业最好永远持有它,但斌选择卖出的时候只是在它被市场高估太多:或者企业进入衰退期:以及发现了更好的企业。

在东方港湾投资的整个过程中,但斌卖出股票的情况寥寥无几。“深赤湾、盐田港,云南白药和张裕减持了一些,但是张裕B股没有卖,更早的时候还有深南电。其实这些股票也还是不错,主要是估值原因。其他股票更有吸引力,就换一下。”他认为,如果真的能够发现非常伟大的企业,不断被带来惊喜,为什么要卖掉它?卖掉之后想再买回来,很有可能意味着机会的丧失与成本的上升。

在投资中,一个人最难做到的就是坚持。“找到好企业,长期持有”,看上去很简单,但人们总是想快一点赚钱,再快一点。对此,但斌打了个有趣的比喻:一个和尚去面壁,一直坐在那里,10年、20年,他就成了高僧,可是有多少和尚成了高僧呢?打坐是多简单的一件事,但坚持下来又是那样困难。

香港1977年到1997年这段时间中,早期有几百家上千家房地产企业,后来只剩下一些大企业,现在香港大的地产企业市值约为两三千亿港元。房地产企业的长期趋势是越来越集中,现在万科是300亿元左右的市值,如果说10到15年后万科还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5000亿元的市值很正常,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将万科的股票从现在一直持有到15年之后?

做一只与时间赛跑的乌龟

在过去60年中,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是1000%,英国是4000%。通胀是必然的,它无声无息地吞噬人们的财富。怎样来抵抗通货膨胀,通过什么方式保值增值、延续财富?要持有什么样的资产度过漫长的岁月?我们要持有什么样的资产才能够保证我们的财富不受损失?对此,但斌有着自己简单而深刻的理解。

实际上,在过去的100年当中,美国市场的平均回报率是10.4%,其中5%是来自分红,4.8%是来自盈利的增长,只有0.6%来自市盈率的变化,也就是股价的涨跌。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并不看重分红和企业内生性增长,他们盯住的是0.6%股价的波动,长期来看,这是没有价值的。因为短期的波动,很快就会被长期的曲线所抹平。

但斌看来,大起大落是投机,而持续盈利才能称为投资:财富管理不是半年、一年、几年,是一生的、甚至是跨越几代人的一个目标。而要真正做到投资而非投机,最重要的就是,把财富交给时间来增值。

“我不是在与跑得比兔子还快的那些投资者赛跑,我是在孤独地与时间赛跑。”但斌说,有些投资者总是企图把别人口袋的钱,赢到自己口袋里来,把股市看成是一个赌场:他们始终没看到,股票本身就能带来利润,这是一个正和博弈,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投资人的健康哲学 篇3

1 在探讨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时, 要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去分析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尤其是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 值得注意和重视。现处的时代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及随之而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面临的物质财富日益多样化, 这是一个选择的时代, 也是一个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二是快速的社会文化变迁。现代化与地球村使东西方文化发生着深刻的碰撞和融合, 无论是价值观还是生活方式, 都既有传统的, 也有现代的。所有这些无不强制性地要求每一个人进行自我调整, 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中职生因为学历低, 在高层次人才都不太好就业的形势下, 更是前途未卜, 不容乐观。

不可否认, 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学习生活的紧张;课余生活的单调;特别是双休日生活的乏味;娱乐场所, 活动器具的缺乏, 使有些学生觉得压抑、烦躁、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也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 学校教育重智育、重操作技能, 轻德育, 轻心育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同时, 学生个体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方面。青少年学生生理迅速发展接近成人, 心理却相对滞后, 身心的不协调使他们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 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中间地带。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尽相同的, 有些素质本身就具有某些倾向, 如不良个性特征、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的卫生习惯等, 加上人生观的不成熟、不稳定等等, 他们对某些变化难以适应, 导致焦虑、不安和心理压力过于沉重, 而出现心理上的失调, 导致心理障碍。

2 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时, 要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 兼顾共性与个性

也就是说, 在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时, 既要以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 也要照顾少数学生的独特之处, 只有这样, 才有做到统筹兼顾。

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问题, 低层次的中专学历在日后社会上如何立足, 可以说是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青春期共同的心理特征, (如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 使他们有着基本相同的情绪情感特征 (敌对冲动、胆怯懦弱、抑郁冷漠) ;以上两者, 可以以几百人的大讲座形式来给学生们提供成长所需的知识养分, 以“知”为前提带动“行”, 在“行”中体验微小的成功快乐, 逐步达到和谐的知行统一。

而对于另外一些有着自己独特心理问题或心理需求的学生, 则宜于采用个体咨询的技术, 即面对面的心理辅导。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宜他个性发展特点的教育, 就是根据学生自己从已往生活环境中提炼出来的基本定型的反应方式, 制定并实施既符合他的心理需求又能通过最近发展区获得提升的方案。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比如对听课学习时思想爱跑神的学生, 给予专门的注意力集中训练;对场所恐怖的学生, 给予系统脱敏治疗;对性方面的心理问题的学生, 给予相应的心理帮助……

这两者之间, 还可以有中间层次的, 即组织起有同类心理困惑的学生, 形成一个小团体, 施以专门设计的活动方案, 类似于心理拓展训练。比如依据检验班班主任的目标, 以增强班级团结力和凝聚力为主题来设计活动, 用“合力吹气球”、“吹空罐”、“东拼西凑”等游戏。再比如, 有的团体以学习动机的激发为目的, 有的团体则恰恰相反, 以降低学习焦虑为目的, 有的以人际间的有效沟通为目的……

3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要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

充分发挥各种外部事物的多层联系和学生内部的身心联系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学生不是单纯的生物个体, 每个学生来到学校, 并不是白纸一张, 而是有着个人的成长背景和学习经历的。学校也不是神圣的殿堂, 即使是老师也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个人历史中, 有与家长的关系, 与老师的关系, 与同学的关系, 这些关系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有害的, 甚至影响到今天。个人现实中, 同样存在与身边这些人的关系。教师创设情境, 学生角色扮演, 在模拟现实中, 可以把这些活生生的人际联系生动地呈现出来, 扮演者设身处地深刻体验, 学会换位思考, 观察者纵览全局旁观者清, 可以反省自身, 可谓一举多得。比如, 在体验什么才是有效的人际沟通模式时, 设置情境如下:你和同学合作做实验, 出了意外, 老师质问你们:“怎么回事?别人都做得好好的, 你们两个怎么回事?”这里边, 既有同学间的沟通模式, 也有与老师间的沟通方法。不同的小组表现出了不同的沟通模式, 老师的点评才有了现实的基础, 在比较中学生们对表里一致型的沟通方式有了清晰的把握。在以后的校园生活里, 逐步练习掌握, 为将来职业生活中与各种服务对象的有效沟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我们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隐含了一个前提, 那就是学生们不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大多数学生也不是有心理障碍的人。正常情况下, 每个人都是身心统一的, 心理活动与外在行为是一致。这样, 我们就有可能通过行为来推测其心理。行为包括有声语言、肢体动作等, 语言又有声调、语气、表情等。这就给我们及早发现个别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依据, 班级心理信息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来筛查、甄别正在滑向心理不健康边沿的学生, 利于进一步的防治。而且, 身心统一的观点也告诉我们, 通过身体的外部行为和动作可以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如心灵健美操可以放松身心, 昂首阔步走路可以提高自信心, 手抚前胸然后打开并大声说:“我感觉我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起到积极心理暗示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很多, 不一而足, 原理都是用动作来提升心理。

心理本来就是从哲学脱胎的, 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和改善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 是一个高瞻远瞩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肖水源.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田雷.德育第一册[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3]邹泓.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曾军:我们的投资哲学是中庸之道 篇4

访问之初,我就问曾军,你们的投资风格是什么样的,是激进的,还是稳健的?你们的投资方法是价值投资,还是趋势投资,或者别的什么?

曾军回答,我们既不激进,也不稳健,或者我们有时激进,有时稳健。我们既不是价值投资,也不是趋势投资,或者我们有时候是价值投资,有时候又是趋势投资。

具体采取那种风格和方法,都取决于市场,取决于在这个市场里面能不能获得投资回报。

“看看我们的名字,金中和三个字就体现了我们的投资哲学,金代表金融,中和代表我们的投资哲学是中庸之道。”曾军说。

《礼记·中庸》中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翻译这段话。“中和”实际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承认世界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学会包容正反两面意见并加以融合、使人类始终和谐的一种方式、方法。

理解了“金中和”名字的来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公司2007年2月成立以来的投资行为。

首先,我们以金中和2007年7月发行的第一只产品“金中和西鼎”为例,来看看其五年来的投资业绩。

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两点:一是五年来不管指数如何涨跌,“金中和西鼎”每年都保持正收益,真正实现了绝对收益;二是当年指数下跌得越多,金中和在私募产品中的排名就越靠前,比如2008年和2011年。

这充分说明金中和对风险的控制非常完美,无怪乎业内人称“熊市之王”。

“控制住风险是一个成功投资人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曾军说,“控制住风险不一定成功,但不控制住风险迟早肯定要失败。”

事实上,中国最早的一代股民现在还能够生存下来的已经很少,原因就是这些人也许有过很多投资成功的案例,但是一次大跌就可以让所有成功化为乌有,而在投资周期中,5-8年就会碰到这样一次大股灾。

那么,怎么去发现风险,并控制风险?

曾军说,在判断系统性风险方面,每个人对风险的判断都不同。金中和有自己的判断体系,有几十个判断因子,但是每次起决定作用的就是3-4个因子。

那么,为什么是这三四个因子,而不是别的?

曾军说这取决于投资团队对市场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而怎么理解市场是一个投资团队的素质、实力、性格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我们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只做大概率有把握的投资,放弃不确定和无把握的机会。”曾军称。

金中和对宏观的判断准确性在业界是出名的。但是只要判断就难免会出错,曾军也出过不少错,所以他开始探索量化对冲的产品,这更符合绝对收益的目标。

“金中和未来将发行多策略的基金,比如股票多空策略、量化策略、期货策略、中性策略等等”,曾军说,“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模拟测试量化对冲产品,这是能很好控制风险的产品。”

“宏观判断+多策略”,看起来金中和控制风险的手段确实很美。

这又回到了本文的主题——中庸之道。未来金中和的产品系列化,策略多样化,让不同的投资者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产品,正是中庸之道。

《礼记·中庸》中记载,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

体育和医学与人体健康的哲学思考 篇5

1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含义

1.1 对健康的理解

对健康及其含义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而逐渐深化和演变完善的。对健康含义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健康价值的取向和为维护健康而付出的行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health)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虚弱和疾病。这种健康概念把人作为结构与功能、躯体与精神,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和谐一体的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体。对于三维健康的理解,一方面强调三者之间有机结合,高度统一而不可偏废的整体和谐,另一方面体现每一维度是在社会条件需求的发展中逐渐建立形成的。健康是一个全局的统帅性的总概念,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

1.2 对亚健康的理解

所谓亚健康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是从健康到疾病的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准备阶段,世界卫生组织(WHO) 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称之为亚健康状态。除了意外性损伤可以使人体在某一瞬间从健康状态即刻进入疾病状态外,人体的代谢、功能、形态从健康到疾病大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或长或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即不象健康人那样精力充沛、生气勃勃,也不象患者那样拥有临床公认的表象可被诊断为患有疾病。此时机体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的减退,往往自觉周身疲乏无力,情绪低落颓丧,肌肉关节酸痛,消化功能减退等不适。

人体亚健康状态具有动态性和两重性:或回归于人体第一状态(健康)或转向第二状态(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体亚健康状态可能是疾病无症状现象的更早期形式,但它却不像疾病那样是必须由医生做出决定的,因为后者的本质是疾病,而前者还不是疾病。

1.3 对疾病的认识

疾病是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疾病一旦发生,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就会受到破坏,机体便进入了与健康状态完全不同的失衡运动态势。疾病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它们本身虽然不能引起疾病,但是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或者直接作用于机体,促进疾病的发生。例如营养的缺乏、居住条件恶劣、过度疲劳等都可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这时如有少量不足以引起正常人得病的病菌进入机体,就可以引起相应的疾病:与此相反,充足的营养、良好的生活条件、适量的体育活动等都能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此时如果有病菌侵入,也不会发生相应的病变。

2 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辩证关系

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它,可以发现健康和疾病是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并存、相互消长的。完全的健康状态或疾病是生命现象中的两个极端,大多数人都处在两种因素共同存在的过程中(亚健康状态)。三种状态可以用一数轴来表示,健康和疾病在两头,亚健康在中间。所谓健康与疾病,无非是两种因素所占的比例和对生命状态所产生的影响。无论健康或亚健康向疾病转化,还是疾病向健康转化,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懂得疾病向健康转化的条件,并去创造这些条件,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治疗疾病;如果掌握健康向疾病转化的条件并加以控制和消除,我们就可以很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正确认识这样种辩证关系,使我们发现作用于人体的体质文化实际上包括体育和医学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又分别对健康发生着不可替代的辩证作用和协同结果。

3 体育对健康的辩证作用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不仅是增强体质的手段,而且是促进健康最积极的一项人类社会实践过程。在其原始萌芽状态,它表现出用身体活动娱神娱己的特征;在现代化时期特别是工业社会前期,被一些急于实现其短期功利目标的落后国家或民族突出了其工具价值;到信息社会“后现代”思潮风靡全球时,体育才真正显示出“促进健康”的社会价值。随着医学界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医学模型,社会、心理、生物三维体育观也随之运用产生。也就是说,体育运动追求着身体的乃至精神的和社会文化的健康。在小康社会的今天,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把体育作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凸显出现代体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保健养生、延长寿命,同时在娱乐身心、康复身心、促进社会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 体育对改善人的健康具有主动性和方向性

由于人的健康是一个体系化的动态的平衡体系。也就是说,人的健康是生命运动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体育运动在人的健康中显示其方向性和主观能动性。

体育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它在对生命进行加工的意义上具有自然属性,在对为人类需要服务的意义上具备社会性。人的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将自已身体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从而产生了体育,也是人对自已身体的自我培育。可见体育运动的发展是与人的主观认识和需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人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对某些疾病有益处时,人们会拓展体育的这种功能。 作为健康的主体——自我,完全可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而达到优化自身体质的作用。同时体育运动是以身体活动为其本质特征的,所以是受人的主观意识控制的,具有主动性的特征,完全是由人来支配的。

3.2 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局限性

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健康的局限性首先表现为受到其自身学科发展变化的影响,人们认识体育的理论上的局限性,导致其指导人们生活中作用的局限性。体育的每一步发展,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各学科文明的冲击和影响,深刻地改变着体育文化的基本面貌。体育的作用,长时间被局限于生物学层面,以为体育就是身体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然后由单一生物学科向多元学科发展,人们对体育的本质和规律认识逐步趋于全面和深刻。其次对于人健康来说,健康应当是有特定内涵的,是以当代人类对健康认识的最新科学共识为内涵的,是一个关于人的生命活动总体的大概念,是一个包括人的身体系统、人的精神心理系统和人的社会现实生命存在系统的三维综合的大概念。而体育运动只是实施人的健康体系中的一部分,除了体育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途径可以达到、维护和增进健康,可见它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也是有局限性的。

3.3 体育复杂性和多面性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大量交叉性、边缘性、包容性学科的不断涌现,导致传统的体育科学领域不断散开,不断发展,以满足实践日益发展的需要。体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多元化的挑战,比如体育的育人功能与派生功能等问题。使体育出现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特征。

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所指出的,任何规律都不是普遍的、绝对的。在增进人体健康这一点上,体育的作用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科学的体育运动是增进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不科学的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健康没有益处,相反还会损害人的健康。体育运动中出现的肌体伤害、失败挫折、规则破坏以及逃避与自卑心理,对于人类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非健康隐患因素。更为严重的是,运动猝死事件也会时常在体育爱好者的身上发生。体育是一把双刃剑,对人体可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也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4 医学与人体健康的辩证作用

医学是在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与危害健康的各种因素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医学的发展史是人类对自身疾病及其关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由经验到科学,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历史。随着人类的进步,医学日渐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从治疗疾病发展到预防疾病;从保护人群健康进入了更主动的促进健康。虽然医学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保护生命健康的辉煌功绩,但这并不是医学的全部。

4.1 医学对维持人体健康的被动性

医学源于疾病,医学的发展完全受制于疾病的发生与演变。从医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医学史就是一部与疾病的斗争史,这就注定医学从一开始就是被动的,疾病的发生、发展成为医学发展的“指挥棒”。由于人类疾病构成及其致病原因的变化,所以医学不得不随着新的疾病的产生,而不停地去攻克它,征服疾病仍然是医学最大的价值。

4.2 医学对人体健康的局限性

医学所研究的范围并不能涵盖人类所有的健康问题。首先是由于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样性的,所以作为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医学对健康的影响因素的改变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让医学去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正是医学对保护健康能力的有限,从根本上决定了医学对健康保护责任的有限性。人们不得不承认,即便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尽管有了各种先进的诊断治疗仪器、发明了无数的药物,但是人类依然面临诸多无法治愈的病痛。

4.3 过度医疗的负面效应

只要我们稍作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医学在治病的同时,也在制造疾病。以医学的名义不断扩大医学领域,医学在某些方面正在走向其反面。现代医学一面制造疾病,制造保健的需求,但又一面为扩展这个赢利的市场创造条件,把生命中的正常现象也包装成疾病。医学技术的进步一面提升了人类治愈疾病的能力,但又一面医学对致病因子的过度遏制,使人体的自身抗病能力大大的减弱;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在杀灭了致病菌的同时破坏了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而且,也人为地培养出了许多让医生颇感头痛的耐药性疾病,使得一些慢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死灰复燃。谁都不可否认,过度的保健,过度的医疗,过度的用药、过度的营养,过度的预防性用药,正在损害人类的健康,使人类日益丧失抵抗疾病的能力。医学不是正在走向其反面吗?

5 体育和医疗的结合对人体健康的相通性和互补性

从人类的健康、疾病到亚健康这三种生存的状态来看,体育和医学在人处于不同的健康状态时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为人类的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体育和医学的目的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体育与医学相结合, 两者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以求达到个体和群体的健康, 这是现代人类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5.1 体育和医学在其发展中互相渗透

随着体育和医学的日益发展,医学也吸收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完善和增强其功效。如医学吸收了运动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的作用,人们把它归属于物理治疗,或运动疗法,运动医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运动医学是一门横跨医学与体育学的交叉学科,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运动医学的目的在于: ①研究如何合理地运动锻炼以增强人们体质, 防病治病, 并提出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用现代医学方法, 评定运动程度, 保证合理运动量,促进疲劳恢复, 防止过度疲劳;③防治运动创伤和运动性疾病。运动医学的任务在于:①医务监督;②运动性创伤的防治;③运动员的营养卫生;④医疗体育。随着体育和医学的相互发展,二者交叉相融的地方是越来越多,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医学营养、健康评估、运动处方就是体育和医学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产物。

5.2 体育和医学相结合对维护人类健康的作用

人们处于健康状态时,在健康的人群中,体育和医学相结合,将医学体检、体质检测和运动健身三者结合在一起,针对体检报告和体质检测中出现的身体问题,由专家因人而异开出运动处方,指导个体有针对性地锻炼,能改善人们自身体质,增进健康,使人们保持健康的体适能,可以防止或减少现代病的孳生蔓延。这时体育对维护人类的健康起着主导作用。

当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体育仍可以发挥其巨大的功效。在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日益被破坏并逐渐恶化,社会上出现了“文明病”,文明病使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它表现为器质和精神的病变,如冠心病、糖尿病、肿瘤、骨质疏松、中风、忧郁和精神分裂甚至自杀等;一些功能紊乱性症状,如肥胖、高血压、消化不良、头晕目眩、失眠健忘、四肢乏力等更为常见。这些问题,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物质生活资料丰富以后带来的,特别是饮食中过剩的营养和工作中越来越少的身体活动导致的,对付文明病,医学相对于体育而言是被动和消极的,医疗卫生不能完全解决,需要依赖体育。对于“亚健康”和由于“文明”引起的慢性病人群,体育和医学有机的结合,一方面加强医学的监控,另一方面,通过体育运动积极预防干预,坚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促进疾病的痊愈,加速病后身体机能的恢复,延缓衰老,改善心理和生理状况都有积极的作用。此时,体育锻炼对维护人类的健康仍起着主导作用。

体育运动的发展相比医学手段,体育显得更积极、更主动。可是无论怎样,在治疗疾病方面体育是无法取代和超越医学的,它只能是医学技术的补充和辅助。从实践来看,无论怎样科学和全面的体育运动方式和方法,都不能像医学那样救助人的生命。医学仍是现时制服疾病促进人类健康的主要武器。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以及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我们能够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多,能够阻止的死亡越来越多,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医学科学如何发展,我们都有治愈不了的疾病,也有阻止不了的死亡,这是科学的精神。所以我国医疗卫生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随着人类对自身、疾病和环境的不断认识,提出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一体化的大医学、大预防观念。这种以“预防为主”的观念就是将以体育运动为主的预防行为,防治结合,而达到维护人类健康的目的。

人类社会需要健康,健康的身体需要体育和医学的有机结合。人类享受终生体育对身体教育的同时,配合医学对人体的终身健康教育和健康随访,两者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作用于实践,服务于生活,将成为人们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一种人文价值取向,成为个体的终身需要。

摘要:在人类的三种生命活动状态中,健康需要体育和医学的有机结合,需要两者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相互促进,需要二者发挥其协同的辩证作用,以求达到维护人类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健康,体育,医学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与健康新论[J].体育与科学,2005,(1).

[2]田珊.体育运动与人健康素质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3,(2).

[3]杨忠伟.体育与健康的自然价值[J].体育学刊,2005,(6).

[4]韩丹.健康素质、体育和健育[J].体育与科学,2003,(4).

[5]赵东耀,等.论健康需求的无限性和医学责任的有限性[J].医学与哲学,2002,(5).

投资人的健康哲学 篇6

大学生处于人生非常特别的时期,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研究结果表明, 20-25岁, 人的智力发展处于顶峰状态,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及完善的关键时期。因此, 心理健康与否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少案例表明, 由于在青年或者大学阶段人格发展的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 从而形成畸形人格, 造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 对于家庭、学校、社会来说都造成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 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二、正确界定心理咨询与思想道德教育

道德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基本的人格品质, 另一方面是正确处理和调节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以及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在咨询关系中, 如何正确处理“知、情、行、义”四者的关系, 对于开展和指导心理咨询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孔子“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不等同于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更不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等而视之, 应当分清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与区别, 以便我们能更有效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促进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普通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合实际情况, 抓住特点, 以科学的心理辅导与咨询, 帮助来访者处理好当前的困扰, 助其自我成长

1、以广东文科独立学院为例, 学生生源具有相对集中在珠江

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女生比例大, 具有明显的90后特点, 经济条件较好, 从幼年到青少年时期, 家庭教育致使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因个人生活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原因, 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难以相互理解、包容、接纳同宿舍其他同学, 因此, 造成人际关系困扰。

在人际关系案例咨询中, 我认为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 把握主流, 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 咨询过程中, 应当引导学生明白奥卡姆剃刀定律。人际关系咨询案例中, 约占35%的来访者并不是真的有人际关系障碍, 而其中女性来访者更是占到95%, 来访者所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缺少有效的沟通, 从而导致误会长期的积累, 不断加深, 以至形成相互不能包容共处的境地。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 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的心理, 帮助当事

人与咨询师自身澄清价值观, 用更专业的知识与技术支持来访者, 同时咨询师得到自我成长。大学生来访者常见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学习压力、家庭经济因素、个人情感、人际关系等, 我们经常听到来访者说“我该怎么办?”, 在咨询过程中, 应当注意, 咨询师应当引导来访者思考, 来访者或者当事人所述问题是否成其为一个“问题”。其实, 一切“心理问题”都来源于人对价值的追求。于是, 活就是按照一定价值的追求形式而存在。人类在追求价值的人生道路上常常遇到的问题:

(1) 荒诞感

似乎我们天天都在追求去感受不到, 当目标没有达成的时候觉得很有意义, 当达到目标以后又觉得很荒诞。价值体验不在于事件发生的现在与过去, 而在于事件发生以后对将来另一件事的影响的严重程度。

(2) 不公平感

社会性的人具有分工合作的特点, 因此必然会有等级之分, 等级制是人类存在的形式之一。于是, 多数人认为不公平, 想要得到公平, 反视之, 要公平其实质上是不要公平, 只不过自身想要更上一个台阶。

(3) 价值缺失感

人经常性的苦恼来源于单一的行为想得到多重的价值体验。哲学价值分类认为人类存在有以下的价值追求:一、承诺与义务, 对某个对象做出承诺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二、普遍权利, 人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追求拥有普遍人拥有的东西;三、效用感, 希望个体的所为能够影响到他人的福祉;四、追求完美主义, 内在思想不断的创造性促使个体不断的追求一种理想的完美;五、执著, 花相当长乃至一生的时间去追求所计划的事。纵观人类的价值不外乎前述五类, 而五类价值却是自相矛盾的, 也就是说, 人类追求的价值是单一性的, 但是却苦恼于想得到两种价值感的体验。

(4) 性反常

人类的性行为受到生产力的管理, 生产力的发展与保存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 生产力制约着、管理着性行为, 否则, 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人, 其质量将会下降, 聚集的生产力将不能得到保存与发展, 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而聚集的生产力将面临解体。再看, 同性恋、变性、恋物癖、露阴癖、窥阴癖等性现象都指向精神上的满足, 与性生殖无关, 正常的人都有性的需要, 一方面欲得到性的满足, 另一个方面, 道德又以爱情的方式约束着性的满足, 因此, 爱情是制约人类性行为的道德规范。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纠正不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首先, 认为要帮助来访者自尊、自强、自立, 但怎么才能自尊自强自立?应当重视群体的作用, 因为自尊本身就隐含着他尊, 自强也只能在群体中才能得到体现;其次, 明白拥有责任感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无责任感也不能说不健康;第三, 没有神经症, 神经症可以说在普遍人中普遍存在;第四, 没有行为缺陷。

3、咨询师要勤于参加督导, 处理好职业倦怠与不良工作感

受。在咨询过程中, 咨询师可能遭遇同病相怜、态度共鸣、思想被污染、情感冷漠、难以真诚、缺乏督导、看透红尘等风险;也可能产生对当事人的解释难以自圆其说、资源耗竭感、身心疲惫、孤独感、挫败感等不良体验, 因此, 咨询师应经常主动接受督导, 处理好可能存在的风险与不良感受, 同来访者一起成长。

四、利用可利用的一切资源, 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 让他们尽可能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注重抑郁症的预防、甄别。目前我国有20%的人有抑郁症状, 7%的人群患重性抑郁症, 其中有90%的人未得到正规治疗, 占我国疾病负担的第二位。目前我国的自杀率为2.22/1000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定, 高于2/10000的为高自杀率, 我国大学生的自杀率为1.5/10000, 低于平均水平。在自杀行为中, 约占70%的人患抑郁症。因此, 主动、及时、有效的疏导学生的负性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五、重视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 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导学

生的发展,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对人生、对自我的认识

注重以通识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成长。通识教育认为, 物质上的浮躁而公里的社会思潮泯灭了青年们尝试更广泛和更深层思索的动机, 畸形扭曲的高度专业化教育模式则是扼杀了青年们进行这种思索的能力。通识教育旨通过打破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 向学生展示更为广阔的知识图景, 极大的开阔学生们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究, 让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 帮助他们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接受其中的愉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人生与社会等方面的反思, 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 帮助他们成为健全而有力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郑日昌, 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 (第一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乐国安.咨询心理学 (第一版)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 (第一版)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张日升.咨询心理学 (第一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下一篇:外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