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共10篇)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篇1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印发《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外经贸法发[1997]第267号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1997年5月28日 颁布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为规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手续,保护投资各方的合法权益,现将《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反映。附件: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促进外商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投资各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是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以下统称为企业)的投资者或其在企业的出资(包括提供合作条件)份额(以下称为股权)发生变化。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主要原因导致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
(一)企业投资者之间协议转让股权;
(二)企业投资者经其他各方投资者同意向其关联企业或其他受让人转让股权;
(三)企业投资者协议调整企业注册资本导致变更各方投资者股权;
(四)企业投资者经其他各方投资者同意将其股权质押给债权人,质权人或受益人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取得该投资者股权;
(五)企业投资者破产、解散、被撤销、被吊销或死亡,其继承人、债权人或其他受益人依法取得该投资者股权;
(六)企业投资者合并或者分立,其合并或分立后的承继者依法承继原投资者股权;
(七)企业投资者不履行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出资义务,经原审批机关批准,更换投资者或变更股权。
第三条 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应遵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并按照本规定经审批机关批准和登记机关变更登记。未经审批机关批准的股权变更无效。
第四条 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必须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对投资者资格的规定和产业政策要求。
依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不允许外商独资经营的产业,股权变更不得导致外国投资者持有企业的全部股权;因股权变更而使用企业变成外资企业的,还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外资细则》)所规定的设立外资企业的条件。
需由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产业,股权变更不得导致外国投资者或非中国国有企业占控股或主导地位。
第五条 除非外方投资者向中国投资者转让其全部股权,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不得导致外方投资者的投资比例低于企业注册资本的25%。
第六条 经企业其他投资者同意,缴付出资的投资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的有关规定,通过签订质押合同并经审批机关批准将其已缴付出资部分形成的股权质押给质权人。投资者不得质押未缴付出资部分的股权。投资者不得将其股权质押给本企业。
在质押期间,出质投资者作为企业投资者的身份不变,未经出质投资者和企业其他投资者同意,质权人不得转让出质股权;未经质权人同意,出质投资者不得将已出质的股权转让或再质押。
出质投资者与质权人的权利、义务及质押合同的内容,适用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 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审批机关为批准设立该企业的审批机关,如果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方投资者的股权变更而使企业变成外资企业,且该企业从事《外资细则》第五条所规定的限制设立外资企业的行业,则该企业中方投资者的股权变更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简称外经贸部》批准。
企业因增加注册资本而使投资者股权发生变化并且导致其投资总额已超过原审批机关的审批权限的,则企业投资者的股权变更应按照审批权限和有关规定报上级审批机关审批。
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登记机关为原登记机关,经外经贸部批准的股权变更,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或其委托的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八条 以国有资产投资的中方投资者股权变更时,必须经有关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对需变更的股权进行价值评估,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经确认的评估结果应作为变更股权的作价依据。
第九条 由于本规定第二条
(一)、(二)项原因需要变更股权的,企业应向审批机关报送下列文件:
(一)投资者股权变更申请书;
(二)企业原合同、章程及其修改协议;
(三)企业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企业董事会关于投资者股权变更的决议;
(五)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后的董事会成员名单;
(六)转让方与受让方签订的并经其他投资者签字或以其他书面方式认可的股权转让协议;
(七)审批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文件。
第十条 股权转让协议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转让方与受让方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国籍;
(二)转让股权的份额及其价格;
(三)转让股权交割期限及方式;
(四)受让方根据企业合同、章程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五)违约责任;
(六)适用法律及争议的解决;
(七)协议的生产与终止;
(八)订立协议的时间、地点。
第十一条 由于本规定第二条
(三)项原因需要变更股权的,应符合外经贸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有关专项规定,企业除报送第九条
(一)、(二)、(三)、(四)、(五)项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向审批机关报送企业投资者签订的股权变更协议。
第十二条 企业投资者与质权人签订股权质押合同后,应将下列文件报送批准设立该企业的审批机关审查:
(一)企业董事会及其他投资者关于同意出质投资者将其股权质押的决议;
(二)出质投资者与质权人签订的质押合同;
(三)出质投资者的出资证明书;
(四)由中国注册的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为企业出具的验资报告。
审批机关应自接到前款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0日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
企业应在获得审批机关同意其投资者出质股权的批复后30日内,待有关批复文件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备案。
未按本条规定办理审批和备案的质押行为无效。
第十三条 依照《担保法》的规定,出质股权转移为质权人或其他受益人所有的,企业除应向审批机关报送第九条
(一)、(二)、(三)、(五)项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同时报送质权人或其他受益人获得原投资者股权的有效证明文件。审批机关根据上述文件和本规定第十二条所述文件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核。
第十四条 由于本规定第二条
(五)、(六)项原因需要变更股权的,企业除报送第九条
(一)、(二)、(三)、(五)项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向审批机关报送股权获得人获得原投资者股权的有效证明文件。
由于本规定第二条
(五)、(六)项的规定导致企业投资者变更的,如果企业其他投资者不同意继续经营,可向原审批机关申请终止原企业合同、章程。原企业合同、章程终止后,股权获得人有权参加清算委员会并分配清算后的企业剩余财产;如果股权获得人不同意继续经营,经企业其他投资者一致同意,可依照本规定将其股权转让给企业其他投资者或第三人。
第十五条 由于本规定第二条
(七)项原因需要更换投资者或变更股权的,守约方投资者有权单方面向审批机关申请变更。守约方投资者除报送第九条
(一)、(二)、(三)、(五)项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向审批机关报送下列文件:
(一)由中国注册的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为企业出具的验资报告;
(二)守约方催告违约方缴付或缴清出资的证明文件。
如有新投资者参股,还应向审批机关报送新投资者的合法开业证明和资信证明。违约方已经按照企业原合同、章程规定缴付部分出资的,还应向审批机关报送企业对违约方的部分出资进行清理的有关文件。
第十六条 以国有资产投资的中方投资者股权变更的,企业还必须向审批机关报送下列文件:
(一)中方投资者的主管部门对该企业投资者股权变签署的意见;
(二)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对需变更的股权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上述资产评估报告出具的确认书。
第十七条 审批机关应自接到规定报送的全部文件之日起30日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
企业应自审批机关批准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之日起30日内到审批机关办理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变更手续。
中方投资者获得企业全部股权的,自审批机关批准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之日起30日内,须向审批机关缴销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审批机关自撤销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15日内,向企业原登记机关发出撤销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的通知。
第十八条 企业应自变更或缴销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30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未按照本规定到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登记机关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九条 企业申请股权变更登记时,应向登记机关提交报送审批机关的有关文件、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以及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由于本规定第二条
(七)项原因需要更换投资者或变更股权登记的,除应向登记机关提交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的文件外,还应提交企业新董事会成员任职文件及其身份证明和新董事会决议。
因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而使中方投资者获得企业全部股权的,在申请变更登记时,企业应按拟变更的企业类型的设立登记要求向登记机关提交有关文件。经登记机关核准后,缴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换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第二十条 股权转让协议和修改企业原合同、章程协议自核发变更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生效。协议生效后,企业投资者按照修改后的企业合同、章程规定享有有关权利并承担有关义务。
第二十一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股份的转让,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其他地区投资举办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参照本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1997年5月28日 颁布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篇2
至今, 《规定》已经历了2年半的实践考验, 本文将对《规定》的积极方面及在实践适用中的短板问题进行评述, 以期作为反思外资法立法困境的材料。
一、《规定》的积极方面
(一) 外资企业设立过程中的合同效力问题
在《规定》实施以前, 法院在实践中的一般做法是, 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经审批而未经审批的合同认定为无效。但这其实是一个悖论:未经审批的合同是无效的, 那么无效合同下的当事人也就无报批的义务, 而不去报批, 合同就无法生效, 这实际上是纵容了当事人意欲使合同无法生效的意图。而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4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 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 依照其规定。
《规定》的积极之处在于明确了未经批准的合同是未生效合同而非无效合同, 外资审批仅是特别生效要件。有义务对合同办理行政审批手续的一方当事人不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报批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相对人的请求判决相对人自己办理有关手续。这样的补救做法明确了报批义务, 使合同在未生效时得到救济, 实现了合同发展和诚信履行的可能性。
随着我国现代合同法理论抛弃传统的“合同有效无效”二元论, 学者们普遍认为对于以批准、登记等手续为生效要件的合同, 在批准、登记手续尚未完成时就贸然认定为无效会抹杀合同可能存在的发展和履行的可能性。而《规定》采用了未生效理论, 顺应了现代合同法的趋势, 表明其向单轨制方向更进了一步。
(二) 外资企业股东优先购买权相关问题
在《规定》实施以前, 股东退出的方法一般是依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的合营者一致同意原则, 退出条件苛刻, 容易形成外资企业僵局纠纷。《规定》的做法是一方面给予退出方比较充分的自由转让权, 另一方面给予受侵害股东撤销权, 以此平衡双方利益。这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股东的退出及解决僵局纠纷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 这和我国《公司法》中关于股权转让的条款一致, 再次体现了单轨制的精神。
(三) 外资企业隐名股东相关问题
外商隐名投资的成因错综复杂, 如果不区别情况一律作否定性评价, 可能会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此, 《规定》先是确立了不予支持“实际投资者确认其股东身份的请求”的一般原则, 然后又设置了例外规定 (详见《规定》第14条) , 符合例外的, 允许隐名股东向名义股东主张其合法的股东权利。但是, 《规定》针对隐名投资作出的相关规定的意图并非是鼓励隐名投资, 而是针对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在现有法律框架内竭力寻求对当事人民事权益予以救济的途径。[1]我们应当坚持的一般原则为人民法院对于实际投资者确认其股东身份的请求应当不予支持。[2]
总体来说, 《规定》体现着我国外资法修改中逐步变“双轨制”为“单轨制”的理念。单轨制也即外国投资企业直接适用本国的有关法律, 对外商投资企业不作特别的规定。实现立法的单轨制是我国外资立法重构的目标之一, 也是国际投资法学界的学者普遍推崇的观点。
二、《规定》在适用上的短板
(一) 司法解释的性质使《规定》的适用范围有待商榷
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纠纷的当事人选择仲裁而非诉讼解决纠纷, 就如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原名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 统计的其在2002年到2011年受理的案件类型中, 在涉外争议项下, 中外合资合作争议 (Equity and Contractual Joint Ventures) 和股权转让争议 (Equity Transfer) 分别占到涉外争议案件的17.43%和6.73%。而仲裁程序是否会适用或者能否适用司法解释这一问题本身值得探讨。从司法解释的性质来看, 所谓司法解释是立法机关授权特定司法机关所作的一种有权解释, 司法解释权是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来源与司法权的来源是一致的。[3]根据《监督法》第31条的规定, 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司法解释的制定主体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和最高检察机关, 所涉内容限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事项, 适用主体是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从而, 司法解释对于不属于审判机关的仲裁机构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4]在外资纠纷领域日益被推崇的商事仲裁程序中, 《规定》不一定能够得到仲裁员的适用, 这一性质上的短板使《规定》的实用性大大降低。
(二) 《规定》里对隐名股东的认定的漏洞
在规范外资准入的立法上, 我国主要依靠《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该目录将外商投资的领域分为四大类, 而有些领域就落入“限制”、“禁止”这两类中。而一些外资为了进入“限制”或“禁止”的投资领域, 往往将直接投资变为间接投资, 成为目标企业的隐名股东, 对目录进行规避。
对于规避目录的行为, 我国的外资审批机构和审判机关均完全否定并严厉禁止。《规定》也秉承反对规避目录的精神, 其第15条明确指出:“合同约定一方实际投资、另一方作为外商投资企业名义股东, 不具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无效情形的, 人民法院应认定该合同有效。”但这一条文却有漏洞, 因为其只反对规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无效情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发布单位是国务院下属的发改委和商务部, 依据《立法法》其法律性质是部门规章。根据《规定》第15条, 其所禁止抵触的仅仅是法律与行政法规而不包括部门规章, 法院以违反部门规章为由否定合同的效力难免牵强, 这不失为一处漏洞。
三、从《规定》的适用上的短板反思我国外资立法的困境
(一) 法与法之间横向失调, 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严重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存在立法权限不统一, 立法内容有交叉和冲突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在外资立法领域, 司法解释越来越多地向立法化方向迈进。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虽然在一定阶段内无法避免, 但这不应成为一种持续发展的现象, 而应得到矫正。正因如此, 《规定》这样的外资立法领域司法解释一方面会因规则符合现代民商事立法理念而得到赞誉, 另一方面也无法回避越权立法的批评。《规定》的性质决定了其不能胜任完善外资立法的任务。
(二) 外资法操作的主要载体——行政法规的审批程序存在现实缺陷
在我国外资立法中, 行政立法占据了极大的分量, 这些行政法律里往往包含诸多的审批权、许可权。《规定》反映了司法机关希望明确外资企业纠纷里行政审批权对于合同的地位与作用, 为当事人提供更明确的纠纷解决导向。但《规定》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并持续挑战着各级外资管理机关的行政权力。问题在于, 司法机关是否有权改变外资领域里现存的行政审批权力与程序?根据目前我国的体制, 司法权对于行政权的监督仅限于被动的方式。在法律没有变更现有外资审批性质与程序的情况下, 《规定》得不到相关外资管理机关的认可与协作, 那么法院在判决执行阶段会变得进退不得。[5]
参考文献
[1]刘贵祥、高晓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 >解读》[J].法律适用2010 (10)
[2]《统一裁判尺度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就<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司法解释>访民四庭》[J].中国审判56
[3]董皞.《司法解释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18
[4]丁伟:《国际商事仲裁中适用司法解释的悖论性现象透析》[J].政法论坛2009 (3)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篇3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一致同意;司法解释
一、问题的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8月5日公告了《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以下简称《规定(一)》),已于2010年8月16日施行。这一司法解释统一和规范了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时的法律适用,有效地指导了司法实践。然而,作为司法解释,笔者认为,《规定(一)》第11条有关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的规定,其合法性与合理性是有待探讨的。
《规定(一)》第11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一方股东将股权全部或部分转让给股东之外的第三人,应当经其他股东一致同意,其他股东以未征得其同意为由请求撤销股权转让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有证据证明其他股东已经同意;转让方已就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满三十日未予答复;(三)其他股东不同意转让,又不购买该转让的股权。”本文将围绕第11条中有关其他股东“一致同意”的问题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司法解释的这一规定至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外资企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并未规定股权转让问题,第11条的规定在外资企业身上发生了解释失范;第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不同于三资企业的股份有限公司,其股权转让不应适用第11条规定的内容。
二、第11条在三资企业法内部发生的不同解释
(一)已有观点简要述评
在《规定(一)》出台前,有观点认为,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股权转让问题应适用《公司法》的规定,而不应适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理由如下:第一,《公司法》的位阶高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不应适用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新法优先于旧法的原则,位阶高的法优先于位阶低的法;第二,外商投资企业多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相较同为有限责任公司形态的内资企业没有理由获得特殊的保护。①
而在《规定(一)》出台后,另有观点支持司法解释的规定,指出,根据《公司法》第218条“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的,应适用其规定”的规定,关于合营他方的同意权问题,应当适用《实施条例》第20条的特别规定。②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中的前者是从法理的角度论证,看到了公司法的位阶高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但却忽略了以下事实:《公司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位阶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由全国人大通过)、《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位阶是相同的,且《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也有要求股权向第三人转让需经其他股东一致同意的规定。后者从《公司法》第218条规定的角度出发是值得肯定的,因第218条是对《公司法》与三资企业法的规则冲突的解决条款,其问题在于没有看到这一点——根据有关外商投资企业法律的规定,并没有要求所有类型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股权转让均需“一致同意”。
2.三资企业法中相关规定的分析
合资经营企业法律确有股权转让给第三人必须经其他股东一致同意的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4条第4款规定:“合营者的注册资本如果转让必须经合营各方同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0条第1款规定:“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权的,须经合营他方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合作经营企业法律的具体规定内容有所不同,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10条规定:“中外合作者的一方转让其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权利、义务的,必须经他方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23条第1款规定:“合作各方之间相互转让或者合作一方向合作他方以外的他人转让属于其在合作企业合同中全部或者部分权利的,须经合作他方书面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转让全部或部分权利包括股权转让,故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关于采取公司制形式的合作经营企业的股权转让须经其他股东一致同意的实质与合资经营企业法律的规定是一样的。
然而,在股权转让的规定上,外资企业法律却存在实质的不同。总观《外资企业法》,没有一个条款涉及股权转让的规定。尽管《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22、23条③分别有关于外资企业注册资本的转让、外资企业财产或权益对外抵押、转让的规定,但规定并没有涉及其他股东同意的问题,而只是规定了向审批机关批准和登记、备案等问题。可见,采取公司制形式的外资企业应适用《公司法》有关股权转让的规定。
根据《规定(一)》第11条,外资企业中的一方股东向第三人进行股权转让时却要获得其他股东的一致同意,而不是适用《公司法》有关股权转让给第三人的规定。
三、第11条适用于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问题
如果说,由于采取公司制形式的外资企业是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比较明显的人合性,且外资企业法律在三资企业法律当中,与同为三资企业法律的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合作经营企业法律有很大的相似性,或许《规定(一)》没有注意到外资企业的特殊性还是“情有可原”的,那么,《规定(一)》忽视了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特殊性就难以理解了。
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外商投资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④1995年外经贸部就已通过了《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确立了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法律地位。⑤若适用《规定(一)》第11条,则外商投资股份有限的股权转让给第三人也要获得其他股东的一致同意。这样的适用结果是不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的,也是缺乏法理基础的。
第一,《暂行规定》本身没有规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问题。外商投资股份有限的股权转让问题也不能直接适用三资企业法律的有关规定。按照三资企业法律的规定,合资经营企业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要么是有限责任公司,要么是非公司形态的企业,因此,作为股份有限公司形态的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不隶属于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第二,《暂行规定》第25条规定:“本暂行规定未规定的公司的其他事宜,按《公司法》,‘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及有关规定办理。”股权转让问题属于“本暂行规定未规定的公司其他事宜”,应该适用《公司法》。《公司法》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问题在第五章第二节作了专门规定,这些规定并没有要求股份转让给第三人需要获得其他股东的同意,更不用说“一致同意”了。
第三,从不同的公司组织形式的性质上来看,有限责任公司中股东股权转让给第三人要经过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或一致同意是因为有限责任公司具有明显的人合性,股份有限公司则不同,其是典型资合性的公司,股份转让应该更自由灵活。要求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东转让股份给第三人时获得其他股东的一致同意是与法理相悖的。事实上,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众多,“一致同意”的要求是很不效率甚至是不现实的。
[注释]
①参见刘贵祥:“外商投资企业纠纷若干疑难问题研究”,载《法律适用》2010年第1期,第10-17页。
②参见刘贵祥、高晓力:“《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10年第17期,第21-26页。
③《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外资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转让,须经审批机关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第23条规定:“外资企业将其财产或者权益对外抵押、转让,须经审批机关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④《暂行规定》第3条规定:“公司为外商投资企业的一种形式,适用国家法律、法规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规定。”
⑤参见范建、王建文著:《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参考文献]
[1]李俊然.论外商投资企业形态的法律规制[J].经济论坛,2005,(18):115-116.
[2]赵刚,王杏飞.论民事司法权中的司法规则创制权[J].中国法学,2011,(3):21-30.
[3]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42.
[4]陈林林,许杨勇.司法解释立法化问题三论[J].浙江社会科学,2010,(6):33-38.
[5]刘贵祥.外商投资企业纠纷若干疑难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2010,(1):10-17.
[6]刘贵祥,高晓力.<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2010,(17):21-26.
[7]范建,王建文.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95,78.
[作者简介]刘秋霞(1987—),女,江苏常州人,南京大学法学院2010级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学。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篇4
外商投资企业转让股权变更相关流程及需要准备的资料如下:
外商投资企业转让股权(出资权)
申报文件
1、企业关于股权(含出资权)转让及修改合同、章程相应条款的申请书;
2、企业原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复印件);
3、企业股东会或董事会关于投资者股权转让的决议;
4、转股前股东会或董事会成员名单;
5、转让方与受让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
6、其他投资者签字或以其他书面方式认可的放弃优先受让权的意见;
7、企业投资各方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合同修正案(独资企业无需提供);
8、企业投资各方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章程修正案;
9、经公证和依法认证的境外新受让方身份证明或注册登记证明原件及翻译件;
10、新受让方银行资信证明及翻译件;
11、境内新受让方营业执照(复印件);
12、新受让方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
13、如涉及国有资产转让应提交资产评估报告、国资授权经营管理部门确认文件和产权交易证明;
14、转股后股东会或董事会成员名单;
15、新董事、监事委派书;
16、新董事、监事身份证明(复印件);
17、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企业注册资本已到位的验资报告(复印件);
18、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最近一年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
19、原合同、章程及历次修正案(复印件);
20、审批机关要求的其他文件。
1.1.2投资者资质
经审批机关批准依法在上海市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
1.1.3审批权限
1、投资总额在1亿美元以上或国家有专项审批规定的外商投资项目由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或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初审后转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审批。
2、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下鼓励类、允许类及5000万美元以下限制类的外商投资项目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审批。
3、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不含限制类)注册在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临港新城的外商投资项目,分别由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金桥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和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审批。
4、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或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和位于市级工业区内,属于鼓励类、允许类且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项目,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审批。
1.1.4审批程序
1、外商投资企业向原审批机关提出股权转让的申请并提供有关材料;
2、原审批机关按照各自权限进行审批,对符合条件者予以批准并换发《外
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3、外商投资企业持换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1.1.5审批原则
1、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必须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对投资者资格的规定和
产业政策要求。
2、依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不允许外商独资经营的产业,股权变更
不得导致外国投资者持有企业的全部股权;因股权变更而使企业变成外资企业 的,还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所规定的设立外资企业 的条件。
3、需由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产业,股权变更不得导致外国投资者
或非中国国有企业占控股或主导地位。
4、以国有资产投资的中方投资者股权变更时,必须经有关国有资产评估机
构对需变更的股权进行价值评估,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或备案后,到上海产权交易所进行袍割。经确认的评估结果应作为变更股权的作价依据。
1.1.6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01年3月15日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2001年7月22日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2000年10月31日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1995年9月4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2000年10月31日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条例》(2001年4月12日修订);
7、国务院《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2002年2月11日);
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11月30日公布,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9、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1997年5月28日颁布)。1.1.7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的比例规定
1、注册资本在210万美元以下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七分之十;
2、注册资本在210万美元以上至500万美元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倍
3、注册资本在500万美元以上至1200万美元,投资总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5倍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篇5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 鼓励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旗区人民政府,康巴什新区管理委员会,市直各有关部门:
股权投资类企业(包括股权投资企业以及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资源配置市场化,既有利于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又有利于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增加投资渠道,促进区域金融体系完善。为更好地促进股权投资类企业的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要遵循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外各类主体,参与我市股权投资类企业的发展。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股权投资类企业健康发展
本应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应不低于人民币500万元。
股权投资类企业以公司形式设立的,各投资人的出资可以在设立登记之日起两年内分期缴付,设立登记之前缴纳的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或出资总额的20%;以合伙形式设立的,完成设立登记6个月内的出资额不得低于认缴出资总额的25%。
三、工商登记
股权投资类企业应当以公司或合伙的形式设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股权投资类企业进行注册登记。本意见发布前已在我市注册登记的企业需要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在符合本意见所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相应的变更登记申请。
(一)投资者
符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条件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股权投资类企业投资者。具体要求如下:
(1)投资人资信状况良好;
(2)注册资本或出资总额不低于规定的最低限额;(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名称
股权投资类企业名称可以使用“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等字样,如“某某股权投资有限公司”。
(三)经营范围
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的经营范围可以分
别表述为“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
(四)注册地及经营场所
股权投资类企业的注册实行属地登记。
股权投资企业的经营场所可与承担管理责任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的经营场所相同。
四、税收政策
股权投资类企业及相关方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觉履行相关纳税义务。
以有限合伙形式设立的股权投资类企业的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由合伙人分别缴纳所得税。其中,执行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事务的自然人普通合伙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不执行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事务的自然人有限合伙人,其从有限合伙企业取得的股权投资收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税项目,适用20%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五、股权投资类企业的优惠政策
股权投资类企业设立、注册、运作于本市的,自开业起,第一年至第五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将市本级税收留成部分由财政部门全额返还,第五年至第十年减半返还。各旗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相关税-45
规范,履行公约授权的职责,并监督会员履行公约和其他行为规范;
(二)开展信息服务,促进业务联系与合作,推动国内外股权投资事业的交流活动,培养投资专业人才;
(三)负责股权投资类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资格认定及管理工作;
(四)承办政府委托的有关事项。
九、加强宣传辅导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做好我市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的宣传工作,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为股权投资类企业提供工商、税务等相关辅导咨询,支持我市股权投资类企业健康发展。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投资
意见
抄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市委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新闻单位。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5月25日印发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篇6
(外经贸部令1995年第1号,根据2015年10月28日《商务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引进外资,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以下简称外国股东),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可与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中国股东)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指依本规定设立的,全部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中外股东共同持有公司股份。外国股东购买并持有的股份占公司注册资本25%以上的企业法人。
第三条 公司为外商投资企业的一种形式,适用国家法律、法规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 设立公司应符合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产业政策的规定。国家鼓励设立技术先进的生产型公司。
第五条 公司可采取发起方式或者募集方式设立。
第六条 以发起方式设立的公司,除应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发起人的条件外,其中至少有一个发起人应为外国股东。
第十条 设立公司的申请书应概要说明:
(一)发起人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
(二)组建公司的名称、住所及宗旨;
(三)公司设立方式、股本总额、类别、每股面值、发起人认购比例、股份募集范围和途径;
(四)发起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包括近3年生产经营、资产与负债、利润等情况(限于以募集方式设立公司的发起人);
(五)公司的资金投向及经营范围;
(六)提出申请的时间,发起人的法定代表签名并加盖发起人单位公章;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十一条 发起人协议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发起人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国籍、住所、职务;
(二)组建公司的名称、住所;
(三)公司的宗旨、经营范围;
(四)公司设立的方式、组织形式;
(五)公司注册资本、股份总额、类别、发起人认购股份的数额、形式及期限;
(六)发起人的权利和义务;
由原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者作为公司的发起人(或与其他发起人)签定设立公司的协议、章程,报原外商投资企业所在地的审批机关初审同意后转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审批。
申请转变应报送下列文件:
(一)原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章程;
(二)原外商投资企业董事会关于企业改组的决议;
(三)原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关于终止原合同、章程的决议;
(四)原外商投资企业资产评估报告;
(五)发起人(包括但不限于原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协议;
(六)公司章程;
(七)原外商投资企业的营业执照、批准证书,最近连续3年的财务报告;
(八)设立公司的申请书;
(九)发起人的资信证明;
(十)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十五条 上述申请经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后,发起人应自批准证书签发后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六)原企业的营业执照、最近连续3年的资产负债表;
(七)发起人的资信证明;
(八)其他必要的文件。
第十八条 上述申请经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后,发起人应自批准证书签发后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九条 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转变为公司的,除符合本规定其他条款的规定外,还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该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国家正式批准设立的;
(二)外国股东以可自由兑换的外币购买并持有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5%以上;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符合外商投资企业产业政策。
第二十条 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申请转变为公司的,应报送如下文件:
(一)股东大会对转变为公司的决议;
(二)原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评估报告;
(三)申请转变为公司的报告;
(四)原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的补充、修改协议;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篇7
股东和管理者的冲突会导致过度投资行为, Jensen (1986) 的自由现金流理论、Stulz (1990) 的在职消费理论、Myers (2000) 的帝国建造理论都证明了这一结论。而La Porta et al. (2000) 提出的隧道行为理论也证明了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冲突会导致过度投资行为。总而言之, 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肯定了代理问题会造成过度投资。
将股权结构纳入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范畴, 不仅有利于揭示这种敏感性根源, 也说明了治理过度投资的根本机制。现有研究着重考虑股权结构形成的两种代理问题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一是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与协调, 考虑管理者激励与堑壕效应。二是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利益冲突与协调, 考虑大股东监督效应与利益侵占效应。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 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拥有足够的投票权对经理人员施加压力, 甚至可以通过代理权竞争和接管来罢免经理人员, 这就为解决股东和经理之间的第一类代理问题提供了途径。同时, 机构投资者作为小股东的代表, 充当了位于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角色, 能够对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协调, 这就为解决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代理问题提供了可能。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1 过度投资行为的存在性
刘昌国 (2006) 从自由现金流量的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较大程度地存在自由现金流量的过度投资行为。何金耿 (2001) 、唐雪松 (2007) 、李维安 (2007) 等主要参照Vogt (1994) 的方法揭示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是由经理机会主义导致的, 证实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据此, 提出假设1: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
2.2 股权结构与过度投资行为
饶育蕾和汪玉英 (2006) 研究了大股东持股对公司投资的影响, 发现公司投资受现金流的影响显著, 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投资现金流的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 并且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时负相关程度更大, 为境内社会法人股时负相关关系不显著。徐晓东和张天西 (2009) 发现, 在企业投资过度的情况下, 过度投资与自由现金流正相关, 并且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家股的公司倾向于推进过度投资。据此, 提出假设2: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 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越低;假设3:非国有性质大股东可以制约过度投资。
欧阳凌 (2005) 分析了不同股权“市场结构”下股权集中程度、监督成本与两类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 认为在完全竞争股权结构和完全垄断股权结构中, 只有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一定水平后, 监督才有效率而且监督成本与股权集中度成反比关系, 达到一定股权集中度的分散性股权结构和垄断性股权结构对于降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整体代理成本最为有效。据此, 提出假设4:股权集中度能够制约过度投资。
股权制衡理论认为制衡的股权结构有助于解决公司治理的两类委托代理问题。Gomes 和Novas (2005) 指出, 多个大股东的制衡在减少经理人私人利益的同时, 还可以防止大股东从上市公司转移资源, 并有助于保护小股东的利益。国内宋敏、王奇波等研究认为, 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具有明显的监督和制衡作用。据此, 提出假设5:股权制衡可以制约过度投资。
2.3 机构投资者与过度投资行为
在公司投资策略制定中, 股权分散会导致中小股东“搭便车”, 股权过度集中会导致控股股东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机构投资者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小股东, 也不同于控股股东, 而是位于中小股东和控股股东之间。由于机构投资者的特殊性, 在公司股东中能够克服股权分散与股权集中的缺点, 形成公司治理和监督的特殊力量。Haddart (1993) , Maug (1998) , Noe (2002) 论证了机构投资者通过参与监督和控制公司事务, 使得限制和部分解决代理问题成为可能。根据以上分析, 提出假设6:机构投资者能够制约过度投资。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数据
本文研究样本为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 (2006年会计年度) 。数据来自于巨灵数据库和上市公司年报。剔除ST、PT以及同时发行H股或B股的上市公司, 剔除上市时间少于5年的上市公司, 剔除资料不全和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 最终得到有效样本331个。检验软件为Excel 2003和SPSS16.0。
3.2 模型设定
本文使用TobinQ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分别衡量企业的潜在投资机会和当前投资机会。借鉴Vogt 的模型, 我们首先检验样本企业投资与现金流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模型1) , 在此基础上, 检验投资现金流相关性是否由于经理的机会主义引起 (模型2) , 模型2中交叉项Q×FCF的回归系数符号可以用于辨识产生投资现金流相关性的原因, 如果系数显著为负, 则表明原因为过度投资。最后, 在Vogt模型基础上引入由制约机制变量GM构造的交叉项GM×Q×FCF检验制约机制能否缓解过度投资行为 (模型3) , 如果交叉项回归系数显著为正, 则说明该制约机制是有效的;否则无效。
Ii=α+β1Qi+β2FCFi+β3REVi+εi (1)
Ii=α+β1Qi+β2FCFi+β3REVi+β4DEBTi+β5SIZEi+β6Qi×FCFi+εi (2)
Ii=α+β1Qi+β2FCFi+β3REVi+β4Qi×FCFi+β5GMi×Qi×FCFi+εi (3)
其中, GM是股权结构和机构投资者各制约机制的代理变量, 包括:①SHR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②FC:第一大股东性质, 虚拟变量。若第一大股东是非国有性质大股东 (一般社会法人) , 取1;否则取0。③SHR1-3:股权集中度, 用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表示。④DR:股权制衡度, 用第二大股东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表示。⑤SC:股权制衡, 虚拟变量, 若公司为股权制衡 (DR>1) , 取1;否则取0。⑥IS: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过度投资行为的检验
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见表2。由模型1的检验结果可知, 投资与自由现金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回归系数为2.284 (显著性水平为0.01) , 说明我国企业的投资现金流存在相关性。模型2的检验结果显示, 交叉项Q×FCF的回归系数为-4.612 (显著性水平为0.01) 。根据Vogt (1994) 的分析, 可以认为投资现金流相关性是由于经理的机会主义所导致的, 从而证实了样本企业中存在过度投资行为, 假设1得到验证。
注:*、**、***分别表示在0.10、0.05和0.01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4.2 股权结构和机构投资者对过度投资制约行为的检验
表3列示了股权结构和机构投资者对过度投资制约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SHR1列回归结果显示, 交叉项GM×Q×FCF的回归系数12.120, 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 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降低, 结论支持假设2。FC列的回归结果显示, 交叉项GM×Q×FCF的回归系数为0.265, 但不显著, 说明非国有性质大股东对过度投资有一定制约作用, 结论基本支持假设3。
SHR1-3列的回归结果显示, 交叉项GM×Q×FCF的回归系数为8.128, 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股权集中度对过度投资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 结论支持假设4。
DR列和SC列结果显示, 交叉项GM×Q×FCF的回归系数为负, 说明股权制衡对过度投资没有起到制约作用, 相反还加剧了过度投资水平。假设5没有得到验证。这可能和大股东之间的合谋有关, 即多个大股东通过利弊权衡, 会选择合谋的策略, 形成控制联盟, 分享控制权私利, 从而加剧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对于大股东的合谋行为,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Bloch和Hege (200l) 就提出了大股东的合谋行为是普遍存在的;Maury和Pajuste (2004) 研究发现, 当大股东具有一致利益, 更容易通过合谋掠夺其他股东的财富。宋献中、李源 (2006) 发现在持股相近型公司中, 第二、第三大股东未能对第一大股东起到监督作用, 相反却可能与第一大股东形成控制联盟, 分享控制权私利。
IS列的回归结果显示, 交叉项GM×Q×FCF的回归系数为1.572, 但不显著。回归系数为正且数值较大, 说明机构投资者对过度投资起到了制约作用, 结论支持假设6。
5 研究结论
在过度投资较为严重的背景下, 本文以2006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和股东结构、机构投资者这两个公司治理的内外部主体对其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在股权结构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方面,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对过度投资起到很强的制约作用, 非国有性质的大股东对过度投资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我们一般认为的股权制衡能制约过度投资的结论没有得到验证。这可能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合谋有关, 所以更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防止股东合谋现象的发生。在机构投资者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方面, 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对过度投资起到制约作用, 但不显著。因此要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监管作用, 就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种类, 同时, 要健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 创造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市场环境。
摘要:代理问题会造成过度投资, 股权结构和机构投资者对解决代理问题有效。本文实证分析了它们对抑制过度投资是否有效。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对抑制过度投资非常有效。非国有性质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对过度投资有制约作用, 但不显著。股权制衡与过度投资之间无显著关系。
关键词:过度投资,股权结构,机构投资者
参考文献
[1]刘昌国.公司治理机制、自由现金流量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J].经济科学, 2006 (4) :50-58.
[2]饶育蕾, 汪玉英.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6 (5) :67-73.
[3]徐晓东, 张天西.公司治理、自由现金流与非效率投资[J].财经研究, 2009 (10) :47-58.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篇8
摘要:本文以一则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案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案例中存在的交割期限过长、价格不确定、溢价转让未评估、缴纳所得税等疑点,然后分析了其交割期限不合理的原因,所得税征收征管机关、实到外资重复统计等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并购行为、出台示范协议文本、明确征管机关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资;股权转让;交割期限
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变更是一类复杂的变更审批事项。笔者在多年的外资审批实务中,对其复杂性深有感触。下面这则案例,引起了笔者深入思考的兴趣。
一、案例简介
某外商投资企业A,由一内资企业B和外方个人股东C合资成立,注册资本500万美元,B出资375万美元,C出资125万美元,注册资本均已缴清。现C与外地一家外商投资性公司D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双方认可基准日的转让价格为200万欧元,最终价格根据审批、变更登记后交割日的资产净值调整。交割对价分两期支付,首期支付80%,其余20%在交割日后2年支付(2年间产生的利息一并支付)。
二、案例疑点
该股权转让协议很复杂,长达80多页,似乎很严禁、规范,但仔细审核,还存在几个疑点:
1.交割期限过长
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程序性要求与内资企业相比更严格,可是现行三资企业法律法规、规章中并无明确规定股权交割的最长期限。虽然民商法的原则之一就是法无明文禁止即为合法,当事人意思自治达成的股权转让协议,只要双方认可即合法有效,但笔者认为2年的交割期限过长。
2.转让价格不确定
外资审批实务中,股权转让价格总是明确的。要么是原值,要么根据资产评估报告中的的净资产额与实收资本比例确定溢折价比例,还有一种是“一美元转让”。股权转让价格不确定的案例实属罕见,其合理性值得怀疑。转股批复中要描述其定价方案,需要花费大量的篇幅。
3.溢价转让未评估
中方转股给外方或外方转股给中方,如果是溢价转让,必须审计报告和资产评估报告。本案例由于受让方的特殊双重身份(既是中国法人,其对外投资在法律上又视同外资),实践中没有统一的审批标准,难以把握尺度。A企业2008年度审计报告显示所有者权益为人民币4766万元,实收资本为人民币3913万元。
4.股权转让所得纳税
外方投资者个人股权转让所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其中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免征个人所得税。由于本案例中扣缴义务人D所在地与A企业所在地分属不同的省份,怎样合理纳税也是个问题。
三、案例分析与思考
1.过长交割期限不合理
交割期限是本案例的焦点所在。D公司法律顾问认为,A公司系外商投资企业,《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下简称《并购规定》)所指境内企业界定为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其股权转让适用《股权变更规定》,而不是《并购规定》,D公司作为股权受让方,无需在变更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个月(特殊情况经审批机关批准后,1年)内向转让股权的股东支付全部对价。
笔者认为,本案例中,长达2年的交割期限设定不合理,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一定的风险性。审批实践中,外商投资企业股权交割期限一般在6个月以内。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交割日支付对价的80%,股权转让就标志着全部完成,D公司就可以充分主张股东权利,享有25%的利润分配权吗?这对中方股东B显失公平,也违反了等价原则。
《并购规定》第55条第2款:“外国投资者购买境内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增资的,适用现行外商投资企业法律、行政法规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相关规定,其中没有规定的,参照本规定办理。”
关键是如何理解“参照本规定办理”,《并购规定》对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变更作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首先,外国投资者收购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股东的股权,其后果等同于外资并购;其次,此前的实践不能代表《并购规定》颁布后的具体要求。因此,《并购规定》中的“其中没有规定的”不仅包括《股权变更若干规定》未予规范的情况,还应包括《股权变更若干规定》虽作规定但内容不如《并购规定》详尽的相关条款。具体来说,“其中没有规定的,参照本规定办理”主要包括以下情形:一是《股权变更若干规定》未要求评估,但《并购规定》要求评估的相关条款。二是《股权变更若干规定》对受让方支付对价的时限未作要求,但《并购规定》要求的相关内容。三是《股权变更若干规定》未涉及的反垄断审查申报和审查的相关要求。四是《并购规定》防止当事人通过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规避返程投资审批的相关内容。
根据这一权威解释,本案例交割期限有违法理,理应作出修改。
同理,溢价转让也应该提交资产评估报告,同时明确交易价格。
2.所得税征管机关的确定
本案例属“外方转外方”,但受让方系外商投资性公司,在国内还有相应的主管税务机关。如果受让方为境外企业,作为扣款义务人,它在我国没有主管税务机关,应该向哪级税务机关申报代扣代缴的所得税?这就容易形成所得税征管的真空区。实际业务中,主管税务机关对于“外方转外方”的股权转让所得,不予出具完税证明。
3.实到外资重复统计
设想本案例股权转让完成后,D公司继续向B公司购买A公司26%的股权,从而控股A公司,转让价格是原值的2倍。那么,溢价部分的130万美元能否列入实到外资的统计?对于并购内资企业股权溢价的,外资审批管理系统中已经可以列入实到外资的统计。对于假设的这个问题,D公司购买了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股东的股权,达到控股的目的,从理论上分析也符合并购的特征,所以也应该列入实到外资的统计。但这又产生了实到外资重复统计的问题,因为外商投资性公司注册资本验资后,其实到外资已经在注册地商务部门统计过一次。外商投资性公司发生并购业务或类似并购的业务(类似本假设的情形),目标公司所在地商务部门又将并购对价(若是外商投资企业,则为溢价金额)列入实到外资,必然形成全国实到外资统计的重复。
四、政策建议
针对本案例存在和引发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该规定1997年生效,迄今沿用,内容不够全面,股权变更程序不尽合理,个别条款严重滞后。例如,2001年修订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中,已经删除了注册资本转让需要参加董事会会议的董事一致通过的条款,而《股权变更规定》并没有相应地进行修改,仍然要求股权变更需要经过企业董事会的同意。按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新法优先于旧法的原则,应当适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审批业务中,决大部分审批人员都忽视了这个问题,简单地适用《股权变更规定》,申报材料必须包括董事会同意股权转让的决议。
建议除并购项目最长交割期限1年外,其它股权转让项目明确交割期限最长6个月。程序上,明确对价支付完毕后的内部登记日为股权变动标志,再进行外部登记。允许外部登记日超过审批机关批准之日30天以上的,批准证书继续有效,不必重新换发。
2.规范外商投资性公司的并购行为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制外商投资性公司的并购行为。外商投资性公司的并购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提高我国资源配置的效率。1995年4月《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暂行规定》颁布以来,我国的政策赋予外商投资性公司的经营权利日益扩大,业务限制越来越少。但是,其并购行为也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容易造成垄断,损害境内企业的利益。现在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完善外商投资性公司的法律体系,减少并购行为带来的不利影响。
上文已经分析过投资性公司并购引起的实到外资重复统计的问题。笔者认为,因投资性公司并购引起的实到外资(非注册资本)不应该列入实到外资统计,否则就是重复统计。而且,投资性公司对外投资的出资方式,应限制在原注册资本额度内,其在国内产生的人民币利润不应成为对外投资的出资。理由是,投资性公司实力雄厚,相比普通外商投资企业,更容易通过转移定价等方式,产生高额垄断利润。
3.加强培训,规范股权转让协议文本。
加强对审批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完善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切实依法履行好外资审批管理职责,在外资审批管理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笔者在其他审批案例中发现,股权交割期限长达2年4个月。为了防止此类案例的再次发生,建议研究出台股权转让协议的指导性文本,由本领域资深专家、学者起草,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出台全国统一的文本。其中必须明确股权转让完成的标志。
4.明确主管税务机关
建议将外资股权转让所得税的主管税务机关明确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在税源形成地缴纳所得税,当地税务机关可以获得分成收入,更具合理性。可行性方面看,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发生变化时,税务主管部门要求在股权变化后一个月内做税务变更登记,提交股权转让完税证明。实行属地化监管、征收可以有效地避免跨区域征收引起的征税成本增加。
参考文献:
[1]王方方: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转让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7(6):-67-69,102.
[2]贺伟跃 于广亮:论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过程中股东地位的嬗变[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1):-59-64.
[3]叶军: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8(2):-137-142.
[4]尹春海: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刍议[J].温州大学学报,2009,22(1):-37-42.
[5]刘松青 文明刚:外商投资企业外资股权转让所得税问题分析[J].会计之友,2007(07S):-80-81.
[6]王勇:外商投资性公司并购产生之问题及法律对策[J].江淮论坛,2007(3):-58-62.
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地址流程 篇9
第一步:工商局
工商局办理地址变更需要准备的文件:
1.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备案)登记申请书(需要准备公司新地址的企业住所证明、房产证复印件)
注:1.如果房主是个人,需要房主的身份证复印件
2.如果房主为公司,需要公司的营业执照,且营业范围必须有出租一项,房产证复印件(加盖公章)
3.如果是公司委托给物业,需物业出示企业住所证明,房主对物业授权书
2.公司章程规定的最高权力机构做出的决议或决定
注:董事会决议;执行董事决定
3.章程修正案 4.指定委托书
注:1.工作时间:五个工作日。需要先在网上登记,审批通过后,在线预约办事时间。
2.涉及跨区变更地址的,需要工商局调动档案,时间比较长。无准确时限。流程为先向新区工商局申请,接到同意函后再回旧区工商局办理。
第二步:税务局(地税、国税)涉及跨区变更地址
1.首先在旧的地税所办理地税注销手续即迁所手续。
2.专管员批准同意后,前往新的地址所归属的地税所办理登记手续,所需文件同新设立的公司一致。3.国税变更地址的手续与地税一致。
注:1.企业变更地址后,也可以选择不迁移税所。具体情况需要和专管员协商。以不迁移税所,只变更税务登记证地址为原则。(专管员不倾向迁所)
2.税务局变更地址也需要和工商局要求一样的企业住所证明,复印件即可,不需要原件。3.国税地址变更一般需要新地址房产证原件(不是必然,分税务局的工作人员)税务局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4.一定要在拿到营业执照之后15天内办理。
第三步:商委委员会 涉及跨区变更地址
1.需要先向新地址所在区的商委递交申请
2.待审批通过后,持批复前往旧地址所在区的商委办理注销原批准证书的手续
3.待旧地址所在区的商委审批通过后,给予回执
4.企业持回执,前往新地址所在地的商委申请领取新的批准证书 需要准备的文件
1.参考北京市朝阳区商务委员会办事指南。2.新地址的企业住所证明及房产证交复印件即可。
第四步:组织机构代码证变更
无论是否跨区变更,组织机构代码证均在标准大厦办理。费用:30元。
第五步:其他变更
包括:外汇登记证、财政登记证、统计证、海关登记证、自理报检证书、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银行等等。
注:1.变更财政登记和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如果涉及跨区,需要先在原地址所在区办理注销手续,注销之后,在新地址所在区重新登记。流程和所需文件同企业新设立一致。2.变法人和变公司名称时需要变银行登记证
3.财政登记证,需要网上办理,先注销,然后交材料,在朝阳区财政局网站申请新登记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篇10
宁政发[2009]4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关于规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的若干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关于规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的若干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行为,保证项目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政府资金廉洁和安全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江苏省招标投标条例》、《南京市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监督管理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各级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货物的招标投标活动,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是指以本市各级、各类财政性资金、政府专项资金(基金)、政府融资(借贷)资金等投入建设的项目。
第三条发展改革、建设、交通、水利等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依照各自法定职责,负责对相关招投标活动实施监督管理。本款所列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的,应同时负责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暂停项目执行或者通知有关部门暂停资金拨付。
财政部门负责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范围、对象、标准进行监管,会同项目立项审批、核准(备案)部门对项目概、预、决、结算进行审查;会同有关部门办理资金拨付及暂停手续。
审计机关负责依法对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和监督。行政监察机关对参与招投标活动的行政监察对象实施监察,对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检查,并依法调查处理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条招标人应严格遵守和执行法规政策中关于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之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和应具备的条件规定,主要包括:初步设计及概算应当履行审批手续的,已经批准;招标的范围、方式和组织形式等应当履行核准手续的,已经核准;资金来源已经落实;招标所需的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已完备等。
抢险救灾、应急等需在短期内实施的项目,无法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招标活动的,应按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要求履行相关程序。
第五条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人在招标前必须履行招标内容核准(备案)程序。项目审批部门和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在立项文件中应当明确招标的范围和内容、拟采用的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和资格审查方式。本款已经核准的内容,招标人不得自行变更。确需变更的,须报原核准(备案)部门批准。
第二章招标和投标
第六条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实行中介机构预选制度和承包商(供应商)招投标信用信息管理制度。
第七条中介机构预选制度是指按照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招标代理、工程监理、工程审计等中介机构,建立中介机构预选库,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采用随机或者竞争的方式从库中选择中介机构。中介机构预选库分为市和区县两级分别设立,其中,市级预选库应当包括招标代理、工程审计两个分库;区、县应建立招标代理、工程审计分库,可建立工程监理分库。
第八条区县中介机构预选库由各区县相关职能部门依法通过市级招投标交易中心(分中心)以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中介机构,在本行政区域内建立统一的中介机构预选库,并负责对中介机构预选库的监管工作。各区县应当按照入库中介机构数量与本地区工程项目1∶3至1∶5的比例,核定本地区中介机构预选库的规模。中介机构可以同时入选多个区县的中介机构预选库。
各区县应当对入库中介机构实行量化考核,按定期对不合格的中介机构予以调整,并通过公开招标重新选择相应数量的中介机构替补入库。中介机构预选库的相关管理细则,由各区县依照本规定另行制定。
第九条市级中介机构预选库由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根据《政府采购法》及相关法规规定,建立招标代理、工程审计中介机构预选库。市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负责为招标人选择中介机构提供相关服务。
市级中介机构预选库实行定期选择制度。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定期对预选库内全部或部分中介机构进行重新选择。对有违法违规、不良行为和不合格的中介机构,一定期限内将不接受其参与中介机构预选库招标选择活动。
市级中介机构预选库的规模、考核指标、管理细则等由各相关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依照本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条招标人需要委托中介机构办理招标事宜的,应当采用随机或竞争的方式,从中介机构预选库中确定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中介机构。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各有关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另行制定。
中介机构预选库内中介机构无法满足项目需要的,经相关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同意,招标人可依法另行选择中介机构。
第十一条市发展改革、建设、交通、水利等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应当依照职责分工建立所辖领域承包商(供应商)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具体负责制定诚信标准,建立信用档案;负责建立信用管理信息平台,对外发布信用信息。承包商(供应商)信用信息应当包括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诚信行为信息、不良行为信息。相关信息的征集、认定、记录、公示等办法,由各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另行制定。
市发展改革、建设、交通、水利等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应当利用承包商(供应商)信用管理信息平台,按照承包商(供应商)自愿申请的原则,根据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分别建立“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项目”、“抢险救灾项目”、“应急项目”承包商(供应商)名录。
第十二条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涉及抢险救灾的政府投资项目,经项目审批部门批准可以不招标。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批时未明示的,按下列规定经有关部门认定并出具证明,报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批准后可以不招标。
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项目由市及市以上国家安全机关、保密机关或者相应的军事机关依法认定并出具证明。抢险救灾项目由市及市以上政府成立的抢险救灾机构认定并出具相关证明。
第十三条为完成重大政治、外事或者其他特殊任务,按照正常建设程序难以按时竣工并交付使用的应急项目,由招标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报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批准后,按照本规定第十四条实施。
第十四条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项目、抢险救灾项目、应急项目可以不招标的发包人,应当采用随机方式,从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设立的承包商(供应商)相关名录中确定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承包商(供应商)。
第十五条资格审查方式包括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资格预审由招标人负责,资格后审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
政府投资项目实行资格后审。技术特别复杂、施工有特殊要求、采用新技术的招标项目,经项目审批部门核准或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批准可实行资格预审。
国家或省对资格审查有具体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实行资格后审的招标项目,招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中设置专门章节就资格审查合格条件、资格审查评审办法予以说明。
实行资格预审的招标项目,招标人应遵守以下规定:对资格预审不合格的申请人,应当书面告知其具体原因,并将已告知的方式、时间等书面材料与招投标资料一并存档备查。
第十七条实行资格预审的招标人应当邀请所有符合资格条件的潜在投标人参加投标。当符合资格条件的潜在投标人等于或多于10家时,招标人可以采取随机方式,选择不少于9家的申请人参加投标。
国家或省对专业工程中涉及前款内容有明文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资格条件的设置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招标人应当按照招标项目相适应的资质等级、安全生产许可证、项目负责人资格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设置,不得任意提高资格条件;
(二)招标人需要对投标企业及其项目负责人提出承担过类似工程业绩要求的,设置的条件仅限于类似的工程规模(工程规模限于造价、面积、长度等规模性量化指标,且不得高于本次发包工程)、类似的特殊结构形式、类似的特殊施工工艺等方面,且不得对类似工程业绩的数量提出要求。
招标人在招标过程中提出类似业绩要求的,应当履行对投标人提交的类似工程业绩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的职责。
除本条规定的内容外,招标人不得另行设置其他条件。
第十九条招标人在招标公告、资格审查文件和招标文件中,不得对投标人及其项目负责人提出获得奖项条件的要求。
第二十条招标人应当在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中明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投标人,招标人不接受其参加投标。
(一)有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依法被取消投标资格且期限未满的;
(二)因招投标活动中有违法违规和不良行为,被有关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公示且公示期限未满的;
第二十一条政府投资项目招标人应当通过相关招投标集中交易机构设立的网络平台,实行网上发布招标公告、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澄清答疑、施工图等相关文件,供潜在投标人下载。
第二十二条招标人应当使用国家或省有关部门发布的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文件)范本,且不得对范本不允许修改的内容进行修改,招标人制作的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文件)有与范本不一致的内容,必须采用不同于范本的字体注明并做特别说明。备案审查部门应将其作为重点审查内容。
第二十三条政府投资项目实行最高限价招标。招标人应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最高限价。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履约担保制度。招标人应当根据招标项目结构复杂程度和规模情况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履约担保额度。履约担保金额一般为承发包合同总价的5—10%。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中标的招标项目,担保金额为承发包合同总价的10—15%。中标人应当在签订合同时向发包人提交履约担保。
第二十四条招标人应当委托招投标集中交易机构代收代管投标保证金,并在招标文件中明示投标人只能以银行保函或银行汇票、转帐支票等非现金方式交纳投标保证金。以银行汇票、转帐支票等方式交纳的,投标人应从本单位基本帐户支付。市和区(县)财政全额投资的项目,投标人必须使用银行保函交纳投标保证金。
招标人应当按照最高限价的百分之一设定投标保证金数额,且在招标文件中明示。投标人不按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保证金的,其投标应当被拒绝或作为废标处理。
第三章开标、评标和中标
第二十五条招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示投标人必须委派投标文件中承诺的该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到达开标现场,招标人当场核验投标项目负责人的身份证明和资格证明原件。投标人未委派投标项目负责人到达开标现场的,作为自动放弃投标。因投标人原因,投标项目负责人未通过现场核验的,招标人应当拒绝其参与投标。
投标项目负责人必须是与投标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依法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的本单位工作人员,并在投标文件中提供相关书面承诺。承诺书虚假的,应当作为不良行为予以公示。
第二十六条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7人及以上单数,其中,技术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三分之二。
招标人最多可委派一名具有评标专家资格的代表参加评标委员会,并不得担任评标委员会的负责人。招标代理机构的人员不得担任其代理招标项目的评标委员会成员。
第二十七条除法定回避情形外,评标委员会成员近三年内在参与竞标的投标单位工作过、兼职、担任顾问或者与其有投资关系的,不得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并应主动提出回避。
评标委员会中随机抽取的评标专家除有前款情形需回避外,曾经参加过该招标项目招标文件咨询工作的也应主动提出回避。
评标开始前,评标委员会成员应就本人是否存在法定和本条所述需要回避的情形做出说明和承诺。对存在应回避而未回避且未做说明的评标委员会成员,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应按照法律法规及本规定第二十八条处理,但除存在法定重新招标的情形外,不改变评标结果。
第二十八条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对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评标专家,应取消其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评标资格并予以公示。
第二十九条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应独立评审,在对投标文件的技术标评分进行汇总时,应当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除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招标文件专门单列的无效标、废标情形外,评标委员会不得对投标文件作无效标或者废标处理。
需要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共同确认的重大评审事项,各成员意见不一致时应当进行表决,表决事项经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超过二分之一以上同意的视为有效,表决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招标文件的规定。表决应形成书面决议,书面决议应当分别载明所有成员的意见且由全体成员签名确认。
评标委员会成员对书面决议或评审结论持有异议的,应当书面阐述其不同意见和理由。拒绝在书面决议或评标报告上签名且不陈述其不同意见和理由的,视为同意书面决议或评标结论。评标委员会应当在评标报告中做出说明。
评标委员会形成的最终评审结论,应能体现大多数评委的评审意见,如有超过二分之一的评委提出异议的,应当当场重新评审。
第三十条招标人应当采用下列三种评标办法:
(一)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适用于所有招标。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是指中标人的投标应当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二)综合评估法,适用于结构复杂、规模较大、施工内容有特殊要求或采用新技术、技术要求高的招标项目。
综合评估法指中标人的投标应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招标人应当合理设置商务标、技术标的分值权重。其中,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招标项目的商务标应以经评审的最低价为满分。
(三)抽签确定法。适用于具有通用技术标准和性能的一般工程项目,工程图纸设计明晰并能准确计算出工程量的中小型项目,土石方、园林绿化、路灯、管道等简单专业工程项目。
抽签确定法指在符合资质条件的投标人中通过随机抽签方式确定中标人或中标候选人排序。
上述评标方法具体适用标准和范围由有关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另行制定实施导则。第三十一条招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示:投标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投标文件作废标处理。
(一)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的分部分项报价错漏一致,且没有合理解释的;
(二)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载明的项目管理班子成员出现同一人的;
(三)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相互混装的;
(四)不同投标人使用同一个人或者企业资金交纳投标保证金或者投标保函的反担保的;
(五)不同投标人聘请同一人为其投标提供技术或者经济咨询服务的,但招标工程本身要求采用专有技术的除外;
(六)其他不应有的雷同。
评标委员会在评审中发现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因前款所列情形废标的,应书面告知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或在评标报告中注明。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应当就投标人是否存在串通投标行为进行调查核实。
第三十二条政府投资项目应当实行电子辅助评标。具备条件的,可采用网上招标、网上评标等方式招标。
第三十三条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应向招标人提交书面评标报告并推荐中标候选人,或者根据招标人的授权直接确定中标人。招标人应当将以下内容在招投标集中交易机构设立的网络平台上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三个工作日。
(一)中标人名单及其资质和业绩、中标项目负责人姓名及其资质和业绩;
(二)中标人及中标候选人总得分及排序;
(三)被判为废标的投标人名单及废标情况说明。
第三十四条招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示:在投标有效期结束前,因排名在前的中标候选人或中标人放弃中标的,其投标保证金不予退还。
重新招标的,放弃中标的中标人不得参加该项目的投标。中标人因资金、技术、工期等非不可抗力原因放弃中标的,属于不良行为,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应记录在案并予以公示。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投标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招投标活动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有权向招标人(招标代理)书面提出异议或向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投诉。
涉及以下事项的,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应先向招标人(招标代理)提出异议并报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备案,招标人(招标代理)应在收到书面质询之日起五日内做出书面答复:
(一)认为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内容违法或不当的,应当在递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或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提出异议;
(二)认为开标活动违法的,应当在开标现场提出异议;
对招标人(招标代理)答复不满意或招标人(招标代理)在前款规定时间内未予答复的,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可向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提交投诉书,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收到投诉书后应在法定时限进行审查,并依法做出处理决定。
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通过捏造事实、伪造证明材料等方式提出异议或投诉,阻碍招投标活动正常进行的,属于严重不良行为,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应当予以公示。
第三十六条招标人或者投标人投诉评标委员会未按招标文件载明的评标标准和评标方法进行评审的,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认为必要时可组织复议。
评标委员会经复议后否决原评标结果的,应当重新推荐中标候选人;评标委员会否决全部投标的,招标人应重新组织招标。
复议的招标项目,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可指定原评标专家进行评审,也可另行选择资深评标专家负责。
第三十七条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应当在省政府有关部门组建的评标专家名册库中建立资深评标专家名册,并组织资深评标专家负责以下事项:
(一)参与对评标结果的复议,就招投标工作中的复杂疑难问题提出专业性意见;
(二)参与技术特别复杂、专业性要求特别高或者国家有特殊要求、采用随机抽取方式确定的专家难以胜任的招标项目的评标工作;
(三)定期对评标委员会的评标报告进行抽查(抽查率不得低于10%),对评标专家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估,形成书面报告报送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作为考核评标专家的依据和参考。
第三十八条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活动中违反招投标法律法规规定或招投标程序、规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无法挽回损失需调查核实的,必要时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可暂停招投标活动。
第三十九条严格执行设计变更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报批手续。突破原工程可行性研究范围的重大设计变更,必须报原项目审批部门审批。未办理报批手续的,财政部门有权停止拨付建设资金。
第四十条项目业主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致使工程结算金额超过中标价(合同价)的,相关责任单位应进行调查并视情进行处理。
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在审计政府投资项目过程中发现招投标违法违规问题及线索的,应及时告知相关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对审减数额较大(审减率达20%以上)、或者认为有必要的项目,应将审计结果告知立项和财政部门。立项和财政部门应责成项目单位做出专门说明,存在问题的,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二条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在监督过程中发现招标人违反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应当及时通知项目立项和财政部门,立项部门和财政部门应根据职责分工视情分别做出责令整改、依法暂停项目执行、暂停资金拨付等处理决定,并告知行政监察机关。
第四十三条对违反本规定的项目业主、招标人、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等行政监察对象,由行政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责任,或由行政监察机关建议有权机关进行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推荐阅读:
外商投资企业A股IPO涉及的若干法律问题09-04
《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的补充规定06-15
外商投资合伙企业08-02
外商投资企业员工手册06-03
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管理规定(2014年)09-29
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管理论文08-25
外商投资企业注册流程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