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2024-06-08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精选12篇)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篇1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一)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这类对子公司投资应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的账面价值或发行权益性证券的面值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合并时发生的审计费等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二)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这类对子公司投资应按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企业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 作为其初始投资成本。对未来事项作出约定且购买日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对合并成本的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 也应将其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三) 以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以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其入账价值的确定, 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相同。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一) 成本法

在成本法下, 长期股权投资取得股权时按初始投资成本计价, 以后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除此之外,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保持不变。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但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 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 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 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由于我国企业当年实现的盈余一般在下年度发放利润或现金股利。因此, 通常情况下, 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 是由投资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分配得来的, 一般不作为当期投资收益, 而作为投资成本收回处理。如果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 有部分是来自投资后被投资单位的盈余分配, 则仍应作为投资企业投资当年的投资收益。

[例1]甲公司2006年1月1日以8000000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10%的股份, 购买过程中另支付相关税费20000元。乙公司为一家上市的中小企业, 其股权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价格, 且公允价值无法可靠确定。甲企业在取得投资以后, 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及利润分配情况如下:

注:乙公司2006年分配的利润属于对其2005年及以前实现净利润的分配。

(1) 2006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8020000

贷:银行存款8020000

(2) 2006年从乙公司取得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8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800000

(3) 2007年从乙公司取得股利时:

应冲减投资成本金额= (8000000+15000000) ×10%-10000000×10%-800000

=500000 (元)

当年实际分得的现金股利=15000000×10%=1500000 (元)

应确认投资收益=1500000-500000=1000000 (元)

借:银行存款15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500000

投资收益1000000

(二) 权益法

在权益法下, 企业进行投资时, 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应按差额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同时计入营业外收入。在期末, 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 首先, 以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然后, 根据调整后的净利润确定应享有或应分担的份额, 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被投资单位进行利润分配时, 应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 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被投资单位发生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时, 应当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

[例2]A公司2006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B公司股票100000股, 每股面值10元, 市价12元。A公司的投资占B公司有表决权资本的40%, 其投资成本与应享有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相等。2006年B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600000元, 2007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00000元, 2007年B公司全年净亏损5000000元, 2008年全年实现净利润2000000元。

A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 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投资成本) 1200000

贷:银行存款1200000

(2) 2006年12月3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损益调整) 240000

贷:投资收益240000

(3) 2006年末“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B公司”账户的账面余额

=1200000+240000=1240000 (元)

(4) 2007年宣告分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B公司1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损益调整) 120000

宣告分派股利后“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投资成本) ”账户的账面余额

1200000+240000-120000=1320000 (元)

(5) 2007年12月31日:

借:投资收益13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损益调整) 1320000

(6) 2007年12月31日“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投资成本) ”账户的账面余额为零, 未确认亏损=5000000×40%-1320000=680000 (元)

(7) 2008年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2000000元, A公司可恢复“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账户账面价值=2000000×40%-680000=120000 (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损益调整) 120000

贷:投资收益120000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一) 权益法转为成本法

长期投资由权益法转为成本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 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 应当改按成本法核算, 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继后期间, 自被投资单位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未超过被投资单位账面价值留存收益中本企业享有份额的, 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不作为投资收益;超过投资单位账面价值留存收益中本企业享有份额的部分, 确认为当期损益。 (2) 因追加投资原因导致原持有的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转变为对子公司投资从而形成企业合并的, 应当改为成本法核算, 并进行追溯调整。若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首先要求对原采用权益法核算的结果按照成本法进行追溯调整, 以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 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有差额的计入当期损益;若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首先要求对原采用权益法核算的结果按照成本法进行追溯调整, 以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

(二) 成本法转权益法

成本法转为权益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原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 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的, 应当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核算, 并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2) 因处置投资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者与其他投资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的, 应当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核算, 应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为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和处置

(一) 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

以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处理;其他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

(二) 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 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 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会计网校编:《新企业会计准精读精讲》,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中级会计实务》,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篇2

权益法是企业在购入作为长期投资的股票时,“长期股权投资”账户要反映企业在持有股票期间的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中实际占有的份额,也就是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上发生的任何变化,包括该企业取得的利润、发生的亏损、获取的捐赠、支付的股利,都要按投资份额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户, HacK50.com-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依据《投资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时,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中止采用权益法,改按成本法核算,这种情况包括:

HacK50.com-收集整理入门资料

(1)投资企业由于减少投资而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但仍部分或全部保留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

这种情形是指,投资企业虽然还拥有被投资单位的表决权资本,但所拥有的被投资单位的表决权资本的比例已不再具有对被投资单位进行控制、共同控制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重大影响的能力。 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2)被投资单位已宣告破产或依法律程序进行清理整顿。这种情形是指,虽然投资企业仍然拥有被投资单位的表决权资本的比例达到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比例,但由于被投资单位已宣告破产或依法律程序进行清理整顿,其控制和影响的能力受到限制,投资企业已不能依其所拥有的表决权资本的比例对被投资单位进行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

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3)计划近期内出售被投资单位的股份。这种情形是指,投资企业原准备长期待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但由于改变投资目的,企业不打算长期持有而计划近期内出售被投资单位的股份。在这种情况下,对被投资单位进行控制、共同控制和施加重大影响已不重要,再按权益法核算已无意义。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篇3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粉饰财务报表;识别舞弊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企业对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可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其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有控制权或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持有对被投资单位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本文仅从股权比例的设置方面分析如何识别长期股权投资不同的核算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成果的影响。

成本法与权益法在核算中的重要区别在于:企业对于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不因被投资方的经营盈亏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对于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要根据被投资方的经营盈亏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方在投资成本相同、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成果相同情况下,因长期股权资核算方法不同会对投资方产生截然不同的经营成果。以下通过具体案例予以说明:

A公司对B公司在2013年初进行了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为1000万元,占B公司的股权比例55%;A公司对C公司在2013年初也进行了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也为1000万元,占C公司股权比例的25%。B公司和C公司在2013年度均实现净利润300万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权投资》 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占被投资企业股权比例20%~50%的采用权益法核算,占被投资企业股权比例50%(不包括50%)以上的及20%(不包括20%)以下的采用成本法核算。依此规定,A公司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对B公司2013年度的经营成果不确认投资收益;而A公司对C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对C公司2013年度的经营成果确认75万元投资收益,使A公司在2013年度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增加75万元。

相反,如果B公司和C公司在2013年度均亏损300万元,A公司持有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仍然不变,而对持有中C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确认-75万元的投资亏损。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A公司以相同的投资成本投资两个经营成果相同的企业,对自身的影响却截然不同。当前很多公司为了粉饰经营业绩,根据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的不同,调整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比例,为调节自身利润创造空间,主要方式如下:

1.对盈利能力强、经营状况稳定、经营业绩逐年上升的被投资企业,投资方会通过运作采用权益法核算

由于被投资企业盈利能力强、经营状况稳定,投资方虽有能力取得被投资企业51%及以上的控股权,却更愿意取得49%的股权,因为49%的持股比例对投资方的地位没有影响,在股东众多的情况下,投资方仍是被投资企业的最大股东,但在会计核算上,对长期股权投资却可采用权益法,将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确认为自身的投资收益,增加投资方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2.对经营状况差、连年亏损的被投资企业,投资方会通过运作采用成本法核算

由于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必须确认投资收益,对经营状况差、亏损的被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为负数,会影响投资企业的经营成果,因此很多企业作为投资方,对于已持有并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往往增加投资比例达到被投资企业股本50%(不包括50%)以上,或减少投资比例达到被投资企业股本20%(不包括20%)以下,将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转为以成本法核算,这样即使被投资企业亏损额巨大,投资方也不确认投资亏损,不减少投资方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实际上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存在潜亏。

那么,如何才能识别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是否合理呢?

首先,了解并取得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资料,确定是否存在近几年连续亏损的情况并了解亏损额近几年增减趋势,对于近几年连续亏損的情况,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已存在减值,在成本法的核算下,因为不确认投资亏损,不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形成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潜亏,应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通常情况下,投资方为了虚增资产,往往不计提长期股资的减值准备。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方采用了权益法,就会确认投资亏损,使资产额得到真实反映。

其次,了解投资方长期股权投资中投资成本的增减变化,并结合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判断投资方是否存在人为调整投资比例的行为。对于被投资企业经营出现亏损而投资方转让或减少投资,降低投资比例并将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转为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存在潜亏的可能性非常大,投资方的资产就会形成虚增,造成财务舞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对于被投资企业盈利能力逐年提高或由亏损转为盈利的情况下,投资方降低投资比例,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每年即可确认投资收益,对于这种做法,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法规并未禁止,也是企业作为投资方成功运作长期股权投资比例,增加自身经营多成果的成功做法。

刍议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篇4

一、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1. 核算范围重新归类

原投资准则中, 既包含了长期投资, 也包含了短期投资;既有股权投资, 又有债权投资;而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仅对满足条件的长期股权投资做出规范, 而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则归入《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进行规范。

2. 明确初始投资成本计量方法

原投资准则中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并没有具体分类, 只是统一规定以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新准则中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区分为企业合并取得和非合并取得, 合并取得又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几种情况, 明确规定了各种情况下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计量, 这有利于反映股权投资在取得日的实际价值。

3. 转变后续计量

在后续计量中, 新会计准则较原准则变化较大。首先, 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核算范围发生变化:原准则中, 成本法适用于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情况, 权益法适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新准则中将形成控制的投资改为成本法核算。其次, 在权益法核算中, 对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也不同:原准则对于初始投资额与所占份额的差额确认为股权投资差额或资本公积, 并且对于股权投资差额要分期摊销;新准则中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的核算。第三, 减值处理不同。原准则期末一律进行减值测试, 计提减值准备, 且可以转回;新准则要区分情况分别处理, 并且对于减值准备不进行转回处理。

二、新股权投资准则对公司业务核算的规定

1.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确认

在新准则中,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的确认, 改变了原会计准则的统一核算, 而是根据不同标准予以分类, 分别核算。

(1)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控股合并) 取得的股权投资 (吸收合并、创新合并不形成长期股权投资, 在此不再赘述)

(1) 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因合并是在企业集团内进行的, 交易价格往往不公允, 所以在合并日采用类似权益结合法处理。即按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2) 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而发生的各项审计费用、评估费用、法律服务费用等直接相关费用, 则计入当期损益。 (3) 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 (4) 初始投资成本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一般无差额。

由于投资所产生的差额只能调整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 不能调整企业的投资收益, 压缩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空间。

(2)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控股合并) 取得的股权投资

(1)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因合并是在非关联企业之间进行的, 交易的价格相对是公平合理的, 所以在购买日按照购买法进行核算。即按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 (不包括为合并发行的权益性证券、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而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 之和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2) 初始投资成本与企业合并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账面价值的差额, 视同资产销售, 确认当期损益。 (3)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购买方只在购买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调整分录时才将该差额列示为商誉。 (4)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计入合并当期损益。因购买日不需要编制合并利润表, 购买方在购买日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调整分录时将该差额调整为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5) 购买方在进行有关会计处理后, 应单独设置备查账记录初始投资成本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以便以后编制合并报表之用。

由于公允价值的确认带有较多地的主观性, 公司可以人为地加大公允价值, 制造出较大的差额, 这又给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3) 非企业合并取得的股权投资

如果不是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通常以取得股权投资时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

无论是合并还是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应作为应收项目处理。

2.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等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

(1)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

(1) 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2)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无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根据《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合并》准则来看, 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形成的是控制关系, 因而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采用成本法核算, 这对于母公司的单独报表来说, 失去了业绩粉饰的助手, 利润将大幅度降低, 能更好的体现稳健性原则。只是在编制集团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按照权益法进行表上调整。

(2)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

投资企业对被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1) 初始投资成本调整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新准则不要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这种处理有悖于权益法的基本原理。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 投资损益的确认

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 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的份额 (法规或章程规定不属于投资企业的净损益除外) ,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应确认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损失的份额, 首先减记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其次, 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情况下, 冲减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 (融资租赁产生的长期应收款) 账面价值;再次, 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 应按预计将承担的义务金额确认预计负债, 并计入当期投资损失;最后, 如果还有超额损失, 将在账外进行备查登记。当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盈利时, 按以上相反顺序处理。

(3) 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将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

(3) 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

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 应当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对于计提的减值准备在持有期间不允许转回, 直至相关投资被处置时才予以转出。在这种限制下, 将有效的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

3.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1) 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 应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该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确定是否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在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 应区分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新增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三部分分别处理:

(1) 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与按照原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第一, 属于通过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部分,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第二, 属于原取得投资时因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调整留存收益。第三, 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再次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 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2) 对于新增的股权部分, 直接按权益法进行初始投资成本调整。

(3) 因处置投资等导致对被投资单位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 应当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具体处理同 (1) 。

(2) 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应当以转换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基础。

4. 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 应相应结转与所售股权相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出售所得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确认为投资损益。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原计入资本公积中的金额, 在处置时亦应进行结转, 将与所出售股权相对应的部分在处置时自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

摘要:新会计准则自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正式发布以后, 在上市公司已率先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对我国传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仅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确认、后续计量、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之间的转换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等变化角度说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化, 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1)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2006)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6)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篇5

初级职称《初级会计实务》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账务总结

长期股权投资: 采用成本法核算:(1)取得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应收股利(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款项)

(2)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3)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贷: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应收股利(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投资收益(差额,或借记)采用权益法核算:(1)取得时: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公允价值份额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款项)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公允价值份额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公允价值份额)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账务总结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款项)营业外收入(差额)(2)持有期间: 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被投资单位以后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成本 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做相反的分录)(3)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计提的减值)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或借记)——其他权益变动(或借记)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账务总结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篇6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新会计准则

一、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概述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企业对其他单位的股权投资,通常是为长期持有,以及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新会计准则按照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将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分为四类: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由于长期股权投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因而不能可靠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按照影响程度的不同,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分为两类:成本法和权益法。当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或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以上情况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应该采用成本法。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应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除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或收回投资等情形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不予变更。权益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價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权益法强调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应该与应享有的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保持一致,因此投资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二、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规定的优点

(一)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更加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中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是两个法人实体,都符合法律上企业法人概念的要求,只有当被投资企业实质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才会体现投资人的股东地位和权力,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不会直接影响投资企业的利润或亏损。而权益法核算中的投资收益真正反映了投资企业真实的投资利益,随时调整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也体现了投资企业实际所拥有的权利。同时,新准则不是简单的以投资份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划分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的标准,而更多的考虑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际权力的大小,公允价值的再次引入更能反映企业间的真实关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

(二)细化了相关科目的规范对象

新会计准则对原会计准则进行了完善和规范,解决了原有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接轨与趋同。为了真实反映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概念,并针对金融工具的不同进行了细化,分别制定相应的规则进行规范。对企业持有的各种长期债券投资定义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对企业为了套期保值或短期资产增值而用现金购买且在短期内出售一定的金融资产,新准则将其定义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对企业为了控股或其他目的而持有的其他企业较大比例的股票定义为“长期股权投资”。根据企业持有的目的形式细化金融工具的目的就是更好的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目前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的对象主要包括投资企业持有权益性投资,明确的规范对象有利于企业会计核算信息更具可比性和实用性。

(三)提高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简便性

新会计准则有关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规定大大降低了会计核算的复杂性,减少了核算错误的发生,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效率。首先,当投资企业追加投资使得持股比例增加,或由于其他原因使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时,投资企业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而不用进行复杂的追溯调整,降低了核算方法变更难度。其次,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中,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这一明细科目。在权益法下,如果初始实际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不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反之如果小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并将调整额计入当期损益。“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的取消大大简化了权益法核算,避免了以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和分配。

(四)提高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制定新会计准则的根本目标就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也是衡量新会计准则是否成功重要标准。新准则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在科目设置和核算方法选择以及减值资产处理上都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按照新规则的规定,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不再确认投资差额,同时也取消了摊销股权投资差额的规定,从而使企业无法再依靠股权投资差额来进行利润调节,不能通过摊销股权投资差额而相应增加利润。同时,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新准则规定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年度不得转回。一些企业经常在亏损年度转前期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从而减少当期费用,增加当期利润;而在盈利年度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反向操作,增加当期费用,以降低当期利润,为以后年份调节利润创造机会。因此,这项新规定就遏制了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的不法行为,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弊端

(一)过分重视清算性股利背离了重要性原则

在新会计准则中,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不能控制也无法对被投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也就是说投资企业处于中小股东的地位。投资企业在利用成本法核算时,如果被投资企业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超过了投资企业应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这一部分要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也就是说,投资企业在投资年份进行长期股权核算时,需要计算清算性股利,以明确应计入投资收益的股利数额和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股利数额。但是,清算性股利只发生在投资年份,而且是在投资年份的特殊股利发放日,多数情况下是正常股利的发放。因此,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中小股东企业不必去过多考虑清算性股利的数额,现行准则的计算公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但增加了核算成本,还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对于采用成本法的中小股东,为了简化股利的计算,会计准则可以另辟蹊径,在投资年度可以仅对数额较大的股利发放进行核算,而对于数值较小的核算可以忽略,直接计人当期收益,在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条件下简化会计核算。

(二)核算方法的选择过于注重表决权比率

在新会计准则中,核算方法取决于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而企业之间关系的确定又取决于投资企业所拥有的投票表决权。其中拥有被投资企业20%-50%的投票表决权代表的是重大影响而缺乏控制的能力,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投票表决权代表的是具有控制的能力。但在实际企业控制权中,一家企业即使没有达到另一家企业的超过50%的投票表决权,但在实际上具有实际控制权,依然可以认为控制该企业。一方面,如果被投资企业股权分散,且投资企业所持有拥有表决权的股票份额大大高于其他单个股东所持份额,那么,该投资企业实际上就已经掌握了企业控制权;另一方面,投资企业之间以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往往存在关联关系,因此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债务契约安排、长期的购销合同、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协议等方式,来限制某个企业在没有其他企业许可的情况下采取行动的能力,即利用契约达成一定的企业同盟,从而控制被投资企业。因为往往通过私下的契约来控制企业,有实质控制能力的企业就可以利用低于50%的股票所有权来否认控制权的存在,从而选择较有利的核算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探讨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基本观念,接着分析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优点,最后探讨了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不足。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改变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修订了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方法、改变了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减值的处理方法,进而对集团公司的会计处理、财务报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健全,随着法律监督能力不断增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雷莉萍.长期股权投资及控股合并有关问题思考[J].财会月刊,2007(2).

2、刘东晓.控股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调整与抵消例解[J].财会通讯,2008(4).

3、刘秀兰.新准则下具有控制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及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4).

4、郑海元.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内容的新变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23).

5、胡梅.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主要变化[J].财会探析,2008(12).

6、张利民.新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变化及影响[J].金融与财经,2008(20).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探究 篇7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或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成本法、权益法的适用范围依据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影响程度,在判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影响程度时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因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其核算需要由一种方法转换为另一种方法。企业在会计实务中涉及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时,应分别以下列原则进行处理。

1 成本法转为权益法

1.1 增资

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的———应将成本法转为权益法。

1.2 减资

因处置投资等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的———应将成本法转为权益法。

因增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以及减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这两种情况下都需要追溯调整。所谓追溯是指假设一开始就采用新的方法。

笔者认为这里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因增资或减资而造成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的转换,不属于政策变更,但要采取追溯调整法处理。追溯调整与政策变更并不是等同的两个事项,并不是所有的政策变更均采用追溯调整法,也不是采用了追溯调整法处理的事项都是政策变更。这是所有会计人员需要注意的问题。增资与减资已经使投资业务发生的本质的变化,政策变更要求必须是针对同一交易或事项采取了与原有政策不一致的处理方法才能判断为政策变更。同时还有:

(1)追溯调整时分录中涉及到利润表账户时,均应换成留存收益(盈余公积与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的是追加投资年度期初留存收益。

(2)对于增资的情况:2008年1月1日投资比例为10%,2009年7月1日追加投资20%,此时的持股比例达到30%,在进行追溯调整时,调整2009年期初留存收益的金额仅限于2008年实现的利润、其他权益变动、分配股利等的调整,2009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相关业务调整,涉及到损益的可以直接对应损益类科目,不需要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与盈余公积科目处理。

(3)若为增资将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追溯调整时除了需要调整被投资方损益变动影响的金额外,还需要考虑其他权益变动引起的变动金额。即两次投资之间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公有变动,这个变动可以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因损益变动引起的,另一部分是其他权益变动引起的。在追溯调整时这两部分变动均需要考虑调整。

(4)若为减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出售日与最初购买日之间,被投资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只追溯调整损益变动影响的金额,而其他权益变动引起的变动是不需要追溯调整的,原因是减资时是在原有投资的基础上出售一部分投资,其他的权益变动不应该影响长期股权投资,这是新准则规定的比较特殊的核算方法,需要特别注意(假定资本公积账面价值无增减变动)。

增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例题:

【例1】A公司于20×7年2月取得B公司10%的股权,成本为900万元,取得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8400万元(假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重大影响且无法可靠确定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A公司对其采用成本法核算。本例中A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

2008年1月10日,A公司又以1 800万元的价格取得B公司12%的股权,当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2 000万元。取得该部分股权后,按照B公司章程规定,A公司能够派人参与B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转为采用权益法核算。假定A公司在取得对B公司10%的股权后,双方未发生任何内部交易。B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900万元,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除所实现净利润外,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

(1)2008年1月10日,A公司应确认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为:借:长期股权投资,18 000 000。贷:银行存款,18 000 000。(3)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确认该部分长期股权投资后,A公司对B公司投资的账面价值为2 700万元,其中与原持有比例相对应的部分为900万元,新增股权的成本为1 800万元。(3)对于原10%股权的成本900万元与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840(8400×10%)万元之间的差额60万元,属于原投资时体现的商誉,该部分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对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在原投资时至新增投资交易日之间公允价值的变动(12 000-8 400)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360万元,其中属于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部分90万元(900×10%),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同时调整留存收益;除实现净损益外其他原因导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270万元,应当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同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务处理为:如果分开处理,则应是:借:长期股权投资,900 000。贷:盈余公积,90 000。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810 000。借:长期股权投资,2 700 00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 700 000。如果合并处理,则应是:借:长期股权投资,3 600 00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 700 000。盈余公积,90 000。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810 000。(4)对于新取得的股权,其成本为1 800万元,取得该投资时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1 440万元(12 000×12%)之间的差额为投资作价中体现出的商誉,该部分商誉不要求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减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例题:

【例2】A公司原持有B公司60%的股权,其账面余额为90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2008年1月6日,A公司将其持有的对B公司20%的股权出售给某企业,出售取得价款5 400万元,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24 000万元。A公司原取得对B公司60%股权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3 500万元(假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自取得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后至处置投资前,B公司实现净利润7 500万元。假设B公司一直未进行利润分配。除所实现净损益外,B公司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本例中A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在出售20%的股权后,A公司对B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在被投资单位董事会中派有代表,但不能对B公司生产经营决策实施控制。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由成本法改为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1)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账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54 000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30 000000(90 000 000×20%/60%)。投资收益,24 000 000。(2)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剩余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6000万元,与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600(6 000-13 500×40%)万元为商誉,该部分商誉的价值不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取得投资以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为4 200[(24 000-135 00)×40%]万元,其中3 000(7 500×40%)万元为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减资时其他权益变动1 200万元不需要追溯调整。企业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借:长期股权投资,30 000 000。贷:盈余公积,3 000 000。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7 000 000。

2 权益法转为成本法

2.1 增资

因追加投资等导致原持有的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转变为对子公司的投资的———应将权益法改为成本法。(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笔者提醒注意:增资由成本法转为成本法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2.2 减资

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导致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将权益法改为成本法。(不作追溯调整)

【例3】甲公司持有乙公司30%的有表决权股份,因能够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甲公司对该项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2006年10月,甲公司将该项投资中的50%对外出售,出售以后,无法再对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且该项投资不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无法可靠确定,出售以后甲公司对该项投资转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出售时,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4 800万元,其中投资成本3 900万元,损益调整为900万元,出售取得价款2 700万元。

甲公司确认处置损益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借:银行存款,7 000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24 000 000。投资收益,3 000000。处置投资后,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2 400万元,其中包括投资成本1 950万元,原确认的损益调整450万元。假定在转换时被投资单位的账面未分配利润为900万元,则甲公司未来期间自乙公司分得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未超过按持股比例计算享有的分配原未分配利润900万元的金额,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超过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再做一个补充的分录(如果考虑长期股权投资的明细科目)就比较容易理解: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2 400。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1 950。乙公司(损益调整),450。

浅谈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改进 篇8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第一次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一项具体准则出现。从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内容到初始计量再到后续计量等, 新准则都给予了相关的规定。

(一)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内容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1. 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方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子公司的投资。

2. 企业持有的能够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合营企业的投资。

3. 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即对联营企业的投资。

4. 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的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二)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 应该按照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应该分别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两种情况确定。其中企业合并下又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情况进行分别计量。

(三)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针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四类核算内容, 其中采用成本法核算的有两类: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 即对子公司的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的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有两类:企业持有的能够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 即对合营企业的投资;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 即对联营企业的投资。

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存在的几点缺陷

(一) 长期股权投资内涵的不明了性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内涵式定义, 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给出具体的文字性说明, 而是采取了列举法说明了四类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准则中也特别强调:重大影响以下、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由此可见, 现行会计准则将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以外的长期股权投资一分为二, 若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则归入金融工具准则;若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则归入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本文认为这点有待商榷。

为何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以外的长期股权投资需要根据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来进行区别对待, 这样规定的依据是什么, 现行情况下依然这样做有没有其实际价值, 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论证研究。

(二) 会计信息处理不对称性

准则规定, 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该部分差额体现为投资企业在购入该项投资过程中通过作价体现出的与所取得股权份额相对应的商誉, 该部分差额在后续计量中不要求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即差额部分不作任何会计处理;当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两者之间的差额体现为交易双方在作价过程中转让方对投资企业给予的让步或是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给予投资企业的无偿的经济利益流入, 应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损益, 即差额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 对于同一事项的正反两方面准则规定了两种不同性质的、不对称性的处理方式是不符合常理的。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 承认它是商誉的体现, 但是并不允许该部分在账面上反映, 这显然违反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可靠性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及内容完整性给予了明确的要求, 而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调整的这部分却做出了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不对称性的规范要求显然违背了这一点。

(三)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定义的模糊性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 “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 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这一定义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可是大家对该定义中的“参与合并”的理解却不同, 换句话说, 我国会计准则虽然定义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但是未对其定义中的“参与合并”这一名词给予明确的说明解释以致大家对概念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进而导致相关会计处理的不同。下面就此以案例进行分析。

H公司直接拥有S公司100%的股权, 直接拥有A公司40%的股权, S公司也直接拥有A公司15%的股权, 另有一个无关第三方L拥有A公司35%的股权。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H公司间接控制了A公司55%的股份, 是A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如果S公司向无关第三方L购买其所持有的35%的股份, 那么在收购完成后, 对于S公司而言, 由于持有A公司50%的股份而实现了对A公司的企业合并。针对这一案例, 在现行的会计工作中在不同企业层面上将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处理结果:

第一, 在H公司层面上, 在交易发生前已经间接控制了A公司, 那么在H公司的合并报表中, 根据规定, 收购原属于无关第三方持有的股份属于“企业自其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处购买的股权”的交易, 所支付的合并对价应以公允价值计量, 在合并报表中A公司的资产负债应以H公司之前取得A公司控制权的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金额反映, 并且合并对价与按照新取得的股权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A公司在就交易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商誉列式。第二, 在S公司的层面上, 如果将“参与合并的企业”理解为合并方与被合并方, 那么由于S公司和A公司在合并前后均受到H公司的最终控制, 假设这一控制在合并前后都不是暂时的, 那么S公司完成的企业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S公司支付的合并对价和合并取得的A公司的净资产均按账面价值计量。取得的A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 (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 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

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 主要在于对“参与合并这一概念的理解的不清晰所致。如果将“参与合并的企业”理解为购买方、出售方和被购买方, 那么上述母公司对同一交易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就可以避免了。

三、长期股权投资计量的改进建议

(一) 完善相关定义的界定

1. 针对上文中缺陷的分析, 可以了解到长期股权投资的四类范围式界定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从而使很多会计人员在面临具体的工作时因无据可依而产生盲目性。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应该对“长期股权投资”这一名词给予明确的定义式规定及解释。

2. 合并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 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何谓“参与合并”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性规范限制, 以致在现实情况中企业都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进行理解做账, 从而导致了会计行业的复杂性、模糊不明了性及不一致性。这些都不利于会计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故而鉴于此, 我国应该根据这一漏洞对“参与合并”这一关键词做出更进一步详实的规范解释, 以解决上文中针对此问题出现的两种不同会计处理的尴尬局面。

(二) 长期股权投资相关信息的披露

长期股权投资相关会计工作的处理仅仅依靠会计准则规定的运用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相关的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的规定, 以便规范公告书等信息的披露内容, 尤其是对于合并预案及合并公告书中模拟合并报表的编制、合并采用的会计方法及其依据、合并双方未来的盈利预测、会计报表追溯调整的性质及结果等内容的披露要有明确的规定。

(三) 增设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明细科目

在长期股权投资中, 商誉和投资受赠利得都是得到承认的, 故而应该给予明确的账务处理以使信息使用者明了。

1. 增设“长期股权投资—商誉”明细科目

案例1:甲公司于2012年1月1日支付410万元取得乙公司40%的股权, 对乙公司有重大影响。投资时B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 款项已经以银行存款支付。甲乙双方无关联关系。

针对此项业务投资方甲公司所作会计分录如下 (单位:万元, 下同) :

根据准则规定甲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410万元大于其在乙公司应享有的可辨认净资产的份额400万元, 差额为10万元。此10万元当作是商誉但是不单独做相关的商誉确认的会计分录处理。但是, 如果按照本文所述的改进的措施则应该作长期股权投资的明细科目的会计处理, 会计分录如下:

改进后的方法增设了第二步的会计分录, 在增设之后可以看出长期股权投的账面价值并没有发生变换, 只是明确地将商誉反映出来, 从而使管理者能够更加清楚明了的发现投资方的投资价值, 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经营政策和管理方法。

2. 增设“营业外收入—投资受赠利得”明细科目

案例2:甲公司2012年1月1日, 以380万元购入乙公司40%的股权, 并对乙公司有重大影响, 购买时乙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 000万元, 款项已经以银行存款方式支付。甲乙双方无关联关系。

根据我国准则规定, 投资方甲公司所作会计分录如下:

如果根据改进后的方法, 投资方甲公司应根据此项业务确认投资受赠利得, 所作的会计分录如下:

改进后的方法对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均进行了调整, 两者保持一致增强了会计处理逻辑性、对称性, 便于会计工作的进行和会计信息使用者解读的明了性。

四、结语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针对上述提出的我国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缺陷的改进方法更加强调及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可理解性和相关性的原则。相关定义的明确性、明细科目的增设等等能够详实地、全面地、真实地反映出实际情况, 有利于相关会计人员实际操作和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

摘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在核算范围界定、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内涵界定、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应用等方面给予了相关的说明规定, 但是根据现阶段会计实际操作情况看尚有待完善之处。文章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相关理论阐述的基础上, 分析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在内涵、会计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并对这些问题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便能够对财会工作人员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理解平台, 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准则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企业合并

参考文献

[1]张丽君.我国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研究——谈权益结合法在我国的使用 (D) .广州:中山大学, 2008.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难点探析 篇9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应用指南和具体准则,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包括: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 即对子公司投资;企业持有的能够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 即对合营企业投资;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 即对联营企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其中对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 其余则使用成本法进行核算。

二、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确认和计量

根据新准则, 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是指, 合并前合并企业与被合并企业同属于一个企业集团, 同受一个母公司的控制。假定A公司为合并方, B公司为被合并方, P公司为双方的母公司。合并前后各方的关系见下图1。

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是指, 合并前购买方与被购买方不存在关联关系。同样, 假定A公司为合并方, B公司为被合并方, C公司为B公司的其他控股方, 合并前后的各方关系见下图2。

从图1可见, A公司与B公司在合并前同属一企业集团受关联关系影响, 交易价格可能丧失公允。故准则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以合并前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 同时也不确认资产让渡的损益;从图2可见, 因为合并前购买方A公司与被购买方B公司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 交易价格相对公允。故准则规定: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同时确认资产让渡损益。

三、权益法下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调整

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 按照资产的流向, 分为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具体可见下图3。

(一) 顺流交易下未实现内部损益调整

顺流交易, 资产从投资企业流向被投资企业;逆流交易, 则是相反。期末, 如果内部交易的资产未能向第三方销售或转让, 则该内部交易损益实质并未实现, 应当予以抵销。

例:甲公司于2010年1月1日购得乙公司30%股份, 能够对乙企业实施重大影响, 假设其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未存在重大差异。本年4月1日, 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存货一批, 该批存货账面价值50万元, 销售价格为100万元, 年末, 该批存货尚未向第三方销售。乙公司2010年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

可知, 在本交易中, 甲公司收益为50万元, 因未对外销售, 该收益没有完全实现, 按照持股比例, 未实现收益金额为: (100-50) ×30%=15万元, 应当进行调整。此交易可理解为甲公司从乙公司获得利润分配。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如果甲公司存在子公司, 就必须与其子公司编制合并报表, 针对上述与乙公司的内部交易, 也需要编制合并抵销分录, 对上述分录 (2) 进行调整:

显然, 甲乙公司不是母子关系, 不需编制合并报表抵销分录。但通过比较分录 (4) 和分录 (5) , 主要差别在于贷方科目。由于乙公司不在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内, 不能直接冲减存货成本, 而视作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提前收回。

如果将来该批存货实现销售, 应当确认交易收益。即将上述分录 (2) 反向转回。

(二) 逆流交易下未实现内部损益调整

例:甲公司于2010年1月1日购得乙公司30%股份, 能够对乙企业实施重大影响, 假设其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未存在重大差异。本年4月1日, 乙公司向甲公司销售存货一批, 该批存货账面价值50万元, 销售价格为100万元, 年末, 该批存货尚未向第三方销售。乙公司2010年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

可知, 乙公司当年实现的1000万元利润中, 包括50万元的存货销售利润, 甲公司应按照所占权益比例予以调整。故编制分录如下:

将分录 (5) 与分录 (4) 进行对比, 由于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属于乙公司的报表项目, 不在甲公司的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之内, 因此, 对应项目以投资收益取代, 以区别于母子公司关系。

如果将来存货实现对外销售, 再将分录 (2) 反向转回。

四、成本法向权益法的转换

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有两种原因:即投资比例上升;投资比例下降。如图4所示:

(一) 对原投资点的追溯调整

对原投资点的追溯调整, 需要将投资成本与对方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所占份额进行对比:如果投资成本大于可变现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所占份额, 该差额为商誉, 不需账务处理;反之该差额应当记入留存收益, 并调增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增资引起的从成本法向权益法的转换, 必须综合考虑两个投资点的投资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以确定是否记入商誉或确认损益。例如:2009年1月1日甲公司以100万元取得乙公司10%的股权,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00万元, 2010年3月1日增加投资180万元获取乙公司20%的股权, 增资日乙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200万元。考虑投资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之间的差额, 原投资点的差额为20万元, 再次投资点的差额为-60万元, 两个投资点综合进行考虑, 共计为-40万元, 应当确认损益40万元。

(二) 对原投资点至二次投资 (减资) 点之间追溯调整

增资引起的从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对于被投资单位由损益变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动, 按照本企业所占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及留存收益 (或投资收益) ;对于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动, 按照本企业所占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对于除以上原因造成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 按照本企业所占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及资本公积。

因减资引起的从成本法向权益法转换, 其处理方法与增资情形类似。但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公允价值变动, 只需调整所有者权益变动部分, 不需考虑由资产评估等原因引起的并未在对方报表上体现的部分。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增资, 初始投资成本不仅需要考虑原投资点, 还需考虑二次投资点, 必须保证两个投资点上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所占份额具有可比性;而减资情形, 原投资点即为初始投资成本确认点, 从原投资点到减资点只需按照权益法进行追溯调整即可。

与旧准则相比, 新准则重新划分了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核算范围, 加强了成本法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地位;将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重新进行分类, 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两种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方法各有不同;权益法的初始计量, 围绕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无论是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 还是投资损益的调整, 都力图使投资成本的账面价值体现对方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享有份额;为减少关联关系的影响, 准则也作了特别规定:譬如, 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不以对价的公允价值入账, 不考虑交易损益。又如, 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中, 内部未实现交易损益的必须编制调整分录等。

摘要:本文梳理了长期股权投资主要难点问题, 并一一进行讨论, 意图促进实务处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难点分析

参考文献

[1]毛圆圆, 尉京红.新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的变化分析〔J〕.会计之友, 2007 (8) .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篇10

但是, 新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以来, 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广大财务人员对新准则大部分内容的理解、运用至今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新准则不但其文字叙述洋不洋中不中、冗长、读起来晦涩难懂, 而且其对相关经济业务事项核算的规定与以前的准则比, 更是超智商般的繁杂难懂。比如,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新准则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两个准则进行了规范。请问全国有几位财务人员能从“企业合并”字面上理解其为“长期股权投资”。从《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标题上理解, 此准则应该是专规范“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但是, 财务人员如果仅仅看《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是没有能力完整处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 还需要看明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新准则不但弄失了以前相关业务清晰的核算勾稽关系, 在对同一业务核算, 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居然用不同的标准。比如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权益法核算时, 个别报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而与个别报表同时提供的合并报表却采用所谓的公允价值计量。请问, 为什么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不用同一计量标准?这样的规定, “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会计基本原则何以体现?广大财务人员在编制母公司个别报表时采用历史成本, 编制合并报表时要象黄牛般工作将其调整转换为公允价值 (所谓的公允价值能公允吗?在何处去寻觅公允价值?其可操作性在哪里?) , “重要性”原则何以体现?这样的调整, 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呢?财务专业人员弄不懂的, 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 广大投资者又有几人能懂, 能使用报表?

新准则的编排混乱, 朝令夕改般频频修改, 致财务人员莫衷一是, 苦不堪言。比如,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新准则用了两个相距遥远的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进行了规范。20077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准则, 仅财政部就分别于2007年11月、2008年6月、2009年11月、2010年7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一年一度发布的《关于做好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20XX年年报监管工作的通知》和《我国上市公司20XX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等等对新准则进行不间断的修补。比如,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发生的与企业合并直接相关的费用, 如会计审计费用、法律服务费用、咨询费用等计入企业合并成本 (本文笔者在此注明这其实就是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 但2010年7月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对此修改了, 将上述直接相关费用于费用发生的当期计入当期“管理费用”。财务人员对此只有囫囵吞枣、疲于应付。

我们不妨来以《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的1个例子和《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会计》试题》来轻描淡写地剖析一下, 体味新准则的相关规定。

20X7年1月1日, 甲公司支付600万元取得乙公司100%的股权, 投资当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500万元, 有商誉100万元。20X7年1月1日至20X8年12月31日, 乙公司的净资产增加了75万元, 其中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 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25万元。

20X9年1月8日, 甲公司转让乙公司60%的股权, 收取现金480万元存入银行, 转让后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 能对其施加重大影响。20X9年1月8日, 即甲公司丧失对乙公司的控制权日, 乙公司剩余4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320万元。假定甲、乙公司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均为10%。假定乙公司未分配现金股利, 并不考虑其他因素[2]。

甲公司在其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处理分别如下[3]:

(1) 甲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处理

(1) 确认部分股权处置收益

(2) 对剩余股权该按权益法核算

经过上述调整后, 在个别财务报表中, 剩余股权的账面价值为270 (60×40%+30) 万元。

(2) 甲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

合并财务报表中应该确认的投资收益= (480+320) -675+25=150万元。由于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经确认了120万元的投资收益,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作如下调整:

(1) 对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全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调整

(2) 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3) 从资本公积转出与剩余股权对应的原计入权益的其他综合收益10万元, 重新分类转入投资收益:

20X1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会计》试题中的单项选择题:

20X1年1月1日, 甲公司支付800万元取得乙公司100%的股权。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600万元。20X1年1月1日至20X2年12月31日期间, 乙公司以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实现的净利润为50万元 (未分配现金股利) , 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20万元, 除上述外, 乙公司无其他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事项。20X3年1月1日, 甲公司转让所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 取得转让款项700万元;甲公司持有乙公司剩余3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300万元。转让后, 甲公司能够对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 不考虑其他因素, 回答下列两小题。

(1) 甲公司因转让乙公司70%股权在20X3年度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是 () 。

A、91万元

B、111万元

C、140万元

D、160万元

【答案】:C

(2) 甲公司因转让乙公司70%股权在20X3年度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是 () 。

A、91万元

B、111万元

C、140万元

D、150万元

【答案】:D

合并报表中确认的投资收益= (700+300) - (800+50+20) +20=150 (万元) 。

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计量产生投资收益300-261=39万元;计入权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产生的当期投资收益20×30%=6万元;调整处置部分股权产生的收益之归属期减少当期投资收益50×70%=35万元。长期股权投资300万元 (按公允价值计量) 。

从以上两个权威准则般的例子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 在同时提供的甲公司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中, 对乙公司剩余部分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金额是不一致的。在个别报表中, 第一个例子对乙公司剩余部分的长期权投资为270万元, 第二个例子是261万元;在合并报表中, 第一个例子对乙公司剩余部分的长期权投资为320万元, 第二个例子是300万元。

问题是, 在同一时点, 对同一投资业务剩余股权的核算, 为什么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会是两个不同的数据?为什么个别报表采用的是历史成本, 合并报表采用的是公允价值 (姑且假设广大财务人员比较容易获得相关业务的公允价值) ?

对个别报表中, 按权益法核算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 广大财务人员不难理解的, 勾稽关系也比较清楚。即如果没有商誉 (或者溢价) , 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就是被投资单位个别报表中:所有者权益×持股比例。

但是, 对合并报表中, 按权益法核算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 广大财务人员是非常难理解的。如果非得理解是按公允价值调整, 那么为什么个别报表不按公允价值调整?为什么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不用同样的价值计价?为何不体现“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

而且在现实工作中, 财务人员要获取所谓的公允价值, 可以说是天方夜谈。根本没有现实操作的可能性。其次, 财务人员工作量是成倍的增加, 因为, 要用公允价值核算合并报表, 用历史成本核算个别报表。如果某个公司, 对外投资几十家上百家, 财务人员核算量可想而知。最关键的是, 这样核算结果有什么样的深远意义?作用何在?广大财务人员费力依葫芦画瓢, 却百思不得其解。

笔者认为合并财务报表对上述业务的核算应该采用与个别财务报表一致的核算原则才是合理的, 体现了会计基本原则。恳请相关专家组不要坐在办公室写准则, 朝令夕改 (下转第21页) (上接第56页) 准则, 广大财务人员经不起这样折腾。这样下去财务人员不可能编制出有什么质量的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 人民出版社, 第1页。

[2]《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82、83页。

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分析 篇11

新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原投资准则相比,无论是核算范围还是核算方法都有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实际是依据企业合并准则的规定来确定的。下面笔者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等进行分析。

一、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

根据新企业合并准则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取决于企业的合并方式,而不是取决于投资的核算方法。具体的合并方式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象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同一控制下的合并费用除发行债券和股票外计入当期损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付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资本公积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体现的是购买法,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合并费用也计入合并成本。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直接相关费用)

贷:付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

具体分为:

1.以存货作为对价进行的企业合并: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以固定资产作为对价进行的企业合并: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固定资产清理

营业外收入

3.以发行权益性证券进行的企业合并: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直接相关费用)

贷:股本

资本公积(扣除直接相关费用)

如果无溢价或溢价部分不足以抵减的情况下:冲减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以无形资产作为对价的企业合并

借:长期股权投资

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营业外支出

贷:无形资产

银行存款

营业外收入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一)核算范围

新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核算范围进行了调整,具体比较如表1:

(二)核算方法

1.成本法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在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情况下,要采用成本法核算,即新准则下成本法的核算范围从原来的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扩大到了控制。成本法核算的原理与原投资准则的规定相同,即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具体分为:(1)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投资企业冲减投资成本;(2)投资以后年度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应具体分析: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积数(各年分得股利之和)大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投资企业应得利润的合计数)时,其差额即为累积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然后根据前期已累积冲减的投资成本调整本期应冲减或恢复的投资成本;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积数小于或等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时,若前期存有尚未恢复的投资成本,则首先将尚未恢复数额全额恢复,然后确认投资收益。成本法核算涉及的 “应收股利”科目和“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发生额的计算公式如下:(1)“应收股利”科目发生额=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股利总额×投资持股比例(2)“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发生额=(应收股利的累积数-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积数)-前期已累积冲减的投资成本

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时,若计算结果为正数,则为本期应冲减的投资成本,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方反映;若计算结果为负数,则为本期应恢复的投资成本,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借方反映,但恢复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具体分析如下:

(1)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2)后续期间的会计处理:

①投资当期收到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

②以后各期:比较累计应收股利和累计应得利润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或借)

2.权益法

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权益法核算与原投资准则规定不同之处是:(1)权益法下要将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比较,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2)投资企业在确认影响又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具体分析如下:

(1)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的份额,不同时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如果小于编制如下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营业外收入

(2)投资当期收到被投资方分配投资前的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3)投资后

①年末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②被投资单位宣告分配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③收到股利: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④被投资单位资本公积增加: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

(三)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1.因持股比例上升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1)原持股比例部分

①原取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大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原取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小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

②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属于在此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留存收益,其余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

(2)新增持股比例部分

新增的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新增的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营业外收入。

商誉、留存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的确定应与投资整体相关。

2.因持股比例下降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1)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

(2)剩余持股比例部分。

①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大于按剩余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剩余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小于按剩余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

②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转变为权益法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留存收益,其余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

(四)权益法转为成本法

1.因持股比例上升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

按分步取得股权最终形成企业合并处理,要将原持股比例部分由权益法调整为成本法。

2.因持股比例下降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

按账面价值作为成本法核算的基础。

(五) 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试论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核算 篇12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在1年以上 (不含1年) 的各种权益性投资。企业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当其未来经济利益低于账面价值时, 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 企业就必须终止确认, 或者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予以确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长期股权投资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其实际价值的确认直接影响企业总资产的计量, 进而影响到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判断。本文依据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通过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减值核算方面的比较, 来探究其合理之处及有待商榷之处, 并提出一些个人的浅显看法。

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则的国际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于1999年7月正式发布了IAS36, 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但对商誉减值损失的转回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 。IAS36规定, 企业必须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判定是否已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 从而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资产减值损失的恢复表明在最后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后, 资产在使用或出售中估计的服务潜力有所提高。如果资产服务潜力并没有提高, 仅仅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使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增加, 即使可收回金额高于账面价值也不允许资产减值的转回。

2001年美国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4号——长期资产减值和处置的会计处理》 (SFAS144) 规定, 企业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之后, 应以减少了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资产的新成本入账。对于计提折旧的资产, 新成本应在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内摊销完。不允许修正以前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均认为, 当有充分证据显示资产出现减值迹象时, 应该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时, 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可以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这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的体现。

然而, 在对以前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上, 三者之间有较大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都不允许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而国际会计准则认为, 当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时, 可以全部或部分转回减值损失。我国新准则不允许转回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 旨在防止企业通过转回减值损失来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但是, 这一规定也有可能导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其真实价值不符, 导致资产减值的前后计量标准不同, 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核算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国际准则的比较, 不难看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对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的后续处理方面仍有不足。从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角度来说, 减值损失不予转回的规定不尽合理。

(1) 违背了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无论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或是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 已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均不允许转回。笔者认为, 当被投资企业经济好转且有证据表明减值因素削除时, 以上规定会使得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被低估, 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也违背了真实可靠的原则。因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初衷是为了从原有资产中剥离出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企业资源, 从而使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实际情况。同样地, 如果减值因素消失后不允许全部或部分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 就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会低估企业资产价值, 这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 对报表使用人的误导。长期股权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资产, 对企业期末利润有着相当大的影响。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 旨在合理反映其在资产负债表日的真实价值。但当企业对在一年以内有处置意向的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损失时, 可能会引起相邻两个会计年度利润的较大变动。尤其是当外部经济环境出现较大波动或者是被投资企业经营不稳定时, 以上所述情况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进而容易误导报表使用人, 影响其做出正确决策。

四、优化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核算的建议

(1) 合理转回减值损失。资产被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 当资产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低于账面价值, 确认该资产的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同样, 当资产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高于账面价值, 允许全部或部分恢复已确认的减值也是非常合理的事情。因此, 当企业所处环境有所好转, 且有证据显示以前影响资产减值的因素已经消失时, 应该允许企业转回全部或部分已计提的减值损失, 但不得超过已计提的损失。

(2) 健全减值核算准则。在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核算时, 准则对一年以内有处置意向的长期股权投资与一年以内无处置意向的长期股权投资一视同仁, 都不允许转回前期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但是,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 一年以内有处置意向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企业的一项流动资产。因此, 笔者认为对于一年以内有处置意向的长期股权投资 (比如企业准备在下一年度用某项长期股权投资与其他企业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应该采用另一套减值核算方法, 即当确有证据表明前期的减值因素已经消除时, 企业可以部分或全部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 从而达到公允反映长期股权投资真实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

[2]周忠惠, 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北京:会计研究, 2000.9.

上一篇:品牌延伸的原则与策略下一篇:估值融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