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投资的决策分析

2024-07-26

长期投资的决策分析(精选9篇)

长期投资的决策分析 篇1

0引言

一方面,在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中,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动态评价指标。 净现值是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与原始投资额现值之间的差额, 该指标揭示了投资项目与企业财富绝对额的增加的关系, 使得投资决策分析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目标保持一致; 内部报酬率就是使得项目的净现值为零时的报酬率, 该指标不需要事先确定折现率,减轻了应用的难度。 在单一项目可行与否的投资决策分析中,净现值与内部报酬率的评价结果总是一致的,即项目可行, 净现值大于零,内部报酬率大于项目的折现率。

另一方面,折现率、项目计算期和现金净流量又是影响长期投资决策的3个重要因素, 在计算净现值时要考虑营业现金流量、初始投资额、项目计算期和折现率,内部报酬率需要考虑营业现金流量、初始投资和项目计算期。 由此可见,营业现金流量、 初始投资额和项目计算期是影响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的重要因素。 然后,对于初始投资额,一般来说,在项目设立的时候就已确定,在项目没有任何重大的改变下,该因素的变动幅度不大,故本文假定初始投资额不变,研究影响净现值的营业现金流量、项目计算期、 折现率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值和内部报酬率的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在项目投资决策的分析过程中, 即使已经选定了可行或者最优项目,也要对该项目的净现值进行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投资项目不确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只是通过分析,预测项目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对项目评价指标的影响, 找出敏感性因素, 以确定评价指标对该因素的敏感程度和项目对其变化的承受能力)。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是指投资项目评价指标的众多因素中只有一个因素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发生偏离, 其他因素均保持预测值不变时, 对投资项目有关评价指标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的分析。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已确定的单一项目已可行的基础上, 分析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的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有利于企业确定投资项目各因素变化的范围,降低投资项目的风险。

1以净现值为基础的敏感性分析

净现值的敏感性分析是指在净现值已 经大于零 的情况下 (即单一项目已可行 ),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研究影响净现值的三大因素:折现率、项目计算期、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单一因素允许变化的幅度,能够使得净现值刚好等于0,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净现值将小于0,使单一项目将由可行变为不可行。 简单来说,净现值的敏感性分析就是项目是否可行的临界值分析, 即净现值由正变负时各因素变化的界限。

净现值

其中,ic是折现率,t是项目计算期,NCF是经营现金净流量。净现值进行临界值分析如下:

1.1折现率的临界值分析

假设项目计算期不变,各年现金净流量不变,由解出的ic就是折现率的临界值。 此时,ic即项目的内部报酬率IRR。 故有当ic>IRR时,NPV<0;而当ic≤IRR,时,NPV≥0。 也就是说,项目的净现值等于0时,折现率的临界值就是该项目本身的内部报酬率,项目的折现率一旦大于项目本身的内部报酬率, 项目的净现值将变为小于0,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小于原始投资额现值,投资项目将是亏损项目。

例:某单位拟建一项目,建设期为6年,每年年初投入200万元,共1 200万元,投产前均需垫支营运资金40万元,投产后该项目的经济寿命为10年, 每年的经营现金净流为495万元, 项目终结无残值,投资者要求的折现率为16%。

对于该项目下,折现率为多少时,才能保证净现值大于等于0。

根据插值法,ic=17.79%,此时的折现率就是项目本身的内部报酬率IRR,故折现率最大只能取到17.79%,此时,净现值等于0;否则 ,超过17.79%,净现值将小于0。 故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不能超过17.79%, 就将有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大于原始投资额现值,投资该项目对企业是有利的。

1.2项目计算期的临界值分析

假设折现率不变,各年现金净流量不变,由解出的n*,就是项目计算期的临界值,实质上,该临界值就是投资项目的动态投资回收期 (指按投资项目的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 计算经营期现金净流量的现值补偿原始投资现值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即有项目计算期n≥n*时,NPV≥0;而当项目计算期n<n*时,NPV<0。

例:承接上面的例子,对于该项目,经营期最短为几年,才能保证净现值大于0。

则有NPV(14)=16.385万元,NPV(13)=-45.185万元,运用插值法,n*=13.73(年),即经营期最短为13.73-6=7.73(年),才能保证净现值等于0,为企业带来正的现金流量。 假如项目的整个项目计算期小于13.73年,那么该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将小于原始投资额现值,该投资项目是亏损项目。

1.3经营现金净流量的临界值分析

假设折现率不变,项目计算期不变;项目计算期n进一步分为S建设期和L经营期,由于一般来说,原始投资总额值最初投资时就是既定的,本文假定建设期的现金净流量是已知的数值, 此处, 仅分析项目正式投入使用之后经营期的现金净流量的临界值。

由解出来的NCF*, 就是经营期现金净流量的临界值。 假定经营期各年的经营现金净流量都相等(当经营期各年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不相等的时候,无法求解经营期每年的现金净流量),那么当NCF≥NCF*时,NPV≥0,而当NCF<NCF*时,NPV< 0。 即在项目可行的情况下,净现值最小等于0,在此情况下可求出经营期现金净流量的最小值。

例:承接上面的例子,经营期各年等值经营期现金净流量最低为多少,才能保证净现值大于0。

解得:NCF*=437.46(万元),即经营期各年的现金净流量都等于最低的437.46万元时, 才能保证净现值等于0, 一旦低于437.36万元 ,那么净现值将会小于0,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将小于原始投资额现值,该投资项目将是亏损项目,对企业不利。

在变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项目的折现率、项目的计算期和经营现金净流量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通过上述对投资项目的净现值进行敏感性分析,掌握影响净现值的因素:折现率、项目计算期、经营现金净流量等,哪个因素一旦偏离了预计值,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其不超过临界值,就可以保证项目获取利益。

2以内部报酬率为基础的敏感性分析

内部报酬率是投资项目本身的折现率, 不需要事先确定项目的折现率,从而减轻了应用的难度;内部报酬率作为相对的指标,更有利于不同投资规模方案之间的比较,对管理者来说也更为直观和易于理解。 但是对于投资项目本身来说,清楚知道项目的计算期和经营现金净流量对内部报酬率的影响程度, 有利于管理者如何规划投资项目的具体运作, 降低长期投资项目的风险,更好地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

从上面可知,折现率、项目计算期和经营期的现金净流量都可影响方案的净现值, 但他们各自对净现值的影响程度却无法通过上述计算得知, 那么接下来将会使用敏感系数分析方法来进行以内部报酬率为基础的敏感性分析。

在上述的例子中,该项目下的内部报酬率为17.79%,经营期现金净流量和项目计算期的临界值的影响程度可用敏感系数表示。

由于敏感系数=目标值的变动百分比 / 变量值的 变动百分 比。 敏感系数越大,表明该变量对目标值的影响程度也越大。 敏感系数的高低以其绝对值反映,当敏感系数的绝对值大于1时, 称该种因素为敏感性高的因素, 敏感系数绝对值小于或等于1时,称该种因素为敏感性低的因素。

在上述的例子中, 项目计算期的临界值对内部报酬率的敏感系数为:

经营期现金净流量的临界值对内部报酬率的敏感系数为:

从敏感系数(1)和敏感系数(2)可知,经营期现金净流量的临界值的敏感系数比项目计算期的临界值的敏感系数大, 说明经营期现金净流量对内部报酬率的影响比项目计算期的大。 从百分比来看, 内部报酬率以0.87倍的速率随经营期现金净流量变化,而以0.71倍的速率随项目计算期变化,但是由于他们的敏感系数都小于1,因此都属于低敏感系数。

此外,当内部报酬率降低1.79个百分点(即17.79%-16%) 时,会使得经营期现金净流量减少57.54元(即495-437.46),而项目计算期减少2.27年(即16-13.73)。

本文从敏感性分析的视角,确定单一项目已可行的基础上, 分析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的单因素敏感性, 掌握影响净现值的折现率、项目计算期、经营期现金净流量的临界值和项目计算期和经营期现金净流量对内部报酬率的影响程度, 有利于企业确定投资项目各因素变化的范围,降低投资项目的风险。

摘要:在长期投资决策中,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是投资评价最主要的动态指标,通过对他们进行敏感性分析,可知在单一项目可行下,影响净现值的内部报酬率、项目计算期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变化临界值和影响内部报酬率的项目计算期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影响程度,为企业设置投资方案提供基础,丰富投资评价的内容。

关键词: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净现值,内部报酬率

长期投资的决策分析 篇2

【摘 要】本文主要从投资决策与管理流程、投资决策方法、投资管理核心制度、投资管理及决策机制、投资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杜邦公司、壳牌集团、中石油、中移动的投资决策及管理实践,并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归纳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成功经验,得出一般性的启示。

【关键词】投资决策;大型企业;启示

一、杜邦公司的投资决策与管理实践

杜邦公司创立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财务比率分析体系。这种财务分析方法从评价企业绩效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指标“权益净利率”出发,层层分解至企业最基本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与费用的构成和企业风险,从而满足企业通过财务分析进行绩效评价的需要,在经营目标发生异动时经营者能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修正,同时为投资者、债权人及政府评价企业提供依据。

(一)杜邦公司投资决策方法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原理是建立财务指标系统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将财务分析与评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作为投资决策绩效评价的依据。

(二)杜邦公司投资管理核心制度

杜邦公司运用杜邦模型作为研究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企业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的框架思路,以财务比率中最能体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按杜邦模型从盈利能力、运营能力、资本结构三个方面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分析体系进行分析。

杜邦模型以目标管理为导向,紧紧围绕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展开分析,具有极强的目的性与说明问题的能力。因而杜邦模型体系对公司的综合财务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相关利益者研究评价企业综合业绩的很好的一种分析体系。

二、壳牌集团的投资决策

壳牌集团组建于1907年,是当今世界三大石油巨头之一。从经营环境、自身经营状况等方面分析壳牌集团投资规划、财务基准指标及投资机会选择对企业投资决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壳牌集团投资战略

石油资源的稀缺性使壳牌集团较早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勘探开发开拓业务以争取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权益。同时,壳牌集团注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业务增长,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的有机增长作为战略重点。公司投资战略表现为:一是高度重视勘探开发业务,投资向上游大幅度倾斜;二是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区投资;三是开始大规模投入天然气产业(发电业务和LNG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四是增大可再生资源的投资。

(二)壳牌公司投资管理与决策机制

1、有序的投资组合管理。通过剥离进行的有序投资组合管理是壳牌集团在发展过程中进行并购不可缺少的补充内容。

2、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壳牌集团公司实行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这种集中式的资金管理模式要求其所属分支机构的对外外汇收支均通过总公司的资金管理系统进行。这样既可减少银行业务系统之间资金信贷中因未达账浮动/逾期造成价值损失,减少银行交易手续费,又可减轻银行系统中资金的“丢失或错账”等风险。

3、务实的投资理念。壳牌集团始终坚持务实的投资理念。壳牌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结构最优取胜,这是壳牌一直坚守的投资理念。

4、油气的勘探开发业务是集团投资的重点。壳牌集团根据油气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勘探开发高风险、高难度等特征,在保持一定生产规模的同时扩大上游投资,增加新的油气储量和产量。

(三)壳牌集团投资管理与决策的核心特点

壳牌集团利用投资组合理论和优化技术,筛选出能满足公司发展目标的最优项目组合和投资结构。上游投资中,在充分发挥现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或加强新业务;下游业务中,主要通过资本运营手段优化下游资产结构,提高资本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

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投资决策

(一)中石油集团的投资决策结构重心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在客观上要求石油企业“走出去”。对此,中石油集团适时调整投资决策,开发海外市场,寻找海外资源,通过收购、合作等各种形式拥有海外可采石油资源是目前中石油集团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石油投资的重中之重。

(二)中石油集团投资管理核心制度

投资管理方面,中石油主要是以中油财务公司为平台,通过资金集中、内部调剂,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节约财务费用支出,逐渐形成了全额资金集中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

(三)中石油集团投资管理与决策机制

1、严格的资金计划管理。中石油集团在对计划收支项目充分具体化、明细化的基础上,规范和明确资金计划的编制与审核流程,保证资金计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此外,对于突发性、应急性的计划外用款严格实行由总部审批、拨付的制度。

2、高度集中的债务管理。中石油对债务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统借统还。总部按一定利率对各分(子)公司的长、短期负息资金计收利息,实现债务成本的合理分配。

3、市场化的内部融资机制。中石油各分(子)公司在总部均设有内部存款,用于确认资金的内部所有权。内部存款由总部统一管理,并按照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上浮10%的利息率计息。

4、封闭化的内部结算体制。中石油依托中油财务公司的结算网络,对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品和劳务互供实行封闭结算,以避免资金体外循环。

(四)中石油集团投资管理与决策的核心特点

长期投资的决策分析 篇3

尽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对长期投资决策的大部分处理都相同。但是, 两本教材在长期投资决策中还是存在几点差异: (1) 《管理会计》中对所有项目的现金流量都区分为税前和税后现金流量。这是借鉴于项目评估的思路, 站在全投资的假设角度考虑税前现金流量。而《财务管理》站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上, 企业价值由股东和债权人的价值两部分组成, 因此在考虑现金流量的时候一般只考虑税后现金流量。 (2) 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项目中, 初始现金流量计算存在差异。其表现在旧资产的变价损失抵税或者变价收入缴税的时点处理不同。 (3) 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项目中, 营业现金流量存在差异。这表现在旧设备计提折旧的依据不同。《财务管理》按照账面价值计提折旧, 而《管理会计》按照变价净收入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 (4) 两者的这种差异有可能最终影响项目的可行性评价。

例:某企业打算变卖一套尚可使用5年的旧设备, 另外购置一套新设备来替换它。取得新设备的投资额为180 000元, 旧设备的折余价值为95 000元, 其变价净收入为80 000元, 到第5年年末新设备与继续使用旧设备届时的预计净残值相等。新旧设备的替换将在年内完成 (即更新设备的建设期为零) 。使用新设备可使企业在第一年增加营业收入50 000元, 增加付现经营成本25 000元;从第2~5年内每年增加营业收入60 000元, 增加付现经营成本30 000元。设备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假设不考虑增加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因素。要求:计算各年的差量净现金流量。

计算分析:旧设备的变价净收入=80 000 (元) ;旧设备的变价损失=95 000-80 000=15 000 (元) ;旧设备的变价损失抵税=15 000×25%=3 750 (元) ;新设备每年计提的折旧=180 000÷5=36 000 (元) 。

1.《管理会计》中的处理思路。

旧设备每年计提的折旧=旧设备的变价净收入/年限=80 000÷5=16 000 (元)

新旧设备替换后每年增加的折旧=36 000-16 000=20 000 (元)

△NCF1=息税前利润× (1-所得税税率) +折旧+旧设备变价损失抵税=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 (1-所得税税率) +折旧+旧设备变价损失抵税= (营业收入-付现营业成本-非付现营业成本) × (1-所得税税率) +折旧+旧设备变价损失抵税= (50 000-25 000-20 000) × (1-25%) +20 000+3 750=27 500 (元)

2.《财务管理》中的处理思路。

旧设备每年计提的折旧=95 000/5=19 000 (元)

新旧设备替换每年增加的折旧=36 000-19 000=17 000 (元)

△NCF0=- (180 000-80 000) +旧设备变价损失抵税=-100 000+3 750=-96 250 (元)

△NCF1=息税前利润× (1-所得税税率) +折旧=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 (1-所得税税率) +折旧= (营业收入-付现营业成本-非付现营业成本) × (1-所得税税率) +折旧= (50 000-25 000-17 000) × (1-25%) +17 000=23 000 (元)

3. 两种处理结果综合比较。

非理性投资决策的行为分析 篇4

传统决策理论的理性实际上是将人的真实决策过程的简单化处理,对于一些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被认为“非理性”而被忽略。

越来越多与理性假设决策分析不符的事实从而重视对“非理性”决策的研究。该研究是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投资者的决策问题,充分考虑了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及投资心理尚未形成成熟的风格,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各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很普遍,影响投资决策者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变革、心理、舆论等传统经济学不考虑方面都可能严重影响投资决策者的决策,因此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加强对投资决策者的行为分析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研究提出 “非理性”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应该 A,但人们并不选 A,这种“非理性”不在于人们不懂这种决策理论,而在于传统理论中的理性假设忽略了许多因素,所谓理性的选择并不代表真实的满意效用, “非理性”可能是理性的;另一种“非理性”是指人们无论懂不懂传统的决策理论,在实际选择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影响,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做出不利的选择。该研究应用了行为经济学的理念以找出投资者决策过程中一些“非理性”规律及特点以增加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使决策分析更加贴近真实。该文重点研究人们做出决策的根本动机和内在因素,并且关注人们并非按照传统经济学所说的理性决策的真实决策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学实验。对于有影响决策的多个因素的情况,做了必要的数理检验。研究重视实验的可重复性,但是与物理和化学实验不同,每次行为实验,都是投资者客观决策行为的反映,有时候并不需要和可能设置大量相同的决策的背景,但只要加以合理的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行为规律。通过一系列管理学实验与分析,表明传统投资决策理论缺乏对现实中人的心理特点、社会影响等内在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对投资决策的“非理性”的分析,笼统地将这些普遍影响真实决策的因素进行排除和省略,造成不能解释决策者真实的决策过程,同时又给决策者利用这些决策理论进行决策带来较大的偏差。

长期投资的决策分析 篇5

一、明确投资主体, 投资决策分析的前提

投资主体, 是投资项目实施后享有该项目带来的收益并承担该项目投资风险的利益主体。长期投资主体的确定决定了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人员的立场和进行决策分析的评价标准。实际上, 进行决策分析的专业人员, 是站在投资主体的立场上, 对投资项目实施后给投资主体带来的收益与风险进行评价, 从而决定项目的优劣取舍的。因此, 正确确定投资主体是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的前提。投资主体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 首先关心的是全部投资资金的投放和回收情况, 但由于企业投资项目具体使用的资金分别来源于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 因此, 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 应考虑到各方立场, 分别从自有资金提供者和借入资金投资者的立场分析问题, 提供有关信息。

二、企业所有者, 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的主体

项目投资实施后, 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等都从各自不同的利益角度关注着企业的投资项目。当各方利益出现矛盾时, 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就会使得决策评价无所适从, 甚至可能出现为顾全职工收入和政府税收而损害所有者和债权人利益的情况。所以, 企业的长期投资分析应以企业的所有者作为投资主体。决策分析人员应站在企业所有者的立场上, 分析评价投资项目对所有者收益和风险的影响, 进而决策投资项目的优劣取舍。以企业所有者作为投资主体有以下原因。

(1) 企业的最终所有权属于企业的所有者, 企业投资项目产生的收益和风险最终由企业的所有者享有和承担。企业虽然有直接投资主体, 但真正的投资利益主体是企业所有者。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的管理当局是受所有者委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 所以企业的管理当局的决策应以满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为出发点。

(2) 明确企业的所有者投资主体, 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从企业所有者的立场上对企业投资行为进行评价, 使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与企业的最终财务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即股东财富最大化——相一致。只有那些能够增加企业价值, 增加股东财富的投资项目才是可行的, 反之, 则应当舍弃, 明确以企业的所有者为投资主体, 为正确选择企业长期决策分析的评价标准提供了依据。这是明确以企业所有者为投资主体最为重要的原因。

(3) 当一投资项目能够满足企业所有者的要求时, 也可以基本满足债权上企业职工和政府的利益要求。

三、长期投资决策分析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的评价标准是指评价一个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所应用的利率。当一个投资项目的报酬高于这一利率水平时, 该项目可行;否则, 该项目就应当舍弃。因此, 作为评价标准的利率也被称为“取舍率”。

在进行长期分析时, 如何选择作为评价项目是否可行的利率水平, 对正确进行决策分析, 评价项目的优劣, 决定项目的取舍, 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正确选择评价标准是正确进行决策分析的关键。

对于决策分析的评价标准问题, 在实务中,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确定项目的折现率:

(1) 以投资项目的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

(2) 以投资的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

(3) 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折现率。在计算项目建设期净现金流量现值时, 以贷款的实际利率为折现率;在计算项目经营期净现金流量时, 以全社会资金平均收益作为折现率。

(4) 以行业平均收益率作为项目折现率。对于以上的评价标准, 至少存在以下两点缺陷: (1) 多种评价标准并存, 决策者选用不同标准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使得决策者无法作出选择; (2) 使用全社会资金平均收益率或者行业平均收益率作为评价标准, 同于它们未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联系, 在进行决策分析时, 有可能做出与企业财务目标相悖的决策。

四、筹资成本, 企业长期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的重要选择

企业的投资活动是企业实现其财务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企业投资活动的评价应以企业的财务目标的实现为依据和归宿。用企业的财务目标统帅企业投资目标, 应作为选择评价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的标准和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 只有当一个投资项目能够增加企业价值 (或股东财富) 时, 企业对其投资才是可取的。如果一个投资项目不能增加企业价值, 企业就不应对其投资。由于企业用于项目投资的资金是从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那里筹集来的, 并且, 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对于他们投入企业的资金要求必要的报酬率, 即企业筹集的资金都存在着筹资成本, 所以, 企业用筹集到的资金进行项目投资时, 要求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常高于筹资成本。因此, 评价一个长期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所选用报酬率应该是筹资成本。

使用筹资成本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 评价企业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所使用的资金成本, 应该是新增资金的成本, 而不是原有资金的成本。因为企业原有资金的成本, 并不能表明企业的筹集项目所需资金所支付的资金成本水平, 只有用新增资金成本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 才能够对投资项目是否能增加公司价值做出正确判断。一般而言, 随着企业筹资规模的扩大, 新增资金的成本水平会比原有资金的成本水平提高。 (2) 评价企业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所使用的资金成本应是新增资金的综合成本, 而不是为某一投资项目所筹集的单项资金的成本。在企业评价拟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时需要采用新增资金的综合成本, 就是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 在计算了个别筹资成本后, 再计算综合筹资成本和边际筹资成本。资金成本这一范畴把企业财务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

长期投资的决策分析 篇6

一、模型的设计思路与假设

(一) 基本设计思路

1. 选取沪市600001-600991中尾数为1的股票, 每10号抽1个样本股, 遇ST、基本面有重大题材之股则延换。

2. 选取2006.1.1—2008.12.31间中国沪市数据, 以周收盘价为分析对象, 确定期间大盘周收盘指数及其增长率。

3. 研究个股周收盘价与大盘指数相对正负差异达何值时会促使个股出现突破的统计规律; (分三个趋势:上升、盘整、下降) 并构建一个中长期操作提示模型。

投资者要能利用该模型, 根据自己手中股票的历史价格以及大盘的指数, 来分析个股与大盘的分阶段定基增长率到何程度时会促使个股向大盘靠拢以此来指导投资。

(二) 大盘趋势的划分

结合上证指数2006年至2008年的周K线图, 将上证指数的趋势分为上升、盘整、下跌三个阶段, 如下面的表1所示。

(三) 研究个股周收盘价与大盘指数相对正负差异达何值时会促使个股出现突破的统计规律

根据如上划分出的三个趋势阶段, 将每只股票的数据分为大盘盘整、上升下降时三个部分进行统计分析。在每一阶段, 先计算每只股票的阶段累计增长率 (三阶段的起始点分别为0, 依次向后累计) , 再与大盘相应阶段的阶段累计增长率进行比较, 相减得出差值, 再将各差值进行比较, 差值的最大值即为本阶段个股增长率超前大盘何值会向下突破, 最小值即为本阶段个股增长率落后大盘何值会向上突破。

以宁波联合 (600051) 的盘整趋势为例:

二、模型的构建

可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建立如下数据统计表3:

笔者一共对100只股票进行了研究, 建立汇总数据统计表统计分析如表4:

同样, 可得弱势股个股增长率落后大盘何值会向上突破的数据统计表。

从表4中, 可以看出, 盘整和上升阶段, 个股增长率与大盘差距何值会发生突破的数据统计规律无显著差异。因此, 对于盘整和上升阶段, 个股增长率与大盘差距何值会发生突破的数据统计规律可得如下分析表5。

做散点图, 可以看出区间标志性计量值 (盘整、上升趋势增长率与大盘的差值的区间平均) 与其突破概率的平均值的关系如下图1。可以看出, 该阶段个股突破的概率初期随其增长率与大盘的差值的绝对值增长迅速, 随后增长率逐渐降低, 最终则以1为增长极限, 可以用对数曲线进行拟合, 模型如下:

(y为盘整和上升阶段个股突破的概率, t为个股增长率与大盘的差值的绝对值, k、b为未知常数, K>0, 0

用Excel进行趋势拟合, 可得k=0.2915, b=0.9629

因此, 在大盘为上升和盘整趋势阶段, 个股突破的概率y与其增长率与大盘的差值的绝对值t的关系为:

在大盘为下降趋势阶段, 以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个股突破的概率y与其增长率与大盘的差值的绝对值t的关系为:

综上可知, 各阶段个股突破的概率y与其增长率和大盘的增长率相对正负差值的绝对值的关系如下:

由于投资者在正常情况下, 只会根据自己手中所持个股的当前价格和大盘的当前指数进行决策, 那么, 令 (其中, 该股当前价格为x, 大盘的当前点数为a, 该股在趋势起始点价格为x0, 大盘在趋势起始点指数为a0) , 该证券中长期投资决策辅助模型可最终表示为:

(其中, y为该股突破的概率, 该股当前价格为x, 大盘的当前点数为a, 该股在趋势起始点价格为x0, 大盘在趋势起始点指数为a0)

三、模型的验证

我选取股票上海机场 (600009) 对上述模型进行了验证。

该股在2007年2月16日左右, 股票出现了一股强势股的行情, 其价格增长率明显领先于同时期大盘的增长率, 大盘当时正处于上升趋势中, 其上升趋势可以看做从2006年9月29日开始, 当时, 该股的价格为13.88元, 大盘的点数为1752.42点, 而到了2007年2月16日, 该股的周收盘价格为28.85元, 大盘的点数为2998.47点, 将其代入刚才得出的证券中长期投资决策辅助模型, 可以计算出该股出现调整或下跌靠拢大盘的概率为:

可见, 该股出现调整或下跌靠拢大盘的概率为0.7, 作为投资者, 在模型的指导下, 应当及时卖出股票、获利了结。而事实上, 该股在2007年2月16日以后的一周内, 出现了一波加速跳水行情, 跌幅达-12.69%, 远远大于大盘在那一周的跌幅。因此, 对于在当时及时卖出股票、获利了结的股民来说, 该操作无疑是正确的, 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摘要:文章依据2006~2008年间沪市100只代表股票的数据, 建立了证券中长期投资决策辅助模型, 并通过个股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希望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证券投资,决策辅助模型,数据验证

参考文献

[1]于洪彦.Excel统计分析与决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攸频.经济时间序列趋势模型的辨析[J].统计与决策, 2008 (21) .

[3]何云峰, 杨燕.基于模糊时间序列:股票走势的建模与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 2006.

长期投资的决策分析 篇7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在实务中, 可以采用企业合并的方式形成长期股权投资, 也可以通过现金购入股票、发行权益性证券、接受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或非货币性交易等方式取得长期股权。其中以现金在公开市场上购入股票是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本文即以现金购入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为研究背景。

问题是持有哪家公司的股票最合适呢?在确定最值得投资的企业时, 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如股票估价模型、财务指标分析法以及财务综合分析法都存在以下两个明显不足:一是注重单一的通行指标的比较, 缺乏全面综合的判断,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特殊目的体现不够;二是常常忽略各个企业是否具有可比的基础。

近些年来, 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在投资决策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突出的一个优点就是考虑因素比较全面, 而且可以相互比较, 达到了好中选优的目的。边卫红等 (2002) 运用DEA努力达到风险投资决策方案的最优, 强调DEA引入风险投资决策分析中的关键是对具体分析按因素指标的量化。易荣华等 (2004) 基于DEA模型构建了基础型变量与股价间的非参数性投入产出函数关系, 以其优化计算结果对股票市场表现进行排序, 从而发现股票相对投资价值大小, 并避免传统方法中对大盘趋势研判过分依赖的难题。强调DEA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判断价格是否充分反映了信息的价值或股票价值的实现程度。DEA的这些应用给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考虑到长期股权投资的特殊目的和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我们不难发现, 长期股权投资决策不是一个简单的选股问题, 也不是一个常规的业绩评价问题, 只有恰当地应用DEA才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本文面向财务管理实务, 结合具体实例来探讨一种清晰、可靠、易于理解和便于操作的长期股权投资决策方法。

二、DEA的合理应用

通常, 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取近期的投资收益, 而是为了强化与其他企业 (如本企业的原料供应商或商品经销商等) 的商业纽带, 或者是为了影响甚至是控制其关联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政策, 更看重长期的利益或收益。同时, 长期股权投资也是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减少行业系统风险的一种有效途径。但由于长期股权投资涉及资金量较大, 持有时间较长, 投资收益并无法律上的保障, 相应的其投资风险也很大。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这些特殊之处, 在投资决策上也就有一些特殊的考虑:

1. 确定恰当的、符合投资目的的输入量和输出量是做出投资决策时的一个关键环节。

长期股权投资决策决不是单纯的选股问题, 这和企业形成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的过程明显不同, 和股票投机行为更不一样。这里关注的重点不是股价近期如何波动, 企业如何获得股价收益, 而是被投资单位长期稳健的发展和盈利能力。单纯的股票投资更多的是看盘面数据, 研判走势, 买涨与买跌的问题, 而长期股权投资更看重实体因素和成长潜力, 因为企业想影响或控制的不是账面数据。因而在应用DEA时, 要积极突破通行的财务指标分析。Cooper (1999) 认为DEA应用中投入产出项目选取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必须反映分析者和管理者的关注要素。

2. 比较单元应当限定在同一板块或同一地域范围内, 以保证较高的可比性。

长期股权投资一般事先都有较为明确的行业或领域 (股市的板块) 。不同行业企业目标各不相同, 这是因为不同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生产条件、市场空间、总体运营效率、获利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数据包络分析法适合于分析具有相同目标的运转单位的相对效率, 所以不宜将各种行业、各个地域的企业简单地放在一起分析与比较, 否则可能会产生误导。

3. 决策涉及的比较单元不宜太多。

一般选择3~5家企业即可。这样更有针对性, 可以缩短时间, 降低信息搜集的难度, 提高决策效率。比较实际的办法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单一的最具综合性的指标进行初选, 然后再利用DEA进行相对效率分析, 综合判定最佳投资对象。

三、面向财务管理实务的DEA决策方法

以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宏安公司为例来探讨如何合理应用DEA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决策。该公司根据未来发展规划, 拟在机械加工领域有所拓展。考虑到现实状况, 公司拟采取在公开市场购入股票的方式进行长期股权投资, 实现长期影响逐步控制的目的。据公开数据显示, 机械加工板块的上市公司有60家之多。宏安公司首先用营业收入这个非常实际的反映规模和实力的指标进行初选, 具体设计的范围是5亿~10亿元。这是考虑到本公司发展现状和资金实力而选择中等规模的投资对象 (规模太大的难以施加影响, 太小的没有投资价值) 。这样入围的有13家上市公司。然后再用市盈率指标作进一步筛选。设计范围是20~25倍。市盈率指标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公司前景的乐观程度,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公司股价中蕴含的风险大小。此指标不宜过大, 也不宜过小。进入决策范围的有五家公司 (以股票名称代替) , 即瑞琪股份、光阳电源、无奇股份、山东达维、江汉精机。我们以这五家拟投资对象作为比较单元 (MDU) , 应用DEA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选择最有效率和潜力的一家作为投资对象。

第一步, 确定恰当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宏安公司计划长期持股, 因而希望投资对象能长期经营, 稳健发展壮大, 投资回报逐年增多。由此比较注重实体成分, 看重被投资单位管理水平, 注意风险防范, 故选择固定资产净值、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三个指标作为输入量。其中, 固定资产净值最直接地反映企业的设备厂房等硬实力, 对机械加工行业更是如此。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负债比例, 显示利用外部资金的多少和相应风险的大小。存货周转率显示营运能力, 也可间接反映出公司管理水平。

宏安公司选择的输出量共四个, 即现金净流量、成本利润率、每股收益、销售增长率。其中:现金净流量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可动用的全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这一指标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而且没有资金做保证的利润也只能停留在账面数据上。每股收益反映企业获利能力以及对投资人回报的大小。成本利润率反映获利水平, 也可体现公司管理水平。销售增长率则反映企业市场扩张的速度。这些指标与一般的股市盘面分析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它们更贴近于长期股权投资的真实意图。这些数据通过投资对象披露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 (表1、表2) 可以确定。

注:数据根据东方财富网http://quote.eastmoney.com/2011年度报告整理, 股票名称已作了技术处理 (下同) 。

第二步, 建立DEA线性规划模型。在DEA应用中, 要建立一个用于求出各个公司相对效率的线性规划模型。DEA模型的逻辑是做一个假定合成, 然后判断这种合成单位能否在取得相同或更多的输出量的同时只需要更少的输入量。这个合成单位的输入量和输出量等于各个运营单位 (即拟投资公司) 输入输出量的加权平均。如果这种合成单位可以在得到更高输出量的同时只需要更少的输入量, 那么作为合成的一部分的某公司就将被判定为比合成低效。我们用合成效率E的数值来做这个判断。由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时每次只能显示一个单位相对缺乏效率, 我们从瑞琪股份开始, 依次进行分析。

决策变量:W1=瑞琪股份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W2=光阳电源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W3=无奇股份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W4=山东达维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W5=江汉精机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E1=瑞琪股份的效率指数

运用DEA时其中的一个约束条件是运营单位 (MDU) 的总量为1, 这样包含6个决策变量和9个约束条件的第一个DEA线性规划模型如下:

第三步, 计算机求解。这个线性规划问题可以很方便地通过Management Scientist软件包加以解决。瑞琪股份的效率指数E1=2.362 2, 显示假设合成的公司需要用瑞琪股份最多236.22%的输入量资源才能获得相同的输出量。自然地, 瑞琪股份相对来说就是高效的。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依次得到其他四家公司的效率指数:E2=1.0000, E3=1.0000, E4=1.581 4, E5=1.000 0。Management Scientist软件求解结果见表3 (其他E值结果表略) 。将效率指数按大小排名, 就可以对五家拟投资对象的相对效率作出判断。在本例中, 瑞琪股份的相对效率最高, 山东达维次之, 光阳电源、无奇股份和江汉精机三家公司的效率相对较低。自然地, 在做长期股权投资决策时应选择瑞琪股份作为投资对象。

四、财务管理实务中运用DEA的优势

如果把DEA的决策选项和盘面数据研判加以对比, 给人感觉差异很大。从盘面数据看, 似乎应该选择光阳电源 (表4) 。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只有紧密结合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和意图, 才能发现运用DEA的优势。光阳电源的固定资产净值最小, 可初步解读为设备量少、陈旧或普通;而资产负债率近乎瑞琪股份的2倍, 可以大致看出其较多地利用了外部资金;但存货周转率却是最低的, 只有1.64次, 表明资金回笼变现速度很慢, 管理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现金流量净额不到瑞琪股份的一半、其每股未分配利润却较多也可印证:缺少足够现金或是在股利分配上相对保守, 投资人的实质性回报较少。

反观瑞琪股份, 固定资产净值较大, 初步推断其设备较多较新;资产负债率很低, 一方面表明风险较小, 同时也说明该企业还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余地;特别是存货周转率达到4.2次, 说明资金回笼快, 管理水平很高;其现金流量净额是五家企业中最高的, 显示资金充裕, 这对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非常重要;每股未分配利润在五家企业里最低, 表明给投资人的回报较多。透过这些独特的数据, 总体上可判定瑞琪股份发展稳健、风险较小、回报较多, 投资这样的企业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通过实例分析, 不难发现DEA在财务管理上的独特价值: (1) 可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的决策单元之间相对效率的评价, 并且无需指定生产函数的形态。 (2) 具有单位不变性的特点, DEA求解结果不受输入输出量数据单位的影响。 (3) 在DEA线性规划模型中不需要事先设置输入输出量的权重, 因而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4) 输入输出量完全由决策者根据不同项目的特殊性而灵活选择, 因而能充分体现决策目标的本质要求。 (5) 决策过程简洁清晰, 较容易理解, 便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实务操作。

五、结语

鉴于长期股权投资决策的特殊性, 要求我们必须合理应用DEA来作出正确的选择。最主要的是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备选方案要有行业或地域的可比性, 即DEA模型的决策单元应当具有相同的目标;二是输入量、输出量的选择应当能够体现长期股权投资的本质目的。DEA是一种非参数方法, 输入、输出指标的选取与数据的精确度都会影响评价结论。因此, 还有必要选取其他指标及数据对结论进一步进行验证。同时, 还可以结合其他DEA模型共同分析, 充分利用计算机求解的便利, 挖掘更多对长期股权投资决策有价值的信息。

摘要: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探讨长期股权投资的决策问题。考虑到长期股权投资的特殊目的和决策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在财务管理实务中运用DEA时应突破单一的财务指标分析, 从多方面关注被投资单位的业绩, 以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法,长期股权投资,投资决策,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边卫红, 阎屹, 曹洁.浅析DEA方法在风险投资决策中的运用.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4

[2].易荣华, 达庆利.基于DEA的股票相对投资价值评价与投资策略研究.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6

[3].陆位忠.基于DEA的评价模型及其输入输出指标确定.包装工程, 2005;6

[4].戴维.R.安德森, 丹尼斯.J.斯威尼, 托马斯.A.威廉斯著.侯文华等译.数据、模型与决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5].刘艳萍.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经济论坛, 2008;1

新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差异分析 篇8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014年3月13日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新准则”),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与2006年发布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以及后续的会计准则解释(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两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

旧准则在正文中并未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做出规定,只是在解释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时,明确了长期股权投资主要包括四类:一是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二是投资企业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共同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三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即对联营企业投资;四是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新准则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将第四类权益性投资的核算划归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22号准则”)进行规范,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为什么财政部要变更第四类权益性投资的资产类别呢?其背景究竟是什么?众所周知,金融资产是指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因此长期股权投资实质上也是金融资产的一部分。而基于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被投资单位股份价值的变化差价,而是通过控制或影响被投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自身的经营目的,从经济意义上看,基于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投资方与被投资方实质上已经形成一个集团,因此这种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需要单独进行规范。而没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其投资目的在于获取股利或获取股份价值变化的差价,与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目的相同,应作为同一类资产类别。但是旧准则对没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的分类存在重复的地方。

按照旧准则的规定,有公允价值的,执行22号准则,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没有公允价值的,执行旧准则,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而22号准则第32条规定又指出,“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但是,下列情况除外:1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2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在这里,22号准则却将没有公允价值的股权投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导致旧准则与22号准则之间出现了矛盾。

笔者认为,资产分类的依据在于用途或管理目的,而不是有没有公允价值,旧准则对没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的分类,缺乏科学依据。因此新准则将长期股权投资限制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将没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全部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一种科学的分类,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意图,从而实现了新准则与22号准则之间的协调,也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有关会计处理。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按22号准则规定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成本法计量,不会对会计实务工作产生过大的实质性影响,也有利于新准则的贯彻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旧准则发布以来,在职称考试和大中专院校的教学中,一直有一种错误的概念,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22号准则第32条规定表明:有公允价值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没有公允价值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成本计量。这一点有待在今后的会计专业教学、职称考试和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中加以宣传。

二、同一控制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旧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新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当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新旧准则的差异非常大,新准则为什么要做如此大的修改呢?

笔者认为,所谓成本,是指为取得某项资产而发生的耗费。在没有关联方关系的情况下,投资方投资交易所支付的对价是市场上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但是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基于关联方关系发生的,其对价的高低取决于最终控制方的决定,而影响最终控制方决策的因素就是合并财务报表中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而不是被投资方自身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更不是被投资方自身的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因此新准则的规定是合理的。现举例说明两者之间的差异:

例1:从2012年1月1日起,A公司拥有C公司60%的股权,股权取得日C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4 000万元,公允价值为4 600万元,差异为设备,设备剩余使用年限为6年,不考虑净残值。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底,C公司实现净利润500万元,没有发生其他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事项。2014年1月A公司将上述股权转让给子公司B,转让价为3 000万元。

在本例中,C公司2013年底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4 500万元(2012年1月1日C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4 000万元+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底C公司实现的净利润500万元),但是从最终控制方A公司角度看,C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4 900万元(2012年1月1日C公司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4 600万元+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底C公司实现的净利润500万元-设备公允价与账面价值的差异600万元对利润的影响200万元),因此在合并财务报表中C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应从4 500万元调整为4 900万元。按照旧准则的规定,B公司取得的对C公司60%股权的成本为C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4 500万元的60%,即2 700万元,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27 000 000,资本公积3 000 000;贷:银行存款30 000 000。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B公司取得的对C公司60%股权的成本为C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4 900万元的60%,即2 940万元,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29 400 000,资本公积600 000;贷:银行存款30 000 000。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在旧准则中,原来没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关系的投资方通过追加投资取得了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或者因处置部分投资使得原来的控制关系变成了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由此需要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从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原来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关系的投资方通过追加投资取得了控制权或者因处置部分投资失去了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由此需要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从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但是在新准则下,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只包括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因此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只局限于处置部分投资使得原来的控制关系变成了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只局限于追加投资取得控制关系。因追加投资等使得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以及处置投资导致投资方失去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时,需要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之间进行互换,这种经济业务的实质是资产类别的重新分类。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按照22号准则确定的原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原持有的股权投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转入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当期损益。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新准则将这种资产类别的转换细分为连续的两笔经济业务:首先,将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让,转让所得(即原持有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差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并相应结转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其次,将转让所得连同追加的投资用于购买股份,从而取得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而旧准则规定,追加投资引起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过程中,原持有股权在初次投资日与追加投资日之间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与损益有关的,调整相应年度的损益;与损益无关的,调整资本公积,旧准则的这种规定,不但合理,而且杜绝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而新准则的规定则可能有助于企业开展盈余管理。举例说明如下:

例2:A公司于2012年1月初取得B公司10%的股权,成本价为900万元,取得时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8 400万元(假定与其账面价值相同)。A公司按10%提取盈余公积,2014年1月初A公司又以1 800万元的价格取得B公司12%的股权,当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2 000万元,A公司可以派人参与B公司管理。初次投资和再次投资期间B公司实现净利润为900万元,除此之外没有发生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事项。2012年末和2013年末,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分别为10 000万元、11 900万元。

按照旧准则的规定,2012年1月初至2014年1月初之间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增加额为3 600万元,其中900万元属于以前年度损益引起的变化,A公司应按比例增加年初留存收益,剩余的2 700万元与以前年度损益无关,按比例增加资本公积,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900 000、——其他权益变动2 700 000;贷:盈余公积90 000,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810 000,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 700 000。

上述分录登记入账以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账户的余额为2 7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总账余额为3 060万元,与追加投资日所分享公允价值的份额2 640万元(12 000×22%)之间的差异420万元,就是前后两次投资所形成的商誉之和。同时长期股权投资明细账户也能够反映前后投资之间累计分享的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90万元。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2012年取得股权投资时应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2年末和2013年末应确认公允价值变动100万元和190万元,2014年1月初追加投资后,原持有股份的公允价值1 200万元与追加的投资成本1 800万元合计数3 00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原持有股份公允价值与其投资成本的差异300万元作为当期投资收益,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30 000 000,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 900 00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9 000 000、——公允价值变动2 900 000,银行存款18 000 000,投资收益3 00 000。

上述分录登记入账以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账户的余额为3 0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总账余额也是3 000万元,反映的商誉价值只有360万元,也就是说初次投资所形成的商誉以及初次投资应分享的被投资企业净利润90万元都没有得到反映。同时通过追加投资,轻易获取了投资收益300万元,因此新准则的这种规定,很容易成为投资方未来盈余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需要引起社会上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充分关注。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这一点新旧准则的规定是一致的。旧准则对追加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如何处理,没有进行明确,但是新准则对此规定,对于该部分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按照22号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的,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在改按成本法核算时转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规定,投资方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改按22号准则核算,其在丧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原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

投资方因处置部分权益性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的,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处置后的剩余股权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对该剩余股权视同自取得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这一点与旧准则相同;处置后的剩余股权不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22号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其在丧失控制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举例说明如下:

例3:A公司原持有B公司60%的股权,其账面价值为9 0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2014年1月1日,A公司将其持有的对B公司50%的股权出售给某企业,出售取得价款12 400万元,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4 000万元。A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剩余股权为10%,无法对B公司实施重大影响。

按照旧准则的规定,出售收入与相应的成本之差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借:银行存款12 400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75 000 000,投资收益49 000 000。

剩余股权部分的账面价值1 500万元依然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按照新准则的规定,由于剩余股权只有10%,无法对B公司实施重大影响,因此应将其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按处置日公允价值2 400万元确认其成本,公允价值与剩余股权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当期投资收益,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124 000 000,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4 000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90 000 000,投资收益58 000 000。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同样经济业务,新准则下确认的收益比旧准则要高。

四、处置股权时对权益法下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的处理

旧准则第十六条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方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而新准则规定,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相对于旧准则而言,新准则的规定比较含糊,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是否结转至当期投资收益。目前笔者还没有在相关杂志或报刊上看到对此的合理解释或处理方法。如何理解新准则的规定呢?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指出: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其他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应当根据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分为下列两类列报:1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主要包括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动、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等;2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主要包括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现金流量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等。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其他综合收益可以在满足条件时转入当期损益,而有的其他综合收益不能转入当期损益,但是旧准则在处置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将与投资相关的资本公积全部转入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显然是错误的。因此笔者认为,新准则的规定应该理解为:如果被投资企业处置资产或负债时将与其相关的资本公积转入收益,则投资方在处置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时,也可以将相关的资本公积转入收益,否则不能结转至收益。也就是说,新准则“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所指的“基础”是指被投资单位资本公积在满足条件时是否能够转入收益。举例说明如下:

A公司拥有B公司30%的股份,B公司因发行可转换债券而确认资本公积100万元,现A公司处置上述股权。

按照旧准则的规定,A公司处置上述股权时,在确认处置损益的同时,还应将资本公积30万元转入当期投资收益。但是在新准则下,由于发行可转换债券而确认的资本公积不能在偿还债券或转换为股权时转入收益,因此A公司在处置股权时也不能将与该投资相关的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财政部.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通知.财会[2014]14号,2014-03-13.

长期投资的决策分析 篇9

根据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定, 其核算范围包括企业对子公司以及合营公司的投资、对联营企业的投资以及部分权益性投资;而在准则中提出的需要进行核算的权益性投资, 主要是针对不具有控制以及共同控制的或者具有重大影响, 而且对于活跃市场而言没有准确的报价, 以及不能对其公允价值进行准确计量的被投资企业;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没有规定的部分投资, 则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中对金融工具确认以及计量的有关规定。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是对子公司以及合营、联营企业做出的明确规定;从公允价值角度进行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主要是针对公允价值不能进行准确计量的企业单位。

这里我们就会提出疑问, 对子公司以及合营、联营企业单位依据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对于不属于这个范畴的企业则依据其他的准则进行规范处理。对于子公司而言, 并不具有明确的上市身份, 同时对于子公司的持股企业也不具有明确的公允价值。但是, 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里, 并没有对子公司进行划分, 而是将子公司全部划入长期股权投资所限定的范围以内。从这个角度分析, 就会发现前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是对于这个问题而言, 关键的地方不是公允价值, 而是投资的性质不同。

我们依据长期股权投资可以设想, 除了在长期股权投资中进行过明确规定的子公司、合营以及联营企业外, 公允价值不能进行准确计量的企业也被划入长期股权投资的范畴内。对于公允价值能够准确计量的企业而言则不能归于长期股权投资范围, 但是能否出现投资性质符合长期股权投资但实际被划入金融工具以及计量准则以内的情况, 值得我们思考。

依据金融工具准则的明确规定, 我们可以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下几类:首先, 对于能够依据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且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而言, 主要为短期持有并且以短期获利为目的, 这类资产并不符合长期股权投资的“长期”的要求。其次, 对于贷款以及应收款项, 其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固定或者可确定的回收金额。但是, 就长期股权投资的实质而言, 是权益性投资的一种, 因而它的风险就会高于债权性投资, 因而, 也就不会具有固定或者可确定的回收金额。再次, 持有至到期投资。不仅要求具有固定或者可确定的回收金额, 而且资产的到期日也有明确规定, 很明显这一类资产不符合长期股权投资的特点和性质。最后,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此类金融资产的性质而言, 主要是可出售的, 因而不符合长期股权投资的资产性质。而且对于可出售资产而言, 不能够对其进行明确界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具有可出售性。但是, 在200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关于金融工具分类以及计量的征求意见稿中, 对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划分, 将原有的四类划分为两类, 一是依据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且将其变动归于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二是依据摊余成本作为依据进行计量的金融资产。2012年该征求意见稿的实施, 使得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金融工具准则有了明确的界定。

一项投资要成为长期股权投资需要具备三要素:一是时间, 二是投资回报, 三是持有意图。对于时间因素而言, 就是企业对股权的持有时限进行规划, 也就是长期持有或者短期持有;对于投资回报而言, 主要依据投资回报是否固定, 固定的投资回报则是债权性投资, 对于非固定的投资则为权益性投资, 权益性投资同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性;对于持有意图, 投资企业不是被投资企业母公司以及合营、联营企业的情况, 只要投资企业具有长远的投资定位, 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被投资企业母公司以及合营、联营企业, 这样的投资就能称之为长期股权投资, 并且与原来的公允价值以及可靠计量没有直接的关系。

现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对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以及公允价值不能进行可靠计量等论述不够准确。首先, 如果一项长期股权投资存在活跃的市场, 也就不存在没有报价;其次, 活跃市场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计量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而不是所谓的并列关系。如果没有活跃市场, 就不会出现可靠计量的公允价值。

综上所述,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企业自身能够实现对子公司、合营企业以及联营企业的投资;二是企业当前并不能实现对被投资企业的有效控制或者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企业自身具有较为长期的战略投资规划, 而且有实力在一定时限内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控制或者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有待加强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主要分为两类情况, 一类是企业合并, 一类是非企业合并。企业合并, 具体又可以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非企业合并, 又可以分五种情形进行分析, 这五种非企业合并包含: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于以上五种情形, 我们对其进行分类分析, 就会发现只有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在对长期股权投资界定时, 能够依据被投资方持有的可辨认的账面价值作为自身的入账基础;除此之外的情形, 都是将投资方付出的相应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依据的。依据现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 需要将其分为两种初始计量情形: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将获得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实际账面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之外的情形, 主要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方式以及非企业合并方式, 就要将合并资本或者将投资方所付出的资产具有的公允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

三、后续计量模式中成本法的取消

首先, 管理层的持有理念与成本法的核算缺乏一致。根据新会计准则, 如果依据成本法对长期股权的投资进行核算, 则被投资单位只在发放企业分红时才会进一步确认企业投资收益, 而在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 不需要对公司账务进行核算处理, 尤其在新会计准则施行后, 又进一步取消了对清算性股利的处理。

对于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一般都是具有长期的战略意图。长期股权投资并不完全是为了取得被投资公司的分红, 只是通过长期股权投资的方式对被投资公司产生更大的影响, 为以后形成控制或者共同控制奠定基础, 为提高在被投资公司未来的话语权做准备;如果投资方已经取得了被投资公司的话语权, 或者已经对其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 这时继续向被投资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 就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在被投资公司的决策话语权。

其次, 容易与初始计量的成本产生混淆。对于长期股权投资, 我们可以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这时就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资产交换, 也就是投资方企业利用长期股权投资实现被投资公司的资产交换, 从而获得被投资公司的净资产份额, 在这个资产交换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换出资产以及换入资产的处理。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企业合并以及非企业合并中的长期股权投资交换为“初始投资成本”进行明确规范, 据此, 此时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后续计量中的成本出现交叉的现象, 给企业会计人员造成概念的混乱。

再次, 控股投资仍应按权益法核算。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已经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控股投资, 平时用成本法核算,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再改成权益法核算, 笔者认为此规定违背了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准则的这一规定, 更多的是出于防止投资企业操纵利润、粉饰报表, 避免在子公司实际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之前, 母公司垫付资金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等情况。但是准则的规定不是如何防止企业造假, 而是要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 长期股权投资的实质是投资方与被投资方已经或将要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会计准则不能仅仅是一味地防止企业造假, 因为准则制定得再完善, 也需要借助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才能完成。

综上, 由于成本法所存在的种种缺陷, 所以完全可以将之取消。

四、改变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模式

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中关于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计提折旧或摊销, 二是如何处理减值。相应的,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也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处理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二是如何处理可能发生的减值。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涉及权益法的具体应用, 此时的关键是要界定权益法的具体适用情形。现行会计准则规定成本法也是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方法, 笔者认为, 这一规定值得商榷。因为在成本法下只有清算性股利才会导致后续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化, 否则不需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做出调整, 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取消了清算性股利以后更是如此, 因此成本法只适用于解决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而不适用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对于第二个问题, 新会计准则区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即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而对于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金融工具准则的规定处理减值。如果按照前面笔者所阐述的观点, 即长期股权投资不可能与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画上等号的, 所以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处理只存在旧准则中所讲的第一种情形。

当然如前所述, 如果将企业合并不再划分成同一控制下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而是分成政府主导型与企业独立自主型的企业合并以后, 由于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不会产生新的会计问题, 所以不需要单独规范, 而对于控股合并则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加以规范即可, 所以《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也完全可以取消, 从而改变目前长期股权投资在金融工具准则、企业合并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三个准则中同时出现的情况, 只需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明确就足够了, 如此一来,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脉络会更分明, 思路会更清晰。J

参考文献

[1].余兴无.试析长期股权投资之会计核算[J].财会月刊, 2008, (1) .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诊治困难下一篇:技术拉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