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拉动型(精选10篇)
技术拉动型 篇1
2016年淮安市采取媒体宣传发动、技术融合拉动、合作社示范带动、培训服务促动、财政资金扶持推动等措施,推进麦秸秆还田与水稻机插秧技术集成、规模化育秧、新技术新机具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等工作,突破了机插秧推广的瓶颈,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2016年全市育秧面积达2 400 hm2,预计实现机插面积233.33 khm2。主要做法如下:
1强化技术集成,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实现麦秸秆还田与水稻机插秧无缝对接
1.1强化行政推动
市农机局把技术集成纳入农机化目标考核,年初就与各县区签订目标责任状。县区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对麦秸秆还田与水稻机插秧技术集成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推进,在全市形成抓技术集成的良好氛围。
1.2强化农机与农艺融合
各市、县(区)均成立了由农科、农艺、农机、科技等多部门组成的专家组,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了各自的技术集成路线与主推模式,及时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提供指导服务,解决技术集成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技术的知晓率与普及率。据统计,2016年全市共举办技术集成培训班65期,受训人数达4 620人。
1.3强化装备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大马力拖拉机、高性能还田机、乘坐式插秧机、育秧流水线等高效适用机具。2016年新增大中拖1 119台、高性能还田机1 072台、乘坐式插秧机672台、育秧流水线46条。涟水县出台了新的农机具奖补实施意见,对新购置58.8 k W(80马力)以上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等9种农业机械给予作业奖补。
1.4强化政策扶持
从2014年起,市农机局每年从市级农机科技项目资金中安排550万元用于扶持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累计建设技术集成示范基地30个,总面积达到6 666.67 hm2,有力地推动了技术集成工作全面铺开。2016年市财政还从“4+1”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资金中追加200万元用于示范推广夏季麦秸秆还田、机插秧与秋季深耕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面积达2 666.67 hm2。
2推进集中育秧,突破水稻生产机械化关键环节,实现商品化供秧和社会化服务
育秧环节一直是制约水稻机插秧推广的瓶颈。近年来,淮安市大力推进规模化集中育秧,不但开始利用作物种植间隙、空闲水泥场地、晒场等硬地资源育秧,而且出现了为合作社、农户供应商品秧的专业育秧大户和公司,出现了专门提供育秧技术指导服务的技术能人。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2.1育秧规模化
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建合作社、育秧公司,引导产业资本进入育供秧环节。2016年在县农机局的扶持帮助下,金湖县金源农机合作社投资260万元建成工厂化育秧基地,育秧面积达到11.33 hm2。淮安柴米河公司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引进一条日本硬盘生产流水线,在洪泽、淮安、泗洪等地投资建立了多个育秧中心,总规模超过66.67 hm2。为鼓励合作社扩大育秧规模,市财政对规模化育秧达到3.33 hm2、6.67 hm2的基地分别给予1.5万元、2万元补助,全市享受补助的基地有31个。洪泽县还对当年集中连片育秧面积在0.33 hm2以上并在县区域内实施机插秧服务的生产经营者,给予20元/hm2的作业补助。
2.2育秧商品化
农机合作社、专业户为种田大户、周边农民提供商品化、订单式育秧服务,既节约育秧成本,也让农民种田更加省心。如:洪泽县祥发农机合作社投资建立的占地3.33 hm2的水稻育秧示范基地,秧苗供应范围辐射洪泽及盱眙、金湖等周边地区种田大户;淮安区飞宝农机合作社引进的先进育秧流水线,育秧面积4.2 hm2,可服务周边1 500多户农民。2016年淮安市共建成0.33 hm2以上育秧基地692个,其中2 hm2以上的112个、3.33 hm2以上的31个、6.66 hm2以上的11个,总面积达到1 113.33 hm2。全市商品化供秧比例达到46.3%。
2.3服务社会化
以商品化育供秧为纽带,大力发展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对有一定育秧基础和能力的农机合作社给予项目资金扶持和技术帮助。同时,引导和支持农机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机插秧作业协议,逐步形成网络完善、功能齐全、便利高效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金湖县万丰农机合作社、盱眙县富强农机合作社、淮安区根本农机合作社、淮阴区惠丰农机合作社都与农户签订了333.33 hm2以上包育秧、包栽插的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合同,为农户提供育秧、供秧、机插一条龙服务。全市水稻机插秧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140 khm2。
3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着力提升水稻生产装备性能,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虽然在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要想切实提升水稻生产机械的装备性能,仍需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试验。育秧环节劳动力成本太高和杂交稻机插率低一直是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难题。为此,淮安市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3.1开展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水稻印刷播种技术
由淮安汉德印刷机械有限公司打造的水稻印刷播种技术得到了湖南农业大学的支持。该技术“像是把印刷线路板铺到了农田里,一个个稻种就是一个个电子元器件”,与常规播种技术相比,既可节约30%~50%的用种量,也能降低劳动量,解决育秧期间劳动力紧张的问题。该技术被纳入湖南农业大学邹应斌教授团队“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中,为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和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设备和物资保障。目前,已在淮安市各县区大面积试验示范。
3.2开展技术研发,提高育秧摆盘机性能
现有的育秧流水线虽然可一次完成铺土、撒种、覆土三道工序,但是机器是固定在地面的,搬运秧盘耗时耗力。由淮安市农机推广部门和海普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育秧摆盘机实现田间自走育秧,但机具性能尚需进一步完善。为此,市农机局已联合市经信委上门开展定点帮扶,帮助其开展技术改进,进一步提高机械的稳定性。
3.3开展技术拓展,推进杂交稻机插技术应用
在盱眙县富民机插秧合作社开展杂交稻机插试点。技术要点是:播种时注意精确定量;育秧时做到盘根匀苗壮秧;栽插时根据不同杂交稻品种特点适度调整取秧量和株距。2016年试验面积达到133.33 hm2。2017年将进一步扩大试验面积,提高技术适应性,增强技术辐射能力。
用减税拉动投资 篇2
这几年,为了扩大内需,我们确实增加了政府采购,但对减税,却始终犹豫不决。1998年,税收不减反增,下半年还追收了1000亿。税负过重,不利于发展。我曾经指出,政府投资,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所以政府花钱,肯定不如企业花钱有效率。把企业的钱收到政府手里,也不利于扩大内需。为了交税,企业把流动资金都垫上了,怎么会不影响生产呢?所以扩大内需,必须适度减税。不久前我去华北调研,感到现在的地方财政,已差不多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老百姓编了一个顺口溜:“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乡财政哭爹喊娘”。中央财政每年增加2000亿,而有些县乡开工资都很困难。这个状况不改变,时间长了势必会影响基层政权的稳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现在有一个流行的提法,要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个提法,值得斟酌。比如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据说理由是我们的比重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可是要知道,我们的数字与别国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财政收入是干货,是没有水分的,收多少是多少;可作为分母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分却大得很。数字出政绩,政绩出干部,产值是随便报的,要多少有多少。分母被夸大了,所以我们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就显得偏低。如果用这样的数字与国外比较,自然会误导我们的决策。至于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似乎也缺乏依据。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不仅要统揽全国扩大再生产,而且要负责简单再生产,还要搞重点建设,这样把钱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是必然的。可是我们现在要搞市场经济,许多过去由中央政府办的事,现在已下放给了地方,按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中央应把一部分财权交给地方才对,可为何中央财政的比重还要提高呢?看来,这个问题的确有再研究的必要。
关于减税对经济的好处,我可以举两个例证:一个是肯尼迪的“减税计划”,一个是里根的“经济复兴税法”。肯尼迪1961年上台的时候,正好赶上一次新的经济衰退,因此他提出要在3年内使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与最低税率,分别从91%和20%,下降为65%和14%; 企业所得税则从52%与30%,分别下降为47%和23%。财政部原来估计,由于减税,政府在5年中可能会减少890亿美元的税收,但事后政府的税收却反而增加了540亿美元。而里根政府1981年推行全面减税,结果不仅遏止了经济衰退,而且给美国创造了从1982年底开始,连续25个月高速增长的奇迹,到1984年经过调整后,经济增长率还高达6.8%,仍是二战以来美国最有力的增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减税的经验,自然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不过,中国目前该不该通过减税,大家分歧很大。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低税率的国家,因为税收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只有14.5%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这个比率却达15%,所以据此认为,我们不应该减税。这里我们且不说GDP中的水分,我手头有一份资料,说如果考虑到计算口径的差异,比如把企业亏损补贴、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加上,我们的税收比重至少在15%以上。我虽无法确认这个数字的可靠性,但我感到至少有以下几个情节值得人们重视:一是近10年来,国有企业产值的比重已经下降为34%,而提供的税收却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1%,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为国有企业减负?二是目前政府正在鼓励投资,可税收方面却在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减征或停征该项税种,把重复建设的问题,交给行政法规或有关法律去控制;三是政府要拉动消费,可现行对酒精、轮胎、汽车等的征税,税率却很高,那么我们可否考虑,调整消费税目,减征或停征某些消费税。
总之,我们现行的税制,是1994年在中央实行“双紧”政策背景下出台的,现在已经时过境迁,如果我们能够审时度势,对税率适当下调,一定能更有效地拉动内需,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技术拉动型 篇3
外溢效应 (Spillovers) 是经济主体通过资源流动、交换、共享等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 它在企业实现技术进步、绩效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业集聚是外溢效应产生的一个重要平台。Krugman认为,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集聚导致的运输成本降低会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这种形式的外溢作用有利于经济发展。众多研究也认同产业集聚引发的知识溢出、知识共享改善地区创新活动或技术进步, 继而推动地区的经济增长 (Glaeser等;Keller;Carlino等) 。目前,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典型形态, 例如, 摩托车制造业集聚已经形成广东、重庆和江 (江苏) 浙 (浙江) 三大板块, 三个地区2010年摩托车销售额共占国内摩托车销售额的66.02%, 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3.6% (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 (摩托车部分) 产销快讯》2010年各期) 。尽管如此, 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摩托车制造业在我国出口贸易地位的逐年下降, 我们以2008、2009、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汽车工业 (摩托车部分) 产销快讯》数据统计分析发现, 全国摩托车出口总额占同期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分别为0.36%、0.30%、0.29%, 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我国作为世界摩托车生产、出口大国, 振兴摩托车产业、提升摩托车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 而目前国内关于摩托车产业绩效提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尚处于空白。鉴于集聚与外溢效应的密切关联, 本文对摩托车制造业集聚内部外溢效应的途径及大小展开实证研究, 揭示集聚区域内不同主体间技术扩散和规模拉动的特点, 掌握摩托车制造业资源共享和规模效应的发生程度, 这对制定摩托车制造业的振兴战略和区域发展政策都大有裨益。
2 文献综述及本文切入点
国内关于集聚经济的实证研究比较丰富, 主要研究方向在于挖掘产业集聚的发生机制、特点和产业集聚所引致的地区差异和竞争优势, 例如:路江涌和陶志刚发现知识和信息外溢、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投入要素共享影响行业集聚, 对自然禀赋的依赖也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集聚;陈建军等发现集聚企业通过次级产业分工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累积循环效应”锁定区域竞争力;范剑勇等回顾了国内相关的实证文献, 总结认为沿海地区整体的集聚优势仍较明显, 同时, 地级城市之间的制造业分布较为平均。
在产业层面上, 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行业之间外溢效应的驱动因素分析上, 例如:王珍珍等根据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度指数分析了物流业集聚的利益来源, 研究认为物流业发展的差异进而导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差异;孙晓华等把工业部门划分为装备制造和非装备制造业两部门, 并对这两个部门之间的增长关系进行研究, 结论认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对非装备制造业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而且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非装备制造业的设备更新速度对溢出效应产生影响;周泳宏等对同城同行业的制造业之间的集聚与外溢效应研究则显示, 尽管挤占效应与技术正外溢效应同时存在, 但挤占效应的作用比技术正外溢效应的作用要明显, 说明在技术传播上有更多空间可以改进。
总结目前的研究, 我们发现有以下的几点特征:第一, 研究数据大多来自宏观的地区和行业分类数据, 或者是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数据, 例如张宇等、余永泽等利用的数据来源于省级或全国层面的统计数据, 彭向等的研究则分别利用二位数的工业行业和二位数的制造业数据。第二, 关于外溢效应的发生方向, 一般是基于理论推论或先验确定, 缺乏统计证据的支撑, 例如周晨就以理论分析作为基础, 假定FDI对内资企业在竞争示范效应、联系效应和人力资本流动效应上对内资企业产生外溢效应。根据以上的归纳, 我们认为宏观层面的外溢效应研究很难刻画企业的微观绩效, 而先验确定的外溢效应方向与产业集聚内部多主体之间的外溢效应形态不符, 鉴于此, 本文利用珠三角摩托车集聚中企业生产、销售与收益的月度数据展开实证研究, 以更好地刻画企业微观绩效 (1) 。首先, 我们利用DAG技术获得摩托车企业之间生产销售情况的因果关系;进而根据因果关系构造回归方程进行分析, 挖掘出外溢中心和吸收中心;最后, 给出政策建议, 为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一个补充。
3 数据及模型
本文中摩托车企业的月度数据来自2007年至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编辑出版的《中国汽车工业 (摩托车部分) 产销快讯》 (以下简称“快讯”) , 宏观经济数据来自《广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我们对以上资料进行整理, 发现珠三角摩托车企业在区域内集聚性明显。我们以区位熵 (Location Quotient) 为测度方法检测珠三角地区摩托车行业集聚度。一般认为, 区位熵>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比较高, 超过比较地区的水平, 即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相对集中、集聚趋势较强。经计算, 珠三角摩托车产业与全国对比的区位熵均大于2.9, 工业增加值甚至达到8的水平;在广东省内部, 珠三角摩托车行业的区位熵也是处于大于1.4的水平, 最大的达到4。这说明, 无论是与全国比较还是广东省内部的比较, 珠三角摩托车制造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
接着, 我们使用效益和规模两类指标对珠三角摩托车企业外溢效应进行分析。一般来说, 存在技术垄断的企业的效益指标更高, 因为技术的垄断导致定价权的垄断, 能够促使企业的单位资产获得超额的垄断收益, 所以我们利用这个指标间接研究集聚企业间技术溢出的特点。另一方面, 我们使用工业生产总值作为规模指标, 不同企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可能反映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市场挤占的负外部性。另外, 为了使分析的结论更有意义, 避免规模绝对值的影响, 在对工业总产值的实证分析中, 我们对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作对数变换, 指标含义为:PRev代表利润总额/营业收入;PSal代表利润总额/销售数量;PGro代表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Gro代表工业总产值;Gro A代表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率;Add代表工业增加值;Add A代表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任何企业既可以是外部性溢出方, 也可以是外部性接受方, 那么如何确定溢出的因果关系呢?如何确定哪些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 (吸收方) 、哪些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溢出方) 呢?DAG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DAG是一种关于一些变量之间同期因果关系的结构分析技术, 这种分析是建立在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的基础上的。它是由代表变量的节点以及连接这些节点“有向边”构成的, 如果两个节点间有“有向边”相连, 则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着同期因果关系;反之, 如果两者之间没有“有向边”连接, 则表示两者之间相互独立。有兴趣的学者可以进一步参考Spirtes等、Pearl、Hoover和Granger等的文献, 而国内的应用有杨子晖、周泳宏等的研究。因此, 可根据DAG运算出两两企业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 把“原因”归纳为解释变量、把“结果”归纳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根据回归系数来判断企业间的外溢效应。
接着, 我们根据DAG结果构造以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其中:Yi为外溢效应的吸收方指标, 即DAG分析中的结果;XA为外溢效应中的溢出方, 即DAG分析中的原因。为了获得更为稳健的结果, 我们在回归方程中加入可获得的控制变量Zij, 以反映企业规模、成长性等因素的影响, 它们包括被解释变量对应企业自身的生产总值、增加值、生产总值增加率、增加值增长率等。
4 实证结果
首先, 我们利用DAG技术检验珠三角摩托车企业在效益指标上同期因果关系, 效益指标之间直接的关系表示了技术传递等外溢途径对吸收方企业造成的影响。10%显著性水平下的DAG检验结果显示, 效益指标系列中, PGro的因果关系数最多, PRev次之。3个效益指标中PRev最能反映企业单位效益水平, 最有意义地反映企业运营效益, 因此, 我们主要使用PRev进行分析, 以PSal和PGro作为辅助分析。
基于PRev的显著性水平是0.10的DAG检验结果显示, 企业DY是吸收中心, 企业DCJ、ZH、DH则是外溢中心。在基于PGro的DAG分析中, 选定的显著性水平是0.10情况下, 企业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表1中有所显示, 因变量为吸收企业, 左侧自变量 (非控制变量) 为溢出企业, PRev和PGro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括号内的数字为方程组序号。篇幅有限, 只列出通过检验的回归方程组,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其他结果) 。
注:1) 指标后括号内为企业代码;2) “?”代表因变量对应企业的相关指标, 为控制变量, 例如, 对于“Gro?”, 若因变量为企业“DY”指标, 则“Gro?”表示Gro (DY) ;3) 回归结果第一行C为常数项;4) 括号中数值为t检验值;5) ***、**和*表示P<0.01、0.05和0.1。以下各表同
由于PSal的实证结果显示各个系数均不能通过检验, 因此本文没有列出相关的实证结果。
接下来, 我们再对规模指标进行分析。与效益指标不同, 规模指标更多地是表明了溢出方企业的规模对吸收方企业规模的影响, 更多地表示了市场扩展等引起的挤占、垄断等效应对吸收方企业产生的外部性。
在基于Gro的DAG分析中, 企业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显著性水平是0.10水平下的结果在表2体现, 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篇幅有限, 只列出通过检验的回归方程组,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其他结果) (括号内的数字为方程组序号) 。
5 结果分析
我们把P<0.10、F的P值<0.05、1.5
第一, 技术正负外溢效应并存。七组效益指标合格方程组中 (1) 、 (3) 、 (7) 和 (13) 为正影响, (6) 、 (9) 和 (11) 为负影响, 而且负外溢的影响系数均比正外溢的影响系数大。我们认为珠三角摩托车企业在技术上正负外溢效应均存在, 负外溢影响更强。也就是说, 一个企业的效益改进或经营效率改进既有可能对周边企业有带动示范作用, 也有可能会导致周边企业效率上的负作用。
第二, 规模的拉动效应显著, 不存在挤占效应。规模指标的合格方程组为 (15)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4) 和 (25) , 显示外溢摩托车企业具有正的影响系数。也就是说, 一个企业规模产能扩张、市场规模拓展不但不会导致周边企业的损失, 更会带动周边企业市场规模扩大, 这种联动作用显示珠三角摩托车企业之间在规模上尚未出现一种排挤性的影响, 市场规模增大不会导致一个企业独大而令其他企业越发弱小的效应。
第三, 企业规模影响外溢效应。就规模指标Gro而言, 规模较大的企业作为外溢中心影响规模较小的企业的情况很普遍 (我们以企业总产值作为标准判断企业规模相对大小, 相关信息在附录三记载) 。方程 (15) 、 (17) 、 (19) 、 (21) 、 (22) 和 (25) 为大企业对小企业外溢, 经计算, 影响系数的中位数为1.035, 平均数为1.058;小企业对大企业外溢的情况中, (18) 和 (24) 的影响系数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均为0.455。数据表明, 大企业较小企业而言更能拉动企业规模膨胀。
第四, 外溢中心与吸收中心显著。在效益指标合共7条有效方程组中, 一共有5条显示DY (广州市大阳摩托车有限公司) 作为被解释变量, 4条的系数为正;而DCJ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则在合共16条有效方程中5次作为原因产生外溢效应, 而且系数均为正数。我们认为大长江集团在珠三角摩托车企业中有显著的溢出中心作用, 大阳摩托则可以被视为吸收中心。
6 总结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汽车工业 (摩托车部分) 产销快讯》中珠三角摩托车企业产销数据, 运用DAG检验运算出企业效益指标和规模指标的同期因果关系, 然后对这些因果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企业之间技术正负外溢效应均存在, 规模拉动作用显著, 企业的规模差异影响外溢作用的强弱, 并且发现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有显著的溢出中心作用、广州市大阳摩托车有限公司有显著的吸收中心作用。针对以上的结论, 我们提出如下的建议:
第一, 加强技术交流活动。由于技术外溢正负效应均存在, 说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协作关系有改善空间, 行业协会应该促进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的共享, 鼓励落后企业向先进企业学习其领先的生产、研发和管理技术。
第二, 保持引进摩托车企业, 增强珠三角地区聚集经济优势。由于企业之间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存在挤占性, 因此政府在规划摩托车工业发展的时候可以合理引进不同的摩托车企业, 不必过分担心市场挤占效应, 充分发挥集聚经济的优势。
第三, 分别安排大、小企业引资工作。研究显示, 规模相当的企业在规模拉动上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而具有明显规模差异的企业之间的因果关系明显。因此政府应合理安排大、小企业之间的引进工作, 既要引进大企业, 也要引进小企业, 大企业与小企业应错落有致、共同发展, 规避那种只扶持大企业而忽视小企业的做法。
拉动内需 创造奇迹 篇4
在百年难遇的机遇里,用百年难遇的超常规政策去争取百年难遇的高速发展,这不仅仅是“保七创八”的问题,而是能否追创德国高速发展模式的经济奇迹。德国曾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两次世界大战每次战败后国家和社会更是一片废虚,但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却创造了GDP增长过15%~25%,用传奇般的超短时间发展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如果中国政策得当,加快进行农村转移改造、城镇建设、规模化农业企业及农业产业工人改造,中国也可以在五年内拉动近50万亿的内需,并可促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再维持30年,创造近200万亿新需求,打造成全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成为拉动亚太经济、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创造属于中国的另一个世界奇迹。
农业体制改革后乡镇社区化、集约化、企业集群化的建设,使最终“消灭农村”,“消灭农民”,这是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消除现有零星、分散的自然村落,以城乡科学统筹、资源综合利用来对农村、城乡、城镇进行新的规划,从而建立新的聚集化的乡镇社区格局,有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在新的乡镇社区基础上,逐步进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的改造,使农业从小农个体经济直接发展成农业企业、工厂、农场、集团、上市公司……,使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而最终实现“消灭农村、消灭农民”。
政府应该鼓励全社会、国内外以及所有企业和有实力的个人来联办、兴办农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政府给予法律法规和政策税收上的支持和世贸框架的各种农业补贴等,包括制定与当地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地区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政府要从直接管理具体的小农经济、农村人员、农业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大政方针,同时企业化后的农业企业单位将使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方针能真正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例如:以企业为单位一定比个体为单位更能有效贯彻实施农业税费改革、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有效转化等政策措施。仅以现在的科技下乡为例,专家下到田埂地头一个个、一遍遍的进行技术指导,与到农业企业生产现场集中培训相比,贯彻落实力度无法相比拟。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高科技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而增强的企业对工人也可提供更为长期稳定的保障。大部分现在的农村人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转换、来放弃目前所谓的个人的、家庭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而成为有基本医保和社保的农业企业的员工、工人,并按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企业内部分工培训成为相对稳定的、有所专长的职工。这样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将会得到合理、合适的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并且会进一步分化成各种相互配套、配合、关联的企业集群体,如农业产品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等等,这样的农业企业将比个体农户更有生存力、竞争力,更容易进行科技革新、更新换代,对农业企业员工进行更为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整体提高农业企业员工的素质。这样会形成一个很好双向态势,政府依法支持管理农业企业,农业企业依法依规管理农业产业工人,农业工人依法依规凭其劳动成效取得其应得到的收入和社会保障。
要借鉴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遍布全国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特区和发展园区、农业产业孵化器、农业高新科技开发区,各种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养殖、培植基地,使农业产业也走上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农业体制改革尤为重要的问题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的素质,“人的改变比经济更为重要深远”。数以百万计的规模化农业企业建立后,如果农业产业工人的素质跟不上企业需要,将使农业体制改革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政府要在近10年内,特别是头5年内,要加大对法定劳动年龄段的现在农村人员进行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再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就业能力,每年应该对农村再增加500~1000亿元教育培训投入,短期内可临时提高当前“农民工”的就业机会,长期则为全面农业体制改革后的农业企业打下人力资源基础。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不缺乏单个城镇的总体规划,但缺乏区域性、全省性的乡镇社区体系规划,更缺乏全国性的乡镇体系规划,造成目前农村建设的盲目性、重复建设和土地等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科学的统一规划的农业体制改革将有利于大幅降低不必要的土地浪费,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如不必要的道路建设、田埂建设、小水利建设、房屋基础建设,更不必要的村村通公路、通水电、通电力通讯等建设,因此可以增加有效耕地达数亿亩。企业化的土地大生产比小农个体生产更好的避免重复生产,避免出现当今一家一户小农经营与市场经济下大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所造成的农产品大量趋同、重复生产、产大于需的严重损失。因此农业体制改革后乡镇社区化、集约化、企业集群化的建设,使最终“消灭农村”,“消灭农民”,这是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建设
由于大部分农村人员不必再一生为了一亩三分地而四处奔波,不必凭直觉、封闭式的生产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从此有了基本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不再需要把大量的收入投入到原始的生产资料中而转向消费,转向自身需求、家庭需求以及相适应的自身健康、提高教育知识水平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那么中国的内需才能真正如涛涛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这才是真正、可持久的扩大了内需,而不是低收入下的短期消费。
中国扩大内需、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政策制定,是对此前《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重新修改,应重新制定“新兴农业产业科学建设和发展规划”,为中国在10年内基本“消灭农村、“消灭农民”,把农业变成规模农业产业企业,把农民改造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把农村村庄相对集中并规模化变迁为区、镇,提供巨大支持和难得发展机遇。
中国下一个30年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外需受限和内需不足,而城乡二元体制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一个正在力求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内部需求(尤其消费需求)持续不振,反映了整体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失衡,创造了巨大财富的中国劳动力红利,特别是农村廉价劳动力因不能融入城市化、城镇化进行消费而产生的巨大供需缺口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内部需求不足与贫富差距的悬殊直接相关。中国城乡二元隔离制造成巨大的城乡贫富差距,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核心。
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富起来,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内需,关键还在于城镇化。城镇化率上不去,农民要富起来是不可能的。把农民转型为城镇居民,把农民改造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而最终实现“消灭农民”、“消灭农村”、“消灭城乡二元隔离体制”的终极目标。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原始农业、最多农民和历史久远的农村,作为一个区域差别大、发展不均衡的巨型经济体和农业、农民占较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规模化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必须加大投资对农业产业和农村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科学规划和改造建设。
要综合地质、环境、城市规划等多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为城镇的重建科学选址,并将人口较少、规模小、分散零星的小村子重新整合起来,集中选址建设新的集约型村镇,放弃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有缺陷、易受风雨、洪涝、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寄害的地域,在水源、地质等自然环境好、交通相对方便的地区重新选址、科学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盲目重建所带来的巨大社会资源、国家财富、人民利益的浪费。
对于人口少、规格小、环境较差的农村(除非特殊的国防战略需要)盲目进行“村村通工程”(通路、通电气、通电讯等),将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利用此次新农村城镇化转移改造建设和扩大城镇化率的契机,有效迁移、整合农村人口,以一个社会、经济活动成本合理相匹配的人口比例、规模建立新的聚居区式的新村镇、集群型农场,可以保障国家投入资金的最高社会效率、经济效率和回报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重组,将可使全国的耕地面积从原有的18亿亩节约提升至22亿亩左右。
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最困难之处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起步于城市,最终落脚在农村。预计加大投资后的农村城镇化转移改造建设将在短期内为扩大内需,持续拉动经济GDP高速增长。
由于此项建设数量巨大、市场巨大,且需长期建设,因此会持续拉动钢材、水泥、建材、家电、家居、设计、保险、金融、银行、旅游、商业、餐饮、娱乐、城建、城管、物管、医药、卫生、文化等相关行业,并可大幅增加税收,并增加和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村、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转移改造等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空间,大多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需求增加,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晋西车轴拉动世界奔跑 篇5
依靠科技创新, 山西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集群化、信息化, 为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基础;着力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 加快构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为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 新材料产业顺势而起, 并带动了山西上下游产业的发展;食品工业历经风雨见彩虹, 表现不俗, 一路向好……
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 山西产业转型波澜壮阔。本期, 记者带您走进相关企业, 透过企业蝶变历程, 追寻这一转型的轨迹。
在全国平均每3根铁路车轴中, 就有1根产自晋西;
在全世界平均每10根铁路车轴中, 就有1根产自晋西;
晋西每年产销的15万根左右的铁路车轴中, 有1/3进入国际市场;
……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就山西省而言, 推进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迫切要求和重大战略举措。同时, 装备制造业也是山西省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重点培育的支柱型产业。
晋西车轴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亚洲最大的铁路车轴生产基地, 正以大幅的步伐投身到转型跨越发展的浪潮中, 在山西省装备制造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晋西车轴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史, 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 当时还只是原晋西机器厂 (现为晋西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的一个铁路车轴制造车间, 在3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 晋西车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大发展, 于2000年正式成立股份制公司, 200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现已成为一个总资产22亿元, 集铁路车轴、轮对、转向架、货车整车等铁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于一体的上市公司。
走进晋西车轴, 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频频飞入的客户订单, 抓紧施工的建设项目等等, 都为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优异表现提供了最好的注解。作为晋西车轴核心产品的铁路车轴, 已累计生产150多万根, 产销量从2001年的5万余根, 增加到2010年的15万根, 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由“九五”末期的不到30%稳步提高到“十一五”的50%以上, 国内客车车轴的市场占有率稳定在65%以上, 并跻身全球铁路车轴专业化生产企业的第一梯队。
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 是晋西车轴长期以来在技术改造、产品研发、队伍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技术改造作为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晋西车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01年, 晋西车轴总投资15 180万元的国家重点“双加工程”项目——铁路车轴技术改造项目顺利竣工, 综合提高了车轴生产线工艺装备水平, 巩固了晋西车轴在工艺装备、产品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优势地位, 奠定了其在国内铁路车轴行业的领军地位。此外, 作为国内铁路货车的主要生产厂家之一, 晋西车轴还先后投入5 980万元对铁路货车生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 在通用敞车和专用车生产能力的互换上得到了加强。
一系列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 使得晋西车轴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质量保证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目前, 晋西车轴拥有150多个车轴品种, 车轴产品涵盖了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地铁和轻轨五大领域, 具备铁路及轨道交通装备用车轴产品18万根、铁路货车轮对3万套、摇枕侧架5 000辆份、铁路通用敞车5 000辆的铁路产品生产能力。同时, 产品的生产效率、加工精度和实物质量等关键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在铁道部组织的历次质量评比中, 晋西车轴都取得了较高名次, 在市场上和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
在积极推进技术改造的同时, 晋西车轴还通过引进行业领军人才、组建专业研发团队, 加强与专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 在铁路车轴等产品的研发上也取得了积极成果。目前, 晋西车轴拥有自主创新产品120多个, 自主工艺革新项目360多个, 自主专利和非专利核心技术成果130多项。同时, 由晋西车轴与清华大学合作, 总投资2 180万元的高速动车组空心轴项目, 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基本具备装车试运行条件。项目正式投产后, 将彻底改变我国动车组车轴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通过一系列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产品的研制生产, 也为晋西车轴锻炼、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科技骨干人才, 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市场开发和资本运作并举, 进一步形成了晋西车轴在国际国内铁路车轴行业的领军地位
在成为国内铁路产品主要供应商的同时, 晋西车轴在国际市场上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 晋西车轴先后研发设计了适应不同国家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通过了美国铁路协会认证、欧洲国际铁路行业标准认证、德国铁路公司DB认证、TSI认证等, 获得了进入国际铁路产品市场的通行证。目前, 晋西车轴的产品已远销欧盟、北美、南美、非洲、大洋洲、亚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并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供货合作关系, 通用、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等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 目前已经成为晋西车轴稳定的终端客户。
同时, 依托资本市场平台, 晋西车轴在资本运作等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2009年, 晋西车轴股票成功增发6 500万股, 融资8.45亿元, 重组并购了国内第二大铁路车轴制造商——包头北方锻造公司, 实现了国内行业前两位的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 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晋西车轴在国内国际铁路车轴行业的领军地位。
作为国内铁路车轴行业的领军企业, 以及山西省实施铁路运输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骨干企业, 晋西车轴的发展得到了山西省及太原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年, 晋西车轴被列入山西省动车组轮对总成国产化项目成员单位;2010年, 晋西车轴被列入太原市绿色百强示范企业, 并获得太原市政府800万元的“绿色转型资金”支持。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 晋西车轴还多次获得山西省、太原市用户满意产品和用户满意企业等称号, 获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出口先进企业称号, 并被权威媒体评为“十佳最具成长性的上市公司”之一。
放眼世界铁路产品以及新型装备制造业发展, 努力打造最具竞争实力的晋西品牌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 晋西车轴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为较好适应下一步发展的需要, 晋西车轴确定了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巩固铁路产品主业、积极拓展相关多元领域、努力打造晋西车轴百亿产业支撑体系的发展设想。
按照世界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方向, 晋西车轴将把握铁路运输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 在高速动车组装备领域实现车轴国产化并形成能力的基础上, 带动以车轴为核心的动车组装备产品链的延伸;紧跟国内铁路货车向30吨及以上轴重发展的趋势, 在国内率先实现货车车轴的升级;利用地铁、轻轨车轴开发、制造方面积累的优势和特质化能力, 延伸产品链;在做好铁路通用敞车的基础上, 做精以平车、漏斗车和煤炭专用车为主的专用车辆, 并开发生产各类罐车;以晋西车轴现有基地为依托, 在轮对、摇枕侧架、制动缸、车钩、缓冲器等零部件上形成先进的制造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努力打造和形成具有“晋西”品牌特征的铁路产品体系和市场整体推进体系。
依托已有的铁路产品铸造、锻造、焊接、机械加工等装备制造优势, 积极拓展和进入新型装备制造领域, 是晋西车轴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新的五年, 晋西车轴还将进军垃圾焚烧发电装备领域, 通过抓项目引进技术、技术转化和装备国产化等重要环节, 以建设运营垃圾焚烧发电厂为示范载体, 发展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实施后, 晋西车轴将在太原市同步成立装备制造公司, 在解决技术国产化的同时, 解决装备国产化, 具备国内一流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装备制造能力, 形成由垃圾无害化处理向相关装备制造, 再由装备制造向整体“建厂”能力转变的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该项目成功实施以后, 将进一步提升晋西车轴装备制造水平, 并有效填补了山西省在新能源装备领域的一个空白。
截至2011年9月, 晋西车轴的铁路车轴销售同比增长23.9%, 铁路车辆销售同比增长55.12%, 轮对、摇枕侧架等其他产品的销量也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上升势头。此外, 晋西车轴于今年启动的总投资达5亿元的铁路车轴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也正在抓紧实施中。该项目作为山西省《铁路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国家发改委列入重点产业振兴技术改造计划, 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基本完成主要建设内容。同时, 晋西车轴总投资2.5亿元的包头基地建设项目已于今年7月竣工。两个项目于2012年正式投产后, 铁路车轴的总生产能力将达到28万根。同时, 晋西车轴今年新增1 000辆铁路罐车生产线建设项目的建成, 也有效填补了山西省铁路车辆产品谱系在罐车上的空白。
积极实施内需拉动战略 篇6
把扩大内需与完善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在强力推进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同时, 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促进全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 这是对湖北省情和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建设武汉城市圈是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战略,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抓住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机遇, 可极大地拉动投资需求。将以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等一批重大项目为重要抓手,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 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 完善产业分工, 优化资源配置, 不断增强武汉城市圈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充分发挥其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汇集了全省十分丰富、极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可以打造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旅游板块, 其建设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坚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引擎, 以资源整合和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 抓紧武当山至神农架的生态环保公路、神农架机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 积极推进跨省铁路、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建设, 加快形成鄂西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促进农业、林业、工业、信息、文化、商贸服务等各类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协调发展。长江流经湖北1000公里, 这是一大优势, 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 加快沿江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和仓储、运输业、商品集散市场建设, 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的大发展。
把扩大内需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是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是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之策, 也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把扩大投资与调整优化结构结合起来, 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是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工业兴省战略不动摇,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 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 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钢铁、汽车、水泥等产业的集中度与资源配置效率, 把工业做大做强。认真实施全省服务业发展规划, 全面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能源建设为重点, 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和建设力度, 努力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二是着力推进企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手抓大型企业培育, 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一方面, 要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 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另一方面, 要千方百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引导中小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 实现转型升级。三是着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和支持企业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新变化,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把扩大内需与做好“三农”工作结合起来。湖北是中部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农业是湖北的重要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做好“三农”工作, 对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大部署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努力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在推进农村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办好跨区域的仙 (桃) 洪 (湖) 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二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核心产区, 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100亿斤、达到500亿斤以上。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围绕发挥湖北在粮食、油料、水产品等方面的生产优势, 突破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在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江河堤防整修、病险水库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 加快高产农田建设,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血吸虫病防治、沼气等工程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上取得新突破。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巩固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 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五是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上取得新突破。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抓好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工作, 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
把扩大内需与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节能减排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困难再大也不能降低标准和要求。要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节能, 加快实施全省“十一五”节能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节能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城市和园区。加快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 到2010年, 全省所有县以上城市全部建成污水处理系统。抓住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有利时机, 加大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小炼钢、小印染等“九小”关停并转专项治理力度。在全省上下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文化, 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严格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 对不能如期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地方, 严肃追究当地领导的责任。
把扩大内需与深化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改革开放是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我们过去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 解决当前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 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和股份制改革, 抓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巩固改制成果。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 进一步加快民营企业发展。三是深化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 加快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出口总量与优化出口结构并重、引进资金技术与引进人才并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全面做好开放工作。抓住当前沿海地区产业加快转移的大好时机, 努力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积极拓展利用外资途径,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重视发展服务贸易, 大力承接国外服务外包特别是软件外包。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抓住时机, 到境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把扩大内需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越是困难的时候, 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牢记党的宗旨, 倾听群众呼声, 关心群众疾苦, 尽一切力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就业援助, 重点帮扶就业困难人群和零就业家庭。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重视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 引导他们就近就业, 支持他们返乡创业。从2009年开始, 全省每年扶持5万名城乡劳动者和回归创业者自主创业, 带动就业20万人左右。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是民生之福。要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推行分类施保, 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三是努力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在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完善助学政策, 重点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探索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加强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五是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切实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重视食品药品质量安全,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坚决防止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深入推进平安湖北建设,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消费拉动粳稻价格整体上浮 篇7
市场概述
对比1 0月后半月, 11月辽宁以及国内粳稻市场行情小幅回升, 随后整体价格变化不大。
11月初, 辽宁地区稻谷收购价格呈小幅上涨态势, 但市场交易情况整体较为平缓。随着新粮不断入市, 交易逐渐活跃, 交易量也呈现递增趋势。
11月中旬, 稻谷市场整体表现温和, 但收购价格较去年同期依然高出许多。受粳稻供应压力不断增加的影响, 新稻价格经历前期高价后开始回落, 走货量也不再持续攀升。
11月下旬, 辽宁稻谷市场略有回落, 这与此间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有一定关联。
价格看板
据监测, 2012年11月辽宁稻谷收购均价为1.532元/斤, 与上个月同期相比下降3.65%,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7.96%。其中长粒水稻平均收购价格为1.546元/斤, 与上个月同期相比下降6.87%,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7.89%。长粒水稻最高价格出现在大石桥市, 为1.650元 /斤, 最低价格出现在台安县, 为1.470元/斤;短粒水稻的收购平均价格为1.516元/斤, 与上个月同期相比下降0.72%,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7.90%。短粒水稻最高价格出现在大洼县, 为1.620元/斤, 最低价格出现在台安县, 为1.380元/ 斤。
行情分析
11月, 国内稻谷市场行情呈现先扬后抑局面, 但价格波动不大, 其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高品质陈粮提升稻谷整体价格。10月末至11月中旬期间, 部分稻谷产地仍存有含水量较低、品质较高的陈粮, 此部分陈粮价格高于新粮开秤价, 导致各地粮价差异较大。
国际米价预期上涨影响原粮市场。国际米价预期上涨等因素带动国内部分地区大米价格上涨, 也顺势影响到原粮市场;部分地区稻谷产地价格上升, 并推动11月前期稻谷价格上涨。
大范围降雪拉低稻谷市场成交量。从11月中旬开始, 东北部分地区迎来了大范围降雪天气, 多数居民减少采买活动, 收购商不敢贸然大量备货, 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稻谷市场成交量, 从而削弱稻谷整体价格, 抑制住稻谷行情前期的上涨势头。
大米刚性需求支撑稻谷行情平稳运行。在稻谷行情受到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影响背景下, 大米的刚性需求始终为支撑稻谷市场行情稳步运行争得有利局面。
后市展望
积极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篇8
一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和稳定就业率, 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 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增加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众的收入。同时努力创造条件, 让城乡居民拥有更多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二是培育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扩大住房消费, 加快中低档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重视县城、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积极培育汽车消费, 组织开展好各类汽车展销活动, 推动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
三是促进消费升级和完善消费环境。继续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出台鼓励节水产品、家庭自给式太阳能产品消费, 扶持文化产业, 引导旅游消费, 加强商贸流通、宽带网络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 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等。
四是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农村人口消费在全省消费总量中的份额还不高, 巨大的农村消费潜力需要释放。要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 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
五是促进投资转化为消费。民生工程是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要增加对各项民生工程的投资, 把突出的民生问题解决好, 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和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投资, 努力通过投资拉动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环境、促进消费, 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六是认真组织好夜间消费。夜经济的繁荣是衡量一个城市活力的重要内容, 每个城市都要根据当地特点形成有特色的夜市中心、文化活动广场, 通过推出一批购物街、小吃街等消费场所, 打造一批夜间购物、休闲、餐饮的夜经济商圈和品牌。同时作好商家和公交延时营业, 保证夜经济安全有序。
七是促进旅游服务消费。近几年旅游正在成为辽宁省消费的增长点, 我们要因势利导满足群众的需求。要利用“十二运”、“世园会”扩大影响, 树立形象, 打造品牌。重点把温泉旅游、乡村旅游、沟域旅游规划开发建设好。
拉动爱之弦 篇9
年轻人的SL
这辆白色的R129是奔驰90年代的作品。回忆那个年代,80后的群体都还是个在学校读书的小毛孩。经过了十多年的成长,许多人也开始被社会“摧残”得看起来有了那么点沧桑的感觉。而眼前的这辆十多年前的R129 SL320却显得那么优雅,似乎岁月的痕迹并没有为她带来过多的陈旧感,只是更加凸显了她的味道。
车主陈先生是个典型的80后。可能由于与这辆R129呆在一起的时间长了,陈先生早已褪去了属于80后的稚气,焕然之从身上散发出了一种特别的年轻绅士感。下车简单的互相认识后,陈先生就开始娓娓道来自己与这辆R129的故事。
他并不是一个富二代,相反,他家境平平,可是对拥有一辆汽车充满着无限憧憬,并且在学生时代就学习了汽车专业。毕业以后,陈先生顺利进入了奔驰4S店工作。可是由于内心对改装始终充斥着激情,所以在4S店工作几年后毅然决然加入了宝马知名改装品牌AC-Schnitzer。
世事难料,当年国内改装市场并不成熟,加之AC在国内改装市场定位过高,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不久在中国市场落败。无奈,陈先生也随之离开了改装行业。但这一段经历让陈先生更爱改装。在闲暇时间,他找到了这辆R129,翻新与改装的故事开始在他身上上演。
钟爱制作
由于多年对汽车的钟爱,也由于早年在奔驰工作的缘故,陈先生很早就对奔驰情有独钟,而SL更是他的至爱。在机缘巧合之下陈先生遇到了这辆白色的R129 SL320。虽然由于年代久远,原本的这辆R129看起来似乎有点老旧,可是对于陈先生来说,这样的老旧正好变成了他对其改装的动力源泉之一。
陈先生收到这辆R129的时候如获至宝,很快就从国外订到了原装的全车胶条及车内耗损零件,从内饰到外观逐一对其进行了大翻新。而变速箱部分则在日本找到了一套品相极佳的原厂件,将老的部件更换。
可是对于陈先生来说,这样的变化并不能满足其改装的欲望。AMG便成了他最好的选择。陈先生为这辆R129定制了一套AMG出品的桃木中控内饰。虽然内饰的改装并不能提升车辆性能,可是见到桃木质地的AMG改装部品时,确实能让人再次肯定奔驰对SL的定义,并且更加偏向优雅的奢华。
在操控方面,车主则舍去了原车那套笨重的原装轮毂,改而换之的则是当年SL AMG出品的五幅电镀“大饼”轮毂。虽然过了很多年,但这种款式的轮毂(或真或假)都还是不时在一些车上能够见到,也堪称经典款式了。由于是AMG出品,轮毂在重量方面略微小于原车轮毂。按照簧下质量到簧载质量6倍的换算,也减少了这辆“老车”很多无谓的负担。
虽然这两样AMG的改装项目看起来并不复杂,可要知道陈先生面对的是一辆十多年前的R129。除了几项改装之外,所有的翻新、替换件,可都是车主一样一样找回来、一样一样装上去的。耗费的心思不可谓不多。完成之后,车主还找到曾经多年驾驶R129的朋友来担任顾问。每次有测试出来有问题,或者得到一些建议,总是不厌其烦地调校、修整,直到朋友说,这辆SL320已经很很轻松达到了新车时期3年内的驾控性能了,陈先生才满足。
拉动爱之弦
创造运动型健康住区 篇10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 新时代呼唤着美好的人居环境。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倡议建设健康住区环境, 回归舒适、健康、安全和文明的居住生活方式。“新城镇发展”理念将面对社会各层面的不同住房需求;摒弃片面的奢华、非理性的盲从和不切实际的“形式”, 切切实实地使住宅回归舒适、健康、安全和文明, 使城市住区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 和谐。在宁波维科水岸心境项目中, 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浙江省宁波市, 地处海曙区西北边, 余姚江南岸, 东临黄家河, 北临丽园北路延伸段, 南侧为规划市政道路。总用地面积7.02 hm2, 总建筑面积126 356 m2。
2 规划设计
2.1 设计构思及原则
2.1.1 城市文脉
居住区设计不能仅限于自身的完善, 更应提升到城市的角度分析。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 它与城市的整体脉络必定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本项目位于三江文化长廊南岸, 三江文化长廊南起宁波老三江口, 北抵姚江新三江口, 余姚江、甬江、奉化江沿岸已成为宁波重要的文化载体, 这就决定了我们设计的第一原则:以姚江为主题, 以历史人文背景为发展点, 整体建筑规划充分体现水岸住宅的特点。
2.1.2 产品分级
在日照采光景观户型等各方面注意产品分级原则, 使住宅产品多样化, 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需求, 避免对销售的不利影响, 同时为城市住区人居环境建设增色添彩。
2.1.3 灵活性与趣味性
本地块用地方正, 易形成相对整齐划一, 格局单调的小区形象。避免单调格局是本项目设计的第三个原则。项目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灵活性, 增加趣味性, 使得小区在空间形象上有层次, 有变化, 生动而不会让人感觉索然无味。
2.2 规划设计
2.2.1 总体布局
居住区的住宅布局, 以产品分级原则为出发点, 适应南方居民对日照、采光、通风的要求, 多层、小高层、高层、复式住宅多种类型的单体建筑错落相间, 形成一个较大的中心庭院和两个较小的辅助庭院, 在居住区中增强各个不同组团的可识别性, 强化居民在自身庭院空间内的归属感和占有感。在布局上体现从“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过渡。
会所设置在用地的东侧中心位置, 出口迎丽园北路小区主入口, 面对黄家河, 既能方便的为小区住户使用, 同时也保证了各功能用房有很好的景观。
商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丽园北路沿线, 主要建筑均为两层, 同时为居住区及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便利。
2.2.2 交通组织
按照规划意见书要求, 本用地交通主要出入口设计在丽园北路, 滨江大道及规划路上。居住区内部的交通采用各自围绕特色庭院的外环组合形成, 外环的设计使得各个庭院内人、车彻底分流, 更符合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交通主干道采用弧形设计, 使得在一方块用地内产生出内在的变化, 打破沉闷之感, 在景观上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 增加交通空间的变化趣味性, 特色鲜明。
在考虑车行流线的同时, 设计中也考虑了人行流线的布置。人行主要出入口设置在丽园北路上, 向东与中心庭院结合设计人行主轴线, 贯通全区。
停车位的设计以地上、地下相结合为原则, 地下车位沿车行环路布置, 各个组团可就近停车;地下停车位布置在小区高层建筑部位, 其服务半径可很好地覆盖全区, 满足大多数居民可从地库直接回家的需求。
2.2.3 空间形态
整个小区以“一环—双轴—多点”的格局布置。“一环”和“双轴”是小区内的主公共空间, “多点”则是次公共空间。“一环”指环绕小区周围的公共绿地, 由于此环所处的周边环境各不相同, 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沿道路的景观绿地考虑与住宅安静区的分割及隔音效果;沿河的绿地则结合水景, 为居民提供亲水和运动场所;“双轴”指贯穿小区东西和南北的两条景观大道, 其中南北向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 在道路两旁设置有关体育文化的雕塑等, 东西向道路主要为景观功能, 道路尽头为视觉中心的小区;“多点”指每个宅间绿地都有各自的运动主题, 如滨河慢跑木栈道、街头篮球场、网球场等多达数十项情景运动设施和一个运动主题会所, 让您演绎现代都市活力, 精彩生活每一天。
2.2.4 户型设计
本小区由多层、小高层、高层、复式住宅多种类型的单体建筑组成。主体面积为120 m2左右的三房和90 m2左右的两房, 并搭配沿姚江、黄家河的部分140 m2大户型。户型按照小区内环境等因素分级布置, 充分发挥内部环境的价值潜力。
2.2.5 立面设计
外立面采用现代、时尚、简洁、明快的建筑风格, 线条简约, 高层多层错落有致, 天际线十分丰富。外立面为青灰色的类面砖形态涂料, 典雅、质朴中不失现代感。空调位统一隐蔽。顶层太阳能供热系统与建筑总体一体化设计, 达到与建筑完美结合。
小区秉承“优质空间, 愉悦人生”的理想, 针对现代都市人的亚健康问题, 以提供运动生活, 倡导愉悦人生为理念, 规划设计了宁波首席运动型健康社区, 让居住其中的人处处感受到运动气息, 参与运动健身, 从而体验精彩活力每一天。同时小区设置了大量生活化的运动健身设施, 如滨河慢跑木栈道、迷你GOLF练习场、街头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等多达数十项运动设施和一个运动主题会所, 让您的活力尽情挥洒。而点缀其中的运动雕塑树荫下的乒乓球桌、儿时秋千等运动文化的小品则处处闪现温馨怀旧的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