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拉动型经济

2024-10-19

消费拉动型经济(通用12篇)

消费拉动型经济 篇1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以来, 我国经济增速逐季加快。消费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态势,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说, 从内需看, 今年经济出现企稳回升, 内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76亿元, 同比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7%, 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在谈到这一数字时, 李晓超强调, 我们要看到, 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过程中, 消费也保持了较快增长,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告诉记者, 据初步测算,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有4个百分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则用更丰富的数字强调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他说,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据商务部监测, 今年9月份千家核心零售企业销售同比增长10.6%, 比8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尤其在节假日市场, 今年元旦、春节、“五一”期间城乡市场消费旺盛, 全国千家重点商业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13.8%和9%。国庆长假8天时间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约5700亿元, 日均零售额同比增长18%。

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

农村消费加快增长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数字显示, 今年前三季度, 我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1013亿元, 增长14.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663亿元, 增长16%。这表明, 今年以来我国农村市场消费增长持续慢于城市的格局出现变化, 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 对全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也有所提升。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认为, 农村市场消费加快, 说明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以来,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万村千乡”、“双百工程”、“农超对接”等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组织化程度。

而且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加快, 对农村的投资逐步扩大, 农村市场消费基础越来越扎实。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说, 从投资角度看, 前三季度投资虽然增长快, 但投资的重点有3个, 一是农村地区, 二是投资到了中西部地区, 三是投放到第一产业。这些都为农村消费继续增长打下了基础。

经济回升基础尚需巩固

不过专家提出, 在看到前三季度总体形势积极向好的同时, 要认识到当前国民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 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继续巩固, 外需不足依然严峻, 扩大内需的任务仍然艰巨。

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启动内需?专家分析, 既要从宏观层面继续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 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稳定城市非户籍人口消费预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也要在具体政策措施上进行认真部署。

从促进农村消费来看, 要搞好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扩大农民消费。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但当前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在扩大城市消费中, 要引导城市商业网点合理建设, 增加社区消费。在促进消费手段上, 要鼓励换代耐用消费品销售, 促进升级消费。

消费拉动型经济 篇2

扩大内需,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专业名称: 班 级:

姓 名:

摘 要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的外部需求大幅下滑,国内经济长期粗放型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严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深入剖析三者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对于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需,消费,投资,出口,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来实现,而消费需求增长相对滞后,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的外部需求大幅下滑,国内经济长期粗放型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严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国外经济形势,扩大内需成为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本途径是要优化需求结构,在确保投资适度增长和出口平稳增长的同时,努力培育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提升“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一、当前制约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发达国家经济体仍处在深度衰退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的背景下,尽管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在不断增多,但国内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进一步显现,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回升还存在不少障碍。

1.对外依存度较大是我国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看,我国对外依存度过高。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任何国家在依赖出口增长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外部需求大大减少,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较少,出口型生产企业减产或停产、倒闭,引起产业投资萎缩、失业增加,例如,因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内企业经营困难,2000多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机会;二是与出口产品相关的企业也出现衰退,最终波及到原材料上游企业。最近,国际研究机构预测明年世界经济会走出衰退,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经济会持续低速增长,这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难以较快好转。[2]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过度依靠外需的增长方式日益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亟待转变。

2.消费需求增长的内生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出现了加速增长的好势头,从1997年到2007年,实际消费年均增长9%左右。但与投资相比,消费需求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相对不足。最终消费率长期低位运行,必然影响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滞后,直接导致最终消费率下降。表现一,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2007年为35.4%,比1978年的48.78%下降了13.4个百分点。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其居民消费率一般在60%左右。2007年中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但居民消费率远低于这一水平。表现二,政府消费逐渐上升,居民消费逐渐下降。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21.4%上升到2007年的27.3%,同期,居民消费在在最终消费由1978年的78.6%下降到2007年的72.7%。政府消费主导着消费格局,本应占主导地位的居民消费呈下降趋势,造成消费体制的不合理现状,制约消费需求。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水平低,是影响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尽管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2004-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7.6%,低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缓慢,使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缺乏有力的收入增长支持和保证,直接影响购买力水平的提高,造成居民消费需求减弱。

(3)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制约消费增长的空间。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导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2001年的2.9∶1扩大到2008年的3.3∶1,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比如地区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由2003年的2.28∶1扩大到2007年的2.36∶1。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国民收入存在分配不合理,社会财富不断向高收入阶层集中,广大农村居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虽高但是消费能力有限。由于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和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制约消费增长,从而使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

(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力。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处在从国家—单位保障制度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型阶段,还不完善,覆盖面较低,风险分散作用较小。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个人要负担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的巨额费用支出。居民不仅要进行生命周期储蓄,而且要大幅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近年来,我国总储蓄率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20%的世界水平。转轨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起到风险分散作用,造成了储蓄率过高而降低了消费倾向,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为72.5%,比2003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消费倾向下降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情绪和消费欲望,限制了居民的消费。

(5)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消费快速增长缺乏支撑。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消费结构加速升级阶段,“住、行”消费已成为引领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汽车消费“井喷”式增长和住房消费迅速升温的需求强劲扩张势头,由此,2003年整个宏观经济进入上升期。但2008年以来,建筑装潢材料、汽车、石油制品、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销售增长均已出现增速回落态势。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已达到80%左右,多数人需要的是改善住房条件,当前高涨的房价超过了很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住房消费受到影响。汽车市场近期虽然有所回暖,但由于城镇化滞后所导致的用车条件受限制、用车成本上升等因素,短期内市场需求难以出现跳跃式增长。[3]

(6)消费信贷不发达,制约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人们的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855美元,预示着消费品和消费服务将明显升级,这些消费会使支出大幅增加,但真正要使这些预期消费变成即期消费、有效消费,还必须配有信贷消费的支持。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信贷消费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信贷结构较单一,且担保制度不发达,消费信贷规模较小。这些因素强化了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而降低了消费倾向,在宏观上就表现为居民消费率较低而储蓄率较高。

3.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1)政府投资后续乏力,民间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复苏关键在于政府投资能否有效带动社会投资,让民间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来,政府投资增速不断加快,而民间投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如果扩大政府投资不能对民间投资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投资以及整个经济回升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保证。当前影响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其一,地方投资热情较高,投资能力受限。其二,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民间投资发展后劲不足。其三,公共服务领域进入门槛过高,制约民间投资的拓展。其四,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比较困难,影响民间投资者的投资能力。

(2)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过高的投资率导致部分行业形成了超出有效供给的新增生产能力,由于消费增长落后于投资,必然造成新一轮的生产过剩。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我国出口增长的进一步下降,出口产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外消费市场萎缩的挤压,也加剧了国内供过于求的矛盾,使产能过剩危机日益凸显。首先,生产能力过剩将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开工不足,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最终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拖累相关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回升。其次,过剩的生产能力加大部分行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加剧亏损企业亏损状况,导致企业总体效益低下。

(3)通货膨胀的预期有所增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政府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过剩货币流动性以及低廉的资金成本的存在,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当前价格水平仍处在低位,但因货币信贷前期增加较多,国际国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明显上扬,下阶段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预期有所增强,一旦价格上涨继续加快,不仅会增加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成本,而且也会压缩宏观调控的空间。[4]

二、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要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在于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优化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内需为主与稳定外需相结合,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1.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确保经济平稳较快长远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和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在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提供了强大的倒逼动力。经济增长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最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关键在于提高投资质量,调整投资结构,保持适当规模的投资规模;重点放在进一步促进消费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为了遏制经济下滑,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增强投资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最终以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双驱动方式转化。但必须防止片面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加剧经济结构失衡。因此,必须要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注重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充分发挥两者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消费需求既是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发展的最稳定动力,也是克服当前经济下滑的需求。必须把努力培育和着重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有效化解制约消费率提高的各种不利因素,促使消费需求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多种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比例,遏制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以增加就业为核心,建立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各类中小企业着手,对中小企业减税或零税赋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安排就业给予适当补贴,对第三产业营造发展的环境和空间。二是大力鼓励全民创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三是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广辟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就近就业空间,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四是要以创新思维探索大学生就业政策,系统地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与机制、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改革。如探索就业缓冲模式和机制,使部分高校毕业生借助准就业平台提升自身素质,优化就业定位。制定财税和金融扶持政策,鼓励基层单位和企业接受应届高校毕业生。

(2)优化经济增长的供给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技术及产品开发创新步伐,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短缺产品供给,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新型、附加值高和多样化的消费品,引导居民各种潜在的消费能量的释放。加速构建现代物流业的基础平台,尽快提高物流设施装备的技术水平,构建便捷畅通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换,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增长速度及带动作用,是新的时期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要深化服务业部门和企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作用,加快各类服务业与工业经济流程的分离,推进产业分工、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拓展需求空间,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5]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要以医疗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缓解居民对未来的支出压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社保覆盖面,建立城乡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是提高全民整体消费水平、消除贫富差距的保障。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保问题,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把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和供给政策落到实处。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为农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4)完善消费环境,加快消费结构升级。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首先,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信贷是促使储蓄转化为消费的有效途径。一是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法规,在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健全个人信用制度,规范发展消费信贷;二是放宽市场准入、提供个人信贷消费的优惠利率、简化贷款手续等,鼓励各种类型的消费信贷的产生和成长,尤其是耐用消费品信贷的发展,促使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消费。三是发展潜在的消费信贷市场,引入更多更好的适合实际需要的信贷品种。改善支付、征信系统等农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农村住房、汽车和教育消费品种。[6]其次,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程序。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加强食品、药品等直接关系人身安全的产品市场准入管理,进行专项整治活动,强化商品、服务质量和市场监督。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最后,大力培育和发展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拓展消费空间。在推动传统服务升级的同时,着力培育餐饮、通信、娱乐设施、住房、汽车、旅游、网络、教育、物业家政等消费热点以及各种新型服务业,激发消费潜能,不断提供新的服务和产品,拓展消费需求。

(5)努力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我国有8亿多人口在农村,把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转变为现实购买力是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切实保证。转变消费观念,推动农民消费结构第二次升级,将在一个长期过程中提高稳定增长的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其一,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工就业。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收益;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革农村税制,减少农民负担;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增长;通过职业教育和在岗培训等形式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快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清除限制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性障碍。其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农民放心消费。推进“家电下乡”等政策的高效运作,进一步提高补贴水平、扩大补贴范围、简化补贴手续。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有效解决假冒伪劣和产品质量问题,为农民创造安全的消费环境。其三,调整商品供给结构,适应农村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加大对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工业品生产销售支持力度。生产厂商对农村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生产出对农民具有购买能力、购买欲望和适销对路的各种商品,充分释放农民的潜在消费能力。

3.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投资政策的制定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增加投资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启动内需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可以有效促进经济转型,增强经济发展后劲。[7]

(1)充分发挥中央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扩大民间投资。一是制定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政府要注重刺激和引导市场自主性投资,既要运用减免税费等刺激政策,也要运用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同时,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投资效率,形成投资顺畅流动的渠道。二是进一步扩大准入领域,拓宽民间投资渠道。要加快在目前民营经济比重低、进入难的领域,放松管制,撤除壁垒,降低门槛,为民间资本进入铺平道路。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扶持中小企业复苏。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尽管国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解决这一难题,其一,加大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政策支持。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有订单、有利于带动就业的中小型企业。其二,加快制度创新,从根源上消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如选择客户资源丰富的地区成立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支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单独设置考核指标,根据中小企业风险特征和信贷需求创新信贷产品,如仓单信贷、物流银行、桥隧贷款等,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可以由企业自愿出资成立,也可以由政府出资成立专门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再次,适当放开民营企业债券市场,使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2)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投资结构决定供给结构,供给结构对促进国民经济长远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企业投资的核准和备案制度,逐步放开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管制,落实民间投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投资、自主决策、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完善中央政府投资体制,控制政府投资总量,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制,根据各地不同特点,建立不同政绩考核标准,建立动态的监管和调控指标体系;[8]三是完善资本市场功能,鼓励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兼并重组,为企业的并购提供金融支持;三是推进新型城市化。通过加快中等城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带动民间投资增长,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中西部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

(3)加大宏观调控,预防通货膨胀反弹。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预防通胀反弹作为宏观调控的兼顾目标,谨防经济复苏后的通货膨胀。一是调整信贷结构,加强信贷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扩大投向中小企业、制造业和民族工业的信贷规模。二是应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创造更多的能够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加强国家期货市场建设,培养期货方面的人才,尽快和国际的期货交易接轨。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尤其是增加对外股权投资。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在二级市场上投资其股票,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9]也可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国外资源类公司的非控股型股权收购,用来抵消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

4.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促进外贸平稳增长

稳定外需对于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产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一是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扩大出口买方信贷等政策,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继续改善出口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10]二是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加大开拓中东、俄罗斯、拉美、非洲等新型市场的力度,提高新兴市场占有率。三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扩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低成本扩张型向品牌型、高效益增长型转变。四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积极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带动成熟技术和设备出口。五是创新对外贸易预警工作,建立基本覆盖重点产业和敏感产品的国际贸易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消费拉动型经济 篇3

[关键词] 消费 经济增长 经济转型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有关情况分析》显示,2004年我国投资率达到43%左右,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消费率为55%左右,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投资所带来的产能增长必须要有相应的消费能力与之匹配,否则就会形成产能过剩,造成通货紧缩。所以,在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投资拉动型之后必然会转向于消费拉动型。“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见,经济转型已成必然。本文将从经济转型的有利条件和不足之处出发谈一些对用消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些看法。

一、转向于消费拉动型的有利条件

“十一五”期间,中国收入分配制度面临重大转折,社会分配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政府不但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还将从税收改革上进一步减少贫富差距。低收入群体社会福利的增加将显著提高其消费能力,穷人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将加速消费品市场的启动复苏过程。基础消费品的爆发时需求增长,中西部,东北农村地区的投资消费增长,新消费群体和中产阶层的各类时髦需求增长,医疗,教育,养老改革进程加快,将使得中国本土庞大的内需消费市场复苏,“十一五”期间中国消费增长速度将在现有基础上明显提高,将缔造出国内最具竞争优势和确定性的产业发展集群。具体说来,转向的有利条件可分为以下几点:

1.与提高居民消费税品相关的产业将获得高速发展

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迅速升级,推动旅游,高档和高技术消费品,以及信息和国际文化消费因此迅速增长。未来5年,住房,汽车,教育和旅游将成为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国内消费市场的逐步复苏,也是服务业大发展的机遇。在经济发展重点从东到西全面铺开的过程中,大中城市的消费升级将向服务升级演变,骑射出消费性服务如,金融,医疗设施等将迎来更快发展外,生产性服务入数据,设计,运输等与生产相关的服务业将快速启动。

2.新的个人所得税方案和增收减支措施有利于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

2006年,我国各税扣除费用将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且实行全国统一标准,这一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提高购买力,扩大消费意义重大。“十一五”期间,国家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督,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政策措施将会有力地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3.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将是由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所地来的支付能力增强

有70%人口的农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民收入不增,农村消费难以拉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将会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6年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450元,同比增加340元,增长16.1%。种种迹象都显示农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都在增强。

二、转向于消费拉动型的不利条件

1.居民消费能力弱

居民作为工薪阶层的主体,其劳动力是其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劳动力成本虽然有竞争优势,但却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时间的低收入,特别是广大的劳动要素所有者工资收入不能提高,必然会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同步增长。高收入的管理者和所有者对一般工业品的消费意愿并不强,他们的高收入只能转为储蓄,但由于金融提示和信用等方面的问题,储蓄转化为投资又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消费意愿强的低收入者如工人则由于工资被人为的压低,有效需求不足,这就导致了总需求小于产品的总供给。由此得出结论是:工业产品的利润只有少部分转成消费,大部分转为储蓄;只有劳动要素所有者的工资中大部分转为消费,但这一部分工资被人为长时期的大范围的压低。所以就出现商品大量积压,难以实现供求均衡,企业经营困难,价格持续走低,价格大战此起彼伏,失业人数增加,消费难以启动。

对此,首先应该提高工人的最低收入标准。应该以一个劳动者能够养活一家两口的日常生活的标准来确定最低收入标准。这样,低收入家庭就有能力进行更多的消费。然后应该鼓励所有的企业建立独立的工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进行活动,保证劳动要素所有者的利益。

2.农村消费偏“冷”

农村消费偏“冷”一直是困扰消费市场的大问题,占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我国,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得明白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想对策,这样才能治本。造成农村消费偏“冷”的主要原因有:

(1)农民收入增加相对缓慢。由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的农民收入增长率在4%~5%之间,低于改革开放最初十年的16%的增长率。而且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9∶1,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2.6∶1,直至目前的3.2∶1。

(2)农民负担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乡镇机关机构庞大,吃“皇粮”的人太多。虽然现在免除了农业税但还是有许多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农户作为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不仅要进行生产的投资,还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消费如果负担过重,则会影响农户的生产。

(3)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太少。虽然目前农村市场产品充足,但真正对路的商品不多,原因大多数企业认为农村市场消费分散,收入低购买力低,交通不便,所以不愿开发农村市场。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试想一下,一个电力不足,自来水适用面小的地方怎会还有电视机冰箱等的需求。

3.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范围还不大,极大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率低而储蓄率高的重要原因。

由于受呈现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城镇。在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是普遍现象。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加上随着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的取消,居民对未来支出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90年代中后期多项涉及到个人福利制度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那一时期消费需求的增长。由于社会保体系尚未完善和健全,相当多的居民对未来逾期不稳定,既是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而为可能出现的事业,医疗支出等进行储蓄。

要增加消费,还应逐步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影响居民消费“非收入型”限制因素上做文章,以解决消费者消费的“后顾之忧”。国家应当适当降低教育,医疗等公益部门的消费价格,采取措施控制其对消费者的超额指出,对价格虚高,给老百姓基本生活成本带来巨大压力的消费也进行控制。努力使百姓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4.消费环境欠妥

现阶段经济领域中以次充好,虚假销售等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花样繁多,屡禁不止,在某些地区和领域还出现了告发势头。行业垄断,地区封锁,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等广泛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有所抬头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恶劣的消费环境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并且成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国家将继续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次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实心惩戒制度。消费环境的好转将会接触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而消费政策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消费行为的调节来实现的。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和提高消费税费,提高消费成本,降低消费效用,小若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支付能力,限制某些商品的消费和某些消费行为的发生;政府也可以通过减少和降低消费税费,甚至提供补贴,优惠等歼敌消费成本,提高消费效用,鼓励扶持某些商品的消费和某些消费行为的发生。此外,政府还可以行政命令方式在一定范围内禁止或强制推行某种商品的消费。

参考文献:

[1]刘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刘方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曾令华: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4]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

积极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篇4

一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和稳定就业率, 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 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增加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众的收入。同时努力创造条件, 让城乡居民拥有更多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二是培育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扩大住房消费, 加快中低档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重视县城、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积极培育汽车消费, 组织开展好各类汽车展销活动, 推动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

三是促进消费升级和完善消费环境。继续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出台鼓励节水产品、家庭自给式太阳能产品消费, 扶持文化产业, 引导旅游消费, 加强商贸流通、宽带网络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 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等。

四是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农村人口消费在全省消费总量中的份额还不高, 巨大的农村消费潜力需要释放。要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 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

五是促进投资转化为消费。民生工程是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要增加对各项民生工程的投资, 把突出的民生问题解决好, 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和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投资, 努力通过投资拉动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环境、促进消费, 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六是认真组织好夜间消费。夜经济的繁荣是衡量一个城市活力的重要内容, 每个城市都要根据当地特点形成有特色的夜市中心、文化活动广场, 通过推出一批购物街、小吃街等消费场所, 打造一批夜间购物、休闲、餐饮的夜经济商圈和品牌。同时作好商家和公交延时营业, 保证夜经济安全有序。

七是促进旅游服务消费。近几年旅游正在成为辽宁省消费的增长点, 我们要因势利导满足群众的需求。要利用“十二运”、“世园会”扩大影响, 树立形象, 打造品牌。重点把温泉旅游、乡村旅游、沟域旅游规划开发建设好。

消费拉动型经济 篇5

摘要:文章从经济适用房制度层面分析探讨了经济危机下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加大经济适用房投资力度、尽快出台经济适用房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尽快转变经济适用房补贴方式、完善经济适用房产权结构等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经

济危机;扩大内需;对策研究

1我国经济适用房发展现状

经济适用房是我国在房改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由政府推出的新型房产种类,是适合中低收入家庭承受能力、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房。

1998年以来,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不断发展和调整。截至底,全国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累计超过13亿m2,解决了约165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1月至6月,经济适用住房投资同比增长34.4%,增速比同期提高了28.3个百分点。前后,经济适用房一改以往出售的形式,面向低收入人群出租,经济适用住房投资持续下降的局面得到改变。经过政策调整,租赁型经适房将是未来发展方向。廉租房、租赁型经适房及限价商

品房三者将共同组成实物型的住宅保障。未来住宅保障体系中的实物补贴可能将分为3个等级。经济适用房将探索建立取消直接上市,由政府实行回购的制度,避免一些人用其牟利

。

2经济危机下经济适用房面临的困境分析

2.1经济适用房财税优惠主体错位

我国实施经济适用房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住房价格、解决了部分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也产

生了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地产商指责其破坏了市场规则,中低收入者则抱怨买不到经济适用房。中国社会调查所在5月份实施的调查发现,五成左右(46%)的受访公众认为,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请条件的人有50%~70%,但是,几乎同样数量(49%)的受访公众认为,真

正住上经济适用住房的人目前只有30%~50%。

2.2财政补贴标准不科学

经济实用房购买对象的收入界定一直存在争议。北京规定家庭年收入在0.5~6万的家庭就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这可能会有超过40%的家庭能达到这一标准。另外,购房者的收入有不确定性,许多自由职业者的收入无法核实,而且收入中隐性收入难以调查。

2.3社会保障体制的缺陷

我国的社会(来源:好范文 http:///)保障制度与户籍制度挂钩,实行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体系。经济适用房作为住房

保障的最主要的形式,却同时规定购买者必须拥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这就将占城市中低收人阶层相当比例的“城市外生型低收人群体”排斥在外。经济适用房采取行政划拨用地,阻

滞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由于相关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了新的分配不公和潜在腐败,不仅干扰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造成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2.4土地使用制的缺陷导致地方政府立场扭曲,行政效率低下

土地使用的城乡二元制也是导致利益寻租的根本原因。中国渐进式改革及其新旧体制的摩擦

和矛盾为各种权钱交易、腐败之类的寻租活动留下了体制性空间。由于经济适用房土地是行政划拨,而土地的正常出让费却很高,于是握有土地划拨权利的政府部门和开发商之间就可

能出现权力与金钱的交换,产生寻租。

2.5

房地产业的收益诱导政府转变关注重点

房地产业的巨大收益诱导政府转变关注重点,经济危机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城市政府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市政府自然易忽略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这必然导致经济适用房建设规

模增长速度的缓慢甚至萎缩。下表反映了全国—的经济适用房投资与住宅建设投

资额度,可以看出经济适用房建设投资趋于平稳,而住宅建设投资呈迅猛增长势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政府对房地产业关注密切,而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上投入力度不够。

经济适用房拉动内需的策略建议

3.1

经济适用房政策应及时纠偏

3.1.1经济危机下应重新界定经济适用房的覆盖范围。根据现实情况,经济适用房应作为低收入者的主要保障和社会福利。所以,国家应对政策的受益群体进行明确定义,使经济适用房的覆盖范围明确为低收入者。

3.1.2限制经济适用房的转让市场。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必须自住,不允许按市场价格出售或转让,只能按照“评估指导价”转让给相关管理部门,再由其转让给其他低收入家庭。

消费拉动型经济 篇6

一、引言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世界级的发展中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1977年的GDP取得10.7%的快速增长开始,到2007年,取得了14.16%的快速增长。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降为9.63%,2009年为9.11%,但其发展速度还是远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通常用GDP来衡量,而消费和投资又组成了GDP的核心部分,投资是总需求中最不安定的部分,而消费则是总需求中最直接的作用因素。然而同为重要的部分,消费和投资的发展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中国最终消费率从2002年开始一直是下降的趋势:2002年为59.6%,2003年降为56.8%,2004年为54.3%,2005年是51.8%,2006年降到49.9%,2007年为49%,2008年是48.6%,2009年47.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投资却是稳步上升的:2002为37.9%,2003年达到41%,2004年为43.2%,随后的三年中,一直在42%~43%之间徘徊,到了2008年达到了43.5%,2009年则上升为48%。由此可见,消费和投资的发展极为不平衡。消费与投资是需求结构内部的关系,在这一结构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者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如果投资率过高,投资规模超过经济剩余能力,生产产品的供给大于了市场的需求,则投资增长将失去最终的需求支持,这种经济的发展难以持续。因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地拉动内需的发展,使消费和投资达到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消费率下降的原因

1.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不同步

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不协调,严重影响了GDP支出结构的比例关系,从而制约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可知,消费的增长速度如果总是慢与收入的增长速度,将会导致消费需求的相对不足。而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工资水平除了机关单位、教师等事业单位外,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经济的增长率,导致最终消费在GDP支出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知,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0%左右,而我国的居民收入增长率仅处于8.5%左右,远低于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必然会导致国内需求低于生产的供给,产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2.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无论是在城镇居民内部,还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得越来越大。根据杜森贝提出的相对收入理论,消费是取决于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会导致消费示范效应加强,使平均消费倾向中依相对收入状况而变化的部分上升。但是当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过大时,又会影响平均消费倾向中不依相对收入状况变动而变化的部分,使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从而缩小消费规模或使消费增长缓慢。我们的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消费的提高。

3.政策影响消费倾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价也在不断上升,特别是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买房难”“看病难”等问题渐渐凸显出来。而我国政策调整的滞后性导致当前的问题还未能很好解决。在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无法跟上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将收入的大部分储存起来用于未来消费,只将很小的一部分用于现期的消费。

三、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根据宏观经济学众多需求分析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三个项目,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需求对国民经济所形成的影响。

1.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影响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影响。一般采用测定需求贡献率和需求拉动百分点的方法进行分析,是宏观需求分析中常用的计量分析方法。所谓需求贡献率指的是消费需求增量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反映经济增量中最终需求增加所起的拉动作用程度;需求拉动百分点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消费需求贡献率的乘积。消费需求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三类需求的将近1/3以上。

2.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所谓需求弹性系数,是指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的消费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弹性是一个较为具体的反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和制约性的分析指标。它是经济增长率与消费需求增长率之比,说明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消费相对的适应程度,我们称之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通过历史资料的观察发现,消费需求的增长波动是经济增长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市场消费需求增长率下降时,经济增长率也随之下降。但经济增长率波动的幅度要小于市场消费需求的波动幅度。

3.消费需求增加对社会生产的诱发影响衡量最终需求对生产诱发效果的主要指标是需求诱发系数。它表示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最终受需求影响的相对程度。具体表示最终需求每增加一个单位,将诱发各产业部门增加多少个单位的生产额。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越大,说明其对生产的波及影响效果越大。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食品类部门、居住类部门、文化娱乐类部门等的生产最终受需求影响的相对程度较高,这将诱发这几类产业部门增加生产额。

4.经济发展对消费需求的依赖程度在宏观经济学上,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如下: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如果我们计算最终消费率,就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对消费需求的依赖程度。利用它,可以判断国内生产总值中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的依赖程度,并据以对各需求进行正确引导。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国内消费,以此刺激经济发展。

四、提高消费水平的财政政策建议

1.利用减税、转移支付等手段,增加中低收入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政府为了提高整体消费水平,可以通过减税、转移支付等政策。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我国中低收入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是高于高收入消费者的。这就意味着提高中低收入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对提高整体消费水平的影响力度要远大于提高所有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所产生的影响力度。因此,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应重点采用减税、转移支付等措施,提高中低收入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比如,可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同时保证最低工资政策,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相关制度的实行,以提高中低收入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2.积极推动税制的改革,加强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作用,优化收入的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现代的经济社会中,国家是控制收入再分配的主体,而税收则是国家进行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税收调节体系,税收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十分有限。比如我国还未开征遗产税、赠予税以及规范的财产税等可以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这些相关税种相互配合,以调节收入再分配的税种。而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发挥了这些税种的相互调节功能。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税收结构中,有60%具有收入调节功能,而我国的比例只在10%左右,远低于西方国家。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是从其可以支配和预期得到的全部收入的角度来实现和安排现期消费的。因此收入分配政策与结构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选择。只有拥有相对平衡的收入分配结构和中间大、两头小的收入层次,这个社会才会拥有相对充足的消费需求。

3.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问题的不断凸显,增加了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从而成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转型,原本由国家负担的住房、医疗等逐渐回归到个人手中,个人的未来消费不确定性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用于社会性公共消费的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远低于国际上平均40%的水平。在居民未来支出增加而国家社会公共消费的支出又比较低的情况下,居民只有减少现期消费,将大量的收入储蓄起来,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支出。因此,政府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在社会公共消费上的支出比例,以改善民生为目标,消除人民的顾虑,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提高我国的消费水平。

4.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工业、轻工业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人口比例仍在70%左右。因此提升农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对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会有很重要的意义。有研究称,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与当期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当期收入增加后,消费的增加额很大,所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对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增加的当期。因此,我国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应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来带动全国消费水平的提高。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产品的价格控制和补贴;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等方式来达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目的。

5.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使之成为优化公共支出结构的配套措施,同样可以达到改善内需结构的目的。在财政政策转型的同时,国债基金使用方向也要调整。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属于投资型财政政策,国债资金的大量投入,使社会生产能力迅速增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随着财政政策的转型,稳健的财政政策实际上是消费型财政政策,这要求减少财政投资,增加社会福利资金支出。为此,国债资金投向要从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向公共服务领域等方面转移,更多地将资金用在解决社会矛盾、支持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引导和促进社会消费的增长,改进原来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结构,国债资金使用必须以扩大消费需求为目标。

6.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在我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模式的投资体制下,财政投融资活动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目前在个别地方,政府投资不但没有支持欠发展行业,反而大量投向已出现过热迹象的房地产开发等领域。这其中有些是“与民争利”,更重要的是成为地方政府追求经济高增长的手段。因此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势在必行,既要抵御低水平盲目和重复建设,又要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财政投融资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发展的领域。因此,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应着眼于:一是明确资金用途。财政投融资资金是政策性资金,在用途上存在明显限定性。财政投融资资金主要用于社会效益大的产业和部门,如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建设性投资;二是明确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的界限,提高财政投融资的投资效益,又保障货币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冲击。

四、结语

总之,当今的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国家,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因此我们也要适应国情的变化,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财政政策,保障人民的生活,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1]金人庆.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李海莲.促进中国总需求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8(1).

[3]苑梅.拉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选择[J].新疆农垦经济2009.(2).

消费拉动型经济 篇7

一、我国当前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足

1. 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 外贸顺差过大, 投资增长过快, 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我国目前的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 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 都是较低的,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截至2007年12月,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7万亿元, 创造了历史新高。而与此同时, 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五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为36%的历史最低点。

我国居民消费额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1979年~2005年的27年间, 居民消费额年均递增7.0%, 慢于同期GDP年均递增9.4%的2.4个百分点。

2.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对投资的影响。

由于社会消费发展不足, 我国国民经济增长, 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这种增长格局从长远上看,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严重。

正是这种不协调状况的存在, 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消费不足形成的恶性循环圈:

微观:消费不足——产成品库存增加——资金回收障碍——扩大再生产困难——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消费不足。

宏观:消费不足——流动性加大——投资冲动 (投资房地产、重工业) ——房地产价格上升、消耗资源和环境——消费不足 (城市人房奴, 农民失地。) 、可持续发展困难。

首先这种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甚至蕴涵着经济危机;其次投资增长很快, 规模很大, 但投资效益并不理想, 资源浪费严重。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 电力行业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 万元GDP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 万元GDP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3. 消费需求不足对出口的影响。

30多年来的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 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新阶段我们面临许多发展中的矛盾:环境、资源问题;收入差距问;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等。那么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又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

贸易磨擦增多。因为国内消费需求不足, 国内企业选择生存的一个主要途径——出口。据统计,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1978年9.8%, 2000年43.9%, 2006年攀升至67%, 2007年达到71%, 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其中有9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近几年大量的贸易顺差遭到世界上责难声不断, 对我贸易设置种种壁垒。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大量的顺差, 美国逼我们人民币升值, 将会增加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从而减弱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带来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人民币升值, 会带来热钱的进入, 热钱进入后炒我股市和房市, 就会增大资产泡沫, 经济发展会面临风险。

影响中央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CPI上升 (2月7%, 点多, 3月8.1%) 上升, 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 07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由经济过快到过热、由价格结构性上涨到通货膨胀”, 采取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10次, 达到15.5%, 存贷款利率6次, 达到4.14%。我们一方面加息降CPI, 另一方面过大的顺差→外汇增加→流动性过剩 (外汇占款) →资产价格上涨 (股市、楼市) →CPI指数上涨, 所以对冲了政策效应, 使中央紧缩政策的实施进退两难。

因此, “三驾马车”的换挡将成为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步骤。

二、大力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1. 树立科学发展观, 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意识

从政府层面看, 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充分认识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发展经济中,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增强拉动消费增长的动力;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充分认识扩大内需在大国经济发展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正确处理内需与外贸的关系, 增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处理好扩大消费与节约的关系, 强化节约意识, 树立全民的科学消费观念, 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消费者角度上看, 在促进消费中, 应以科学的消费观为指导, 辨正地理解节约与消费的关系, 在政府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下, 处理好扩大消费与持续消费的关系, 不断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社会的发展, 更新消费观念, 增加消费时尚, 提高自己的消费的质量与水平。

2.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努力发展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社会就业机会, 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尽可能多地增加城乡居民的获取收入的机会与水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 努力增加社会财富中居民个人分配的比重, 提升和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通过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缩小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 基本上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化。

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提高居民消费信心

消费拉动型经济 篇8

天津市居民消费的现状及趋势

(一) 居民消费增长较快但仍滞后于经济增长

从消费总量看, 2014年, 天津市居民消费支出4258.11亿元, 比1990年的119.32亿元增长了34.7倍, 按可比价计算, 年均增速为10.6%, 实现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而同时期的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 (GDP) 增长了49.6倍, 按可比价计算, 年均增速达13.3%, 快于居民消费支出2.7 个百分点。 可见, 1990年以来, 尽管天津市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明显, 但依然滞后于经济增长。

从消费水平看, 2014年, 天津市居民消费水平为28492元, 比1990年的1338元增长了21.3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 年均增速8.1%。而同时期的人均GDP增长了30.2倍, 按可比价计算, 年均增速10.9%, 快于居民消费水平2.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也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

(二) 城乡居民消费全面增长但差距明显

数据显示, 2014年天津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分别是1990年的39.5倍和19.6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 城镇居民年均增速为10.9%, 快于农村居民2.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消费总量都取得了大幅增长。

从人均消费支出看,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明显。2014年,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为1.8∶1, 比2000年的2.6∶1明显缩小, 但从绝对差额看, 2014年城乡人均消费支出差额为10551元, 比2000年扩大了6823元, 城乡居民消费仍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三) 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与20年前相比, 在2014年天津城乡居民八大类消费中, 占比下降最快的是食品, 分别比1994年降低19.4和22.6 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4年的50%以上分别降至32.7%和33.8%。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 20年来, 天津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步入相对富裕阶段。

从消费结构看, 20年前, 天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占比最高的三类分别是食品、 衣着和生活用品及服务, 农村居民消费占比最高的三类分别是食品、 衣着和居住, 居民消费以衣、 食、 住、 用这些基本生存需求消费为主。 消费支出中50%以上都是食品支出。 到了2014年, 天津城镇居民居住、 交通通信、 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迅速提升, 分别达到21.9% 、 13.1% 、 8.3% 和7.1% , 合计占比过半, 为50.4%, 比1994年提高了30.1 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在这几个方面的消费占比也达到50%, 比1994年提高了26.9个百分点。 可见, 随着食品这一基本生存型消费占比的降低, 改善、 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天津市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消费规模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边界。而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 提升消费水平。从消费对天津经济增长的贡献看, 2004-2014年,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5.5%, 平均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为了从数量关系上求证消费对天津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力, 课题以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增长的指标, 构建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回归关系:

其中, G为地区生产总值, C为居民消费支出, x0、 x1为回归系数, Ut为随机扰动项。

将1990-2014年天津市GDP与居民消费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85, 证明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相关性很高; 判定系数为0.968, 拟合度较高; 标准差为0.214, 误差较小。 回归方程为:

由回归方程可知, 天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 居民消费支出越多, 经济增长将越快。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每增加1个单位的居民消费, 能影响天津市GDP增长4.735个单位。 因此, 消费是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应千方百计破除消费障碍, 寻找开启居民消费的动力之钥。

天津市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分析

天津市消费增长长期滞后于投资增长, 消费率波动不前。 2000年以来, 伴随着投资率从47.7%上升到2014年的76.5%, 消费率持续下降, 从49.6% 下降到2014年的39.8%, 居民最终消费率由35.1%下降到2014年的27.1%。 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收入分配制度欠合理使得居民 “没钱可花”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保障, 如果居民收入没有实质性增长, 消费就不可能明显增加。 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看, 2014年, 天津市居民收入占比仅为40.1% , 政府和企业收入占比59.9%, 比居民收入占比高19.8个百分点, 收入分配长期以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状况没有改变, 其直接结果就是天津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与经济增长。 特别是2000年以来, 天津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 年均增速达14.5%,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没有同步增长, 扣除物价年均实际增速仅为9.2%和8.8%, 分别低于经济增速5.3个和5.7个百分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财政收入增速长期以经济增速1-2倍的速度增长。 在经济运行中, 政府、 企业是投资生产的主体, 居民是消费的主体。收入分配不合理, 居民收入得不到合理增长必然导致消费率的下降。

从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看, 2014年天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86, 比2000年的1.85仅缩小了0.01, 而绝对差额扩大了2.84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54.8%上升到2014年的80.8%, 高于城镇居民3.7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消费增长是平均消费倾向快速提升的主要因素, 收入已成为继续扩大消费的瓶颈。 按不同收入层级的收入与消费情况分析, 以城镇居民为例, 高收入户年收入增长额是低收入户的2.8倍左右, 差距在扩大, 而最高收入水平户的平均消费倾向为61.9%, 比最低收入户的79.5%低17.6个百分点, 低收入户的消费率已经偏高, 消费潜力基本用尽, 而高收入户虽然收入高、 增长快但更容易转化为储蓄和投资, 也不利于促进消费。

(二) 社会保障体系待完善使得居民 “有钱不敢花”

近年来, 尽管在市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下, 天津市养老、 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覆盖率有较大提升, 但与居民的需求相比, 仍存在差距。 这使得居民支出负担加重, 预期消费增加储蓄意愿增强, 挤占了居民对一般消费品的消费。

从医疗看, 2014年, 天津市人均卫生费用支出是2000年的6.4倍, 其中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是2000年的4.8倍而同期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2.9倍, 医疗费用支出明显快过居民收入增长。

从住房看, 在房价上涨的带动下天津市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快速提升, 由2002年的13%提高到2014年的21.9%, 超过了教育文化娱乐消费, 成为仅次于食品的第二大消费支出。 2014年天津市房价收入比达到9.6, 高于国际标准4-6的合理区间范围, 居民的住房支出负担较重。

从教育看, 尽管义务教育免除学费, 但是名目繁多的课外辅导班、 提高班、 兴趣班均收费不菲, 大多数收费在一小时50-200元不等, 有的精品班或一对一培训收费更高, 而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尽管花费高, 仍尽可能让孩子多参加。

由于住房、 教育、 医疗等方面的预期消费不断增加, 老百姓不得不挤占当期消费, 增加储蓄。 2000年以来, 天津市居民储蓄存款以年均14.6%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8 年增速还高达29.1% , 远超同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到2014年底,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916.90亿元, 占GDP比重达50.3%。

(三) 供给不能有效满足需求使得居民 “有钱难以花”

供需矛盾是指供给能力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所说的供需矛盾, 多是指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的供给能力不足, 不能满足百姓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 而现阶段, 在生产力迅速提升、 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 我国的供需矛盾呈现出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是国内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库存积压, 价格下行; 另一方面是内需外流日趋加快, 海外商品热度持续升温。 海淘、 海外代购这类新兴购物方式日益壮大, 购物需求也从原来较为集中的国外奶粉、 名牌包逐步扩大到普通食品和日用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除去价格因素, 更多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们对商品的质量、 品质、 品牌的消费需求日益提升, 与我国当前产品检验标准较低、 质量不够高、 假冒伪劣时有发生、 国际大品牌匮乏的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

2014年, 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1亿次, 海外旅游消费超过1万亿元, 同比增长近30%, 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从天津市情况看, 2015年上半年, 百盛百货、 远东百货、 津乐汇百货、 海玛特等多家大型零售企业和大型超市相继停业、 关闭;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天津国展中心开业的进口商品直营店销售火爆, 节假日购物结账有时甚至需要排队一小时以上。

扩大居民消费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居民增收和缩小收入差距

扩大居民消费最基础和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增加居民收入。 为此, 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首先, 加大初次分配向居民倾斜的力度,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建立和完善工资提高的集体协商机制、 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工资支付的保障机制, 监督和规范企业的分配行为, 严查部分企业以延长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定额等手段变相违反最低工资标准的行为, 将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强制性要求在企业推行, 使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 随企业效益同步增长, 改善一线职工工资低、 增长慢的现状。 其次, 加大二次分配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力度, 缩小收入差距。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 加快税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个人所得税, 加大对高收入者的所得税征收, 有计划的开征遗产税、 大额财产税等税种, 充分发挥税收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打破行业壁垒, 破除垄断, 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为企业和劳动者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

(二)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保障水平的提升能消除人民的后顾之忧, 从而增强消费信心, 开启消费闸门, 实现高储蓄向高消费的转化。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继续深化住房、教育、 医疗等关键领域体制改革。 增加公共财政支出, 强化政府在教育、医疗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房地产价格监测和调控, 保持房价合理增长。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除了进一步提高养老、 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率, 还应建立 “多层次、 多渠道”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高龄老人、 婴幼儿、 残疾人、 重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开设有针对性的保障和救助, 减轻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压力。 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扩大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房建设投入, 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缓解 “夹心层” 群体的住房压力。 三是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规范市场秩序, 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

(三)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改善供给结构,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供给不仅可以满足需求, 还能创造需求。 扩大居民消费, 不仅要在消费端创造条件, 更应该在供给端生产出满足居民需要的产品, 用供给去引导消费。 这就要求产业结构要与消费结构同步升级, 行业标准要与消费需求同步提高, 形成一个质优价美、 货真价实、 层次丰富、 服务完善的消费环境。 为此, 政府应强化市场管理,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严厉打击生产、 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广告、 虚假打折等误导消费者的违法行为, 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及时根据社会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修订和完善行业标准, 规范产品质量, 并加强监管, 满足人民对商品品质的需求;加大政策性补贴力度, 对生产新兴、先进、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产品的企业给予财税优惠和定向补贴, 对消费者也给予一定的购买补贴, 以鼓励产业结构升级, 引导消费热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扶持自主品牌建设, 把 “ 中国制造” 变成 “ 中国品牌”; 利用天津市自贸区和天津港的双重优势, 大力发展海外商品的直营销售模式, 把消费需求更多的留在本土, 促进天津市商贸发展和经济提速。

摘要:本文通过对天津市城乡居民消费现状的分析, 结合经济发展数据, 尝试探索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深入剖析天津市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扩大居民消费, 提升消费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

消费拉动型经济 篇9

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现存的突出问题

过去30年期间, 投资和出口增长强劲,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动力, 而消费不振则是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结构问题。

新常态下, 我国扩大内需的重心要从投资需求转向消费需求。新常态下, 我国需求结构方面, 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从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看, 最终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54.4%, 投资为48.5%, 出口则为2.9%。城乡居民的消费而言, 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消费总额增长缓慢。

我国最终消费总额年均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GDP增长9.8%, 国家财政收入均增长14.6%, 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年均增长分别仅为7.4%和7.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经验表明:最终消费总额的增长, 大体上都保持与国内生产总值相近的增长率。

(二) 消费率偏低。

目前, 我国居民的最终消费率为60%, 不仅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 (美国、英国的消费率均在80%以上) , 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印度、巴西为80%) , 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约10多个百分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估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 , 这意味着通过提高消费率刺激经济增长在我国仍具有广阔的空间。

(三) 消费周期变化较快, 使生产难适应。

我国居民目前正逐步进入新一轮消费周期。这一轮消费周期, 将以家电在农村普及。住房、轿车、电脑商品逐步进入城市家庭为主要标志, 即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向万元级、十万元级消费发展。农村从百元级向千元级、万元级消费发展。而目前社会生产还难以满足消费周期的巨大变化。

(四) 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滞后。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 在长期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中, 形成了一种重生产、轻消费, 重节约、喜积蓄的传统观念, 时至今日, 这种传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同时, 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福利化”传统观念, 也使人们有钱不想花。

另外, 人们对预期消费和收入不确定性存有担忧心理。一方面一些正在出台和正在酝酿出台的改革措施诸如医疗、保险、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都要求居民自己支付相当一部分费用, 这就使居民未来的支出预期增大, 从而不得不减少即期消费;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不够景气, 加上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在低位徘徊, 这就使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缺乏信心, 不知以后能否赚到钱, 因而即使有钱也不敢花或者省着花, 以免将来陷入困境。

(五) 消费环境不好, 消费积极性不高。

第一, 政策环境不适应。消费政策如何, 对消费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在过去短缺经济条件下, 我国的消费政策是限制性的。而今天短缺经济已经结束, 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迫切需要的是鼓励消费的政策。但是, 我们的很多消费政策依然是限制性的。房地产行业的限购、限贷, 一些城市实施的汽车限购政策等, 这些政策严重地制约了人们消费的增长, 必须加以修改或废除;第二, 生活环境不配套。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原因, 许多地方的生活消费环境不佳, 因而抑制了消费的增长;第三, 信贷环境不宽松。信贷消费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且贷款的条件过于苛刻, 贷款数额低、期限短、利率高、范围窄, 使一些本想进行信贷消费的居民望而却步, 只好把消费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 这样在实现购买前他们势必要进行长时间的储蓄, 从而拉长了消费的周期, 使一些本来可以适度超前的消费得不到实现;第四, 市场环境不通畅。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流通事业和市场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流通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现代化的大商厦过多;另一方面是方便城乡居民日常购物的商业网点特别是连锁商业发展过慢。二是市场流通秩序比较混乱。特别是农村市场, 由于监督管理力度太弱, 一些行业和产品的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难以得到有效治理, 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商品的流通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积极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适当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当前有效需求不足, 消费不旺制约着经济的增长。如何刺激内需和引导消费, 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积极扩大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 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首先, 增加转移支付, 以促进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 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其次, 增加政府购买, 一定意义上讲, 就是扩大政府的公共消费, 以刺激生产;第三, 减少税收, 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个人税收负担, 从而直接推动生产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

(二) 减少低收入群体。

根据凯恩斯主义学说, 随着个人收入水平提高, 边际消费倾向会呈现递减趋势, 也就是说收入越高的人, 它用于消费的部分占总收入的比重相对越低。所以, 只有大多数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 才会加速社会消费总量的增加。减少低收入群体, 一是拓宽普通劳动者就业门路, 实施再就业工程, 逐步减少城镇低收入群体比重和人数;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进程;三是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 增加有效供给。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 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 它就失去对各类商品购买的动力。这时要想让消费需求增加, 就必须有更高层次的商品和服务, 以满足新的消费需求。这就是用增加有效供给的办法, 来提高全社会的消费水平。

(四) 大力发展假日经济。

假日是人们习惯购买的时间。长假的推出, 改变了人们的休闲方式, 不仅给旅游、商业、餐饮业等带来生机, 还拉动了铁路、航空、通讯、金融等各行业的发展, 因而假日经济是启动消费、拉动内需、推动市场经济繁荣的突破口。

(五) 积极扩大消费信贷。

消费信贷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银行为消费者提供的, 用来满足消费需求的贷款, 是利用信贷手段促进消费的重要方式。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 传统的“攒钱消费”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应该广泛宣传消费信贷, 发挥其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鼓励借贷消费。

(六) 拓宽和优化社会性消费空间。

优化社会性消费空间, 就是要通过新型城镇化率蕴含的巨大机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 着力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新型城镇化促使城镇消费群体扩大, 结构升级和潜力不断释放的同时, 也会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巨大的投资需求, 从而拉动城镇化的巨大需求空间。在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 务必要加强社会治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人的素质等, 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消费创造安定团结、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任仲文.大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5.

[2]刘文革, 崔日明, 王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消费拉动型经济 篇10

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贷危机, 其影响力是巨大的。这场危机在中国资本市场制造悲观气氛, 更主要的, 中国的经济是高度外向的, 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40%, 以前正是由于美国人借钱消费, 消化了中国的过剩产能, 从而使美国的金融和中国的制造双繁荣, 现在美国金融危机, 必然终结美国人借钱消费模式, 中国制造随之受影响。对中国来说, 国内产能将严重过剩, 财富分配悬殊, 国内需求严重不足。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消费的作用应该是最稳定, 同时, 消费也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这些年来, 为外需服务的庞大制造业能力, 只要有一部分转向对内, 中国经济不但可能持续高速增长, 而且对全球经济“过冬”也有积极作用。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潜力还未释放, 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都还未完全发挥作用,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还存在, 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主要是以下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体制方面的制约;二是消费本身的问题, 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制约。

中国当前正面临居民消费升级的新时期, 特别是进入小康社会后, 更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从消费结构的升级可以看到, 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强的依赖性, 消费升级主要涉及信息产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教育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更加强烈, 第三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 必将成为促进、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第三产业总包含13个行业, 各个行业发展不均衡,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各有轻重, 究竟哪些行业是重要的行业;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行业?下文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从中寻找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几个行业。

实证所选取的数据是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这13个行业对应13个变量, 分别记为x1, x2, ……x13, 其中x1代表农、林、牧渔服务业, x2代表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 x3代表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x4代表邮电通信业, x5代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x6代表金融、保险业, x7代表房地产, x8代表社会服务业, x9代表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x10代表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x11代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x12代表国家机构、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x13代表其他行业[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0) 、 (2007) 》]。表1为主成分分析的解释总方差的结果。

表1是用于判定所有变量的主分量的个数, 其结果是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规则得到的主成份。从表1中可以看到, 主成分分析将原来13个变量合成为2个主分量, 通过导出两个主分量, 使其尽可能对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 且彼此间不相关。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2%, 即两个主成分能够概括大部分信息, 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其中第一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63.7%, 即第一主成分包含的行业是第三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行业, 解释了第三产业发展的63.7%。第二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21.5%, 即表示第二主成分中所包含的行业解释了第三产业发展的21.5%。

表2反映了各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 通过这个系数矩阵可以用各原变量写出因子表达式, 即:

F1=0.751x1-0.681x2-0.902x3+0.980x4-0.950x5-0.656x6+0.485x7+0.967x8+0.285x9+0.987x10+0.960x11-0.653x12-0.756x13

F2=-0.127x1+0.692x2-0.408x3+0.135x4-0.120x5+0.710x6+0.304x7+0.227x8-0.875x9-6.292E-02x10+0.175x11-0.721x12+0.366x13

从系数上判断每个主成分中所包含的主要变量。在第一主成分中,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行业的系数比较大, 分别为-0.902、0.980、-0.950、0.967和0.987, 即第一主成分是有这5个变量确定的, 而第一主成分又是最重要的主成分。因此, 这5个行业最能解释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主成分中, 最显著的变量包括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金融保险、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个行业, 系数是0.692、0.710、和-0.875。从第三消费升级情况来看, 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 要着力提高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实证结论

首先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63.7%, 解释了大部分的信息。从第一主成分的包含信息就可以看出哪些行业将是最重要的行业。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行业是第一主成分中系数比较大的变量, 分别是-0.902、0.980、-0.950、0.967和0.987, 因而也是最能解释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是第二主成分, 方差贡献率是21.5%, 它所包含的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金融保险、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个行业, 系数是0.692、0.710和-0.875。

要加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就要抓住消费升级的机会,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从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次消费升级更加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从第三次消费升级的情况看, 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要着力提高交通和仓储业、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优化产业结构除了发展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外, 还要发展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等产业, 以及社区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产业。新产业不断发展了, 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就会促进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作为新一轮的消费热点, 住、行产业的发展将是立足点。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住房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将成为重点产业, 优先发展建筑和汽车制造业, 并由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健康的快速发展。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中国拥有巨大的内需潜力。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消费的作用应该是最稳定的, 同时, 消费也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这些年来, 为外需服务的庞大制造业能力, 只要有一部分转向对内, 中国经济就可能持续高速增长。文章就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消费,经济增长,拉动,因素

参考文献

[1]、邓彦, 吴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作用实证分析[J].经济金融观察, 2006 (4) .

[2]、范小仲.逐步提高消费率与促进经济自主增长[J].理论与时间, 2004 (3) .

[3]、刘伟.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关键[J].新财经, 2006 (3) .

[4]、康松, 陈裴.必须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J].百家论坛, 2005 (6) .

活跃股市也能拉动消费 篇11

确实,上半年投资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而消费增长15.4%,虽然比投资增速要低,却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1个百分点,一“下”一“上”二者差距缩小了6个百分点。而且,消费增长呈现出一季比一季高的态势:一季度增长14.9%;二季度增长15.8%,其中6月份增幅更达16%。今年上半年的消费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

还有进出口,上半年增长23.3%,比上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与一季度持平。须知这其中包含了7月1日起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一些企业在6月份突击出口的因素,下半年随着政策落实,出口增速还会下降。

那么,今年上半年消费增幅为什么会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消费升级加快。消费增长主要表现为汽车和住房消费,其中汽车、家具、建筑装潢材料等增速都达百分之三四十。显然,以汽车、住房为主要表现的消费升级和消费拉动,其背后离不开股市。谁都知道,没有股市的投资盈利,一般家庭要靠那点工薪收入买房买车几无可能。概而言之,活跃股市是消费拉动.进而也是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基础。

据国家统计局重新核算,2006年我国GDP已超过21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人均GDP到了这个水平,居民家庭资产理应从消费品逐渐向投资品转化。只有储蓄向投资转化,消费品向投资品转化,人们除了工薪收入之外,还有较大一块投资收益,这才是敢于消费、敢于消费升级的物质基础,要不然光猪肉涨价就够你受的了。可目前的现状是,全社会各项存款高达36.9万亿元,股票流通市值才5万多亿元。前一阵股市涨得猛了一点,储蓄向股市流得多了一点,方方面面就采用所谓“政策组合拳”来挤泡沫,挤得大小投资人纷纷撤离股市,这消费拉动还能持续吗?

事实上,股市不仅对老百姓有财富效应,更是国有资本增值的大功臣。举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一切:据国资部门统计,迄今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总值约20万亿元,国有净资产约8万亿~9万亿元,就是说,中国人民奋斗近60年,好不容易置下了8万亿-9万亿元的国有资产家当。而股票市值从2005年6月1000点时的3.7万亿元,两年后的今天已增至16万亿~17万亿元,其中国有股市值从两年前2.2万亿元,增至今天约11万亿元,两年增加8万多亿元,接近乃至超过建国以来全国人民所创造的国有资产净值之总和。

消费拉动型经济 篇12

关键词:消费,消费结构,消费主导型

一、消费在江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的一般规律看,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是有其客观性的。通常在一国经济起飞阶段, 投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投资的增长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生产能力的扩大, 特别是“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以轻纺工业产品为主体的出口将会迅速增加, 这时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得到明显提升, 使经济增长转向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来拉动。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 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国内的消费能力明显增强, 这时, 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 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并且消费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力。这是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从1997年开始, 我国提出要扩大内需, 包括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但10年过去了, 一直是投资增长较快, 出口增长保持高速, 消费增长明显趋弱, 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不协调性日益凸显, 而江苏的情况更为突出 (见表1) 。

综上可知, 江苏的最终消费率横向低于全国水平, 纵向呈现下滑趋势;居民消费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更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101个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300美元时 (1964年美元不变价经达到小康水平, 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为68.7%, 这意味着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已过2/3。随着城乡小康的实现, 江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也有了提升,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10715元, 实际增长6.9%,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4792元, 实际增长10.6%。随着城乡消费水平的提高, 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计算) , 消费率为80.2%, 在1000美元时消费率稳定在76.5%], 并不断趋于下降。与消费率下降同时并存的现象是江苏的政府消费率在稳步增长, 资本形成率也一直高于全国的资本形成率, 少数年份还达到50%以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也不断上升, 从2003年的6.2%增加到2007年的9.9%。目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 对世界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形成强烈冲击, 世界经济发生衰退的趋势日加严重。我国整体外贸出口压力较大, 江苏作为贸易依存度较高的省份, 出口压力无疑巨大。2008年5-9月全省单月进出口增幅分别为32.9%、23.9%、22.8%、15.6%、12.6%, 呈逐月下滑之势。出口的下降已经影响到消费品市场, 导致江苏消费品市场增速放缓, 10月份,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3.1%, 为2008年3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是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 大力促进农民消费, 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所以, 在当前经济下行期, 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对于推动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具有特殊意义。

资料来源:1999-2008年江苏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二、江苏居民消费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 江苏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江苏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 (GDP) 按当年的年均汇率折合, 达到4430美元, 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78元,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61元, 根据江苏全面小康指标中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人民币的数据, 江苏城镇居民已贡献率逐年提高, 2007年消费贡献率为45.3%, 而投资则为40.6%, 消费的贡献率已超过投资。2008年前3季度, 江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7.2亿元, 同比增长23.9%, 增幅不仅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 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中, 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3位。而同期, 江苏投资增速小幅加快1.3个百分点, 出口增速下滑5个百分点, 消费形势明显较好。在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 江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自1998年以来, 江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在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支出不断下降。代表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的下降, 表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经历由追求数量到注重消费质量的转变, 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已从“温饱型”过度到“小康型”。江苏城乡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娱乐这3项支出在消费支出的比重都不断上升。其中, 200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比1998年分别上升了3.3、1.25个百分点, 教育娱乐分别上升了5.01、3.1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交通通讯增长最快, 分别上升了6.93、5.68个百分点。总之, 消费层次较高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文娱服务等消费支出比重, 说明江苏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上升, 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向享受型、发展型结构转变。江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在提高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10年来农村居民绝对消费水平历史纵向比较有明显的提高, 人均消费支出从1998年的2336.8元增加到2007年的4791.7元。但是, 农村居民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进行横向比较, 两者差距却日渐扩大。2007年江苏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1998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落后10多年。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当年城镇居民的47.8%, 2007年为44.72%, 比1998年低了3.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1998年为2.09∶1, 到2003年差距扩大为近几年的最高点为2.48∶1, 此后缓慢下降, 2007年下降为2.24∶1, 但仍然高于1999年城乡消费比。城乡消费水平的扩大直接影响江苏消费需求的提升。

(二) 江苏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

凯恩斯认为, 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是递减的, 按照这一心理定律, 随着社会的收入增加, 增加的收入中, 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于是就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不足, 即消费不足。江苏城乡平均消费倾向在2004年以前均呈下降趋势。其中, 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98年的0.812下降到2007的0.654, 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则从1998年的0.692降低到2004年的0.638, 此后, 自2005年开始上升, 2007年上升为0.730, 但仅比1998年上升了3.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 减缓了江苏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势头。

(三) 高低收入组居民的消费差距继续扩大

消费差距不仅存在于城乡居民之间, 也存在于城镇、农村内部的不同收入组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 带来了消费差距也继续扩大。城镇最高收入组人均消费支出与最低收入组的比例由1999年的3.96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6.54, 消费绝对差额由1999年的5061.54元扩大到2007年的21000.65元。江苏农村中不同收入组居民的消费同城镇相似, 2007年农村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收入比为4.67, 消费支出比为2.16。高、低收入组家庭在消费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 消费结构的差异更加明显。城镇最高收入组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远远低于最低收入组, 2007年两者差距达到23.08个百分点。农村高、低收入户恩格尔系数相差7.97个百分点。高低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的差别也大, 2007年江苏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和中等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都高于平均水平, 其中, 最低收入户的消费倾向最高, 高于平均水平0.2。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都低于平均水平, 其中最高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平均水平0.11。2007年江苏农村居民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中等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都高于平均水平, 低收入户的消费倾向最高, 高于平均0.48。中高收入和高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平均水平, 其中, 高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平均水平0.17。江苏城乡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强却有较高的消费倾向, 高收入者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却有较低的消费倾向, 拉低了平均消费倾向的总水平, 使江苏居民总体消费需求受到抑制。

(四) 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 虽然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有所下降, 但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199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仅相差2.7个百分点, 但到2007年,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4.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虽呈下降趋势, 但从1998年到2007年仅下降了6.2个百分点。某些年份农村恩格尔系数还有所上升, 从2002年的40.0%上升到2005年的44%, 表明吃饭问题仍是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重点。2007年, 江苏农村居民居住支出比重是仅次于食品的第2大类支出, 但呈下降趋势, 且在某些年份上升, 波动较大。医疗保健支出、文教娱乐及服务比重分别上升了1.25、3.14个百分点, 上升的比重不多。而且, 用于家庭设备用品与杂项商品和服务的份额变化不大。

三、扩大消费, 增加居民收入, 加快江苏经济发展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随着消费品市场从供给约束型转变为需求约束型, 江苏经济发展由生产主导型发展成为消费主导型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江苏许多外向型企业在出口受挫后, 也纷纷转向内销市场, 通过增加内销市场份额弥补外销市场下降的损失, 商品供求矛盾进一步显现。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 可知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关系。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消费性支出也会增加。所以, 要扩大江苏居民消费, 除了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居民住房制度、稳定物价、改善消费环境外, 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一) 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扩大农村消费

江苏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8%, 农民消费基础水平低, 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消费需求, 必须启动农村消费。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从1998年的1.78:1扩大到2007年的2.50:1, 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制约了江苏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近年来, 农民消费倾向有所上升, 但依然不稳定, 主要受收入预期不稳定的影响。2008年, 虽然农副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使农民收益相应提高, 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又剥夺了农户相当多的收入。因此, 应当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将税费减免切实落到实处;要在发展生产和完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提高农民收入。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村民自治, 保证农业和非农产业的稳定发展, 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总之, 要通过各种途径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 提高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低, 而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 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差别越大, 消费倾向就越低, 收入分配越平等, 消费倾向越高。所以, 要提高江苏居民消费倾向, 除了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外, 还要着力提高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为了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切实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的前提下, 通过拓宽普通劳动者就业门路, 实施再就业工程, 逐步减少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比重和人数;要逐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保证低收入者平均工资水平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增长;还要通过加大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的投入, 逐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 提高购买力。

(三) 提高城镇中等收入者的总体收入水平

实证分析说明, 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处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之上, 因此, 稳定和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 能够提高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要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首先, 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要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明确保护一切合法收入和合法的私人财产。只有不断完善和落实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才有利于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队伍, 让人们敢于大胆地通过合法的手段致富。其次, 要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 进一步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 逐步改变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局面。最后, 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是规模经济的重要补充, 也是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好途径, 大力提高居民的经营性收入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一条蹊径。

(四) 要积极引导高收入群体增加大额消费

要依法保护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各种收入, 同时, 要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和扩大民间投资, 提高投资效率, 增加就业, 客观上进一步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努力开发有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特别是发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适应高收入群体不断增长的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消费层次的要求, 要大力拓展和增加信息、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供给。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2008.

[3]、龚志民.消费经济学前沿[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投放环境下一篇:110KV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