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生产

2024-11-16

拉动生产(通用12篇)

拉动生产 篇1

集装箱行业既有大批量单品种, 批量大时平均批量1000台, 又有小批量多品种, 最小批量1~5台, 月转产最多35次。每天机台加工零件切换频繁, 以往的生产方式是按照计划提前生产, 用足够的库存满足后道生产需求。如各零件配套数量不均, 数量少的导致后道供料紧张, 大量库存带来的问题:1) 占地面积大, 约几千平方, 库存材料积压金额大。2) 重复搬运, 领料人员增加, 造成管理的浪费。3) 工艺更改, 超前部分容易造成积压或报废。而先进企业的生产方式是在必要的时间, 生产必要的产品和必要的数量。以后道生产线的需要来带动前道的生产。

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呢?1) 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需要, 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2) 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 减少企业的材料成本。3) 使生产线的各种问题及矛盾显像出来, 便于管理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我们选择在部装前将零件加工与部装实现看板拉动, 拉动式生产是从市场需求出发, 由市场需求信息决定产品组装, 再由产品组装拉动零件加工。部装车间按需求发出工作指令, 零件加工车间按照指令生产, 这时物流与信息流结合在一起。信息的传递是采用看板方式, 由领取看板和生产指示看板两种。

1 相关流程

1) 当后工序摘下的领取看板积存在领取看板接受盒达到规定数量时, 物料配送人员取出领取看板到前工序零部件堆放区领料。

2) 后工序物流人员在领取零件A时, 就取下附在零件A上的生产指示看板, 并将其放置到看板接受盒中。

3) 物流人员将领取看板附在零件A上, 在交换两种看板时要注意仔细核对领取看板与生产指示看板及零件A信息是否相符。

4) 物流人员将零件A运往后道生产线, 在后道生产时将零件A上领取看板取下放置到看板接受盒中。

5) 在前工序, 生产了一点数量的零件时, 必须将接受盒中的生产指示看板取出, 按照到达的先后顺序开始生产。

6) 在同一条生产线按照顺序生产不同零件从而形成混流加工的方式。

7) 加工好的零件将生产指示看板放上去, 并运送零件堆放区。

这样领取看板在后道生产线内循环, 生产指示看板在零件加工生产线循环, 通过看板的流动来管理生产线的产品进度, 从而形成生产指令和搬运指令的生产信息系统, 也称双看板系统。

2 实施看板管理的规则

1) 后工序必须在必要的时间, 只按必要的数量, 从前工序领取必要的零件。

要改变传统的推动式的生产, 由供给这一观点变换为领取, 就可以有效的消除各种浪费, 实现准时生产。为了防止后工序任意领取, 有必要具体规定好, 如果没有看板, 领取一概不能进行, 领取的数量不能超过看板的数量, 看板必须附在零件上

2) 前工序仅按被后工序领取的零件数量进行生产。

生产数量不能超过看板规定的数量, 没有看板不得生产, 当该工序生产多种零件时, 必须按各看板到达的顺序进行生产。

3) 不合格的零件不能送到后工序

如果遵守这样的原则, 就要能及时发现在本工序出现的不合格品, 坚持工序内造就品质的理念, 其次不合格品积压在本工序, 能够明显的暴露问题, 使管理者快速制定改善措施

4) 必须将看板数量减少到最小程度

因为看板的数量代表了该零件的最大库存量, 所以必须将它控制到最小, 通过有计划的减少看板, 可及时发现问题, 找到原因, 使现场的改善活动不断进行。

5) 通过看板对生产进行微调

看板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作为生产和搬运的指令, 计划部门只将生产计划发到最后一道工序, 各工序间只使用看板进行流转, 可见通过看板对实际生产数量进行微调, 以应对需求的波动, 这样才能发挥看板的强大功能。

使用看板管理必须建立在生产的均衡化, 合理的设备布局以及标准作业的基础上, 没有这些条件的支持, 看板运作会变成凶器, 使管理变得更加混乱, 直至影响整个生产线的运转。

3 看板数量的计算

1) 订货点理论:在库存管理中物品的订货方式有定量订货和定期订货两种方式。

定量订货方式是当库存水平下降到订货点时, 就按一定数量进行订货, 这样虽然订货量是一定的, 但订货周期不确定。

定期订货方式是当库存水平下降到订货点时, 订货的周期是固定的, 按照预先设定的订货周期进行补货, 但每次的订货量是不同的。

2) 生产指示看板数量的确定

在双看板循环系统中, 为了便于领取看板的回收, 后工序一般采用定期领取的方式, 定期去物料存放点领取所需的零件, 而前工序则是定量生产方式, 也就是定量订货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必须的最大库存量应为订货点库存量, 看板总数量应满足最大库存量的需要。订货点库存量为:B=D*L+S。

式中, B为订货点库存量, D为平均日需求, L为生产周期 (包括物料的加工时间、搬运时间、看板回收时间、等待的时间等) , S为安全库存量。

生产指示看板的数量为:N=B/C

N为看板的数量, B为订货点库存量, C为盛放物料的容器的数量

4 领取看板数量的确定

后工序采用定期领取的方式, 这样订货量是不确定的, 需要根据一个订货周期需求量、采购提前期需求量、当前实际库存量、已订货而未到的量进行确定。

领取看板的数量N=D* (L+T+S) /C

N为领取看板的数量, D为平均日需求量, L为生产过程的时间 (加工时间、等待时间、搬运时间、看板回收时间等组成) , T为两次领取之间的间隔时间, S为安全库存时间, C为盛放容器的容量

通过看板拉动式方式的使用, 生产线的库存量得到控制, 物料的运输变得更加简捷有效, 一些生产过程中不宜发现的问题被充分的暴露出来, 并能很好的引导管理者进行各种改善, 生产现场是企业管理的一面镜子, 它折射出企业的管理状态和管理水平, 这样的企业才能永久地走下去。

拉动生产 篇2

发布时间:2015-04-23 字号:[大 中 小] 视 力保护色:

为检验我县民兵组织整顿工作和民兵组织队伍建设情况,进一步加强民兵的自身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快速集结的反应能力,4月21日上午,马鞍山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陈大林率机关工作组莅临我县民兵应急连点验大会,县委常委、副县长夏迎锋,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长徐胜,县人武部政委梅增兵,全体民兵应急连队员参加点验。

上午九时,在嘹亮的军歌声中,点验严格按照民兵整组程序展开,军分区首长对我县80名民兵应急连队员进行了现地点验。点验中,应急连队员步伐整齐、口号响亮、精神饱满,到点率达100﹪,且装备齐全、制度建全、资料规范、反应快速,不论是到位率还是个人作风纪律都得到军分区首长的好评。这次集结点验,既是提高参点人员的组织纪律性、强化国防意识的一次重要时机,也是对我县民兵应急分队快速收拢集结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对今年我县民兵整组工作成效的一次整体验收。

今年整组工作开展以来,县人武部立足新的起点,以建设全面过硬的战略预备力量为中心,围绕所担负的任务和需要,严格按照“平时应急、战时应战”标准,努力夯实民兵应急分队遂行非战争军事任务的能力,圆满完成了民兵整组工作规定的内容,在全县9个镇、1个企业单位,认真编好了应急连、通信、交战、铁(公)路防护、防化等民兵分队,民兵整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民兵组织建设的一些重要环节得到有效落实,民兵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实现了整建结合,整训结合、征用结合,推动了整组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

军分区政委陈大林听取了我县民兵整组工作情况汇报和观摩后,对今年我县民兵整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县民兵整组工作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效果明显,参演的民兵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参演程序正规有序,反应迅速,做到了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达到了演练的目的。

检查组一行还抽查了我县西埠镇武装部及西埠镇熊官塘村民兵营连部规范化建设情况,通过实地检查,检查组对我县基层武装部规范化建设和专武干部素质给予了高度评价。

“经济越是下行,越要将服务企业放在突出位置,多为企业做一些雪中送炭之事,共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魏尧在走访企业时强调,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把服务企业作为永恒主题,深入持久服务企业,帮助企业增强发展信心,协调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企业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助推企业健康发展。

望梅路区域改造项目组“阳光拆迁”暖民心

4月22日,望梅路区域改造项目组办公室附近,原自来水厂宿舍,一台挖掘机正在开机作业,旁边的土坡上几位工人正在拆除房屋,项目组组长王涌告诉笔者,这里是东苑小区A区16号楼的施工现场,拆除的是4月20刚签定协议的拔钉扫尾户。

望梅路区域改造项目组征迁范围包括原县医院区域、县妇幼保健站东边区域、原外贸局宿舍、网络公司区域以及拔钉扫尾五大块,涉及拆迁户57户,拆迁面积约7000平方米,交地40亩。

为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任务,项目组五位工作人员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的开展工作。一次,他们到一户人家去做工作,男主人只顾低头干事,把他们晾在一边。快一个小时过去了,男主人一个电话接后,骑车飞快离去,工作组只好返回。第二天,当他们再次出现时,男主人心有内疚的说,你们怎么又来了。工作人员笑着回答他,与你见面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得做下来慢慢谈。

与望梅路区域改造项目组打交道的拆迁户都知道,除了上门宣传以及拔钉扫尾户外,项目组都是电话预约在办公室与户家谈事,变“要我拆”为“我要拆”。4月22日,当笔者走进项目组的办公室,亲眼见到了这样的一幕,拆迁户王文斌与妻子一道坐在项目组成员金善树的桌子旁,聚精会神的听着金善树告诉他们安置房的位置、朝向、楼层、面积,好像金善树的说法与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王文斌夫妇感到非常满意,定下了一套位置三层的现房和一套位置五层的小高层。十分钟后,夫妻两从家里取回相关证件,当场签下了《含山县城市房屋征收安置协议书》。

金善树说,每份协议书背后堆积的是大家大量的艰辛付出,包括上门宣传、带到房子的位置看、坐下来谈等,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多次。对于大家来说,上班早、下班迟是正常现象,就连节假日也经常不能休息。“一定得站在拆迁户的位置为他们设身处地的考虑,这是根本。”一旁的副组长刘功久一语道破他们成功经验的秘诀。

用减税拉动投资 篇3

这几年,为了扩大内需,我们确实增加了政府采购,但对减税,却始终犹豫不决。1998年,税收不减反增,下半年还追收了1000亿。税负过重,不利于发展。我曾经指出,政府投资,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所以政府花钱,肯定不如企业花钱有效率。把企业的钱收到政府手里,也不利于扩大内需。为了交税,企业把流动资金都垫上了,怎么会不影响生产呢?所以扩大内需,必须适度减税。不久前我去华北调研,感到现在的地方财政,已差不多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老百姓编了一个顺口溜:“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乡财政哭爹喊娘”。中央财政每年增加2000亿,而有些县乡开工资都很困难。这个状况不改变,时间长了势必会影响基层政权的稳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现在有一个流行的提法,要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个提法,值得斟酌。比如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据说理由是我们的比重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可是要知道,我们的数字与别国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财政收入是干货,是没有水分的,收多少是多少;可作为分母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分却大得很。数字出政绩,政绩出干部,产值是随便报的,要多少有多少。分母被夸大了,所以我们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就显得偏低。如果用这样的数字与国外比较,自然会误导我们的决策。至于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似乎也缺乏依据。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不仅要统揽全国扩大再生产,而且要负责简单再生产,还要搞重点建设,这样把钱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是必然的。可是我们现在要搞市场经济,许多过去由中央政府办的事,现在已下放给了地方,按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中央应把一部分财权交给地方才对,可为何中央财政的比重还要提高呢?看来,这个问题的确有再研究的必要。

关于减税对经济的好处,我可以举两个例证:一个是肯尼迪的“减税计划”,一个是里根的“经济复兴税法”。肯尼迪1961年上台的时候,正好赶上一次新的经济衰退,因此他提出要在3年内使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与最低税率,分别从91%和20%,下降为65%和14%; 企业所得税则从52%与30%,分别下降为47%和23%。财政部原来估计,由于减税,政府在5年中可能会减少890亿美元的税收,但事后政府的税收却反而增加了540亿美元。而里根政府1981年推行全面减税,结果不仅遏止了经济衰退,而且给美国创造了从1982年底开始,连续25个月高速增长的奇迹,到1984年经过调整后,经济增长率还高达6.8%,仍是二战以来美国最有力的增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减税的经验,自然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不过,中国目前该不该通过减税,大家分歧很大。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低税率的国家,因为税收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只有14.5%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这个比率却达15%,所以据此认为,我们不应该减税。这里我们且不说GDP中的水分,我手头有一份资料,说如果考虑到计算口径的差异,比如把企业亏损补贴、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加上,我们的税收比重至少在15%以上。我虽无法确认这个数字的可靠性,但我感到至少有以下几个情节值得人们重视:一是近10年来,国有企业产值的比重已经下降为34%,而提供的税收却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1%,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为国有企业减负?二是目前政府正在鼓励投资,可税收方面却在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减征或停征该项税种,把重复建设的问题,交给行政法规或有关法律去控制;三是政府要拉动消费,可现行对酒精、轮胎、汽车等的征税,税率却很高,那么我们可否考虑,调整消费税目,减征或停征某些消费税。

总之,我们现行的税制,是1994年在中央实行“双紧”政策背景下出台的,现在已经时过境迁,如果我们能够审时度势,对税率适当下调,一定能更有效地拉动内需,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产线平衡与拉动生产在药厂的应用 篇4

在现代药厂生产中, 有不少药厂的后道包装工序流程依然采用的是推动方式来实现物流的运输。也就是说物料的供给和输送不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 而是随意和自发的行为。这种包装工序流程使得操作人员在岗位等待时间长, 导致工厂资源在各岗位的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 需要从流程上来分析过程, 查找出相应操作岗位的客户和供应商。程序分析是按作业的程序从第一道工序至最后一道工序、从第一个工作地到最后一个工作地、从原材料入厂到产品出厂所进行的全面分析或全过程分析。

1 现状分析与过程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其中一个岗位———成品输送岗位, 产品在完成包装后, 由操作人员安放到托盘上, 用手工叉车拉到车间与库房的门口, 再由库房人员入库。生产包装线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某工厂总共有5条包装线, 每条包装生产线的流程如图1所示。

上述流程目前有2名操作员完成, 其中一人负责产品装箱, 放入说明书, 完成后另一个操作员封箱并把成品放到托盘上, 托盘满后就送到仓库门口。

装箱运输产线的平衡分析, 通过测定平均每个工序时间需求计算, 如表2所示。过电子看板管理重新设计流程, 如图2所示。

为了避免生产运输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和过长的等待, 在库房区域设置一个拉货蜘蛛人, 弥补每条线上托盘送到仓库门口的时间 (120 s/托) 。

蜘蛛人每小时完成:5条线×0.833 3托盘/h=

操作员1岗位的一箱用时:作业A+作业B放说明书=60 s+3 s=63 s;

操作员2岗位的一箱用时:作业B封箱+作业C+作业D=17 s+5 s+120 s/72=23.66 s。

操作员2在每一箱药品包装的岗位等待时间:63 s-23.66 s=29.34 s, 将这个岗位列为第一个需要改善点。

2 过程改进

通过现场分析, 操作员都是等每托盘满了之后立即拉到库房门口, 库房再按产品入库。这种方式不符合精益管理中拉动生产的方式需求, 即根据客户需求拉动和入库。这样导致库房门口经常有积压, 而操作员2岗位空闲, 资源不平衡, 产生浪费。

通过团队讨论, 采用拉动生产方式, 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拉动托盘运送, 当生产线托盘满了, 通4.166托/h, 花费时间4.166托×120 s/托=500 s, 计8.3 min。剩余时间用在原料运送和包材的运输, 不在这里赘述。

由于需要在托盘满的时候通知蜘蛛人, 所以特意设计了一套光电传感系统, 如图3所示。

经过上面的改进, 两个操作员中其中一个的托盘的一部分工作由蜘蛛人来完成。但是, 另一部分工作, 比如封箱, 把外箱放到托盘上这个工作需要时间为17 s+5 s=22 s, 每一箱都需要花费这些时间。

进一步分析操作员1是否存在时间浪费, 由于每箱的产品是6盒为一排推出来的, 计算出频率是6 s, 测定操作员把一排盒子放到箱子的时间为3.5 s, 当每一排盒子推出时, 操作员有2.5 s的等待时间。

每一箱 (60盒) 的操作员1的岗位定额时间=实际工作时间+私事放宽+疲劳放宽+休息时间=3×10+20%×3×10=36 s (宽放和休息时间按实际工作时间的20%计算) , 这样操作员1这个岗位上会有60-36=24 s的等待时间。

通过上述研究认为, 操作员1岗位还有时间加以利用, 避免工序不平衡造成的浪费。通过团队讨论, 还是采用拉动生产方式来避免浪费, 为此设计了报警装置和缓冲装置。因为推料盘是6 s一推, 如果采用报警系统, 操作员没法及时处置, 根据上述的情况配置了一套缓冲装置, 这样操作员就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下面是为满足反应需求设计的缓冲:

假定操作员处于最糟糕的处境, 有一箱既没有封箱, 也没有安放到托盘上, 操作员这时候需要开始封箱, 期间缓冲区域需要能够容纳所有的推料, 以此计算缓冲时间需求。

总时间需求=封箱时间+安放时间=17 s+5 s=22 s设计退料次数=总时间/每次退料时间=22/6≈4次通过计算得出最少需要保留4次推料的存储空间。系统设计停机报警, 当员工处于休息时间或发生意外状况时, 当存储空间推料达到4次且没有被及时取走时, 上游产线停机。改进后的流程如图4所示。

3 结语

通过上述缓冲流程设计, 操作员1浪费的时间, 可以填补操作员2的一部分工作。这样通过产线平衡优化, 其中操作员2的工作被分解到蜘蛛人和操作员1共同分担。而蜘蛛人只需要1个人员操作就能满足各类物料的运输, 车间内部通过流程优化, 产线平衡, 减少了资源浪费, 可节约5个岗位。

摘要:通过分析药厂后道包装工序流程的现状, 以成品输送为例, 运用产线平衡与拉动生产方式改进了生产线流程, 能够提高工厂生产效益和劳动效率。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意义 篇5

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此理由的重要性,然后分别从文献综述、实证分析、最后政策倡议论述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对我们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就业理由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民生之本 安国之策 就业弹性 就业效应

研究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而今,就业成为了困扰各国政府的世界性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就业的增长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能带来就业增长,两者是正相关的,而且,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是西方工业化国家还是处于结构转换的发展中国家,都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互动机制。

国际上,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是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三个首要目标。

如何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更好的结合起来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理由之一。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经济快速稳步发展,而另一方面就业理由却日益严峻起来,最新消息说未来五年我国为就业最严峻时期。

因此加强对我国经济增长下就业理由的研究,倡导建立就业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一、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不能实现就业的增长。

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失业理由最近几年已经开始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

这方面的.研究多为实证性分析。

其研究策略包括:(1)采用计量模型,估计就业率或失业率对GDP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以研究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失业率的变动情况;(2)计算平均就业弹性,说明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3)通过对劳动人口参与率的估计进一步估算我国的真实失业率,从而说明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4)通过对各产业就业弹性的估算,研究不同产业产出的就业效应。

二、经济增长就业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在劳动力资源富裕的情况下,资本驱动的经济取得了几十年的长期发展,GDP增长率一直属于较高的速度。

在此过程中,经济的不断繁荣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但是这种依靠要素投入的发展不会是经济的常态,而是常常出现在一个国家的初步发展阶段。

长期看来,生产要素总是稀缺的,生产最终以来的只能是技术。

经济发展最终会向高技术高产率转化。

但是这个转化过程是曲折风险不断的,而且受一国的具体条件限制。

资本、劳动、技术、制度、资源等因素均可能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约束条件。

而我国目前正是走到这样一个过渡时期,经济起飞时一个很大的挑战。

国家正在引导经济向可持续发展调整,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式生产转化。

经济增长与失业正是矛盾的突出表现,究竟如何解释这一矛盾,需要我们进一步考察。

(一)变量与模型。

根据就业弹性的含义,它是指每增长1%,对就业增长的带动效应。

一般认为,影响经济增长和对就业需求的因素主要是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变化和资源禀赋条件。

以下的分析将撇开人口因素,凭借逻辑推理就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对就业弹性的应先展开分析,为构建计量模型创造理论起点。

变量选取、数据口径及模型设定:

被解释变量Y:用来表示GDP的就业弹性。

结构因素X1:选取历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构成比例。

制度因素X2:选取有一定难度,这里选择两个指标,一个是经济在社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用X21表示;另一个为国有部门的就业人数,用X22来表示。

资源禀赋X3:也选取两个指标,一个资本要素稀缺性以资本价格即利率来表示,这里用X31来表示一年期的实际存款利率;另一个指标X32表示劳动的价格即工资。

X4选取历年的人均GDP。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的,解释变量X1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技术进步程度,因此技术进步未被列入模型。

(二)计量结果。

从回归输出结果来看,说明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良好。

(三)计量结果分析。

1.关于资源禀赋

从理论上讲,实际利率是资本的真实价格,反映了资本的稀缺程度,从而影响微观经济活动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选择行为,进而对形成产业或产品生产的不同就业需求效应。

2.关于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关,代表社会居民的生活富足状况。

收入水平对就业弹性是有一定影响的,较为可行的解释可能是收入水平提高,使得社会人口获得教育的范围扩大和受教育时间延长,收入水平提高还带来居民休闲时间增加,这些方面,对于就业弹性会产生一定影响。

3.关于结构因素

回归输出结果较为满意。

这预示着我国当前时期,经济结构剧烈变动,特别是工业化的持久推进,会对就业形成巨大压力。

4.关于制度因素

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制度或体制因素变革对就业的重大影响是毫无怀疑的。

三、政策倡议

由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一些有助于我们解决就业的一些措施:

(一)调整经济增长以创造就业为导向,保证就业与经济的同步增长。

我国的失业并不是短期的摩擦型、周期型,而是长期的菲自愿失业。

相对于我国比较低水平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经济的容纳能力有限,在过去及未来的几十年中,失业理由恐怕是我国发展中最大的经济与社会理由。

我们应该把解决就业理由放到战略地位上来,把我们以追求速度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转向以创造就业为目标的经济增长。

(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创造新的增长源泉。

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不只与其增长总量和增长速度有关,还与经济增长的模式和质量有关。

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本的投入,而资本的就业弹性却在不断下降,其对就业的拉动越来越弱,我们应该把经济尽量转换到依靠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要素上来。

(三)增强政府考核的全面性。

政府在解决失业理由上不仅要用经济政策同时也要用政治手段。

国家应该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就业状况、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以此激励地方政府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对增长与就业理由兼而顾之,从而对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我国目前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就业结构转换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就业的增长。

因此,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双重目标的最有效捷径。

(五)调整分配收入政策,提高消费比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出发点。

消费需求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就需要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我国地区之间、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大,要逐步加大政府转移支付,调整收入分配,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降低积累率,逐步带动我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趋于协调,引导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我们要建立统一完善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转变社会保障的分割局面,考虑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筹全国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对福利公积金等进行统一管理,在全国范围而不是地区发挥再分配功能;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社会统筹范围,把农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均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尹秀娟.青海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压力理由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2]杨淑华,鄂咏红.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相悖矛盾的深思[J].经济纵横.,(06).

拉动内需 创造奇迹 篇6

在百年难遇的机遇里,用百年难遇的超常规政策去争取百年难遇的高速发展,这不仅仅是“保七创八”的问题,而是能否追创德国高速发展模式的经济奇迹。德国曾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两次世界大战每次战败后国家和社会更是一片废虚,但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却创造了GDP增长过15%~25%,用传奇般的超短时间发展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如果中国政策得当,加快进行农村转移改造、城镇建设、规模化农业企业及农业产业工人改造,中国也可以在五年内拉动近50万亿的内需,并可促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再维持30年,创造近200万亿新需求,打造成全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成为拉动亚太经济、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创造属于中国的另一个世界奇迹。

农业体制改革后乡镇社区化、集约化、企业集群化的建设,使最终“消灭农村”,“消灭农民”,这是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消除现有零星、分散的自然村落,以城乡科学统筹、资源综合利用来对农村、城乡、城镇进行新的规划,从而建立新的聚集化的乡镇社区格局,有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在新的乡镇社区基础上,逐步进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的改造,使农业从小农个体经济直接发展成农业企业、工厂、农场、集团、上市公司……,使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而最终实现“消灭农村、消灭农民”。

政府应该鼓励全社会、国内外以及所有企业和有实力的个人来联办、兴办农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政府给予法律法规和政策税收上的支持和世贸框架的各种农业补贴等,包括制定与当地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地区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政府要从直接管理具体的小农经济、农村人员、农业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大政方针,同时企业化后的农业企业单位将使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方针能真正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例如:以企业为单位一定比个体为单位更能有效贯彻实施农业税费改革、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有效转化等政策措施。仅以现在的科技下乡为例,专家下到田埂地头一个个、一遍遍的进行技术指导,与到农业企业生产现场集中培训相比,贯彻落实力度无法相比拟。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高科技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而增强的企业对工人也可提供更为长期稳定的保障。大部分现在的农村人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转换、来放弃目前所谓的个人的、家庭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而成为有基本医保和社保的农业企业的员工、工人,并按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企业内部分工培训成为相对稳定的、有所专长的职工。这样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将会得到合理、合适的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并且会进一步分化成各种相互配套、配合、关联的企业集群体,如农业产品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等等,这样的农业企业将比个体农户更有生存力、竞争力,更容易进行科技革新、更新换代,对农业企业员工进行更为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整体提高农业企业员工的素质。这样会形成一个很好双向态势,政府依法支持管理农业企业,农业企业依法依规管理农业产业工人,农业工人依法依规凭其劳动成效取得其应得到的收入和社会保障。

要借鉴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遍布全国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特区和发展园区、农业产业孵化器、农业高新科技开发区,各种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养殖、培植基地,使农业产业也走上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农业体制改革尤为重要的问题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的素质,“人的改变比经济更为重要深远”。数以百万计的规模化农业企业建立后,如果农业产业工人的素质跟不上企业需要,将使农业体制改革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政府要在近10年内,特别是头5年内,要加大对法定劳动年龄段的现在农村人员进行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再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就业能力,每年应该对农村再增加500~1000亿元教育培训投入,短期内可临时提高当前“农民工”的就业机会,长期则为全面农业体制改革后的农业企业打下人力资源基础。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不缺乏单个城镇的总体规划,但缺乏区域性、全省性的乡镇社区体系规划,更缺乏全国性的乡镇体系规划,造成目前农村建设的盲目性、重复建设和土地等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科学的统一规划的农业体制改革将有利于大幅降低不必要的土地浪费,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如不必要的道路建设、田埂建设、小水利建设、房屋基础建设,更不必要的村村通公路、通水电、通电力通讯等建设,因此可以增加有效耕地达数亿亩。企业化的土地大生产比小农个体生产更好的避免重复生产,避免出现当今一家一户小农经营与市场经济下大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所造成的农产品大量趋同、重复生产、产大于需的严重损失。因此农业体制改革后乡镇社区化、集约化、企业集群化的建设,使最终“消灭农村”,“消灭农民”,这是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建设

由于大部分农村人员不必再一生为了一亩三分地而四处奔波,不必凭直觉、封闭式的生产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从此有了基本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不再需要把大量的收入投入到原始的生产资料中而转向消费,转向自身需求、家庭需求以及相适应的自身健康、提高教育知识水平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那么中国的内需才能真正如涛涛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这才是真正、可持久的扩大了内需,而不是低收入下的短期消费。

中国扩大内需、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政策制定,是对此前《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重新修改,应重新制定“新兴农业产业科学建设和发展规划”,为中国在10年内基本“消灭农村、“消灭农民”,把农业变成规模农业产业企业,把农民改造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把农村村庄相对集中并规模化变迁为区、镇,提供巨大支持和难得发展机遇。

中国下一个30年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外需受限和内需不足,而城乡二元体制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一个正在力求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内部需求(尤其消费需求)持续不振,反映了整体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失衡,创造了巨大财富的中国劳动力红利,特别是农村廉价劳动力因不能融入城市化、城镇化进行消费而产生的巨大供需缺口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内部需求不足与贫富差距的悬殊直接相关。中国城乡二元隔离制造成巨大的城乡贫富差距,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核心。

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富起来,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内需,关键还在于城镇化。城镇化率上不去,农民要富起来是不可能的。把农民转型为城镇居民,把农民改造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而最终实现“消灭农民”、“消灭农村”、“消灭城乡二元隔离体制”的终极目标。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原始农业、最多农民和历史久远的农村,作为一个区域差别大、发展不均衡的巨型经济体和农业、农民占较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规模化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必须加大投资对农业产业和农村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科学规划和改造建设。

要综合地质、环境、城市规划等多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为城镇的重建科学选址,并将人口较少、规模小、分散零星的小村子重新整合起来,集中选址建设新的集约型村镇,放弃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有缺陷、易受风雨、洪涝、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寄害的地域,在水源、地质等自然环境好、交通相对方便的地区重新选址、科学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盲目重建所带来的巨大社会资源、国家财富、人民利益的浪费。

对于人口少、规格小、环境较差的农村(除非特殊的国防战略需要)盲目进行“村村通工程”(通路、通电气、通电讯等),将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利用此次新农村城镇化转移改造建设和扩大城镇化率的契机,有效迁移、整合农村人口,以一个社会、经济活动成本合理相匹配的人口比例、规模建立新的聚居区式的新村镇、集群型农场,可以保障国家投入资金的最高社会效率、经济效率和回报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重组,将可使全国的耕地面积从原有的18亿亩节约提升至22亿亩左右。

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最困难之处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起步于城市,最终落脚在农村。预计加大投资后的农村城镇化转移改造建设将在短期内为扩大内需,持续拉动经济GDP高速增长。

由于此项建设数量巨大、市场巨大,且需长期建设,因此会持续拉动钢材、水泥、建材、家电、家居、设计、保险、金融、银行、旅游、商业、餐饮、娱乐、城建、城管、物管、医药、卫生、文化等相关行业,并可大幅增加税收,并增加和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村、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转移改造等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空间,大多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需求增加,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拉动式生产中的看板设计与实施 篇7

一、拉动式生产的需求特点

拉动式生产方式指生产系统中的物料流由实际需求拉动, 其逻辑是:除非真正需要, 否则就不生产, 也就不需要配送补料, 也正因为如此的逻辑, 才使得消除浪费成为可能:降低库存、减少运输和移动、减少等待、避免过度生产等等……, 正因为拉动生产的这些优势, 也使得该生产方式在近几年备受推崇。

二、板为拉动而生

“看板”一词来源于日语, 原意是传达生产任务的卡片。究其根源, 看板可以上溯到精益生产的起源——丰田生产方式的初期。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 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之一, 大野耐一先生在日本的丰田汽车制造厂引入内部市场机制, 由后工序向前工序发出生产订单, 他把这种内部定单写在卡片上, 称之为看板。

在这种内部模拟市场方式下, 由顾客决定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而后工序被定义为顾客, 是由后工序决定前工序的生产, 因此这种方式也被称之为“拉动生产”。拉动生产的信息传递工具就是看板, 因此也常被称之为拉动看板。

三、看板在拉动中的角色

看板是一种由顾客需求驱动的计划微调与进度控制方法。在看板控制流程中, 作业员根据下一工序的真实需求来决定生产, 而不是根据若干天前根据预测制定的生产计划来组织生产的。因此, 对于一个实施了看板的流程来说, 必须遵守以下两点:

第一、只生产顾客 (后工序) 需要的产品, 绝不超出客户的需求;

第二、只根据客户发出的生产指示进行生产, 绝不自行组织生产。

拉动看板取代了传统的制定周计划或者日计划后的控制工作。传统生产计划由计划职能部门做出, 并用文字的形式发出, 然后依靠调度进行调整。在看板方式下, 计划由作业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 并且采用目视信号代替了文字形式的生产指令。当然, 拉动看板仅仅是一种控制工具, 不要把它看成是计划工具。看板无法制定长期计划甚至周计划, 它执行的是针对实际情况的改变为对生产计划进行微调的工作。拉动看板不会取代生产计划的作用, 相反, 生产计划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建立一套拉动看板系统, 这套系统反过来提高了计划的执行力。那么, 拉动看板究竟取代了生产计划的哪些内容呢?

为了保证计划进度, 每日不得不做的调度工作。

为了制定合理的计划, 计划员和管理者不得不过于频繁地巡视现场, 察看生产进度情况。

这样一来, 物料员、计划员、管理者就得以解放出来, 把时间用在解决异常问题和进行流程持续改善上来。最后, 拉动看板对整个增值流程实现了很好的控制, 而且作业员通过拉动看板获得了充分的授权来控制生产线。

四、看板配送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一) 设计及实施团队的构成

这个小组的人员构成需要认真选定, 全部由管理精英或者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并非首选。要知道, 看板的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员的参与, 要让看板运行相关人员都来参加, 才能保证实施的成功。因此, 我们应该建立起包含所有相关部门的、跨越职能的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包括:作业员、物料员、经理、主管、计划员。他们掌握着丰富的生产知识、物流知识、管理知识, 因此能够进行成功的看板规则设计。另外, 他们的参与有助于减少各个方面对于变革的阻力, 有利于所有相关人员都变成主动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的局外人。

(二) 看板数据采集与输出

1、采集:需求基本数据:

(1) 每班 (8小时) 的产能设计为80台, 扣除休息和用餐等时间, 生产节拍为5分钟/台。

(2) 综合考虑拣货、送料路线等因素, 仓库的看板补料周期为平均2小时。

(3) 发动机约由300种零部件构成。

(4) BOM数据的确认

2、输出:看板个数的计算: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出:

(1) 某一工位在2小时内所消耗的零件数量;

(2) 再考虑:约10%的缓冲量;

(3) 再考虑:每种零件的最小包装数量根据 (1) 、 (2) 、 (3) 可以得出看板个数。

(三) 看板拉动的职责定义和流程设计

(1) 用系统看板方式补料的物料

生产线员工:

对于放置在线边货架上的看板物料:一旦生产线员工发现一盒物料用完, 他们需将空盒子放在货架的回料层上, 同时将看板卡插在对应的看板板的盒子里。

对于放置在线边托盘区域的看板物料 (紫色地标) :一旦生产线员工发现一托物料用完 (第一个看板) , 他们需将看板卡插在对应的看板板的盒子里, 同时通知仓库将第二个看板位置的托盘拖至第一个看板位置用于生产。对于需要仓库开箱的物料, 如缸体, 缸盖, 提前通知仓库开箱。

(2) 供应链配送中心:

仓库的补料员工, 携带MDE每隔0.5小时巡线补料一次。仓库补料员工至线边的看板板发现有看板卡时, 用MDE扫描看板ID条形码, 创建补料TO (转移订单) , 同时带回看板卡至仓库的发料中心的看板板对应的盒子里。

一旦仓库拣货员工在他们的MDE上收到补料TO的信息, 他们做拣料并运送到发料中心, 确认TO, 完成系统转账。仓库补料员工将看板卡挂在对应的物料外包装上, 发送至指定的POU (物料使用点) 点, 并把空托盘 (周转箱) 带回仓库, 同时扫描生产线员工新插在看板板的看板卡 (如此循环操作) 。

2、以工位自动触发方式补料的物料 (OSS)

(1) 生产线员工:

生产线员工按顺序使用OSS物料, 并且将MES (生产执行系统) 标签上的信息和制造卡上的信息作核对。

(2) 供应链配送中心:

仓库补料员工根据MES触发的信号来备料, 并将物料按顺序放置在OSS推车中, 然后将OSS推车推到指定的工位。

仓库补料员工发现OSS配料区的物料用空前 (低于6件) , 扫描看板卡的ID, 创建TO, 同时带回看板卡至仓库的发料中心的看板板对应的盒子里。一旦仓库拣货员工在他们的MDE上收到补料TO的信息, 他们做拣料并运送到发料中心, 确认TO, 完成系统转账。

仓库补料员工将看板卡挂在对应的物料外包装上, 发送至指定的OSS配料点, 并把空托盘 (周转箱) 带回仓库, (如此循环操作) 。

(四) 看板运行前的培训

要使看板能够顺利的运行, 在正式开始运行看板之前, 必须要开展广泛而全面的培训。必须培训告诉所有看板运行的参与者和使用者:他们在看板中扮演得的角色是什么, 看板是如何运行的、以及他们应该操作中应该注意的细节。

第一、模拟演练:首先准备一个模拟场所, 把大致的运作情况演示给大家看;

第二、资料准备:为每人准备一份书面的SWS“标准操作说明书”, 这种说明书应该详细列举看板运行中的各种状况, 以及各个角色在该状况下应该采取的措施。让大家即使在没有培训者的情况下也可以看懂操作要求。

第三、实战操作演练: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短时间试运行, 进一步改进可能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培训上述三个步骤, 知道大家都可以独自的理解看板流程的各环节内容, 并能够独立操作。

(五) 正式启动看板流程

正式启动之前, 务必要和生产计划、生产车间主管、直至各个工位的具体操作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 获得他们的全力支持,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

设计好看板的运行规则并且完成了前面培训, 还要检查以下的内容是否准备妥当:

首先, 在正式启动之前, 要确认各项目视措施是否已经到位, 把看板指示信号设置好, 标明生产控制点。这样将有助于避免启动时的混乱以及有助于培训的顺利进行。

其次, 正式启动之前, 要制定好系统的转换方案, 现行系统的库存量和看板系统的标准库存量是不同的, 因此需要根据运行看板所必要的精确库存量, 额外组织一段时间的生产, 用以消耗多余的库存量, 从而实现系统的转换。

最后, 正式启动之前, 要确认各类工具的可用性, 并联系EHS部门进行安全方面的评估, 以保证运作时的安全万无一失。

(六) 跟踪和维护看板效果

看板拉动正式启动以后, 在至少1-2月之内, 务必要做的是对看板流程的监察和维护。很多时候, 看启动阶段之所以出问题, 就是由于监察工作没有认真开展。因此, 在看板实施阶段, 就要预先设计好监察人员的工作。通常情况下, 监察员的工作就是监督作业员是否正确地按照看板的信号指示运作, 同时, 监察员要注意流程是否能像以前一样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监察员发现问题以后, 要立刻通知相关责任部门寻求解决方案。这阶段的工作目标, 是比作业员更早发现看板中的问题, 等作业员发现问题再向上汇报, 那可就晚了, 因为这就损害了作业员对拉动看板的信心。又因为看板的数量和客户需求量是相关的, 因此, 监察员同时要密切注意未来的需求变化, 以便于体现在看板数量上。同时, 监察员要与流程改善人员密切配合, 随时把改善成果转化为看板数量的减少。

(七) 持续改善

最后, 当看板已经开始顺利运行后, 要着手对拉动系统进行持续改善, 不断降低库存。不要迫不及待地降低看板的数量, 首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系统的运作情况, 鉴别确实超量的看板, 计算后再把多余的看板拿开。但是这种“观察现状, 然后减少看板”的改善方法, 说到底仍然是对现状的一种运筹 () 优化。改善结束后, 需要重新设置看板数量, 不要凭空想象可以缩减到什么程度, 而是要认认真真地按照看板的计算方法重新计算一遍。

五、总结成功实施看板的关键因素

看板拉动虽好, 也有不少公司想去尝试这种生产方式, 但很多公司出于担心失败而拒绝实施看板, 担心是什么呢:现场的控制。想充分“放权”给员工, 又担心员工没有足够的责任感去承担;被零库存的前景所震慑、所引导, 却又有各种理由担心停产、担心延误交货而引起客户的不满。这些担心都是不无道理的, 那么如何才能使风险降到最低呢?

笔者认为认真考虑以下所列7个要素, 是可以大大提高看板实施成功率的:

1、收集生产车间的需求数据至关重要。

2、准确计算并实际修正看板数量满足当前的生产需求。

3、设计合理的看板容器, 使物流更顺畅。

4、设计、制作合适的看板目视形式, 可视化的驱动看板流转。

5、合理的人员分工。

6、对作业员进行充分的培训, 与生产车间的充分沟通。

7、持续改进看板拉动流程, 对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改进。

机车电机及变压器拉动式生产研究 篇8

1.1 拉动式生产方式的生产控制

1.1.1 准时化

拉动式生产方式,是一种准时化的生产方式,应使用必要的材料在适当的时间内送到规定的工位。也就是说,所有的生产(包括制造、交货等),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进行生产,并因此引起生产活动。

在拉动式生产方式当中,准时化的生产形式并不采用集中计划的方式,而是每一道工序都按照工位来向前一道工序提出要求。

1.1.2 看板管理

所谓的看板,其实就是一种永久性的卡片,一般来讲,看板分为领取看板和生产指示看板两个类型,看板上通常记录着放货架号、零件编号、发行编号等信息。

在拉动式生产当中,看板是推动生产的一种实施手段,能有效传递生产现场的信息,而物料的配送方式通常是按照看板来执行的。一般来讲,看板的内容包含零件的品种、时间等,有取货送货、生产、防止物料生产、说明作业、防止不合格品、指出库存等6 种作用。

1.2 拉动式生产方式的工艺布局

在拉动式生产过程当中,其布局特点为自动化流水线,也就是按照工艺的流程来进行布局。在设施布置过程当中,要求搬运的时间及距离达到最短,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常常会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将设备布置成“U”形的生产线。为了配合这样的生产线,也需要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让一个员工同时能支配多台机器。

1.3 拉动式生产方式的信息流与物流方式

1.3.1 物流与信息流

在拉动式生产过程当中,生产流、物流等是紧密联系着的。在机车电机及变压器的生产过程当中,生产现场也随时都可以看到生产的进展状态。

在机车电机及变压器拉动式生产过程当中,其物流方式通常是每个后工序向前工序去取料,在取走配件之后,再分别进行组织生产需要的配件,以满足看板需求。

1.3.2 物料配送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拉动式生产往往呈现出流水线作业的形式。因此,想要实现单件流,就需要在流水线的两侧布置物料,这样的布置能让工作人员更好地进行操作。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准时化,生产现场还常配“水蜘蛛”来传送物料。

2 机车电机及变压器拉动式生产中的问题

2.1 无法覆盖生产周期

一般来讲,机车电机的生产周期为45~60 天,但目前我国的机车电机及变压器生产企业多采用月度排产的方式进行生产,这并不能覆盖电机的整个生产周期,经常会导致配料缺失等情况的出现,同时也会使生产过程不够均衡。

2.2 存货堆积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每道工序都会按照计划去尽量生产,由于只是单纯考虑了自身工序的效率,并没有考虑之后一道的工序是否需要,这就造成了工序之间的相互独立,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会使存货积压的问题产生。

2.3 对市场需求反应慢

如今,我国的机车电机及变压器生产企业往往是按照整年的预测计划进行整体的采购,这就会产生对市场需求反应慢的情况,而一旦不能良好地对市场的需求产生反应,就会造成资金积占、场地占用等问题的发生。

2.4 控制力较弱

目前,我国的机车电机及变压器生产企业大多仍在采用推动式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并不能适应小批量,或多品种的生产需求,这就会造成生产计划与组织脱节,对生产计划不能有效控制。

3 机车电机及变压器制造企业推行拉动式生产的措施

3.1 全员培训

在企业当中运用全员培训的方法,能有效地让员工转变观念,在思想上让员工能正确认识到实行拉动式生产的紧迫性,并尽快适应拉动式生产。

首先,应对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门进行培训,利用培训的方法来让管理层能正确的认识拉动式生产理念,并且能系统地对拉动式生产理念进行了解,掌握准时化生产、看板管理等专业知识。

其次,应对组长、班长等骨干人员进行培训,通过骨干员工思想的转变来带动全员思想的转变,同时应保证骨干员工能熟悉生产流程,灵活运用管理工具。

最后,则是要对全体普通员工进行培训,应该让每个人都认识到拉动式生产的重要性,增强员工适应拉动式生产管理的自觉性。

3.2 生产质量一体化

在机车电机及变压器拉动式生产过程当中,要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推行生产质量一体化。对于关键点应严格控制。各个工序应对不合格的产品坚持“不制造、不接受、不流入下工序”的原则,将质量控制从源头做好。

参考文献

[1]王炳成,姜秀娟,王卫.员工培训的动力机制设计——从“推动式”向“拉动式”的转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2).

需求拉动亚洲糖价上扬 篇9

受厄尔尼诺天气的影响, 马来西亚油棕榈产区天气比正常更加炎热干燥, 导致油棕榈树生长受到压力。如果高温天气持续, 那么今年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难以实现政府的目标。马来西亚油棕榈种植园主表示, 干燥天气可能延长马来西亚棕榈油低产期的时间, 从而提振棕榈油价格上涨。

二月份的干燥天气也可能影响油棕榈花成熟。棕榈花期一般需要6个月的时间成熟, 然后在四季度的高产期结果。马来西亚商品部曾预计2010年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将达到1810万t, 比上年的1760万t增长2.8%。政府数据显示, 2008年毛棕榈油产量为1730万t。分析师称, 这可能推动棕榈油价格上涨, 并缩小棕榈油与豆油的价差。

晋西车轴拉动世界奔跑 篇10

依靠科技创新, 山西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集群化、信息化, 为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基础;着力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 加快构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为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 新材料产业顺势而起, 并带动了山西上下游产业的发展;食品工业历经风雨见彩虹, 表现不俗, 一路向好……

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 山西产业转型波澜壮阔。本期, 记者带您走进相关企业, 透过企业蝶变历程, 追寻这一转型的轨迹。

在全国平均每3根铁路车轴中, 就有1根产自晋西;

在全世界平均每10根铁路车轴中, 就有1根产自晋西;

晋西每年产销的15万根左右的铁路车轴中, 有1/3进入国际市场;

……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就山西省而言, 推进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迫切要求和重大战略举措。同时, 装备制造业也是山西省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重点培育的支柱型产业。

晋西车轴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亚洲最大的铁路车轴生产基地, 正以大幅的步伐投身到转型跨越发展的浪潮中, 在山西省装备制造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晋西车轴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史, 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 当时还只是原晋西机器厂 (现为晋西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的一个铁路车轴制造车间, 在3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 晋西车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大发展, 于2000年正式成立股份制公司, 200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现已成为一个总资产22亿元, 集铁路车轴、轮对、转向架、货车整车等铁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于一体的上市公司。

走进晋西车轴, 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频频飞入的客户订单, 抓紧施工的建设项目等等, 都为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优异表现提供了最好的注解。作为晋西车轴核心产品的铁路车轴, 已累计生产150多万根, 产销量从2001年的5万余根, 增加到2010年的15万根, 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由“九五”末期的不到30%稳步提高到“十一五”的50%以上, 国内客车车轴的市场占有率稳定在65%以上, 并跻身全球铁路车轴专业化生产企业的第一梯队。

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 是晋西车轴长期以来在技术改造、产品研发、队伍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技术改造作为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晋西车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01年, 晋西车轴总投资15 180万元的国家重点“双加工程”项目——铁路车轴技术改造项目顺利竣工, 综合提高了车轴生产线工艺装备水平, 巩固了晋西车轴在工艺装备、产品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优势地位, 奠定了其在国内铁路车轴行业的领军地位。此外, 作为国内铁路货车的主要生产厂家之一, 晋西车轴还先后投入5 980万元对铁路货车生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 在通用敞车和专用车生产能力的互换上得到了加强。

一系列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 使得晋西车轴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质量保证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目前, 晋西车轴拥有150多个车轴品种, 车轴产品涵盖了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地铁和轻轨五大领域, 具备铁路及轨道交通装备用车轴产品18万根、铁路货车轮对3万套、摇枕侧架5 000辆份、铁路通用敞车5 000辆的铁路产品生产能力。同时, 产品的生产效率、加工精度和实物质量等关键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在铁道部组织的历次质量评比中, 晋西车轴都取得了较高名次, 在市场上和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

在积极推进技术改造的同时, 晋西车轴还通过引进行业领军人才、组建专业研发团队, 加强与专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 在铁路车轴等产品的研发上也取得了积极成果。目前, 晋西车轴拥有自主创新产品120多个, 自主工艺革新项目360多个, 自主专利和非专利核心技术成果130多项。同时, 由晋西车轴与清华大学合作, 总投资2 180万元的高速动车组空心轴项目, 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基本具备装车试运行条件。项目正式投产后, 将彻底改变我国动车组车轴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通过一系列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产品的研制生产, 也为晋西车轴锻炼、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科技骨干人才, 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市场开发和资本运作并举, 进一步形成了晋西车轴在国际国内铁路车轴行业的领军地位

在成为国内铁路产品主要供应商的同时, 晋西车轴在国际市场上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 晋西车轴先后研发设计了适应不同国家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通过了美国铁路协会认证、欧洲国际铁路行业标准认证、德国铁路公司DB认证、TSI认证等, 获得了进入国际铁路产品市场的通行证。目前, 晋西车轴的产品已远销欧盟、北美、南美、非洲、大洋洲、亚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并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供货合作关系, 通用、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等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 目前已经成为晋西车轴稳定的终端客户。

同时, 依托资本市场平台, 晋西车轴在资本运作等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2009年, 晋西车轴股票成功增发6 500万股, 融资8.45亿元, 重组并购了国内第二大铁路车轴制造商——包头北方锻造公司, 实现了国内行业前两位的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 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晋西车轴在国内国际铁路车轴行业的领军地位。

作为国内铁路车轴行业的领军企业, 以及山西省实施铁路运输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骨干企业, 晋西车轴的发展得到了山西省及太原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年, 晋西车轴被列入山西省动车组轮对总成国产化项目成员单位;2010年, 晋西车轴被列入太原市绿色百强示范企业, 并获得太原市政府800万元的“绿色转型资金”支持。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 晋西车轴还多次获得山西省、太原市用户满意产品和用户满意企业等称号, 获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出口先进企业称号, 并被权威媒体评为“十佳最具成长性的上市公司”之一。

放眼世界铁路产品以及新型装备制造业发展, 努力打造最具竞争实力的晋西品牌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 晋西车轴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为较好适应下一步发展的需要, 晋西车轴确定了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巩固铁路产品主业、积极拓展相关多元领域、努力打造晋西车轴百亿产业支撑体系的发展设想。

按照世界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方向, 晋西车轴将把握铁路运输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 在高速动车组装备领域实现车轴国产化并形成能力的基础上, 带动以车轴为核心的动车组装备产品链的延伸;紧跟国内铁路货车向30吨及以上轴重发展的趋势, 在国内率先实现货车车轴的升级;利用地铁、轻轨车轴开发、制造方面积累的优势和特质化能力, 延伸产品链;在做好铁路通用敞车的基础上, 做精以平车、漏斗车和煤炭专用车为主的专用车辆, 并开发生产各类罐车;以晋西车轴现有基地为依托, 在轮对、摇枕侧架、制动缸、车钩、缓冲器等零部件上形成先进的制造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努力打造和形成具有“晋西”品牌特征的铁路产品体系和市场整体推进体系。

依托已有的铁路产品铸造、锻造、焊接、机械加工等装备制造优势, 积极拓展和进入新型装备制造领域, 是晋西车轴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新的五年, 晋西车轴还将进军垃圾焚烧发电装备领域, 通过抓项目引进技术、技术转化和装备国产化等重要环节, 以建设运营垃圾焚烧发电厂为示范载体, 发展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实施后, 晋西车轴将在太原市同步成立装备制造公司, 在解决技术国产化的同时, 解决装备国产化, 具备国内一流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装备制造能力, 形成由垃圾无害化处理向相关装备制造, 再由装备制造向整体“建厂”能力转变的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该项目成功实施以后, 将进一步提升晋西车轴装备制造水平, 并有效填补了山西省在新能源装备领域的一个空白。

截至2011年9月, 晋西车轴的铁路车轴销售同比增长23.9%, 铁路车辆销售同比增长55.12%, 轮对、摇枕侧架等其他产品的销量也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上升势头。此外, 晋西车轴于今年启动的总投资达5亿元的铁路车轴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也正在抓紧实施中。该项目作为山西省《铁路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国家发改委列入重点产业振兴技术改造计划, 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基本完成主要建设内容。同时, 晋西车轴总投资2.5亿元的包头基地建设项目已于今年7月竣工。两个项目于2012年正式投产后, 铁路车轴的总生产能力将达到28万根。同时, 晋西车轴今年新增1 000辆铁路罐车生产线建设项目的建成, 也有效填补了山西省铁路车辆产品谱系在罐车上的空白。

航天,将怎样拉动经济 篇11

杨利伟介绍,目前有3000多个单位、近10万人在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航天事业。时同,在航天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的产品都搭载到了外太空。另外,载人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和平开发和利用外太空资源,这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商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长春也作出巨大的贡献,“神六”的有效载荷就是由吉林省两空公司提供的,这些都是航天事业中的商机。

随着神舟号系列飞船的顺利升空,中国已经迈入航天大国的行列。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

直接效益

航天领域目前最具有产业特征的,莫过于卫星制造业、卫星发射服务、卫星应用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业。从卫星数据的国际市场行情来看,一幅某一特定地区的普通遥感卫星图像价格为75美元,一幅高清晰度卫星图像价格为1800美元,一幅“陆地卫星”的主题图像(如能显示矿物分布的图像)价格达3500美元。以预测农作物生长为例,需购买多张高质量卫星图像才行。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国际太空》杂志主编庞之浩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通信卫星转发器1年的租金就是上百万,一颗卫星有几个甚至上百台转发器,寿命是10年到15年,你想想它能产生多大的效益。”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800亿美元的收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张庆伟介绍,美国将空间技术转化为产业,创造了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资料显示,在英国,2000至2001年度,航天工业总收入约46亿美元;法国在航天产业方面的收入每年将近200亿欧元;俄罗斯航天发射年收入近9亿美元。

目前,全球近70多个国家的1100多家商业公司已经和正在研制开发、部署和运行空间系统。“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8月发布的《2005年航天产业现状》调研报告统计:2004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达到1030亿美元,预测到2010年将会超过1580亿美元。

中国正在加快航天的产业化进程,航天科技集团提出了两个1000亿元的目标,集团公司总资产在2005年前达到1000亿元、总收入在2010年以前达到1000亿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许达哲说,我国共发射了数十颗气象、资源、通信、海洋卫星,载人航天工程也有了良好开端,但目前很难准确测算出航天究竟创造了多少产值和利润,但今天的百姓生活已经一刻也离不开航天科技。

带动效益

张庆伟介绍,当年耗资240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后衍生出数千亿美元的市场。

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主席斯科特·萨克诺夫认为,由于航天产业及其卫星服务业涉及的范围广,而且种类繁多,小至沃尔玛连锁超市的IT网络,大到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火星探测任务,甚至包括美军在伊拉克军事行动,几乎涵盖军、民、商的各个领域,因此其产业规模之大不足为奇。

航天,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而产生的效益,远比其直接产生的效益高得多。

太空育种,几乎是航天产业的众多“搭车”者中最简单的一个,它所产生的效益却最直观。自1987年我国在返回式卫星上进行太空育种以来,已经有近50个品系大面积种植推广。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航天高新技术是综合集成技术,包含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材料能源、环保、仿真、计算、网络、通信、控制、导航、遥测、遥控、遥感、空气动力、真空低温、特殊密封、可靠性与安全性保障等技术,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

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航天,当时就为半导体、电子、原材料、仪器仪表工业提供了发展良机;航天技术曾为传统石化、机电、能源、交通、纺织、医药等10多个产业,研制、生产了急需的工业工程控制系统、微机数控系统、各种机器人等仪器设备;向有关产业部门提供风洞试验、热试验、大型离心试验、大型跌落式冲击试验、震动试验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一份数据表明,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目前,空间生命科学与微重力科学、太空旅游、空间材料学等领域仍处于由政府投资研究、试验和探索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文瑞展望将来可能产生的效益时举例说:“美国以‘沸石’作为催化剂炼油,科学家们以提高炼制效率百分之一为目标,在空间展开研究,如果成功,按照美国每年炼油花费900亿美元来算,一年可节约9亿美元;我国科学家也有相应的计划,我国一年需要约20亿吨煤,如果能通过空间试验把燃煤效率提高千分之一,按每吨煤400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就是8亿元的效益……”

“而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如果能够有突破性成果,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将可能出现质的飞跃,这是用数字无法衡量的了。”

辐射效益

品牌,意味着经济效益。

神舟五号发射之时,很多精明的商家纷纷“搭车”。一时间从牛奶到润滑油,各种打着“航天食品”“航天品质”“航天科技”旗号的商品纷纷热销。

曾在品牌营销上连获成功的国内一家乳制品企业,在神舟五号发射时尝到了甜头,这次将再度联手神舟;某空调企业也将继续为神舟提供相关设备。利用航天搞品牌营销的,还有多家汽车公司。中国航天员中心用车来自企业的捐赠。

某润滑油公司负责人透露,该公司普通润滑油年产约百万吨,航天用油只有几十公斤,两者的投入相差不多。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有需要,另一方面航天用品的生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将大大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航天特别是载人航天对一个国家管理和组织能力是一种考验。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一位专家说,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计划的国家,说明这不容易。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太空政策分析家戴维·贝克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说:“只有管理有序的发达工业国家才能完成这种活动。”观察家认为,这不仅证明了中国科技强大,也展现了管理和组织技巧。

张庆伟在总结神舟五号的成就时也谈到,载人航天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工程的实践,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立了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效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具有科学预见的规划、计划以及能够对工程进行有效控制的综合管理体系。因此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然是巨大的。

航天领域的能力和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航天事业更大的辐射作用在于,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极大地提升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地位。

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后,海外华人和留学生最先得到了空前祝福,世界各国政要、媒体纷纷发表谈话和撰文,盛赞此举是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伟大壮举。各国纷纷酝酿如何与中国开展合作,广大发展中国家朋友普遍认为,这是亚洲的骄傲,也是全体发展中国家的自豪。

神舟六号的再次载人飞行,以及中国对于航天活动的长远规划,再度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农村消费拉动经济作用增强 篇12

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76亿元, 同比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7%, 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在谈到这一数字时, 李晓超强调, 我们要看到, 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过程中, 消费也保持了较快增长,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告诉记者, 据初步测算,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有4个百分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则用更丰富的数字强调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他说,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据商务部监测, 今年9月份千家核心零售企业销售同比增长10.6%, 比8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尤其在节假日市场, 今年元旦、春节、“五一”期间城乡市场消费旺盛, 全国千家重点商业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13.8%和9%。国庆长假8天时间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约5700亿元, 日均零售额同比增长18%。

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

农村消费加快增长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数字显示, 今年前三季度, 我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1013亿元, 增长14.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663亿元, 增长16%。这表明, 今年以来我国农村市场消费增长持续慢于城市的格局出现变化, 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 对全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也有所提升。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认为, 农村市场消费加快, 说明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以来,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万村千乡”、“双百工程”、“农超对接”等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组织化程度。

而且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加快, 对农村的投资逐步扩大, 农村市场消费基础越来越扎实。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说, 从投资角度看, 前三季度投资虽然增长快, 但投资的重点有3个, 一是农村地区, 二是投资到了中西部地区, 三是投放到第一产业。这些都为农村消费继续增长打下了基础。

经济回升基础尚需巩固

不过专家提出, 在看到前三季度总体形势积极向好的同时, 要认识到当前国民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 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继续巩固, 外需不足依然严峻, 扩大内需的任务仍然艰巨。

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启动内需?专家分析, 既要从宏观层面继续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 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稳定城市非户籍人口消费预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也要在具体政策措施上进行认真部署。

上一篇:甘肃省天祝县下一篇:实习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