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024-10-1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12篇)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篇1

我国理论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但对生产力诸要素中居首要地位的劳动者为何不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研究不够,尚需进一步探讨。

笔者认为,那种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的传统观点是不准确的。一方面,一味地强调生产力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容易使人们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人为地改变自然生态的平衡,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直接危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它只强调物质财富的创造,而把精神财富(智力成果)排挤在外,显然是片面的,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是不相称的,与科学发展观是相背离的。鉴于此,我们认为,生产力是指人们为了从自然界获取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品,满足其物质(经济)利益和精神(文化)利益。在生产活动中认识利用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需要与可能的矛盾,求得其动态平衡的客观的现实力量的总和。这里,一方面,我们注意到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力量。马克思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们活动能力的结果。但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马克思在这里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而不是实践能力本身。可见,生产能力和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产力不是尚未实现的潜在能力,而是已经发挥出来并产生了经济效益的现实力量。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某种生产能力并不能全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还注意到生产力内容的全面性和构成要素的整体性。就生产力的内容讲,生产力既包括物质财富的生产成果,也包括精神财富的生产成果,尤其是知识和创新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生产力的新形式。就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而言,生产力是由许多因素有机结合的一个复杂的系统。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有科学技术、教育等等附着型或渗透型要素,也有人把它叫做生产力的软件;有生产的微观、宏观管理等运筹型要素。构成生产力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形成实现的生产力。要想得到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使生产力的诸要素进行有机结合,而在结合过程中做到均衡、按比例、有序,即优化组合,才能获得一定条件下最大的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没有否定生产力的整体性原则。马克思曾讲过:“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包括”、“并入”表明科学技术应有一个转化过程,与其他要素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正是在这样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知识就是力量”一样是个科学的抽象,使问题变得更简洁、明快,抓住了要害。

在生产力三个实体型要素中,劳动者居于首要地位,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体,其主要根据是:劳动者是惟一有意识、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劳动者具有其他要素所没有的特点:第一,劳动者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在生产力最基础层次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是因为,生产力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劳动功能外化的结果。劳动者及其生产活动孕育了生产力的基本矛盾即人与自然矛盾的胚芽,是整个生产力系统的原始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没有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实质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过程的统一。具体来说,首先,从生产劳动的发生看,所有劳动都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既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操纵者,又是劳动对象的加工者和开拓者,在生产中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正是由于劳动主体的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才使得劳动工具能够不断地得以开发和改进,使劳动对象不断得以扩展和利用,从而推动人类生产劳动永无止境地向前发展。其次,从生产劳动过程看,任何劳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过程。尽管社会生产力在客观上表现为物的力量,但实际上它只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已。我们承认,要进行生产,没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固然不行,但是如果没有劳动者的能动作用,生产资料只不过是一堆“死物”而已,它们不能自行地发挥其效能。因此,只有人尽其才,物才能尽其用,地才能尽其利。最后,从劳动的结果看,一切劳动归根到底是主体的客体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每一种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本身潜藏着对人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如何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劳动产品是劳动者劳动能力和水平的客观反映。实践证明,不同的劳动者使用同样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显而易见,高质量的劳动产品只能出自高素质的劳动者之手,不合格的劳动产品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不合格的劳动者的存在,这就是说,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产劳动的结果,制约着生产效率和生产产品的质量。第二,正因为劳动者具有意识,所以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又具有易变性的特点。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一个人的体力很好,但有力不出;智力很高,但有智不献。为什么?笔者认为,劳动者作为生产力除了体力和智力外,在其背后还有一种事实上存在着的、深层次的力量,就是精神力量。我们之所以说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其理由就是有这种精神力的存在。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对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起着支配作用,如果没有精神力这个“发动机”,体力和智力都变不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劳动者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就是生产力的大解放。

可见,劳动者作为生产力要素中人的因素属于活劳动;而生产资料作为物的因素,则是死劳动,属于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劳动者自身力量的延伸。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就没有现代生产力。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劳动者称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列宁则称之为“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

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它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科技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承,互为前提。科技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精神生产力、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在现代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力的周期日益缩短,科技知识已从生产力的一种非独立因素变成相对独立的因素,并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

具体地说,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创新,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句话,现代物质生产是科学技术型的生产,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的物质生产。在我国现阶段,要迅速发展和提高生产率水平,就必须首先发展科学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知识的多寡,掌握先进科技的多少,信息获取的效率及其利用程度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已经不再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和劳动力的数量,甚至不取决于一般劳动手段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劳动者的智力和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程度。当科学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平,即劳动工具进入到综合自动化的时候,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将随之而改变。这时,综合自动化装置,这些全新的劳动工具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代替了人,作为生产力因素的人,可以不必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执行监督和调节的职能。而要真正胜任这种职能,劳动者不仅要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随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不断增大,掌握知识的多少,既决定了穷国和富国之间的差距,也决定了劳动者之间就业机会多少的差距和报酬高低的差距。当今世界,知识正在取代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力和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能源,而成为基本的社会财富和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产品价值的构成将主要来源于知识,而物质的消耗和劳动的消耗将处于次要的地位。例如:美国微软公司的产品仅是一张软盘或光盘,一张聚碳酸脂光盘成本约3元人民币,而一张“office97”却价值8000元人民币,知识的价值7997元,占产品的99.96%。正如经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实际上,在经济增长的要素中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重要。估计在全部资本中占到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显然,这里的人力资本是指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可见,劳动者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成为劳动生产率高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的第一位的因素。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然劳动者就不是第一生产力。即便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体,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性作用,亦是如此。究其原因。一是劳动者是由复杂成分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从生理上看,有男女、有强弱之异;从年龄上看,有老、中、青之分、从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上看,有低、中、高之别;从从事劳动的形式上看, 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不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虽然劳动者中存在着由经验型体力劳动占很大比重转变为智力型脑力劳动占很大比重的趋势, 但在短期内, 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消灭不了的。意识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劳动者的共同特点, 但在这个共同点上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现代化大生产中, 并不是所有劳动者都能进行科学研究、发明和制造、操纵和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只有那些掌握较多知识的劳动者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只有他们和物化的知识量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结合才是第一生产力。二是劳动者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马克思说:“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意义, 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 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可见, 不同水平物化的知识量的劳动工具以特定的形态指示着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尽管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了头脑的劳动者, 也只不过表现为具备了一定潜在的劳动能力, 而这种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东西, 因而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三是在生产实践中, 劳动者的体力对生产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而智力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则无止境的。从劳动者的体力上看, 古代人、近代人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而从劳动者的智力上看, 却有了划时代的差别。劳动者的智力水平的标志就是各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成果。

当然, 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并没有否定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 而是在承认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的前提下,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容。说“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强调的是生产力中人力与物力相比, 人力作用高于物力;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的是人力中的体力和智力相比, 智力的作用高于体力。因此,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是在肯定“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进一步突出地强调了劳动者的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实现了“首要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的辩证统一。

由此可见, 虽然劳动者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居首要地位, 是“首要的生产力”, 但不是第一生产力。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我国理论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但对生产力诸要素中居首要地位的劳动者为何不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研究不够, 尚需进一步探讨。本文分析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证了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揭示了“首要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劳动者,生产力,首要生产力,第一生产力

参考文献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篇2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表现一: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

表现二:发展变化及其变革

二者的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

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3,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

到基本相适合4,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中的“基础”,只是指它是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由政治和观念两部分组成。

观念:意识形态,包括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其三,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这是因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并不是直接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服务方向:保护自己,排除异己

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

效果:上层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义 篇3

会议不是详解各项政策的细枝末节,而是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的确是转型时期改革和发展的一大命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要义即是革新观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允许更多潜在的生产要素进入并积极参与市场交易,扩大市场规模,进而带来更高水平的分工与专业化,让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

“包产到户”之前,广大农村的劳动力没有进入市场,创造的价值无法得到市场的承认,偷偷种养的农副产品甚至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被“割掉”或没收。农业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产出能力处于被压抑状态。一旦这一套压抑的桎梏被解除,获得解放的生产力就释放出高于此前百倍的活力与产能。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在解放生产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再无推进的余地。恰恰相反,容易解放的要素已经进入了市场,剩下的那些要素形态,改革的难度更大。

与劳动力要素被压抑会降低社会产能一样,资本要素或土地要素市场活力被压抑同样会影响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

典型案例如:土地供给成为地方财政的支柱,造成获得土地的企业可能是那些短期内能够向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租金”的企业,而非着眼长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未来带来更多“税金”的企业。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利率市场化等放松管制的改革已经有明显进展,有理由期待在三中全会上对这一改革大方向作出顶层的规划。

除了扩大国内生产要素对市场的参与度之外,解放生产力同样还有解放思想、扩大利用国外生产要素及市场的含义。

改革开放之初,欣欣向荣的“三来一补”生产模式,本质上是利用了国外法治及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制度环境,不用或可以较少担心要素压抑环境下的欺诈、违约或恶意执法等寻租行为对制造业成果的侵夺。

现在,国内的营商环境也在迅速改善,更长和更高端的产业链条和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内环节实现,国内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样的背景之下,是否可以忽视海外要素的利用及市场的扩大了呢?

显然并非如此。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让中国认识到高度依赖发达经济体所蕴含的风险,开始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中国经济的支持。

另一方面,所谓发展生产力,即是深化市场,提升已经或能够进入市场的生产要素的产能或效益。

这尤其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科技创新的推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样的认识,一旦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得到制度性确定,发展生产力的重任就会有更坚实的政治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篇4

煤矿企业要想得到均衡生产, 就必须要充分利用相关工时和设备, 这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秩序的构建非常有利, 能够确保煤矿企业实现高效、安全生产。坚持煤矿核定生产能力, 同时组织科学生产, 确保煤矿生产能够得以平稳增长, 这是煤矿企业对科学发展观予以贯彻与落实的必然要求。煤矿企业需要根据相关矿井核定生产能力, 全面制定矿井均衡生产计划, 对煤炭产量指标进行合理性安排。各煤矿企业及各政府需要向煤矿企业下达一定的生产核定任务与超核定生产利润指标。煤矿企业均衡生产其实并非低速度、慢节奏、不讲效益、忽视安全的均衡, 均衡生产是一种人、财物与产供销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最佳配置, 是安全可靠、低耗、高产以及高效的正常均衡, 需要合理组织煤炭企业均衡生产, 对设备与工时进行充分利用, 构建安全生产秩序, 确保煤矿企业能够高效、安全生产。

1 有效结合满负荷工作法与煤矿均衡生产

所谓满负荷工作法, 就是根据现代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所构建的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各部分连接紧密的生产方式, 而且还是将企业工作者工作量、薪酬、效率和职务、工时以及工作岗位等与均衡生产相适应的一种工作措施。煤矿企业实行满负荷工作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工作中保证部门和工作者可以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并严格规范管理, 以追求企业最大工作效率与效果。满负荷和企业均衡生产并不矛盾。均衡生产的实现也需要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时尽其效, 是企业各环节在最佳运营状况下的满负荷。所以, 要想组织与实施煤矿企业均衡生产, 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a) 均衡使用劳动力。定岗定员, 对企业劳动力进行合理安排;b) 均衡安排煤矿生产任务。煤矿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煤矿安全生产计划;c) 对煤矿企业工时予以均衡利用。使煤矿企业劳动纪律性得以增强, 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d) 对煤矿企业设备进行均衡运转。根据煤矿所处的地理位置予以选型, 使其低于负荷运转;e) 均衡使用物料。增强企业员工节支意识, 按计划定额供料;f) 均衡调度企业生产经营;g) 均衡发挥企业生产能力。协调平衡煤矿企业采、掘、机、运等生产能力;h) 均衡周转企业资金[1]。对承包企业各项经营指标予以完善, 对“四位一体”制度进行推广与完善, 加速企业资金周转;i) 均衡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企业相关经济技术指标可以对其经营成果进行有效集中, 极具稳定性, 因此, 一定要确保企业经济指标发展的合理性。

2 通过均衡生产来调度中心强化生产

从根本上说煤矿调度部门属于领导的助手与参谋, 同时也是矿井正规循环作业与月度作业计划的指挥者与组织者。生产进度计划是生产调度的依据, 以生产调度实现生产进度计划。是否能够有效指挥生产调度, 对平衡全矿各系统能力有着直接影响, 同时也影响着正常均衡生产。所以, 生产调度的强化, 组织生产的合理协调, 各生产能力的综合与平衡是生产均衡的关键。因为现代企业协作关系与生产环节比较复杂, 情况变化比较快, 生产连续性比较强, 若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所以, 对生产调度工作的加强, 对能够及时掌握与了解企业煤矿生产进度, 对生产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 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为均衡生产矿井作业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从生产矿井实际入手, 生产调度工作时, 相关调度人员一定要极具深入实际与果断扎实的工作作风, 以及具有敢于对工作负责的精神, 必须经常性地走进生产第一线, 使其能够对第一手治疗予以亲自掌握, 准确而又及时地了解与掌握煤矿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变化, 摸清所出现的客观规律, 细致深入地研究与分析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主动避免与克服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脱节环节, 想办法出主意, 克服困难, 尽最大努力完成煤矿作业中的任务。由此才能有效避免出现瞎指挥等情况, 使调度工作能够抓准、抓早、抓狠、一抓到底、抓关键。

此外, 还要严格落实煤炭资源回收监管机制, 构建煤炭资源回收考核与逐级检查制度。负责人直接负责企业资源回收率, 工程师负责技术, 企业相关地质设计、测量以及生产部门负责相关技术管理。各煤矿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监督检查煤矿资源综合利用率与回收率, 指导煤矿企业进一步提高煤矿综合利用水平。各级煤矿管理部门对煤矿生产区进行半年一次的检查, 并对其做全面考核与备案。

3 完善煤矿“四率”考核机制

煤矿企业中的“四率”, 其实指的是企业正规循环率、均衡生产率、计划完成率以及设备完好率, 集中体现企业均衡生产。在企业中, 计划完成率与设备完好率是其重要的考核指标。但是, 企业往往不会重视均衡生产率与正规循环率, 导致企业指标计算错误, 指标失真。所以, 一定要注重考核四率, 特别是对企业正规循环率与均衡生产率的考核。构建煤矿企业对矿以及煤矿对基层的阶梯式考核制度, 使企业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得以提高, 保证企业在均衡生产中能够增强其自觉性, 使企业工作者在一定期限内, 可以将煤矿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使高速度与快节奏多循环作业得以实现。搞好矿井正循环作业与采掘正规作业。由此可见, 必须要将在煤矿企业经济责任制中融入正规循环作业, 并以采掘正规煤矿循环作业作为工作重心, 进一步搞好煤矿正规循环作业。

4 抓好煤矿生产中的“四个平衡”

所谓煤矿企业的“四个平衡”, 其实就是指企业资金平衡、生产能力平衡、采掘平衡以及产销平衡。其中生产能力平衡是煤矿企业组织与实现均衡生产的前提与基础。煤矿采掘运输等各环节一定要具有配套性, 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行煤矿安全生产。采掘平衡是煤矿企业均衡生产的前提。如果煤矿企业采掘关系过于紧张, 采掘工作面接替异常, 企业就不能持续生产, 当然均衡生产也就是无稽之谈。所以, 企业一定要提高掘进与开拓的进度, 特别是将开拓工程进度予以提高。进一步抓好煤矿企业采区与开采工作面设计、移交、开工工作, 确保企业质量安全标准化得以实现, 保障掘进煤矿的质量和进度。使企业采煤质量和速度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最终实现煤矿企业工作面开采不停产。就战场环节为采煤队提供技术性优势, 使煤矿企业可以稳产与高产作业。在煤矿企业中, 资金与产销平衡是企业均衡生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没有所需周转资金和畅通无阻的运销系统, 煤矿企业生产就必然会处于被动现象, 而且还会对煤矿企业作业均衡性和连续性产生一定影响, 非常不利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由此可见,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将企业“四个平衡”切实抓好, 在管理煤矿企业时, 必须对其“四个平衡”进行动态性管理, 并将阻碍均衡生产的各个因素及时解决掉。

5 加强安全生产使得煤矿均衡生产得以实现

在煤矿企业中, 均衡生产是企业安全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 所以要想安全生产得以实现, 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抓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坚持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的煤矿安全生产措施, 使安全风险抵押承包得以进一步完善[3], 确保人人都为安全生产员, 并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岗所具有的作用, 严格落实煤矿企业整改和排查机制, 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融入生物节律, 用安全生产使煤矿企业生产实现安全性与均衡化, 进一步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同时通过煤矿企业超前安全管理, 保证煤矿企业能够实现警钟常鸣, 煤矿企业由此才能实现安全与均衡生产[4]。

企业只有将安全生产搞好,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企业职工情绪, 这样安全生产才会均衡地、井然有序地进行。而企业安全生产的稳定与均衡, 又能够进一步使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得以促进。

此外, 加强煤矿企业生产调度工作, 对企业生产进度的及时性掌握与了解, 对企业生产的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 依照各情况实施对策, 是煤矿企业能够安全与均衡生产的可靠保障。因此, 煤矿企业一定要深入生产一线, 同时对第一手煤矿资料予以掌握, 对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 自觉对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生产脱节现象进行预防和克服, 尽可能地克服一起所遇到的困难[5]。煤矿企业由此才不会有瞎指挥的情况, 最终使企业调度工作能够达到抓关键、抓准以及抓早的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 煤矿安全与均衡生产两者是互相促进, 并且互为条件的。合理组织和实施煤矿企业均衡生产, 这是其高效、安全、均衡生产得以实现的基础与前提。而实现安全高效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煤矿企业顺利进行均衡生产。

参考文献

[1]于观华, 田水承, 王莉.基于三类危险源的掘进工作面瓦斯爆炸模糊综合安全评价[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3 (01) :154-156.

[2]孙建华.泡沫铁镍金属抑制瓦斯爆炸冲击波的实验研究[J].功能材料, 2013 (10) :162-163.

[3]夏良, 张金锁.影响高抽巷CO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3 (04) :184-185.

[4]高建勇.地下矿山大型机械化开采安全管理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 2013 (03) :123-124.

企业文化和生产力的关系 篇5

(授课人:宋黎光)

题目: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优质的企业文化

目的:通过学习使参训人员熟悉庆华的企业文化核心内容,掌握如何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爱岗敬业。

内容:

一、庆华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二、企业文化内涵宣贯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

表现

三、如何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教育引导员工,为生

产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时间:60分钟

方法:理论辅导与实践相结合。

要求:

1、认真听讲,对核心内容要详细记录;

2、结合授课内容,参训人员每人上交一篇关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用企业文化引领员工的具体办法。

授课内容

(引言)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领导者把文化的变化人的功能应用于企业,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有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追求效益。但前者为追求效益而把人当作客体,后者为追求效益把文化概念自觉应用于企业,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这种指导思想反映到企业管理中去,就有了人们称之为企业文化的种种观念。

庆华,成立20年以来,通过前人的不断努力从一个小煤矿成为一个大型的以新型煤化工为核心多种经营的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了具有庆华特色的企业文化,新疆庆华的创业者们正是以“庆华速度”从前期准备、设计建设至稳定运行也就7年时间,创造了煤化工行业的先例,正是庆华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推动着庆华人不断创造新的佳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庆华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目的,就是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庆华企业文化的内涵,基层单位的各级领导如何运用企业文化引领员工在当前困难的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庆华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前面,我们讲过,企业文化由由企业物质文化要素、企业制度文化要素、企业安全文化要素、企业精神文化要素四大部分构成。物质文化要素是企业应提供的设备、设施及其它物质上的部分,企业安全文化要素,是企业为确保安全运行所设臵的安全设施、制度、规定及培训。制度文化是企业为确保企业安全、稳定运行所制定的相关的制度、规定及其它标准等,企业精神文化俗称就是“软实力”,是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新疆庆华的企业文化归纳起来就是“五个文化”,即海纳百川的包容文化,五个特别的创业文化,敢挑重担的责任文化,永不气馁的激情文化,知恩图报的感恩文化。这是我们今天重点讲解和理会的内容。

(一)企业使命

发展循环经济的倡导者,资源与生态可持续的践行者。为社会发展提供绿色能源。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实施国家能源战略,在发展中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提供绿色、经济能源。

(二)企业愿景

打造国际一流大型资源能源企业。

集团发挥整体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坚持矿、路、港、电、化一体化的发展道路,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宏大、实力雄厚、效益良好、知名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大型能源企业。

(三)企业宗旨

为社会创造最大财富;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为员工创造最大幸福。

(四)企业核心价值观

开拓创新、和谐发展、诚实守信、厚德载物。

(五)企业发展理念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世界一流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做受人尊敬的新型能源企业。

(六)企业精神

1、“五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

2、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敬业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自找差距、自我加压的进取精神,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的创新精神。

(七)企业管理理念

1、精准、严细、安全、高效。管理精细到位,决策果断准确;工作严谨细实,质量精益求精;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本质安全;勇于改革创新,做到精干高效;实现工作高起点、生产高技术、产品高质量、运行高效率、产出高效益。

2、一切问题只有实干中才能解决,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找到,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

(八)企业安全管理理念

一切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一切工作要在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把安全生产从工作的全局中突出再来,把人的因素从安全生产中突出再来,把维护员工生命和健康从人的因素中突出出来。

(九)经营理念

诚实守信、互利共赢。牢固树立诚信可靠、履行合同、恪守承诺、合法经营、依法纳税负责任的大企业形象,履行社会责任,重视相关利益,带动地方经济,实现共同发展。

(十)廉洁理念 淡泊名利、慎权守职。

广大员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常想立身之本,常修职业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持廉洁自律,清白为人,遵纪守法,始终保持庆华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十一)企业人才理念

纳天下才、育庆华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企的观念,建立培养人才、广纳英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氛围,为人才成长畅通渠道,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会聚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庆华事业,为庆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十二)团队建设理念

打造一个精诚团结、注重效率、善于学习、有礼有序、甘于奉献、任劳任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战斗团队

(十三)企业员工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庆华为荣,以背离庆华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十四)员工行为规范

热爱企业、承担责任、慎独诚信、遵纪守法、民族团结、拼搏进取、举止文明、服务社会。

(十五)企业风尚 像军队、像学校、像家庭。

像军队般有序: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服从并参与团队的决策,守纪有序,令行禁止。

像学校般育人:崇尚知识,培育人才,持之以恒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善于在实践中把知识化为能力。

像家庭般温馨:尊重、欣赏并鼓励每个员工,让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都感受到像家人一样的和谐、亲情和温馨。

二、企业文化在宣贯和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表现

当前,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存在着很多的突出问题

1、注重形式上的东西,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制约和影响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如:企业文化只是搞搞各种文体活动,如打球、唱歌、跳舞等,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

2、认识上有偏差。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象设计与个人无关;也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自己办厂刊厂报,为职工提供一个文化园地,还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搞思想教育等等,这些都是领导和机关的事情与已无关。

3、相当一部分领导在重视程度上有很大差距。有部分领导存在着只要将生产运行搞好了,其它的工作都上次要的,还有些领导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搞搞形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抓实实在在的教育和引导,还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只要“钱”到位了,什么都好办,没有站在一个团队的高度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物质刺激轻教育疏导,致使团队如一盘散沙,干部不愿奉献,员工不愿付出,一旦出现困难,单位就会出现团队不稳定,怨声载道从而影响生产运行。

4、基层单位和班组作用发挥不够,重视程度不高,将生产经营与企业文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对立起来,削弱了企业文化建设落实质量。

5、缺乏榜样和标杆。在制度落实上,我们没有树立起单位中的先进典型;在遵守社会公德上我们没有树立好的典型,在创新、进取上我们没有一个学习的好榜样;团队建设上我们也没有一个能让员工信服的优秀团队等等。没有典型和榜样就缺少学习和对比的对象,这就让我们平时开展的仅有的一点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6、员工职业素养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缺乏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片利,对公共事务、对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缺乏公共道德;缺乏吃苦精神;缺乏责任意识,特别是缺乏一种与企业共渡难关的“爬山”意识等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和现象必须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警觉,必须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扭转,如何去扭转,主要还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去教育和引导,这就是我们共同研究的第三个问题,如何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教育引导员工,为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三、如何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教育引导员工,为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企业的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员工的不懈奋斗和努力,企业发展的前提是不断创新和进步,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源是全体员工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坚定的信仰可以催生激情、动力、责任、勇气和精神。(举例说明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坚定的信仰不是靠说词形成的,是靠长期不懈的思想教育引领、企业文化熏陶逐步积累形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企业各级干部、骨干,要逐步培养和引领员工就必须用企业文化教育、引导和熏陶,怎么做?我认为要按照“领导重视、教育为先、干部带头、典型引路、活动配合、氛围促进”的思路,具体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一种生产力,这是企业文化宣贯到末端的前提。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生产经营水平决定着企业的效益,企业文化则会使员工有一种精神力量,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将会促进生产经营工作。(结合日常领导喜好举例说明问题)。领导干部对一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此项工作完成的质量高低,在生产运行中,如果某个单位主要领导对某个生产环节高度重视,那么,下属必须会对这个环节也同样高度重视,各级都高度重视的工作能做不好吗?

(二)干部、骨干带头示范是企业文化宣贯的关键。毛主席说过:政策一旦确定,领导是决定因素。“跟我冲”与“给我冲”只有一字只差,但效果截然不同,如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给冲锋陷阵的官兵下达的是“同志们,跟我冲啊!”,而国民党军官给官兵下达的是“弟兄们,给我冲,打胜了老子重重有赏”,一字只差带来了不同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做为一名干部、骨干身先士卒“跟我冲”是起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表率作用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通过领导者的身教言传,使下属自学效仿与追随,从而生产强大的汇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进而形成巨大的战斗力。(举例韩国大宇公司例子)员工的思想境界和工作责任心就是靠着平时的点滴事情的积累逐步形成的,这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作为领导者应必备的素质之一。一个车间领导见到公司领导或是集团领导你就躲闪,你的员工同样见了领导也一样,你见了领导支吱吱唔唔说不清楚,你的员工也好不到哪里去。你敢于承担责任,你的员工也会同样做,你不负责任,你的下属绝对不会是负责的。企业文化的宣贯,同样需要领导带头示范并做出表率,只有你认同企业文化,员工才有可能认同,你不认同,必然会在你日常的行为、言语中体现出来,员工必定不会认同。企业当前面对着经济下行的严峻考验,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资金压力,欠发工资,欠付各种款项,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也在唱衷庆华,唱衷项目,干部、骨干缺少一种坚忍不拔、勇于知难而进的工作状态,没有一种负重爬坡的精神,员工怎么可能会有稳定的思想?

(三)典型引路,让员工学有标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榜样让我们有了方向,有了标准,有了对比的对象,将抽象的东西变为现实的,员工才有激情和目标。组织各类典型对其它员工进行帮扶,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技能、素质,同时,将助人为乐的传统的美德在不经意间进行了传播。

(四)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将活动与企业文化的宣贯捆在一起抓,绑在一起做,会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单位组织一次评选规范操作评比竞赛活动,活动的核心是进一步规范岗位操作,但同时营造了规范操作的氛围,选出的典型单位大力宣扬也就是宣传操作中的正能量,让员工有了学习的榜样和标准,这就是落实安全生产规定与落实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会产生好的连锁反应,促进单位的岗位操作更加规范,同时,也将工作中的正能量传递给了员工,久而久之,单位逐渐会形成一个员工按章操作的工作习惯,也就会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降低生产消耗,增加企业收益等等,这就是生产促进企业文化的生成,而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安全生产的落实。

(五)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落实的质量。

氛围对一个人、一个单位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都想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好的学校里去读书,都想到一个好的企业去工作,什么原因?结论是氛围。前者,学生到了一个好老师、好学生聚集的学校,可以将孩子臵身于不努力学则无法考上好大学的氛围,甚至来朋友都不会有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到外界的压力,逼迫孩子努力学习。后者,则是到一个行业氛围好,有发展的企业,以后的路可能更加好走一点,发展更快一点,收入更高一点。结合企业现状,我认为必须要营造以下几个氛围。一是要营造一个勇于面对当前困难,全员降本增效,与企业共度难关的共荣共辱的拼搏氛围;二是要营造一个自找差距,研究探索操作方法、确保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经济效益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三是要营造一个稳定队伍的人才氛围。

安全生产和两会有什么关系 篇6

抓安全生产应该也有其工作规律,而这个规律又应该是与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相联系,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我们就在此之前狠抓措施的检查落实,防患于未然,既减少事故的发生,即使真的发生事故也制定好应急措施,减少事故的损失。比如,天气特别干燥则注意抓防火,人员流动高峰则抓交通安全等。

现在,把两会召开前作为一个抓安全生产的时段,难道是因为两会期间最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现在大概已经没有阶级敌人之类会因为两会召开,故意制造安全事故,以造成政治影响的事情了。这样看,两会与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没有什么联系,我们强调在两会前狠抓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就没有多少科学性可言。

在许多人看来,较之平时,在两会期间特别不能发生安全事故。一种情况是, 如果两会正在召开时发生了大的安全事故,有关地方和部门的负责人都在参加两会,就可能要离开会场进行处理,影响官员集中精力开好会议。更重要的是,如果在两会召开期间发生了比较大的安全事故,则安全问题必然成为会议的热点,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会们关注和议论的重点,对于政府来说,这太丢面子、太损威望了。所以,两会之前要特别加强安全检查工作。

这样一种观点,其实还是陈旧的政治观。安全生产为什么重要?我说不出领导报告里讲的意义,我们只知道这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只这一点就够了。“人命关天”,没有什么政治、经济比老百姓的命更值钱了。 抓好安全生产,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就是最大的政治,就是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篇7

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新文明观而言,“发展”的内涵不只是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发达,“发展”的动力也不局限于工业生产力。基于生态文明理想,在可持续发展主题下关注“生产方式”,探寻和开发有利于维护“自然一人—社会”生态关系、维护人类文明全面利益诉求的新生产力,是当代发展实践的重大课题。为此,人们应该以超越狭隘、摆脱禁锢的认知力和选择力,从人类文明传统和实践经验中汲取能够关照全面利益诉求、造就广泛福祉的伟大力量,以期改变或改善现代生产力的构成,突破现代技术体系和工业生产技术形式一统天下的格局。眼下,“生态工艺”、“适宜技术”、“循环经济”等新概念的提出,以及强调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已表现出摆脱老套工业化发展模式,寻求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新途径的意向。然而,也应该注意到,目前程度的生态文明观认识和相关实践方式,依然因循以工业技术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老套路,尚未真正跳出“技术循环”的魔圈。人类世界要想深入地解决文明发展问题,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产力的伟大革命一如历史的宏观图景,总是点滴思想和实践的累积。眼下,最积极的姿态莫过于挽起袖子,动起手来,去思考,去探索。都知道,就是凭借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这一双手,先人创造了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生态中华文明。但不免嗟叹的是,我们一边深情地赞美赓续不断的文明历史,一边却鄙夷地对待创造着它的生产力。深重的认识蔽障和无尽的物欲追求,让我们久违了传统手工艺,久违了这种切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丰满的生产力。

该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在文明发展需要摆脱困境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手工”讨智慧、求伟力,高度认识和发挥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力。眼下,比照着工业生产技术形式,传统手工艺生产力的丰满性及功利意义尤为凸显,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国策尤其切合。

梳理传统手工艺生产力的丰满性特征及功利意义,大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态性

依靠人力进行生产制作的传统手工艺,本质上是自然力自身的较量,是深深地依存手自然的“生态技术”。手工劳动区别于工业生产的本质特征是工具在手、工力在身,即生产力诸要素统一于劳动者的生命本体和生命活动。生命本体的全然介入,使工具和动力人格化,手工劳动也因此依存并取决于劳动者的生命活动,人的生产时空就是人的生活时空,彼此不可分割,没有间隙。这种交融无间的统一,使人在劳动过程中始终和自然保持物我不二的生态关系,而生产活动也必然因地制宜地切合一方水土、顺应四时节气,不像工业生产那样能够摆脱自然,以致毫无担待、竭泽而渔地掠夺和破坏自然。《考工记》所谓“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时”,譬如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浸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成,便特别强调人工制造与天工造化、生产时空与自然时空相应相契的生态性。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手工艺主要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自然资源,靠体力和技巧生态地开发物利,形成了一整套不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的生态技艺体系。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系列法则,如崇尚顺应造化规律的“天工开物”,主张体现自然状态的“质则人身,文象阴阳”,强调尊重材料特性的“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等,都是对生态技艺的高度自觉。

2、文化性

作为人类本原的创造器官,手不只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不只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它既是人类文化历史的起点,也是每一个生命个体介入文化世界的起点。手的每一个操作性动作或手势,都揭示着人的内部世界,包含着可以归结为符号或语言的原始“信息”,人文因素因此由脑到手、由内而外地介入交流状态。通过手和手工,人的伴随着主观情感的体能力气,人的包括理性和感性方面的生命信息,人的世代相传的社会文化经验,以及人的自由意志和生活个性,可以自然而流畅地抵达创造对象的表面和深层,使之成为蕴涵丰富的“文化物品”。传统手工艺不仅通过手与手艺人的生命本体关系来呈现、贯穿和延续人的文化性,还藉其活态流变特性为文化差异性的产生和维护提供相应的技术条件。与劳作个体交融为一的传统手工艺,其技术本体取决于主体追求现实事功的操作和操作感。任何主体方面的变化,哪怕细微的情绪变化,都可能使一种手工艺的技术本体呈现某种程度的变化,以至造成“千人千品,万人万相”的产出效果。作为传统手工艺与工业技术的本质区别,这种活态的流变是文化差异性的“生产基础”。以造就差异性为技术本质的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开展,也因此构成关系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的相应经济基础。

3、经济性

从投资经济学角度看,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运作,规模小,可分散,劳动密集,具有投入资本小、占用流动资金少、生产管理成本低的经济性。它没有复杂的工具设备和生产组织,不赖高昂的投资和精尖的科技,只需人勤手巧、师徒相传或临时培训,再加适当扶持和政策鼓励,便可快速投产、广泛开展。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传统手工艺的生态性使手工生产不会落入“技术循环”的魔圈,它节省了所谓环保配套设施和为解决非环保技术问题的庞大科研物力人力投入,这直接就是巨大的经济性。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传统手工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所讲求的“因材施艺”、“因地制宜”、“量料取材”、“备物致用”等原则,包含着发挥自然或人文资源优势、节省材料和劳力、力求功用绩效的经济学内涵。从文化经济学角度看,传统手工艺立足乡土、存续文脉的生产性开展,是不同于制造工业的文化产业,其产业形态无论生产环境、工艺过程还是最终产品都别具特色、极富个性,可构成一道道无须刻意打造的生活化人文景观,具有兼作文化旅游资源的双重产业经济性。再从市场或商品经济学角度看,传统手工艺的个性化创造和“千人千品,万人万相”的产出效果,使手工艺品和其它艺术品一样,在市场上具有超出一般商品价值的高文化附加值。

4、社会性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的施展全然倚重实践主体的个人劳动力,包括个人的智慧、经验、才情、技能、技巧和工力等。而且这种劳动力在一定实践活动的内部可以保持它的完整性,可以将组织规划、营构设计和生产制作等各个实践环节集于劳动个体之一身。因为这个缘故,传统手工艺生产既可以不依赖现代工厂式的高度集约化组织形式,也可以不在其运作过程中采取现代工业式的职能分工。这对于维护人格的完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不啻是现实意义充沛的一种社会存在,可为之提供切实的实践条件。再说,缘传统手工艺展开的社会实践,对作为劳动者的实践主体,在性别、年龄、身体素质或才能禀赋方面有最大的宽容度,以至于这个实践领域可接纳最广大的劳动者,为之提供无限的就业机会。一些强调技巧性的行当,甚至能够终生就业。从民生社会学角度看,传统手工艺的实践性展开具有维护和扩展民众生计来源的重大社会意义,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还值得强调的是,传统手工艺一己于身以至于实践上不必依赖集约化组织形式的特点,意味着这种社会实践可以均匀地分布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在促进充分就业这个涉及民生之本的问题上显示一种根本性的社会公平。

5、历史性

传统手工艺靠口传身授穿越时空、不断存续,活态流变性也因此成为它的基本特征。以劳动者生命本体为载体的传统手工艺,缘生命活动的时间性质而沉浸于历史并呈现为历史,以至历史性可谓传统手工艺的根本技术属性。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展开就是生命本体的历史性展开,也就是历史本质连续不断的当下呈现。在这种时间前后联系的流动中,“过去”与“现在”通过人格化的手工艺不停地交流融汇,其间既有从前经验的显发又有当前体验的储蓄,从而构成且“传”且“统”的活态文化记忆。作为传统手工艺根本技术属性的这种历史性,既揭示了活态的文化记忆又呈现着活生生的文化动态运行。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展开因此贯穿着一条历时地保持文化连续性的血脉,它不断地释放又不断地吸纳包括文化精神、文明气质、思想认识、知识经验和生活情趣在内的丰富历史和现实信息。因此,无论作为应以“生产性方式”加以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作为参与当代社会实践的活泼生产力,传统手工艺的活态文化记忆都具有对民族和国家的过去、现在以至未来的重要意义。传统手工艺在造型和装饰方面一直遵循的一波三折的“S”形结构范式,在品质和格调方面一直追求的素雅温润的“类玉”形式感,让中华文化精神一贯千年。

6、审美性

凭借一身于人的人格化工具和动力,传统手工艺维护着劳动者自我在劳动中展开的统一性,使其丰富的身心因素得到充分的表现,也切实地带给他以自由感和成就感,让他在自己创造的物品上领略实现自我、观照自我的喜悦。对手艺人主体地位的充分维护和肯定,予传统手工艺的实践展开以高度的审美性。这种审美性体现在劳动过程中。手工艺制作过程充满挑战、变化和刺激,让人手脑并用、身心皆动,充分体验自主创造的审美快乐。业余手工艺制作,更是对闲暇之“虚空”的创造性充实。审美性更体现在劳动产品上。手触的指纹、敲击的斑痕或刻划的流迹,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留在作品上,使之在形、色、质的“物理构造”方面呈现独一无二性。作为体现艺术原真性的这些“真迹”,是手工艺品高文化附加值的底蕴。对手艺人来说,因为有着印证、指认自己真情实感的“真迹”,每一件亲手之作都有无法磨灭的归属性,也总能从中获得会心的归属感。在图像泛滥、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归属感已成为美感的最重要的来源。充分体现手艺人创造能力和智慧的手工艺品,会以它高度的个性价值而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引起消费的审美转移,逆转或消解那种畸形发展的“夸耀性消费”,并以此遏制现代生产对物质资源和产品功能的无度开发。

今天,作为浸透生态要素、体现全面利益诉求的丰满生产力,诸多传统手工艺依然真切地存续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中国需要珍视并举起这双老茧斑斑却功力深深的大手,不要让它在无望中颓然静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篇8

一、版权贸易现状

2011年,我国版权进口16639种,其中,图书和期刊出版物版权引进14708种,录音制品版权引进278种,录像制品版权引进421种,电子出版物版权引进185种,电影版权引进37种,电视节目版权引进734种,软件版权引进273种,其他版权引进3种。北京引进版权7919种,占版权引进总量的53.8%,上海引进版权1260种,占版权引进总量的10%,引进版权最多的五个地区是北京、上海、江苏、吉林、浙江。我国版权输出7783种,其中,图书和期刊出版物版权输出5922种,录音制品版权输出130种,录像制品版权输出20种,电子出版物版权输出125种,电影版权输出2种,电视节目版权输出1559种,软件版权输出5种,其他版权输出20种。北京输出版权3096种,占版权输出总量的43%,上海输出版权1506种,占版权输出总量的21%,输出版权最多的五个地区是北京、上海、安徽、湖北、江苏。输出到美国766种,输出英国422种,输出德国127种,输出法国126种。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2.1∶1。

2012年,我国版权进口17589种,其中,图书和期刊出版物版权引进16115种,录音制品版权引进475种,录像制品版权引进503种,电子出版物版权引进100种,电影版权引进12种,电视节目版权引进190种,软件版权引进189种,其他版权引进5种。我国版权输出9365种,其中,图书和期刊出版物版权输出7568种,录音制品版权输出97种,录像制品版权输出51种,电子出版物版权输出115种,电影版权输出0种,电视节目版权输出1531种,软件版权输出2种,其他版权输出1种。输出到美国1021种,输出英国606种,输出德国352种,输出法国130种。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1.9:1,进一步缩小了版权贸易逆差。

2013年,全国引进版权18167种,其中,引进美国版权超过6000种。全国输出版权10401种,其中,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输出版权3342种。

出版物版权,引进17613种,输出8444种。图书出版物版权,引进16625种,输出7305种。录音制品出版物版权,引进378种,输出300种。录像制品出版物版权,引进538种,输出193种。电子出版物版权,引进16625种,输出7305种。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1.7∶1。版权贸易逆差额2亿元。

2014年,全国版权引进16695种。版权输出10293种,版权输出品种保持基本不变;其中,出版物版权输出8733种。全国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1.6∶1。

2015年,全国版权引进16467种。版权输出10471种。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为1.57:1。

中国版权贸易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版权贸易逆差比例逐步缩小,版权输出快速增长的背后力量,是内容生产质量和文化原创能力的提升。版权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一个显著不同:货物贸易开始可以通过低价策略占领海外市场,然后再逐渐提高质量;版权贸易开始就必须以高质量的内容为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内容,免费赠送也没有市场。但版权贸易逆差长期存在。版权贸易种类逐步优化,但不合理现象仍然严重。传统出版物版权输出持续增长,版权贸易种类相对集中,图书仍是最主要的品种,引进和输入量均占到70%以上,年均1万种以上,其他类别作品的版权贸易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至今没能超过图书版权贸易。北京、上海及沿海地区的版权贸易量占据了全国版权贸易量的大半;新疆、内蒙等内陆地区的版权贸易量较小。中国版权引进地以美欧为主,除俄罗斯外,大部分为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美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版权引进来源国。版权输出地以亚洲地区为主,例如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近几年,中国对美、英、德、法等欧洲的国家的版权输出有赶超之势。

二、版权贸易前景

数字版权贸易继续突起。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意味着数字版权贸易将成为未来的一股潮流,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为整体版权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数字版权是非独家的,可以重复售卖,数字版权贸易前景十分乐观。数字出版在因其互联网属性带来的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和互动性强等优势日益显现的同时,也迫切需要突破IP的授权与交叉授权规范路径、版权保护与可持续运营等方面瓶颈。

国际版权合作继续深入。版权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版权合作有利于提升出版业工作水平,也有利于扩大出版社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合作出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合作出版,包括不同国家出版商之间开展的各种出版活动,产品包括书报刊等各类出版物。狭义的国际合作出版co-publish-ing是各种国际出版合作方式中的一种,与其他出版合作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共同策划、共同投资或通过在编辑、制作和发行等环节上的分工合作出版某部或某系列作品”。狭义的国际合作出版的常见方式有版本合作、图书包、选题合作和综合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冯光华.从版权贸易视角看出版产业体制及贸易政策创新[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68.

[2]李建伟,杨阳.中国出版业发展现状与走出去策略探析[J].中国出版,2015,(5):6-1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篇9

1 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阳市小麦生产受暖冬气候影响较大,冬前旺长,冬季和早春冻害时有发生。如何在品种选用和播期、播量等方面进行调整,以应对气候变化,趋利避害,已成为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1]。

1.1 适当扩大半冬性品种面积

近年来,南阳市小麦品种以弱春性为主,种植面积也较大。弱春性品种自身抗寒性差是当地小麦在低温气候条件下易遭受冻害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该市引进、示范、推广了抗寒性强的新麦18、西农979等半冬性品种,种植表现较好,不仅抗冻能力强,而且产量高、品质优,面积呈扩大趋势。在今后的生产中,当地将适当扩大这些品种的种植面积,以解决冻害易发问题。

1.2 根据品种特性,合理确定播期

在南阳地区,大部分农户认为只要土壤墒情适宜就整地播种,可避免以后出现干旱而影响麦播。在这种传统种植习惯的支配下,南阳市每年都有部分田块小麦播种偏早,有的农民忽视根据品种特性而确定播期。目前,受暖冬气候条件影响,当地更应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合理确定播期,做到适期晚播。南阳市半冬性品种适宜在10月13—20日播种,弱春性品种适宜在10月23—30日播种。同时也可以根据天气状况、整地时间、土壤墒情等确定播种日期,然后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如土壤墒情好、整地早,可选择适宜早播、熟期适中的半冬性品种,若因连阴、干旱等整地较晚,可选择适合晚播的弱春性品种[2]。

1.3 适量匀播,消除大播量现象

受气候变暖及暖冬影响,小麦冬前生长旺盛,分蘖发生早、数量多,冬季基本不停止生长。在大播量的情况下,更易造成群体过大、个体瘦弱、冻害、倒伏、病虫害加重等,不利于小麦高产、稳产。为此,应大力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消除大播量现象。一般情况下,如果整地较好、底墒充足、播期适宜且种子芽率正常,半冬性品种播量为97.5~120.0 kg/hm2,弱春性品种播量为120.0~135.0 kg/hm2。高产麦田取下限,低产麦田取上限。误期晚播可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

1.4 改变“一炮轰”施肥方式

目前,南阳市大部分农户习惯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法,重底肥轻追肥,易造成前期生长过旺,后期脱肥早衰,暖冬情况下更易导致旺长、冻害等。各地要彻底改革“一炮轰”的施肥方法,推广分次施肥技术,采用基肥、种肥、追肥、后期叶面喷肥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小麦稳健生长。高水肥田块要大力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减少底施氮肥用量,增加氮肥追施比例,将氮肥追施时期后移至小麦拔节期进行。

2 栽培技术革新

2.1 选用优良品种

盆中平原高产麦区以郑麦9023、豫麦70-36、西农979、鑫麦1998为主;岗丘中低产麦区以郑麦9023、偃展4110为主,搭配其他耐旱抗灾品种;宛东北风口麦区早茬以西农979、豫麦70-36为主,中晚茬以郑麦9023为主。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以郑麦9023、豫麦70-36、新麦18、新麦208、西农979、偃展4110、豫麦70、鑫麦1998等8个品种为推广补贴品种。

2.2 科学配方施肥

结合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以小麦良补区为重点,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施有机肥22.5 t/hm2以上,科学配比化肥并深施。黄褐土、砂姜黑土、潮土高产田N、P、K适宜配比为24∶10∶14、23∶10∶12、22∶10∶13,中产田适宜配比为22∶8∶10、22∶9∶9、20∶10∶10,根据以上配比,施小麦专用配方肥750 kg/hm2,同时施硫酸锌、硼砂各7.5~15.0 kg/hm2。高水肥地采用前氮后移技术,底施氮肥占总氮肥量的50%,中水肥地底施氮肥占总氮肥量的60%~70%,剩余氮肥于3月底4月初追施,其他肥料结合整地作底肥一次性施入。要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3]。

2.3 深耕深耙,精细整地

做到随收秋、随腾茬、随施肥、随整地,机耕深翻,耙耱保墒。对于土层深厚的高产田,耕深要达到25 cm以上,中产田要达到23 cm以上,深耕要和深耙相结合,做到耙透、耙实、耙平、耙细,消灭明暗坷垃和架空暗垡,忌深耕浅耙。对连续多年旋耕地块,尤要做到深耕深耙,加厚土层。

2.4 适期、适量播种

半冬性品种如新麦18、西农979等适播期为10月13—20日,播量为97.5~120.0 kg/hm2;弱春性品种如郑麦9023、偃展4110等适播期为10月23—30日,20日前不能播种,播量为120~135 kg/hm2,其中弱春偏冬性品种豫麦70、豫麦70-36可适当提前播种,播量为105.0~120.0 kg/hm2[3]。

2.5 加强管理,合理促控

小麦出苗后注意及时查苗补种、剔稠补稀,达到苗足、苗匀、苗全、苗壮;小麦分蘖后至越冬前,要根据苗情和墒情的变化,及时采取中耕、镇压等措施,促弱控旺,争取壮苗越冬。冬季要根据苗情变化,合理控制群体结构,适时搞好冬灌、追肥和中耕。返青期控水控肥,以控制春生分蘖发生,加速分蘖两极分化,控制基部节间生长过长,防止后期倒伏;拔节期进行肥水促进,结合浇水追施氮肥,促进大分蘖生长,以促使多成穗、成大穗。小麦起身后拔节前,对有倒伏危险的麦田要及时选用多效唑、壮丰胺等进行化控防倒。后期管理的重点是养根护叶,适时浇好扬花、灌浆水,结合病虫害防治,搞好叶面喷肥,争取籽粒饱满,提高千粒重。

2.6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对吸浆虫和地下害虫重发、混发地块,整地时用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2 250 g/hm2对水拌细土300~375kg/hm2施入土中进行防治,同时要推广使用包衣种子或进行药剂拌种。杂草防治要以冬前化除为重点,使用巨星、骠马、快灭灵等高效、低残留化学除草剂进行防除[4]。在小麦起身期普遍进行1次纹枯病防治,用20%粉锈宁乳油750~900m L/hm2或12.5禾果利粉剂75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小麦返青至孕穗期重点搞好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的防治。抽穗至灌浆期多种病虫害往往交替发生,要搞好“一喷综防”,统一防治。

3 关于稳定小麦种植面积

从调研情况看,油菜价格虽然上涨到目前的价位(2 600~2 700元/t),但对农民种植小麦影响不大。原因是根据目前油菜籽的价位,按全市小麦和油菜的平均产量水平及市场价格来计算,种植油菜的效益仍不及小麦,即使能达到种植小麦的效益,还要考虑农民种植习惯以及收购、市场是否稳定等因素。近年来,农村大量人员外出打工,劳动力相对不足,种植经济作物一般需要较多人工投入。而目前小麦种植机械化水平较高,人工投入较少,大部分农民愿意种植小麦,因油料、经济作物价格上升而减少小麦种植面积的意向不大。

稳定小麦种植面积,一是国家要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力度,对小麦实行保护价收购,进一步提高小麦收购价格;二是努力提高农民小麦种植水平,增加小麦生产科技含量,提高产量,增加种植效益[5];三是继续稳定农资价格,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多种渠道来增加种麦的收益,调动农民种麦的积极性。

摘要:对南阳盆地小麦生产技术和生产形势进行全面调研,概述应对气候变暖的生产措施,强调要更新秋种小麦栽培技术、稳定小麦种植面积,以提高当地的小麦生产水平。

关键词:小麦,生产技术,生产形势,调研,南阳盆地

参考文献

[1]王建才.吕梁市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农技推广,2011,27(1):9-10.

[2]任巧萍.晋中市小麦生产及发展思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24):7-8.

[3]刘文秀.南阳小麦播种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09,55(1):205-206.

[4]张丽俊,王文娟.汾阳市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8):64,66.

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一、生产力的发展

1. 生产力

生产力, 也即人类的实践能力, 是人们在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这是人与动物质的区别的一种能力, 生产力体现人的活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能体现人的发展程度。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 目前在学术界有两种较为主流的观点, 一种是“要素论”, 就是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要素组成。一种是“关系论”, 就是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对于生产力的概念定义, 在学术界也有各门各派的观点, 而我比较认同的是, “生产力, 就是生产和创造财富, 并使人得到发展的一种能力。在生产力这一规定当中, 人是主体, 是主要的、决定的因素, 是主导方面。”也就是能促进人的发展的生产力就是真正意义的生产力, 反之则不然。

2. 人与生产力中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

现在学术界对于生产力要素论的观点不一, 生产力要素除了传统的观点认为是三要素以外还包括智慧生产力或者精神生产力、知识形式的生产力等要素, 而本文写的生产力要素主要还是主要立足于“三要素”的基础上来论述生产力要素之间的关系。

(1)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 最关键的因素

劳动者, 可以理解为“人”, 人具有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是人具有利用自然的同时, 还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改变或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人或者劳动者,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 对这一过程简单描述就是, “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 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对象性活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劳动工具是由人创造发明和应用的, 劳动对象是劳动者的对象性活动。所以, 劳动者的劳动水平决定着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发展水平, 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 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关系

劳动者对劳动工具的运用, 这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刻起, 人就具有了与动物的本质不同, 就是会运用工具, 进行劳动。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更高级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 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标志性的“劳动工具”, 如原始社会的石器, 奴隶社会的铜器, 封建社会的铁器, 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 发展到今天的电子信息, 高科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劳动工具的先进与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性体现。

劳动工具的不断进步, 反过来又能促进人的发展, 先进劳动工具的应用, 将会促进人的进步。一旦先进的劳动工具应用于生产领域, 在生产领域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比例必然会出现变化, 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促进人的发展。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前社会形态为例,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于物质生产领域, 加大了劳动生产效率, 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水平。当今社会所开发的智能化计算机, 一旦普及应用于生产领域, 将会替代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和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让劳动者更多的从事创造性的劳动, 促进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展。

(3) 劳动者, 运用劳动工具, 作用于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包括“自为劳动对象”和“自在劳动对象”。自为劳动对象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 通过劳动可以力所能及的对象性活动, 这是劳动者对象活动的主要内容。自在劳动对象, 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自在自然, 是还没有人的实践痕迹的自在之物, 要想对其进行劳动对象性活动, 需要劳动能力的不断进步。劳动者作用于自为劳动对象, 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社会;劳动水平力所能及的劳动。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劳动, 从总体上来讲, 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 体现的是劳动者的创造活动, 这对劳动对象本身, 也是一个改进的作用。比如通过对土地的对象性劳动和应用劳动成果对土地本身的改良。对劳动产品生产的同时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等等。

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是相互依存, 互为促进的关系。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 必然要求进行不断改进劳动方式, 这是人的一种本能。这就必然要求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改进。而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改造, 将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形态出现, 这又必然要求劳动者不断地自我能力提升, 以适应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要求。这是相互促进的, 相辅相成的过程。

二、人的发展

人或者人类社会, 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并且会一直向前发展, 直到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人的发展, 学术界也有很多种看法, 我比较认同的, 人的发展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 人的劳动能力的增强和劳动素质的提高

人, 人类社会出现以后, 就意味着具有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 能够改造自然, 并且还能创造出不同的物质形态。作为自身的器官的延伸, 弥补自身劳动的不足, 如原始社会的石器的运用, 会应用武器, 与野兽搏斗, 会使用钻木取火取暖, 煮熟食, 解决自身需要。到往后的社会形态更替中, 出现的人的不断对劳动方式的创新和本身主体能力的不断增强。就意味着, 人一直在不断进步, 尤其是在物质生产领域中, 不断地增强着自身的劳动能力和发展着自身的劳动素质。

2. 人的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自然界自从有了人, 也就出现了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由原始的社会形态, 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体现了人的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的人有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类主体意识;进入人类文明的奴隶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封建社会;解除人身依附关系的资本主义社会;到今天的人不断实现自由和解放的社会主义社会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体现的同时更是人的不断发展的体现。

3. 人类思维的不断开拓和创新

自然物对外界的反应在生物学的角度叫做“应激性”, 但人具有更为高级的反应方式, 那就是在反应动作做出之前, 能经过一番思考, 能“三思而后行”, 也就是说, 人具有与动物区别的“思维意识”, 并且人的这种思维意识, 源于物质世界, 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的同时, 人类思维自身还能不断开拓和创新,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这种开拓创新, 取决于人的思维的创新。所以人的发展, 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应该是人的思维的不断进步。人的思维不进步, 人的行为只能是原地踏步式的行为, 如同生产流水线的每一道程序一样, 固化运行。只有人的思维进步了, 人才能谈得上发展, 如, 在人身依附关系的社会形态中, 人的思维主要前提是“主仆思维”;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关系发生变化, 从自然经济中解脱出来的农民, 走进商品经济社会, 这时的人, 就具有了“较为独立的人身自由思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 人的自身得到不断的解放, 劳动者在择业、就业、生活各方面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 现在的人, 具有了“更为独立的人身自由”思维;到今后的共产主义社会, 那就是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全人类, 那时的人类就是“自由全面发展”的思维模式了。人的思维从“主仆思维”———“较为独立的人身自由思维”———“更为独立的人身自由思维”———“自由全面发展的思维”, 这本身就是人类在不断发展的体现, 并且是很关键的体现。

三、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生产力是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发展, 劳动者的发展、劳动工具的进步、劳动对象的不断优化。而其中的人的发展大致等同于人的发展, 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

1.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 在社会形态中是一个总体的表现形态, 更多的是体现于不同时代的生产方式水平, 也就是我们“能见度”范围内的劳动工具的应用程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历三代、六级生产力。三代、六级生产力是:手工生产力 (三级) 、机器生产力 (两级) 、信息生产力 (一级) 。“‘一代’是指手工生产力时代, 其中包括三个发展级别, 如石器、铜器、铁器等三级时代;‘二代’是指机器生产力时代, 以能源利用为标志的划分为蒸汽时代和电力时代;‘三代’是指信息生产力时代, 基本特征是电脑化的智能机器的应用”。这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无疑体现着人的发展, “机器工业”时代比“手工生产”时代人的发展能力要进步, “智能机器”时代比一般“机器生产”时代的人的发展能力要进步。各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体现着各个时代的劳动者或人的发展水平, 并且在各个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均体现了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生产力发展与否, 归根到底要看是不是促进了人的发展。

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也是劳动者本身能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这劳动者自身能力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的生产力才是发展了的生产力, 促进不了人的发展的生产力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力, 更谈不上是不是发展的生产力。如我们所说的原子能, 在它刚发明那会, 应用于军事, 造成人类的大伤亡, 就不是生产力, 更谈不上生产力的发展;而当应用于航天工程, 造福人类的时候, 就算是生产力了, 并且是发展了的生产力的体现。

2. 人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史一个相辅相成, 协调并进的个过程。生产方式是由人来改造、发明和应用。没有人, 生产力就无从谈起, 有了人, 才有生产力;有了人的发展, 才有生产力的发展。

人在利用现有的生产力来利用改造自然, 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 通过自身能动性的发挥, 反过来利用创造出来的具体物质形态来改进生产力的现存状态, 不断地应用和造福人类生产和生活, 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对于劳动对象的开发和利用, 为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原材料, 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而再把这些生产出来的其中一些能对劳动对象本身会有改进作用的具体物质形态, 反过来应用回于劳动对象, 这能改进劳动对象的状态;经过改进的劳动对象就会被作用出相比改进之前较为质量高的具体物质形态, 再应用于物质生产部门, 生产出满足人的更高质量要求的物质产品, 促进人的发展, 进而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土地的改进。

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于对劳动者的发展的促进, 体现于人的发展;而劳动者的发展、人的发展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统一于人类社会生产领域的历史进程中。

参考文献

[1]许崇正.人的发展经济学概论[J].人民出版社, 2010 (7) 第一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人民出版社, 2000 (5) 第3版.

[3]常修泽.人本体制论[J].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12) 第一版.

[4]赵甲明, 吴倬, 刘敬东, 王峰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7) 第一版.

[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M].人民出版社, 2011 (5) 第一版.

纠结的传统和现代生产 篇11

尽管中国茶产业已经开始向积极的方向迈进,例如普洱市就实行对农户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措施,并且开始推行机械化。

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卫东告诉记者:“因为茶是种植在山区里,所以采茶还是人工,但是加工这部分,已经开始用机械代替人工。机械化以后,成本明显降低。”同样,在安溪易广大和魏月德的工厂里,也开始推行加工机械化。

机械化和规模化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茶产业之所以会落后的症结所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明确告诉记者:“走机械化和规模化是做大做强中国茶的必由之路。”这在印度、斯里兰卡那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中国茶叶学会上海天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扬升说:“我国的茶产业是农业,跨国公司的茶产业则是工业,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言自明。”

但是,规模化和机械化在中国实现起来必须面对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

首先,中国茶叶因为大多都是生长在山地环境,因此要实现像印度一样的机械化,难度很大,印度基本上都是平原种植,这一点,中国是没法效仿的。而且机械化、规模化不是一句话的事,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目前中国市场上的茶企都是中小型企业,大笔的资金来源堪忧。

其次,魏月德说:“好茶一定是手工做出来的。”就好比按摩一样,人手按摩肯定比机械来的舒服,茶也是一样,手工的精细和柔软是机械代替不了的,“一杯好茶,实际上是很难做出来的。”对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也认为:“好茶一定是手工茶。”

而且,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就是强调那么一个范,立顿虽然风靡,但是却不符合中国人传统概念上的茶文化。

所以,业内认为,中国茶发展,必须要有中国特色,两条腿走路。一是做手工茶,成本高,价格自然高,但是品质肯定比机械加工的茶要好,树立自己的高端品牌。二是市场化的茶,走机械化路线,降低成本,让茶叶变成方便的大众消费品。立顿一袋茶,成本均价0.2元人民币。

可是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发展,都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如果有一天,人们想喝茶时能响亮地说出一個中国茶企的名字,而不是立顿时,中国茶的未来就变成红色的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篇12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行业科技优势,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行业共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行业标准制定和宣贯等业务,有效地提高了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本行业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地方各级政府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围绕区域产业特色要素,科技资源服务企业,服务产业,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在决策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推广、人才培训、企业诊断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务内容。目前,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初步实现了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一面旗帜。生产力中心在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一部分生产力促进中心,尤其是西部生产力促进中心存在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强。核心业务不明确,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功能

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从1998年11月8日成立以来,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单一服务到综合性服务,再到个性化的专业化服务的历程。形成了以信息与信息化服务、咨询评估服务、培训服务,和中小企业融资、孵化与产业、快速成型三大鲜明的特色服务,在服务上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1. 基本服务

(1)信息与信息化服务。该项服务主要由信息部和贵阳软件园共同承担。在信息服务上,中心通过建立主干1000M、桌面100M并具备三层交换能力的星型拓扑以太城域网,开展农业信息化、电子政务、CAD技术应用、ERP系统推广实施等服务。中心拥有贵阳科技信息港(www.gyppc.org)、贵州新材料信息网(www.gzxcl.org)、贵州中药现代化信息网(www.gzyy.org)、贵州软件园网(www.gysoft.org)等4个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站,为贵阳市科技局、乌当区科技局、白云区科技局、息烽县科技局、清镇市科技局等政府部门建立了网站,并由“中心”托管和维护。同时,中心还针对贵州省中药、新材料、制造业、软件等行业建设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提供政策导向、成果交流、需求信息发布、专利上网、统计分析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2)咨询与评估服务。该项服务主要由贵州省贵阳技术咨询评估论证中心承担。咨询服务有面向企业的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和综合咨询;有面向金融机构的融资咨询;有面向政府的科技规划咨询、产业发展咨询、科技政策咨询、重大项目决策咨询等。评估业务有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评估、企业项目融资评估、高校教学实验设施建设评估和民间项目交易的委托评估等。

(3)培训与交流服务。该项服务主要由培训与国际合作对外交流部承担。主要提供计算机培训、制造业信息化培训、农业技能及非农技能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及公务员英语培训等,组织及策划各种大型活动、会议、会展等。

2. 特色服务

(1)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该项服务由中心控股的贵州省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承担。围绕我省、我市优势及特色产业,重点支持中药现代化产业、信息技术、新材料、磷精细化工等领域,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带动了中心的其它服务,形成了资金服务为先导,其它服务为支撑、相互配合、共同增长的格局。

(2)孵化与产业化服务。该项服务由中心全资机构贵阳软件园、修文县新元实业有限公司以及由原贵阳市科技情报所改制的贵阳宏图科技公司承担。中心通过对孵化器与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为入驻企业提供技术、人才、投融资、咨询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孵化和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较好的集聚效应。

(3)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服务。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快速成型制造技术,中心成立了专门机构——贵州快速成型服务中心,面对社会开展快速成型技术服务。能为机电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工业产品研发过程中提供高质量、全方位、多功能的现代快速制造技术服务。并在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有先进的网络硬件平台上,建立了一个远程快速制造服务网站,通过该网站可实现与企业的设计图文等电子文件的信息传送交流,实现快速成型的异地制造。

针对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心、全资机构及参股机构在开展基本服务和特色服务的同时,与中心协议合作的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并与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所、律师事务所、银行等机构协作,共同为中小企业开展各项服务。通过合作、协作形成覆盖中小企业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全过程的孵化培育服务体系。

(三)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10年服务成效和发展启示

中心从1998年成立到2008年,人员从16人增加到现在的88人;总资产从1051万元到3.05亿元,增长了29倍,年均增长40%;固定资产从190万元到1678万元,增长了8.8倍,年均增长25%;业务收入从62万元到2223.4万元,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44%。

1. 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10年服务成效

从1998年成立到2008年,中心共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近340项,立项100余项,获得扶持资金7400余万元;为企业咨询2500多次,为政府咨询500多次,为院所咨询250多次;接受委托评估项目398项;提供信息服务147480多条;建立信息化示范企业109家;建设126个“村村通”示范点;开展各类培训4520多期,培训人员33500多人次;技术开发及推广260多项;人才和技术中介79项;组织各种交易活动30多项,国际及港澳人员交流1000多人次;培育科技型企业246个;共调查科技风险投资项目近400个,扶持企业 (项目) 近100家,累计投资7482万元,担保5.17亿元,带动社会投资6.8亿元;快速中心提供快速成形服务413项,数据反求建模45项;服务企业数3000多个;实现服务收入4200多万元。通过服务,为企业增加销售额近10个亿、增加利税近1.5个亿,为社会增加就业人数100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贵阳市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 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10年发展启示

(1)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中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心从自1998年成立到2008年期间,中心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72个,拨款2142.4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9个、拨款681万元,省厅课题13个、拨款300万元,市局课题50个、拨款1161.4万元。通过课题的实施,中心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服务手段得到改善,服务能力得到增强,有力的推动了中心发展。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中心保持良好运行的提供了保证。中心按照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规范要求和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要求,先后制定出台56个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并率先在贵阳市事业单位中实施“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员工竞聘上岗”,采用有效、灵活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监督三个环节的相互协调和相互统一,为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和良好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3)做实员工培训为中心开展服务提供了人力保障。中心开展的服务主要是智力服务,员工的素质是关键因素。为提高员工素质,中心每年都安排业务人员参加省内外各级别培训,对全体员工开展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普通话、财务知识、团队协作力等培训。并建立人才奖励制度,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提升、资质考试等,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为中心开展服务提供了人力保障,同进也为员工提供更为广阔的施展才能空间。

(4)积极拓展业务,为中心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中心从成立以来,平均每两年就拓展一项新业务,先后拓展的新业务有风险投资担保、软件企业孵化、评估论证、新材料、产业园、快速成型、信息安全测评等,而且服务面也从科技口扩展到经贸委、信息产业厅、发改委、人事局、组织部、农办等,服务也更加深入更加专业,为中心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5) 10年中抓住了几个关键的发展机遇。一是抓住了2000年1月成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机遇,建立起以科技风险投资为特色的服务品牌,利用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和品牌,加快了中心的发展步伐;二是抓住了2002年5月通过ISO9001:2000版质量认证的机遇,规范了中心的服务和运行管理,使中心的对外服务和对内管理都上了一个台阶,为中心成为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抓住了2002年10月成为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试点的机遇,中心在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服务手段、服务能力以及业务拓展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改善和提升,在全国同行中走在前列;四是抓住了2006年10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试点建设评估的机遇,面对市场,将中心打造成为主导业务鲜明、社会效益显著、管理规范科学、服务设施完备的科技服务机构;五是抓住了2008年8月在贵阳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机遇,将中心的服务完全的延伸到全省的各地、州、市,在投融资服务的带动下,各项服务都深入拓展到各地、州、市,为中心今后的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2008年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年报.

上一篇:农业种植管理系统下一篇:子宫切口妊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