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

2024-07-13

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共12篇)

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 篇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10年全国生猪出栏66 686.4万头,猪肉产量5 071.2万吨,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9%左右。然而,中国生猪生产波动明显,生猪和猪肉价格大起大落,直接影响着养猪场户、猪肉消费者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同时,目前中国猪肉质量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农药、兽药、激素和重金属超标,抗生素、微生物污染等事件时有发生,既影响了国内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又制约着中国猪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如何稳定生猪生产、提升猪肉质量安全水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先进合理的养殖模式是保障养猪业持续稳定发展、提高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养殖模式”的定义,生猪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在某一特定条件下(适当的繁殖条件和生存、生长环境),使养殖生产达到一定产量而采用的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规范化养殖方式。本文将从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角度,重点从养殖规模、养殖阶段、养殖特征、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等5方面对中国生猪养殖模式进行分类并比较分析不同养殖模式的优缺点,旨在养猪模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生猪养殖模式的分类及其优缺点分析

1.1 按养殖规模分类

按照《中国畜牧业年鉴》对生猪养殖规模的规定,生猪养殖模式主要分为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等4种养殖模式。其中,散养年出栏生猪1~49头;小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50~499头;中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500~9 999头;大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10 000头以上。从稳定生猪生产、改善猪肉质量安全状况的角度看,小规模养殖和中规模养殖的优缺点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将从农户散养模式、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和大规模养殖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1.1 农户散养模式

农户散养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的生猪分户饲养模式,主要存在于全国各地的广大农村地区。近年来,随着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生猪散养户数量及其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逐年减少。2002至2010年期间,全国生猪散养户数由10 433万户减少到5 909万户,散养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由62.6%下降到35.5%。

与规模化养殖相比,生猪散养模式具有如下主要优势:能够充分利用秸秆、菜叶等农副产品,生猪饲养的饲料成本低;能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资金、设施、技术等投入少,易规避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但生猪散养模式也存在许多明显的劣势,主要是:精力投入不够,饲养管理不规范,疫病防控程序不完善;饲养方式传统粗放,饲料利用率低;地域分布较分散,信息传递、技术服务和监管难度大。

1.1.2 中小规模养殖模式

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指专业化水平较高、生猪养殖数量较大、商品率较高、年出栏生猪在50~9 999头之间的生猪养殖模式。2002至2010年期间,全国生猪中小规模养殖户数由103.40万户增加到264.47万户,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猪出栏量比例由54.09%增加到57.87%。其中,年出栏生猪在500~2 999头之间的中小规模养殖户数由2.75万户增加到19.91万户,年均增长率28.08%,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比例由2.94%增加到19.14%,年均递增率26.39%。这说明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我国主要的生猪养殖模式,年出栏生猪在500~2 999头之间的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主导模式。

与散养模式相比,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采用新的饲养技术,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实行专业化生产方式,提高了生猪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但中小规模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明显的劣势,主要是:面临各种各样的疫病风险和各种潜在的市场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差;由于饲养规模较大,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粪尿污水,环境污染较严重。

1.1.3 大规模养殖模式

大规模养殖模式是指饲养的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一般指年度商品猪出栏量在10 000头以上,生产经营趋向于集约化、专业化,以高投入求得高效益的生猪养殖模式。2002至2010年期间,全国生猪大规模养殖户数由890户增加到3 679户,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由1.49%增加到6.63%。这说明大规模养殖模式在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与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和散养模式相比,大规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实行集约化养殖,生产效率高;规模大,不会轻易退出,而且大规模养猪户对市场波动有较好的把握,有利于稳定生猪的生产;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方式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手段,提高了商品猪的质量安全水平。但中大规模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劣势,主要是:养殖规模较大,而且养殖相对集中,面临各种各样的疫病风险和各种潜在的市场风险,风险水平高;产生的污染物多,环境维护难,据有关数据统计,万头养猪场日排放污水60~90t,粪便8~10t[1]。

1.2 按养殖阶段分类

依据生猪养殖的不同阶段,生猪养殖模式主要分为专业仔猪养殖模式、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专业种猪养殖模式、全程饲养养殖模式。

1.2.1 专业仔猪养殖模式

专业仔猪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饲养母猪生产仔猪,仔猪断奶后饲养到一定体重时销售给育肥猪饲养户饲养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母猪主要从附近的大型规模猪场或种猪场购得,或从自家母猪所繁殖的母猪中挑选,所生产的仔猪主要提供给周围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户。

与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相比,专业仔猪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种猪群确定后,只需购买所需的兽药和饲料,流动资金需求较少;种猪群一旦固定,就很少到场外购猪,从外界带入疫病的机会减少,疫病发生的机率小。但专业仔猪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劣势,主要是:不但要建造怀孕母猪舍、哺乳母猪舍、仔猪保育舍,而且猪舍结构要求高,需较高固定资金投入;种猪的饲养和仔猪的培育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对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1.2.2 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

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到仔猪专业市场或专业生产仔猪的猪场购买断奶后的仔猪进行育肥,直到90~100千克时出栏销售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采用该模式的养猪户大多数分布在我国粮食主产区,是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结构中的主要力量。

与专业仔猪养殖模式相比,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饲养周期短,从仔猪投入到商品猪出栏一般只需3~4个月;经营方式简单,猪群全进全出,猪舍结构相对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固定资金投入少;市场风险较小,可根据市场行情的波动随时调节饲养数量。但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劣势,主要是:从仔猪专业市场或专业生产仔猪的猪场购买断奶后的仔猪,仔猪的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由于饲养周期短,养猪户要不断购买新的仔猪,需要流动资金较大;仔猪的购买和商品猪的销售都要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收益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1.2.3 专业种猪养殖模式

专业种猪养殖模式是一种专业生产种猪出售给其他需要种猪的养猪户特殊的饲养模式。专业种猪养殖模式是一种非常专业的饲养模式,它不仅要求饲养者掌握较高水平的育肥技术,而且还要求饲养者对种猪系谱有较好的把握[2]。

与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相比,专业种猪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利润水平较高,种猪售价一般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是商品猪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质量有保障,种猪群一旦固定,就很少到场外购猪,保障了猪场安全卫生。但专业种猪养殖模式也存在明显的劣势,主要是:固定的猪群会导致猪场缺少杂种优势,出售种猪的总数量可能较少,同时在选种、育种、系谱保存和性能记录等方面要花费饲养者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1.2.4 全程饲养养殖模式

全程饲养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历经从仔猪生产、仔猪培育、肉猪育肥直到90~100千克时出栏销售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是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和专业仔猪养殖模式的综合。

与其他养殖模式相比,全程饲养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收益水平高,可获得仔猪培育和肉猪育肥两部分的收益;卫生防疫有保障,采用自繁自养的生产方式,减少外购猪带入疾病的机会。但全程饲养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猪舍的建设和仔猪、种猪的饲养,需要大量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投入;生猪生产各个环节的饲养管理,需要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饲养人员。

1.3 按养殖特征分类

从养猪户的养殖特征来分类,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传统养殖模式、过渡养殖模式、现代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和健康养殖模式。

1.3.1 传统养殖模式

传统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以世代相传的直接养殖经验为技术基础,单纯依靠有机物质循环,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活动的一种“小而全”、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养殖模式[3]。传统养殖模式是在原始养殖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以兼业形式存在,以农户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一般是满足家庭需要,主要存在于偏远落后的山区。

与现代养殖模式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养殖所需劳动力来源于农户家庭自身,土地为农户自有土地,饲料主要来源于农户家庭的种植业所得,降低了生猪的生产成本;养殖规模为1~3头,养殖规模远远低于环境承载量,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但传统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技术主要来源于农户自身的长期摸索和积累,技术水平较低;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活动,人居环境较差。

1.3.2 过渡养殖模式

过渡养殖模式是养猪户部分采用现代养殖的相关技术和投入品,把直接经验和现代养殖技术相结合,专业化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养殖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3]。过渡养殖模式是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殖目的是获取商品收益,养殖收入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

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过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规模较大,而且部分采用了现代养殖的技术和投入品,大大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自我积累、滚动投入的资金投入方式,每次投入较少,而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反应灵敏,市场风险较小。但过渡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能够迅速应对市场变化,改变饲养数量,不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过渡养殖模式的粪污部分作为养殖集中区域种植业的肥料,其余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周边环境污染较大。

1.3.3 现代养殖模式

现代养殖模式是养猪户通过大量接受农业生产以外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依靠现代工业装备来完成由人力操作到机械化、电气化甚至自动化操作的转变,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速度,提高商品猪生产效率的一种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生猪养殖模式[3]。现代养殖模式以企业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是获取商品收益。

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现代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以工业化方式开展生猪生产,技术水平高,饲料转化率高,提高了生猪的生产率;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疫病防控体系健全,生猪产品质量比较稳定。但是现代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饲养人员、设备等的专用化程度较高,使得养猪户的进入、退出壁垒较高;所产生粪污中的大部分需要单独处理,容易造成养殖集中区域的环境污染。

1.3.4 生态养殖模式

生态养殖模式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畜牧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适度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和良性循环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4]。生态养殖模式以企业、合作社或专业养殖户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与现代养殖模式相比,生态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能充分利用秸秆、菜叶等农作物废弃物,而且养殖产生的粪污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肥,作为养殖集中区域种植业的投入品,形成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注重生态效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人畜分离,生猪很少发生疫病,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但生态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生产率相对较低;生产技术以外部引进为主,主要为生物技术,对饲养人员要求较高。

1.3.5 健康养殖模式

健康养殖模式是以动物生理学、营养学、生态学、系统学以及供应链管理为依据,采用有利于生猪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集成技术、材料、方法、装备、设施和工艺,为生猪提供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和安全营养饲料,使其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发生,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生猪产品的一种具有较高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生猪养殖模式[3]。

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健康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养殖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猪的生产效率;人畜分离,通过采用精确的环境调控技术和良性可循环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了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但健康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养殖规模较大,而且采用各种先进的饲养装备、设施和工艺,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设施、工艺等先进,对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1.4 按经营方式分类

依据养猪户的经营方式,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自主经营模式、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和产业化经营模式。

1.4.1 自主经营模式

自主经营模式是指养猪户能够独立自主地对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做出决策和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养殖模式。其特征是养猪户自负盈亏,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目前,从事自主经营模式的养猪户在中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养猪户数量庞大,规模不等,不仅包含专业仔猪养殖户、专业育肥猪养殖户、专业种猪养殖户等专业养殖户,还包含自繁自养养殖户。

与产业化经营模式相比,自主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独立做出决策和行使经营管理的权利,减少了决策时间;根据其养殖对象的特点,具有相应的养殖优势。但自主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谈判能力较低,交易费用较高,降低了规模收益的水平;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比较低,受市场变动的影响较大。

1.4.2 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集团经营模式)

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是指由一个公司独立开展生猪养殖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育种( 提供种猪)、仔猪生产、育肥、屠宰、猪肉销售、饲料生产与供应、信息和技术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独立分享养猪的利润和承担各种风险[5]。

该模式多被大型养猪企业所采用,与产业化经营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管理高度集中,有利于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仔猪、饲料等原料的采购活动和商品猪的销售活动都发生在公司内部,降低了交易费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普遍较高,而且规模较大,有利于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但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独立开展生猪养殖过程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资金需求量大,而且不利于培育核心竞争力;单独面对生猪养殖各个环节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风险水平较高。

1.4.3 产业化经营模式

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指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生猪的生产和经营,以国内外生猪及其制品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生猪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6]。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养猪户”模式、“公司+基地+养猪户”模式、合作社模式及在此基础上的各种衍生形式。

与自主经营模式和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相比,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合作分工,从事最擅长的核心业务,有利于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五统一”管理(统一供应良种、统一供应兽药和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饲养模式、统一组织销售),不仅降低了养猪户所面临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有利于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但产业化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构成主体多而复杂、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监管成本高;利益协调难度大,关系不稳定,违约现象较多。

1.5 按经营范围分类

依据生猪养殖的相关产业链经营范围,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多元化养殖模式和专业化养殖模式。

1.5.1 专业化养殖模式

专业化养殖模式与多元化养猪模式相对应,是指只从事生猪养殖产业,而不经营其他产业的一种养殖模式。无论规模大小,绝大多数的养猪场都采用这种模式。只有少数人、财、物等资源雄厚的大集团或公司采用多元化养殖模式。

与多元化养殖模式相比,专业化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生猪养殖业,有利于生猪养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只涉及生猪养殖产业,所需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但专业化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专业化养殖模式由于只涉及生猪的养殖环节,综合竞争与盈利能力较差;由于无法通过相关产业分摊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差。

1.5.2 多元化养殖模式

多元化养殖模式是指以养猪业为主,兼营饲料、兽药、屠宰、销售等相关产业,有种猪、仔猪和商品猪,实行自繁自养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7]。该模式不仅要求公司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要求公司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该模式比较适合于有实力的大集团公司。

与专业化养殖模式相比,多元化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包含生猪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盈利能力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但多元化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涉及生猪养殖的整个产业链,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和管理过程复杂,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要求高。

1.6 其他养殖模式

除了以上几种养殖模式外,现实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养殖模式,例如:150标准化养猪模式、生猪“4450”养殖模式、三级闭环养猪模式、六马精细标准养猪模式等。

2 不同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作用机制

不同的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不同,下面分别从养殖规模、养殖阶段、养殖特征、经营方式和养猪相关产业链经营范围五个方面来分析不同的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

1) 养殖规模越大,越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大规模养猪户具有较高的退出壁垒,对其退出生猪养殖业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而且大规模养猪户对市场波动有较好的把握,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大规模养猪户具有其他养殖模式养猪户所不具有的健全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疫病防疫程序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而且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方式,无论是饲料、疫苗的采购还是饲养环境和过程的控制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猪肉的质量安全。

2)养殖阶段越全,越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全程饲养养殖模式的养猪户从事生猪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对于仔猪生产、仔猪培育和肉猪育肥各个阶段都有很好的把握,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全程饲养养殖模式包含了从仔猪生产、仔猪培育、肉猪育肥直到90~100千克时出栏销售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相对于其它阶段性的养殖模式来说,能够保证生猪饲养的各个阶段的质量安全水平,而且能够减少由于外购猪所带来的疫病风险。

3) 健康养殖模式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健康养殖模式以供应链管理、系统学为依据,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健康养殖模式从动物生理学、营养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不仅为生猪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安全的营养饲料,而且保护了人类身体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有利于保障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

4)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公司对市场需求信息有较好地把握,能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包含生猪养殖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育种( 提供种猪)、仔猪生产、育肥、屠宰、猪肉销售、饲料生产与供应、信息和技术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不仅保障了生猪养殖各个阶段的质量安全,而且通过对屠宰加工和猪肉销售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了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

5)多元化养殖模式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多元化养殖模式由于涉及多个产业,能够根据其他产业的市场情况调节生猪的生产,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多元化养殖模式兼营饲料、兽药、屠宰、销售等相关产业,不仅保障了生猪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投入品的质量安全,而且保障了生猪在屠宰加工和最终猪肉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

3 结语

良好的生猪养殖模式是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不同角度对生猪养殖模式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和不同生猪养殖模式对质量安全和生产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大规模养殖模式、全程饲养养殖模式、健康养殖模式和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更有利于保障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和生猪生产的稳定性。但不同的生猪养殖模式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对于何种条件采用何种养殖模式更能保障猪肉的质量安全和稳定生猪的生产,尚需要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何志平,曾凯,李正确,等.不同养殖模式下生猪排污系数测定[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3):897-902.

[2]秋生.规模化养猪如何选择饲养模式[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5(2):7.

[3]卢凤君,刘晓峰,彭涛,卢凤林.“五类”生猪养殖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24):11-15.

[4]秦建春,杜志敏,张佳成.浅谈生态养殖的经济与环境效益[J].现代化农业,1999(1):24-25.

[5]何鑫淼,刘娣.黑龙江省养猪现状及养猪模式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1):50-51.

[6]沈忠明.我国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实践形式[J].中国畜牧杂志,2011,47(14):12-15,20.

[7]李俊柱.我国养猪模式之利弊分析[J].农村养殖技术,2006(12):6-7.

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 篇2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县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认真整改存在问题,坚决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万无一失。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检查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县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以国家工商总局“五个更加”思想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严格安全事故查处,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观,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完善并严格执行事故专报制度,有效遏制和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全县创建全国安全县城而努力。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全县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加强安全检查工作,县局成立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维护稳定安全生产经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管股,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系统维稳和安全生产经营检查,督查工作。各所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领导。

四、落实责任,监管范围

(一)各所所长是本辖区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经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安全生产经营负全责。各所从现在起每季度对辖区安全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拉网式大检查,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项;要从市场准入环节入手,严格前置、后置审批手续,从证、照检查严监管,记好巡查、督查登记簿,从源头上遏制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深入经营者的生产经营场地,全面检查,重点掌握,不能有监管盲区,每季度后一个月,将本季安全检查情况上报县局市场股。

(二)各所要切实加强辖区内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各类市场安全生产经营检查工作。重点检查:一是专业市场、经营门店使用不合格电线和超负荷用电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同时,要认真检查各专业市场的消防通道是否落实,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各所要对专业市场的证照,要抓紧办理,坚决杜绝无证照经营。二是对石油和燃气经营企业及个体户证、照严格管理,防止过期证、照现象发生,成为无照经营。对经营场所使用明火的问题,要立即进行彻底整改,不留隐患。三是对从事爆炸物品、易燃物品生产销售和文化娱乐等重点行业的经营户,要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口。对无证、无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要坚决予以取缔;证照齐全的,要进一步规范其经营行为。四是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食品、饮品、粮油、肉类蔬菜、医药、医疗器械等行业的产品质量要进行严格检查,对违法违章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经营者,要严厉打击,决不姑息迁就。五是加大对修理行业整治工作,对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县局。

五、对重点行业、重点时间、重点地域实施重点监管

(一)以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食品经营等行业为重点,全面加强辖区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严格遵照《县工商局登记管理工作细则》要求,做到每年不得少于四次的巡查,填好巡查记录,做好微机录入,时刻盯防,不能流于形式。

(二)以节日为重点,切实加强辖区内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情况的检查,加强市场安全监管,加强旅游景区市场巡查,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确保人民群众过上健康祥和的节日。

(三)以主要街道、大型市场、商场、超市、学校、宾馆、网吧等公众聚集场所为检查重点,对人员密集型场所的经营单位是否具有主体资格、前置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对不具备经营资格和审批条件的,要坚决整改和关闭,从源头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四)加强登记、年检、日常巡查中安全生产监管。按照《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和有关行业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把企业登记前置许可审批关,凡涉及安全生产前置审批手续的企业,没有前置许可证件、有效期已到期或过期的,一律缓检或先收缴,责令限期办理相关前置许可证件,逾期不办的,依法予以变更,注销或吊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各工商所“一把手”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制定、完善防范安全事故的措施、办法,检查、规范各自辖区的安全生产工作。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发现重大隐患及时上报,出现事故一票否决,涉及到的责任人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手软。

(二)加强教育,确保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 篇3

一、六个务必、六个到位

根据近期全国、全省大力整治煤矿安全生产,严厉打击煤矿违法生产活动的精神,永春县认真分析了当前全县煤矿形势和存在问题,全面部署,加大煤炭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维护煤炭生产秩序。

县委书记陈庆宗主持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举头组织学习《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精神,专题研究了永春县煤矿安全生产和乡镇煤矿整顿治理工作,成立了永春县安全生产监察大队。会议提出把乡镇煤矿整顿治理作为县委 “夯实基层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求整顿治理工作做到“六个务必、六个到位”:即务必要高度警醒,认识到位;务必要落实政策,整改到位;务必要健全机制,责任到位;务必要加强宣传,培训到位;务必要抓好当前,措施到位;务必要严格执法,监管到位。

永春县陈泽荣县长做了具体部署:从8月25日起,全县乡镇煤矿所有生产矿井全部实行停产整顿,县财政首期拨出200万元补助矿井改造,要求矿井对照申办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件逐一整改;同时彻底关闭无证矿井,严厉打击非法矿井开采行为;同时组织举办矿长培训班,提高安全意识。

二、以许可证申办条件为标准,逐项抓整改落实

针对乡镇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该县对12家管理型的煤矿企业和54个生产矿井,利用申办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为契机,逐项进行分析,逐项制定方案,逐项抓紧整改,提出了具体落实意见。

1、逐步理顺矿井管理体制。以分清等级、兼并矿井、淘汰落后、提高效益为原则,出台措施鼓励兼并矿井,将矿井分成三等,尽量减少矿井业主数量,扶大扶强效益安全双高效的矿井,提高中等矿井安全生产水平,逐步淘汰减少效益安全低下的矿井。

2、增强矿井技术力量。每个矿井选派1名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到龙岩煤炭学院培训半年,这些人员学成归来将作为各矿井技术人员参与矿井安全生产管理,将增强各矿井的技术力量。同时出台奖励措施鼓励矿井聘请技术人员或有经验的国有煤矿工人,以加强乡镇煤矿的技术管理力量。

3、改造矿井通风系统。主要做好井下漏风地点的密闭、风井风门的设置与管理、进风井风量和风流的调节、主要通风机的管理、维护等工作,切实做好井下工作面的局部通风管理,杜绝中毒、窒息事故的发生。

4、县财政拨款补助改造矿井提升绞车系统。改造大部分提升矿井的绞车道,使提升弯度、坡度均符合要求;购置符合要求的保险装置、深度指示器装设齐全的矿用提升绞车、使用检测合格的钢丝绳;新建或改造上、下部车场以及其他有关提升系统等配套措施。

5、改善矿井巷道断面。各矿井加大投入资金对矿井主要巷道进行拓高、拓宽改造,使矿井主要巷道净断面能满足行人、运输、通风和设置安全生产设施的需要,并由县财政予以补助。

6、完善矿用设备。督促矿井逐步更换符合要求的矿用设备,对矿用设备购置,县财政拨出部分资金予补助,预计更换设备投入500万元。

7、改善防尘供水系统。全县在矿区合适地点建设容量为200m3集中供水水池25处,各矿井再从布设管道从水池引水至井下用水点。

8、改造矿井供电系统。组织供电部门改造完成后矿井向井上、井下供电变电器达到100%分开,并要求矿井所装备的小型发电机作为主要通风机的备用电源,解决矿井双回路供电问题,县财政予以补助。

9、建设样板矿井。在矿区选择资源条件较好、矿井负责人素质较高、矿井基础较好的矿井,给予重点扶持和整改,为其他矿井整改提供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

1、明确打击重点。将属于无证非法开采矿井,以往关闭之后又死灰复燃的矿井,无视政府监管、拒不停产整顿或停而不整的矿井,经整顿仍然达不到安全标准的矿井,列为打击重点,一经发现,立即予以关闭取缔。为把整顿关闭工作落到实处,该县采取送达通知、停止供电、封存收缴剩余火工产品,以及拆除设备、摧毁井筒、填平场地、水泥硬化井口等有力措施,制止违法违规生产活动。

2、增加执法力量。该县招聘6名大学生选送到煤炭院校进修,充实县煤行办技术骨干力量。为加大对无证非法开采矿井打击力度,做好“五整顿、四关闭”工作,在原有矿山巡查队的基础上,公开招聘30名退伍军人组建永春县矿区巡查队,分成三个中队,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专门负责打击煤矿非法生产活动。仅8月份执法中,共就发放责令改正通知书30份,拆除无证非法矿井工棚18座,拆除生产器械30件,实现了停产整顿的煤矿真正停止采煤,无证矿井一律关闭。

3、开展联合执法。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安监、国土资源、煤炭行业管理、公安、环保、电力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联合执法活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如县安监部门对发现该停不停、该关不关或明停暗开的矿井,采取有力的监察执法措施,依法予以处罚。从8月25日停产整顿以来,已依法对2个不按规定停产整顿的矿井予以处罚。

四、抓培训、抓投入、抓日常

1、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县安办通过有线电视播放安全生产宣传警示片,印发宣传材料,举办安全生产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煤矿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发放煤矿知识扑克1000副、《安全生产法》壁挂50套,县煤行办印发《煤矿安全生产警示录》8000份,组织乡镇、部门和企业征订《安全与健康》等报刊杂志,加大煤矿安全生产知识宣传,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舆论氛围。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县安办组织278人参加煤矿矿长安全资格、175人参加煤矿矿长资格证、180人参加煤矿矿井长资格培训。

3、拓宽渠道,加大安全生产设施投入。该县建立煤炭安全生产基金,补助煤矿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和煤矿安全补欠工程和灾害防治等。投入400多万元,硬化矿区主干公路水泥路面,建设岩刀坑片区自来水工程;投入700多万元进行矿区电网改造,提高矿区供电的可靠性,杜绝了向无证非法开采矿井供电或转供电。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和责任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和要求各煤矿业主增加投入,乡镇煤矿按规定每吨煤提取6元安全专项资金,投入安全生产。

4、建立煤矿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至2005年8月,已缴纳安全风险抵押金240多万元,由县煤行办集中统一管理,主要用于事故的抢险救灾、调查处理和医疗事故救助等。

5、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和完善了《永春县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健全了《永春县小煤矿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指导煤矿行业的从业单位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措施,提高应急处置事故能力。

6、做好事故查处和事故统计报告工作。

五、加强监管,健全制度建设

该县不断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有效促进煤矿安全监管职责的落实。

1、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县建立了县政府-煤行办-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矿井-作业班组-作业人员的六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生产单位,落实到作业班组,落实到作业人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2、建立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重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吕刚分管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副县长林强分管煤炭生产工作,并联系挂钩天湖山矿区所在地、煤炭产量占70%以上的重点产煤乡镇下洋镇等。县直主管职能部门县安监局、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分别挂钩联系下洋、坑仔口等乡镇,作为牵头单位,便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3、落实日常监管制度。为加强日常监管,实行派驻整顿关闭工作监督员制度,由县煤行办向11个有限责任公司派驻监督员,督促指导乡镇煤矿安全整治工作,县安委会向永春煤矿派驻监督员

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 篇4

建立“互联企业”的关键在于控制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前, 工厂自动化和企业网络往往由于使用不同技术而相互孤立, 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而创建“互联企业”必须打破这一现状。为此, 罗克韦尔自动化与其全球战略联盟伙伴、领先的企业网络供应商思科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帮助工业客户通过标准以太网协议和Internet协议将人员、过程、数据和设备互联起来, 创建安全、互联的企业, 从而提高生产率, 帮企业打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罗克韦尔自动化亚太区市场总监John Watts就“互联企业”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提到:“云技术、移动性、大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等当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使2013年成为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因为这些技术将为工业领域创造新的价值。思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接下来的10年中, 物联网孕育着14.4万亿美元的价值, 其中27%将来自制造业。能够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保持领先的工业公司将获得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 比如更快的产品上市速度、更低的总拥有成本以及更高的资产利用率和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等。”

思科工业解决方案业务发展经理张凯旋在题为“物联网, 让世界紧密相连”的演讲中补充说:“物联网给工业领域带来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将设备连入网络, 而是创造出新型应用, 这些应用可以从设备和过程中采集实时数据, 并将这些数据转变为具有真正商业价值的有用信息, 然后在适当的时间提供给合适的人员, 从而帮助其进行决策。实现这一愿景的核心在于利用开放式标准网络将车间和企业互联。在这一愿景上, 我们与全球战略联盟伙伴罗克韦尔自动化不谋而合。我们将携手合作, 通过标准的以太网推动通用工业协议的普及, 从而建立安全和高确定性的自动化应用。”

罗克韦尔自动化亚太区总裁欧瑞韬先生表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最近印发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年) 》中指出, 要通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来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 而我们打造‘互联企业’的愿景与此完全一致。十多年来, 罗克韦尔自动化始终处于推动互联企业建设战略的最前沿, 我们的定位十分明确, 即帮助中国工业企业加快打造‘互联企业’的进程。”

罗克韦尔自动化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柯思齐先生强调了罗克韦尔自动化对中国西南部的长期承诺“早在2000年初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 罗克韦尔自动化就在成都设立了中国西南办事处。在过去的13年里, 罗克韦尔自动化积极支持西部地区水处理、电力、地铁和冶金等国家重点行业的建设和发展。凭借我们独特的技术优势, 罗克韦尔自动化的智能、安全及可持续生产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西部多个大型项目中, 例如, 最新竣工的成都最大的污水处理厂 (年处理能力达70万t) 、成都地铁1号线和号线, 以及四川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和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

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 篇5

党委书记孙华林

2012.02.10

同志们:

根据区综治、信访工作和安全工作会议的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系统综治、信访和安全工作会议。其目的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市、区维稳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局系统综治、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专题部署局系统2012年综治、信访和安全工作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局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创新机制体制,统一思想,明确责任,振奋精神,再接再厉,扎实做好今年的平安建设工作,为把松江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营造和谐、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刚才锦新同志传达了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了2011年局系统综治、信访和安全工作情况,并对2012工作作了专题部署,讲得很好,比较全面,我原则上同意。净达公司、园林署、方塔公园等三家单位做了交流发言,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在全系统进行推广,希望各单位回去之后认真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综治、信访和安全工作整体水平。我们与各基层单位签订了《松江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2012年综治、信访和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明确了我们各自的责任、任务。希望大家充分认识签约的严肃性,并

1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予以认真贯彻执行,努力使我们局的综治、信访和安全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回顾2011年,我局的综治维稳和安全生产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工作大局,围绕社会综治和平安创建,突出资源整合,强化管理服务,形成了形式多样、载体丰富、措施有力、富有成效的工作局面。确保了我局在11年一系列重大活动期间没有发生越级上访事件,全年实现“零进京”上访,未发生到市集体上访,维护了社会稳定。局系统以“安全生产年活动”为主线,加大对非常时期、高危行业、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通过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提高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水平,提升了行政执法和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全面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各项安全生产考核指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局系统综治信访和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安全工作责任制不够到位,安全隐患问题仍然突出。有的地方隐患排查有疏漏、隐患治理不彻底、防范措施未严格落实到底,有的地方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依然松懈、安全管理薄弱,有的地方责任没有落实到班组、个人,有的地方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地方安全生产投入相对还不足,有的地方安全工作的基础仍然薄弱等等,极易诱发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二是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少数单位负责同志政治敏感性不强,对稳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本单位平安建设工作往往满足于“不出事”的层面上,主动参与平安建设的自觉性不强。有的平时对平安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不当回事,出了问题就手忙脚乱,个别部门和单位相互扯皮,推卸责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抓好综治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是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松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随着老城改造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深层次的矛盾将显现,不和谐的因素将增多,城市管理的压力更大、难度更高、任务更重。各单位、各部门始终站在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以对党、对人民、对自己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谋远虑,充分认识做好综治和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二、要抓住关键,严防死守,强势推进安全稳定各项措施的落实 安全稳定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埋下隐患,酿成事故。要继续保持我局安全稳定的良好态势,就必须抓住关键环节,下真功,出实招,把工作做得细一些再细一些。一是要严格依法依规文明规范执法。区委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争转型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作为执法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与管理并举的工作思路,延续世博管理效应,做好各项城市管理保障工作,使市容更整洁、交通更顺畅、出行更安全、景观更怡人,让区委、区政府放心,让广大群众满意。要认真吸取去年“4.13”、“6.26”事件沉痛教训,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百日作风纪律整顿活动,进一步强化依法、文明、规范执法的意识,严格遵守城管六条禁令和人员行为规范,做到不发生信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确保社会稳定。

二是要做好帮困工作和思想不稳人员的稳控工作。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重要保障,如果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容易在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形成对立情绪和矛盾,直接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各单位、各部门要深入开展干部下基层送温暖活动。与困难职工、低收入职工及低保户搞好对接。要全力化解矛盾纠纷,深入开展走访活动,认真排查本单位各种不稳定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重点人头要逐一落实领导包保责任,制定管控措施。要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疏导、早控制,消除各类隐患,大力营造“合力防范、共创平安”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机械的检查。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切实把垃圾填埋场、固废厂的臭味控制在最低程度。要加强对办公场所、仓库、油库、车库、重要的道班房等重要场所、重点部位、重要作业机械、重点作业环节,特别是消防设施进行认真的检查和巡查,跟踪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宁可花大钱排查,不要花大钱处置;宁可虚惊一场,不要亡羊补牢;宁可早动干戈不出事,不要大动干戈不顶事。

四是要切实抓好信访、上访稳定工作。今年要召开党的“十八大”,这是我党政治生活的头等要事、大事、喜事,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尤为

重要。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高度重视矛盾的排查调处,围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消除盲点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信访、上访工作,突出重点问题治理、重点地区管理、重点时段信访工作、重点人员化解工作,妥善解决带有政策性、苗头性、群体性特点的信访、上访问题,有效遏制重复访、越级访、集体访的势头。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预案,并加强演练,切实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力。

三、要建章立制,细化责任,确保安全稳定工作有序推进取得成效

综治维稳和安全生产功夫在平时,关键在机制。要围绕责任、制度、管理等方面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来推动工作落实,实现长治久安。

一是要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制度。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安全教育和安全常识学习的日常制度,不断强化广大干部职工安全防范意识,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局的要求上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浓厚氛围。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讨论问题、总结经验、交流信息、通报情况、研究工作,积极探索综治维稳和安全生产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

二是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主动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全局上下一起抓的综治维稳和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大力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平安组织建设,筑牢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的第一道稳固防线,确保平安建设在基层有人抓、有人干。

三是要建立健全检查制度。各部门、各单位立足于早排查、早调处、早化解,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和体系,做到综治稳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化,督查督导规范化,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覆盖全面,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死角。

四是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各部门、各单位要全面落实综治稳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问责制。要以岗定责、以责定绩、以绩定奖惩,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级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对因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导致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影响恶劣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 篇6

关键词:企业员工;激励;约束;需要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员工激励也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努力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目标。

所谓约束就是缠缚、束缚的意思。对员工的作业行为进行限制,规范其作业程序和作业标准,从而实现企业的安全目标。

管理是企业的核心,而激励与约束又是管理的核心。

一、当前基层站段激励与约束机制中各因素存在的缺陷

1.员工总量偏高.人员结构和分布不均衡

当前的运输基层站段,冗员过多,劳动效率偏低:同时中、初级人员多,高级人才奇缺:工务系统综合机修等后勤车间超员,而偏远地区的一线线路维修人员缺员严重。人员结构和分布不均衡,激励与约束员工的政策较难细化到每个员工。

2.处罚额度太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目前,职工家庭负担还是比较重的,特别是工务职工,沿线的老职工家属基本没有工作,孩子在上学,部分职工还面临购房还贷的压力,一旦出现D类安全事故,待岗三至六个月,c类安全事故则更长,待岗期间只享受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或最低生活费,职工的生活压力非常大。

3.员工安于现状.文化素质偏低

基层站段员工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文化水平低。特别是行车主要工种存在业务素质不高,个别职工甚至连对一些简单的设备故障处理都不掌握,与近几年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很不适应。

4.缺乏科学的晋升渠道

晋升是核心的激励。但由于晋升渠道不畅,造成铁路运输基层站段部分员工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完善的淘汰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部分管理人员安于现状,不求进步:二是岗位晋升渠道有障碍,有些肯学习、肯吃苦、工作能力强的职工,由于受身份的限制,多次失去晋升机会,失去激励动力。

5.奖励制度有待完善

重视物质奖励,但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脱离物质的精神奖励如光荣榜、证书、奖状等,逐渐被人们冷落了,缺少对员工的精神奖励。

二、铁路运输站段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原则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应有利于工作绩效与劳动报酬的挂钩,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有利于选才、用才、育才、留才。要达到激励与约束的目的,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作任何工作,必须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各类管理人员要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尊重职工的劳动成果,尊重并容纳有个性,有特点的职工。

2.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实施奖励与约束机制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偏见、个人的喜好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而是通过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证的制度,规范的测评标准,切实做到才尽其用。

3.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对员工来讲同等重要,有不可替代的互相促进作用,工作好坏不仅关系到职工的票子,更要关系到职工的面子,关系到职工的位子。

三、运用现代理论。改革铁路运输基层站段激励与约束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引导员工,向一定目标奋斗,激励与约束是主要手段,而员工追求目标的形式有赖于一定的刺激与约束,能力的发展也有赖于外界的激励与约束。济南工务段近几年在管理机制上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1.运用“公平理论”,实现同工同酬.完善内部分配管理

所谓公平,就是要使职工的劳动报酬更有合理性、公平性。员工不仅关心自己所获得报酬的绝对数,还关心自己的付出所得与他人的付出所得之间的关系。同工同酬则心理平衡,表现积极稳定,反之则心理不平,表现消极,波动。

济南工务段多年来积极探索内部分配的方式方法,在原来滚动升级的基础上,2000年又进行岗效工资改革,具体做法是“档案工资封存、按岗定酬、挂联考核结果”的模式。从2005年至2013年,段又出台了《职工待岗及处罚管理实施办法》、《干部安全管理失职渎职行为问责办法》、《管理岗位人员风险抵押金考核办法》等制度规定,使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劳动贡献挂钩更密切,充分调动员工立足岗位保安全、创效益的生产积极性。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不断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铁路运输站段除重视物质刺激外,还应努力强化精神方面的激励。近几年来,济南工务段逐步认识到精神激励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适当降低处罚额度,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1).对工作能力表现出色,具备管理素质的工、班长,提拔到管理人员岗位上,先后近40名工人身份的同志走上管理岗位。(2).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和在部、局取得技术能手称号、及在各种竞赛取得好名次的员工给予一次性重奖的同时,优先推荐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试。(3).开展“讲身边事、赞身边人,寻找最美班组长(职工)”活动,充分挖掘、宣传一线班组长(职工)的感人事迹,在全段上下积极营造弘扬正气、崇尚先进、鼓舞士气的良好氛围。

3.充分考虑员工个体差异,实施差别激励

济南工务段近几年制定奖、罚机制时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对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员工优先考虑其工作环境,对31-45岁之间的员工优先考虑其工作稳定性。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员工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学历相对较低的员工考虑其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也考虑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不同需求。

4.千方百计,挖掘职工的潜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人员培养工作

近几年来,济南工务段在强化新进大学生的培养方面,采取加快他们成长的措施,对适应管理岗位的人员,先挂职工区副工长,在一线工区进行安全生产锻炼,再提拔到管理岗位上;对适应技术管理岗位的大学生,优先为其提供再教育机会,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对大专生,挂职班长进行锻炼,每年选拔出部分人员列入后备工长,进行重点培养,遇有全段工长空缺时,直接下令任用:对肯动脑子,专心学技术的,培养其走技师、高级技师这条发展路子。只有设计多条通道,让技术、管理、业务方面有专长人员不必挤“独木桥”,得到相应的晋升渠道,做到量才适用,各得其所,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作用。

5.疏通岗位晋升渠道,发挥激励与约束作用

岗位升降机制必须坚持正确的任用方针,唯能是用,德才兼备。济南工务段在2008年制定颁布了一整套竞争上岗和配套方案,4-6月份对超员的济南桥、泰山桥、综合机修车间进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解决了部分车间超员及偏远支线车间缺员问题。2011年又修订《干部失职、渎职行为问责办法》,近2年先后有8名干部因失职、渎职被免职、撤职,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先后有20名工人身份的职工走上管理岗位。

合山农机安全生产持续稳定促和谐 篇7

签订责任状,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

为保障全年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来宾市农机局、监理所与合山市农机局、监理站签订责任状,合山市农机局与各乡镇农机站、局属各站 (校),监理站与机手分别签订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据统计,该市政府与部门、部门与机手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共计673份,召开各类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分析会、例会、办公会、业务培训会等9次,参会人员达340人次,促进部门和农机手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开展专项整治,做好源头管理

为保证农机安全生产落到实处,该市在全市范围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大检查大整治和农机“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组织农机执法人员与交警、安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在全市农村道路开展农机安全隐患排查,严厉查处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和违法载人等行为。在重大节日、敏感时期,成立农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由分管领导带领监理执法人员深入各乡镇村屯开展农机安全执法检查,及时处理农机违法行为。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建立常规执法机制,使安全执法检查保持常态化。该市全年共检查拖拉机381台次,纠正农机各种违法行为126次,排查安全隐患129次,督促整改129次。

抓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集中年检工作。集中年检前,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年检各项工作。提前下发通知给各乡 (镇)、村委和机手,年检中严格按照要求,做到“人、机、证”三见面,坚持“不见车,不检验,不签章;谁检验,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把好源头关。同时对参加甘蔗榨季运输的拖拉机,采取定点定时开展检验服务。

营造安全氛围,提高机手安全意识

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 篇8

1. 油田管理系统的特殊性

油田企业是一个多维复杂的大系统。它不但包括物探、钻井、井下作业等生产主体, 而且还有科研、通讯、供电、运输等诸多后勤保障单位, 作为这一大系统的组织与调度, 就成为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2. 安全调度运行的必要性

油田是没有围墙的工厂, 油井、站、库、线点多面广, 跨多个地区、市、县, 生产作业面具有广阔性, 易遭受海潮、河汛、内涝等威胁, 而油气又属易燃、易爆、易污染产品, 安全生产难度大。油田生产作业面的广阔性、油气产品的不安全性决定了调度工作必须保持科学、安全。

二、江苏油田试采一厂安全管理与调度运行情况

江苏油田试采一厂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 不仅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方法应用于生产实际当中, 而且也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与管理模式。

1. 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1) 培养安全责任意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 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 增强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抓好安全工作。

(2) 注重安全预案演练。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 增强综合处置安全事件的能力, 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预案演练做到年年有大练, 月月有小练, 且内容全面、形式多样, 包括油罐着火、原油泄漏、河道清污、防洪演练等。

(3) 优化安全生产管理。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七想七不干”的工作要求, 充分利用安全会议、安全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七想七不干安全提示卡”的主要内容、使用方法和工作要求, 推进现场作业安全管理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 实现安全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进一步提升油田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2.

(1) 计划超前, 生产运行提前准备。对于日常生产工作组织安排, 调度运行坚持以计划性与预见性相结合的原则, 做到通过超前意识、超前计划和超前部署, 提前了解施工进度、天气情况、人员配置、行使路况、工农关系等等, 科学调配各种资源, 并做到事事防范于未然,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或减少对突发事故处理不及时而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

(2) 技术更新, 调度管理手段优化。

随着太阳能、电加热、中频伴热等等各种高新科技在油区井站生产中大范围的使用, 为加快生产现场信息传递速度, 调度系统也加强了信息网络的建设。首先, 成熟运用现场视频监控技术, 实现对生产现场的实时监控;其次, 升级视频电话会议设备, 进一步加强生产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第三, 有效运用“勘探开发一体化”系统, 做到第一时间掌握和更新全厂生产动态。

(3) 制度保障, “84331”制度稳步实施。

“84331”生产运行制度, 指导着全厂各项生产工作的高效稳定运行。逢八决策, 部署下个十天内主要生产任务;四个当天, 保证各项生产当天实施;三个清楚, 及时落实解决各项生产问题;三个明白, 促使生产运行安全稳定;一个“严”字, 确保“84331”生产运行制度的稳步前进。

三、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通过各项管理措施, 保障了生产的平稳运行, 同时,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也存在着各种矛盾与不足, 制约着生产运行的安全和高效性。

1. 施工作业中“三违”现象仍普遍存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工安全意识仍较薄弱。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 安全培训流于形式, 使职工不能完全掌握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 必然会导致违章行为发生。二是侥幸心理影响, 消极对待规章制度。由于违章行为不会每次都能演变成事故, 所以久而久之会使职工产生一种麻痹、侥幸的心理, 为图省工、省时、省力, 致使习惯性违章现象存在严重。

2. 生产信息传递不及时, 生产事故隐瞒拖延。

调度室是对厂各单位、各环节生产信息传递、分析、汇总和反馈, 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的参谋部门。现场传递信息不准确、及时, 尤其是发生安全环保事故, 瞒而不报, 贻误战机, 极易导致事态扩大, 造成人员、财产受损。

3. 电气方面重视不够,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一是电力管理人员少, 目前许多基层队都只配备了一名专业维修电工, 无法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电工的人身安全。二是临时用电作业监管不到位, 油区临时用电的安全状况无法得到根本的保证。

四、促进生产安全高效的几点措施建议

1. 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的生产意识。

“安全高于一切”就是要求在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时候, 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在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 要以安全为主, 生产和其他工作让位、服从于安全, 把安全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要把保证安全作为完成各项任务、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

2. 加大调度系统的安全培训, 强化安全管理意识。

安全管理规定,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调度系统作为生产运行的枢纽性部门, 调度人员除了要重视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学习和了解, 更要加强安全生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成为一支懂安全、会安全的高效调度队伍。

3. 加强薄弱环节管理, 消除隐患保障生产。

在日常生产管理中, 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但对于实际生产运行中已经暴露出来的管理薄弱环节和存在的安全隐患, 要及时加以解决和清除, 安全生产拒绝“亡羊补牢”, 不能等到事件发生后才进行反省总结。切实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保障各项生产正常运行。

结束语

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 篇9

关键词:肉鸡,二氧化氯,拌料,生产性能,抗体水平

二氧化氯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列为Al级消毒剂 (又称为第4代消毒剂) , 具有消毒剂、氧化剂、灭藻剂、漂白剂、除味剂、清洁剂、保鲜剂、降解毒素、絮凝沉淀等多重功效, 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污水处理、食品保鲜、医疗卫生、公共场所环境消毒、空气净化、餐饮业、家庭、纸浆漂白、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石油开采等多种领域中, 但在肉鸡生产中的作用未见详细研究[1,2]。该试验观察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对肉鸡生产性能、抗体水平的影响以及大肠杆菌攻毒后对肉鸡的保护, 为其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品

1.1.1 药物。

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消毒剂 (百毒克, 有效含量7.5%) , 由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恩诺沙星 (森抗Ⅰ号) , 由河南森隆公司生产;氟苯尼考 (广安) , 由河南广安公司生产;三字球虫粉 (磺氨氯吡秦) , 由河南伯乐公司生产;泰乐强88 (酒石酸泰乐菌素) , 由西安生产;雏禽维力, 由南京实业公司生产。

1.1.2 生物制品。

鸡新城疫、支气管炎 (肾型) 、法氏囊三联四价疫苗, 由内蒙古生物制品厂生产;V877法氏囊疫苗, 进口;新支二价四联疫苗, 黑龙江生物一厂生产;新支二联油苗, 中牧公司生产。鸡新城疫、法氏囊抗原、阳性血清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琼脂糖, 上海东海制药厂生产。PBS液、琼脂板按标准自配。大肠杆菌标准菌株购自中国兽医监察所。冻干菌种01:大肠杆菌249、C83845;02:大肠杆菌1565, C83882。

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817”肉用健康混合雏鸡600只, 来源于新乡市十里铺种鸡场。随机分为5组, 每组120只鸡 (公母各半) , 试验期为55 d。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 (CK) ;第2组为常规防治药物组;第3、4、5组为二氧化氯组, 各组处理见表1。

注:防疫前后、防疫当天各停用二氧化氯1 d。在10日龄前, 饮水中添加雏禽维力25 g/d。鸡舍使用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消毒剂150 mg/L, 间隔3 d喷雾消毒1次。

1.3 饲养管理

采用有窗鸡舍, 网床平养, 人工加料, 自动饮水, 保姆伞供温, 23 h光照;饲料为大北农牌肉用鸡全价配合料;疫苗免疫程序为:5日龄首免, 鸡新城疫、支气管炎 (肾型) 、法氏囊三联四价疫苗双羽份, 每只鸡点眼、滴鼻各1滴;18日龄二免, V877法氏囊疫苗双羽份点眼;新支二价四联疫苗双羽份滴鼻;新支二联油苗每只鸡0.3 m L皮下注射;其他按正常饲养管理方法进行[3,4]。

1.4 指标测定

分别于15、31、55日龄检测新城疫和法氏囊抗体效价;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和硝酸银比色法测定使用二氧化氯后鸡舍内氨气和硫化氢含量;试验结束后, 统计死亡率、活重和用药成本。

1.5 统计分析

用SPSSV 10.0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并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氧化氯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二氧化氯对肉鸡生长发育、死亡率、饲养成本的影响见表2。可以看出, 至5日龄出栏时, 药物组和二氧化氯组出栏重量和饲料转化率优于对照组, 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对照组死亡率高达16.0%, 死亡鸡经过剖检、检测, 诊断为新城疫、法氏囊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 而第4组死亡率为0%;总饲养成本方面, 药物组和二氧化氯组都低于对照组, 二氧化氯组低于药物组。

注:肩标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肩标不相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2.2 二氧化氯对肉鸡新城疫、法氏囊炎抗体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第2组 (添加药物组) 和第4组 (添加75mg/kg二氧化氯) 新城疫抗体水平高于第1、5组, 其中第4组在31、55日龄时新城疫抗体水平为6.0~8.0, 保护率达100%。

从表4可以看出, 第2组 (添加药物组) 和第4组 (添加75 mg/kg二氧化氯) 的法氏囊炎抗体在31日龄阳转率高于第1、5组, 其中第4组法氏囊炎抗体在31日龄阳转率达到80%, 保护率最高。

2.3 鸡大肠杆菌攻毒试验结果

每组选取20只鸡, 在15日龄进行强致病性大肠杆菌攻毒试验。每只鸡口服大肠杆菌01、02试验混合菌液1m L。从表5可以看出, 第4组 (添加75 mg/kg二氧化氯) 对强致病性大肠杆菌保护力仍能达到80%;常规用药组保护率只有40%;不加任何药物的对照组保护率为0% (死亡率为100%) 。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 在肉鸡饲料中添加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 饲养效果优于常规药物, 可以替代部分抗菌素和抗球虫类药物, 减少药物的使用和残留。其中肉鸡饲料中添加有效二氧化氯75 mg/kg和0.000 3%饮水, 病死率和饲养成本降低, 血液中新城疫抗体效价最高, 法氏囊炎抗体的阳转率也高, 可以有效的保护鸡的健康, 效果最优。

当前, 我国养殖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重大疫病的流行、用药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以及药物残留等问题, 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并且对人类的健康也造成很大威胁, 甚至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3,4]。二氧化氯消毒剂具有高效、无毒、安全以及防霉、除臭 (驱除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和与有机物反应不产生“三致” (致癌、致畸、致突变) 物质、无药物残留等特点, 在生产中应大力推广应用, 以为绿色畜产品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程鹏.二氧化氯、臭氧是杀菌、消毒、漂白的最佳选择[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1 (21) :31-32.

[2]吴予奇.新型二氧化氯在养鸡场的应用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二氧化氯生产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184-188.

[3]王广站.二氧化氯在畜牧养殖方面的应用[C]∥第十四届全国二氧化氯生产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150-156.

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 篇10

1 充分认识稳定重庆粮食生产的意义

重庆是国家确定的城乡统筹试验改革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特别是口粮安全,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314”总体部署的基本要求。

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基础。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结构调整用地密不可分, 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 无论从关注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还是从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粮食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稳定粮食生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粮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具有基础支撑作用的产品, 粮食生产是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重点, 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也主要在粮食生产上才能充分实现。因此, 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必须紧紧抓住稳定粮食生产这个重点、难点和关键领域。

粮食总量平衡的压力增大、结构平衡的难度增加。直辖十一年来, 重庆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在1100万t, 近两年全市努力化解2006年特大干旱的后续影响, 积极应对局部自然灾害和严重病虫生物灾害, 全市粮食实现了大幅度恢复性增产, 总产量恢复到1150 t, 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口粮安全有保障, 但饲料和工业用粮增加较快, 未来需求平衡和结构平衡仍然有较大压力。

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还不稳固。由于异常气候引发的灾害性影响加剧, 耕地、劳动者素质和水资源的制约增强, 以及重庆人均耕地少、种植规模小、生产条件差、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复杂的特殊市情, 重庆市粮食生产的基础仍较薄弱。种粮成本快速增长, 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因此, 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稳定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稳定粮食生产发展。

2 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任务

2.1 稳定粮食生产的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314”总体部署, 围绕统筹城乡和“1155”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主攻单产、稳定总产、增加效益、拓展农业功能为目标;以重点区域布局、建设重点基地、主抓重点作物、突出重要季节为抓手;稳定完善粮食扶持政策, 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种粮大户和专业服务队、实行规模经营为着力点;以整合资源、增加投入为保障, 努力推进粮食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生产,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粮食总产基本稳定, 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2 稳定粮食生产的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提高粮食单产、稳定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确保口粮安全, 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主题, 明确稳定粮食生产的目标任务。未来五年全市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1100万t左右、口粮基本自给。重庆市生态条件复杂, 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同, 区域间粮食生产发展状况也不平衡。为此, 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 找准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环节, 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2.2.1 要重点抓好水稻生产, 大力发展马铃薯, 兼顾玉米、红苕和杂粮

水稻既是重庆市的高产优势作物之一, 又是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稻田既具生产功能, 又是重庆市这种特殊生态条件下的湿地;对提高农业自身的抗旱防灾能力、强化农业的生态功能、确保三峡库区水质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稻不仅增产潜力大, 而且相对容易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稻谷也是粮食中最耐贮藏的。因此, 在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及区域总体布局中, 应坚持粮食生产以大春为主、大春以水稻为主的方针, 把水稻作为确保口粮安全和粮食生产的重点来抓。根据市场需求和粮食生产的效益兼顾饲用粮、加工用粮和菜用粮食的发展。马铃薯在农业当中是最具多功能性的作物, 既是粮食也是蔬菜作物, 既适合农产品深加工也是能源作物, 集食品保障、原料供给等功能于一身;是适宜种植区域最广、增产潜力最大、近年来种植面积增加最快的农作物。重庆市具有良好的马铃薯种植条件, 发展马铃薯生产, 是开发利用秋冬季资源, 提高复种指数,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要因地制宜, 大力扶持发展, 努力提高单产和商品率。

2.2.2 要以粮食主产区县和乡镇为重点, 产区、销区都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

中央和市里制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要继续向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倾斜, 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区域政府和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努力改善主产区域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 加快重点商品粮基地建设步伐, 确保城镇居民的口粮供给和调控粮源。都市经济发达地区粮食自给率低, 必须保护好基本农田, 重点发展口粮生产, 保持必要的粮食自给率。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 要把发展粮食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抓好基本口粮田建设,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保持粮食产需基本平衡的格局。高产区县和乡镇要继续稳定和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中、低产区县特别是水稻单产 (指每667m2产量, 下文同) 400 kg以下、玉米单产250kg、两薯单产200 kg (折粮) 以下的区县和主产乡镇要抓住影响单产的基本因素, 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单产水平, 缩小与高产区县的差距。

2.2.3 要突出抓好大春粮食, 兼顾小春和晚秋生产

大春是重庆市光、温、水资源的优势季节, 也是稳定全年粮食产量的关键季节。一年之季在于春, 春耕备耕是一年中的重要农时, 全年粮食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抓好春耕, 实现满栽满种, 粮食增产才有基础;只有适时抢早培育壮苗、适时早栽早插和早管, 才能趋利避害夺取丰收。小春是一年粮食生产的开端和基础, 晚秋是保障全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道关口, 虽然占全年粮食总产的比重不太大, 但对确保全年粮食稳产丰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土地、劳动力和水资源的时段优势, 扬长避短, 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 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措施

3.1 落实扶持粮食生产政策,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基层政府抓粮的积极性

为扶持粮食生产发展, 财政将继续强化和完善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粮食最低收购价和种粮大户、产粮大县奖励等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一是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完善具体实施方案, 按农时季节要求, 保证资金及时下拨到位;二是要加强资金使用监管, 保证粮食补贴资金专项用于粮食生产;三是坚持补贴资金向粮食生产重点区域和种粮大户倾斜政策;四是建立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与稳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防止耕地撂荒和强化重大病虫害防治挂钩机制, 强化各级政府和农业服务机构的责任;五是积极探索农业建设项目投入、基本农田数量与稳定粮食生产的评估机制, 把国家稳定和扶持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六是开展粮食生产政策性保险试点, 化解农民种粮风险。

3.2 规范农村土地管理,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也是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可靠的生活保障。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和优质耕地减少过快, 既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在重庆表现更为突出。全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重庆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优质耕地比重不到1/3;70%以上耕地分布在水源不足和生态脆弱地区, 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近年补充的耕地有排灌设施的不到三分之一, 稳产高产基本粮田比例更小。因此, 必须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明确的政策和目标,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守住基本农田, 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二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层层落实责任, 到2020年前坚决守住217万hm2耕地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建立保护补偿机制, 确保183万hm2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三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3.3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

当前农民呼声最高、要求最迫切、影响粮食稳定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就是农田基础建设滞后, 没有一定规模和标准的基本粮田, 很难实现机械化和适度规模经营。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作为国土整治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是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利在千秋。应抓住国家和市政府大力支持土地整治、目前农村劳动力富余和成本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 整合土地整治、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和农业发展等财政重大专项支持,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科学规划基本农田布局、统一集中整治的原则, 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 持续推进商品粮食基地建设。建立一批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 粮食生产的商品率超过70%以上的高产稳产商品粮食生产基地, 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在基本农田保护中要突出稻田这个重点, 加强冬囤水工程建设, 强化冬春稻田蓄水, 恢复近年因旱改种面积, 把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73万hm2左右, 努力提高水稻单产, 确保口粮安全。继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沃土工程、移土培肥和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重点项目, 通过工程措施与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节水栽培等农艺措施相结合, 增补土壤有机质, 培肥地力, 改变土壤理化性状, 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加强耕地质量监测, 防治农田污染、防止水土退化, 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 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 保障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对耕地的基本需求。

3.4 培植粮食种植大户,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农民种粮效益

无论是从解决技术推广入户、到田和提高农民的素质, 还是解决种粮比较效益低、增加农民收入、防止耕地撂荒、发展农业机械化等, 突破口都在扩大种植规模。各地务必要把培植规模种植大户列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 充分利用国家种粮直补中的大户倾斜政策、市财政的种粮大户农机奖励补助政策、农业部门的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扶持等措施, 制定既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又能体现公平公正、有利于操作考核的实施办法。通过政策驱动、科技促动、产业化拉动, 促进土地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向种植能手集中。建立促进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与提高科技推广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机制, 探索农技 (机) 专业化服务的新路子, 培植农机专业户, 组建农技 (机) 专业服务队, 积极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 减轻种粮农民的劳动强度, 在稳定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5 加强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面积是基础, 单产是关键。单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科技应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3.5.1 抓好技术集成创新

要因地制宜围绕以粮食作物为主体的耕作制度、主导品种和主体技术的完善, 强化区域性技术开发, 整合作物区试、良种展示、免少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及区域测报站等任务, 结合粮食基地建设等项目, 建立相对集中和稳定的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集成创新具有区域特色、适应现有生产力和水平的简单化、标准化的技术规程;特别是要加强应对异常气候影响和有害生物防治的关键技术集成推广, 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近期要重点抓好“一增六改”综合技术的推广。一增:增加用种量, 提高栽植密度。六改:一改单季种植粮食为粮经饲结合, 推广稻田耕作制度改革, 开发秋冬季资源;二改单纯选择大穗型高产品种为当地针对性、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抗病耐密品种, 一乡确定1~2个主导品种;三改人工翻耕为机耕或免少耕, 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四改分户育秧育苗为集中育秧育苗, 强化核心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降低物资成本投入;五改分散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 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改善作物品质, 提高产量水平;六改病虫害分散防治为统防统治, 强化区域生物灾害防控能力。

3.5.2 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各级农业部门都要建立不同模式的示范田和示范片, 通过明确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使优惠政策与优势作物相结合、与实用技术相配套, 鼓励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到田间和农户去, 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通过示范推广, 宣传高产典型, 以点带面, 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 掀起争高产、创高产、促高产的良好局面。

3.5.3 强化新型农民技术培训

培养新型农民是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和抓手之一。要充分利用农业、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 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 形成培养新型农民的合力;要把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 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标准, 大力开展种粮大户知识培训, 提高种粮农民的综合素质。

3.5.4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

各级政府要关心爱护基层农技人员, 抓住事业单位改革和岗位设置的机遇, 完善各级各类推广单位和人员的岗位责任, 着力解决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分布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广的良种和技术不适应现有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等突出问题。解决好农技人员的实际问题, 稳定一支精干高效、懂业务、善推广的农技推广队伍。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以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应为己任,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依托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 组建专业服务队, 办样板、作示范、搞指导, 努力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户率。

3.6 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

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 篇11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电子信箱,受理有关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

第三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应当向当地政府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第四条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范围包括:

(一)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发现未依法取得批准、验收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予取缔或者不依法予以处理的;对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不撤销原批准或者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不予以查处的。

(二)有关地方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三)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求被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其指定品牌、指定生产单位或销售单位的安全设备、器材或者其他产品的;在对安全生产事项的审查、验收中收取费用的。

(四)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报告的。

(五)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不依照法律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致使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六)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

(七)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

(八)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按照规定如实告知从业人员有关安全生产事项的。

(九)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

(十)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没有进行安全设施设计,或者安全设施设计未按照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的。

(十一)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未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施工的。

(十二)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安全设施未经验收合格而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十三)未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示的。

(十四)安全设备的安装、使用、检测、改造和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十五)未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的。

(十六)未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十七)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未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投入使用的。

(十八)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材料的。

(十九)未经依法批准,擅自生产、经营、储存危险物品的。

(二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未建立专门安全管理制度、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或者不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管理的。

(二十一)对重大危险源未登记建档,或者未按规定进行评估、监控,或者未制定应急预案的。

(二十二)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未安排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的。

(二十三)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二十四)生产经营单位未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者未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的。

(二十五)两个以上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可能危及对方安全生产的经营活动,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的。

(二十六)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营业场所、仓库与员工宿舍或民宅在同一座建筑内,或者与员工宿舍的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危及员工、居民安全的。

(二十七)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集体宿舍未设有符合紧急疏散需要、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安全出口,或者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出口的。

(二十八)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责任的。

(二十九)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经责令整改、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三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

(三十一)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撤离职守或者逃匿的。

(三十二)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三十三)其他事故隐患及相关的安生生产违法行为。

第五条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可采用信件举报、电话举报、当面举报、网络举报或者其他方式。举报提倡实名制,便于及时核实、查处和消防事故隐患。

举报人在举报时应详细说明被举报人的姓名或单位(或企业名称)、地址、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具体情况,对举报内容的处理要求等。举报人在举报时不得捏造事实,诬告或者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秩序。

接受举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不得泄露举报人的真实姓名、地址、单位、电话和举报方式等,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群众举报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要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对查实的事故隐患,要督促相关责任单位或业主采取措施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要限期整改;情况紧急的,可以采取包括责令暂行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等紧急强制措施,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隐患排除后,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对查实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有关执法部门应当监督生产经营单位及时纠正,依法给予处罚。

对群众举报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核查、处理的结果,举报人要求答复的,受理部门应及时给予答复。

第七条 对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举报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的原则进行处理。省安监局委托省安全生产管理协会负责接受举报(地址:福州市东大路88号建闽大厦,邮编:350001),举报电话:0591—87673638(白天)、0591—87521854(晚上),电子信箱:fjaqxh@126.com。

属于省安监局直接监管范围的或属于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由省安监局直接调查处理或转由各地安监局调查处理。属于跨设区市的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由省安监局调查处理。在同一设区市内,跨县(市、区)的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由设区市安监局负责调查处理,调查处理情况书面报省安监局。

属于省直各有关部门监管范围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由省安监局转送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调查核实后,应将调查处理情况书面报送省安监局。

第八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于群众举报,经查实,属于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或未列入政府部门监控范围的重大事故隐患,由受理举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举报人奖励。举报奖励经费应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各市、县、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举报奖励规定。

第九条 省安监局举报奖励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级政府及其安监部门和省直有关部门受理的涉及特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并产生积极效应的举报。具体奖励办法由省安监局会同省财政厅制定。

对及时举报重、特大事故隐患或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为避免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由省直有关部门和设区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给予特别奖励,特别奖励标准为3000—5000元。特别奖励每年评审一次。

第十条 各级、各部门要建立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受理查处情况的统计报告制度。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于每月10日前,将事故隐患举报受理查处情况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和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设区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于每月10日前,将事故隐患举报及受理查处情况报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各类事故隐患及相关违法行为的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由司机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是指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

第十三条本规定所称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3—10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特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10—30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福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 篇12

张德江指出,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 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国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稳定, 逐步好转的态势。全年查处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共计849万余起, 排查各类安全隐患755万余项。事故死亡人数在2008年降到10万人以下的基础上, 2009年下降到9万人以下, 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8.4%和8.8%;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下降16.7%,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事故死亡率下降14.9%,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15.6%, 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首次降到了1以下, 为0.892, 同比下降24.5%。危险化学品、金属与非金属矿山、铁路交通、水上交通、农业机械、渔业船舶及火灾等事故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事故总量仍然很大, 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生产经营仍然十分严重, 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保障能力薄弱、安全管理不严不实等问题比较突出, 当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张德江要求, 2010年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 以预防为主、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为重点, 抓好“三个突出”, 做到“三个加强”。要突出预防为主, 强化事前预防, 完善事故防范工作体制机制, 紧紧抓住道路交通、煤矿、建筑施工、铁路交通、金属和非金属矿山、火灾和工商贸其它等7个重点行业领域, 切实做好事故超前防范工作。要突出加强监管, 加大监管力度, 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跟踪检查, 改进工作方法, 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继续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突出落实责任, 严格安全问责制度,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企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要加强宣传教育和队伍建设, 完善培训体系, 继续加强岗前培训, 强化企业培训的基础作用, 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提高各类人员安全素质。要加强安全基础工作, 加大安全投入,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 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不断提高安全保障水平。要加强协作联动, 充分发挥各级安委会、联席会议和地方工作联动机制的作用, 加强协调配合, 形成合力, 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治理。

上一篇:分类复习下一篇:大型传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