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024-10-17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精选11篇)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篇1

对价格或交换价值的分析自重商主义起就是经济分析的中心问题之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出价值是价格背后的内容, 但与此同时, 马克思将价格看成是商品价值相等的表现, 从而遇到了李嘉图难题。

本文在重新厘定价值和生产价格概念的基础上, 尝试科学阐明价值表现为价格的社会历史条件, 由一般生产决定的产品价值与特定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价格。在此基础上, 本文给出了产品的价值、生产价格与价格的基本数量模型。

一、简短的文献回顾

自重商主义起, 从物本身的某种性质而不是生产产品的具体社会条件中去寻找对价格的解释就一直是经济分析的主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把工资、利润、地租等收入看成是要素贡献的产物, 其分析思路仍然是从物本身去寻找对价格的解释。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交换价值或价格是价值的表现, 是价值形式。把价格看成是价值形式, 就暗含着价值作为内容同其他形式相统一的逻辑。通过考察孤岛上的鲁宾逊、中世纪的农奴和文明民族历史初期家长制家庭的生产, 马克思发现在这些生产中抽象劳动总是只用时间来计量。马克思认为价值表现为价格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 当劳动产品的生产者不直接互相依赖的时候, 产品就必然作为商品相对立。马克思后来还发现劳动者自己占有生产资料并把产品当作自我劳动的产品是商品按价值相等进行交换的社会条件。这实际上已蕴含了一个新概念, 那就是反映特定生产关系的生产价格。不过总体而言, 马克思并未抛弃产品价值本身决定价格量的观点, 从而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作为价格内容的价值和作为价格基础的生产价格, 制造了价格决定基础上的矛盾。这既使他的理论倍受诟病, 也为从理论内部向要素价值论演化提供了条件。

谷书堂提出了价值由劳动的自身生产力、资本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决定的新劳动价值论。他明称是坚持劳动价值论, 但既然价格并不是和商品中的劳动耗费简单相等, 那么他又从商品中发现此前未被发现的“劳动”就绝不令人意外。理论的困境要求政治经济学家抛弃把产品价值作为其价格量决定基础的教条。白暴力把生产价格叫做交换价值, 认为“交换价值”是“价格的直接基础”, 实际上发现了作为商品生产一般概念的生产价格。他还发现不同生产关系下生产价格存在差别。

二、价格的内容与价值的生产

商品交换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决定交换的社会关系就是产品具有价格的社会条件。不考虑偶然情况, 分工总是交换的必要条件, 但分工并不是交换的充分条件。交换还要求商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他们互相承认对方对商品的所有权。凡是存在分工和所有权的社会, 交换必然是普遍现象。分工和所有权是诸多社会的共同要素, 因此显然, 产品具有价格并不是特定社会形态的现象。

把上述社会关系放在一旁, 商品只是个劳动产品。相应地, 生产过程抽去具体的社会形式, 就只是劳动者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自然过程。因此, 人们交换劳动产品实际上不过是在交换的劳动, 使产品具有价格的社会条件正是使劳动表现为价格的社会条件。

下面考察劳动这个人类生产的一般现象。直观地看, 劳动总是创造不同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 所有具体劳动都是对劳动者生理的耗费, 都需要劳动者一定的劳动时间, 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又是无差别的。马克思把这种意义上的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把通过劳动过程凝结在产品中的抽象劳动称为价值, 它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

具体劳动的种类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 其增长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抽象劳动既然以劳动时间来衡量, 显然它的总量决定于工作人口的数量和工作日的长度, 不会随着社会生产方式或者技术进步发生变化。

具体劳动是不同质的, 量上显然不能互相直接比较;抽象劳动是同质的, 它以时间单位, 比如小时来衡量。因此, 作为价格内容的只能是抽象劳动即价值。等量价格反映了等量价值或者说劳动时间, 然而, 这绝不是等于相交换的商品自身凝结了等量价值。

劳动是人类生产的一般现象, 与劳动相伴随的价值生产同样如此。在劳动产品直接表现为它自身的时候, 价值也直接表现为它自身, 表现为劳动时间。当分工和所有权出现后, 产品表现为商品, 价值同时表现为价格。

三、生产价格决定价格

价值表现为价格不能从商品自身分析出来, 同样, 价格量反映的价值量也不能从商品中凝结的价值量上分析出来。商品史上, 价格量由商品中的价值量决定只是简单商品经济的现象, 不同的价格规律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关系。

下面考察两种不同的商品经济形态。简单商品的价格量和价值量存在一种看似“简单”的关系, 即相同价格的商品中凝结了相同的价值。

简单商品生产者的特点是, 劳动者通过自己占有生产资料使二者相结合, 商品所有者本身就是劳动者, 并把商品看成是劳动产品。对于简单商品生产者来说, 凝结了等量劳动的商品获得等量价格是一种意志, 是交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种意志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关系决定的。这种意志又通过影响供给使得供求均衡时商品的相对价格总是等于商品中凝结的价值的比例。由此可见, 以上的“简单”关系, 不过是简单商品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人格化为生产者的等量劳动获得等量价格或者说报酬的意志并通过供求力量表现自身而产生的结果。

这种“简单”关系是简单商品生产的产物, 因此它随着这种生产的消失而消失。考察一下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就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点。

资本把凝结了劳动者转移和新创造价值的商品被看成是已经增殖了的资本。对于资本来说,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剩余价值是它的意志, 这种增殖如果不能最大化地实现, 它就不会有再生产的意志。于是我们再次看到了生产关系人格化的意志决定交换的现象。只不过, 这里是资本主义生产人格化的意志要求相对价格围绕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平均化时的相对价格量波动。相等的价格仍然反映相等的劳动时间或价值, 但此时它同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量相等只是偶然现象了。

比较两种商品生产中的交换, 尽管商品相对价格量和相对价值量的关系并不一致, 但价格反映的价值总量, 或者说商品所有者交换的抽象劳动总量显然并没有变化, 因为这个量和生产关系无关, 它决定于技术条件。

由此可见, 单位商品价格反映的抽象劳动量和单位商品凝结的抽象劳动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对象, 前者决定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 是价格的基础, 后者决定于特定技术条件下的劳动过程, 前者是商品的生产价格, 后者是商品的价值, 两者总额相等。

四、价值、生产价格与价格的基本数量模型

根据前两节的论述, 下面进一步给出关于价值、生产价格和价格的基本数量模型。

1. 产品价值 (product value) 。

它由两部分组成, 被转移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和增加的新价值。单位产品的新增价值正好是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即该产品劳动生产率LP (labor productivity) 的倒数。因此, PV=TV+NV=TV+1/LP, NV=1/LP, 其中TV表示转移的生产资料的总价值 (transferred value) , NV表示追加的新价值 (net value) 。

2. 生产价格 (production price) 。

它的一般形式是PP=TPP+RNV, 其中TPP表示耗费的生产资料的总生产价格 (transferred production price) , RNV表示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决定并反映在该产品中的新价值 (reflected net value) , 构成该产品生产者的获得价值。

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 生产价格又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在简单商品经济中, 生产价格

(1) 、 (2) 式表示该产品生产者获得的报酬与他新创造的价值相等, 所有劳动者各自占有自己创造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 RNV分成两个基本部分。一部分归劳动者所有, 是劳动者劳动的有偿部分, 构成劳动者的所得, 用v表示, 另一部分归资本所有, 构成资本和其他一切非劳动生产要素占有的剩余价值, 用m表示。

(3) 式表示生产价格中包含的新增价值和劳动过程中凝结的新增价值一般不相等, 但v总是NV一部分, 也就是各种产品的劳动者都是自己生产劳动的有偿部分。 (4) 式表示所有人获得的价值总额和劳动者创造的总额正好相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剩余价值, 以K'示单个资本, 则K'=TPP+v。总资本为

单个资本最终获得的平均利润率为

单个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

由 (5) 式可知单个资本不但占有自己雇佣的工人的无酬劳动, 还占有所有其他资本雇佣的工人的无酬劳动。

3. 价值和生产价格都是抽象劳动, 它们的尺度都是时间。

产品的价格是一定的货币量, 它的尺度是价格标准。因此显然, 不论是价值还是生产价格, 与价格本身在质上是全然不同的, 量上一般是不相等的。另一方面, 上一节已指出相对价格总围绕相对生产价格波动。因此, 商品A的均衡价格PA和商品B的均衡价格PB满足下述代数式

(6) 式可变换为

由 (7) 可知商品的均衡价格同生产价格的比值均相等, 生产价格是均衡价格的内容, 均衡价格是生产价格的货币表示 (ME, Monetary Expression) 。

(6) 式成立时, 有酬劳动v和无酬劳动m显然满足下列代数式

其中W是单位产品中支付给雇佣劳动者的工资, P'是利润 (profit) 及其他收入的总和。 (8) 式表明价值在劳动、资本之间的分割采用了价格形式, 从而使两者取得了商品的形式。

五、结论和意义

1. 产品价值本身从来就不决定产品价格, 甚至它表现为价格都是特定生产方式的产物, 决定价格的是特定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决定的商品价格反映的价值量——生产价格。随着价值本身被看成一个人类生产的一般概念,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价值理论本身已不存在矛盾, 作者认为庞巴维克发现的某种混乱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2. 任何生产都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 这就要把劳动时间分配到特定的生产领域或者说具体劳动上。可以来考察一个假想的自给自足的个人的这种决策, 其决策必然满足下述代数式

其中, U表示序数效用, T表示生产单位产品的时间。 (9) 式表示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同单位产品的相对劳动耗费相等。在这里价值的形式就是它的自然形式, 没有人会把它同产品使用价值或者消费者对它的主观评价混淆起来, (9) 式只是产品满足社会需要时产品的价值和消费者个人对产品的主观评价存在的数量关系。在商品经济中, (9) 式演变为

这里, 劳动时间表现为价格。由于生产关系的拜物教形态, 直观上价格似乎是与产品的某种自然属性相联系的东西, 故根据 (10) 式, 边际效用学派宣布发现了价格的内容是边际效用。

根据同样的逻辑, 要素价值论的支持者们从 (11) 式中找到了根据。当 (6) 式成立时, 下述代数式成立, 其中P表示要素价格, L表示劳动, K表示资本品, 即生产资料。

然而, (11) 式和 (10) 式一样, 不过表示生产价格决定的均衡价格要满足的技术条件。价格本身既不能从使用价值的需要角度进行解释, 也不能从使用价值的创造角度去解释。一方面, 使用价值不论是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都不能互相比较, 另一方面, 使用价值的基本创造要素是人类生产的一般特征, 但只有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 非劳动要素才无偿占有价值并具有价格。当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无偿占有产品劳动者劳动的现象表现为要素价格这种拜物教的形式时, 脱离历史直观上看, 要素就似乎创造了这些价值, 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理论正是这种直观的产物。

摘要:马克思范式价值概念的核心是抽象人类劳动。价值生产具有一般性, 它并不必然和商品生产相联系, 使产品成为商品, 价值表现为价格的是分工和所有权。产品价值本身也并不决定价格, 决定价格的是特定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决定的商品价格反映的价值量——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决定价格的一般概念, 它具有不同的具体形态。

关键词:价值,生产价格,生产方式,拜物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3卷) [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

[2]马克思.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3]谷书堂等.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4]白暴力.论价格直接基础或价值转化形式[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6.

[5]白暴力.交换价值与自然价格[J].当代经济研究.2005 (, 3) .

[6]白暴力.交换价值的具体形态及其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06, (2)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篇2

在历史上,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民耕种田地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梨、锄头。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历次改朝换代,由于其生产力基础没有变化,因此其社会形态也未曾发生改变。到了上个世纪中叶,我国依然是农业大国,农民们耕种田地使用的工具依然是梨、锄头,但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上个世纪中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明显落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仍处于资本主义社会。而我国呢?却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意识形态上明显要高于欧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生产力决定社会形态有误吗?

首先,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入,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当然也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的成果。当然,期间也充分利用了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民族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以及蒋介石领导的军队各个派系之间的矛盾。抓住这些矛盾为我所用,利用间隙,壮大自己,最终夺取了政权。

1848年2月21日,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全世界无产阶级才有了他们的政治纲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它诞生的历史背景。它诞生在19世纪中叶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度里。彼时彼地,资本主义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发展,经历了18世纪的产业革命,19世纪30年代,随着蒸汽机的广泛运用,又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有它的社会生产力基础、经济基础。彼时彼地,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种哲学能称之为科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是统领一切科学的科学,是基础科学,也可称之为科学唯物论。

难道说彼时彼地的生产力决定了中国现在的社会形态?这样说当然不对。这么说无疑是在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且是把辩证唯物主义送进了死胡同,没有信服力。那应该怎么说呢? 其次,科学理论能为社会带来潜在生产力。在一定现实条件下,潜在生产力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国能够从国外引进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就不能从国外引进生产力呢?答案是肯定的,条件是必须开放。建立在潜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形态是不稳固的。因此,中国必须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如果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说到底,就是保持现在的社会形态,那么中国就要步人后尘,永远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走,人家跌倒,你也跌倒,永无出头之日,永远不能扬眉吐气。显然,中国人民不答应。

中国在建国初期是跟着苏联老大哥走的,搞计划经济。这是违背经济规律、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后面将提及。前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热衷于冷战,缺少和而不同的思想,过多的为自身利益着想,忽视中国的正当利益。到了赫鲁晓夫上台,对中国执行的就是公开的、明目张胆的“卡脖子”政策。此路不通呀!痛定思痛,唯有改革是出路。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的布尔什维克们,由于缺乏对执政规律、经济规律的认识,不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于公元1991年土崩瓦解。

不开放也不行,看看中国的小邻居朝鲜就知道了。这个在西方人士眼里的神秘国度,老子死了儿子上,连人类社会进步、历史向前发展的基本常识都违背了。在这样的国家里,人才是缺乏发展空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不如同样是朝鲜民族的韩国,劳动党领导的人民连过上温饱生活都有点问题,更不要奢谈什么小康、富裕了。

再次,科学理论的超前性,能够为社会提供想象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奋力向前,想象生产力也会变成现实生产力。到那时,社会主义社会就自然过渡到它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类社会的经济有三个发展阶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点是按劳分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有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产品经济的特点是按需分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决定了该社会的分配制度只能是按劳分配。因此,只能发展商品经济,遵循商品经济阶段的普遍规律,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是内容更健全、更完善的商品经济。同时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又必须保持它固有的社会形态,保持它的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性质不能变。因此,我国就有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产品经济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到那时,工厂的生产高度自动化或全面自动化。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体力劳动不再是人们必需的行动,而是以体育活动代替了体力劳动。社会不再需要货币流通。人们不再需要争权夺利。甚至连国家、政府都不需要了。等等,这一切,需要现在的人们抛弃成见,放弃争斗,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之路。唯有如此,人类才有幸福、美好的未来。

以上述说,如果读者认为还是缺乏信服力,那么请看笔者的《见证历史、见证人心》一文。文中提出了一个更简单明了的说法:科学应用水平决定社会形态。科学包括理论发现、技术发明两个部分,无论是理论应用还是技术应用都能影响社会形态、促进社会进步。在全球认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进一步认识科学应用水平决定社会形态并不是件难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结出硕果?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加上马克思主义就等于游击战,进一步升华为人民战争。“民以食为天” 加上马克思主义就等于求真务实,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是实事求是,而这正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的民本思想加上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人民服务,发展到了今天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上述三例,在前苏联是不太好找的,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得不到本土文化的滋润,难以扎根民族文化的土壤,因此得不到更大发展。在中国,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出国留学过,毛泽东却未曾出国留学,但他深谙中国文化,因此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他成了中国革命的统帅。这么说,有人会觉得肤浅,不以为然。那么就换一种说法,不再肤浅的说法。马克 3 思主义是西方逻辑思维的结晶,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是整体思维的结晶。譬如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智慧生生命,生命生物质,从而有了万物的景象。揭示了人类所处的世界不仅是物质世界,同时也是生命世界、智慧世界。二者结合在一起,必然会产生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科学理论。

建国初期,中国热衷于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因为教条太多,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都完成了,还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左”得太厉害。文革时期连正常的生产都难以进行下去,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因此,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加了四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后来的江泽民又加了四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庄子》里有一个词:与时俱化。看来是被江泽民改进应用了。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和谐统一是生命世界的普遍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指出:“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足以证明中华文化有着独特魅力。从赵国的胡服骑射到从美国引入牛仔裤,证明了中华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厚重的历史注定了中华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随着科技日益发展,汉字将被证明是人类迄今为止使用的最先进的语言文字。简短的述说,就可以描绘出中华文化的三大特性:开放性、民族性、先进性。

近些年,从贫穷的农村里传出了一句话:笑穷不笑娼。这是城乡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缺少公正造成的。什么都要拉关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贫穷的人们也就只能拉拉“性关系”了。听说有一年,日本民间专门组织了一个中年嫖客团,选择“9.18”当天,在广东嫖娼。有报刊著文指责妓女们的无耻。试问,仅仅是指责那些贫穷又缺乏文化素质的女人,就能解决问题吗?随着社会日益富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妇女们有正当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现象将消失。更有甚之,有些地方有这样的潜规则:要当官,先做嫖客。你当一回嫖客或有一次不正当的性关系行为,让我抓住了把柄,你才听我的话,我才能放心地用你。有个 4 别地方官员竟然公开地说:无娼不富,开发区就是红灯区。这反映出一些在文革中成长成熟起来的人,荒废了学业,不学无术,极度缺乏文化修养。对权力的误解呀!他们不知道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认为一朝大权在握,便可为所欲为。如此诱惑人、控制人,“发展”人不是为了保稳定,而是为了扩展自己的欲望,阻碍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改革开放要继续深化,取得更大成果,要保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必须要警惕这些人。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最先是佛像的中土化,接着又逐渐吸收了道教、儒学的一些元素,发展成中土佛教,立宗分派,蔚为壮观。到了唐朝,已盛行于天下了,有一大批学识饱满的高僧。连大唐的公主也禁不住要去找和尚偷情,真是才气逼人呀!

马克思主义自1919年在中国广泛传播以来,短短30年,就建立起新中国,足见传播之快,影响之广。但也走了一些弯路,弄出了诸如大跃进、浮夸风、放卫星、家长制、文革等荒唐来。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智慧注定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因为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以来到新中国成立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水深火热,中国人渴望富强,中国人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如此,马克思主义也难免要本土化。因为它需要吸收中国元素,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人富民强国的实践。

譬如: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错。但人亦是历史中的人,因此人的本质又是历史文化的积累。同时,人的本质也是生命的本质,而生命的本质是和谐统一。加在一起,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历史文化的积累,是和谐统一;就完整了。

任何一种事物,或许它的表象多种多样,时常变化,但它的本质却是不变的,固定的。如果它的本质也改变了,那就是质变,就成了另一种事物。因此对任何一种事物来说,永远只有一种最科学、最正确、最完整的见解。佛教不是严谨的科学,而且修炼的方法多种多样,修炼的技术更是五花八门,因此就有了许多宗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是宗教。马克思主义永远不可能有宗派之说、另起炉灶之说。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理论永远只有一种是最科学、最正确、最完整的,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允许人们去怀疑、去验证、去假设、去想象、去试验。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科学呢?要服务现代化,融入世界,直通未来。

再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缺失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理论,即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亦有空白之处。说实话,到目前为止,中国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理论都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当然零碎的积累多了也就完整了,成系统了。最起码理论的主线已基本成形,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开放共生。

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说白了就是共生。因此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共生社会更合适。当年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当年的马克思怎么也想不到世界上会出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社会形态。也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次次“微调”,更看不到当今世界在温室气体减排、整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应对恶劣气候等方面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如果今日的中国人还要死抱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这一理念不放,那么还谈什么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之路呢?应该看到:发达资本主义也可以自然过渡到共产主义或者通过自身的变革实现共产主义,至少不需要中国人去解放他们。建国后,云南、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可以从奴隶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为什么就不能发展到共产主义呢?但亦需要外部力量的引导。中国要成为引导资本主义的外部力量就必须要加快自身的发展,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过发达资本主义。

今天的科技,已经将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各国互相影响是在所难免的。中国是在互相影响中受益的,因为中国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多年来实施的是拿来主义:精华留下,糟粕不要。已经有人指出,经济全球化,中国是最大受益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必将看到,更多的时候是中国在影响世界。当然现今阶段中国还有许多向发达资本主义学习的地方。譬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组织就比中国的工会“牛”得多。美国的一些富翁愿意把大部分财产捐给社会而不留给子孙,中国却连遗产税都未开征。要到达同一高地,资本主义走的是一条坡度极小,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的道路,而中国走的是一条用时短,坡度大的道路。6 自然要走的吃力些、费劲些,不轻松呀!关键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否则就要从山坡上滚下来,摔得粉身碎骨。攀登者就应该有攀登的勇气、信心及不懈。

既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自然过渡到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的政治理论就应该是通用的。笔者将它称之为“共生论”。笔者还认为共产党的“共产”二字应该解释为共同生产、共同建设之意。在实践中,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它理解为拥有共同财产、财产共同,那么资本家们就要坚决反对共产党,不利于世界和平,不利于开放共生的局面,不久的将来,中华文明又如何主导世界文明呢?

共生论认为:政治的主要内容是人和社会,国家只是政治的表现形式而已。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仍然是为内容服务的,在香港、澳门、台湾等资本主义国家非常关注的外围地带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保持沟通。既然大家都处在市场经济阶段,就有必要保持沟通、协商、合作、共赢,才有一个更大更广泛的市场运作嘛。同时,台湾地区不伦不类的政治、香港停滞不前的文化都可以反证主体保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是完全正确的。

共生政治既反对国际霸权,也反对国内霸权,坚决发展民主政治、法制政治。经济上坚持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走环保经济、节能经济之路。文化上始终保持文化的三大特性:开放性、民族性、先进性不变。汉语已经越来越受世界人民欢迎了。西方人士已经开始学习中国海尔的管理经验了,这次金融危机又否定了完全自由不受监管的金融体制,下一步就该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了。

文章写到此,读者看到此,应该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结出硕果了。必须要说明的是,本文阐述的是笔者的个人观点,不一定与中国共产党的官方观点完全一致。若有不一致的地方,请读者与笔者一起服从官方观点,毕竟团结才是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篇3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必须付出持续不懈的努力。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全力推进。

2、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安全生产法制和执法队伍“三项建设”,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施科学和安全生产技术,努力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

3、奋斗目标 到2007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运输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到2010年,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力争到2020年,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十万人死亡率等指标达到或者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完善政策,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4、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 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措施,积极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的大公司、大集团和大型生产供应基地,提高有安全生产保障企业的生产能力。

5、加大政府对安全生产的投入 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运用长期建设国债和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支持大中型国有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重视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并积极支持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安排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地方政府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并安排配套资金予以保障。

6、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坚持把矿山、道路和水上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人民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作为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任务,持续不懈地抓下去。继续关闭取缔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小厂、经营网点,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开展公路货车超限超载治理,保障道路交通运输安全。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与依法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保障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以及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7、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制 对《安全生产法》确立的各项法律制度,要抓紧制定配套法规规章。认真做好各项安全生产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法》配套实施办法和措施。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力度,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增强全民安全生产法制观念。

8、建立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 加快全国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国家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应急救援资源,建设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化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装备水平,增强生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加强区域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加强国家、省(区、市)、市(地)、县(市)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和生产安全预警机制。

9、加强安全生产科研和技术开发 加强安全生产科学学科建设,积极发展安全生产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安全生产科技和管理人才。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安全生产科研资源,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立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安全生产信息统计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先进的生产安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

三、强化管理,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10、依法加强和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 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实安全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生产经营单位要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积极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积极采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风险评估、安全评价等方法,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11、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制定和颁布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安全生产质量工作标准,在全国所有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企业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各岗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质量责任制。生产经营活动和行为,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12、搞好安全生产技术培训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网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其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经营管理人员、重要工种人员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规范的安全生产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任职、考核制度。

13、建立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 为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资金投入,形成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借鉴煤矿提取安全费用的经验,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建立对高危行业生产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企业安全费用的提取,要根据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分别确定提取标准,由企业自行提取,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

14、依法加大生产经营单位对伤亡事故的经济赔偿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认真执行工伤保险制度,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及时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同时,依据《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向受到生产安全事故伤害的员工或家属支付赔偿金。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安全事故伤亡赔偿标准,建立企业负责人自觉保障安全投入,努力减少事故的机制。

四、完善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15、加强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 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充实必要的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权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体制,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监察队伍建设和监察执法工作。

16、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 要制订全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年度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建立全国和分省(区、市)的控制指标体系,对安全生产情况实行定量控制和考核。从2004年起,国家向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下达年度安全生产各项控制指标,并进行跟踪检查和监督考核。对各省(区、市)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完成情况,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将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府公告、简报等形式,每季度公布一次。

17、建立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 把安全生产纳入国家行政许可的范围,在各行业的行政许可制度中,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源头上制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市场。开办企业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依法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生产经营。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简称“三同时”),对未通过“三同时”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予办理行政许可手续,企业不准开工投产。

18、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为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各地区可结合实际,依法对矿山、道路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收取一定数额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转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所需资金。具体办法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

19、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行政执法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要增强执法意识,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组织开展好企业安全评估,搞好分类指导和重点监管。对严重忽视安全生产的企业及其负责人或业主,要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和经济处罚的力度。认真查处各类事故,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不仅要追究事故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20、加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 小企业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各地要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和安全投入等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坚持寓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为小企业提供安全技术、人才、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加强检查指导,督促帮助小企业搞好安全生产。要重视解决小煤矿安全生产投入问题,对乡镇及个体煤矿,要严格监督其按照有关规定提取安全费用。

五、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1、认真落实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抓好落实。特别要加强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对地方领导干部的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执法业务培训。国家组织对市(地)、县(市)两级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各省(区、市)要对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人,分期分批进行执法能力培训。依法严肃查处事故责任,对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或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地方政府、企业领导人,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追究责任。严厉惩治安全生产领域的腐败现象和黑恶势力。

22、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分析、部署、督促和检查本地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大力支持并帮助解决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行政执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积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及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能。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围绕安全生产,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学会、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社团组织的作用,构建信息、法律、技术装备、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强化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丰富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内容,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23、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 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布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举措,宣传安全生产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对严重忽视安全生产、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典型事例要予以曝光。在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程,提高青少年在道路交通、消防、城市燃气等方面的识灾和防灾能力。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群众依法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篇4

一、生产力决定论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 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 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 简言之, 意识形态的形式。……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 恩格斯也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便构成基础, 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 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 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6页)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 任务本身, 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 才会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像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 而是首先在东方落后的国家获得突破, 这是否就可以说不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呢?当然不能。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获得胜利, 主要在于, 欧美资本主义生产力在开拓世界市场争夺殖民地之前已获得较大发展, 为他们开拓世界市场掠夺东方殖民地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生产力后盾, 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 采取暴力侵略、野蛮掠夺等手段, 抢购原材料, 倾销工业品, 进行商品输出, 并且后来资本输出, 按照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复制资本主义生产模式, 使殖民地的社会生产力对比原封建专制等时代有着质的飞跃, 同时也培养着殖民地的现代产业工人。因此, 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获得胜利的社会生产力基础, 是欧美资本主义生产及生产模式扩张的结果, 是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强制性推广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所说的:“资产阶级,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资产阶级, 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 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 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 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 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 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 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 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 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277页) 其次, 是欧美资本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的结果, 包括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东方落后殖民地的生产力并不是出于道义和帮助, 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压迫和经济侵略的需要, 要把东方落后国家变成其资本家发财致富工厂里的一根链条、一道工序、一个环节, 把东方民族变成产业工人, 其榨取剩余价值的奴隶。一个很小的例子,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帝国主义直接或向中国政府提供贷款间接修筑的铁路, 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次要的, 主要成了列强的侵略深入内地的凭藉, 直至激发广大爱国民众的维护路权斗争高潮。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所以, 如果说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上特殊的产物, 主要是指东西方之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再者, 这是事物与矛盾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 是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跳跃式前进。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早熟, 是社会形态发展中否定之否定, 既否定了封建专制的腐朽, 同样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比较充分发展而暴露出的诸如殖民侵略战争、贫富两极分化、经常性的经济危机等社会痼疾而得到应有的否定。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五权宪法、节制资本使之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等建国大纲的构想, 都事实地说明了后发展国家在社会形态的革命变革中所做出的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理性选择, 是历史潮流和民心所趋。所以毛泽东同志说, 中国共产党正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被国民党反动分子所抛弃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由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分子继承下来了。……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二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 承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 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5、1045页) 。当然, 我们国家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业国,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 以便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任重道远, 是一个新的长征。

所以,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们的生产活动, 人的自觉活动对社会规律又有能动作用。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特殊性多样性的一个表现。

三、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时期我国的政治体制

毛泽东同志说, 我国是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人口大国, 很好地概括了在古代长期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与近代一百余年西方列强的殖民压迫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生产力条件、经济基础。

建国初期的宪法 (1954年) 规定, 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各级机构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年召开一次, 行使立法权, 常务委员会主持人大日常工作, 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监督国家行政、执法机关的权力。地方各级政府不是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而是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地方各级人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 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内, 由于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抵制, 我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虽然宪法规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实行民主集中制, 这是政治层面, 在国家治理与建设上主要仿苏联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的时代, 政府部门实际运作的是中央集权制。并不是说此时的中央集权制好坏优劣, 而是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农业大国内, 也只能实行中央集权制, 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建设水平与进度。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 机器大工业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用在这里基本不合适。因为我国以马列主义与工农革命运动相结合而产生的共产党的领导, 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而且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政权建立的政治基础就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工人阶级的领导, 经济基础是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与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专政不同, 与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不同。此时的中央集权制, 可以强有力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打击还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侵略与破坏, 有效地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独立, 这是现代国家所必需, 同时也能够比较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里集体力量的优越性, 是后发展国家内利用国家干预, 集全国之力办大事, 办当前形势下有关国计民生大事的时代要求, 并取得了可喜的伟大成就。

但是, 这种集权有一个前提, 一是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 人民大众生活水平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二是这种集权必须有一个度的把握, 叫做适度集权, 集权过分了, 不利于国家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建国初期到改革前, 我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与发展探索的一些重大失误, 如1954~1955年社会主义改造急于求成, 过渡得有点早有些快, 1957年反右扩大化,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 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 都是中央高度集权所造成的。中央高度集权, 在剥削阶级统治时代, 弊端是容易走右倾路线, 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阶段, 弊端是容易使国家的大政方针脱离国情民力, 犯急躁冒进左倾错误。这也是邓小平后来总结建国以来我党历史经验时强调的一点:要防右, 但重点是防左,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都要不得。不过, 这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大国生产力水平基础上, 是难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没有逃脱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论, 因为民主是现实的, 以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做铺垫的。

四、改革开放到目前阶段我国的政治体制

文革结束伊始,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体思路, 并认真反思建国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经验教训, 在开启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之后, 从三个方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一是党政分开, 二是权力下放, 三是政府及企事业机构精简, 并带头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事实上的终身制的改革。经过三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 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对比改革前有了质的飞跃, 人民大众生活水平与综合素质有了整体上大的提高, 人们在总结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时也一致认为, 这是中国在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上排名前茅。这是经济体制上实行改革开放, 激发人民大众主人翁在生产上的积极主动性, 尤其是农村亿万农民生产主动性的提高, 和广大的中西部农民工进军东南沿海、大中城市, 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的成果。这也是政治体制改革上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的积极成就。事实证明, 党管一切应主要体现在大政方针上, 国计民生重大问题上, 国家统一与安全重大问题上, 而不能事无巨细, 涉及到政府日常具体繁琐的行政事务上, 如果那样的话也管不好。中央集权必须适度, 高度集权束缚了地方和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地方和部门成了简单完成上级任务的执行机构, 造假应付上级检查, 报喜不报忧, 结果工作无生气, 生产力发展缓慢,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与建国历史不对称。权力下放之后, 极大地提高了地方政府与部门领导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在工作中结合地方实际和特色的关联度, 相对于中央高度集权时代更加务实进取, 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和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历史性巨变, 一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压力。打开国门看世界, 短短几十年的功夫, 日本、欧共体、“四小龙”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 先后晋身先进发达国家与地区的行列。中国再不改革开放, 就会有重蹈近代落伍挨打的被动危险局面。二是改革发展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致富奔小康是人心所趋, 生活所需, 民生所要, 国家发展安全与稳定建设所必赖的基础、保障。再不能压制诸如上世纪50年代末庐山会议彭德怀、60年代陕西杨伟民、70年代末安徽小李岗村等那样的改革发展呼声了, 再执行“两个凡是”的个人迷信与权力崇拜, 已经不适合时代跳动的节拍。

这里不提政府机构改革, 是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 政府的历次机构改革基本是不成功的, 事实上也是在权力下放, 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 地方政府和部门借助于专权, 机构逐步膨胀壮大起来的。

所以, 三项政治体制改革, 其一是党政分开, 比较成功;其二是权力下放, 也取得阶段性成功, 还没有最后到位, 还有个过程;其三, 机构膨胀, 至全国推行公务员法时为止, 有了大体上的初步收敛趋势, 精简还谈不上。有些地方政府、国有国营企事业单位还在或明或暗地通过内招等不正当渠道进人, 扩增编制人员。

这里重点谈第二个方面。中央的权力下放, 放到了哪一步呢?下放给了哪些群体呢?实事求是地讲, 是下放给了地方政府与部门的一把手, 形成了一把手负责制, 其积极的历史作用上面已经谈到, 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工作的务实性和积极主动性, 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局限性, 也是地方与部门一把手的权力过重, 即政府部门的实际运作由原来的中央集权过渡到了地方和部门的高度专权。这样, 由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即人大委员及人大代表主要集中在政府的行政、执法、企事业部门, 自己监督自己, 人大代表的乡镇、县级直选工作一直展不开, 地方人大还没有合理有效使用对同级政府主要官员的选举、任命和监督权力, 而主要是上级政府内定, 地方人大原则通过, 人代会重要职能主要体现在审核政府行政和执法部门的年度报告上。间接选举使得人大代表不直接对选民负责, 人大最高权力机关又不领导群众信访工作, 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对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某些利益侵害不能得到短时间内的纠正, 群众投诉成本巨大。由此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对干部任命、对权力监督与制约的不到位, 就容易形成权力制约的真空, 产生权钱交易, 大量滋生腐败, 甚至是某些小团体集体腐败。据统计资料显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人民群众最大的不满就是部分党政官员的权力寻租, 根本的原因, 政治制度层面上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完善, 人大代表没有有效体现民意, 不能有效监督和制约部分官员腐败;经济生产力层面上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对比发达国家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人民大众物质生活尤其是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成本巨大。腐败的后果就是加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膨胀了政府机构, 加剧干群矛盾, 降低群众对政府与部门的公信力, 引发诸多社会不稳定问题。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在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相比改革初期有了较大提高的当代, 在产业工人人口比重快速增长的当代, 基层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若仍然长时间得不到重视, 诉求渠道不畅通, 本来在基层可以解决的问题, 就会积累、并通过现代网络通讯传媒渠道放大, 逐步达到一个质变的临界点, 群体性事件就会借助于个别事端放大爆发出来, 给社会安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因此, 政治体制改革经过近十余年的潜伏期后, 开始进入攻坚阶段, 提上中国政治民主建设日程时不我待。

五、二十一世纪, 中国崛起前的政治体制深化改革

民主, 是历史的, 也是现实的, 既是阶级的产物, 更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伴生成长物。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民主政治建设同样要经历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历史跨越。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建国初期至改革前, 中国总体上是农业大国, 工业体系只是初步建立起来了, 发展还相当落后,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与地区, 人民大众生活水平低, 民主诉求也不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之说, 农民被禁锢在农村的小天地里, 不流动, 虽然中央集权, 产生诸多左倾错误, 但对主体人口农民、对社会稳定影响并不大, 农民主要是为温饱问题而奋斗。

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总体上是快速发展期, 转型期, 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过渡期, 工业生产体系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能力, 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大的提升, 尤其是大量富余农民工的外出流动,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 极大地增大了我国工业化人口的比重, 既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水平和文化科技素质, 以及相应的政治民主诉求。针对地方和部门部分专权官员的腐败, 侵害弱势群体, 忽视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建设意见很大, 群体性上访、群体性事件事实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也就是说, 随着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的政治民主体制建设必须做相应的改革、完善与发展, 与时俱进。否则, 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腐败, 容易加剧社会矛盾, 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和谐健康发展。如何较好地解决目前的部分党政干部严重腐败、干群矛盾加剧, 促进公仆型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 增加大众对地方政府与部门的公信力, 关键的渠道, 制度性的保障, 是权力的进一步下放, 下放到人民大众中去, 让大众切实地直接参与实行管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人翁权力、职责, 大力开展推动县、乡人大直选工作。如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于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谈共产党政府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新路子时所讲:“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结合我国现实的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合我国主体人口———产业工人队伍的扩大和综合文化素质的极大提升水平, 具体的权力下放政治体制改革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突出人大最高权力机关的性质和使命, 人大委员形成专职 (目前仅人大常委是专职) , 不得兼任政府其他行政职务, 适当提高基层乡镇、企事业、专家人大代表比例, 减少政府机构里的人大代表比例。人大委员日常分工, 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议, 而不仅仅是常委会, 地方人大可以多开, 全国人大适当少开, 不仅仅是审核政府部门年度工作报告, 尤其要领导群众信访工作, 并据此监督政府行政和执法部门依法行政, 及时处理重大事务;人大委员大部分时间要下基层, 了解民生, 把握地方部门行政执法状况, 督促行政、执法机关纠正权力的违法犯罪行为, 把握地方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及时制定重大具体战略;开展推动县、乡人大代表直选工作。当前河南省邓州市开动的“4+2”工作法在河南基层逐步推广, 有效增加政府公信力, 化解干群矛盾, 防止权力寻租,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为什么效果好?就是让基层群众代表说话, 在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上真真实实地实施了大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二是走群众路线, 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 实现重大决策的社会意见征集制度、广泛听证制度, 切实维护人民大众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 国家重大机密除外。三是精简行政机构, 提高办事效率。机构必须精简, 以降低行政和办事成本、社会改革发展成本。具体的精简度只有受服务群众最具发言权。

责令停止生产决定书 篇5

营业执照注册号:440301111434xx

组织机构代码:31946435-X

地址:

负责人:潘xx

一、调查情况及发现的环境违法事实、证据

20xx年8月6日,我厅委托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对你厂无组织废气排放情况进行了监测。2015年8月31日,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出具《监测报告》(粤环境监测LB字〔2015〕第10号之5),监测结果显示:你厂北厂界下风向的臭气浓度最高值为57,超过应执行的《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规定的标准限值1.8倍,氨浓度最大值为1.65mg/m3,超过应执行的《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规定的标准限值0.1倍。

20xx年9月2日,我厅执法人员经会同深圳市龙岗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委托的深圳市坪山新区城市建设局执法人员对你厂进行现场检查及调查发现:你厂自7月27日开始停产,于2015年6月22日开始恢复运行调试。根据你厂生产月报表显示,20xx年6月22-29日、7月1-14日、7月18日、7月22日、8月4-6日、8月8-25日,你厂均在处理污泥,日均处理污泥约为50吨,其中8月6日处理污泥量为32.1吨。

上述事实有《监测报告》(粤环境监测LB字〔20xx〕第10号之5)及其《恶臭现场采样记录》和《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20xx年9月2日深圳市龙岗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委托的坪山新区城市建设局执法人员制作的《调查询问笔录》和《现场检查(勘验)笔录》、《上洋污泥深度脱水处理厂2015年6月份污泥处理统计表》、《上洋污泥深度脱水处理厂2015年7月份污泥处理统计表》、《上洋污泥深度脱水处理厂20xx年8月份污泥处理统计表》、上洋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升级改造工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查批复》(深坪环批〔〕140号)、《广东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等为证。

你厂上述排放大气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我厅已于20xx年9月2日以留置送达方式向你厂送达了《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粤环违改字〔2015〕9号)。2015年10月14日,我厅以留置送达方式向你厂送达了 《行政处罚告知书》(粤环罚告字〔2015〕8号)和《责令限制生产告知书》(粤环限告字〔20xx〕1号)。你厂在法定期限内向我厅提出了书面听证申请,并提交了书面陈述申辩意见。

20xx年10月29日,我厅组织召开了关于拟对你厂作出的责令限制生产决定的听证会。你厂在听证会上及《申辩意见书》中主要提出以下意见:1.20xx年8月6日,你厂没有生产;2.我厅只有1名执法人员进行调查,不符合法律要求,且你厂不是我厅的执法管辖地域;3.我厅的调查询问笔录是你厂负责人受到恐吓、威胁和引诱的情况下做出的错误陈述,不能作为证据使用;4.采样记录中的点位与监测报告中的点位序号不对应,监测报告的卫星示意图中指向你厂的位置错误。监测报告没有法律效力。5.监测报告得出的数据违反常理,根据环保部门网站公布的坪山环境园内企业的监测数据,你厂一直以来都是达标的,2015年8月6日的超标数据不正常;6.采样记录表中显示污染源是你厂和上洋污水处理厂,因此,你厂的监测数据是受到其他污染源影响的;7.我厅已经对你厂作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现在再作出行政罚款和责令限产的加重处罚,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8.你厂自2015年8月26日后就没有再生产,9月初就已经没有任何污泥在厂内,属于《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七条规定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和《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我厅依法进行了复核。我厅认为:1.粤环境监测LB字(2015)第10号之5《监测报告》中的各项监测内容均已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监测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检测技术规范,监测活动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计量仪器均经计量检定或测试合格,质量控制措施能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该《监测报告》合法、有效;2.根据我厅及深圳市坪山新区城市建设局执法人员的《调查询问笔录》及《上洋污泥深度脱水处理厂20xx年8月份污泥处理统计表》,你厂2015年8月6日排放废气的事实,证据确凿;3.你厂提出的执法人员及执法管辖权问题异议的理由不成立;4.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与责令限制生产决定均不属于罚款的行政处罚种类,我厅拟作出的罚款决定和责令限产决定并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你厂提出的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理由不成立。综上所述,对你厂提出的上述申辩理由,我厅决定不予采纳。

二、行政决定的依据、种类及其履行方式、期限

我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条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0号)第五条、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作出如下决定:

责令你厂自接到本决定书之日起,限制生产三个月。

根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你厂应当立即整改,且整改期间不得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在接到本决定书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应当将整改方案报送我厅备案并向社会公开。

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你厂如不服本决定,可在收到本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环境保护部或者向广东省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在六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不停止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

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本处罚决定的,我厅将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杨xx 联系电话:

传 真:

xx环境保护厅

亲子关系由什么决定? 篇6

前几年,我参加了很多亲子成长营。白天大家活动,晚上我带父母沙龙。于是有一个机会去进行双重观察:有一种观察是父母如何对自己的小孩子,还有一种观察是父母如何对同伴的小孩子。

我看见一个普遍的反差——对别人的小孩子非常尊重、非常有耐心、非常友好,对自己的孩子非常直接、甚至是粗暴,不太有耐心、不太温柔。

对别人的小孩子很容易去肯定,很容易去鼓励,对自己的小孩子很容易去批评,很容易去挑刺。

为什么这样呢?在同一个环境里,在同一个时空里,出现的问题也类似,为什么反差这么大呢?

有一个原因是心知肚明的,差别就是自己的小孩、别人的小孩。

别人的小孩意味着什么,自己的小孩意味着什么,这里面有丰富的涵义。但我不打算展开聊这涵义,我只想说另一个观点:你的定义决定了你的关系。

你的自我定义,你对双方的定义都决定了关系,这个关系又决定着沟通。

这一点在我们自己的家里、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体现着。

在父母关系课上我曾经谈到“角色化”,你把父母当作父母,还是你把父母当作和你一样的普通人,带给你内心的风景、感觉是大相径庭的。同样谈亲子关系,你把孩子当成一个孩子,还是当成一个人?

如果我们退回到刚才举的例子,你把孩子当成属于你的,还是不属于你的,也就决定了你们的关系,体验、感知、期待、情绪,那个风景也是大相径庭的。

你觉得孩子属于你,那你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对他有无数的权利,因为那是属于你的!那是你的,就好像你拥有你任何一个东西一样。拥有你的钱、你的房子、你的空间、你的时间、你的汽车一样一样的。

你觉得他属于你,你就会自然地觉得,你对他有无限的权利,他不符合你的期待你就会愤怒。

如果你没有这个信念,你很清醒地知道:孩子是另外一个人,孩子是另外一个生命。孩子是别人,他不属于你,那你体会一下,就此刻,我们闭上眼睛,只需要一分钟,去体会一下,你会怎样感知你的孩子。

如果觉得孩子是别人,不是自己的,如果孩子不想刷牙,你就会和他商量,不再是命令。作为两个平等的人,你没有权利去命令,只有觉得他是你的,他属于你,你才有权利去命令和支配他。

命令和支配是一回事。

信什么,什么就容易成真

OK,我们再说第二种定义,就是——你是一个成年人,孩子是一个未成年人。

这个定义就是什么呢,这个定义意味着对方不成熟,你成熟,对方不知道,你知道。

你已经不需要再学习,你已经完成了,你已经是老师了,他还在路上,他跋山涉水,他还差得多,你可以是他的权威了。而且你作为父母,你有照顾他的责任,有养育他的责任。

养不教,父之过,你就成了一个教导者和塑造者的角色,有着极端的行为主义理论。

那个信念系统,甚至可以把父母升级为制造者,都已经不是塑造者了。孩子不好与孩子无关,全都是你的事;孩子是妈妈的影子、妈妈的镜子、妈妈的反映……

我的微信成长群里有一个伙伴,如果我回应她九次的话,她当时很开心,但是过后就会忘了。如果有一次没有回应的话,她就会说:“孟迁,你是不是不喜欢我、是不是不重视我、是不是讨厌我了。我是不是问错了?”这就是她的扭曲信念和自我定义。

其实我们每个人担心的时候,和这位伙伴都一样。

心灵有自证的效应,无论你相信什么,你都是“对”的。

你所经验到的完全支持你的信念,因为只有你的信念是唯一有力量的东西,是唯一有创造性的东西;而且你接受符合你信念的,其他的你会自动视为不可能。

很多家庭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就是这样,我没有办法。”

有一次,一位爸爸邀请我去他家做客,然后我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孩子跟他在一起到处都是问题,跟我在一起就没有一个问题。

他所讲的孩子厌学、消极、对人无礼这些问题,我都没有看到。

我在他家吃晚饭的那天晚上,孩子非常努力地做作业,遇到困难、感到累的时候,就出来消遣一会,然后很快就会回去;他对我彬彬有礼,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计划;他很想克服他的困难。

但我不在场的时候,他们一家人进入了另外一种互动,因为父母投射的都是自己的焦虑、自己的控制,而孩子大部分能量都要用在对自己主权的捍卫上。

父母给他一个评判,他说“我不是”,如果急了就说“你也好不到哪儿去”,就进入这样一个循环。

焦虑源于未疗愈的创伤

OK,让我们把话题拉回来。如果我们不把孩子看成无知的、幼稚的,而是把他看成和我们一样都在成长中、都有自己的内在智慧、都有爱、都可以为自己负责的平等个体,我们就不必再处在那种无能为力的焦虑当中。

我们可以相信孩子——他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即便他现在感到困难,他会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法,他会寻找他的出路;即便他现在受到挫折,没有关系,他可以从中学习;即便他现在处在一个你很不喜欢的状态,也没有关系,他自己的内在依然会调整;他有很多东西你不知道怎么样对待,你帮不到他,也没有关系,他的人生路上会有他的助缘,就好像此刻,我成为你的助缘一样,就好像你在生活当中遇到对你很有支持、很有启发、很有指引的朋友、师长、书籍一样,孩子也会。

你不需要为他紧张,尽到你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

回头想一下,我们的父母做得有多好呢?父母有很多不懂的,我们自己都可以学,我们现在不懂的,孩子将来也可以学。

如果你能够信任自己,如果你懂得为自己负责,如果你不认为你现在的各种不快乐是过去由父母造成的,你不是个受害者,你是一个很成熟的可以为自己负责的人、充满信任和信念的人,那么你信任孩子一点问题都没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篇7

本文试图利用2006-2009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和估计粮食生产函数,来测算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包括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并对化肥利用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模型设定

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这些因素的随机性强,因此,本文采用Battese和Coelli所定义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7](SFA),建立我国粮食生产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采用对数形式的C-D函数,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Yit为第i个省份在t时期的粮食产量;Lit为第i个省份在t时期的劳动投入量;Fit为第i个省份在t时期的化肥投入量;Jit为第i个省份在t时期的农用机械投入,用来反映农业生产中的资产投入。Vit是服从分布N(0,σv)2的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反映不可控因素对产量的随机影响;Uit服从N(0,σμ2)分布,代表各省粮食生产技术非效率的非负随机变量,且与Vit相互独立。β0、β1、β2、β3、σu、σv为待估参数。

为了便于估计,通常定义δ2=σv2+σu2和γ=σu2/(σv2+σu2),这样该模型的待估参数就包括β、δ2和γ,然后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得出。

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是指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比,用来衡量实际生产和最优前沿之间的差距。技术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Yit为第i个省份在t时期的粮食产量,为第i个省份在t时期的潜在粮食产量。如果Uit=0,则TEit=1,该生产点位于生产前沿上;如果Uit≥0,则0≤TEit≤1,存在技术无效率,此时该生产位于生产前沿下方。

基于公式(1)和(2),得出化肥利用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2 模型估计结果及说明

2.1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本文选择的我国17个主要小麦种植省份、21个主要玉米种植省份和15个水稻种植省份作为研究样本(表1),2009年这些省份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的比例分别为97.5%、96.4%和81.7%。

在测度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技术效率中,选择的变量包括:粮食产量、劳动力、化肥和农用机械。其中劳动力L,用每1/15 hm2用工(日)表示;化肥F,用每1/15 hm2化肥折纯量(kg)表示;农业机械费用J,用每1/15 hm2农用机械费(元)(CPI平减后)来表示,粮食产量Y分别用三种作物的1/15hm2平均产量(kg)表示。模型没有更多地考虑其他投入变量,如种子、农药、燃料等投入,因为这些投入费用相对于劳动力、化肥和机械费用而言所占比重较小,如2009年三种粮食化肥、机械和劳动成本分别达到117.55元、102.20元和188.39元,三项合计占全部成本的68%,而种子、农药和燃料三项投入仅占全部成本的18.6%。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水稻包括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等,本文中所用到的水稻数据是用早、中、晚稻的数据经过加权平均的。数据均来自2007-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由于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本文参照《中国化肥区划》[8]将全国划分为7个地区(表1)

2.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运用Battese和Coelli编写的Frontier 4.1软件对模型(1)进行极大似然估计,结果如下(表2):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从估计结果看,模型所包含的三个变量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变动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具体解释如下:(1)在三种投入要素中,化肥的弹性最大,分别为0.479、0.623和0.283,说明化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2)LR检验表明,拒绝σu=0的原假设,表明存在技术非效率的状况。因此,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更适合分析现有的数据。(3)在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回归结果中g分别为0.990、0.998和0.936,说明在影响粮食产量的各项随机因素中,有99.0%、99.8%和93.6%的因素是可以用技术非效率来解释的,即用技术非效率来解释产量变动是十分重要的,而其余占较少百分比的部分则是由于无法控制的因素导致的。

基于以上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的估计结果,利用公式(2)和(3),本文分别计算了2006-2009年历年的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技术效率和化肥利用效率(表3)

表3显示,2006-2009年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平均生产技术效率分别为0.86、0.72和0.88,表明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较高,但仍有改进的空间。相对于较高的技术效率而言,三种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则较低,分别为0.37、0.26和0.37,小麦和水稻的较高,玉米则较低。玉米的化肥利用效率最低是由于玉米的施肥量一般要高于小麦和水稻,化肥施用量大造成利用效率较低。这与李红莉等人[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三种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地区分布如图1所示,水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呈现较强的正态分布,地区间差异较小,另行计算的基尼系数仅为0.078;玉米的化肥效率则呈现偏左的集中分布态势,显示地区化肥效率普遍偏低,但总体差异不大,其基尼系数为0.102;小麦的化肥效率则地区间差异较大,分布图呈现跨度较大的扁平型分布态势,结合地区分布结果可见,东北、长江中下游及黄淮海及新疆地区较高,北部高原和西南区则表现较低,如黑龙江平均达到0.66,而重庆和青海则只有0.19左右,其0.173的较高基尼系数值也能够解释此分布形态。

3 化肥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1)财政支农资金。财政支农主要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方式影响农业生产,微观直接作用于农户生产,一般主要是粮食种植补贴、生产资料补贴以及农业灾害补偿等形式反映。这些转移支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化肥的利用效率。例如粮食补贴政策,一方面粮食补贴可以使农户购买和施用更高效的化肥,从而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也可能使农户购买和施用更多的劣质化肥而降低化肥的利用效率。财政支农资金对化肥效率的影响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作为配合。

(2)受教育程度。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而农业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农民掌握了更科学的施肥方法,包括需要考虑土壤、作物和施肥制度等因素,能够在生产中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施肥,更有效的发挥化肥的增产作用,有利于化肥利用率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有可能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化肥作用的认可度越高,越依赖于化肥投入,导致化肥利用效率降低。

(3)收入水平。农户收入水平提高会对化肥利用效率产生两种效应:一是收入效应,在现有化肥品种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户更倾向于通过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得更多的农业产品,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也将增加,化肥利用效率就会降低;二是替代效应,农户收入增加也有可能导致农民改变当前的化肥施用品种,购买和施用高质量的复合肥或控释肥料,这样更有利于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从而使化肥利用效率提高。农户收入水平的变化对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比较。

(4)人均播种面积。农户人均播种面积规模的扩大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相对于种植规模较低的农民,种植规模较高的农户可有效的降低单位播种面积的固定投入成本和管理成本,能够以更低的单位成本获取农业技术信息和使用现代农业技术,对化肥利用效率具有正向效应。但随着农户人均播种面积扩大,而劳动力相对不足,有可能使农户倾向于施用省时省工的化肥来替代传统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的使用,化肥施用量增加,利用效率降低。

(5)化肥价格。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可替代性。在农户用于购买化肥的资金不变的条件下,化肥价格上升,一方面农户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时会寻求化肥的替代品,比如增施有机肥等;另一方面价格上升也可能使农户转而购买劣质化肥导致化肥利用效率更低。化肥价格的上升对化肥利用效率造成正、负两种效应,同理,化肥价格降低也会对化肥利用效率造成两种不同效应。

在粮食作物生产的技术效率基础上,本文对影响化肥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检验。影响化肥利用效率的因素很多,本文选择了财政支农、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人均播种面积和化肥价格作为自变量,化肥利用效率为因变量。模型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形式,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FEit表示化肥利用效率,财政支农FFit,用财政支农资金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表示;受教育程度Hit,用农村劳动力接受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数据经过加权平均得到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收入水平Proit,用该种作物的主产品产值表示;人均播种面积(1/15 hm2)PPerit,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除以农业人口得到;化肥价格FPit,用每1/15 hm2的化肥费用除以每1/15 hm2的化肥折纯施用量得到。εit为随机误差项,αi(i=0、1、2……5)为待估参数。数据来源于200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环境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3.2 估计结果和分析

表4是针对三种作物的化肥效率的决定因素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F统计量均在1%的统计水平下拒绝适用于混合最小二乘的原假设,说明面板数据模型是恰当的选择;Hausman检验也表明三个方程均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无差别的原假设,三种作物均适用于固定效应模型来作为最终的估计形式。

表5的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影响最大,其次是收益水平,而财政支农、人均播种面积及化肥价格对化肥利用效率影响相对较小。具体分析如下:(1)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对小麦、玉米和水稻化肥利用效率具有正效应,弹性系数分别为5.078、3.972和0.240。表明受教育水平每提高1%,三种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分别会提高5.078%、3.972%和0.240%。受教育程度对三种作物化肥效率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上均显著,且弹性系数比其他几种因素要大得多。这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接受和使用优质高效化肥,从而提高化肥利用效率。(2)收入水平对三种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影响均显著,且为正向效应,弹性系数分别为0.435、0.448和0.887。表明收入每增加1%,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分别会增加0.435%、0.449%和0.887%。说明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户更愿意购买和施用优质高效的复合肥,这样有利于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化肥利用效率。这符合收入水平变化对替代效应的解释。(3)财政支农对小麦和玉米的化肥效率具有负效应,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281、-0.144和-0.195。表明财政支农每增加1%,小麦和玉米的化肥效率就会分别减少0.281%、0.144%和-0.195%(虽然水稻的系数不显著)。这说明财政支农资金和粮食补贴的增加可能使农户购买和施用更多的劣质化肥,导致化肥效率低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前我国对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粮食补贴合理利用的引导机制。(4)人均播种面积对三种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均具有负效应,弹性系数分别为-0.092、-0.255和-0.127。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还处于粗放经营,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当人均播种面积增加时,劳动力相对不足,农户为了获得更多的农产品,而倾向于施用省时省工的化肥来替代传统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的使用,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化肥利用效率降低。其中人均播种面积对小麦的化肥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5)化肥价格对小麦和水稻的化肥利用效率为负效应,弹性系数为-0.08和-0.204,而对玉米为正效应,弹性系数为0.287。对小麦和水稻为负效应表示化肥价格降低会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对玉米为正效应表示化肥价格上升会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化肥价格上升使农民减少对化肥的施用,增施有机肥,从而提高化肥利用效率。这与杨增旭等[10]的分析一致,其中化肥价格对小麦的化肥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通过构建粮食生产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度量了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作物生产的技术效率,进一步估计了化肥利用效率,并对影响化肥利用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种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平均水平分别仅为0.37、0.26和0.37,且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中小麦的地区差异较大,玉米次之,水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分布比较集中。在研究化肥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财政支农、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人均播种面积及化肥价格对三种作物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对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收益水平。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1)加大对农户的教育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农技培训活动,培育新型农民。随着科技的进步,受教育程度对农业经济效率的作用将愈来愈显著,尤其是它对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因此,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施肥意识,实施秸秆还田技术,增施有机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是合理引导农户施肥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质量,提高粮食产量。当前国家农技推广体系主导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成果正说明了这一点,技术示范区的数据显示,这项新技术不仅可以节本增效,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化肥投入[11]。

(3)农业的发展,不仅靠技术,而且很大程度上靠政府的政策。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减少农业投入成本。国家先后出台了农业税减免政策、粮食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施肥技术推广政策等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这一系列利农政策的实施,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农业收益,而且还可以提高施肥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序,曾晓光,王尔大.可持续农业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45(5):915-924.

[3]Olk D C,Cassman K G,Simbahan G,et al.Interpretingfertilizer-use efficiency in relation to soil nutrient-supplyingcapacity,factor Productivity,and agronomic efficiency[J].Nutrient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1999,53(1):35-41.

[4]Gellings C W,Parmenter K E.Energy efficiency in fertilizerproduction and use[C].Gellings C.W.and Kornelis Blok.Efficientuse and conservation of energy,in 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systems(EOLSS),Oxford,UK:Eolss Publishers,2004:41-48.

[5]周惠秋.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毛惠忠.新阶段中国粮食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2005.

[7]Battese G E,Coelli TJ.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J].EmpiricalEconomics,1995,20(2):325-332.

[8]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化肥区划[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

[9]李红莉,张卫峰,张福锁,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与效率变化分析[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5):1140-1142.

[10]杨增旭,韩洪云.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小麦和玉米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1):140-147.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篇8

一、五种高毒农药为: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 化学名称分别为:O, S-二甲基氨基硫代磷酸酯、O, O-二乙基-O- (4-硝基苯基) 硫代磷酸酯、O, O-二甲基-O- (4-硝基苯基) 硫代磷酸酯、O, O-二甲基-O-[1-甲基-2- (甲基氨基甲酰) ]乙烯基磷酸酯、O, O-二甲基-O-[1-甲基-2-氯-2- (二乙基氨基甲酰) ]乙烯基磷酸酯。

二、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 废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的农药产品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和生产批准证书。

三、本公告发布之日起, 禁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在国内的生产、流通。

四、本公告发布之日前已签定有效出口合同的生产企业, 限于履行合同, 可继续生产至2008年12月31日, 其生产、出口等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管理规定) 等法律法规执行。

五、本公告发布之日起, 禁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在国内以单独或与其他物质混合等形式的使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篇9

一种好的产品不但有精美的包装还要有独特的创意和成功的营销模式, 作为捷尔雅产品首先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锁定目标客户, 开发有针对性的市场。我们的策略就是锁定两大市场, 拓宽第三市场。

第一锁定目标—汽车司机:这几年, 私家汽车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在猛增, 据权威部门统计仅三线城市就有60万-80万车辆, 并且每月以4000辆的速度递增, 如果我们拥有1/5的市场, 两年后就是百万富翁。我们直接面对客户, 可在小区、菜市场、夜市、房车展、二手车市场等采取厂家捆绑式的销售, 比如:一次带上五百到一千袋, 零售5元一袋, 厂家促销10元3袋, 越多销的越快。同时在小区、酒店、 宾馆、路边等往车上散发优惠卡的形式搞促销活动—30分钟送货上门的服务, 即零售250元/箱, 凭卡150元/箱。汽车万能巾是汽车必备, 有车的地方就是市场。

第二锁定目标———汽车相应产业市场:可直接批发给汽车美容店、汽车洗车店、汽车修理厂、汽车销售商、汽车加油站等, 这些都是汽车直接接触的第一平台, 也是我们长期的合作商。

第三常规市场:在我们锁定两大市场后, 为了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 集聚更大的财富, 也可以在两大目标市场外销售, 比如便捷店、超市、集市、小区门市等。让我们的产品为更多的人提供便捷与服务, 让我们的捷尔雅走进千家万户。

技术培训费4800元, 设定区域限制, 有场地供学员实习。传授料液的配制、产品的制作与包装, 从技术到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 一个不大的城市、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一位平凡而又普通的老师却开创了一个上百亿的汽车市场, 市场之大, 令人震惊, 张老师愿与有志之士倾力合作独霸一方市场, 为您撑起一片天空, 带您走上创富之路, 让您另辟新径赚大钱! 您也许感觉发财的机会来啦, 但把握不住, 机会就是别人的, 先到现学。真金不怕火炼, 欢迎考察!

记者点评:张老师不愧为学化工的, 一款汽车万能巾再次轰动中国市场, 为一批批创业者指明了方向, 《现代营销》《生意经》《创富指南》《大众投资指南》杂志报道之后, 张老师成了大忙人, 全国各地的学员慕名而来, 关键是该项目投资少, 家庭化生产, 启动快, 两千元即可起步。再加上张老师一条龙打包式的服务, 让你无忧创业。张老师没有豪华高档的写字楼, 有的只是真诚, 而是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电话:15039373880张老师 (非诚勿扰周五学校有课勿扰)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篇10

建立“互联企业”的关键在于控制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前, 工厂自动化和企业网络往往由于使用不同技术而相互孤立, 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而创建“互联企业”必须打破这一现状。为此, 罗克韦尔自动化与其全球战略联盟伙伴、领先的企业网络供应商思科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帮助工业客户通过标准以太网协议和Internet协议将人员、过程、数据和设备互联起来, 创建安全、互联的企业, 从而提高生产率, 帮企业打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罗克韦尔自动化亚太区市场总监John Watts就“互联企业”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提到:“云技术、移动性、大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等当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使2013年成为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因为这些技术将为工业领域创造新的价值。思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接下来的10年中, 物联网孕育着14.4万亿美元的价值, 其中27%将来自制造业。能够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保持领先的工业公司将获得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 比如更快的产品上市速度、更低的总拥有成本以及更高的资产利用率和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等。”

思科工业解决方案业务发展经理张凯旋在题为“物联网, 让世界紧密相连”的演讲中补充说:“物联网给工业领域带来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将设备连入网络, 而是创造出新型应用, 这些应用可以从设备和过程中采集实时数据, 并将这些数据转变为具有真正商业价值的有用信息, 然后在适当的时间提供给合适的人员, 从而帮助其进行决策。实现这一愿景的核心在于利用开放式标准网络将车间和企业互联。在这一愿景上, 我们与全球战略联盟伙伴罗克韦尔自动化不谋而合。我们将携手合作, 通过标准的以太网推动通用工业协议的普及, 从而建立安全和高确定性的自动化应用。”

罗克韦尔自动化亚太区总裁欧瑞韬先生表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最近印发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年) 》中指出, 要通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来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 而我们打造‘互联企业’的愿景与此完全一致。十多年来, 罗克韦尔自动化始终处于推动互联企业建设战略的最前沿, 我们的定位十分明确, 即帮助中国工业企业加快打造‘互联企业’的进程。”

罗克韦尔自动化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柯思齐先生强调了罗克韦尔自动化对中国西南部的长期承诺“早在2000年初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 罗克韦尔自动化就在成都设立了中国西南办事处。在过去的13年里, 罗克韦尔自动化积极支持西部地区水处理、电力、地铁和冶金等国家重点行业的建设和发展。凭借我们独特的技术优势, 罗克韦尔自动化的智能、安全及可持续生产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西部多个大型项目中, 例如, 最新竣工的成都最大的污水处理厂 (年处理能力达70万t) 、成都地铁1号线和号线, 以及四川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和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

“太平洋世纪”决定中美关系走向 篇11

40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踏上美利坚的大地,浩瀚的太平洋已经成为中美两个大国共同发展的宽广舞台。一个伟大的“太平洋世纪”即将到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决定着这个世纪的走向,更被这个世纪的未来大势所决定。

亚太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尤其是亚洲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表明,到本世纪中叶,全球经济的半壁江山将由亚洲占据。亚洲国内生产总值将从2010年的16万亿美元增长至2050年的148万亿美元,30多亿人将脱离贫困。

亚太又是中美利益交汇最集中的地区,中美两个巨人将在这里有多层次、全方位的最直接接触。中美关系对这一地区的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中美关系的走向,双方的利益博弈与融合,将会围绕着这一地区的很多热点展开,并将直接影响亚太地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顺畅了,亚太获益也必然最多。

但是,如果将观察的视角仅仅局限于亚太的发展将依中美关系而动,那看到的就只能是“太平洋世纪”的一面。而同样值得重视的另一面是,亚太地区的发展大势也在确定和规范着中美关系的未来进程。

亚太这个宽广的舞台不仅有中美两个大国站立其上,更集中了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分量的一些国家,以及诸多正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它们的发展离不开中美关系的发展,同样也会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正是这样一种互动的关系,成为决定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

当前,亚太国家最关心的,就是保持经济繁荣、维护经济增长和区域合作势头。一些国家希望中美之间能够取得一种平衡,但这绝非意味着他们愿意选择冷战时的“恐怖平衡”。亚太出现的新平衡观,其本质仍然注重的是发展,是希望通过平衡来从中美两方获取更多的发展动力,而绝不是选边站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生存在一种紧张的军事对立的环境中,加固军事同盟是对这一地区发展主流的悖逆。

澳大利亚外长陆克文不久前明确表示,“我坚信中美之间的冲突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一冲突将损害各方的利益以及基本价值观”。历史告诉我们,不让错误的预言成为现实的关键在于:不要去不断地重复错误的预言,更不要去为错误预言的传播制造氛围。

回顾中美关系40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取得的成果却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之一就是,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仅为两国创造了更多双赢机会,更为亚太创造了一个多赢的发展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美正是在这种创造双赢,尤其是多赢的机会中不断增加互信的。多赢的机会越多,亚太对中美关系的期待值就会越高,又会促进中美双方更多地从亚太乃至于全球的利益来考虑双边关系,考虑双方所肩负的责任。我们需要牢记的是,一个和平、发展和合作的“太平洋世纪”,是这一地区所有人民的共同愿望。

上一篇:财务报告真实下一篇:低压电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