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试验报告

2024-06-12

生产力试验报告(精选11篇)

生产力试验报告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吉水县纬度26.95°白沙镇白沙村廖家村小组,面积1600.8m2。

1.2 试验品种:共22个品种参试

1.2.1 粳稻

杂交晚粳(甬优538、甬优1538、甬优1540、甬优2640,甬优4550、甬优4953、甬优5540、甬优5549、春优84、春优284、花优14)。

常规粳稻(小叶迟熟、粳W328、粳WJ80、粳WJ89、长江17长江25、长江1419、秧池高大、甬秀1)。

1.2.2 籼稻超级晚籼(深两优5814、欣荣优华占)

1.3 田间设计

小区长7m宽3.5m,计24.5m2,横30行,竖22行,667m2/17983蔸,2次重复。共44个小区。

1.4 试验实施

1.4.1 播种期

6月29号,移栽期7月17号,秧龄19d。

1.4.2 手栽基本苗

杂交籼稻每蔸2根苗,3.6万苗/667m2,杂交粳稻每蔸3苗,5.4万苗/667m2,常规粳稻每蔸4根苗,7.2万苗/667m2。竖行22行横30行每小区660蔸,合1.8万蔸/667m2。

1.4.3 实际用肥量

纯氮15.54kg/667m2。基蘖穗肥运筹比例4:3:3,基肥随耕耙田撒施45%复合肥42kg/667m2;蘖肥抛栽后8d结合除草撒施尿素9.0kg/667m2;穗肥:栽后25d结合晒田施48%复合肥20kg/667m2。钾肥未施,以复合肥代替,氮磷钾为1:0.73:0.73。

1.4.4 定量灌溉

浅水移栽,寸水活蔸,浅水灌溉,薄露烤田相结合。但因今年雨水太多,晒田效果不好。

1.4.5 病虫草害防治

封闭除草:移栽后8d,7月24号结合施头道每667m2用(含量2%苄嘧磺隆、45%丁草胺)苄丁抛秧封闭除草剂进行栽后除草。

病虫害防治:

第1次7月24号用干瞪眼3包、稻津3包、福赛3包、氰戊·辛硫磷1瓶,加表水45kg喷施,预防螟虫、叶稻瘟、纹枯病。

第2次8月20号用干瞪眼3包、稻津3包、福赛3包、飞虱灵6包加水45kg喷施,预防预防卷叶虫、叶稻瘟、纹枯病,蜒虫。

第3次9月3号用卷卷清2瓶、敌瘟灵1瓶、噻蚨酰胺6包、吡蚜酮6包加水45kg喷施预防卷叶虫、穗颈瘟、蜒虫、稻曲病。

2 理论与实际测产结果

见表1。

3 小结

3.1 生产力结果

杂交粳稻组排CK前4位品种依次是:甬优4550、甬优4953、甬优5540、甬优538、甬优1540,其中并列第2的是甬优4953、甬优5540。这5个品种的单产水平依次比CK高51.9、30.9、20.7㎏。紧随CK后2位品种依次是甬优2640、甬优1538产量只相差10㎏。

常规粳稻组与CK没有可比性。在常规组中超过500kg只有粳W328、粳WJ89 2个品种,接近500kg是粳WJ80、秧池高大、甬秀1 3个品种。

3.2 光温水结果

连续6a生产力播种期均在6月30日—7月9日之间生产力安全。适当迟播也能安全出穗。进一步表明粳稻耐迟播特性,又为创新双季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3.3 稻曲病防控

品种抗性是基础,气候是诱因,肥水是关键。生产实践表明:相同栽培水平相对于今年参试的11个杂交粳稻品种而言,其中甬优4953、甬优5540、甬优5549 3个品种稻曲病极轻,几乎没有;与去年气候条件相比,今年受秋季连绵低温阴雨灾害天气影响,去年病情较轻的品种或及轻的品种病情比去年重;同一丘相同的施肥栽培管理,只因高处肥料集中流向低处,高处植株表现青秀无病,而低处植株表现贪青病情严重。

3.4 常粳生产适表现

通过6a生产力实践证明,历年的参试常规粳稻品种中没有发现1个品种超过籼稻杂交优势。

4 结论

发展粳稻生产,当地的气象、生产工具及其他生产条件基本具备。

双季晚粳适宜播种期:应以6月中下旬为宜。种价高,种价生产成本远高于优质籼稻。优质优价的优势不明显,略低或与国家常规杂交稻保护价持平。缺乏稳定市场收购保障,表现粳稻卖难。稻曲病关难掌控,己成粳稻推广障碍。

摘要:为探索南方双季晚粳稻高产替力及适应性,筛选适应当地生产资源栽培的晚粳稻高产优质品种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为“籼改粳”生产发展提供了不少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2015年项目单位进一步增加了参试品种数量,由去年的14个增加到20个。其中常粳组9个、杂粳组11个、超级籼稻CK组2个。

关键词:籼改粳,纬度26.95°,生产力试验报告

生产力试验报告 篇2

以某石化公司生产污水为原水,采用生化与物化处理相结合的`主体工艺,研究了此工艺中各单元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PAM用量为0.5 mg/L,加入PAC 20 mg/L,COD去除率为49.8%,臭氧氧化出水的CODCr没有明显降低,生物活性炭塔的使用可使COD去除率稳定在60%以上.废水经综合处理后COD总去除率可高于85%.因此,生化与物化相结合的生产工艺对于处理油田污水具有良好的前景.

作 者:李红 孙威旅 LI Hong SUN Wei-lu 作者单位:李红,LI Hong(沈阳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沈阳,110168)

孙威旅,SUN Wei-lu(9715厂,大连)

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总结 篇3

关键词:花生;新品种;生产

1 试验目的

为鉴定我省新育成花生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品质及综合表现,客观评价其特征与生产利用价值,为品种鉴定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承担本生产试验。

2 参试品种

徐9707(紫花生),2、徐9628(红花生),3、鲁花9号(本试验对照品种)。

3 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小区采用对比排列,重复2次。小区长10米,宽8米,面积80平方米(约0.12亩)。覆盖垄作,大行距0.60米,小行距0.20米,穴距0.20米,每亩密度8333穴左右,每穴2粒。试验地四周均设保护行,露天栽培。

4 试验地条件

试验设在新沂市北沟镇,地势平坦,土质岗黑土,地力均匀,肥力中上等,排灌条件好。前茬作物:大蒜,5月24整地,5月28日施肥:每亩撒施过磷酸钙50公斤,复合肥(N、P、K总含量为45%)30公斤,随后旋耕,掺和入土,挖沟整畦待播。

5 田间管理

5月29日人工开沟点播,覆土成小高垄、踩平,然后清沟、喷“乙草胺”除草剂,然后覆膜,由于土壤墒情好,出苗全而整齐,于6月5日破膜出苗。8月3日喷一次花生果宝防倒伏,8月12日防治一次叶面害虫,9月6日收获。

6 主要气候条件分析

今年本地区花生生育期间(5月11日-9月20日)的主要气候条件与常年比,温度持平、降水偏多、光照特少。总气温为3384.20C,较常年同期的3311.30C高72.90C,与常年比总气温基本持平;总降水量为728.0mm,较常年同期的582.1mm多145.9 mm,降水偏多;總光照为674.6小时,较常年同期的900.1小时少225.5小时,光照特少。降雨日为51天,光照为零的日数为39天。出苗期:平均气温比常年略高,降雨较少,为此于5月 16日浇水1次,5月20日又降雨3.2mm,对花生出苗十分有利,出苗全而整齐;生育前中期:温度、雨水比较适中,有利花生的生长、开花、下针、结果;生育中后期:与常年比,温度偏低,雨水偏多,光照较少,地上部生长较快,6月底7月初封行,到8月初开始出现少量倒伏。这期间未出现极端天气,最大降雨量为97.0mm(7月5日),也未出现大风现象,同时及时进行了排涝降渍和拔除田间杂草等管理工作,所以今年的花生结果较多,对荚果产量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但由于光照少,加之植株倒伏偏早,严重影响了荚果的发育和充实饱满,使得今年的荚果偏小,出仁率低,籽仁产量不高。

7 试验结果

7.1 产量

荚果产量最高的是徐9707(紫),平均亩产荚果298.35公斤,亩产籽仁199.89公斤,分别比对照鲁花9号增产8.82%和10.05%。其次是徐9628(红),平均亩产荚果290.7公斤,籽仁194.77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6.03%和7.23%。(见表1)。

7.2 出仁率

今年由于光照较少,,影响了荚果的发育和充实饱满,使得今年的出仁率不高。(见表2)

7.3 生育期

与常年比,各品种生育期无多大变化,均在98-100天之间。

7.4 抗逆性

田间初步调查,叶斑病以鲁花9号、徐9628(红)较重,徐9707(紫)为轻。病毒病各品种均未发生。抗旱性:各品种在苗期均强,生育中后期本点未发生干旱现象。抗涝性:今年本点雨日较多,有烂果现象,烂果数以徐9628(红)较重,徐9707(紫)较少。种子休眠性以徐9628(红)为中等,其余品种为强。(见表2)。

8 品种简评

8.1 徐9707(紫花生)

本试验供试品种徐9707(紫花生),由徐州农科院提供。平均亩产荚果298.33公斤,比对照鲁花9号亩增24.16公斤,增产8.81%;平均亩产籽仁199.88公斤,比对照亩增18.24公斤,增产10.04%。生育期夏播100天左右。出苗快而整齐,较抗叶斑病,抗涝性强,种皮紫色,是特种花生之一。

8.2 徐9628(红花生)

本试验供试品种徐9628(红花生),由徐州农科院提供。平均亩产荚果290.67公斤,比对照鲁花9号亩增16.50公斤,增产6.02%;平均亩产籽仁194.75公斤,比对照亩增13.11公斤,增产7.22%。生育期夏播98天左右。出苗快而整齐,叶斑病中等,耐涝性中等,种皮鲜红色,是特种花生之一。

8.3 鲁花9号

生产力试验报告 篇4

鉴定我国近年来新育成的辣椒新品种的丰产性、抗病性、熟性、商品性、适应性等, 为辣椒新品种的鉴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设计

试验要求在同一地块进行, 肥力均匀, 前茬为非茄科作物, 排灌方便,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小区长44.0m, 宽1.2m, 面积52.8m2, 随机排列, 不设重复, 四周设保护行2行。调查记载各参试品种的始花节位、始花期、结果期、始收期、终收期、熟性、果形、果色、果面特征、果面光泽、单果重、果长、果宽、肉厚、心室、辣味、品质、前期产量、总产量、品种纯度, 以及调查病毒病、炭疽病、青枯病、疫病发生株数 (始收期调查第1次, 15天后调查第2次) 。

3 试验方法

参试品种共计11个。试验在江西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进行, 土壤类型为壤土, 肥力中等偏上, 前茬萝卜。2011年11月20日播种, 采用大棚 (冷床) 方式育苗, 2012年3月6日分苗。定植前按667m2施入腐熟猪粪肥1500kg, 复合肥60 kg, 枯饼100 kg作基肥。2012年4月16日定植, 行距40cm, 株距36cm, 每穴1株, 每小区定植244株, 地膜覆盖。采用稀薄尿素水追肥1次 (667m2用量6 kg) ;采用百菌清防治苗期灰霉病1次;采用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和立杀防治蚜虫、烟青虫等害虫3次;其它管理同常规。

4 试验结果

4.1 参试品种熟性

4.2 参试品种果实商品性

4.3 参试品种丰产性

4.4 参试品种抗病性

4.5 参试品种纯度

5 综合评价

B301:中熟, 果实羊角形, 果色绿, 果面光滑、亮, 辣, 品质好, 产量较高, 抗病抗逆性较好, 品种纯度好, 适于南昌地区种植。

注:HR (高抗, 0≤DI≤5) ;R (抗, 5<DI≤15) ;MR (中抗, 15<DI≤30) ;S (感, 30<DI≤40) ;HS (高感, DI>40) 。

B302:中熟, 果实羊角形, 果色绿, 果面光滑、亮, 辣, 品质好, 产量较高, 抗病抗逆性较好, 品种纯度好, 适于南昌地区种植。

B303:中熟, 果实羊角形, 果色绿, 果面光滑、亮, 辣, 品质好, 产量较高, 抗病抗逆性较好, 品种纯度好, 适于南昌地区种植。

B304:中熟, 果实羊角形, 果色绿, 果面光滑、亮, 辣, 品质好, 产量较高, 抗病抗逆性较好, 品种纯度好, 适于南昌地区种植。

B305:中熟, 果实羊角形, 果色深绿, 果面光滑、亮, 辣, 品质好, 产量较高, 抗病抗逆性较好, 品种纯度好, 适于南昌地区种植。

B306:中熟, 果实羊角形, 果色绿, 果面光滑、亮, 辣, 品质好, 产量较高, 抗病抗逆性较好, 品种纯度好, 适于南昌地区种植。

B307:中熟, 果实羊角形, 果色绿, 果面光滑、亮, 辣, 品质好, 产量较高, 抗病抗逆性较好, 品种纯度好, 适于南昌地区种植。

B308:中熟, 果实羊角形, 果色绿, 果面光滑、亮, 辣, 品质好, 产量较高, 抗病抗逆性较好, 品种纯度好, 适于南昌地区种植。

B309:中熟, 果实羊角形, 果色黄绿, 果面光滑、亮, 中辣, 品质好, 产量较高, 抗病抗逆性较好, 品种纯度好, 适于南昌地区种植。

B310:中熟, 果实羊角形, 果色绿, 果面光滑、亮, 辣, 品质好, 产量较高, 抗病抗逆性较好, 品种纯度好, 适于南昌地区种植。

利用有机硒肥生产富硒梨试验 篇5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与河南省宁陵县金顶阁酥梨专业合作社合作,共同研发出安全、绿色、高效的有机硒肥。双方利用蚯蚓作为中间媒介,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然后再将蚯蚓糖化,制成有机富硒叶面肥,命名为“郑果有机硒”。2014年,双方共同进行了富硒梨生产试验,以期提高酥梨中硒含量,为河南省富硒果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于2014年在位于河南省宁陵县石桥镇刘花桥村的宁陵县金顶阁酥梨专业合作社‘金顶谢花’酥梨种植基地进行,试验树树龄为35年。

1.2 试验处理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棵树,以喷施清水处理为对照,以喷施稀释100倍的“郑果有机硒”为处理。具体处理如表1所示。各处理对树体进行整株喷施,以喷施后树冠滴水为标准。

1.3 结果检测

果实采收后,在每个处理中分别挑选大小基本一致的6个果品送到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不同处理的果品中硒元素的含量,检测方法参照GB 5009.93-2010。

2 结果与分析

梨果实成熟后,将各处理果品全部采收,每个处理随机抽出6个果品送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进行硒含量检测。检测报告于送检20天后出具。

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对照梨果品中,未检测出硒元素含量,而处理1和处理2均达到了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556-2012对富硒鲜水果的要求。处理2梨果品中硒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处理1,说明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多,硒元素含量也随之增多。初步说明,叶面喷施有机硒肥,能够使梨果实中硒含量达到富硒果品相关标准。

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对照、处理1果皮表面表现正常,而处理2果皮表面产生了多个小米粒大小的黑斑,严重影响了果实外观,降低果实品质。分析原因可能是硒肥喷施次数过多,对梨果实产生药害造成的。虽然很多报道表明硒元素能够促进作物生长、调节叶绿素合成、提高作物抗性,但高浓度的硒会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

3 小结

(1)通过本试验可以得出,在河南省的贫硒地区,利用有机硒肥生产富硒梨是可行的。以喷施3次(处理1)为宜。

(2)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将该技术在其他水果上进行试验,进一步探讨河南省富硒水果生产技术。

生产力试验报告 篇6

关键词:苦瓜,蛋白有机肥,产量,品质

蛋白有机肥是峡江县最新研制的新型有机肥料, 主要利用养殖场病死畜禽作为主要原料, 经过高温高压蒸煮杀菌和粉碎, 加上畜禽粪等发酵烘干而成。本试验以大棚苦瓜作为试验对象, 采用不同用量蛋白有机肥作基肥, 通过综合性状、生育期、产量、品质和产值的比较分析, 探索大棚苦瓜蛋白有机肥最佳施用量, 综合评价蛋白有机肥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苦瓜品种:油绿一号 (广东省农科院良种苗木繁育中心选育) , 购自峡江县蔬菜种子农药店。

1.1.2 供试肥料:蛋白有机肥 (N、P、K≥8%, 有机质≥4 0%, 峡江县仁和蛋白有机肥厂提供) ;硫酸钾复合肥 (N︰P︰K=15︰15︰15, 西洋85°牌) ;尿素 (含氮量4 6.4%, 泉河牌) 。

1.1.3 试验条件:

试验安排在峡江县水边杰亚蔬菜基地, 试验大棚为6m×30m的标准大棚。面积为180m2, 供试土壤为黄色粘土, 肥力中等, 试验前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为:有机质2.2g/kg, 全氮0.8g/kg, 碱解氮64.6mg/kg, 速效磷11.6mg/kg, 速效钾78.5mg/kg, p H值 (水土比5︰1) 为5.3, 前茬为大蒜。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试验设6个处理, 具体设计见表1, 3次重复, 共18个小区, 随机排列。

1.2.2 试验方法:

苦瓜于2015年3月9日浸种催芽, 营养钵育苗, 3月15日翻耕整土, 做成3个高垄, 每垄分成6个相等面积的小区, 每小区长470cm, 垄面宽130cm, 垄高50cm, 直沟宽50cm, 横沟宽40cm, 分别按试验方案要求撒施基肥, 施后人工全层拌匀, 之后浇透水, 覆盖黑色地膜。4月4日定植, 每小区统一定植4株, 之后浇足定根水;待苗高达50cm左右, 每小区搭1个架, 引苗上架。架高150cm, 架下不留分枝, 统一田间管理。5月14日开始采收, 采用分小区采收, 分别记录, 最后统计汇总。8月20日生产基本结束。8月20日后的产量, 未进入分析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施不同用量有机肥对苦瓜产量的影响

增施有机肥对苦瓜商品品质和产量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处理3效果最好, 瓜长、瓜肩宽、肉厚、单瓜重和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0.8%、11.8%、12.2%、31.7%和37.0% (见表2) 。

2.2 增施不同用量有机肥对苦瓜生育期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增施有机肥会稍微推迟开花和结瓜时间, 随着施用量增加, 采收盛期比对照相应推后5~10天, 采收期和生育期比对照相应延长9~17天, 增加了上市时间。

2.3 增施不同用量有机肥对苦瓜品质的影响

采收时调查, 施用不同用量有机肥的苦瓜色泽光鲜, 瓜条匀称粗长, 前4批瓜型大小均匀, 外观品质好;未施有机肥的前2批瓜型尚可, 从第3批后明显瓜型变小, 并有不少畸形瓜;经炒食比较, 增施有机肥的处理比对照清香松脆, 苦味纯正, 食用品质好。

2.4 增施不同用量有机肥对苦瓜病虫害的影响

通过观察, 未施用仁和蛋白有机肥的对照处理苦瓜生产后期霜霉病和白粉病明显增多, 并早衰严重;施用仁和蛋白有机肥处理的苦瓜生产中后期瓜实蝇有增多迹象。

2.5 增施不同用量有机肥对土壤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生产基本结束后的8月5日取各处理土样化验分析, 结果表明:增施不同用量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对土壤理化性状, 施用后, 土壤理化性状各项指标均有所升高, p H值比对照高0.3~0.6;有机质比对照提高0.1%~1.0%, 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比对照提高 (详见表4) 。

2.6 增施不同用量有机肥对苦瓜生产效益的影响

我们剔除其它投入 (如劳动力、种子、农药、水和大棚折旧等, 由于管理一致, 实际上其它投入没什么区别) , 仅对各处理的产量和肥料投入进行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 随着有机肥的施入增多, 产量比对照要高, 但增加幅度由多变少。对照投入产出比最高达17.0, 但产量低, 效益差, 只有处理3产量高, 投入产出比小, 只有10.9, 所以我们认为本试验基肥按667m2施仁和蛋白有机肥350kg, 加45%硫酸钾复合肥30kg为最佳方案 (详见附表5) 。

3 结论

注:蛋白有机肥按单价1.0元/kg、复合肥按单价3.6元/kg、尿素按单价2.0元/kg计算;计算收入时, 各处理均未除其它相同的管理成本。

生产力试验报告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氮肥 (尿素, 46%) , 磷肥 (过磷酸钙, P2O512%) , 钾肥 (硫酸钾, k2O50%) 。

供试作物:水稻 (吉粳88) 。

1.2 设计与方法

1.2.1“3414”方案设计。

采样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推荐的“3414”试验设计方案, 氮、磷、钾肥三个施肥因子, 4个施肥水平, 共14个处理, 具体见表1。

1.2.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在前郭县王府站镇小地窝棚村, 距县城30km, 试验地土壤类型为沙壤土, 是前郭县南部主要耕地土壤类型, 肥力中等, 前茬作物为玉米;试验地无灌溉条件, 土壤养分状况具体见表2。

1.2.3 肥料施用方法。

氮、磷、钾肥一次性做基肥施入, 中期、后期喷施叶面肥各1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地地力基础产量与土壤肥力

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单一的氮、磷、钾肥或是三种肥料配合施肥对花生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 且肥料效应与肥力水平具有密切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 在氮、磷、钾三种营养因子中, 花生对氮肥具有最强的依赖性, 施肥依存度为29.3%;其次为钾肥, 施肥依存度为28.7%;磷肥施肥依存度为24.4%;氮磷钾配合施用时, 花生对三种元素施肥依存度为37.2%, 也就是说, 氮肥对花生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三种营养元素中占主导地位。从试验地土壤养分状况看, 播种前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5.6mg/kg、116.2mg/kg, 处于中等养分含量水平, 对应花生相对产量分别为75.6%和71.3%, 说明耕地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丰富, 供磷和供钾能力较强;碱解氮是土壤中一个比较活跃的因子, 受到施肥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氮肥相对产量为70.7%, 说明土壤供氮能力处于中等状态;从收获后土壤测试结果看, 氮、磷、钾几个养分因子土壤含量均下降, 这说明花生在生长过程中从土壤中带走很多养分。

2.2 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配比的氮磷钾对花生产量有不同的影响, 且三个施肥因子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氮〉钾〉磷

2.2.1 氮肥效应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氮素不同施肥水平分析, 经统计分析获得一元二次氮肥肥料效应函数:

Y=-0.075X2+17.699X+2399.7, R2=0.9079

结果表明, 在磷、钾肥施肥水平一定的前提下, 氮素肥料对花生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施氮量的不断增加, 花生产量亦相应不断增加, 当施氮量达到75kg/hm2时。花生产量达到最大值为3477kg/hm2;;随着施氮量的进一步增加, 花生产量不再相应增加, 相反, 呈下降趋势;这就说明施氮肥能明显提高花生产量, 但氮肥的施用量有一定水平, 当施氮量超过一定水平时, 花生产量不但不能提高, 反而下降。 (图1)

2.2.2 磷肥效应对花生产量。

通过对磷肥不同施肥水平分析, 经统计分析获得一元二次磷肥肥料效应函数:

Y=-0.0728X2+16.313X+2645.6, R2=0.9906

结果表明, 在氮、钾施肥水平一定的前提下, 磷肥对花生产量具有明显作用, 随着施磷量的不断增加, 花生产量亦相应增加, 当施磷量增加到到135kg/hm2时。花生产量达到最大值为3536kg/hm2;;随着施磷量的进一步增加, 花生产量不再相应增加, 相反, 呈下降趋势;这就说明施磷肥能明显提高花生产量, 但磷肥的施用量有一定水平, 当施磷量超过一定水平时, 花生产量不但不能提高, 反而下降 (见图2) 。

2.2.3 钾肥效应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钾肥不同施肥水平分析, 经统计分析获得一元二次钾肥肥料效应函数:

Y=-0.1169 X2+22.605X+2511.7, R2=0.9732

结果表明, 在氮、磷施肥水平一定的前提下, 钾肥对花生产量具有明显作用, 随着施钾量的不断增加, 花生产量亦相应增加, 当施钾量增加到到120kg/hm2时。花生产量达到最大值为3575kg/hm2;;随着施钾量的进一步增加, 花生产量不再相应增加, 相反, 呈下降趋势;这就说明施钾肥能明显提高花生产量, 但钾肥的施用量有一定水平, 当施钾量超过一定水平时, 花生产量不但不能提高, 反而下降 (见图3) 。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3414”试验研究表明, 前郭县王府镇耕地土壤花生生产以氮肥投入为主, 但花生有根瘤菌可以固定土壤中的部分氮, 保证氮肥的供应, 配合施用一定量钾肥, 磷肥投入效益低;结合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依存度看, 施肥依存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氮〉钾〉磷, 分别为29.3%、28.7%、24.4%;播种前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5.6mg/kg, 花生收获后为13.2mg/kg, 不施磷相对产量为24.4%, 通过多年不断的磷肥投入, 目前耕地土壤磷素养分接近丰富, 应减少磷肥的投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保证花生高产稳产。

通过“3414”试验研究, 建立适合前郭县砂壤土耕地花生施肥模型和氮磷钾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前郭县开展花生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祥照, 杜森, 马常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鲁剑巍.测土配方与作物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6.

[3]刁玉先.东北高纬度地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刺老芽反季生产试验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用刺老芽枝条取自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植物研究所试验地。

1.2方法

1.2.1枝条的选取截取直径在2cm左右的一年生、健壮、外皮完好、有芽且饱满的枝条,每根枝条基部保留2个芽苞,以待来年萌发新枝。剪下来的枝条20~30根捆成一捆。选择在11月15日采收一部 分,另一部分 在扦插时 直接从地 里现采。

1.2.2枝条的贮藏因刺老芽枝条海绵组织居多,露天放置会造成表面风干,芽苞干瘪,严重影响产量[4]。因此,将捆好的枝条放入地窖,培上一层细沙,浇水,以握沙不散且不滴水为宜。地窖平均温度为(5±0.5)℃。如果没有地窖,可以选择覆盖玉米秸秆、稻草等,浇透水后露天贮藏;如果赶上雪天,也可以将枝条埋在雪中贮藏[5]。

1.2.3茎段的截取在扦插前对采回的整枝枝条进行截取,剪成15、25、35cm长的插段,每段含有1~2个芽,剪时距顶芽1~2cm处45°角斜剪, 下端也剪成45°角[6],并将顶芽枝条和不同长度的各侧芽枝条分开放。

1.2.4基质的选取基质分别选取清水和河沙。 选用内径长60cm、宽35cm、高14cm的塑料筐, 作水培用的塑料筐内直接加水至8cm,作沙培用的塑料筐底部打渗水孔,然后装沙,厚度在10cm左右。

1直接水培:将剪好的 茎段每10根绑成一 捆,直接放于水培箱中,每箱放60株。2直接扦插:用直径3cm的竹竿打孔,然后将剪好的枝条竖直插入打好的竹孔中,插入深度在10cm左右, 按株行距5cm×5cm扦插,每箱扦插60株,扦插完浇一次透水,这样基质和插条可充分接触。

1.2.5管理扦插结束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均匀喷施[7],为保持湿度, 用塑料薄膜做拱棚。冬季正常供暖的室内温度在18~25℃,控制湿度在80%。沙培枝条每隔3d浇1次水,保持基质不见干燥,水培枝条每隔3d换1次水,每天观察并记录萌发的枝条数。

1.2.6采摘顶芽以达到10~15cm,叶片尚未展开时采摘为宜,而侧芽叶 片展开早,可在5~ 10cm时采摘,采摘后称量其重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下嫩茎产量比较

由表1可知,顶芽平均单株产量最高,水培达到20.875g,沙培为20.033g,是侧芽产量的1.5倍左右,而不同茎段长度的侧芽单株产量差异不大,现采顶芽和侧芽单株产量与储存枝条亦差异不大。

2.2不同处理下枝条萌发时间的比较

由表2可知,经贮藏的顶芽枝条从第3天开始有嫩芽萌发,萌发时间持续4d,而侧芽枝条从第5天开始有嫩芽萌发,整个萌发时间持续6d左右;水培和沙培对顶芽和侧芽萌发时间的影响不大;不同茎段长度下的侧芽萌发时间也基本一致;现采顶芽枝条从第10天开始有嫩芽萌发,现采侧芽枝条从第12天开始有嫩芽萌发;由此表明现采枝条较储存枝条萌发时间推迟7d左右。

3结论与讨论

顶芽萌发时间早于侧芽,且顶芽平均单株产量高于侧芽。采用顶芽生产,可以缩短生产时间、 提高产量,但是仅利用顶芽生产,会造成资源浪费;本试验表明,利用饱满侧芽生产,单株产量虽不如顶芽,但可以充分利用枝条资源。

沙培和水培对枝条的萌发时间、单株平均产量影响不大。但河沙的搬运较麻烦,而水培较费水,因此,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生产基质。

茎段的长度对单株平均产量和萌发时间影响不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芽苞的生长位置剪取合适的长度。

贮藏30d的枝条萌发时间较现采枝条早4~ 5d,而单株平均产量差别不大。但是地窖贮藏会因杀菌不彻底造成枝条染菌,影响产品品质,因此在采收枝条较方便的情况下,可在生产时现采,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染菌,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枝条5℃以下的低温条件下累计400h才能完成的休眠期[8],从而保证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经贮藏后的枝条从第3天开始萌发,而现采的枝条从第10天开始萌发,萌发后经过10d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采摘要求,采摘期在7d左右, 因此建议生产时间应确立在计划销售前30d。

4展望

刺老芽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保养心脏和治疗神经衰弱的药用价值,在人们注重养生的今天,刺老芽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 所以刺老芽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在冬季利用正常供暖的空置房间反季生产刺老芽,既能解决淡季市场 供应,又具有较 好的经济 效益和社 会效益。

摘要:为了扩大刺老芽反季生产规模,以不同处理的刺老芽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培养基质、不同长度、不同采收茎段时间对枝条萌发时间和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顶芽萌发时间早于侧芽,且顶芽平均单株产量高于侧芽;沙培和水培对枝条的萌发时间、单株平均产量影响不大;茎段的长度对单株平均产量和萌发时间无显著影响;贮藏30d的枝条萌发时间较现采枝条早7d左右,而单株平均产量差别不大。

生产力试验报告 篇9

品种区试生试工作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参试品种科学评价的公正性[1]。黑龙江蔬菜品种的推广和扩大种植, 一般要求经过2a的区域试验和1a的生产试验。由于试验周期长, 品种类型多、人为操作不一致等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2]。作为科研人员应该全面了解田间管理程序和具体试验要求, 熟练掌握操作细节, 减少人为原因误差。

为了确保品种审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试验依据, 现将工作中的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相关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选择适宜的试验地

试验地是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基础条件。要求地势平整、肥力较好、排灌方便、合理轮作、前茬均一、无检疫性病害的地块。

合理安排试验地茬口, 避免重茬迎茬, 通过合理轮作改善土壤营养元素缺乏或失衡状态, 合理利用土壤营养;促进对病原物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活动, 抑制病原物滋生, 减少病虫草害, 逐步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在实践中, 长期承担试验点的单位可依据不同目的:养分需求不同、改良土壤结构、防控病虫危害、平衡土壤肥力等方式安排茬口, 如通过茄果类、豆类、瓜类之间或蔬菜与粮食作物之间的轮作, 有效合理利用试验地。

试验地主要误差来自于土壤肥力差异, 前茬收获后应及时耕翻平整土地, 使试验地达到地势平整、质地均匀、肥力一致、排灌方便等要求。

2 试验地小区规划

蔬菜品种区域试验要求3次重复, 各重复间相同品种不得排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得捆绑式排列, 区域试验生产实验对照品种不得排在边行, 小区排列方向应与土地肥力趋势和坡向垂直。各重复间应留步道1~1.5m, 试验地周围设保护带, 保护带宽度不小于小区宽度。区域试验品种少于3份时可采用对比法。依次重复行长、行数、小区面积等严格参照省蔬菜试验方案要求。

3 浸种催芽培育壮苗

番茄、茄子、青椒、黄瓜常采用温室育苗盘育苗, 每盘播种量800~1000粒为宜, 育苗时间3月下旬~4月上旬。如果温度过低, 温室可采用电热线加温处理, 以免产生冻害。种子可采用温汤浸种, 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将种子放入50~60℃水中不断搅拌至室温, 常温浸种6~8h后反复搓洗种子表面黏液进行催芽, 温度可控制在28~30℃, 当种子60%~70%露白时进行播种。催芽过程中, 见干时要适当喷水, 保持适宜湿度。若采用16h高温和8h低温的变温催芽, 整齐度明显提高。

4 苗期管理抗性锻炼

猝倒病与立枯病是危害茄果类、瓜类幼苗的主要病害。育苗时除了尽量避免使用带菌的土壤外, 还应对育苗土进行消毒, 以消灭病原, 减少苗期病害的发生。可使用近3a未种过茄果类、瓜类、马铃薯的通气良好、土质肥沃的大田土加入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混合少量沙土过筛, 用50%多菌灵或40%福尔马林消毒。

小苗长到3~5片真叶时分苗, 分苗前2~3d适当降低温度炼苗, 准备假植, 分苗前1~2d可浇1次透水。青椒双棵假植, 其他单棵。假植前进行床土消毒, 用塑料薄膜覆盖3~5d, 撤去薄膜, 待药味挥发后使用。可用小拱棚提前闷棚提高地温, 苗期管理尤其注意温湿度, 低温高湿、通风不良, 光照不足时幼苗容易发病。假植后浇1次透水, 苗期水分管理见干见湿, 防止徒长。

5 大田定植田间管理

试验地底肥为有机肥配合化肥施用, 有机肥要求充分腐熟并混匀。根据试验方案计算试验地面积、规划整个试验区田间种植图, 根据区试生试要求划分小区、重复、步道、保护行等。定植前核对试验方案, 确保操作无误。踩小区, 留步道, 提前写好品种标记牌, 插入试验地相应位置, 定植应在1d内完成, 既便于管理又减少了人为误差。青椒定植株距应为30cm, 使盛果期达到密闭状态, 茄子、菜豆、黄瓜株距35~40cm, 定植当天浇两遍埯水, 定植3d后浇1次缓苗水。菜豆可在定植期当天播种, 每穴点播2~3粒。

保护行应安排同类作物品种, 注意高秧品种旁设高秧保护行, 矮秧品种旁设矮秧保护行, 方便统一管理。试验地田间管理谨慎喷施农药, 虽然喷施防治病害药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品种的产量, 但同时也掩盖了品种间的不同抗性。

6 真实、准确记录田间性状

6.1 品种生物学特性

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雌雄花比例 (黄瓜) 、坐果期、开始收期、终于收期、熟性等。

6.2 植物学特征记载

包括株高、株幅、分枝性、生长习性 (番茄、菜豆) 、第一雌花节位 (黄瓜) 、结荚节位 (菜豆) 、果实横纵径、果 (荚) 长、果 (荚) 形、果 (荚) 色、畸形瓜率、平均单果重、品质、纤维等。植物学特征记载要求, 盛果期取代表性植株 (果实) 10个调查, 取平均值。

6.3 产量记载

小区产量、前期产量、总产量、平均单株产量等, 不同品种前期产量的计算截止时间要求不同:番茄早熟品种以对照品种始收10d, 晚熟品种以对照品种始收15d, 黄瓜以对照品种始收15d, 青椒以对照品种始收20d, 茄子以对照品种始收25d, 菜豆以对照品种始收为准蔓生种采收前3次, 矮生种采收前2次为截止日期, 计算前期产量。

6.4 病害调查

黄瓜主要调查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 茄子主要调查黄萎病, 青椒调查病毒病、炭疽病, 番茄调查病毒病等。根据试验要求调查时间记录发病始期、病情指数和发病率。

发病率 (%) =发病株数/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 (各病级株数各病级数值) /病级最高数值×调查总株数×100%

7 全面总结工作, 做好数据汇总

将室内考种与田间调查数据整理后, 按要求填写蔬菜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报告书, 根据蔬菜试验方案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用新复极差法计算产量差异显著性。结合调查数据与产量、抗性、品质等田间性状进行品种综合评价, 提出客观、全面建议。

摘要:笔者强调了科研人员在具体实施农作物蔬菜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过程中的重要性, 并从试验地选择、试验地小区规划、苗期管理、大田定植、田间状调查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区试生试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及相关技术要点。

关键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技术

参考文献

[1]沙晓丽.对搞好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几点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 2012 (12) (2) :48-49.

生产力试验报告 篇10

关键词: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生产试验

中图分类号:S512.1+10.3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5-0021-03

菏泽市农业科学院承担了2008~2009年度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小麦生产试验,地点为本院试验地。通过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给予客观评价,为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为黄淮南片冬小麦品种在本市及周边地区的推广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生产试验分A、B两组。A组6个品种:洛麦23、许科1号、豫农982、淮麦0454、浚99-7、新麦18(CK)。B组5个品种:郑育麦9987、洛麦21、淮麦0566、轮选01-1、新麦18(CK)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前茬玉米,秸秆还田,粘壤土,肥力中等偏上,地势平坦,排灌方便。A、B两组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2次,666.7m2基本苗15万左右。小区长33.3 m,宽6 m,行距25 cm,面积200 m2。播种前666.7m2施尿素15 kg、磷酸二铵25 kg、氯化钾15 kg、硫酸锌1 kg。施肥后旋耕、筑畦、划区。10月15日区试专用播种机播种。2月5日浇水,3月17日666.7m2追施尿素15 kg。11月10日喷施除草剂阔杀和麦星除草,翌年3月3日划锄,5月5日拔草,6月7日收获。

1.3 气象因素对试验的影响

降水: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201.0 mm,9月降水较多,小麦适墒播种,出苗较好。越冬期110天无有效降水,旱情严重,拔节至成熟降雨较多。

温度:12月5日以前气温在 0℃以上,较常年偏高;12月5日骤降至-5℃,12月22日气温-12℃,由于小麦幼苗未经过抗寒锻炼,多数品种遭受冻害。未浇冬水,旱冻交加,冬季冻害较常年偏重。单位面积成穗数较常年偏低。3月23日至4月3日持续10天低温,倒春寒严重。低温造成部分品种顶部小穗不孕,有的品种小穗缺位,造成穗粒数减少。

光照:生育前期光照充足,5月下旬低温寡照,造成品种千粒重较常年偏低。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茎蘖动态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冬水A组新麦18(CK)6月3日成熟,其他品种熟期比对照晚1~2天。淮麦0454群体最大,666.7m2最大分蘖、有效穗数分别为108.0万、44.8万。浚99-7植株最高,为81 cm。冬水B组(表2),郑育麦9987熟期6月6日,比新麦18(CK)晚3天;轮选01-1熟期6月

7日,比对照晚4天;其他品种比对照晚熟1~2天。淮麦0566群体最大,666.7m2最大分蘖、有效穗数分别为99.3万、43.9万,且植株最高,为89 cm。

2.2 抗逆性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参试品种冻害严重,A组许科1号、新麦18冻害为4级(地上部叶片全部枯死),其余品种冻害为3级(地上部叶片枯死一半)。B组淮麦0566冻害为3级,其余品种冻害为4级。小麦生长后期降雨時无风,倒伏现象较轻,只有浚99-7、轮选01-1有倒伏现象。浚99-7群体大,茎秆细弱;轮选01-1植株较高,是造成倒伏的主要原因。抗叶锈方面:轮选01-1、淮麦0566表现较好,许科1号、淮麦0454、浚99-7、郑育麦9987、洛麦21表现为较差;叶锈5月25日前后发病,对产量影响不大。淮麦0454、浚99-7抗白粉病较好,洛麦23、洛麦21较差,白粉病蔓延至旗叶。赤霉病未发生,抗性表达不出来。洛麦23、轮选01-1抗叶枯较好,其余品种表现一般。

2.3 室内考种及产量结果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冬水A组新麦18每666.7m2产量为447.3 kg,居第6位。5个参试品种均增产,洛麦23每6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39.8万、40.5粒、40.7 g,容重为800 g/L,产量结构合理,容重高,产量居本组第1位,比对照增产9.1%。许科1号666.7m2产量481.8 kg,比对照增产7.7%,居第2位。淮麦0454每666.7m2产量478.1 kg,比对照增产6.9%,居第3位。浚99-7产量居第4位。豫农982产量居第5位。

冬水B组(表5)新麦18每666.7m2产量为438.9 kg,居第5位。4个参试品种均增产,淮麦0566每6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43.9万、39.2粒、42.1 g,容重为790 g/L,产量结构合理,容重高,产量居本组第1位,比对照增产10.1%。轮选01-1每666.7m2产量470.6 kg,比对照增产8.4%,居第2位。洛麦21产量居第3位。郑育麦9987产量居第4位。

3 参试品种简评

冬水A组:

洛麦23:白粉病重,容重高,产量结构合理,综合性状好,产量居本组第1位。

许科1号:冬季冻害严重,穗层不整齐,穗粒数、千粒重较高,产量较好。

淮麦0454:叶锈重,容重高,产量较好。

浚99-7:群体大,株型好。后期叶功能差,千粒重较低,抗倒伏较差。

豫农982:群体大,抗病性好,产量一般。

冬水B组:

淮麦0566:植株高,抗病性较好,产量结构合理,容重高,产量居本组第1位。

轮选01-1:抗病性好,容重高,成熟晚,抗倒伏性较差,产量较好。

洛麦21 :抗倒春寒差,叶锈、白粉病重,容重低,产量一般。

郑育麦9987:叶锈病重,上部小穗不孕,穗粒数较少,千粒重高,产量较差。

4 结论

生产生物有机肥试验研究 篇11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牛粪:本试验所用牛粪取自单位附近饲养场的新鲜奶牛粪便。微生物菌剂:采用台湾宜励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 (HD) 有益微生物菌剂。

1.2 试验方法

1.2.1 有益微生物菌剂活化

容器中加入20 kg的水, 加入0.25 kg的菌剂、白糖0.5 kg;尿素1 kg;豆饼0.5 kg;玉米面1 kg搅拌均匀, 放置12~24 h待用 (此量菌剂可发酵畜禽粪便9 t) 。

1.2.2 试验设计

试验因子及其水平的设定本试验设置发酵温度、含水量、堆肥高度、腐熟时间4个试验因子, 每个因子设定3个处理水平, 按L9 (34)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定9个试验组。各试验因子及处理水平参数设定见表1。

注:1.温度为堆肥中心处温度。2.含水量为堆肥中心处含水量。

1.2.3 试验操作方法

取新鲜奶牛粪便9 t, 平均分成9组, 将活化后的微生物菌液也平均分成9份, 采用喷雾装置均匀的喷洒到各组牛粪中, 同时在各组牛粪中添加一定量的干碎稻草, 使其含水量调整至各组试验要求, 然后堆制成堆, 堆高以试验要求为准。通过翻堆与充气调节各组试验温度, 并根据各组确定的发酵时间取样完全阴干 (水分以16.8%为准) 测其蛔虫卵死亡率、有效活菌数。将定量灰菜种子包于透水、透气的9个袋中, 随机埋于牛粪堆中心处, 试验结束后分别取出草籽袋, 各取100粒种籽于培养皿中, 25℃培养8 h, 观察其发芽率。

2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见表2。

3 试验结果分析

杂草种子、蛔虫卵灭亡率及有效活菌数是衡量堆肥发酵无害化标准的重要指标, 熟化后的堆肥成品杂草种子应失去活力, 以防止施用农田后杂草蔓延, 而蛔虫卵灭亡率、有效活菌数应高于部颁无害化标准。从表2可看出, 第7组最符合生物有机肥部颁标准 (蛔虫卵死亡率≧95%、有效活菌数≧0.20亿/克) 。

4 结论

上一篇: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论文下一篇:太湖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