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试验

2024-09-14

生产试验(共12篇)

生产试验 篇1

刺老芽(Aralia elata(Miq)Seem)为五加科多年生木本植物,又名龙牙楤木、刺嫩芽、刺龙芽、 刺老鸦等,落叶小乔木,高1.5~6.0m,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1]。食用部位为嫩芽,味道鲜美、 清香可口,营养丰富,富含16种氨基酸和22种微量元素,享有“山菜之王”的美誉,日本人称其为 “天下第一”的山珍[7],是东北地区目前主要的出口山野菜。自然状态下,刺老芽的采收时间一般在5月份,此时供应量大,价格一般为10元·kg-1[3], 而过了这个收获季节,人们所食用的基本上是腌渍或冷冻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冬季对新鲜刺老芽的需求日益增加,春节前后,其价格可涨到30元·kg-1,因此,在正常供暖情况下进行了室内刺老芽反季生产试验,进一步探讨其反季生产所需环境,为刺老芽反季生产做尝试。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用刺老芽枝条取自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植物研究所试验地。

1.2方法

1.2.1枝条的选取截取直径在2cm左右的一年生、健壮、外皮完好、有芽且饱满的枝条,每根枝条基部保留2个芽苞,以待来年萌发新枝。剪下来的枝条20~30根捆成一捆。选择在11月15日采收一部 分,另一部分 在扦插时 直接从地 里现采。

1.2.2枝条的贮藏因刺老芽枝条海绵组织居多,露天放置会造成表面风干,芽苞干瘪,严重影响产量[4]。因此,将捆好的枝条放入地窖,培上一层细沙,浇水,以握沙不散且不滴水为宜。地窖平均温度为(5±0.5)℃。如果没有地窖,可以选择覆盖玉米秸秆、稻草等,浇透水后露天贮藏;如果赶上雪天,也可以将枝条埋在雪中贮藏[5]。

1.2.3茎段的截取在扦插前对采回的整枝枝条进行截取,剪成15、25、35cm长的插段,每段含有1~2个芽,剪时距顶芽1~2cm处45°角斜剪, 下端也剪成45°角[6],并将顶芽枝条和不同长度的各侧芽枝条分开放。

1.2.4基质的选取基质分别选取清水和河沙。 选用内径长60cm、宽35cm、高14cm的塑料筐, 作水培用的塑料筐内直接加水至8cm,作沙培用的塑料筐底部打渗水孔,然后装沙,厚度在10cm左右。

1直接水培:将剪好的 茎段每10根绑成一 捆,直接放于水培箱中,每箱放60株。2直接扦插:用直径3cm的竹竿打孔,然后将剪好的枝条竖直插入打好的竹孔中,插入深度在10cm左右, 按株行距5cm×5cm扦插,每箱扦插60株,扦插完浇一次透水,这样基质和插条可充分接触。

1.2.5管理扦插结束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均匀喷施[7],为保持湿度, 用塑料薄膜做拱棚。冬季正常供暖的室内温度在18~25℃,控制湿度在80%。沙培枝条每隔3d浇1次水,保持基质不见干燥,水培枝条每隔3d换1次水,每天观察并记录萌发的枝条数。

1.2.6采摘顶芽以达到10~15cm,叶片尚未展开时采摘为宜,而侧芽叶 片展开早,可在5~ 10cm时采摘,采摘后称量其重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下嫩茎产量比较

由表1可知,顶芽平均单株产量最高,水培达到20.875g,沙培为20.033g,是侧芽产量的1.5倍左右,而不同茎段长度的侧芽单株产量差异不大,现采顶芽和侧芽单株产量与储存枝条亦差异不大。

2.2不同处理下枝条萌发时间的比较

由表2可知,经贮藏的顶芽枝条从第3天开始有嫩芽萌发,萌发时间持续4d,而侧芽枝条从第5天开始有嫩芽萌发,整个萌发时间持续6d左右;水培和沙培对顶芽和侧芽萌发时间的影响不大;不同茎段长度下的侧芽萌发时间也基本一致;现采顶芽枝条从第10天开始有嫩芽萌发,现采侧芽枝条从第12天开始有嫩芽萌发;由此表明现采枝条较储存枝条萌发时间推迟7d左右。

3结论与讨论

顶芽萌发时间早于侧芽,且顶芽平均单株产量高于侧芽。采用顶芽生产,可以缩短生产时间、 提高产量,但是仅利用顶芽生产,会造成资源浪费;本试验表明,利用饱满侧芽生产,单株产量虽不如顶芽,但可以充分利用枝条资源。

沙培和水培对枝条的萌发时间、单株平均产量影响不大。但河沙的搬运较麻烦,而水培较费水,因此,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生产基质。

茎段的长度对单株平均产量和萌发时间影响不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芽苞的生长位置剪取合适的长度。

贮藏30d的枝条萌发时间较现采枝条早4~ 5d,而单株平均产量差别不大。但是地窖贮藏会因杀菌不彻底造成枝条染菌,影响产品品质,因此在采收枝条较方便的情况下,可在生产时现采,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染菌,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枝条5℃以下的低温条件下累计400h才能完成的休眠期[8],从而保证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经贮藏后的枝条从第3天开始萌发,而现采的枝条从第10天开始萌发,萌发后经过10d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采摘要求,采摘期在7d左右, 因此建议生产时间应确立在计划销售前30d。

4展望

刺老芽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保养心脏和治疗神经衰弱的药用价值,在人们注重养生的今天,刺老芽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 所以刺老芽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在冬季利用正常供暖的空置房间反季生产刺老芽,既能解决淡季市场 供应,又具有较 好的经济 效益和社 会效益。

摘要:为了扩大刺老芽反季生产规模,以不同处理的刺老芽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培养基质、不同长度、不同采收茎段时间对枝条萌发时间和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顶芽萌发时间早于侧芽,且顶芽平均单株产量高于侧芽;沙培和水培对枝条的萌发时间、单株平均产量影响不大;茎段的长度对单株平均产量和萌发时间无显著影响;贮藏30d的枝条萌发时间较现采枝条早7d左右,而单株平均产量差别不大。

关键词:刺老芽,反季生产,萌发时间

生产试验 篇2

以某石化公司生产污水为原水,采用生化与物化处理相结合的`主体工艺,研究了此工艺中各单元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PAM用量为0.5 mg/L,加入PAC 20 mg/L,COD去除率为49.8%,臭氧氧化出水的CODCr没有明显降低,生物活性炭塔的使用可使COD去除率稳定在60%以上.废水经综合处理后COD总去除率可高于85%.因此,生化与物化相结合的生产工艺对于处理油田污水具有良好的前景.

作 者:李红 孙威旅 LI Hong SUN Wei-lu 作者单位:李红,LI Hong(沈阳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沈阳,110168)

孙威旅,SUN Wei-lu(9715厂,大连)

微污染水处理的试验与生产 篇3

【关键词】微污染水;高锰酸钾;处理;试验;生产

饮用水遭到有机物的污染,导致某些指标超出饮用水源所规定的卫生标准的水就是微污染水[1]。在一般情况下,水的处理工艺中包含混凝沉淀与加氯消毒,其中有些微量有机污染物在加氯消毒中极易产生大量的消毒副产物,这必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本文主要是针对在前期直接过滤试验的研究层面上,通过选取臭氧作为氧化剂,利用其强氧化性来处理污染水源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1.试验方法

1.1试验水质

试验所选取的水质是来自天津某净水厂事先预沉的原水。试验期间的水质:浊度控制在3.53~7.55NTU;CODMn为2.67~5.89mg/L;UV254为0.035~0.058cm-1;温度则维持在0~10℃;pH为7.3~8.1;NH4+-N质量浓度保持在0.08~0.13mg/L范围内。

1.2试验装置

所使用的试验设备:(1)预氧化池:选用的材料是有机玻璃材质,高度在600mm,内径为250mm,水力的预留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2)臭氧接触氧化器:材料为玻璃材质,柱体总长度1200mm,内径约为70mm,通过玻璃纱板进行曝气,原水从砂板的上部位流入,臭氧则从砂板的底部进入,沿着玻璃砂板形成细小的气泡后与原水接触。柱体的预留时间大致在半小时,在柱体的一侧要设置五个出水阀门,在另一相对应的面安装进水口、强制循环出水口与循环水泵;(3)絮凝池:材料为有机玻璃材质,它由每格为 200mm×200mm的四小格组成,四格之间使用有机玻璃将其隔离,使用调节隔板可控制容积量与絮凝时间;(4)滤柱:选用的主要是有机玻璃材质,设有两组滤柱,一组滤柱高2400mm,内径100mm,滤柱两侧等距离设置20组水嘴;一组滤柱高2000mm,内径50mm,两侧对称设置9组水嘴。两组滤柱的滤料都选用的是无烟煤/石英砂,下层石英砂粒径控制在0.8~1.0mm,厚度 400 mm,上层无烟煤粒径则为1.0~2.0mm,厚度 500mm;(5)臭氧发生器:氧气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内置高浓度制氧机来提供;(6)管式混合器:长为500mm,内径50mm。

1.3试验方法

使用的主要方法是玻璃电极法,PH的测定是根据Orion868-2 型 pH 计进行计算,采用美国HACH2100AN浊度仪进行测定水质的浊度,CODMn的测定方法是酸性高锰酸钾法;UV254的测定是根据TU-1800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分光光度法。

1.4分析指标及方法

在试验前期对水质先进行微絮凝直接过滤,所选择的混凝剂是 FeCl3,所加量的最适浓度为5mg/L,滤速为10m/h,微絮凝时间保持在5min。在本次实验中增添了预氧化工艺,所选取的预氧化剂是高锰酸钾与臭氧。试验原水经过预氧化-微絮凝直接过滤后,继而测定出水的浊度、UV254、CODMn。预氧化十分钟后选则0.5、1、1.5、2mg/L四个浓度的臭氧投加量,测定臭氧浓度的方法选用的是碘量法进行测定,当投加量确定后,选择五个预氧化时间进行不同指标处理效果的比较。

2.臭氧预氧化对处理效果影响

2.1臭氧投入量对出水水质的作用

(1)臭氧投入量对出水水质的作用。臭氧因为具有强的氧化性,因而其对浊度的去除效果比较显著,大约0.5mg/L的臭氧就可使水的浊度降为0.3NTU,如果继续增加臭氧量的话,虽然去浊程度有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是很大,最终维持在95%左右。臭氧预氧化除浊的原理在于:臭氧在水中的反应增加了水中含氧官能团,像羧酸等,它能与金属盐水解所生成的产物形成聚合体,可起到降低无机颗粒表面NOM的静电作用,从而引起溶解性有机物的聚合作用而形成极具吸附能力的聚合电解质,最终形成沉淀现象;此外臭氧还可以清除包围在胶体表面的有机物。(2)臭氧投入量对出水UV254的影响。臭氧预氧化对UV254的去除效果比较明显,大约0.5mg/L的臭氧投入量就可达到接近一半的去除率,此外,UV254的去除率会随着投加量的不断增加而增加,投加量达到2mg/L时,UV254的去除率可达到59%。UV254的高去除率与臭氧在水中的作用原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臭氧在中性或者近中性的水中,有两种氧化形式,即直接氧化与间接氧化,它们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直接氧化主要对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的作用比较明显,间接氧化的氧化效能远远高于直接氧化,它能够氧化和分解水中具有双键与苯环结构的有机物,并且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所有这些特点都是UV254的主要表现特征,所以,臭氧可以高效的降低水中UV254类有机物的含量,起到净水的作用。(3)臭氧投入量对 CODMn的作用。随着臭氧投入量的增加,CODMn去除率先呈现增长的趋势,继而趋向平稳,最后保持平衡状态,臭氧投加量在1.5mg/L时,CODMn的去除率达到了57%,如果继续增加臭氧的投入量,则CODMn的增长速率呈现渐缓的状态,增长速率变慢,臭氧预氧化处理对CODMn的去除机理与UV254部分基本一致,但是 CODMn所代表的是水中的总有机物,水中的其他非 UV254表征物主要还是借助臭氧在水中的间接反应被清除的。

2.2预氧化时间对出水水质的作用

预氧化时间加长,出水浊度的去除率也会增长,但是持续延长预氧化时间,去除率的增长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例如预氧化时间从5min延伸到20min,去除率仅仅从95%提升到98%。根据UV254和 CODMn随预氧化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预氧化时间控制在5到15分钟之间,臭氧在水中去除UV254表征类物质的能力会逐渐增强,当超过15min后, UV254的去除率会基本维持在一定的幅度范围内,而对于 CODMn来说,它的去除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间是在15min以内,当预氧化时间从十分钟增至十五分钟时,去除率可上升15%作用,如果接触时间高于15min时,CODMn的去除率则会稳定在 57%左右,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多,渐缓的上升,当达到了25min时,去除率增长的速率越来越慢,直至趋于稳定。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在短时间内臭氧在水中去除有机物的主要方式是直接反应,随着时间的不断增长,臭氧在水中的间接反应也渐渐稳定,十五分钟左右时基本反应完全。因此,预氧化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时是1.5mg/L臭氧投加量的最佳时间。

3.结论

当前,直接过滤使用最频繁的是低温低浊水处理方式,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该工艺流程对低浊微污染水的处理效果也比较乐观。在初期试验中对直接过滤处理低温低浊微污染水有过相应的研究,而且已证实直接过滤对浊度的去除效果较明显,可达到九成以上,但它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却不显著,尤其是UV254和CODMn,去除率仅为15%和 17%。该项研究在初期直接过滤试验的基础上,增添了预氧化工艺,选择氧化性强的高锰酸钾和臭氧作为预氧化剂,来探讨预氧化工艺强化直接过滤处理低温低浊微污染水的有效性。

我们通过对预氧化强化直接过滤处理低温低浊微污染水的试验研究,初步明确了臭氧预氧化工艺的最优运行指数,即就是臭氧投加量在1.5mg/L时最佳,预氧化时间15min.水中浊度、UV254和CODMn的去除率维持在97%、57%和 57%比较适合,这时可断定臭氧预氧化联合直接过滤工艺对该类水质有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曹相生,刘杰.滤速对慢滤池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11(9):1947-1950.

[2]齐雪梅,刘永昌,周田利.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强化去除水中微量污染物的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9,25(4):365-368,383.

生产试验 篇4

品种区试生试工作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参试品种科学评价的公正性[1]。黑龙江蔬菜品种的推广和扩大种植, 一般要求经过2a的区域试验和1a的生产试验。由于试验周期长, 品种类型多、人为操作不一致等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2]。作为科研人员应该全面了解田间管理程序和具体试验要求, 熟练掌握操作细节, 减少人为原因误差。

为了确保品种审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试验依据, 现将工作中的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相关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选择适宜的试验地

试验地是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基础条件。要求地势平整、肥力较好、排灌方便、合理轮作、前茬均一、无检疫性病害的地块。

合理安排试验地茬口, 避免重茬迎茬, 通过合理轮作改善土壤营养元素缺乏或失衡状态, 合理利用土壤营养;促进对病原物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活动, 抑制病原物滋生, 减少病虫草害, 逐步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在实践中, 长期承担试验点的单位可依据不同目的:养分需求不同、改良土壤结构、防控病虫危害、平衡土壤肥力等方式安排茬口, 如通过茄果类、豆类、瓜类之间或蔬菜与粮食作物之间的轮作, 有效合理利用试验地。

试验地主要误差来自于土壤肥力差异, 前茬收获后应及时耕翻平整土地, 使试验地达到地势平整、质地均匀、肥力一致、排灌方便等要求。

2 试验地小区规划

蔬菜品种区域试验要求3次重复, 各重复间相同品种不得排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得捆绑式排列, 区域试验生产实验对照品种不得排在边行, 小区排列方向应与土地肥力趋势和坡向垂直。各重复间应留步道1~1.5m, 试验地周围设保护带, 保护带宽度不小于小区宽度。区域试验品种少于3份时可采用对比法。依次重复行长、行数、小区面积等严格参照省蔬菜试验方案要求。

3 浸种催芽培育壮苗

番茄、茄子、青椒、黄瓜常采用温室育苗盘育苗, 每盘播种量800~1000粒为宜, 育苗时间3月下旬~4月上旬。如果温度过低, 温室可采用电热线加温处理, 以免产生冻害。种子可采用温汤浸种, 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将种子放入50~60℃水中不断搅拌至室温, 常温浸种6~8h后反复搓洗种子表面黏液进行催芽, 温度可控制在28~30℃, 当种子60%~70%露白时进行播种。催芽过程中, 见干时要适当喷水, 保持适宜湿度。若采用16h高温和8h低温的变温催芽, 整齐度明显提高。

4 苗期管理抗性锻炼

猝倒病与立枯病是危害茄果类、瓜类幼苗的主要病害。育苗时除了尽量避免使用带菌的土壤外, 还应对育苗土进行消毒, 以消灭病原, 减少苗期病害的发生。可使用近3a未种过茄果类、瓜类、马铃薯的通气良好、土质肥沃的大田土加入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混合少量沙土过筛, 用50%多菌灵或40%福尔马林消毒。

小苗长到3~5片真叶时分苗, 分苗前2~3d适当降低温度炼苗, 准备假植, 分苗前1~2d可浇1次透水。青椒双棵假植, 其他单棵。假植前进行床土消毒, 用塑料薄膜覆盖3~5d, 撤去薄膜, 待药味挥发后使用。可用小拱棚提前闷棚提高地温, 苗期管理尤其注意温湿度, 低温高湿、通风不良, 光照不足时幼苗容易发病。假植后浇1次透水, 苗期水分管理见干见湿, 防止徒长。

5 大田定植田间管理

试验地底肥为有机肥配合化肥施用, 有机肥要求充分腐熟并混匀。根据试验方案计算试验地面积、规划整个试验区田间种植图, 根据区试生试要求划分小区、重复、步道、保护行等。定植前核对试验方案, 确保操作无误。踩小区, 留步道, 提前写好品种标记牌, 插入试验地相应位置, 定植应在1d内完成, 既便于管理又减少了人为误差。青椒定植株距应为30cm, 使盛果期达到密闭状态, 茄子、菜豆、黄瓜株距35~40cm, 定植当天浇两遍埯水, 定植3d后浇1次缓苗水。菜豆可在定植期当天播种, 每穴点播2~3粒。

保护行应安排同类作物品种, 注意高秧品种旁设高秧保护行, 矮秧品种旁设矮秧保护行, 方便统一管理。试验地田间管理谨慎喷施农药, 虽然喷施防治病害药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品种的产量, 但同时也掩盖了品种间的不同抗性。

6 真实、准确记录田间性状

6.1 品种生物学特性

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雌雄花比例 (黄瓜) 、坐果期、开始收期、终于收期、熟性等。

6.2 植物学特征记载

包括株高、株幅、分枝性、生长习性 (番茄、菜豆) 、第一雌花节位 (黄瓜) 、结荚节位 (菜豆) 、果实横纵径、果 (荚) 长、果 (荚) 形、果 (荚) 色、畸形瓜率、平均单果重、品质、纤维等。植物学特征记载要求, 盛果期取代表性植株 (果实) 10个调查, 取平均值。

6.3 产量记载

小区产量、前期产量、总产量、平均单株产量等, 不同品种前期产量的计算截止时间要求不同:番茄早熟品种以对照品种始收10d, 晚熟品种以对照品种始收15d, 黄瓜以对照品种始收15d, 青椒以对照品种始收20d, 茄子以对照品种始收25d, 菜豆以对照品种始收为准蔓生种采收前3次, 矮生种采收前2次为截止日期, 计算前期产量。

6.4 病害调查

黄瓜主要调查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 茄子主要调查黄萎病, 青椒调查病毒病、炭疽病, 番茄调查病毒病等。根据试验要求调查时间记录发病始期、病情指数和发病率。

发病率 (%) =发病株数/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 (各病级株数各病级数值) /病级最高数值×调查总株数×100%

7 全面总结工作, 做好数据汇总

将室内考种与田间调查数据整理后, 按要求填写蔬菜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报告书, 根据蔬菜试验方案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用新复极差法计算产量差异显著性。结合调查数据与产量、抗性、品质等田间性状进行品种综合评价, 提出客观、全面建议。

摘要:笔者强调了科研人员在具体实施农作物蔬菜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过程中的重要性, 并从试验地选择、试验地小区规划、苗期管理、大田定植、田间状调查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区试生试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及相关技术要点。

关键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技术

参考文献

[1]沙晓丽.对搞好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几点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 2012 (12) (2) :48-49.

安全生产责任状-试验员 篇5

土建工程3201标

安全生产责任书

(工程技术部-实验员)

广东华隧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工程 土建工程3201标项目经理部

为了加强本项目部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为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特签定本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伤亡控制目标

死亡率为零 重伤率为零 轻伤率 ≤6‰

二、安全管理目标

杜绝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杜绝职工死亡事故,杜绝职工重伤事故,杜绝职工重大交通事故,杜绝消防安全事故(含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事故)。

劳动保护用品配备率100 % 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100 % 安全教育学习普及率100 % 安全技术交底普及率100 % 临边防护完好率≥100 %

三、文明施工目标

确保施工全过程的文明卫生,严格按照佛山地铁《佛山地铁安全标准化工地和文明施工标准》做好场地布置及文明施工管理。

四、消防安全达标

重点消防部位消防设施配备100% 消防设施完好率100% 义务消防队员教育普及率100% 消防应急演练每年≥1次

五、环境目标

生产生活污水达标排放-SS、BOD5、COD、油、Ph值符合标准; 固体废弃物实现有效管理—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置率100%; 噪声达标排放—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规定(GB12523—90);

六、安全文明创优目标

确保达到佛山市和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优良样板工地的要求,确保实现广东省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争创国家级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七、责任内容

1、负责按规定组织周期检定和维修保养好计量、试验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完好,精度符合要求。

2、加强对核子密度仪的安全使用、管理与重点防护。

3、符合对各种材料进行检测,监督落实各种材料的进场检验情况。

4、负责组织试验室运行、实施《质量、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中主要相关及参与程序

八、责任期限

2017 年 1 月 1 日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

工程技术部(签名): 责任人(签名):

生产试验 篇6

一、试验区基本情况

试验区位于盘县羊场乡何家庄村北部,交通便利,平均海拔1710米,雨热同期,无霜期24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23℃,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草山草坡资源丰富,可利用草场5000亩左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种植各种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在该村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但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能促进该村经济发展。

二、试验材料

饲用甜高粱、一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采购于克劳厄草业中心(昆明、贵阳)。

三、试验方法

各牧草品种播种量、播种面积具体见表1。

饲用甜高粱施基肥2000千克/亩+三元复合肥(N15%、P2O5 15%、K2O15%)10千克/亩,一年生黑麦草施基肥2000千克/亩+钙镁磷肥25千克/亩,鸭茅施基肥2000千克/亩+钙镁磷肥25千克/亩,苇状羊茅施基肥2000千克/亩+钙镁磷肥25千克/亩。

四、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具体见表2至表5。

五、结论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饲用甜高粱产草量最高,一年生黑麦草次之,鸭茅列第三,苇状羊茅产草量最低,在我县各乡进行种草养畜应首选饲用甜高粱作为当家牧草。

饲用甜高粱具有“三高、两强、一快”的特点:①产量高。亩产草量1.5万千克,这是同等条件下鸭茅产草量的2倍。②饲喂效益高。该牧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研究证明该品种可以长期单一饲喂),饲喂后家畜有明显增奶、增肉效果。③营养含量高。该牧草粗蛋白质含量12%,蔗糖含量6.8%,并且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据有关部门测定,饲用甜高粱(拔节期)与带穗玉米的营养价值比值为:粗蛋白16.8∶8.1,蔗糖6.8∶2.8,钙0.43∶0.23,磷0.41∶0.22,代谢能6.2∶6.3,中性洗涤纤维55∶51,酸性洗涤纤维29∶28。④抗逆性强。饲用甜高粱根系发达,根深可达50厘米,有抗旱、抗寒、耐涝、耐盐碱等特点。⑤分蘖能力强。饲用甜高粱母株可分蘖为4~6株,随着收割次数的增加,分蘖数量成倍增加。⑥生长速度快。饲用甜高粱前期营养集中于根系,株高80厘米之前长势缓慢,株高1米以后生长速度快,60天株高1.5~2米,割后能迅速再生,每隔30天收割1次,120天内可刈割3次,具有极高的饲用价值。

生产生物有机肥试验研究 篇7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牛粪:本试验所用牛粪取自单位附近饲养场的新鲜奶牛粪便。微生物菌剂:采用台湾宜励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 (HD) 有益微生物菌剂。

1.2 试验方法

1.2.1 有益微生物菌剂活化

容器中加入20 kg的水, 加入0.25 kg的菌剂、白糖0.5 kg;尿素1 kg;豆饼0.5 kg;玉米面1 kg搅拌均匀, 放置12~24 h待用 (此量菌剂可发酵畜禽粪便9 t) 。

1.2.2 试验设计

试验因子及其水平的设定本试验设置发酵温度、含水量、堆肥高度、腐熟时间4个试验因子, 每个因子设定3个处理水平, 按L9 (34)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定9个试验组。各试验因子及处理水平参数设定见表1。

注:1.温度为堆肥中心处温度。2.含水量为堆肥中心处含水量。

1.2.3 试验操作方法

取新鲜奶牛粪便9 t, 平均分成9组, 将活化后的微生物菌液也平均分成9份, 采用喷雾装置均匀的喷洒到各组牛粪中, 同时在各组牛粪中添加一定量的干碎稻草, 使其含水量调整至各组试验要求, 然后堆制成堆, 堆高以试验要求为准。通过翻堆与充气调节各组试验温度, 并根据各组确定的发酵时间取样完全阴干 (水分以16.8%为准) 测其蛔虫卵死亡率、有效活菌数。将定量灰菜种子包于透水、透气的9个袋中, 随机埋于牛粪堆中心处, 试验结束后分别取出草籽袋, 各取100粒种籽于培养皿中, 25℃培养8 h, 观察其发芽率。

2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见表2。

3 试验结果分析

杂草种子、蛔虫卵灭亡率及有效活菌数是衡量堆肥发酵无害化标准的重要指标, 熟化后的堆肥成品杂草种子应失去活力, 以防止施用农田后杂草蔓延, 而蛔虫卵灭亡率、有效活菌数应高于部颁无害化标准。从表2可看出, 第7组最符合生物有机肥部颁标准 (蛔虫卵死亡率≧95%、有效活菌数≧0.20亿/克) 。

4 结论

外购钠盐生产DDNP工艺试验 篇8

1 外购钠盐生产DDNP技术原理和经济可行性

DDNP生产以苦味酸为原料, 其生产工艺包括中和、还原和重氮化三个步骤, 即将苦味酸用碳酸钠中和成苦味酸钠, 再加硫化钠还原成氨基苦味酸钠 (简称钠盐) , 然后再与亚硝酸钠、盐酸进行重氮化反应生成二硝基重氮酚 (DDNP) 。其反应方程式为:

外购钠盐生产DDNP, 即采用外购钠盐, 直接重氮反应生产DDNP, 省略了中和、还原两大工序。采用该方法, 工艺上未做重大调整, 技术上是可行的。该工艺避免了还原废水, 减少了废水的排放, 并使生产废水成分简单, 有利于废水处理。经综合成本估算, 与原DDNP生产工艺相比, 采用外购钠盐生产DDNP, 按年产4000万发雷管计, 可减少废水排放800吨/年, 可节省开支10多万/年。

2 外购钠盐生产DDNP理化分析

外购钠盐生产DDNP呈黑棕色松散颗粒, 显微镜下观察, 晶形规整, 呈球状、椭圆状结晶, 大小均匀, 流散性好。依据国标G B/T16627-1996《二硝基重氮酚》及企标相关要求, 对连续生产的DDNP假比重、水份及挥发物、溶液PH值、含氮量等性能指标进行检测, 试验数据如表1所示。

3 爆炸性能试验-极限药量试验

试验用钢壳药柱管, 用现行基础雷管工艺装压好一、二道黑索金炸药, 然后装入起爆药, 扣上钢质加强帽, 用定位法压紧。装配成的基础雷管, 用引火元件进行卡口, 装配成瞬发电雷管, 进行铅板穿孔试验, 以铅板穿孔直径是否大于雷管外径作为试验记录的参数项目。极限药量试验数据如表2所示。

4 DDNP装药量的确定及质量可靠度分析

根据生产经验, 基础雷管装配, DDNP装药量一般取极限药量的1.5~2.0倍, 因此初步确定基础雷管装配, DDNP装药量为0.28±0.02g, 其他工艺条件同现行基础雷管装配工艺。

为了验证“DDNP装药量0.28g±0.02g”工艺参数质量可靠性, 采用“恶化法”进行实验, 即采取比使用条件更恶劣的条件进行实验取得结果, 然后进行计算。由于实验条件远恶于正常使用条件, 故取得结果更为可靠。该办法大大缩短试验周期和产品试验量。试验任取一批外购钠盐生产的DDNP, 装药量定为0.25g±0.02g, 其他工艺条件同现行基础雷管装配工艺, 装配成基础雷管10000发, 用引火元件进行卡口, 装配成瞬发电雷管, 进行铅板穿孔试验, 均可靠起爆, 铅板穿孔值大于雷管外径。应用增长型概率表《95%置信度可靠性下限单侧估计表》估算可靠度, 估算的起爆可靠性下限99.97%。试验表明, 确定DDNP装药量0.28g±0.02g, 雷管质量是可靠的。

5 结语

通过对外购钠盐生产DDNP的技术原理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产品理化指标分析、爆炸性能试验、雷管装配可靠性试验, 验证了外购钠盐生产的DDNP工艺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试验表明, 采用外购钠盐生产DDNP, 能有效减少废水排放, 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并为废水处理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外购钠盐生产的DDNP质量稳定, 性能可靠, 满足雷管装配要求。

摘要:通过对外购钠盐生产DDNP的技术原理分析、理化指标分析、爆炸性能试验、雷管装配可靠性试验, 验证外购钠盐生产的DDNP工艺和经济可行性。外购钠盐生产DDNP, 为DDNP废水处理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关键词:起爆药,极限药量,可靠度验证

参考文献

斑节对虾淡水池塘养殖生产试验 篇9

1 池塘条件

试验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新兴、青墩进行, 养殖池塘3只, 面积分别为4×667 m2、11×667 m2和18×667 m2, 水深1.2~1.5 m, 池底开中心沟, 沟深0.5~0.8 m。两只较大池塘各配备1台3.5 k W水车式增氧机, 另一只较小池塘配备1台2.0 k W水车式增氧机。养殖水源取自新洋河, 水源充足, 水质清新无污染, 池塘建有完善的进排水系统。由于是老塘, 冬闲时期进行清淤至底硬并曝晒3个月以上。

2 虾苗的来源与淡化

斑节对虾虾苗均来自于海南, 效仿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方式, 在新兴镇同兴育苗场进行淡化。淡化池为6 m×2 m水泥池, 池深1 m。2012年度该场共淡化斑节对虾虾苗580多万尾, 淡化成活率55.5%。

2.1 配制海水

淡化用海水为从射阳盐场购回的高浓度海水 (盐度130左右) 配制而成。虾苗运回时盐度为18.3, 配置的盐度与虾苗运输用水基本一致。

2.2 放苗入池

虾苗由上海虹桥机场运回, 入池淡化前, 先在苗袋中加入淡化池水中和5 min后入池, 逐渐增加充气量, 4 h后停气并虹吸去底部死苗。

2.3 淡化

虾苗不喜欢清水, 淡化时用虾片保持池水有一定水色, 初期2~3 d以添加淡水为主, 以后每天换注淡水1/4~1/3, 并保持盐度降幅在1~2/d。虾苗培育饲料为虾片、丰年虫幼体等, 日投喂3~4次, 经10~15 d淡化成功。当盐度下降至3以内时, 出苗至外塘沟中暂养培育。

3 虾苗放养

3.1 清塘消毒

放苗前20 d左右, 安装好40目滤水网, 每667m2撒生石灰75 kg, 进水20 cm。3 d后排干池水, 冲洗两次, 再进水10 cm, 按2.0~2.5 kg/667 m2用量全池泼洒茶粕, 杀灭野杂鱼等。

3.2 暂养池准备

试验池塘虾苗放养密度为3万~4万尾/667 m2, 规格为1.0~1.2 cm以上, 虾苗均在中心沟或环沟中进行中间培育。中间培育池在放苗前10 d左右搭建好塑料大棚, 进水50~60 cm, 泼洒豆浆1 kg/667 m2, 使池水呈黄绿色或茶褐色, 透明度为25~40 cm, p H值7.8~8.5, 并使用增氧机充气保持溶解氧保持5mg/L以上。

3.3 虾苗放养

当中间培育池水温3 d内稳定在22℃以上时放苗, 试验养殖的放苗时间均在4月15日以后。放苗时, 先将苗袋放入池塘内浸20 min, 使袋内水温与池内水温接近 (温差不超过2℃) , 然后在中间培育池两边分段开袋放苗。

3.4 培育管理

虾苗虽然为淡化虾苗, 但仍然具海水习性, 所以放苗前在池中加粗盐粒。虾苗进入大棚后培育期20~30 d左右, 前期每2~3 d添加5 cm新水, 后期每天换注新水1/3~1/2。培育饲料为南美白对虾幼虾专用饲料, 初期1~2 d不喂料, 以后日投喂3~4次。当外塘水温稳定在22℃以上时, 拆除大棚设施, 大塘进水至40~50 cm, 进入养成期管理。

4 养成期管理

4.1 饵料投喂

饵料主要选择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 (1、2号饲料) , 早、中期以1号料为主, 后期以2号料为主。4.1.1投喂方法早中期投喂量约占虾体重的7%~10%, 分早、晚投喂2次, 中后期按4%~5%投喂, 分早、中、晚投喂3次。饵料投喂时避开环沟等深水区域, 均匀投喂。傍晚投喂量占全天的70%, 投喂前后2 h内不开增氧机。

4.1.2 投喂量

在塘中均匀设置4~6个食台, 投饵后1.5 h内虾没有群游觅食现象, 则投饵适量;或在食台检查虾的胃饱满度达2/3以上为度。水温低于20℃或高于34℃时少喂;大风、暴雨天气少喂或不喂;对虾大量蜕壳当日少喂, 蜕壳1 d后多喂;水质变劣时少喂。

4.1.3 育肥

当虾长至7~8 cm以后, 需在饲料中加入适量鱼肝油和1%食用盐进行育肥。

4.2 水质管理

养成期的水质指标:溶氧5 mg/L以上, p H值7.8~8.5, 透明度25~40 cm。斑节对虾养殖理想水色是淡绿色、黄绿色或淡褐色。为控制好水色, 虾苗进入大塘20 d后投放规格4~6尾/kg的鲢鳙鱼20~30尾/667 m2。

4.2.1 换排水

虾苗进入大塘养殖后一个月内以加水为主, 每2~3 d加水5~10 cm, 至水深1.5 m以上。中后期 (30 d以后) 换水视水质水色情况而定, 每次换水10~15 cm, 不要大排大灌, 防虾产生应激反应。换水后及时用0.2×106二溴海因等消毒剂进行池水消毒。透明度小于20 cm或大于70 cm时, 需加大换水量, 每次换水达到总水体的15%~20%。

4.2.2使用增氧机

刚进入大塘养殖时不需开增氧机, 20 d后每天在中午、晚上各开机2 h。养成中、后期要增加开机时间, 中午加开1 h, 第二天清晨前开机2~3 h。开机原则是:晴天中午开, 阴天清晨开, 连续阴雨半夜开, 浮头早开。

4.2.3 调水

中后期每次加注新水时, 施用养殖专用盐5~10 kg/667 m2, 每隔10~15 d使用一次EM菌或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若水质过肥时, 需使用生石灰清水, 用量20~30 kg/667 m2左右。

4.3 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巡塘, 检查观察水质、水色及对虾活动、生长情况和饱食率, 作好记录, 以调节投饵量和是否开增氧机。

4.4 病害防治

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 预防虾病要贯穿于养殖管理的全过程。每15~20 d投喂一次药饵, 按照VC3‰~5‰、大蒜素2‰添加到饵料中, 连喂5 d。

4.5 起捕与收获

养殖的斑节对虾最早于8月15日开始收获, 10月20日全部收获结束, 由于临近城镇, 前期主要以地笼张捕少量上市, 9月下旬拉网大量捕捞上市。

5 养殖效果

斑节对虾淡水养殖120 d后, 规格可以达到120尾/kg以内, 此时可以捕大留小均匀上市。2012年养殖结果, 3口池塘每667 m2单产分别为187.5kg、222.9 kg、172.5 kg, 平均单产200.7 kg/667 m2。

由于3口池塘均位于城市周边, 斑节对虾销售价格较高, 价格区间在64~110元/kg, 平均售价85元/kg左右。3口池塘共实现销售收入70.76万元, 总成本36.66万元, 总效益33.88万元, 平均效益为8 263元/667 m2。详见附表1、2。

6 小结

养殖结果表明, 斑节对虾经逐步淡化完全可以在淡水池塘养殖, 且由于售价较高, 养殖效益相对可观。

由于斑节对虾具海水习性, 虾苗入池的早期仍要向池塘中添加适量粗盐粒或养殖专用盐以保持微咸水状态, 有利于提高虾苗入池的成活率。养殖后期也需要向池塘水体中添加粗盐粒或养殖专用盐, 以促进斑节对虾摄食生长育肥。

本次养殖周期中3只池塘均未发病, 分析认为是那些在高盐度条件下才能大量繁殖的强毒菌类在淡水条件下受到抑制, 降低了斑节对虾受感染的机会。同时由于养殖水体盐度很低, 刺激了斑节对虾蜕皮, 加快了斑节对虾生长, 缩短了养殖周期。

烟草生物有机肥生产示范试验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保康县马良镇云旗山村, 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 质地疏松, 地势较为平坦, 排灌方便, 农业生产操作较为方便。

1.2 试验材料

供试烟叶品种为K326。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 即施用生物有机肥, 以常规施肥作对照 (CK) 。

1.4 试验过程

全部采取漂浮育苗, 3月8日播种, 3月25日出苗, 苗期剪叶3次, 确保成苗均匀一致, 健壮无病。5月18日移栽, 采取“三带一深”技术, 移栽行株距120 cm×55 cm。常规施肥肥料养分含量比例为N∶P2O5∶K2O=1.0∶1.5∶2.5, 施氮量90 kg/hm2, 移栽后10~15 d追肥。大田期用菌克毒克800倍液防治花叶病等病毒性病害, 用菌核净800倍液和10%宝丽安600倍液防治赤星病。用25%氯氟氰800倍液防蝼蛄、地老虎、烟蚜、烟青虫等害虫, 防治效果较好。其他技术措施按烤烟生产技术规范执行[5,6]。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主要生育期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各处理在同一时间移栽后, 进入团棵期的时间一致。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进入现蕾期的时间较CK早1 d。2个处理成熟期、开始采收和采收结束的时间相同。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对烟叶生育期影响不大。

2.2 各处理农艺性状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烟叶长势要好于CK, 虽然烟叶株高、茎围、叶片数差异不大, 但叶片大小差异较大。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的长、宽均大于CK。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地促进烟叶开片。

2.3 各处理田间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 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和CK花叶病发病率、气候斑发病率、赤星病病情指数差异不大。试验结果表明, 各处理的烟株花叶病发病率、气候斑发病率都在15%以下, 不同处理的烟株都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生物有机肥处理花叶病、气候斑发病率略低于CK, 说明施用生物有机肥有利于培育健壮的烟株, 对烟叶抗病性的增强具有良好作用。

2.4 各处理烟叶产量产值

从表4可以看出,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烟叶产量无明显影响;但综合考虑到烟叶均价、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产值等经济性状, 施用生物有机肥略好于CK。

3 结论与讨论

(1) 同一时间移栽后, 各处理进入团棵期的时间一致;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进入现蕾期的时间较常规施肥早1 d;2个处理成熟期、开始采收和采收结束的时间相同。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肥对烟叶生育期影响不大。

(2) 施用生物有机肥烟叶长势要好于常规施肥, 特别是叶片面积较大, 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促进烟叶开片。

(3) 试验期间试验田无明显暴发性病害发生, 施用有机肥与常规施肥的烟株发病率都在15%以下。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花叶病、气候斑发病率略低于常规施肥, 说明施用生物有机肥有利于培育健壮的烟株, 对烟叶抗病性的增强具有良好的作用。

(4)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烟叶产量无明显影响, 但综合考虑到烟叶均价、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产值等经济性状, 施用生物有机肥略好于常规施肥。

摘要:为改良和修复土壤, 提高烟叶香气质、香气量, 促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生产示范分析生物有机肥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探讨有机肥合理施用技术, 以为大面积生产优质烟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烟株生育期影响不大;②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促进烟叶开片;③施用生物有机肥有利于培育健壮的烟株, 对烟叶抗病性的增强具有良好作用;④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烟叶产量无明显影响, 但综合考虑到烟叶均价、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产值等经济性状, 施用生物有机肥略好于常规施肥。

关键词:生物有机肥,烟叶,产值,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家顺, 赵承, 陆引罡.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9, 24 (B8) :303-306.

[2]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李义春, 宝建民, 张树廷, 等.内蒙古地区烤烟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 2011 (4) :8-9.

[4]王艳萍, 赵秋蓉, 李力群, 等.烤烟工商交接现状与提高烟叶等级合格率措施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6) :18-19.

[5]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生产试验 篇11

关键词: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生产试验

中图分类号:S512.1+10.3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5-0021-03

菏泽市农业科学院承担了2008~2009年度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小麦生产试验,地点为本院试验地。通过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给予客观评价,为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为黄淮南片冬小麦品种在本市及周边地区的推广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生产试验分A、B两组。A组6个品种:洛麦23、许科1号、豫农982、淮麦0454、浚99-7、新麦18(CK)。B组5个品种:郑育麦9987、洛麦21、淮麦0566、轮选01-1、新麦18(CK)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前茬玉米,秸秆还田,粘壤土,肥力中等偏上,地势平坦,排灌方便。A、B两组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2次,666.7m2基本苗15万左右。小区长33.3 m,宽6 m,行距25 cm,面积200 m2。播种前666.7m2施尿素15 kg、磷酸二铵25 kg、氯化钾15 kg、硫酸锌1 kg。施肥后旋耕、筑畦、划区。10月15日区试专用播种机播种。2月5日浇水,3月17日666.7m2追施尿素15 kg。11月10日喷施除草剂阔杀和麦星除草,翌年3月3日划锄,5月5日拔草,6月7日收获。

1.3 气象因素对试验的影响

降水: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201.0 mm,9月降水较多,小麦适墒播种,出苗较好。越冬期110天无有效降水,旱情严重,拔节至成熟降雨较多。

温度:12月5日以前气温在 0℃以上,较常年偏高;12月5日骤降至-5℃,12月22日气温-12℃,由于小麦幼苗未经过抗寒锻炼,多数品种遭受冻害。未浇冬水,旱冻交加,冬季冻害较常年偏重。单位面积成穗数较常年偏低。3月23日至4月3日持续10天低温,倒春寒严重。低温造成部分品种顶部小穗不孕,有的品种小穗缺位,造成穗粒数减少。

光照:生育前期光照充足,5月下旬低温寡照,造成品种千粒重较常年偏低。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茎蘖动态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冬水A组新麦18(CK)6月3日成熟,其他品种熟期比对照晚1~2天。淮麦0454群体最大,666.7m2最大分蘖、有效穗数分别为108.0万、44.8万。浚99-7植株最高,为81 cm。冬水B组(表2),郑育麦9987熟期6月6日,比新麦18(CK)晚3天;轮选01-1熟期6月

7日,比对照晚4天;其他品种比对照晚熟1~2天。淮麦0566群体最大,666.7m2最大分蘖、有效穗数分别为99.3万、43.9万,且植株最高,为89 cm。

2.2 抗逆性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参试品种冻害严重,A组许科1号、新麦18冻害为4级(地上部叶片全部枯死),其余品种冻害为3级(地上部叶片枯死一半)。B组淮麦0566冻害为3级,其余品种冻害为4级。小麦生长后期降雨時无风,倒伏现象较轻,只有浚99-7、轮选01-1有倒伏现象。浚99-7群体大,茎秆细弱;轮选01-1植株较高,是造成倒伏的主要原因。抗叶锈方面:轮选01-1、淮麦0566表现较好,许科1号、淮麦0454、浚99-7、郑育麦9987、洛麦21表现为较差;叶锈5月25日前后发病,对产量影响不大。淮麦0454、浚99-7抗白粉病较好,洛麦23、洛麦21较差,白粉病蔓延至旗叶。赤霉病未发生,抗性表达不出来。洛麦23、轮选01-1抗叶枯较好,其余品种表现一般。

2.3 室内考种及产量结果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冬水A组新麦18每666.7m2产量为447.3 kg,居第6位。5个参试品种均增产,洛麦23每6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39.8万、40.5粒、40.7 g,容重为800 g/L,产量结构合理,容重高,产量居本组第1位,比对照增产9.1%。许科1号666.7m2产量481.8 kg,比对照增产7.7%,居第2位。淮麦0454每666.7m2产量478.1 kg,比对照增产6.9%,居第3位。浚99-7产量居第4位。豫农982产量居第5位。

冬水B组(表5)新麦18每666.7m2产量为438.9 kg,居第5位。4个参试品种均增产,淮麦0566每6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43.9万、39.2粒、42.1 g,容重为790 g/L,产量结构合理,容重高,产量居本组第1位,比对照增产10.1%。轮选01-1每666.7m2产量470.6 kg,比对照增产8.4%,居第2位。洛麦21产量居第3位。郑育麦9987产量居第4位。

3 参试品种简评

冬水A组:

洛麦23:白粉病重,容重高,产量结构合理,综合性状好,产量居本组第1位。

许科1号:冬季冻害严重,穗层不整齐,穗粒数、千粒重较高,产量较好。

淮麦0454:叶锈重,容重高,产量较好。

浚99-7:群体大,株型好。后期叶功能差,千粒重较低,抗倒伏较差。

豫农982:群体大,抗病性好,产量一般。

冬水B组:

淮麦0566:植株高,抗病性较好,产量结构合理,容重高,产量居本组第1位。

轮选01-1:抗病性好,容重高,成熟晚,抗倒伏性较差,产量较好。

洛麦21 :抗倒春寒差,叶锈、白粉病重,容重低,产量一般。

郑育麦9987:叶锈病重,上部小穗不孕,穗粒数较少,千粒重高,产量较差。

4 结论

生产试验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3周龄体重相近的肉仔鸡100只, 其中4只为后备鸡。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三水平设计, 在相同蛋白质 (19.5%) 条件下, 设3个能量水平, 每个水平4个重复, 每个重复8只肉仔鸡。

1.3 日粮配合

试验采用玉米-豆粕型日粮, 设3种不同能量水平, 蛋白质水平相同 (19.5%) 。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1。

1.4 饲养管理

肉仔鸡入舍前应对鸡舍进行彻底消毒:用甲醛和高锰酸钾配制溶液密闭熏蒸24 h, 用2%~4%的火碱溶液刷房, 0.1%新洁尔灭 (另加0.5%的亚硝酸钠) 溶液仔细清洗鸡笼、水槽。饲养方式采用3层笼养, 每笼2只鸡用1个料槽, 两笼共用1个水槽。每日填料4次 (7:00、11:00、13:30及晚上下班前) , 自由饮水, 饮水槽应每日洗刷1次;舍内温度控制为常温, 光照时间为16 h, 每晚20:30准时熄灯;注意观察鸡群的整体情况, 记录当天的日常工作。

1.5 试验方法

1.5.1 饲养试验

试验预饲期为3 d, 正试期为4周。于正试期第10天早6:30对每个重复的肉仔鸡称取初始体重。称料后开始正式试验, 每天观察鸡群的整体情况, 记录采食量、死亡状况, 每两周称一次体重, 试验结束前一天晚7:00断料, 但不断水。于次日早6:30称取每只重复肉仔鸡的体重, 回称剩余料重。计算每个能量水平鸡群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日增重, 从而算出饲料转化效率。

1.5.2 代谢试验

饲养试验后进行代谢试验, 共计3 d, 采用常规全收粪法。根据肉仔鸡在饲养试验中的耗料情况一次性配制各个营养水平饲料3 d所需量, 称重后密闭装袋。从正试期第1天6:30开始喂料。做好每天的收粪工作, 将每天收集到的粪便先用镊子拣去其中的羽毛、扇去皮屑, 然后放入事先称好的容器内称重, 记下重量后将其混合均匀, 取100~150 g放入已编号的收粪盒中, 加入适量10%HCl (其作用是固定氨) , 放入温度为70~80 ℃的烘干箱内烘干, 重复以上工作3 d, 从箱内取出后回潮24 h, 粉碎后用四分法取样, 备用。

1.5.3 屠宰试验

在整个饲养试验结束后, 每组随机抽取4只肉仔鸡称活重, 再用细绳套在鸡脖子上使鸡窒息而死后称重, 拔毛后将毛烘干, 称去毛重 (包括内脏和消化道内容物) , 开膛后去掉一部分内脏, 只保留头、脚、心脏、肝脏、肺脏、肾脏, 称取半净膛重;将头、脚、心脏、肝脏等去掉后称取全净膛重。根据以上结果计算半净膛率、全净膛率。

具体试验方法参见杨胜主编的《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

1.6 测定及统计方法

对以上试验结果应用SAS软件的GLM模块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养试验结果 (见表2)

注:同列数据肩标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1数据表明:能量水平高低对肉仔鸡前两周的增重效果无明显影响 (P>0.05) ;后两周饲料转化率 (料重比) 以中能量 (a2) 组为最好, 且与高能量组差异显著 (P<0.05) , 而与低能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同时高能组与另外两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耗料差异显著 (P<0.05) 。说明在肉仔鸡后期的饲养中能量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饲料的转化效率, 高能量组的饲料转化率较高, 因此后期能量过多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权衡前后两周的平均日增重均比前两周快, 这主要与肉仔鸡所处的生理周期及采食量有关, 另外后两周的平均日耗料量明显低于前两周。

2.2 代谢试验结果 (见表3)

注:同列数据肩标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3数据表明, 各能量处理组CP、CF、Ca的代谢率均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均有中能组高于其他组的趋势。其中蛋白质代谢率以中能量 (a2) 组为最高, 这表明能量水平高低并非与蛋白质代谢率呈简单的正比关系, 同时磷的代谢率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其中以中能量 (a2) 组的磷代谢率最高, 平均为90.73%, 显著高于高能量 (a3) 组和低能量 (a1) 组 (P<0.05) , 而后二者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3 屠宰试验结果 (见表4)

注:同列数据肩标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4数据表明, 3种能量水平下肉仔鸡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均差异不显著 (P>0.05) , 表明能量水平并不影响肉仔鸡屠宰性能, 因此可在饲粮配制过程中考虑适当降低能量原料的使用量, 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3 讨论与结论

(1) 饲养试验结果表明, 在日粮能量水平不同、其他营养水平一致的条件下, 肉仔鸡采用中等代谢能浓度 (a2) 的饲料转化效率最好, 表明能量水平不影响肉仔鸡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可适当降低饲料的能量浓度, 以降低生产成本。

(2) 各能量处理组蛋白质、粗纤维、钙的代谢率均差异不显著, 但均有中能组高于其他组的趋势, 同时磷的代谢率却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以中能量 (a2) 组的磷代谢率最高。提示在配制肉仔鸡饲料时, 中能量水平可降低饲料中磷酸氢钙的使用量, 减少的钙量可通过添加低廉的石粉而获得, 从而进一步降低饲料成本。

上一篇:温度测控下一篇:开关量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