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试验(精选7篇)
疗效试验 篇1
牛螨虫病是由牛痒螨、疥螨和蠕形螨寄生在牛的皮内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的寄生虫病。以皮炎和奇痒为特征, 不同年龄的牛均可感染。据调查牛螨虫病在盈江县患病率在12.3~15.7%之间, 2009年4月份以来, 我们对旧城、新城、芒璋、盏西等乡镇的320头患病进行耕牛临床检查, 其中:患有痒螨病的病牛175例, 占54.69%;疥螨107例, 占33.43%;蠕形螨38例, 占11.88%。在治疗上采用了内服伊维菌素, 取得显著成效, 有效率达100%, 治愈316头治愈率达98.75%。现将在临床诊疗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发病情况调查
2009年11月份以来, 旧城、新城、芒璋、盏西等乡镇的2490头牛进行检查, 有320头牛不同程度的感染牛螨病, 其中:犊牛患病96头, 占30%;成年牛患病224头, 占70%。感染螨病的牛出现四处擦身、皮肤增厚、结痂、瘙痒、脱毛、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用嘴啃咬患处等的症状。为探索最佳药品以取得更好的防治保护效果, 我们选择四川省巴尔集团生产的伊维菌素进行治疗效果观察试验。
2 伊维菌素治疗牛螨病的药效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动物:旧城乡49头、新城乡37头、芒璋乡94头、盏西镇77头、油松林乡73头, 共320头牛, 其中成年牛224头, 犊牛96头。将这些牛作为伊维菌素治疗药效观察试验的对象。
(2) 试试验验时时间间:2009年年11月月至至2010年3月, 共历时4个月。
(3) 试验药品:国产“伊维菌素”, 有效成份伊维菌素2mg/g, 由四川省巴尔集团生产。
(4) 分组治疗:将320头牛分成A、B、C三组, A组成年患牛90头、犊牛50头共140头;B组成年患牛104头、犊牛36头共140头;C组成年患牛130头, 犊牛10头共140头。用药后各试验组在原地饲养管理, 并进行观察。
(5) 治疗剂量:A组采用了稍低剂量为0.2mg/kg、B组采用了正常治疗量0.3mg/kg, C组采用了高于10倍正常治疗量的3mg/kg。
(6) 疗效判定:临诊观察, 刮取患部与健康部间皮屑, 观察活动虫体及其形态结构, 浓集虫体计数5cm内虫体数。
(7) 药效安全性评价:稍低剂量、正常治疗的中等剂量、高剂量分别投药后的症状来进行药效安全性评价。
对牛螨虫病治疗观察情况见附表。
(备注:0.3 mg/kg为正常治疗量)
2.2 结果
各治疗组用药后饮食正常, 均无任何不良反应表现。
治疗后第3天搔痒症状明显减轻, 患牛较前几天安静了很多, 四处擦痒的次数明显减少, 极少再有用嘴啃咬患处的现象;第4天患部皮痂开始脱落;7~8天后 (除4头症状不能全部消失外) 其它316头患牛无一擦痒的表现, 搔痒症状全部消失, 皮痂基本全部脱落, 患部皮肤明显好转, 略见新生生牛牛毛毛。食食欲欲明明显显增增加加;15天天后后新新生生牛毛基本长出一半, 皮肤完全没有粗糙的感觉;至22天患部完全长出新毛, 整体毛皮光滑润泽, 膘情见好, 各治疗组虫体检查均为阴性, 有效率达100%, 治愈率为98.75未治愈的4头牛经第二次投药3mg/kg, 跟踪观察2个月未见再发病, 完全为健康状态。
3 小结与分析
牛螨病的易发季节是冬季和春季, 因此, 我们将净化效果的观察期要求经过冬春季, 这样可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伊维菌素”推荐牛用量为0.3mg kg体重。本试验设了3个剂量组, 结果驱虫效果基本一致, 且均无不良反应表现。
用国产的伊维菌素来治疗牛的寄生虫病, 一次性投药, 驱净率, 螨虫减少率分别为97.14%、100%仍属高效范围, 再次验证了伊维菌素对牛螨病的高效杀灭作用, 这一结果与国外的研究报告相一致。
伊维菌素治疗牛螨病, 安全、高效、彻底、价廉, 而且畜主使用起来极其简单、非常方便, 减少了以往使用许多传统除螨药物的一系列烦琐工序, 大大提高了对螨虫和螨卵的杀灭效果, 更有效的防止了由于驱虫而致使畜体中毒事件的发生, 为养殖户降低了防治成本。
疗效试验 篇2
研究概要:2013年1~12月, 共在17个国家、198个中心纳入2067例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血脂异常患者, 随机分为24个组。积极治疗组为evolocumab 140mg每2周1次/420mg每月1次。对照组为安慰剂或依折麦布。患者同时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包括阿托伐他汀10mg, 辛伐他汀10mg, 瑞舒伐他汀5mg) , 或者高强度他汀 (阿托伐他汀80mg, 瑞舒伐他汀40mg) 。
对于接受高强度他汀治疗的患者, 加用evolocumab可使12周时LDL-C水平降至35mg/dl;对于高强度瑞舒伐他汀组, 加用evolocumab (每月1次) 可使12周LDL-C水平降至33mg/dl, evolocumab (每2周1次) 可使12周LDL-C水平降至37mg/dl;与基线相比LDL-C降低了59%~65%。对于接受中等强度他汀治疗的患者, 加用evolocumab可使12周时LDL-C水平降至39~49mg/dl, 较基线降低了59%~66%。而他汀+依折麦布组LDL-C仅降低了24%。
疗效试验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 自拟中药方剂:黄连100g、黄芩100g、板蓝根300g、黄柏200g、生地300g, 水煎去渣, 灌服, 1次/天, 连用3天。用量根据猪只体重大小而定。
对照治疗药物:复方恩诺沙星注射液, 为某兽药GMP通过企业生产, 规格:10ml (恩诺沙星400mg与甲氧苄啶150mg) 。
(2) 实验动物
选用滨海县21个猪场的自然发病猪, 根据猪只日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及病理变化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为仔猪水肿病的病猪共计238头。
(2) 方法
(1) 试验方法及分组 (见表1)
(2)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精神恢复正常, 食欲较好, 运动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 并且没有因此病而死亡者, 判为治愈;否则判为无效。
2 结果与分析
(1) 临床疗效试验结果 (见表2)
(2) 试验结果分析
(1) 从临床实验结果分析, A (中药高剂量治疗组) 对仔猪水肿病的治愈率达90.7%, 其与B (中药低剂量治疗组) 、C (对照药物治疗组) 两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1) , 而B的疗效则差于A、C, 其与A、C两组相比, 也差异显著 (P<0.01) , 故在临床治疗中应按高剂量使用。
疗效试验 篇4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球虫卵囊是从邻近鸡场收集到临床症状明显的球虫病鸡的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再离心沉淀收集。收集到的卵囊放在平器内加入5%重络酸钾溶液使其浓度达到2.5%的情况下于温室中培养。
1.1 试验鸡和分组
从市场上购买回来的2 000羽雏鸡中, 挑选出个体无明显差异的雏鸡50羽, 饲养到15日龄时, 逐个编号, 每组10羽。
1.2 试验方法
1.2.1 把在重络酸钾溶液下培养的卵囊离心, 除去重络酸钾, 直到卵囊孢子化, 然后每个小鸡分别称重。第一至第四组称重后每羽喂服5万完全孢子化的卵囊。第一组小鸡在感染前一天在拌入盐霉素60 mg/ (kg饲料) , 第二组小鸡在感染前一天拌入氨丙林125mg/ (kg饲料) , 第三组小鸡在感染前一天拌入氯苯胍33 mg/ (kg饲料) , 第四组小鸡作为感染对照组, 第五组作为不感染对照组。饲养第一至第五组小鸡所用的饲料除了用抗球虫药成分不同外, 其它成分配比一致。
1.2.2 试验时间:2009年12月3日—2010年4月5日。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小鸡出病的症状、死亡情况、感染后7 d逐羽称重, 记录每组小鸡饲料消耗量。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详见表1。
2.1发病记录
感染不给药试组发病率为100%, 感染试验组的三组小鸡在感染后4~10 d都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 羽毛蓬松闭眼呆立, 拉稀粪或拉白痢等症状, 盐霉素试验组的发病率为40%, 氨丙林为80%, 氯苯胍为60%。三种抗球虫药中没有一种药物控制鸡球虫病的发生, 但对降低发病率都有一定效果, 其中以盐霉素效果最佳。
2.2死亡记录
感染不给药试验组死亡5只小鸡, 氯苯胍组死亡1只小鸡, 其他组无死亡之现象。表明盐霉素、氨丙林在暴发球虫病时, 对控制死亡都有很好的效果, 而氯苯胍能降低死亡率。
2.3增重记录
不感染不给药组相对增重率为100%, 盐霉素组为98.04%, 两组较为接近, 表明60 mg/ (kg饲料) 的盐霉素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 不影响鸡的增重;氨丙林和氯苯胍为53.52%和50.68%, 表明两药明显影响了鸡的增重, 氯苯胍比氨丙林影响鸡的增重更严重。
2.4相对饲料转化率记录
盐霉素组为133.35%, 不感染不给药组为100%。盐霉素组饲料转化率大过不感染不给药组, 提高了33.35%, 表明60 mg/ (kg饲料) 的盐霉素能提高饲料转化率, 氨丙林组饲料转化率降低了38.76%;氯苯胍饲料转化降低了25.87%, 氨丙林降低饲料转化率比氯苯胍更明显。
mg/kg、只、%
3 小结和讨论
3.1 60 mg/ (kg饲料) 的盐霉素有预防和治疗鸡球虫病的效果, 可以阻止死亡, 减轻或免于发病, 提高饲料转化率, 不影响增重, 盐霉素是目前预防和治疗鸡球虫病较好的一种药物。
3.2 125 mg/ (kg饲料) 氯丙林, 33 mg/ (kg饲料) 的氯苯胍在暴发球虫病时可以降低死亡率, 但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 影响增重, 降低饲料转化率, 氯苯胍影响增重比氨丙林更加明显。氯苯胍和氨丙林在目前预防鸡球虫病上基本失去了使用价值。
疗效试验 篇5
1 试验材料
1.1 病例选择
通过来辽宁职业学院动物医院及铁岭地区部分宠物医院经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确诊患湿疹的犬作为研究对象,淘汰有皮肤病病史的及混合感染的患犬。
1.2 试验药品
盐酸达克罗宁(由上海轻工实验厂生产)和醋酸氟轻松。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
征得主人同意后随机分为试验组(盐酸达克罗宁)和对照组(醋酸氟轻松)。进入试验性治疗,试验期间,剔除自动终止治疗者、治疗期间合并使用其他皮肤病类药物者,并重新选择病例进行试验。
2.2 用药方法
试验药盐酸达克罗宁与对照药醋酸氟轻松直接涂于患处,每日2次,连续4星期。每星期观察记录1次,连续观察4星期。
2.3 临床观察
主要观察患犬症状改善情况,皮屑、痘疹、脱毛、红斑、角化、痛痒、水疱,分别用记分法评价,即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在治疗前和4周末分别进行评分。记录患病犬在用药期间的任何不良反应。
2.4 疗效判断标准
湿疹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评价,按症状和体征积分下降指数来判定,具体计算方法如下: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临床疗效分为无效(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20%或继续加重)、好转(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20%~60%)、显效(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60%~90%)、痊愈(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指数>90%)。有效率(%)=(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治疗总病例数×100。
3 试验结果
进入临床试验的病例128例,自动终止治疗者8例,可疗效分析的120例,其中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病种的犬年龄、病期、疗前病情评分、病种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0.05),具有可比性,临床疗效见下表。
注:试验组痊愈率(%)与对照组痊愈率(%)比较,统计学显示差异极显著(<0.01)。
从表1可以看出,盐酸达克罗宁治疗宠物犬皮肤病湿疹痊愈率为78.3%,醋酸氟轻松治疗宠物犬皮肤病湿疹痊愈率为35%,在统计学上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0.01)。盐酸达克罗宁治疗宠物犬皮肤病湿疹有效率85%,醋酸氟轻松治疗宠物犬皮肤病湿疹有效率为61.7%。试验期间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占3.3%,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占8.3%,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差异不显著。
4 讨论与结论
经临床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78.3%,35%,差异极显著(<0.01);总有效率分别为85%,61.7%,差异极显著(<0.01);不良反应分别为3.3%,8.3%,差异不显著(>0.05)。盐酸达克罗宁对皮肤各症,有优异之止痛止痒功效,并有杀菌之作用,凡湿疹、局部火伤、皮肤檫烂、痒疹、虫咬伤、痔瘘、痔核、溃疡、褥疮及手术后局部有不舒适时,均可应用。同时还适用于粘膜麻醉,如作喉镜、支气管镜、食管镜、直肠镜、膀胱镜等检查时用,据国外文献报导认为麻醉安全可靠,作用确实而持久,使用时可配制成乳酯、软膏及水溶液。醋酸氟轻松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外用可使真皮毛细血管收缩,抑制表皮细胞增殖或再生,抑制结缔组织内纤维细胞的新生,稳定细胞内溶酶体膜,防止溶酶体酶释放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具有较强的抗炎及抗过敏作用,用于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症等。盐酸达克罗宁治疗宠物犬皮肤病湿疹疗程短、疗效好,有良好的药物后效应,使用该药物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摘要:通过来辽宁职业学院动物医院诊治的128例皮肤病患犬的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确诊后,经盐酸达克罗宁和其他药物治疗,来观察盐酸达克罗宁治疗宠物犬皮肤病湿疹的临床效果。
疗效试验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药物
氯氰碘柳胺钠系北京中农华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兽药字 (2006) 010012666;生产批号:20060903。
1.2 试验动物
从刚察县海滩地区的牧户家中分别选出12月龄以上牦牛45头, 藏羊60只。
1.3 试验方法
(1) 从试验牛刚排出的粪便中逐头采取新鲜粪便5 g;从每只试验羊肛门内采取新鲜粪便5 g。用沉淀法进行肝片吸虫虫卵检查, 结果45头牛以及60只羊均检检到了肝片吸虫虫卵。感染强度, 牛最高为29个虫卵, 最低有4个, 平均每头牛为19个虫卵;羊最高为25个虫卵, 最低为3个, 平均每只羊为16个虫卵。
(2) 依据试验动物粪便中肝片吸虫虫卵数和动物性别、年龄、体质状况进行均匀搭配, 分别将牛羊分成3个组, 每组牛15头, 羊20只。第1组牛按每千克体重5 mg剂量, 羊按每千克体重10 mg剂量灌服氯氰碘柳胺钠片;第2组牛按每千克体重3 mg剂量, 羊按每千克体重6 mg剂量灌服氯氰碘柳胺钠片;第3组不服药作为对照组。试验动物投药后与大群牛羊同群饲养, 服药10 d后再用沉淀法检查肝片吸虫虫卵, 依据虫卵减少率判定驱虫效果。
2 试验结果
2.1 驱虫后虫卵检查
牛羊肝片吸虫虫卵检查结果见表1。第1组肝片吸虫虫卵减少率, 牛为96.35%, 羊为99.12%;第2组牛为89.96%, 羊为82.32%;对照组肝片吸虫虫卵数基本同试验前, 即牛最高为27个, 最低位5个, 平均16个虫卵;羊最高22个, 最低3个, 平均17个虫卵。
2.2 安全性观察
所有供试动物在应用氯氰碘柳胺钠驱虫后均未见任何异常反应, 一切正常。
3 讨论
疗效试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选取与试验有关的药品与试剂, 检查药品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所用规格、是否合格等。药品的名称、规格及生产厂家见表1。
1.2 试验动物
试验地点为苏州市苏太猪育种中心种猪场南场12栋1~8圈, 每圈为16头, 品种均为太湖猪, 公母都有, 50~60日龄同批次猪。所有进行试验的太湖猪为临床感染发病群, 出生后未接种过气喘苗。
1.3 试验分组
将试验动物随机分为8组, 每圈为一组, 每组为16头, 第Ⅰ~Ⅵ组为试验治疗组, Ⅰ组用药为泰乐菌素, Ⅱ组用药为克林霉素, Ⅲ组用药为恩诺沙星长效注射液, Ⅳ组用药为林克霉素, Ⅴ组用药为硫酸卡那霉素, Ⅵ组用药为氟苯尼考, 第Ⅶ组为感染对照组, 第Ⅷ组为健康对照组。具体给药情况见表2。
1.4 气喘病的诊断
根据本病在本育种中心的流行病学情况、以往对于本病的检测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做出诊断。
1.4.1 流行病学特点
太湖猪对本病易感, 任何年龄、性别和用途的猪可发病, 但以小猪症状明显, 死亡率高, 体格健壮的猪只, 偶有咳嗽。本病一般以慢性经过为主, 在老疫区多为慢性感染和发病。在饲养管理不良、天气突然改变等因素影响时, 症状随之明显恶化。
1.4.2 临床检查
以咳嗽和气喘为特征, 体温、精神和食欲受到影响, 病程较长。
1.4.3 病理剖检
以两肺的心叶、尖叶和隔叶发生对称性突变, 中间叶实变及肺部淋巴结肿大、增生为特征, 其他内脏器官无明显变化。
1.4.4 鉴别诊断
猪肺丝虫幼虫可以引起猪发生咳嗽, 但在肺丝虫引起的咳嗽时, 可在粪便中检出虫卵或幼虫, 剖检时可在支气管内发现虫体, 并在隔叶的后缘形成病变, 剪开时见到虫体。蛔虫幼虫所引起的咳嗽, 数天内逐渐消失, 无气喘症状。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变常局限于肺和胸腔, 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特性。
1.4.5 试验性治疗
发病后约1周, 试验猪出现精神沉郁, 食欲下降, 呼吸加快, 两前肢张开, 呈犬坐式, 连续性甚至是痉挛性咳嗽。按表2分别对各组猪给药。观察期为第1次给药后15 d, 并对每头猪进行试验前后的体况观察, 疗程为5 d。
1.5 试验记录
对试验猪的耳号进行记录, 以便观察试验猪的体况。每天分早、晚两次根据试验猪耳号对试验猪各方面情况进行跟踪记录, 包括食欲、呼吸、心跳及病猪的死亡数、死亡日期等。
1.6 疗效评价指标
(1) 死亡率:在试验期间, 猪出现气喘病的典型症状并死亡, 尸体剖检有典型特征性病变, 根据每组动物中的死亡数计算死亡率 (死亡率=死亡数/总数*100%) 。 (2) 治愈率:在试验期间, 猪用药后体温、精神、食欲均恢复正常, 咳嗽、气喘等临床症状消失, 判定为治愈 (治愈率=治愈数/总数*100%) 。 (3) 有效率:在试验期间, 治愈的猪以及给药后体温降低或恢复正常, 咳嗽、气喘等症状减轻, 均判定为有效 (有效率=有效数/总数*100%) 。
1.7 数据分析与处理
用生物统计方法处理数据, 死亡率、有效率及治愈率均用卡方分布进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染对照组
病初精神不振, 呼吸加快, 可达60~120次/min, 不愿走动, 随后出现腹式呼吸, 两前肢张开, 呈犬坐式, 有时发生连续性甚至是痉挛性咳嗽。一般情况下体温不升高, 通常食欲较正常, 症状随着饲养管理和气候环境的变化, 表现时好时坏。16头猪中有5头在发病后5~14 d死亡, 未死亡的11头猪在试验结束时仍有咳嗽和气喘症状。
2.2 试验性治疗组
Ⅰ~Ⅵ组在给药后, 与感染对照组比较, 能减轻临诊症状, 一般发生在给药2次左右。大多数猪的体温、食欲、生长发育基本恢复正常, 咳嗽和气喘明显减轻, 开始给药后15 d内各组猪的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见表3。
%
注:同行数据肩注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肩注不同的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在死亡率上, 克林霉素组、卡那霉素组、林可霉素组与感染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泰乐菌素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泰乐菌素在控制猪气喘病死亡上有一定的疗效;恩诺沙星组和氟苯尼考组没有死亡, 说明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在控制猪气喘病死亡上有较好的疗效。
在治愈率上, 各治疗组级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 (P<0.01) , 但克林霉素组极显著低于其他治疗组, 说明克林霉素对于猪气喘病的治愈效果不佳。
在有效率上, 各治疗组级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 (P<0.01) , 恩诺沙星组和氟苯尼考组极显著高于其他治疗组, 说明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对于猪气喘病的治疗更有效果。
3 讨论
3.1 太湖猪对猪气喘病非常易感, 一旦传入, 对猪的生产性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本育种中心曾经在2001年8月组织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扬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院所的专家进行了一次猪气喘病的净化,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是有相当比例的猪发病, 遇上天气突变等应激因素时, 发病率高达2%~3%, 加上饲养管理条件不佳, 消毒工作不全面、彻底, 本病在育种中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对于猪气喘病的确诊, 育种中心采用样本送检的方法, 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做出血清学诊断。本次试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并没有进行实验室确诊, 主要通过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死猪的剖检和猪场主管兽医指导下完成的。
3.2 在药物治疗方面, 本育种中心采用卡那霉素和林可霉素注射液, 用药时间将近两年。但通过本次试验可以看出克林霉素对于太湖猪这一品种的治疗效果并不佳, 证明药物疗效与动物的品种也有关系;而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这两种药物, 不论在控制病猪死亡率上还是在有效率治愈率上都表现出很好的疗效。根据本育种中心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三种用药策略进行药物防制。 (1) 预防性用药:新引进的猪在隔离期内投药预防;应激因素出现前或已发生时用药;防治病愈猪复发用药。 (2) 定期用药:妊娠母猪在分娩前15~25 d投药;仔猪出生后和哺乳期分别注射3~4次;仔猪断奶前后5 d用药, 预防应激和疫病。 (3) 脉冲用药:这是一种特殊的预防用药, 通过间隔短期用药, 如保育期给药2~3 d, 停药间隔5~10 d, 重复进行;育肥初期给药5 d, 育肥后期和怀孕母猪给药5~7 d, 其他时间停药。
摘要:使用泰乐菌素、恩诺沙星、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六种抗生素对猪气喘病的疗效试验并作出了对照, 试验结果:泰乐菌素组的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6.25%、75%、87.50%, 克林霉素组分别为18.75%、37.50%、75%, 恩诺沙星组分别为0%、81.25%、93.75%, 林可霉素组分别为12.50%、68.75%、81.25%, 卡那霉素组分别为12.50%、62.5%、81.25%, 氟苯尼考组分别为0%、87.50%、100%。经统计学分析, 氟苯尼考组和恩诺沙星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感染对照组 (P<0.01) , 治愈率和有效率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 (P<0.01) , 表明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对猪气喘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