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疗效(精选8篇)
质量疗效 篇1
中药材的质量会直接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中药材的质量主要与药材品种, 植物的药用部位, 中药材采取季节, 植物的生长年限, 药材的产地及药材的储藏等有关。
1 药材品种
药材品种不同, 所产生的临床疗效不同。常常有药材为源不同所含化学成份不同, 疗效不同, 但却叫同一药名而当同一种中药使用者。例如白头翁有十几种的不同植物来源, 其正品应为毛莨科, 其中含皂甙类成份, 临床对阿米巴痢疾有效, 而其它科及种作白头翁者则无此作用。另外中药材中同物异名的现象也很多, 如中药七叶一枝花, 草河车, 它们均为百合科植物的重要根茎。再有不同品种化学成份含量差异也很大, 如黄芩中黄酮含量相差可达2~3倍。所以必须加强中药品种鉴定, 选用药材的正品, 以保证中药临床药理作用于的发挥。
2 药用部位
同一植物因为不同部位不仅会同一成分的含量有差异, 而且可能含有不同的化学成份, 从而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如麻黄茎中含有麻黄碱及挥发油, 用于平喘发汗, 而根中主含伪麻碱, 却有利尿止汗功能。荷叶、荷梗等含少量生物碱及多种黄酮, 可清热理气, 而藕节主含鞣质、天冬酰胺等, 可消淤止血。
3 药材的采收
药材的适时采收是十分重要的, 因中药中化学成份受季节及气候的影响很大。如草麻黄在春天其体内的生物碱含量低, 到了夏天含量达到最高峰, 随后又明显降低。中草药中的化学成份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无规律性, 所以中药的采收多根据传统经验, 可根据药材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消失规律进行采收。如根茎类, 一般在秋后春前, 即地上枝叶开始枯萎到翌年刚发芽时采收, 这时药材生长相对静止, 营养物质贮藏丰富, 药材质量好。但也有例外, 如柴胡, 在春天采收好, 半夏在夏天采收好。
4 药材生长年限
一般而言, 中药材的含量会随生长年限而增高, 但不一定成直线关系, 有时还会逐年下降, 如5 0年生的峨嵋野连与几年生的峨嵋野连中的小蘖碱的百分含量相差无几。人参中皂甙含量也是如此。
5 药材产地
同一品种的中药, 在不同的地区生长, 由于自然条件不同, 其有效成份含量有很大的差别。如山西黄芪与山东黄芪虽缘相近, 但它们在药物作用强度上有显著差异。一般情况, 中药中挥发油含量越向南越高, 蛋白质越向北越高。
6 药材的贮藏
药材会因贮藏条件和方法不当引起有效成份的变化或药材变质, 导致失效。如含黄酮类, 鞣质等成分贮藏不当会氧化, 聚合成大分子有色物质, 使有效成份分解而失效。含挥发油类中药由于贮藏温度不适宜, 可使这类成份挥发而含量下降。另外药材的贮存期限不宜过长。松香久贮后在石油醚中的溶解度降低。槐花米、麦角久贮有效成份往往分解。菖蒲贮存1年以上, 则挥发油大多散失。
质量疗效 篇2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辅助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晚期胃癌患者7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中医辨证施治辅助化疗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化疗药物治疗,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综合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F、RP、BP、GH、VT、SF、RE、MH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出现,患者耐受性好。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晚期胃癌效果确切,安全可行,可明显增强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辨证论治;化疗;晚期胃癌;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083-02
胃癌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晚期胃癌患者常可出现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多采取放化疗、调节免疫、中医治疗等非手术治疗[1-2]。为探讨中医辨证施治辅助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的应用价值,笔者所在医院开展本研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8月我院70例晚期胃癌患者,入选标准:①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按国际抗癌联盟的TNM分期为Ⅲ期或Ⅳ期;②患者签署知情,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6±61)岁;腺癌24例,印戒细胞癌8例,腺鳞癌1例,鳞癌2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9±63)岁;腺癌22例,印戒细胞癌9例,腺鳞癌1例,鳞癌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296,规格为50mg)130mg/(m2·d),卡培他滨(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023,规格为015g)口服,1250mg/(m2·d),2次/d,治疗4~6周期。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施治:①脾胃虚寒型:选用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具体为:清半夏、高良姜、陈皮、白术、吴茱萸、附子各10g,党参15g,白蔻仁3g,干姜5g,丁香2g;②气血两亏型:采用四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具体为:党参、茯苓、白术、当归各9g,黄芪30g,黄精12g,紫河车6g;③气滞血瘀型: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具体为:当归、莪术、清半夏、蜣螂虫、三棱、桃仁、五灵脂、香附、延胡索各10g,赤芍、山楂、夏枯草各15g,红花6g;④痰湿凝结型:全瓜蒌、生牡蛎各20g,加用茯苓15g,海藻、陈皮、象贝母、半夏、昆布、郁金各10g,甘草6g,水煎服,1剂/d,治疗2个月。
13疗效标准[3]①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病灶消失,超过1月未复发;部分缓解:临床症状好转,病灶缩小≥50%;病情稳定: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病灶缩小<50%;病情恶化:病灶增大或。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②SF-36量表[4]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生存质量测评工具,共分为8个维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出现,患者耐受性好。
3讨论
胃癌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无法切除的晚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差,多采取综合治疗方法。胃癌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癥瘕”范畴,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与放化疗、免疫治疗等联合治疗效果确切[5]。张子文等[6]研究指出,将胃癌分成不同证型针对性给药,如肝胃不和治以止痛降逆、疏肝和胃,脾胃虚寒治以益气温中,瘀血阻络治以活血化瘀,气血两虚者治以扶正为主,可明显增强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力及生存率。补骨脂、猪苓、党参可补肾壮阳、补脾健胃;全瓜蒌、生牡蛎可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白术、陈皮除胃热,强脾胃;牡丹皮清热凉血、退虚热。本研究分别采用中医辨证施治辅助化疗药物治疗及单纯化疗药物治疗,结果表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无不良反应发生,患者耐受性好,说明中医辨证施治辅助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胃癌患者效果显著,安全可行。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施治辅助化疗药物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郭晓青,田劭丹,侯丽,等.8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凝血指标及血瘀症状的临床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11):786-788.
[2]高卓维,于国东,吴雄彬,等.加味理中汤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7):3-4.
[3]刘庆,李忠,田劭丹,等.167例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研究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4):273-276.
[4]杨铮,陆金根,花永强,等.基于中医理论胃癌生活质量评价量表研制[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07):960-964.
[5]王立福,李筠,李丰衣,等.中医辨证联合西药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医杂志,2013,54(22):1922-1925.
[6]张子文,叶静华,万俊.中医辨治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13,45(6):20-21.
质量疗效 篇3
关键词:中药,疗效,质量标准
药物的本质是具有治病特性的化学物质, 中药也是如此。但是, 由于古代认识方法的局限性, 使人们首先认识的不是中药的化学本质而是疗效。早在几千年前, 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生活实践中, 发现了一些植物、动物的器官或矿物具有治病的特性, 就把他们当作药物来使用, 这就是中药。起初中药来源几乎全部是野生品种, 用药时必需去采药, 这就要求采药者不仅要认识作为药用的原植物, 还要认识植物的入药部位——原药材, 以此来保障中药的疗效。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人们一直以为是植物、动物的器官或矿物具有治疗疾病的特性, 因此以鉴别它们真伪方法来保障疗效, 为此而建立起来的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理化鉴别, 四大鉴别方法也都是围绕着药材、饮片的真伪内容而展开。但是由于受种质、产地、采收、产地加工、炮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出现了即使临床所用中药均是真品, 其疗效仍然不稳定、不确切[1]。这不仅造成了对药物使用者的伤害, 也阻碍了中医临床的发展, 并使中药迟迟走不出国门, 无法参与国际药品市场的竞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已成为中药产业所面临的头等大事, 对其解决方法分析如下。
1 中药药效质量的概念
凡商品都有质量, 药物也是如此。为确保中药的商品价值, 其质量研究就应紧扣中药疗效的本质[2]。虽然,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 但不是所有的成分都具有治病疗效, 也不像纯化学药品只有一种成分发挥疗效。对中药中起治病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药效学认定, 然后以认定的药效物质作为质量控制指标, 这就是中药药效质量[3]。中药药效质量的优劣, 最终可以从中药所含药效成分种类和量的差异中反应出来。以往人们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常用“内在质量”这一含糊术语, 内在质量其实质就是药效质量。这样中药药效质量就抓住了中药治病的本质, 起到了对以往含糊的中药质量概念的一种修正。
2 建立正确的中药药效质量标准研究程序
中药治病的药效物质来源于中药材。生产出的中药材药效物质含量不足或没有, 那么以此生产出的中药饮片、中成药的药效根本无从谈起。例如中药延胡索有镇痛作用, 发挥镇痛作用的药效物质是生物碱, 如延胡索药材中具有镇痛作用的生物碱含量很低或没有, 即使炮制和制剂工艺再合理, 也制不出具良好镇痛疗效的饮片及中成药。中药药效质量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确认药效物质。什么是中药的药效物质, 以及怎样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认识并监控中药的药效物质, 这在目前仍是一个有较大争议的问题[2,4]。同时, 也正是由于首先在中药药效物质上都达不成共识, 从而影响了中药质量的研究进展。争论的焦点是中药的药效物质是多成分论还是有限成分论[5]。多成分论认为中成药大多是由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 一味中药就含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成分, 那么一个复方就可能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成分, 所以一个复方的作用, 可能是几十种乃至上百种成分的综合效应。有限成分论则认为, 多成分论的观点只能使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变得更加艰巨、复杂, 并令研究人员望而却步, 阻碍了中药研究的发展。有限成分论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出发, 认为如果事物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 抓住主要矛盾是根本。例如在治疗高血压病的中药复方中, 血压升高是该过程的主要矛盾, 所以方中的降压成分应视为是解决主要矛盾的成分, 而其他如镇静、利尿等有助于高血压治疗和康复的成分应视为解决主要矛盾的次要成分。在治疗高血压病的复方中, 具有降压、镇静和利尿作用的药效成分并不是很多, 而是有限的或较少的, 这样就会把原来十分复杂的多成分论大大简化, 使中药药效成分的研究变得切实可行。
追究对中药药效物质的认识产生这样大分歧的根源是来自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在认识疾病的方法和对疾病的定义上有着很大的差别[6]。多成分论是从中医治疗的“证”出发, 来阐述中药的药效物质;而有限成分论是用中药复方对西医某种病的治疗作用, 来解释中药的药效物质的。然而中医“证”的概念, 远比西医某一种病的概念要宽泛得多, 它包含了西医较多种病。如中医的肝阳上亢, 其症状是眩晕、头胀痛、耳鸣、心烦、失眠、面部烘热、口干、咽干、目赤、视物不清、雀盲、眼干、腰酸软、舌质红、苔少、脉象细弦数, 妇女月经错后、量少。实际上中医的肝阳上亢证, 包括了西医的高血压、更年期症候群、美尼尔症、神经官能症和部分眼病。显然, 治疗中医肝阳上亢中药复方中的药效成分绝不仅仅只是有降压、镇静和利尿作用的化学物质, 还包括了对更年期症候群、美尼尔症、神经官能症和部分眼病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所以对中药药效质量研究应当寻找能较全面代表中药疗效特征的化学成分作为质量控制指标[7], 其方法如下:
(1) 提取有效部分。 所谓有效部分, 是指单味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中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大类化合物, 如皂苷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等。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采取系统溶剂提取法并结合现代分离方法获得有效部分。
(2) 对提取的有效部分作药效学研究。 提取有效部分后, 应对它们进行药效学研究。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理论给现代中药研究提供了方向, 具体操作方法是对一个疾病的认识首先采用中医辨证;然后根据西医的理论检测相同证型患者生理病理的改变, 观测病理变化的一致性;最后采用现代药理试验动物模型来验证中药对该类疾病的疗效[4]。如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首先中医辨证诊断参照卫生部颁布的 《中医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辨证可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其次通过收集临床病例, 选择证型较集中的病例 (如70%以上属于肝阳上亢型) 检测其生理病理指标, 根据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选择动物模型, 验证具有治疗肝阳上亢证型高血压的中药疗效。这样既辨证又辨病的方法既能寻找出反映中医药基本理论实质的客观化和标准化的实验方法和指标, 又能避免步入照搬硬套西医方法的歧途[8], 对有效部分建立质量检测方法并制定标准:中医治病是利用中药的多种药效物质进行整体治疗, 如何对中药所含的多种药效物质建立起专属性强的质量控制方法即建立现代化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同时也是十分艰巨的工作[4]。目前, 仍是采用西药的质量标准模式来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 即从中药中选取一个或几个化学物质作为指标来衡量中药质量是否合格。然而这种方法是只得到西药质量标准的形, 没有吸取其精髓——给药品制定质量标准的目的是保证药品的疗效。因此要想对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进行整体性确认, 必须综合多种模式的分离结果, 其原则如下:①药效物质清楚的, 应针对药效物质定性、定量。如对麻黄中的麻黄碱、挥发油、伪麻黄碱都建立含量检测, 以确保其发汗解表、止咳平踹、利尿消肿的功效;②有些部分清楚的可建立指纹图谱定性与含量高的药效物质定量的检测方法, 如对常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除了对其已经明确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外, 还应该建立起指纹图谱对比检测[7];③有效部分不清楚的, 应先提取有效部分后进行药理实验筛选, 然后对有效部分建立指纹图谱定性与含量高的药效物质定量检测方法。总之, 中药药效物质检测方法应坚持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 选择准确、灵敏、简便、快捷、重现性及精密度好的方法, 努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3 结语
要想确保中药疗效稳定、确切, 就需在鉴别真伪的基础上对中药中具有治病特性的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并制定出标准。有了能准确反映中药疗效特征的质量控制标准, 就可在中药的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对其质量进行客观检验, 从而为其疗效的可控性、重现性、稳定性提供保障, 即为中药治病的商品特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杜艳艳, 贾谦.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药业, 2006, 15 (19) :1-2.
[2]张贵君, 杨晶凡.中药标准物质的科学内涵及其研究思路[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09, 24 (2) :71-72.
[3]张秋菊, 钱海波.中药药效质量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10-16.
[4]王永炎, 王志国, 韩学杰, 等.建立中医药技术标准体系的迫切性[J].中医杂志, 2007, 48 (6) :557-559.
[5]肖小河, 肖培根, 王永炎.中药科学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 (2) :119-122.
[6]邱正柳.发展中医药的思考[J].中医药导报, 2009, 15 (11) :81-83.
[7]郝旭亮, 张永文.中药质量标准中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的必要性浅析[J].中国执业药师, 2009, 6 (9) :31-33.
质量疗效 篇4
关键词:中药房,调剂质量,临床疗效,影响
中药调剂是指中药房根据中医处方要求, 将中药饮片配制成供患者使用的药剂的过程, 主要包括审方、计价、调配、核查、包装、发放等6个步骤[1]。中药调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临床用药的疗效和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2]。为探讨强化中药房调剂质量控制的措施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笔者对我院2011年1月实施中药房强化调剂质量监管以来的具体措施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中药处方共计96548张。将所有处方按是否实施中药房强化调剂质量监管分为两组, 即监管前组和监管后组, 监管前组的时间段为2010年1~12月, 共计42614张处方;监管后组的时间段为2011年1~12月, 共计53934张处方。两组处方所涉及的科室及患者性别、年龄等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0年1~12月, 主要采用以往传统的中药房管理方法;2011年1月以后采取了中药房强化调剂质量监管措施, 其具体措施如下。
1.2.1 建立中药调剂质量监管小组并健全各项监管制度
由院长直接担任组长, 成员由中药师、临床医生, 护士及信息处相关人员组成。其职责主要包括健全中药房各项规章制度, 岗前强化调剂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定期检查中药房卫生, 定期检查中药处方, 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及不合理应用情况。
1.2.2 加强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
(1) 加强处方审查。处方审查为调剂工作的初始环节, 处方审查时要求医生所开处方书写工整, 字迹清晰, 所开中药名称、用量、剂数及用法明确, 脚注清晰合理, 所选用药与临床诊断相符, 不允许出现错别字及药物重开的现象, 更不允许出现配伍禁忌的现象, 对于特殊用药需有专用处方及医生的双签字[3]。 (2) 加强和医师的沟通, 以熟悉其用药规律。当出现配伍禁忌或明显的超剂量处方时, 应及时和处方医师取得联系。此外应熟练掌握个别习用别名及一些特殊的炮制方法。 (3) 规范处方。要求医生处方符合《中药药典》《标准》规定, 调配时应严格执行脚注, 不可懈怠, 同时注意将中药的生熟区分清楚, 以免影响处方疗效。应根据临床处方用药的需要, 对未加脚注但须特殊处理的应按《中药药典》的炮制规范进行处理, 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规范药材称重。用药剂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一般要求称重误差在5%之内, 贵重药品及毒性药品误差在1%之内[4]。禁止主观估量, 以防配方总量或单剂量不精准而影响临床疗效。 (5) 加强中药饮片的质量监管。中药饮片种类繁多, 成分复杂, 在其采收、加工及贮存的过程中如果保管不善, 极易因各种因素而引起变质, 因此, 调剂人员应当严把饮片质量关, 杜绝将伪劣、霉变药物调剂出去, 以确保用药安全。 (6) 严把复核包装和发放关。为了安全起见, 在药品调配好后应由主管药师再进行全面核对并签字, 然后在包装袋上注明患者的姓名、剂数、煎制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标注外用等特殊使用方法。发药时应称呼患者姓名, 确定无误后发药, 同时将中药的煎煮方法、服药时间以及服药禁忌向患者交待清楚。
1.3 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强化调剂质量监管措施前后的药物配伍禁忌、药物不良反应、饮片质量问题、处方错误、未执行脚注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监管前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27%, 监管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5%, 监管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附表。
3 结论
中药调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因此, 中药房应加强调剂质量的监管工作, 从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处方审查, 饮片质量、调配剂量计重等多方面入手, 以确保中药调剂质量, 从而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充分发挥中药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利平, 刘荣禄.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62.
[2]陆丽珠.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1.
[3]刘效军.浅谈中药处方配剂对临床疗效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10) :40.
质量疗效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 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因盆腔器官脱垂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92例, 128例完成随访, 随访率67%, 平均随访时间42.11月 (6~110月) 。因部分资料不全, 选取其中110例进行分析, 其中传统术式组 (子宫全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 72例;新术式组[前盆底重建 (A-Prolift) +骶韧带悬吊术或全盆底重建术 (Total Prolift) ]38例。传统术式组平均随访42.92月 (6~110月) ;新术式组平均随访41.29月 (6~109月) 。两组在年龄、孕次、产次、体重指数 (BMI) 、住院天数、绝经比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早期临床上未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 (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 POP-Q) 分度法进行分度, 因此按照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两病”科研协作组的分度方法进行分度[3], 两组阴道前、后壁膨出及子宫脱垂程度比较, 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
1.2.2 阴式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骶韧带悬吊手术方式按照《妇产科手术学》第2版标准[4]。
1.2.3 阴道前壁网片置入方法 手术材料为Gynemesh聚丙烯网片 (美国强生公司产品) , 手术方法采用改良全盆底重建术中的前盆底重建步骤[5]。
1.2.4 全盆底重建术 全盆底重建术 (Proloft) 应用材料为Prolift盆底悬吊系统 (美国强生公司产品) , 手术方法按Reisenauer等[6]报道的方法实施;改良全盆底重建手术材料为Gynemesh聚丙烯网片 (美国强生公司产品) , 手术方法按李亚兰等[7]报道的方法实施。
1.2.5 生命质量问卷调查 采用盆底不适调查表短表20 (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 PFDI-20) [8]。PFDI-20由20个问题组成, 问题1~6为POP对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相关问题 (pelvic organ prolapse distress inventory 6, POPDI-6) , 问题7~14为肠管脱垂相关影响 (colorectal-anal distress inventory 8, CRA-DI-8) , 问题15~20为排尿相关症状的影响 (urinary distress inventory 6, UDI-6) 。分值越高, 生命质量越差。
1.2.6 问卷调查方法电话随访回顾术后1年、2年、5年、7年至随访之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偏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 (M) 表示, 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非正态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生命质量比较
传统术式组与新术式组术后1年、2年、5年、7年在POPDI-6、CRADI-8及PFDI-20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UDI-6评分术后前5年各时间段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第7年新术式组评分小于传统术式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1) 与同组术前分值比较, P<0.05; (2) 与同组术前分值比较, P>0.05
2.2 同组手术前后生命质量评分
两组术后各时期POPDI-6、PFDI-20评分均较术前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术后各期之间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传统术式组术后1年、2年在UDI-6评分较术前减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5年、7年UDI-6评分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新术式组术后各期间UDI-6评分较术前减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后各期间CARDI-8同术前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同术式手术前后POP-Q分期
获得19例患者术后POP-Q分期, 分别就前、中、后盆底的术式进行对比。
2.3.1 前盆底手术
前盆底的手术有传统的阴道前壁修补术 (11例) 及网片置入的前盆底重建 (8例) 。阴道前壁修补术组平均为术后28.09月 (6~48月) , 术后Aa、Ba都较术前改善, 但Ba点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前盆底重建组平均为术后29.75月 (6~50月) , 术后Aa、Ba都较术前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1) 加用补片的前盆底重建
2.3.2 后盆底手术
后盆底手术有阴道后壁修补术 (14例) 及后盆底重建 (5例) , 由于例数限制, 仅对阴道后壁修补术组进行分析。阴道后壁修补术组平均为术后28.43月 (6~78月) , 术后Ap、Bp较术前好转, 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3.3 中盆底手术
中盆底手术有骶韧带高位悬吊术 (11例) 、子宫全切圆韧带阴道残端悬吊术 (3例) 及全盆底重建 (5例) , 由于例数限制, 仅对骶韧带高位悬吊术组进行分析。此组患者平均为术后28.89月, 术后C点较术前恢复正常解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术后阴道长度 (TVL) 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2.4 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
传统组术中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多为阴道残端息肉共12例, 发生率16%;在新术式组全盆底重建患者中1例术中出现大量出血, 3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术后远期并发症多为网片暴露, 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及阴道残端息肉, 共5例, 发生率13.16%。
3 讨论
随着新材料的兴起, 盆底新术式如雨后春笋出现。传统术式与新术式的疗效对比也成为妇产科学者争论的热点。随着新术式的实施以及术后疗效的评价, 尤其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2011年针对应用网片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发出通告后, 争论焦点逐渐发生改变。传统术式的有效性的观点逐渐出现。现结合本文随访结果对部分传统术式及新术式术后效果进行讨论。
3.1 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
多数文献报道, 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盆底支持组织的解剖恢复和结构重建, 术后客观复发率较高 (26.8%~58.0%) [2,9]。随访73例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前后壁修补患者主观治愈率为94.5%, 客观治愈率为61.6%, 客观复发率为38.4%;但只有5.5%患者在术后3~8个月自觉阴道有膨出物而就诊, 术后患者生命质量明显提高[10]。即使患者术后轻度复发, 也不需要临床处理。Hiroshi等[11]对49例行相同术式 (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 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 认为此术式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本研究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盆底不适调查表短表20对72例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术后5年内在排尿相关症状 (UDI-6) 、生命质量影响 (POPDI-6) 及盆底不适调查 (PFDI-20) 方面明显改善;而第5年、第7年UDI-6评分升高, 同术前无差异即下尿路症状又逐渐显现, 而PFDI-20评分较前也有所增加, 这可能与阴道前壁修补术患者Ba点改善程度不够有关。因此认为, 该术式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近期生命质量, 而远期 (>5年) 生命质量有下降趋势, 尤其是下尿路症状, 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及排尿不尽感, 因此术前的泌尿功能评估及采取预防性的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此类手术出现阴道残端息肉患者全部为早期手术患者 (2005年以前) , 考虑与早期阴道残端缝合采用丝线有关。
3.2 骶韧带高位悬吊术
骶韧带高位悬吊术可以维持阴道长度和阴道轴向, 是目前针对年轻脱垂女性较为安全、可靠的术式。Silva等[12]随访110例行阴式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的患者5年, 认为此术式治疗穹隆脱垂有效、持久, 能维持甚至改善尿道、肠道及性功能;胡慧英等随访11例因子宫脱垂行腹腔镜下骶韧带悬吊术的患者20.1个月, 客观治愈率为100%, 对性生活无影响。本研究随访11例行此术式的患者并进行了术后POP-Q分期, 结果显示在术后28.89个月后能达到解剖治愈, 阴道长度TVL同术前无差异 (P=0.190) , 患者生命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由此推断:前盆底重建 (网片置入) 并行骶韧带悬吊术, 能同时修复前、中盆底的问题, 而不影响患者阴道长度, 并减少了网片置入面积, 可以在临床实践中采用。
3.3 全盆底重建术
文献报道, 全盆底重建术客观治愈率为94.7%, 主观满意度为97.6%。考虑国人骨盆较小及经济问题, 朱兰等[13]报道采用改良全盆底重建术, 其治愈率达到93.3%, 主观满意度为96.7%。王红等[14]对31例行盆底重建术或改良全盆底重建术的患者进行比较, 以评价其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 结果显示均有明显改善;而术后性生活方面, 全盆底重建术效果更好。但刘小春等[15]的研究认为, 全盆底重建用于纠正复发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客观、疗效满意, 但主观满意度低于客观解剖成功率, 对性功能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有研究显示, 改良全盆底重建术中的前盆底重建有助于膀胱解剖及功能的恢复, 近期解剖改善好, 但需要长期随访[16]。本组资料显示, 新术式组术后在PFDI-20即总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术后患者生命质量较术前改善。术后各期间随访中, POPDI-6、PFDI-20及UDI-6评分上有逐渐减小趋势, 但并没有差别, 这可能与悬吊的部位逐渐纤维化形成有力的支持力量有关, 有待进一步随访。术后网片暴露影响采用此手术患者的生命质量。而网片暴露也是FDA通告的一个重要方面。
质量疗效 篇6
在影响中药疗效的诸多因素中, 药材质量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所以, 必须保证药物质量, 促进有效成分的溶出和吸收, 增强药物疗效, 发挥最佳效能。
1 产地不同与药材质量
目前, 我国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资源总数约为12807种[1]。如药用植物的甘草、羌活、麻黄、冬虫夏草, 药用动物的蟾酥、蜈蚣、斑蝥、蝉蜕, 矿物的朱砂、石膏、芒硝、自然铜等。这些药物生长的生态环境相对特定, 当发生变化时其生理化学特性随之变化[2,3], 药物有效成分含量会出现差异, 此即所谓道地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产地对药物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正如《本草衍义》指出[4]:“用药必须择洲土所宜者, 则药力具, 用之有据”。《本草蒙筌》曰[2]:“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 自异寻常。谚云:一方风土养万民, 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药也”。李时珍的道地药材观点更为明确, “性从地变, 质从物迁, ……沧击能盐, 阿井能胶, ……将行药势, 独不择夫水哉?”[2]。强调了气候水土自然与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要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 如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 内蒙的黄芪, 山西的党参, 甘肃的当归, 宁夏的枸杞, 青海的大黄, 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 云南的三七、茯苓, 山东的阿胶, 浙江的贝母, 江苏的薄荷, 广东的陈皮、砂仁等, 均为道地药材[4], 是由药材原物种的优良性质决定的, 如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为黄芪的原植物, 前者疗效好, 为道地药材绵黄芪的原植物来源;大黄有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之分, 前两种品质最优良, 是地道药材西宁大黄、漳州大黄和铨水大黄的原植物来源。人工引种应保证道地药材的优良品种与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 保证生长发育状况良好, 产量较高, 活性成分含量丰富, 临床疗效才能最佳。
2 品种与药物质量
中药种类繁多, 各地用药习惯和名称有的也不同, 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 致使中药品种十分复杂。如贯众来源于6科35种植物, 白头翁来源于4科20余种植物。这些药物品种只有少数临床功效相似, 大多数药物由于品种不同, 药物作用有明显差异, 有的其所含成分亦相差甚远, 如川木通是毛莨科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 关木通是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的干燥藤茎, 两药均味苦性寒, 入心, 小肠与膀胱经, 善利水通淋, 泄热, 通经下乳, 主治湿热淋痛, 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之心烦尿赤以及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 湿热脾痛;但川木通长于清热利尿, 主治湿热淋痛之症。关木通长于清心火, 主治心火上炎或心火下移小肠之症。
3 采集时间与药物质量
药物采集时间与其质量有关。陶弘景谓:“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 谓春初津润始萌, 未充枝叶, 势力淳浓也。至秋枝叶干枯, 津润归于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 秋宁宜晚, 花、实、茎、叶, 各随其成熟尔”。李杲谓:“凡诸草、木、昆虫, 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 则性味少异;失其时, 则气味不全”。《用药法象》说:药材的“根叶花实, 采之有时。……失其时, 则性味不全”。《千金翼方》认为“采药不知时节, 不以阴干, 暴干, 虽有药名终无药实, 故不依时采取, 与朽木不殊, 虚费人工率无裨益, 早则药势未成, 晚则盛时已歇”。现代研究也证明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与生长期密切相关, 要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为最佳采集时间, 如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甜素的含量6.5%, 开花前期10.5%, 开花盛期4.5%, 生长末期3.5%, 故开花前期采集为佳[2];槐米是植物槐树的花蕾, 含有多量芦丁, 最高可达28%, 如已开花、结果, 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 故花蕾含苞欲放时为最佳采集时间;薄荷在生长初期, 挥发油中几乎不含薄荷脑, 但至开花末期薄荷脑含量则急剧增加, 故开花末期为最佳采集时间;人参有效成分人参皂苷, 以6年生者含量较高;同龄人参, 夏季含量又高于冬季。故人参9月初采集为佳;桑螵蛸以3月中旬采收为最佳时间过迟则卵化生出小螳螂而失效。“适时是宝, 过时是草”, 只有适时采集药材, 才能确保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 疗效最好。
4 炮制与药物质量
炮制是否规范也可影响中药材质量。《太平圣惠方》云:“炮制失其本性, 虽有疗疾之名, 永无必愈之效, 是以医者务必殷切注意”。清代张仲岩说:“炮制不明, 药性不确, 则汤方无准而症无验也”。《本草蒙筌》[3]指出:“凡药制造, 贵在适中, 不及则功效难求, 太过则气味反失……”。可见中药炮制工艺是否合理, 方法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如大黄素泻下峻烈, 炮制后降低了结合型蒽醌和二蒽酮衍生物含量, 泻下减轻;熟大黄泻下缓和, 可减轻腹痛不良反应, 增强活血化瘀之功;酒制后引药上行, 以清上焦实热;大黄炭泻下极微, 有止血作用。再如生地凉血, 熟地补血;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 蜜制后辛散作用缓和, 止咳平喘作用增强。生斑蝥在84℃开始升华, 升华点100℃, 米炒斑蝥锅温为128℃, 既适合于斑蝥素升华, 又不至于温度高致使斑蝥焦化, 米炒后毒性减弱, 并矫其气味可内服, 以通经, 破症散结为主。
5 适宜的贮藏与保管
《本草蒙筌》[3]指出:“凡药藏贮, 宜常堤防。倘阴干、曝干、烘干未尽去湿, 则蛀蚀、霉垢、朽不免为殃……粗糙悬架上, 细腻贮坛中。人参须和细辛, 冰片必同灯草……辛烈者免走泄, 甘美者无蛀伤。陈者新鲜, 润者干燥。用斯主治, 何虑不灵”。可知药物贮藏与保管的方法是否正确、得当, 直接影响药物质量, 进而关系到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炮制品所含成分复杂, 要求贮藏保管的方法各不相同, 若贮藏方法不当极易发生虫蛀、霉变、走油、挥发, 有效成分含量减低, 影响疗效。如西红花则易失油变色而干枯;麝香易挥发散失气味;人参、冬虫夏草等易受潮生虫发霉;薄荷、麻黄在露天放置1个月发酵后, 有效成分麻黄碱、薄荷脑几乎全部损失, 疗效减低。为保证中药材质量应采取仓储养护, 而仓储养护的方法中最好用气调养护, 具有防虫杀虫、防霉抑霉、防止泛油、变色、走失气味以及无残毒, 不污染环境, 对人体健康无影响;同时能减低费用、减少损耗, 保持药品质量等优点。应根据不同药物的特性采取分类保管养护, 严格控制温湿度, 保证药材质量, 确保疗效。
6 科学的煎煮时间
古人云:“煎煮之法, 最宜深究, 药效与不效, 全在乎此”。显然煎药方法, 时间是否适度, 直接决定药物疗效的发挥。中药大多数用干品, 有一定体积和厚度, 煎煮时必须室温下用冷水浸泡, 使药面湿润变软, 细胞膨胀, 先溶解有效成分, 在组织内产生渗透压而扩散在组织外水中, 这可避免煎煮加热对药物所含蛋白质凝固, 淀粉糊化而影响煎出有效成分。如白头翁浸泡30 min, 煎得药汁比未经浸泡煎得药物抑菌作用强;解表药质地轻, 含挥发性, 吸水力强, 有效成分易煎出, 头煎掌握在10~15 min左右, 二煎10 min左右;一般药物根据作用决定煎煮时间1 h左右, 以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达到治疗效果。中药应煎煮三次, 一煎15~20 min, 二煎20~30 min, 三煎30~60 min。合并3次煎液混匀, 3次合煎液约500~600 m L, 分3~4次口服, 每次150~200 m L左右, 这样以利于维持体内有效浓度。好处在于一煎15~20 min左右保存了易挥发性药物的有效成分, 二、三煎中使质地细密的滋补药类药物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煎出, 这不但解决了特殊药物需先煎后下的问题, 还保持了药物有效成分, 提高了药物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钟文.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2]张贵君.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M].北京:中国中医学出版社, 2000.
[3]明·陈嘉谟 (撰) , 王步民 (点校) .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
质量疗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46例神经性皮炎患者, 其中男患者29例, 女患者17例, 年龄在16~67岁, 平均年龄为 (36±5.75) 岁;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为四肢大片红斑、丘疱疹、丘疹、轻度水肿等。
1.2 药物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
1.2.1 仪器与药物
仪器选择日本岛津24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药物主要为醋酸地塞米松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0122-9603) , 醋酸地塞米松 (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20000505) , 醋酸地塞米松搽剂 (新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制, 批准文号:苏药制字H04002880, 批号:020126) 药用级乙醇、甘油、二甲基亚砜等, 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2 处方与制备
处方:醋酸地塞米松:1.0g, 二甲基亚砜400m L, 无水乙醇:20m L, 乙醇:适量, 甘油200m L, 制成总量共为1000m L。制备:称取醋酸地塞米松溶于无水乙醇中, 依次加入二甲基亚砜、乙醇及甘油至全量, 搅匀, 分装即得。
1.2.3 鉴别与检查
本品的性状应为无色澄清溶液, 并有特殊臭味, 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IT有关搽剂项下的规定。地塞米松的鉴别: (1) 取本品适量, 置水浴上蒸干, 取残渣加硫酸2m L使其溶解, 放置数分钟溶液即显黄色或红棕色, 将此溶液倾入水中, 即析出黄色絮状沉淀。 (2) 取上述残渣, 加甲醇1m L, 微温溶解后, 加热的碱性酒石酸铜试液1m L, 即发生红色沉淀。检查方式应符合搽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ⅠT)
1.2.4 含量的测定
(1) 测定条件。空白试验:选取按照处方、工艺制备的不含醋酸地塞米松的阴性样品10m L, 将其置放于干净的蒸发皿中, 再加入稀盐酸0.8m L, 后入水浴蒸发。待水浴蒸干后, 以一定剂量的无水乙醇对残渣进行洗涤, 并定容于10m L的量瓶中, 并在波长300~500nm处进行紫外法扫描, 结果测得其在300nm处几乎无吸收, 但在480nm有最大吸收。 (2) 稳定性试验。取供试品溶液, 于室温下放置, 并按照样品测定项下的测定方法对其进行处理, 再分别于0、15、30、60、120、240min内对同一样品的300nm处吸收度进行测定。通过测定结果可见, 其分别为:0.4515、0.4517、0.4517、0.4520、0.4520、0.4520。由此可见, 其供试品溶液在240min内测定结果稳定。 (3)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称取105℃干燥恒重, 10mg的醋酸地塞米松对照品, 以适量无水乙醇对其进行溶解, 再定容于100m L的量瓶中。将以上溶液用无水乙醇分别稀释成每毫升含醋酸地塞米松2.07、6.21、10.35、14.49、18.63μg的溶液, 并加1m L氯化三苯四氮唑试液摇匀, 再精密加1m L氢氧化四甲基铵试液摇匀。于室温23—25℃的暗处放置0.5—1h, 以分光光度法在300nm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度。以溶液浓度 (C) 为横坐标, 吸收度 (A) 为纵坐标, 进行标准曲线绘制, 通过计算, 通出线性回归方程式为: (n=5, P<0.01) , 通过实验可见, 当醋酸地塞米松的浓度保持在2—20μg/L范围内时, 其线性关系良好, 符合比尔定律。 (4) 方法回收率与精密度。按处方比例, 分别配制高、中、低三种浓度的样品, 并精密吸收样品5m L, 将其置于干净蒸发皿中, 加入稀盐酸0.4m L, 在2min之后水浴蒸发, 待水浴蒸干后, 将残渣用适量无水乙醇进行洗涤, 并定容于100m L的量瓶内, 在30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代入回归方程式, 计算方法回收率与精密度。通过详细计算得知, 处方中其它成分对醋酸地塞米松的含量测定基本不会造成干扰。 (5) 样品测定。精密吸取样品10m L, 并按照第 (4) 项的处理方法, 对其吸收率进行测定, 并代入回归方程式, 对样品中含量进行计算。通过对4个不同批号的样品进行测定可见, 4批样品主药成分醋酸地塞米松的含量在标示量的92%108%, 其与中国药典2005版一般外用制剂含量的规定相符合[2]。
1.3 用药方法
本中心所收治的46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均给予醋酸地塞米松搽剂进行治疗, 每日用药3~5次, 连续用药7d后, 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1.4 评价标准
神经性皮炎患者的疗效标定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种。痊愈:患者的皮损现象完全消退;显效:患者皮损消退在70%以上;有效:患者皮损消退在30%69%, 无效:患者皮损消退在30%以下, 或者其症状改善不明显, 皮损无明显变化[3]。
2 结果
通过对46例神经性皮炎患者以醋酸地塞米松搽剂进行治疗之后, 有39例患者痊愈, 占84.78%, 6例患者治疗显效, 13.04%, 1例患者治疗有效, 2.18%, 总有效率为100%。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46×100%。
3 讨论
醋酸地塞米松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其主要具有消炎止痒、抗过敏、抗休克的作用, 临床上以醋酸地塞米松为主要药物, 辅以透皮吸收剂二甲基亚砜、甘油等所制备的醋酸地塞米松搽剂, 对抑制患者结缔组织增生、减少炎症渗出、降低细胞膜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因此, 醋酸地塞米松搽剂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皮炎、湿疹、皮肤病当中[4]。
本次研究中, 利用稀盐酸与醋酸铝的反应生成醋酸, 通过水浴蒸干, 使醋酸等完全挥发之后, 再将残渣用乙醇分次洗涤与定容, 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醋酸地塞米松的含量进行测定, 可以有效地排除其他物质对醋酸地塞米松含量测定的干扰, 因此也可准确、方便地测定出本制剂的主药含量, 从而起到了质量监控的目的。
本中心将收治的46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均给予醋酸地塞米松搽剂进行治疗,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且在观察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情况, 由此表明临床上用醋酸地塞米松搽剂治疗神经性皮炎, 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无刺激、无过敏反应等优点。
综上所述, 采用醋酸地塞米松制备搽剂, 其制备工艺简单, 质量可控, 且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治疗慢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病中优先考虑使用。
摘要:目的 对醋酸地塞米松搽剂质量控制与临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本中心门诊部收治的46例神经性皮炎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醋酸地塞米松为主药制备搽剂对患者进行治疗, 并用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醋酸地塞米松的含量进行测定, 再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本次研究中, 主药成分醋酸地塞米松的含量在标示量的92%~108%, 其与中国药典2005版一般外用制剂含量的规定相符合。而采用醋酸地塞米松搽剂治疗的46例神经性皮炎患者, 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采用醋酸地塞米松制备搽剂, 其制备工艺简单, 质量可控, 且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治疗慢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病中优先考虑使用。
关键词:醋酸地塞米松搽剂,质量控制,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卢晓梅.HPLC法测定醋酸地塞米松搽剂中醋酸地塞米松的含量[J].齐鲁药事, 2011, 9 (9) :507-508.
[2]许丽萍.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联合菟丝子治疗带状疱疹38例临床疗效[J].新疆医学, 2013, 25 (7) :109-110.
[3]王锦芳.HPLC法测定地利地百喷雾液中的地塞米松磷酸钠的含量[J].海峡药学, 2013, 7 (7) :195
质量疗效 篇8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服务,肺癌,放疗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恶性程度高, 患者生存期短, 对于中晚期肺癌目前仍以姑息治疗为主[1], 放疗是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放疗的毒副作用很多, 患者在接受完放疗后多出现许多心理反应如抑郁、焦虑情绪, 抗拒化疗甚至陷入绝望。因此个体化护理干预对于化疗后的肺癌患者显得尤为重要。本院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肺癌放疗患者实施了个体化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92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均符合第7版《内科学》肺癌诊断标准, 且经病理活检确诊;其中男59例, 女33例;年龄17~69岁, 平均年龄 (39±14) 岁;肿瘤直径1.2~8.4cm, 平均 (4.5±3.1) cm, 组织学分型:鳞癌35例, 腺癌47例, 腺鳞癌10例。文化程度:文盲3例, 小学21例, 初中13例, 高中38例, 大专以上1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个体化护理组) 和对照组 (常规护理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内容进行, 包括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治疗副反应的护理;观察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按个体化护理服务措施实施系统化、个体化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充分评估患者的一般资料, 包括年龄、职业、婚姻生活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心理以及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态度、对药物治疗及护理的认识水平情况, 综合分析后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护理方案。 (2) 环境护理:要求护理人员着装整洁, 病房保持光线自然柔和, 及时消除强光刺激及噪声, 室内布置在便于治疗的前提下趋向于家庭化, 允许家人陪伴及鼓励亲友探望, 使患者感受到舒适和温暖。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 多鼓励患者家属在生活、生理以及心理上关心患者; (3) 并发症护理:多数癌症患者会并发很多症状, 护理人员应主动加强与医生沟通协调, 根据患者症状种类、疾病阶段以及轻重程度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护理方案, 如对患者的疼痛、恶心以及癌性疲乏的有效控制, 对于生活能力降低的患者应给予充分的生活照顾, 并鼓励患者尽量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使其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 (4)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患者的心理疑惑提供有效应对, 评估患者家属及社会支持系统, 指导家属合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绝望、抑郁的消极情绪, 根据患者的不同时期、心理状态, 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5) 健康教育:及时纠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及偏见,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提供疾病相关信息, 如治疗方式、预后、治疗不良反应以及护理信息等, 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2]。
1.3 评价指标
(1)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分, 主要包括8个维度, 36个条目。 (2) 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健康宣教等[3], 在患者出院前1d进行调查, 由专业人士指导填写, 当场收回并统计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中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满意36例, 比较满意8例, 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5.65% (44/46)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满意22例, 比较满意15例, 不满意9例, 护理满意度为80.43% (37/46) ,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59 5, P<0.05) 。
3 讨论
现代护理学的含义早已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改变, 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同时医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而护理服务作为医院的一种形象标志, 无疑成为了医患两者关系的润滑剂。由于患者文化层次、社会背景以及病程的不同, 对护理服务要求也不尽相同[4], 因此, 护理人员面对不同的患者, 宜结合其自身实际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本文结果表明, 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笔者分析, 个体化护理干预是根据患者病情、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生活习惯、情绪以及家庭情况制定的干预计划, 以评估为基础, 干预为核心, 疗效为重点的原则[5],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 同时根据患者需求和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避免了护理过程中仅凭直觉和经验的盲目性,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对肺癌化疗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服务, 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宿翠芳, 孙桂臻, 赵桂红, 等.67例肺癌患者心理干预护理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 2013, (01Z) :338.
[2]郭雅娣.肺癌放射治疗与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 13 (10) :389.
[3]龙会兰.优质护理服务在肺癌同步放化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22) :23-25.
[4]韩芳朵, 李碧珍.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0 (31) :3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