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效

2024-12-15

心理疗效(精选10篇)

心理疗效 篇1

冠心病是一类经典的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不良的心理反应不但是冠心病的发病诱因之一,还可发生严重的后果。许多研究也表明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冠心病的整体疗效,并改善预后及转归[1,2]。国内的文献也报道了对冠心病病人的心理护理[3],但心理护理形式单一,仍较多采用心理支持及指导等措施,而未采用同属心理治疗的其他有效的方式,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本研究选用受过心理咨询专业训练的护士来制订心理干预措施,将其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当中,有效地提高了心理护理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病人120例,均符合1997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1]。将12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4岁~76岁,平均56.35岁;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8岁~73岁,平均55.94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对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资料进行调查分析,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疾病类型等。病人入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试,首次测试于住院1周内完成。对干预组病人在常规心内科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由受过专门训练的责任护士实施。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心内科治疗和护理。4周治疗结束后,再次用SAS和SDS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试。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SAS和SDS的评分情况及疗效进行比较。

1.3 心理干预

对干预组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时间4周,具体方法如下。

1.3.1 支持疗法

对病人热情、体贴,耐心帮助病人减轻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以移情的态度理解病人的痛苦和感受,尊重病人的想法,嬴得病人的信任,从而深入病人内心,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鼓励病人讲出自己的痛苦和忧虑。调动家人的积极性,强调家庭支持在病人治疗和恢复期的责任和作用,除去病人的后顾之忧。针对病人的心态鼓励家属探视。护士以实例向家属说明探视与病人情绪变化、病情发展的关系。对家中无亲人或家属因工作忙不能来探视的病人,应主动抽时间多与病人聊天,关心和体贴他们,避免产生被遗弃感。

1.3.2 认知干预

由冠心病专家为病人介绍冠心病的有关知识,如病因、发病机制、并发症及治疗措施,并提供冠心病专科的光盘教学。告知病人多数冠心病目前尚不能根治,要持之以恒,坚持长期综合治疗,预防各种感染,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等。纠正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嘱病人进行体育锻炼,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与运动呈负相关,运动能降低血压,调节血管张力,降低周围血管紧张度,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及解除微血管痉挛[4]。体育锻炼要因人而异,根据病情、体力、性别、年龄选择合适方式,要长期坚持并有规律的运动。讲授负性情绪对冠心病的发生、治疗及预后影响的重要性,学习正确对待不良生活事件的方式及改善负性情绪的方法。

1.3.3 个别心理治疗

运用倾听、澄清、鼓励、保证、暗示、预防性谈话等方法全面了解和评价病人及家庭有关情况,根据病人性格特点帮助消除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指导控制良好情绪。治疗每周2次,每次30 min。

1.3.4 放松疗法

在神经、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指导语录音播放中逐渐达到全身肌肉放松,思想情绪放松,呼吸放松,从而使交感神经活动性降低,消除精神压力,缓和精神紧张。保持训练环境的安静,噪声会引起病人紧张,肌肉无法放松。治疗每周3次,每次30 min。

1.3.5 互相支持

安排相同疾病的病人住在同一间病房,并引导病人互相交流感受,分享经验,相互支持和鼓励。安排病情稳定的病人现身说法,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1.3.6 药物疗法

对于严重焦虑、抑郁的病人根据医嘱给予抗精神病的药物以减轻病人的焦虑、抑郁症状。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进步: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与心电图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 13.0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

120例病人中,焦虑、抑郁发生例数为107例,占89.2%。

2.2 SAS和SDS的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入院时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干预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受心理因素影响很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既往多侧重于药物和饮食疗法,忽略了新医学模式中的心理干预方法。现代医学已经证实,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郁闷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5]。有文献报道,冠心病病人由于担心并发症的发生及长期服药等原因而存在负性情绪[6]。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负性情绪不但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冠心病发生后出现的复杂的心理反应对冠心病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有明显影响。

本研究对冠心病病人的负性情绪进行了心理干预,结果发现干预组心理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冠心病病人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纠正病人的错误认知、支持性的心理治疗、行为训练、冠心病知识的宣传和个别咨询,能够显著缓解病人的负性情绪。本研究显示,干预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冠心病病人的负性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对治疗冠心病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应重视对病人的心理干预,调整心态,纠正负性情绪,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冠心病病人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稳定病人情绪,消除焦虑、抑郁等症状,改善躯体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心理干预不仅能有效地缓解负性情绪,而且通过认知的改变,减轻了负性情绪对躯体状态的影响,提高了临床疗效。

4 小结

在护理冠心病病人过程中,根据病人的生理、心理、病理等特点,积极进行心理干预。经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消除心理障碍,使病人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了病人的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减少了痛苦,能早日康复,提高疗效,同时减少了负性情绪,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笔者深切体会到,要使冠心病病人早日康复,只靠先进的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护理人员的理解、友爱和细心的护理。心理护理是建立这种理解和友爱的桥梁,因此,每个护理人员都应责无旁贷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解瑞东,祝亮华,马卫华.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6):95.

[2]薛华,刘翠霞,李彩英.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3):2832.

[3]杨青.冠心病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063.

[4]江一清,刘朝中,朱国英.现代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45-571.

[5]陈建平,顾卫平,卢平滨,等.冠心病病人情绪障碍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3):143-144.

[6]高荣慧,李晓榕.运动对老年血压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21.

心理疗效 篇2

744400甘肃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内科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康复治疗在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影响。方法:对66例中风患者在体育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出院后进行随诊2年,以该院1999年12月~2003年1月进行体育康复治疗出院的中风患者46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出院2年后社会回归率及精神抑郁患病率。结果:2年后治疗组社会回归率为90.90%,对照组社会回归率为65.21%,精神抑郁患病率治疗组为25.75%,对照组为54.35%,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风患者在进行体育康复治疗时配合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可明显地提高患者回归社会率,减少精神抑郁症的发生。

关键词 心理康复治疗 中风康复治疗 社会回归率 精神抑郁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85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以我院2003~2006年入院的66例中风患者为治疗组,出血性脑血管病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42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38~77岁,平均58±3.4岁。平均住院时间18±2.4天。以我科1999~2002年进行中风康复治疗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出血性脑血管病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男18例,女28例,年龄42~81岁,平均61岁,平均住院天数17±2.2天。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

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入院病残程度分级,予以内科保守治疗,中风康复体育疗法[2],并配合针灸、按摩等理疗措施。在此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出院时均进行出院病残程度分级。对照组及出院后治疗组的患者均由心理康复人员进行每半年1次的随诊及心理康复指导,连续2年。随诊重点为参与家庭、社会日常活动能力。随诊结束时所有患者均进行抑郁自评量表(简称SDS)评定。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病残程度0级,上下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行走自如,生活能自理,可进行轻中度体力劳动或日常脑力劳动,社会回归能力良好;②显效:病残程度1~2级,能独立行走或需扶杖行走,生活基本能自理,可进行部分轻体力劳动或部分脑力劳动,社会回归能力一般;③有效:病残程度3~4级,上下肢功能改善,可独立扶杖行走但需有人随时照顾,生活部分自理,能进行部分脑力劳动,社会回归能力较差;④无效:病残程度5~7级,治疗前后上下肢功能无明显改善,不能进行任何劳动,无社会回归能力。

抑郁症的判定:指数在50%以下为正常(无抑郁症状);指数50%~59%为轻度抑郁;指数60%~69%为中度抑郁;指数70%及以上为重度至严重抑郁。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病残程度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随访2年后回归社会率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两组随访2年后抑郁症比较,见表3。

讨 论

一般来说脑卒中后神志清醒者(包括原有意识障碍经治疗恢复者)的主要心理变化是:①恐惧,怕病治不好。②绝望,对疾病的治疗无信心,自己会成为一个残疾的人,人生的意义到此结束。③烦躁焦虑,主要来自对职业、家庭生活、老人的抚养、孩子的教育和就业等等的忧虑。④担心,担心自己病不会好而将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总之悲观失望、情绪不稳,对未来的生活丧失了信心。

对于脑卒中患者我们认为应首先向病人家属及意识清楚的病人详细说明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认真听取患者对治疗的意见及建议、对未来担忧的诉说,体贴理解患者的担忧及恐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及家属逐渐消除恐惧心理,树立信心,增加其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分散他们对疾病的不良情绪和注意力。评定患者的机体能力,对患者独自可以完成的动作行为也予以积极鼓励,鼓励病人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对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夸张式的鼓励。指导病人重建病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内容,根据自己的文化素质、体力培养自己的爱好,展开新的生活,鼓励他们参加娱乐活动。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及道德教育,要求家属对病人要热情关心,多与他们交谈,面色和蔼,在帮助患者洗脸、喂饭、洗澡、处理大小便,翻身等过程中不要有任何不耐烦情感,不要说任何伤感情的话,使病人感到不孤单,有继续生活的勇气,从而借助病人家属的力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并贯穿治病全过程。积极进行集体心理治疗,让患者在既有正常人,也有其他偏瘫病人环境中生活学习,使偏瘫患者既容易与同病患者沟通,互相交流,也可以有机会模仿正常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使患者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进行社会认知能力的康复。对病情稳定的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可进行户外观光,看电视,听广播,或看书读报,使患者能够及早融入社会。加强支持性心理治疗,采取疏导、劝说、解释、培养兴趣等方式来帮助病人承受残疾。出院后的随访要积极和患者、家属联系,使患者不良的情绪及时得以了解,有利于我们对症下药,提高心理康复治疗成功率。同时必须坚持,使患者有一种被关怀的情感,有利于患者心理康复。医务人员的亲切态度、暖人话语、权威性的解释和暗示,均影响偏瘫患者的感受、认知情绪和行为,这样更有利于调整患者的心态[5]

对照组发病后2年回归社会率较差,大多数患者对自己的能力不能认识或认识不足,也就不能较好的融入整个社会中去,并且精神抑郁症患病率明显升高。治疗组在发病2年后回归社会率较高,生活积极向上,有较强的进取精神,精神抑郁症患病率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也明显降低。

总之,在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今天,对脑卒中患者积极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瑞妍,邢饴刚.脑卒中后抑郁.新医学杂志,2007,38(7):424

2 朱熊兆.心理干预与免疫调节.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3.

3 中华医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4 赵明伦,主编.脑血管病人的抢救与康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45-250.

心理疗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TURP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2例以及对照组4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均为男性。其中对照组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69.3±3.2)岁;观察组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70.3±3.5)岁。研究中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和年龄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其方法如下:

1.2.1 健康宣教:

由于患者对前列腺增生病情以及TURP术式的不了解,往往会担心手术是否有效、术后恢复是否良好以及手术的安全性等。在对患者护理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的发病原因、疾病预后以及术中相关注意事项等,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从而提升患者的认知度和自信心。

1.2.2 认知干预:

老年患者认知功能较低,因此在与患者沟通时需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表示理解和同情,同时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想法,改变患者的错误认识,同时告知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病情恢复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为患者讲解成功案例,以周到的服务使患者转移疾病本身的注意力。

1.2.3 日常护理:

术后应当保证病房室内通风,告知患者注意保暖,术后使患者取斜坡卧位。同时可为患者播放轻音乐或提供相关的报纸、书籍阅读;在病情有所好转的前提下尽早锻炼,活动四肢等方式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结构,多食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以及膳食纤维,严禁辛辣食物和烟酒。

1.2.4 家庭干预:

家庭是老年患者的精神支柱,同时老年患者不想拖累自己儿女和家庭,会出现较为悲观的心态。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情感以及认知等心理干预,可让患者家属陪同在患者床边照顾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降低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采用SDS量表(抑郁状态量表)以及SAS(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心理情况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SDS评分为(44.6±8.5)、SAS评分为(42.3±8.5)分;观察组SDS评分为(32.3±4.2)、SAS评分为(35.3±4.8)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的心理干预是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活动和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从而帮助患者达到预期的治疗计划[2]。前列腺增生主要以老年患者居多,同时再加上认知功能较低以及反应迟钝等给治疗造成了一定影响[3]。心理干预通过健康宣教、认知干预以及行为干预等,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4]。

综上所述,在对TURP术患者治疗前采用心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心理,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明莹,阮明辉,王云娥,等.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3,9(4):21-24.

[2]韩英.心理干预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4,21(2):129-130.

[3]何丹.心理干预对减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出血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7(3):641-642.

心理疗效 篇4

【关键词】心理护理;直肠癌;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80-01

直肠癌是我国消化道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并且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患者在心理、思维、情感上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给治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在身、心两方面达到康复至关重要。我院对45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直肠癌患者90例,经肠镜病理切片均确诊为直肠癌,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为40-78岁,平均年龄62.8岁;行Dixon手术56例,Miles手术34例,均在全麻或椎管内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和用药等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术前心理护理干预:在日常护理中加强对患者的卫生指导和健康宣教,帮助患者学习有关治疗、护理直肠癌的相关知识和正确的造口护理方法,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并且知道当发生病情变化时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发放科室联系卡,当患者有问题时能够及时提供相应的电话咨询和必要的帮助,以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对患者的近期情况进行了解,通过与患者交谈掌握患者是否有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悲观消极的心理反应。要耐心、细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由于患者常担心自己的手术是否会成功易产生焦虑等心理,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时刻面带微笑,让患者感到温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的恐惧和担心等消极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术中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之后,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恐惧、不安、孤独无助等负面情绪,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态度要和蔼、动作要轻柔。对于清醒且有恐惧心理的患者,要轻握患者的手并指导其进行深呼吸,并与患者谈论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以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的情绪。当对患者进行麻醉时,要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并告诉患者麻醉后的身体反应,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同时还要注意各体征参数的变化,如有异常,立即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或者告知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护理人员要避免遇到惊慌失措而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与医师的交流要恰当,要避免谈论手术之外的其他话题和内容,以免为患者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同时分散医生的注意力。除在手术需要之外,要注意不暴露患者的隐私之处,尤其是年轻女性,使患者感到被尊重。

术后心理护理干预:手术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患者身上的消毒液和血迹,并为患者整理好衣物,盖好被子注意保暖使患者以干净整洁的形象出现在其家属面前,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关心。由于患者迫切想知道手术结果,应在患者清醒后第一时间告诉其手术结果,减少患者的对手术结果的担心。术后有些患者首次见到腹壁上自己的肠黏膜,会有恐惧、害怕、甚至厌恶自己的心理变化,情绪不稳定等,要细心、耐心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用真心和诚心安慰、支持和鼓励患者;同时还要联合家属一起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鼓励患者尽早动手学习人工肛门的护理方法,促进其心理康复,增强其重返社会的信心。

1.3 评价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SAS共20题,每题4个选项,分别以1-4分计算,各项相加总分为实际得分,并将分数转换为标准分计算,分值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严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来测量患者的抑郁程度: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采用24项 HAMD量表测量患者的抑郁程度,每个问题分别按0-4分的5级评分。抑郁程度越轻,总分越低,相反总分越高。调查表在入院时和出院前由患者自行填写。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很多直肠癌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永久性人工肛门,而人工肛门改变了排便途径,且不能随意控制,术后也将出现周围皮肤炎症、红肿、造口出血等并发症,这些都使患者感到无比焦虑,从心理上、生理上、生活上和工作上都带来不便。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焦虑不安、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能改善疾病转归,恢复健康,提高他们重归社会活动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17,142.

[2]黄丽,汤水琴.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J].中国肿瘤,2002,12 (11): 712.

[3]邓吟吟,叶芳.护理干预对直肠癌Miles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7): 52-53.

心理疗效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糖尿病足治疗的124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2例, 其中男32例, 女30例, 年龄 (67.9±6.3) 岁, 糖尿病病史 (10.02±5.23) 年, 病情程度:I级18例, II级16例, III级15例, IV级13例。实验组62例, 其中男31例, 女31例, 年龄 (68.3±5.9) 岁, 糖尿病病史 (9.89±6.07) 年, 病情程度:I级19例, II级17例, III级14例, IV级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史、病情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同的临床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 (1) 护理人员多与患者进行交谈, 以此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并作出评估。交谈时要注意沟通技巧, 学会聆听, 通过科学的引导使患者宣泄抑郁、焦虑的情绪, 对患者表示出理解和关心, 使其心理开始放松。 (2) 及时正确地给患者讲解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 并对相关治疗和护理措施做出解释。通过介绍成功的病例为患者增加信息, 消除恐惧。 (3) 与患者共同分析当前的心理状态及其诱因, 鼓励患者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 (4) 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 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 通过关心和呵护患者, 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爱。 (5) 医院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环境, 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干净, 各仪器的音量尽量调低。尽量避免使患者看到其他患者的抢救, 减少不良刺激。

1.3 评价方法

(1) 依从性评价, 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对患者依从性评级, 共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2) 临床效果评价:将临床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3]。痊愈:溃疡痊愈, 伤口愈合, 感染得到完全控制, 坏疽组织被清除以后, 残端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包裹, 并被新生的皮肤所覆盖, 血糖控制好。显效:溃疡和伤口缩小1/2以上, 基本能够控制化脓性感染。坏疽部位被清除后, 新生的肉芽组织和皮肤能够包裹残端, 但是不完全, 血糖水平控制中等。有效:溃疡和创口缩小均<1/2, 化脓性感染有所减轻, 坏疽组织被清除后, 残端有肉芽组织和皮肤生长, 但是包裹不好, 患者血糖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好, 溃疡、坏疽病灶无改善甚至加重, 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或者加重。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实验组患者优良率为91.94%, 对照组依从性优良率为74.1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16%,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9.3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一种以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神经病变为基础的足部并发症。糖尿病足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 同时伴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现在的研究显示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血管的病变, 导致肢端组织的缺氧缺血、周围神经病变, 导致肢体的感觉异常甚至缺失[4]。有研究认为, 患者的心理因素影响着糖尿病足的发展, 精神的紧张、焦虑、恐惧、愤怒等因素可以影响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等多个系统, 使得患者外周的微循环系统收缩, 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5]。因此, 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患者的心理健康护理也十分重要。根据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成为成功治疗的因素之一。

此次研究中, 笔者选择性别、年龄、病程、糖尿病足程度无显著差异的两组共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在医患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上, 医护人员理解患者, 帮助患者宣泄情绪、分析原因, 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6]。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糖尿病足治疗有效率为95.16%, 对照组为69.35%,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依从性优良率为91.94%, 对照组为74.19%,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更有利于提高糖尿病的疗效,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方巍.不同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9) :89-90.

[2]李观妹.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8) :23-24.

[3]安吉军.心理引导在糖尿病足病患者护理中的意义[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5) :88-89.

[4]梁秀凤, 梁胜玲, 王雪玲, 等.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 (6) :405-406.

[5]阮昕.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及心理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 :102-103.

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 篇6

脑卒中的心理治疗就是在患者入院后即疏导患者面对现实, 针对不同患者、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采用相应的松弛疗法, 规律饮食、运动, 保持情绪乐观, 避免心理负担过重, 以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预后的不利影响, 使患者及家人明白疾病的治疗不能只单独依靠医护人员, 只有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脑卒中的心理治疗必须建立在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 通过日常安慰、支持、帮助、耐心解释使患者接受现实, 配合治疗, 同时通过病友间的现身说法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和行为, 为治疗和康复提供最佳的心理环境。

1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分析

脑卒中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生活突然不能自理, 需他人照顾, 加之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 情绪波动较大, 烦躁易怒。对家庭生活质量影响大, 精神极度压抑, 特别是那些未患病前脾气暴躁、在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者一时之间不能适应生活环境, 认为自己被社会淘汰、自卑感重, 一旦患上脑血管病, 更容易出现悲观沮丧、焦虑不安、思虑过度, 甚至放弃治疗。

2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障碍表现多种多样, 并且不同患者、疾病转归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类型也有所不同。主要类型有恐惧、焦虑;抑郁、悲观、丧失信心;依赖性心理。由于脑卒中起病急, 大有病来如山倒之势,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表现出焦虑恐惧, 特别是进展型卒中患者更为突出;恢复期患者往往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患者表现为悲观失望。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若不能及时干预治疗, 将直接影响着本病的疗效及预后。

3 脑卒中患者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脑卒中患者因起病急, 对自身、家庭皆为突发事件, 正如俗话所说“病来如山倒, 病去如抽丝”, 患者对突发的疾病一时无法适应, 尤其是那些预后不良, 遗留有偏瘫、失语等不同障碍的患者, 约有50%以上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以抑郁和焦虑为主[1]。有临床试验证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情初期即进行康复治疗和心理护理, 可明显改善脑局部血液循环, 避免患肢关节挛缩, 防止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并能促进神经细胞再生[2]。有研究发现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的机制除由应激反应引起以外, 还包括脑卒中后所产生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等因素[3]。所以脑卒中后血压的治疗不能只片面地强调药物治疗, 应配合心理治疗。脑卒中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配合早期康复训练, 不仅可缩短治疗时间, 还可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 降低致残率、复发率。

4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治疗

4.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以细致体贴的言行、热情诚恳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患者, 通过日常安慰、支持、帮助、耐心解释使患者接受现实, 配合治疗。脑卒中患者常有偏瘫、失语等症状, 极易导致精神紧张和焦虑, 此时与患者交谈时要语气温和、语言清晰。因不同患者出现的心理障碍的类项不同, 即使是同一患者在病情的不同时期表现的心理障碍也不尽相同, 故对每一位患者不同的心理障碍应采取一对一的心理治疗方式。由于脑卒中起病急, 卒中急性期患者常表现为焦虑、恐惧, 此时应对患者讲解病情, 告知其目前状态只是暂时的, 鼓励患者面对现实, 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在恢复期, 患者常因已遗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对自己的病情恢复悲观失望, 此时应动员家属及患者周围人群配合, 给予患者安慰、支持、帮助。同时不定期召开医患座谈会、病友交流会, 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 通过病友间的现身说法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从而积极配合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只有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关心、体贴、支持、疏导患者面对现实, 坚持康复训练,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 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目的。

4.2 启发患者对疾病要有正确认识, 消除心理障碍, 积极配合治疗

脑卒中急性期应向患者说明本病的有关常识, 让患者明白“人吃五谷孰能不生灾”的道理, 只有消除焦虑与恐惧积极配合治疗, 才能取得良好疗效。李瑞敏认为脑卒中初期需多与患者交谈, 讲解病情, 以其他患者的治疗过程为例证明脑卒中病情是可以好转的, 让患者理解脑卒中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 树立治愈的信心, 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1]。采用相应的松弛疗法, 规律饮食、运动, 保持情绪乐观, 避免心理负担过重, 以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4.3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

由于每名患者心理障碍的表现类型不同, 所以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措施, 同时做好疾病不同时期的心理调整。医护人员应经常巡视病房, 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与交流, 在谈心的过程中态度要诚恳、亲切, 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疏导患者面对现实, 发挥主观能动性。应鼓励患者多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庭和社会活动, 分散其注意力, 消除影响恢复的心理障碍,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期医护人员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康复训练, 向患者讲明主动康复锻炼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后遗症期由于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特别是那些遗留有偏瘫、失语者十分悲观失望, 此时应向患者详细介绍脑卒中后病情的演变过程, 使患者认识到脑卒中的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只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后遗症即会有所好转;如果长期悲观失望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对恢复不利, 且因精神紧张、焦虑使血压升高, 容易使病情反复或恶化。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可使病情进一步好转。

4.4 做好健康宣教, 动员社会共同参与支持

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病情, 指出脑卒中后的恢复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 鼓励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加康复锻炼。给患者讲解心理健康的知识, 指出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 才能增强食欲和睡眠,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4]。脑卒中虽是个体疾病, 但治疗不能只依赖医护人员, 而应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患者。廖雅娟认为建立病友间的情感支持, 推动病友间互相交流病情、互相帮助支持;建立家庭的亲情支持, 只有家庭温暖, 患者身心才会健康;建立朋友邻里间的社会支持, 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照顾[5]。通过社会共同的参与和支持, 可使患者获得慰藉, 减轻孤独感, 消除心理障碍, 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5 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如果及时治疗, 能促进患者全面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6];如果不加以治疗, 可持续1年或更长时间[7], 并增加病死率。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高的特点, 已众所周知, 一旦发病患者极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特别是那些恢复效果差者, 极易造成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抵制治疗而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 加重已经存在的肢体运动功能及语言障碍。由此可见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障碍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 而有心理障碍者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 在脑卒中治疗中应做到心理治疗与躯体治疗并重, 心理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因躯体功能障碍带来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从而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瑞敏.脑卒中患者在临床护理中的心理疏导[J].吉林中医药, 2003, 23 (2) :25.

[2]张景莉, 朱秀英, 常永霞, 等.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和心理护理[J].中国康复, 2004, 19 (6) :377-388.

[3]邢诒刚, 陶恩详.现代神经病治疗学:基础与临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78-179.

[4]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 神经外科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5]廖雅娟.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 :91-92.

[6]Huwel J, Weisner B, Kemmer H, et al.Depressed mood in the acute phase of first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J].Nervenarzt, 1998, 69 (4) :330-334.

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中的疗效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中男19例, 女12例, 年龄15~67 (47.82±3.21) 岁;慢性肾功能衰竭23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8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3例, 年龄15~66 (47.21±3.09) 岁;慢性肾功能衰竭24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 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患者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 态度和蔼、语言温和,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 保持良好心态, 以从容客观的态度对待生老病死, 增强其生存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消除各种不良心理活动, 积极主动地配合透析治疗[3]。 (2) 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及专题录相等活动, 加强科学宣教, 使患者认识到治疗的必要性, 同时也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 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能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 (3) 要做好家属亲友的思想工作, 鼓励单位及社会积极支持患者, 使患者充分享受到亲情的温暖, 给其心理和精神带来安慰, 提高患者的生活兴趣和存在价值感[4]。 (4) 努力提升自身护理操作各项技能水平, 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使患者放心和树立信任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焦虑、郁抑评分及护理满意度, 其中焦虑评分采用Zung氏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5];抑郁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6]。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及郁抑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及郁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治疗组焦虑及郁抑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治疗组焦虑及郁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治疗组护理满意度为96.77%,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4.19%, 治疗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血透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重, 依赖血液透析而生存, 加之对自身疾病及血液透析缺乏认识和了解, 使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再者受社会、家庭及经济条件的影响, 更要承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7]。患者在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其心理十分复杂的, 如何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其生存质量, 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心理护理是通过对患者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及支持,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需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 通过心理护理,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护士工作, 提高治疗效果[8,9]。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治疗组焦虑及郁抑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治疗组焦虑及郁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护理满意度为96.77%,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4.19%, 治疗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 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可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态, 减少不良情绪, 提高护理满意度, 从而提升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摘要:选取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 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护理后治疗组焦虑及郁抑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治疗组焦虑及郁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护理满意度为96.77%,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4.19%, 治疗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可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态, 减少不良情绪, 提高护理满意度, 从而提升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血液透析,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茅彤华.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变化与护理[J].中原医刊, 2005, 2 (24) :82-83.

[2]李颖.血液透析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6 (27) :55-56.

[3]刘国岩.血透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11 (2) :26.

[4]刘翠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7) :1019-1020.

[5]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2.

[6]陈振澜.1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1) :1030-1031.

[7]沈华娟.尿毒症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27) :52-53.

[8]余祖妹.尿毒症病人血液透析前抑郁状况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 2010, 8 (26) :2428-2429.

心理疗效 篇8

关键词:脑波,心理,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现多为思维缺乏连贯性、逻辑性, 做事情分不清主次、顺序, 该病是精神科常见病之一, 卫生组织统计结果其该病发病率为3.8‰~4.0‰, 城市的发病率远高于农村。一般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表现明显的意识障碍及智能障碍, 但该病发病特点为病程迁延, 反复发作。笔者随机选择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 采用脑波与心理综合治疗及配合利培酮口服, 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精神科近3年来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 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80例, 男32例, 女48例;患者年龄24~64岁, 平均年龄 (41.21±11.42) 岁;患者病程8~40个月, 平均 (18.24±8.12) 个月。对照组80例, 男36例, 女44例;患者年龄22~65岁, 平均年龄 (43.25±12.41) 岁;患者病程9~42个月, 平均 (19.28±7.14) 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入选标准[1]

所有患者经过体格检查后确诊无严重的躯体疾病, 经头颅CT辅助检查未发现脑器质性疾病;必须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经过交谈后同意治疗并配合治疗, 且无冲动伤人及自杀行为;所有患者均适合应用利培酮治疗;所有患者的监护人都知情合作并签字。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口服利培酮, 1mg/d, 1周后加倍量, 以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调药物剂量, 连续治疗8周。但实验组在此基础之上采用脑波与心理综合治疗, 观察其临床疗效。

1.3.1 脑波治疗。

采用美国KI-WA-1脑波治疗仪, 患者接受治疗时需要在安静、舒适、整洁的室内环境下, 患者处于躺椅之上, 取半卧体位。将整个脑波装置如眼罩及耳机佩戴好以后, 手上戴脉冲输出电极, 嘱患者微闭双眼, 以免患者在视野中想像丰富, 影响治疗效果。嘱其全身放松, 安静地体验与感受治疗程序的变化。治疗1次/d, 30min/次, 治疗8周后观察临床疗效。

1.3.2 心理治疗。

患者因对事物缺乏一定的认知度及思维亦没有连贯性, 而且患者多处于抑郁状态, 对患者进行医学心理学讲座, 掌握患者的各种心理, 并进行热情交谈指导, 嘱家属应保持和睦的眼神, 和气的语气对患者讲解他们应该怎样做, 让患者自己谈体会, 有机会给患者一个集体外出参观和郊游, 并进行各项游戏, 表现突出者给予表扬和奖励。

1.3.3 疗效评定[2]。

所有患者治疗8周后均按照4级标准进行评定, 因需要有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评定。其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能参加正常活动;显著进步: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 有一定的批判能力, 能参加一定的活动;进步:临床症状部分好转, 能自理日常生活, 但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及判断能力;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 对一切事物毫无认识能力, 且不能进行原来的工作和学习。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案对1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8周后统计疗效可知:所有患者均有好转, 但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6.05, P<0.05) , 说明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显著。详见表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现多为思维缺乏连贯性、逻辑性, 做事情分不清主次、顺序, 该病是精神科常见病之一, 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该病发病率为3.8‰~4.0‰, 城市的发病率远高于农村。该病患者治疗见效慢, 而且服用药物时间长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患者因对事物缺乏一定的认知度及思维没有连贯性, 而且患者多处于抑郁状态, 临床医师在治疗本病患者时不要只以药物对症治疗, 本文就以配合脑波及心理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 取得了满意疗效。

所有患者经过体格检查后确诊无严重的躯体疾病, 经头颅CT辅助检查未发现脑器质性疾病, 两组患者均口服利培酮对症治疗, 实验组给予配合脑波及心理联合治疗后, 因脑波治疗原理是利用声、光信号频率变化的影响, 来调节、平均人体的脑电活动水平及兴奋水平, 最大限度地诱发α、θ波的产生, 产生缓解压力、消除紧张、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消除疲劳的作用[3]。心理上给予热情交谈指导, 嘱家属应保持和睦的眼神, 和气的语气对患者讲解他们应该怎样做, 让患者自己谈体会。

综上所述, 脑波与心理综合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治疗效果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M) .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76.

[2]沈渔邮, 主编.精神病学 (M)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07-409.

心理疗效 篇9

关键词:干扰素;外阴及宫颈湿疣;治疗;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5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02-02

尖锐湿疣(C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多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所致,当HPV感染后,皮肤及黏膜组织上皮细胞开始增生,从而产生乳头状瘤病变 [1] ,尖锐湿疣具有传染性强,复发率高的特点,复发的原因主要与患者机体免疫系统不能将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清除有关,而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2]。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改善CA患者心理状态对提高治疗疗效、降低复发有积极意义。笔者近年来在治疗的CA的基础上给予了积极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

1.1临床资料 我科门诊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共治疗湿疣患者28人,其中舟状窝尖锐湿疣15人,外阴尖锐湿疣9人,宫颈湿疣患者1人,会阴部大面积扁平湿疣患者1名,尿道口湿疣2人,年龄20岁—56岁,小学文化8人,初中文化13人,高中文化5人,大学文化2人,育龄女性,有性生活史。

1.2 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者自觉外阴瘙痒,烧灼痛,性交后疼痛不适,起初为粉色或是小乳头状疣,质地稍硬,呈鸡冠状、桑葚状来院就诊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结果(阳性),赘生物病理检查:尖锐湿疣。

2方法

2.1治疗方法:治疗原则是去除疣体,改善症状和体征方法有激光、微波、冷冻、电灼等。我科采用的是干扰素局部注射,用3%碘伏溶液认真消毒患者疣体部,选择2ml注射器抽取重组人立细胞干扰素300u局部多点注射,隔日一次,注射10次为一疗程,选择较成熟、较集中的疣体基底部注射,消毒棉签按压针眼处数分钟,防止药液由针眼漏出,影影响药效。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月经期停止注射,治疗两个疗程后湿疣消失,半年后复查无复发。

2.2心理护理

2.2.1由于尖锐湿疣是传染性性病,多数患者羞于启齿,护理工作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心里护理,消除紧张情绪,接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事实,积极配合治疗。

2.2.2由于尖锐湿疣是传染性性病,很多患者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要保护好患者隐私,引导患者提问,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讲解干扰素治疗的可靠性,激发患者治疗信心,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治愈率。

2.2.3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避免抓挠使皮肤破溃而增加感染机会,治疗过程中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加强营养,禁止性生活,禁止盆浴、抽烟饮酒,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穿棉质内裤。

2.2.4让患者参与健康宣教,了解尖锐湿疣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因尖锐湿疣最主要是性接触感染,固定性伴侣,防止过早性交是控制尖锐湿疣感染的关键。

3结论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28位患者痊愈,治疗过程中与患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正视病情,缓解抑郁、焦虑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病情恢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讨论

尖锐湿疣是困扰女性患者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患尖锐湿疣会与不洁性行为,不道德性关系相联系,患者确诊后既要忍受病痛折磨又要承受来至于社会、家庭的巨大心理压力,因此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再加之免疫力低下时此病容易复发,基本都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现状耐心、热情诚恳的对待患者,向患者强调及时彻底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释干扰素治疗的作用和效果,解除患者就医的思想顾虑,给患者树立信心,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加强健康教育,保持外阴清洁、卫生避免混乱的性关系,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并强调配偶和性伴侣同时治疗,通过心理干预配合治疗效果非常好。对于HPV感染的患者,医务人员须重视她们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支持,取得有效配合,那么干扰素治疗外阴及宫颈湿疣效果非常明显,治疗不复杂患者痛苦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国根,胡发明.心理干预对防治尖锐湿疣复发的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10,45(7):680-681.

心理疗效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入住我科ICU的100例清醒患者为观察对象,在入院时进行患者SAS、SDS的评分调查,并且比较ICU患者心理状况的差别;随后将100例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法,把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护理干预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0~75 (54.22±5.1)岁;对照组50例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1~77 (55.12±11.5)岁。原发病为多发伤32例,外科术后38例,肺心病11例,冠心病19例。两组患者在其他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度、职业、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上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同样的治疗与专科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加强语言的交流:患者入院后,管床护士及护士长热情的接待患者,并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疾病相关知识介绍,以减轻或者消除患者对疾病本身的恐惧心理,使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及护理。并选择在允许的规定时间内,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家属穿戴隔离衣进入室内与患者做短时间的陪伴或(和)交流,通过家属的亲情力量给予患者心理上安慰和鼓励。 (2) 重视非语言的交流:对于因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疾病原因,使患者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的,我们要对患者加强非语言的沟通交流,掌握那一些必要的特殊的非语言沟通技巧,例如打手势,看图片,或者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口型等肢体语言的观察判断,分析患者要表达的意愿,满足患者身心需求,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让患者舒适放心配合。 (3)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我们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谈,尽早发现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并且对于患者疾病给予同情,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鼓励患者读报,听收音机等,指导患者通过恰当方式转移注意力,达到适应客观现实和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3 评价标准

SAS标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抑郁。SDS标准界值为53分,其中53~63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APACHEⅡ评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病情情况越重。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3.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进行SAS、SDS、APACHEⅡ评分调查,得分情况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注:两组相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3周后进行SAS、SDS、APACHEⅡ评分调查,得分情况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注:两组相比较P<0.05

医随着医疗专业的迅速发展,ICU病区已经成为院内急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收治和抢救的重要场所,在当今医院医疗救治过程中发挥者不可替代的作用[3]。ICU的治疗护理有着其特殊性,在对患者的生理疾病采取正确治疗护理的同时,对患者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护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4]。因此,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的疾病恢复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心理护理干预降低ICU患者焦虑情绪及抑郁发生率。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干预组ICU患者50例进行加强心理干预后,其SAS评分和SDS评分以及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50例患者,进一步说明了心理干预治疗对缓解ICU患者的心理紧张、焦虑等情绪很有效,有助于患者疾病及早恢复。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护理人员要尽可能减轻疏解ICU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避免患者这些不良心理状态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提高ICU护理工作质量。

摘要:目的 通过对ICU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 观察护理心理干预在降低ICU患者心理问题的作用。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2入住我科ICU的100例清醒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 治疗与专科护理不变, 但对干预组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之后进行SAS、SD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结果 干预组SAS、SD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低 (P<0.05) 。结论 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紧张心情、焦虑情绪等, 对患者疾病恢复起促进作用, 切实有效的护理心理干预可大大降低ICU患者的负性心理反应, 促使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ICU患者,心理调查,护理干预,分析

参考文献

[1]孙玉霞, 聂柔佳, 刘霞, 等.针对ICU患者的心理实施人性化护理[J].吉林医学, 2006, 27 (12) :1554.

[2]何宇峰.ICU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 2010, 7 (1) :1857-1858.

[3]陈玲梅, 汪志青.对ICU内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护理干预[J].海军医学杂志, 2004, 25 (2) :158-159.

【心理疗效】推荐阅读:

化疗疗效10-20

疗效试验05-12

初步疗效05-13

疗效对比05-19

护理疗效05-31

药品疗效06-02

疗效满意06-12

疗效机制07-10

疗效评估08-11

疼痛疗效08-12

上一篇:机械配套组合下一篇:致密砂岩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