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疗效

2024-09-23

联合疗效(共11篇)

联合疗效 篇1

牙周炎和牙髓炎是口腔疾病中常见的两种疾病,它们分别发生在不同的组织——牙周组织和牙髓组织,是两种独立的疾病,常可独立存在。牙齿和牙周组织存在结构和功能上复杂的联系,通过侧枝根管、副根管和根尖孔使牙髓牙周组织紧密相连,由此使得牙髓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影响或播散至牙周组织,反之牙周组织的感染亦可影响或播散至牙髓。因此,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产生相互影响与作用,呈现疾病状态即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临床上分为原发性牙髓根尖病继发牙周病变、原发性牙周病变继发牙髓病变、合并性病变3类[1]。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多发生于后牙,病情较为复杂,治疗困难,过去因治疗方法受限,导致许多患牙无法保留而拔除。目前采取牙周牙髓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挽救了许多患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2009年9月笔者所在科室治疗确诊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患者68人124颗牙。其中男41人77颗牙,女27人47颗牙;年龄25~72岁,50岁以上患者49人(72.06%);前磨牙42颗(33.87%),磨牙82颗(66.13%);原发性牙髓病继发牙周病15人27颗牙(21.77%),原发性牙周病继发牙髓病24人46颗牙(37.1%),合并性病变29人51颗牙(41.13%)。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X线拍摄及牙髓活力、松动度、牙周袋(PD)深度、叩诊等检查。患者大多数有自发痛或冷热刺激痛、深盲袋、松动度Ⅱ度以上,咬合痛、叩痛明显,牙髓活力测试多表现为阳性或无反应。局部有脓肿患牙12颗。

1.2 治疗方法

1.2.1 在急性炎症期,应对患牙开髓引流、脓肿切开排脓。

1.2.2 由牙髓病变引起的牙周病变者,应先对患牙进行根管治疗,若牙周病变较小,在患牙得到及时有效的牙髓治疗,除去感染源,牙周袋很快能够愈合。若牙周病变较大则按合并病变治疗。

1.2.3 由牙周病变引起牙髓病变者,对没有牙髓炎的患牙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对其中牙周袋深度达5 mm以上3颗患牙进行牙周翻瓣术。对多根牙只有1个牙根深牙周袋而引起的牙髓炎,则在根管治疗、控制牙周炎症后,做截根术,将病变的牙根去除,保留患牙。同时口服抗生素,局部牙周袋内派力奥上药,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1.2.4 牙周牙髓病同时存在的患牙,X线片显示病变广泛,给予彻底的根管治疗以及牙周基础治疗,同时口服抗生素,局部牙周袋内派力奥上药,并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复查。观察半年患牙牙槽骨仍未修复或牙周炎症不能控制,行牙周翻瓣术治疗。

1.3 疗效评定

按三级标准评价疗效。(1)显效:自觉疼痛消失,肿胀、溢脓等症状消失,PD减少≥2 mm以上,X线片显示牙槽骨停止吸收;(2)好转:疼痛减轻,肿胀、溢脓减轻,PD减少≤1 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停止吸收或吸收缓慢;(3)无效: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观察指标基本无变化或有所增加

2结果

经过1年的观察,总有效率达88.71%。见表1。

3 讨论

牙周-牙髓联合疾病的伴发病变中,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是较常见的。由于牙周组织与牙髓组织通过侧支根管、牙本质小管和根尖孔互相沟通。因此,感染和病变可互相影响和扩散,导致联合病变的发生。

临床上原发牙髓病引起的牙周病变,感染牙髓的细菌产物可通过根尖孔或侧支根管引起根尖周病变或根分叉病变。较常见的是急性发作的根尖周感染形成脓肿时,脓液可沿牙周膜间隙向龈沟(袋)排脓,也可由根尖周组织,首先穿通牙槽骨到达骨膜下,再沿骨膜向龈沟(袋)排脓,短期内形成深牙周袋。若患牙得到及时有效的牙髓治疗,除去感染源,牙周袋很快能够愈合。若反复发作,牙周病变形成,表现为深牙周袋、溢脓、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X线片示根尖区阴影与牙槽骨的吸收相连通,呈典型的“烧瓶形”。由牙髓病引起的牙周病变均局限于个别牙,这类病变如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临床上原发牙周病引起的牙髓病变,牙周袋内的细菌、毒素通过根尖孔或侧支根管进入牙髓,根尖区的牙髓首先充血、发炎,久而久之慢性牙髓炎可急性发作,患牙有深达根尖区的牙周袋,严重的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达Ⅱ度以上。长期存在的牙周病变,袋内的细菌、毒素形成慢性、严重而持久的刺激,引起牙髓的炎症、变性、钙化,甚至坏死。牙周治疗对牙髓也有一定的影响,根面刮治和平整时,牙本质暴露而引起牙齿的敏感和牙髓的反应;牙周袋内或根面用药也可能通过侧支根管或牙本质小管刺激牙髓[1]。这类病变预后决定于牙周破坏程度。

牙周炎有关的致病菌主要有伴放线放线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等十余种。派里奥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二甲四环素,具有广谱抗菌性能,对上述各种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杀灭作用;同时,四环素对骨组织有亲和作用,且明显抑制与破坏牙周组织和形成牙周袋有关的胶原酶活性,促进牙周组织再生[2]。

在临床治疗中,决定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治疗效果的是牙周组织破坏的程度。一般的治疗通常是上药或洗牙,这种治疗只是治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笔者采取的是牙周综合治疗,即通过全面细致的牙周检查之后,制定完善的治疗计划。对于一些破坏严重的患牙可以采用牙周手术如牙半切术、截根术或翻瓣术,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将进行镶牙修复,通过这些治疗方法很多牙槽骨破坏十分严重的患牙得以保存,同时还包括口腔卫生指导和定期复查,这样可以保证治疗的长期效果[3]。此外,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中的牙髓治疗也至关重要,如果牙髓治疗不彻底,也会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4]。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综合治疗还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如牙周科和修复科等,只有通过综合治疗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焕新.牙周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5-178.

[2]朱丽红.盐酸四环素在牙周牙髓病变中的近期疗效观察.广东牙病防治,2002,10(1):43-44..

[3]付小红.107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的临床治疗体会.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8,23(12):748-749.

[4]时咏梅,邱伟,马卫东,周力儒.根管治疗术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的中的应用.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22(5):305-306.

联合疗效 篇2

作者:徐慧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 启东 226200)

【摘要】目的:比较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和单用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组口服厄贝沙坦150 mg和氢氯噻嗪12.5 mg,1次/d;对照组单用厄贝沙坦150 mg,1次/d。两组均用药8周,记录两组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结果: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优于单用厄贝沙坦。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降压效果特别明显,可作为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且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疾病,其中脑卒中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我国的高血压患者已达18.8%,所以合理应用降压药,控制好血压尤为重要,安全有效平稳地降压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病残的危险性。笔者通过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与利尿剂氢氯噻嗪联合治疗70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2005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0例,男35例,女35例,平均年龄(71.2±4.1)岁;符合入选血压90 mm Hg(1 mm Hg=0.1333 kPa)≤舒张压<110 mm Hg,且收缩压<180 mm Hg的1、2 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无肝肾功能异常。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痛风患者。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2 治疗方法:70例患者治疗前停用一切降压药2周后,治疗开始,治疗组于每天早晨 6:00口服厄贝沙坦(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50 mg加氢氯噻嗪(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12.5 mg,对照组同时口服厄贝沙坦(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50 mg。服药第4周末疗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时将剂量加倍,总疗程8周。患者由固定医生使用立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方法测量,患者坐位休息至少 5 min 后,测右上肢血压 3 次,治疗前血压值采用停药2周时3次血压的平均值;治疗期间血压包括治疗期第 1、2、4、8 12周末未服用当天药物时所测量的压值,时间均在上午 8~10 时。心率测3次,取平均值。治疗期间禁用其他一切影响血压的药物,连续观察8周。治疗前及结束时检验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记录临床表现。

1.3 疗效判定:显效:坐位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85 mm Hg以下或下降 20 mm Hg以上;有效:坐位舒张压下降虽未达10 mm Hg,但降至85 mm Hg以下或下降10~19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高血压病程和血压分级统计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服药12周后后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表1 两组治疗8周后临床效果比较

2.2 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情况,均未发现肝、肾功能障碍及电解质紊乱。治疗组出现头晕1 例,但患者能耐受,未停药,没有咳嗽病例发生;对照组1例出现咳嗽,1 例头晕,未停药,自行好转。

此研究结果表明,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降压效果特别明显,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可当成是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首选药物。

讨论

我国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的联合治疗方案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两种药物组成,两药联用可协同降压,厄贝沙坦是一种强效AT1受体阻滞剂,有降压和保护靶细胞的功能。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应用时,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轻。其作用原理是:厄贝沙坦与噻嗪类利尿剂联用,能够对高血压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机制和容量机制进行双重阻断。利尿剂可减少血容量,最终降低血压,同时还能够激活(RAAS)系统,抵消降压作用,而厄贝沙坦可抑制RAAS系统。综上所述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疗效价格比高,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晋升网(http://www.js120.net)是目前国内收录中文最多最权威医学杂志、医学杂志;网罗和甄选海量优秀医学论文,提供免费全文阅读。网站可以实现文章内容的全文检索,可以提供医学论文的免费查询、阅读、下载以及提供最及时的医学信息,最丰富的医学文献,最权威的期刊杂志,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联合疗效 篇3

关键词手术联合药物翼状胬肉复发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10

资料与方法

2005年4月~2007年3月收治翼状胬肉(胬肉)患者47例,47眼。年龄25~71岁,平均48岁。男28眼,女19眼,性别及胬肉大小未作统计。其中再次或3次手术病例4眼。

手术方法: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术前点用氯霉素眼水3天至1周,术中以盐酸奥布卡因眼液做角膜及结膜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1.5ml+氟美松1ml做胬肉处局麻。仔细分离角膜与胬肉,结膜及胬肉下巩膜组织。在泪阜处剪断胬肉(勿伤及直肌附着处),在距角膜4~5mm处做结膜剪除,烧灼阻断角膜缘处血管,以适当大小、浸有0.4%(MMC)液的棉片放置4分钟后冲洗残留药液,结膜与巩膜缝合2针。术毕点用氯霉素眼药水加氟美松2mg及四环素可的松眼膏,隔日换药时点0.02%(MMC)眼液并浸泡3分钟,冲洗后再点眼药。7天拆缝合线。拆线后点0.02%(MMC)眼液4次/日,联用含有激素的抗生素眼药。1周后停用(MMC)液(以防影响角膜上皮的生长)。抗生素眼药水应用1~2周至结膜充血基本消失。

结果

随访4~10个月,47眼有6眼不同程度复发,复发率12.77%。其中2眼为年龄25岁和31岁,另2眼为再次或3次复发的手术病例,1眼为较大、厚的胬肉,1眼为未按次数及药量点眼所致复发。随访中未复发者均能按要求用药。在应用0.02%(MMC)液时眼部刺激症状较明显,少数眼睑红肿,大多数角膜荧光染色为阳性,在停药1周后,均为阴性,刺激症状消失,眼睑及结膜水肿、充血明显减轻或消失。所有病例均无球睑粘连及眼球运动障碍。

讨论

胬肉发病可能与纬度日照、风沙烟雾不良因素刺激有关。胬肉不仅影响外观,更为重要的是造成角膜散光,从而导致患者的视力下降。Lin[1]等发现胬肉可造成非对称性角膜逆规散光。又有国外学者研究报道[2],胬肉对角膜产生5g左右的牵拉力,当该力作用于距角膜中央2.38mm处时可使角膜中央区产生2.35D的散光。胬肉越大,距角膜中央越近,产生的散光就越大。

MMC是一种抗代谢的药物,而丝裂霉素C是成纤维细胞增生的强有力的抑制剂。但应用时须注意:①MMC棉片尽量不与角膜接触;②术后短时间低浓度(0.02%);③术中反复冲洗残液;④点眼1周停用,并观察角膜上皮情况。

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上述两种主要药物加手术切除治疗翼状胬肉的确是行之有效减少复发的方法,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勿伤及过多的结膜和角膜组织以及眼外肌,药物的量及浓度应掌握好,做到密切观察。联合药物治疗胬肉,在现代胬肉切除术中是一种预防复发的安全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LinA,SternG.Correlationbetweenpterygiumsizeandinducedcorreolastigmatism.Cornea,1998,17:28-30.

联合疗效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我科门诊确诊面瘫患者共63例,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2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33例, 年龄15~81岁, 平均年龄 (52±11.3) 岁;病程3d~5年, 平均 (10±3.5) 个月;对照组30例, 年龄13~85岁, 平均年龄 (53±10.9) 岁;病程2d~5.5年, 平均年龄 (11±6.6) 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1) 起病突然。 (2) 患侧睑裂大, 眼睑不能闭合, 流泪, 额纹消失, 不能皱眉。 (3) 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 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2]。必须与能引起面神经麻痹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腮腺炎或腮腺肿瘤、大脑半球肿瘤、脑血管意外等) 。常规行头颅CT等相关检查以排除颅内肿瘤或脑血管意外等中枢性因素导致的表情肌瘫痪。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药物治疗: (1) 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强的松片30~60mg/d, 1次/d或3次/d分服, 连续服用5d;如果面肌瘫痪严重, 再继续同量应用至第10天, 逐渐减量, 5d后停用。如果面肌瘫痪不完全, 5~6d后即可减量应用, 5d后停用;病情严重者可先应用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 1次/d, 5~6d后口服减量[2], 总疗程2~3周左右。 (2) 促进局部微循环: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三磷酸腺苷注射液40mg, 静脉滴注, 1次/d。 (3) 神经营养药物:弥可保片0.5mg, 3次/d。以上方法, 10d为1个疗程。针刺治疗:针刺选取太阳、睛明、下关、地仓、翳风、颊车及健侧合谷;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人中;颊唇沟歪斜加承浆;病程超过1个月者加足三里;针用平补平泻法, 每次留针30min, 每天治疗1次, 同时辅以TDP照射治疗, 10d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

除不行针刺治疗外, 药物治疗同治疗组。

2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改良Portmann临床简易评分法) 观察皱眉、闭眼、动鼻翼、微笑、吹哨及鼓腮六种自主动作;患侧与健侧基本相同为3分, 运动减弱为2分, 稍有运动为1分, 不能自主运动为0分, 共6项, 加安静时印象分2分, 计算总积分。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面肌功能恢复、两侧对称, 积分:17~20分;好转:治疗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 积分:10~16分。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 积分:9分以下[3]。

2.2 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2个疗程内做出评定, 疗效比较,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药物联合针刺治疗组的治愈率 (78.79%) 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 (56.67%) ,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药物联合针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P<0.05) [4]。

3讨论

面瘫指单纯性的一侧面颊肌肉瘫痪而言, 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 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本病即西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Idiopathic facial palsy) , 又称贝耳 (Bell) 麻痹, 源于18世纪著名生理学家Sir Charles Bell对本病的观察及描述。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的解释, 也无特殊的治疗方法。在发病机制上, 主要有三种学说: (1) 局部微循环障碍学说; (2) 病毒感染学说[5]; (3) 自身免疫学说。但近年来普遍认为上述三种学说可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甚至免疫-病毒学说得到广泛认可, 而微循环障碍可能是一种继发缺血性损害。因此, 西医学治疗表现出以皮质激素类药物、病毒抑制剂、影响血液流变学的药物、神经营养药、手术等为主要手段[6]。祖国医学早在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本病的记载。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经络空虚, 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 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

缓不收而发病。故在针刺取穴上, 以多气多血之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少阳之经穴, 通过针刺可有效地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清热、调和气血之目的。针灸治疗本病历史悠久, 方法众多, 其中针刺、灸法、熨法、外擦药物等为常用之法, 近代又丰富了电针、穴位注射、综合疗法等多种针灸方法。长期的临床实践普遍认为针灸治疗面瘫有效, 古今大量医学文献也记载和报道了针灸治疗面瘫确存疗效。配合使用PDF神灯照射穴位时, 通过对经络的影响可调节阴阳平衡和气血的运行, 并对活组织有光压强作用、电热效应、光化学作用及光生理学作用, 因而对人体组织起消炎、镇痛、收敛、消肿作用, 可使血管舒张、改进代谢过程, 刺激和调整组织的生理功能;同时神灯灯光可穿透皮肤直接对神经末梢起作用。据此笔者将63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 (RCT) , RCT的结果表明:药物治疗面瘫有一定疗效, 药物联合针刺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P<0.05) 。

综上所述, 单纯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针刺治疗面瘫均有效, 但药物联合针刺治疗针比单纯使用药物疗效好, 几乎没有毒副作用, 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摘要:目的:比较药物联合针刺治疗面瘫与单纯药物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 将63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药物联合针刺) 和对照组 (单纯药物治疗) ;其中治疗组33例, 对照组30例, 比较两组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有无差异性。结果:治疗组治愈26例, 有效7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17例, 有效4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药物联合针刺治疗面瘫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面瘫。

关键词:面瘫,药物联合针刺治疗,单纯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姚景莉, 等.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185.

[2]肖鲁伟, 张平, 王坤根, 等.浙江省中医 (中西医结合) 单病种诊疗规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326-329.

[3]徐保平.β七叶皂甙钠治疗Bell麻痹26例疗效观察〔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2) :123-124.

[4]吴秀书, 张术华, 李亚军, 等.脑生素治疗贝尔麻痹疗效观察〔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 8 (1) :7-8.

[5]刘稳, 高志强, 神平, 等.单纯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的动物模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1 (1) :17-21.

联合疗效 篇5

【关键词】 高热惊厥;赖氨匹林;地西泮;复方氨基比林。

小儿高热惊厥是一种与发热(体温高达39摄氏度以上)相关的惊厥现象,好发于6个月~5岁的小儿。据统计,3%~4%的儿童至少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惊厥持续10分钟以上可能因脑缺氧时间长造成神经细胞损害,持续30分钟以上则半数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危害严重。本研究采用赖氨匹林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高热惊厥获得满意疗效,将相关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病例均为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6月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共93例,其中男53例,女40例;年龄5个月~14岁,平均(3.84~0.9)岁;体温<38.5摄氏度9例,38.6~40摄氏度73例,>40摄氏度11例。患儿发病多由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引起。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复方氨基比林0.1毫升/千克地西泮静脉注射0.5毫升/千克;观察组给予赖氨匹林20毫升/千克,地西泮静脉注射0.5毫升/千克。全部一次给药,于治疗后10分钟观察患儿的止惊情况,40分钟后观察患儿的退热情况。

3. 疗效判定:显效:治疗10分钟后抽搐停止,40分钟后体温下降1~2摄氏度或者恢复正常。有效:治疗10分钟后抽搐减轻,40分钟后体温下降但下降范围<1摄氏度;无效:治疗10分钟后抽搐未停止或者恶化,40分钟后体温未下降或者升高。显效+有效=总有效。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两组止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退热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的7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126,P<0.05)。

3. 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出现皮疹1例,大汗1例;观察组出现皮疹2例,症状均不明显,患儿能够耐受。两组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三、讨论

高热惊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症状,任何颅外感染所致的突发高热,均可引起小儿惊厥,故高热为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其发病率为2%~8%。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如脑膜炎、脑炎等,小儿发热抽搐后,神志不清或昏迷;另一种是上呼吸道感染时,因高热引起小儿惊厥,它不是脑实质发炎,而是由于小儿大脑皮层下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比较高,由于大脑皮层的发育还不成熟,当遇到很强的刺激如体温骤然升高,神经中枢对皮层下神经就不能很好控制,引起神经细胞暂时性功能紊乱,出现惊厥。惊厥发生在发热开始的24天内(通常是6~8天),抽搐时间在5分钟左右,不超过10分钟为单纯性高热惊厥。如发热24天以上发生惊厥,惊厥时间超过10分钟,即有可能是复杂性高热惊厥。症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持续30秒左右,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身体僵硬、呼吸暂停、大小便失禁;第二阶段通常持续5分钟左右,患儿仍意识不清,并出现四肢和脸部抽搐、翻白眼。第二阶段结束后,孩子会恢复知觉,但随后可能会沉睡1~2天,对儿童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治疗,保护患儿健康。

本研究采用赖氨匹林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高热惊厥,获得较好疗效,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赖氨匹林为阿司匹林和赖氨酸复盐,能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地西泮为苯二氮草类抗焦虑药,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其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是氯氮革的5倍,且抗惊厥作用为氯氮革的10倍。小儿一旦发生高热惊厥时,家长应做以下处理:要镇定,保持安静,禁止给孩子一切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孩子放平,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以免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惊厥严重发生紫绀时,应立即吸氧,以减少缺氧性脑损伤;无抗惊厥药时可按压人中、合谷穴位,注意不要太用力,避免损伤皮肤,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复杂型惊厥应送医院诊治。治疗的同时应向患儿及家属宣传该疾病的预防方法:加强护理和小儿体格锻炼;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多让小儿到室外活动,使机体能适应环境,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要注意营养。小儿除了奶类饮食以外,还应当及时添加辅食,比如鱼肝油、钙片、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以及各种矿物质,不能让小儿饥饿,以免发生低钙和低血糖性惊厥;要适当合理用药,防止小儿误服有毒的药品;加强看护,防止小儿撞跌头部引起脑外伤,更不能随意用手打小儿头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赖氨匹林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效果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春玲,薛彩菊,李凤化.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6):85.

[2] 王永政.高热惊厥症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O):2955.

[3] 伍玉香.高热惊厥95例诊治体会[J].江西医药,2006,41(11):38.[4] 李春香,李树松,宋丽萍.183例复杂型高热惊厥的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3):284.

[5] 周金梅,周沈融.赖氨匹林治疗高热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4,11(2):27.

[6] 王戎.地西泮預防热性惊厥再发80例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4(2):156.

[7] 杨滨.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及预防[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70.

[8] 杨晓光,赵智,韩垒.小儿高热惊厥防治进展[J].临床荟萃,2004,19(8):473.

[9] 甘晓玲,胡文广,马军,等.对高热惊厥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效果研究[J].四川医学,2007,28(1):116.

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篇6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康复新液,四联疗法,疗效观察

消化性溃疡病程较长, 且常反复发作, 不及时治疗会并发诸多严重并发症, 目前本病在治疗上多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制酸、保护黏膜等措施, 以促进溃疡愈合。本研究通过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满意疗效, 现回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105例2011年5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 并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 对照组53例, 其中男33例, 女20例, 年龄20岁~74岁, 平均年龄 (53.51±11.36) 岁, 病程3个月~13年, 平均 (4.94±2.83) 年, 溃疡类型:胃溃疡16例, 十二指肠溃疡25例, 复合型溃疡12例, 平均溃疡直径 (0.85±0.37) cm, 溃疡点1~5个;观察组52例, 男34例, 女18例, 年龄21岁~72岁, 平均年龄 (54.18±10.30) 岁, 病程3.5个月~15年, 平均 (5.10±2.77) 年, 溃疡类型:胃溃疡15例, 十二指肠溃疡27例, 复合型溃疡10例, 平均溃疡直径 (0.81±0.40) cm, 溃疡点1~5个。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

反复发作的上腹部周期性、节律性疼痛, 伴嗳气、反酸、烧心、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体征可有局限性压痛;电子胃镜检查可见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面, 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排除合并有严重并发症者 (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急、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炎者;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造血系统障碍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甲硝唑四联疗法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 2次/d, 口服, 克拉霉素0.5 g, 2次/d, 口服, 胶体果胶铋0.2 g, 2次/d, 口服, 甲硝唑O.4 g, 2次/d, 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康复新液 (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43020995) 10 m L, 3次/d, 口服。2组均治疗2周后比较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黏膜恢复正常, 创面愈合, 无黏膜水肿及充血;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胃镜检查创面基本愈合, 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好转;有效:症状改善, 胃镜检查创面面积缩小一半以上, 黏膜充血与水肿明显改善;无效:症状未改善, 胃镜检查溃疡面缩小在一半以下, 或未见好转[2]。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痊愈15例, 显效13例, 有效13例, 无效12例, 总有效率77.4%;观察组痊愈25例, 显效15例, 有效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2.3%。2组总有效率比较, χ2=6.87, P<0.05,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目前认为溃疡的形成是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的结果, 其临床发病率5%~10%, 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生理情况下, 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 足以抵抗胃酸/胃蛋白酶侵蚀, 只有当侵袭因素与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时, 才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3], 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以对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治疗。

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 起效迅速, 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 抑制处于胃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的活性, 从而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 同时对根除幽门螺杆菌也具有重要作用。克拉霉素具有抗菌谱广, 胃肠道反应轻, 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等特点, 对根除Hp有良好疗效。甲硝唑作用于厌氧菌等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 , 使其螺旋结构断裂或阻断转录、复制而死亡。胶体果胶铋能在酸性环境中与蛋白质 (如坏死的溃疡组织) 螯合, 并和黏膜形成一种复合物, 还可减少胃蛋白酶的排出和活性, 促进前列环素的合成, 杀灭Hp[4]。康复新液为淡棕色液体, 可通利血脉、养阴生肌, 内服时可用于胃痛、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本品为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 能显著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促进血管新生, 加速坏死组织脱落, 为组织修复创造条件, 加速各类溃疡及创伤创面的愈合。还有抗感染、抗炎、消除炎症水肿作用, 可抑制组织氨所致小鼠皮内色素渗出和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另外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淋巴细胞及血清溶菌酶的活性, 使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值回升, 调节机体的生理平衡。本品对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及无水乙醇型胃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能明显减少胃液分泌量、总酸排出量及胃蛋白酶排出量, 对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5]。本文应用康复新液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溃疡愈合率高,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87.

[2]刘方伶.左金溃疡散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3, 19 (1) :149-151.

[3]胡林球.中西药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5O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3, 20 (1) :92-93.

[4]陈亚松, 汪文渊, 蔡晓林.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 2012, 16 (6) :828-829.

联合疗效 篇7

又称心功能不全。正常血液循环的维持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血管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以及足够的循环血量, 心脏排血功能正常而血管舒缩功能失常或循环血量不足所致的循环障碍, 虽亦可见心排血量减低, 但称为循环功能不全或周围循环衰竭。笔者近年来采用小剂量怡那林、倍他乐克、螺内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10月间, 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6例, 男40例, 女26例, 年龄66~83岁, 患者表现:感到疲劳、四肢无力、气短、呼吸困难、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右上腹有时疼痛、尿量减少、体重逐渐增加, 手、足等皮肤有紧绷感;心功能Ⅱ级10例, Ⅲ级38例, Ⅳ级18例。X线检测左心衰竭心影扩大36例, 肺门阴影增大56例, 急性肺水肿20例。将66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2 心功能的判定和分级

心功能一级 (心功能代偿期) 无症状, 体力活动不受限制;心功能二级 (一度心功能不全) 较重体力活动则有症状, 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心功能三级 (二度心功能不全) 轻微体力活动即有明显症状, 休息后稍减轻, 体力活动大受限制;心功能四级 (三度心功能不全) 即使在安静休息状态下亦有明显症状, 体力活动完全受限。

3 治疗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功能Ⅱ级以下的患者只给予利尿、扩血管、解痉平喘、ASP等治疗, 心功能Ⅲ级时加用洋地黄类药物,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怡那林、倍他乐克、螺内酯, 剂量怡那林2.5mg/d, 倍他乐克6.25mg/d, 螺内酯20mg/d开始, 只要患者可以耐受, 逐渐增加药量至怡那林10mg/d, 倍他乐克25mg/d, 递增间期为1~2周, 若用药过程中出现SBP<90mm Hg, 血肌酐265.2μmo I/L, 血钾>5.5mmo I/L, 可以适当减量或延缓递增速度。

4 结果

观察组患者显效30例, 心功能提高Ⅱ级, 有效2例患者, 心功能提高Ⅰ级, 有效率96.97%;对照组患者显效9例, 有效11例, 有效率60.61%,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治疗前后心排量、输血量、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心脏指数分别为: (2.95±0.25) / (4.35±0.32) ; (37.5±0.34) / (62.7±0.56) ; (42%±3.6/) (58%±2.7) ; (18%±3.1) / (27%±1.2) ; (1.47±0.5) / (3.16±0.67) 。对照组治疗前后心排量、输血量、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心脏指数分别为: (2.93±0.25) / (3.02±0.2138.1±0.25) / (45.2±0.23) ; (41%±2.5) / (47%±2.7) ; (19%±3.0) / (20%±1.0) ; (1.45±0.8) / (1.57±0.6) 。2组数字比较, 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显著且疗效远高于对照组。

5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不同病因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 心脏虽有足够的前负荷, 但由于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 导致搏血能力降低, 心脏排血量下降, 从而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以心脏扩大, 心室收缩末容积增加, 射血分数下降, 肺循环与 (或) 体循环淤血, 以及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 发生功能障碍的心室不同, 临床表现亦不同, 左心衰竭的表现主要是肺瘀血、肺水肿所致, 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体循环静脉瘀血及水肿所致。左心衰竭多见于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主要表现有呼吸困难, 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初期仅发生于较重的体力劳动时, 休息后可消失, 随着病情加重, 较轻的体力劳动即可引起呼吸困难, 严重者休息时亦可出现。肺部有湿啰音, 多在两肺底部, 分布部位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可出现交替脉。可见原发心脏疾病的体征。X射线检查可见两肺云雾状阴影, 肺门呈蝶形, 肺叶间水肿。右心衰竭多继左侧心力衰竭而发生。出现右心衰竭后, 因右心室排血量减少, 肺充血减轻, 呼吸困难即减轻乃至缓解。多见于左心功能不全所致肺郁血及肺动脉高压, 及肺气肿、肺纤维化、肺动脉狭窄、心肌疾病等。三尖瓣狭窄使右心房排血阻力增加, 三尖瓣关闭不全均可致右心衰竭。单纯右心衰竭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主要病理变化为体循环及门脉循环郁血。上腹部胀痛是较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可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上腹部压痛, 此与腹腔内脏充血及肝脾充血有关。颈静脉怒张是右心衰竭较明显症状之一。肝颈返流征阳性。水肿是右心衰竭一个较晚的表现。水肿分布的部位受体位的影响。严重者可有胸水、腹水, 以右侧胸水多见。进展快速或长期的右心衰竭, 可出现黄疸伴转氨酶增高。长期右心衰竭可导致心原性肝硬变, 肿大的肝脏变硬、压痛, 肝颈返流征反不明显, 尚可见腹水。长期右心衰竭, 静脉血氧降低, 可有周围型紫绀。怡那林、倍他乐克、螺内酯联合应用, 可以发挥药力的协同作用, 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增强心功能和运动耐量,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住院率。

参考文献

联合疗效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老年高血压病患者8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 女20例, 年龄60~82岁;对照组男26例, 女18例, 年龄60~80岁;两组病史均在1~23年。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采用WHO西太平洋地区会议所界定的老年标准, 将我国的老年标准定为>60岁。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即血压持续或3次非同日收缩压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140mmHg (1mmHg=0.133kPa) 和 (或) 舒张压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90mmHg[1]。经过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肝、肾功能障碍。

1.3 血压测量 每天上午8~10时测血压1次, 测血压前休息10min, 取坐位用固定台式水银柱血压计量仪测量右上臂肱动脉血压, 测量3次, 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血压值, 记入患者资料。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停用高血压药物7d后开始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2次/d, 厄贝沙坦75mg, 1次/d, 疗程为4周。对照组只口服厄贝沙坦, 剂量方法同观察组。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情况。

1.5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1988年卫生部颁布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高血压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1) 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 且降至正常, 或下降≥20mmHg; (2) 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mmHg, 但降至正常, 或舒张压下降达到10~19mmHg, 或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 (3) 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P<0.01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与血压变化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2%,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6%,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9.28, P<0.01) , 见表1。

注:两组有效率比较P<0.01。

两组治疗高血压均有下降, 观察组降压效果更明显 (P<0.05) , 组间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两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2例面色潮红, 对照组出现腹胀1例, 食欲减退1例, 程度均较轻, 继续服药后症状减轻或自行消失, 均不影响继续治疗。

3 讨论

高血压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近2亿, 其中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率占高血压患病总数的60%~70%,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2.2%和7.6%, 我国老年高血压处在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而控制率低的状态[2]。由于高血压的控制率低, 单药治疗往往不能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所以国内外新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均提倡高血压联合治疗[3]。临床实践表明, 2/3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治疗, 其血压才能达标, 联合治疗成为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达标的关键[4]。联合用药不仅可以提高疗效, 减少副作用, 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5,6], 而以长效CCB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是大多数老年患者达到目标血压的重要手段[7]。

硝苯地平缓释片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 该药作用于细胞膜L型钙通道, 通过抑制钙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 导致小动脉扩张, 总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而降低血压。硝苯地平缓释片具有舒张冠状血管, 降低心肌耗氧, 保护心肌细胞作用;还有促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和释放内源性NO作用, 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8]。厄贝沙坦为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休拮抗剂[9]。ARB通过选择性阻断AngⅡ受体中的AT1亚型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起到降压作用, 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类药相比, ARB更充分有效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水钠潴留、血管收缩与重构作用。因其不抑制体内缓激肽的降解, 无咳嗽等副作用, 降压持续而平稳[10]。CCBARB是常用的联合用药之一, CCB直接扩张动脉血管使血压下降, 血压下降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影响疗效, ARB通过阻断RAS降低交感活性能扩张动脉、静脉, 起到协同降压作用, 同时可以消除CCB激活RAS引起的心率增快, 由于ARB有扩张静脉血管作用, 可抵消CCB常见的踝部水肿副作用。

本研究对88例高血压病老年患者进行了4周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能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 而两组比较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厄贝沙坦组降压效果更明显 (P<0.05) , 总有效率显著好于厄贝沙坦组 (P<0.01) 。两组均无咳嗽, 不良反应为面色潮红、腹胀、食欲减退, 不良反应轻微, 能耐受, 均不影响继续治疗。

本研究结果说明, 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效果显著、副作用少、耐受性和依从性高, 优于单独用药,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硝苯地平缓释片联用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法, 将8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2次/d, 厄贝沙坦75mg, 1次/d, 疗程为4周;对照组只口服厄贝沙坦, 剂量方法同观察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压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2%, 对照组总有效率79.6%,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P<0.01) 。结论: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疗效好, 副作用少, 耐受性和依从性高, 优于单独用药。

关键词:联合用药,老年高血压病,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

参考文献

[1]张玉宵, 卢才义.老年高血压的安全有效治疗 (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 8 (5) :392-394.

[2]吴寿岭, 郝冰.老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 8 (5) :395.

[3]胡大一.2007ESH/ESC高血压治疗指南-联合治疗是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的重要策略 (J) .临床荟萃, 2007, 22 (23) :1673-1674.

[4]王文.从《中国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的早期结果看低剂量联合降压治疗方案的优势 (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 4 (6) :455-457.

[5]胡大一.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10-113.

[6]王吉耀.内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41.

[7]方宁远.老年高血压诊断和治疗 (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 4 (6) :494-496.

[8]杨宝峰.药理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46, 278, 322.

[9]黄震华.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抗药厄贝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7, 26 (5) :384-387.

联合疗效 篇9

关键词:小儿腹泻,超短波,脉冲磁疗

腹泻是儿科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该病常发于夏季, 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 是临床上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和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时进行治疗, 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严重影响到患儿的生活质量, 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目前, 该病的治疗主要为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及肠黏膜保护剂等[1]。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东莞市望牛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自2008年6月起对腹泻患儿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实施腹部物理治疗, 明显缩短患儿腹泻的病程, 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所用资料为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东莞市望牛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进行治疗的腹泻患儿共9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届小儿腹泻病防治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确诊为小儿腹泻。按照就诊顺序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实施药物联合理疗的治疗方式, 共47例, 男22例, 女25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治疗, 共49例, 男23例, 女26例。统计检验得,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腹泻患儿的治疗均根据实用儿科学腹泻病的治疗原则[1], 给予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 补微量元素及肠黏膜保护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超短波和脉冲磁疗。采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WIDL-C-B型超短波治疗机, 频率40.68MHz, 波长7.37m;额定输出功率200W, 矩形电容电极22cm×15cm×2cm。具体操作方法为, 将电极上下对置于腰腹部, 电极距患部有2~3cm, 并有棉垫间隔, 棉垫四周宽于电容电极约3~5cm。若患者处于腹泻急性期则采用无热量治疗, 治疗时间为10min;若处于亚急性期或慢性期则采用微热量治疗, 时间为15min, 6次为1疗程。脉冲磁疗采用解放军总医院研制的MC-B型脉冲磁疗治疗仪。先将磁圈与主机相连, 然后将磁圈对置于治疗部位 (腰、腹部) 。磁场强度为0.1T, 磁体跳动形成微振动而产生的, 每次15min, 每日1次, 6次为1疗程。

1.3 疗效判定

分别从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治疗效果参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究会关于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2]。其具体判定标准为, 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即治疗72h后粪便的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其他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患者满意度按照满意程度的不同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可与不满意四个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不同率间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P<0.05, 表明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47例中, 显效39例, 有效5例,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为93.61%。而对照组49例患者中, 显效31例, 有效8例, 总有效率为79.59%。卡方检验得, 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由表1可见, 治疗组的总体满意率 (非常满意+满意) 为89.36% (42/47) 。远高于对照组的69.39% (34/49) , 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我国, 小儿腹泻是儿童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 免疫力较差, 容易因细菌或病毒感染, 侵入小肠黏膜, 使黏膜吸水障碍, 消化酶分泌不足并使肠道渗透压升高而使水电解质丢失而致病。研究表明, 几乎5岁以下儿童至少经历1次轮状病毒感染, 而以6个月~2岁的发病率最高[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单纯按常规药物治疗见效慢, 疗效欠佳, 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患儿及家长的需求。脉冲磁疗可改善血液循环, 加速红细胞在血管中的运动, 解除毛细血管静脉端的瘀滞, 促进渗出的吸收, 使组织的胶体渗透压正常化, 并能促进炎性产物的排除,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改变组织的理化过程, 提高组织的p H值, 有利用炎症及渗出的消散[4]。研究显示, 药物联合理疗可以可使病程缩短.避免了常规治疗中的负作用, 症状极易减轻[5]。超短波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 组织营养增强, 成纤维细胞增殖, 肉芽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加快, 可促使受损肠壁黏膜的组织修复愈合。同时还可降低神经兴奋性, 缓解肠道痉挛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药物联合理疗的治疗方法的总体有效率远高于传统治疗组,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联合治疗组的满意度也远高于对照组。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6]。综上所述, 药物联合物理治疗对儿童腹泻具有良好的疗效, 简单易行, 患儿无痛苦, 无副作用, 深受患儿及家长的欢迎, 是小儿腹泻的良好治疗方法, 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雪娟.TDP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50例[J].黑龙江医学, 2007, 31 (11) :848-849.

[2]方鹤松, 魏承毓, 段恕诚.98例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4) :239.

[3]羊柳.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21) :1318.

[4]黎明新.轮状病毒腹泻婴幼儿肠道外损害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6) :8851-8852.

[5]郑俊华.物理疗法并手法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7, 30 (3) :248.

联合疗效 篇10

【关键词】 小儿脑瘫;推拿;康复训练;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79-02

小儿脑瘫是出生后,正常生长发育期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集中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支配运动神经失灵,抽搐颤抖,目光呆滞,发音困难,手脚功能障碍,智力低下,肌肉萎缩,发育不良,重者脑实质性畸形与缺损。本病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发病率较高[1],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发育,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我们试图寻求简便易行的方法,使患儿就近康复,甚至家庭康复,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我院采用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1入选及排除标准:小儿脑瘫的诊断和分型参照文献[2],排除标准:(1)伴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者;(2)属于混合型脑瘫者;(3)伴有髋关节脱位者;(4)伴有严重智力障碍者;(5)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6)治疗时间不足4周者;(7)排除有精神疾病及癫痫患儿。

1.2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患儿,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9月~11岁,平均(5.8±11.4)岁;痉挛型11例,手足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8例,强直型6例,震颤型2例。

2治疗方法

头面点穴:用拇指点按百会、四神聪、印堂、太阳、头维、哑门、脑户、风府、风池约5min;拇指点揉以上诸穴5min,力度要适中,以患儿能接受为度。

脊背通经:患儿俯卧,医者双手重叠,从大椎至臀部轻按3遍,推运3遍,两手向两侧分推3遍,约5min;捏脊(提拿)3遍,拇指轻拨膀胱经3遍,约5min。

上肢理气活血:用拿法、点法、推运法,作用于上肢。重点经脉:手三阴、手三阳;重点穴位:肩井、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劳宫、十宣,约5min。

下肢理气活血:用拿法、点法、推运法施术于下肢。重点经脉:足三阴、足三阳;重点穴位:环跳、委中、血海、三阴交、涌泉,约5min。

补气养血:患儿仰卧,医者双手重叠,于擅中穴揉转3min,中脱3min,神阙3min,气海3min。

功能训练: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教做有利于滑利关节、松解强直及肌肉挛缩功法。医者教会家属,共同帮助患儿做头颈、腰背、四肢的康复训练。每日2次,每次60min。

治疗时间与疗程天数:每次治疗时间40min,每日1次,60d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标准[3]。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各项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相关检查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明显改善,多项功能基本正常。有效:一项或多项功能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无改善。

3.2治疗结果:40例脑瘫患儿,治愈5例(12.50%),显效21例(52.50%),有效14例(35.00%),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4讨论

脑瘫是患儿神经系统缺陷性疾病,属中医学“五迟”“五软”“癡呆”“瘫痪”等范畴,与脑、督脉、肾、脾脏腑有很大关系。小儿脑瘫宜早期康复治疗[4],即在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期进行充分的康复效果较好,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病残程度。

脑瘫是患儿神经系统缺陷性疾病。由于女性在妊娠期受到病毒感染、辐射、缺氧及遗传基因细胞的缺陷等,造成新生儿先天享赋不足、脑髓不充、脾胃虚弱,先天肾功能亏损,而引发患儿生长发育各种障碍。头部是诸阳之汇,脑为髓海,神明所在之处。人体所有经络几乎都交于百会穴,治疗本病中取穴百会、四神聪是治疗的关键。任督二脉诸穴内联五脏六腑,通过调理,可以激活统领人体气血的功能,平衡阴阳气血,脑瘫患儿诸多症状就能得到改变。补气养血手法的运用大大改善了“心主神明”的作用,经过擅中穴的调理,可使患儿心静神宁,狂躁不安、多动易怒明显好转。中脘、神阙、气海的补养调理,大大改善了患儿的饮食、消化、吸收功能。造血功能、解毒、排泄功能的提高,为治疗疾病奠定了基础。功能训练对全面提高与巩固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同样不可小视。

小儿脑瘫的康复是一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过程,本临床观察中样本量较少,尤其在分组观察时个别组的例数更少,因此脑瘫患儿的康复还有待于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的发掘和探讨。

综上所述,本文中笔者以推拿为主,辅以康复训练治疗,疗效满意。通过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可有效缓解症状,促进患儿早日恢复自理能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5.

[2] 胡亚美,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03-1904.

[3] 林庆.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联合疗效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涉及的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颈性眩晕患者, 其中男66例, 女54例, 年龄32~64岁, 平均 (45.26±2.05) 岁;病程3个月至10年, 平均 (2.05±7.89) 年。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电针仪治疗, 主要针刺穴位有双侧风池、大椎、百会、风府、颈夹脊、四神聪、双侧晕听区、双侧百劳, 且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经穴定义》[1]标准进行操作。

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刺络放血治疗, 主要针刺穴位有双侧风池、风府、四神聪、百会、大椎、双侧百劳、颈夹脊、双侧晕听区, 主要放血穴位有印堂、太阳、头维、天柱、大椎、前顶、颈背部C2-C7反应点、颈椎棘突压痛点等。每次任意选择2~3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 采用一次性无菌三棱针针刺治疗, 每个穴位出血3~5滴, 体质强壮且头晕严重的患者可滴血10滴左右[2], 每隔3天针刺1次, 10天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采用多普勒血流分析仪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并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1.4 疗效评定

以《中医病症诊断及疗效标准》[3]中规定的颈性眩晕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内容为评价标准。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 颈功能、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可以参加正常的工作和劳动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肩、颈、背等疼痛程度有所改善为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为无效。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 并计算出总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 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变情况见表1,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见表2。

3 讨论

中医认为颈性眩晕为肝所主, 属于“眩晕”的范畴, 与血虚、髓海补充等有关, 其病理变化主要在于虚实, 主要表现为风痰、火痰扰乱头目。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颈段的软组织损伤引起组织内压增加, 刺激大脑前庭神经核、红核等而致。刺络放血是中医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是依据“血络之病”[4]建立的一种针刺方式, 可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脉络, 迅速祛除邪气, 调整并恢复脏腑血气。

(n=120, ±s)

注: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 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n=120,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放血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该法能使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增加或减慢, 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以及临床症状改善、体征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P<0.05) 。针刺放血治疗具有疗程短、选穴少、疗效显著等优点, 易于患者耐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明凯, 刘迈兰, 高玉杰, 等.从针刺不良事件中思考针刺操作规范[C]//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 (摘要) , 2011:109-110.

[2]杨骏, 李传富, 张庆萍, 等.合谷穴针刺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脑功能成像初步分析[C]//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 (摘要) , 2011:198-199.

[3]闫怀士.关于针 (灸) 刺治疗效应与效益的思考[C]//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 (摘要) , 2011:106-107.

【联合疗效】推荐阅读:

疗效试验05-12

初步疗效05-13

疗效对比05-19

护理疗效05-31

药品疗效06-02

疗效满意06-12

疗效机制07-10

疗效评估08-11

疼痛疗效08-12

疗效随访08-14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下一篇:岩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