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疗效

2024-05-13

初步疗效(精选7篇)

初步疗效 篇1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 细胞回输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对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强的过继免疫细胞治疗方法, 与其他肿瘤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杀伤肿瘤细胞能力强、杀瘤普更广、不良反应小等特点[1]。妇科恶性肿瘤经过常规的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愈后仍然不满意, 特别是晚期肿瘤,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本文就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治疗妇科肿瘤的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资料与方法

2007-2010年收治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3例, 中位年龄53岁。均经病理学诊断为妇科恶性肿瘤。研究分为两组, 其中单纯化疗组26例, CIK治疗组27例。根据FIGO分期分为:Ⅰ~Ⅱ期7例;Ⅲ~Ⅳ期46例。其中宫颈癌10例, 卵巢癌35例, 子宫内膜癌8例。

CIK细胞的制备方法:供者为患者的健康子女, 其乙肝、丙肝、梅毒、HI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用淋巴细胞采集程序在血细胞分离机上, 仅仅只采集供者的成分血, 然后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 将单个核细胞分离出来, 将分离出的核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2遍, 用RPMI 1640液对细胞密度进行调节, 然后加入IFN-r, 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培养后加入IL-2及CD3m Ab, 以后的每2~3天加入含IL-2的新鲜培养基, 连续培养12~14天。

治疗方法:化疗方案采用:艾素70~75mg/m2×d1, 顺铂50~75mg/m2×d2。CIK治疗组:上述化疗后间隔2~4周采用CIK静脉回输, 每天回输1次, 每周期10次, 每个月1个疗程, 预计完成3个疗程。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观察指标有患者的生存期、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主要通过患者的主诉以观察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同时对每例患者的复发时间和死亡时间进行随访。单纯接受化疗的患者定义为化疗组;既接受化疗同时又接受CIK治疗的患者定义为CIK治疗组。从患者术后接受第一次化疗日期开始, 患者死亡为终点, 假如研究对象仍存活, 以2012年10月31日为截止日期。

结果

临床特征指标分析:两组在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复发、病理分期方面比较,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生活质量变化:按KPS评分标准, 对照组26例患者中改善10例, 稳定12例, 下降4例;而研究组27例患者中改善14例, 稳定8例, 下降5例。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改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预后比较:CIK治疗组的中位生存年龄明显高于化疗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粒细胞减少等。单纯化疗组共14人出现, CIK治疗组8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CIK细胞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 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其增殖能力强, 细胞毒性作用强, 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识别能力, 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杀伤的作用, 故具有较强的抗瘤杀瘤的活性。其发挥杀瘤溶瘤作用的3种途径: (1) 体内外某种淋巴因子可以作用于CIK细胞, 可引起大量的细胞毒性的胞浆颗粒释放, 这些颗粒分泌到胞外, 可以直接对肿瘤细胞起到破坏的作用; (2) 进入体内的CIK细胞, 如活化后可分泌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2等多种细胞因子, 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 而且还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反应性对肿瘤细胞起到间接的杀伤作用; (3) CIK细胞表达的Fas L可以对肿瘤细胞凋亡起到诱导的作用, 由于CIK细胞表达抗凋亡基因, 所以在体内能抵抗Fas L阳性肿瘤细胞对CIK的反作用, 因此CIK细胞能发挥持久的溶瘤作用[2]。

过继免疫治疗对于促进患者免疫系统重建、消除残留病变及骨髓净化均有良好效果。国内外研究表明CIK细胞多种妇科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抗肿瘤细胞毒作用, 在杀灭残存的肿瘤细胞方面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可作为手术、放化疗的辅助治疗, 且在杀伤多种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正常造血干细胞, 如粒-单集落形成单位 (CFU-GM) 的抑制不到25%。对自体及异体CML肿瘤细胞, 均有较好的杀伤作用。放疗、化疗后间隔2~4周, 治疗前半月停用激素类药物, 防止红细胞溶血影响白细胞的分离和收集, 此时机体免疫力有所恢复, 输入CIK细胞, 可提高肿瘤患者的缓解率, 且在清除微小残留病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提示妇科肿瘤患者化疗后联合CIK细胞免疫治疗, 患者生存期显著提高, 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有效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愈后。

本研究显示, 经过正规手术、放化疗治疗后, 回输CIK细胞, 瘤体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临床症状如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得到改善, 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与单纯化疗组相比中位生存时间显著提高, 且不良反应小。以上说明CIK细胞在妇科肿瘤治疗方面效果显著, 对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明显, 是一种很好的放化疗后辅助治疗。特别是晚期肿瘤患者, CIK治疗为其提供了一种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Linn YC, Lau SK, Liu BH,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cognition and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exhibited by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subsets against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target cell[J].Immuology, 2009, 126 (3) :423-435.

[2] Olioso P, Giancola R, Di Riti M, et al.Immunotherapy with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in solid and hematopoietic tumours:a pilot clinical trial[J].Hematol Oncol, 2009, 27:130-139.

初步疗效 篇2

关键词:断指再植术,临床疗效,观察评估

断指主要是由于外伤而导致指断的现象, 临床上主要采用断指再植术进行治疗, 断指再植术是指利用光学显微镜将不完全离断或完全离断的指体彻底清创、吻合血管、固定骨骼、修复神经及肌腱的一种治疗方式, 达到最大限度恢复断指功能的效果[1]。我院为了分析断指再植术的临床疗效, 对收治的56 例断指患者采用断指再植术进行治疗, 疗效确切, 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56 例断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56 例断指患者断指为72 指, 56 例断指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2 年6 月~2015 年3 月, 将56 例断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28 例。 对照组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8∶10, 年龄为18~52 (35.05±3.74) 岁;观察组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6∶12, 年龄为20~52 (35.34±3.74) 岁。 56 例断指患者中挤压致伤14例, 电锯致伤28 例, 利器割伤14 例;72 指中完全离断29 指, 不完全离断43 指。 对比两组断指再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 统计学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两组断指患者采用断指再植术进行治疗, 首先对患者进行手术前麻醉, 采用利多卡因药物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后, 对患者的断指创面进行清创处理, 先对指根进行止血处理, 利用显微镜进行清创, 若存在手指断离时间过长、血管出现损伤及创面不整齐等现象, 应立即对血管进行冲洗。清创完毕后, 将创口处的血管、肌腱及神经完全暴露出来, 修整指骨断面, 吻合血管,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固定 (髓腔内固定或交叉固定) , 用肌腱线修复缝合指屈、伸肌腱, 于显微镜下吻合指动脉, 静脉, 及指神经, 常规检查血管通血情况良好。术后抗炎、抗凝、抗血管痉挛等对症处理。术后, 按摩观察组患者断指的末节指腹或断指远端, 促进血液循环, 待伤口愈合后 (根据患者断指的愈合程度及时间调整按摩力度) , 轻轻按摩患者断指创面及其周围皮肤、血管, 改善断指血液循环, 恢复其关节屈伸度及手指功能。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断指患者断指再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3.2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可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标准。 显效:患者成活的手指外形恢复, 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关节屈伸度较为灵活;有效:患者成活的手指外形恢复, 功能恢复, 关节屈伸度一般;无效:患者手指未成活或成活的手指功能恢复慢, 关节屈伸度不灵活[2]。 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100.00%。 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静脉危象、动脉危象、坏死等。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观察结束后, 采用SPSS 16.0 软件对两组断指患者断指再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 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属于计数资料, 结果使用例数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当P<0.05时, 示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9 例, 有效16 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3 例, 有效22 例, 两组差异差异明显;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统计学有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断指主要是由于各种外伤导致, 主要分为绞伤、割伤、挤压致伤、锯伤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给患者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 随着医学技术及显微外科手术的发展, 断指再植术已经成为治疗断指的主要方式, 断指再植术具有固定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流程, 且技术较为成熟, 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断指后, 由于手指离断性损伤, 其内部神经和血管被拉长, 剥脱于手指附近的皮下组织上, 最终导致断裂;而手指的静脉管壁韧性较差, 通常会在皮肤边缘位置发生断裂[3];肌腱本不易被拉断, 但容易在肌腱及肌肉交界的位置出现断裂。因此, 对患者实施血管、肌腱及神经的吻合术显得至关重要, 在进行血管吻合术时, 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应轻度外翻血管内膜, 确保缝合的针距及边距的距离后在进行缝合;若出现血管损伤严重的情况下, 应进行浅静脉修复及邻指动脉移植等操作, 达到保证断指血液供应的效果。 除此之外, 在进行断指再植术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彻底清创, 管腔内的积血、丝线及纱布等要及时清除, 操作熟练、避免缝合时刺伤血管等, 以减少血栓、压迫血管、供血不足及伤口感染等症状的出现[4]。 手术后, 还应对患者实施严密的观察及按摩治疗, 保证手术的效果,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手指的功能及关节屈伸度, 按摩还能有效加强血液循环, 达到提高手术效果, 改善手指功能及缓解疼痛的效果。 除此之外, 术中还应注意断指创面的修复情况以及术中血管吻合的质量, 提高断指的成活率, 注意断指的保暖, 及时对断指进行换药及清洁, 观察断指及周围的血运情况等。 从本次观察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观察组断指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断指患者高18.58%, 且观察组断指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断指患者;这说明了断指再植术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加用按摩治疗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提高治疗效果。

结果可知, 断指再植术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能有效帮助患者恢复断指功能, 减轻患者的痛苦,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邹永根, 杨杰翔, 彭忠义, 等.483例断指再植的临床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 2011, 13 (1) :34-36.

[2]刘军廷, 赵劲民, 杨志, 等.电锯伤断指再植36例50指[J].广西医学, 2011, 33 (2) :213-215.

[3]宋付芳, 王文刚, 陈伟练, 等.经关节离断保留关节的断指再植术[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5, 31 (3) :226-227.

初步疗效 篇3

关键词:α-1b干扰素,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患者中较常见。由于麻疹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发生大规模爆发,患者首先出现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等症状,之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皮肤遗留有糠麸状脱屑、色素沉着等。如处理不当,还可引发脑膜炎、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临床上儿童出现麻疹较为常见[1],而成人较为少见。本文分析了a-1b干扰素治疗成人麻疹疗效,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月成人麻疹患者100例,随机方法分组。所有患者均符合麻疹的临床诊断标准,且排除患者中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者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年龄在21~30岁,平均年龄为(25.94±3.45)岁。干扰素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的年龄在22岁到3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35±3.11)岁。所有患者存在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且存在科氏斑,全身皮肤出现程度不一典型红色斑疹。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应用青霉素进行抗炎治疗(商品名:注射用苄星青霉素;国药准字H20033291;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生产)临用前加适量灭菌注射用水使成混悬液。肌内注射,一次60万~120万单位,2~4周1次。并给予病毒唑治疗。(1)药物生产厂家及批号:病毒唑针由徐州莱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3111。(2)用法与用量:5%葡萄糖注射液50ml+病毒唑针15mg/kg静脉滴注,日1次,连续治疗5天。

干扰素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a-1b干扰素治疗(商品名:赛若金;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30μg×10支/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60059)一次10~30μg,皮下或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续3周为1个疗程。可根据病情延长或重复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

1.4 数据处理

将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关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给予分析并使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给予分析并使用()表示,P<0.05做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干扰素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为2.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消失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和皮疹消退时间明显长于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成人麻疹较为少见,临床上常规一般用抗病毒和抗炎药物治疗,本研究中应用的是青霉素和病毒唑。病毒唑属广谱抗病毒类药物,但因其过强依赖于病毒腺苷激酶,极易产生耐药,致使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较差。另外,病毒唑还有致畸危险性,因此,限制了其应用范围[2]。

而干扰素属于广谱抗病毒类药物,不仅能与机体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促进相关免疫应答基因的激活,特殊蛋白质的合成能对病毒衣壳蛋白、核酸聚合酶的合成进行有效抑制,阻断了病毒的增生和繁殖,还能对促进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的提高[3]。

在本研究中,干扰素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为2.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2.0%,可见加用干扰素治疗明显降低了成人麻疹并发其他疾病的概率。常规组患者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消失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和皮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可见在促进临床症状消退上,干扰素的作用更强。

参考文献

[1]谢欣,李雪丽,田静,等.咪唑斯汀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和白介素4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42(7):402-404.

[2]王国辉,王建茹,王艳会,等.复方敏维糖浆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和干扰素-γ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6):834-835.

初步疗效 篇4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初步疗效

翼状胬肉是临床眼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眼表疾病,其具有潜在的致盲危险,严重威胁患者视力健康[1]。临床常采用手术切除方法治疗,但传统术式复发率较高,复发原因在于角膜表面和翼状胬肉残留组织未得到有效根治,根本原因则在于巩膜表面新生血管直接进入角膜创面导致[2]。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130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130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0例,女60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6.7±6.5)岁,其中静止期翼状胬肉64例,活动期36例,复发性胬肉30例;病程3~24年,平均病程(15.6±4.5)年。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5例。

1.2方法参照组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

翼状胬肉切除术:所有患者均给予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以及0.4%奥布卡因表面麻醉,并在显微镜下实施麻醉。自胬肉头部边缘使用小圆刀做切口直至角膜前弹力层,将胬肉向角膜边缘进行水平剥离,分别从胬肉上、下方同正常结膜上皮、巩膜进行钝性分离,直到泪阜。将胬肉头部、颈部及其他变性结膜切除。若患者为复发性胬肉,则需要将结膜下瘢痕组织一并切除,巩膜表面必须刮出干净,确保角膜外缘充分暴露在3 mm左右的巩膜裸露区,并给予适当烧灼止血处理。使用刀片将角膜面残留胬肉组织切除。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参照切除胬肉之后的巩膜具体创伤面积,从颌上方的角膜缘后方作两条球结膜放射状切口,并对两切口之间的球结膜以及下眼球筋膜组织进行组织分离,将1 mm宽角膜组织扇形球结膜植片切下并将其放置在鼻侧巩膜上,保持上皮向下、角膜缘干细胞向下并朝向角膜缘的状态,以10-0尼龙线实施间断缝合,将鼻侧球结膜、浅层巩膜以及植片进行固定。术眼使用妥布霉素地米滴眼液擦涂之后,采用绷带包扎完成手术。

羊膜移植术:生物羊膜大小以实际巩膜创面界定。采用生理盐水浸湿羊膜植片后将其下方滤纸揭去,保持上皮向下、角膜缘干细胞向下并朝向角膜缘的状态,以10-0尼龙线实施间断缝合,将鼻侧球结膜、浅层巩膜以及植片进行固定。术眼使用妥布霉素地米滴眼液擦涂之后,采用绷带包扎完成手术。

1.3疗效评价标准[3]角膜恢复光膜透明,无任何结膜样组织增生或新生血管表示治愈;出现结膜样增生或新生血管,并重新长入角膜之中则表示复发。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患者治愈51例,治愈率为78.5%,复发14例,复发率为21.5%;研究组治愈62例,治愈率为95.4%,复发3例,复发率为4.6%,两组治愈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翼状胬肉是临床常见眼病之一,异常增生的心生血管以及成纤维细胞是其主要成分,常规手术切除治疗治愈率较低,且很容易复发,这与手术切除不彻底导致巩膜、角膜病变组织残留密切相关,也与角膜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及创面愈合时间过程存在一定的关联[4]。通常情况下,病情轻微的翼状胬肉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异物感,病情严重者会因为角膜受到牵拉而出现散光的情况,如果病情继续发展未得到有效救治,那么瞳孔也会受到牵连,从而对视力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改进,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翼状胬肉临床治疗之中,且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与传统手术方案相比,其复发率低,治愈率高,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可知,角膜有利于控制炎症反应的不良影响,对纤维增生和新生血管进行抑制,大大降低复发率。实施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有利于对角膜缘上皮组织进行重建和修复,增加干细胞数量的同时恢复其功能,同时保证了角膜与结膜之间的原始屏障功能得到快速恢复,有效预防结膜上皮或者新血管直接对角膜造成侵袭,进而实现治疗胬肉的目的,降低术后复发率[5,6]。除此之外,角膜缘干细胞还能对结膜上皮下组织向角膜增生的情况进行有效阻止,确保角膜始终处于透明的状态。一旦干细胞功能出现障碍或完全失去这种功能,翼状胬肉就会发生或者术后再次复发。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事项如下:角膜缘干细胞的常规取材部位应该选择角膜上方部位;选择翼状胬肉角膜缘处两端的正常结膜2 mm进行切除,同时对结膜瓣时角膜缘的两端≥缺损区2 mm的部位也要一并切除;手术过程中需要将角膜和巩膜上参与病变组织切除并清理干净;使用角膜缘植片时必须准确区别光面和毛面,确保光面始终处于向外位置,毛面则始终处于面向巩膜的位置[7]。本组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治愈率、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临床可将其作为首选治疗方法进行积极使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小勇,张晓玲,周清,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及安全性.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5(13):3517-3520.

[2]张丽翠.翼状胬肉100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9):1108-1109.

[3]穆劲卫,吴丽华,昝艳,等.羊膜移植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对比.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7):831-833.

[4]邢怡桥,但汉东,李拓,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Meta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4):433-437.

[5]陈利荣,姚军平,袁铸,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联合羊膜移植的疗效比较.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2006-2008.

[6]李连洲,蔡红军.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效果观察.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5,37(5):397-398.

初步疗效 篇5

关键词:小儿,过敏性紫癜,治疗方式,疗效评定

过敏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1]。致病原因包括多种因素导致的过敏, 例如花粉过敏、食物过敏等。高发人群为儿童群体[2]。如果不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 将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该研究以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该院儿科进行治疗的7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 探索分析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治疗方式, 并进行疗效初步评定,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该院儿科进行治疗的7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 所选患儿均依据《实用儿科学》[3]中有关标准进行确诊,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 观察组:5~11岁平均 (8.6±2.0) 岁, 平均病程 (3.2±1.1) d (0.8~5 d) , 男性19例, 女性16例, 由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者20例, 由食物过敏致病者11例, 其他原因者4例;对照组:6~11岁平均 (8.7±2.1) 岁, 平均病程 (3.5±1.2) d (1~5 d) 男性20例, 女性15例, 由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者19例, 由食物过敏致病者11例, 其他原因者5例, 所选患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该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关节疼痛、腹痛等, 两组患儿的性别, 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 患儿出现典型紫癜样皮疹 (大小不等, 对成分布等特征) ; (2) 伴发腹痛, 关节肿痛现象; (3) 部分患儿出现血尿、蛋白尿; (4) 经病理检查出现Ig A沉积。患儿必须满足第一条标准, (2) 、 (3) 、 (4) 作为辅助诊断标准。

1.3 方法

对照组患儿进行禁食、卧床休息, 并予以H2受体阻断药、维生素、消化道黏膜保护药等治疗药物进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4]。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静滴氢化可的松 (国药准字H20113038, 规格为2 m L:10 mg) , 5~10 mg/kg·d, 观察患儿临床症状, 缓解后改为口服泼尼松 (国药准字H41022036, 规格为5 mg/片) , 0.5~1.0 mg/kg·d, 依据患儿情况逐渐降低药量, 2组患儿以4周为1个治疗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和评定指标

治疗过程中观察皮疹、消化道出血、关节症状的缓解时间, 评定2组患儿的疗效, 疗效分为显效 (症状.体征显著改善, 内镜见消化道出血停止) 、有效 (症状、体征有所改善, 镜检出血减轻) 、无效 (治疗前后无变化) ,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汇总数据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观察组各症状缓解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如表1所示。

2.2 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儿童炎性疾病, 过敏源刺激患儿机体, 加之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导致毛细血管出血。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等为主[5]。部位严重患儿伴发关节疼痛、肿大、腹痛等症状[6]。严重威胁患儿健康和生活质量。

针对小儿过敏性紫癜尚无特效药物, 临床常规治疗多以卧床休息, 禁食, 并采用抗生素、钙剂类药物等进行综合的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该研究中,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4%, 与王东盛[7]报道的80.0%相近。可见, 常规治疗疗效往往不理想, 因此, 研究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治疗方法, 对提高患儿的疗效、生活质量意义重大。研究采用的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是2种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能够广泛作用于人体的药物, 对机体多个脏器都能起到良好的药理效果, 大量临床事实证实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治疗过敏性紫癜时疗效显著, 分析其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能够有效的抑制物理性炎症、化学性炎症、其他炎症反应; (2)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免疫作用, 不但能够抑制体液免疫, 同时能够抑制机体细胞免疫, 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首先给予对照组患儿静滴氢化可的松, 观察记录患儿的症状, 待症状缓解后口服泼尼松, 并依据患儿的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 泼尼松、氢化可的松都能够减少免疫复合物形成, 并且提高机体对免疫复合物的清除效率, 起到有效的抗免疫、抗炎作用, 根据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1%, 这与有关研究人员[8]报道的96.7%相符。研究进一步比较了常规治疗和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各症状的缓解时间, 根据研究结果, 观察组消化道出血缓解时间、关节疼痛缓解时间、皮疹缓解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依次为9.162、13.252、20.267, P<0.05) , 证实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 小儿过敏性紫癜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治疗, 疗效显著, 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凤涛.氯雷他定糖浆佐治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8) :241-242.

[2]吴慧, 陈小红, 周胜, 等.小剂量雷公藤多苷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4, 34 (1) :104-107.

[3]卢先锋, 杨晓丽.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56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 14 (1) :115-116.

[4]田华.孟鲁司特钠片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60例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13, 25 (4) :235.

[5]孙金平.西咪替丁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 :36-37.

[6]马艳华.孟鲁司特钠治疗82例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3) :308-309.

[7]王东盛.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1) :114-115.

初步疗效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1年3月-2013年2月就诊的10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21-50岁,年龄平均(35.34±2.29)岁。经口腔X射线检查发现,所有患者牙槽嵴顶向根尖方向出现水平吸收现象,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前牙移位、伸长,牙间隙松动、增宽,伴随深覆盖等,有显著前牙前突现象,部分患者伴随牙龈组织明显萎缩、口腔异味、牙周组织轻度萎缩、牙齿扇形改变、排列稀疏等,生理学咀嚼功能显著降低。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正畸治疗,给予患者口腔卫生宣教,嘱其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一次性完成牙周洁治和根面平整,对龋齿进行治疗,将不良修复体去除,对牙周-牙髓病变进行处理,将局部致病因子去除,辅以全身用药,以更好控制亚洲炎症,必要时给予牙周手术。经牙周基础治疗后若症状明显改善,则可开始正畸治疗。以直丝弓矫正技术,磨牙粘结颊面管,不适用带环,在前牙稍靠近切缘处粘结直丝弓托槽,以钛-镍圆丝进行初步排齐,以澳丝将上下前牙压低,向后连续对尖牙进行结扎,增强支撑,尖牙之间挂橡皮链,内收前牙,对正畸力大小进行调整,加力应轻,共治疗6-10个月,治疗期间每隔3个月检查1次,并根据牙槽骨重建情况每3个月给予1次牙周洁治。正畸矫正后,以改良舌侧固定保持器进行固定[3]。

1.3 观察指标和标准

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牙周袋探诊深度、牙槽骨高度、前牙覆盖、探诊出血、前牙覆牙合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分析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移位牙齿得到良好复位,牙齿整齐排列,咬合关系明显改善,牙周膜间隙正常,松动度降低,牙周美观度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束和治疗后2年复查结果分析

治疗结束和治疗后2年复查,患者牙周袋探诊深度、前牙覆盖、探诊出血、前牙覆牙合跟治疗前相比改善更显著,P<0.05。而治疗结束和治疗后2年复查,患者牙周袋探诊深度、前牙覆盖、探诊出血、前牙覆牙合相似,P>0.05。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和表2.

3 讨论

牙周病为感染性疾病,可导致患牙牙龈萎缩,使得牙槽骨吸收和前牙唇向散开,对牙周组织造成破坏,导致牙齿松动移位[4]。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可导致面部美观度受严重影响,多数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不愿张口说话,也导致其正常社交积极性受到影响。有研究显示,在炎症未控制的情况下,若对牙齿进行正畸治疗,可导致牙周组织破坏加速,且牙周附着丧失加重,因此在正畸治疗之前,需先进行牙周炎治疗。一般来说,牙周治疗有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夹板固定等,需在有效消除炎症基础上再进行牙齿正畸和修复[5,6]。

经正畸处理,可内收压入散开患牙,对前牙区畸形咬合进行矫正,使其恢复正常覆盖关系,且经正畸舌侧固定,可稳定保持其咬合关系,增加牙周支持组织,降低牙齿松动度,避免牙齿拔除。在正畸处理前先进行牙龈环切处理,可有效维持牙齿正常咬合关系,增加牙槽骨高度和新附着,更好保护牙周组织,改善牙齿外观,维持牙周组织生理学功能。正畸治疗的过程用力应轻微、间断,且最好4周加力1次,避免导致前牙移位复发。另外,因中老年人牙槽骨再生能力比青少年差,因而需随时对牵引力度进行调整,避免因用力过大而导致邻近牙槽骨、牙周膜坏死而出现牙齿松动和脱落。另外,治疗期间需注意牙周组织感染的预防,强化对患者的口腔卫生宣教,彻底清除牙周组织菌斑[7,8]。

本研究中,所有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采取正畸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移位牙齿得到良好复位,牙齿整齐排列,咬合关系明显改善,牙周膜间隙正常,松动度降低,牙周美观度明显改善,说明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采取正畸治疗近期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牙列整齐,复位移动牙齿,维持良好咬合关系,有利于维持牙齿美观度,提升患者整体形象。

在治疗结束和治疗后2年复查,患者牙周袋探诊深度、前牙覆盖、探诊出血、前牙覆牙合跟治疗前相比改善更显著,且所有患者治疗成功,牙周情况明显改善,移位完全矫正,说明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正畸治疗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可整体改善牙周情况,保持患者牙齿健康水平[9,10]。

综上所述,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正畸治疗及疗效确切,经正畸治疗后,可有效纠正移位,改善患者牙齿外观,提升整体形象;另外,正畸治疗还可有效控制牙周炎,促进口腔生理功能的恢复,维持口腔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正畸治疗及疗效。方法 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1年3月-2013年2月就诊的10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所有患者采取正畸治疗,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牙周袋探诊深度、牙槽骨高度、前牙覆盖、探诊出血、前牙覆的差异,并对治疗成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移位牙齿得到良好复位,牙齿整齐排列,咬合关系明显改善,牙周膜间隙正常,松动度降低,牙周美观度明显改善。治疗结束和治疗后2年复查,患者牙周袋探诊深度、前牙覆盖、探诊出血、前牙覆跟治疗前相比改善更显著,P<0.05。而治疗结束和治疗后2年复查,患者牙周袋探诊深度、前牙覆盖、探诊出血、前牙覆相似,P>0.05。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正畸治疗及疗效确切,经正畸治疗后,可有效纠正移位,改善患者牙齿外观,提升整体形象;另外,正畸治疗还可有效控制牙周炎,促进口腔生理功能的恢复,维持口腔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正畸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葛振林,卢嘉静,祁涛,等.牙周、正畸联合法治疗牙周病前牙移位的疗效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9,19(4):229-231.

[2]邓昊,周立辉,鲜文,等.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9):1732-1734,1743.

[3]郭俊英,何爱敏,郭玲丽,等.中老年牙周病晚期前牙移位正畸修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3):258-259.

[4]Hsing-Chung Cheng,Wan-Tin Lin,Yung-Kang Shen et al.Analysis on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orthodontic power chain by nanoimprinting process[J].Journal of polymer engineering,2014,34(3):209-217.

[5]张静.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疗效初步观察及评估[J].中国医疗美容,2016,6(2):78-79.

[6]张群慧,李彩风,刘伶伶,等.中年人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的固定矫治体会[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1,11(2):97.

[7]施捷,周彦恒,傅民魁,等.牙周炎致错位前牙的正畸牙周联合治疗[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39(5):399-402.

[8]孙雷.固定矫治器在恒前牙外伤移位固定中的应用[J].上海口腔医学,2001,10(4):376-376,381.

[9]李含薇,王占义.烤瓷牙周夹板修复老年前牙扇形移位临床体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1):1434-1435.

初步疗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的48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牙周病导致的前牙移位[3],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25-5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8.9±3.4)岁,所有患者经过X线检查,均出现前牙位移、牙齿松动等症状,患者的咀嚼功能严重下降,以上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实验,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首先,所有患者均予以牙周基础性治疗,然后予以正畸治疗。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对患者讲解相关的知识,告知患者餐后要漱口,清洁牙周,将不良的修复体取出,同时予以牙周手术治疗以控制牙周炎症的反应,当炎症有明显的改善后,进行正畸修复。正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应用方丝弓矫正技术,将磨牙黏结颊面管,把患齿移动切牙、牙尖部位行黏结托槽,将前牙排列整齐后用多曲唇弓压低上下前牙,同时结扎牙尖,并挂橡皮链,正畸治疗的时间在10个月左右。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前牙间牙槽骨高度以及治疗前后颌凸角、下颌平面角、面角、Y轴角等观察指标,分析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评价标准

①牙周袋深度:牙周袋底到龈缘之间的距离。②前牙间牙槽骨高度:X线检查全口曲面断层片中釉牙骨质界与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4]。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前牙间牙槽骨高度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牙周袋深度(3.28±0.55) mm、前牙覆盖(2.62±0.57) mm、前牙间牙槽骨高度(5.14±0.54)mm,有明显的改善,P<0.05,详细见表。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颌凸角、下颌平面角、面角、Y轴角

治疗后患者的颌凸角(9.4±3.5)、下颌平面角(29.1±7.5)、Y轴角(63.2±5.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面角治疗后为(82.7±5.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

3 讨论

牙周病是牙龈、牙根外组织等出现炎症导致的一种口腔疾病,是患者牙齿脱离的重要原因。牙周疾病患者会出现牙龈出血、牙齿松动以及形成牙周袋等症状。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牙周病易导致糖尿病、白血病等疾病,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安全[5]。对于牙周病导致的前牙移位患者,单纯治疗牙周病并不能纠正前牙移位,不利用于恢复正常口腔的咀嚼功能,增加了牙周病的复发几率。相关文献报道,在予以患者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畸形程度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轻度牙周损伤位移患者,不用行矫正治疗,可以用药物修复牙周组织,从而达到矫正牙齿的效果,缓解患者的痛苦症状。对于畸形严重的患者易导致面部畸形,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需要矫正治疗,降低患者的痛苦。为了保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要选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保证前牙移位良好,使患者恢复正常的面部。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应用正畸修复治疗牙周导致的前牙移位,治疗效果明显,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认可,本次研究与该报道结果一致[6]。

本次研究中在正畸治疗前先要求患者清洁牙周,将不良修复体去除,然后应用药物或者牙周手术治疗控制牙周炎症,最后进行正畸修复。正畸修复可以改善牙齿的外观以及牙周的组织生理学功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前牙间牙槽骨高度有明显的改善(P<0.05),治疗后患者的颌凸角、下颌平面角、Y轴角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面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应用正畸修复治疗可以有效的纠正患者的前牙移位,改善牙齿的美观度,利于患者前牙咬合功能及咀嚼功能的恢复,改善了患者牙龈出血、牙周疾病等症状。

综上所述,应用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洪波.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9):10-12.

[2]葛振林,卢嘉静,祁涛,等.牙周、正畸联合法治疗牙周病前牙移位的疗效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9,19(4):229-231.

[3]郭俊英,何爱敏,郭玲丽,等.中老年牙周病晚期前牙移位正畸修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3):258-259.

[4]杨颖,张艽.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6):183-185.

[5]于鹏,陈明.老年牙周病患者前牙移位正畸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5,13(4):205-208.

【初步疗效】推荐阅读:

化疗疗效10-20

疗效试验05-12

疗效对比05-19

护理疗效05-31

药品疗效06-02

疗效满意06-12

疗效机制07-10

疗效评估08-11

疼痛疗效08-12

疗效随访08-14

上一篇:《对花》下一篇:CANOPEN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