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

2024-05-13

《对花》(精选10篇)

《对花》 篇1

紫砂壶以其素面素心和特有的宜茶性, 当之无愧地作为茶文化的载体, 自然有很多文化蕴含。自供春于金沙寺僧学得制陶术而渐起制陶, 艺人们以独特的成型技法, 用匠心的慧灵, 塑出了紫砂的心语:“鱼化龙”体现了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愿望;“博浪锤”体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好愿景;“蝶双飞”体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款款砂壶, 载赋了艺人们内心流淌的激情, 将无形的情感以有形的型体抒发了出来。真的是一壶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啊!

好的砂壶, 是集材质美、工艺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体的, 这是因为作品首先的“形”即代表了生命, 明暗转折, 虚实对比, 必须有度;其次, 通过形象散发出的情趣, 即为“神”。第三, 是气质, 是壶的精神思想内涵, 以实质性来表达健康的意境。如果一件新创作的砂壶作品只有线条、体积、比例的关系, 充其量只是一件实用品。没有意境的东西, 就没有了生命。

这里我谈谈我对花货“材质”的理解, 其可分为:一、段砂;二、青灰砂;三、红砂善配泥。首用“拼砂过筛法”, 无论段砂、青灰砂、红砂均颗粒排列有序, 大小一致, 疏密恰当, 内外无异, 壶经久用、涤拭日加, 自发暗然之光, 入手可鉴。“花货”早期, 有可能由供春壶引题, 我曾见供春塑图“附件壶图”。自然花货, 压盖身圆腹鼓, 线硬朗, 节自然逼真、露骨。有线脚鼓器造型, 可说和供春壶有型体差别。

这里我从视觉印象、触觉印象两方面来分析朱可心大师“咏梅壶”的造型艺术:

视觉印象:以可心大师“咏梅壶”为例。平视:身筒盖为不等体, 灯笼型、鼓身有胫、底弧线圆形, 去胫足身为鼓, 流口把呈水平线、枝、节、花引神。俯视:身大圆型, 口小圆型, 通体双圆型, 从美学角度去分析, “咏梅壶”线、面、枝、花不愧为壶艺造型之典范, 实为精确美。远视整体效果, 精巧玲珑, 栩栩如生。近视局部效果, 万物复兴, 生机勃勃。综合技体效果:静中有动, 流口、把、水平线缓慢、温和、流钮、把连弧线圆枝节直、身两侧, 双曲线对称上升, 枝、节、花自然相生, 流双弯、把耳形、活泼、秀气、胫、身底有流动速度感, 节奏强烈, 枯枝新生, 春意盎然。

触觉印象:流双弯、扎喇叭、茗泡时茶叶不易堵塞, 注水顺畅, 把耳形合手舒适, 不能不说是实用工艺与自然相结合的范例。

造型风格上, 由早期简、练、朴、演进到后期精巧玲珑, 应该说是较正常的演变过程。“咏梅壶”的制作工艺和技法反映出一代大师对泥性的掌握运用, 成型技法愈发纯熟, 制作工具的因艺使用, 成型技法, 基本分打身筒、镶身筒、贴花三种, 是继承和恢复优良技艺的一大贡献。它的侧立面近于鼓形, 重心全靠在壶体足部, 但壶底以圆形装饰, 使造型秀气挺拔。嘴和把在壶体上的均衡, 紫砂壶的嘴和把对全体的结构均衡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壶体上的嘴或把手的一方过重, 或是壶把向外圆转得过大, 都会使造型重心偏离中轴。若把和嘴在壶体两侧的位置和空间安排不当时, 也会影响造型的均衡, 重创壶式造型典雅古朴之风格, 其主次的几何体造型艺术明显可见壶体光洁、线条简练。“五色晶光, 气韵温雅”或“栩栩如生”或“精巧玲珑”, 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器皿的造型形成, 为其后紫砂界近二百年之楷模。朱可心大师“善于配泥”, 首先采用“拼砂过筛法”改进泥料加工工艺, 更突出了紫砂器皿材质美之特征。朱可心大师“善制砂壶”始复捏造之法, 虽随意制成, 自有天然韵味。“用于捏制与壶形协调一致”。首用流把钮改进制法, 使木、竹、节、花、叶与壶巧妙结合, 也是对紫砂成型工艺技法之一大贡献。朱可心大师所制紫砂壶器大多与自然生物有关, 将紫砂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更增加紫砂壶艺之装饰效果, 对其后壶艺装饰的影响极大。

“咏梅”的内涵十分丰富。壶如其人, 玲珑精巧, 意可心气质高雅、淡泊名利, 人品艺品俱佳;端庄秀气, 意可心脚踏实地, 精艺勤业、孜孜追求, 材型工饰之异, 意可心刻意开拓, 继往开来。“可心咏梅”让人体会自然美, 给人以中国宜兴独特资源之享受, 给人以无穷乐趣。它让人感受造型与自然美, 给人以艺术魅力、骨力所在精神所表, 从中品味无穷的创造力, 它让人在和紫砂语言交流中体验人生快乐, 生命运动精神所在, 休闲方式给人以活力、精力、韵力。咏梅壶的深蕴是除视觉、触觉之外, 还有心灵处之意识表现来源于文化美学观念的感受, 也是精、气、神、形、态、韵等艺术精神所在。

紫砂是美丽的、是永恒的。她怡静、端庄、款款从远古走来, 带着沧桑的面容, 饱经风霜、注入了生命、注入了艺术, 完美地展现着她美丽的风姿。她骄傲地仰视这片土地, 诉说着她的紫砂传说。

参考文献

[1]唐云主编, 郑重编著.紫砂壶鉴赏[M].香港万里机构.万里书店.

[2]陶瓷造型设计[M].辽宁科技技术出版社.

[3]姚迁等编著.宜兴紫砂陶艺[J].台湾南天书局,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对花东祭祀卜辞研究的回顾 篇2

一、花东甲骨出土及著录情况回顾

花东甲骨发现于1991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发掘。考古工作者在一处编号为91花东T4的中部偏北第三层下,发现了H3坑,在该坑内共清理出1583片甲骨,其中带字甲骨689片,完整的带字龟甲3D0多版,占有字甲骨的一半左右,弥足珍贵。1993年6月,整理者公布了4版有字甲骨(《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之后,刘一曼、曹定云发表了《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选释与初步研究》,又公布了23版带字甲骨,为学界讨论其中的若干问题提供了参考。2003年12月,这批甲骨的最终整理成果,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著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一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整理与研究者认为,花东甲骨属非王卜辞,其主祭者为“子”,却又与原子组卜辞的主祭者“子”不是同一人,其材料比较完整,内容非常丰富,来源十分清晰,是继1936年YH127坑甲骨和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发现以来殷墟甲骨文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花东非王卜辞的发现对学术界的意义非常重大,使甲骨学者们看到了曙光。此后,关于花东甲骨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二、殷卜辞祭祀问题研究回顾

自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对甲骨文中提到的祭祀内容,研究的学者络绎不绝。

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较早关注到卜辞祭祀的相关内容。1915年,罗振玉也谈到该问题,他说“殷商礼制征之卜辞,其可知者六端,曰授时、曰建国、曰祭名、曰礼记、曰牢鬯、曰官制……”1917年,王国维发表《殷周制度论》,1927年又发表《殷礼征文》,都论及了殷人的祭祀问题。20世纪30年代,陈梦家发表《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对商周祭祀进行了详述。1956年,陈氏出版《殷墟卜辞综述》一书,提到“卜辞中的动词,其为数远小于名词,而在此有限的动词中以有关于祭祀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董作宾在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后,又发表了《殷历谱》,王宇信主编的《甲骨学一百年》中,介绍了董氏在殷人祀典方面存在新派与旧派的观点。之后,岛邦男、许进雄、常玉芝等人,也先后对周祭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1988年,张秉权在《甲骨文与甲骨学》一书中,将宗教祭祀内容列入第十四章,并按祭祀对象、种类、牺牲、场所等进行讨论,并遵从董作宾的“两派新法”。

近年来,对各种祭祀内涵开展具体研究的有:葛英会的《论卜辞□祭》《附论□祭卜辞》、李钟淑的《卜辞□祭的新证据》、连劭名的《商代岁祭考》、张玉金的《释甲骨文中的“御”》、王蕴智的《“宜”、“俎”同源证说》等文章,在讨论中都对殷人的祭祀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三、对花东祭祀卜辞的初步整理

自1991年发现花东非王卜辞以来,相关研究著作虽然层出不穷,但是将花东非王卜辞祭名祭法材料作为专门研究的学者并不多。笔者将前人没有做过的花东卜辞中所见祭名祭法的单字,从甲骨拓片上剪切下来进行分类整理,一一甄别,最终确定了93种祭名祭法材料,从中选取重点材料(如□、施、伐、告、宜、御等祭名祭法)做进一步探讨,并将其与王卜辞所见的祭名祭法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之异同。这不仅是对花东祭祀卜辞研究的一次尝试性突破,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前人对殷卜辞所见祭名祭法的研究推动了笔者对该问题的思考:对该问题进行系统整理,既可以对王卜辞,也可以对其他非王卜辞所见的祭名祭法的研究进行有益的补充。此外,对花东卜辞祭名祭法的整理与研究,亦可为现代祭祀礼仪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根据前人对甲骨文祭名祭法的研究方法,我们也确定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案,首先,对祭名祭法的概念进行重点理解。其次,根据前人对祭名祭法的认识,对花东卜辞所见的祭名祭法进行一一甄别,并确定其数量。最后,选出几种有代表性的祭名祭法材料,按照祭祀对象、主祭者、祭品、相伴祭名、祭祀时间、地点、目的进行整理,并在分析中间出己意。

甲骨文祭名与祭法的研究自甲骨文发现之后就络绎不绝,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作与独到的创见,现已形成对“周祭制度”系统的研究方法与体系。花东甲骨发现年代较晚,是一批新材料,学者们对其卜辞祭祀方面的研究尚有遗漏。花东甲骨的发现不仅为甲骨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学者研究甲骨学带来了新契机。

《对花》 篇3

经冯子存编曲的《对花》全曲共三段,为变奏曲式结构。全曲在速度上,逐渐由慢到快,离不开冯老的作品特点,冯老95% 以上的作品都是由慢到快,情绪上逐渐推进。钢琴作品《对花》保留了变奏曲式的结构,后面两段的主题变奏在主要旋律框架不变的基础上,速度、 节奏型均发生了多种变化。速度的变化与笛曲基本一致, 发展越来越快;节奏上更为紧凑密集,越演越热烈,最后尾声部分在慢速中结束。

一、民族化的旋律素材

钢琴作品《对花》的旋律素材取材于同名笛子独奏曲,笛子独奏曲则取材于河北民歌《对花》。由此可见, 钢琴曲《对花》的旋律素材是层层加工发展而来。

(一)河北民歌《对花》

河北民歌《对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具有欢快、喜庆的特点。其中每段两句基本唱词,歌词以及旋律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并用衬词“七个隆冬、八不隆冬”来模仿锣鼓,十分热闹。旋律调性为d羽调,音调与节奏比较统一,对比性不大,只是在歌词上稍作改变, 使歌曲易于记忆。

(二)北方笛曲《对花》

笛曲《对花》由民间艺人冯子存根据河北民歌《对花》 整理改编而来,调性为c羽调,在主要旋律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加入了竹笛的演奏技巧,如顿音、颤音、吐音、 历音、垛音与花舌相结合等,这些技法也是冯老善用的技法。旋律调式为羽六声调式,其中对便音“变宫”使用较多。

(三)钢琴作品《对花》

“对花”,实则为“对话”,民歌中一问一答的形式在钢琴作品中也可见,如第21-25小节,前两小节与后两小节不仅在旋律节奏上形成了问答,而且在力度上也有问有答,回答时的语气得到加强。前两小节结构上由两个相同的乐汇所组成,带有疑问似的语气;后两小节则一气呵成,并带有强力度、慢速度,加强回答的肯定性。

钢琴作品《对花》第一段主题中的旋律保留了笛曲的基本旋律,笛曲中的演奏技法与效果在钢琴作品中得到体现,如例4所示,将竹笛吐音的演奏技法变为短倚音。 此外,将垛音的演奏技法在钢琴中同样用倚音与保留音记号标记。

主题变奏一,演奏技法由倚音转变为跳音,跳跃性加强;主题变奏二,随着速度的提升, 用带有同音反复的技法表现笛曲中的打音效果。尾声的速度逐渐慢下来,力度增强,材料则是河北民歌《对花》 中的衬词部分,最后结束时采用了颤音和倚音的演奏技法,使竹笛的演奏技法得到体现。

二、民族化的和声语言

作曲家黄安伦推崇有调性的音乐,并且是具有民族气息的音乐。所以《对花》的民族气息不仅体现在旋律上, 也体现在和弦上。《对花》与他其他的作品不同,比如说芭蕾舞剧《敦煌梦》钢琴版选曲三首中的《羽人舞》、 交响诗《巴颜喀拉》等,这些作品中的有些和声复杂得无从着手分析,而《对花》的和弦如清澈见底的清水一般, 清晰明了,这也可见他早期一些民族手法运用的尝试。

《对花》采用的是中国民族羽调式,和声上多采用四、五度结构的和弦,其中主题段多用纯五度的音程; 主题变奏一(例5)中多用纯五度音程连续进行,来模仿笙的音色,这一音程也是民间笙乐曲中最常用的和音; 主题变奏二(例6)中采用四、五度音程结合的和弦, 为分散和弦的形式,使五声音调的特色更为鲜明。

《对花》教案二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中国戏曲——黄梅戏的学习,有感情地演唱《对花》,运用欣赏、演唱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从来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戏曲,弘扬民族文化的美好情感。教学内容:

学习黄梅戏《对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和表演《对花》 教学难点:

1、创编动作,表演《对花》

2、一字多音的演唱 教学准备:

电脑多媒体课件、脸谱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创设戏曲氛围

1、黑板上挂戏曲脸谱

2、大屏幕播放戏曲经典唱腔

二、组织上课

1、师生随锣鼓经手拿戏曲脸谱走圆场进教室。

2、听小戏迷表演,学生猜剧种。

3、学唱黄梅戏《对花》(1)师表演《天仙配》导入(2)介绍黄梅戏

(3)理解《对花》的意思

生回答后师归纳:对花就是以对唱的形式讨论花的问题,我来问,你来答,这种歌曲在我国民歌中比较常见,1)学生齐唱河北民歌〈对花〉 2)师范唱东北民歌《对花》

4、欣赏黄梅戏《对花》

5、熟悉歌词

6、再听音乐,学生边听边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7、随琴演唱后找出难点

8、解决难点

9、师生接龙演唱

10、学生分组接龙

11、学习用地方方言唱

12、学生一起随伴奏音乐边唱边律动

五、创编表演

1、学生随教师模仿

2、小组合作创编动作

3、小组上台表演展示,并评价

六、全体同学边唱边表演

七、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戏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走近了黄梅戏,明天我们还会走进更多的戏曲剧种,把我们的戏曲艺术发扬光大。

八、下课

1、师生念白告别

《对花》 篇5

【关键词】30%戊唑醇懸浮剂;花生叶斑病;产量;影响

1 试验目的

进入结荚期后约20d就进入采收期,这个阶段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花生极易感染叶斑病。此病在各花生产区普遍发生,是花生生长中后期的一种重要病害。花生发病后,叶片布满斑痕,提早脱落,严重影响光合效能,使荚果不饱满,降低产量和品质,常给产量造成很大的损失。为调查和了解目前我国各地花生叶斑病对花生造成的产量损失,通过药剂防治和不防治两种处理开展本试验研究。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地点

该试验在开封市种子管理站新品种展示田地进行。该试验地为砂质壤土。前茬作物为花生,冬闲。生育期总降水量为3 295.6mm,日平均降水量为27.01mm。

2.2 试验设计和安排

2.2.1 供试药剂:30%戊唑醇悬浮剂(江苏克胜)。

药剂用量:10ml/亩(1亩约为667m2,下同)。

2.2.2 试验设计:试验共分为两种处理,分别是药剂处理和空白对照(CK)。每小区面积为0.1亩,重复3次,试验地净面积0.6亩。

2.2.3 施药方式

施药方法:每亩对水30kg,进行正反面叶面喷雾,以喷至药液滴下为度。

施药时期:在花生播后70d(花后35d)开始第一次施药,此后每7d施药1次。

施药间隔:7d

施药时间:7月16日,7月23日,7月30日

3 调查方法

3. 1 取样方法

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10株,每小区共计调查50株。

3.2 调查时间和次数

第一次施药前1次、第二次施药前1次、第三次施药后、第三次施药后10d、收获前1次,共计5次。

3.3 病情级别标准

依据国际半干旱所(ICRISAT)九级标准,以株为单位,具体标准如下。

3.4 产量损失调查

每小区5个样点,每个样点取5m2,单收、单晒、称取荚果重量,从而折算出小区产量及亩产。

3.5 药效计算方法

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均用DPS软件6.55版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性检验。

4 试验管理情况

本试验于4月26日整地耕耙打畦,5月9 日播种,播种后次日喷除草剂50%乙草胺乳油。6月10日浇水1次。6月13日每亩追施尿素10kg。6月14日喷施阿维菌素防治红蜘蛛。6月22日第二次喷施阿维菌素防治红蜘蛛。6月23日浇水1次。6月26日喷施阿维菌素防治红蜘蛛。7月18日浇水1次。8月12日至13日浇水1次。9月8日收获。

5 试验结果

5.1 花生叶斑病初发情况

在河南省开封市,花生叶斑病在7月上中旬开始出现。初发时多为褐斑病。

5.2 防治效果

从开始施药到第三次施药前,药剂处理病情指数低于对照处理的病情指数。在第三次施药后10d,药剂处理病情指数略高于对照处理。第三次施药后10d药剂处理病情指数增速放缓,至收获时低于对照处理。(图1)

图1 药剂处理与对照在各个时期病情指数变化

表1 花生叶斑病病害损失试验病情指数指及防治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次调查时病情指数为14.44。第二次调查时,药剂处理的病情指数为18.08,低于对照处理;防治效果为5.30%。此后,药剂处理和对照处理病情指数均逐渐上升。在第三次施药后10d进行调查,药剂处理病情指数为29.65,稍高于对照处理病指(28.67),防治效果为-14.39%。至收获前,对照处理病情指数上升至46.81,药剂处理病情指数为43.85,防治效果为8.71%。

5.3 产量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药剂处理小区产量分别为36.47kg、36.53kg、38.27kg,小区平均产量为37.09kg。对照处理小区产量分别为36.49kg、35.18kg、38.51kg,小区平均产量为36.73kg。药剂处理较对照处理产量略高,产量损失率为0.98%。

表2 花生产量对比表

6 结论

综合以上结果,试验药剂30%戊唑醇悬浮剂(江苏克胜)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一般,至收获时防效为8.71%,其产量略高于对照:小区产量为37.09kg,产量损失率为0.98%。

作者简介:

《对花》 篇6

1 材料与方法

以某作物科学实践教学基地供试田为实验地点, 块土壤为粘壤土, 肥力基本一致, 前作为花菜。p H5.35, 有机质含量13.35g/kg, 全N量1.27g/kg, 全P量为0.51g/kg, 全K量为11.43g/kg, 碱解氮为120.56mg/kg, 速效磷21.04mg/kg, 速效钾为61.01mg/kg。实现材料如下:

闽花6号 (M6) :

复合肥:N:P:K=10%:5%:15%, 售价2520元/1000kg;

有机肥:, N、P、K有效养分含量为6%, 有机质≥35%, 有效活菌数≥2×106个·g-1, 售价1600元/1000kg;

尿素:纯N=46%, 售价2100元/1000kg

2 试验设计

试验小区面积9m2。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 根据肥料施用量按照等价不等量的原则, 即3种施肥处理的肥料施用量按市场销售价折算后相等进行施肥。折算后, 每小区施复合肥、尿素, 单施有机肥, 混施复合肥与有机肥需要的肥料分别定为:复合肥1kg, 尿素0.2kg;有机肥1.75kg;有机肥0.875kg, 复合肥0.5kg, 尿素0.1kg。试验分为3个处理:施复合肥1kg, 0.2kg尿素 (处理A) ;单施有机肥1.75kg (处理B) ;混施复合肥0.5kg, 0.1kg尿素和0.875kg有机肥 (处理C) , 于播种前结合整地撒施于畦面上作基肥一次性施用。试验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 设3次重复, 四周均设保护行。

3 田间管理

种植畦整成畦带沟宽90cm, 每畦双行种植, 每穴播种2粒, 穴距0.2m, 220000株/hm2, 于2007年4月12日播种, 4月26~4月28日期间进行人工破膜。由于地膜覆盖可保水, 花生苗期不浇水, 但在开花下针期与饱果期, 由于茎叶生长旺盛, 叶面蒸腾量大, 花生生长对水分敏感, 所以对花生进行多次浇灌, 以促进花生生长, 提高饱果率。

4 收获及花生考种

收获时间为8月4日, 生育期为115天。8月3日对花生进行考种, 即在每一小区取连续生长不缺株4丛8株进行考种, 测量其单株主茎高、第1侧枝长、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单株结果数、饱果数、秕果数、烂果数、发芽果数、单仁果数、双仁果数、三仁果数、小区荚果重、小区地上部鲜重。收获后, 取3kg花生作样品晒干后称其重量, 测算其晒干率。

5 结果与分析

试验中, 对花生进行有机肥和复合肥、尿素混施处理, 花生的产量比单施有机肥, 施复合肥、尿素的处理产量明显增加。其中, 混施处理的花生的单株结果数、饱果数、饱果率、总产量均比其他2种处理多, 可见, 在同等价格的条件下, 混施有机肥、复合肥、尿素对于构成花生产量的各个因素的影响比其他2种处理更为显著, 其中单株结果数的增加和饱果率的提高是增产的主要原因。本试验采用的高产施肥方式, 肥料养分充足, 使得花生的固氮作用均较为显著, 使得3种处理间干物质积累无明显差异。

混施处理对于花生产量的促进作用比施复合肥、尿素处理, 单施有机肥处理明显, 主要原因在于:

5.1 花生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需要吸收氮、钾、钙、镁、

硫等大量元素和铁、钼、硼等微量元素[3], 施复合肥、尿素, 只能提供花生几种固定的营养元素, 不能满足花生整个生育期的需要。而生物有机肥还含有作物所需的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 因此与化肥相比, 具有不偏肥、不缺素、稳供、长效等特点[4]。因此, 混施有机肥与复合肥、尿素才能全面发挥肥料的作用, 有效提高花生的产量。

5.2 有机肥料除了可以直接提供养料外, 还能提高养料的有效

性, 增强土壤的供肥强度[5]。土壤施入生物有机肥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后形成腐殖酸, 可以使土壤容重变小, 孔隙度增大, 易于截留吸附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和释放出的营养元素离子, 使有效养分元素不易被固定。化肥与有机肥混施后化肥可以被有机肥料吸收存储, 减少流失。此外, 化肥掺有机肥料还可以促进有机肥腐熟, 提高肥效。例如有机肥与过磷酸钙或过磷酸镁等混合, 可以促进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生长, 增加作物氮素营养[6]。

5.3 经过施复合肥、尿素处理的花生在单株饱果数、单株结果

数及产量上, 都高于单纯施有机肥, 可能是因为有机肥肥效具有缓效性, 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发挥作用, 施入土壤后, 必须经微生物逐渐分解成速效养分后, 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摘要:在肥料折算价格相同条件下, 对花生进行不同的施肥处理:单施有机肥;施复合肥与尿素;混施复合肥、尿素及有机肥, 通过比较进行花生产量的分析讨论得出混施有机肥与化肥对于花生开花结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能够有效的提高花生的结果数。

关键词:花生,施肥,产量

参考文献

[1]王秀忠.花生产业存在的矛盾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 2008, 2:5-6.

[2]苏永贵, 孟庆华等, 王亚琴.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混施[J].山西农业, 2006, (12) :29-29.

[3]戚永春, 姜春玲.花生高产施肥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6, (7) :5.

[4]徐福乐, 纵明等.生物有机肥的肥效及作用机理[J].耕作与栽培, 2005, 6:8-9.

[5]刘满昌, 王媞.浅谈有机肥料在蔬菜栽培中的应用[J].吉林蔬菜, 2007, 3:62-63.

《对花》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

以秘鲁产的水产养殖级鱼粉(营养成分实测值为:水分8.36%,粗蛋白64.80%,粗脂肪7.34%)为动物蛋白源。以四海牌豆粕(营养成分实测值为:水分12.50%,粗蛋白42.56%,粗脂肪2.23)鱼粉蛋白,用鱼油与豆油的混合物(1︰1)及纤维素粉来调平各饲料脂肪与纤维素水平,配成7种蛋白水平为35%等氮和基本等能的试验饲料。各组试验饲料配方及主要营养成分见表1。

试验用原料先粉碎至全部能通过60目筛,按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置于盆内,搅拌均匀后,加入适量的水,用绞肉机制成直径约为2 mm的面条状饲料,晒干后制成颗粒,在4℃下保存备用。

1.2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试验花来自本所试验渔场同一培育池的夏花种,试验前暂养于室内水泥池中,投喂商品破碎饲料,驯化20 d。试验开始前,停止投喂1 d。每饲料组设3重复,每个重复随机挑选60尾鱼,平均体重为(2.25±0.04)g,放养于体积为400 L圆柱型流水式水槽内,饲养水体为300 L,每箱配有一气石充气。每天投喂两次(9∶00,16∶30),日投饲量为鱼体重量的2%~3%。试验期间,每天换水两次,每次换水量约为300 L,水温为26~30℃,p H值为7.1~7.2。溶氧4.78~6.10 mg/L,氨氮0.12~0.28 mg/L。

1.3 样品收集与测定

试验结束时饥饿1 d,称鱼体总重,计算增重率、饲料系数。每箱取鱼5尾,称鱼均重,测量鱼体长,取内脏,计算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每箱取鱼12尾,制成全鱼混合样,分别用微量凯氏定氮法(GB6432)、索氏抽提法(GB6433)、550℃灼烧法(GB/T6438)、烘干失重法(GB6435)测定全鱼营养成分,计算蛋白质沉积。

注:1.维生素预混料(mg/kg饲料):维生素A:2×10-6IU;维生素D3:1×10-6IU;维生素E1:6 500 IU;维生素B12:125 mg/kg;维生素B2:6 000 mg/kg;维生素B3:40 000 mg/kg;维生素B5:16000 mg/kg;维生素K:908 mg/kg;叶酸:1 000 mg/kg;维生素B1:4587 mg/kg;维生素B6:4115 mg/kg;维生素C:150 000 mg/kg.2.矿物质预混料(mg/kg饲料):硒:0.0454 g/kg;钴:0.147 g/kg;碘0.76 g/kg;铜1.46 g/kg;铁19.20 g/kg;锰22.0 g/kg;锌264.0 g/kg.3.总能为计算值=23.64×粗蛋白含量+39.54×粗脂肪含量+17.15×(100-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

注:1.表中同行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2.蛋白质积累:(末时鱼蛋白总量-初始鱼蛋白总量)·100/摄入蛋白总量.

注:表中同行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1.4 统计分析

试验结果中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11.5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如各处理组间的有显著差异,则用S-N-K进行多重比较(P<0.05)。

2 结果

2.1 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花生长的影响

由表2可知,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量为0~62.5%的末时体重和增重率在各饲料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量为75%饲料组的末时体重和增重率均显著低于其它饲料组(P<0.05)。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对花的存活率、饲料系数、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及蛋白质积累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

2.2 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花全鱼营养组成的影响

由表3可见,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量为50%、62.5%及75%饲料组全鱼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替代量为0%和12.5%试验组(P<0.05),替代量为25%和37.5%试验组的鱼体脂肪含量与其他各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与饲料中豆粕的替代量成负相关(y=-0.0132x+5.7607,R2=0.9604)。饲料中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对花全鱼的水分、粗蛋白及灰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

3 讨论

本试验表明,饲料中用适量的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对花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不会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然而当替代过量时,将抑制花的生长。本试验结果表明,花幼鱼饲料中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量可达到62.5%。

豆粕是鱼类饲料中使用最多的植物蛋白,但豆粕中蛋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比鱼粉低[6]。在饲料中使用豆粕过度替代鱼粉,会导致这两种氨基酸的量的不足。本试验中饲料中豆粕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量达到75%时,花生长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由于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水平降低所引起。对比目鱼[7],鲤鱼[8],尼罗罗非鱼[9]等鱼类的研究表明,配合饲料中添加其限制性氨基酸可以提高豆粕等植物性蛋白源对鱼粉的替代量。但通过在花饲料中添加某些限制性氨基酸是否也可以提高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澄清。

试验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豆粕含量的增加,花全鱼脂肪含量逐渐降低,与对杂交条纹鲈[10]、四须鲃[11]的研究结果相似。在本试验中,尽管在试验饲料配制时,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和总能调节平衡,但豆粕中无氮浸出物的可消化利用性要比糊精低,随着饲料中豆粕用量的提高,饲料的可消化能可能也随之下降,从而导致鱼体脂肪积累含量下降。

参考文献

[1]李明锋.花生物学及人工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2003,20(10):14-15.

[2]罗钦洪,钟良明,吴育煊,等.花的人工繁殖和夏花培育[J].科学养鱼,2003,9:14-15.

[3]李明锋.花的养殖技术[J].渔业现代化,2003,1:23-24.

[4]王志林,陈祖培,陈超,等.花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J].淡水渔业,2003,33(1):39-41.

[5]丁淑荃,万全,范文张,等.五种药物对花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J].淡水渔业,2006,36(5):48-51.

[6]S.Viola,S.Mokady and Y.Arieli.Effect of soybean proceeding methods on the growth of crap(Cyprinus carpio)Aquaculture,1983,32:27-38.

[7]Se-Min Choi,Xiaojie Wang,Gun-Jun Park,et al.Dietary dehulled soybean meal as a replacement for fish meal in fingerling and growing olive flouder Paralichthy olivaceus(Temminck et Schlegel)[J].Aquaculture Research,35(4):410.

[8]Viola S,Mokady U,Rappapor U,et al.Partial and complete replacement of fishmeal by soybean meal in feeds for intensive culture of carp[J].Aquaculture,1982,26:223-236.

[9]Deyab M.S.D.El-Saidy,Magdy M.A.Gaber.Complete Replacement of Fish Meal by Soybean Meal with Dietary L-Lysine Supplementation for 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L.)Fingerlings[J].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2002,33(3):297-306.

[10]Margie Lee Gallagher.The use of soybean meal as a re-placement for fish meal in diets for hybrid striped bass(Morone saxatilis x M.chrysops)[J].Aquaculture,1994,126:119-127.

《对花》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邳北戴庄镇, 土壤类型为黄土, 2010年10月9日取土测定:全氮0.098%, 碱解氮82.3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花生品种为鲁花12号。

1.3 试验方法

据前茬小麦氮肥运筹比例, 设5个处理, 处理1:30%基肥+70%追肥;处理2:50%基肥+50%追肥;处理3:70%基肥+30%追肥;处理4:100%基肥;以不施肥作对照 (CK) 。各副处理作重复, 全生育期不施任何肥料。6月23日带水点播花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前茬氮肥不同运筹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前茬作物氮肥的不同运筹比例对夏花生的营养生长有一定影响, 随着前茬基肥比例的缩小, 追肥比例的扩大, 夏花生的营养生长得到加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茎高:处理1最高, 为28.2 cm, 较处理4 (25.9 cm) 高2.3 cm, 较CK (23.2 cm) 高5.0 cm, 分别比处理2、3高1.5、2.1 cm。 (2) 侧枝长:处理1最长, 为29.2 cm, 较处理4 (27.6 cm) 长1.6cm, 比CK、处理2、3分别长4.1、1.0、1.5 cm。 (3) 分枝数:处理1为3.5个, 处理4为3.2个, 处理3、2、CK的分枝数分别为3.0、3.2、2.4个。 (4) 主茎复叶:变化趋势和以上几项基本一致, 处理1为14.2张, 处理2、3、4、CK分别为13.8、13.6、13.8、13.1张。 (5) 前作氮肥运筹比例对夏花生的现有绿叶量影响不大, 原因是氮肥的残效在前期基本发挥完, 后期对功能叶片的保护作用不大。

2.2 前茬氮肥不同运筹比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各处理的株数基本相同, 除空白区为185 865株/hm2外, 其他各处理均为186 855株/hm2。因此, 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单株有效果数和果重的变化。从单株总结果量上看, 各处理差别不大, 变幅在19.5~20.8个, 但是从单株有效果数看, 随着前茬基肥比例的增加, 单株有效果数减少。各处理的果重差别不大, 千克果数为695~700个, 表明前茬作物的氮肥运筹主要影响夏花生的中前期生长。

2.3 前茬氮肥不同运筹比例对夏花生荚果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小麦的不同氮肥运筹比例对夏花生的产量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后期追肥比例的增加, 产量随之增加, 处理1荚果产量最高为3 506.25 kg/hm2, 前茬不施肥的产量最低为2 921.25 kg/hm2。由表2可以看出, 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重复间表现一致。通过多重比较, 处理1、2差异不显著, 处理1与处理3、4、CK差异达极显著, 处理2、3产量差异显著, 处理2、4极达到显著水平, 各处理均和前茬不施肥处理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

3 结论

前茬作物氮肥运筹比例对夏花生的营养生长有一定影响, 随着前茬基肥比例缩小, 追肥比例扩大, 夏花生的营养生长得到加强, 产量增加。以30%基肥+70%追肥产量最高。

参考文献

[1]王才斌, 成波.应用^15N研究小麦花生两熟制氮肥分配方式对小麦、花生产量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J].核农学报, 2002, 16 (2) :98-102.

[2]张翔, 李刘杰, 张新友, 等.花生氮素营养研究进展[J].花生学报, 2010, 39 (2) :41-44.

[3]罗新宁, 陈冰, 张巨松, 等.南疆棉花生物量积累对氮肥的响应[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8, 31 (3) :62-64.

《对花》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氮肥 (尿素, 46%) , 磷肥 (过磷酸钙, P2O512%) , 钾肥 (硫酸钾, k2O50%) 。

供试作物:水稻 (吉粳88) 。

1.2 设计与方法

1.2.1“3414”方案设计。

采样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推荐的“3414”试验设计方案, 氮、磷、钾肥三个施肥因子, 4个施肥水平, 共14个处理, 具体见表1。

1.2.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在前郭县王府站镇小地窝棚村, 距县城30km, 试验地土壤类型为沙壤土, 是前郭县南部主要耕地土壤类型, 肥力中等, 前茬作物为玉米;试验地无灌溉条件, 土壤养分状况具体见表2。

1.2.3 肥料施用方法。

氮、磷、钾肥一次性做基肥施入, 中期、后期喷施叶面肥各1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地地力基础产量与土壤肥力

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单一的氮、磷、钾肥或是三种肥料配合施肥对花生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 且肥料效应与肥力水平具有密切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 在氮、磷、钾三种营养因子中, 花生对氮肥具有最强的依赖性, 施肥依存度为29.3%;其次为钾肥, 施肥依存度为28.7%;磷肥施肥依存度为24.4%;氮磷钾配合施用时, 花生对三种元素施肥依存度为37.2%, 也就是说, 氮肥对花生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三种营养元素中占主导地位。从试验地土壤养分状况看, 播种前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5.6mg/kg、116.2mg/kg, 处于中等养分含量水平, 对应花生相对产量分别为75.6%和71.3%, 说明耕地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丰富, 供磷和供钾能力较强;碱解氮是土壤中一个比较活跃的因子, 受到施肥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氮肥相对产量为70.7%, 说明土壤供氮能力处于中等状态;从收获后土壤测试结果看, 氮、磷、钾几个养分因子土壤含量均下降, 这说明花生在生长过程中从土壤中带走很多养分。

2.2 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配比的氮磷钾对花生产量有不同的影响, 且三个施肥因子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氮〉钾〉磷

2.2.1 氮肥效应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氮素不同施肥水平分析, 经统计分析获得一元二次氮肥肥料效应函数:

Y=-0.075X2+17.699X+2399.7, R2=0.9079

结果表明, 在磷、钾肥施肥水平一定的前提下, 氮素肥料对花生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施氮量的不断增加, 花生产量亦相应不断增加, 当施氮量达到75kg/hm2时。花生产量达到最大值为3477kg/hm2;;随着施氮量的进一步增加, 花生产量不再相应增加, 相反, 呈下降趋势;这就说明施氮肥能明显提高花生产量, 但氮肥的施用量有一定水平, 当施氮量超过一定水平时, 花生产量不但不能提高, 反而下降。 (图1)

2.2.2 磷肥效应对花生产量。

通过对磷肥不同施肥水平分析, 经统计分析获得一元二次磷肥肥料效应函数:

Y=-0.0728X2+16.313X+2645.6, R2=0.9906

结果表明, 在氮、钾施肥水平一定的前提下, 磷肥对花生产量具有明显作用, 随着施磷量的不断增加, 花生产量亦相应增加, 当施磷量增加到到135kg/hm2时。花生产量达到最大值为3536kg/hm2;;随着施磷量的进一步增加, 花生产量不再相应增加, 相反, 呈下降趋势;这就说明施磷肥能明显提高花生产量, 但磷肥的施用量有一定水平, 当施磷量超过一定水平时, 花生产量不但不能提高, 反而下降 (见图2) 。

2.2.3 钾肥效应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钾肥不同施肥水平分析, 经统计分析获得一元二次钾肥肥料效应函数:

Y=-0.1169 X2+22.605X+2511.7, R2=0.9732

结果表明, 在氮、磷施肥水平一定的前提下, 钾肥对花生产量具有明显作用, 随着施钾量的不断增加, 花生产量亦相应增加, 当施钾量增加到到120kg/hm2时。花生产量达到最大值为3575kg/hm2;;随着施钾量的进一步增加, 花生产量不再相应增加, 相反, 呈下降趋势;这就说明施钾肥能明显提高花生产量, 但钾肥的施用量有一定水平, 当施钾量超过一定水平时, 花生产量不但不能提高, 反而下降 (见图3) 。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3414”试验研究表明, 前郭县王府镇耕地土壤花生生产以氮肥投入为主, 但花生有根瘤菌可以固定土壤中的部分氮, 保证氮肥的供应, 配合施用一定量钾肥, 磷肥投入效益低;结合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依存度看, 施肥依存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氮〉钾〉磷, 分别为29.3%、28.7%、24.4%;播种前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5.6mg/kg, 花生收获后为13.2mg/kg, 不施磷相对产量为24.4%, 通过多年不断的磷肥投入, 目前耕地土壤磷素养分接近丰富, 应减少磷肥的投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保证花生高产稳产。

通过“3414”试验研究, 建立适合前郭县砂壤土耕地花生施肥模型和氮磷钾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前郭县开展花生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祥照, 杜森, 马常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鲁剑巍.测土配方与作物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6.

[3]刁玉先.东北高纬度地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对花》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章古台试验站进行。试验区位于风沙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处北纬42°42′、东经122°32′,海拔高度213.1 m,为典型的风沙土,其理化性质见表1。该地区的自然特点是风多、风大,全年平均风速3.33 m/s,5 m/s起沙风达240次。年降水量400~450mm,多集中在7、8月。年蒸发量约1 600~1 800 mm,干燥度在4.0左右,属于半干旱区。常发生春旱、伏旱,秋吊,或春旱、伏旱、秋吊交替发生。无霜期145~150 d,该地区≥10℃活动积温3 468℃,年平均气温6.82℃,是易旱易风蚀典型风沙地区。

1.2 试验材料

果树为仁用杏品种“超仁”,树龄为5年。供试花生品种为阜花10号。

1.3 试验设计

构建果粮(大扁杏—花生—大扁杏)立体复合模式区,即果树12 m行间距间作16行花生。模式区在2008年为传统耕作花生,从2008年秋季花生收获后,将玉米秸秆按不同量进行覆盖,2009年春季进行旋耕还田处理。试验设4个处理,秸秆覆盖还田量分别为:2 250 kg/hm2(处理I);4 500kg/hm2(处理Ⅱ);6 750 kg/hm2(处理Ⅲ);以无覆盖、花生田裸露作为对照(CK)。果树为南北行种植,行长120 m,行距12m。花生东西两侧距仁用杏2 m,大区处理,面积为960 m2,不另设重复。花生于5月中旬播种,行株距50 cm×12 cm,种植密度为33.33万株/hm2。

1.4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1.4.1 土样采集。

采样深度为0~20 cm。每个处理采用S型多点取样法进行。

1.4.2 测定指标及方法。

收获后进行考种及测产;播种前和收获后采用烘干法测定0~40 cm土壤水分含量。

1.4.3 计算方法。各量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贮水量=土层厚度×土壤容重×土壤水百分含量

土壤耗水量=播前土壤储水量+总降水量+灌溉量-成熟期土壤储水量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花生产量/土壤储水量

1.4.4 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软件SAS V8.0及Microsoft Excel 2003处理。方差分析采用SPSS数据处理系统中的Duncan新复极差分析方法,均值比较采用LSD多重比较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花生农艺性状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花生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存在密切相关,其中花生(荚果)产量与饱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主茎高、侧枝长呈极显著负相关[6]。从表2可看出,各处理间主茎高、侧枝长差异不显著。而对其他农艺性状影响较大。与CK相比,其他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花生的总分枝数、饱果数、单株生产力、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其中处理2与处理3优势显著。

2.2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花生产量与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3可看出,不同秸秆还田量对花生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产量与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顺序均为处理Ⅱ>处理Ⅲ>处理I>CK,其产量分别比CK高13.2%、8.4%、3.2%。处理Ⅱ、Ⅲ与对照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处理Ⅰ、Ⅱ、Ⅲ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CK高2.5%、13.1%和10.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对花生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覆盖量较适中,秸秆覆盖还田不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而且能挡风遮荫,不易被大风吹走,防止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腐烂的秸秆增加的有机质使土壤结构变得疏松,降水入渗率高,下渗深,接纳雨水多,从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而当秸秆覆盖量为2 500 kg/hm2,花生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率较低,在当地春季风多、风大,部分秸秆易被吹散。有关研究表明,将秸秆粉碎小于10 cm,还田后对作物出苗率影响不大。而秸秆覆盖量过多,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但粉碎程度不足,同时也延缓了秸秆腐烂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播种和出苗[7,8],这也是秸杆还田覆盖量大时产量较低的原因。加之覆盖还田量大时工作量相对大,投入偏高,因而秸秆还田覆盖量为4 500 kg/hm2较适宜当地。

摘要:在辽西地区套作(大扁杏—花生—大扁杏)条件下,以花生品种阜花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花生产量与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对花生产量、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二者均以秸秆覆盖还田4 500 kg/hm2时最好,该还田水平较适宜在当地推广。

关键词:秸秆还田,花生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辽西地区

参考文献

[1]万书波.中国花生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毕于运,寇建平,王道龙,等.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ANVAR S M,OLIVER M D.Soil microbial ecophysiology as affected byshortterm variation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2,34(9):1283-1290.

[4]BEARE M H,WILSON P E,FRASER P M,et al.Management effects onbarely straw decomposition,nitrogen release,and crop production[J].Soil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2002,66(3):848-856.

[5]张彬,何红波,赵晓霞,等.秸秆还田量对免耕黑土速效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0,18(2):81-84.

[6]李清华,黄金堂,陈海玲,等.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协调关系的研究[J].花生学报,2008,37(4):40-44.

[7]李清华.不同生境下花生农艺产量性状的因子分析[J].花生学报,2009,38(3):36-40.

【《对花》】推荐阅读:

对花教案07-16

上一篇:阀门流量特性下一篇:初步疗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