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自查报告

2024-08-05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自查报告(精选9篇)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自查报告 篇1

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报告制度

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亡,特制定本制度。

一、事故统计报告

(一)发生重伤事故后,受伤者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逐级报告企业负责人,或企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应当立即用最快的速度报告企业主管部门。

(二)发生一般死亡事故,即一次事故中死亡职工1-2人的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报告企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园区安监部门和区安监局、公安、监察、工会等部门。

(三)发生伤亡事故不得以任何理由不报、虚报、瞒报或故意拖延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也不得阻碍和干预企业执行报告。

(四)发生重伤、死亡事故,应积极抢救伤员和财产,保护现场,任何人不得擅自移动和取走现场物件,因抢救受伤人员和国家财产,防止事故扩大而需要一定物件时,必须无条件提供。同时对事故现场必须做好标识、记录、拍照或摄像。死亡事故的现场需经事故调查组同意后方可进行清理。

二、事故调查:

(一)1至2人的重伤事故,由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园区综治办、安监部门负责组织有关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二)一般死亡事故,由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园区综治办、园区安监部门会同区安监局、公安、监察、工会组织调查,企业的主管部门牵头负责。

(三)事故调查组在调查过程中,必要时,也可以邀请其他部门的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事故调查组成员与发生事故有直接利害关系者,应予以回避。

(四)事故调查组应查明事故原因,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确定事故责任者,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建议。

(五)发生伤亡事故的企业主管部门应根据事故调查组提出的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写出事故调查报告,并分送到发生事故的企业和调查组成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的经过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

2、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的性质及认定依据;

3、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及处理意见;

4、事故的教训及采取的防范措施;

5、其他需要报告的问题;

6、事故调查工作应当于事故发生之日起30天内完成,遇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60天。

7、发生伤亡事故的企业,应给事故调查组提供工作上的方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或干预事故调查工作。

三、事故处理:

(一)、企业发生死亡事故,企业分管领导、企业主管部门、安监部门、企业负责人应当及时赶赴现场,协助企业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并指导和协助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二)、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防范措施建议,由发生事故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三)、企业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处理作业、玩忽职守造成伤亡事故的,或事故发生隐瞒不报、谎报、故意拖延报告,破坏事故现场及擅离职守逃匿的,将按国家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企业发生特重大伤亡事故,按国家、省、市、区有关规定执行。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自查报告 篇2

危险化学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 全国化工生产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并呈现好转态势。相较以往同期, 全国有16 个地区事故发生数和伤亡人数比都有所下降, 较大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部分地区的事故发生数和伤亡人数同比上升,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基于化学工业工程生产中, 化学品大多属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的物质。因此, 研究分析化学工业工程生产中存在的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 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化学工业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规律

针对化学工业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研究, 统计2011 ~ 2015 ( 2015 上半年) 年化工安全事故快报, 分析现场事故发生起数与伤亡人数的安全事故规律。努力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 一) 生产安全事故逐月发生数分析。通过统计2011 ~2015 ( 2015 上半年) 按月发生的化学工业工程生产安全事故, 分析安全事故发生起数的规律[1]。绘制出相应事故发生起数和人员伤亡数的折线分布图如图1、2 所示。

分析图1 可知, 生产安全事故主要发生在6、7 月份 ( 夏季) 。其中, 2011 年的6 月、2012 年的4 月、2013 年的11 月、2014 年的9月、2015 上半年的6 月事故伤亡人数都是该年份最高; 2011 ~2014 年的12 月份到次年的2 月 ( 冬季) 事故伤亡人数较低。总体来说, 一年之中的6 月份的安全事故逐月发生起数和伤亡数最高; 12 月份的安全事故逐月发生起数和伤亡数最低。

由此分析事故高发期是6、7 月份 ( 暑假期间) 的事故规律原因有, 该时间段处于外出人员务工高峰期, 任务总量大。另外, 该时间段处于夏季, 天气炎热, 危化品储存难度大; 局部地区可能出现暴雨、冰雹、雷电等恶劣天气, 致使事故发生数大幅度增加。12 月~ 次年2 月 ( 春节期间) 安全事故少发的主要原因是此时段属于生产低谷期。天气寒冷等实际情况可能被迫停工, 国家政策规定在此期间许多工程停止。

( 二) 生产安全事故逐时发生数分析。对每一天 ( 24 小时) 内的安全事故高发时段进行分析可进一步明确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 同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统计2011 ~ 2015 ( 2015 上半年) 年化工生产事故快报, 每日安全事故每时发生起数分布表明, 每日之中的整体事故分布较均匀, 没有明显长时段的高发期。其中, 易发生事故的高峰期主要分布以下时间段 ( 点) : 上午8: 00 ~ 10: 00、正午12: 00 ~ 14: 00、夜间0: 00 和凌晨3: 00。

分析事故高发的原因有, 员工思想和精神状态均未调整到最佳敏捷状态; 工作时间逐渐增长, 员工的身体逐渐劳累, 体能消耗越来越大; 夜间和凌晨是人类生理需求上的正常休息时间, 同时对于周边的人群疏散也产生巨大的困难。

化工生产装置主要存在各种塔、罐、釜、槽、阀门设备繁多、高度密集[2]; 生产工艺过程复杂多样, 工艺控制参数多; 通常都是在高温、高压、真空等特殊条件下进行, 并且伴有复杂的化学反应等特点, 都是造成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

三、化学工业工程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时间分布分析

就安全生产情况而言, 化学爆炸事故和中毒窒息事故是化学工业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和较大事故的主要事故类型。对2011 ~ 2015 ( 2015 上半年) 发生的较大事故类型分别统计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如图3 所示。本文主要对化学爆炸和中毒窒息进行图表分析。

( 一) 化学爆炸事故的分析与防治。近年来化工生产经常发生爆炸事故, 发现造成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多是由于容器内压力超出可承受范围所致。由爆炸事故发生起数的平均逐时关系可知, 爆炸事故频发的时间段 ( 点) 为上午8 时~ 10 时、正午12 时~ 13 时和凌晨0 时, 其中0 时是事故发生起数最多的高峰点。夜间的条件限制造成安全管理力度的降低和安全防范措施的缺乏, 每天上午和正午工人进行交接班时安全意识薄弱, 以至于安全事故的发生。分析爆炸事故发生起数与总事故发生起数的平均逐时关系可知爆炸事故起数与总事故起数相比较变化较为平缓, 事故发生小时段明显变化区域小。故而, 上午8 时~ 下午14 时均为控制爆炸事故的重点时间段。掌握了事故发生的规律, 重视工程安全生产的质量, 防患事故于未然, 才能达到铲除隐患、转危为安的目的。

( 二) 中毒窒息事故的分析与防治。有毒物质泄漏后易生成蒸气云, 在空气中扩散、飘移后会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危害, 直接影响到现场人员并可能波及居民区。分析中毒窒息事故发生起数的平均逐时关系可知, 中毒窒息事故易发生频发的时间段 ( 点) 为上午8 时~ 11 时、正午12 时~ 13 时和凌晨1 时, 其中1 时是事故频发的最高时段。由中毒窒息事故发生起数与总事故发生起数的平均逐时关系可知变化起伏程度和爆炸事故起数较相似, 上午8 时~ 下午13 时为控制中毒窒息事故的重点时间段。应按照国家标准对有毒有害场所的有害物浓度进行定期检测; 健全并严格执行有毒有害物质管理制度; 必须明确单元的安全资质以及安全职责, 做好危险辨识并非加大审核监督力度。

( 三) 机械伤害事故的分析与防治。机械伤害事故是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机械及其吊具与铺具作为起因物和致害物所造成的事故,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占得比重不大。造成机械伤害事故的主要类型有吊物 ( 具) 坠落、挤压伤害、触电、高处坠落、机体倾翻五类, 分别占机械伤害事故总数的30% 、8% 、34% 、10% 和5% , 合计约占87%[3]。对于控制机械伤害事故的打击重点时间段, 必须健全制度、加强培训教育、实行系统安全管理。

( 四) 高处坠落事故的分析与防治。生产安全较大及以上事故类型中, 高处坠落事故所占比例较小。但随着化工行业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繁重的体力劳动, 以及各种随时出现的不利因素等, 都直接危及现场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4]。在安全技术方面, 针对高坠事故发生的规律, 加强洞口、临边、槎板、机械、脚手架、防护用品、保险装置等其他设施的验收、检查, 做到一丝不苟, 确保安全[5]。

四、结语

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设备失效、人的操作失误、管理缺陷等, 所引发的工业火灾、爆炸、中毒等灾难性事故时有发生, 灾难所带来的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 灾害的影响范围往往具有地区性和社会性。通过统计2011 ~ 2015 ( 2015 上半年) 年化学工业事故快报, 分析现场事故发生起数与死亡人数的安全事故规律可知: 6、7 月份是每年中的事故高发区域; 分析生产安全事故逐时发生数得出: 7 时~ 14 时和凌晨1 时是每日的事故频发时段。化工四大伤害 ( 化学爆炸、中毒窒息、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之首的化学爆炸, 一度占到全部化工安全事故的大半以上。各级主管部门要以控制事故总量、遏制较大事故为目标, 切实加强化工安全监督管理, 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参考文献

[1]化工安全事故情况动态[EB/OL].http://www.safehoo.com/NewsS pecial/Chemical

[2]乔方方.化工生产中的危险性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12, 26:330

[3]于艳芳.论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注意事项[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4:195

[4]付宏.加强施工安全管理防止高空坠落事故发生[J].山西建筑, 2008, 31:228~229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自查报告 篇3

一、立法问题

(一)立法权限问题

1.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条例明确规定,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事故组织调查系政府职责,应当属于行政执法行为。我国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较为独特,既不属于政府部门,也非民主党派。法律有权设定其权利义务,但国务院在行政法规立法中作出影响工会组织权力义务的设定就值得商榷。

此外,从立法本意来说,对事故的“处理”不是组织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事故调查组不是为查事故而设立,而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预防事故发生、总结事故经验,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防范措施,实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才是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但是,发生事故的单位可能是民营企业、或者是外资企业,具有“私人”性质。而事故调查权属于行政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具有“公权”性质,将“公权”赋予“私人”行使显然不合适,更何况事故调查行为是行政执法行为,“私人”组织行政执法活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更为不妥。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就存在政府为民营、外资企业指定任命调查组组长的可能。

2.条例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需要受到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立法权归属全国人大,涉及刑事的立法权是全国人大的专属权,行政法规立法中不宜作此类规定。

(二)法律条文的表述问题

1.条例第三条对事故等级划分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其文字表述不够严谨。对于什么是特别重大事故,笔者的理解是指,“在同一起事故中”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以上”的事故。由于法律是针对社会不特定的对象、公众制定的,内行人可以读懂的文字不一定能让外行人也看得懂。笔者曾让几位中学生区分“有色”和“有色金属”,他们普遍表示仅对“有色金属”有些了解,对于“有色”则显得茫然。“有色”和“有色金属”在法律条文中的出现并不少见,不少条文中的“有色”就是指“有色金属”。笔者认为,将“有色金属”表述成“有色”是不严谨的。同样,条例对事故等级的划分缺少“在同一起事故中” 的限制条件,可能也会给人以误解,甚至误认为在同一行政区域的一定期限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可以累计叠加。

2.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笔者不理解的是,这里的有关材料为什么不包含复印件,难道复印件不是材料?还是另有特指。如果是另有特指,则应当在法律条文中加以明确,以便操作。

二、法律适用问题

(一)适用范围

条例第二条规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

如果一起事故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未危及公共安全,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是否适用本条例?比如:单位自行发电,由于接错线路,发生短路烧毁及其设备,造成经济损失;再如,由于购买的材料、设备不符合质量要求导致发生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此类事故,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是否有必要去调查?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满足调查工作的需要?当前的生产经营单位,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小,相对国有企业的数量而言,该比例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此类企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起数将更多。现行法律对人身侵权案件尚存“自诉”规定,即“不诉不理”、“不告不理”。笔者认为,如果事故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政府不需要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否则,物权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将很难得到相应的体现。

(二)几个概念的理解

1.迟报、漏报、谎报、瞒报

条例第四条第一款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迟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已经上报,但未在法定的时限内上报,不符合有关上报时限的要求。“迟报”基本不存在太大的异议。

“漏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在法定期限内上报,但是上报的内容不全,仅仅是整个事故的一部分,无法反映事故的全貌。“漏报”,仅仅启动了上报程序,对实体处分没有帮助。也有一说,对整个事故不报的行为也属于“漏报”。当然,“漏报”的前提必须是主观方面不存在过错。

“谎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以故意隐瞒事故真相或者编造、捏造虚假事故进行上报的行为。其形式上已经上报,时间上也满足法定要求,但是由于反映的内容不符合事故的客观真实,需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瞒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对本应依法上报的事故人为的加以全部隐瞒或者部分隐瞒。其后果是,事故的真实性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从形式上看,“瞒报”与“迟报”相近;从结果上看,“瞒报”与“漏报”、“谎报”相近;从主观恶性上看,“迟报”和“漏报”均不存在主观故意,而“瞒报”、“谎报”则存在主观故意。

如何对违法行为进行准确定性,是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关键,关系行政执法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能否不败诉,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政府形象的树立。现实遇到的难题是,在事故报告中,究竟什么样行为应当定性为“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如果定性错误,可能导致适用法律上的错误,导致行政违法。

鉴此,笔者建议对事故的上报行为仅作二类定性:一是“迟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是真实的,仅仅是时间程序上、形式上不能满足法定条件,即可以认定为“迟报”;二是“错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存在不真实的情况,这里包括全假或者部分假,迟报、漏报、谎报、瞒报都属于“错报”。这样的分类可能更能方便执行,更有利于操作。

2.负责人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是本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是本行政机关的负责人,主持本行政机关的工作。在行政机关正职缺失时,主持本行政机关工作的副职是负责人。无论正职主持工作还是副职主持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只有一人,任何行政机关不可能同时存在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负责人”。笔者认为,事故发生时,有关负责人能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施救固然是好事,一能体现领导对事故的高度重视,二能对事故施救起到较好的协调作用,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但是,社会存在分工,政府与部门之间虽说分工不分家,但事实运作过程中存在分工合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是这种社会分工才出现职责分工,才有权责对等的需求,才有恪尽职守的要求,才能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如果所有的事故都要求人民政府负责人赶赴现场,只恐怕人民政府负责人力不从心,加上政府负责人每天承担大量的日常工作,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应对事故,客观现实中也没有这种必要。社会要发展,事故发生也就在所难免,而且是天天有事故。倘若让省长、市长、县长凡事故必躬亲,经常奔波于事故现场,疲于应付事故而荒于政务,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办到。笔者考虑,既然政府的“负责人”只有一个,而政府的“领导”可能配有几个,能否将赶赴现场的“负责人”改成“领导”,这样或许会更有利于操作。从人头数量来看,多配几个政府副职可能更大,更有助于解决“负责人”奔赴现场的精力体力问题。

3.“现场有关人员”、“本单位”

条例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由于事故可能在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场所以外的区域发生,这里的事故现场有关人员是指那些人?是与事故单位存在组织、人事、工资、劳动关系的人,还是与事故本身造成的后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且在现场的人员。笔者认为,在事故现场的自然人合法权益因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受到侵害,该自然人应当属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如果该自然人与事故发生单位没有工作隶属关系或者是没有固定职业,要他们向他们的各自“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事故的施救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也有悖于条例的立法本意; 特别是对于没有固定职业的,谁又该是“本单位负责人”?需要具体的规定,以便于操作。

4.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

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应当谨慎启动应急预案,能够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尽可能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施救。因为每个事故应急预案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需要涉及多个部门,需动用大量的人财物力。该程序一旦启动,其耗费将一直延续到事故现场清理、伤病人员救治直至善后处理,成本将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一个启动应急预案的标准,该应急预案就很容易被启动,势必给事故单位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会无意义地牵扯政府精力,占用社会有限公共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对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条件加以明确。现实中也没有一遇到事故就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必要。比如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很小的事故,在车间作些简单处理就足以消除影响的,这就没有必要去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5.“有关”的范围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所有的人不应当都是有关人员,“有关”人员的范围也既不宜盲目扩大,也不宜过度缩小乃至于将真正有关人员排除在外,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来认定。没有标准,可能也只能依据调查组的主观意志来自由判断?容易导致把无关的人员牵扯进来。操作起来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影响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活动,甚至变相成为违法干预、侵害生产经营单位的自主权。事故调查行为属于行政执法,有些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由企业牵头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该调查组是否也就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如果“有关”单位和个人拒绝提供,该调查组又该采取什么措施?

6.“擅离职守”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具有法定职责岗位的“擅离职守”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岗位职责可能随机程度会大一些,随时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比如岗位撤并、出差在外、无法及时赶回,客观原因失去联络无法联系,交通工具不变或者没有交通工具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条例规定的“擅离职守”该如何理解,如果没有主观上的故意,是否应当被认定为擅离职守?谁有权认定擅离职守?这些需要明确规定,才有利于操作。

三、其他问题

(一)事故报告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事故单位的名称、证照登记编号、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及其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单位成立时间、办公地点或者住址、经营范围、主管机关等等。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及事故的简要经过

时间上统一以公元时间、24时制。地点上明确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当地的“土名称”。当地的交通状况,事故现场的描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点线、条块结合等等。

3.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上岗前或者事故发生前的现场人数清点、统计,事故发生后的人数清点、统计。可以从劳动防护用品领用情况、核对交接班对照表等方面推算事故现场的人数。损失方面重点统计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商品存货及其他物件损失情况。

4.已经采取的措施

事故上报情况,现场施救情况,现场指挥情况,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现场交通通讯情况,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情况。现场无法解决需要支援情况,比如:存在哪些未能自行克服的主要问题,对财产如何保护,对人身采取那些保护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7.对报告中陈述的事实应当提供、随附有关证据。

(二)公安机关的追捕归案能力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公安机关的侦查缉捕能力不容置疑,也是其业务之重点。但笔者还是有些疑虑,对公安机关提出高要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求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可能要考虑现实。前阶段有些地方提出“命案必破”,结果是否所有的“命案”都已“侦破”,即便把一个地方的所有警力都都投入命案的侦破工作,想要“命案必破”也很难。从公安机关现有人员素质、设施配备、其他装备等主客观条件来分析,能保证依法立案,并采取积极的强制措施加以侦破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有些犯罪嫌疑人不是主观上想让其归案就能归案的,不仅我们国家目前做不到,就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也无法办到。“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且不仅是现阶段做不到,将来也做不到,除非人类已经建立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已经不存在任何社会矛盾。

(三)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可以看出,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二种,第一种是国务院直接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第二种是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这种“授权”是否需要通过行政法规立法的形式予以确定还是通过发布国务院决定的形式予以确定,目前尚不清楚。如果是以行政法规立法形式确立,那么,如果没有法定事由并依照法定程序,被“授权”的部门对此类特别重大事故均有权直接代表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因为这种“授权”具有显著的“独占性”、“排他性”。

(四)地方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司法实践中,“授权”与“委托”通常都是合并使用,“委托”应当办理“授权委托书”,委托的核心是授权,没有授权的委托是空洞的,委托是形式,授权是内容,不宜将授权和委托人为地分开使用。此外,地方政府无权“创设”进行“授权性”立法。在同一条例作出“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等二种不同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二者之间应当存在较大区别。相对前款规定的“授权”,笔者认为,条例规定的“委托”应当理解成单项委托,即接受委托的部门自接受委托之日起至事故调查结束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之日止,这期间有权以委托人的名义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对于其他事故,未经委托人委托,该部门没有调查权,不能当然的取得合法的调查资格。条例对如何办理和执行授权委托也没有具体的规定。

(五)行政执法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得跨越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活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如公安机关刑事侦察活动)

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以上”二字应当删除)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的属地原则无可争议,也符合我国目前的行政管辖的基本原则,即由行为发生地管辖为主。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其参加的地位?作用?是否作为事故调查组成员,履行事故调查组成员的职责?如果履行职责,意味着跨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这将涉嫌违宪。另外,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如何得知发生事故?谁负有义务、负有责任通知、报告“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这些问题,条例没有解决,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

(六)建议建立事故调查组人员的回避制度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是指参员事故调查的各成员单位,不是指个人。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似有不妥,应当是调查组人员应当与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笔者认为,在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应当引入或者建立回避制度。

(七)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自查报告 篇4

一、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各项工作制度。年初签定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因领导分工和人事变化,适时调整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二、及时传达贯彻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和会议精神,通知通报及时转发。

三、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活动。x月xx日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了区统计局安全生产工作,经常在干部例会都学习宣传安全生产相关文件,加强对全体干部的安全生产教育。于x月xx日调整了以书记、局长杨起平同志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

四、按照区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专项检查工作。每月对全局各办公室和家属楼进行安全检查,并严格记录,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一年来,区统计局没有发生安全事故。为达到有力控制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逐步完善安全生产长效制度,确保车辆行使安全。

五、从实际出发,适时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元旦、五

一、国庆、春节等重点节点前必查,全国、省、市“两会”和北京奥运会期间突出安全生产重点查。每次检查局负责人带队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办公室电源、电灯、空调、电脑等下班时间是否关闭。每次检查中发现隐患及时警示,及时通知办公室进行整改,以消除各类隐患,防范事故发生。

安全事故报告统计制度 篇5

驾校教练车辆安全管理监督小组

为保证学校教练、学员的人身安全,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安全质量,使学员在学驾过程中因车辆原因发生的事故降到最低点,特成立教练车辆安全管理监督小组,来负责本校教练车的安检工作,减少交通事故的隐患。

一、组织成员

由校领导统一指挥和组织我校教练员的安全教育与校内教练车辆的安检监督、维护和检查。组长: 副 组 长: 副 组 长:

交通安全事故报告联系电话:

根据安全事故的要求,领导小组可以随时调集人员,调用物资及交通工具,学校各科室必须全力支持和配合。

二、小组职能

1、在校领导的组织下,与驾校全体教练员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会议,主要讨论研究平时训练中遇到的安全问题,以及研制出一套解决的方法。如有紧急性突发交通事故,应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妥善 处理解决事故,尽可能把损失控制到最小化。

2、小组在每个月都将对校内所有教练车进行两次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立即递交车辆维修单,并及时复检,直至合格。

驾校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为维护学校教练、学员人身安全,有效处理本校突发安全事故,使学校突发安全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特制定《驾校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成立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指挥和组织我校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 组 长: 组员:

突发安全事故报告联系电话:

根据安全事故应急的要求,领导小组可以随时调集人员,调用物资及交通工具,学校各科室必须全力支持和配合。

二、学校突发安全事故种类

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包括学校重大火灾安全事故,学校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学校重大危险药品安全检查事故,学校工程建设、学校外出大型活动事故、学校外来暴-力侵害事故、学校食物中毒安全事故、学校流行传染疾病安全事故等。安全事故造成1人以上死亡的,属重大安全事故。

三、安全事故报告及处理程序

1、报告制度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

2、学校发生或接到突发安全事故后,必须在5—10分钟内向县运管所报告,并及时向公安、交-警、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报案请求援助。学校要本着“先控制、后处理,救人第一、减少损失”为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现场人员离开危险区域,保卫好学校贵重物品,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上交学校突发事故有关材料,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3、学校接到突发安全事故后,根据事故情况在2小时内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和善后处理工作。

4、对缓报、瞒报、延误有效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予以处分。

四、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重大火灾安全事故

1、学校指挥组织学员紧急集合疏散,迅速将事故信息上报主管部门。

2、学校应及时发出紧急集合信号,组织人员指挥学员按顺序疏散,楼道间要有专人组织疏散,及时将学员带到远离火源的安全地带。

3、严禁组织学员参与救火,安全组人员可利用一切救火设备救火,及时报告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二)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1、学校指挥组织学员紧急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事故信息上报主管部门。

2、学校要迅速抢救伤员,在最短时间内将伤员送至医院救治,及时报警110、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三)危险品安全事故

1、学校危险品要求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学校要及时将学员疏散至安全区域,迅速将情况报告主管部门。

3、在最短时间内将伤员送至医院救治,及时报告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四)工程建设安全事故

1、学校在建和改建的设施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2、学校训练场地一旦发现有事故隐患一律停止使用,并树警示牌,设隔离栏。

3、学校发生建筑物安全事故,迅速组织伤员疏散至安全地段,及时将事故信息报告主管部门。

4、对伤员组织抢救,及时报告110、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封闭事故现场。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五)外出大型活动安全事故

1、学校组织外出大型活动,必须将申请书和安全应急预案上报主管部门,经同意后方可实施。

2、若发生安全事故,学校要迅速抢救伤员,及时将事故信息报告主管部门。

3、及时报告110、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六)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1、学校要加强门卫管理,严格门卫进出制度。

2、学校外来未经允许强行闯入学校者,学校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应及时将闯入者驱逐出学校,同时向其发出其警告。

3、学校内发生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先制止、制服,同时及时报警

110、报告120请求援助。

4、对伤员及时救治,并将有关信息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七)食物中毒安全事故

1、学校要切实加强食堂食品卫生和饮食、饮水管理,严防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2、若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立即停止学校食堂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向主管部门、食品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报告,及时报警110、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3、积极协助卫生机构救助病人。

4、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和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5、配合食品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的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6、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八)流行传染病安全事故

1、学校发现有常见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人将患病学员带到医院检查就诊。有传染病的教练不得带病上班,凡患传染病的人员须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返校。

2、学校发生特殊传染病,要迅速配合有关部门利用学校设施对患者进行隔离,通知患病人员的家人和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学校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及涉及的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4、及时将发现的疫情上报主管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并做好病人的跟踪工作。

(九)其它安全事故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自查报告 篇6

4.有关生产安全事故调度统计报告的几个问题

(1)以高等级事故因素为先确定事故等级

一起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亡、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和直接经济损失如同时符合2个以上事故等级的,在总体事故统计时,以最高事故等级为先进行统计。

(2)事故等级的变化调整

由于事故造成的死亡、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直接经济损失发生变动,导致事故等级出现变化的,要按照《条例》等有关规定重新进行事故等级调整。

(3)事故报告项目的界定标准

重伤。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和《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GB/T 15499——1995),“重伤”是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具体是指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

急性工业中毒。参照《劳动部办公厅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问题解答》(1993年9月17日),“急性工业中毒”是指人体因接触国家规定的工业性毒物、有害气体,一次或短期内吸人大量工业有毒物质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病变,导致人员立即中断工作。人院治疗的列入急性工业中毒事故统计。

死亡和失踪。道路交通、火灾和水上交通事故在7天内死亡或失踪超过7天的,均按死亡事故报告统计;其他事故在30天内死亡的(因医疗事故死亡的除外,但必须得到医疗事故鉴定部门的确认)或失踪超过30天的,均按死亡事故报告统计。如果来不及在当月统计的,应在下月补报。超过上述事故规定报告期限死亡的,不再进行补报和统计。

直接经济损失。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 6721——1986),“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因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善后处理、事故救援、事故处理所支出的费用和财产损失价值等合计,具体统计范围包括以下几项:

1)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

①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

②丧葬及抚恤费用:

③补助及救济费用;

④歇工工资。

2)善后处理费用

①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

②现场抢救费用:

③清理现场费用。

3)财产损失价值

①固定资产损失价值:

②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4)事故性质的界定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自查报告 篇7

冬瓜山铜矿是一座建矿近60年的国有老矿山, 近年来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安全投入、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引进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标准。2011年委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共同展开对矿山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方法的研究, 梳理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结合该矿安全管理实际,从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维预防安全管理体系”。“三维预防安全管理体系”以“规范人的操作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为核心,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为保障,从管理流程和资源功能角度,认为矿山企业安全管理应具备3个维度9项功能,3个维度为行为安全维、本质安全维和保障安全维,行为安全维包括需求分析、教育与行为规范3项功能; 本质安全维包括风险的辨识、监测与控制3项功能; 保障安全维包括组织、制度与绩效3项功能。从规范人的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断发现并纠正管理方面的缺陷来提升矿山安全管理绩效[1~5]。

本文是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三维预防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成果,对冬瓜山铜矿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从中查找事故发生的规律,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逐步在冬瓜铜矿得到落实,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

1死亡事故统计分析

1.1死亡事故统计

2003 ~ 2013年,冬瓜山铜矿死亡事故情况见表1。

1.2死亡事故分析

死亡事故是最严重的工伤事故。2006年、2010年、2011年3年没有发生死亡事故; 2003年、2004年、2012年年每年发生一起死亡1人的事故; 2008年、2009年分别发生死亡2人事故; 2007年死亡3人; 2005年比较特殊,发生3起共死亡6人的事故, 其中选矿厂因工艺设计问题发生中毒事故就死亡了4人。

按死亡事故类别统计,见图1。车辆伤害和中毒窒息死亡人数最多,分别都是6人; 其次是片帮冒顶事故,死亡2人; 高处坠落和机械伤害分别死亡1人。

2事故类别统计分析

2.1事故类别统计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 86) 事故类别统计,2003 ~ 2013年,事故类别情况见表2。

2.2事故类别分析

根据表2,对不同事故类别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见图2。2003 ~ 2013年冬瓜山铜矿事故类别以物体打击、车辆伤害和机械伤害为主,另外,摔伤等其他伤害比重也较大。

3伤害程度统计分析

3.1伤残等级

根据工伤伤残等级统计,2003 ~ 2013年,各年伤残等级情况见表3。

3.2严重程度

结合冬瓜山铜矿管理实际,为便于对照分析,本文将伤残等级1 ~ 6级( 包括6级) 定义为重伤害,7级 ~ 等级外伤害定义为轻伤害。冬瓜山铜矿2003 ~ 2013年事故伤亡人数及伤亡人员平均年龄和平均工龄统计见表4。

3.3综合分析

3.3.1受伤者年龄和工龄结构

根据表3,2003 ~ 2013年期间,共造成210人伤害。其伤害者平均年龄为38. 1,工龄为18. 1。说明受伤者既不是新员工,也不是年龄偏大、即将退休的员工,而是正处于中年,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 这一年龄段与家庭压力大、工作属中坚力量、担负的任务重、责任大关系非常密切。

3.3.2按伤害程度计算比例

根据表4,死亡∶ 重伤害∶ 轻伤害 = 16∶ 15∶ 179 = 1∶ 0. 94 ∶ 11. 19。死亡人数与重伤害人数基本一致; 轻伤害是死亡人数的11. 19倍。死亡和重伤害都算严重伤害,则严重伤害和轻微伤害的比例为1∶ 5. 77。

按照海因里希事故调查分析法则,说明冬瓜山铜矿死亡和重伤害事故一定程度上有其必然性,轻伤的反复发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恰当的对策,致使死亡和重伤害事故的发生。

3.3.3发生时间分析

从时间区划上分析,伤亡人数呈现逐年下降,即伤亡人数主要集中在2005 ~ 2010年,2003 ~ 2004年和2011 ~ 2013年相对较低。2004年前,该矿员工对老的设备、工艺非常了解,2014年新设备、工艺投入运行后,从员工到基层管理人员出现了广泛的不适应,车辆伤害数量明显增加,由于选矿设备设计存在缺陷导致了一起较大事故的发生。

按发生死亡事故的月份进行统计,见图3。伤害事故各月份相对比较平均,其中,6、10、11、12月事故较多。5、6、9月没有发生死亡事故,2、3、4、8、 11月事故死亡都为1人,1、7、10月死亡2人; 12月份最多,共死亡5人,这与12月份年底生产任务重, 接近年关,职工情绪也趋于浮燥等因素有关。

4原因分析和对策措施

4.1原因分析

在所有人员伤害事故中,剔除2005的选厂中毒窒息事故是由于设计存在缺陷外,其余的共计200人次伤害事故,每起事故都与违章或者操作失误、作业现场存在隐患及管理缺陷有关。对2003 ~ 2013年所有的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统计情况见表5。

这200人次伤害事故中,40人次因违章或者操作失误引起; 107人次伤害因作业现场存在隐患引起; 53人次伤害因管理缺陷引起,三者比例为1∶ 2. 68∶ 1. 33。

12人次死亡事故中,5人次因违章或者操作失误引起; 6人次因作业现场存在隐患引起; 1人次因管理缺陷引起,三者比例为1∶ 1. 2∶ 0. 2。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违章和事故隐患。

13人次重伤害事故中,因作业现场存在隐患引起的有8人次; 因管理缺陷引起的有5人次。重伤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隐患和管理缺陷。

175人次轻伤害事故中,35人次因违章或者操作失误引起; 93人次因作业现场存在隐患引起; 47人次伤害因管理缺陷引起,三者比例为1∶ 2. 66∶ 1. 34。轻伤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违章和隐患。

总之,无论轻伤害、重伤害还是死亡事故,排在第一的原因是事故隐患,其次是违章和管理缺陷。 同时,事故重复发生说明该矿在安全管理中对作业现场隐患治理虽然有足够的重视,却没能采取适当的、系统性的对策措施。当然,事故隐患的存在与违章现象的频繁发生,深层次的原因也是管理缺陷,只是在此统计数据没有叠加。因此,消除现场事故隐患,纠正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业是防止和减少生产事故的重心所在,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则是防范事故的治本之策[10~16]。

4.2对策措施

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而管理存在缺陷即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则是导致事故频繁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冬瓜山铜矿根据建立的三维预防安全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4.2.1行为管理对策措施

1) 强化员工培训教育。编制有矿山特色的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及考试题库,全矿员工人手一册, 分批培训,全员考核,并通过日常答题系统巩固效果。

2) 对不安全行为实施分级管理。制定《不安全行为管理规定》,根据不安全行为与发生事故的关联程度,即造成事故可能性大小和严重程度,赋予处罚分值,分为10分、5分、3分、1分4个档次,即A、 B、C、D 4个等级。列举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不安全行为200余条,供员工学习借鉴,明确不安全行为检查、曝光、处罚、再教育流程,并明确争议处置程序, 及时化解行为查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3) 不安全行为查处实行指标考核。根据基层生产单位员工人数和作业过程中风险大小,设定不安全行为查处指标,并与安全管理过程绩效考核挂钩,实行量化考核,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

4.2.2隐患管理对策措施

1) 对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作业场所和操作岗位的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和风险进行辨识,并建立档案。

2) 对危险源、风险监测,发现的隐患实行分级控制管理。根据事故隐患的可能造成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将隐患分为A、B、C三级。隐患整改实行闭环管理,隐患整改的通知、整改、复查、确认、销案各环节责任落实到人。

3) 通过整合完善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固化隐患整改流程。推进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过程及时通过信息系统显现,管理层、相关方通过管理信息系统随时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确保行为管理、隐患消除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2.3逐步消除管理缺陷

1) 明确安全管理边界。制定《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管理办法》作为矿山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对矿山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予以明确。

2) 制度文件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在《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管理办法》的框架下,将安全管理的文件分为综合管理制度、专业管理规定和岗位作业标准三个层次,按部门管理职责分类管控。明确制定 ( 修订) 责任部门,减少制度文件中的职责不清和责任重叠问题,强化制度文件的可执行性和责任的唯一性。

3)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注重安全生产绩效考核。通过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安全生产责任书、安全生产绩效与考核制度将安全生产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基层单位责任人,按季度进行安全过程管理考核,按年度进行安全综合效果考核。考核指标重点体现在行为纠正、隐患治理、基础管理三个方面。 做到考核到位,不留死角。

5应用效果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自查报告 篇8

一、强化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是抓好安全防事故的基础

充分调动全社会和发挥企业生产指挥、技术保证、安全监管、思想政治工作四大安全生产保证系统作用,认真组织学习上级安全通报和本辖区历年事故发生情况及案例汇编,从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紧紧抓住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全国“安全生产月”和以“提高安全健康整体素质,实现安全健康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安康杯”竞赛及开展“十个一”活动,加大反违章的力度,实现零违章目标;建立安全理念、视觉、行为三个识别系统,在职工中全面推行“一法三卡”的实际应用,发放安全操作手册,规范现场警示标志与作业行为,落实安全设施设备及生产标准化;对安全意识提升宣传教育,要象寺庙和尚“敲木鱼、敲边鼓、敲警钟”天天敲,天天讲,利用会议、报纸、广播、网站、电子屏幕、MIS系统等媒体,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对上一年全辖区各单位范围内发生的异常未遂以上不安全现象进行登记、汇总、并转化为追忆、反思、通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促进员工要我安全、到我会安全的思想转变。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是抓好安全防事故的前提

加强安全生产组织领导,强化“两种责任”的落实,一个是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把安全生产工作担子细化到各级各类领导人员身上,履行好自己职责。要抓头头,头头抓,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在安全带有方向性的事情上领导要亲自过问、亲自抓,主管安全工作领导直接抓,安监部门具体抓好监督,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安委会和县(市)、乡(镇)、街道、企业多级安全队伍网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目标化管理,纳入年终考核验收,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杜绝部分单位“以包代管”,坚持安全奖惩,激励与事故责任追究相结合制度,做到评先评优与安全生产挂钩,把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单位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同对要把安全指标细化量化做到责任到人,压力到位,从而形成安全工作层层有人负责,事事有人管,把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对有发生违章行为、读职、失职造成伤亡事故单位的人和员工,不论什么人,坚决按法规、制度规定处理,用法律和制度管人。

三、强化监督检查、排除事故隐患是抓好安全防事故的重要措施

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以杜绝人身伤害事故、应从习惯性违章作业入手,组织各种检查,查各单位各种人员安全思想是否牢固,是否有章不遵循,看有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动员全体员工在安全方面要一切从零开始、重视和保障安全,抓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加强员工行为规范和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动态下,认真查看操作现场,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章、冒险作业现象,严厉查处工作中执行安全法规不严格的人和事,杜绝违章行为。做到企业季检查一次,车间月一检查,班组每日一检查和岗位巡检,推行设备安全检查表、记录,确保设备抽检质量合格,及时发现设备不安全隐患、环境不良,及时下达整改指令通知、限期整改、消除事故隐患,达到人、机、环三者的和谐统一。针对季节性特点与事故规律,狠抓缺项、挖隐患,使安全检查、抽查、专项督查不走过场,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评价验收体系。把握影响安全的人员、设备性能、外部环境各种因素。通过综合分析设备、安全措施、作业环境、技术等各种危险因素,对企业现状进行安全检查评估、评价安全生产状况,掌握安全生产规律趋势,使安全生产各种因素由不可控变为可控状态。安全监督检查组人员开展检查,要做到查纪录、查认识、查管理制度、查纪律、查领导、查设备、查安全卫生设施、查防护使用、查特种作业、查各种事故隐患,通过“十查内容”监督基层单位、企业,克服走过场应付了事,不解决实际问题现象,检查要坚持四个转变和结合:一是从一般性常规转变到季节特点与专业评价结合;二是从单纯重设备外观查隐患转变检修内部质量监督与违章行为相结合;三是注重安全表面纪录检查评比转变到设备运行、作业现场全过程动态监督相结合;四是监督范围从单纯依靠内部转变利用社会外部监管与施工方监督相结合。通过各层次、多渠道排查,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中。

四、严格认真,把好源头关是抓好安全防事故的有效途径

(一)严格管理。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和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做到专管一条线,群管连成网,落实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安监部门和企业安管人员要有职有权、要敢抓敢管、还要善于管理,纠正违章违法现象事事认真毫不含糊,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分析事故,吸取教训,不但分清责任严肃处理,而且要分析事故原因、加强教育,处理事故决不姑息迁就。对循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同时坚持贯彻落实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严格奖惩机制。

(二)认真管理。单位企业安全整改和“两措”项目计划要认真细化、认真考虑,结合机械设备大小检修安排与利用设备停放开展整改。整改准备工作要细,制订周密的安全组织、技术措施、以及工时、材料、费用、施工计划;施工工艺要细化,对设备拆装规范;项目标准量化要细,不忽视每时每刻每一处起点隐患,不放过每一次每一项纰漏,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处理。做到细化量化管理:一是安全工作无小事、做到善始善终、从头至尾抓到底;二是安全工作应认真细安排,检查考核,站在全局的高度,突出重点,掌握全面,彻底抓到位;三是安全工作要人人抓,人人有责、对任何人都同等重要,凡有作业都得按规程制度办事,不得马虎了事和应付过关,对安全生产工作要横向抓到边,纵向抓到底,不留死角。

(三)细致管理。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有整改、有反馈、有考核评比。各级领导要对安全工作“事必联系”,对安全偏差、及时纠正,安全生产状况心中有数,整改起来心中有底;企业负责人、场(厂)长,要重视检修和运行管理,把二十五项“反措”落到实处,设备应修,技改应改,严格执行设备检修三级验收与机组冷热态评价,加大现场质量监督与反违章管理力度,做到安全生产“操作前有预测、操作中有预防、操作后有检查,并能及时有效控制”。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就是生产“正道”也要保安全;认真制定“三级控制目标”实施方案,把安全贯穿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企业、车间、班组负责人的安全职责要到位,对发生各种违章现象,当天班组就要研究分析,找对策,对违章者坚持“四不放过”原则,教育处理人,杜绝违章行为。发挥各企业安管干部作用,实行现场走动式管理,随时监督检查,使事故苗头在萌芽中就有人发觉,异常情况一露头就有人报,违章一发生就有人管,形成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五、以科兴安、推动科技进步是抓好安全防事故的可靠保障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在进步,企业也要做强做大,就必须加大投入,提升技术密集和高科技产品,依靠安全科技进步,保证安全资金有一定比例投入,防范风险。通过科学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解决影响安全技术的难题,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缺陷和消除危及人身安全隐患,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与薄弱环节进行攻关,创造机械设备本质安全。人们要积极探索安全工作新方法,把传统的安全工作经验与符合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企业安全新理论、新机制、安全管理标准化、现代化、设备本质安全化,加大安全性与危险评价分析并做好防控,做好设备在线监测、动态安全在线评估技术落实,建立各种事故、设备故障数据库等。做到以科技兴安,杜绝事故发生。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以《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在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领导下,完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监管体系,以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武装及构建一支稳定高素质基层安监队伍,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专业化和日常化轨道,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自查报告 篇9

关于电力企业信息安全和电力监管统计情况的自查报告

1、某火电电厂信息安全自查报告

1.1、规章制度

电厂建立了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二次系统、系统运行维护、系统开发相关的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更新。同时,电厂还执行赛班斯法案要求的内部控制文档,并有电厂审计部门每月按内控文档要求进行审计控制,集团每年随时审计。

1.2、组织机构

我厂建立了由厂长直接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厂长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组员由各部门领导组成,负责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化工作小组由信息中心员工组成,负责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工作的具体实施。对于信息安全管理设有专人负责。组织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

详见《火电电厂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

1.3、信息安全和电力二次系统安全资金保障

公司每年给电厂批复专门用于信息安全运行维护方面的经费,该经费每年都是专款专用,落实情况良好。

为了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改造信息化管理的硬件服务器平台,建立一套稳定可靠、技术先进的硬件环境,去年底对机房和网络进行了改造,并在2010年3月份顺利竣工。该项目为提升我厂信息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4、人员管理

由人资部编写的信息中心岗位职责,每年更新,其规定了各岗位的责任与权限,具体描述了岗位基本技能、工作内容与要求。按照《信息化管理程序》和内控的要求,全厂所有员工(含信息中心全体员工)每年进行一次信息安全原则以及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训和教育。信息中心每年开展专业技能的培训,包括新开发/变更的系统、新公布的信息行业标准等。

对于外来人员有相应的内控管理措施,其出入机房及查看系统,都需要填写

相应的申请单,经由信息中心主任同意后方可访问。

1.5、安全总体防护策略制定情况

我厂有相应的《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管理标准》,电厂系统分为三个大区,各大区之间的安全防护完全按照电监会的《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布置。实现了“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方针。

各大区之间采用了科东的StoneWall-2000正向隔离装置进行隔离,与电力调度网之间采用了PS-TUNNEL2000纵向加密认证网关,电厂MIS网与公司广域网之间采用防火墙隔离;互联网采用单独的一套网络,与厂内其它网络实现物理隔离。

1.6、运维管理

根据内控要求,设备、系统的运维都有相应的日志记录和程序变更记录。系统的开发依照《应用系统开发管理标准》执行,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分离。

电厂应用系统采用域认证方式,管理制度中对密码管理有统一的要求。应用系统有安全审计功能,但是内网中没有安全漏洞检测和自动补丁升级功能,补丁升级靠手动实施。

1.7、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按照《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标准》和《数据分类及安全保护管理标准》管理,对于数据备份与恢复操作以及备份介质都有明确规定,并且严格遵照执行。数据库均设有严密密码保护,按照内控要求,定期进行数据库直接访问检查。对于磁盘、光盘、U盘盒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

1.8、信息网络安全设备国产化情况。

电厂网络设备包括防火墙、隔离装置、纵向认证设备均是国产设备。

1.9、物理环境安全

去年底电厂进行了机房与网络改造项目,大大提高的物理安全可靠性。生产调度区、计算机机房均按有门禁、防盗门窗、监视器、防火防灾报警装置。供电和通信系统采用双路冗余。人员出入有严格的登记制度。

1.10、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管理标准》以及《重大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具体规定了二次系统的安全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中需要的物资,随时保证可取可用,并对预案定期演练。

半年一次异地备份,定期系统灾难备份(无异地灾难备份),对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情况每月定期报送总公司和分公司。

1.11、信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

2007年底完成信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工作,共上报8个信息系统,其中定级为三级的有一个,是SIS系统。其它7个为二级系统。

通过自查,我厂信息安全情况符合电监会各项检查依据。

2、某火电电厂电力监管统计情况自查报告

1.1、规章制度

火电电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法规实施细则】、【电力监管条例】、【电力企业信息报送规定】(电监会13号令)、【电力监管统计报表制度】(2008年修订版)、【某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统计管理办法】、【能源、物资统计报表制度及报表说明】、【某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对外报表管理办法】、【某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分析管理办法】建立了某火电电厂综合统计分析管理程序,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更新。程序文件规定了

电厂综合统计分析工作的统计调查、统计报表(日、月、季、年)、统计分析、统计监督、统计服务和数据信息披露的保密性等管理内容。

1.2、组织机构

火电电厂建立了全厂生产经营活动的领导机构,组长为厂长,副组长为各主管副厂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下设生产经营活动办公室,组织机构挂靠在策划部,由策划部主任担当组长,并设一名联络员,负责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及编制全厂生产经营管理统计数据分析。在策划部设专职综合统计核算员一名,负责生产现场记录(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存档;负责生产日报、统计台帐的编制、汇总;负责编制电监局、市统计局、辽宁省电力公司、某东北分公司、某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等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综合生产月报、季报、年报等。组织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

详见《综合统计分析管理程序》。

1.3、电力监管统计工作开展情况

火电电厂建立了报送系统的常态机制,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各级主管单位进行数据报送。2010年4月19日~23日在锦州市召开的“东北区域6000KW及以上统调发电企业统计年报审核会”上,电监会审核的:CEC101-《电厂基本情况》、CEC102-《发电生产能力》、CEC206-《电源项目建设规模和新增生产能力年报》、发电01-《发电机组变动情况表》、发电06-《发电企业电煤燃料价格情况表》、《发电企业财务、生产月报表》、《生产事故情况表》等报表,我厂均通过审核,符合要求。

上一篇:山西经济转型发展下一篇:成长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