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2024-09-06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精选8篇)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篇1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确保我市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市委办公室的文件指示精神,现将我市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调查综述如下。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濉溪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

19、皖麦

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濉溪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濉溪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实施“212强龙工程”,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其次,要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粮食园区建设为平台,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天水市,粮食生产,机械化,对策

2015年初,安排专人对全市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发展重点和对策建议。

一、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

2014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0.99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2757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075台,占总拥有量的22%,配套农田作业机具31779台,拖拉机与作业机械配套比达到1∶1.15,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到108台。完成机耕作业340.5万亩、机播66.16万亩、机收56.1万亩、机械半机械化铺膜41.32万亩、机械深耕深松面积70万亩和机械深施化肥143.3万亩。全年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7.63亿元,纯收入2.53亿元。

小麦:2014年,全市种植小麦195.14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1.5%,其中秦安、甘谷、秦州播种面积34万~35万亩,麦积、武山、清水、张川播种面积均在20万亩左右。拥有小麦播种机2800台、联合收获机106台、割晒机650台,完成小麦机械耕作176万亩、机械播种52.15万亩、机械收获55.5万亩,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4%(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0.2%、26.7%和28.4%),是全市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农作物,但与全省77%的小麦综合机械化水平差距较大。

玉米:2014年,全市种植玉米面积134.09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8.5%,其中秦安、甘谷、秦州、麦积、清水播种面积20万亩左右,武山、张川12万亩以上。全市大力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耕整地以机械化作业为主,铺膜采用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作业,播种和收获机械化处于探索阶段。至2014年底,全市地膜覆盖机拥有量2347台,完成玉米机械耕作82.83万亩、机械播种8.2万亩,机械收获仍处在空白状态,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22.6%(其中机耕水平61.7%,机播水平6.1%),与全省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1%差距明显,薄弱环节在机播与机收两方面。

马铃薯: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生产机械的日益成熟,我们在项目的支撑下,大力引进了符合天水市马铃薯生产特点的播种机、上土机、杀秧机、收获机等系列机具,完成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形成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共引进推广马铃薯种植机98台、挖掘机63台、上土机24台、杀秧机24台。2014年完成马铃薯机械耕作48.9万亩、机械播种1.8万亩、机械杀秧0.9万亩和机械收获0.7万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17.1%(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8.9%,1.8%,0.7%),与全省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1%仍有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市地理条件相对较差,境内沟壑纵横,耕地山多川少,地块小而零散,土地流转步伐不快,规模化经营不足,加之机耕道路建设跟不上,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正常作业。二是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农业机械中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尤其是播种、收获机械数量更少,制约了全市农机作业水平的均衡发展。三是农机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弱,市、县级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办公设备差、工作经费不足、人员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和手段等不太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乡镇一级基本处于“断腿”状态;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服务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多,水平相对较低。四是农机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机推广体系、农机大户培育等工作发展滞后。五是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机农艺融合机制,主要农作物栽培模式不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且栽培模式人多变,导致农机研发速度远远滞后,农机农艺融合度不高。同时由于受农机田间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制约,加之农机作业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农机田间作业质量参差不齐。

㈡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是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农业劳动力结构性不足问题突出,机械替代人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三是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成本、高投入阶段,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四是农业资源约束不断加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十三五”目标任务

发展目标:到2020年,力争全市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51%以上,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小麦、玉米、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5%、42%和43%以上。

主要任务: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化推广项目,积极引进急需技术及机具开展试验示范,引导农民购置并使用粮食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的适宜机具,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优化装备结构,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水平,有效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小麦生产方面,重点抓好丘陵山区机械化播种、收获机具选型与推广工作,普及中小型播收机具,突破薄弱环节,全面提升综合作业水平。玉米机械化生产以突破播、收获薄弱环节为主,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确定主推种植模式和适用机型,引导推广适宜机具,打破玉米种收机械化瓶颈,并逐年扩大推广。马铃薯生产重点是总结技术模式,引进推广机具,提高机具使用效率,稳步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均衡发展,扩大机械作业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

四、加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对策建议

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落实信贷、税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资金投放、运作和监督机制。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农机库棚、田间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逐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完善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农机生产、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㈡加强农机补贴惠农政策落实,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积极争取并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争取地方财政加大对农机的资金投入,围绕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及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主要农机作业区、农机综合示范基地、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重点,坚持以中小型机具为主,大、中、小型机具统筹发展的原则,着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优化装备结构。重点发展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机具,逐步推广油料、中药材等其他经济作物种、管、收机械,引导发展果园管理、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及秸秆饲草加工揉搓等机械设备。

㈢加强农机农艺有机融合,着力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

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机制。完善农业机械与农技、种子、土肥、植保等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农业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农机部门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优势,促进规模化、规范化、机械化种植。农艺部门要为农机作业创造条件,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农机农艺融合的良好氛围。在制定规划、确定项目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要将农机农艺融合作为主要内容,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㈣加强综合示范区建设,着力提高农机科技含量

积极争取项目支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农业机械化科技示范区,大力推广农机实用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带动提升全市农机作业水平。要重点抓好“渭北干旱地区旱作农业机械化作业”、“小麦机械收获”、“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农机节本增效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等个六农机化技术示范区的建设。建立试点,示范推广深耕深松、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引进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械,努力提高农机科技含量,推动农机化协调、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㈤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着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发展力度,促进机械、技术、资本、土地等要素优化整合,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逐步建立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专业户为基础,农机中介服务为纽带,农机销售维修、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为支撑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指导农机合作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创建品牌,努力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农机社会化服务。引导农机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走出去”,开展跨区作业,促进有机户和无机户互惠共赢,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主力军。

㈥加强农机培训,着力壮大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东部山区粮食;生产安全;提高能力措施

1.东丰县粮食生产现状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黄金玉米带、土质肥沃、适合发展粮食生产。全县耕地统计上报面积178万亩,近三年粮食平均年产量16.5亿斤,商品粮食贡献率达到了78%,平均单产达到528公斤/亩。我县农业发展目标是:在稳定土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努力提高商品粮贡献率,在现有土地面积上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17亿斤,商品粮贡献率要达到85%。

2.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因素

2.1耕地面积缩减、地力下降

土地承包以后,调动了农民极大的粮食生产积极性,播种面积有所增大,但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局地的水土流失、非农业用地(工矿、道路、建房)的增加等使耕地面积呈现缩减的趋势。粗放经营、只种不管、耕层变浅、地力下降。

2.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持续生产能力下降

我县主要的农业基础设施都是60、70年代修建的,已落后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3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

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离开土地的人越来越多。一是无地可种、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80后出生的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地可种。二是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而留守的多是素质较差的劳动力。称为“389961”部队,指妇女、老人和儿童。

2.4粮食生产环境趋向恶化

全球气候变暖、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土壤沙化、盐碱化加快、病、虫、草害发生频繁。

2.5科技力量薄弱,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缓慢

科技推广队伍力量薄弱,人员青黄不接,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破解,科技成果入户、入田率不高,成果推广转化慢。

2.6粮食单产较高,土地边际效益递减

目前全县粮食单产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亩产已达到千斤,土地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越来越明显,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的担子越来越重。

3.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的措施

3.1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依法管理和使用耕地,加强对有利提高耕地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投入和农田环境保护。

3.2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向科技要产量

一是加强重点农业科研队伍建设。增加农业科研资金投入。二是完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示范和应用。三是完善农科研推的合作的协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

3.3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

现有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民的教育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也较差,因此,更需要农业推广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农业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的纽带,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建立统一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是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技术到田率、入户率、保证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

3.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上地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

一是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水土保持和抗御水涝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标准粮田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三是加强小流域治理、土地整治、改善耕地条件。四是以培肥地力为中心,改善土壤耕作层,提高地力。五是集中力量,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扩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内容和范围,提高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加快基本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3.5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建立突发性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把突发性自然灾害带给农业生产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加强农作物危害较大的病、虫、草、鼠害的预报预测和预防。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保护性栽培,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大力推广种植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加强植物保护工作,提高农作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4.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4.1培育高光效农作物品种

现在光能利用率只有0.4%,占太阳光能到达地球的三十分之一,如果能把太阳光能作用利用率提高到5%,则平均亩产可达到2500斤以上。

4.2增加绿叶面积系数

合理密植,适当增加株数,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绿素功能,靠增加绿色来提高产量提高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

4.3延长光照时间

采取保护性栽培,立体栽培,提高复种指数,延长作物生育期等措施,尽量延长作物光照时间。

4.4提高光合效率

如补施二氧化碳肥料,人工补充光照;抑制光呼吸等,提高光合利用率。

4.5加强田间管理,正确运用肥、水、气、热,最大限度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对外界环境的要求

5.提高粮食产量的综合措施

(1)扩大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全县玉米播种面积要从67.5%增加到85%以上,水稻播种面积要保证17%以上。

(2)改造中低产田,提高中低产田生产能力。全县中、低产田面积93万亩,亩产分别比高产农田低100和200公斤,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使低产田变中产田,中产田变高产田。

(3)提高低产农户的生产能力。全县8.2万农户中,有1.7万户单产水平低于全县平均值100公斤左右,这些农户承包土地25万亩,通过土地流转承包,成立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技人员包保等措施,提高低产农户的单产。

(4)大力培育、筛选和推广高光效、抗性好、品质优良、丰产性强的主导品种,发挥品种的增产优势。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篇4

县人大常委会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情况调研组

县人大常委会:

根据省、市人大的统一部署和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经县人大主任会议研究决定,5月23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XXX带领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全体成员,在副县长XXX、县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陪同下,先后深入到胡集、汲冢等乡镇粮食生产核心区,对农业技术推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良种推广和使用、农田高产开发等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察看,走访了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种粮群众。调研采取了听取情况汇报、走访察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研中,代表们对我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

1、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对粮食的贡献率。一是在县电视台、电台开辟“农业专家谈农业”栏目,让农民跟专家学种田。二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不

1断提高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种田水平和科技素质。今年以来,全县百名科技人员已累计下乡540次,召开培训会近百场,培训农民8万多人次,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8000多人次,印发科技资料16万份。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四是实现了全县小麦统一供种,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全县小麦均衡增产,品质提高。

2、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3年来,全县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424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8.9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8.05万亩。二是强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机井、桥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应急灌溉工程建设。3年来,全县累计投资2.62亿元,新打机井6808眼,新建桥涵3012座。积极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显著增强。多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减轻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危害。

3、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县抓住国家强农惠农的大好机遇,一丝不苟把国家各项政策落实好、贯彻好。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抗旱救灾资金等各项惠农政策,一分不少地及时拨付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看到种粮的好处和希望,种粮的热情空前高涨。

4、强化粮食产业化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经济效益。我县通过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XXXXXXXXXXXXXX,土产品做出洋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实现粮食生产加工效益最大化,走出了一条依农兴工、以农促工的成功模式。

二、不足之处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粮食增产。目前全县163.7万亩耕地,旱涝保收田不足一半,有效灌溉面积仅占80%,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仍较差,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弱,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解决,粮食单产年际有一定波动。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影响粮食增产。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并且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公益性服务人员也显现出年龄老化、知识退化的问题。加之我县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科学种田能力低,使得科技新成果难以真正推广和应用,已明显成为制约粮食发展的障碍。

3、粮食比较效益低,抑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几年,全县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但种粮比较效益并不高,远远比不上二三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批青壮农民转移到城市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小孩,管理技术粗放,增产效果不明显,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利。

4、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目前县财政财力有限,农业项目融资难,国家给予龙头加工企业扶持的项目少,资金少,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制约着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任务及惠农措施,开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强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大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坚持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好工程的养护,采取“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有效解决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工程的养护问题,充分发挥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

3、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及时将良种、新技术、新机具等科技新成果展示给农民,强化统一供种工作,使广大农民自觉使用优良品种,掌握新科技、新技术的使用。加大科技下乡力度,强化农民科技知识培训,电视台开科技专栏,加强农业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科技使用水平,使农民成为使用农业科技的主力军。

4、加大政府投入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要建立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发展的稳定投入机制。目前粮食生产核心区普遍财力有限,投入粮食生产的绝大部分资金来自向上争取项目,但项目争取具有不确定性,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有限。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和项目的带动,激励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发展,形成哪个地方粮食生产贡献大、哪个地方粮食生产质量高,就向哪个地方多投入的稳定扶持和激励机制。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篇5

宜宾市农业局课题调研组

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农业政策法制调研工作的通知》(川农业函〔2007〕246号)精神,我局成立专题调研组,于2007年6-8月对我市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农业农村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实现稳定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到8.04%,尤其是衡量农产品商品化水平的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由2000年的997.72元增加到2005年的2174.55元,占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48.07%提高到2005年的67.98%。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31.25元,比上年增加262.82元,增长8.57%。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6.34%,恩格尔系数由59.68%下降到54.22%。2006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85.81元,增长13.08%,恩格尔系数为58.87%,比上年降低0.33个百分点。

二、主要措施

(一)政府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我市是粮食主产区,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更是我市酿酒业和饲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围绕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促进了全市粮食总产量的逐年增加和农民增收。近10年来,2005年与1996年相比,全市粮食总产量由182.46万吨增加到216.53万吨,净增34.07万吨,增长18.67%,年均递增1.73%。除2006年我市遭受有气象记录7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粮食总产略有减产外,其余年份均为增产。宜宾市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是:

1.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贯彻落实停征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对产粮大县以及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仅2006年,中央财政对我市的粮食直补资金就达4121.03万元、小麦良种和玉米良种补贴20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85万元,停征农业税减负7047.7万元。这四项农民户均直接增收就达到了96.71元。此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共免除学杂费1.4亿元、66.7万人受益,免除教科书费1159万元、9.6万人受益,对1.38万贫困寄宿生补助了386万元生活费,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

2.统筹城乡发展,整合生产力要素,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对“三农”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培育产业支撑,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科技的运用,培训现代新型农民,并且将这几个方面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有机整合起来,是我市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探索出的基本经验。2006年,我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中,总结“十五”期间的经验,提出要狠抓“五大工程”(即,“农民增收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工程”、“新型农民培育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示范工程”),就是体现了城乡统筹和生产力要素有机整合这个思想。从实践来看,凡是在这几个方面做得好的村、乡镇、区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市首先在资金投入上加大了力度。2006年对“三农”的总投入(含中央、省)22.36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8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9%;2007年全市结合“亲民惠民行动”共计投入19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2.4亿元。市财政支农生产性资金预算安排比去年增长24.6%、总量确保达到5500万元以上,市级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总量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专项资金不少于300万元。2006年,我市在遭受严重旱灾以后,省市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全市争取省上安排农业生产救灾资金200多万元,协调全市投入抗旱救灾和晚秋生产资金3496.8万元,组织农业、水利、农机、消防等抗旱服务队到基层开展生产技术指导、工程供水、车送水,解决了旱区102.68万人110.2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为135.4万亩晚秋粮食提供了生产用水和技术服务,晚秋粮食总产量达到17.86万吨,比上年增加2.61万吨,有效弥补了旱灾带来的损失,在全省粮食减产6%以上的情况下我市粮食生产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全市粮食总产仅减产0.27%。

3.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从1996年到现在十年来,特别是2001年以来,按照省委提出的“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总体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形成,取得明显成效。既有力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三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21.97:46.46:31.57调整为2006年的19.56:51.17:29.27),带动了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江安、长宁、南溪、宜宾县、翠屏区的优质专用粮油基地,屏山、高县、筠连、宜宾县、珙县的名优早茶和特色苦丁茶基地,南溪、江安、翠屏区为主的沿江优质蔬菜基地,高县、珙县、兴文的蚕桑基地和宜宾县油樟、筠连、珙县香桂等香料基地和林竹纸生产基地),也加快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步伐(目前,全市已有3家企业的3个产品及基地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1家企业的38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分别比去年增加2家企业和9个产品),更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收入(据2004年初步统计,全市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034个,带动农户约占全市农户的73.6%,带动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户均增加收入496元)。4.完善支农政策,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市委、市政府通过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工作制度、奖惩制度强化各级党政和市、区县有关部门支持“三农”的责任。如对市级部门、区县党委和政府实行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实行“三个专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抓好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和区县、市级部门向上争取“三农”项目目标考核,建立“三村”制度(即,新农村建设领导联系村、部门帮扶村和下派干部驻村制度)。特别是去年底今年初,市委、市政府1050万元重金重奖2006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个专项”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区县和帮扶单位,给与会同志极大鼓舞和震动,也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这在全省都是少有的。二是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建立引导农民自主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如我市翠屏区邱场乡谢坝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以奖代补”积极引导农户打消思想顾虑,农户主动贷款发展生产、改善条件。全村有80%以上农户贷款改善民居,改房过程中,区、乡政府投入或补贴69万元,仅占总投入的3%,其余部分主要通过农户信贷方式解决。

(二)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提高品质力促增收。在稳定提高粮食总量的前提下,我市也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努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提高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从1999年起,我市开始规划和实施了新一轮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先后制定了“宜宾市粮油生产结构调整优化意见”、“宜宾市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化发展指导性意见”、“宜宾市高粱产业化发展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宜宾市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等,明确提出了推进我市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即:围绕宜宾是全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发展酿酒专用原料粮生产;围绕全市和周边众多人口,发展优质口粮生产;围绕我市“农区型”畜牧业,发展优质饲用粮食生产。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订单生产面积、优质率等名列全省前茅。全市优质水稻由2000年的69.3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150万亩,扩大80.7万亩;优质专用玉米由15.3万亩发展到43万亩,扩大27.7万亩;优质高粱10万亩。部分区、县与五粮液集团和高洲、叙府酒业公司等合作,建立了高粱生产基地,进行订单生产。2006年,签订粮食、油料作物“订单”120.85万亩。其中粮食订单111.05万亩,主要是水稻63.7万亩(含糯稻),玉米19万亩,小麦12.5万亩,高粱、大豆、红苕等15万余亩。共涉及五粮液集团、和久农业集团、黄桷桩国家粮食储备库、江北国家粮食储备库、叙府酒业、长宁进华公司、高洲酒业、川薯薯业、筠连景阳粮油收购公司、华夏农业开发公司、古宋粮油公司、宜宾县古罗花生厂、硕飨花生厂等15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据调查,“小麦订单”使农户亩平增收23.8元;优质稻谷单价比普通稻谷上浮6.0%,达到1.52元/公斤,“订单” 使农户亩平增收31.5元;高粱、玉米、大豆等“订单”也不同程度使农户得到了实惠。

(三)实施粮食深加工促进农民增收。随着粮食流通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发展,我市粮食深加工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粮油工业生产规模日趋扩大。2006年度,全市国有粮油加工企业2个,民营加工企业14个,个体加工户65户,其中大米加工企业10个,小麦粉加工企业3个,食用植物油企业1个。全市14家粮油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237500吨,其中,大米年生产能力15300吨,小麦粉年生产能力60000吨,食用植物油油料处理17000吨,精炼7500吨。2006年度,全市大米加工产量59384吨,同比增加1580吨,增长3%。小麦粉加工产量3930吨,同比增加915吨,增长30%。食用植物油加工产量1315吨,同比增加803吨,增长157%。全市14家粮油加工企业的现价工业总产值达1300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达13184万元,利润287万元。目前,我市日处理原料在100吨以下的粮油加工企业有11家,日处理原料100—200吨的企业有3家(大米加工)。二是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公司、兴文县古宋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分别引进日本、韩国等最新技术和生产线,已正式投入生产。三是产品的档次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丰富。2006年,我市彻底改变了外来企业加工产品一统天下的局格。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公司生产的优质大米“竹海雪”牌和食用油“兴穗” 牌、宜宾和久农业集团生产的优质大米“众乐”牌、兴文县古宋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优质大米“僰王”牌和食用油“僰王”牌等优质粮油产品全面投放市场。四是对农民增收的拉动日益明显。为推进粮食深加工的发展,通过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进“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企业运作、农民实施”这一粮油产业化运行新机制,使我市粮食订单生产拉动农民增收又取得了新的进步。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10个区县粮食、油料作物订单面积达到137.06万亩。其中粮食订单132.26万亩,比上年扩大21万亩。主要是水稻85.2万亩(含糯稻7.46万亩),玉米21万亩,小麦14.3万亩,高粱9.96万亩。共涉及全市61.3万农户和五粮液集团、四川和久农业集团、黄桷庄粮油集团公司、宜宾江北国家粮食储备公司、叙府酒业等16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

(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全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总产值“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38%、6.21%、11.29%和13.01%,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大于“九五”期间,内部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农业占的比重“九五”和“十五”期间分别下降4.06和10.43个百分点,林业分别下降1.06个0.76个百分点,牧业分别上升4.54和10.72个百分点,渔业分别上升0.54和0.47个百分点。占农林牧渔业产值一半的农业换成了畜牧业,这是“十五”期间最突出的特点和亮点。2006年,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当年全市实现农业产值5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总产值的比重为40.28%,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实现林业产值4.2亿元,增长7.47%,占总产值的比重为3.02%,比上年上升0.18个百分点;实现畜牧业产值72.03亿元,增长5.48%,占总产值的比重为51.71%,由于受生猪价格大幅下滑影响,比上年下降0.12个百分点,但仍占农林畜牧总产值的半壁河山;实现渔业产值4.46亿元,增长10.08%,占总产值的比重为3.20%,比上年上升0.12个百分点。

(五)适度扩大经营规模,通过规模效益实现增收。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宜委发〔2006〕6号),各区县、各部门认真贯彻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推进适度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民增收。一是通过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面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建立规范有效的流转管理工作机制、工作规程和工作责任制;实施流转备案制,确保流转的主体和流转行为合法有效;实施流转合同制,明确和规范双方的流转关系和权、责、利;探索建立健全流转机制,完善纠纷调处机制,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二是积极鼓励和推动通过合作服务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广泛宣传普及合作知识, 市级有关部门组织送法下乡,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提纲66万份,使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充分认识到通过合作能够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力的道理,获得有关合作知识,增强合作意识,为按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民意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造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三是大力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四是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推进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到2006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2.6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到22.9%,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全市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86.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4.1%以上;累计建成有规模、有特色、有水平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7个;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2家,仅市级以上45家重点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就达到104万户(次),发展优质、专用粮油基地面积85万多亩,带动农户年人均增加收入249.9元;累计组建较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42个,会员达22.1万人,带动农户达72万余户,带动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9.6;农民劳务收入达到59.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外出务工农民人均实现劳务收入5446元,比上年增长11%,全市农民人均实现劳务收入1380元,比上年增长22.6%。

(六)改造中低产田土促进农民增收。按农业统计面积,2006年底全市耕地面积360万亩,其中田225万亩,土135万亩;按国土部门提供的土地资源详查面积,2006年底耕地面积为698.6万亩,其中田323.8万亩,土374.8万亩。由于历史和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中低产田土面积大。到1994年底调查,我市高产田土占耕地的24.1%;中低产田土占耕地的75.9%。“九五”以来,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粮食自给工程、以工代赈等项目的引导下,全市中低产田土改造开发工作立足本地实际和特点,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前提,以水利建设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调整思路、创新机制、突出重点、规模开发,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生物、化学、科技措施全面配套,开发与利用同步、建设与管护并重,中低产田土改造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冬水田、下湿田通过工程改造,完善了排灌体系,培肥了地力,排灌渠系布局合理,渠道断面适宜,彻底解决了窜灌窜排问题,达到了洪水排得走,岩层水切得断,地下水降得下,地表水排得干,能排能灌,能水能旱,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标准,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达到80%。坡改梯工程作到了合理规划,科学设计,采用梯埂等高不等宽,根据作物种类和种植模式设计梯台宽度,达到了矮坎窄梯,台位清晰,地块规则,梯坎牢固,地面平整,土层浓厚,土壤肥沃,水系畅通,蓄水有池,沉砂有凼,蓄粪有坑,水不乱流,泥不下山的标准。12年来,我市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196.37万亩,其中改造冬水田89.35万亩,下湿田39.29万亩,坡改梯48.4万亩,土改田及改造非耕地18.9万亩。到2006年底止,我市共有高产田土29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1.65%,其中高产田面积208.9万亩,占水田面积的64.51%,高产土82.1万亩,占旱地面积的21.9%。

三、当前宜宾市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年,是在多种有利因素作用下,全市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达到8.57%。但是,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技推广难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未根本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靠政策补贴拉动增收难。2006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持是历年来力度最大的,使农民直接受益之多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后由于受中央和地方财政限制,在2006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财政支持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难度很大。二是靠价格上涨拉动增收难。2006年,由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纯收入人均增加,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较大。据分析,2007年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农民增收作用将有所下降,有的地方、有些粮食品种甚至可能出现增产减收的现象。三是靠粮食增产拉动增收难。受耕地面积的限制,播种面积继续大幅度增加的空间很小。气候是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去年以来的持续干旱将对我市播种面积、提高单产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我市2007年粮食产量在2006年水平上大幅度增产难度很大。四是靠降低成本拉动增收难。根据我市今年春耕备耕调查,我市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总体上呈稳中上升的态势,平均上涨5%左右,有的种子专利品种上涨10%,对我市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有一定影响。

四、几点建议

建立粮食生产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要继续加大对生产区的支持力度,正确处理粮食安全与生产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关系,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一)加大对主产区粮食直补力度。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补贴标准倒挂是我国实行粮食直补政策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我国粮食直补资金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该基金筹集由同级财政部门负责,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由于主产区财力有限,而主销区财力雄厚,补贴标准差别很大。如上海为每亩70~80元,北京每亩60~70元,而我市仅为10元,这不利于调动生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也不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建议根据粮食消费量和生产量的差额,从东部发达地区的主销区,筹集一定的资金上缴中央,再转补给粮食主产区;同时增加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扩大中央财政补助比重,提高主产区粮食直补标准。西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居于重要地位,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强对西部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重点打造西部商品粮基地。

(二)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我国粮食生产的特点是小规模分散经营,要提高效益,必须促进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一是粮食直补增量要向规模种植农户倾斜,提高规模经营农户的补贴标准,鼓励农民规模种植。二是完善良种补贴制度,实行向种粮农民免费供应良种政策,加大对粮食区域化种植和品种结构优化的调控力度,促进种粮农民节本增效。三是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由于种植规模小,农户家庭中一般都安排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妇女和老人侍弄农活。据典型调查,缺工带来的田间管理不到位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两成以上。目前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明显偏小。建议国家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提高生产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四是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补贴。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商标注册、引进新技术等,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使农民在不改变家庭承包性质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或销售环节的合作获得规模效益,提高市场地位。五是针对粮食主产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欠账多的问题,增加对粮食主产区县的奖励资金,提高奖励标准,调动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通过加快主产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民增收。加快主产区自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粮食主产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起步晚,正处于发展阶段。发展工业必然面临工业与粮食生产争地问题。当前,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较多,农业产出的潜力还很大,加强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粮食亩产,可减轻土地压力,增加建设用地供给,缓解主产区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统筹考虑未来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对现有粮食生产基地县进行重新认定,确立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大资金和政策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农业产出特别是粮食产量持续增加。采取有差别的土地政策,支持西部主产区城镇和工业用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四)加大对中低产田土的资金投入。宜宾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中低产田土面积大,虽然经过近20年来的工程改造,但到目前为止,仍有中低产田土面积408万亩需要改造,占耕地面积的58.35%,其中中低产田面积114.9万亩,占水田面积的35.5%,中低产土面积292.7万亩,占旱地面积78.1%。“九五”期间国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粮食自给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的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投入到我市的资金每年都在3000万元以上,近年来由于粮食自给工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已不再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县减少,财政投入到中低产田土改造资金每年只有2000万元左右。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加上我市各县都是“吃饭财政”,地方配套困难,造成应该改造的耕地得不到及时改造。

乡镇粮食局年度粮食生产工作总结 篇6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发挥主渠道作用,搞好粮食购销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搞活粮食经营,开拓新的经营方式,转变观念,改进服务,千方百计方便群众售粮,保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粮食主渠道作用。在没有政策信贷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身仓储设施、经营经验、购销渠道、收购网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筹措资金,采取集、贷、融等各种有效办法,多次跑北京、石家庄、山东等地联系资金雄厚的大客户,与他们建立牢固的业务关系,大力开展代购代储业务。今年以来,与京粮集团签订了玉米代购代储合同1万吨,截止目前,国有粮食企业粮食经营量达2.5万吨。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搞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

仓储设施是粮食企业经营的基础,根据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粮食局《关于国有粮食企业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实施方案》部署,结合我县粮食企业实际,20XX年投资263万元进行了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其中省财政补贴105万元,企业自筹XX8万元),今年7月份已开工建设,预计11月底竣工。通过危仓老库维修改造,进一步改善了我县仓储设施条件,扩大了收储能力,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3、为增加县政府对全县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强化县域粮食应急保障措施,维护全县粮食经济繁荣,以保障和预防自然灾害及时调控市场的需要,确保粮食市场稳定,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河北省粮食流通管理规定》、《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16号)、《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工作的实施意见》(衡政[]5号)和《县粮食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同意我县建立县级储备粮吨。目前,前期工作已完成,待省农发行批复和资金到位后即可实施。

4、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我局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和科学保粮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长期抓管理、抓检查、抓整改,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今年5月份,我局对各企业进行了全面的安全生产大检查,针对存在安全隐患,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一是要求各企业加强日常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做好防火、防盗、防汛工作,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二是抓好储粮工作,严格储粮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加强杀虫药剂的管理,设专人、专库保管,出入库记录齐全;四是各企业仓库周围严禁停放车辆及堆放杂物等,对仓库周边的排水沟渠要进行疏通,保障消防通道畅通。

5、充分发挥依法行政职能,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稳控全县粮食市场。

依法管粮是法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按照法律和《条例》规定:一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在局领导协调下,配备了部分执法器材。二是对持有执法证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三是依法对全县辖区内粮食收购主体进行了检查,发放粮食经营政策宣传材料100多份,有效规范了粮食收购行为,维护了粮食市场秩序。

6、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为适应新形势下工作需要,我们始终把学习作为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常抓不懈。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粮食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用新知识充实和武装头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强化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机关工作作风得到了好转,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始终同上级保持高度一致,有效地推动了粮食事业的健康发展。

7、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拒腐防变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反腐倡廉工作的一个重大举措,我们以落实责任制为抓手,扎实推进全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一是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等同时部署、同时检查,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二是及时制定下发了《粮食局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计划》、《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分解》等文件,细化目标任务,严格责任追究,签订责任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工作人员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格局。三是进一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扩大公开范围、规定公开内容、增强公开实效。四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意识。

8、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意识,着力营造和谐稳定信访格局。

按照《信访条例》要求,我们通过细致的摸排,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因访施策,切实提高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认真处理好群众来信来访,对反映问题属实的及时组织查处。针对粮食系统改制后遗留问题较多这一特点,定期搞好矛盾排查,对突出的矛盾,落实专人负责,认真做好化解工作。同时积极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重点做好在资产出让过程中一些老上访户的思想工作,局主要领导亲自接访,在化解矛盾的同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减少了越级访和重复上访的发生,确保了系统的.和谐稳定。

20XX年,在统计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全局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经过科室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各项统计调查任务,按照局里的安排和要求,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了将来我们的工作更好,现将我们一年来的工作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20XX年我们农村科完成了九项统计调查工作。

第一、完成了农村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条件的调查统计工作。

农村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条件是农村、农业先进水平的标杆,代表着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标志着我市农村、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在这方面,我们积极与农业、农机、水利、土地等涉农有关部门积极合作,密切配合,周密布置,合理安排,实事求是的调查整理有关数据,为上级统计部门和当地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了准确数据,使之准确及时地反映了我市的农村生产力水平,为全市的农村经济发展大局起到了应起的作用。

第二,完成了夏收、秋收农产品生产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

虽然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但他终归是基础产业,关系着人们的吃饭穿衣的基本问题,粮食生产更是国家的基础,在今年的农产品生产调查统计中,我们积极下村入户,尽量多的查颗数粒测产和实收实测定产,确保搞准弄清农产品产量,并将在调查统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报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确保我市的粮食大市和农业强市的称号做出了贡献。

第三、完成了我市畜牧业的调查统计工作。

在我市的农业生产中,畜牧业是一条短腿,存在规模化程度低,畜牧产品养殖总量少,在农业产值中的比例小等等多种不足,为了我市畜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进步,今年,在完成常规畜牧业总体情况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我们对全市所有规模养殖户进行了普查摸底,并入录计算机、建立起了畜牧业规模养殖户名录库,以更好的对畜牧养殖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检测、预告,以确保我市畜牧养殖业良性健康发展。

第四、进行了夏收、秋收及全年农作物灾情情况的调查统计。

在今年的农业生产中,前半季旱情严重,后半季风调雨顺,农作物收获季节却灾情连连,对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尤其是棉花等农作物灾情严重,针对此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配合农业、气象会同乡镇有关人员,及时地对农作物受灾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统计,做到了及时调查统计,及时汇总上报,为我市的抗灾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完成了县(市)、乡(镇)、村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调查统计。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统计是社会各界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为各级党委政府进行分类指导、制定正确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的重要的参考资料。这项统计调查工作横向涉及我们统计局所有专业和我市众多的经济、社会管理部门,纵向涉及市级本身和全市所有乡镇以及所有行政村,每一个地方的每一项指标都代表着某个区域的某一个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此项调查统计中,我们采取会议布置调查、登门调查、入户访问、电话调查等等多种渠道进行资料搜集,对每一项数据都认真核实,确保数出有据,数出有源,数据合理,客观真实的反应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水平。

第六、完成了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核算工作。

第一产业增加值是区域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农村科对我们所负责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按照上级要求及时调查,及时核对,及时计算,确保核算出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我市第一产业的真实的发展水平,能够反映第一产业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基本做到了不重、不漏,不浮夸、不瞒报。

第七、完成了农业产业化的各项调查统计工作。

今年,农业产业化统计工作除了完成正常的报表工作外,还对我市的全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新进行了核实认定。我们对我市的辣椒专业市场、两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五个农产品加工(养殖)基地进行了重新登统,进村、进厂、入户核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同时,还积极与发改局、农业局、林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有关部门积极联系,对处于标准边缘的龙头企业等也进行了核实,做到应统尽统,对我市东平奶牛养殖场和康华牧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省级农业产业化单位的申报工作,俩家现代化农业龙头顺利进入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监测龙头企业序列,参加全省的产业化的监测考评和重点监测。

第八、进行了农业报表直报平台的试点工作。

在今年,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安排,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局长们的亲自部署、安排和参与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对我市所有10个乡级单位进行了直报平台的建立和运用,经过三轮六次报表的试运行,我市农业报表直报工作进展顺利,为农业报表的正式直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提高了农村统计工作效率为保证数出有理,数出有据打下了新技术基础。

第九,协调组织完成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并作为国家的数据质量验收点顺利通过了国家组织进行的质量验收。

20XX年,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饲料监管工作围绕全市养殖业“执法年”工作要求,按照年初制定的“定目标、健制度;严要求、强执法;重服务、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部、省任务,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抓制度建设,在行业管理上求规范

1、建立备案登记制度。在全市推行备案登记制,对全市所有饲料企业、经销商及500头出栏规模养殖户信息进行了登记。通过建立备案登记制度,掌握了饲料监管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2、建立台帐制度。全市13家饲料生产企业建立了采购、生产、销售及检化验四项记录,343家经销商建立购销台帐,1900家规模养殖场建立采购台帐。苏仙、宜章、永兴等县还建立了养殖户质量安全监管公示牌制度。

3、建立年检年审制度。按照全省年审要求,建立了年检年审制度。3月份,对13家企业进行了年检年审现场检查,主要检查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产品是否符合质量安全要求,是否使用违禁药物。通过年审,对2家饲料生产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关停一家饲料生产企业。

4、建立抽样检测制度。制定《20XX年全市饲料监管执法方案》,其中明确了抽样的时间安排、抽样对象及抽样数量。年内,先后市办完成了企业免税抽样、专项整治抽样、市城区饲料批发市场日常抽样及基层规模场抽样等,共完成饲料抽样XX5个。

(二)抓专项整治,在执法监管上求突破

按照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监管对象,开展了多次饲料专项整治行动。其中,首次开展了兽药店小包装袋饲料专项整治。市办全年共查到案件8起,其中移交给县级办理5个,市本级查处3。今年来,市办共处罚金2.52万,没收违法饲料产品3.3吨,为例年来查处案件数最多、收取罚没金最多的一年。

1、开展市城区饲料批发市场专项检查。联合苏仙、北湖饲料执法人员,对市君鑫物流园饲料批发市场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购销台帐及是否销售“三无产品”。共检查45家饲料批发商,完成饲料抽样16个,下达整改通知2份。

2、开展兽药店小包装袋饲料添加剂和预混料的专项检查。对市城区31家兽药店销售的小包装饲料添加剂和预混料进行现场排查,对疑似问题产品进行了证据保存,并要求销售的产品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通过整治,进一步规范了小包装饲料市场的管理。

3、开展全市饲料专项整治行动。为进一步规范饲料市场,提高我市饲料监管水平,7月至10月,在全市开展了专项行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精心部署,明确责任。

市局成立了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卢爱国副局长任组长,下发了《20XX年饲料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印发工作方案。XX区、汝城等县区召开专项整治工作会议,苏仙、汝城、永兴、宜章等县还与乡镇签订了工作责任状,把任务分解到个人。

二是加大宣传,推进整治。

为推进整治顺利进行,各县市区都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XX县进行兽药饲料电视报道2次、报纸宣传3篇,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260份;永兴向饲料经营户发放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并与饲料经销商及规模养殖户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XX区以明白卡的形式,把相关法律法规送到经销商、养殖户手中,共发放明白卡1000余份;XX县多次利用乡镇的集市日,以宣传车、标语、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深入宣传活动,并现场展示搜缴的假冒伪劣饲料。

三是突出重点,抓出成效。

这次整治的重点是以“三证合一”和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实施为抓手,推进饲料生产企业规范化建设;打击使用违禁药物违法行为,确保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安全;以规模养殖场户为突破口,强化外来饲料监管。8月1日开始,市办先后对君鑫物流园饲料批发市场45户饲料批发商及13家饲料生产企业进行专项检查; 苏仙、宜章、汝城等县创新机制,县、乡签订了饲料质量安全责任状,把对养殖场户的监管细化到了乡镇及个人;各县市区在进一步完善备案登记的情况下,把重点放在了规模养殖场户上,采取乡镇站日常检查,县局专项抽样的管理方式,确保监管有重点,检查无死角。据统计,今年来,全市共检查饲料生产企业50家次,整顿市场XX0个次,检查经销商、养殖场户1873个次,查处案件11起,没收违法饲料12200公斤,处罚金2.82万元。

(三)抓督促检查,在基层监管上求创新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土地资源,耕地,曲线拟合,生产能力

1 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条件、生态平衡的载体与控制性因素, 对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良性组合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耕地面积持续下降, 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价格上涨, 外部调剂空间有限, 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研究土地资源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关系, 发现土地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弊端及问题, 研究制定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方案所需考虑的因素和指标。耕地资源需求的刚性增加与耕地资源短缺及约束压力强化并存, 目前已经成为长汀县耕地状况面临的突出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强保护、控制对农业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耕地资源, 保障一定数量、质量的耕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1]。研究土地资源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因素的对比

长汀县耕地类型多样, 本文主要分析了近年来长汀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大小麦、甘薯、杂粮、杂豆、大豆的耕种情况 (表1) 。长汀县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2010年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79.1%, 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的84.6%。甘薯次之, 还包括马铃薯、大小杂粮。

注:长汀县土地总面积:4649300亩

2.1 单产水平变动对产量的影响

单产和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总产量即为单产与播种面积的乘积, 从这两个因素入手, 即可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各个年份耕地面积和单产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情况, 先计算比较1994年与1995年粮食作物面积 (表2) 。

粮食总产量指数:

粮食播种面积指数:

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指数:

1995年与1994年相比, 该县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34%, 粮食作物面积增加了1.94%, 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了1.37%, 粮食总增长量:

因播种面积增加而增加的产量:

因平均单产提高而增加的产量:

以上关于粮食总产量增长因素的分析, 说明粮食产量的增加是平均单产提高的结果。

2.2 播种面积结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

为了观察播种面积布局变化对产量的影响, 需计算一个新的1994年的平均单产指标。这个指标不用1994年各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加权, 而是用1995年的播种面积加权, 在权数方面和1995年的平均单产指标取得一致, 利用这个新的平均单产指标, 可与1995年的平均单产做比较, 借以说明在播种面积结构相同的条件下, 1995年平均单产与1994年平均单产的区别。利用这个新的平均单产, 也可以和1994年的实际平均单产做比较, 它们的差额说明播种面积变化对平均单产所起的影响。

新的平均单产指数为:

用新的单产指数, 分别与1994年和1995年的实际单产相比, 即可计算出平均单产固定构成指数和播种面积结构变动影响指数。平均单产固定构成指数:

在播种面积相同的条件下, 1995年粮食平均单产比1994年增加了324180-318108=6.072万kg, 增加的总产量为:

播种面积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在各种作物单产水平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粮食作物结构的变化, 使该县1995年较1994年减少的总产量为:

长汀县1995年比1994年粮食总产量增长3.34%, 增产606.8336万kg。其中, 因为播种面积增加1.94%, 使总产量增加352.1152万kg;因为平均单产提高1.37%, 而增加产量254.718万kg。通过进一步剖析发现, 由于各种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提高而增加的粮食产量为351.932万kg;由于播种面积布局的变动, 即增加单产水平较高的粮食作物使总产量减少97.213万kg。

2.3 多年相邻年份两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对比分析

应用前面两种因子比较分析1996年较1995年、1997年较1996年、…、2010年较2009年粮食总产量变动情况, 如表4 (其中A:粮食总产量比值;B:由于播种面积变动;C:由于单产变动;C1:因单产水平变动;C2:因播种面积结构变动) 。

如表4所示:某些年份粮食的总产量较上一年低 (如:1996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7年、2009年) , 但部分年份因为耕种面积的增加, 使得实际减少的总产量较小;部分年份因为耕种面积和单产的同时减少, 使得实际减少的总产量较大, 且耕地面积较少对产量的绝对量的影响是单产减少的9倍、甚至达到30倍左右。

3 耕地面积与生产能力影响的分析

3.1 耕地面积曲线拟合分析

就耕地面积变化的情况来说, 某些年份耕地数量较上一年减少 (如: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7年、2009年) 。这部分耕地的减少使得粮食产量减少量比单产增加而导致的粮食产量的增加量来的大。播种面积的变化影响到粮食产量的情况。耕地面积年变化率与粮食总产量年增长率的变化不完全相同, 意味着耕地数量的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图1) 。

长汀县耕地面积的曲线拟合优度为0.86, 预测方法以及结论合理。

长汀县在1994~2010年的近17年时间内, 主要粮食作物的耕地总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长汀县1994年到1998年的主要粮食作物耕地面积略有增加, 虽然国家在1997年出台耕地补占平衡政策, 但1998年后下降的力度着实明显。虽在2002年出现小幅度增加, 但幅度不大。从1994到2010年, 主要粮食作物耕地数量净减少108414亩。并且随着长汀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将进一步增加对耕地的占用。

研究结果表明, 长汀耕地资源数量呈持续减少趋势, 其原因主要是生态退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耕地面积减少量变化率与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一致。

3.2 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与产量变化分析

用指数B表示粮食播种面积指数, 用指数C1表示播种面积结构变动影响指数。作出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与粮食产量变化情况的图象如图2。耕地面积减少量和因其导致的粮食减产量变化趋势高度一致, 因此耕地面积的减少是直接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因素之一。

3.3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分析

伴随着人口的刚性增长, 耕地总量的持续减少, 其直接带来的结果是人均耕地数量的持续下降。到2010年, 人均主要粮食作物耕地面积仅有0.08亩 (2010年长汀总人口为39.34万人) 。长汀县2010年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

经龙岩市统计局核定, 虽然长汀县2011年粮食生产面积、总产、亩产均比上年大幅增长。粮食播种面积为510690亩, 比上年增31482亩, 比增6.6%;总产200216t, 比上年增28655t, 比增16.7%, 长汀县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 加剧长汀县主要粮食作物耕地面积的减少。怎样协调工业和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成为有待解决的人口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2]。另外, 由于耕地退化和耕地环境污染引起的耕地质量下降, 也是近年来长汀县耕地资源生产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4 长汀县土地资源开发潜力

4.1 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至2010年底, 全县耕地流转面积10.15万亩, 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3%, 涉及农户3.08万户, 占承包农户数的31.94%。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户之间的承包土地互换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就已出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口变动等原因, 出现了“有人无地种, 有地无人种”的现象, 土地流转更是必然。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 长汀县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 遵循平等协商,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4.2 政策项目鼓励开发耕地资源

200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福建省开发耕地管理办法》鼓励广大农民开发耕地资源, 其中包括:列入省级年度计划的开发耕地项目的补助或投资, 从省级开发耕地专项资金列支。新增耕地为水田的, 每公顷补助或投资最高不超过120000元, 新增耕地为旱地的, 每公顷补助或投资最高不超过45000元;列入市、县级年度计划的开发耕地项目的补助或投资, 从同级政府开发耕地专项资金列支。列入省级年度计划的滩涂围垦项目, 省级开发耕地专项资金以投资的形式投入, 并由省人民政府计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予以补助。列入省级年度计划的其他开发耕地项目, 开发耕地专项资金以补助的形式投入[3]。

通过政策项目, 有效遏制了土地抛荒撂荒现象, 将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有效提高荒地, 废地的利用率。较好地解决了有人无地种和有地无人种的矛盾,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进一步提高长汀县粮食的产量奠定了基础。

5 结语

农业土地资源是一种有着复杂构成要素和时空分异特性的农业资源, 与粮食生产能力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潜力取决于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和支持能力, 土地整理通过改善水土资源制约因素, 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利用, 本文在通过《水土资源与管理》、《数学模型构建》等多学科技术理论的交叉融合, 借助已有的土地资源、土地调查评价资料和农用地分等与土地整理工作平台, 通过模拟与模型运算, 揭示其复杂的链接关系和约束机制, 从而搭建起长汀县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控平台。

5.1 两因素与粮食生产能力

本文基于长汀县的调研, 长汀县各年份主要粮食种植面积情况, 通过Excel数据录入, 进一步剖析播种面积增加而增加的产量与平均单产而增加的产量, 某些年份粮食的总产量较上一年低, 但部分年份因为耕种面积的增加, 使得实际减少的总产量较小;部分年份因为耕种面积和单产的同时减少, 使得实际减少的总产量较大, 且耕地面积较少对产量的绝对量的影响是单产减少的9倍、甚至达到30倍左右。

5.2 粮食耕地面积下降与粮食生产能力

利用MATLAB软件进行长汀耕地曲线拟合, 发现长汀县1994~2010年, 将近7年时间内, 主要粮食作物的耕地总量呈下降趋势, 且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在未来有增无减。耕地面积减少量和因其导致的粮食减产量变化趋势高度一致, 说明耕地面积的减少是直接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因素之一。为稳定提高主要粮食的产量, 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耕地数量的保证成为等待解决的问题, 保证耕地面积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一大因素。

5.3 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与粮食生产能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国家农业政策的扶持, 开发耕地项目, 将提高农业土地的利用率。通过土地流转, 有效遏制了土地抛荒撂荒现象, 将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有效提高荒地, 废地的利用率。较好地解决了有人无地种和有地无人种的矛盾,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进一步提高长汀县粮食的产量奠定了基础[4]。

长汀地域广阔, 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 但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由于缺乏合理的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措施, 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结构不合理、效率很低, 使土地资源不匹配的矛盾更为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土地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大规模城市扩张所带来的耕地减少以及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矛盾, 对粮食生产能力及环境保护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刑兴和.福建耕地资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文开, 朱鹤健.福建耕地优化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李艳.解读2012年省委一号文件:兴科技增活力强农惠农富农[EB/OL].[2012-02-16].http://news.hexun.com/2012-02-16/138314331.html.

重视粮食生产 夺取夏粮丰收 篇8

然而今年以来,我省的粮食生产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国际粮价飞涨和粮食储备直线下降等负面影响,给国内带来的冲击远未结束。二是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三是去冬今春,河南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小麦受旱面积达到七至八成。虽然抗旱浇麦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旱灾给夏粮生产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因此,今年要完成夏粮600亿斤的目标任务艰巨。粮稳则民心稳。可以说确保今年粮食有个好收成,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抑制通货膨胀、维护大局稳定、促进社会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不可等闲视之。

现在离夏粮收获期只有一个多月了,为使夏粮丰收。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应急灌溉工程建设的步伐,抓紧完成打井、清淤、疏挖渠道等建设项目,使其能尽快尽早地发挥作用,确保小麦在浇完拔节水后,还能浇上灌浆水。二是要加强田间管理。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麦田,实施科学施肥、科学管理、科学防治病虫害等工作,为确保夏粮丰收打好基础,三是扎实开展“百厅(局)包县”、“麦田管理月”、“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等活动,为实现夏粮丰收,提供强力支撑。四是围绕粮食生产,搞好优质服务活动。尤其是农业、水利、电力、科技、气象、农机、石油、供销、工商等涉农部门,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共同形成服务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丰收的强大合力,

上一篇:学生会干部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下一篇:开发票介绍信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