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4-06-20

韩城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共8篇)

韩城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1

韩城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韩城市粮食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作 者:向满峰 王玉玲 胡林颖 作者单位:向满峰,王玉玲(韩城市农技推广站,陕西,韩城,715400)

胡林颖(韩城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陕西,韩城,715400)

刊 名:陕西农业科学 ISTIC英文刊名: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201056(3)分类号:关键词:韩城 粮食 现状 对策

韩城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2

关键词:粮食生产,农业经济,土地流转,农业政策

衢州市地处浙江省西部, 境内多山, 为比较典型的南方多山多丘陵的地形特点, 地质环境复杂多变, 其特征为以衢江为轴心, 向南北对称展布, 海拔高度逐级提升。衢江两侧为河谷平原, 外延为丘陵低山、再扩展上升为低山、中山。平原地约占15%, 丘陵岗地约占36%, 山地约占49%。衢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7℃, 平均日照时数为2, 110小时, 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为103千卡∕平方厘米, 年平均降雨量为1, 670毫米,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95毫米,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寒冬较短, 适合水稻的生长, 有史以来就是浙江省的一个主要产粮市, 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为310万亩, 粮田面积为127万亩。近年来, 由于种粮比较效益偏低, 外出务工机会增多, 大多数农民轻视农业生产, 以前生产粮食的农民现在也逐渐加入到卖粮的队伍中来, 粮食生产存在减产的风险。见微知著, 我们可以通过对衢州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然后提早作出一些预警预防措施。

一、衢州粮食生产现状

(一) 粮食有效种植面积比实际土地面积减少更快。

生产责任制后, 粮食相对盈余, 卖粮难是农民心中永远的痛。从此之后种粮效益逐年下滑。久之, 农民失去种粮积极性, 农田基本设施年久失修, 很容易遭受自然损坏, 现大多处于瘫痪状态, 即使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 由于得不到一线农民的重视与爱护, 重建设轻管护, 收效不佳。三季改二季, 二季改一季, 抛荒半抛荒土地比比皆是, 最佳的土地往往改种蔬菜或其它经济作物, 一些交通不便、机器无法下田的零星土地无人问津, 粮食有效种植面积比实际土地面积减少更快。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为311万亩, 粮田面积为127万亩;200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57万亩, 粮地面积为110万亩;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10万亩, 粮地面积为108万亩;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98万亩, 粮地面积为108万亩。

(二) 农业人口老龄化比社会人口老龄化来得更早。

几十年的现实不得不让农民相信:脱离农田是提高家庭收入的不二选择, 不种田的造房买车, 大把花钱, 生活还挺滋润, 在家务农的依然在温饱线上争扎。现在农村中几乎找不到年青力壮的在家种田, 种田的清一色是50、60岁以上无法外出打工的老人。种田也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而是出于一种对土地的热爱, 是农民煅炼身体的一种方式, 是一种业余爱好。种田人口老龄化比社会人口老龄化来得更早更快。

(三) 真正的农民后继乏人。

由于种田是低效益的一个行业, 没有人愿意把自已的孩子培养成种田人。社会上没有种田光荣的氛围, 却有种田没出息的说法, 现在年青人几乎没有愿意种田的。现在的学校没有系统的农事操作一课, 年青人在社会上不参与农业生产, 也就得不到长辈的言传身教。种田其实也是一门需要体力的技艺, 没干过农活的人一时半会根本干不来农活。粮食局部地区欠收, 可以由其它地区弥补, 一季欠收, 可以用其它水果或蔬菜部分替代, 而种田人员缺乏, 却难以短时间得到补充。农民身份的人有很多, 但他们已经脱离农业, 成为“农民工”, 真正会干农活的专业农民后继乏人是农业生产最大的隐患。

(四) 生产以降本为目的, 农业增产技术得不到应用。

由于家庭农户种田是以自给为目的, 上了年纪的老农有“恋土情结”, 抛荒土地于心不安, 对收入没有期望, 产量增加百十斤, 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也几可忽略, 生产上采用老套路, 图简单省事是主流, 搞农业生产成为农村老人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大部分需要增加劳力的增产技术无法唤起农民的兴趣, 他们也不愿为了增产百十斤的希望而改变早已习惯的老办法、老套路, 新的农业技术很难得到推广应用。

(五) 土地流转后粮食产量没有实质性提高。

一是由于种粮大户的比较效益并不好, 土地集中承包后, 往往改种其它经济作物为多, 如蔬菜、苗木、西甜瓜等等, 而真正依然种粮的并不多。二是现在下田干活的都是一些老人, 集中承包后, 农业机械可以部分替代劳力, 减少单位面积的用工, 但依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会下田的还是这些老人, 如果所有的家庭户都不种田, 大户就招不到下田的劳工, 大户同样无法种植。承包大户佣工困难的矛盾已经日渐显露出来, 目前一个下地工往往比一个城里的工还贵, 并且相当难请。因此, 土地流转后粮食产量没有实质性提高, 只能说土地得到了利用。

二、衢州粮食生产趋势预测和可能发生的问题

由于长期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在家务农的收入往往是最低的, 年青人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超过在家务农, 现在农村中难觅年青人的身影, 能种田的老人一年比一年少。交通不便, 高低不平, 田块不整的零星土地越来越不被人们所看重, 弃种的面积一年比一年大;平原大畈不断流转集中到大户手中, 却往往搞高效农业, 改种其它经济作物, 粮食产量并没有因土地集中而得到提高。种粮大户叫来的劳工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 佣工困难已成为困扰种田大户的第一难题。种田成本上升往往超过粮食提价的收入, 种粮效益进一步降低, 可以预计衢州粮食生产很难避免逐年减产的趋势。目前国家采取多种鼓励措施, 刺激了粮食种植户的积极性, 从而减缓了粮食产量减少的速度, 然而种田的人一年比一年少,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年可能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有闲置的农田却找不到种粮的人, 粮食产量出现跳崖式减产。

三、衢州粮食产量降低的原因分析

长期种粮收入低下, 迫使大批年青人进城打工, 久而久之, 进城打工成为年青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 如今田间很难再见到年青人的身影。可见, 种粮效益低下,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是发生有田无人耕种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 种粮效益分析。

目前一亩一季的产量为500公斤左右, 产值1, 500元左右, 成本也要1, 000元以上。种植水稻, 耕田是必须的, 牛耕亩成本要200元, 小机耕150左右, 大户连片大机耕, 成本也要100元。种植亩成本50~200元 (如育秧移栽亩成本200元, 抛秧成本在100元左右, 直播50元) 。农药、种子、化肥亩成本350以上 (农药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150元, 化肥150元, 种子50元) 。收获亩成本100~150元 (人工收割150元, 机收100元) 。平时水肥管理, 打药, 翻晒入库等亩用工5工, 家庭户不计劳力成本, 承包大户则需支付每亩500元的劳力费。家庭户没有田租, 承包大户还要支付少则200元, 多则600元田租。合计下来, 家庭户不计田租和劳动力成本, 亩成本也要千元左右, 承包大户则要1, 500元左右。年景好的时候家庭户每亩每年的利润只有几百元, 承包大户则在成本线边缘, 如果遇上天年不好还得亏本。投入1, 000多元, 从下种到收获近半年时间, 加上辛苦劳作, 收获的希望最多却只有几百元, 农民的心在一年年的失望中冷却。一个家庭户种二三亩地, 即使没有一分钱的成本, 总产值也很难超过万元。承包大户种粮, 亩均收益很难超过家庭户, 一般都在成本线上徘徊, 主要靠赚取政府补贴为计。

(二) 粮食历史价格比较。

人民公社时期稻谷价格是9.6元/百斤, 猪肉是0.64元/斤, 普遍工资收入二十几元, 一个月工资购买200~300斤稻谷;2000年, 稻谷是100元/百斤, 猪肉是6~8元/斤, 地市小城的商品房一千元一平米, 普遍工资收入千元以上, 一个小工是25元, 一个月的工资可以购买1, 000斤稻谷;2011年, 稻谷是140元/百斤, 猪肉是15元/斤, 地市小城的商品房一万一平米, 普遍工资收入3, 000元, 一个小工100元, 一个月工资可以购买2, 000斤稻谷。当然社会的进步, 恩格尔系数会降低, 谁都希望自已工资涨快点, 物价涨慢点, 但粮食上涨速度和工资上涨速度偏离太远, 一支烟就是一天的粮, 干一天就是一个月的米。谷贱伤农, 结果只能导致农民弃田种粮。

(三) 低粮价是造成种粮低效益的主要原因。

由于粮价与其它产品的比价越来越不合理, 所以压缩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种粮效益低下的问题。现有的常规农业技术增产幅度在10%左右, 却往往要求增加劳动力或增加成本来实现, 在低粮价面前显得十分苍白, 根本无法唤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代表世界顶级水平的隆平稻种亩产可以接近一吨, 在农民增收方面也显得微不足道, 在刺激农民种粮上似乎也力不从心。

总之, 长期低粮价是造成种粮长期低效益的根本原因, 种粮长期低效益是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根本原因, 为了生活, 大批年青人进城去打工是没有选择的选择。随着老农民的逐渐远去, 将来谁来种田?土地集中耕种, 大量使用农业机械, 可以减少单位面积的劳工, 但不能没有劳工。南方土地零碎, 土地集中后可被农业机械替代的劳动十分有限, 也就是说土地集中后不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粮食生产效益依然不会大幅度提高。现在“农民”只代表他的身份, 却不能代表他的职业。将来的某一天无人种粮的尴尬局面很可能发生。种田大户是种田的总经理, 却再也找不到为他干活的员工。而可能发生这一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种粮比较效益长期低下, 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所致。

四、解决衢州粮食生产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个农民加入到买米吃的队伍中, 没有问题, 一个乡的农民都去买米吃, 也没问题, 一个县的农民加入到买粮的队伍中问题也不大, 十个百个产粮县都加入到买粮的队伍中来, 问题就大了。如果现在不提早采取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 积极鼓励一部分人去生产粮食, 那么有田无人种粮的局面很可能发生, 如果等问题暴露出来再处理就有点迟了。

(一)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确保粮食充足供应的前提条件。

按政府确定的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制度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提高农民收入, 确保粮食的稳定增产和供应, 增强国家在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国家已对粮食收购保护价作出“进一步提高”, 但这种“提高”远远赶不上生产成本提高的步伐。换言之, 种粮者并没有因粮价的提高而增加收入。所以, 只有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价格, 让粮食价格回归到合理的水平, 才是增加农民种粮效益最有效的办法, 农民只有种粮有效益, 种粮才有积极性, 也只有农民种粮有积极性, 才能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如果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 那么其它很多促进粮食生产的举措由于得不到一线农民的实施都将大打折扣。生产责任制之前, 各级领导一把手亲自抓粮食, 全国人民轰轰烈烈搞粮食, 最大面积地种粮食, 却依然难以保证粮食的充足供给;生产责任制后, 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突然粮仓爆满, 出现全国性卖粮难。可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确保粮食充足供应的前提条件。

(二) 培育一批年青的会下地的专业农民。

尽早出台政策, 培育一批年青的有知识有技能会下地的专业农民, 而不是不下地的农业包工头。通过培训, 考试合格后给他们发证书, 发工资, 给福利、给政策, 要把“农民”当成一种职业来培养, 建立人事档案, 由归口部门专门管理。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才有年青人安心做“农民”。如果“农民”的收入普遍超过在外打工的收入, 他还会一心想着出去打工吗?

(三)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具有“农民”身份的人有资格去流转土地、经营土地。标准农田的流转要到相关部门备案, 未经有关部门备案的流转没有法律效力, 视为民间私人行为, 不受法律保护。流转的标准农田一律按粮食折算支付农民田租, 确保流出土地的人在粮食紧张时无后顾之忧。流入土地者要上报种植计划, 精心耕种土地, 把生产出来的粮食足数卖给国家, 不可无计划生产其它非粮食作物。

(四) 适当扩大种植户的种植面积, 提高种植户的收入水平。

现在的交通比以前好了, 农业机械比以前先进了, 劳动力可以大大节省;种子、肥料、农药、生产技术等等都比以前更好, 产量也比以前更高更稳。以前一个劳力只能管3~5亩地, 现在可以管到30~50亩。适当扩大种植户种植面积, 可以提高种植户的收入水平。

(五) 改进农业补贴方式, 真正达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

现有的农业补贴方式, 一到乡村具体实施起来很容易变成你有我有大家有的一种平分模式, 生产粮食的和没有生产粮食的都一样, 结果就达不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目的。补贴尽量要和生产挂钩, 让补贴真正成为鼓励农民生产粮食的促进剂。

(六) 提倡劳动光荣的思想, 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

年轻人不愿务农的一个原因是田间劳动辛苦而收入低, 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地位低, 得不到人们的尊重, 业余生活不像城里丰富多彩, 甚至找个对象都有困难。只有“农民”有钱了, 社会地位高了, 才有年轻人会安心做“农民”。

中国有中国的特点, 中国人多地少, 多丘陵岗地、山谷河滩, 家庭式经营或小型农场才是最经济有效的。如果广大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长期受到压制, 种粮的人越来越少, 南方地势不平的丘陵地带都放弃生产, 仅靠专业大户利用一部分上等平原田地, 一方面无法找到劳工, 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中国众多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土地流转, 集中承包是目前缓解粮食压力的一种形式, 短期内能提高部分粮食产量, 如果没有提高粮价的配合, 广大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 即使土地流转了, 发展后劲依然不足。在目前这种长期不合理的低粮价面前,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产量, 降低成本, 通过流通体制改革、降低粮食交易成本等等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矛盾, 难以唤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 只有较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才是预防粮食危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也只有农民有了种粮积极性, 保护耕地, 科技进步,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等措施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第11版

[2].伯特·罗森布罗姆著;李乃和, 奚俊芳译.营销渠道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第6版

[3].梁琪.“家电下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剑阁县江石乡粮食生产现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现状;对策;四川省剑阁县江石乡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2

1 基本情况

四川省剑阁县江石乡,地处剑阁县中北部,属深丘,南与龙源镇接壤,北与普安镇相邻,全乡人口6 391人,1 823户,辖行政村7个,村民小组25个,该乡地理环境是“四山夹三河”农业劳动力3 790个,总耕地670.6 hm2,其中田361.9 hm2,旱地308.7 hm2,距老县城仅有15 km左右,剑南公路横穿而过,途经双塔、明镜、江石、天堂及村道公路已铺筑成水泥路面梨垭村已通车客运。

2 主要粮食作物

以水稻、红苕、玉米及小麦为主,其中水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玉米、麦类、红苕约占40%左右,长期以来全乡人民立足抗灾夺丰收,积极推广各项先进农业增产措施,改革耕作制度,努力实行科学种田,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不断增加。2013年粮食总产5 237 t。

在作物产量构成中,水稻作为江石乡粮食产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水稻产量是稳定该乡粮食产量的主要保证。近年来,全乡大力推广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狠抓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从而保证了水稻连年增产,同时,在粮食生产的整个系统工程中,结合农研成果,大力推广了水稻旱育秧,固定厢沟双免耕、抛秧、机插秧、杂糯间栽、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栽培,病虫、草害及综合防治。旱地轮作、套作、改制及各种良种引进,川中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土等各项增产措施,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总产增加,特别是在良种推广方面,杂交水稻和玉米、油菜已全面普及,小麦良种川育19、蓉麦12号已大面积推广。红苕,“薯王999”、“三康一号”推广面积100 hm2以上,可望明年全面普及,自90年代以来,全乡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数十项,为江石乡粮食稳中求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粮食生产不断发展,粮食生产稳中有增,但粮食生产徘徊的格局始终未能突破,一些潜在的因素,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发展。

3.1 种植业内部比价不合理,粮食经济效益太低

据调查,种粮不如种菜,种菜不如栽果,务农不如经商打工。在粮食作物内部,各作物用工净收入方面,小麦比玉米低,玉米比红苕低,小麦比油菜低,这些矛盾在城镇近郊和交通方便的地方,村组表现尤其突出,荒芜土地在个别组有大面积发展,原因是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国家价格改革政策没有理顺,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与粮价比例不合理,农业生产成本高,生产积极性受挫,粮食生产集约化得不到迅速提高,甚至复种指数下降,土地利用率降低。

3.2 科学种田水平不高

主要是近年来大部份青壮年,有知识、文化水平高的强劳动力外出打工,余下的是些年龄大,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老、弱、病、残的半劳动力,对科学种田缺乏足够的理解认识,一些先进的增产措施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被农民接受和应用,从而造成新技术推广进程始终上不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江石的双免耕、抛秧、地膜覆盖推广进程中,由于传统的种植习惯,农民接受困难,农业推广进度大大降低,常年在100 hm2左右,且病虫防治还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水稻稻瘟病,稻螟虫、稻苞虫,小麦锈病、白粉病及赤霉病严重威胁着江石乡粮食生产的发展,另外化学除草、化学调控技术掌握难度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江石乡粮油生产技术的推广。

3.3 农业基础薄弱,资金紧张

在水利设施方面基本上是毛泽东时代修建的塘、库、堰,近50多a来,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及近年来大量劳动力外出,多数塘、库、堰储水不到三分之一,甚至不少塘、堰空置。近年来,虽然修复了一些塘、库、堰及渠道,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目前,全乡水利有效灌溉面积仅占灌溉面积的50%左右,低产田土高达200多hm2,占全乡耕地面积三分之一左右,加之频繁的夏伏旱、洪涝、风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本身农业资金的缺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农业基础极为薄弱,抗灾能力降低,农业生产受农业气候的制约程度增加。

3.4 粮食综合直补政策有待改进

近年来,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土地流转到部分种田能手中,但由于粮食综合直补是补给原承包土地农户,实际种地大户没有得到应有的补贴,损伤了其种田的积极性。

3.5 农业科研环节薄弱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对科研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由于种子市场放开,农药经营的多渠道,市场上出现了多、乱、杂、假冒伪劣生产资料特别是种子都有其最佳生产环境,如何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是农业科研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4 几点建议

4.1 多方面提高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

①进一步完善粮食综合直补政策,把钱直接补贴给种粮户手中。

②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如川中项目中低产田的改造及烟水、烟路的投入、文明新村及扶贫新村的投入。加大对水利工程投入如塘、库、埝修复,杨家坝大型水库配套。

③调整农产品比价不合理现象,促使各种粮食作物用工收益趋于合理,真正做到优质优价。

④严格农业执法,牢牢把握农资、种子、专营,严格控制农资价格上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确保农资质量,维护农户利益。

⑤大力发展专业化合作社:如机播、机收、植保、农机合作社,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

⑥加速土地流转,减少土地荒芜。

4.2 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

改革复种并扩大面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这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

①进一步开发晚秋资源。近几年生产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江石乡距老县城比较近、运输成本低、市场销售前景好的特点,大力发展秋玉米、秋洋芋、秋菜等作物以保证粮食面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②扩大旱地多熟轮作,努力开发烟叶冬闲地,建议来年种植烤烟的冬闲地可种上早大麦、早蔬菜、早碗胡豆及早油菜等作物,增加农民粮食总产量,增加农户收入。

4.3 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全面普及科学种田

目前,江石乡水稻生产上重点推广优质稻、旱育秧、杂糯间栽,固定厢沟双免耕、病虫综合防治等生产技术、小春麦类重点推广良种、配方施肥、锈病、白粉病及化学除草等生产技术,玉米重点抓好地膜玉米、配方施肥、化学调控技术及化学除草技术,红苕突出抓好良种“薯王999”、“三康一号”的推广,并按照农事季节的要求,抓好分段培训,结合现场示范,发放技术资料,真正把技术传播到农户,落实到田块。技术推广部门结合“丰收计划”课题,探索主要粮食作物综合丰产技术,抓好“丰产田”、“双千田”、“吨粮田”的高产示范片,推动新技术的普及和运用。

4.4 增加农业投入,动员全社会支农、兴农

近几年,在国家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国家加大对农业基础投入,如改造中低产田土、烟水配套、修复水利设施、水泥路建修、农业保险、沼气补贴、农机、家电下乡补贴、绿色证书培训、三防一喷、秦巴山区成片帮扶及产粮大县低产田改造等多项农业政策等增强农业自身能力,确保粮食生产更上新台阶。

4.5 加强农业科研工作

首先,进一步组织农业科研力量,特别是人才开发利用,是农研工作的前提保证,多选派一些大学村官,充分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政策,加强工作责任感,调动工作积极性,带动影响一大批农民通过精心耕种、科学管理,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后劲。

其次,加强土地确权登记,搞好土地流转,发展种植大户。

最后,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组织,如机耕、机收、机播,水稻、玉米、高粱核桃等专业合作社,组建专业农机修理合作社,提高农业产业效益。

韩城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4

嘉善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县内河荡密布,气候宜人,家禽业发展传统而悠远,家禽养殖成了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成为农民增收亮点.为全面提升养鸭产业,实现养鸭产业的持续发展,笔者作了详细调研.

作 者:金容元 杨其林 黄兵华 徐雨仁 熊世荐 作者单位:金容元,杨其林,黄兵华(浙江嘉善县魏塘镇畜牧兽医站,314100)

徐雨仁(浙江嘉善县姚庄镇畜牧兽医站)

熊世荐(浙江嘉善县畜牧兽医局)

韩城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5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和商品市场化。我国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分散型农业难以形成科学化与集约化的规模农业。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措施与惠农政策的引导下产生的种粮大户则完全可能具备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市场化、机械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因此,扶持与培育种粮大户的发展既能有效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商品化,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方式。

一、株洲县基本情况

株洲县辖19个乡镇,322个行政村,农村人口414214人,其中乡村劳动力244172人,农业从业人员142679人。株洲县地处湘中偏东,丘陵地貌,是水稻两熟制的适宜地区。全县土地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851公顷,水田面积24357公顷。水稻常年种植面积68万亩左右,总产33万吨以上。株洲县是我省最早的成建制吨粮县、湖南省粮食生产大县、湖南省优质稻基地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二、株洲县种粮大户发展现状

1、种粮大户的数量逐年增长

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株洲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部分农民放弃了原承包责任田的种植,将责任田流转给他人种植,形成很多种粮大户。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县种植水稻1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户,种植水稻100亩以上的大户91户,种植20亩以上的大户达5000户以上,涉及耕地面积超过10万亩。

2、种粮大户科技素质还待继续提高

株洲县的种粮大户主要是中壮年,文化水平以初中毕业为多(约占70%),高中毕业约占25%,另有少部分种粮大户具有中专或同等学历。近几年,株洲县

农业局实施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等项目,绝大多数种粮大户都经过了多次科技培训。但种粮大户中很大部分年龄偏大,本身文化基础不高,在接受新科技、应用新技术方面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还需继续提高。

3、种粮效益普遍不高

从调查数据看,2010年种粮大户每亩纯收入多集中在300—400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亩收入达不到200元,甚至有的不到100元,极少数种粮大户的亩收益可以超过400元。总体来看种植效益普遍偏低,即使加上粮食直补等国家补贴效益也很不理想,种一亩水稻的有效收益只有3—5天打零工的收入那么高。

三、当前制约种粮大户发展的主要因素

1、土地流转不够规范或流转费用过高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种植大户的土地基本来自于流转,城郊边缘流转合同完备且是跟发包方签订的较长时期的流转合同,偏远乡村的种植大户有的与农户直接签订流转协议,有的达成口头协议,流转手续不规范,有造成纠纷的隐患。城郊附近流转手续完备但流转费用很高,如田园合作社的流转土地后转包费用为620斤稻谷/年·亩,致使该区种粮大户种植成本很高,如将流转土地用于水稻种植将要保证单季亩产在550公斤以上才能产生效益。

2、仓储、整晒、烘干等难题影响了种粮大户的效益

我县种粮大户的粮食产品主要是商贩上门收购。种粮大户大都缺乏晒场、烘干设备和大型仓储,新收的稻谷很大一部分是商贩对田收购。即使是种植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也没有大米厂等深加工设施,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种粮大户的粮食产品也只能由商贩收购,商贩则乘机压级压价,种粮效益受到一定影响。

3、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生产作业

一方面种粮大户流转所得的承包地大多是分散的,难以做到集中管理,不便于对承包地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即使是大面积集中的承包地,种粮大户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原本薄弱的农田基础设施加以整体改造。薄弱的农田基础

设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粮大户的正常生产作业,影响了种粮大户尤其是大规模种植户的发展。

4、农资价格的逐年上涨,影响了种粮大户的生产效益

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是水稻种植的基本成本,种子、肥料、农药的价格、质量都将影响种粮大户的产量与效益。种粮大户最怕农资价格上涨,据调查目前每亩每年农资成本平均需要400—550元(其中种子80—100元,肥料180—200元,农药130—160元,其它100元),较两年前的每亩每年340—400元上涨了30%—40%左右,这个涨幅远远超过了粮食价格的涨幅。

5、资金缺乏,贷款难,制约了大户的发展

种粮大户投入资金大,投资成本主要包括转包租金、农业生产资料、雇工工资、农机购买、运输费用等项目,投资大但贷款难。据调查,种粮大户基本上贷不到款,所需资金基本上靠向亲戚朋友支借,或者靠赊欠化肥、农药等农资及农机,待出售稻谷后再偿还欠款的方式来解决。

6、抵御农业风险能力缺乏

农业受季节、天气影响很大,仍然是“靠天”吃饭的产业。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病虫灾害仍然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虽然农业保险对分散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毕竟农业保险是一种低保额、低保障的惠农措施,种粮大户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依然明显不足。

7、技术支撑和社会化服务难以及时到位

虽然我县种粮大户绝大多数都接受了县农业局的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性培训,有的还参加了农民创业培训,但很难凭所受到的教育和培训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撑。由于农业局及下属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很有限,难以保证对所有种粮大户的技术服务都能及时到位。另一方面,粮食生产牵涉到各个部门,需要广泛深入的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机、水利、财政、商务等部门协调配合,面向种粮大户的社会化服务还没能有效实现。

四、株洲县扶持种粮大户的政策措施

作为湖南省粮食生产大县,株洲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对种粮大户给予特殊的扶持与奖励措施以促进种粮大户的健康发展。

1、扶持与奖励种粮大户

一是及时足额发放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确保种粮大户能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二是积极扶持种粮大户做大做强,并对种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2009年以来,县政府对种粮大户在制止耕地抛荒、购置良种、治理病虫、农机购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资金达500万元,对种粮大户奖励资金达50万元。

2、对种粮大户实行“四优先”政策支持

一是县农业局优先安排最佳技术人员全程无偿技术指导服务。二是县粮食局组织粮食加工企业优先优价全部收购。三是县农机局优先配置农机。四是银信部门优先提供信贷支持。

3、对种粮大户的社会化服务

2011年,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后,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涉农各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对种粮大户的培育扶持政策,从不同角度对种粮大户推出了社会化服务的相关政策,如县农业局从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的信息引导、示范与推广、涉农项目的优先支持,以及解决种粮大户的土地整理、沟、渠、路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对种粮大户实行优先安排的倾斜政策。

五、促进种粮大户发展的政策建议

1、健全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一方面要建立自动流转机制,凡弃耕抛荒或不愿对原承包责任地继续种粮的土地自动返归到发包方,再由发包方依法流转给后承包方用于粮食生产,可以省去后承包方的流转租金或流转费。二要加强承包

地和流转地用途的有效监督与规划管理,有效遏制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弃荒现象。

2、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可增设种粮大户专项贷款资金,对具有一定规模且合法守信的种粮大户给予贷款支持,财政给予贴息支持。

3、切实解决种粮大户的整晒、烘干、仓储难题。粮食部门应结合自身优势,给种粮大户提供烘干、整晒及仓储方面的有效帮助。所在乡镇、村应根据当地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为种粮大户的整晒、仓储提供切实的方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额。农业保险可帮助种粮大户分解自然灾害、病虫灾害等带来的经济负担,确保他们种粮收益的稳定性。可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额,真正让种粮大户感到“种粮有风险,风险不用愁”。

5、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可考虑对种粮大户的农田改造项目单独立项,即由有一定规模的种粮大户提出立项申请,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利用财政支农的农田改造项目对种粮大户单独立项,尽快改善其农田基础设施,有利于种粮大户的生产作业,也有利于种粮大户生产的稳定性。

6、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充实农技力量。进一步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尤其是乡镇、村农技队伍建设,要培养到村、组的农技服务骨干、服务专干为种粮大户提供及时的全方位的技术支撑,确保种粮大户能率先得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

7、整合资源完善社会化服务。建议明确种粮大户的职能管理部门,协调整合涉农各行政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能力,掌握种粮大户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监管并指导种粮大户生产与发展,为他们提供包括政策、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6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同而视,我自己也有5亩责任田,每年都还会做做农活。我所在村庄是丰城市张巷镇邹坊村委会,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耕地约2000亩,人口1500户,属于中小型村庄,是属于赣抚平原地带,主要耕种水稻。几十年来,本村耕地经历了“由衰到盛再到衰”的阶段,50年前,由于耕作技术制约,尽管耕地面积广阔,但没有高效化肥及现代化的耕作机械的帮助,收成不是太好,农民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天气的风调雨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10年后机械化耕作普及到我所在的村庄,收割机、犁地机、播种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雨后春笋般投入了使用,农忙时节不再有全家动员的忙碌场面,也不再有数日的辛苦劳动,然而粮食产量却有了极大改善,由50年前的亩产量300斤到了现在的1000斤,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变化离不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开明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把稳定发展粮食

生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高科技技术应用推广到农业生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来抓。6年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和“四补贴”资金逐年增加,今年良种补贴等“四补贴”资金由2003年的3亿元增加到1230亿元,尤其是中央财政3月初就提前预拨了“四补贴”资金1116亿元。水利部加大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和抗旱水源调度力度。中国气象局认真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各地也纷纷出台扶持粮食生产的配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报道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粮食播种面积,1980年为117234千公顷(17.59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1990年为113466千公顷(17.02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10年间面积减少3768千公顷(5600多万亩),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2000年为108463千公顷(16.27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3,10年间面积又减少5000千公顷(7500万亩),比重下降7.2个百分点。

然而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方面没能够被足够重视,当前面临许多困难,产生了许多问题。、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染类型,空气污染继续加重,尘类颗粒物是本地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农业设施相对落后。有些偏远山区仍然采用手拉肩扛的运输

方式,使用镰、辘轳等古老的生产方式进行作业,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比远远落后,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耕地面积占用。随着城市化脚步加快,城市面积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为市区,耕地变为城市,面积逐渐减少。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涝灾害一直是困扰南方的一大问题,今年东北的特大旱灾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其他诸如冰雹、沙尘,寒流等,都使农业生产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

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要使这个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就需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做出共同努力。

控制人口的增长。能控制人口,又能提高粮食产量,粮食供应就会得到保障,人民的营养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依靠科学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开展新的绿色革命,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及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为了不断增产粮食,保证人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方面要为农业生产开拓新路,大力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中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不断缩小。因此,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就必须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

积产量。

尽量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把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同支持和援助贫困国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确保国家和家庭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发展政策的首要地位,使社会的所有部门、各行各业都能保护和促进农业增产。

韩城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7

1 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现状

1.1 组织建设

近年来,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态势良好,主要包括专业合作社和服务公司2种类型。截至2012年底,全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有164家,其中粮食综合类60家、农机专业类43家、植保专业类46家、施肥专业类1家、其他14家。

1.2 资产状况

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注册资金2 996.0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0 850.7万元、流动资产3 772.7万元。其中,拖拉机3 143台、插秧机338台、收割机469台、烘干机65台、担架式机动喷雾器1 502台、营业用房41 748 m2,主要集中在粮食类和农机类专业合作社。

1.3 经营情况

164家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8 884人,服务农户82 000户,服务经营面积5.79万hm2,2010年营业额17 216.62万元,毛利总额1 570.04万元。

2 取得的成效

2.1 服务组织进一步健全

经过多年来的扶持与完善,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服务组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扩大,包含了粮食生产、农机服务、植保防治、配方施肥等专业合作社及机械维修、稻米加工等专业服务公司,涉及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

2.2 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嘉兴市粮食生产服务内容已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服务覆盖,产前服务主要包括市场信息的提供,良种、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统一供应等,产中服务主要包括翻耕、育插秧、病虫害防治、收割、烘干等粮食生产环节全程服务,产后服务主要包括帮助农户进行粮食的加工、销售、运输等。通过初级产品深加工,打造自有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生产过程中统一进行科学管理,实行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逐渐得到农民的接受和欢迎。2010年,全市机耕面积3.34万hm2,机插面积9 233.33 hm2,机收面积4.642万hm2,统防统治面积达1.262万hm2。

2.3 服务机制进一步创新

嘉兴市粮食生产服务组织管理制度规范,队伍基本稳定,服务条件不断改善,服务机制不断创新。嘉兴市植保合作社把公益型的病虫测报预警、农资供应连锁经营服务、统防统治服务、植物有害生物清除、病虫灾害保险补偿机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农机合作社除开展机耕机收、土地平整、河道疏浚等社会化服务外,还积极向外拓展,进行跨区机收作业,而且各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服务创造了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亮点。由合作社联合开展全程代理农民作业服务,做到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机械施肥、统一机耕机收,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集成先进农业技术(包括高产栽培、综合防治、平衡施肥、肥药减量增效技术等),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组织生产,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存在的问题

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随着合作社、服务公司等的发展壮大不断扩大,但在服务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偏小、辐射功能弱

专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不强,经营规模较小,入社社员数量少,带动农户和辐射产业范围相对有限。通过调研,散户生产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和报刊以及乡镇政府、村集体,各占36.5%和55.7%,种植大户生产信息来源于农技部门的仅占51.5%。散户和大户耕地主要是雇人机耕,分别占75.8%和61.9%。水稻收割83.4%的散户和81.8%的大户都是雇人机割;农作物灌溉也多数由村集体统一进行,散户占77.7%,大户占68.1%;而水稻播种、育秧、插秧基本上是由自己解决,其中散户占90%,大户占83.5%。

3.2 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机制欠缺,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社会化服务组织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组织机构与服务功能还不健全,经营行为不够规范,缺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与动力[1,2]。

3.3 社会化服务组织运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农户单家独户分散经营方式使农业服务区域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服务优势,服务成本居高不下,服务组织人员积极性不高,导致服务效率下降。近年来,受化肥、农用机械、农药、柴油、电力价格不稳且涨幅过猛,农产品经济利益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服务实体实际收益率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和服务手段仍有待改进。

3.4 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人才缺乏,政策扶持不够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农技专才的缺乏成为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的瓶颈。尽管中央和省市对农业生产性服务方面有明确的扶持政策,但是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如对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作业服务补贴等具体细节支持力度不够大。另外对服务组织贷款、用地、保险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

4 对策

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需要[3]。

4.1 加强规划引导,提升服务功能

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根据建设规模合理规划布局,配备多类型、多元化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基本做到服务面的全覆盖。结合产业特点,突出建设重点,针对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农资供应服务、生产过程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加工储存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促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

4.2 加强政策扶持,建设人才队伍

采取“市场主体投入,政府政策扶持”的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扶持重点,细化扶持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补助的作用。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配套用地等方式,积极帮助服务组织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资源要素整合,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社会化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加强农业和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4]。

4.3 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服务组织的发展,注重“量质并举”,积极引入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做大规模、做强服务,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强适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信息网络化管理,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4.4 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发展空间

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财政、工商、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应加强联系沟通,加强对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形成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的合力推进机制。在项目、资金、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提供更优惠条件,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创造更宽松的发展空间,共同促进粮食生产社会化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分析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为该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现状,问题,对策,浙江嘉兴

参考文献

[1]廖西元,方福平,王志刚.粮食生产发展核心长效机制及其实现途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7(4):14-18.

[2]沈尤佳.粮食危机与农业生产方式——粮食生产中的集体化,资本化与合作化[J].中国农村观察,2011(4):27-34.

[3]左宁.大力发展种粮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J].农村经营管理,2008(5):20,32.

韩城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8

【关键词】绥化 粮食生产能力

一、绥化市粮食生产基本状况

1.播种面积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耕地是粮食种植的根基,播种面积的稳定对粮食生产至关重要。从表一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从2001年至2009年播种面积呈持续增长的趋势,2006年较2001年播种面积增加了0.31752%,2008年较2006年播种面积增加了0.21935%,2009年較2008年播种面积增加了0.02287%,2011年的播种面积比2009年减少了20万亩,出现了负增长。播种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需求激增,增加对荒地的开垦。而到2011年播种面积出现了负增长,最主要原因是政府实施退耕还林、还湖等政策。

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变小

绥化市的乡村劳动力数量从2003到2010年有大幅提高。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虽然在数量上有所提高,但其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从2003年的0.793125%降至2010年的0.735793%。人口数量的增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国情决定的。比重的下降主要因为绥化市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转移,建立3000多个输出基地,积极地转移剩余劳动力,使得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的比重下降。

3.粮食种植区域化明显

绥化市粮食种植区域性较明显,基本形成了以肇东、兰西、青冈为重点的玉米产业带;以北林、庆安、绥棱为重点的水稻产业带;以海伦、北林、庆安、绥棱为重点的大豆产业带以及上集镇宝田村千亩水稻示范园区等专业园区。实现生产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农田水利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因地适宜的粮食区域化种植大大的提高粮食产量。

4.水利工程逐渐完备

绥化市积极动员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各类农建土方200余万立方米,2011年至2012年发展大型喷灌面积60万亩。以肇东、安达、望奎三县(市)为核心区的高效节水灌溉已完成打井865眼。新打抗旱大井2985眼,新购抗旱设备2462台(套),为粮食突破300亿斤提供了保障。水利的建设对绥化市在这几个大灾之年仍获丰收功不可没,完善水利工程为绥化可持续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根源所在,但是不科学利用土地、人为破坏以及缺乏及时保护而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很严峻,绥化市地处东北黑土区的中心地带,土质肥沃,但极易流失。据统计,截至200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766.22万亩,耕地流失面积998.08万亩,平均每年每亩因此少打粮食30公斤左右。

2.散户经营阻碍大机械推广

实现机械化生产是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劳动效率的最佳方法之一,但是要实现全部机械化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很多村镇土地不集中连片,大机械在这些天然的土地分布区域上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要完全实现大机械任重道远。其次,这些地方人均耕地面积少普遍为2至3亩,人多地少,农户对土地流转和集体承包兴趣不高。

3.分散经营的农户化肥使用不科学

化肥的使用量逐年有增无减,在农业示范区以实现根据土壤的情况进行合理用肥。很多分散经营的农户仍然把化肥当做高产的法宝。化肥的使用量由九十年代的700至800斤/亩到两千年的900至1000斤/亩。并且对化肥的选择只是根据经验,尽管大部分地区都有土壤检测的机构。真正去检验的农户极少。这样随意使用化肥对于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是个瓶颈,维持现状可以实现,高产优质就无法保证。

三、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议

1.增加良种的推广方式

农户对新品种一般不敢尝试。散户经营的农户对种子的购买采用就近原则和熟人原则。通常会有一些公司花大力气发放宣传册推广种子,可信度并不能保证,当地政府可以与农业高校和科研所协调把新品种的试验田设置在本村,让当地农户亲眼见证种子的生长过程和效益。也可以组织村中部分农户去良种试验田进行参观。以少带多推广良种。

2.完善粮食保险制度

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农业保险为农业提供很好的保障。在调研中发现上过农业保险的寥寥无几,农户的思想观念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做农业保险的公司比较少,理赔过程比较复杂,一般公司的信誉并不能让农户充分信任,对此,首先是完善保险制度,规范理赔的过程。确保能够在大灾之年保证农户的利益,提高农户的积极性。推进农业发展。

3.调整补贴依据和标准

在调研的地区发现这里基本是根据各家所有土地面积进行计算补贴金额。这样的计算方法就会导致承包土地的农户并不能得到这部分耕地的补贴。因此农业补贴的标准仍有待调整,在补贴农户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

四、总结

面对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粮食生产中俨然成为主角。对于绥化市这个“产粮大户”因地制宜的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推广良种,加快现代化农业步伐。

参考文献

[1]张强,高学东.绥化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4万亩 [N] .东北网,2011-06-27.

[2]岳海兴.绥化市大水利建设助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N].东北网 2012-02-09.

[3]朱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与政策选择[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上一篇:学校请假调课制度下一篇:工作的励志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