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检测(共10篇)
肝炎检测 篇1
为了解枣庄市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阳性感染情况,及时做好HBsAg、抗-HCV的阳性率监控分析,为传染病预防提供基础数据,对2003年至2010年无偿献血人员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至2010年在枣庄市薛城区、峄城区、台庄区、山亭区和滕州市采集的无偿献血者,合计161052人,其中男性96503人,女性64549人,职业分别为干部、工人、学生等。献血者年龄18~55周岁,经体检合格。
1.2 方法
HBsAg、抗-HCV检测均用ELISA方法检测。HBsAg用厦门新创试剂,抗-HCV用上海科华试剂,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同一份标本初复检两遍检测。
1.3 统计方法
基础数据统计用血站“唐山Modern2000TMV5.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献血者阳性检出情况
2003年至2010年合计检测161052人,检出HBsAg 2627人,阳性率为16.31‰,不同年份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0, P<0.01);检出抗-HCV488人,阳性率为3.03‰,不同年份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1, P<0.05)。见表1。
2.2 不同性别献血者阳性检出情况
合计检测男性96503人,女性64549人,HBsAg阳性检出率,男性为16.96‰(1637人),女性为15.34‰(990人),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7, P<0.05)。抗-HCV阳性检出率,男性为2.97‰(阳性287人),女性为3.11‰(阳性201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0, P>0.05)。HBsAg阳性检出率,不同年份年男性、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1, 56.30, P<0.01)。抗-HCV阳性检出率,不同年份年男性、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8, 10.93, P>0.05)。见表2。
2.3 不同年龄组献血者阳性检出情况
HBsAg阳性率以40~55岁年龄组较高,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 P<0.05)。抗-HCV阳性率以50~55年龄组较高,不同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 P>0.05)。见表3。
2.4 不同职业阳性检出情况
按献血者所填写信息,职业划分4类。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为干部;从事企业作业生产的为工人;职业填写学生的较明确,为学生;除上述职业之外,合并为其他职业。不同职业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8, P>0.05);抗-HCV阳性率亦无差异(χ2=0.65, P>0.05)。见表4。
3 讨论
2003年至2010年枣庄市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显示,献血者人群乙型肝炎阳性率16.31‰,与2002年孙志芳等调查泰安地区献血者HBsAg阳性率1.55%[1]结果相差不大,明显低于马岚云等调查2000年至2008年兖州地区自然人群6.85%[2]的阳性率。这是因为献血者虽然来自自然人群,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复献血者,第一次献血因乙型肝炎阳性淘汰后就不来献血,所以阳性率明显低于自然人群。本次调查不同年份乙型肝炎阳性率不同,由于上述原因,2006年以后乙型肝炎阳性率才呈明显下降趋势,献血者的乙型肝炎阳性率越低血液越安全。
丙型肝炎阳性率3.03‰,与林铁辉等调查2003年至2007年莆田市的无偿献血人群抗-HCV阳性率0.338%[3]和2007年王冬艳等调查北京地区自然人群抗-HCV阳性率0.352%[4]的结果基本相符,但低于佛山关幼华等调查2003年至2007年献血者抗-HCV的阳性率0.45%[5],可能由于不同地区等原因造成的。本次调查丙型肝炎阳性率同样低于王传安等于1997年至1998年调查的枣庄市无偿献血人群0.46%[6]的丙型肝炎阳性率,这是因为无偿献血工作刚刚开始,随着无偿献血的开展,多次献血者经过淘汰后,阳性率越来越低。本地区献血者各年间的丙型肝炎阳性率不同,多次献血者虽经淘汰,但阳性率没有下降,呈现高低互现的情况,可能是自然人群丙型肝炎阳性率较低,虽然淘汰但不影响献血者的丙型肝炎阳性率。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垂直传播、性传播和接触性传播等途径,本次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献血者HBsAg阳性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乙型肝炎可通过疫苗来进行预防,理论上说男女献血者HBsAg阳性率应无差异,可能由于自然人群乙型肝炎阳性率较高,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于女性,与社会上感染人员接触时间多,所以感染概率较大。而丙型肝炎自然人群阳性率较低,男女献血者感染的概率都小,所以造成了男女献血者丙型肝炎阳性率无差异。
不同年龄组乙型肝炎阳性率有差异,年龄越大乙型肝炎阳性率越高,乙型肝炎阳性率以40~55岁最高,可能与年龄大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和少暴露时间长有,阳性率自然较高。献血者的血液虽然经过传染性疾病的检测,但处于窗口期时以目前的技术尚无法检出,为了保证血液安全,在血源不紧张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年龄较低的献血者。女性丙型肝炎阳性率在各年龄组之间无差异。本次调查涉及了四个不同职业的献血者,分别是干部、工人、学生和除此之外的其它职业献血者,结果表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阳性率在不同职业间无差别,说明献血者乙型肝炎阳性率和丙型肝炎阳性率与职业的关系不大。
本次调查,与其它地区相比,虽然献血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但血站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窗口,要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密切配合,做好疾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志芳, 赵秀平.泰安地区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调查统计[J].社区医学杂志, 2003, 1 (3) :28-29.
[2]马岚云, 马杰.兖州地区八年间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阳性率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3) :125-126.
[3]林铁辉.莆田市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9, 11 (1) :37-38.
[4]王冬艳, 王珣.北京市某区血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8 (3) :1212-1213.
[5]关幼华, 肖志超, 梁玉珊.佛山地区献血人群血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检测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9 (8) :56-57.
[6]王传安, 王宜涛, 朱爱霞.枣庄市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0, 6 (2) :165.
肝炎检测 篇2
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测是临床实验室的常规检测项目,应用最广泛的就是我们俗称的乙肝“二对半”。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血清中抗原、抗体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有一些模式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例如我们通常所称的“大三阳”、“小三阳”等,而所谓的不常见模式是相对于常见模式而言,这些模式难以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血清学指标规律性的改变来解释。不常见模式的出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果排除了试剂、操作及其他干扰因素,根本原因是病毒变异或人体免疫状态改变所引起。乙型肝炎病毒的变异是在慢性感染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自然发生的,特别是近几年抗乙肝药物以及疫苗的广泛应用,使乙肝病毒的突变发生率明显增加。突变可发生在基因组各个区域:前S/S区、前C/C区、P区以及X区,由于基因的变异造成其合成的蛋白构象发生改变,使临床检测血清学指标的模式有所改变。而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无论是由于遗传性的还是继发性的原因,都可能在感染乙肝病毒时发生无免疫应答或应答低下,使临床实验室无法检测到某种抗原或抗体,继而使血清学指标的模式发生改变。
本实验室统计了8099例用Abbott Axsym试剂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的结果,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以及乙肝核心抗体-IgM(HBcAb-IgM),其中有150例为不常见模式,占1.85%。虽然所占比例较低,但由于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且人口众多,因此不常见模式的绝对数仍不容忽视。
我们统计了本实验室不常见模式出现的百分比,最多见的依次为以下5种不常见模式: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HBsAg单独阳性、HBsAg阴性而HBcAb-IgM阳性、HBeAg单独阳性。我们将这些模式可能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有以下几种情况:
1、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HBeAg阳性一般反映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抗HBe一般在HBeAg由阳性转为阴性后产生,表明部分病毒被清除,乙肝有所缓解,传染性降低。而我们统计的HBeAg和HBeAb同时阳性占总的不常见模式的百分比高达44%,并且结合肝功能指标发现,慢性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升高的百分比较高,提示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感染中期),处于血清转换期,但肝细胞仍有炎症损伤。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HBeAg阳性转为阴性都提示病情有好转的趋势,一些乙肝患者和健康携带者出现-HBeAb的同时可检测到持续高滴度的与前C区/C区突变相关的HBV复制。此时应检测HBV-DNA,以观察患者体内HBV是否有复制。如HBeAg已转阴,而HBV-DNA仍有复制,高度提示HBV已发生变异。前C区1896位(A83)的变异是HBV中最常见,也是目前研
究最多的变异之一,是乙肝病毒为适应生存环境,使前基因组RNA结构更具稳定性,有利于病毒复制而引起的突变(与基因型有关),临床上表现为HBeAg阴性而HBV-DNA阳性,患者处于活动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
随着以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推动了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进程,治疗过程中会发生HBeAg向HBeAb的血清转化,出现HBeAg和HBeAb同时阳性。但拉米夫定的临床广泛应用也遇到了与以往治疗类似的问题,如持续应答率不满意、部分患者停药后复发、需长期用药和耐药突变等。其中耐药突变研究最多是YMDD变异,已有研究证实,YMDD变异株复制活力较野生株低,停用拉米夫定后野生株很快恢复为优势株,因此变异出现并不是停止治疗的指标,发生变异不一定耐药,只有当变异株成为优势株时才发生耐药。临床应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密切观察用药后HBeAg的血清转换率、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的升降、HBV-DNA的水平高低以及加强对耐药突变的检测,综合评价疗效,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并加强随访。
2、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HBsAg是HBV感染的特异性指标,HBsAb一般于HBsAg消失数周后(也就是急性感染约5个月后)开始在血液中出现,是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保护抗体,是HBV感染终止及有免疫力的标志。一般情况下,血清中HBsAg和HBsAb不可能同时存在。本实验室统计发现HBsAg 与HBsAb同时阳性占总的不常见模式百分比为35.26%,居不常见模式的第2位。随着大量乙肝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乙肝疫苗的推广使用,此种模式的患者数量还会明显增加。
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①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虽有正常的HBsAb应答,但仍能感染α决定簇变异的免疫逃逸病毒株,从而与HBsAb并存。②前后有不同亚型的HBV感染。③乙肝病毒携带者接种疫苗后产生HBsAb,由于S基因的变异,其编码的HBsAg抗原性改变,原型HBsAb不能将HBsAg清除。有研究者统计,随访台湾地区10年来乙肝HBV-DNA阳性儿童由于接种疫苗后发生S基因变异,由1984年(接种前)的6.1%(8/132)上升到了1989年(5年后)的19.6%(10/51)和1994年(10年后)的28.1%(9/32)。而且HBV-DNA阳性儿童接种疫苗后S基因变异率明显高于未接种疫苗者(12/33对15/153)。由此可见HBV基因变异株有可能在免疫后人群中流行而成为新的公共卫生问题。④HBsAb能与HBsAg 构成免疫复合物,所以少数慢性乙肝患者可出现HBsAb和HBsAg 同时阳性。另外,由于干扰素既能抑制病毒复制,又能调节宿主免疫,因此对于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疗中虽出现HBsAb血清转换,但由于S基因的变异,而不能将HBsAg清除。该模式尽管HBsAb阳性,但由于有免疫逃逸病毒株的存在,因此肝功能的急慢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乙肝并未进入恢复期,对于该模式的患者应结合HBV-DNA和前S蛋白等检测,以了解病毒复制情况,进行正确的治疗。
3、HBsAg单独阳性:不常见模式中还有HBsAg单独阳性,无抗体出现的模式,主要见于①急性HBV感染的最早期,一般随之出现HBeAg和HBcAb-IgM,若以后仍为持续性单一的
HBsAg阳性,需用HBsAg确认实验以避免假阳性结果。②HBsAg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婴儿。结合临床诊断分析,此种模式主要为慢性乙肝,且肝功能指标仅AST升高,提示可能处于乙肝感染的早期或低水平感染。
4、HBsAg阴性而HBcAb-IgM阳性:HBcAb-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高滴度的HBcAb-IgM被认为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的“金标准”,即使HBsAg(-),也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高滴度的HBcAb-IgM常表示肝脏损害,有肝功能的异常。HBsAg阴性而HBcAb-IgM阳性的模式,其肝功能急性指标升高的患者较少,而慢性指标升高的患者较多,有报道认为此种模式可能是急性乙肝处于恢复的窗口期。
5、HBeAg单独阳性: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有文献报道,HBV-S基因区突变可使患者感染HBV后,产生HBsAg阴性结果,若运用PCR技术在血清或肝组织中能检测出HBV-DNA,此可视为HBsAg阴性的HBV感染,但较为少见。另有报道:HBsAb与HBsAg 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当抗体的数量恰好将抗原决定簇位点全部覆盖时,便造成了血清中既不能检测到HBsAg 又不能检测到HBsAb的现象;类风湿因子与HBeAg有交叉抗原存在,当类风湿因子阳性时,可能造成HBeAg假阳性,此时如遇到HBeAg单独阳性时应做类风湿因子检测,以排除假阳性的可能。少数病例可能与干扰素治疗中C基因区的短暂整合或S基因序列中决定簇前有插入变异有关。
肝炎检测 篇3
【摘要】目的:了解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HBV-DNA定量和乙型免疫五項对我院1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大三阳检出率最高为96.1%,其次为小三阳检出率为77.9%,再次为HBsAg(+)HBcAb(+),检出率为63.9%。其中大三阳的检出率与HBV-DNA的含量同其他乙型免疫五项模式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HBV-DNA与乙型免疫五项模式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可为患者病情早期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乙型免疫五项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15-02
乙型肝炎自上世纪以来便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同时也是我国目前流行性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免疫五项简便易行,为临床检查最常用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推广,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病毒载量已成为目前临床诊断HBV感染的常用指标[2, 3]。本文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的1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采用HBV-DNA定量与乙型免疫五项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46例,女72例;年龄16~71岁,平均45.3岁。所有就诊病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分会中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所有受检者用一次性负压采血管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ml,用真空保凝剂分离胶管分离血清,2h内送检。HBV-DNA采用FQ-PCR检测,按说明书从病人血清中提取HBV-DNA,再用PCR仪扩增,由电脑分析出结果,仪器为FQD-48A扩增仪,试剂由杭州艾康生物公司提供;乙型免疫五项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按说明书进行,仪器为KHBST360型酶标分析仪,试剂由上海科华有限公司提供。
1.3结果判定
HBV-DNA测定值小于1×103 Copies/ml为阴性,反之为阳性。HBsAg:S/CO小于1为阴性,反之为阳性;HBeAg:S/CO小于1为阴性,反之为阳性;抗-HBe:S/CO大于1为阴性,反之为阳性;抗-HBc:S/CO大于1为阴性,反之为阳性;抗-HBs:S/CO小于1为阴性,反之为阳性。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大三阳[HBsAg(+)HBeAg(+)HBcAb(+)]的检出率最高为96.05%,其次为小三阳[HBsAg(+)HBeAb(+)HBcAb(+)]检出率为59.55%, HBsAg(+)HBcAb(+)检出率为92.59%,详情见表1。其中大三阳的检出率与HBV-DNA的含量同其他乙型免疫五项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血清乙肝 5项标志物乙型免疫五项定性测定始于80年代中期,对乙肝的疾病诊断 、病程监测及疗效观察具有一定作用 。血液HBV-DNA拷贝数可真实反映HBV感染的状况 ,对感染HBV的判断更直接和重要 ,可用于判断血液中是否有病毒复制以及传染性[4-6] 。
HBV-DNA可直接灵敏、准确的反映乙肝病毒复制情况,对早期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临床依据。HBV-DNA呈阳性,则说明HBV复制、有传染性。HBV-DNA Copies/ml越高则表明病毒复制越厉害,传染性越强[7, 8]。ELISA是我国临床用血HBsAg筛查指定的方法,试剂改进使ELISA法HBsAg检测灵敏度已达0.2 ng/ml甚至更高。2010年10月血液检测试剂改为孵育总时间不少于120 min的两步法后,国产试剂灵敏度又有明显提高。本文通过118例慢性乙型肝炎HBV-DNA定量和乙型免疫五项检测结果可知,HBsAg(+)HBeAg(+)HBcAb(+)检出率最高为96.05%,HBV-DNA平均值(Copies/ml)为5.02×107,其次HBsAg(+)HBeAg(+)HBV-DNA检出率为92.59%,HBV-DNA平均值(Copies/ml)为3.51×107。说明这两种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HBsAg(+)HBcAb(+)HBV-DNA检出率为7.89%,HBV-DNA平均值(Copies/ml)为4.25×104,HBsAb(+)HBcAb(+)HBV-DNA检出率为2.70%,HBV-DNA平均值(Copies/ml)为1.12×103,HBsAb(+)HBeAb(+)HBcAb(+)HBV-DNA检出率为7.72%,HBV-DNA平均值(Copies/ml)为2.12×103,说明这三种的传染性降低。结果表明HBeAg为反映HBV复制活跃的重要指标,HBeAg/抗HBe转换或HBeAg阴性时其病毒仍在复制,HBeAg不易形成与HBV前c区基因突变有关。
HBsAg为肝炎病毒的外壳部分,其不含病毒核酸成分,临床上HBsAg无法反映病毒的复制情况及传染性的程度,故临床上HBsAg为HBV感染的一项标志。临床上使得HBsAg检测结果出现错误性差异的因素主要如下:HBsAg浓度较低使其在检测时不易测出[5, 9],造成漏检;HBsAg浓度过高,因出现钩状效应呈假阴性;乙肝病毒的S基因突变;HBsAg的表达因其他病毒的复制或重叠感染而受到抑制。
HBeAg是乙肝病毒核壳蛋白的分泌型,主要为前c区分泌性信号的一种随行物[10, 11]。HBeAg在因在血液中有较高的传染性指标,故采用HBeAg能更敏感、更准确的对其HBV复制进行评价。过去临床上认为乙肝患者出现HBsAb 阳性 、HBeAg阴转是HBV复制减弱 、传染性降低和预后良好的象征 ,但诸多研究表明 ,在HBs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中,部分患者临床HBeAg检测呈阴性 ,但HBV-DNA仍为阳性,HBV仍然在复制[12-14]。本实验中HBsAb(+)、HBeAg(-)患者91中有3例(3.30%)HBV-DNA检测为阳性,拷贝数在103Copies/ml左右,与其他报道一致[6, 12, 15]。所以HBsAb(+)出现和HBeAg阴转并不能作为HBV复制终止或者减弱的判断依据 ,相反 ,这种慢性乙肝更容易被忽视 ,给患者造若HBeAg转阴,HBeAb呈阳性则说明病毒复制能力降低,传染性能减弱,而非无传染性。
综上所述,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HBV-DNA与乙型免疫五项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可为患者病情早期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小莲畅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探究[J]畅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8):188 ~189
[2] 付蕾. 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的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0):960-961.
[3] Thompson A J, Nguyen T, Iser D, et al. Serum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nd hepatitis B e antigen titers: disease phase influences correlation with viral load and intrahepatic hepatitis B virus markers[J]. Hepatology,2010,51(6):1933-1944.
[4] Cheng L, Guan Q, Zhang J, et al. Discrepancies between two automated immunoassay systems in determining hepatitis B virus markers in serum samples with concomitant presence of antigens and antibodies[J]. Ann Clin Lab Sci,2010,40(1):49-52.
[5] 云天英,李武莉,陈韩,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型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9):1165-1166.
[6] 万铁林,耿叔英,王战会,等. HBsAg携带者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特征的比较[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
[7] 付蕾,马黎明,马竟,等. 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的临床意义[J]. 实用医技杂志,2008(26):3547-3548.
[8] 朱合,吴书笔. 检测乙肝病毒前S1蛋白的临床意义[J]. 人民军医,2006(2).
[9] Huang Z X, Chen D Y, Zhang Q B. [Relationship between hepatitis B virus markers and quantitative HBV DNA in serum][J]. Zhonghua Gan Zang Bing Za Zhi,2004,12(1):43.
[10] 姚磊,张征,黄绍光,等. 乙肝不同血清学模式HBV-DNA定量检测及其与Pre-S1关系的研究[J]. 重庆医学,2006(1):60-62.
[11] 曹亦军. 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的临床意义[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11):1279-1280.
[12] Al-Shamahy H A, Rabbad I A, Al-Hababy A. Hepatitis B virus serum markers among pregnant women in Sana'a, Yemen[J]. Ann Saudi Med,2003,23(1-2):87-89.
[13] Huang W, Gong F Y. [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 biochemical markers for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J]. Di Yi Jun Yi Da Xue Xue Bao,2002,22(11):1034-1036.
[14] 單幼兰,罗娅,黄爱龙. HBV 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S1):102.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1608例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患者为玉林市骨科医院、玉林市妇幼保健院和平南县人民医院就诊患者, 年龄0~85岁, 男850例, 女758例。
1.2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抗-HCV, 以抗-HCV阳性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按年龄分3组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统计分析。
2 结果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1608例,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12例, 感染率为0.75%, 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Ⅲ组 (40~85岁1.39%) (4/288) >Ⅱ组 (20~39岁0.65%) (5/770) >Ⅰ组 (0~19岁0.55%) (3/550) 。
3 讨论
本调查表明, 丙型肝炎病毒总的感染率为0.75%, 随年龄增长, 感染率呈增高发展, 但尚未到达统计学差异标准。文献报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各有特点, 根据张炬光等[1]报道, 住院女性HCV总的感染率为0.29%。丙型肝炎感染率较低。根据尹奇等[2]报道,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丙型肝炎抗体 (抗-HCV) 2500例, 抗-HCV阳性者51例, 阳性率为2.0%。男性阳性率为2.1%, 女性阳性率为1.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阳性率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根据倪蓉等[3]报道, 检测总人数8509人, 共检出抗-HCV 64例。其中中国籍8018例, 抗-HCV阳性者62例;外籍人员491例, 抗-HCV阳性者2例。劳务人员抗-HCV阳性率最高, 为1.09%。根据张春丽等[4]报道, 1550例新生儿HCV感染调查, HCV感染4例, 感染率0.26%。
HCV感染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 HCV主要经血源性传播, 母婴传播或垂直传播是儿童HCV感染的主要模式。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如不及时治疗易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 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部分患者可发展成为肝癌, 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 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感染HCV后, 被感染者大多都属于亚临床型, 慢性感染率较高, 在感染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季阳等[5]报道, 选择刚发生HCV感染的献血者, 12年中定期抽血检测, 观察其HCV-RNA、抗-HCV和ALT的动态变化, 动态追踪观察HCV感染的献血者健康状况、疾病进程和转归, 结果显示, 26例HCV感染的献血者12年间均发展为轻度慢性丙型肝炎, 其中7例受试者病情在恢复, 19例受试者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发展。
目前一般的体检, 未包括抗-HCV检测, 感染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情况下很难发现存在HCV感染。HCV免疫原性不强, 毒株易变异[6], 其体外培养尚未成功, 至今尚无满意的感染模型, 这极大的限制了HCV的研究及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至今尚无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做好术前患者丙型肝炎检测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以及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传染
参考文献
[1] 张炬光, 张宁.10158例住院女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结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8) :1466-1467.
[2] 尹奇, 朱道, 肖玉慧.正常人群丙型肝炎携带现状分析[J].中外医疗, 2008, 27 (26) :9-10.
[3] 倪蓉, 王志杰, 黎明耕, 等.四川出入境人员丙型肝炎感染状况分析[J].旅行医学科学, 2008, 14 (2) :12-13.
[4] 张春丽, 张球忠, 林秀芬, 等.新生儿1550例HCV感染状况的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6) :814.
[5] 季阳, 贾桂芳, 刘福荣, 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献血者12年追踪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 2006, 19 (6) :438-442.
肝炎检测 篇5
【关键词】 胶体金法 酶联免疫 丙肝病毒抗体 比较
【中图分类号】 R55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86-02
WHO的数据显示,我国是肝炎病毒高发的国家,在我国肝炎病毒的携带者和感染者的人数众多,肝炎病毒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很多的行业在进行招聘工作时,都得进行肝炎病毒的检测。因此简单、方便、实用的肝炎病毒检测方法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前,临床上对于丙肝病毒抗体的检测通常是使用酶联免疫法,该检测方法虽然具有很好的临床检测效果,但是往往操作起来不是太方便,并且需要特定的检测设备和相关的检测人员,一次检测的周期过长。而近些年刚刚发展起来的胶体金法,则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因此,本人即对两种方法对丙肝病毒抗体的临床检测疗效做了一些比较研究,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1实验资料与方法
1.1实验资料随机选取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接受丙肝治疗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9例,最高年龄67岁,最低年龄32岁,平均年龄46岁;女性患者41例,最高年龄66岁,最低年龄40岁,平均年龄48岁。
1.2实验方法
1.2.1分组方法将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并对每组的患者抽取相同量静脉血,离心,制备血清液备用,并编号。
1.2.2检测方法实验组患者的血清液使用胶体金法进行丙肝病毒的检测,对照组的患者使用酶联免疫法对患者的血清液进行检测。依次记录检测结果,计算检测数据。
1.2.3分析方法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别对两组数据进行u检验,计算P值,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2实验结果
2.1临床检测结果
本实验依次对两组的患者丙肝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整理,整理结果见下表。
表1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检验结果比较
2.2统计学结果
使用SPSS软件对两组数据的结果进行u检验,发现两组结果的P值>0.05,说明两组数据的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法在对丙肝病毒的临床检测方面,疗效相似,胶体金法对于丙型肝炎抗体也具有很好的临床检测疗效。
4讨论
胶体金法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尚不常见,如何有效的运用该技术是目前的医学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我国对丙肝病毒抗体的检测通常分为手工法和仪器法两大类,随着医疗仪器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手工法对丙肝病毒抗体进行检测。仪器法主要使用的是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该方法虽然具有不错的临床检测效果,但是操作较为复杂,往往需要特定的仪器和仪器操作人员和相关的检测试剂,检测的周期很长,这也使得酶联免疫法在临床上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胶体金法则具有操作简便,不需要特定的检测设备和仪器,检测周期短等优点。本次试验的结果证明,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法在对丙肝病毒抗体的检测中具备相似的临床检测效果。故对胶体金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相关的临床实验基础。若胶体金法用于临床,可发挥其检测周期短的优点,在门诊、急诊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将会产生十分深远的临床效果影响。
本次实验的结果虽很成功,但是试验中的一些随机变化因素并没有完全考虑周全,可能会对实验的真正结果造成一些影响。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超良.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2011,158(05)
[2]庞敏红,苗世红.PreS1-Ag胶体金法在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11(06)
肝炎检测 篇6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乳汁,检测,母乳喂养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主要的传染病之一, 是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 很少有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 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发生与母婴垂直传播有关[1], 母体血液中的e抗原 (HBeAg) 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同时与分娩时和产后密切接触有关。母乳是婴儿成长唯一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 营养丰富, 含有婴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 保证婴儿的正常、健康发育。然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妇这一群体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 是否会增加新生儿感染HBV的概率, 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2]。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乳汁中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相关数据, 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M) 和HBV-DNA的检测。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母乳喂养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本院产科住院分娩者产前检查HBsAg阳性者90例, 年龄在22~37岁, 平均年龄 (26.4±3.2) 岁, 平均孕龄 (38.8±1.3) 周, 怀孕期间孕妇均无厌油腻、乏力、黄疸等肝炎症状和体征出现。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方法
分娩前抽取外周静脉血3mL于采血管中, 37℃下放置10min后, 以3000r/min离心机离心10min后, 分离上层血清, -70℃保存待检。产后3~5d孕妇待初乳分泌后, 用肥皂水、清水洗净乳头, 轻柔按压乳房致乳腺管畅通, 轻压乳晕使乳汁自然流出, 用清洁干燥试管收集3~5mL, 以3000r/min离心机离心10min后, 分离取出中层清液即乳清, 保存在-70℃待检。
1.2.2 标本检测方法
主要进行HBV-M和HBV DNA的检测。采用FQ-PCR技术, 使用PCR检测试剂盒 (美国雅培公司) 及TC-48/T/H DNA自动扩增仪 (日本大和公司) 进行检测。检测静脉血中的HBV-M和HBV DNA, 乳汁中的HBV DNA, 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1.2.3 统计分析方法
将检测所得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分组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汁中HBV-M与HBV-DNA检测情况
HBsAg阳性HBeAg阴性为单阳, HBsAg阳性HBeAg阳性为双阳。90例HBsAg阳性的孕妇中, 单阳者60例, 双阳者30例。单阳和双阳产妇乳汁中检出HBsAg (+) 、HBeAg (+) 、HBV-DNA (+) 的比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乳汁HBV-DNA检出情况与血清HBV-DNA的关系
90例孕妇产前静脉血检测显示,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e抗原 (HBeAg) 、核心抗体 (抗-HBC) 阳性者即“大三阳”50例,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e抗体 (抗-HBE) 、核心抗体 (抗-HBC) 阳性者即“小三阳”40例。血清HBV-DNA载量<1×106者为35例, 乳汁HBV-DNA检出情况为0例;1×106者15例, 乳汁HBV-DNA检出情况为1例, 占6.6%;1×107者为10例, 乳汁HBV-DNA检出为4例, 占40%;1×108者为25例, 乳汁HBV-DNA检出9例, 占36%;1×109者为5例, 乳汁HBV-DNA检出1例, 占20%。见表2。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 说明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不等于得了肝炎。只有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且肝功能受损并伴有肝炎体征和症状才算得了肝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且肝功能正常者被称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不需要药物治疗。核心抗原 (HBcAg) 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丢失了一部分氨基酸并改变了空间结构, 失去了原来的抗原性, 而转化成具有另一种抗原活性, 称为e抗原 (HBeAg) 。HBeAg是以隐蔽形式存在于HBV核心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HBeAg是HBV核壳蛋白的分泌型表现, 它在一个人的血液中出现, 提示HBV正在复制, 有很强的传染性。通常HBsAg/HBeAg阳性被认为是具有传染性的间接标志, 而HBV-DNA作为HBV的基因组成和复制模板, 是具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不同的乙型肝炎模式患者有不同的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只能反映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状态, 不能直接反映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 更难以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程度及传染性做出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有两种情况, 一种为单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这些产妇一般无传染性。另一种血清、乳汁中HBV-DNA呈阳性, 提示婴儿宫内感染风险高, 不应母乳喂养[3]。本研究从30例HBsAg阳性产妇的乳汁中分别检测了HBsAg、HBeAg、HBcAb和HBV-DNA。其中HBsAg/HBeAg总阳性率达40% (12/30) , HBV-DNA总感染率达12.5% (5/40) 。提示HBsAg阳性母亲的乳汁具有潜在的传染性。本研究证明, 本研究结果显示, 产妇血清中HBV-DNA者乳汁中均未检出HBV-DNA, 其中包括大三阳和小三阳产妇。说明只要产妇血清中HBV-DNA<1×106copies/mL时, 母乳喂养是相对安全的。血清中HBV-DNA≥1×106copies/mL时, 乳汁中可检出HBV-DNA, 母乳喂养存在一定风险, 应慎重考虑。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怀孕前就应该接受在怀孕前就应该接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几个方面的检测并做出全面评估, 了解HBV-DNA是否阳性及病毒载量, 特别是HBV-DNA≥1×106copies/m L者, 应暂缓妊娠并进行抗病毒治疗。已经怀孕的高病毒载量的孕妇, 可运用拉夫米定降低HBV-DNA载量, 可以有效降低胎儿宫内感染几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能否母乳喂养, 病毒检测学方面是主要要求以外, 同样对母亲的乳头状况如是否有破损、出血现象及宝宝口腔黏膜是否破损或肠道是否有炎症如腹泻症状等方面也需密切关注。所以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住院期间, 需加强健康教育, 让孕妇及家庭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各个方面以及母婴传播的知识, 有利于母婴阻断工作的开展及防护[4]。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能否母乳喂养一直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迫切想知道的问题, 也是医疗工作者较难回答的问题。本研究总结归纳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需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在乳汁中的HBV-DNA载量, 同时需考虑孕妇及胎儿的黏膜破损等情况。对于不可以母乳喂养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需解释清楚并实施母婴阻断, 对于可以母乳喂养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应定期随访复查病毒指标。
参考文献
[1]牛敏蓉, 张彬彬, 邵志英.母体乙肝病毒携带与新生儿黄疸发生相关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5) :60-62.
[2]黄瑞娟, 黄凯娴, 赵素清, 等.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母乳喂养安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9) :3349-3351.
[3]朱敏蓉, 张彬彬, 邵志英.母体乙肝病毒携带与新生儿黄疸发生相关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5) :60-62.
肝炎检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肝患者52例, 男36例, 女16例;年龄18~65岁。将其按服用药物不同分为四组, 其中9例单服用拉米夫定 (LAM) , 21例单服用阿德福韦酯 (ADV) , 18例同时服用LAM和ADV, 4例单独服用恩替卡韦 (ETV) , 口服药物周期均大于96周。四组中HBV DNA>500 copies/ml病例分别为5例, 5例, 4例, 0例;HBV DNA<500 copies/ml病例分别为4例, 16例, 14例, 4例。健康对照组10例, 男5例, 女5例;年龄18~51岁 (排除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及HIV感染) 。
1.2 仪器试剂及药品
药物效价检测用重庆同康量子信息检测仪, 检测范围+1~+22, 有效药物效价范围≥+8 (由仪器说明书提供) , 检测数值越大说明药效越高。HBV DNA检测用美国LightCyle荧光定量PCR检测仪, 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检测范围500~108 copies/mL, 阴性参考值为<500 copies/mL;LAM (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 每片剂量100 mg, ADV (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 每片剂量10 mg, ETV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每片剂量0.5 mg。
1.3 方法
受检者手握金属传感器, 将抗病毒药物LAM, ADV, LAM+ADV, ETV, 其中一片 (LAM+ADV, 各加一片) 放在检测盘上, 选择N060“乙肝病毒”代码测正值, 测量结果为该抗病毒药物效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8例HBV DNA阴性乙肝患者的量子药物效价检测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14例HBV DNA阳性乙肝患者的量子药物效价检测值,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未发现恩替卡韦耐药病例, 且量子效价检测值最高 (11.00±1.83) , 进而说明了恩替卡韦具有更高的耐药基因屏障。详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1958年, 德国的Voll医生发明了最初形态的QRS (EAV) 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之后在仪器中加入了药物效价检测功能。笔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 推断药物敏感试验可以利用电磁波检测其共鸣程度原理, 从而作出判断。至今, 药物效价检测成为这类仪器最具有代表性的功能。本研究表明, HBV DNA阳性组与对照组比较量子效价值无明显差别, 而HBV DNA阴性组量子效价值明显增高, 与HBV DNA检测具有一致性且呈反相关。本研究中, 未发现恩替卡韦耐药病例, 且量子效价检测值最高, 进而说明了恩替卡韦具有更高的耐药基因屏障, 与相关报道相一致[3]。
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 致敏T淋巴细胞在杀伤靶细胞的同时造成肝细胞损伤, 因此, 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是防止病情加剧的基本条件。目前在我国获得批准并应用临床的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 (酸) 类似物, 由于这些药物不能清除病毒, 只能抑制其复制, 因此要长期服用。服用过程中, 病毒可能出现基因变异, 导致耐药[4]。拉米夫定是一种L型核苷类药物, 是第一个批准用于乙肝治疗的口服药。目前认为, HBV对拉米夫定耐药性的产生与HBV P基因变异有关, 并且HBV P基因变异是多位点的, 以C区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 (YMDD) 基序的变异最为重要。YMDD位于C区第549-552aa (即Y549M550D551D552) , YMDD中蛋氨酸 (M) 被缬氨酸 (V) 或异亮氨酸 (I) 替代, 变成YVDD或YIDD, 新的命名法为rtM204V/I (C区) ±rtL180M (B区) , 这两种变异均导致拉米夫定与HBV DNA聚合酶的亲和力下降或消失, HBV对其敏感性均降低超过1000倍。目前报道发现的与拉米夫定相关的主要耐药突变有rtM204V、rtM204I和rtL180M[5]。阿德福韦酯是阿德福韦的亲脂性口服前体, 其肠道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都较高, 口服后在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作用下迅速转化为阿德福韦。阿德福韦是一种无环单磷酸脱氧腺苷类似物在体内进一步转化为有活性的双磷酸阿德福韦而起抗病毒作用[6]。阿德福韦酯耐药变异位点主要存在于聚合酶逆转录结构域 (RT区) 的D区和B区。D区耐药突变主要是rtN236T和rtI233V, 可引起阿德福韦酯敏感性下降, 单对拉米夫定仍然敏感;B区耐药变异有rtA181T/V, 对阿德福韦酯耐药, 且对拉米夫定敏感性也明显下降[7]。阿德福韦酯是目前国内上市的口服抗HBV药物中唯一一种核苷酸类似物, 也是唯一一种与其他抗HBV药物没有交叉耐药位点的药物。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可持续抑制病毒, 起效迅速, 长期耐药率低, HBeAg血清转换率高[8]。但单药还是联合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本研究可以对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恩替卡韦为鸟嘌呤核苷酸类似物, 能选择抑制HBV DNA多聚酶的启动, 进而抑制前基因组mRNA逆转录负链及正链的合成, 具有很强的抗病毒作用, 耐药率极低[9]。本研究中未发现恩替卡韦耐药病例。
用QRS检测抗HBV药物效价, 不仅能避免体内药敏实验, 还能根据量子药物效价值的高低合理筛选药物, 这样即避免了无效药物的毒副作用, 又不会耽误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10]。本研究还具有以下特点: (1) 能动态监测抗HBV药物效价衰减程度, 在药物效价降至一定阈值时, 密切观察肝功能及HBV DNA检测结果, 提前做好换药衔接, 从而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2) 可以同时检测两种或两种以上抗HBV药物的效价, 进而观察它们的相互作用, 便于联合用药治疗。 (3) QRS可以用于HBV的体外药敏试验, 但它反映的不是孤立的体外环境, 而是体内复杂的整体环境。
综上所述, 应用QRS检测抗HBV的药物效价, 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且操作简单, 成本低廉、无创伤, 无交叉感染危险, 适合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研究。本实验结果也初步证明了这一推定, 但由于标本量还不够大, 所以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论证。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 会带动量子医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量子医学在药物敏感实验研究领域中定会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途径。
摘要:目的:探讨量子共振检测仪 (QRS) 检测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 药物效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52例长期口服某种抗HBV药物的乙肝患者, 口服药物包括拉米夫定 (LAM) , 阿德福韦酯 (ADV) , LAM和ADV, 恩替卡韦 (ETV) 。将其分为HBVDNA阳性和HBVDNA阴性两组, 健康对照组10例。用QRS以“+”的模式分别检测各组药物效价值。结果:健康对照组与HBVDNA阴性组量子药物效价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与HBVDNA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QRS检测HBVDNA阴性和阳性患者抗乙肝病毒药物效价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可以根据药物效价值的高低初步判定抗乙肝病毒药物有效与否, 从而选择合理的抗病毒药物。
关键词:量子共振检测仪,抗乙肝病毒药物,药物效价
参考文献
[1]王广仪.量子共振检测 (QRS) 应用研究[J].世界元素医学, 2007, 14 (4) :33-38.
[2]安会波, 刘征燕, 王青霞, 等.量子医学在临床抗生素应用中的价值研究[J].河北医药, 2009, 31 (24) :3426-3427.
[3]范敏, 兰武华, 杨庆霞, 等.耐阿德福韦酯乙肝肝硬化的治疗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2) :1539-1540.
[4]任江波, 王宇, 李红艺, 等.阿德福韦酯治疗替比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初探[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 (5) :566-569.
[5]王晓英, 佘会元.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耐药问题[J].肝脏, 2012, 17 (4) :284-286.
[6]熊晓佳, 李刚.阿德福韦酯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耐药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 2008, 35 (6) :353-355.
[7]代洁, 唐红.阿德福韦酯耐药分子机制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2, 29 (1) :184-187.
[8]卜玉杰, 曾艳丽, 李一, 等.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J].肝脏, 2012, 17 (3) :183-184.
[9]杨静, 范惠珍.多种核苷 (酸) 类似物单药和联合用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 :1-2.
酶免疫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 篇8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酶联免疫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存在不同的基因型。目前已明确了HCV至少有6个基因型, 20多个基因亚型。很多研究者指出, 不同的基因型的HCV在致病性, 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性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并对诊断试剂和免疫预防等研究有重要影响。对HCV基因分型已有很多的方法, 但都是基于逆转录--基因扩增的方法, 操作复杂, 技术要求高。
为探讨适合临床应用的丙型肝炎分型的方法。根据我国HCV主要为基因Ⅱ (1b) 、Ⅲ (2a) 型分布特征, 将有相同血清反应的Ⅰ和Ⅱ型基因型划归为血清Ⅰ型;将Ⅲ和Ⅳ基因型划归为血清2型。根据不同基因型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及血清抗-HCV的反应情况。本研究将HCV核心区NS4区的合成肽为抗原, 设计、合成了C区序列相当于第65位至81位氨基酸。建立了固相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对HCV感染者血清中抗-HCV进行了分型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血清标本:70份血清标本来自省内均有多次单采血浆会输血球经历。44例慢性肝病患者标本。
1.2 方法
1.2.1 抗-HCV的检测
采用美国AbbottⅠMX抗-HCV检测试剂,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2.2 HCV血清型的测定
①将4条合成肽分别包被于酶标板, 4℃过夜, 用PBS-T或Teen-20洗涤液洗板5次, 用含40%小牛血清的PBS室温封闭2 h;②将血清标本1:10稀释加入酶标本, 每一份标本分别加入不同抗原包被的4个孔内。37℃孵育40 min, 洗板5次, 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单抗人IgG;37℃孵育40 min, 洗板5次, 加入显色, 37℃显色15 min, 加终止液终止反应, 于492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Cut-off值系测定120份健康人血清, 以吸光度值加上2个标准差而定。当C区及NS4区1型抗原包被孔中有1孔为阳性或2孔均为阳性时判定为血清1型;当C区及NS4区2型抗原包被孔中有1孔为阳性或2孔均为阳性时判定为血清2型。
2结果
使用美国AbbottⅠMX抗-HCV检测试剂对本省的单采血浆人员进行检测, 结果在70份血清中测得抗-HCV阳性48例 (68.6%) ;进而对其进行血清型的测定, 血清型阳性35例, 阳性率为72.9%, 其中C区阳性18例, NS4区阳性25例, 血清型阴性标本多数抗-HCV滴度较低。在70例标本中测得HCVRNA阳性21例 (30%) , 对其进行基因型的测定, 结果见表1。
对慢性肝炎患者血清型阳性的血清进行基因型的测定, 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血清Ⅰ型与基因Ⅱ (1B) 型相对应;血清Ⅱ型与基因Ⅱ (2a) 型相对应, 无矛盾结果。在血清Ⅰ型、2型均阳性病例中, 个体供血者中4例RNA阳性者3例为Ⅱ (1B) 型, 而7例慢性肝炎患者均确认了只有Ⅱ (1B) 型基因型病毒。
3讨论
根据血清中对不同类型的丙型肝炎病毒特定抗原产生相应抗体差异作血清分型。因此选择检测不同型抗体至关重要。用于分型的抗原应既有较强的抗原性, 又能体现出不同型的HCV血清学特征, 其变异为某一型内病毒的共同特点, 可刺激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单独使用核心区合成肽测定血清型结果不甚理想[1,2]。选用了核心区及NS4区两个含免疫表位的型特异性抗原片段用于分型, 在48例抗-HCV阳性血清中, 阳性率为72.9%;而核心区和NS4区阳性率分别为37.5%和54.2%, 可见两区合成肽进行分型取得了较好结果。
在病毒感染的不同时期血清中HCVRNA及抗体的表现有所差异。由于丙型肝炎不同型HCV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 在从一种型别的HCV恢复后, 不能抵御另一种型别HCV再感染。那么在不同型HCV双重感染时, 可能血清中有两种基因型HCV以及相应的抗体, 随着其中一种或两种基因型病毒RNA被清除, 可有两种性的抗体留在血清中。因此在一些患者血清中就可能测得两种基因型及一种血清型, 另外一些患者中又可能有两种血清型而只有一种基因型。因为Ⅱ (1b) 型病毒通常具有较强的毒性, 而Ⅲ (2a) 在体内易于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动物实验也表明, 不同基因感染时Ⅲ型总是首先被清除。另外, Ⅱ/Ⅲ 混合感染时Ⅱ型对Ⅲ型可能有抑制作用, 因而在血清混合型的标本中单一基因型多为Ⅱ型。
本文建立的方法仅用C区及NS4区中两段合成肽, 所包含的抗原位点有限, 因此选择抗-HCV高滴度的标本进行分型检测可得到较好的效果。HCV基因型具有地域分布特征, 我国以Ⅱ (1b) Ⅲ (2a) 型为主, Ⅰ (1b) Ⅳ (2a) 型罕见。据此, 本文合成C区及NS4区的肽段建立血清分型方法。血清Ⅰ型应与基因Ⅰ、Ⅱ型相对应, 血清2型应与基因Ⅲ、Ⅳ型相对应, 用此方法只需经过一次实验即可将HCV主要流行的基因Ⅱ、Ⅲ型分开, 又可区分结构区和非结构区抗体。基本能满足临床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需要, 对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忠, 陶其敏, 等.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与基因分型方法的研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5, 9 (3) :206-208.
肝炎检测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本院门诊、体检和病房就诊者同时做PreS2Ag和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有一项以上异常者资料,其中男性392例,女性212例,男女比例约为2:1,年龄1~85岁,平均为38岁,由于各模式组年龄差别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故合并统计;其中47例为复查标本,复查前后结果相同和复查2次及以上者未纳入统计。
1.2 试剂与仪器
PreS2Ag使用的ELISA试剂由北京肝炎试剂研制中心提供,采用ZMX-988B洗板机和MK3酶标仪。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试剂均购自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使用仪器包括上海新波生物公司提供的EGATE 2310全自动微孔洗板机,ANYTEST 2000时间分辨荧光测定仪和2510变频振荡器。
1.3 检测方法
Pres2-Ag定性方法为ELISA,两对半定量方法为IFMA和TRFIA,使用仪器经过校正,整个过程严格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在本室SOP文件规范下按试剂和仪器说明书要求操作。
1.4 资料分析与统计
所有资料输入数据库分别整理。采用EXCEL软件包作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在文中相应部分加以说明。为方便表述,设定两对半第1~5项的排列顺序为:(1)HBsAg;(2)抗-HBs;(3) HBeAg;(4)抗-HBe和(5)抗-HBc,并以含量增高的序号为该模式的代码。如果患者HBsAg、HBeAg和抗-HBe三项含量增高,则该模式代码为“135”,余类推。
2 结果
以HBsAg定量检测结果升高与否分为感染期模式和恢复期模式。两组分别按类别及频度排序(表1)。各组同时检测的PreS2Ag结果也列入其中,以供比较。其中47例复查样本,平均观察时间为5.2个月,按模式转变类型归类列于表2。在同一模式下含量发生变化的标本未列出,可作为疗效和病情变化参考。
3 讨论
在检查乙肝的众多项目中,从方法学角度看,采用PCR技术检测HBV-DNA是理论上乙型肝炎检测的“金标准”,但其对实验要求如实验室布局、人员技术要求较高,临床应用并不十分广泛[1]。PreS2-Ag参与HBV附着和侵入细胞的过程,位于HBV颗粒表面,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且由于它只存在于完整的HBV颗粒上,作为反映HBV具有传染性和复制的标志物,具有很高的特异性。Pre-S2Ag同Pre-S1都和HBV-DNA具有很高的符合率,便由于HBsAg和PreS1-Ag都存在基因突变导致的漏检,而PreS2-Ag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2]。
HBV病毒本身并不导致肝细胞病变,机体对HBV的免疫应答才是造成肝组织破坏和肝功能损害的主要机制[3]。HBV的免疫产物即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直接反映了人体的免疫状态。部分HBV感染人群中,血清HBsAg呈低水平存在,有资料报道,献血者HBsAg在ELISA定性方法中检查为阴性的标本,HBV-DNA阳性率达到2.71%[4]。由于ELISA检测HBsAg达到2ng/mL时才会阳性,而IFMA技术检测HBsAg灵敏度可达0.5ng/mL。两对半定量检测灵敏度高,HBsAg检测“窗口期”时间缩短,对医护工作者、患者家属等密切接触人群起到提示和及时预防的作用,对输血安全的保障也有积极意义。HBsAb的定量测定能够对抗体是否真正具有“中和”HBV的免疫力作出正确评价,对乙型肝炎的预防起到监督作用。HBsAb的含量在10mIU/mL以上的患者在用ELISA检测就可呈阳性结果,但并不提示机体都一定具有免疫力,而HBsAb的含量在10~100mIU/mL之间的样本,定性虽为阳性,但此时机体对HBV的免疫力较弱,甚至不能预防HBV感染,仍有感染HBV的危险。作为定量测定,根据HB-sAb的含量可以判断机体对HBV的免疫状态及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定量分析HBeAg和HBeAb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HBcAb浓度的高低可以反映病毒感染的状态,高浓度的HBcAb提示乙型肝炎急性感染;低浓度一般为恢复期或既往感染,有利于对慢性肝炎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的判断。可以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分类。
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预后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两对半”定量测定乙型肝炎标志物浓度的变化使患者能够对自己的病情有更清楚的了解,提高治疗信心。医生对一些少见模式也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增强了医生的信任度,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更好地指导医生对疾病的治疗。
由于HBV的表达和机体的免疫反应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免疫学指标与临床现象及病毒载量有可能不完全一致[5]。PreS2Ag作为病毒复制及具有传染性的标志物,在HBV血清学指标中体现出某独特的优势[6]。PreS2Ag和两对半定量的联合检测在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当中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赫繁运.乙型肝炎病毒S2抗原,核心核体IgM与其五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意义[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 (1):56-58.
[2]STUYVERLJ,LOCARNINISA,LOKA,et al.Nomeneia- ture for antiviral-resistant human hepatitis B virus muta- tions in the polymerase region[J].Hepa tology,2001,33: 751-757.
[3]詹克勤,吴志敏,洪智海.HBV-DNA,Pre-S1和Pre-S2抗原检测对诊断乙型肝炎患者的意义[J].江西医药,2006,41(10):796-799.
[4]陈秉宇,沈健.HBsAg阴性献血者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40- 1241.
[5]黄力毅,张丽生,五艳红,等.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变异与患者血清病毒载量和标志物及肝功能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2):1481-1484.
肝炎检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集的260例乙型肝炎两对半患者的血清样本, 其中男170例, 女90例;年龄为23~65岁, 平均为44岁。
1.2 检测方法
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按说明书关于操作步骤及阴阳性判断标准的要求严格进行。
1.2.1 材料
标本:患者空腹, 检测当日清晨采肘静脉血3~5mL, 分离出血清待检。试剂盒:英科新创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试剂盒, 各试剂盒的反应板上已经包被好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其他:微量移液器, 吸头, 37℃恒温箱, 洗涤液, 吸水纸, 离心机等。
1.2.2 检测步骤
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的方法。步骤如下: (1) 离心得到患者血清标本。 (2) 取出微量反应板, 依次作好标记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标记, 各三孔。 (3) 第一排中, 依次向各孔加入100μL待检血清标本。 (4) 第二排中, 依次加入1滴阳性对照血清。 (5) 第三排中, 依次加入1滴阴性对照血清。 (6) 向各孔分别加入相应的酶结合物1滴, 振荡摇匀, 置37℃恒温箱恒温30min。 (7) 取出后用洗涤液洗板5次, 每次冲洗后拍干。 (8) 加入底物A、B各1滴, 置37℃恒温箱恒温15min。 (9) 取出后加终止液1滴。根据颜色判定结果。
1.3 检测结果评定
大三阳指检测结果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小三阳指检测结果HBsAg、抗HBe、抗HBc为阳性。一五阳指检测结果中HBsAg、抗HBc为阳性。二五阳指检测结果中抗HBs、抗HBc阳性。单五阳指检测结果抗HBc呈阳性。
2 结果
26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大三阳者90例, 占34.6%;小三阳40例, 占15.4%。一五阳者57例, 占21.9%;二五阳者44例, 16.9%;单五阳者29例, 占11.2%。
3 小结
3.1 HBV病毒感染发病机制
HBV病毒本身并不能引起疾病, 它肝造成细胞损伤的主要致病机制与是病毒引起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免疫清除反应。病毒经血液侵入肝细胞, 引起肝细胞结构发生某些变化, 激发自身免疫系统对变化的肝细胞产生免疫清除反应, 甚至造成过度清除, 进而引起肝细胞损伤。更有甚者, 在某些严重病例中, 甚至将未被病毒侵犯的肝细胞一同清除。
3.2 乙型肝炎两对半指标意义
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对检测结果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 各指标有不同的临床指示意义。乙型肝炎两对半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5个检测指标, 不同指标在临床上有不同的意义。 (1) HBsAg是由蛋白质组成的HBV病毒颗粒的外壳部分, 反应体检者体内有无HBV病毒, 阳性多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者体内。 (2) 抗HBs人感染HBV以后。对HBsAg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保护性抗体, 它可在一定程度上中和HBsAg。抗HBs阳性说明体检者以曾有过HBV病毒感染史, 机体抵抗力较强, 产生了免疫;也可见于注射了乙型肝炎疫苗抗HBs免疫球蛋白者。它说明体检者体内有一定保护性, 可以抵抗HBV病毒入侵。 (3) HBeAg是HBV病毒核心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 可经被感染的肝细胞入血, 游离存在于血液中。HBeAg增高表示体检者体内存在病毒复制, 常见于乙型肝炎早期或活动期, 表明有较强传染性。如果HBeAg持续阳性超过10周, 患者则极有进展为慢性持续性感染的可能, 通常肝组织也会有较严重的损害。 (4) 抗HBe是体检者体内病毒复制受抑的指征。 (5) 抗HBc是体检者有无感染过病毒的指征, 通常作为乙型肝炎急性感染窗口期或既往感染遗迹而存在。另据文献报道, 抗HBc于健康人中也约有超过25%的可能测到。
3.3 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和保证。
3.3.1 室间质评。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自1988年起在全国开展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验的质量评价活动, 并制定相应的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方案 (EQA) 。我院每年都会按照规定进行3次的室间质量评价。3.3.2室内质控。虽然室间质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定量检测的水平, 但每年3次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对全部结果准确性的要求, 对实验报告而言, 室内质控就显得更为重要, 它对保证日常检验结果准确性意义更明显。特别需注意实验室操作人员主观意识、责任心程度能更真实反映其检测水平。宏观上具体做法包括: (1) 工作环境:作为一种精密的光学仪器酶标仪, 对周围工作环境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仪器放置环境的磁场、噪声、阳光直射, 工作台面是否干燥、干净、平整, 操作空间是否足够都会对仪器的使用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并对仪器的寿命产生影响。 (2) 操作注意事项:酶联免疫试剂盒的使用必须按照说明进行, 用来读取反应结果的酶标仪的使用也应严格按规范进行。 (3) 准确性:准确性是指结果要真实可靠, 检测的准确性要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包括对干扰因素、操作规范、科学方法的不断提高。 (4) 精确性:精确性是指结果要可重复[5]。
此外, 正确的检测方法对于结果的准确性十分重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微孔板的质量:试剂盒中包被好的微孔板的吸附强度、透光度、均一性, 对检验结果影响明显。 (2) 加样:加样时要务必一个样品只使用一个加样头, 以防止引起交叉污染, 同时要注意加样头的消毒、回收。酶标抗体加样过程中应防止加样头与已加入样本的微孔板壁接触。 (3) 样品:样品送检之前, 要注意保存、处置。 (4) 酶标抗体:要防止反复冻融酶标抗体, 一次用不完时应及时放入冰箱恒温4℃保存[6]。 (5) 洗涤:ELISA操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洗涤。洗“干净”, 是质量保证的关键。有条件食物实验室应尽可能采用机器洗涤, 这是必要, 它对于减轻交叉污染, 保持结果一致性有重要意义。 (6) 温育:温育要注意温箱的温度应符合试剂盒的需求, 应保证微孔板各孔“漂浮”于37℃水面上均一受热, 切记微孔板不可架在试管架上, 脱离水面;微孔板也不能叠放于温箱内。
我国是肝炎大国,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比例也较大, 由于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因此临床上加强对人群的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可以起到有效预防、诊治乙型肝炎的作用。本研究利用英科新创的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是目前临床应用广的方法之一, 它灵敏度、特异性均较高, 加上操作简便, 已成为目前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和筛查的常用方法, 检测结果能更准确反映出体检者体内真正的情况, 以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准确度, 评价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进而制定进一步的措施。方法 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乙型肝炎两对半监测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检测时采用英科新创酶标仪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ELISA法) 进行。结果 260例进行检测的体检者中其中为大三阳者90例, 占34.6%, 小三阳40例, 占15.4%。结论 两对半检测是预防、诊断、治疗、大样本筛查乙型肝炎的重要依据, 临床检验操作中加强统一管理, 督促检验工作者严谨负责、规范操作, 使检测结果能更准确反映出体检者体内真正的情况, 以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
参考文献
[1]陆小华.3000名铁路职工乙肝检测结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31 (7) :61-62.
[2]瞿良, 王惠萱.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医检验学杂志, 2007, 22 (6) :88-90.
[3]冯声涛.1684名新生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校医, 2010, 24 (2) :85-86.
[4]王晓红.乙肝两对半定性与定量检测的意义[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8 (18) :82.
[5]张吉凯, 赵占杰, 邵晓萍, 等.广东省2006年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9, 35 (1)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