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及血液生化检测

2024-09-26

肝炎及血液生化检测(共4篇)

肝炎及血液生化检测 篇1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抗原丧失了免疫性能, 从而使肝脏受到免疫攻击而引发的疾病[1]。目前来说, 临床上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也得到了很大进步。

资料与方法

收治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30例, 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46~70岁。另外选取30例正常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15~69岁。

检验方法:检测仪器:选用我院引进的日立76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以及Lai-ca荧光显微镜, 试剂选用德国欧盟公司产品。检验方法:从两组人员中抽取4.0ml静脉血, 分别进行血清生化指标和自身抗体检测。 (1)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 (ANA) 、抗平滑肌抗体 (SMA)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LKM) 、抗可溶性感抗原抗体 (SLA) 、抗线粒体抗体 (AMA) [2]。按照试剂盒上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首先将血液标本稀释1:100,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2) 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样本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碱性磷酸酶 (ALP) 、谷草转氨酶 (AST) 、谷氨酰转肽酶 (GGT) 、人体血清总胆汁酸 (TBA) 及血清球蛋白 (GLB) [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血清生化检验结果; (2) 观察两组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s) 表示,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血清生化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中ALT、ALP、AST、GGT均有3项以上项目升高, 而TBA和GLB的升高也更加明显,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两组自身抗体检验结果:观察组ANA阳性27例 (90%) , 以颗粒性为主, 并伴有1例SMA阳性, 1例AMA阳性, 3例LKM阳性和3例SLA阳性, 见表2。

讨论

目前临床上认为, 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可溶性感抗原抗体四项指标是检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重要血清指标。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90%, SMA阳性率16.67%, 有2例表现为SMA、AMA、SLA同时为阳性, 说明其检验结果准确性较高。

在血清生化检验方面, 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酶谱在不同程度上升高以及对人体代谢造成障碍。而本研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人体血清总胆汁酸及血清球蛋白各项指标相比对照组都有明显升高 (P<0.05) 。

近年来, 利用血清自身抗体指标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现和检测已经十分广泛, 配合血清生化指标联合检验可使检验准确性上升, 对于病情的早发现, 早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联合检测的效果。方法:收治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30例, 采用血清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联合检验, 另外选取30例进行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 测定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和各种自身抗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LP、ALT、AST、GGT、TBA、GLB相比对照组都有明显上升,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ANA阳性率90%, SMA阳性率16.67%, 另外有2例患者SMA、AMA、LKM、SLA同时显示阳性。结论:利用血清自身抗体联合生化指标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检查, 可以有效提高检查准确性,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清自身抗体,生化指标,自身免疫

参考文献

[1] 赵友林.自身免疫性肝病血清生化指标及各种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5) :6128-6129.

[2] 魏炳华.生化指标联合自身抗体检测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意义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5 (8) :516-517.

[3] 龚丽敏.自身抗体与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20 (10) :2531-2532.

肝炎及血液生化检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08年收治血液相关疾病患者60例, 作为试验组。男35例, 女25例, 平均 (35±24) 岁, 其中包括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5例, 诊断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10例, 其包括肺炎15例, 上呼吸道感染12例, 中耳炎4例, 心肌炎4例;恶性血液病伴有发热患者12例, 经病原微生物证实为真菌感染2例, 细菌感染4例, 混合感染4例, 无非感染病例;代谢综合征 (MS) 患者11例, MS诊断按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CDS) 的诊断标准进行;尿毒症血液透析病患者10例, 其原发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 高血压肾病5例, 糖尿病肾病2例, 多囊肾1例, 梗阻性肾病2例。平均透析时间 (35±12) 月。均每周透析20次, 5h/次。一氧化碳中毒 (ACOP) 患者12例, 中毒前均无其他病史。

标本采集:采血前2d禁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空腹15h, 避免剧烈运动, 采血前4h禁止喝茶或者喝咖啡, 不吸烟, 不饮酒。采取血液分离出血清, 排除有溶血或者脂血的标本, 取后立即放置在-20℃密封冰冻保存待测。检测前将血清融化, 期间没有冻融。

1.2 方法

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试验组的CRP含量并进行数据统计, 分析血液CRP水平与各种类型相关疾病的关系。试验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组间数值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根据数据统计和软件计算, 各组资料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后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 极具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CRP是炎症的标志物, 正常人的血液中含量很少, 在急、慢性感染时, 他的浓度会发生显著性提高, 可以作为细菌感染和严重组织损伤时的一项临床诊断的指标。CRP是临床常见的炎症诊断指标, 是反应全身性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的标志。他的升高可以见于:

(1) 组织损伤、感染、肿瘤、心肌梗死以及一系列急慢性的炎症性疾病, 比如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血管炎、多肌痛风湿病等; (2) 手术后感染以及并发症的诊断指标:手术后患者血液中CRP升高, 手术后7~10d血液CRP水平应当有所下降, 如果CRP不降低或再次升高, 提示可能会有并发感染或血栓阻塞; (3) 可以作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临床鉴别诊断:大多数细菌性感染会引起患者血清CRP的升高, 而病毒性感染则多数不会再升高; (4)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者在研究中指出用超敏乳胶增强法测血液CRP, 升高了测定的敏感性, 可用于冠心病和心梗危险性的病理预测等等。

当前, 血液CRP已经广泛用作临床诊断和监测急性感染疾病、炎症以及组织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最近流行病学前瞻性的研究资料也表明, 一些身患隐形疾病的人群中, 一旦其CRP含量处于正常参考范围偏上限时, 便预示着有发生心肌梗死、中风、猝死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度风险。正常人血清中CRP含量通常都非常低, 维持在每升十毫克左右, 当机体遭到疾病感染时, 血液CRP的合成在3~5h内迅速得到增加, 33~45h左右达到高峰, 含量可为正常值的100~1000倍。

本项研究表明, 以上各血液相关疾病患者的CRP值均较相对应得对照组CRP值有所提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 差异具有相当的显著性, 通过观察血液CRP的水平, 可以衡量炎症感染的变化。当组织损伤或者炎症发生病变时, CRP在肝脏的合成和分解率会迅速增加, 血清中的CRP浓度也会显著的提高。在临床上, CRP浓度的测定有助于炎症和感染的检测, 判断感染轻重的程度及其病情进展的情况, 是最敏感的炎症指标之一, 为炎症及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金和, 程佩兰.C反应蛋白 (CRP) 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医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4 (, 09) .

[2]王锋.血液生化指标CRP在临床上的检测意[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 2010, (2) .

肝炎及血液生化检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检验科门诊抽取的10份新鲜样本, 每瓶3 ml。将其进行充分混匀分装, 均匀分为6瓶, 放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保存、检验。A组分装完成后立即进行常规生化检测;B组放在4℃冰箱中进行保存, 并留待检测;C组放在25℃室温下进行保存, 并留待检测。

1.2 测定方法

三瓶试剂都利用东芝TBA-200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十七项指标[2]的检验, 分别为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葡萄糖 (GLU) 、尿酸 (UA) 、总胆红素 (TB) 、直接胆红素 (DB)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 、α-羟丁酸 (HBD) 、肌酸肌酶 (CK) 、尿素氮 (BUN) 、肌酐 (Cr) 、钾 (K+) 、钠 (Na+) 、氯 (Cl-) 。其中, 测定TP利用双速尿法;测定ALB利用溴甲酚绿法;测定TC、TG、UA、Cr、BUN利用酶法;测定GLU利用己糖激酶法;测定TB、DB采用钒酸盐氧化法;测定ALT、AST采用速率法。其中, A组立即进行检测;B组和C组分别存放8、24、32 h后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室温下和不同时间下的生化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 (立即检验组) 和B组 (4℃冰箱冷藏组) 两组检验的十七项指标中, 对于个别酶 (ALT、AST、HBD等) 及K+、Na+、Cl-在采集8 h内, 其检验结果与A组检验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在存放超过8 h后, 其检测结果变化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其余项目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组别时间TP (g/L) ALB (g/L) ALT (U/L)

A组 (立即检验组) 和C组 (25℃室温条件组) 两组比较, 所有检验结果在8 h后均有明显变化,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4 h后会产生偏差更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直接关系着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其对于临床研究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也关系到患者的康复状况等[3]。因此, 就对临床检验和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人体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时, 人体的血液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因此, 血液成分的检验成为临床检验的重要指标[4]。但血清标本离开人体后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反应和作用, 从而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5]。因此, 探讨血液标本的储存方法和保存时间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十分必要。

生化检测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手段, 其通过测量人体血清中的不同生化成分指标来进行病理的判断, 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6]。血液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检验的准确性[7]。随着临床上血细胞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 很多血液检验也变得相对容易。一般情况下, 血液标本采集后要立即进行送检, 但有的以期上要求抗凝的血液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检验, 因此, 要充分了解不同检验机器的工作原理和试验条件, 从而保证标本检验的准确性。血清标本伴随着保存时间、保存温度等客观条件的变化, 会使化检测结果发生改变。因此, 实验室内的检测人员要根据每个检测指标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 合理的控制血清标本储存条件, 保证血清标本符合检验要求, 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3.1 血液标本的保存方法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

本研究中, CK、BUN、Cr的生化检测结果, 在4℃冰箱中保存8 h后, 结果变化最大 (P<0.05) , 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和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 指标则在冰箱保存24 h后变化最大 (P<0.05) , 另外尿酸 (UA) 的变化也较为明显 (P<0.05) 。说明, 对于个别酶 (ALT、AST、HBD等) 及K+、Na+、Cl-应在采集后8 h内进行检验, 否则存放时间越长其检测结果相差越大。

3.2 血液标本的保存时间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

3.2.1本研究中, 在4℃条件下保存的血清标本, 个别酶 (ALT、AST、HBD等) 及K+、Na+、Cl-在放置8 h后, 其存放时间越长其检测结果相差越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指标皆无明显变化;在25℃条件下保存的血清样本, 所有检验结果在8 h后均有明显变化 (P<0.05) , 24 h后会产生很大偏差 (P<0.05) 。因此就要对标本及时进行常温下处理和分析, 尽早完成检验, 防止因为时间的延长而造成检测结果的不稳定。

3.2.2本研究证明了血液标本的存放时间对酶测定的影响较大,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 、α-羟丁酸 (HBD) 、肌酸激酶 (CK) 在室温下, 8h内检测结果就会发生很大偏差 (P<0.05) , 说明保存时间越长, 酶类的测定结果就越不准确, 这是因为, 当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血液中红细胞中的物质就会发生外渗透, 从而产生溶血现象, 也就会使得血浆内外浓度分布不均, 从而导致指标异常[8]。而BUN和Cr的指标在24 h内变化不大 (P>0.05) , 但是超过24 h后, 其指标检验结果差别较大 (P<0.05) 。

标本放置的时间长短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比如, 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在进行存放时, 其脂蛋白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甚至破裂[9], 影响检验结果;而且脂蛋白之间还可能会出现脂质交换, 所以, 即使在低温环境下, 也能让标本长时间放置, 否则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因此, 在进行临床生化检验时要合理安排各个项目的检测顺序, 保证项目在最佳检测时间内进行检测。如果要进行复检, 最好重新进行血液标本的抽取[10]。

3.3 时间、温度等对K+、Na+、Cl-的影响

本研究可以很明显发现, 常温条件下 (25℃) K+、Na+、Cl-的检验结果在8 h后均有明显变化 (P<0.05) , 24 h后会产生很大偏差 (P<0.05) 。说明, K+、Na+、Cl-的检查要及时进行。同时说明统一标本在不同时间进行检测分宜, 其结果可由于实验标本存放时间和存放方法不同发生变化。

由以上讨论, 笔者可以发现在常温情况下, 对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 、α-羟丁酸 (HBD) 、肌酸激酶 (CK) 的检测应在8 h内完成, 而对于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的检测则应在24 h内完成。在冷冻条件下 (4℃) 保存在样本, 对于尿素氮 (BUN) 、肌酐 (Cr) 、个别酶 (ALT、AST、HBD等) 及K+、Na+、Cl-检测应在8 h内完成, 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颜复生, 林应标, 郭满容, 等.血液标本的保存方法与保存时间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09, 20 (1) :99-100.

[2]高政聪.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及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甘肃医药, 2012, 31 (11) :865-867.

[3]杨雪绒, 蔡利华.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 2013, 20 (2) :59-60.

[4]陈仓利.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8) :133-134.

[5]郑罡.血标本放置时间和方式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3) :67-68.

[6]贾茗茗.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12 (23) :3252-3253.

[7]邵大祥.标本保存时间及温度对血液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9 (21) :2896-2897.

[8]黄佩芬.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2, 17 (4) :222-223.

[9]张延珍.血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的结果影响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9 (6) :901-902.

肝炎及血液生化检测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布于大连市6家开展血液透析的医院中的223例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男137例,女86例;年龄分布在27~80岁;透析时间在1个月~14a;医院内科非血液透析患者200例,年龄分布在30~80岁。

1.2 方法

抽取静脉血5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二对半(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批号20061208),抗-HCV(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批号20061120),抗-HGV(北京现代高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批号20061201),按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果

2.1 3种血传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

检测223例血液透析患者中HBV感染174例,阳性率78.0%(检测乙肝二对半,其中1项阳性,即为感染,乙肝疫苗接种者除外);抗-HCV检测阳性78例,阳性率35.0%,抗-HGV检测阳性11例,阳性率4.9%。非血液透析患者200例HBV感染128例,阳性率64.0%,抗-HCV感染8例,阳性率4.0%;抗-HGV感染3例,阳性率1.5%。血液透析患者与非透析患者3种肝炎病毒感染率的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6,P<0.01;χ2=62.46,P<0.01;χ2=3.88,P<0.05),见表1。

2.2 不同性别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在223例血液透析患者中男性为137例、女性86例,肝炎病毒HBV、抗-HCV、抗-HGV阳性率卡方检验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3种肝炎病毒混合感染情况

223例血液透析患者HBV、抗-HCV、抗-HGV全为阴性者为26例,占11.7%;感染1种病毒的有114例,占51.1%;HBV、抗-HCV同时阳性为6例,占2.7%;HBV、抗-HGV同时阳性的2例,占0.9%;HBV、抗-HCV、抗-HGV同时检出1例,占0.5%。而200例非血液透析患者中,感染HBV和抗-HCV阳性的为2例,占1.0%;感染HBV和抗-HGV阳性的1例,占0.5%;抗-HCV、抗-HGV和HBV、抗-HCV、抗-HGV同时阳性均没有检出。见表3。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患者为延长生命或等待肾移植最重要的手段。我们通过观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感染3种血液传播肝炎相关病毒的情况,探讨肝炎病毒感染与血液透析的关系,结果提示,血液透析是几种肝炎病毒经血传播的途径之一。本次调查中乙、丙、庚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78.0%、35.0%和4.9%,远高于非血液透析患者(64.0%,4.0%,1.5%)。乙肝高于一般人群的感染水平(五个省的平均水平42.26%[1]),也高于1992—1995年全国30个省67 185人调查结果,乙肝人群的感染57.6%[2];丙肝高于我国一般人群的感染0.7%~3.1%[3]和大连地区人群的感染水平1.56%[4],庚肝全国人群的感染1.0%[5]和大连地区人群的感染水平0.68%[6]。与国内外报道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庚肝感染率分别是6.9%~78.4%[7,8,9,10]、3.3%~80%[11]、3%~26%[12]等感染情况基本符合。此外,研究发现透析患者中混合感染的情况较为严重,这可能与这类人群免疫功能低下,易被各种病毒感染有关。

虽然血透仪的半透膜的孔径(7nm)小于肝炎病毒的直径(30~70nm),理论上病毒是不会通过透析膜进入透析液而传播的,但不能排除透析膜多次使用后产生破损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可能;此外,也有可能病毒携带者的血液通过透析管道时,有部分病毒残留在管道内,使随后的透析患者感染。总之,血液透析患者是极易被各种病毒感染的,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严格对透析机的消毒管理,阻断交叉感染可能发生的各个环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姚祯.分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2]赵艳,李毅,吴昌学,等.贵阳省黔西县彝族健康人群HBV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贵阳医学院学报,2002,27(4):287-289.

[3]丁兆丰,杨文友.值得注意的丙型病毒性肝炎.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0,23(6):368-370.

[4]战贤梅,吕作芝,稽抗美,等.大连市健康人群血清HCV抗体水平调查.疾病监测杂志,1994,9(5):121.

[5]凌斌华,庄辉,李盛,等.我国不同人群及各型肝炎病人庚型肝炎感染检测分析.中国公共卫生杂志,1998,14(3):145-146.

[6]贾秀岩,吕作芝,徐萍,等.大连市不同人群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0,16(6):529.

[7]朱玉琨,刘芳,唐红,等.血液透析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调查.实用预防医学,1998,5(5):268-269.

[8]钟秀玲,程棣妍.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75-276.

[9]钟秀玲,张国庆.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的预防控制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2,8(9):562.

[10]谢志勤,骆杭先.119例血液透析病人乙肝感染调查中.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2,13(1):12.

[11]汪年松,廖履坦.血液透析与丙型肝炎.国外医学流行学传染病学分册,1998,25(3):116.

上一篇:看图写作下一篇:产品跨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