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炎病毒

2024-10-22

乙肝肝炎病毒(共12篇)

乙肝肝炎病毒 篇1

乙型肝炎 ( 乙肝) 发病率较高, 病程易慢性化, 明显增加了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风险。对乙肝血清标志物 ( HBV - M) 进行检测为目前诊断乙肝的最常用指标, 包括乙肝表面抗原 ( HBs Ag) 、乙肝核心抗体 ( HBc Ab) 等, 但仅能反映病毒入侵人体的状况, 无法反映乙肝病毒 ( HBV) 复制状况[1]。目前, 检测HBV DNA是有效确定HBV复制状态的手段, 在乙肝病原学诊治效果评估上, 可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随着研究的深入, 多项报道指出, 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 ( HBV - LP) 是导致肝细胞毒性、双重跨膜拓扑结构的一种HBV包膜蛋白, 同感染和病毒复制关系紧密[2]。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中HBV DNA和HBV - LP水平对二者相关性展开探讨, 以了解乙肝患者HBV检测对病毒复制反映的价值,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4—2015年湘雅萍矿合作医院收治的288例乙肝患者为乙肝组, 其中男198例, 女90例; 年龄20 ~ 81岁, 平均 ( 43. 2 ± 9. 3 ) 岁。均符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2005年修订) 诊断标准。排除病毒性肝炎者。 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选取病例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 2方法采集两组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 将血清离心分离, 于- 70℃ 保存待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 检测HBV - LP,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PCR) 法检测HBV DNA。诊断标准: HBV DNA载量> 5. 0 × 102copies / ml为阳性, HBV - LP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以S/CO≥1. 0为阳性, 各操作均依据说明书实施。

1.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HBV DNA与HBV - LP阳性率乙肝组HBV DNA阳性188例 ( 65. 3% ) ; HBV - LP阳性194例 ( 67. 4% ) 。对照组50例HBV - LP与HBV DNA均为阴性。HBV - LP与HBV DNA呈正相关 ( r = 0. 175, P < 0. 05) 。

2. 2 HBe Ag阳性患者HBV DNA与HBV - LP阳性率乙肝患者HBe Ag阳性127例, 其中HBV DNA阳性112例, 阳性率88. 2% ; HBV - LP阳性106例, 阳性率为83. 5% 。HBV DNA与HBV - LP阳性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3讨论

对HBV包膜蛋白特性展开分析, 其由小、中、大蛋白组成, 进一步研究示, 小蛋白由S基因编码参与构成, 中蛋白由Pre - S2基因区及S区编码参与构成, 大蛋白由Pre - S1及S2基因区编码构成。大蛋白于管状亚病毒颗粒和Dane颗粒分布, 具有双重拓扑结构, 是HBV包膜蛋白一种核心组成分布, 还具有升高DNA拷贝数、反式激活增强病毒复制等作用[3,4]。对HBV感染者血清感染性展开研究发现, 其与大蛋白分布的亚病毒颗粒数量和Dane颗粒数量密切相关。开展血清HBV - LP检测, 可对HBV是否有完整外膜加以评估, 与亚病毒颗粒数或病毒基因相关[5]。HBV - LP检测在判定乙肝患者体内HBV复制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以往认为, 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出HBe Ag时, 表明HBV复制呈十分活跃状态, 此阶段传染性较强, HBe Ag转阴表明传染性降低, 且复制程度也减弱, 提示预后相对良好。但本研究中, HBe Ag阳性患者, HBV DNA、HBV - LP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HBV基因前C区变异或免疫清除不全导致。表明HBe Ag转阴无法说明病毒复制能力降低, 相较HBe Ag, 检测HBV - LP更占优势, 可对HBV - M检测的不足予以弥补。

目前, 定量检测HBV DNA是公认的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和HBV DNA复制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CR法和ELISA对HBV DNA与HBV - LP检测, 在阳性率上差异并不明显, 故检测HBV - LP可起到补充及替代作用[6,7]。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BV复制活跃程度, 作为机体HBV复制、感染及乙型肝炎诊治的一种重要标志物, 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临床通常采用ELISA检测HBV - LP, 而ELISA一直是乙肝病毒感染临床常用的一项检测手段。以往研究中显示, 乙肝患者HBe Ag呈阳性表现, 提示HBV具较强烈的传染性, 且复制也呈活跃状态, Hbe Ag阴转是病毒传染性降低、复制程度减弱、可获取良好预后的象征。有报道指出, 在HBe Ag阴性患者133例中, HBV - LP阳性率为44. 16% , HBV DNA阳性率为41. 16% , 可能由HBV基因前C区变异或机体在用药后免疫清除不全导致, 在临床以慢性乙肝患者为主[8]。而此类患者有较高的罹患肝癌、肝硬化等恶性疾病风险。ALP是一项有效、可靠的评估肝内炎症活动度的指标, 临床通常将血清转氨酶水平作为对乙肝病情转归评估的重要指标, 此报道还指出, HBV - LP阳性患者ALT水平更高, 表明HBV - LP呈阳性患者的肝组织损伤更为严重, 与HBV - LP阳性表明HBV存在复制情况一致[9]。国内外有报道表明, HBV - LP是重要的诱导肝细胞发生病变及出现凋亡的原因, HBV - LP可用于治疗预后评估。国内有学者研究示, 在HBV感染血清中检测HBV - LP, 较HBe Ag、HBVpre S1等更为敏感, 其原因可能是: 应用具立体构象型表位特性的单克隆抗体对HBV - LP进行检测, HBVpre S1、S2作为HBV - LP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对呈复杂状态的双重拓扑结构理想模拟, 在对单克隆抗体进行后续制作时, 因序列表现为卷曲、折叠状, 而失去了表位表露的机会, 进而增加漏检事件风险。此外, HBV突变株在检验时不断增加, HBV DNA检测灵敏度缺陷无法反映肝组织内HBV感染状况, 特别是HBV DNA检测值居较低水平时, HBV DNA在患者肝内仍可维持在一定水平。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病毒方案仅对ccc DNA再复制进行抑制, 对病毒表达蛋白不具抑制作用, 在一段时间内, 富含大蛋白的亚病毒颗粒仍存在。因长期治疗、C启动子变异等诸多原因影响, HBe Ag阴性的慢性乙肝流行率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HBe Ag阴转不可反映HBV复制。HBV - LP是评估疗效的一项良好指标。另也有报道指出, 在DNA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中, 部分有HBV - LP检出, 而这些患者正为抗病毒治疗阶段, 表明在HBV DNA阴性患者中, HBV - LP阳性是抗病毒治疗不彻底和肝内病毒继续复制的标志, 但此结论仍需深入研究证实。

HBV - LP科研研究较少, 一直属检验学领域的研究内容, HBV - LP何时被广泛运用, 还需时间。随着乙肝抗病毒治疗研究的进步, 原监测指标已不能满足对慢性乙肝治疗结果的评估, e抗原血清转换、HBV DNA转阴已不能作为临床治疗的终点, 治疗终点应为HBs Ag阴性。故目前对HBV - LP是否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的监测指标, 不管是临床应用或是检测方法, HBV - LP优势性均较明显, 有临床广泛应用的可能[10]。本研究中, ELISA检测HBV DNA含量与HBV - LP浓度, 结果呈正相关, 提示乙肝病例体内HBV - LP与病毒复制关系紧密, 表明对HBV - LP检测, 可反映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 也可作为对HBV感染、复制及乙肝患者诊治、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临床价值较为显著。

综上所述, HBV - LP可作为一种病毒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应用价值较为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 (BHV-LP) 及与乙肝病毒DNA (HBV DNA) 关联性。方法 选取2014—2015年湘雅萍矿合作医院收治的288例乙肝患者为乙肝组, 并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HBV DNA及HBV-LP。结果 乙肝组HBV DNA阳性188例 (65.3%) ;HBV-LP阳性194例 (67.4%) 。对照组50例HBVLP与HBV DNA均为阴性。HBV-LP与HBV DNA呈正相关 (r=0.175, P<0.05) 。乙肝患者HBe Ag阳性127例, 其中HBV DNA阳性112例, 阳性率88.2%;HBV-LP阳性106例, 阳性率为83.5%。HBV DNA与HBV-LP阳性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HBV-LP可作为一种病毒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

参考文献

[1]周丽英, 蒋理.乙型肝炎病毒核酸载量与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 (1) :39-42.

[2]Yum JS, Ahn BC, Jo HJ, et al.Use of pre-S protein-containing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s and a powerful adjuvant to develop an immune 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Clin Vaccine Immunol, 2012, 19 (2) :120-127.

[3]张玲, 潘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及乙肝病毒载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关系[J].临床医学, 2012, 32 (2) :46-47.

[4]陈海潮, 单平囡, 许德顺.HBV-LP检测与HBV-DNA检测对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互补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8) :4051-4053.

[5]Hung JH, Teng YN, Wang LH, et al.Induction of Bcl-2 expression by hepatitis B virus pre-S2 mutant large surface protein resistance to 5-fluorouracil treat-ment in Huh-7 cells[J].PLo S One, 2011, 6 (12) :e28977.

[6]Dorobantu C, Macovei A, Lazar C, et al.Cholesterol depletion of hepatoma cells impairs hepatitis B virus envelopment by altering the topology of the large envelope protein[J].J Virol, 2011, 85 (24) :13373-13383.

[7]范公忍, 李娟, 王帅, 等.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在蛋白检测对判断病毒复制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 2012, 27 (2) :145-147.

[8]陈凯杰, 钟琼, 袁汉尧, 等.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7) :658-659.

[9]中华医学分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 肝病学会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华临床感染杂志, 2011, 4 (1) :1-13.

乙肝肝炎病毒 篇2

乙肝病毒X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目的 为了探讨HBx基因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构建HBx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 应用pAdEasyTM腺病毒载体系统,首先从质粒pCDNA3.l-HBx中酶切得到HBx基因,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得到pAdTrack-CMV-HBx,将其PmeⅠ酶切线性化后,转到含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的BJ5183感受态细菌中,通过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腺病毒质粒载体pAd-HBx,经PacⅠ酶切线性化后转染人胚肾293细胞,产生重组腺病毒颗粒Ad-HBx.结果 PCR和酶切鉴定证明重组腺病毒Ad-HBx构建成功,在转染的293细胞中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GFP.结论 成功构建了携带HBx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 者:史震 李向阳 周峰 李金龙 尤红娟 汤仁仙 SHI Zhen LI Xiangyang ZHOU Feng LI Jinlong YOU Hongjuan TANG Renxian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江苏,徐州,221002 刊 名:徐州医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XUZHOU 年,卷(期):2010 30(3) 分类号:Q782 R512.6+2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HBx基因   腺病毒载体  

乙肝肝炎病毒 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5-0639-01

中图分类号:R 512.6+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76

1.病例介绍

患者,女,39岁,因“发现左乳肿物伴乳头溢液6月余”于2008年12月9日入院行乳腺肿物切除,病理提示浸润性导管癌,遂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于2009年1月8日、1月31日、2月21日、3月14日行TAC(吡柔比星140 mg、紫杉醇300 mg)方案化疗4个疗程,4次化疗前后测肝功能均正常。患者第4次化疗结束后逐渐出现乏力、食欲下降、厌油、尿黄,测肝功能:TB 20.6 μmol/l;ALT 1015 U/L;AST 681 U/L。患者16年前曾于体检时发现乙肝病毒感染,监测肝功能正常。术前查HBsAg、PreS1阴性。肝功能异常后复查HBV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仍提示HBsAb、HBeAb、HBcAb阳性,余阴性;HBVDNA 2.77E3 IU/ml。查甲肝、丙肝、戊肝、丁肝、庚肝、巨细胞病毒、EB病毒抗体均阴性。予护肝、降酶治疗,并加用拉米夫定抑制病毒复制,患者症状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性药物化疗期间或结束后常出现HBV的再激活,轻者表现为无症状的自限性肝炎,重者出现急性肝衰竭而死亡。故临床上对于因其他疾病而接受化疗、免疫抑制剂(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HBsAg阳性患者,即使其HBVDNA阴性和ALT正常,均建议治疗前1周开始服用核苷类似物预防性治疗。以往我们认为“乙肝三抗体阳性”、HBVDNA阴性的人,体内不存在乙肝病毒复制,对肝脏无损伤,不需要治疗。但本例患者在进行化疗后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导致肝脏受损,提示我们要重新认识“乙肝三抗体阳性”。笔者认为,持续的“乙肝三抗体阳性”形成的机制主要有:①乙肝病毒S区基因突变,HBsAg突变株再感染,这种自然发生S区基因突变株可以引起免疫逃逸,使病情持续;②乙肝病毒X区基因突变,从而抑制X蛋白的转录活性及对病毒增强因子和启动因子作用,影响HBsAg的表达;③在血清HBsAg转化后肝细胞内仍可能存在HBVDNA持续低水平复制,HBsAg呈低水平表达,而用常规办法难以检出;④由于HBsAb主要清除细胞外的病毒颗粒,而细胞内的病毒颗粒则需要靠特异性细胞免疫完成,部分病人的细胞免疫始终处于较低水平;⑤C区的变异与HBcAb持续阳性有关。张春蕾等[1]对16例HBsAg阴性患者行肝脏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免疫组化阳性者6例。因此,此类患者化疗前可行肝脏穿刺病理检查,了解肝细胞内是否有病毒表达,对于免疫组化阳性者应在化疗前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法行肝穿刺者,化疗过程中及化疗后应定期检查肝功能、HBVM、HBVDNA,如HBVDNA滴度上升,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避免发生肝损伤。

参考文献

[1]张春蕾,吴新鹏.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1,12(6):367.

(收稿日期:2009-08-30 修回日期:2009-10-03)

乙肝肝炎病毒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例于院外口服核苷类似物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后出现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5例, 诊断均符合2010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联合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 (1) 符合诊断标准; (2) 院外口服核苷类似物的服药时间大于1年; (3)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曾使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激素等治疗方法的患者; (2) 合并心、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 (3) 合并其他甲型、丙型等肝炎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4) 近6个月内应用干扰素或胸腺肽等免疫调节剂治疗的患者。对照组38例患者中, 男22例, 女16例;年龄33~59岁, 平均 (42.5±6.8) 岁;乙型肝炎病程2~11年, 平均 (4.7±1.3) 年。观察组35例患者中, 男19例, 女16例;年龄31~57岁, 平均 (43.1±6.7) ;乙型肝炎病程3~9年, 平均 (4.6±1.5)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利胆、退黄治疗, 并且给予营养支持, 不加用其他核苷类口服抗病毒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分散片 (生产厂家: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19) 进行治疗, 口服, 0.5 mg/d;两组均连续治疗24周。疗程结束时, 比较两组治疗后死亡率、HBV-DNA阴转率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 (alanine transaminase, ALT) 、血清总胆红素 (serum total bilirubin, T-BILI) 、白蛋白 (albumin, ALB) 等肝功能指标变化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rothrombin activity, PTA) 。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死亡率和HBV-DNA阴转率比较

治疗24周后, 对照组出现7例死亡, 其中3例因肝衰竭死亡, 2例因肝腹水死亡, 2例因合并消化道出血死亡, 死亡率为18.42%;观察组有1例患者病情加重, 出现肝衰竭死亡, 死亡率为2.86%,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523, P=0.036) 。对照组HBV-DNA阴转15例, 阴转率为39.47%;观察组HBV-DNA阴转31例, 阴转率为88.57%;对照组HBV-DNA阴转率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6.408, P=0.000) 。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LB、TBIL、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的ALT、TBIL均明显高于观察组, 而ALB、PTA均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HBV感染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统计结果显示, 世界范围内超过3亿人已经感染HBV, 而我国HBV感染率达57%, 并且由于HBV的持续存在和高病毒载量, 肝炎不断进展, 导致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发生, 严重威胁者患者的生命安全[5,6]。抗病毒治疗可延缓组织疾病进展, 减少和防止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并发症的发生[7,8], 目前抗HBV的药物包括两大类, 即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而核苷 (酸) 类似物由于使用方便、吸收好、副作用等特点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但是在乙型肝炎的常规治疗中, 因为疗程长、患者的耐受性逐渐降低, 会对核苷 (酸) 类似物产生耐药性, 使得HBV产生耐药性突变, 病毒大量复制, 诱发肝脏严重损害, 出现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加重疾病的发展, 使得临床上对于出现耐药性导致的慢性重型肝炎是否继续接受抗病毒治疗一直存有争议[2]。

本研究资料结果显示, 观察组死亡率2.8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2%, HBV-DNA阴转率88.5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4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对于出现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继续使用核苷类似物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HBV-DNA阴转率, 考虑可能是由于在慢性重型肝炎阶段, 抗病毒药物使病毒无法再组装新的病毒个体, 从源头上阻止了乙肝病毒的进一步侵袭, 终止了病毒在患者肝内的循环感染有关。另外, 在肝功能损伤程度的评价指标中, PTA和血清胆红素是评价重型肝炎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LB、TBIL、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ALT、TBIL均明显高于观察组, 而ALB、PTA均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继续使用核苷类似物可有效地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生化功能提高, 并改善其肝组织。文献[9-10]报道, 单独使用恩替卡韦, 随着患者服用该药物的时间越来越长, 体内病毒的耐药变异将逐渐增加, 而联合应用核苷类似物药物, 患者交叉耐药不明显, 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对于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 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HBV-DNA阴转率, 促进肝脏生化功能提高,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例于院外口服核苷类似物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后出现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保肝、减黄、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死亡率、HBV-DNA阴转率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 (ALT) 、血清总胆红素 (T-BILI) 、白蛋白 (ALB)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等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 观察组死亡率2.8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2% (字2=4.523, P=0.036) , HBV-DNA阴转率88.5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47% (字2=16.408, P=0.000) 。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LB、TBIL、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的ALT、TBIL均明显高于观察组, 而ALB、PTA均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 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HBV-DNA阴转率, 促进肝脏生化功能提高,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乙肝病毒耐药,慢性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罗超, 任娟, 高惠, 等.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9例临床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 2010, 16 (5) :4-6.

[2]宗小玲.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27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9 (2) :124.

[3]李梵, 王慧芬, 徐东平.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与重型肝炎/肝衰竭发生的关系[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8, 11 (3) :203-206.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12 (24) :881-891.

[5]Fung S K, Chae H B, Fontana R J, et al.Virologic response and resistance to adefovi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J Hepato, 2006, 44 (2) :283-290.

[6]邵蓉蓉.64例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 2011, 24 (7) :3247.

[7]俞杨, 邬兰, 焦杰, 等.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对病毒表面抗原编码区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2) :1518-1520.

[8]刘铁梅, 王涵, 李梓萌.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A1896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0) :1971-1974.

[9]徐丽, 吴晓燕, 闫慧梅, 等.阿德福韦酯联合和络舒肝片对核苷类似物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治疗的效果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7 (3) :516.

乙肝肝炎病毒 篇5

虽然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情较稳定,但是临床上还有不少的患者出现病情爆发的现象,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需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的控制病情恶化,那么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病的症状有哪些?

深圳肝病医院专家指出: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病的症状有很多,比如肝区不适、隐隐作痛、乏力、食欲不佳、厌油、腹泻。偶尔会有低热,严重时可能出现黄疸、浮肿、腹胀等。这往往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情恶化的征兆,需要及时到正规肝病医院检查治疗,如果患者忽视这些症状,任由病情发展,那慢慢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会恶化为肝硬化肝癌等。

对于那些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也不要大意,不要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症状就说明病情较轻,一定要3-6个月做一次详细的检查,以便能及时发现病情异常及时治疗。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检查和治疗一定要选择大型正规的肝病专科医院,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深圳肝病医院是深圳最好的肝病医院,其拥有高水准、高标准的检验科,配备国际先进的乙肝诊疗设备,肝病的各项检查都十分精确。且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专家会根据慢性肝病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控制病情的需要,同时参考患者的经济和用药习惯给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针对性地对肝病患者复发的情况进行治疗。

另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避免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病的。只要乙肝病毒携带者注意定期检查和保养,那完全可以达到终身不发病,也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当心乙肝病毒“变脸” 篇6

HBV变异既然普遍存在,为何近年方引起人们的重视呢?这是因为,自1999年起国内广泛采用拉米夫定(LAM,贺普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后,近年在随访中才发现了不少YMDD点突变,其中以甲硫氨酸(M)为异亮氨酸(I)或缬氨酸(V)所替代,形成了YI(V)DD变异。变异后的HBV对LAM的敏感性显著降低,病人体内原已被抑制的病毒可再活动,外周血HBV-DNA可由阴性转为阳性,谷氨酸转氨酶(ALT)也可明显升高,甚至出现黄疸。这一临床表现如果系一过性的,之后,并发生血清HBe转换(抗-Hbe阳性),少数人的变异病毒甚至也被清除了,提示这种病毒变异后的肝炎活动,系细胞毒性T细胞(CTL)对变异毒株所感染的肝细胞的免疫损伤;如果是持续异常,并逐渐加重,则应警惕免疫过度损伤,发生急性肝衰竭,因此肝硬化患者或老年人更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

发生了YMDD变异后是否能继续应用LAM治疗?目前医学界认为:如果病人的临床状况较稳定,即使ALT有波动,HBV-DNA又阳转,仍应继续服LAM,这样可继续抑制尚未变异的毒株复制;但若出现肝功能失代偿的现象,则应停用LAM,并予积极护肝治疗,或可加用泛昔洛韦(丽珠风,FCV)治疗:每次500毫克,每日3次口服。虽说FCV与LAM有交叉耐药性,两者都可发生L526M或V519L突变,但YMDD变异株对FCV仍然敏感,LAM与FCV同时发生双重耐药并不多见。

乙肝肝炎病毒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入选资料完整的初治结核患者1404例, 其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182例。初治结核病患者中合并乙型肝炎患病率为13.0%, e抗原阳性患者52例, e抗原阴性患者123例, 7例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查。其中男134例, 女48例, 男女比例为2.8∶1。年龄16.6~81.1 (37.4±13.9) 岁。菌阳患者124例 (68.1%) , 菌阴58例 (31.9%) 。

1.1.1 病例入选标准

2008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在我所进行抗结核治疗的初治结核病人。 (1) 诊断和治疗方案参照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治疗方案:2HRZE (S) /4HR;间歇或每日疗法。 (2) 抗结核治疗前和治疗后定期行肝功能复查。

1.1.2 剔除标准:

(1) 治疗前肝功能异常; (2) 依从性差; (3) 合并除乙肝外的其他病毒性肝炎; (4) 未完成6个月的观察时间。

1.2 药物性肝炎诊断标准

1.2.1 诊断标准定义

参照国际药源性肝病委员会及我国学者的意见[1~3], (1) 治疗前肝功能正常; (2) 使用常规药量; (3) 有或无肝炎症状; (4) 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和/或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 (AST) 超过正常上限2倍, 伴或不伴有血清总胆红素 (TBIL) 异常 (正常值:ALT:37IU/L;AST:40I-U/L;TBIL:22.0umol/L) , (5) 停药后肝功能正常或明显好转。 (6) 排除发生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若实验室检测显示抗结核治疗后转氨酶高于正常上限定义为肝功能异常。

1.2.2 药物性肝炎的严重程度

(1) 轻度:ALT/AST增高正常上限的2倍 (<2ULN) 但小于3倍 (<2ULN) , TBIL无增高; (2) 中度:3ULN≤ALT/AST<5ULN或ULN<ALT/AST<3ULN伴ULN<TBIL<2ULN; (3) 重度:5ULN≤ALT/AST或ULN<ALT/AST<5ULN伴2ULN≤TBIL。

1.3 观察方法

所以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肝功能和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 在治疗强化期每2w复查一次肝功能, 巩固期每2~4w复查一次, 有肝炎症状时立即检查, 至疗程结束。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连续型资料采用±s表达, 离散型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 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合并乙肝的结核病患者发生肝损伤的情况

在182例患者中发生肝功能异常的106例 (58.2%) , 确诊为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药物性肝炎50例, 发生率为27.5%, 其中轻度肝炎24例、占48.0%;中度肝炎20例, 占40.0%;重度肝炎6例, 占12.0%。不同年龄段、性别、乙肝标志物患者发生肝损伤的情况见附表。

在e抗原阳性患者中药物性肝炎发生率为32.7%, 虽然高于e抗原阴性患者, 但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

2.2 药物性肝炎发生的时间及相关肝炎临床症状

药物性肝炎发生在抗结核治疗后7~192 (77.4±60.5) d。34例 (68.0%) 发生在90d内。发生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时仅8例 (16.0%) 患者出现肝炎相关的临床症状, 其中恶心、呕吐和纳差是最常见的症状。

2.3 发生肝损伤后的处理及其转归

6例 (12.0%) 患者需要调整用药并联合护肝治疗, 10例 (20.0%) 全部停药, 26例 (52.0%) 在继续原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护肝治疗, 4例 (8.0%) 维持原治疗方案, 4例 (8.0%) 患者因完成疗程停药。50例肝损害患者中34例 (68%) 经处理后肝功能正常或好转, 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为7~124 (48.3±33.5) d。无改变10例, 失访4例, 病情恶化2例 (死亡1例) 。

3 讨论

肝损伤是抗结核治疗中发生的最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在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中更容易发生。我国是乙肝大国, 据全国流调显示, 1~59岁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由于肝脏潜在的炎症和损伤, 导致乙肝病毒感染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后易发生肝脏损害[3~6], 甚至是中重度的损伤。

我们发现结核病患者合并乙肝的患病率为13.0%。以国际标准作为界定, 研究发现:乙肝合并感染的结核病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的比率是27.5%, 较之国内研究为低, 且与性别、年龄、e抗原是否阳性无关。但由于转氨酶升高的程度与肝毒性的严重性之间尚无确切的关系[2], 即使轻度的肝功能异常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了便于早期发现药物的肝毒性, 如果将治疗前肝功能正常, 治疗后出现转氨酶升高即定义为肝损伤, 则本研究中发现182例患者中有106 (58.2%) 发生肝损伤, 与多数研究结果类似[5,7]。

本研究发现在发生药物性肝炎时仅8例患者表现出相关的肝炎症状, 发生频率最高的是纳差、恶心、呕吐。中重度肝损伤并未显示出更多的患者出现临床肝炎症状。因此患者一旦出现纳差、恶心、呕吐时, 我们需要立刻想到肝损害[8], 及时行实验室肝功能检查和临床评估。同时还应定期规律地复查, 避免在已经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基础上继续用药而导致肝衰竭引起死亡。

当发生药物肝毒性后, 除了停药和一般支持治疗, 常没有更好的处理措施[8], 这往往会影响患者的规则治疗及优选药物的使用, 导致治疗中断和依从性下降, 诱发耐药。本研究发现发生肝炎后, 约3成的患者需要调整治疗, 20%的患者需全部停药。虽然大部分病人最终经过积极处理肝功能可以得到好转, 但肝功能的恢复时间也常需要1个多月, 甚至更长, 这对结核病的治疗都是非常不利的。

由于合并乙肝的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药物性肝炎的比率较高, 而且伴随临床症状的比例低, 临床医师应予重视, 根据危险因素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规律复查肝功能, 保障抗结核治疗的连贯性, 避免由于中断药物使用而诱发耐药性的产生。但乙肝病毒感染是否能作为结核病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的强有力的预测指标[6],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摘要:目的 分析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结核病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的临床情况。方法 对182例合并乙肝的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重感染的患者中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害的发生率为27.5%。34例 (68%) 发生在前3个月内。8例患者出现相关肝炎症状, 其中纳差、恶心、呕吐症状最常见。16例 (32%) 需要停药或修改方案, 34例 (68%) 患者经过积极治疗肝功能正常或好转。结论 合并乙肝的结核病患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炎。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结核,乙肝病毒,肝损伤

参考文献

[1]D覫ssing M, Wilcke JTR, Askgaard DS, et al.Liver injury during a 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an 11-year study[J].Tubercle Lung Dis, 1996, 77 (4) :335-340.

[2]郭英江, 崔德健.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8, 21 (5) :308-309.

[3]李慧敏, 吕慧玲, 魏以新.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炎108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08, 20 (11) :863-865.

[4]Lee B H, Koh WJ, Choi MS, et al.Inactiv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carrier state and hepatotoxicity during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J].Chest, 2005, 127 (4) :1304-1311.

[5]李进升, 王福生, 陈宇.短程化疗中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对肝功能影响及处理[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5) :628-629.

[6]De Castro L, Do Brasil PE, Monteiro TP, et al.Ca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predict tuberculosis treatment liver toxicity?Development of a preliminary prediction rule[J].Int J Tuberc Lung Dis, 2010, 14 (3) :332-340.

[7]葛宗成, 涂雄文, 宋近春等.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抗结核化疗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7, 10 (3) :179-180.

乙肝肝炎病毒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当地医院初次产前检查HBs Ag阳性孕妇157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1~38 (28.16±5.61) 岁, 初中及以下10例, 高中或中专109例, 大学及以上38例。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孕妇对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程度, 制定“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知识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个人资料、乙肝相关知识和特殊情况三方面内容, 调查前选取10名HBs Ag阳性孕妇进行预调查, 通过调查内容反馈, 进一步完善调查表后定稿, 本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与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相互配合, 向孕妇发放调查问卷, 发放自制小册子以供孕妇了解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专业术语, 定时回收调查问卷, 嘱咐被调查者独立完成, 不得查阅资料, 不得彼此对照、参考及交流, 确保填写完整性和真实性, 但不透露和暗示正确答案, 匿名形式调查, 资料严格保密。

1.3 检测方法

采集126例HBs Ag阳性孕妇所分娩的婴幼儿静脉血液标本, 血清分离后-20℃保存, 检查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和乙肝表面抗体 (HBs Ab) , HBs Ag、HBs A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万泰公司,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共发放157份调查问卷, 其中收回填写完整的调查问卷126分, 回收率为80.25%。88.10%“孕妇产检必须检查HBV”、“HBV可以预防”知晓率明显高于“HBV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知晓率、“慢性HBV感染与肝硬化、肝癌有关系和”正规HBV疫苗需接种三针”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程度与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的关系

HBV预防相关知识知晓患者婴幼儿HBs Ag携带率显著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对分娩新生儿按0、1、6个月方案实施乙肝疫苗接种, 乙肝病毒携带者所分娩新生儿出生12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有助于预防婴幼儿乙肝病毒感染[4,5]。相关文献显示,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核心抗原阴性孕妇分娩新生儿保护率为99.71%~100%, 而对乙肝核心抗原阴性孕妇分娩新生儿保护率为85%~95%[6]。但临床应用预防措施尚存在不足之处, 导致乙肝母婴传播效果下降, 医护人员和孕妇对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欠缺是导致娩出新生儿HBV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7]。

本研究针对HBs Ag阳性孕妇对HBV传播方式、与HBV携带者吃饭、握手等普通接触会传染、HBV可以预防、慢性HBV感染与肝硬化和肝癌有关系、正规HBV疫苗需接种三针、我国目前给全部新生儿免费接种HBV疫苗和孕妇产检必须检查HBV等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对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 对上述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的HBs Ag阳性孕妇分娩婴幼儿HBs Ag携带率显著降低, 揭示了不同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孕妇对新生儿HBV感染率影响显著。造成不同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对阻断母婴传播效果差异的最重要原因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知识欠缺, 导致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等预防措施落实程度不完善[8]。因此, 提高HBs 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在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提高乙型肝炎病毒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有助于降低分娩婴幼儿HBs Ag携带率, 改善乙肝母婴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晓芳.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9) :62, 66.

[2]潘会明, 任群慧, 陈宏平, 等.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3) :484-485.

[3]宋莉.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成效、挑战与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 2013, (8) :675-676.

[4]徐秀琴, 曹东.2011年平罗县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效果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 (11) :1217-1218.

[5]郑鹏远, 唐芙爱, 卢高峰, 等.慢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和治疗策略的建议[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7, 15 (1) :1-6.

[6]孙卓菱.孕妇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7 (12) :85-86.

[7]杨翠丽, 焦瑞芬, 王斯, 等.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中的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 2009, 31 (4) :431-432.

乙肝肝炎病毒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乙肝病毒感染或携带的8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26~42岁。所有产妇均经血乙肝病毒检测,根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乙肝的诊断标准确诊[4]。患者的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正常,无其他并发症。其中,84例足月产,2例早产。

1.2 研究分组

根据产妇HBV血清标志物分为大三阳组(A组)、小三阳组(B组)和双抗阳性组(C组)三组:A组23例患者(26.7%),患者血液检测显示HBs Ag、HBe Ag和HBc Ab三者均为阳性;B组34例患者(39.5%),患者血液检测显示HBs Ag、HBe Ab和HBc Ab三者均为阳性;C组29例患者(33.7%),患者血液检测显示HBe Ab和HBc Ab阳性。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方法

1.3.1. 1 产妇外周血的收集

抽取3 ml的产妇静脉血注入试管,静置60 min。之后,以3 000 r/min的速率进行离心,约20 min后分离血清。将分离后的血清直接或保存在≥-20℃的冰箱内,待HBV-M和HBV-DNA检测。

1.3.1. 2 乳汁的收集

产妇分娩3~5 d分泌初乳后,嘱产妇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干净乳头,并对乳头进行消毒处理。对产妇乳房进行轻柔按摩,待乳腺管畅通后轻压乳晕,使乳汁流出。用清洁干燥的试管收集3~5 ml乳汁。以3 000 r/min的速率进行离心,约10 min后取中层乳清,直接或保存在≥-20℃的冰箱内,待HBV-M和HBV-DNA检测。

1.3.2 标本检测方法

HBV-DNA采用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LineGene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和上海安亭GL-20G-Ⅱ高速冷冻离心机,HBV-DNA试剂为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提供,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母体乙肝五项均采用ELISA方法,安图PHOMO全自动酶标仪,试剂由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妇血清免疫学指标与乳汁HBV-DNA阳性的关系

对三组HBV携带产妇乳汁中HBV-DNA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A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最高,达78.3%,B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为29.4%,C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为10.3%。3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6.74,P<0.001)。见表1。

2.2 产妇血清HBV-DNA病毒载量与乳汁HBV-DNA阳性的关系

本研究中,86例产妇血清的HBV-DNA病毒载量≤500copies/ml25例,占29.1%;HBV-DNA病毒载量介于500~106 copies/ml18例,占20.9%,HBV-DNA病毒载量≥106 copies/ml 43例,占50.0%。

对三组产妇血清HBV-DNA病毒载量中HBV-DNA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HBV-DNA≥106 copies/ml时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最高,达18.6%。三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8.82,P<0.01)。见表2。

3 讨论

母乳是婴儿获取营养成分和免疫物质的重要方法,是婴儿的天然食品。但是,对于感染HBV的乳母来说,母乳喂养是增加婴儿感染HBV的一种途径。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乙肝高发的重要原因。

HBV母婴传播主要有宫内感染、产道感染和产后感染3个途径,其中,产后感染的主要介质是母乳[5]。有研究指出,HBV携带的产妇的乳汁中能够检出HBV-DNA,表明母乳喂养可能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6]。有研究[7]通过乳母血清HBV指标进行判定,指出HBs Ag阳性与HBe Ag、抗-HBc Ig M或HBc Ag并存时,乳汁有一定的传染性,不宜哺乳。另外,早期的母乳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存在HBV-DNA在母乳中整合和复制为HBV的可能性。当婴儿口腔、咽、食道、胃、肠道等任何一处消化道黏膜发生炎性水肿、渗出时,母乳中的HBV则能够通过毛细血管网进入婴儿血液循环,引起HBV感染。

HBV-DNA是HBV基因组成和复制的模板,因此,乳汁中检出HBV-DNA阳性直接地反映了乳汁中病毒存在的状态,是HBV感染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其传染性的重要依据[8]。有研究称[9],乳汁中HBV-DNA的检出与血清HBe Ag阳性并不完全一致,部分HBe Ag阴性产妇乳汁中仍能检出HBV-DNA。HBs Ag和HBe Ag双阳性的母亲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的可能性高达90%;仅HBs Ag阳性的母亲,新生儿有40%~70%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10]。

本文对孕妇血清免疫学指标与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大三阳组的HBV-DNA阳性率最高,双抗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最低,经检验大三阳组的产妇乳汁中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小三阳组和双抗阳性组。可见,乳母血清中乙肝感染程度与乳汁中HBV-DN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乳母血清中乙肝感染程度越高则乳汁中HBV-DNA阳性率越高。

通过对产妇血清中HBV-DNA病毒载量水平与乳汁HBV-DNA阳性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HBV-DNA≥106copies/ml时,乳汁HBV-DNA才有阳性检出。这与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8]。有学者采用ELISA法测定产妇血清和乳汁中的HBs Ag和HBe Ag滴度,指出高滴度HBe Ag携带者母乳含有HBV-DNA,而低滴度含量很小[11]。

但也有研究认为母乳中HBV-DNA的含量显著低于血清中的浓度,胎儿宫内和产时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机会显著高于乳汁传播[12]。且一般在乳母的乳头皲裂出血或婴儿有消化道黏膜破损时,HBV阳性乳母才能将HBV病毒通过乳汁传染给婴儿[1]。

乙肝肝炎病毒 篇10

1 一般资料

1.1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30例, 其中男70例, 女60例, 年龄17~60岁, 平均35岁, 病程7个月~5年, 平均2.9年;对照组130例, 其中男68例, 女62例, 年龄18~60岁, 平均36岁, 病程6个月~5年, 平均3.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乏力, 纳差, 口苦, 尿黄, 目黄, 肤黄, 肝区隐痛或右上腹不适, 肝区叩痛或压痛, 肝功能检查丙氨酸转氨酶 (ALT) 升高至正常值2倍以上, 总胆红素异常, 血清免疫标记物查两对半示大三阳或小三阳。

排除标准为ALT升高至正常值2倍以下, 排除药物, 中毒等引起的ALT升高, 血清免疫学标记物未示大三阳或小三阳, 孕妇或哺乳患者不纳入。

1.3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新药疗效综合评价标准。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 肝脾肿大消失或回缩, 肝区无明显压痛和叩痛, 肝功能恢复正常, Hbe Ag.HBV-DVA转阴持续1年以上, 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肝脾肿大回缩, 肝区无明显压痛, 肝功能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乙肝病毒标志物无变化;有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和消失, 肝脾肿大回缩或稳定不变, 肝功能检查指标中的ALT, AST, SB下降50%以上;无效: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检查无改变。

1.4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中药乙肝合剂 (黄芪30 g, 党参15 g, 白术10 g, 茵陈15 g, 丹参10 g, 白花蛇舌草20 g, 大黄10 g, 绞股蓝15 g, 女贞子15 g, 栀子15 g, 蚤休10 g, 半边莲10 g, 五味子20 g) 每日一剂, 分两次煎服, 每次约200 ml, 对照组给予复方益肝灵4片口服, 3次/d, 肝泰乐0.1 g, 口服, 3次/d;维生素C, 维生素B1, 口服, 剂量按说明书, 两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70例 (53.85%) 有效50例 (38.46%) 无效10例 (7.69%) 总有效率 (92.31%) ;对照组显效30例 (23.08%) 有效55例 (42.31%) 无效45例 (34.62%) 总有效率 (65.38%) 。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 (P<0.01) ,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微循环障碍是乙型肝炎的主要病机, 肝纤维化的形成是乙型肝炎向慢性转化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多因湿热疫毒之邪蕴结不解, 深入血分, 日久导致脏腑, 阴阳, 气血失调和虚损, 即所谓久病必虚, 郁久必淤者, 故病情多缠绵难愈。其病机属正虚邪恋, 虚实错杂。基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这个特点, 临床治疗以扶正祛邪并用。乙肝合剂方中黄芪.党参.女贞子补气养血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白术健脾渗湿以助运化,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半边莲.蚤休.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 能直接抑制和杀死乙肝病毒;绞股蓝具有增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保肝作用;丹参能促进坏死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改善肝微循环和增加肝实质血流供应而抗肝纤维化形成, 并具有抑制乙肝病毒作用。五味子具有抗肝脏损伤.降酶等作用。诸药配伍, 达到保肝护肝.增强免疫功能, 抑制乙肝病毒的目的, 对于改善肝功能方面亦取得较满意效果。

乙肝病毒携带不是健康携带 篇11

乙肝病毒携带者一段时期内肝功能良好,临床上不出现肝病症状,过去称为“健康”带毒者。但确切地讲此种称谓并不科学,且易误导人们失去警惕,任凭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以至久后发展成肝硬化乃至肝癌,此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传染科主任骆抗先教授的一项著名研究——3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肝活检的病理研究。统计数据表明,肝脏无病理改变的仅占10%,有轻微病变的占40%,发生慢性肝炎的占40%,肝炎比较严重且仍在发展的占10%。

那么,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什么没有发生肝病症状呢?这是因为肝脏功能还未达到失代偿的地步。从动物实验可以得知,切除动物五分之四的健康肝组织,只留下五分之一,该动物还可以正常活下去。在人体情况也类似,慢性肝炎患者最初由于还有一部分健康肝组织能够代偿维持正常的肝功能,因此临床上不出现肝病症状(肝病症状是由于肝功能不全引起酌)。但是,如果肝组织炎症、肝内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变化不断发展,当病人的肝组织没有多少好的成分了,肝功能失去代偿,消化不良、水肿、腹水等肝病症状就出现了。

骆抗先教授上述研究,给人们一个重要启示:乙肝病毒携带者并非健康携带,而是一种潜伏的“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这一新概念,已为世界肝病专家公认为现代肝病研究最重要的理论突破之一。为此奉劝乙肝病毒携带者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早请肝病专科的医师诊疗,以期阻断病情(主要是肝内的病理变化)的发展。

那么,乙肝病毒携带应该怎样治疗呢?一般应针对两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即针对乙肝病毒和针对乙肝病毒引起的病理变化。

针对乙肝病毒,目前比较有效的疗法有两种。一、扶植患者的免疫功能,克服其免疫耐性。所谓免疫耐性,就是说乙肝病毒长期携带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不起什么免疫反应,因而也就不能克制乙肝病毒。这时,专科医师常采用乙肝疫苗+各种佐剂,以及其他免疫调节剂,以激发患者机体内的免疫功能活跃起来对付乙肝病毒。二、抗病毒药物,应选择对乙肝病毒有作用的药物。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干扰素、拉米夫丁、博尔泰力等。以上疗法和药物,患者应通过肝病专科医师的诊察并遵照医嘱使用。

抗乙肝病毒的治疗是本病的关键所在。但是为了防止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尚应配合其他中西医结合疗法。目前通用的是博尔泰力及潘生力等活血化淤、软坚、滋阴等方药。博尔泰力是“九五”攻关成果,它不仅对抗病毒有作用,对于抗纤维化作用也很明显,因而也用来防治早期肝硬化。

乙肝病毒携带的治疗过程中,为观察疗效和了解病情变化,我们还必须定期作一些相应检验,在此,主要是作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即:HBVDNA)定量试验的检查,同时复查乙肝病毒的血清标志物(通常检查的是乙肝五项指标),必要时还应复查肝功能。何时查为好呢?治疗前要全查,治疗后每三至六个月查一次,这样更便于专科医生调整方药,制定疗程,至于其他检查项目,如B超、肝活检等,则可根据病情临时确定。

上述检查项目,主要是用于指导治疗措施的参考。患者切不可因某项结果不如意,片面理解而妄加猜测。而要通过肝病专科医生的正确诊断,进行及时的、合理的、正规的治疗。

乙型肝炎乙肝五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篇12

1 HBsAg

HBsAg在血清中检查出是乙型肝炎的诊断指标之一。HBsAg出现2~8周后血清谷丙转氨酶开始升高, 继而出现临床症状, 故对阳性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

HBV感染后, 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 但在血中可能检出HBsAg, 这类人通常称为HBsAg携带者, 持续携带HBsAg时间为数年、数十年不等, 甚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少数人在平衡打破之后, 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甚至肝硬化、肝癌。HBsAg不仅存在于血液中, 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 如唾液、乳汁、汗液、泪液、尿液、鼻咽分泌物、精液等。血清HBsAg仅为HBV感染的标志, 不能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2 抗-HBs

抗-HBs在血清中检出提示HBV感染后康复或接种乙肝疫苗后已有免疫力。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处于恢复期时, 随着HBsAg的逐步消失, 血清中出现抗-HBs, 其为一种中和抗体, 以HbsAg为疫苗免疫人体而产生, 对HBV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如查出抗-HBs阳性结果, 就表示不会再感染乙型肝炎了。

3 HBeAg

HBeAg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 一般血清中HBeAg阳性者, HBsAg亦为阳性。HBeAg是HBV复制活跃的血清学指标, 血清中HBeAg阳性说明传染性强。急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eAg持续阳性时间≥3个月, 则有疾病慢性化倾向。在急、慢性乙型肝炎中, HBeAg持续存在与持续性肝损害有关, 这是HBV处于活动期的标志, 预后多不良。

4 抗-HBe

血清中HBeAg转阴后, 可出现抗-HBe, 两者同时阳性较少见, 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 传染性差, 但不表示没有传染性。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 HBeAg的消失, 抗-HBe的出现, 表示传染性弱, 预后良好;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Be阳性, 表示为HBV处于非活动期, 预后良好。

5 抗-HBc

血清中检出抗-HBc, 表示HBV隐形携带者, 有既往感染史, 无传染性。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 其在血清中呈低滴度且与抗-HBs同时存在, 是既往感染的指标, 当血液中同时检出HBsAg、HbeAg、抗-HBc时, 临床上称为“大三阳”;当血液中同时检出HBsAg、抗-HBc、抗-HBe时, 临床上称为“小三阳”, 仅代表病毒复制的程度, 而不反映病情的轻重。对确诊是乙肝大 (小) 三阳的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也应检查肝功能和乙肝五项, 如果乙肝五项全阴性, 应立即按照0、1、6方案注射乙肝疫苗加以预防。对确诊是乙肝大 (小) 三阳的患者应定期做以下检查: (1) 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清总蛋白、血氨、甲胎蛋白等, 以判断肝脏有无炎症损害等, 同时为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 (2) 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 (HBV-DNA) 检测:HBV-DNA定量检测指标降低是乙肝转阴的前奏, 也是康复最为关键的一步, 只有HBV-DNA定量指标降低, 病毒的复制繁殖才会停止, 乙肝的治疗才有希望, 是判断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3) B型超声等影像学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 可以得知肝脏有无炎症损害, 是否发生了肝纤维化, 对诊断早期肝硬化和肝癌有重要帮助。类似的检查还有还有肝纤维化四项和肝活检。 (4) 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对诊断早期肝癌具有重要意义, 在B型超声尚无法确诊时, 甲胎蛋白往往已经异常性升高。但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还有很多, 要注意加以鉴别。

肝脏是沉默的器官, 部分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还能保持肝功能正常, 且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因此乙肝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检查, 以判断疗效和疾病进展情况, 同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预防病情复发。

上一篇:服务应用探析下一篇:改进型Smith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