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精选12篇)
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 篇1
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我院采用凯西莱对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治疗,同时采用甘草酸二胺作双盲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代写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27例。诊断按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进行。其中甲型肝炎11例、戊型肝炎9例、乙型肝炎78例、丙型肝炎24例、庚型肝炎3例(均为合并乙型肝炎感染,未引入乙型肝炎计算)。双盲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共65例,男50例、女15例,年龄(31±10)岁;对照组共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31±8)岁。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凯西莱0.2 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4周。对照组用甘草酸二胺0.15 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方法与疗程同治疗组。两组中根据病情辅以护肝、利胆、利尿,纠正电解质紊乱,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症状: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肝区不适、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等;②体征: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腹部压痛、腹水等;③化验:肝功能(ALT、AST、A/G、r-GT、AKp、TSB)、HBVM(治疗前、后进行比较);④8周时检测白蛋白含量。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胆汁酸、白蛋白均正常[1];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明显好转,体征明显改善;未愈:以上指标均有异常改变,临床症状加重,无变化或死亡。
2 结 果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见表1。
*
3 讨 论
本文急性肝炎两组治愈率均为100%,提示凯西莱起到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正常的确切疗效,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验证其保肝护肝,阻止肝细胞坏死,降低慢性肝炎转氨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肝炎后肝硬化、亚重肝、慢重肝时,肝细胞损伤严重,早期使用凯西莱,对阻止亚重肝、慢重肝的病情有利[2],促进肝细胞有序性再生,全面恢复肝功能,有助于提高重型肝炎的生存率。
使用凯西莱后改善了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pT恢复正常,两组8周时白蛋白恢复正常者分别为62.1%、23.1%,差异极显著(p<0.01),提示凯西莱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通过刺激DNA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提高白蛋白水平,加快白蛋白复常的作用,凝血机制的改善可认为除促进肝细胞再生外,亦与凝血因子生成增加有关。HBsAg及抗HBc治疗前后比较无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程峰涛,李铎,蔡敏.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意义.中华消化杂志,1998,18(2)∶92
2,唐望先,杜荔菁,张文英,等.硫普罗宁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肝损害保护作用.中华肝脏病杂志,1997,(5)∶52~53
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8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中男40例, 女8例, 年龄20~51岁, 平均35岁。①血清抗HCV阳性。②血清HCV-RNA阳性。③确诊为丙型肝炎时间超过6个月;其中3例曾接受过α-INF治疗, 因疗效差、反应大、不能耐受等停止治疗3个月以上。④排除甲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抗HAVIgM阴性, HBsAg阴性。
1.2 临床表现
慢性丙肝急性发作, 突然发作, 抗-HCV阳性, 谷丙转氨酶在500单位左右, 伴有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纳差, 未出现黄疸, 肝脏肿大等症状。有3例伴有乏力、纳差等轻度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
1.3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丙型肝炎惟一有效的是抗病毒治疗, 即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其半衰期较长, 每周1次给药即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复合IFN 9 μg相当于普通IFNα3 mU。PEG-IFNa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 均优于单用IFNα。
2结果
急性丙型肝炎50%-8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重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 约80%5年内发展成肝硬化, 少部分可转为HCC, 病死率高达45%。中度慢性肝炎预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慢性丙型肝炎预后较乙型肝炎好。重型肝炎预后不良, 病死率50%~70%。年龄较小、治疗及时、无并发症者病死率较低。急性重型肝炎存活者, 远期预后较好多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者多数转为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最高, 可达80%以上, 存活者病情可多次反复。淤胆型肝炎急性者预后较好, 一般都能康复。慢性者预后较差, 容易发展成胆汁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静止性肝硬化可较长时间维持生命。活动性肝硬化预后不良。
3讨论
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必须考虑到病毒因素 (准种的多样性) 、宿主因素 (感染年龄、感染持续时间、性别、HBV/HIV协同感染) 和外界因素的综合作用。肝脏损害以及HCV感染的自限或迁延是病毒一宿主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 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 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 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IFN-α就被发现具有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IFN-α能够显著快速地降低血清HCV RNA水平, 并能够获得较为持续的病毒学反应。然而, 单一IFN-α治疗6个月只能获得6%~12%的应答率, 12个月时的应答率也仅为16%~20%。与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 (利巴韦林) 联合用药是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一个突破,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持续应答率, 约35%~40%。
目前, 尚没有特异性的预防HCV疫苗以及抗HCV药物[2]。当前的标准治疗是以干扰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 但限于其较低的病毒学应答率以及不良反应较大等原因, 并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抗病毒效果。未来的联合疗法可能包括免疫调节制剂和直接针对HCV复制机制的抗病毒复制制剂。新型抗HCV药物主要包括如下四类:免疫调节剂, 目前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 其贫血发生率较病毒唑低, 但SVR亦较病毒唑低, 可望用于不能耐受病毒唑者;酶抑制剂, HCV NS3/4A丝氨酸蛋白酶和NS5B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新型抗 HCV药物研究较为理想的作用靶位, HCV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IRES) 具有独特的功能结构, 同时也是研究新型抗HCV药物的靶位之一, 目前已经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有VX-950、R1479、AG-021541及NM283等;新型干扰素制剂, 如清蛋白干扰素由于具有较PEG-IFN更高的生物利用度, 显示出更强的抗病毒作用, 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摘要: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流行, 病情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30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中血清HCV-RNA转阴12例。结论 以干扰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 但限于其较低的病毒学应答率以及不良反应较大等原因, 并未取得较为理想的抗病毒效果。
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
参考文献
中医如何分型治疗病毒性肝炎 篇3
1.湿热蕴蒸型病毒性肝炎:该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表现为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纳呆厌油、恶心呕吐、胁痛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肝脏肿大、触痛明显、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此型病毒性肝炎多属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该型病毒性肝炎应坚持清热利湿、泻火解毒的原则,可选用茵陈蒿汤合并龙胆泻肝汤加减。其方药组成是:茵陈18克,泽泻、车前子(包煎)各15克,栀子、猪苓、茯苓各12克,生大黄、黄连、黄芩、黄柏各9克,木通、龙胆草、甘草各6克。将上药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完。患者恶心呕吐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姜竹茹、姜半夏各9克。患者发热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田基黄、垂盆草各30克。患者纳呆厌油、恶心呕吐、苔黄腻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苍术12克,滑石30克。
2.脾虚湿阻型病毒性肝炎:该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表现为疲乏无力、肢体困倦、胁下隐痛、饮食减少、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腻、脉缓。此型病毒性肝炎多属于慢性迁延性或活动性肝炎。治疗该型病毒性肝炎应坚持益气健脾、理气祛湿的原则,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合并二陈汤加减。其方药组成是:扁豆、山药、谷芽、麦芽各15克,党参、白术、茯苓、猪苓各12克,川楝子10克,半夏9克,厚朴、木香、陈皮、甘草各6克,砂仁3克。将上药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完。患者若有畏寒肢冷、五更泄泻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附子6克,干姜2克。患者若有下肢浮肿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桂枝5克,泽泻12克。
3.肝脾不和型病毒性肝炎:该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表现为神情抑郁、胁肋胀满或疼痛、喜叹息、烦躁易怒、脘痞腹胀、嗳气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此型病毒性肝炎多属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或慢性迁延性肝炎。治疗该型病毒性肝炎应坚持疏肝理气、健脾和中的原则,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并四君子汤加减。其方药组成是:薏苡仁、党参、白术、茯苓、半夏各12克,枳实、香附、白芍各9克,柴胡、厚朴、川芎、甘草各6克。将上药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完。患者恶心呕吐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姜竹茹9克。患者纳呆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谷麦芽15克,神曲9克,鸡内金6克。患者大便溏薄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山药、扁豆各15克。
4.肝肾阴亏型病毒性肝炎:该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表现为右胁隐痛、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双目昏花、齿衄鼻衄、口干唇燥、手足心热、面红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此型病毒性肝炎多属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该型病毒性肝炎应坚持益肾补虚、柔肝养阴的原则,可选用一贯煎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白芍15克,生地、熟地、枸杞子、沙参、麦冬、制首乌、山茱萸各12克,当归、川楝子各9克,甘草6克。将上药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完。患者眩晕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天麻6克。患者耳鸣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石菖蒲12克。患者双目昏花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青箱子、决明子各9克。患者口干唇燥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鲜芦根30克。
5.气血瘀滞型病毒性肝炎:该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表现为胸脘胀闷、嗳气恶心、胁下有积块、胁肋胀痛或刺痛、手掌色红、颈臂有蛛丝赤缕、鼻衄齿衄、面唇晦滞、舌质黯红、脉细涩。此型病毒性肝炎多属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迁延性肝炎。治疗该型病毒性肝炎应坚持行气消滞、活血化瘀的原则,可选用隔下逐瘀汤加减。其方药组成是:丹参、枳壳、党参各15克,香附12克,五灵脂(包煎)、当归、川芎、桃仁、赤芍、延胡索、川楝子、白术、茯苓各9克,红花、甘草各6克。将上药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完。患者胁下的积块若较大,可在此方中加入牡蛎、穿山甲各15克。患者鼻衄、齿衄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白茅根30克,茜草炭9克。
6.疫毒炽盛型病毒性肝炎:该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表现为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颜色鲜明如金、高热烦渴、胁肋胀痛、纳少呕吐、嗜睡、神昏谵语、极度疲乏、口鼻出血、便血、小便深黄、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或细数。此型病毒性肝炎多属于重症肝炎。治疗该型病毒性肝炎应坚持清营凉血、解毒利湿的原则,可选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其方药组成是:水牛角片、白茅根各30克,茵陈、丹参各15克,栀子、黄芩、生地、玄参、丹皮、赤芍、紫草各12克,生大黄、金银花、连翘各9克,黄连、生甘草各6克。将上药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完。患者若有高热狂躁、神昏谵语、肝臭的症状,可在服用此方的同时服用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每次服用3克,每日服1~3次。患者若有手足抽搐的症状,可在服用此方的同时服用羚羊角粉,每次服用0.3克,每日服2次。患者若有腹水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车前草15克,陈葫芦、虫笋各9克。
7.肝胆郁热型病毒性肝炎:该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表现为面目及全身肌肤发黄、黄色鲜明、持续不解、胁痛及背、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纳呆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此型病毒性肝炎多属于瘀胆型肝炎。治疗该型病毒性肝炎应坚持疏肝利胆、清热导滞的原则,可选用三金汤合并茵陈蒿汤加减。其方药组成是:金钱草、茵陈各30克,车前子(包煎)、丹参、枳壳各15克,茯苓、海金砂、郁金各12克,延胡索、栀子、大黄、黄芩各9克,鸡内金、本通、甘草各6克。将上药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完。患者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柴胡6克。患者恶心呕吐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姜竹茹9克。患者纳呆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薏苡仁15克,党参、白术各12克。■
抗病毒治疗工作经验总结 篇4
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开展,为今后工作的深入普及积累了经验。全球基金在三轮、四轮及RCC项目期间安排了约5530万美元的经费用于药品的采购与管理、耐药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等工作,有力的支持推动了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开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项目省共同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充分满足基层实际工作需要。各项目地区通过全球基金的支持,在抗病毒治疗药品的需求预测和管理、病人治疗与随访管理和依从性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积累和总结了大量工作经验与活动开展模式,如“湖北省抗病毒治疗药品需求预测模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升级改造试点”,“针对现有治疗药物的耐药监测”等。这些工作活动为提高当地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的需求预测和管理能力,推广适宜的病人治疗与随访模式和依从性教育形式,促进全国抗病毒治疗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
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 篇5
基础医学院08级临床本科 姬泽萱 2008065256
1提出的问题: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和展望 P:乙型肝炎患者
I:中医,西医,中西医联合治疗途径 C:无
O:对慢性乙肝的作用 2检索方法
打开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首页,进入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标准检索,主题搜索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搜索结果六千多条,再在结果中搜索2008-2010文献,选定其中五篇。再进入万方医学网,搜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从搜索结果中选定其中五篇文献。3评价文献
评价的文献是《干扰素对58例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1)真实性 本篇的目的是研究干扰素对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如何,收治的58例乙型肝炎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l0次全国病毒件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而不是为了试验而凑的数。
(2)重要性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目前人类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是全球性未得到解决的健康问题。因此,研究它更好的治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3)严谨性 在试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试验原理来做,没有逃避出现的问题。严格按照统计学标准计算试验结果,在保肝对症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抗乙肝病毒治疗乙型肝炎在HBVDNA阴转、HBeAg阴转、肝功恢复方面和单纯保肝对症治疗比较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适用性 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引言: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目前人类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部分甚至会演变为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目前,我国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1.2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有3500万人。慢乙肝在中西医均为疑难症乙型病毒性肝炎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对于本病,中西医界都进行过不少积极的探索和讨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全球性未得到解决的健康问题。所幸的是近年来在乙肝的诊治方面的进展,似乎呈加速度的趋势,显示了人类可以攻克乙肝的希望。寻示新的治疗方法,仍是摆在全球传染病医生与肝病科医生面前的重大课题,而采用中西医治疗不适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就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现状和展望作一综述。1 西医治疗
西医认为慢性乙肝系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主要经输血、注射和母婴、密切的生活和性接触传播。一般认为HBV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而是通过宿主的免疫应答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1.1 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干扰素主要通过诱导人体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或分子,干扰HBVmRNA的形成和转录,达到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已有10多年历史,它是目前抑制乙型肝炎复制最有效、最有希望的药物【2】。拉米夫定作为第一个获批准的口服抗HBV药物,其问世推动了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进程,标志着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入核苷类似物治疗时代【4】。目前还有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泛昔洛韦和单磷酸阿糖腺苷等用于临床慢乙肝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上单用一种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容易反跳和肝功能波动等。不少学者使用不同抗病毒药联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彭军等【7】将63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3组: 干扰素组18例、拉米夫定组21例和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组24例(联合治疗组), 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表示干扰素α与拉米夫定联合应用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二者具有明显的抑制病毒复制的协同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2 免疫调节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存在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和免疫耐受以及免疫调节功能异常,目前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只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不能在人体内彻底清除,因此停药复发率较高。而免疫抑制剂既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还可以识别和破坏乙肝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予以清除。但其应用缺乏针对性,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疗效有限,尚有待进一步研究【9】。1.3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将治疗性基因导入发生病变的细胞内,以替补突变基因的功能或封闭异常基因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的基因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基因策略、反义寡核苷酸、核糖核酸酶、干扰蛋白和DNA疫苗治疗等【4】。2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湿热毒邪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正气虚弱、脾胃功能受损是发病的主要病机,肝郁血瘀是病理变化的核心【10】。中医固然要辨证论治,但近年来多从中医单方及单味药角度评价乙肝疗效【9】。2.1 中医单方治疗
林怀德【5】等观察门诊病历120例,以珍珠珍珠荃茂汤(白花蛇舌草159,叶下珠巧g,黄茂3鲍,郁金159,虎杖159,苦参巧g,丹参309,仙灵脾15g)为基础方治疗慢性肝炎。治疗组药物以清水600ml浸泡30分钟后,以中火煎煮为150ml,上午温服,药渣加清水400ml,复煎为120ml,下午温服,每日一剂。疗程结束后,基本痊愈率为50%,总有效率为81.6%。说明珍珠苓芪汤对于改善气虚毒蕴证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和改善肝功能方面作用显著。
王高力【8】等人等观察门诊病历32例,以护肝活血汤(茵陈20g、田基黄20g、赤芍30g、当归10g、丹参15g、郁金15g、生黄蔑15g、白术20g、猪荃15g、构祀子15g、青皮10g、板兰根20g、陈皮10g、生甘草6g)治疗慢性肝炎。以传统中药煎法,上药水煎2次,共取药汁5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日1剂,每周6剂,停1天,总疗程8周。疗程结束后2例慢性肝炎应用护肝活血汤二个月后,显效14例,占43.7%,总有效率为843%。表明护肝活血汤有明显的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以降酶和消除黄疽效果最著,且稳定,对于改善备清蛋白含量,纠正血球蛋白比值等方面也都有确切的疗效。2.2 单味药治疗 我国传统中草药中有许多单味中草药对HBsAg有体外抑制作用,如叶下珠、虎杖、赤芍、大黄、板蓝根等。部分中药如当归、人参、黄芪、柴胡等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激活巨噬细胞、激活自然杀伤细胞、激活T、B细胞以及诱生细胞因子。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叶下珠抗乙肝病毒的作用【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除了选用疗效肯定的西药抗病毒治疗外,同时加用中草药治疗,既可以提高抗病毒疗效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证,改善肝功能,同时又有起到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中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1】。近年来临床报道中西医联合治疗慢乙肝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疗效明显高于单用西药组。孙晓平【6】等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8例,对照组: 单用拉米夫定(葛兰素威康公司生产, 每片 1 0 0 r a g)100mg,每天1 次,口服。治疗3 个月为1 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中药物, 药物组成: 柴胡 8 g , 当归、白芍、丹参、郁金、白术各10g,鸡骨草、垂盆草各 15g。纳差苔腻者加陈皮、鸡内金、炒二芽各 10g;舌红少苔、口干不欲饮者加沙参15g,麦冬、枸杞子各10g;黄疸呕恶者加茵陈30g,黄芩、半夏各10g,黄连6g;口苦便结者加熟大黄、槟榔、枳实各10g;胁痛喜叹息者加香附、延胡索、川楝子各 10g。每日 1 剂,水煎, 早晚各服1 次,每次100~200mL。2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治疗组44 例经过治疗后,显效31 例,有效11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44 例中,显效14 例,有效18 例,无效12 例,总有效率为72.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总有效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黄国栋【3】等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4例,对照组:单纯服用托米呋啶片.每日1次,每次100 mg,13服:可加服肝泰乐片和维生素C。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用中药治疗。方用:柴胡、白芍、虎杖、板蓝根、紫草、佛手、郁金、鸡内金各10 g,百花蛇舌草、黄芪各30 g,炒白术、赤芍、桑寄生各15 g,丹参20 g。煎药取汁300 mL,2次/d,早晚分服。两组组均3 mo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采用统计学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4 展望
由于目前尚无一种完全有效的药物抑制和杀灭病毒。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除了选用疗效肯定的西药抗病毒外,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也有广阔的前景,在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抗肝纤维化、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对机体的免疫调控作用,不仅有益于慢性乙肝,对原发性肝癌也是重要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从现阶段来看,临床上广泛应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引进循证医学的方法,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甘露醇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分析 篇6
作者:杨娜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沛县 221600)
【摘要】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甘露醇不同用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甘露醇1~2次/d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20例给予甘露醇1次/4~8 h静脉滴注治疗,余治疗相同。观察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两组在头痛呕吐消失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治疗中1次/4~8 h应用甘露醇能取得良好疗效 。
【关键词】 甘露醇;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性反应,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重者可出现惊厥、昏迷,若不能及时、恰当地给予治疗可导致严重或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1]。我科在病毒性脑炎治疗中采用不同甘露醇用法,取得不同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用1月~12月我科住院确诊的病毒性脑炎患者40例,均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2]。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均予抗感染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1~2次/d,治疗组予甘露醇1次/4~8 h静脉滴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及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2.1 疗效:治疗组在缓解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5例出现局部疼痛刺激,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性反应,发病机制为大量病毒对脑组织的直接入侵,破坏和免疫损害导致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其病理表现为脑膜、脑实质广泛性出血、水肿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多呈弥漫分布。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急性期正确的支持对症治疗是保证病情顺利恢复降低病残率的关键,其中控制脑水肿和降颅压尤为重要[1]。
甘露醇是最常用的`降颅压药物,其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①通过血浆渗透压升高及利尿作用实现:其经静脉注射后迅速进入细胞外液,使细胞外液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 ,绝大部分(97%)经肾小球迅速滤过,造成高渗透压,阻碍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1 g甘露醇可产生渗透浓度为5.5 mOsm/L注射100 g甘露醇可使2 000 ml细胞内水转移至细胞外。由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形成了血-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水分从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移向血循环,由肾脏排出,使细胞内外液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目的;同时它能扩张肾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从而产生利尿作用。②甘露醇具有减少脑脊液分泌和增加其再吸收的作用,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进而降低颅内压。③甘露醇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能较快清除羟自由基,减轻神经功能损害。④甘露醇是钙离子通道拮抗剂。⑤甘露醇可短暂增加血容量,增加颅内灌注,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的微循环。由此可见,甘露醇的脱水原理是利用其在血管内外形成的渗透梯度来进行脱水,其降颅内压作用于静脉滴注后15 min内出现,达峰时间为30~60 min,维持3~8 h,但3 h后可出现颅内压反跳。利尿作用于静脉滴注后1 h出现,维持3 h。 因此目前倾向于每4小时用药1次,从每8小时用药1次直接停用,而不是逐渐过渡,更不主张1次/d给药。
目前尚有一些基层医院在治疗病毒性脑炎过程中采用甘露醇1~2次/d应用的方法。从甘露醇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均可以看出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本研究结表明,应用甘露醇1次/4~8 h治疗病毒性脑炎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临床注意。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05-407.
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重症肝炎79例, 亚急性重症肝炎57例, 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1995年5月 (北京) 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 (试行) 标准。男98例, 女38例, 年龄5~71 (平均43.2) 岁, 均在发病1周后入院, 全年均有发病。全部病例抗HAV-Ig M均为阳性, 其中5例HBV-M阳性, 抗-HCV、抗-HEVIg G、抗-CMV均阴性。采用ELISA法, 试剂盒由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1.2 临床表现
本组起病急, 起病初均有发热和明显的乏力、纳差, 伴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腹胀等, 所以病历均有深度黄疸, 发病前均有在外就餐及疲劳史。肝性脑病I~Ⅱ级16例, Ⅲ~Ⅳ级7例, 昏迷1~7d, 肝浊音界缩小72例, 有出血倾向38例, 腹水36例。T B I L 1 7 1~256umol/L者55例, 256~342umol/L者53例, >342umol/L者28例。TC<2.2mmol/L18例, PTA40%~60%者19例, 20%~40%者13例, <20%者6例, 血清白蛋白<309/L者36例。
2 结果
本组入院后经积极护肝、支持等综合治疗, 痊愈118例, 好转10例, 死亡8例, 死亡率8.82%, 死亡病例中TC均<2.2mmol/L。其中低钠75例, 消化道出血3例, 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12例。治愈的118例中均为在综合护肝早期即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及干扰素者。对128例存活者出院后l年作肝功能随访, 无1例复发。
3 讨论
重症肝炎患者如早期有严重的病毒血症表现, 并有黄疸、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肝脏进行性缩小, 且PTA明显下降 (<40%) , 出现胆-胆分离、胆-酶分离, 则死亡率高。尤其是PTA<20%、TC持续低于2.2mmol/L, 血清钠<120mmol/L者。因此应在早期进行抢救治疗, 如休息、利胆、支持、促进肝细胞再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治疗过程中如有腹水, 不必严格限钠饮食, 如血钠<120mmol/L, 加之过多限钠, 致钠泵受损, 易使病情加重;另外, 即使患者血钾不低, 亦需注意补钾。
重症肝炎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起病后未得到及时休息和治疗; (2) 经济条件差, 精神负担过重, 使病情急剧加重。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频繁呕吐, 提示有重症肝炎的可能, 治疗上要特别注意, 尤其要重视支持疗法 (如白蛋白、血浆等) ;如肝炎患者注射部位有瘀斑, 说明有出血倾向, 需及时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 补充凝血因子。
由于甲肝病毒感染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故在我国, 15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最容易患甲型肝炎, 至成年时, 患甲型肝炎者减少, 老年人更少。本组甲肝发病年龄呈增大趋势, 中老年发病者, 黄疸发生率高, 消退慢, 且重型肝炎发生率高, 并发症多, 易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病死率高。这与老年人肝实质细胞及肝血流量减少, 生理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衰退, 致肝脏各项代谢功能下降, 肝脏的纤维组织不断增加有关。
甲肝感染对儿童损害较轻, 有的只是隐性感染抗体转阳, 对成人则较重, 造成暴发性肝炎的是极少数, 一般<1%。由于甲型肝炎引起的暴发性肝衰竭的预后, 通常比由乙型肝炎或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预后要好。但是在暴发性肝衰竭发生后, 有时还存在着甲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性复制。根据干扰素在细胞培养物中能消除持续性甲型肝炎感染的效能, 作者用干扰素对9例由甲型肝炎引起的暴发性肝衰竭和2例急性重症甲型肝炎伴持续性肝衰竭病人进行了治疗。9例暴发性肝衰竭病人都有亚急型病程, 在肝炎发病后10d~8周内出现肝昏迷, 提示预后较差。而急性重症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水平仅是正常值的40%, 且有融合性肝坏死发生, 提示有暴发性肝衰竭的危重发展。11例患者Ig M抗-HAV中止指数均在4以上。尽管为患者提供了肝脏支持疗法, 但仍未发现肝功能有自发恢复的迹象, 于是在肝炎发病后的第10~63天开始用α-干扰素治疗, 采用逐减冲击疗法 (即开始用量大, 而后逐渐减量) [3], 分别使用干扰素18-81剂后, 9例患者凝血酶原水平从接受干扰素治疗前的18~40%升高到57~76%。对急性重症甲型肝炎患者给予干扰素治疗, 有可能会控制向暴发性肝衰竭发展。
摘要:回顾分析我院于2000年1月以来收治的136例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经过, 总结出加强休息、利胆、支持、促进肝细胞再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干扰素逐渐冲击治疗等是提高重症甲型肝炎存活率的关键。.
关键词:甲型病毒性肝炎,重症,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中华肝胆病杂志.2008:324~329.
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 篇8
研究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如序贯治疗(先用一种口服抗病毒药物,在病毒可能发生耐药变异前加用干扰素,然后停服口服抗病毒药物)与口服拉米夫定相比,可明显降低病毒耐药基因突变的频率;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抗病毒治疗优化方案,可延缓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病程进展。提出了常用人工肝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及应用方案,使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半年及1年存活率分别提高ll和13个百分点。采用复方活血化瘀中药治疗,使得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明显减轻。筛选出6个对各类肝病更直接、有效、合理诊断意义的组合,化验费用将有望下降……
专家指出,上述研究成果建立了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规范及疗效评价、预测系统,有助于规范用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节省医疗费用。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离子治疗癌症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最先进的放疗方法之一。兰州军区总医院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联手攻关,经过大量基础实验,终于成功解决了重离子束治疗恶性肿瘤的剂量标准、剂量控制等多项技术难题,最近成功地为4名浅层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重离子束临床治疗。
据了解,这4位患者分别患鼻前庭癌、乳腺癌胸壁转移复发、右肺癌皮下转移、腹壁纤维肉瘤浅层癌。兰州军区总医院放疗科利用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能量为800MeV/u的碳离子束,对这4位患者进行了一个疗程的放射治疗。疗程结束时,4名患者的肿瘤体积比治疗前平均缩小了60%-80%。填补了国内重离子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空白。
兰州军区总医院放疗科主任李荷介绍,与传统的放射治疗手段相比,重离子束治疗浅层恶性肿瘤具有对正常组织损伤小、靶区肿瘤细胞杀灭彻底的特点。兰州军区总医院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这项研究,标志着我国继美国、德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个利用重离子柬治疗恶性肿瘤的国家。
重离子束治疗恶性肿瘤
激光打孔长期缓解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心病人常见的临床症状。北京安贞医院经过5年多的随访研究得出结论,激光打孔具有缓解重症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长期疗效。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64%。
激光打孔的原理是利用激光的瞬时汽化作用,改善缺血心肌的“营养”,减轻心绞痛症状。到本世纪初,全世界已累计激光打孔手术超过5000例,但迄今为止,尚缺乏对术后远期疗效的跟踪研究。北京安贞医院屈正等人通过门诊复查、问卷调查和电话访问等形式,对1997年一2000年接受激光打孔治疗的94名重症冠心病患者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半。结果发现,心绞痛改善1级或1级以上的患者占68.6%,改善2级或2级以上的占45.1%,没有改善的占25.5%;术后1年、3年和5年心绞痛级别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改善,心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后5年半累计死亡34例,主要死因为心衰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术后心绞痛改善不明显和因心血管事件死亡者,术前有心梗史的比例较多。统计举分析结果显示,激光打孔术后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7%、69%和64%,较未进行激光打孔的患者有明显升高。
脊髓损伤的治疗目前仍是世界性的难题。最近,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成功地完成了国内首例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完全横断性损伤,使患者的功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据悉,该患者因刀刺伤致胸6、7脊髓损伤并完全截瘫。受伤3周后才转入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骨外科就诊。体格检查显示,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完全消失,大小便失禁。医生从患者髂骨抽取骨髓细胞,进行分离纯化。然后将分离出的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脊髓断端和周围。术后,患者的截瘫平面较手术前下降了约15厘米,肛门会阴及双下肢出现了胀麻感。这些迹像表明,患者曾经被切断的脊髓组织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功能恢复。
据经治医生廖文博士、王聪教授介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成年人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种原始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为多种细胞,如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骨软骨组织等。自体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最佳时间为伤后9天左右。该患者接受手术时已是受伤后一个月左右,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能恢复到目前状况已属十分理想。
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 篇9
猪圆环病毒病与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的治疗与体会
(一)基本情况据场主介绍,该猪场原有仔猪50头、母猪10头、育肥猪80多头.今年3月15日,从外地购进仔猪20头,母猪5头,公猪2头.3月17日,该场仔猪陆续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发热、喘气、腹泻等症状,后期衰竭死亡.
作 者:王红 史扬 于彦辉 徐本全 庄桂玉 作者单位:胶南市畜牧兽医局,山东胶南,2666400刊 名:兽医导刊英文刊名:VETERINARY ORIENTATION年,卷(期):2009“”(10)分类号:S8关键词:
护理查房病毒性肝炎李珍 篇10
查房内容:肝炎病人的护理
查房形式:教学查房 查房地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护士 查房时间:
护士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现在请责任护士介绍患者的病情。
李珍:53床梁兵,43岁,男性,反复乏力,尿黄,上腹部不适13年,再发1月余。于2015年1月16日步行入院,患者神志清楚食欲差,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查T36.2P76次/分R18次/分BP126/65mmhg B超示肝硬化 右肾结石 前列腺钙化灶。既往有病毒性肝炎乙型数年,否认长期饮酒史及药物过敏史和输血史。入院诊断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生化检测:肝功能:ALT68.8U/L,AST5.8U/L,TBA27.1mmol/h胆红素正常,血糖 肾功能 电解质 心肌酶胆碱酯酶正常,凝血功能 血常规 尿常规 AFP CEA 甲功三项正常。
护士长:责任护士已经介绍患者的病情,谁来说说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田佩:临床分型:① 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② 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③ 重型肝炎(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慢性重型)④ 淤胆型肝炎⑤ 肝炎肝硬化
护士长:乙型肝炎传播途径有哪些?
陈凡:1、血液、血制品传播
2、医源性传播 :注射、手术 ,采血、拔牙,内窥镜检查 预防接种 针刺、纹身、各种医疗器具、工作人员的3、母婴传播 : 围产期、分娩新生儿接触或吸吞入含HBV的母血、羊水、或分泌物。宫内感染(<10%),母乳、体液或密切接触而传播。4、接触传播:唾液传播、牙刷、洗澡刷子、剃须刀。性传播 尤其男性同性恋传播HBV。尿液、鼻液、汗液和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护士长:肝炎的早期症状及表现有哪些?
曹菲: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没有饥饿感;厌吃油腻食物,如果进食便会引起恶心、呕吐,活动后易感疲倦。早期症状类似感冒,如:发烧、体虚、恶心、呕吐、肌肉痛、头昏、头痛、腹痛、而且通常有黄疽。而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乏力,尿黄,食欲下降。
护士长: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陈春花:(1)指导病人及其家属有关疾病传播的知识。(2)甲、戊型肝炎病毒主要从粪便中排出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污染手、饮水、食物、食具等经消化道传染。(3)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吸消毒不严的注射器的针头传染,也可通过性传染。(4)丙型肝炎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染。(5)告诉病人肝炎是病毒性感染,充足的休息、营养、预防并发症是治疗各型肝炎的主要方法。6)向病人介绍需要接受隔离及隔离的方法,以取得配合,防止疾病传播。(7)建议病人以后避免献血,因为肝炎病人即使痊愈也可能携带病毒。(8)告诉病人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及治疗康复所需的时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使其了解复发并不常见。
护士长:症状护理有哪些?
王琳:症状护理
一、恶心呕吐:首先应保持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心理刺激;协助病人釆取坐位,如病情不允许,可釆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边,避免呕吐物误呛入呼吸道;呕吐后做好洗漱工作,保持舒适;呕吐频繁者可暂时禁食,予静脉补液及补充营养;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有无因呕吐引起的水电解质失衡。
二、黄疸、瘙痒:保持皮肤完整性,每天可用温水清洗或擦洗;选择清洁。柔软吸水性强的布制衣裤,减轻皮肤瘙痒;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肤。合理饮食,卧床休息,有黄疸者戒烟酒。
三、发热:降低体温,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加强基础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尽量减少病人的不适。足量的热量和水分,以保证电解质平衡。定时测体温,了解发热的原因,诱因及发热的伴随症状。观察有无因体液丧失而出现的低血容量症状,特别是药物降温后病人大量出汗,易发生虚脱。给予安慰,解除病人的顾虑,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
四、意识障碍:保持安静的环境,病室温、湿度适宜。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卧位。颅内压增高者宜取头高脚低位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予氧疗以防脑缺氧。加强病情的动态观察,定时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对光反射,危重病人应设专人护理,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皮肤护理、排便排尿护理。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营养供给。注意病人安全,使用安全床栏。护士长:心理护理有哪些?
阳港:多与病人交谈疾病的治疗及愈合,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护士长:健康宣教有哪些?
侯玲琳:饮食指导:
1、急性肝炎:多为甲型、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通过手、水和食物这三种方式,生活中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贝壳类要煮熟吃,不能生吃。
2、慢性肝炎:主要为乙型、丙型肝炎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随访病情,坚持按医嘱用药。应避免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饮酒、精神刺激等因素,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也增加肝脏负担。用药指导: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消毒隔离指导:做好体液消化道隔离,病人的碗筷单独使用消毒处理。休息活动指导:应多卧床休息,适当运动以不累为宜。安全指导:避免坠床跌倒安全护理,保持床单位的干燥整洁。
护士长:现存和潜在的并发症有哪些?
谭叶玲:1舒适的改变:与腹胀不适有关,2营养失调:与食欲减退有关,3活动无耐力:与肝功能减退,消化吸收障碍有关。4焦虑:与患者知识缺乏,治疗时间漫长有关。5知识缺乏:与文化背景等有关。6潜在并发症:猝死出血水电解质紊乱,与肝功能受伤血小板降低有关。7有皮肤完整性受伤的危害:与胆红素水平增高有关。
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 篇11
【关键词】 中药;拉米夫定;乙型病毒性肝炎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sex hepatitis joint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68 ca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our viral hepatit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ive treatment group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lamivudine treatment, give the control group lamivudine treatment alone.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ll the symptoms and signs are obvious improve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94.1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0.59%) (P < 0.05). Conclusion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 is combined protect liver, antivirus, adjust the immune function,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overall effect. It is worth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Lamivudine; Viral hepatitis b
引言
近年来,西医多采用抗炎保肝、抗病毒、抗纤维化、免疫调节等综合措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药物选用与疗效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西药在改善肝功能、抗乙肝病毒方面有着确切的疗效,而中医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炎保肝等作用。因此,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的前景,通过对我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研究,形成如下报告。
1 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HBV-DNA阳性;HBsAg、HBeAg阳性;无黄疸。其中,男5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42.52岁;平均治疗时间为30.55d。
2 方法
首先,治疗方法。给予治疗组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在给予患者拉米夫定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治疗。药物组成为垂盆草、鸡骨草各15g,白术、郁金、丹参、白芍、当归各10g,柴胡8g。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各服1次,100~200ml每次;1个疗程为2周,一共须要治疗3个疗程。给予对照组拉米夫定单独治疗。100mg拉米夫定,口服,每天一次;一个疗程为3个月,治疗一个疗程。
3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症状体征均有明显的改善。經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5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
4 讨论
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抗病毒、调整机体免疫系统是必须的。西医认为侵入人体的乙型肝炎病毒,能够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并将病毒颗粒释放,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导致组织损伤,从而产生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发病过程中,机体免疫功能是否正常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机体免疫反应正常,就形成急性黄疽型肝炎。如果机体免疫亢进,过早、过多地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就会产生多余的免疫复合物,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从而形成亚急性重症肝炎。中医认为慢性乙肝的主要病因是脾胃素虚、肝郁久而伤脾、邪郁日久伤脾、脾胃亏虚等。
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药物。永久性去除HBeAg和减少HBV-DNA是抗病毒治疗有效的重要标志。拉米夫定是核苷类化合物,能够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能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快速降低或清除血清HBV-DBA。然而,拉米夫定没有较为理想的HBeAg转阴效果,而且单独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须要长期服药,一旦停药就容易复发。因此,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应加强中西医联合治疗,西药在改善肝功能、抗乙肝病毒方面有着确切的疗效,而中医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炎保肝等作用。中药结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明确中医药在不同病程中的不同作用目标,科学、规范用药,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袁今奇.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的认识与治疗对策[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 17(2):66.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志,.2006, 9(1):8-18.
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 篇12
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是改变疾病自然史, 改善预后,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根本措施。因此, 凡是适宜者均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 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抑制或清除病毒, 减轻炎症, 减少纤维化,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大量临床资料证明, 病毒性肝炎经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后, 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病毒载量明显下降, 病情好转或阻止了病情发展。
1 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和疗效判定
近10余年, 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发生了重大的进展, 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对病毒性肝炎患者以降酶保肝为主的治疗策略, 有数百万计的病毒性肝炎患者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而获益。因此, 对于活动性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并有病毒复制的患者, 强调以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为中心, 其他药物仅为辅助治疗。目前用于抗病毒治疗的公认、有效的药物有两类:一是各型常规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 (长效干扰素) ;二是核苷 (酸) 类 (常用的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 。抗病毒治疗的原则是如果患者比较年轻, 转氨酶水平比较高, HBe Ag阳性, DNA水平比较低, 希望短期抗病毒治疗能够结束, 患者可以选择干扰素治疗。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是口服的药, 比较方便, 药物都比较安全, 这些药降病毒的效果非常明显。
1.1 干扰素治疗及其疗效判定
荟萃分析表明, HBe Ag阳性患者经普通干扰素!治疗4~6个月后, HBV DNA转阴率为37%, HBe Ag转阴率为33%, HBs Ag转阴率为7.8%。HBe Ag阴性患者治疗结束时应答率为38%~90%, 但持久应答率平均仅为24%。普通干扰素疗程至少1年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 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2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 HBe Ag血清转换率为33%;每周1次长效干扰素治疗24周, HBe Ag血清转换率高于普通干扰素 (32%∶25%) , 长效干扰素 (派罗欣) 在我国已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疗效根据细胞免疫应答判定: (1) 联合应答, HBe Ag清除, HBV DNA检测限以下, ALT<1.5× (正常值上限) ; (2) 部分应答, 仅上述1~2项; (3) 无应答, 上述三项中未应答任何一项。
1.2 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
(1) 拉米夫定:口服100mg/d可明显抑制HBV DNA的水平, HBe Ag血清学转换率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前ALT水平较高者, 一般HBe Ag血清转换率也较高。长期治疗可减轻炎症, 降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率, 还可降低肝功失代偿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 患者发生病毒耐药的比例增高 (第4年为66%) , 从而限制其长期应用。部分病例在发生病毒耐药变异后出现病情加重, 少数甚至发生肝功失代偿。 (2) 阿德福韦:目前临床应用的阿德福韦酯是阿德福韦的前体, 在体内水解为阿德福韦发挥抗病毒作用。口服阿德福韦10mg/d可明显抑制HBV DNA复制。该药耐药发生率较拉米夫定低, 对拉米夫定耐药变异后治疗有效。 (3) 恩替卡韦:成人口服0.5mg/d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 疗效优于拉米夫定, 发生病毒变异者将剂量提高至1mg/d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对初治者治疗4年时的耐药发生率<1%, 对发生病毒变异患者治疗1年的耐药发生率为5.8%。 (4) 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疗效和耐药基本相同。接受核苷治疗的患者, 治疗时间至少1年以上。
核苷类药物的疗效评价标准: (1) 生物化学应答:完全应答是指2次监测ALT (间隔1个月) ;无应答指ALT未复常。值得注意的是评价生物化学应答时应排除其他药物或疾病的影响。 (2) 病毒血清学应答:完全应答是指HBe Ag/HBe Ab血清转换;部分应答是指HBe Ag阴转, 但未出现HBe Ab;无应答是指未达上述标准。对HBe Ag阴性的患者不进行病毒学评价。 (3) 病毒核酸应答:完全应答指HBV DNA<105拷贝/m L为完全应答。部分应答是在指未达到完全应答的标准, 但是, HBV DNA的载量下降2个对数级;无应答指未达上述标准。
2 抗病毒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
2.1 干扰素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
2.1.1 适应证
急性肝炎不是干扰素治疗的适应证。有以下特征者, 基础免疫水平常较高, 可获得较高疗效的预测指标: (1) 血清ALT>2× (正常值上限) , 且持续增高6个月, 反映基础免疫水平高; (2) 血清HBV DNA<105拷贝/m L (病毒水平低或载量相对较低) ; (3) 成年期感染 (后天感染即水平感染) ; (4) 女性; (5) 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较高, 获得良好应答机会较高。
2.1.2 禁忌证
(1)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干扰素不能用于任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2) 合并精神病尤其是抑郁症; (3) 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3.6×109/L或粒细胞<1.5×109/L或血小板<60×109/L; (4) 严重的肾脏或心脏疾病; (5) 血清ALT>10× (正常值上限) 或胆红素>51μmol/L; (6) 失代偿性肝硬化 (肝性脑病、腹水等并发症) ; (7) 器官移植。
2.1.3 不良反应
总的来讲不良反应较多, 但是只要及时处理, 罕见不良后果。 (1) 流感样症状:见于几乎所有的病例。发热常见于首2~3剂投药后4~8h, 体温可达38~39℃, 少见高热, 常伴畏寒、肌痛、乏力等, 发热常持续4~6h后自行缓解。发热较重的可物理降温或口服解热镇痛药, 继续治疗1~2周后大部分患者可以良好耐受。 (2) 消化道症状:主要包括非特异性的腹痛、腹泻、厌食、恶心, 常不影响继续治疗。 (3) 精神症状:注意力不集中, 嗜睡或失眠、情绪低落、焦躁、易发脾气、极个别病例可发生压抑和忧郁, 严重者可致自杀。 (4) 骨髓抑制:发生率25%~30%, 通常发生于疗程首2~3个月, 严重者可发生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症, 应强调每周复查血常规。若白细胞<2.0×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09/L或血小板<60×109/L, 可暂停一次干扰素, 或给予升白细胞药。
2.2 核苷 (酸) 类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
2.2.1 适应证
目前公认有病毒活跃复制和炎症活动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具有抗病毒治疗的指征。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适应核苷类药物治疗, 以下病情也为适应证: (1) 器官移植:各种免疫抑制状态; (2) 血清ALT>10× (正常值上限) 疗效更好; (3) 胆红素>10× (正常值上限) 、血细胞减少、失代偿期肝硬化; (4) 8岁以上儿童、夹杂自身免疫性疾病, 可在严密观察下应用; (5) 不能耐受干扰素治疗的。
2.2.2 禁忌证
(1) 对核苷类药物有过敏; (2) 受孕者; (3) 肾功能异常者。
2.2.3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见, 口干、过敏、皮疹、血小板下降等。要定期复查肾功, 有报道阿德福韦对肾功有轻微的影响。
3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和临床处理
3.1 HBV耐药
由于核苷类药物的使用, 慢性乙型肝炎的控制已有了显著改善。与干扰素相比, 核苷可以口服, 其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并且能够非常有效地控制HBV DNA复制。不过, 核苷停药后长期的病毒抑制并不能继续保持, 因此需要长期使用。但是, 长期使用核苷将使病毒对其耐药。耐药的出现通常会导致临床应答消失, 肝炎发作, 甚至危及生命。所以, 在核苷 (酸) 类治疗失败患者中耐药已成为最重要的因素。HBV耐药主要分为: (1) 原发性抗病毒失败或无应答是指在治疗的头6个月, 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能将HBV DNA减少1 log10 IU/m L以上。原发性治疗失败的重要性在于其与高耐药率有关。 (2) 继发性抗病毒治疗失败或病毒学突破是指治疗产生应答并依从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在间隔1个月的两次连续采样检测中, 血清HBV DNA水平自治疗中的最低点升高≥1 log10 IU/m L。临床或生化学突破是指开始治疗已达到正常水平的患者在治疗期间血清ALT水平升高。
3.2 临床处理
抗病毒耐药的临床处理分3个层次:一是耐药的预防很重要。要反对对表面抗原携带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滥用抗病毒药物, 特别是年轻的患者。因为滥用该药后, 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而且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耐药问题。另外, 为预防或减缓耐药的发生, 在临床中对初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首选恩替卡韦, 如果考虑经济条件因素可首选阿德福韦, 阿德福韦产生耐药就改用恩替卡韦。二是耐药的预测问题。病毒载量比较高、以前用过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有肝硬化基础、转氨酶水平不是很高的患者, 提示将来有可能耐药。再就是监测的问题, 所有接受核苷治疗的患者都应监测病毒耐药。测定血清HBV DNA水平是最好的随访和监测指标, 理想的频率应该是每月测定1次。如果排除依从性差的原因, 对已知病毒耐药突变的检测应该在发生病毒学突破时进行。及时发现病毒耐药并更换药物, 否则会危及生命。三是耐药的处理问题。拉米夫定上市比较早, 全国大概超过12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曾经用过拉米夫定, 所以其耐药后的处置最受关注。拉米夫定耐药后, 第一个办法是加用阿德福韦, 第二个办法是改用恩替卡韦, 第三个办法是换用干扰素。
参考文献
[1]姚光弼.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策略[J].肝脏, 2007, 12 (S1) :18-19.
[2]计焱焱.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况[J].肝脏, 2007, 12 (S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