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防治与护理

2024-05-26

病毒性肝炎防治与护理(共12篇)

病毒性肝炎防治与护理 篇1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隔离, 休息与活动, 饮食, 病情观察, 对症护理, 药物治疗的护理, 加强个人卫生, 心理护理。

1 治疗

1.1 急性肝炎

①休息:发病早期必须卧床休息, 至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后, 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以不引起疲劳及肝功能波动为度。在症状消失, 肝功能正常后, 再经1~3个月的休息观察, 可逐步恢复工作。但仍应定期复查1~2年。②营养:发病早期宜给易消化, 适合患者口味的清淡饮食, 但应注意含有适量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 并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若患者食欲不振, 进食过少, 可由静脉补充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食欲好转后, 应能给含有足够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适量脂肪的饮食, 不强调高糖低脂饮食, 不宜摄食过多。③药物治疗 1) 中药治疗。2) 抗病毒药物治疗-干扰素。3) 护肝药物-肝泰乐。

1.2 慢性肝炎

①休息 在病情活动期应适当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至静止期可从事轻工作;症状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达3个月以上者, 可恢复正常工作, 但应避免过劳, 且须定期复查。②营养应进高蛋白饮食;热量摄入不宜过高, 以防发生脂肪肝;也不宜食过量的糖, 以免导致糖尿病。③抗病毒药物治疗 干扰素;核苷类的药物。④中医中药治疗 活血化瘀药, 抗纤维化治疗。⑤免疫调控药物。⑥护肝药物 1) 维生素类:适量补充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2) 促进能量代谢的药物了, 促进蛋白质代谢的药物, 促进解毒的药物, 改善微循环的药物。3) 输注清蛋白或血浆。

1.3 重型肝炎的治疗

应及早采取合理的综合措施, 加强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纠正各种严重紊乱,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1) 支持疗法 1) 严格卧床休息、精心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 防止继发感染。2) 每日摄入热量维持。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应严格限制, 昏迷者禁食蛋白质。给予足量的维生素。可输入新鲜血浆、白蛋白或新鲜血。注意液体出入量平衡, 每日尿量一般以100 ml左右为宜。3) 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根据临床和血液化验以确定电解质的补充量。低钾者每日应补钾3 g以上, 低钠可酌予生理盐水, 不宜用高渗盐水纠正, 使用利尿剂时注意防止发生低钾血症及碱中毒。 (2) 促使肝细胞再生 G-I疗法或细胞生长因子。 (3) 防治并发症 1) 肝性脑病的防治 ①预防和治疗氨中毒: (a) 减少氨由肠道吸收 (b) 降低血氨 (c) 减少尿素分解产氨。②纠正氨基酸比例失衡 ③抗假神经传导介质。2) 脑水肿的防治 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的征象, 应及时静脉给予甘露醇及利尿剂。使用脱水剂时应注意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以及防止心脏功能不全。3) 防治出血 给予Vit·k1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或新鲜血浆滴注等。如有胃肠道大出血, 可给予新鲜全血静脉滴注, 胃黏膜糜烂或溃疡引起渗血者可予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口服。4) 防治肝肾综合征 注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如大量放腹水, 过度利尿, 消化道大出血导致引起的血容量逐降, 低钾血症, 重度黄疸、继发感染、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肾毒性药物的使用等。当出现少尿时, 可静脉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白蛋白或血浆等以扩充容量, 并可给予小剂量多巴胺静脉滴注以增进肾血流量。有条件者早期采用透析疗法。

2 预防

2.1 管理传染源

①按病原学进行传染病报告;②隔离和消毒。各型肝炎宜分室住院治疗。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③对儿童接触者管理;④献血员管理;⑤HBsAg携带者和管理。HBsAg携带者不能献血, 可照常工作和学习, 应注意个人卫生。不可从事饮食行业, 饮用水卫生管理及托幼工作。

2.2 切断传播途径

①加强饮食卫生管理, 水源保护、环境卫生管理以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提高个人卫生水平;②加强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 注射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漱洗用品及食具专用。接触患者后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切断母婴传播是预防重点, 对HBsAg阳性尤以HBeAg亦呈阳性的产妇所产婴儿, 出生后须迅即注射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及 (或) 乙型肝炎疫苗。

3 护理心得

充足的休息、营养、预防并发症是治疗各型肝炎的主要方法, 向患者介绍需要接受隔离及隔离的方法, 以取得配合, 防止疾病传播。建议患者以后避免献血, 因为肝炎患者即使痊愈也可能携带病毒。告诉患者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及治疗康复所需的时间, 并使其了解复发并不常见。

向患者说明营养与疾病的关系, 鼓励患者尽量多进食。了解患者既往的饮食习惯, 喜欢或厌恶的食物, 有无忌食, 以便针对性地向患者做饮食宣教。予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饮食, 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指导患者少食多餐, 以增加全天摄入量。恶心、呕吐严重者, 遵医嘱给患者在饭前使用止吐药。告诉患者不饮酒及含酒精饮料。遵医嘱静脉补充能量、维生素。

每周测体重1次。定期抽血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待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逐渐恢复活动。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卧床期间保证患者日常生活所需。

与患者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 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遵医嘱给予甘利欣、肝得健、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护肝药物。

病毒性肝炎防治与护理 篇2

文学与新闻学院 12级广告2班 学号:2012370908 姓名:孟冉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对计算机技术很不擅长,往往电脑出了一点小毛病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因此我报了计算机病毒与防治这一门选修课。这门课让我收获了很多,下面就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了解到了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自由复制能力、具有潜在的破坏力、只能由人为编制而成、只能破坏系统程序、具有可传染性。以及计算机病毒的典型症状:屏幕异常滚动,和行同步无关、系统文件长度发生变化、出现异常信息、异常图形、运行速度减慢,系统引导、打印速度变慢、存储容量异常减少、系统不能由硬盘引导、系统不能出现异常死机、数据丢失、执行操作异常等,如果电脑出现了上述情况,别犹豫,赶紧杀杀毒吧!虽然病毒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发作的目的都是为了破坏程序的完整性,篡改文件的精确性,使系统所支持的数据和服务失去功效。其主要保险形式有:破坏文件分配表,使磁盘上的用户信息丢失、改变磁盘分配,造成数据的错误、删除磁盘上特定的文件或破坏文件的数据、影响内存中的常驻程序、自我繁衍,侵占大量存储空间、改变正常运行程序、待用用户的重要数据。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破坏性极强。它不仅攻击程序,而且能就破坏网络上的主机硬分区,造成主机无法启动,使整个网络无法工作。网络病毒有很强的繁殖或再生机制,一旦一个网络病毒深入到一个公共的实用工具或实用软件中,便会很快传播扩散到整个网络上。在传播扩散的同时,伪装隐蔽自己,不易被发现,其传播扩散的速度是单台计算机的几倍到几十倍。少则几个小时,多则一个星期,病毒就会充满整个网络。潜伏在网络中的病毒一旦等到触发条件成熟,便会立刻活跃起来,触发条件可以是用户名、内部时钟、网络的一次操作或是一次通讯对话等等。一种网络病毒并不针对、也不可能针对所有的计算机及网络主机惊醒攻击。限于操作系统的不同,一中午了病毒只有一种病毒,有的专门攻击危机DO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有的专门攻击UNIX操作系统或MACINTOSH计算机。从以上这些特点来看,计算机网络病毒比单机病毒的危害更大,杀伤力更强。

浅析计算机病毒与防治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 防治 措施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计算机网络。然而,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计算机病毒给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据美国计算机权威组织报告,全球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总和超过6万多种,而且每天还有100多种以上的新病毒问世。因此,研究计算机病毒与防治就显得极具紧迫,意义重大。

一、计算机病毒的含义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在《中华人民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病毒是这样定义的:“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因此,像炸弹、蠕虫、熊猫烧香等均可称为计算机病毒。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是一段特殊的程序。除了与其他程序一样,可以存储和运行外,计算机病毒还有感染性、潜伏性、可触发性、破坏性衍生性等特征。下面简单就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加以介绍:

2.1 感染性 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也称为寄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程序嵌入到宿主程序中,依赖于宿主程序的执行而生成的特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根本属性,是判断一个程序是否为病毒程序的主要依据。

2.2 隐蔽性 隐蔽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计算机病毒隐藏的位置来看,不同的病毒隐藏在不同的位置,有的隐藏在扇区中,有的则以隐藏文件的形式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2.3 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是指其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通过修改其他程序而把自身的复制体嵌入到其他程序或者磁盘的引导区甚至硬盘的主引导区中寄生。

2.4 可触发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一个触发条件:或者触发其感染,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一个病毒的感染机制使之进行感染;或者触发其发作,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病毒的表现攻击破坏部分。

2.5 衍生性 计算机病毒的衍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依据个人的主观愿望,对某一个已知病毒程序进行修改而衍生出另外一中或多种来源于同一种病毒,而又不同于源病毒程序的病毒程序,即源病毒程序的变种。这也许就是病毒种类繁多、复杂的原因之一。

2.6 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取决于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的目的和水平,它可以直接破坏计算机数据信息、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以及对计算机硬件构成破坏等。正是由于计算机病毒可怕的破坏性才使得计算机病毒?令人如此恐怖。

三、计算机病毒的类型

对于计算机病毒的类型,不同的范畴有着不同的类型定义。下面就简单介绍一种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3.1 引导区病毒 引导区病毒隐藏在硬盘或软盘的引导区,当计算机从感染了引导区病毒的硬盘或软盘启动,或当计算机从受感染的软盘里读取数据时,引导区病毒就开始发作。

3.2 文件型病毒 文件型病毒寄生在其他文件中,常常通过对病毒的编码加密或是使用其他技术来隐藏自己。

3.3 脚本病毒 脚本病毒依赖一种特殊的脚本语言来起作用,同时需要主软件或是应用环境能够正确地识别和翻译这种脚本语言中嵌套的命令。

3.4 “特洛伊木马”程序 特洛伊木马程序比起其他各种恶意的软件来说都更加了解用户的心里状态——这种程序的创作者用在怎么样使运行特洛伊木马程序的功夫可能和他们创作木马的时间一样多。

四、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是指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的一类病毒的总称。而现在网络时代的计算机病毒,已经不是如此单纯的一个概念,它被溶进了更多的东西。如今的计算机病毒是指以网络为平台,对计算机安全产生安全的所有程序的总和。

4.1“间谍”式木马病毒出现 如果说传统木马病毒是个骗子的话,那么现在的木马病毒则更像一个活生生的间谍。如今“间谍”式木马病毒一般是指利用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计算机系统,通过修改注册表自动启动,运行时故意不被察觉,将用户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信息都暴露在网络中的病毒程序。

4.2可以自我完善的蠕虫病毒出现 如今的蠕虫病毒除了利用网络缺陷外,更多地利用了一些新的骗人技术。如:“密码”病毒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诱使用户来主动运行病毒等。

4.3黑客程序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必须重新来审视黑客程序。黑客程序一般都有攻击性,它会利用漏洞在远程控制计算机,甚至直接破坏计算机。黑客程序会与木马程序相结合,对计算机安全构成威胁,所以黑客程序也是一种计算机病毒。

总之,现在的计算机病毒都呈现出隐蔽性、欺骗性等复杂的特点,让人们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使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

五、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5.1文件型病毒的预防 文件型病毒的预防方法是在源程序中增加自检及清楚病毒的功能。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可执行文件从一生成就具有抗病毒的能力,从而可以保证可执行文件的干净。自检清除功能部分和可执行文件的其他文件融为一体,不会和程序的其他功能冲突,也使得病毒制造者无法造出针对性的病毒来。可执行文件染不上病毒,文件型病毒就无法传播了。

5.2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总是带有普遍性的或大众化的,以使计算机病毒范围尽可能的广,所以有时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可能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或者免疫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如:给一些系统文件改名或扩展名;对一些文件甚至子目录加密。使得计算机病毒搜索不到这些系统文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给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巨大的安全挑战。研究计算机病毒与预防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感知、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以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使得计算机网络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卓新建,郑康锋,辛阳. 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8):第二版.

鸭病毒性肝炎诊断与防治 篇4

1 病原学

病原为鸭肝炎病毒 (Duck Hepatitis Virus) 。病毒大小约20~40 nm, 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该病毒不凝集禽和哺乳动物红细胞。病毒有3个血清型, 即I、II、III型, 有明显差异, 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与鸭乙型肝炎病毒 (属嗜肝DNA病毒科) 无任何相关性。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 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PH 3.0都有抵抗力, 在56℃加热60 min仍可存活, 但加热至62℃, 30 min可以灭活, 在37℃中能抵抗2%来苏儿作用1 h和0.1%福尔马林8 h, 病毒在1%福尔马林或2%氢氧化钠中2 h (15~20℃) , 在2%的漂白粉溶液中3 h, 5%酚、碘制剂均可使病毒灭活。

2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自然爆发时仅发生于雏鸭, 且主要为3周龄以内的雏鸭, 以4-8日龄最为易感, 成年鸭呈隐性感染, 无临诊症状, 且不影响产蛋率, 但能排毒。雏鸭的发病率可高达100%, 死亡率则差别很大, 为20%~100%。随着雏鸭日龄的增长与机体免疫水平的提高, 死亡率逐渐减少, 4周龄以后雏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低。本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主要传播途径是与病鸭的直接接触传染, 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鸭舍、饲料、饲养用具、水、人员、车辆等间接传播。

3 临床症状

幼鸭多为突然发病, 精神萎靡, 缩颈拱背, 脚软站立不稳, 离群, 眼睛半睁半闭, 表现嗜眠状态, 部分病鸭排菜绿色或白色液状稀粪。后期出现运动失调, 如游泳状, 死前呈角弓反张、头向后仰的特有神经症状。在流行高潮, 部分出现流泪, 单眼或双眼失明, 一些病鸭突然倒地死亡而无任何症状, 病程几小时或1~2 d。患病小鸭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即使加强饲养, 体重很难达到上市标准。

4 病理变化

剖检特征性病变主要在肝脏, 常表现为肝脏肿大、质脆, 外观淡红、土黄或斑驳状, 表面有弥漫性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 胆汁常呈褐色或淡茶色;脾脏和肾脏也多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表面有出血点或呈斑驳状;心肌常呈淡灰色, 质软有淤血, 似开水煮样;此外, 部分病例还可见喉、气管、支气管等有轻度卡他性炎症及脑充血、出血等现象。根据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5 实验室检验

5.1 病毒的分离鉴定

取病死鸭肝脏等病料经过无菌处理后, 经尿囊腔接种9~12日龄无母源抗体的鸭胚或鸡胚, 经过3~5次传代后稳定地致死胚, 并可进一步采用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鉴定病毒。

5.2 动物接种

取1~7日龄无母源抗体的易感雏鸭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经皮下注射1~2 m L鸭肝炎高免血清或蛋黄抗体, 24 h后, 两组同时接种经过无菌处理的病料悬液或分离到的病毒, 注射抗体组80%~100%存活, 而未免疫组80%~100%发病死亡。应注意的是从自然感染病鸭分离到鸭肝炎病毒在回归试验时往往致病率较低, 甚至不发病。

6 诊断

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变都有较为明显的特征, 综合分析, 可以做出初步诊断。注意与鸭瘟及禽霍乱相鉴别, 必要时可做动物接种或血清学检查进行确诊。

7 综合防控措施

7.1 预防措施

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 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 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 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 立即注射高免血清 (或卵黄) 或康复鸭的血清, 每只0.3~0.5 m L, 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7.2 免疫控制

成鸭于产蛋前半个月和产蛋中期分别肌注鸭肝炎弱毒苗。雏鸭出壳后1日龄 (无母源抗体者) 或7日龄 (有母源抗体者) 皮下注射疫苗。疫区也可给1~2日龄雏鸭皮下注射DHV高免卵黄液或高免血清作被动免疫预防。免疫效果不佳时, 可尝试利用自家苗与抗血清。

7.3 治疗措施

7.3.1 西医治疗:

可用高免卵黄抗体或血清注射治疗, 同时应注意控制继发感染。饮水中加10 m L/L鸭肝宁液、口服补液盐、维生素C等有助于病情控制。此外, “肝毒净”颗粒、益肝汤、茵陈大枣汤等中药对该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7.3.2 中药治疗:

病毒性肝炎防治与护理 篇5

这俩天关于此求助的人也多了..今天拿到样本就分析..

运行wincup.exe ..释放文件aucup和extern.ini .. 还有~de5.tmp (文件名中的数字会不同)..创建服务o23 - nt 服务: aucup - unknown owner - c:windows empwincupwincup.exe ... 访问网络..

运行aukld.exe ..释放文件inskld和~de5.tmp(文件中的数字会不同) ...创建服务o23 - nt 服务: aukld - unknown owner - c:windows empaukldaukld.exe ..访问网络..

访问网络后..下载winkalendar ...hijackthis的021项会体现出来..o21 - ssodl: systime - {724c75f1-b757-408d-a50a-4cf99da35d73} - c:progra~1winkldwinkld.dll ...此项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

【解决】

结束进程

c:windowswincupwincup.exe(可能会有我这一俩次测试都出现这项..)

开始-控制面板-添加与删除程序

卸载winkalendar,winwrcup,vision communicate ....(有的会没有..)

开始-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

禁用掉 aucup , aukld , winwrcup ,jmediaservice 这四个服务..(有的会没有..)

开始-运行-regedit

注册表

展开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ontrolset001services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ontrolset002services

删除aucup , aukld , jmediaservice , winwrcup 这四个文件夹...(这三处地方仔细检查..有的有..有的没有..)

展开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enum oot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ontrolset001enum oot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ontrolset002enum oot

删除legacy_aukld , legacy_aucup , legacy_jmediaservice , legacy_winwrcup这四个文件夹...(同上..仔细找找..必须使用icesword来删除..)

展开

hkey_classes_rootclsid

删除{724c75f1-b757-408d-a50a-4cf99da35d73} 这文件夹...(有可能没有这项..)

重启后删除..

c:windows empwincup

c:windows empaukld

c:progra~1winkld

c:windows empinskld(文件夹内是同时释放的一个.exe文件)

c:windows empinscup(文件夹内是同时释放的一个.exe文件)

c:windowswincup

------------------------------------------------------------------------

删除注册表的时候还是得借助 icesword 来删除..

下载地址:forum.ikaka.com/topic.asp?board=28&artid=69

黄灯笼辣椒病毒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篇6

一、发病症状

黄灯笼辣椒病毒病田间发病症状主要有两种:一是坏死枯顶,即叶片或果实初期出现褐色斑,后期发展为坏死型,心叶枯死,造成枯顶;二是茎上有浓绿短条斑,落叶、落花、落果。

二、综合防治技术

1.播前进行种子消毒:留种应选取健康植株,挑选形状好的果实留种。种子消毒可用50~55℃热水浸种20分钟(种子刚放入55℃热水时要不断搅拌5分钟),然后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分钟,进行多次冲洗后催芽。

2.防虫网棚育苗:搭建防虫网棚,在棚内建育苗床。当辣椒苗长到3叶1心时,移栽到棚内营养钵进行管理。当苗长到7~8片真叶时,可移至大田栽培。

3.合理种植:由于黄灯笼辣椒分枝多,开展度大,一般种植密度以每亩栽800~900株为宜。个别椒农每亩种植1200株以上,这样刚开花结果时,封行密,不利于施肥和采收。同时,易造成蚜虫和农事操作时病毒传播。

4.合理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入2000~2500公斤,切忌偏施氮肥,应增加有机液肥和生物肥的应用。如在生长初期施用奥普尔有机矿化活性液肥500倍液或金田宝氨基酸有机复合肥液肥400倍液,在苗期和开花期喷施1%硫酸锌溶液两次。同时,在各个生长期喷施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如0.2%磷酸二氢钾溶液或1.6%胺鲜酯AS500倍液等,均可有效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理椒地,铲除田间杂草,对严重病株进行拔除销毁。采用银灰色地膜覆盖,可有效驱避蚜虫。

5.物理防治:悬挂黄、蓝色诱虫板,捕杀蚜虫、蓟马等害虫效果显著,可减少喷施农药次数达5次,每亩节约农药成本150元。具体做法:每亩悬挂黄、蓝色诱虫板25片,每7米悬挂1片,40天左右更换1次,特别是在高温少雨天气效果更佳。

6.化学防治:防治蚜虫、螨类等传播介体,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如持续7~15天少雨高温天气,要及时观察黄灯笼辣椒心叶正、背面叶片是否有蚜虫发生,如有发生,以每亩用3%啶虫脒EC2000倍液或10%吡虫啉SP1500倍液喷施,均可迅速控制蚜虫。防治螨虫用8%阿维·哒螨灵EC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EC1500倍液喷施。喷药时叶片正、背面必须喷均匀,同时对椒地周边杂草进行喷药,防止带毒传播介体田间传毒,加重病害发生。

当椒地出现少量植株发病时,喷施40%吗啉胍·羟烯腺·烯腺SP7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铜SP800倍液,在药剂中加入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连续喷施2~3次,每次间隔5~7天,可有效控制病毒病的扩散和蔓延。

病毒性肝炎防治与护理 篇7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健康教育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呈阳性是许多高校新生入学体检时遇到的问题, 由于对此缺乏了解, 这些学生多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本文就新生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的基本情况及乙型肝炎 (乙肝) 的正确防护知识做了调查、分析, 以期有助于HBs Ag携带者的心理健康和控制HBV的传播。

1 我院学生HBV的感染情况

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为搞好院内乙肝预防工作, 我院在每年的新生入校体检中, 都做HBV血清学检测, 包括HBs Ag、抗-HBs、HBe Ag、抗-HBe、抗-HBc及肝功能检测。我院2005~2008年新生入校体检的部分结果见表1。

注:*指均不大于2倍ULN, 无临床症状

由表1可见, 我院2005~2008年新生总人数为3 298人, 其中HBs Ag阳性者85人 (阳性率为2.6%) 。

HBs Ag阳性、HBe Ag或抗-HBe阳性, 但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 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内, 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属于HBV慢性携带者。HBs Ag阳性、HBe 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 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 ALT均在正常范围内, 属于非活动性的携带者。我院学生中的HBs Ag阳性者大多属于HBV携带者, 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 经过数年的大学生活, 如果控制不好, 在校学生感染人数就会增加。抗-HBs为保护性抗体, 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见于乙肝康复及接种乙肝疫苗者。

2 乙肝的危害

(1)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HBV, 其中3.5亿人为HBV慢性感染者, 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 , 而我国属HBV高流行区, 慢性乙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 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2) 因HBs Ag阳性的学生具有传染性, 加上学生对乙肝没有正确的认识, 大部分学生对乙肝有恐惧心理, 排斥HBs Ag阳性者, 以至给HBs Ag阳性学生的生活, 甚至将来的择业、就业带来了困扰, 使HBs Ag阳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 乙肝的传播途径

(1) 经血液传播。这是HBV的主要传播途径。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 Ag筛查, 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

(2) 母婴传播。围生 (产) 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 多为新生儿在分娩时接触HBs Ag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而受到感染。

(3) 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接触被HBV感染的血和血制品。如: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进行侵入性诊疗操作或手术以及静脉吸毒等。

(4)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与HBs Ag阳性者在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 (包括性接触) , 则感染HBV的危险性显著提高。

4 乙肝的预防

4.1 对高危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医务工作者、HBs 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及密切接触者均属于高危人群。对所有HBs Ag阴性但以往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高校学生及高危人群均要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并以血清检查出现抗-HBs阳性为标准, 这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预防乙肝的方法。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 连续接种3个月, 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2年。

4.2 加强健康教育

(1) HBV慢性携带状态与慢性乙肝不是同一概念, 感染HBV后并非一定经历“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死亡”的过程, 只有一部分人如此。HBV携带者虽不是患者, 但也不是完全健康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营养, 劳逸结合, 增强体质, 不宜过度劳累, 还应注意戒酒 (少量低度酒不在禁忌范围之列) , 平时患病用药时应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这些均有利于防止发病。如能做好自我保健、防病工作, HBV携带者也可终生不发病。

(2) 开展乙肝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增强高校学生的自我保健、防病意识, 让其掌握乙肝的传播和防护知识, 如搞好寝室、环境卫生, 洗漱用具、剃须刀及暗疮针必须本人专用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改正不拘小节、不注意卫生的不良习惯, 降低HBV感染率, 使他们正确对待校园里的HBV携带者, 以提高HBV携带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战胜疾病的信心。只要对密切接触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HBV携带者可以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可以恋爱、结婚和生育等。

5 乙肝的治疗原则

(1) 对HBV慢性携带者, 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 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内, 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 建议暂不进行治疗, 但应提醒其注意休息和合理营养, 不得酗酒和过度劳累。

(2) 对非活动性的HBV携带者, 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 ALT在正常范围内, 一般不需治疗, 但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 一旦出现ALT≥2倍ULN, 且同时HBV DNA阳性, 应及时进行治疗。

石鸡盲肠肝炎的诊断与防治 篇8

1 病原

取病死石鸡新鲜盲肠内容物, 或肝脏病变病灶组织, 用35.0~38.0℃生理盐水稀释做成悬滴标本, 在显微镜下检查, 镜下检查出数量不等的呈现卵圆形或形状不定的虫体, 样本大小为6~30μm, 虫体有一根鞭毛 (有的见不到) , 有的能作节律性钟摆运动, 有的病料可见有灰褐色异刺线虫虫卵, 壳厚65~80μm×35~40μm。

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由组织滴虫引起, 通过消化道感染。鸡异刺线虫常寄生在鸡和火鸡等体内, 组织滴虫能够进入此虫体内, 再转入其卵中。当石鸡吞食含有组织滴虫的鸡异刺线虫虫卵时即可发病。蚯蚓及节肢动物中的蝇、蚱蜢、土鳖、蟋蟀等都可以作为机械传播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发生于石鸡育成鸡阶段。

3 临床症状

雏鸡精神沉郁, 食欲降低或废绝, 羽毛松乱无光泽, 两翅下垂, 闭眼缩颈。排黄色稀便。

4 解剖变化

病亡石鸡腹部呈蓝黑色或黑色, 经解剖, 可发现其肝肿大, 表面形成淡黄色或灰绿色圆形或不规则的、中央稍有凹陷的溃疡灶, 有的仅稀疏几个, 有的密布于肝脏表面。肓肠两侧肿大, 肠腔内充满坚实的干酪样栓塞物, 切面呈同心圆状, 中间是红色的凝血块, 外面是灰白或灰黄的干性渗出物和肠壁组织, 肠壁薄, 甚至穿孔, 引起广泛性腹膜炎。

5 治疗

(1) 立即将病鸡隔离治疗, 用甲硝唑 (灭滴灵) 人工口服, 每只鸡1片 (0.2克) 2次/天, 连用5天, 并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200毫克甲硝唑饲喂, 连用5~7天。为促进盲肠和肝脏修复, 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和维生素K3等连用1周。为防止继发感染, 在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饲喂3~5天。

(2) 对未发病的鸡群, 全部从室外放养暂转为舍饲, 并在饲料中加入甲硝唑, 按每千克饲料加200毫克, 连用5~7天。

(3) 为防止异刺线虫传播组织滴虫病, 全场使用左旋咪唑驱虫, 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自由饮水, 隔二、三周再用1次。

6 预防

(1) 及时清理鸡舍粪便, 保持环境清洁干燥。粪便要焚烧或发酵, 以防被石鸡吞吃而继续感染。

(2) 平时做好鸡舍的消毒工作, 同时定期用左旋咪唑等驱虫药驱除其它线虫等虫病。

计算机病毒浅析与防治 篇9

1 计算机病毒的现状

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 文件的传播载体由存储介质向网络方向发展, 病毒的传播方式也不再以存储介质为主要的传播载体, 网络已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目前大多数病毒都可以利用邮件系统和网络进行传播。现阶段比较流行的病毒木马有:NRD系列网游窃贼, 奔牛下载器, IE首页劫匪, 文件夹模仿者, 魔兽密保克星等。这些病毒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网络浏览或下载、光盘、U盘等移动存储介质、电子邮箱、局域网等。

2 计算机病毒的类型

2.1 引导区病毒。

引导型病毒为了使系统能正常启动, 采用病毒程序替换正常的引导程序, 而把正常的引导程序移至硬盘隐藏扇区和文件分配表区。对于软盘则将其引导记录移至根目录区, 并由病毒程序控制。在系统看来似乎正常的启动过程中, 病毒也将自身装人内存。病毒一旦进人内存, 便具有了危害性和传染性。

2.2 文件型病毒。

文件型病毒可以附着在系统的任何可执行文件中, 当执行这些被感染的文件时, 病毒也随之被执行。在系统以后的运行过程中, 时刻被病毒程序监视着。当系统具备病毒传染条件时, 病毒就会随文件的操作而进行传染。这些程序的运行使机器效率进一步降低或使系统完全瘫痪。

2.3 脚本病毒。

脚本病毒依赖一种特殊的脚本语言来起作用, 同时需要主软件或是应用环境能够正确地识别和翻译这种脚本语言中嵌套的命令。

2.4“特洛伊木马”程序。

特洛伊木马程序比起其他各种恶意的软件来说都更加了解用户的心里状态, 这种程序的创作者用在怎么样使运行特洛伊木马程序的功夫可能和他们创作木马的时间一样多。

3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计算机病毒防范, 就是根据系统特征, 建立合理的计算机病毒防范体系和制度, 及时发现计算机病毒侵入, 并采取有效的手段阻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破坏, 恢复受影响的计算机系统和数据。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毒采用不同方法。

3.1 引导型病毒的防治。

引导性病毒一般在启动计算机时, 优先获得控制权, 强占内存。通常情况下, 只要不用软盘或者只用“干净的”软盘启动系统, 是不会染上引导型病毒的。对软盘进行写保护, 则可以很好地保护软盘不被非法写入, 从而不被感染上启动型病毒。

3.2 文件型病毒的预防。

文件型病毒的预防方法是在源程序中增加自检及清楚病毒的功能。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可执行文件从一生成就具有抗病毒的能力, 从而可以保证可执行文件的干净。自检清除功能部分和可执行文件的其他文件融为一体, 不会和程序的其他功能冲突, 也使得病毒制造者无法造出针对性的病毒来。可执行文件染不上病毒, 文件型病毒就无法传播了。

3.3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除了从技术层面来加以维护和防治外, 加强对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也极其重要, 故需要加强IT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并且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

4 应采用的针对病毒的技术措施

很多病毒有极强的隐蔽性和传染性, 防不胜防的情形在所难免, 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加强采用以下针对病毒的防范措施:

4.1 安装最新的计算机病毒防御杀毒软件及防火墙并要及时升级, 打开系统防火墙和自动更新, 及时安装系统的补丁文件。

经常为计算机做“体检”, 用防御杀毒软件对系统进行全面的病毒检查及漏洞扫描。

4.2 不打开并浏览来历不明的网站, 因为在这些网站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病毒程序;到正规网站浏览或下载文件;上网时一定要开启杀毒软件的实时监控功能及防火墙, 特别是要开启“网页监控”功能, 防止遭遇到恶意程序及软件的侵害。

4.3 不要轻易打开电子邮件中的附件, 因为附件文件可能携带病毒, 所以不要轻易打开来历不明的邮件, 尤其是附件。

4.4 利用U盘、移动硬盘进行交换数据前, 先对U盘、移动硬盘进行杀毒处理避免在插入U盘或移动硬盘时病毒程序传入计算机系统, 同时也阻断的病毒的一条传播途径。

4.5 网络上的计算机用户要遵守网络软件的使用规定, 不能再网络上随意使用外来的软件。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工作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 在这里只是简单的总结了一下目前计算机病毒的几种类型及防治方法。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 应尽量养成尽早察觉并排除病毒的好习惯, 尽量避免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使用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浅析计算机病毒与防治 篇10

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给人们的生活、生产、经济和军事等带来了巨大便利, 然而, 计算机病毒给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因此, 研究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对于防止病毒的破坏、维护数据安全和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二、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一)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计算机病毒 (Computer Virus) 实质上是一组计算机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对计算机病毒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 影响计算机使用, 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

(二)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1. 传染性。

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 是指病毒程序通过修改磁盘扇区信息或其他程序而把自身嵌入其中的方法来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它是判断一个程序是否为病毒程序的主要依据。正常的计算机程序一般是不会将自身的代码强行连接到其他程序之上的。

2. 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表现在破坏计算机数据信息, 抢占系统资源, 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 以及对计算机硬件构成破坏, 等等。

3. 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不同的病毒隐藏位置各不相同, 有的隐藏在扇区中, 有的则以隐藏文件的形式出现, 隐蔽性好的病毒很难通过杀毒软件检查出来。

4. 潜伏性。

一个编写完善的计算机病毒程序, 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 可以长时间隐藏在合法文件中, 等待某种条件满足后, 才会被激活并进行感染和破坏活动。

5. 可激发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 通过外界刺激, 病毒程序激活, 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 这一特性称为可激发性。病毒运行时, 检查预定条件是否满足, 如果满足就进行感染或破坏动作, 否则继续潜伏。如“黑色星期五”只是在某月13日且是星期五才激活病毒进行破坏活动。

6. 衍生性。

计算机病毒的衍生性是指对某一个已知病毒程序进行修改而衍生出另外一种病毒程序, 即源病毒程序的变种。

(三) 计算机病毒的结构

尽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病毒的原理和作用不尽相同, 但计算机病毒的结构基本相似, 一般由以下三个模块组成。

1. 引导模块。

当被感染的磁盘、应用程序开始工作时, 病毒的引导模块将病毒由外存引入内存, 并使病毒程序成为独立于宿主程序的部分, 从而使病毒的传染模块和破坏模块进入等待状态。

2. 传染模块。

这部分程序主要负责捕捉传染的条件和传染的对象, 在保证被传染程序可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完成计算机病毒的复制传播任务。

3. 破坏与表现模块。

破坏与表现模块是病毒程序的核心部分, 可以毁坏系统的软、硬件和磁盘上的数据, 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这部分程序负责捕捉进入破坏程序的条件, 在条件满足时开始进行破坏动作。

(四) 计算机病毒的类型

1. 按传染方式分。

(1) 引导型病毒。引导型病毒是一组不依赖于操作系统的低级程序组成, 这种病毒主要通过修改INT13中断, 实现改写硬盘引导区, 在系统引导时装入内存, 当用受感染的磁盘引导别的系统时便将病毒感染到别的机器上。

(2) 文件型病毒。文件型病毒也称为寄生病毒, 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病毒本身植入文件, 使文件增长, 达到传染的目的。当这些被感染的文件运行时, 病毒程序也就同时被执行。

(3) 混合型病毒。混合型病毒具有引导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两者的特点, 不但能感染和破坏硬盘的引导区, 而且能感染和破坏文件。

(4) 宏病毒。此类病毒利用Word提供的宏功能感染文件, 通过修改Auto宏的操作运行非法操作, 通过修改共用的Normal.dot模板实现传染, 可通过修改注册表使系统启动时引导病毒运行, 并能够利用网络实现交叉感染。

2. 按连接方式分。

(1) 源码型病毒。它攻击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 在源程序编译前插入其中, 并随源程序一起编译、连接成可执行文件。

(2) 入侵型病毒。入侵型病毒可用自身代替正常程序中的部分模块或堆栈区。这类病毒只攻击某些特定程序, 针对性强, 一般情况下难以被发现, 清除起来也较困难。

(3) 操作系统型病毒。操作系统型病毒可用其自身部分加入或替代操作系统的部分功能。因其直接感染操作系统, 这类病毒的危害性较大。

(4) 外壳型病毒。外壳型病毒通常将自身附在正常程序的开头或结尾, 相当于给正常程序加了个外壳。大部分文件型病毒属于这一类。

3. 按破坏性分。

(1) 良性病毒。

(2) 恶性病毒。

(3) 极恶性病毒。

(4) 灾难性病毒。

(五) 计算机病毒的命名

计算机病毒多种多样, 反病毒公司为了方便管理, 按照病毒的特性, 将病毒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命名。病毒命名的一般格式有以下三种。

1. 病毒前缀。

是指一个病毒的种类, 用来区别病毒的种族分类。比如常见的蠕虫病毒的前缀是Worm, 木马病毒的前缀是Trojan。

2. 病毒名。

是指一个病毒的家族特征, 用来区别和标识病毒家族。如震荡波蠕虫病毒Worm.Sasser。

3. 病毒后缀。

是指一个病毒的变种特征, 用来区别具体某个家族病毒的某个变种。一般都采用英文中的26个字母或者数字来表示, 如Worm.Sasser.B就是指震荡波蠕虫病毒的变种B, 称为“震荡波B变种”或“震荡波变种B”。

下表列出的是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类型:

(六)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进行感染与传播是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任务, 也是计算机病毒程序区别于其他应用程序的重要标志。如同生物病毒, 计算机病毒利用宿主隐藏病毒, 当宿主运行、调用时, 病毒也同时被激活, 接着病毒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感染, 通过宿主的移动, 如染毒文件被拷贝到其他计算机上, 病毒便实现了传播。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媒介通常有以下几种。

1. 通过硬盘。

由于带病毒的硬盘在本地或者移到其他地方使用、维修等被病毒传染并将其扩散。

2. 通过U盘或移动硬盘。

通过使用被病毒程序感染的U盘或移动硬盘, 在计算机相互之间拷贝文件, 就将一台计算机的病毒传播到另一台。

3. 通过光盘。

病毒可藏身于光盘之中, 当前, 盗版光盘的泛滥给病毒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 通过网络。

这种传染扩散极快。随着Internet的发展, 因为资源共享, 人们经常在网上下载免费共享软件, 许多病毒就藏身其中, 当用户浏览或运行了这些带毒的文件, 电脑就会感染病毒。

(七)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病毒的侵入必将对系统资源构成威胁, 降低计算机或网络的运行效率, 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1. 计算机病毒对独立计算机系统的危害。

(1) 破坏磁盘文件分配表或目录区, 使用户磁盘上的信息丢失。

(2) 删除磁盘上的可执行文件或系统文件, 使系统无法启动。

(3) 修改或破坏文件的数据。

(4) 病毒程序自身在计算机系统中多次复制, 使存储空间减少。

(5) 删除或改写磁盘上的特定扇区。

(6) 对系统中用户存储的特定文件进行非法的加密或解密。

(7) 感染或破坏压缩文件, 使其在解压时失败。

(8) 改写BIOS中的内容, 使主板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9) 程序运行出现异常现象或不合理的结果。

2. 计算机病毒对网络的危害。

计算机病毒对网络的危害远比独立计算机系统危害大得多。

(1) 病毒通过“自我复制”传染正在运行的系统, 与正常的运行程序争夺系统资源, 造成系统瘫痪, 并通过网络系统侵害与之联网的其他计算机。

(2) 病毒程序在激活时, 能冲毁系统存取器中的大量数据, 使与之相联的计算机用户和程序和数据丢失。

(3) 病毒会导致计算机控制的空中交通失灵, 卫星、导弹失控, 自动生产线控制紊乱, 电子邮件传递混乱, 银行金融系统瘫痪, 等等。

(八)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来源

1. 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或业余爱好者搞恶作剧、寻开心制造出的病毒。

2. 用于研究或有益目的而设计的程序, 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控制或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3. 软件公司及用户为保护自己的软件被非法复制而采取的报复性惩罚措施。

4. 旨在攻击和摧毁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制造的病毒, 蓄意进行破坏。

(九)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 大量病毒不断涌现, 其编程技术手段越来越高, 隐蔽性、欺骗性越来越强, 不断朝着对抗反病毒手段的方向发展, 在计算机用户毫无觉察的情况下破坏计算机系统。由于计算机软件的脆弱性与互联网的开放性, 我们将与病毒长期共存。

1. 综合利用多种编程新技术的病毒将成为主流。

病毒为达到目的不断采用各种新技术手段, 如通过Rootkit技术和映象劫持技术隐藏自身的进程、注册表键值, 通过插入进程、线程避免被杀毒软件查杀;通过还原系统SSDT HOOK和还原其他内核HOOK技术来破坏反病毒软件, 等等。未来的计算机病毒将综合利用各种编程新技术, 使得查杀难度更大。

2. 病毒将全面进入驱动级。

目前, 大部分主流病毒技术进入了驱动级, 病毒已经不再一味逃避杀毒软件追杀, 而是通过生成驱动程序, 与杀毒软件争抢系统驱动的控制权限, 之后通过修改SSDT表等技术实现WINDOWS API HOOK, 转而控制杀毒软件, 从而使得杀毒软件监控功能失效。

3.“病毒生产机”软件技术不断发展。

目前, 国际上已有多种“病毒生产机”软件, 不法分子利用这种“病毒生产机”软件可不用绞尽脑汁去编程序, 便能轻易地自动生产出大量的新病毒。这些病毒的主体构造和原理基本相同, 但是病毒代码长度各不相同, 自我加密、解密的密钥也不相同, 原文件头重要参数的保存地址不同, 病毒的发作条件和现象不同, 极大地增加了杀毒软件查杀的难度。国内已发现的“病毒生产机”有G2、IVP、VCL、CLME等。

三、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

计算机病毒表现出的众多新特征和发展趋势表明, 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需要不断地发展更加先进的计算机反病毒技术, 才能为电脑和网络用户提供切实的安全保障。

(一)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策略

1. 防毒。

是指根据系统特性, 采取相应的系统安全措施预防病毒侵入计算机。防毒的重点是控制病毒的传染。通过采取防毒措施, 准确、实时监测预警各种方式的病毒感染;在病毒侵入系统时发出警报, 即时清除其中的病毒或隔离、删除染毒文件。

2. 查毒。

通过查毒发现计算机系统是否感染病毒, 并确定病毒名称, 查找出病毒的来源。

3. 解毒。

是指根据不同类型病毒, 按照病毒的感染特性, 对感染对象进行修改, 从感染对象中清除病毒, 恢复被病毒感染前的原始信息。

防止病毒侵入远比病毒入侵后再去发现和消除它更重要。被动消除病毒只能治标, 只有主动预防病毒才是防治病毒的根本。原则上, 计算机病毒防治应采取“主动预防为主, 被动处理结合”的策略。

(二) 个人计算机的防护措施

计算机用户应当增强安全意识, 多学习了解计算机和网络安全防范知识和技术, 在日常操作中多注意防范,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概率。

1. 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

杀毒软件种类很多, 国内有瑞星、江民、金山等, 国外有卡巴斯基等, 尽量只选择安装一种, 因为各种杀毒软件之间可能互不兼容。开启杀毒软件的实时监控功能, 及时升级更新病毒库, 定时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查杀。

2. 养成良好的上网和下载习惯。

上网浏览时, 不要随便点击访问不安全陌生网站, 以免遭到病毒侵害。如需下载软件或文档尽量去一些大的、著名的、可靠的正规网站, 下载后不要直接打开或运行, 要先用杀毒软件进行杀毒后再运行;及时下载最新系统安全漏洞补丁, 防止黑客或病毒利用系统漏洞对计算机进行攻击破坏。

3. 备份系统及重要文件资料, 为系统做好备份。

一旦系统崩溃, 就可以迅速恢复。硬盘各分区应有明确分工, 系统分区C盘 (包括桌面、我的文档) 只安装软件, 不要存放各种重要的数据文件, 其他分区可以存放文件, 否则, 一旦系统崩溃重新安装系统后, C盘上原先的数据资料都将被覆盖。另外, 定期做好重要资料的备份, 各种有价值的文件应刻录成光盘, 以免受病毒侵扰。

(三) 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防范计算机病毒方面应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作出了相关规定。

(四) 加强IT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除了从技术层面来加以防治外, 加强对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极其重要。如果他们职业道德高尚, 就不会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 相反可以在计算机领域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与日俱增。因此, 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是当前一项重要、迫切的研究课题。我们一方面要掌握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切实抓好病毒防治工作,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病毒发展趋势的研究, 探讨科学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新策略, 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刘功申.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第一版.

[2]韩兰胜.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第一版.

[3]王倍昌.计算机病毒揭密与对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第一版.

鹅副粘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11

关键词:鹅副粘病毒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病变;防治措施;预防为主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115-02

鹅副粘病毒病(GMP)是由禽Ⅰ型副粘病毒(APMV-1)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这一病毒可致鸡和鹅发病,并且二者之间有高度互感性和高致死率。该病自1997年7月由王永坤教授等在江苏首次发现以来,已在许多地区的鹅群中暴发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对养鹅业危害极大。各种日龄的鹅均有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15日龄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现将该病的诊治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贵池区东埂村一养殖户王某于2013年4月5日购进苗鹅1 000只,分别于1日龄和7日龄时注射过小鹅瘟高免血清和小鹅瘟疫苗。在饲养到25日龄时,鹅群发病并出现陆续死亡。在发病期间畜主用过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青霉素等药物治疗,均无治疗效果。至30日龄时共死亡86只,后来贵池畜牧兽医站就诊。

2 临床症状

经临床观察和询问畜主,发现病鹅主要表现为零星发病,病程2~3d。患病鹅初期拉灰白色稀粪,病情加重后粪便呈水样,带暗红色、黄绿色或墨绿色;眼脸肿大,流眼泪;呼吸困难,甩头、打喷嚏,有时发出“咕咕”的声响;鼻腔流出清水样鼻液,倒提时,口中流出大量粘液;精神萎顿,不愿走动,离群呆立,有的单脚独立,少食或不食,饮水量明显增加;部分患鹅病程后期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

3 病理变化

经先后解剖16只病死鹅,病变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病鹅皮下充血、出血;头部皮肤淤血,有胶冻样浸润;肺出血,肺部有针尖或粟粒大甚至黄豆大的淡黄色结节;心肌变性,喉头粘膜出血,支气管内充满黄色干酪样物;脾脏肿大、淤血,表面和切面布满针尖大到绿豆大的灰白色坏死灶;肝脏肿大,有针尖大小散在性的白色坏死灶;胰腺出血并可见实质中有粟粒大小坏死灶。特征病变在消化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有灰色痂块,剥离后有出血面或溃疡面;有的腺胃和肌胃粘膜充血、出血。

4 诊断

4.1 细菌学检查 (1)无菌采取病死鹅肝脏,脾脏、肾脏、胰腺、脑等器官病料并制作组织触片,姬母萨和革兰氏染色镜检,均未见细菌。(2)无菌采取病死鹅肝脏,脾脏、肾脏、胰腺、脑等器官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平板和马丁肉汤培养基,置37℃恒温培养24~48h,均未见细菌生长。

4.2 病毒的分离与检测 无菌采集病死鹅肝脏、肾脏、脾脏、脑组织,混合充分剪碎,按1∶5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并进行研磨,以3 0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按2 000U/mL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混匀放4℃冰霜过夜后,接种10日龄SPF鸡胚尿囊腔,0.2mL/枚,24h内死亡的鸡胚废弃,收集48~72h内死亡鸡胚尿囊液,作传代毒和检测毒用。用传代毒株鸡胚尿囊液接种鹅胚,可致鹅胚在48h内死亡,但传代毒株对鸭胚不能致死。

4.3 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HA-HI) 用分离收集到的鸡胚尿囊液与1%健康鸡的红细胞悬液做血凝试验(HA),结果鸡胚尿囊液有凝结性,血凝价为29;再用鹅副粘病毒病阳性血清做血凝抑制实验(HI),其凝结性能被鹅副粘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

5 防治措施

(1)平时加强鹅群的饲养管理,降低鹅群的饲养密度,经常打扫鹅舍及运动场地并做好鹅舍、场地及用具的消毒工作,同时保持鹅舍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2)搞好免疫接种工作。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所以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雏鹅无母源抗体,可在5~7日龄首免,60日龄2免;雏鹅有母源抗体,可在15~20日龄首免,60日龄2免。在鹅产蛋前15d进行3免,以后每隔半年免疫1次。

(3)注意观察鹅群,发现病鹅应立即隔离或淘汰,病死鹅应远离鹅场深埋或焚毁。

(4)将鹅群中没有病状的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鹅副粘病毒油苗0.5mL/只,或小鹅瘟+副粘病毒二联灭活苗。免疫时勤换针头,尽量做到1鹅1针,避免交叉感染。对病鹅按1mL/只皮下注射鹅副粘病毒抗体。

(5)用复方禽菌灵1g/kg+土霉素1g/kg拌料,同时饮水中加入多维电解质,连喂5~7d,以减少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有利于肠道病变的康复。

6 结果

由于及时采取上述措施,3d后死亡逐渐减少,7d后停止死亡,共死亡154只,死亡率为15.4%,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7 小结与讨论

(1)净化场地环境。进雏前,场地要彻底打扫干净并进行消毒。可用百毒杀、抗毒威等消毒液冲洗地面、墙壁、用具等,鹅舍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效果更好。鹅场出入口应设有消毒池,进出人员要做好消毒工作。

(2)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做好鹅群的免疫工作。制定免疫程序前要先了解本养殖场及附近养殖场曾发生过哪些疫情。购进苗鹅时,要了解孵坊种蛋的来源及种鹅的免疫情况,根据了解的情况制定鹅群多种疫病合理的免疫程序。

(3)精心管理,科学饲养。对鹅群做好精料和青绿饲料的科学搭配,做好防鼠、防鸟工作,减少应激反应。鹅群发病后,要调整饲料组成成分,适当增加蛋白质饲料比重,补充多维素和微量元素,并同时添加抗菌素,以增强免疫力,防止继发感染,减少发病死亡率。

(4)鹅群发病后,养殖户要加强消毒意识,重视对鹅舍、活动场地及活动水域的消毒工作,搞好卫生,净化环境,防止水源污染成为新的传染源,危害其他鹅群。

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治 篇12

近年来, 在计算机安全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计算机病毒 (Computer Virus, 简称C V) 。据估计, 每年计算机病毒在全球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在国内对计算机病毒权威的定义是:“计算机病毒是编写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 影响计算机使用, 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其特征有:传染性、隐蔽性、潜伏性、破坏性、针对性、衍生性 (变种) 、寄生性、不可预见性。这些特征决定了这类程序的基本属性, 对于如何剖析及消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计算机病毒按不同的分类标准, 可有多种分类, 如按病毒的寄生媒介可分为入侵型、源码型、外壳型和操作系统4种类型, 而按传染方式可分为磁盘引导病毒、操作系统病毒和应用程序病毒。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 在此不再叙述。

2、计算机病毒程序模型

计算机病毒程序的基本程序模块如图一所示。

计算机病毒程序模型基本包括三个部分, 即安装模块、感染模块和破坏模块。对每个病毒程序来说, 第一、三部分是必有的, 第三部分有的直接隐含在第二部分里, 有的则单独构成一个模块。

3、计算机病毒基本规律和现象

通过对病毒程序模型的剖析, 可以了解病毒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现象。

3.1内存少了1KB

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病毒被安装之后都要驻留在内存, 以伺机进行破坏。一般病毒程序在内存占用1KB空间。这个空间, DOS操作系统一般是管理不了的。内存少了1KB是一条重要的基本规律, 可以根据这个条件来检测内存是否有病毒程序。

3.2引导扇区被抢占

所有的引导型病毒都要抢占磁盘的引导扇区, 因为引导扇区的程序是机器自己加载的。硬盘有主引导扇区和DOS引导扇区, 软盘只有DOS引导扇区。抢占磁盘引导扇区是引导型病毒的基本规律。

3.3文件被加长

文件型病毒是寄生在可执行文件上, 如COM或者EXE文件。每个病毒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 有一定长度。当一个文件被附加了病毒后, 文件必然被加长。有的病毒程序 (如疯狂拷贝病毒) 感染了某个文件后, 在下次再执行这个文件时会再次感染, 这样这个文件就被“疯狂”地加长, 最后长得不能运行。文件型病毒都要加长被感染文件, 这是一条基本规律。

3.4标记

每个病毒文件虽然没有文件名, 但都有一个标记, 这个标记是用来防止一个病毒程序被反复感染。当一个病毒程序在进行感染时, 首先判断当前的对象有没有本身的感染标记, 例如大麻病毒的标记是MsD OS, 如果有, 就不感染, 没有才感染。如果反复感染一个病毒程序, 就缺少隐蔽性了。病毒标记是一条重要的规律, 在扫描病毒程序时, 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查看这个标记。

3.5机器运行出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机器运行速度放慢, 一些病毒窃取C P U时间, 这样运行其他程序时, 一部分时间被病毒程序使用, 而用户感觉好像是机器运行速度放慢了;第二, 机器读盘时间加长, 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 读硬盘或者软盘的时间一般是可以承受的, 如果突然发现读盘时间太长, 可以判断是机器被感染上病毒了。第三, 机器启动不了, 原来机器是能够正常启动的, 若突然不能够启动, 说明机器的引导扇区被病毒感染。总之, 机器运行出现问题, 第一件事是确定机器是否被计算机病毒所感染。

3.6其他

除了上面所述的一些规律和现象外, 还会出现屏幕显示异常, 如屏幕上字符出现脱落;屏幕上显示异常提示信息;屏幕突然变暗, 显示信息消失;屏幕上出现雪花滚动或静止的雪花亮点等等。当这些用户没有指定的画面在屏幕上显示时, 说明病毒程序被激活。另外, 一些程序或者数据在以前运行都是正常的, 突然运行不正常了, 可以考虑是否是病毒程序所致。

4、计算机病毒防治方法

对于计算机病毒必须以预防为主。当发现计算机系统被病毒感染时, 往往已对系统造成了破坏, 即使及时采取了消毒措施, 被破坏的部分常常是不可恢复的。因此, 应注意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是截断传染路径:在网络环境下, 截断信息传递的途径是不容易的, 因为网络的功能就是实现数据共享。但是, 病毒传播的第一路径是使用带毒软盘或移动盘。当一个身份不明的软盘进入你的计算机环境时, 在未使用最新版本的杀毒软件检测之前, 不要用这张盘。在某些计算机教学环境中, 为了扼制病毒传入, 就将计算机上的U S B接口都去掉。

二是尽量减少计算机的交叉使用。如果条件允许, 一般宜定人定机器使用, 这样, 一旦发现某台计算机染上病毒, 就可以及时处理, 使病毒不容易扩散。

三是软件备份。软件备份是软件工作者的一个良好习惯。对重要的文件、磁盘引导区等做一些备份。当机器被病毒攻击之后, 如果不能消毒, 可考虑将磁盘格式化或删除相应的文件, 然后将备份内容全部拷入磁盘中, 恢复正常运行。

四是安装防毒软件。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杀毒软件, 如瑞星公司的RAV, 江民公司的KV300系列, 360安全卫士等等。安装了杀毒软件之后, 定时对计算机全盘查毒,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病毒。

5、小结

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程序的结构、基本规律和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使人们对计算机病毒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同时, 给出了预防病毒的有效方法, 以便对日常的反病毒操作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从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入手, 对计算机病毒程序的模型及病毒程序基本规律和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同时给出了病毒防治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治,安全

参考文献

[1]傅建明, 彭国军, 张焕国.计算机病毒分析与对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生成性教学实践反思下一篇:民办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