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义务教育(精选12篇)
民办义务教育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颁布实施后, 宁波市认真贯彻落实, 及时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 制定颁布了《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 我市十分注重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新举措, 从而基本形成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0年底, 全市共有全日制民办学校 (幼儿园) 1 075所, 在校生37.8万人, 占全市学生数的29%。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实现民办学校公共财政资助全覆盖
一是市、县两级政府设立了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对实施中小学学历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每年按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教育经费1/4的标准 (大约小学1 550元、初中2 025元、职业学校1 750元) 给予补助;对学校为教师缴纳养老保险补助1/2经费 (每人每年约4 380元) 。从2011年起市本级财政安排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全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引导性专项经费分别为2 800万元和1 600万元 (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加一倍) 。
二是从2011年秋季起, 全市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时实行免学费政策, 并由财政给予全额补助。
三是2011年起, 新增民办高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生均教育经费补助等专项补助资金2 895万元, 其中对宁波诺丁汉大学新开设的工科类专业按每生每年1.8万元标准进行生均经费补助, 还落实了2亿元经费专项补助宁波诺丁汉大学二期建设。
四是今年制订的《宁波市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确立了“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 特别强调要扶持一批服务大众、民办运行、收费合理、管理规范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 落实民办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法律地位
我市将完善教师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推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关键工作来抓。
一是人事编制管理部门对部分民办学校核定一定数量的自收自支事业教师编制指标, 由用人单位择优引进并稳定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二是通过地方立法, 明确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民办学校教师, 可参加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目前本市民办学校享受此项政策参加事业养老保险的已占教师总数的55%以上。
三是新编制的《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已经明确符合一定条件的民办学校专任教师, 可参加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
四是《宁波市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规定, 民办幼儿园必须为教师办理规定的各类社会保险, 并要求教师年均收入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1.5倍以上。
三、启动分类管理改革试点, 探索建立民办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浙江是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 我市在其中承担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试点任务。围绕试点工作, 我们抓了三件大事。
一是确定了改革试点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分类管理, 着重厘清、解决当前制约民办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学校产权归属、税收优惠、教师待遇、合理回报、财务监管和扶持政策难以落实等问题, 根据“新老分断、合理引导、自愿选择、着眼未来”的原则, 建立两类学校不同的政策扶持和规范体系, 一方面大力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另一方面为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创造必要的空间, 从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研究起草了《宁波市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实施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涉及的审批登记、学校产权、教师待遇、税费优惠、财政资助、财务管理、收费政策、退出机制、法人治理、捐赠激励等十个方面。其中对民办学校分类标准、教育捐赠激励、学校产权归属等难点问题提出了探索性的处理办法, 努力做到既保护举办者的积极性, 又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三是确定了改革试点的组织实施计划。近期, 方案将按程序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并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上级政府和部门的指导下, 积极试点、大胆探索、稳步推进, 为全国民办教育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民办义务教育 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作为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的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目前,我区民办教育的办学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如某某小学等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条件良好,教育质量较高,社会效益显著的民办学校。受到社会的好评和群众的欢迎。在全市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一、民办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1、民办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一切资源来源于市场。社会需求是大力发展民办学校的物资基础。
2、民办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以顾客为中心,以效率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和自主性。重视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积极谋求学校良性循环和永续发展。
3、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符合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我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加大学校办学力度,自2011年起新建城区学校几所,大大缓解了城区孩子入学难问题。但仍出现建一所学校满一所学校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城市建设步成加快,而教育资源增长相对落后,二是外县市区人员在我区购楼置业,农民进城,使得我区生源急剧膨胀,三是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而民办教育即可弥补政府财力不足的困难,为民办学校分担压力,又可以为人民提供多元化的教育。
4、民办教育还可以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
二、我区民办教育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数量少且结构不合理。与潍坊等东部城市相比,数量较少,办学实力存在较大差距,民办幼儿园较多,小学、初中特别是高中较少。
2、发展民办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不少学校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大多数学校靠住房子上课,设备简陋,发展后劲不足
3、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用人机制上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措施,在吸纳优秀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变动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4、部分学校管理薄弱,教育质量不高,办学效益较低,并有个别学校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5、校际之间特别是与公办名校学习交流少。
三、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营造发展民办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多渠道多形式融资,解决当前民办教育资金紧缺的困难。对民办教育用地、收费、招生、升学、就业、教师聘用、评职、评优等方面从政策上给予倾斜。
3、实施品牌战略,加快重点民办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典型师范带头作用,促进全区民办教育蓬勃发展。
4、加强教育部门与劳动保障、民政、消防、卫生等相关职能部分的沟通协作,共同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努力营造公平合理,有序竞争的办学环境。
5、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促进民办教育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管理科学化。
民办教育生死劫 篇3
“民办教育正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柴纯青开门见山。
这一天,是2009年5月15日,“如何振兴中国民办教育”研讨会正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大厦三楼会议室举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征求意见以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已经将“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专题研讨会办到了第六场。
与会的民办教育界代表、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政协委员凡数十人,没有人在发言中对民办教育的现状满意、对未来的前景乐观。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董事长马自雄的发言很富冲击性:“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7年以来,民办教育已经遭受到了5次大规模的冲击。最近的这一次,也许会有一大半民办学校阵亡。”
第一次冲击:《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时光倒流到2004年3月18日下午,新华社刚刚全文公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其中第六条规定: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应当经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
敏感的马自雄立即去找学校的财务主管:公办学校有没有非国有划拨资产?有没有非国有划拨经费?财务主管回答得很干脆:都没有。
马自雄的心一沉,他知道,一场来势汹汹的游戏已经开始上演。
各地的(公办)“名校办民校”行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顶着北京四中、人大附小等品牌资源,雄厚的师资依托,政府在用地、校舍、设备方面的强力扶持,使这场“假民办”与“真民办”争夺生源大战的结果,是前者的步步紧逼,后者的节节败退。广东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的学校,在那个时期关闭了7所;而北京汇才中学董事长侯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民办学校每天都在死亡。
业界愤愤不平,意见提了一箩筐,但没有人能撼动垄断了行政权力的教育主管部门。“假民办”一边享受着国家投资的土地、设备、师资等好处,一边享受相应的税费减免,同时又得到了高收费的回报。“这让我们哭笑不得,名校办民校,原本就是用了纳税人的钱,那么,你就不该二次收费啊。可你看看,一个利益集团却要把两头的好处都攥在自己手里”。信力建说。
在出席著名教育家、全国人大常委、苏州市原副市长朱永新举办的一次教育论坛时,看到民办学校在校生节节攀升的数据,马自雄忍不住发言,提醒与会代表注意“节节攀升的背后”,“那就是洗牌,假民办的数量上来了,真民办下去了,更多的真民办,只好转向了幼儿园教育。”5月18日一早,马自雄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第二次冲击:民办非企业法人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都成了民办非企业法人,不伦不类,不事不企,成为另类”。5月15日,马自雄在发言中说(“民办非企业法人”概念源自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第251号令《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编者注)。
于是,民办非企业法人的称谓,从11年前开始散见在民政、工商、教育的多个法律法规当中。按照柴纯青的解释——从纯粹的学理上来说,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发达国家的出资方通常都不求回报。而企业恰好是以利润为取向,與学理背道而驰,于是乎就创造出了这样一个概念。
问题是,中国法律体系内的法人一共只有4种:机关法人、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法人不属于上述4种中的任何一种。
“有些政府部门怎么对待我们呢?单独列一个标准,公务员们也不知道怎么管。仿照机关、事业、社团法人管理呢,好像都说不大通,最后还是当成企业对待,民办学校的负担自然就加重了。”马自雄在发言中说。
还不仅仅是负担加重那么简单。既然不是企业法人,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的“合理回报”又从何而来?在当天的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教育界权威学者杨东平表示,7年前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之时,重点放在了“促进”上,模糊词汇却出现在了法律之中——它允许“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与会者的共识是,社会早已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民办学校,“民办非企业法人”的定位,让“合理回报”变得不是那么理直气壮。
第三次冲击:民办教师的二等公民地位
2008年初,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湖南省2008年一号文件,明确湖南全境民办教师一律以事业单位标准办社保,引起民办教育界的一片欢呼,信力建在博客里就对此大加激赏。
不仅是湖南一家,浙江宁波、嘉兴、安徽宣城也已依样画葫芦,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上海市即将召开的民办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将对此予以明确。只是,在5月15日的研讨会上,民办教育界代表所能讴歌的典型,翻来覆去还是这几个,主办方甚至将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和宣城市教育局局长杨邦孝请到了现场介绍经验。
更多的民办教师,还处在“二等公民”的地位。春节前,在北京市某民办中学工作了11年的教师王君梅(化名)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第一个月的退休金,只有区区1300元。她曾经在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公办小学工作过20余年,把自己的经历告知社保部门,追回公办学校龄,退休金在3个月后变成了1680元。但她再看看原来公办学校与她同龄的老同事,退休金都能拿到3200元左右,整整是她的两倍。
2007年9月,江苏省出台文件,该省民办教师一律以企业标准办社保。让马自雄叫苦不迭。军心开始浮动,马自雄别无选择,咬咬牙,加大投入,在企业标准社保基础上额外给教师购买补充保险,以拉齐与事业单位社保之间的鸿沟。
马自雄清楚地知道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的师资状况:“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不太在乎,一是他们离退休还远,二是他们喜欢自由,不愿意回到原来的体制中去。但中年教师就不一样了,人一到40岁,肯定就要考虑退休后的问题。”
“我在这里呼吁,要像湖南省那样,给民办教师按照事业单位标准办理社保”。马自雄在5月15日的发言中说。次日,他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明言:相对于“民办非企业法人”这个瓶颈,民办教师的“平等公民”地位更为重要,“因为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他翻开《民办教育促进法》,把第四章的部分规定念给记者: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
“法律写得非常好,可惜只是观赏法。”马自雄说。
“《民办学校管理条例》也必须修改了”,与会代表、宁波市教育局民办教育处处长严新乔说,“否则教师身份不伦不类”。
第四次冲击: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
2005年,农业税开始免征,教育费附加改为国家以转移支付的方式承担;2006年,《义务教育法》在20年后获得修订,彻底改变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局面。至2007年底,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免学费、书本费、补助寄宿生住宿费)惠及全国农村;至2008年9月,城市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也宣告完成。
“两免一补”的背后,自然是国家财政的投入。2007年,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从上一年度的3.01%骤增至3.31%。按照2007年24万亿的GDP计算,当年教育经费大幅增加了740亿,“其中的大部分用在了‘两免一补上”,每年负责主编《中国教育蓝皮书》的杨东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民众欢呼的背后,一批民办教育出资人黯然出局。北京律师田坤出席了5月15日的研讨会,并介绍了他在2007年帮助一批河南省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较争取到“两免一补”的過程。在他依法介入之前,河南省教育主管部门曾经作出决定,“两免一补”只惠及公办学校。
“这实在是奇怪的逻辑。”田坤说,“因为河南上报给中央的在校生数量,是按照2004年的统计上报的,那个统计里面,包含了民办学校在校生。”
张海军作为河南省农村民办学校代表也参加了5月15日的研讨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主要就是靠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勉强维持运转,现在国家不让收费,如果不补给我,我就只好关门了。”
他并不是河南省农村民办学校出资人中最悲惨的一个。他在会议上表示,他的一位朋友,当初用自己的宅基地办起的小学,最终因为“办学条件差”而未获“两免一补”,学校关门之后,已沦落到靠养两口猪维持生计的地步。
会场的发言突然变得激烈起来,数位与会者指出,张海军们在上世纪90年代的介入,并非主动为之,而是当地政府百般劝说的结果——为了完成“普九”指标。“现在政府有钱了,最近七八年间财政收入节节攀高,就开始过河拆桥了。”
第五次冲击:绩效工资
“两免一补”的阵痛尚未化解,绩效工资的冲击又接踵而至。
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这无疑是落实《教师法》第六章第25条之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的重大举措。但在马自雄看来,却有一半以上的民办学校挺不过这一关。
春节前,3名骨干教师从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离职,重回公办学校的怀抱,到今年5月,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7名。军心再度不稳,马自雄只好再度追加投入。
他已经有过计算,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需要平均在每名教师身上追加投资1700元/月(每月实发的追加工资为1300元,乘以1.34的社保系数之后为1700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这所学校的特色办学已经形成品牌效应,每年招生都能维持六选一的标准。“我能挺过去,在民办学校里,我的流动资金还算雄厚。实在不行,我也只好提高收费,那个时候,就不是每年有两三千人报名了,不是六选一了,可能只能是三选一了。”
“现在想想很好笑,一二十年之前我们做民办学校之初,都是用略高的工资从公办学校挖人,加上我们这边体制灵活,不少好教师愿意过来;现在却反过来了,那边的体制还是死的,但收入却高了许多。”马自雄无奈地苦笑。
民办义务教育 篇4
《中国教师》:《纲要》指出, 民办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增长点, 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这是对中国民办教育的高度评价和新的战略定位, 也是对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提出的新任务。这是否预示着, 在未来十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 民办教育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教育更大的增长需要更多地依靠民办教育来实现?为什么?
董圣足:民办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增长点。这一提法, 是众多的专家学者、官员、各界人士经过反复的博弈、多方的研讨而达成的一个共识。未来的教育改革发展, 确实更多地要依靠民办教育的发展。这么说, 主要是民办教育在缓解教育财政资金压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我国教育经费预算达到G D P的4%, 有人认为教育经费多了。实际上我国教育经费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仍然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 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仍然不均衡。根据《纲要》的总体部署, 我国要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达到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就高等教育来讲, 那时毛入学率要达到40%。根据这样的目标设定, 有权威专家测算后提出来至少要在2007年全社会投入G D P的4.7% (财政投入约3.2%) , 才能达到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的平均水平, 要实现2020年的目标的话, 必须还要提高2.3%, 即达到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 2020年, 全社会的教育经费要达到6万亿。但是, 根据我们现在的财政增长状况, 2020年国家顶多能投入4万亿, 还有2万亿的资金缺口。这就意味着, 未来十年, 必须而且也只能通过社会投入, 通过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来缓解巨额的资金缺口。
董圣足, 教育学博士, 研究员职称。现任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法律事务部部长, 上海市民办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民办教育是促进改革的重要力量。这一句话既是对过去30多年民办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的一个基本肯定, 更是对未来我国民办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新的期待。我们也看到, 现在民办教育在促进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推进民办教育发展, 形成两条腿走路来培育市场的力量, 从而引入竞争机制, 对公办教育产生鮸鱼效应, 激发教育活力。
过去, 民办教育也发挥了作用, 例如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渠道, 不再是单独教育财政投入, 还有捐资办学、国有企业办学、民间企业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等。民办学校内部的面向市场办学、顾客导向、效率优先、机构精简等运行机制, 对公办学校内部改革有一个推动作用。因此, 将来民办教育这两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得到彰显, 越来越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中国教师》:目前, 民办教育整体上还是处于弱势, 面临一系列身份尴尬、办学经费紧张、师资不稳定、招生困难等问题。一些能较好生存的民办学校, 主要依靠高薪聘请名校长、名教师, 再依靠高学费维持, 高成本运行。如何在政策上为民办教育松绑, 真诚地将民办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一分子, 需要中国教育政策的变革。在民办教育政策方面, 您有何建议?
董圣足:任何事物有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同当时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在“一大二公”的形势下, 在夹缝中生存, 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本身是新鲜事物, 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所以民办教育遇到一些困难也是自然的。
造成民办学校的最大困难是法人属性定位不清。因为我们整个教育系统是根据所有制的成分来定位的, 参照1986年我国《民法通则》来定义的, 机关法人、公办学校是事业单位, 还有企业法人、社会团体, 但是当时民办学校和其他民办的带有事业单位性质的公益性组织在法律中找不到相应的身份。后来, 直到1998年之后我国才出台国务院行政法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给予民办学校等单位一个新的身份, 叫民办非企业单位。这是我国创造的, 全世界都没有。
这既不是企业, 又非事业单位的身份, 让民办学校遭遇身份尴尬。若是企业, 就可自主办学。却又不是事业单位。教师身份最尴尬, 既不是企业员工, 又不是事业单位员工。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在执行国务院这个文件时, 又简单地将民办教师等同于企业的工人。这是影响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是法律和法律、法律和法规、法规和部门行政规章之间的规定有矛盾、有冲突、不协调、不一致, 导致很多问题。例如, 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 本身是想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有很多好的规定, 因为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之间打架, 不协调, 很多好的规定没办法落实。举个简单的例子, 学校应该免税, 但是税务总局不是这么看的, 只要单位有结余, 这就是利润, 就要按照企业来纳税。《民办教育促进法》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允许合理回报, 但至今未得到落实。因为合理回报要用会计制度核算出来。但是我国现在没有真正的民办学校的会计制度, 只有一个笼统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这是财政部制定的。而这个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明确规定, 凡是民办单位, 一律不得从剩余当中提取回报。即财政部不允许民办学校有合理回报。
还有, 既然是社会力量办学, 高等学校有7项办学自主权, 但是这些权利都没有得到落实。高校的费用是5年不许涨价。由于生源逐年减少, 每个学校都面临生源不足、办学经费紧张、教师身份不明, 导致恶性循环。而公办学校投入增大, 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形成跷跷板。
解决的建议:第一, 基于我国宏观、中观、微观的现实, 推动民办学校的分类管理, 清晰民办学校属性问题。一类是不要营利的, 一类是要营利的, 不要混淆。例如华侨捐资办学, 应该享受与公办学校一致的待遇, 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甚至可以参照英国、我国香港的做法, 政府对私立学校参照公办学校的作法根据生均标准拨款。民办学校只是机制市场化的, 政府不会因为民办而减少对其教育“天生”的支持和投入。而对于要回报的民办学校, 可以放开其手脚, 让它走市场化道路。
为什么政府应该对教育进行投入呢?因为教育是公共产品, 教育有正的外部性, 个体受到教育, 最终除了个体受益以外, 社会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开玩笑说学校办多了, 监狱办少了, 国民素质提高了, 国家实力增强了, 文明程度提高了, 劳动生产技能提高了, 最终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所以从这样一个教育经济学的道理来讲, 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学校, 政府都有投入的基本责任和要求。这就解决了一些非公益民办学校的办学资金困境。
现在大家对于营利性学校有歧视, 好像教育营利是卑鄙的、可耻的。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要按照“新国36条”的思想, 必须要极大地冲破观念障碍。办学尽管要回报、要营利, 但仍是从事一项高尚的事业。因为国家教育经费短缺, 因为办教育对国家、社会、公民有利。只是说在哪些领域向营利性学校开放, 营利性学校进入教育需要哪些门槛, 不能像办企业一样办学校, 需要政府管制, 根据教育质量标准要对办学进行评估。这就好比当年我国搞改革开放, 对个体经济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实践证明, 如果没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国家经济可能会崩溃。60%的就业、50%以上的税收, 都来自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同样, 让营利性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例如在成人教育、职业培训、高端的管理人员培训方面, 向私营经济开放、向民间力量开放, 引入营利性资本, 只要是好的教育产品, 老百姓会愿意消费的。
要确立这样一个概念:营利性学校在法理上是合法的。只是国家财政资金不能多支持, 不能重点支持营利性学校。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 例如美国、菲律宾、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 因为公立财政不佳, 越来越开放教育市场, 越来越把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贸易。像英国还有专门针对中国大陆学生设立的文凭, 高收费, 这就是营利, 然后将营利的资金补充到公立教育系统。分类管理若能真正做好, 纯公益的学校能得到政府支持, 办得更好, 同时让一批有专业特色、符合老百姓需求的学校, 尤其是职业院校、培训学校, 真正地面向市场、放开手脚, 进一步提高水平、提高质量, 各得其所, 并行不悖。
民办学校的分类管理很难。有两个解决办法:扶优扶强扶特扶需, 同时允许一部分教育资源退出市场。因为政府财力有限, 不能全面给予民办学校支持, 所以可重点扶持一批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资源有一定的专业性, 不能让民办教育像企业一样自生自灭。鼓励民办学校之间的兼并、重组, 做强做大。但现在这样很难做到, 原因是现在对民办教育的剩余财产的分配问题在法律上没有解决。投资者最大的困惑是, 我投进去时没有人告诉我, 这个资产不是我的, 一旦退出去, 就麻烦, 因为现在没有法律规定剩余财产可以转让投资部分。这是制约资金投入的一个极大的困局。好在国家11个部委正在研究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30条意见, 我参与了民间版的起草。现在大家慢慢统一思想了, 认为至少投资者原来投入的这一块是属于投资者的, 至于增值的、剩余没有分配的这一块, 仍然有不同的观点。希望能尽快确定下来, 弥补法律的空档, 打消举办者的疑虑、后顾之忧, 增强他们的办学信心, 以促使他们加大经费投入, 解决教育经费的不足。
第二, 要研究制定捐资办学的税收优惠政策。现在我国捐资办学有很大的障碍, 我们还没有像美国等其他国家一样, 有税前减免的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 我们只有一套《公益事业捐赠法》, 个人捐资办学可抵扣的税率好像是30%。但是个人直接向学校捐资, 是不能享受免税的。所以个人捐资只能通过三大公益组织, 像慈善机构等。这个问题有待于解决, 以利于个人捐资。
第三, 教师身份问题。可学习借鉴上海等地的做法。在教师问题上, 上海要求所有学校给民办教师交补充养老保险, 即所谓的企业年薪。要交到民办教师退休时拿到的薪金与公办教师差不多。这样, 通过社会保险渠道, 民办教师退休时可得到与公办教师相同的退休待遇。这样可以增加民办教师的稳定预期。上海的做法是, 政府要求学校先交, 政府再通过专项资金支付的方式补给学校, 对此买单。江苏省现在试点, 对10所公办学院参与举办的独立学院, 给予公办教师的待遇。还有浙江一些地方的做法, 通过在公办学校挂编, 工作在民办学校, 解决了部分民办教师身份问题。这些都是解决当前民办教育遇到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变通做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的话, 还是要进行分类管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上海通过财政资助, 激发民办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这是大范围资助, 每年持续资助民办教师开展科研、集中培训等活动, 高效地解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第四, 扩大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真正还权于学校, 政府不能参照公办学校的这套管制办法管理民办学校。现在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要审批, 学费收入要审批, 专业设置要审批。有些地方规定专科民办学校的专业设置可以备案, 但实际操作中, 备案被演变为审批。这样就使得学校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顾客的需要, 及时调整专业。民办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需要地方审批, 还要报教育部审批。这就严重牵制了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
《中国教师》:公众现在对教育的需求不再是“有学上”, 而是“上好学”, 教育需要从“普及”走向“质量”发展。民办教育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民办学校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对此, 您能为民办学校出资者提供一些建议吗?
董圣足:现在我国民办教育的分布情况是学前教育占46%, 基础教育在10%以内, 高等教育已经超过20%。同样的环境下, 有的民办学校办得好, 有的办得不好, 有的天天在发牢骚。在外部环境一时改变不了的情况下, 有些学校狠抓内功, 确实还是涌现一些好的学校。政府的义务教育是保证基本教育, 而民办学校应该定位为选择性、差异化、多元化, 允许开设不同的课程, 使用不同的教材, 允许使用双语教学。显然这是公办学校所不能具备的。所以, 在政策上就允许民办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而民办高校不行, 因为课程设置走的是公办学校的老路。公办高校是政府重点支持和投入的对象, 所以民办高校难办好。
民办学校的定位要准, 民办中小学应该着力于选择性、多样化。因为在这个阶段, 大量的学龄儿童在公办学校, 而一些高端需求不可能在公办学校得到满足。凡是办得好的, 都是提供了选择性, 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民办高校现在不可能搞高、精、尖, 只能走大众化、职业化道路, 不适宜走学术性道路。
至少在当下, 在政府和老百姓的心目中, 营利性学校还是不容易被接受的。所以公益性学校才能得到政府支持, 才有可能加大投入, 办出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民办教育要办出特色和高质量, 必须要坚持公益性和市场性。要充分研究市场特点, 要善于根据市场的需求整合资源。另外还要坚持人本观念。这是老套话, 但是我走了七八十多所民办高校, 发现举办者和办学者没有以人为本, 最典型的就是没有把教师当做教师, 而当做打工仔, 所以教师在民办学校缺少身份的认同, 缺少长久的打算, 缺少持续的投入, 这也影响了民办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第一生产力。现在一些学校可以为建设校门投入3千万, 而舍不得给教师多交一点养老金, 舍不得给这些博士、“海归”、大教授多付一点住房公积金, 还是重硬件轻软件, 重实物而轻软实力。
办好学校,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实施六大战略。一是狠抓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兴校战略。离开了教师、离开了人, 学校是办不好的。董事要“懂事”, 校长要职业化, 注重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特别是高校) , 注重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 重视学校管理队伍建设。
二是特色兴校战略。民办学校怎么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有一本著名管理著作《竞争优势》, 说到一个企业、一个组织要办出特色, 要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可选择三种路径:第一是成本优势理论, 即规模化, 规模做大了, 单价成本就低。譬如专业的设置, 市场对路的话, 招10个班与招2个班的成本不同。第二是差异化路径。民办要有一点与公办不一样, 要有一点比公办巧。否则, 大家都趋同, 就没有差异化, 考生、家长就不会选择。现在民办学校存在的问题就是高度同质化、严重同构。
民办高校的情况是专业千校一面、教学方式千校一面。例如, 没有一所民办高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涉外英语专业、经营管理专业。而这些专业都是市场上已经滞销的专业, 毕业的学生将来难以分配出去。而恰恰在一些市场急需的理工科专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中急需的一些专业, 高技能人才没有培养出来。我讲这些, 不是抨击民办高校, 而是想说明在战略制定时需要深入思考。也有许多学校在这一方面突破了, 从而标新立异, 从而办出特色。
三是集中化战略。因为民办学校资本有限, 要学习图钉原理, 把所有能量聚焦于一点, 只做一个产业链里的一个环节、一个链条, 集全部精力财力高度发展, 这就是单科式教育。例如西安的汽车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的标榜国际技术学院, 还有上海思博学院。
四是市场拓展战略。多渠道争取教育资金的投入, 有特色、高质量、坚持公益性的民办学校, 政府是愿意支持经费的。怎么把自己事情做好的同时, 争取政府投入?另外, 争取海外人士捐赠。民办高校还可以依托专业办实业, 例如广东白云学院、江西蓝天学院, 都是生财有道的学校。白云学院就面向珠三角劳动者, 开展大量的职工培训, 与省劳动厅合作, 开展技能岗位证培训、考核等工作。蓝天学院有一个汽车专业, 依托这个专业办了江西省规模最大的汽车修理厂和驾校, 办学效益非常好。还有就是产学联盟的方式, 民办学校与企业合作, 联合举办专业, 例如与宾馆、酒店合作, 通过所谓的委培、订单培养, 联合起来, 这样就可以把一大批实训场地、实习场所转移到企业之中。有的做得比较好的, 把企业引进来, 设立企业培训中心、产品检验中心, 相得益彰, 实现双赢, 企业解决劳动力问题, 学校解决场地和设备问题。还有的走资本市场和资产重组道路。目前在学前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中, 例如新东方在海外上市, 引进风险投资。现在有些国外上市的资金, 开始进入到国内的民办高校中, 收购民办高校。这给民办高校一个新的载体。
五是管理优化战略。必须要引入现代学校制度, 打破家族化管理、企业式做法, 学校就是学校, 不是企业。另外, 从民办学校的优势出发, 必须要优化管理的流程, 提高管理效率。其中最重要的, 既要遵循教育规律, 同时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来设计管理流程、重组机构单元。现在民办学校机构与公办学校几乎一模一样, 没有民办特色。应该学习美国阿波罗大学的管理模式,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以市场为导向, 一切以顾客为制高点。还要进一步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 永葆民办学校的活力和增长点。例如员工持股计划、降落伞计划。只有把举办者和办学者的目标一致起来, 只有教师的利益与学校的利益吻合, 学校才能办得久、办得活、办得好。
六是文化战略。民办学校要加强文化建设。学者忠于学科, 而不是忠于学校。学校管理制度设计既要柔性化、人性化, 更要有学术化。还要有好的理念、校训, 学校应该有一定的核心价值观, 使得员工的行为、各方面的认识, 能够统一到一个目标上来。这方面民办学校很薄弱。凡是办得好的学校, 都是有一定文化品位的。
该如何关爱和支持民办教育工作者?
《中国教师》:师资不稳定, 优质师资难求, 这是民办教育发展瓶颈之一。沿海等地民办学校的中青年教师, 大部分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些内地公办学校。选择“下海”民办学校, 往往是冲着民办学校能按劳取酬, 能得到高工资, 因而愿意放弃在公办学校能期待的个人发展。也有一些民办学校大量聘用已退休的教师, 因为这些老教师流动性比年轻教师要小。这样的师资, 谁来管, 如何管, 从而激发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 发展专业?
董圣足:这是非常现实, 又不太容易全口径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研究师资问题, 更多的还是在呼唤政策上大的公平性, 而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关注还不够。而接下来这个问题恰恰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谁来管, 如何管?从法律上讲, 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在法律上是同等地位, 现在很多地方首先提出身份的公平, 但事实上没解决这个问题。温州“1+9”的文件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肯定是教育行政部门来管。政府要确保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有同等的待遇, 教师引进纳入统一规划。这方面温州做得很好。同时列入专业发展的范围。学校要管。学校必须把教师专业发展、再培训, 纳入到学校规划、年度计划、工作方案之中。包括教师的培训费, 应该有一定的强制性措施, 有规划、有体制、有经费, 必须要有一个余量轮训的计划。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 有一个好校长, 就能有一所好学校。但在民办学校未必。有一民办学校校长说, 80%以上的民办学校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处于有力无处使, 尽力难尽心的局面。民办学校校长难当, 一方面要从产业和经营的角度考虑董事会成本回收的最快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校长还要从教育和社会的角度考虑教育效果的最快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谁能、如何做, 才能给民办学校的校长松绑, 赋予校长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以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
董圣足:从三个层面来解决。一是要依法保障校长的职权, 要落实到位。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以及2007年和2008年教育部相继颁发的25号令、26号令, 都有明确规定。所以今后应该通过民办教育的专项年检, 督促民办学校落实。问卷调查、座谈或者暗访, 都行, 看看校长像不像个校长, 董事会是否真正赋权了。从法律和督导层面上去落实。现在法律上说得很清楚, 校长有8、9项权利, 但实际上被分解了。
二是建立健全民办学校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是董事会决策、校长执行、监治会监督, 三权分离, 相互制衡。但是现在都是一言堂。不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而是董事长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论学校章程上写得多么完备, 不论汇报得多么完美, 这个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被解决。凡是有远见的举办者, 应该意识到通过给校长更大的自主权来办好学校。校长也不能奴化, 校长自己要去争取权利, 不能自己把自己当做打工的。
三是实现校长的职业化。校长要有任职资格。教育部在2009年6月出台规定, 把民办高校校长的任命权收到教育部。这也是无奈之举, 是为了杜绝近亲繁殖、杜绝内部人控制。有四项规定, 一是年龄不超过70周岁, 二是有10年高校管理工作经验, 三是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四是有高校副高级以上的职称。这样杜绝了校长终身制, 杜绝了近亲繁殖, 杜绝了一人兼任, 确保了专业化, 校长要懂得教育。
《中国教师》:我国目前大多数民办学校属于投资办学。那么, 谁能帮助投资方认清教育产业与企业产业的本质不同, 从而能更理性、科学合理地办学?在办学过程中, 谁能、如何, 着眼于投资方的教育理念熏陶, 以提升办学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追求?
董圣足:实践情况表明, 我国95%的民办学校都属于投资办学, 也就是说民办教育的主体是投资办学。现实情况下, 要想办法让举办者多一些仁爱, 能够把教育作为教育, 可有合理回报。理论上越来越来清晰, 法律上越来越健全, 恰恰是民办教育资金进入最少的时候, 越艰难的时刻。政策导向与活生生的现实是背离的。一味地强调捐资, 教育是不能赚钱、不能回报的, 但是举办者都是要回报的。所以反而会导致灰色交易, 投资者不作长久之计。所以, 要杜绝杀鸡取卵的做法, 引导举办者关注未来, 就要允许合理回报。在市场社会, 不按照市场规律办, 往往会导致许多非理性的行为。不如按照市场的规律, 放开来, 真正让上帝的归上帝的, 凯撒的归凯撒的, 才能走出一条路。要给予出资举办者合理回报、适当的好处, 同时对举办者要进行制约, 实行两权分离。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 分化淘汰, 会有一些好的典型和案例出来。政府还可以有积极作为的一点是重奖, 精神和物质的都好, 对一批真正奉献于教育事业, 真正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 给予引导、舆论宣传。例如评选优秀民办教育家, 可带动好的风气。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10年中, 民办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最后, 您还有何寄语广大民办教育工作者?感谢您!
董圣足: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进中央前主席、我国著名教育家陈思危说, 中国的教育公办和民办是两条腿, 要两条腿走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只翅膀, 即公办和民办教育发展要并重,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并驾齐驱, 否则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走不远, 一只翅膀壮一只翅膀弱, 就飞不高。
根据《纲要》的定位, 民办教育前途是光明的, 但是诸多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瓶颈, 不是一下子能消除的, 所以一定会有一个过程, 是曲折的。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说, 要学会知快、手慢, 经得起颠簸, 经得起折腾, 经得起考验, 经得起挑战。最后熬过冬天的, 一定是一批茁壮的坚强者。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尤为重要的是一定要从过去的注重外延规模扩张, 尽快地转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塑造上来。不能再走过去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了。因为环境变了, 空间变了, 这条路走不通了。所以在战略的重点上, 在投资的方向上, 在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必须要有为有所不为。
人民教育人民办 办好教育为人民 篇5
兆田小学祁学兴
兆田小学位于新城子镇西部,地处永民公路以北,西大河古河道以南,海拔2409米,古时经官方备案,朝廷发诏开垦的荒地称“诏田”,因“兆”与“诏”同音,后称兆田。现有6个村民小组,411户,1724口人,全村土地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20亩,人均2.6亩。兆田小学初建于1973年,借民房办学,缺桌少凳,条件十分艰苦。后经勤劳的兆田人民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捐物筹劳,在一片荒滩上建起一所有土木结构的校舍,有沙石遍地的操场,有土垒夯筑的围墙的兆田小学。1985年,兆田小学占地面积1333.4平方米,土木结构校舍4栋,其面积528平方米。1987年,该村村民陈泽樟、陈泽栏等人,为教学育人,造福后代,带头捐款3万多元,使兆田小学的硬件、软件设施得到大的改善。
1993年,永昌县政府制定《永昌县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实施方案》,在“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批达标”的原则,以群众集资为主、国家投入为辅,改善办学条件,开展“普九”工作。1994年开始,兆田小学分步实施“普九”硬件达标任务。在村支部、村委会的大会协助下,对校舍、运动场、体育设施、教学器材等进行更换、翻新、添置。1995年,实行行政系统和教育系统义务教育“双线承包责任制”,即以县、乡镇、村为一线,县教育局、学区、学校为一线,层层确定责任人。采取“四包”的办法:一是乡、村包入学率,负责动员适龄儿童按时入学;二是乡、村、学校包巩固率,实行学生辍学报告制度,确保辍学学生及时返校;三是学校包毕业率、合格率,抓管理,保质量;四是县、乡、村、校包完成率,实行小学生由学区统一编号管理制度,并根据季节特点,秋季抓入学率,春季抓巩固率,全年抓合格率。新城子镇根据《义务教育法》制定实施细则,实行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和义务教育证书制度,保证所辖区域内的少年儿童按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随着兆田小学设施的改善,学生入学率达100%,在校学生巩固率100%,学生毕业率100%,学生普及率100%。
1996年至1997年两年的“普九”达标建设,兆田小学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顺利通过甘肃省“普九”达标验收,校园通过绿化、美化、净化,焕然一新,教学仪器、器材和实验教学开出率均达到省颁二类标准。2004年,兆田小学配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并投入使用,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并开设计算机课程,电化教学进入课堂,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005年,由金昌市教育局等单位资助下,全村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一所高标准的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形成“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校园似花园,学有人教、教者任重”的良好局面。
兆田小学在勤劳的兆田人民的尽心呵护下,现占地面积9960平方米,生均91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生均8.1平方米,硬化面积3800平方米,绿化面积4465平方米,操场面积5035平方米。学校图书2000余册,生均16册。现有6个教学班,109名学生,10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9名。学校有镇级骨干教师3名,高级教师2名,一级
教师3名,大专学历9人,中师1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学校有4栋教室,两栋办公室。有图书室一间,仪器室一间,计算机教室一间。学校操场占地600平方米。学校以“厚德、博学、励志、笃行”为校训,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学高身正、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开拓创新”;要求学生努力做到“尊师重道、乐学善思、身心两健”,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在中心小学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中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德育工作、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列中心小学前茅。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性因素,在中心小学连续三年统考成绩列全县中上水平的大环境下,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民办教育”博弈教育中长期规划 篇6
5月20日14时20分,北京会议中心六号楼一楼会议室内,著名教育家、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正在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初稿)》(以下简称纲要)第十章——办学体制改革——逐字逐句读出。事关自身命运,与会者全体埋头记录。
这是第五届全国部分省市民办教育协会协作会的会场,不出与会者的意料,“实行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将民办学校分成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从这位副部级干部这里脱口而出。
在念初稿第十章之前,陶西平告诉与会者:“既然大家对‘分类管理的意见比较集中,这个问题也的确关键,那么我读完之后,大家就只围绕这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其他问题因为时间的原因不作涉及了。”
江苏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自雄在14时32分第一个发言,他有备而来,直言“如果分类管理实施,将是最近7年间对民办教育的第六次冲击”。一时间,附和者众。
两种声音
马自雄以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董事长的身份,已经在5天之前来过一次北京,参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舉办的“如何振兴民办教育”论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坦承,尽管自己身在民办教育界17年,但近来对民办教育的宏观政策却有些不摸底,来京参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论坛,实际上就是想“探探风向”,毕竟,“如何振兴民办教育”研讨会打着为《纲要》建言献策的名头。
“如何振兴民办教育”的第二项主题正是“分类管理”是否需要实施,只是,阵营的明显分野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都有些吃惊。
在“分类管理”讨论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袁绪程第一个作主题发言,“中国民办教育投资多,捐资少,主要是体制问题,产权没有明晰”,“随着民办教育做大,遇到困境时,潜伏的产权问题(土地、税收减免)都会浮上水面”,“以民办非企业法人地位为例,我们历来在这方面的制度就不清楚,而美国的学校是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登记;应该让举办者自己选择是办公益性教育(免费)还是私人品(收费)”,“我有两点建议,第一,修法修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第二,民办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试点,在一些地区重新进行界定,对非营利的,政府要给予扶持”。
与会者数十人,具有政府和学界身份的与会者,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袁绪程的意见。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纲要》起草者之一王烽首先发言附议。王烽说:“我和我身边的人一致认为,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站在这一阵营对立面的,是民办教育出资人这一团队。马自雄在列举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7年间民办教育所受到的5次冲击之后表示,《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民办学校、民办教师地位上的“平等宣示”始终未能兑现,民办教育一直是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下与公办学校竞争。平等尚未兑现,又何谈加强规范管理?
次日,马自雄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明言,7年前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法,主题在于“促进”,寄望民办教育做大做强;如今,目标没有实现,就要改弦更张,未免在逻辑上混沌不清。
他在2007年曾经收到过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问卷调查:如果实施分类管理,你选择做营利性学校还是做非营利性学校?马自雄犹豫再三,在非营利性一栏打了钩。
据他所知,当地几乎百分百的民办教育出资人作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无独有偶,5月20日,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王世虎在协作会上透露,上海也曾做过类似调查问卷,99%的被调查者选择去做非营利性学校,“问题是,目前中国99%的民办教育出资人的真实心态是希望营利的。”
“我们在基层工作的人,会觉得上面的人,包括一些学者和官员太书生气。”马自雄说,“如果你忽视两个截然对立的99%,就等于忽视社会基础,杨东平不是说中国还没到捐资阶段嘛!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连投资教育都举步维艰呢!那么,如果你硬要实施分类管理,带来的效果只有一个,大伙一起做假账,一起应对工商和税务的稽查。这将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也给腐败提供了机会。”
一轮“上书”
5月2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的民办教育协会协作会,马自雄决定参加。这天一大早,马自雄给《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打来电话:“今天下午的会议,我们会达成一个共识。”
这个共识,就是“公车上书”。
5月18日中午,接马自雄外出吃饭的朋友熟知医改内幕,他建议马自雄,不妨依托协会,联合民办教育界上书中央、上书教育部,以反映民办教育界在这次教育中长期规划中的呼声,“医改的部分市场化转向正是依托于此,两家医药协会在开完会员大会之后的‘上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马自雄听后连称“这是个好主意”。
当晚,马自雄在登上返回无锡的火车之前,打电话给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柴纯青,将自己的设想和盘托出,获得柴的支持。返回无锡后,马自雄随即与江苏省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朱晓春取得联系,请朱代为联络其他省份民办教育界代表,朱一口答应。
一如会前的“安排”,马自雄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读完《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第十章有关体制改革的内容之后第一个发言,直言“分类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仅就产权的界定就不是那么简单”。
在他看来,后来的投资办学乃至新近开始在东南沿海出现苗头的捐资办学产权尚好界定,但中国民办教育的第一阶段——储备金办学阶段产权很难界定。产权界定困难,分类管理自然无从谈起,“很多事情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有些问题也需要先放一放,等时机成熟再说”。
话音未落,他的观点就获得与会所有代表的支持,湖北、河北、上海、河南等地的民办教育协会代表纷纷发言支持马自雄的意见。而马言犹未尽,他建议:“大家今天的话题高度一致,应该由主办方根据记录整理出一份文件,作为我们民办教育界对分类管理、对教育中长期规划的集中意见,上报给教育部乃至中央。”这份建议,同样得到全场一致的支持,负责承办此次会议的东道主、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说:“这事情,我来办,先交给陶西平会长,请他代为上呈。”
多个难题
此时,陶西平已经有事先行离开了北京会议中心,在离开之前,他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分类管理远未到定局的地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一些领导就明确表示反对”。陶西平以前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曾经任职。
实际上,目前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5月15日的民办教育研讨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柴纯青转述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主任卢干奇对分类管理的意见:一、赞成分类管理,与国际接轨;二、选择做营利或非营利学校,由学校自己申请;三、如果分类管理实施,先要澄清“属性”,“民办非企业法人”问题必须要解决。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一位参与过义务教育法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起草的官员后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承认,尽管很多官员和学者赞成实施分类管理,但条件恐怕尚未成熟,“产权和会计师制度都还没跟上”,“民办非企业法人不仅仅存在于教育一个领域,单凭教育部门的力量,要动《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显然不现实”,“实施分类管理,还必须修订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他的建议是,“现在最好还是找一个民办教育发达的省份先做一下试点”。至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内部关于分类管理的争论,这位官员表示,现在分类管理究竟实施与否远未定局,有争论很正常。一旦定局,“我们会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和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改之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两度被提上议事日程,在两部法律最初的文稿中,也曾出现“分类管理”的字样,但最终被否决。此番《纲要》中第3次出现这一字眼,能否通过尚难断言。
民办义务教育 篇7
一、准确定位
师宗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和谐发展, 共同培养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师宗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 (师教发[2013]15号) 从明确目标任务、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招生秩序、重视师资建设、做好保教工作、加强内部管理、强化监督管理工作等七个方面对全县民办学校作了具体规定。并要求“每一个教育人, 从老师到父母, 从教育局到校长, 都要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奠基国家的基石、塑造民族的未来。”这一定位, 给全县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指明了方向, 使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明确必须走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特色办学、优质办学之路。
二、强化两个重点:内涵发展、提高质量
1. 注重内涵发展。
各民办学校必须按照不低于年度净收益25%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 用于学校的建设、维护和添置、更新教学设施设备。重点是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园、家园、乐园, 添置一些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设备。大部分学校都建立图书阅览室、微机室, 多媒体进课堂, 学校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县97所民办学校中, 产权明晰的有91所, 利用闲置校产办学的有6所。学校特色发展, 提高质量, 教师是关键。通过送培 (国培、省培、市培) 和县教育局每个假期组织民办幼儿园教师全员免费培训外, 各学校还自行举行校本培训。在学历提高和教师资格准入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促使未达到准入的教师努力学习。民办学校的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成长, 充分享受进步的感动与喜悦, 通过阅读提升自己, 通过写作反思自己, 通过教学锤炼自己, 使自己必须尽快成长为优秀教师。教师有了专业上的成长和成就, 才能有职业的尊严, 才能在奉献中收获, 才能创造动人的教育故事。
2. 提高质量。
注重内涵、提高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 也是学校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师宗县民办学校依据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师宗三中不论是高考和中考, 教育质量都处于全县前列;民办幼儿园的保教活动始终贯穿五大领域, 突出活动课, 以游戏为主,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合作力和创新力, 针视每一个幼儿, 注重幼儿的品格、态度、情感、能力、生活习惯等的培养教育, 做到家校合一, 让每一个孩子都绽放美丽的笑脸, 让每一个孩子都散发诱人的芳香, 让花儿朵朵都鲜艳。
三、抓好三项工作:学校布点、评估与年检、校点挂联
1. 学校布点。
为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 由中心学校对辖区内的民办幼儿园按“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应当与当地居民人口数量和学龄前儿童分布情况相适应, 合理布局并适时调整, 为学龄前儿童就近入园提供便利”的规定进行合理的布点。布点的规划情况报教育局, 由县规委会审查通过后, 各乡 (镇) 中心学校向社会公开公示, 公开招投标, 让有能力、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有识之士来投资, 实行标准化建设。
2. 评估与年检。
教育局一年组织一次评估和年检。民办学校的举办者首先提出申请, 由当地村委会和学校提出举办意见, 经中心学校同意布点, 当地乡 (镇) 政府同意开办的民办学校, 在中心学校的监督指导下, 达到了必备办学条件的标准和要求, 经中心学校批报县教育局, 教育局按相关法规组织评估, 对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 教育局批准办学并颁发办学许可证。对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学校, 教育局每年进行一次年检。年检采取:学校自评占30%、中心学校考核占30%、教育局考核占40%的标准对每一所民办学校进行年检综合评定。对获得“优秀”等次的学校, 在评先进、上级资金补助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3. 校点挂联。
全县的每一所民办学校都有教育局的干部定点挂联, 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校点进行检查指导不少于四次, 且列为年终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对办得好、规模在250人以上、公益性和普惠性突出的民办幼儿园, 各乡 (镇) 中心学校必须派驻特派员、逐步派驻公办教师、实行互派副园长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国培计划倾斜等方式进行扶持。各中心学校派驻的特派员由各中心学校进行考核, 对工作表现突出的, 年度履职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评选。
四、注重四项扶持:政策扶持、争取资金扶持、人力资源开发扶持、激励引领
1. 政策扶持。
《师宗县委师宗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 (师发[2007]16号) 中规定:“凡有幼儿园的地方, 小学一律不得举办学前班。”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 使全县民办幼儿园迅速得到发展;县人民政府对三中的优惠政策, 使三中稳步发展。教育局制定的“师宗县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师宗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师宗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等, 对扶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引导和约束民办学校规范化发展提出了很多优惠政策, 促进了我县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和谐地发展。
2. 资金扶持。
规模庞大的民办教育 篇8
据教育部统计, 2011年初, 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 (教育机构) 11.90万所, 各类教育在校生达3392.96万人。另外, 还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18341所。民办学校的出资人、投资者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2003年9月, 中国第一部规范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法律文件《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2004年4月,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施行。从此, 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化阶段。
目前的民办高校可以分为四类:“捐资举办的学校”、“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 “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经营性培训机构”。《中国经济周刊》从多位教育界业内人士处获悉, 一部由教育部牵头、被称为“30条”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文件, 正在紧张地起草和修改中。《意见》规定, 国家将根据民办高校的不同分类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具体而言, 前两类学校将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 享受到税收、土地、教师身份等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将被要求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法人) , 其会计制度参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而对于那些经营性培训机构, 则登记为企业法人, 同普通企业一样,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执行。
民办义务教育 篇9
一、民办高校的成功经验回顾
1、明确定位, 突出特色, 适应市场需求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这一自然法则同样适应于教育领域, 民办高等教育有需求才有市场, 才有萌芽、存在、发展的可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传统单一的公办高等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民办高校正是抓住了这一市场机遇, 锁定目标, 准确科学定位, 突出特色, 立足区域, 服务全国, 放眼海外, 才以势如破竹之势迅猛发展和强大起来。例如, 民办高校成功的典范西安外事学院在办学定位上, 就以培养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教育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为主, 西安翻译学院以培养复合实用型外语人才为主等。另外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西安海棠职业学院和陕西卫生职业学院等在服装、烹饪、美容、护理等方面都形成了特色。正是民办高校这种独特的市场捕捉分析能力, 才能形成“人无我有”的策略, 准确定位, 突出特色, 拥有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望。
2、灵活机动的办学模式, 满足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民办高校是中国现代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 在民办高校诞生时并没有特定的办学模式。[2]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正是这种偶然性成就了其办学模式的多样性、灵活性。一般来说办学模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纵观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 公办、民办融合办学的典范浙江万里学院, 简称“万里模式”;“领先服务”模式的代表西安欧亚学院;“校企结合”模式的代表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企业办学”模式的典范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无不突破了传统公办教育由国家办学的单一模式, 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结合区域经济、文化、政治背景, 走出了一条条各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为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构建一流的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根基和灵魂, 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流大学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体现, 是大学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3]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整体建设的一部分, 其发展对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安欧亚学院关注学生校内和校外的成功, 强调把学生从关注自我发展的人转变为强调对他人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有价值的人;西安外事学院以自觉的主体文化意识确立“多元集纳、自强创新”的办学理念和校训, 打造“鱼化龙”精神作为学校的文化核心;浙江万里学院秉承“以生为本、以师立校”和“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 致力于“绿色万里”, 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团结、友爱、安全、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分析成功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发现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 致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二、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竞争力
新《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 质量是学校立校和发展的生命线。办学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等, 都会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公办高校相比, 我国民办高校具有先天不足的劣势, 不管是从政策层面还是师资、生源、经费无不处于劣势地位。招生吃公办高校的“剩饭”, 生源多为落榜生;师资多为公办院校的兼职教师, 流动性较大, 没有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 同时受各民办高校实力的影响, 我国民办高校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令人堪忧。在适龄入学人口不断下降的情况下,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明显缺乏竞争力, 未来发展值得思考。
2、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单一, 后续发展难以保证
与公办高校政府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相比, 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要害问题。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分两部分:一是举办者的投资;二是学费。政府资助和社会捐助几乎没有, 属于典型的“以学养学”。如果生源受阻, 投资者不追加投资, 民办高校的经费链将会中断, 民办高校将面临破产的危险。所以资金问题是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民办高校要持续发展, 必须建立多渠道融资, 以保证其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
3、外部环境不良, 不利于民办高校发展
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 对于改变民办高校的外部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还是很多, 首先, 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定位不准确, 严重影响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离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其次, 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较多, 经费政策支持却很少;第三, 社会对民办高校缺乏全面科学的了解, 认为民办高校属于不正规的办学机构, 学历相比公办高校学历没有含金量, 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
三、结束语
纵观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它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积累了成功办学的经验, 但也存在许多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民办高校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去关注。
摘要:起源于改革开放后, 大发展于世纪之交高等教育规模扩招背景下的民办高等教育, 在经过30多年的迅速发展, 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中国著名民办高校走向成功之路》重点分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成功经验,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水泉:《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展望》,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10 (1) 。
向民办培训机构学教育 篇10
一、舒心宜人的教育环境
步入培训机构,教室更像是一间间温馨优雅的儿童房,绿色的主旋律,活泼的图案设计,温馨而自然的挂件,将学校装扮得如同家庭一样温馨。而班级里孩子的座椅是分散的,没有传统的讲桌。在培训机构走廊及大厅里摆放着沙发与座椅,还有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画书,这是孩子们课间休息的场所。总之,这家培训机构无论给孩子还是家长的第一印象都是舒心宜人,而这点是否值得我们传统学校借鉴呢?相比较之下,我们的学校是否拉远了学校与家庭的距离,强化了学校的严肃性与规整性呢?
二、简单高效的教育计划
在培训机构每间教室的门口都有一张活动展板,上面是教师周教学计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目标,第二部分是教学内容,第三部分是课下作业要求。一张简单的A4纸,将教学目标明确化,使学生学的有目标,使家长辅导有针对性。这样的教学计划虽然简单,却很实用,比起诸多公办学校教师厚厚的备课本以及详尽细致的教学计划来说,这样的教学计划虽然简单却是高效的,完全不存在抄写应付检查的状况,而这也正是培训机构高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三、亲切平等的教育方式
教师站在中间,学生围坐在教室四周,回答问题喊:“Lili,me,me。”这是教师对初入班级学生的要求。下课时,我悄悄地问孩子:“喜欢老师吗?”孩子说:“喜欢,这里没有老师,只有大姐姐。”看来,教师亲切平等的教学方式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拥有如此平等自然的教育方式,学生又怎能不幸福快乐呢?在培训机构看来,学生进入培训机构购买的是优质的教育服务,因而,在上课期间,教师就要给孩子一段幸福而快乐的时光,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幸福的体验。这里没有传统的师道尊严,有的只是平等、民主与自由,而这样的教育不正是某些公办学校所缺少的吗?
四、活泼有趣的教育评价
下课之后,孩子拿来几张积分卡片给我,让我带他去领取礼物,原来短短两个小时的课,孩子就领到了四十分的积分卡。我们拿着积分卡来到兑奖处,看到奖品五花八门,有玩具熊,有书籍,有饰品,但再一看兑奖的分值,最低三百分,最高五千分。看来,教师是想利用积分卡的形式激励学生持续学习,不断努力呀!积分卡只是一种外在的教育评价形式罢了,而这种评价方式却无形中激发了孩子持续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五、透明开放的教育监督
民办教育拓荒牛 篇11
2002年7月,年近古稀的罗昌坚携带在吉安多年积累的民办学校办学经验,来到了遂川县开始筹建遂川三合中学。6年前,这里是一个房破屋漏、杂草丛生、荒芜了十几年的工厂区。创办新学校千头万绪,修缮工程举步维艰,望着这一片荒凉的厂区,罗昌坚就像一头老黄牛,起早摸黑、昼夜不停地奋战在修缮、改造学校的工地上……9月1日开学了,高一年级8个班462名新生高高兴兴走进了新课堂,成为遂川县第一批民办高中学生。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教学质量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罗昌坚把民主管理教学引入三合中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民主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育人氛围。
组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罗昌坚办学的重头戏,也是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前提。他想方设法推行了吸纳优秀教师、培训中青年教师、重用骨干教师的有效举措,广纳贤才,创造了各种优越条件,吸引了众多优秀的教师加盟,做到聘之能来,来之胜教,教则有效,大大减轻了学校的培养成本,从而形成一个开发有潜力、培训有推力、发展有动力的良好态势。
罗昌坚在抓教师队伍建设中总是“情”字当先,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留人。对教师实行温馨管理方式,处处为他们着想,时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教师们真正感到集体的温馨。面对民办教师流动大,变动频繁的情况,罗老更是开明大度,无私奉献。办学以来,有二十多位青年教师考录公务员或外调,罗昌坚都积极创造条件,助他们实现梦想。
“我办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为了使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众多孩子能够继续上学,实现他们的大学梦,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完成他们的学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罗昌坚如是说。为真诚回报社会,罗昌坚每年都要拿出一笔钱来资助一批品学兼优的特困学生。6年来,罗昌坚资助特困学生三百多名,共二十多万元。家住新江乡的学生肖梅父母双亡,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连吃饭的钱也拿不出来,眼看失学在即,罗昌坚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因此,他给小肖全免学费,并且接纳他为家庭成员,一天三餐都在罗昌坚家里吃饭。三年后小肖毕业考取了九江财院,罗昌坚仍一如既往资助他上学的学费,同时亲自到九江找熟人,为他联系帮扶对象,最终使他顺利地完成学业,并找到了工作。每年逢年过节,小肖回到遂川都要来到三合中学与罗老一家人团聚。
在去年的优秀毕业生中,曾祖祥和刘儒明分别考入了南开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这两名学生家庭十分困难,但品学兼优,为了让他们能够安心地读书,学校除对两人进行奖励外,罗昌坚还想方设法为两人联系到了上海的一名热心企业家,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的资助,以供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每年学校有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罗昌坚都要给予每人2000至5000元不等的奖学金。罗昌坚的无私奉献,情系学子的心如金子般闪光发亮,激励着众多学生发奋学习,拼搏进取。罗昌坚真情教人育人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辈子投身教育事业的罗昌坚既是民校的拓荒牛,又是教育战线的老黄牛。他愿把有生之年的光和热都奉献在民办教育这块肥沃的田野里,永不停息地辛勤耕耘。
浅谈民办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 篇12
一、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先天差距及努力契机
根据目前的招生录取政策, 先是重点本科, 再是一般本科, 然后是独立学院和公办专科, 最后一个批次才是民办高职, 学生分数之低是可想而知的。而且随着同龄青年进入高校求学的比例不断升高,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分数线必然随之下移, 因此, 民办高职学院生源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水平偏低是客观事实。虽然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属于发挥失常, 没有考出正常水平, 但大部分学生都属于低分层次。进校后不仅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较弱, 而且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也存在较多问题。具体说来,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这样两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1. 自我要求不严, 不良习气较重, 没有责任感
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较低, 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 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克服困难的毅力, 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表现懒散, 混淆甚至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吸烟、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秩序和校园的稳定。
2. 自卑心理严重
高职的很多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一是在高中时往往成绩不好, 得不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 内心需要一种强烈的被认同感。二是不少同学都有或多或少的挫败感, 感觉进入高职没有面子, 学高职没有出路, 对自己的学校和所学专业没信心。较之一般院校, 民办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更差, 认为即使在民办高职努力学习, 也不会取得好成绩, 更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遇到挫折或失败, 很多学生往往把原因归结于个体, 甚至无端夸大自己的缺点, 加之对学院、对专业前景缺乏信心, 从而产生莫名的烦躁和抵触情绪, 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 就会导致他们产生新的心理创伤, 给学校的管理、教学等活动带来很大的压力。
正因为民办高职学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有一种强烈的失败感, 所以入学之初, 进入新的环境, 面对新的老师和同学, 他们很希望能有一个新的开始, 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老师、同学面前, 得到社会、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认同。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帮助他们重树信心的绝好机会。我们一定要及时、准确地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积极引导,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这对于提高新生对学院、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减少新生退学现象、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法纪观念的增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学风的形成等均有积极的意义。
二、全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国高等院校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决定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责任。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在“科教兴国”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他们不仅要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良好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对人才素质进行良好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对他们进行良好的精神文明教育、熏陶和锻炼。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培养合格人才,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也决定了高等院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1]
较之一般院校, 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显重要和急迫。如前所述,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在其他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时缺失, 也许暂时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勤奋和努力, 不会造成教学秩序的不良, 不会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 但民办高职院校则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一时的缺失, 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 就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 这些学生大多处于十七八岁的青年时期, 在他们身上虽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 但整体来讲仍然具有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只要我们付出真情, 加以引导, 完全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大学生、优秀的建设者。事实证明, 在民办高职兴起的短短十几年里, 民办高职教育就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他们和其他高校的毕业生一样, 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力军。
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高起点, 严要求。绝不能因为他们入学文化成绩不好, 就降低对他们政治素质的要求。2005年5月31日, 林毅夫先生在北大MBA毕业典礼上曾说:“只要民族没有复兴, 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 那就是我们自己在贫穷中;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 就是我们自己在苦难中。”作为当代大学生, 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才会有不竭的学习动力。学校有差别, 文凭有高低, 但人的品格和追求是一致的, 不能因为自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放松对自己人格的追求。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能降低或削弱, 反而更应该加强。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生入学之初的思想教育中就坚持了这样一条高标准的“四为”原则: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多年来, 学院一直坚持不懈地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讲政治、讲理论、讲理想, 把“厚德”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一要务,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富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通过春风化雨、耐心细致的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面貌焕然一新。2007年我校有4792人写了入党申请书, 占全校学生的60%以上, 其中292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积极开展“三认同”教育, 提高学生成才信心
民办高职的学生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对自己的不认同、对职业的不认同、对学校的不认同。这也是一些民办高职学校学生报到率低、退学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心中还存有很大的阴影, 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 不会有好的职业和前途,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意识, 处理不好, 很多学生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 甚至自暴自弃。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2002年就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浙教工委[2002]44号) 中指出:“高职院校、民办高校普遍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工作经验相对较少、学生心理素质相对较弱等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竞争的加剧, 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具体, 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一般高校如此, 民办高校也不例外,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 但社会上对民办高职的歧视、对民办高职学生就业的歧视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加之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受到的学习歧视, 更加剧了这些同学的失败感、焦灼感, 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自己的不认同、对学校的不认同、对专业的不认同。要改变这种情况是一个非常艰巨和长期的任务。除了要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外, 还要加大对学生的“三认同”教育, 引导他们走出失败的阴影,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
1. 首先是“认同自己”
自卑是民办高职学生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调查显示, 57.8%的学生因为考入高职院校而自卑, 那么进入民办高职的学生对学校的不满意率又有多少呢?我想这一定是个很惊人的数字。因此, 作为民办高职院校, 一定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 使学生战胜自卑, 树立信心。要引导学生多发掘自己的优点, 看到自己的长处。要告诉学生起点并不代表终点, 一时的失利, 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 人生之路, 一帆风顺者少, 曲折坎坷者多, 成功是由无数次的失败构成的。特别要告诉同学, 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 就是大家新的奋斗历程的开始, 所有的同学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任何抱怨和消极的情绪都只会阻碍大家前进的步伐, 只有积极努力, 奋起直追, 才会赢得大家的认可、社会的尊重。平时要多搜集社会中由弱变强, 最后成功的典型案例特别是本校学友的成功事迹鼓励学生, 在校报、校园网页等媒体上开设校友之页, 集中展示成功校友的风采。用他们坎坷的经历、失败的苦恼和今日的成就, 来说明强者不是天生的, 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 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 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自我认同教育的最具体、最形象的例证,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同, 从而帮助他们肯定自我, 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 从自信中找回自我, 从自强中发掘自我。
2. 其次是认同职业
认同职业, 才会热爱职业, 才会形成一个正确稳定的专业思想, 才会对职业有执著的追求和充满献身精神, 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 到2007年4月, 我国独立设置的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职院校已发展到1109所, 占本科院校数的66.9%。[2]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特别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也会越来越严重, 高等职业教育也将得到越来越大的发展。以江苏省为例, 目前, 江苏省已成为国际产业资本最为集中的省份, 制造业经济总量和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二, 在激烈的产业竞争态势下, 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江苏省目前现有技师和高级技师3万多人, 仅占全省技工总数的1%, 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已不在技术岗位上。这种高技能人才的短缺, 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这足以说明作为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时代责任。高职教育有着无限光明的未来, 学高职不是没有出路, 更不是失败之选, 高职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人才多样化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明确了高职培养目标, 提高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自信心, 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入学之初, 学院就安排专门的教师对学生系统地介绍院校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 让学生充分正确的认识自身价值和专业优势, 同时开设多种特色课程、职业资格考证培训来提高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 通过能力与文凭的结合, 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优势,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 认同学院
认同了自己, 认同了职业, 并不代表学生对学院的认同。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很短, 学院本身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加之社会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认可度还很低, 学生对学院不认可也情有可原。面对这种现实, 学院一方面要加快自身建设, 提高学院办学水平,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爱校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校荣我荣, 校衰我耻”的思想, 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掘学校内涵, 或用学院艰苦创业的历程、或用学院自身的文化来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通过对学生深入的宣传, 让学生了解学院、宣传学院、爱上学院。
同样以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应天学院成立于2003年, 是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一所现代化大学。短短五年, 就从当初的在校生600人迅速发展到现在的近8000人, 专业从16个发展到35个, 学科从以外语、师范教育、计算机为主发展到如今跨师范、文、经、管、工、艺术等个多学科领域和专业类型的高等学校。五年来, 学院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步加强、质量和规模同步发展、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步提高。学院先后获得了国家民政部、省教育厅等上级领导部门的多次表彰。学院本身的发展就是一部很好的学习教材, 这种艰苦创业、勤奋开拓的精神就是一笔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需要深入的挖掘和宣传。同时, 应天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江苏省幼儿师范学校, 具有55年的历史积淀, 其倡导者和创办者是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的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 这些生动感人的材料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为此, 学院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 都要在各班级开展应天学院的办学历史回顾, 让学生了解学院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迅猛的超常规发展, 重点是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应天学院对陈鹤琴先生教育教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积极开展学院办学理念, 校风、校训解读活动, 并结合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向学生推介, 使学院的办学理念, 校风、校训深入人心。这些生动翔实的资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对学院的认同感。同时大力利用校报、网络等宣传媒体, 开展各种活动, 比如“校风校训的解读”“爱家爱校园”“走进应天”“我最爱学校的……”“我最满意的校园一景”征文等活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院的了解和热爱。每逢元旦前夕, 学院还动员学生给家长写家书, 向家长汇报进校以来在学院的进步、感受和心得, 动员学生通过短信的方式向高中老师、同学、亲友汇报学院情况。这些活动的开展, 既增强了学生对学院的认同, 也使社会和家长了解、认识了学院, 并使他们成为宣传学院的转播站, 从而转变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误解和偏见, 缓解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同时对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培养学生对学院的热爱之情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合学院及地域特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新生入学之初, 没有了高中时紧张的学习压力, 也缺少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很多同学有了松口气的想法, 特别是没有了入学之初的新鲜感之后, 开始变得懒散松懈, 无所事事。因此, 学院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开阔视野, 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既填补了学生课余生活的空白, 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生入学之初的不适应感和急躁情绪。学院在组建学生会、大学生艺术团、文学社、健身俱乐部等传统社团的同时, 还应该更多地结合学校自身的文化以及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 开设多样化的文化研究社团,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 增强他们的探索与研究能力。比如南京应天学院, 在最近的新生入学教育中, 就紧紧围绕学院本身的历史积淀和南京独特的地域文化大做文章, 积极探索, 努力开拓,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 民办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艰苦而浩大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社会、学院、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其内容、方法也远不止笔者所提及的几点, 此作仅为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林景华.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N].光明日报, 2006-11-11.
【民办义务教育】推荐阅读:
民办教育09-06
民办教育10-13
民办职业教育07-18
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06-30
民办教育体制管理06-12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07-02
民办学前教育审批07-26
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05-12
民办职业教育问题分析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