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2024-07-02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共12篇)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篇1

摘要:发挥民办高校灵活机动的办学优势, 实现在办学规模、办学体制、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上的创新,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层次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民办高校,发展,任务

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称《纲要》) 在办学体制改革中, 明确了有关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体现了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和扶持, 进一步明确和肯定了民办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将民办教育视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这为民办教育发展开拓了空间。《纲要》明确表示, 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平等法律地位。提出“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 鼓励出资办学, 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办学、共同办学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 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 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优势, 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

一、进一步扩大民办高等教育在海南高等教育中的比重, 为实现海南高等教育普及的目标做贡献

海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 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成果, 标志着海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海南省公共教育投入不足、公办教育资源难以充分满足受众教育需求的背景下, 海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运用市场机制, 自筹资金, 自主办学, 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 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技能性、应用性人才, 推动了海南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海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 在为社会积累教育资源、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缓解全社会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秩序、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上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经过近10年的发展, 海南省的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目前, 海南省17所高校中已有7所民办高校。民办高等教育进入发展阶段,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办学实力有较大的提升, 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已成为海南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

腾飞的海南经济, 为海南高等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在校生占整个高校在校生的比重, 使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是海南高教中长期发展的工作重点。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 提升毛入学率, 关键在民办。目前, 调查统计数据表明, 海南省高校在校生总数为16.48万人, 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为5.256万人, 占31.88%, 说明比率还不大。充分发挥民办院校体制新、办学形式灵活、无条条框框、有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特点和优势, 办学规模的发展仍有巨大潜力,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按教育部在《规划》公布2009—2015高等教育8.98%的增长比率计算, 海南省高校在校生应由现在的16.7万人达到17.79万人, 海南省民办高校在校生到2015年按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40%合理比率, 则规划增长应达7.36万人, 五年 (比2009年) 增加2.1万人;到2020年, 按教育部16.77%的增长比率计算, 海南省高校在校生可达19.25万人, 民办高校的在校生按应占全省届时高校在校生总数50%规划, 应增长到9.62万人, 2020年 (比2009年) 规划增加4.3万人是切实可行的, 届时民办院校的在校生占海南省高校在校生一半的份额, 基本上符合海南省高校的发展趋势, 因此, 提高民办院校在校生比重, 是可以实现规划发展的目标。

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目标, 还应体现在高等院校的数量方面。在未来的十年发展规划中, 海南省高等院校的数量在稳定现有的高校情况下, 应适当的得到发展, 而高等院校在数量方面的扩张最终还主要是体现在民办院校方面。增加的民办院校主要方向是培养国际化、高水平、高层次、高规格的人才, 要引进世界顶尖级的旅游业高级酒店业和与热带、海洋业等相关办学方向的办学机构或知名的大学, 在具有海南省的优势和特色的专业领域建立相应的办学实体, 可联合办学, 也可利用其资源独立办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 规划到2020年, 完成毛入学率40%的目标。

海南省高校均为地方性院校, 应为海南省的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应注重专业的布局和调整。目前海南省7所民办院校 (经调查统计) 所开专业为107个 (不包括相同专业) , 在不断调整并及时停办那些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同时, 注重增设新生的、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 统筹全省各专业均衡布局的条件下, 中长期规划发展专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 从国际旅游着手, 发展海滨旅游、热带雨林旅游、海南民俗民情旅游、国际邮轮服务、国际星级酒店管理与服务、高尔夫运动管理与服务、游艇俱乐部管理等。同时, 注重发展与旅游相关的旅游纪念品, 将海南建设成为世界顶级消费产品的旅游购物天堂。其二, 要充分利用海南地处热带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康体、养生着手, 变单一旅游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 发展健康产业。设置康体养生、理疗按摩、康复等疗养、休养度假型旅游, 提升产业附加值, 凸显旅游岛阳光、生态、养生的亮点, 加快休闲度假型旅游专业的开发。其三, 从清洁低碳工业着手, 发展IT、软件、3D动漫、通讯等专业, 实现海南高科技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和建设中国第二个硅岛战略调整, 彻底转变海南缺少高附加值工业的现状。其四, 从热带资源及海南生物的多样性着手, 设置热带农林业、良种培育、海产养殖业等专业, 培养农、林、牧、渔各方面高级专门人才。其五, 从海洋石油、矿产的海洋矿产资源方面着手, 设置石油、天然气开采、近海矿产、海产品生产等专业, 发展海南的工业经济, 提升海南GDP中的工业产值份额。从以上五个方面着手, 及时调整现有专业, 制定、增开符合国情、岛情、民情及社会急需的专业, 让所开专业满足海南经济社会各方面、各层次对人才的需求。

二、充分发挥民办院校的办学优势, 加快实现海南高教体制、机制和模式的创新

在海南省高等教育深入改革中, 民办高校对海南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模式的创新, 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并积累和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成果。只有充分发挥民办院校灵活的办学优势, 才能加快实现体制、机制、模式的创新。

在办学体制上,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 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由于一些院校多年办学已形成固有的模式, 缺少办学活力, 社会监督和学校自律机制不完善, 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行政化倾向严重等方面因素, 虽一直在改革, 但由于惯性大, 进度慢, 成果不显著, 成效不大。在办学经费上, 国家不可能全部包揽教育经费, 而只有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筹措和解决办学经费, 建立政府主导, 公办、民办、联合、独立的多元办学格局, 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办学, 才能实现体制多元、形式多样, 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教育。

在办学机制上, 建立行之有效、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 加快改革步伐。要注重建立院校内部的激励机制、淘汰机制和管理机制,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使办学团队不断地得到优化, 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院校。

在办学模式上, 建立一个与地方经济结合紧密, 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全新的、多种形式的、公办民办均衡发展的高等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订单式的培养是民办院校办学模式, 充分利用民办院校定位在培养应用性人才这一优势, 彻底解决办学与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建立健全一个民主管理、学术自由、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教学规律办事、有充分自主办学权、具备现代管理制度的办学模式,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为腾飞的海南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三、面向市场, 适应需求, 高质量多层次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人才

民办院校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应用性、技能性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同时民办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取决于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 受社会欢迎。彻底改变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 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 充分发挥民办院校的优势和特色, 完善海南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 建立从高职、应用型本科和硕士专业学位以及博士专业学位的一个技术性人才培养的教育类型体系, 要实施人才培养的品牌战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之一, 大力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促进就业, 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变化, 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和产业调整的突出的位置, 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结合海南对高职层次人才需求大、专业面广的特点, 大力扶植和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为社会输送大批接受高等教育又有专业技能, 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

人才培养之二, 确立民办院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主体地位。应用型本科是产学研相结合, 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掌握实践和岗位技能的人才。就业后能较快的成为行业、岗位的技术骨干, 可以直接解决实际问题, 维持工作正常运行。其专业理论更为广泛和扎实,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条件。民办本科院校较公办院校更具有办学机制灵活、适应性强、专业设置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内容与实践结合的特点, 是调整结构, 拓展功能, 使其更加直接为生产领域服务、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主力军, 要给足政策, 大力发展。

人才培养之三, 硕士专业学位、博士专业学位是职业技术教育中应用研究型的高端人才, 民办院校有培养本科应用人才的经验和优势, 完全能够承担高端的应用研究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重任。由于民办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结合密切, 对这个层次人才的培养更具备优势。要制定相关的政策, 鼓励在已具有非常规范的办学体系、完善的办学条件和相当数量的办学规模、有办学实力和水平、有良好办学条件的民办本科院校承担培养复合型、综合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任务。目前在全国已涉猎二十多个专业方向中, 海南省的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可侧重在旅游管理、国际商务、资产评估、城市规划、林业、新闻与传播、应用心理等硕士专业学位的具有海南特色和需求的专业方向, 培养、打造一支高端的应用研究人才队伍, 为海南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金永红]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篇2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全区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共125所,在校生18027人,教职工1371人,接送学生校车38辆。其中民办幼儿园113所,在园儿童14284人,占全区在园儿童的66.64%,教职工1114人,接送儿童校车43辆;义务教育学校3所,在校生1574人,占全区的2.30%,教职工82人;职业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669人,占全区中职生的67.44%,教职工75人;非学历培训机构10所,年培训人次1.42万。

目前,全区还存在无证幼儿园11所,在园儿童704人,教职工62人,接送儿童校车2辆。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严格审批准入。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根据XX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审批及设置标准的通知》内XX区教发[20xx]278号文件精神,对新审批的幼儿园在园址选择、园舍建设、设备设施配备(含消防和安保)、教职工配备安全保障等方面作了详细严格的规定,确保达到安全办园标准。

2、加强民办园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一是召开好开校学前教育工作会。每学期初召开了由全区公民办幼儿园园长参加的学前教育工作会,对民办幼儿园的房屋、消防、交通、食品、卫生防疫、设备设施等安全管理工作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严防安全事故发生;二是加强安全常规管理。各中心校按照属地管理权限,对民办园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责令其限期整改;三是组织专项安全检查。区教育局不定期会同区消防大队,区食品药监局对全区幼儿园食品卫生、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以及安全教育活动等工作进行逐个排查。对有不符合要求的幼儿园限期整改。为打造平安园区教育局配合区交警队开展了幼儿接送车专项督查,对有用校车接送幼儿幼儿园的建立了台帐(包括车辆、车牌号、车主联系电话、接送时间、接送线路等)管理。四是加强年审管理。区教育局在每年对民办园办学情况检查工作中,安全工作作为年检工作的重要内容,细化了安全工作检查标准,并进行量化打分;五是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我区依法加大对非法和不规范办学行为的整治力度。区教育局在全区开展了违规办学行为的清理整顿工作,对非法幼儿园和办学机构下发了关停通知书,勒令其停止办学。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办学条件不足、非法办学的办学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行政处罚、取缔或撤并,确保民办园安全办园。

3、积极鼓励,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一是积极推进民办学前3年教育。将6所民办幼儿园纳入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了XX市东兴漫卡婴幼儿园、XX市XX区双才小博士育英幼儿园、XX市XX区高粱大风车幼儿园、XX市XX区椑南小苹果幼儿园、XX市XX区西林格外幼儿园、XX市XX区博雅幼儿园。二是大力巩固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将各中心校输送中职学生纳入目标考核和作为初中毕业班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量标,有效巩固了东方科技职业学校、奋发学校、奋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校规模,促使了民办学校稳步、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民办学校由于举办者投资额度、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办学经验等方面形式多样、参差不齐,导致发展极不均衡,存在问题也包罗万象,但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行为不规范。

大部分举办者开办幼儿园以盈利为办学的终极目标,忽视教育的公益性,认为办学是个人的私事与家事,法制观念淡薄,有的不履行任何审批手续,擅自办学和招生、有的先办学、后报批,有的一园两址,有的异地办园,办分园不申报,私自转让办学资格,且跨区域招托幼不分,擅自扩大招生范围,未经同意出让办学资格。不分年龄混合编班,超级大班。还有相关部门审批办的幼托机构,非法培训、辅导变相办园的。这些都是严重违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有的对主管部门和中心校提出的整改意见,要么不听,要么拖着不办,我行我素。

(二)园务管理不规范

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在管理方式上存在“放羊式”和“保姆式”管理,二是课程设置较为混乱,幼儿园“小学化”教学倾向较为明显;三是幼儿园教材的征订、使用比较混乱。四是业务档案建立不齐全,管理不够规范;五是未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产权不明晰,抵御办学风险能力差;六师资水平整体偏低,稳定性差;七是教学质量不高。全区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教师比例低,园长持证上岗率低,岗前未培训,岗后培训难,师资状况令人担忧。办学者有热情,但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常常是家族式管理,或者说是老板说了算,无视教育教学规律,没有科学的管理机制、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而聘用的校长没有管理权,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不利于学校的规范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1、卫生饮食安全隐患。部分民办幼儿园食堂厨房设施简陋,缺少消毒柜、冰箱等基本卫生设备设施,没有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部分教职工没有健康证;没有坚持食品留样制度,配备的巾、杯、教玩具、寝室、食堂、厕所等没有按要求进行消毒、清洗,没有流动水设备和方便幼儿饮水设备,容易引发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

2、接送车辆安全隐患。集中表现在:幼儿接送车辆手续不齐全,幼儿接送制度不完善,一些幼儿园接送幼儿的车辆超载超速较严重。据统计全区合法幼儿园接送幼儿车辆43辆,其中未取得校车专用许可4辆;驾驶员49名,其中2名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无证幼儿园接送幼儿车辆2辆,均未取得校车专用许可。

3、全区大多数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没有安装视屏监控装置,也无保安人员、门卫制度等。

4、消防安全隐患严重,意识淡薄。一是部分幼儿园未按要求配备消防器材,有些即使配备了消防器材也不会正确操作使用;二是部分幼儿园没有配备消防栓、灭火器,用火、用电不规范,消防设施不符合要求,没有取得消防安全审核合格证明,存在着严重安全隐患。三是部分幼儿园班额过大,楼道出口狭窄,平时疏散比较困难。有的幼儿园租用套房只有一个出入口,没有消防通道,一旦发生火灾,无处逃生。

5、园舍存在房屋安全隐患。部分幼儿园办园环境条件较差,多数园舍面积不足,条件简陋,没有围墙,存在教室偏小、幼儿活动空间不足、不通风、采光差、没有固定的户外活动场所,幼儿室内、室外活动面积不足的问题。

(四)取缔非法办学机构力度软弱

XX区无证办学机构大量存在,对非法办学机构的取缔工作虽然经常开展,但取缔工作因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多是雷声大,雨点小,虽下发了停办通知书,但非法办学机构依然存在,取而不缔。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加强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民办教育的认识。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形式多样的宣传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家鼓励民办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民办教育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金流向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扩大教育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为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对原有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学校,要加大审核、审查力度和时间限度,经审核、审查合格后,其继续办学。对未办理过办学许可证、但基本达到办学条件的,由举办者交验相关资料后,按相关程序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其申办办学许可证;对经过整改暂达不到办学条件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先不予批准办证,待达到条件后再按相关程序办理;对无办学许可证,且达不到办学条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民办学校,要坚决予以取缔,取缔后的学生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由区教育局会同区人民政府和中心校按就近的原则妥善安置学生就读,避免引起上访或其他不稳定因素。

3、制定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政府部门应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各类民办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进行全面的统筹,制定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批民办学校,合理布局,保护合法办学,严厉查处违法办学,遏制恶性竞争。

4、加强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将民办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学籍档案和教师人才档案,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积极鼓励公办学校的教师向民办学校流动,以吸引优秀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

5、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坚持公益性原则,诚信办学。建立和完善有关审批和督导评估制度,通过督导评估,对民办学校办学方向、教育教学质量、总体运行状况进行规范管理,促使学校依法办学,规范运行,健康发展。遵循社会与教学发展规律,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6、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力度。区教育局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每年要对民办学校进行年审,审查收费情况、师资、学生基本情况、教学质量、教育教学管理情况、安全工作、教师工资发放情况等。这样不仅可以控制民办学校不能随心所欲收费,而且可以监督其聘用的教师都具备教师资格条件,保证师资水平、确保教学质量。如果审查不合格的,坚决予以取缔。

7、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各级行政部门要把维护师生安全、创建平安校园等工作作为一项主要的任务,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多位一体合力抓安全的工作格局。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民办学校,该责令停办的一律责令停办,该限期整改的一定限期整改,决不含糊。

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篇3

一、民办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增加了教育资源总量,缓解了发展教育的财政压力。虽然各地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仍难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民办教育极大缓解了政府教育投入的压力,扩大了教育资源总量,分流了使用公共教育资源的人数,间接增加了人均公共教育经费。

(二)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民办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在专业设置上,体现了市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体现了市场导向。在人才培养上,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有的学校提出了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的理念,体现了较强的培养针对性和社会化导向。

(三)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服务,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迫切,民办学校具有灵活高效的办学机制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极具个性化的服务,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满足了家长和孩子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也为社会提供了多层次、市场急需的人才队伍。

(四)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催生了民办教育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推动了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也为公办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民办教育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同时,民办教育打破了公办学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相互竞争、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民办教育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民办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偏见。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长期固化,一些人对民办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地方还存在“多余论”“冲击论”“营利论”“添乱论”等诸多歧视性言论,仍存在“嫌麻烦”“怕惹火烧身”“任其自生自灭”的想法。对民办教育缺乏应有的支持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民办学校的教师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职称评定等方面,还不能完全做到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也没有惠及到民办学校的学生。

(二)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多年的努力,民办教育政策法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立了民办教育的法规体系,但法规尚不完善,在税收优惠、土地征用、建设立项、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因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或“刚性”不够,使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如政府资助问题,《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均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但资助办法、资金来源以及资助方与受资助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却没有从法律上加以具体化,缺乏可操作性,政策难以完全落实。

(三)办学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一些具有较大规模、较好效益的民办学校逐步摆脱了无校舍、无实验设施、无图书资料的困境,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大部分民办学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经费匮乏成了制约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民办学校以学费为单纯融资渠道的办学模式,必然会使其在校舍、图书资料、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方面难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同时,学校在教学设备添置、教学条件的改善以及教职工工资的提高等方面投入减少,影响着学校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适应学校发展需要。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特别是退休教师和刚毕业的教师人数多,中年骨干教师几乎是断层。这些状况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由于满负荷或超负荷工作,工作压力大,存在后顾之忧等,难以留住好的教师。由于担心培养的骨干教师流失,学校经费紧张等因素,师训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教学质量提高受到制约。

(五)民办学校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但是,许多民办学校并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内部制衡机制,董事会有名无实,许多学校还是家族式管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规范的办学行为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民办学校的持续发展和稳定提高将很困难。

三、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民办教育专题性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及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明确了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起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把战略目标具体化。要制定民办教育的专项发展规划,把民办教育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有了科学的规划目标和要求,才能明确方向,凝聚力量,形成共识。

(二)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一是明确民办学校为民办事业法人。《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因此,民办学校应定性为自收自支的事业法人,目前仍把民办学校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必须到民政部门进行法人登记,这一模糊的法人定位使民办学校因身份不明而难以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教师的法定权益难以落实。二是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彻底解决公校办民校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当前个别公办学校变换手法和名目,继续搞“校中校”“一校两制”,凭借两种体制的优势,与民办学校进行不公平竞争,强势挤占民办教育市场,使民办学校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断萎缩。要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彻底解决不规范办学行为。三是完善民办学校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形成民办学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的核心内容。目前,民办学校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办学行为,成为制约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内部体制性障碍。《促进法》对民办学校决策机构的职权、人员组成作了一些规定,但还需要进一步详细明确决策机构的章程及议事规则,保证决策机构的科学运行。同时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强化办学水平评估,引导学校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三)进一步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制度化的激励机制。《促进法》第44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从全国来看,很多省市设立了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各地每年财政拨款,上海为4000万元,广东为3000万元,云南为2000万元,湖南为500万元,北京为1500万元。各地可制定《民办学校财政资助办法》,实行有选择的财政资助,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民办学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利用税费杠杆激励大企业集团特别是民营企业集团投资办学。浙江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企业用税后利润在本地出资办学,与其出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由同级财政列支予以返还,全额用于办学。可借鉴这一做法,出台鼓励民间特别是企业投资教育的优惠税收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教育,营造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篇4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实现民办学校公共财政资助全覆盖

一是市、县两级政府设立了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对实施中小学学历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每年按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教育经费1/4的标准 (大约小学1 550元、初中2 025元、职业学校1 750元) 给予补助;对学校为教师缴纳养老保险补助1/2经费 (每人每年约4 380元) 。从2011年起市本级财政安排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全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引导性专项经费分别为2 800万元和1 600万元 (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加一倍) 。

二是从2011年秋季起, 全市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时实行免学费政策, 并由财政给予全额补助。

三是2011年起, 新增民办高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生均教育经费补助等专项补助资金2 895万元, 其中对宁波诺丁汉大学新开设的工科类专业按每生每年1.8万元标准进行生均经费补助, 还落实了2亿元经费专项补助宁波诺丁汉大学二期建设。

四是今年制订的《宁波市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确立了“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 特别强调要扶持一批服务大众、民办运行、收费合理、管理规范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 落实民办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法律地位

我市将完善教师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推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关键工作来抓。

一是人事编制管理部门对部分民办学校核定一定数量的自收自支事业教师编制指标, 由用人单位择优引进并稳定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二是通过地方立法, 明确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民办学校教师, 可参加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目前本市民办学校享受此项政策参加事业养老保险的已占教师总数的55%以上。

三是新编制的《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已经明确符合一定条件的民办学校专任教师, 可参加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

四是《宁波市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规定, 民办幼儿园必须为教师办理规定的各类社会保险, 并要求教师年均收入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1.5倍以上。

三、启动分类管理改革试点, 探索建立民办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浙江是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 我市在其中承担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试点任务。围绕试点工作, 我们抓了三件大事。

一是确定了改革试点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分类管理, 着重厘清、解决当前制约民办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学校产权归属、税收优惠、教师待遇、合理回报、财务监管和扶持政策难以落实等问题, 根据“新老分断、合理引导、自愿选择、着眼未来”的原则, 建立两类学校不同的政策扶持和规范体系, 一方面大力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另一方面为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创造必要的空间, 从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研究起草了《宁波市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实施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涉及的审批登记、学校产权、教师待遇、税费优惠、财政资助、财务管理、收费政策、退出机制、法人治理、捐赠激励等十个方面。其中对民办学校分类标准、教育捐赠激励、学校产权归属等难点问题提出了探索性的处理办法, 努力做到既保护举办者的积极性, 又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篇5

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现状分析

1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类别呈现多层次性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学历教育机构。第二类是文凭考试试点学校,自身不具备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资格,必须按其所在省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录取分数线统一招生,通过国家,省或直辖市,学校三级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第三类是自考助学教育机构。第四类是延伸办学教育机构。这类机构不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的资格,一般没有长期稳定的办学层次,多是依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育延伸的方向的层次,确定学校的定位。其主要任务是,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岗位技能培训,满足学员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2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呈现多样性

依据不同的标准,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多种不同分类方法。按办学的运行机制,将民办高校划分为以下四种发展模式,其一,注入式。这种模式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教育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以大型私营企业,企业集团或个人的投资为依托,以质量办学水平换取市场信誉,通过教育与资本联姻,获取民办高校运转与发展的资金和教育市场的份额。其资金的注入方式主要有中外合作方式,股份合作式,教育集团运作式企业集团投资式等。学校内部管理实行企业化运行管理模式。其二,改制运作式。这种模式是在保持原学校国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学校资产所有权与学校办学法人财产所有权的“两权分离制”即校董分离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三,附属再生式。这种模式是利用原国有高校在多年办学中积淀下的无形和有形资产,利用国家对民办高校的优惠政策,采取民办高校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独立于母体高校自主办学。其四,滚动式。这种模式是单纯依靠收取学费维持民办高校正常的运转和发展。

3民办教育的空间布局呈现非均衡性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和公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有关政策的差异,形成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现象。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出现的四大典型现象就是证明。其一,西安现象。万人民办大学颇具规模。江西现象。为经济大省培养和输送技术人才。其三浙江现象。改制院校和独立学院、民办院校高起点办学。其四广东现象。多元办学体制。

二、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及发展的趋势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共有私立高等学校69所,50年代初转为公立学校。此后近30年间,我国没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从80年代起,民办高等教育开始恢复,近年来已有十分显著的发展,正在逐渐成长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力量。但是,比起同期公办高等教育而言,民办高等教育仍然处于规模较小的阶段,特别是当公办高等教育规模显著增长的同时,民办高等教育注册学生规模从2000年起开始出现波动,仅为公办在校生的1/9左右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市场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瞄准市场。

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满足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因与市场接轨紧密,产业属性良好,社会认可度高,加之投资教育的风险小,政府又给予许多政策支持,因此高职教育只有走市场化道路才能蓬勃发展。

从另一角度看,民办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历史积淀、学生来源,也决定了当前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为主。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是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优势互补来彰显特色。

2.特色化——办学特色成为民办高校错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民办高校只有30年左右的历史,并且是在公办高校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各个领域的基础上从夹缝中崛起的。多年来,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教法、师资结构、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力求错位发展,特色立校,减少与公办高校和其他民办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与相互重叠。今天的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还属于弱势群体,只有在办学特色上另辟蹊径,才能避免与公办高校的同质化与趋同化,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优势地位。

3.国际化——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成为趋势。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必然要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要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向世界。在这一方面,民办院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适应性和先天优势。

今后国家将放宽中外合作办学的许多限制,在维护国家教育主权的前提下,扩大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加大国际国内学校之间的合作力度,开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借以增加教育贸易收入,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总结语

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民办教育 篇6

民办学校办学实践证明,穷国办大教育,特别是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拓宽民间资金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途径。但是公、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仍不平等、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不配套、民办学校缺乏应有的招生自主权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恩施地处武陵山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既存在外延增长不足,也存在内涵建设薄弱等问题,教育结构性短板十分突出。一边是城镇学校学位难求,一边是乡村学校日益凋敝;一边是公办学校做大做强,一边是民办教育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各级政府要根据公、民办教育的功能定位,做好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公民办教育结构。“均衡发展”与“选择性教育”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公办教育不能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办公办教育,应着力均衡发展,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政府吸引社会资金办民办教育,目的在于办高端教育,满足社会选择性教育需求。

落实教育治理改革,建立有利于社会资源持续投向教育的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如:建立促进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出台差异化财政扶持政策,通过扶强的方式,支持高水平有特色民办学校建设,提高民办教育供给质量,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选择的教育需要。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协调解决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之中凸显的诸如落实民办学校分类改革、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保障民办学校学生权益、完善民办学校税费政策等深层次问题。

试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篇7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是教育法上一个里程碑,标志我国民办教育进入规范化和法治化的新阶段。就民办高等教育领域而言,《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带来全局性的影响,打破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原有秩序。这一变化重新分配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暗示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独立学院即将成为民办高校合法一员

随着教育政策和教育立法的完善,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性质得到进一步明确。教育部在2003年4月23日印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管理的若干意见》第四条规定:“试办独立学院一律采用民办机制。”“试办独立学院建设、发展所需经费及其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筹措解决。”《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六条也明确指出:“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应当经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说明独立学院办学的资金来源于民办机制,而非国家财政性经费,规定独立学院属于民办学校。同时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第二条:“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可以明确独立学校属于民办学校范畴,并接受该法的约束。由此判断,从我国现行的教育政策及教育法来看,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教育范畴,就高等教育来说,也是属于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我国现阶段的独立学院体制较杂,在官方教育统计中,独立学院仍然处于公办与民办的边缘,未作为民办教育。随着《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深入实施,独立学院逐渐转设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成为民办高校成员的日子为期不远。

二、传统格局发生裂变,竞争日趋激烈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允许“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并享有举办者权益,正式承认公办学校举办参与民办高校的合法地位,说明民办高校的办学主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民办高校(有的也称纯民办高校,是指纯民间的投资办学或捐资办学的民办高校)不再一统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目前,独立学院的异军突起,与传统民办高校并存,改变了传统的格局。根据教育部2007年数据统计,全国独立学院总数为318所,而同期独立设置的具有颁发本专科文凭资格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只有214所,其中本科院校只有25所。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立学院在数量上略超过传统意义上的民办高校,呈二分天下之势。随着独立学院的崛起,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又增加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传统意义上的民办高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感到危机重重。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在《实施条例》中获得合法性,从而彻底改变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格局,使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民办学校处于制度性不公平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就高等教育而言,独立学院的膨胀式产生,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准则,在事实上对(传统意义上的)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抑制、挤压和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国民待遇权利。但不管忧虑也好,不满也好,目前暂时无法改变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选择,惟有尊重民办高等教育二分天下的事实与现状,并用竞争的眼光重新定位学校发展的战略。另外,独立学院也不能盲目乐观,虽占有母校无形资产的品牌优势,但缺乏市场运作经验,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也是个未知数。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招生、就业办学环境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魔咒更加凸显,谁能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竞争市场中笑看风云,值得期待。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民办高校必须审视的沉重的问题。

三、民办高等教育回归的质量发展道路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教学管理和监控,不断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例如,2004年6月,教育部教发(2004) 24号文件《关于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的通知》,决定取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这一政策深刻影响民办高等教育的布局,直接迫使从事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考点的400所民办机构或学校纷纷解散或转型,宣布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退出历史舞台。从管理的层面上讲,取消文凭考试考点学校,减少民办高校的学校数量,集中发展独立学院和具有独立颁发学历资格的民办高校,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和明确民办高校的办学类型,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教育质量都决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尤其在今后,民办高校面临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双重竞争,质量不得不提高到更为显赫的地位。因此,以质量获声誉,以质量占优势,以质量赢竞争,以质量求生存,这才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由此不难判断,未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从数量发展的道路回归到发展质量为主的道路,这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

四、公共教育政策继续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点

二十多年来,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 主要得益于民政教育政策的开放、开明、鼓励和扶植。同样,教育政策也将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风险因素。从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及2004年实施条例的出台到独立学院的崛起,再到2004年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考点的民办高校的退出,见证了教育政策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兴衰成败。“政策”因素已经再一次上升为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许多具体的政策性限制,成为发展民办教育的“瓶颈”。从今以后,民办高等教育将是独立学院和传统意义上民办高校共存的局面,办学主体也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公共教育政策面临更多的利益主体的价值考虑。如何制定符合民办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政策,比如民办学校投资者的产权最终归属,办学投资的退出机制,民办高校的招生政策,民办高等学校的本专科层次的升级,等等,这不仅寄托着国人关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希望,而且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认为:“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资金和人才都是可以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中国的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对于这一课题,更需要学习的是政府。”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突出表现为如何规范政府在市场环境中的功能和教育责任,决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我们期待,政府能审时度势,不断与时俱进,以战略的眼光、科学的作风、公平的态度制定出合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激励和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五、建设现代学校将是民办高校改革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内部存在诸多不足,如内部管理不规范,体制不理顺,创新不足;学校缺乏特色,高校间同质化严重;盲目攀比、模仿公办学校;宣传中违规作假,自律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在社会中的声誉较低,等等。由于学校缺乏特色,缺乏品牌,学校同质化的倾向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大量的学校都是文科类型的学校,工科的民办学校很少,同质化的倾向最终导致民办学校的边缘化,经历这十多年发展以后,真正成为名校的高等学校确实是不多。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民办高校如果过多纠缠于宏观政策的缺陷,而回避学校内部的问题,忽视学校的改革,坚持错误的办学行为,那么必然在市场竞争遭到淘汰。建设现代学校是各级各类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认为,现代学校的特征可以用16个字来表述:依法办学,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鉴于目前民办高校存在上述种种的问题,这四个特征点明了民办高校的改革方向。因此,民办高校需要以现代学校的为改革目标,以务实的态度重新定位,依法办学,进一步规范和严格管理,自我约束,强化自律,自主发展,提高社会认可的程度,否则就没有出路。也就是说,建立现代学校,将是民办高校改革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必须认清目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加强改革,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切实推动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主编.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1-9.

[2]黄藤, 王冠.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及发展问题的宏观思考[J].民办教育研究, 2005, (1) :10-11.

[3]杨东平.教育改革:公共政策的回归.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110059.html.

论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 篇8

关键词: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走向

一、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走向法制化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走向法制化, 就是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要做到有法可依, 坚持依法管理, 加强立法和配套措施, 保护各方合法权益。比较世界一些国家的有关法规, 深感立法在保证民办 (私立) 高等教育质量, 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上的重要性。因此, 以立法的方式规范和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至今为止, 国家先后出台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的有力支持。《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维护了民办高校、民办高校举办者、教师及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民办高校对学校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 举办者可以取得合理回报, 民办高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高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一) 发挥地方先行立法的作用, 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有法可依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地方先行立法”作了明确规定, 即属于地方性事务, 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除该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外, 其他事项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由于民办高等教育实践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同时由于民办高等教育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也留下了一些“地方空间”。已有的法规还只是探索性、导向性的, 实际操作性不强。民办大学在地位、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经费资助等方面还缺乏法律的支持与规范。目前很多省市积极探讨民办教育的先行立法问题, 取得一系列成果, 如胡卫的《民办教育的发展和规范》 (2000) 和《聚焦民办教育立法》 (2001) ,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和香港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的《民办教育研究与立法探索》 (2001) , 邵金荣的《中国民办教育的多元化和法制化》 (2001) , 以及袁振国的《中国民办教育政策分析》 (2003) 等。广西政府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尝试进行诸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决定》、《中国-东盟民办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规定》、《关于广西民办高校教学评估的暂行规定》, 等等。

(二) 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执法力度, 落实政府宏观管理、民办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现代管理体制

1. 政府依法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指导, 利用立法、规划、拨款等市场手段来调控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质量和效益, 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维护市场秩序和鼓励竞争, 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政府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 对在公办大学下面设立所谓二级学院, 用原有资产收取高额学费, 甚至从二级学院的收费中提取比例的做法应明令禁止。因为它混淆了两种所有制的性质, 又变相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特别是未经评审, 依托公办大学授予学位, 使民办高校处于不公平的恶性竞争中。 (2) 对民办高校违规行为进行监管。近年来广西民办高校在发展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其中负面影响较大的是招生违规问题。随着民办高校数量的增加, 生源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为了获得足够的生源, 一些学校竭尽一切可能网罗学生, 甚至做虚假的广告宣传。 (3) 过重的商业化取向。虽然很多民办高校旗帜鲜明地表示“办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 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有学校收取学生高额学费, 却没有合格的教学设施, 也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甚至招生宣传中所讲的一些课程就没法开设。对这些行为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力度, 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 民办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在民办高校的管理机制中, 家族式管理、企业式管理等运作方式还比较普遍。民办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评价和监督制度, 通常所谓董事会或者校委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实际上是家长型董事会或咨询型董事会, 一人说了算, 共同研究集体决策制度形同虚设。此外, 财务管理也是民办高校很突出的问题。由于民办高等教育现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 缺少监管程序, 教学设施投入不足, 拖欠教职工工资情况时有发生, 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行, 民办高校在学校管理上还需要进一步法制化。因此, 必须改革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机制, 形成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此外, 民办高校需建立一个能够主动反映社会需求良好机制, 这些机制包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 建立纠偏除弊、端正办学思想的自我约束机制, 建立有效的“校企结合、产教一体化”的合作机制。

二、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化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化,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民办高等教育所需要的主要资源来自市场, 这里又含有鼓励个人、团体和私营部门办学。第二, 民办高校必须逐步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组织系统, 在管理上引入相应的机制。

(一)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作用

1. 解决广西高等教育经费短缺与高等教育需求不断扩大的矛盾。

这是广西高等教育发展走向市场化的一个最直接的动因。一方面, 广西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财政对教育的扶持极其有限, 2005年教育支出占政支出的18.8%, 比1995年还低2.7个百分点, 况且这些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所占的份额逐年减少;另一方面, 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4年达到15%,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连续四年停留于15%, 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 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穷省办大教育”, 即民众强烈的高等教育需求与公共财政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将成为长期制约广西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 促进广西高等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性。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 提供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供给方式;多样化的供给方式就能够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选择。这种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增强, 可以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高等教育, 促进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这为实现广西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提供条件。

3. 提高高等学校的经营管理效率。

20世纪90年代发力发展市场经济以来, 政府宏观管理、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格局开始形成, 高校需面向市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来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然而, 公立高等学校长期形成的机构臃肿、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问题, 严重影响到高校的管理水平与效率。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化在医治这些痼疾方面不啻是一剂良药, 可以为高校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供实验场域。

(二)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运作思路

1. 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组织结构, 如广西诸多民办高校设置了规模庞大的产业办。

2. 重视把握生源、师资和就业三大市场。

诸多民办高校在招生中使用行销策略, 讲究包装和策划, 精心选择时间打出广告, 充分利用全国性的媒体或区域性的主流媒体, 并采取承包办法奖罚招生人员。为吸引优秀的兼职教师, 根据市场行情制定课时标准。在专业设置上紧跟市场需求, 并注意培养拳头专业。

3. 管理上实行企业化运作。

很多民办高校通过招商引资、向银行大规模贷款负债经营。一些高校有意识地从企业引进管理干部, 在员工管理上详细规定岗位职责, 严格考评与奖惩制度, 实行末位淘汰制等。

三、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

(一) 鼓励广西民办高校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的合作,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导好国内留学市场, 为留学市场注入更多的理性选择, 真正为国内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留学质量服务。广西政府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制定广西民办高校与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的鼓励政策, 使高校要通过合作办学, 引进了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包括办学理念、教学与管理方法, 师资、专业与课程, 以及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并以此产生许多新的、先进的新专业。通过中外合作办学, 在开放本国教育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 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 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 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能力, 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 尊重异国风俗与宗教信仰, 维护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国际知识, 提高了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并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二) 建立中国—东盟民办高等教育合作基地和合作框构

随着中国—东盟关系全面发展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 特别是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重点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思路的提出, 广西由于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及东盟经济圈结合部。2008年1月中旬, 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创新体制机制, 扩大开放合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产业布局, 把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具有沿海、沿江、沿边并“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区位优势, 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广西区党委政府提出了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中国与东盟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的战略目标, 而要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 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中高级人才, 尤其是高素质的高职高专人才。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应该抓住这历史机遇, 进一步开放高等教育, 加强广西与东盟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实现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政府可以考虑在广西建立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基地, 根据《国际贸易协议》, 就第二批服务部门的市场 (包括民办教育) 开放问题进行谈判, 在WTO条例以及东盟合作框架下建立泛北部湾国家教育合作的规则系统、履行开放承诺、降低市场准入、提高对接程度、扩大教育贸易等教育合作框架。同时, 根据每年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和投资峰会之机, 举办“中国———东盟民办国际教育论坛暨中国———东盟民办国际教育展”。

四、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走向地方化

世纪之交, 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 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此同时, 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也从中央高度集权, 转向中央、省、地 (市) 三级办学、中央和省两级管理 (以省为主) 的体制。高等学校的布局逐步向下延伸, 以地、市为主的中心城市举办高等学校成为高教发展的重要趋势, 也正在成为高教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民办高等教育地方化包括民办高等学校的布局逐步向下 (主要是地、市、县) 延伸和民办高等教育通往农村。

(一)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必要性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地方化, 一方面, 高等教育向县市延伸, 不仅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必要前提, 不仅值得教育界着力关注, 也应该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和吸引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地方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专业设置、培养途径和组织管理等应该以服务地方为宗旨, 不仅成为培养地区建设需要的适用人才的基地, 也应该成为地区科技、文化知识的辐射源, 还要成为地区的学习中心, 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提升居民素质和城市品位, 带动当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 民办高等教育通往农村,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是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整体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尤其是受过一定高等教育, 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村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员、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同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 高等学校毕业生猛增, 不可能都在城市里就业, 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农村广阔天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地方化具有可能性

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来看, 目前广西民办高校主要集中在南宁及周边地区, 玉林市是正在崛起的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 其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约八分之一强, 但目前还没有一所民办高校, 也没有高职院校, 此外, 柳州市、贺州市、河池市、来宾市、贵港市、防城港市七个地级市的民办高校尚属空白。因此, 广西至少还可以在这些地方建立8所民办高校, 广西政府在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需要向这些地区倾斜, 优惠政策鼓励与实施到位。另外, 广西民办高校在专业布局与广西五大经济区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政府应切实担负起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责任, 统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关系, 使民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民办高等教育地方化要求民办高校也需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动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 关心与研究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来设置对应的专业。只有这样, 才能让广西民办高等教育更好的促进广西社会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魏贻通.立法: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J].高等教育研究, 1996 (1) :20-22.

[2]广西教育厅教育数据分析中心.2002-2008广西教育事业数据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57.

[3]郭建如.民办高等教育地域性发展的多维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6) :44-52.

[4]刘道玉.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4) :6-10.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篇9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自清末现代大学制度在我国诞生以来,就产生了私立大学。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共有私立高等学校69所。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所有私立大学都被转为了公办院校。此后近30年间,我国没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应运而生。30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规模由小到大,实力由弱渐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呈快速发展态势,成就令人瞩目[1]。首先,规模急剧扩张,有力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见表1)。自2003年至2009年,我国民办高校招生数从37.62万增加到140.15万,增长2.73倍;累计招生684.65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的14.01%。毕业生数从5.27万增加到93.29万,增长16.70倍;累计毕业生309.18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的8.27%。民办高校数从175所增加到658所,增长2.78倍;专任教师数从5.03万人增加到22.20万人,增长3.41倍。据估算,民办高等教育对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贡献为3.5%-4.5%。其次,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缓解了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矛盾。民办高等教育机构2008年共筹集到经费436.25亿元,占当年全国高等教育总经费的10.04%。初步估算,1998-2008年,民办高等教育总共筹集经费达2000亿元以上。第三,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灵活,在人才培养上偏重于专业技能,入学门槛相对较低,为很多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适中,适应能力较强。仅最近3年,全国已有数百万名民办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并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第四,为社会提供了一部分就业岗位。目前,全国各类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从业人员(包括教职工、后勤保障人员等)达数十万人,在有的地区,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成为当地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由上述分析可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创建初期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缓解政府高等教育财政压力等方面作用显著、不可或缺。《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因此,全面客观分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确立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推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注:(1)数据源自相关年份《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民办高校“招生数”是指民办普通高校、民办成人高校和独立学院的普通、成人本专科招生数之和。民办高校招生数“所占比例”是指民办高校普通、成人本专科生数占学历教育中普通、成人本专科生总数的比例,其余类同。(2)自2008年起,独立学院开始计入民办高校学校数。

二、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及启示

私立大学在西方源远流长。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通过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其共性的经验和特点是:(1)重视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从学校设置、法人地位、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质量保证等方面保障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2)对私立大学进行分类管理,采取设立基金会、外部审计、内部政务财务公开等多样化的政策法规手段监管私立大学,保障私立高等教育的公益性。(3)给予非营利性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同等的政策待遇,不仅保障其办学自主权,还通过税费减免、学生资助、科研基金等直接和间接的多种方式,对私立大学在政策和财政上进行实质性扶持。(4)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为其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如美国私立大学的显著特征是通过董事会制度实行自治管理,政府并不具有直接管理私立大学的权力。(5)无论是欧美的早期发达国家,还是韩国、新加坡等后发国家,在各自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都高度重视发挥私立大学的作用,将其作为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满足迅速扩大的高等教育需求(见表2)。(6)重视建立和完善私立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和特色发展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监督评估等手段,引导私立大学将办学目标集中到提高质量和特色发展上来。

数据来源:(1)UNESCO数据库.http://stats.uis.unesco.org。(2)OECD教育统计数据库.http://www.oecd.org/education/database。(3)联合国数据库.http://data.un.org/Default.aspx。(4)Nation Master数据库.http://www.nationmaster.com/cat/Education-education。

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1)明晰民办高等教育在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扶持和严格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改革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3)实施分类管理,切实保证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是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4)理顺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决策机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办学行为,是民办高校实现使命的制度保障;(5)注重内涵发展,加强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民办高等教育质量,逐步形成办学特色,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和民办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以及分类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供给不足的矛盾明显缓解,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加,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这对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导致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1]。主要体现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办学主体的营利性之间存在明显冲突,部分民办高校存在潜在的办学风险;政府与民办高校的关系尚未理顺,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未切实落实;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制约着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生源减少导致民办高校生存压力骤增,急需从追求规模效应转为注重内涵发展。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办学形态,“独立学院”的规范管理也面临着治理结构、办学用地、资产过户等突出问题[2]。

上述诸多问题中,最关键的是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公益性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是民办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论举办者是否取得合理回报,民办高等教育都是公共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公益属性。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弥补公共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改善、保护民办高校的师生权益等。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资本构成和配置上主要有4种形式:一是捐资办学,捐资人不要求回报,不参与学校管理;二是出资办学,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以某种方式(如担任理事长或校长等)参与学校管理;三是出资办学,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并参与学校管理;四是经营性高等教育培训机构。从理论上讲,前两种属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后两种属于营利性民办高校。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公益性的程度及其实现形式是有区别的。一般可以认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益性要高于营利性民办高校。从实际情况看,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由于缺乏具体保障措施,导致公益性常常受到损害。这突出地表现为,部分民办高校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往往将营利作为首要目标,导致盲目扩充生源、不合理地压缩办学成本,甚至违规办学等现象发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并加强对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的监管,确保其公益性的实现[3]。

对私立高校实行分类管理,是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重要经验,《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标准,将我国民办高校区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类型。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营利性民办高校应登记为企业法人;作为过渡,目前可以将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的配套制度,如财产权制度、税收制度、会计制度等,对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采取不同的政策,严格实行分类管理,保证民办高校公益性的实现。总之,民办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是实现高等教育公益性、推进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扶持

民办高等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制度活力的充分体现;民办高校(尤其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主要区别在于高等教育服务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不同,本质上而言,都是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现实选择来看,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已牢固确立,政府有关部门应站在构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的高度,大力支持和进一步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发展。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依法保障民办高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同时,要允许和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各项政策。

当前,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尽快清理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歧视性政策,确保民办高校学生、教师享受与公办高校学生、教师同等的权利。在学生权益保障方面,政府的学生资助和相关奖励应平等覆盖所有民办高校学生;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学生享受的所有待遇,如医疗保障、购票优惠等,民办高校学生都应同等享受。在教师权益保障方面,首先,要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险制度,解除他们工作中和退休后的后顾之忧;其次,教师职称评定应对民办高校教师和公办高校教师一视同仁,政府组织的各类奖励和表彰、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项目申请等要向民办高校开放;再次,民办高校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和考核评价,要与公办高校一起纳入统一规划。

作为公共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有义务对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提供必要的财政扶持[4]。公共财政扶持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做法。《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充分履行职能,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直接资助和间接资助等多种方式,如设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启动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项目、分类制定税收和用地优惠政策等,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校,尤其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

五、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改革与建设的重点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精力受到干扰,投入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不少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急需改善,教学设施急需补充和更新,基础设施建设亦需加强。二是精力投入不足。部分民办高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教师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职业发展、学生事务管理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上来,在更新教育观念、明晰发展定位、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三是政府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在民办高校的校长和管理人员培训、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加强教学建设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措施。这些问题如不引起充分重视,将进一步拉大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办学水平上的差距,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社会声誉和长远发展。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政府对高等教育实施宏观管理和调控的目标所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外部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完善办学标准和有关质量标准,强化对民办高校的质量认证、审核和评估;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宏观指导,引导民办高校更新教育观念,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实际确立学校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避免盲目攀比、同质化发展;要通过财政扶持、监督评价等多种方式,引导和督促民办高校将主要精力放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办学特色;要通过制定规划、启动项目等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民办高校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逐步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重点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明晰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合国情认真借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成功做法,对我国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清理针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歧视性政策,对民办高校进行实质性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扶持;理顺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尊重其办学自主权;引导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将精力和财力放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之中。笔者坚信,只要政府重视,学校努力,措施到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一定会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一定会为国家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秉林,赵应生,等.抓住历史机遇化解深层矛盾促进健康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一)[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2]樊哲,钟秉林,等.独立学院发展的现状研究与对策建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二)[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

[3]赵应生,钟秉林,等.积极稳妥地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三)[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湖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篇10

一、落实“同等地位”, 突破现实困境, 提供助推力

2002年和2004年我国先后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民办学校具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这是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法制化阶段。随着上述法律法规的出台, 湖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长沙医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抓住机遇, 迅速抢占市场先机, 并在强化自身管理, 外树形象的基础上升格为本科院校, 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作出了表率。但是, 就整体状况而言, 民办教育的同等法律地位却很难真正落实, 法律的规定和现实的状况存在较大的差距。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法律地位问题是现阶段保障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例如:《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属于公益事业, 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而现实中民办学校被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既非事业单位又非企业, 其性质归属难定, 极大地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要想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要有湖湘文化中“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魄力, 敢于并善于吃螃蟹, 落实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法律地位, 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突破现实困境, 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二、加强舆论引导, 提升教学质量, 提升影响力

舆论引导是导向, 教学质量是保障。加强舆论引导, 提高对民办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应从我国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这一战略高度来认识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高度来认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二是加强对《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让全社会领会法律的基本精神, 深刻认识到发展民办教育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增加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扩大教育规模、为国家培养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三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提高相互合作、协调解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认识, 真正认识到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与公办高等教育一样培育人的公益事业。四是加强对民众的宣传与教育, 消除顾虑和偏见, 实现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正确看法。

教学质量是生命线, 民办高等教育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可, 必须强化质量意识, 以质量取胜, 消除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偏见。民办高校应该以教学为中心, 全面加强教学质量,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提升毕业生的质量。只有真正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才能逐步提升学校的品质, 才能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扩大自身在社会的影响力。自2005年以来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民办高校, 无一例外地加强了质量管理, 深得社会认可, 实现了良性循环。长沙医学院在国家和湖南省举办的临床技能大赛中, 2013年获得湖南省一等奖, 全国三等奖, 2014年获得湖南省特等奖, 国家二等奖。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4年获得“中国少年作家杯”大赛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湖南省总决赛一等奖, 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二等奖。湖南信息学院2011年获得“中南杯”教学软件制作大赛一等奖, 2014年获得“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湖南省一等奖。这些全省乃至全国奖项的获得大大提高了民办高校的影响力。

三、注重科学定位, 实现错位竞争, 提升原动力

民办高校要从实际出发, 发挥各自在历史、地域、传统、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禀赋优势, 探索持久健康发展的空间。要特别体现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地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 找准自己的合理位置,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展方向和合适的发展平台。正确定位, 民办高等教育才能经得起全球化、市场化浪潮的冲击和考验。从现有的在湖南形成品牌, 在社会上具备竞争力的几所高校来看, 其学校定位都从实际出发, 较为科学。例如长沙医学院定位为:面向地方, 服务基层, 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高素质的医护人才。其一, 湖南医学事业发达, 湘雅医学院全国有名, 作为民办医学院校, 长沙医学院不可能像湘雅一样建设为国际著名学校, 也只可能以教学型为主, 而不能像湘雅一样以研究型为主。其二, 面向基层, 也为看病难、看病贵解决根本问题, 广大农村更有医疗卫生的需求空间。也正因为长沙医学院定位的科学性, 近年来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成为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再如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定位为:“根植三一, 服务三一”。它依托其自身母体———全国著名民营企业三一重工, 主要为三一集团培养售后服务、生产管理、物流管理人才, 其毕业的学生98%进入三一集团。企业出资培养人才, 人才服务企业, 形成良性循环, 也成就了三一职业技术学院。再如湖南信息学院定位为:立品行、求品质、讲品位、创品牌, 建设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技术大学, 科学定位, 成为湖南民办高校的后起之秀, 2014年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

科学定位是根本, 错位竞争是关键。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困境下, 在民办高校还深受偏见的现实中, 要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分得一杯羹, 实现自身的长久发展, 错位竞争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所在。错位竞争一是要实现“人无我有”, 突出特色, 避免同质化竞争。长沙医学院就是错位竞争的成功范例, 民办医学院校在全国都屈指可数, 且湖南只有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湘杏学院, 因此其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又如湖南高尔夫旅游学院, 湖南仅此一家, 因此其在湖南的竞争优势明显, 再如湖南安全职业技术学院, 全省也是绝无仅有, 因此学校的发展势头正盛。二是要实现“人有我优”, 如长沙医学院, 率先升格本科, 率先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 率先申请医学认证, 率先招收留学生。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评估的民办高校湖南仅此一所, 招收留学生的也仅此一所, 真正实现了“人有我优”, 实现了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科学定位增添内部能量, 错位竞争增强外部力量, 共同提升原动力。

四、加强内部管理, 扩大师生权益, 增强凝聚力

管理出效益, 民办高校要想获得发展后劲, 必须强化内部管理, 为发展凝聚力量。一是要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要正确处理好董事会与党委会、校委会的关系, 分工合作, 多管齐下, 提高管理效益。二是要健全党组织,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促进民办高校又好又快发展。三是重视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院管理中的重要积极意义, 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 群策群力, 建言纳策, 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政府应该重申《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关于“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的规定, 制定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的社会保障政策, 纠正把民办高校教师纳入企业养老保险体系的错误规定。建立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法定受益人的现代公共财政理念。为民办高校的学生提供体现非歧视性的、与政府财力相当的公共财政资助, 确保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不因学校举办者不同而受到歧视。[1]作为政府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 从思想上、意识上提高对民办学校教师的地位的认识, 重视教师的作用, 尊重他们的劳动, 尊重他们的人格,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说, 民办学校只有把教师工作搞好了, 学校的发展才有可能。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师权益不能得到保证, 教育教学质量则无从谈起。民办高等学校应该创设条件, 提高教师福利, 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增强广大教师对学校的感情,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热爱, 不仅仅将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在, 更将服务民办高等教育视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之所。民办高校内强管理, 外树形象, 提升管理效率, 扩大教师权益, 增强凝聚力。

五、合理空间布局, 突出专业特色, 扩大竞争力

就湖南本省而言, 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布局上,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引导和扶持, 合理布局, 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区域合理性。据中国民办教育网发布的信息来看, 湖南现有民办高校37所, 其地域布局如下:长沙 (21) , 衡阳 (4) , 湘潭 (3) , 衡阳 (3) , 岳阳 (2) , 株洲 (1) , 娄底 (1) , 永州 (1) , 张家界 (1) , 长株潭地区就占24所, 近三分之二。而人口和区域均在湖南占很高比例的邵阳地区, 没有一所民办高校, 区域较广的怀化地区, 欠发达的湘西地区均没有民办高校。教育应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而依据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划分, 湖南将打造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大湘南国家承接产业转换示范区、大湘西武陵山区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四大板块。随着四大经济板块的建设, 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 因此民办高等教育也可根据湖南经济的发展作适当调整。教育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民办高等教育在新一轮湖南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 但同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 打破民办高等教育集中于长株潭的现状, 为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人才支撑。

民办高校要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壮大, 必须实行个性化、特色化办学, 办学方式、师资、课程、专业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打造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民办高校快速稳健发展的一个法宝就在于实施“特色兴校”战略, 自主创造出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多元化的教育特色与品牌。特色突出易形成优势, 民办高校需要找到自己的特色, 吸引生源。例如, 长沙医学院以全科医学专业为品牌, 以护理、医学影像、口腔为特色专业, 每年吸引6, 000余名本专科学生。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专注品牌专业高尔夫旅游, 专业化强, 特色突出, 吸引力大。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专注于自己的特色, 三一对口三一重工, 吉利对口比亚迪汽车, 特色鲜明, 专业优势明显。湖南日语专修学院和翻译专修学院专业性强, 术业有专攻, 学生都深受社会欢迎, 就业竞争力明显。

六、积极创新体制, 拓展资金来源, 增强发展力

创新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足够的资金来源是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体制的创新、充足的资金将会极大地增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民办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扩大自主权。

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的关系就如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关系一样, 都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的原因也就是法律赋予其的办学自主权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解放思想, 扩大民办高等教育的自主权。一是招生自主权, 民办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 确定自己的招生规模, 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 不要硬性地规定指标。二是收费自主权, 建立一套合理公正的收费制度是民办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保障民办高校收费自主权,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简化审批程序, 清除地方保护主义。

(二) 创新就业途径。

就业形势是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民办高校一是应该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 对毕业生要注重引导,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理解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现实差异, 找准就业方向。二是学校要在学生自主创业上做文章, 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三是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会生存》一书提出:“如果我们认为, 彻底检修教育的时代已经来到, 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教育必须整个地重新加以仔细考虑, 那么, 国际团结和世界合作的必要性就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明显了。”[2]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大势所趋, 2009年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加入劳瑞德国际大学联盟, 迈出国际化的步伐。2009年长沙医学院开始招收留学生, 到2014年在校留学生达到200多人, 提升了实力, 也扩大了影响。

湖南省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更多的是“投资办学”, 资金就成为办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充足的资金是确保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民办高校千方百计拓展资金来源。一是要积极建言, 根据客观实际实施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 明确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 稳步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依托企业的优势, 对民办高校注入资金, 实现互利双赢。三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 向西方学习, 努力扩大校友会的赞助力度。四是在政府财政资金相对宽松而民办高等教育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 加大法律规定的各项扶持鼓励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陶西平, 王佐书.中国民办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95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1996:19

[3] .夏季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

[4] .柯佑祥.高等教育发展丛书:民办高校定为、特色与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篇11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 竞争优势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4-02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民办高等学校随之出现。从国家政策方面来看,是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给民办学校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同时,国家也颁发了一些限制性因素,规范民办学校的经营活动。总体来说,民办学校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我国民办学校秉承“服务、创新、创业、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这是符合《决定》中将职业教育放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要求的,有助于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确保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优势分析

(一)多元化办学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多种体制的所有制,要求有相应的教育机构为多种经济所有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民办高等教育实行开放化、现代化、社会化办学机制,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实行股份制办学,其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促使其不断走向成熟。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竞争,优化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最终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二)个性化的办学理念

民办高等学校在秉承现代普通大学办学理念的同时,还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民办高校比较看重服务,这点与《决定》中以服务为宗旨,促进发展职业教育是完全吻合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岗位,尤其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部门,需要受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专业人才。面对这些新兴产业和职业的经济增长点,民办高校努力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水平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为了顺应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民办高校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传输型教学”,发展“认知型”教学模式。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创新能力,做一名合格的创新型优秀人才。民办高校设立的专业更加适应市场需求,适应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要。此外,民办高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激发自身办学活力,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创造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高技能型人才。

(三)灵活的运行机制

民办高校从创办起,就以市场为主导,引入企业的产业运作来经营大学。民办高校以董事会制度开展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确保高校各项工作都能有序开展,既有利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评估,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还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为高校创造更大的效益。民办高校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响应了《决定》中尊重劳动、知识、技术、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不唯职称看能力,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民办高校开放性引入人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在校内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育人才队伍,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民办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竞争实力。

二、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确立全民开放办学理念

与公有制高校不同,民办高校办学行为不受政府主管部门的干预,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自主解决办学中的一切重大问题。民办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全面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需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服务范围上,只要企业发展有需要,岗位需求,就应当全面开放,全面发展职业教育。这样,既满足了企业发展需求,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民办教学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指引下,激发办学活力,吸引名校、企业与之合作办学,构建更多的融资渠道,为自身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民办高校属于市场运作,因此,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以质取胜,创办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学校。首先,高校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借助市场竞争机制,建立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流入,带动高校专业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办高等教育无论是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还是运行机制方面来说,都顺应了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相信民办高校通过不断努力,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雨生,徐中平.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优势与发展战略[J]. 华东经济管理,2002,05:148-152.

[2]史仁民. 民办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分析及改革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9:76-77.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篇12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市场力量的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具备相当规模的民办高等教育系统。

1. 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类别呈现多层次性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主要有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传统的学历教育机构。这类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资格。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与国家举办的公立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学校的招生纳入国家统一年度计划, 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 学制基本上是2~3年的高等专科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第二类是文凭考试教育机构。这类属于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 自身不具备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资格, 必须按其所在省、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录取分数线统一招生, 通过国家、省或直辖市、学校三级考试合格者, 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

2.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

依据不同的标准,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办学的运行机制, 将民办高校划分为以下四种发展模式, 其一, 注入式。这种模式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教育资源的基础性手段, 以大型私营企业、企业集团或个人的投资为依托, 以高质量办学水平换取市场信誉, 通过教育与资本联姻, 获取民办高校运转与发展的资金和教育市场的份额。其资金的注入方式主要有, 中外合作式、股份合作式、教育集团运作式、企业集团投资式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实行企业化运行管理模式。其二, 改制运作式。这种模式是在保持原学校国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 实行学校财产所有权与学校办学法人财产所有权的“两权分离制”, 即校、董分离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 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运作机制的准市场化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 已具备市场化运作的特征:第一, 办学资金基本上自筹。学校一般以企业、企业集团、社会团体、外资或个人等社会力量的投入为启动资金, 学生学费是学校主要财政收入和自我发展资金。大多数民办高校办学资金依靠“以学养学”。第二, 生源渠道多元化。生源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体, 向两头延伸形成了包括高考落榜生、社会待业青年、职业中学毕业生在内的广泛的生源渠道。第三, 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4.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危机

经费问题、质量问题、道德问题构成了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三大危机, 三大危机是公立和私立高校普遍面临的共同危机, 但经费危机和质量危机在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而言,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危机之一:经费不足的危机。危机之二:教师队伍的危机。危机之三:校舍不足的危机。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举要

1. 法律保障问题

我国民办高校快速发展, 但至今还没有一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正式国家法规。民办高校无章可循, 无法可依。立法的滞后, 使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证, 严重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的完善和资金的再投入, 从而影响了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更值得一提的是, 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缺乏规范, 社会褒贬不一, 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 公平待遇问题

从民办高校的角度来看, 民办高校的办学环境还是不容乐观, 其中相当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的公平待遇问题。民办高校不仅得不到国家的投资, 而且在办学环境方面也得不到应有的公平。除了得不到政府补贴的公用经费外, 在学生的待遇、教师评奖和科研、教师的人事档案保管和养老保险金缴纳、土地征用和税收、毕业生就业等等, 许多方面都得不到政府部门政策的支持。

3. 经费筹集问题

民办高校要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对举办高等教育的刚性要求, 要参与国内已经举办几十年、在教育市场占绝对优势的公办高校的竞争和民办高校同行之间的竞争, 要接受加入WTO后国际高等教育的严峻挑战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 资金问题是个瓶颈, 已成为民办高校校长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4. 科学研究问题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并没有真正履行科学研究的职能,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 民办高校事实上是被排除在外的, 国家现行的有关科研政策也不利于民办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为此, 培植和增强民办高校科研职能要受到重视并应制订相关政策。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展望

1. 民办高等教育将占领潜在的巨大生源市场, 民办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

据报道, 目前在城镇企业1.4亿职工中, 技术工人只占一半, 其中高级技工仅占3.5%, 而国外高级技工在技工中比例:美国38%、日本31%、前苏联39%。总之, 在满足适龄青年求学的需要, 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等方面, 民办高等教育都将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2. 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民办高校评估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任务就是为了准确地了解教育活动中的实际情况, 并进行科学分析, 对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作出评价, 为学校改进工作、深化改革和教育管理部门改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为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3. 民办高校注重品牌战略, 建设多样化的师资队伍

上一篇:案例营销新天地下一篇:山区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