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2024-05-18

民办职业教育问题分析(共12篇)

民办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1

一、民办职业技术学院的特殊性影响下的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 学生现有英语基础较差, 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从历年高考录取情况来看, 民办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是最后批次录取学生的希望, 但这批学生的高考分数较低, 英语成绩基本不合格, 且英语词汇量匮乏、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偏低, 加上一直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恶性循环之下, 对英语学习日益生厌, 最终可能放弃英语。而进入大学学习, 必须以一定的英语基础为支撑, 这些学生必定非常吃力, 课堂互动不了, 甚至不能通过各项考试。另外, 地区性差异造成学生发音不标准或听力能力不够的, 上课听不懂现象也有发生, 使教师课堂调动非常困难。

(二) 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

现在民办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在本科以上, 且都持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 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能用巧妙的教学手法将学生教会、教懂。有些老师教学经验尚浅, 对教材和学生没有深入研究, 上课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只重视单词和课文的讲解, 不注重学生口语和听力的训练, 只知道按部就班、完成书本内容即可。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毫无创新内容可言, 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沉闷, 效率低下, “学生听、老师讲”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三) 现有英语教材的不完善, 无法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

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一直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教学指导方针, 但如何开展实施却是非常有难度的一项任务。就目前的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材来看, 大部分学院还是将重点放在了基础英语的学习上, 虽然书本难度不大, “够用为度”了, 但“实用”方面还是没有与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和就业意图相结合, 本质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脱节, 无法使英语学习应用到生活或工作中去, 有些学生甚至问:“学英语有啥用?”而近些年来项目英语、职业英语的探讨也把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的思考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如何编写适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英语教材便是其中的首要问题。

(四)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存在限制了英语教学内容。

尽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已不再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唯一标准, 但大多数学校还是将其视为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民办院校对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尤为重视, 甚至将其视为学校评估和招生的标准之一, 分量较重。这就造成英语教师平时上课重点会偏向考试内容。例如注重语法的讲解、课文的翻译、应用文格式的写法, 等等。在重点讲解这些内容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造成“哑巴英语”。

(五) 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很难全面开展各项有意义的课外辅助教学活动。

资金问题是民办院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问题之一。教学设施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扩充、师生奖励机制的实施、合作办学的开展, 等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但民办院校的独立性决定其在资金方面的不足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除了正常课堂上课, 英语学习更多的是学生们课余时间的自我充实和交流, 多开展第二课堂学习, 像英语角、空中英语教室、中外师生互动交流等有意义的活动, 也能快速提高听说能力, 从根本上改善“哑巴英语”的现状。但由于资金投入的限制, 顺利、有效地开展这些活动还需要慎重调整与整合, 以期找到一条折中且双赢的道路。

二、改革建议

(一) 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

在大力提倡高校教育搞分层次教学的时候, 我们应该冷静下来, 好好思考一下课堂教学, 如果一节英语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思路, 即使学生层次被分得清清楚楚, 也无法高效率地开展教学, 得到的却是学生冷漠的回应。在我看来, 即使没有分层次的教学班级也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且不同的学生也该有不同的目标及手段, 不能“整齐划一”, 要区别对待、个性发展,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鼓励他们多思考、多练习。同时, 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停留在单词、课文的讲解和练习上, 让学生读懂课文这个目标看似很伟大, 其实学到的东西很有限, 尤其不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吃透, 确定教学重点之后对学生进行反复操练, 采用“任务型”教学手法, 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 大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二) 师资队伍的不断完善。

现有的民办院校对师资力量还没达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是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 二是学生管理难度大, 造成人员流动较频繁。要培养出好的学生必须有好的老师, 而好的老师不仅要从专业角度具备应有的素质, 如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和科研等能力, 而且要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 会使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 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能在学生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指引, 并启发他们创造符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成果。当然, 这些素质年轻教师往往并不具备,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 以及老教师的“传、帮、带”。

(三) 英语教材的编写和完善。

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材料不能再拘泥于基础英语的教学实施, 而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意向, 编制一套适合学生在生活、工作中能实际操作和使用的教材。如项目英语带给我们的启示, 让学生掌握一特定情境下的英文会话, 比起在课堂上学一条语法现象来得更加有实效。又如职业英语中与其专业紧密相连的词汇和句型结构是学生在以后工作中会遇到的, 若能提前助其掌握, 效果卓然。

(四)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反推”作用。

虽然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实施存在其不足之处, 依然保留了“应试教育”中的老思想、老模式, 但只要我们掌握好了英语的教学目标, 确定了教学任务, 能让学生学会并能应用英语知识, 英语英语能力考试也就只是我们是否实施好了这些目标和任务的检测手段。学生通过这个考试检验自己对英语学习的程度, 老师通过这个考试检查自己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如果考试结果好, 还能“反推”学生提高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只围绕应用能力考试试题展开教学, 一旦进入这个误区, “学习将只为了考试”。

(五) 加大资金投入, 开展第二课堂和合作办学等促进学生学习英语。

除了课堂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自信之外, 第二课堂的开展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开口交流英语的积极性, 因为跳出了严肃的课堂, 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 与同龄人交流也更有话题。类似的活动有英语角、英语戏剧社、英语歌曲比赛、空中英语教室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交流平台, 也让他们时刻学习英语, 让英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 不仅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带入国内, 而且将国内的优秀人才送出去, 既学习英语语言, 又学习先进专业。当然, 这些内容的实施还需要民办院校管理的不断完善和资金的大量投入。

参考文献

[1]徐小贞.高职英语徽育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外语与外语教学.

[3]李春丽, 马莉, 王燕.浅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华章, 2007.8.

民办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2

对当前民办学校教育问题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消费也就越来越成为了人们需要享受和满足的内容.教育,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是一种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社会存在.这就要求,从事这项事业的主体--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主体意识--服务意识,民办学校的教师更要具有这样的服务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作 者:安世友 作者单位:德江县第二中学刊 名:贵州教育英文刊名:GUIZHOU EDUCATION年,卷(期):2009“”(22)分类号:G63关键词:

民办学校产权及其营利问题分析 篇3

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相继出台,有关教育产权尤其是民办教育产权、民办学校产权的问题,再一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面,本文就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针对当前有关民办教育产权的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关概念

1.产权与交易费用

产权即财产权利,法学的产权是狭义的产权,主要指物权;而经济学中的产权是广义的产权,它的概念不仅从物权扩大到债权、知识产权等,而且扩大到所有交易中的权利。产权系统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和由所有权派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广义的产权还可包括为实现上述权利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权能和规则。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的概念范畴比法律意义上的要宽,还包括了各种社会准则。通常我们把产权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使用一项资产的权利,即规定某个人对资产的潜在使用是合法的,包括改变甚至销毁这份资产的权利。第二是从资产中获取收入以及与其他人订立契约的权利。第三是永久转让有关资产所有权的权利,即让渡或出卖一种资产。

政府对民办学校产权的法律界定,是其能够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如果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民办学校之所以很难实现促进良好发展的产权结构,主要原因在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及外部性内在化的不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确定排他性费用及内部控制的成本,决定于产权是否被确定下来。有一些有价值产权未被界定下来,原因在于高额的排它费用,对于分享型排他性权利行使的内部控制费用,政府的强加限制等。我国目前民办学校财产权的模糊,均源自对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与权能的不明晰。因此要解决民办学校财产权问题,其基础是必须要彻底明晰民办学校财产权法律关系主体,即投资人、举办者的产权主体地位与权能所包括的所有权、交易权、收益权等权利与义务的内容。

2.教育产权与学校产权

假设“民办教育产权”、“民办学校产权”这两个概念都能够成立,笔者认为,提“学校产权”及“民办学校产权”比较合乎经济学、法学原理,也易于为人们接受。因为,产权在其初始的含义中,隐含着“个人产权”、“公司产权”之义,“学校”是和“个人”、“公司”相对应的一个存在的实体,因而学校由于拥有属于自身的相关产权而有“学校产权”;而“教育”是和“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实体,若提出“教育产权”,那岂不是说还有“经济产权”、“政治产权”之说?

在支持“教育产权”说的范先佐、杨丽娟等人看来,教育有其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单独提出“教育产权”这一概念。笔者认为,教育的特殊性主要反映为学校的特殊性,目前大家提出的“教育产权”概念的各个层面,“学校产权”都能够更好地概括,如有形资产产权、无形资产产权、人力资本产权等等。简而言之,“教育产权”所指的对象实际上就是“学校”及其校内、校外相关的实体的权益,故完全不必提出一个引起大家诸多争议的“教育产权”,而采用“学校产权”及相关的“民办学校产权”等较为妥当。

对《民办教育促进法》

的一点分析

1.《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产权的规定

学校产权就是对学校资产所拥有的权利,即人们围绕特定的学校资产而结成的权利关系。它由学校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等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受益权等组成。民办学校的产权如何界定,是民办学校投资人、举办者普遍关心的焦点,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已经对此做出了一定的回应,制定了了一些原则:如“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民办学校清偿上述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等。

不难看出,这些规定并没有完整地体现出民办学校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与权能内容,因而是不全面的,不公正的。现在的民办学校法人产权是相对明晰的,但不公平仍然存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对民办学校财产权的界定,只体现了国家与学校之间的权责关系,私人所有者和学校之间的权责关系,故也只是属于狭义的民办教育产权的范畴。而现实中存在的由产权界定不周全、产权模糊和产权配置不当等造成的权利与责任和利益的缺失、不清楚和不对称等就是产权残缺的具体表现之一。可见,这些规定对民办学校财产权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彻底明确,也没有完全体现出产权法律关系的权能内容,即产权的各项权利束。表现在产权主体方面就是对“民办”二字没有充分界定。在产权的权能方面考虑了办学期间学校的法人财产权,而没有考虑投资者或举办人的私人所有权;允许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的规定也只是作为扶持与奖励的手段,而不是正式承认出资人对财产的收益权;清偿后的资产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如此,只有投入机制,没有退出机制,收益与各自投入成本不相符合,等等。因此,要解决该问题就必须彻底明晰民办学校财产权的主体地位与权能内容。

2.在国家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产权创新之间寻找平衡

由于产权在影响经济活动和财富分配中具有特别基础性而重要的作用,在对新的产权建议达成契约的过程中,参与各方在讨价还价中所采取的立场取决于他们怎样看待与现状相联系的新安排下自己的福利。缔约各方对制度改变中可能的净收益或净损失的估计,要求对新的产权安排下全部可能的产出以及租金享用权利的分配做出评估。谈判的各方只有在他们的福利得到改进或起码不会变差的情况下,才会支持制度的变更,而且每一方都有动力寻求新制度安排下尽可能大的租金份额。

《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制定过程,即是政府与市民社会的一个博弈过程。政府可以通过重新界定产权结构影响社会的净财富量,也可以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比如规定度量标准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来实现这一目标。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这种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所控制的竞赛规则对于决定经济是持续增长还是陷入停滞不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政府为什么在有些时候会制定一些对经济增长不利的规则呢?尽管对于统治者集团的效用函数我们还所知甚少,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设统治者集团偏好于本国的经济衰退、教育落后或对此漠不关心显然是不合道理的。这一结论的成立并不受我们所设想的政府类型的影响,不管它是一个契约性政府还是一个掠夺性政府。例如,对于一个通过征税使自身财富最大化的掠夺性政府的统治者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会尽力使它征税的对象——国民收入最大化。通过更明确地界定产权和降低租金耗散,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会受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的拥护,因为这样可以同时提高政府的税收收入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诺斯和他的合作者曾经提出:国家具有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动机,同时也愿意在此前提下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税收增加。不过,诺斯注意到国家的上述两个目的并不总是完全一致,因为“在使统治者和他的集团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正是这个基本矛盾,说明了为什么许多经济无法实现长期增长、教育无法持续的发展。

只有当社会与国家的对话、协商和交易中形成一种均势,才可能使国家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产权创新之间达成一致。当前,《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对民办学校产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即是各方力量相互博弈、相互妥协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利关系可以一次性界定清楚。相反,从此开始了一个国家与市民社会、与民办学校办学者之间不断进行制度化的讨价还价的新时代。

民办学校产权主体

能否营利

民办学校能否营利、其产权主体能否取得一定回报,这些问题在近几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产权的经济实现方式是收益权,无利益的产权是不存在的。同时产权的激励作用也明显地表现在产权主体可以运用产权来谋求自身利益。因此有人担心民办学校产权的界定和行使会使教育成为一项谋取私利的行业。在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一番分析。

1.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必须统一

民办学校是面向市场的教育组织。民办学校存在发展的前提是明晰的个人财产所有权,包括人力资本所有权和物质资本所有权,明晰产权对民办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投资者的回报收益权应得到保护。有效的经济组织(产权)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企业在支付了合同(契约)规定的应支付的雇员的工资、借贷资本的利息以及其他成本等固定支付后,企业收入的余额就是企业利润,也称为企业的剩余,要求得到企业剩余(利润)的权力称为剩余索取权,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人是剩余索取者。由于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本,企业的亏损由剩余索取者承担,剩余索取者是企业风险的承担者,获得固定收入的人不承担风险。由于企业的合同或契约总是不完备的,总有一些情况难以预料到,企业的契约中不可能把这些情况下企业的行为规定清楚,必须有人在这种情况下相机决策,决定企业的行为。剩余控制权是指企业的契约中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发生后的决策权。经济学理论已证明,只有当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为同一所有者所拥有时才是有效率的,二者的结合,就可以让决策者承担决策的全部财务后果,这样,他的自利动机就会驱使决策者尽可能做出好的决策,企业的运作才是有效率的。企业所有权的实质就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所以,逐步让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能够同时获得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就会形成提高效率的动力机制。并且,产权制度形成的稳定预期有利于民办学校产权主体从长远考虑进行决策,从而避免短期化行为。

2.非营利与投资回报不矛盾

非营利性学校和营利性学校的经济逻辑是一样的。营利或非营利都为了适应特定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而形成的学校所有权安排,都是为了使学校有效率的运转,是学校的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其内在逻辑是相同的。非营利性并没有否认投资者应获得固定的合同收入,只是规定任何人都不拥有学校的剩余索取权,这是非营利性的本来含义。营利性私立学校的所有者是其举办者,可能是投资者,也可能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不管是谁,所有者都拥有学校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有权处置学校的剩余利润。非营利性学校没有所有者,但是存在法人产权。

明确了非营利性的含义之后,投资者可以得到投资回报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一回报是投资之初就确定了的固定合同收入,无论学校事后营利多少都不能增加投资者的收益,学校的剩余利润必须留在学校内部用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投资者在学校中的资产不能增值,学校利润的积累是学校的财产,任何人都不能占有。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投资的收益回报的数量必须做出规定,厉以宁教授提出的不能超过国债利息的标准是非常合理的。

目前我国的教育法规中明确规定,办学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其含义应是没有人能拥有学校的剩余索取权。在目前我国教育评价制度和评价组织还不健全,教育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一规定是非常合理的,非常必要的,对保障我国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经济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少数发达地区可以允许举办营利性的民办基础教育学校,这应在获得中央政府许可后,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订法规,做出规定。未经中央政府批准,其他地区应禁止举办营利性的民办基础教育学校,以确保民办学校的进一步健康有序发展。

建议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包括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两种方式。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一群(个)人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启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如果没有国家以及它的制度和对产权的支撑性组织,那么高交易成本将使复杂的生产系统瘫痪,也不会有涉及长期交换关系的投资。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对民办教育产权的一些界定,是各方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相互妥协的结果。

笔者认为,现实生活中,民办、私立学校的自发兴起足以说明当前教育制度的诱致性变迁已初现端倪。以政府为主的强制性变迁应积极配合并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这样就能抓住机遇,减少教育市场与价格机制形成中的交易成本。为此,教育系统内部应实行渐进式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路径——调整现行的教育产权结构,明晰教育产权的边界,适当进行公立学校产权结构重组,积极探索新的多元化办学模式。

清晰的产权界定,是民办学校的良好发展的根本条件。诺斯认为:社会的知识存量和资源禀赋决定了生产率和产出量的技术上限,即经济的技术生产边界。然而对于各种产权结构,都存在一种从一切可行的组织形式中选择出来的结构性生产边界,这种结构性边界能使在技术边界以内成本最小而产量最大。产权体系确定了一系列可行的经济组织形式(给定技术及其他外生要素状况),而产权体系则依赖于社会的政治结构。并且,某些政治体制能驱使结构性生产边界接近于技术性生产边界,而另一些政治体制则不能。通常,移动结构性生产边界接近技术性生产边界需要政治变迁,因此关于经济改革的收益成本评估必须既包括政治变迁成本又包括维持(实施)各种体制的成本。

要使民办学校的教育接近其技术生产边界所需的实际激励因素和产权结构,亟需我们进行积极有效的产权制度改革:

1.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决策者的权责利。努力让决策者承担他们行动产生的全部社会成本和经济利益。只有当产权体系促进决策者将他们行动的全部成本和利益内在化时,学校的教育质量、办事效率才会得以提高。

2.充分保护民办学校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及其他无形资本所有者的正当合法权益。目前和将来所有权能被清晰界定的程度及被安全保护的程度,以及今后是否能够以较低成本和有秩序地解决有关所有权和契约方面的争端,这是民办教育投资者及从业者的极为关注的焦点。政府提供了有保障的产权,将极大地激励民办教育的投资者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学校的资本存量。

3.科学优化民办学校产权结构,降低民办学校交易成本。能使交易成本降低的产权结构会促使学校教育接近于其技术生产边界,同时也降低了各种交易成本,其中包括度量学校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商品有价值边界的成本和转移资源产权所耗的成本。

民办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4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方向,办学体制改革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开始孕育、诞生和茁壮成长。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为社会的稳步发展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一、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

以陕西的民办高校发展为例, 从1984年起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 这二十多年中我们经过了5个阶段, 第一个是属于启动阶段, 第二是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是规范发展阶段, 第四是稳步发展阶段, 第五是依法发展阶段。在此期间, 无论学校数量还是入学人数, 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可以说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 是“火箭型”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人们必然要问为什么, 这是近几年来, 全国各地包括各个公办高校、研究机构都提出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简单地解剖一下, “天时”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政治背景, 第二是经济背景, 第三是教育背景。第一是政治背景, 应该说, 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国家的政策允许举办民办高等教育, 所以才有了它的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且从陕西来讲, 各级政府、各级人大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政策的支持, 使它能够有政治背景。第二是经济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老百姓手上有了钱, 企业的投资力度、参与教育的力度加大, 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社会的支持。第三个是教育背景, 由于过去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 社会需求又非常大, 给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 没有这样大的背景, 民办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是走在全国的前面?从它的地理位置看, 陕西尽管处于西部, 但是是西部的东部, 所以它的交通比较便利。另外, 虽然陕西的经济相对落后, 但是给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就是收费比较低。在陕西求学, 大学生一年一万块钱就可以拿下, 但是到南方就要三万左右, 这就吸了引弱势群体, 给中小城市和农村学生的求学提供了条件, 这又是数量的基本保障。再一个, 陕西历史非常悠久, 上下五千年在陕西都可以找到历史遗迹, 老百姓支持民办教育的欲望非常强烈。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是陕西有众多的公办高校和众多的科研机构, 给它极大的支持。“人和”方面就是陕西的民办高等教育从省一级的人大、政府、政协一直到党委, 再到各委办厅局、学校、广大的教职员工, 上下纵横的人际关系是比较融洽的。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 今后有三大趋势:一是宏观, 二是纵观, 三是微观。宏观里三化:驱动化, 多元化, 竞争化。第一是驱动化, 在国外, 公办、民办没有明确的区分, 今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驱动化的现象必然非常明显。第二是多元化, 驱动化讲的是本质, 多元化讲的是类型, 更加体现民办教育的特色或者它自身的优势。第三个是竞争化, 从民办学校的发展来看, 竞争日益激烈, 有很多的规则, 实际的竞争是什么呢?从设备的竞争、生源竞争、管理竞争、师资竞争到人才竞争, 最终的竞争是学习力的竞争。纵观来讲, 民办学校的发展, 决策包括政策在内, 原来是积极鼓励, 大力支持, 正确引导, 加强管理, 现在加强管理改成了依法管理。投资也在向大型化发展, 刚开始民办学校启动的时候, 一间办公室、两间教室就办成一个学院了, 现在如果还是一间办公室, 两个教室就办学校是不行了, 要几百万、几个亿。另外就是硬件的现代化, 大家有机会到民办学校去看一下, 民办学校的硬件建设方面应该说是走在了公办的前头, 倒不是说他舍得投资, 而是他现在购置设备的条件比过去好一些, 这一点就是发展的趋势。第四个就是特色鲜明化, 民办学校的发展, 更多的特色, 不一定说进入本科, 更不用说进入研究生, 但是它的特色决定它生存的基本。微观来说, 学校的管理也要实现三化:第一就是师资的合理化。民办学校的起步阶段完全靠兼职教授, 现在要专职为主, 专兼结合, 专职比例由10%, 提高到20%, 最终不超过40%, 这样有利于体现民办校阅的核心和灵活度, 也有利于保障它的教学质量和辅导学生的优势。第二就是生源一统化。现在的学生是学生的文凭、国家自考, 现在高教自考方面有所压缩, 学历文凭占主体, 统招生加大比例, 公办高校的生源上将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三是质量攀升化。民办高校的生存最终是讲质量的, 在启动阶段, 在完全原始积累的过程可能以数量为主体, 或者把数量看得比较重要, 但是随着原始积累的基本完成, 进入资本积累过程中, 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完成。

二、陕西民办高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民办高校的再次兴起只短短20年光景, 很多民办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政策实施不到位的问题。当然陕西民办高校也在其中, 做的不全面。这些民办高校要下大力度解决对自身发展有影响的这三个关键性因素。三个难题的解决要在政府和教育行政等主管部门支持下进行。一是产权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废除了民办学校停办后办学积累的财产收归国有的不合理规定, 但是, 办学积累的校产的归属问题, 并不明确, 教育界专家认为这是有意留待今后在改革实践中解决。产权不明晰导致办学主体不清楚, 办学主体不清楚的弊端, 是容易造成资产管理不善, 不利于校产的继续积累, 不利于调动办学者的积极性, 特别是第一代办学创业者一旦退出, 还有可能因产权引起纠纷。二是生源问题。招生难一直是民办高校的头等难题。长期以来竞争激烈, 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基本上是被公办高校拒之门外的。这个情况的出现, 对于民办高校想要提高自身办学质量是一个严重的约束。想要扭转这个局面, 除了民办高校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努力改善自身的办学情况、教学条件情况外之外, 也要通过深化招生制度的改革扶持民办高校, 使之能提高并发展起来。三是师资问题。民办高校能给迅速强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于师资的建设。就当前而言, 民办高校缺乏骨干教师, 特别是一些学科的带头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年龄偏大的老师占比例较大, 并且很多老师上课积极性不高, 只是授课而不在乎授课的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只是招聘教师, 还要提高教师待遇水平, 解决其工作乃至生活上的难题, 稳定教师队伍, 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到民办高校中来。因此, 陕西各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必须以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为契机, 加强内部管理, 严格依法规范自己的办学行为, 使学校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要求, 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管理, 无论是在宏观、微观管理方面都跟公立高校有着区别, 有着自己的特点。探索一条正确而高效的管理道路, 对于陕西民办高校的稳步前进和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都需要我们所有人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柳劲.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综述[EB/OL].湖南社会学网.

[2]吴畏.民办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柯佑祥.适度盈利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篇5

自9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继于4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近十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本规模及教学质量上快速发展。年12月下旬,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委)对所辖、所属民办高校依法办学情况进行了年度检查和整理,统计我国现有独立学院309所,民办普通高校386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900余所。民办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依据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cssci)收录的209月至2011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发表时间、文献来源、作者单位、中心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一定层面的评估与分析。

一、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量来源分析

这里选取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后近10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与文献来源为考察对象。

表1呈现2003年9月至2011年cssci收录的民办高等教育论文数量及主要文献来源。从近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09年达到峰值的1473篇后,2010年及2011年略有下降。其中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论文的不同文献来源统计,期刊类论文发表6616篇,在总共检索的9835篇文章中期刊类文章是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占论文发表总量的67.27%。博士论文发表29篇,硕士论文发表582篇。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代表,博士和硕士论文的发表数量仅占检索总量的6.21%。除去期刊、博士、硕士论文外,报纸、会议、年鉴占发表总量的26.52%。从数量来看,如图1所示,近10年间各类文献数量一直都在波动之中,数量增减幅度不均。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如下问题: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高层次、全方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偏少。理论研究是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成熟,何以揭示民办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不用提为民办高等教育实践进步提供可行的、系统的指导。

二、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作者单位分析

这里选取2003年9月至2011年间发表民办高等教育类论文数量超过50篇的作者单位为分析对象。

表2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11年cssci收录的民办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的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阐述近十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量超过50篇的25个高等院校的概况。根据学校属性划分,2003年9月至2011年民办高等院校共发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1508篇,占检索总量2409篇的62.60%。其中浙江树人大学发表232篇民办高等教育相关文章,位列25所院校榜首。2003年9月至2011年,公办高等院校共发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类文章901篇,占检索总量的37.40%,其中厦门大学研究发表169篇相关文献。公办院校中发表的类似文献数量主要集聚在50~80篇之间。以上数据主要说明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这个领域内,主要的研究群体出自民办高校本身。毋庸讳言,自身在民办高校工作的研究人员是获得民办高校发展现状与动态的先行者,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状况有清楚的认识。但是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可能受其工作性质的影响而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理论,更多的是对工作经验的归纳与感触,而无法驾驭理论,不能将宝贵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抽象概括的指导理论。另一方面,公办院校拥有强大的理论研究基础与能力,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意识,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思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其研究缺少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这种现象的延伸只会导致理论研究者看似堂皇的理论被实践者所不齿,而实践者将长期处于理论的基层而阻碍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质的飞跃。

三、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心关键词分析

图1反映了2003年9月至2011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方向。在总共检索的中心关键词中,对策、管理、投资、体制、公益性、发展、模式等词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由于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并非一支强壮的支流。民办高等教育在不断直接地引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这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其弊端。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可以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可以不断借鉴并引用其他学科的成果来充实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这对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图1所示,民办高等教育理论所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集中在经济领域、社会问题等方面,过多地依附于其他学科反而使其自身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独特现象被掩盖。近几年,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甚至正在逐渐蜕化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

到目前为止,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作用越来

越大。这表现在民办高等教育理论自身与其他学科理论的联系日益密切,也表现在日益增多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逐渐渗透到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队伍中来。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与必要的。问题在于,多学科的视野和多学科的研究人员是否把理论研究的着眼点汇总在民办高等教育身上。换句话说,可以给民办高等教育划分不同的学科研究领域,但是研究者是否有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整合认识?是否有总体上的深层次把握?

结合图1分析,多数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并非真正的理论研究者,只是基于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单一的问题和观点,缺少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积累,更不能完全具备将相关知识整合的能力。这样一来,所产生的结果是使民办高等教育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就如一个依附品,经验性的概括比较多,而缺乏自立于学术领域的理论根基,让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成果显得稚嫩。

民办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6

一、民办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法制观念不强,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很多民办学校的单位负责人认为财务管理与教学管理无关,所以学校重视教育科研管理,却忽视了财务管理,对单位资金的正确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学校财务收支混乱,资产管理不严,致使挪用公款、帐外设账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和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民办学校教育经费的筹集开始多元化、多渠道,这给民办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课题,也使得民办学校原有的各项财务管理理念、方法等明显滞后。

2、预算管理不科学,经费的使用缺乏统筹

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学校领导预算管理意识没有真正到位,预算的编制往往是会计人员按照上年指标略加改动,整个预算只是会计一人应付了事,流于形式。在预算实际执行中,学校对于各项事业经费的使用缺乏统筹安排,经费使用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估分析指标,有些预算项目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合理的控制,致使资金使用超支。

3、忽视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滞后

民办学校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偏低,为学校“当家理财”的主动意识不强,部分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掌握得不够,会计电算化能力较低,对财务软件只会使用不会维护,影响了学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如今,民办学校需要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这就加大了财务管理的工作难度,也使得学校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与完成学校财务工作所需要的业务技能相差较大。

4、财产物资管理混乱,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学校不进行成本考核,相应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不健全,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买轻管的现象,对购置的教学设备、图书等管理不严,往往存在不能及时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或账存实亡现象,很多学校的馆藏图书借、用、还等手续不完备,再加上财产物资管理人员主人翁意识不强,管理上存在登记不全、保管不善和学校财产个人长期借用不还等现象,导致学校的教学设备、办公用具等存在严重的损坏和流失现象,造成账实不符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5、学校常规管理不严,学生欠费时有发生

民办学校的教育体制在不断的改革完善,但学校的很多规章制度却没有及时改进,财务管理体制不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没有真正分离,少数学校还存在或变相存在“小金库“现象,公款私存现象时有发生,会计监督难以体现,财务部门对各种往来款项以及收入、支出的款项不能及时清理,各科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致使很多管理信息不能完全共享,学生学费不能及时收缴,欠费问题依然存在。

二、强化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1、领导重视,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校长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利,但也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所以学校领导要加强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主动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增强对本单位的节约办学、成本计算等财务管理意识,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财务管理知识,积极领导、支持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使全校职工都关心、参与到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树立以校为家的良好财务管理观念。

2、合理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内容

制定合理的财务预算是学校开展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依据,预算的实施则是实现学校工作计划的财力保证,所以学校应根据《中国人名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以“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則认真编制本单位的预算方案,在预算实际执行时,应当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实行责任制,防止各项支出的损失浪费和超预算用款。同时学校要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工作,用客观详实的财务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3、提高素质,加快会计信息化进程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会计人员更要树立会计信息化观念,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常规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的财政、经济知识,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新知识、新技术,进而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谨记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对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4、强化管理,健全财产物资管理制度

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维护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保护学校财产安全的保证。学校要建立财产物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报废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配备专职的保管人员,对学校图书、办公用品、教学设备、实验器具等登记造册,进行科学管理。学校要统筹安排资产的购置,提高已有财产物资的利用率,财务部门要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确保学校学校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5、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学校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账

民办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7

一、民办中小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从民办学校自身层面看

1. 注重整体规模的扩大, 忽视学校品牌的建设

部分民办中小学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只是重视学校规模的扩大。这种做法无异于将自己与公办中小学置于同质性竞争的地位, 是不明智的做法。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学生家长会选择公办学校:上海占70.41%, 宁波、温州各占90.72%, 长沙、常德各占45.73%, 济南占53.33%。[1]民办中小学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规模, 就没有过多的精力来思考学校的特色。失去了学校的特色, 无疑降低了对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和认同感, 所以部分民办中小学忽视学校品牌建设的管理理念为自身带来了危机。

2. 学校内少数部门“缺位”或“越位”, 管理结构没有整体优化

民办中小学的运营离不开领导体制、决策机制以及人事管理等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要求民办学校的章程应当规定“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3]但实际上部分民办中小学内有少数部门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 存在“缺位”的现象, 而有的部门则是越俎代庖, 造成“越位”。例如, 有的民办中小学的决策机构越权干预监督机构的职责, 监督机构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机构, 而有的学校则是监督机构与校长的职责混淆不清, 监督机构以了解工作之名干涉校长的政务, 造成学校管理的混乱。这种内部部门“缺位”或“越位”现象, 导致学校管理结构没有整体优化, 管理低效甚至混乱。

3. 学校管理方式落后, 缺乏信息技术的运用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 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突出的变化之一就是强调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内的应用。”[4]综观我国民办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运用大都是集中在教学活动上, 大体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学校很少。它们的管理方式还是停留在相关责任人的管理上, 对教学资源的管理还很落后。

(二) 从政府管理层面看

1. 政府管理制度和机构不健全, 无法兼顾地方民办中小学的管理需要

针对民办中小学的管理, 国家加大了审批、监督、政策的引导等方面的力度。但是, 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立足于整个民办中小学, 过于整齐划一, 忽视了地方民办中小学的管理需要。此外, “在管理机构设置上, 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性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即便是有了这样的机构, 机构之间的责任如何分担的问题又直接制约着政府对民办学校的宏观调控的效果。缺乏统一协调的政策机构, 容易抵消管理绩效”。[5]显然政府在管理制度和机构上的不足加重了民办中小学的管理失效。

2. 政府管理方法行政化色彩浓厚, 对民办中小学的管理欠缺科学性

对民办中小学的管理方法主要是依靠行政管理, 即把上级的指标、政府的文件作为管理行为的重要依据。当国家关于民办中小学的政策下达后, 大部分地方政府的第一反应就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政策办, 忽视地方的实际情况。以行政手段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掺杂了过多的行政化色彩, 管理方法欠缺一定的科学性, 不仅使相关政策达不到预期的实效性, 而且还会挫伤民办中小学的办学积极性。

3. 政府管理理念不当, 民办中小学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和支持民办中小学的发展, 但实际上, 社会大众, 包括许多地方政府在教育观念上对民办中小学的发展仍存在偏见。如认为民办学校不是“正规军”, 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嫡系”, 只是公办教育的一种补充。这些偏见直接导致了政府容易忽视民办中小学的合法权益。如胡卫指出:“虽然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至今没有具体的措施出台, 致使民办学校银行借贷困难重重。”[6]吴畏等学者也指出, 有些地方以企业所得税、城市建设税等各种名义向当地的民办学校征税, 但是我国在原则上对民办学校是免于征税的。[7]政府管理理念的不当, 使得民办中小学在银行贷款、税收减免、教师待遇等方面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基于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分析

针对上述对民办中小学面临问题的分析, 笔者从教育管理现代化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如下思考。

(一) 对民办中小学的分析

1. 教育管理现代化重视学校效能的实现, 为民办中小学的品牌建设提供借鉴

“学校的功能可以分为育人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政治功能, 人们评价学校管理的优劣也是主要看学校是否实现了学校的功能。”[8]但教育管理现代化关注的不仅是管理的作用, 更关注怎样使管理做得更好、更有成效。目前民办中小学只是注重自身功能的实现, 即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 提高升学率, 民办中小学应转变发展思路, 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 将注意力由学校功能的发挥与否转移到学校功能发挥的实效上, 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建立属于自己的“市场”。

2. 教育管理现代化重视各职能部门的整体优化, 为民办中小学实现管理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

“现代教育管理强调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要从整体利益和需要出发, 当局部的利益和整体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要顾全大局, 不能有本位主义和小团体主义。”[9]为避免民办学校内部部门“缺位”“越位”现象, 部门之间不仅需要明确的分工, 而且还需要使各个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 实现整个学校管理效果的最大化。

3. 教育管理现代化重视科技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为民办中小学管理手段的改善提供启发

目前民办中小学运用科技大都是局限在教学活动上, 还没有应用到学校管理上。而现代教育管理注重科学技术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运用[10], 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校的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现代化管理, 既可以解决人力管理带来的不足, 又可以充分体现学校现代信息管理快节奏、高效率的理念, 还可以帮助学校建立特色, 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学校, 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提升学校形象。

(二) 对政府管理的分析

1. 教育管理现代化以转变思想为指导, 制定灵活多变的管理制度, 为政府制定多元化的民办中小学管理制度提供指引

受传统文化影响, 人们在管理上倾向于线性的管理思想, 认为按照规则办就不会犯错。但是“现代教育管理认为, 教育存在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 变化着的不稳定因素往往会打破已经形成的秩序、平衡和稳定状态”。[11]我们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不能总是用规范、标准来管理教育, 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会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问题。所以教育管理者要依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适时选择管理方法, 不断调整完善管理制度。同时, 在执行国家制度的时候需要考虑地方的特殊性, 在尊重大的制度前提下, 做出适当的变化, 使管理制度体现多样化。

2. 教育管理现代化重视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为政府提高民办中小学管理方式的科学性提供思路

“现代教育管理强调以法制管理和行政手段的管理是必要的, 也是要坚持的;但是行政行为和行政手段又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要把行政方式和手段与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12]可见, 地方政府要做的不是不折不扣地依据上级的指示、照搬照抄国家的政策方针, 而是在仔细研读国家政策方针的基础上, 结合地方的实际, 制定出多样化、适合各类民办中小学的政策。这样的管理方法不仅不违背国家的要求, 而且有利于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强化管理效果。

3. 教育管理现代化重视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方式, 为政府转变民办中小学管理理念提供启示

目前对民办中小学教师的管理主要强调的仍是政府的指挥、监管、检查以及主导作用, 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认为:“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 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学校的工作质量和教学成就都是全校人员共同创造的。”[13]当前由于政府在保障民办中小学教师合法权益方面工作没有完全到位, 民办教师的身份十分尴尬。从现代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 需要政府给予民办中小学教师公平的待遇, 以此来激发民办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政府对民办中小学教师的管理理念的重心不应是如何加强监督管理, 而是如何强化他们的工作动机和激情, 如何发挥他们的责任心、创造力和主体性。

三、教育管理现代化视角下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对策

(一) 民办中小学学校方面

1. 转变办学理念, 塑造学校品牌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民办中小学必须转变发展思路, 向打造自身特色方向转变;改变作为公办教育补充者的角色, 向满足家长、学生教育需要的方向转变;不断营造学校的文化, 不断提升学校的内涵, 由“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转变, 使自身的办学模式、教育教学多样化、差异化, 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比如可以深化一门或几门学科的研究, 打造特色学科;利用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等形式吸引学生。

2. 整合学校内部职能部门, 实现整体优化管理

民办中小学要依据学校发展的实际, 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 保证每个部门明确自身的作用, 将职能发挥到实处。对于“缺位”和“越位”的部门要给予批评和处罚, 对于工作出色的部门要给予及时的表彰和奖励。这样才能调动每个部门的积极性, 实现学校管理的整体优化, 保证整个学校管理、运行的高效。

3. 加大科技成果的运用, 体现时代特色

民办中小学要以实用性为原则、以师生需要为准则加大学校科技硬件设施的配备力度, 注重校园网、校校通工程的建设;加大科学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运用现代化设备加强学校的管理, 实现学校科技化管理。此外, 要利用各种传播渠道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网络等技术时刻关注社会、家长的教育需求, 通过信息平台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二) 政府方面

1. 完善民办中小学管理制度, 实现多元化管理

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优势和限制条件, 都有实际的需要。地方政府在接到上级的文件、指示之后, 应认真学习国家的精神, 结合自身的实际, 结合本地的优劣条件, 实现国家精神的本土化, 做到因地制宜;同时, 每所民办中小学都是一个拥有自身特色独立的组织, 地方政府应在不违反国家文件的基础上, 对不同类型、不同需要的学校实行不同的管理, 使管理制度呈现多元化。

2. 改进管理方式, 坚持行政方式和科学方法相结合

地方政府要提高管理方式的科学性, 在确保自身对民办中小学领导权的同时, 还要“俯下身”来聆听民办中小学的心声, 了解民办中小学的需要。政府可以尝试组建一支由民办中小学教师和社会人士组成的咨询队伍, 在制定民办中小学相关政策的时候, 要听取这支队伍的意见和建议。此外, 政府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平台, 吸引社会人士建言献策, 公布民办中小学的信息, 实现管理的透明化、公开化。

3. 树立公平观念, 保障民办中小学利益

民办中小学属于公益事业, 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 不能用歧视的眼光看待民办中小学的发展, 而要让民办中小学和公办中小学开展公平竞争。同时, 还应该根据现实差距为民办中小学的发展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办中小学资助制度, 依法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引导民办中小学的有序发展。

摘要:学术界对民办中小学的研究大多立足于教育公平、教育市场化和教育竞争等方面, 且大多是综合分析。本研究从教育管理现代化着手, 对民办中小学自身管理以及政府管理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运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理论解决民办中小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管理现代化,民办中小学管理,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卫, 唐晓杰, 何金辉.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后民办学校面临的问题与因应对策[M]//陶西平, 王佐书.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 (2003—200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2][4]胡卫, 方建锋, 等.民办学校的运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3]陶西平, 王佐书.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 (2003—2009)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5]高飞.当前我国民办普通中小学的办学模式政策问题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2 (3) .

[6]胡卫.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趋势[M]//陶西平, 王佐书.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 (2003—200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7]吴畏.民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民办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8

一、我院新校区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不足

我校每栋大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人员只有2人, 而且管理人员基本上只起着门卫的作用.缺乏类似于生活顾问方面的管理人员。这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很难对学生在宿舍的生活状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在宿舍遇到问题也很难及时寻找到帮助。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培训, 在工作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

2、宿舍文化引导不多

宿舍文化建设是学生宿舍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和较强的凝聚力。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 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在男生宿舍管理过程中, 发现他们在宿舍内谈论内容多为网络游戏、打牌赌博等, 很少谈论学习方面的东西。在谈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时, 也不加以过滤与筛选, 随口即出, 这种未经有效引导和控制的谈论容易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 其中一些不良思想也会趁虚而人给宿舍文化带来负面影响。从总体而言, 高职院校的宿舍管理部门只满足于完成事务性工作, 往往忽视广大学生在宿舍内的思想动态, 因而对宿舍主流文化把握不够, 对学生思想的正面引导也缺乏力度, 从而使学生宿舍文化易偏离正常的轨道。

3、存在安全隐患

经调查发现, 新校区学生宿舍钥匙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形成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生私自配钥匙现象相当严重。据宿管员、学生反映和实地调查, 不少学生私下配有房间钥匙和更换房间门锁, 退房后或者离开学校后, 尚有寝室钥匙, 甚至偶尔回原寝室借宿, 形成较大安全隐患。

(2) 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和饮酒现象比较严重。近年来, 学生处多次联合保卫处、团委对学生宿舍安全进行检查, 每次检查均发现不少同学使用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等大功率电器, 男生宿舍存放酒类高校禁止品, 个别学生私拉乱接电线。虽说相关部门多次采取代管、教育、劝说等手段进行处理, 但效果不明显, 此现象依然屡禁不止。据了解, 这是众多高校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

(3) 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近二年来, 学生处联合保卫处多次开展了安全讲座和消防演练工作, 辅导员并常有召开安全主题班会和通过短信平台、QQ群、微信等方式提醒同学们注意财产安全。据统计, 本学期我院新校区学生宿舍有14起学生宿舍的财产被偷 (包含手机、电脑、现金等) 。

二、解决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的主要措施

1、完善服务内容和服务队伍建设

从目前现状看, 我校学生宿舍提供的服务普遍比较单一和僵化。不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因此, 有必要改善现有的服务内容, 增加必要的学生生活设施, 要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入住空间的前提下, 努力增加学生文体用房和各种活动用房, 并参照小区模式增加公共健身器材。配备相关管理服务人员, 做到物尽其用。

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发挥宿舍管理和服务育人的功能。学生宿舍管理人员这支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宿舍的管理水平。首先应把好用人关, 所录用的宿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要热爱学生工作, 能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其次应重视对宿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可以通过开办短期培训班、辅导班、宿管员技能大赛等形式, 开设现代心理学、教育学、道德修养、现代管理等课题, 就学生日常起居、生活秩序、自身管理、心理问题, 请专家授课指导;还可以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 将好方法、好措施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 使自己的管理符合客观实际, 少走弯路。同时宿管人员要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听取广大大学生的意见, 做好学生宿舍管理和服务工作。

2、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防范问题要坚持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安全检查, 督促制度落实,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突出人防效果。尤其是大功率电器问题, 主要靠思想教育, 让学生明白在公共场合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危害, 易引发火灾。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的作用, 检查宿舍卫生, 排除大功率电器及酒类, 并及时上报学生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 新校区摄像监控系统已全面覆盖, 各学生宿舍入口处需安装电子摄像头或安装门进系统, 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针对学生私自配宿舍钥匙和更换门锁的情况, 学生处在每学期末把所有房间门锁进行相互调换, 防止私自所配钥匙打开原有房间。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加大投入, 为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场地、人员、经费保障。开展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首先在场地、人员、经费方面得到充分保障, 否则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推行。学校可以在收取的学生住宿费中提取一定比例, 作为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可以借鉴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兄弟院校的普遍做法, 在学生宿舍设立生活指导老师, 由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牵头部门直接管理, 专职开展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适时建立学生宿舍团总支, 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团组织具有广泛联系青年学生的优势, 也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 可以探索以楼栋为单位建立学生宿舍团总支, 团总支书记可以由生活老师兼任, 享受团总支书记相关待遇。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可以由团组织牵头开展。

(3) 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 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宿舍文化活动是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相关部门应该在学生宿舍组织开展宿舍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教于乐, 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推动学生宿舍文化的整体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体育、公益等活动为载体全面展开, 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 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防止学生宿舍文化沙漠化, 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素质的形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影响, 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4) 辅导员队伍进公寓, 开展德育工作。辅导员队伍进公寓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每栋学生宿舍安排一名辅导员值班, 要求值班的辅导员带领学生党员, 巡视学生公寓, 与学生谈心,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畅通学生与学校的信息交流渠道, 营造和谐的宿舍环境。

(5) 党建进宿舍, 创新管理体制。学生宿舍要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积极做好身边学生的工作;要在宿舍和学生宿舍自我管理机构及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的组织。首先, 应建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大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大学生对宿舍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 由他们来参与管理更能对症下药, 更有针对性,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 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旺盛的精力和较强的参与意识, 这为引进自我管理机制提供了可能。让大学生在管理中参与宿舍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具体事物的管理, 既使他们参与决策、执行决策和反馈情况又发挥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使他们在管理中接受教育和锻炼, 最终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其次, 应创新宿舍管理的组织形式。学生工作干部进宿舍, 选派一定数量的党务干部和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 专职负责各宿舍各楼栋的党建团建、学风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等工作;学生党团组织进宿舍, 根据党团员数量, 在寝室、楼层、楼栋和社团、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建立党团基层组织, 开办学生宿舍业余党校、业余团校, 设立学生宿舍党员接待室, 实行学生党员责任区;学生社团进宿舍,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素质拓展活动之中;咨询服务机构进宿舍, 以开展心理、就业咨询和辅导为重点, 面向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心理、就业等各类咨询服务,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学生评价机制进宿舍, 把学生在宿舍里的各种表现纳入思想政治素质考核的内容, 作为评优评先、评奖学金的重要依据。

摘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 高校多校区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模式。新校区的出现, 使学生宿舍管理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学生方面的, 也有管理服务人员方面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宿舍文化薄弱、管理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等, 当然也有学生自身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转变领导思想观念、提高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高职,学生宿舍,管理

参考文献

[1]姬莉莉.当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几个问题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 .

[2]杨进.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1) .

三亚民办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篇9

三其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亚国内外备受青睐。但是, 三亚教育民海○事业严重滞后于三亚的经济社会办省会发展的需要南发展, 远远不适。究其原因是, 应当今三亚经长期济社教亚真三以来正, 政把教育府放对教在育优投先入发不展足的, 地没位有育教市来抓。三亚教育质量上不去, 其瓶的育颈问题是教学班额过大, 个别学校现教常局的教学班额水平班额甚至远远。而超要出在了短规期定内的把正状研学班额降低到合理的水平, 意味着政、问究府对教育的投室教师编制) 总量资要规增模加 (很学多校, 建设这是、题陈不现实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大对与运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 改变小政府对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恩包办大教育的思维, , 这是解决制约利用民间资本策最三好方法亚市基。础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

一、三亚市民办教育 (基础教

育) 的现状

三亚市民办教育创办于1996年, 以南方公学为最早。目前, 我市民办学校 (基础教育) 17所, 占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总数的11%。在校学生17869人, 占全市基础教育学生人数16%。民办幼儿园59所, 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97%, 在校幼儿11854人, 占全市幼儿园人数87.2%。 (不包括民办高等院校5所, 占全市高校总数的100%, 在校学生38006人) 。

1. 民办学校规模偏小, 教学设施简陋

三亚市民办学校的场地普遍偏小, 教室设施达标者不多, 特别是人均活动场地只有鲁迅中学和华侨中学 (三亚) 两所学校能达标。除鲁迅中学、华侨中学 (三亚) 和丰和学校教室按标准建设外, 其余学校的教室均由各类建筑改建而成, 个别学校的教室几乎是在“未达到相应设置标准”的边缘上;一些学校教学设施、教仪器材比较简陋, 部分民办学校生均图书册数、电教设备、体育器材均未达标。

三亚市民办学校除鲁迅中学、华侨中学、丰和学校、双品学校在校生达到1500人以上外, 其他的学校都是在150多人至600多人之间。由于校园小, 学生的活动场地少, 缺少室外体育活动设施和场地, 故无法扩大招生规模, 难以形成规模和创建品牌。

2. 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参差不齐, 黑园泛滥。部分

幼儿园卫生条件差, 消防设施不到位, 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3. 依靠租赁办校, 制约学校发展

三亚市民办学校由于受资金制约, 使得多数校舍靠租赁。23所民办中小学校中, 除了丰和学校、鲁迅中学、华侨中学拥有自己的校舍外, 其他都是靠租赁各类建筑物及场地改建而成的。

4. 存在无序竞争, 靠削价争夺生源

几乎所有的民办学校都为了抢生源而竞争, 以致出现诸多不正当的竞争现象。有的学校打虚假广告, 互挖教师, 互挖学生, 让跳槽的教师挖来学生等。不正当竞争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削价竞争。

二、三亚市民办教育面临的问题

1. 资金短缺, 学校运行困难

三亚市民办学校主要都是靠收取学生费用来维持学校的运转。目前, 按政策规定三亚市民办学校禁止向学生收取与入学挂钩的建校费、综合费、赞助费等。由于从2005年起, 对年收费在3000元/生以下的民办学校, 采取与公办学校同样的杂费免除措施, 使得普通民办学校收费标准有所降低。此外, 随着政府义务教育阶段杂费、课本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免除政策的实施, 公立学校收费降低, 许多民办学校为了留住学生, 不得不降低收费标准。民办学校低收费导致学校发展所需的资金增量减少, 对学校办学的投入必然就少,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的建设相当不利, 同时制约了民办学校的发展。

2.“两免一补”使民办学校生源不稳定

据调查, 随着农村教育“两免一补” (免除教科书费、免除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政策实施及义务教育收费免除政策, 农民工子女返回农村学校就读数量明显增加, 部分城市民办学校学生人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另外, 受公办学校免除课本费、信息技术费及外省籍学生不能在海南参加中考等政策影响, 普通民办学校学生流向公立学校和户籍地学校的比例也明显提高。

3.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流动性加大

三亚市民办学校的师资, 一般由从公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请来的离退休教师、兼职教师、应届高校毕业生和被招聘来的在岗教师构成, 来源广泛, 结构失衡, 随用随聘, 随意性强。随着公办学校教师工资的不断提高, 民办学校原来相对较高的工资优势明显下降, 再由于民办学校的教师以打工者的身份为学校服务, 缺乏“主人翁”地位和团体归属感, 为教师的流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而且这种流动性受民办学校间待遇福利差距加大的影响, 表现得更为突出。

三、大力发展三亚民办教育的对策

1. 尽快制定《三亚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在新形势下, 三亚市的公办基础教育集中了政府最优势教育资源, 而民办基础教育则是在公办教育系统的夹缝中生存, 发展空间很小, 发展速度慢, 处于边缘地位。要发展民办教育, 市政府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 结合三亚实际, 尽快制定出台《三亚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 (以下简称《促进条例》) , 具体规定各项保障措施和扶持政策, 加大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以法律形式规定民办教育在三亚市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并把三亚民办教育发展纳入三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促进条例》要对存续期间“法人财产权”“学校终止时的剩余财产处理”“公办学校办民校”等争议的问题给以清晰的界定。同时《促进条例》的内容要明确界定民办学校的基本办学规模和条件, 对民办教育的准入、建设、运作、学校管理体制、教师聘用、职称评定、文凭发放、产权归属、财务管理体制、资本进退以及学校解散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同时对民办教育用地、税收、投资回报、教师调动、户口迁移、住房、职称评定、学校收费等诸多方面给民办学校以更多的优惠, 充分调动更为广大的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到民办教育事业上来, 以减轻政府办教育的压力和负担, 优化教育结构。

2. 强化民办教育管理机构, 加大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力度

民办学校是利用社会力量来办教育, 因此应设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办学管理机构, 负责协调与民办教育有关的各部门, 如教育、财政、建筑等部门的工作, 为民办学校提供方便、快捷的“一条龙”服务。

在目前情况下, 政府应给予市教育局民办教育管理办公室权力, 根据谁审批谁管理的原则进行归口管理。同时加大编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加强管理力度。在学校内部要实行民办学校执行董事会 (理事会) 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做到学校投资者与学校管理者分离, 责、权、利分明, 把教育教学工作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体系, 将民办教育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 设立民办教育扶持资金与风险资金, 确保民办学校正常运转

为鼓励、扶持民办教育, 市政府应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采用政府拨款、社会融资、吸纳社会捐赠等形式筹集资金, 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 并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同时, 为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要求民办学校设立专项风险资金, 专项风险资金由三亚市民办教育管理办公室和学校共同管理, 用于民办学校停止办学后清退学生缴交的费用和重新安置学生就读。此外, 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 民办学校要按照法定比例提取发展基金, 用于学校的建设、维护和教学设备的添置、更新等。

4. 把民办学校所需办学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和城镇建设规划, 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

三亚市民办学校多数靠租赁校舍办学, 本身就已潜伏着许多不稳定因素, 一旦发生租赁纠纷或规划拆迁而搬迁, 学校就面临如何安置学生的问题。而靠租赁的校舍, 办学者又舍不得投入较大的资金进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不利于学校的长远规划, 不利于优化教学环境, 制约学校的发展。在政策取向上, 把民办学校所需办学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和城镇建设规划, 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在征用土地方面, 对有些适合做学校的破产企业闲置厂房、闲置校园或闲置用地, 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优惠提供给民办教育使用。

5. 建立向学生发放“教育眷”的教育财政经费补贴体系, 加大政府对民办教育的资助力度

按照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一视同仁的原则, 建议政府改革原有的教育经费补贴体制, 改为向学生发放“教育眷”的教育财政经费补贴体系, 由学生凭“教育眷”到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就读, 政府则按各学校实际上报核定的“教育眷”数目, 给学校拨付教育财政经费补贴。

6.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民办教育教师队伍

目前三亚市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是, 与民办学校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 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许多在职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到民办学校工作有后顾之忧。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有关的法律、法规, 给予民办学校的教师应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样的待遇。应完善教师聘任制度, 为民办学校教师提供职称评定、业务进修的机会, 为专职教师提供住房、医疗、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 解除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 建立教师人才市场, 健全公、民办学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鼓励教师合理流动。

7. 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努力营造宽松的办学环境

社会上还存在对民办教育认识不足, 观念上还存在着“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补充”的思想, 没有从促进办学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也是求全责备, 拿公办学校的尺子来衡量民办教育, 对在办学过程中难免出现的一些问题, 对公办学校往往能谅解、包容, 但对民办学校则严加斥责、处罚, 这是不利于民办学校发展的。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民办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热情帮助, 督促改进, 努力营造尊重和扶持民办教育的宽松社会环境。

试论民办高等教育的营利问题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营利性,合理性

我国的民办教育是指由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组织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具有公益性,显然民办高教也是具有公益性的。值得讨论的是民办高等教育的营利性问题,民办教育营利是否合理?

一、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关系

教育的公益性是指教育能为受教育者(及其直系亲属)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收益。要弄明白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关系,就要区分开“盈利”和“营利”。“盈利”指从经济上看收支相抵,还有结余的情况,反映的是一种收支之间的状态,收入大于支出就会出现盈利;而“营利”是对经济行为的一种描述,就是谋求利益。非营利性机构并非不能有盈利,只是其经济活动产生的盈利不归某个或某些人所有,只能用于机构的发展或者扩大事业;而营利性机构产生的盈利归该机构的所有者。公益性是办学之后形成的社会影响,营利性则是有关办学行为和对办学盈利处理的一种制度安排,二者既不属于同一范畴的一对矛盾,又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营利性不一定妨碍民办高校的公益性,非营利性也不一定增加学校的公益性。

二、民办高等教育营利的合理性

教育的公益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投资者营利只是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派生属性。允许投资者营利是实现教育公益性的手段,不会改变教育的公益性。例如:允许投资者营利,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可以扩大教育供给,从而保证教育公平、教育公正等原则的实现,这也是实现教育公益性的重要力量。相反,如果我们狭隘地理解教育公益性,认为教育是公益性事业,不允许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者营利,结果只能是限制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损害教育公益性的实现。

(一)从经费来源的角度来看

我国民办教育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其创办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和社会出资,这种出资属于投资性质,而不属于捐赠,而投资必然是需要回报的。目前,经费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由于政府的限制和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有限,学费收入增长的空间不大,因此增加民间投资是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必然之路,而要大量吸引这种民间投资,就应该允许投资者获得回报,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按营利性机构运营就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了。投资总是需要回报的,没有利益的吸引,很难长久地吸引到办学投资,因为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消费,除了国家,没有人能够一直维持这样巨大的开资,也没有那么多如此无私的人。而现在高校连续扩招,高校规模急剧扩大,使得高等教育资源紧缺,国家对公办教育的支撑已经是捉襟见肘,更是无力支持民办教育,所以民办教育不得不成为一个营利性的机构。

(二)从立法的角度来看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作为一种公益事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教育机构。民办教育立法的最大瓶颈在于对“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原则的界定。所谓“目的”是指有全局性、最终目标,而“活动”是局部,非最终目标。学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所以“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不能“营利”或搞“营利活动”,对民办私立学校来说,则更应允许“营利”。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不是不可以营利,而应理解为不可将教育的公益性完全转化为商业的营利性,不能通过办教育牟取暴利。假如办学者能够遵照国家的要求提供具有公益性的教育服务,又能通过有效的管理获得利益,那这就是无可厚非的。由此看来,关于“教育不能营利”的说法,是由于这一法律规定的不确定造成的。它的提法太笼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三)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角度来看

民办高等教育虽然不是企业,但教育的发展需要资源,也存在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一个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并不充足,我们应当关注的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以是否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标准,来评价民办高等教育的产权制度。

非营利性这种制度安排由于缺乏个人利益的存在,缺乏提高效率的竞争机制,缺乏显示最终成绩的晴雨表——利润,反而会出现低成效、低效率等问题,非营利性机构甚至不能保证学校经费收入不被中饱私囊,因为学校办学者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工资、福利等方式提高办学支出,减少办学盈余,即使有办学盈余也完全可以通过奖金的方式发放到个人手中。

因此,举办民办高等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必要的人才,有效促进经济、科技的发展,产生强大的社会提升力,即发挥其公益性,而且可以确保对投资者的经济回报。目前,高校的扩招直接制约着高校发展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要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力提高社会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参与程度。这就要鼓励社会资金对现有高校多种形式的参与投入,并允许其得到合理的经济的或其他形式的回报,这样不仅能吸引到长久的投资,而且由于经济回报的吸引力,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办学成本、减少冗余人员,更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民办高等教育的营利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的。

三、民办高等教育营利的困惑

《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学校和教育机构都不能以营利为目的。”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但实践表明,目前大多数的民办教育办学者,都希望投入能有回报,民办高等教育的非营利性要求并不能在实践中很好地得到贯彻。为此,我国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之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是这一规定非常含糊,到底什么回报才是合理的,没有具体说明。并且这一规定与《教育法》“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规定存在冲突。所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是否营利上仍然处于尴尬局面。另外,目前还没有明确地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分为营利与非营利两种,因此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条规为办事的指导原则。结果,许多个人或者营利性法人所创办的教育机构,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旗号下,享受大量国家税优惠政策。因此,民办高等教育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不以营利为目的”民办大学利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往往比“以营利为目的”民办教育机构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四、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建议

鉴于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者营利问题的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改善目前的情况。

(一)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根据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投资高等教育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投资得不到必要的经济回报,投资者也不能撤资分红,这就无法吸引投资者的办学热情,势必会影响高等教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完善民办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教育,并明确规定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校产完全归投资者所有,投资者有股权、可以分红、可以营利,但不能享受政府给予的任何优惠政策,不能申请政府的拨款、捐赠等。非营利性的民办高校校产不归投资者所有,在学校存续期间归学校所有,学校停办后归社会所有。此外,还要协调好《教育法》及其相关的法律,让法律条文对民办高校的营利问题一致起来,在制定法的基础上,必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二)采用教育股份合作制

民办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11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首先增强其教学的吸引力。本文经过调查,通过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弱的问题成因进行分析,找出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办法,能有效推动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发挥。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实证调查对象为长春建筑学院二年级的学生,调查样本数400个,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0份,收回率90%。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载体四个方面。

1.调查结果的整体状况

通过调查,认为当前思政课很有吸引力的仅26人,占7%;认为思政课比较有吸引力的32人,占8.8%;认为思政课吸引力一般的76人,占21%;认为思政课没有吸引力的226人,占62%。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并不高,大多数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思政课的真实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在回收的360份问卷中,62%的学生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最重要因素,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人格魅力、感染力会对学生参与课堂、了解课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57.6%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36%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枯燥乏味,76%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过于理想化、空洞化、政治化;48%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影响较大,在该高校思政课实际教学过程中,70%以上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师不足15%,这大大降低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47%的学生认为原因在教育载体,28%的学生认为应该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学习,62%的学生认为应观看教学影片资料,56%的学生认为应更多应用网络教学。

(二)影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因素

经过调查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多元文化冲击,部分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社会问题缺乏正确认识,不能理性对待,甚至通过课堂教学宣泄,把负面信息和情绪传递给学生,造成了学生对社会发展失去信心。此外,思政课教师队伍逐步向年轻化、高学历化转型,直接带来大多数教师对理论内容把握不准,教学过程中思维受限于书本,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实用性缺乏信心。再者,还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只是把职业当成一种谋生手段,不关心学生,上课敷衍了事,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避而不谈,这也同样促使了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失去兴趣。

2.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思政课实效性不高、吸引力不够,教学内容不够灵活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教学内容上看,高校思政课与初高中政治课内容有重复,教学内容也没有拓展,简单重复的教学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热情。此外,当前思政课部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不同步,脱离社会现实,目标设定过高,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单向灌输,师生之间缺少互动。随着网络全球化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在思政课教学中实践运用,但现实中,部分教师不会利用信息技术,单一的板书教学,从而造成思政课乏味枯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4.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也在向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致使中国主流政治思想逐步淡化,从而弱化了思政课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整体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思政课处于矛盾地位,“上层重视、下层轻视,从政者重视、自由职业者无视”,这也是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二、民办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措施

思政课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思政课教育质量,直接关乎社会主义建设。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主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思想和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灵活、生动、多元的教学方法,不断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往往根据社会需要设计和规划自己未来,但其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因此社会舆论和媒体应多从正面角度弘扬社会主旋律,教育机构也应注重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信心。

(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主场所,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注重加强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弘扬先进文化思想,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同时还要为思政课的教学、研究、实践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让学生能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四)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重要责任。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自己首先做到真信、真学、真讲,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社会不断发展,思政课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钻研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知识结构,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从根源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思政课教学要打破传统束缚,由单向注入向双向互动转变。教师要灵活采取提问、讨论、演讲、辩论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从学习的配角变为主角;要勇于创新教学方法,除课堂讲授之外,情境教学、实践教学、影视教学也可应用于教学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理解、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微博、博客等现代信息手段,不断开辟新课堂,探索教学新途径。

民办职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12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自清末现代大学制度在我国诞生以来,就产生了私立大学。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共有私立高等学校69所。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所有私立大学都被转为了公办院校。此后近30年间,我国没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应运而生。30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规模由小到大,实力由弱渐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呈快速发展态势,成就令人瞩目[1]。首先,规模急剧扩张,有力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见表1)。自2003年至2009年,我国民办高校招生数从37.62万增加到140.15万,增长2.73倍;累计招生684.65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的14.01%。毕业生数从5.27万增加到93.29万,增长16.70倍;累计毕业生309.18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的8.27%。民办高校数从175所增加到658所,增长2.78倍;专任教师数从5.03万人增加到22.20万人,增长3.41倍。据估算,民办高等教育对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贡献为3.5%-4.5%。其次,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缓解了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矛盾。民办高等教育机构2008年共筹集到经费436.25亿元,占当年全国高等教育总经费的10.04%。初步估算,1998-2008年,民办高等教育总共筹集经费达2000亿元以上。第三,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灵活,在人才培养上偏重于专业技能,入学门槛相对较低,为很多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适中,适应能力较强。仅最近3年,全国已有数百万名民办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并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第四,为社会提供了一部分就业岗位。目前,全国各类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从业人员(包括教职工、后勤保障人员等)达数十万人,在有的地区,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成为当地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由上述分析可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创建初期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缓解政府高等教育财政压力等方面作用显著、不可或缺。《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因此,全面客观分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确立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推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注:(1)数据源自相关年份《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民办高校“招生数”是指民办普通高校、民办成人高校和独立学院的普通、成人本专科招生数之和。民办高校招生数“所占比例”是指民办高校普通、成人本专科生数占学历教育中普通、成人本专科生总数的比例,其余类同。(2)自2008年起,独立学院开始计入民办高校学校数。

二、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及启示

私立大学在西方源远流长。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通过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其共性的经验和特点是:(1)重视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从学校设置、法人地位、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质量保证等方面保障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2)对私立大学进行分类管理,采取设立基金会、外部审计、内部政务财务公开等多样化的政策法规手段监管私立大学,保障私立高等教育的公益性。(3)给予非营利性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同等的政策待遇,不仅保障其办学自主权,还通过税费减免、学生资助、科研基金等直接和间接的多种方式,对私立大学在政策和财政上进行实质性扶持。(4)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为其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如美国私立大学的显著特征是通过董事会制度实行自治管理,政府并不具有直接管理私立大学的权力。(5)无论是欧美的早期发达国家,还是韩国、新加坡等后发国家,在各自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都高度重视发挥私立大学的作用,将其作为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满足迅速扩大的高等教育需求(见表2)。(6)重视建立和完善私立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和特色发展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监督评估等手段,引导私立大学将办学目标集中到提高质量和特色发展上来。

数据来源:(1)UNESCO数据库.http://stats.uis.unesco.org。(2)OECD教育统计数据库.http://www.oecd.org/education/database。(3)联合国数据库.http://data.un.org/Default.aspx。(4)Nation Master数据库.http://www.nationmaster.com/cat/Education-education。

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1)明晰民办高等教育在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扶持和严格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改革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3)实施分类管理,切实保证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是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4)理顺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决策机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办学行为,是民办高校实现使命的制度保障;(5)注重内涵发展,加强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民办高等教育质量,逐步形成办学特色,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和民办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以及分类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供给不足的矛盾明显缓解,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加,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这对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导致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1]。主要体现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办学主体的营利性之间存在明显冲突,部分民办高校存在潜在的办学风险;政府与民办高校的关系尚未理顺,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未切实落实;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制约着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生源减少导致民办高校生存压力骤增,急需从追求规模效应转为注重内涵发展。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办学形态,“独立学院”的规范管理也面临着治理结构、办学用地、资产过户等突出问题[2]。

上述诸多问题中,最关键的是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公益性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是民办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论举办者是否取得合理回报,民办高等教育都是公共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公益属性。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弥补公共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改善、保护民办高校的师生权益等。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资本构成和配置上主要有4种形式:一是捐资办学,捐资人不要求回报,不参与学校管理;二是出资办学,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以某种方式(如担任理事长或校长等)参与学校管理;三是出资办学,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并参与学校管理;四是经营性高等教育培训机构。从理论上讲,前两种属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后两种属于营利性民办高校。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公益性的程度及其实现形式是有区别的。一般可以认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益性要高于营利性民办高校。从实际情况看,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由于缺乏具体保障措施,导致公益性常常受到损害。这突出地表现为,部分民办高校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往往将营利作为首要目标,导致盲目扩充生源、不合理地压缩办学成本,甚至违规办学等现象发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并加强对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的监管,确保其公益性的实现[3]。

对私立高校实行分类管理,是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重要经验,《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标准,将我国民办高校区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类型。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营利性民办高校应登记为企业法人;作为过渡,目前可以将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的配套制度,如财产权制度、税收制度、会计制度等,对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采取不同的政策,严格实行分类管理,保证民办高校公益性的实现。总之,民办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是实现高等教育公益性、推进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扶持

民办高等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制度活力的充分体现;民办高校(尤其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主要区别在于高等教育服务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不同,本质上而言,都是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现实选择来看,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已牢固确立,政府有关部门应站在构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的高度,大力支持和进一步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发展。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依法保障民办高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同时,要允许和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各项政策。

当前,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尽快清理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歧视性政策,确保民办高校学生、教师享受与公办高校学生、教师同等的权利。在学生权益保障方面,政府的学生资助和相关奖励应平等覆盖所有民办高校学生;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学生享受的所有待遇,如医疗保障、购票优惠等,民办高校学生都应同等享受。在教师权益保障方面,首先,要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险制度,解除他们工作中和退休后的后顾之忧;其次,教师职称评定应对民办高校教师和公办高校教师一视同仁,政府组织的各类奖励和表彰、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项目申请等要向民办高校开放;再次,民办高校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和考核评价,要与公办高校一起纳入统一规划。

作为公共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有义务对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提供必要的财政扶持[4]。公共财政扶持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做法。《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充分履行职能,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直接资助和间接资助等多种方式,如设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启动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项目、分类制定税收和用地优惠政策等,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校,尤其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

五、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改革与建设的重点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精力受到干扰,投入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不少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急需改善,教学设施急需补充和更新,基础设施建设亦需加强。二是精力投入不足。部分民办高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教师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职业发展、学生事务管理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上来,在更新教育观念、明晰发展定位、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三是政府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在民办高校的校长和管理人员培训、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加强教学建设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措施。这些问题如不引起充分重视,将进一步拉大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办学水平上的差距,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社会声誉和长远发展。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政府对高等教育实施宏观管理和调控的目标所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外部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完善办学标准和有关质量标准,强化对民办高校的质量认证、审核和评估;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宏观指导,引导民办高校更新教育观念,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实际确立学校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避免盲目攀比、同质化发展;要通过财政扶持、监督评价等多种方式,引导和督促民办高校将主要精力放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办学特色;要通过制定规划、启动项目等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民办高校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逐步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重点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明晰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合国情认真借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成功做法,对我国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清理针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歧视性政策,对民办高校进行实质性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扶持;理顺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尊重其办学自主权;引导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将精力和财力放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之中。笔者坚信,只要政府重视,学校努力,措施到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一定会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一定会为国家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秉林,赵应生,等.抓住历史机遇化解深层矛盾促进健康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一)[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2]樊哲,钟秉林,等.独立学院发展的现状研究与对策建议——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二)[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

[3]赵应生,钟秉林,等.积极稳妥地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三)[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上一篇:汽压弹道碎石术下一篇:学生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