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行业分析报告(通用8篇)
民办教育行业分析报告 篇1
2020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未来技术将推动万亿市场规模可期
1、疫情倒逼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十一届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近日在深圳举办,与会代表探索和讨论后疫情时代的智慧教学、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新模式等,助推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年疫情期间,在线开放课程和学xp台被各大中小学广泛使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杨志坚表示,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力量推进在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疫情倒逼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智慧校园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钟晓流表示,教育信息化进入了3.0时代,通过大数据技术可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
比如,过去在管理教学和学生时,学校都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现在通过智慧教学的形式,可以科学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状态等,让教师和校方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不过,在钟晓流看来,当前智慧校园一体化建设还不足,碎片化的数据并不足以支撑整体的智慧教育,尤其是很多痛点难点问题在这次疫情中更为凸显。
此次论坛,共有13家教育信息化企业现场展示各自的新产品、新方案,着力解决当前的智慧教育痛点难点问题。记者在三盟科技展位看到,该公司展示了AIoT智慧教室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4.0(简称“智校4.0”)、AIoD智能交互式教学平台3.0(简称“智学堂3.0”)、AIoD教学分析大数据系统3.0(简称“教学大数据3.0”)、录播系统等研发新成果。
据介绍,“智校4.0”平台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开放融合的教室管控中心,可满足学校数字化巡课、督导诉求,减少学校人力成本;“智学堂3.0”平台是融合AI、大数据技术的新一代智慧教学综合服务平台,可支持学生学业水平评估与动态监测,实现学生个性化课程和学习资源的智能推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盟科技智慧教学产品总监李丹宏认为,要重构后疫情时代的智慧教学新模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或线上学习有待改变,更重视空间一体化教学模式,并逐步改善传统课堂教学封闭、孤立的状态;在教学方式上,在保障线上教学便利性的同时,也应该融合线下教学中的互动,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中国智慧教育产业前景可期
“技术的进步会彻底改变整个教育行业,带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钟晓流认为,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更新,智慧教育产业前景十分可期。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在线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从而推动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在线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市场规模综合测算得出,2018年中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约为5320亿元,同比增长17.13%。据预测,2020年我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7230.6亿元,到2022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智慧教育的快速发展。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泛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呢?
一、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网络用户终端日益走向多样化、移动化、人性化、智能化、低成本化,教育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发展已从单纯技术设施的集成化,提升为整合了技术、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巨型知识网格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已步入智慧教育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
1.智慧教育发展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2018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最新公布了国家标准文件《智慧校园总体架构》,对于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及建设进行了明确规范。智慧校园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智慧校园总体架构》这一国家标准文件,全国各地学校根据标准里对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信息安全体系等的系统架构与基本要求,完成对智慧校园的部署,为未来学校的发展做好铺垫。
2. 智慧教育发展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2017年初全国中小学校园互联网接入率已经接近100%,并且保持是较快的设备设施迭代速度,智能硬件的普及少不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教育部日前发布《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核心目标是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多媒体教室占普通教室比例达到80%,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比例达到60%,基本形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
3. 智慧教育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目标三全两高一大
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技术革新的有效支撑和应用驱动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1.0到2.0的转段升级,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初现端倪。2018年4月,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各地迅速行动,企业积极响应,截至2019年4月,11个省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2个省市正在抓紧制定。
“三全两高一大”目标的提出,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相比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2019年2月,教育部网信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通过《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提出10项核心目标,部署了11个方面35条具体任务,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实施步伐,从而全面提升我国智慧教育水平。
4.智慧教育应用初见成效
智慧教育的应用是发挥智能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价值,打造新型教育模式的必然路径。结合教育行业的特性,通过运用智慧教育的关键技术和平台,结合各类智慧教育场所和支持系统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了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变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可实现的智慧教育五大应用场景分别是智能教学、智能学习、智能考试与评价、智能管理与服务、其他智能教育应用。
5. 智慧教育发展信息化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最近几年,高校广泛开设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和信息技术课程,加大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设立了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35所、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80个和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举办了各种师资培训。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以上就是对智慧教育发展现状的浅析,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相信在政府、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互联网时代“智慧教育”发展方向
一、关于“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旨在综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现有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包括不限于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氛围,培养现代的智慧型人才。
智慧教育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方向,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刘延东副总理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致辞,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在突破时空限制、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用和地位,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
二、“智慧教育”的建设目标
智慧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外乎是使教育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老师教、学生学的效率最大化。具体来说可以理解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学生学习、学校管理和教学能力的融合,即做到“四融合”:
教学内容融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单一的以文本表示知识的形式,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借鉴当前比较流行的翻转式课堂、微课程、MOOC等在线学习模式,建设一套与学科内容紧密融合的教学课件和案例。
学生学习融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过程优化和学习效果评价等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协作式的学习。
教学能力融合:教师通过调用全市、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最新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理念、能力和水平,推进大数据采集和分析运用,推动教师备课、教学、辅导、评价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学校管理融合:建设和完善市、区、校三级教育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对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进行统筹管理,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融合,为学生培养、学校管理提供全面支撑,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
三、“智慧教育”的建设内容
(一)教育云平台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它把信息资源(服务器、存储器、宽带)、数据、应用作为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把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资源池,为用户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正筹划建设独立的信息中心、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和开发各类应用等,以中等规模城市为例,一个城市中小学近100所,按照每个学校投资20万元(按照最低限度)建设信息中心计算,累计投资将超过2000万元。然而,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以及应用软件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虽有个别差异,但利用共享平台可以方便进行应用的个性化定义,以满足各校需要。可见,建立教育云平台具有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
(二)智能课堂平台
智能课堂平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传统教学课堂的智能化和网上虚拟课堂(或称网上学习社区)。对传统教学课堂和以电子白板为工具的教学课堂进行全面改造,实现现有课堂与信息化技术的紧密融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在教学内容、展示方式、互动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
(三)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以电子课本为核心,集成自助式学习管理、自助考试管理、师生互动管理、学生定位管理、紧急求助管理、学生家长互动管理等多项功能,是改变学生目前带课本上学、盲目购买参考书、抄写课堂作业、完成家庭作业等方式的重要设备。该平台以教育云为基础,以智能终端(计算机、移动终端等)为学习手段,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和教育资源进行课后学习、作业等工作。
(四)教师智能工作平台
整合白板系统、学校管理系统、电子书包、虚拟课堂等,为教师提供一个集成教学、管理、自我提高的平台。该平台是一个智能备课、学习、工作平台,构成中小学教师的智能环境,能同学校数字校园系统、白板系统、教学资源库进行无缝连接,制作课件,调用全市、区、学校的课件、案例等相关资料,也可以调用学校对教学情况的评价,调用所在班级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有针对性的备课提供支撑。也可进行试卷评阅、与学生、领导、家长互动。
(五)网上学习社区(个人终生学xp台)
建立网上学习社区,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社会个人之间按需组成学习社区,而网络学习社区管理者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料、课件、参考文献供社区共享(分有偿和无偿两类),社区管理者与教育管理部门对网络学习社区实施共同监督和管理。
网上学习社区集成智能课堂平台、学生智能学xp台、教师智能工作平台,增加个人终生学习管理相关功能, 加入学习网上社区申请、建立个人终生学习档案,定制学习计划,接受终生学习管理系统的推送服务等功能。
(六)校园智能综合管理平台
在校园数字安全管理的基础之上,增加学生轨迹跟踪管理,学生一卡通管理,支持学生活动家长调看,教师工作业绩数据挖掘,学生学习效果综合评价、学生行为综合评价等功能。并实现与智慧城市的相关系统互联互通,如同人口数据管理系统、个人电子病历管理、社会保障系统、就业管理系统等数据共享。
★ 教育行业整合营销策略分析
★ 行业发展报告
★ 中国资产评估报告行业发展分析
★ 行业分析报告
★ 图书行业发展计划书
★ 教育行业工作总结
★ 行业swot分析案例范文
★ 行业的分析报告
★ 行业调查分析报告
★ 教育行业实习心得
民办教育行业分析报告 篇2
关键词:教育装备,CEEIA,BESA,繁荣基金,改革发展
2016年10月2日至12日,中国繁荣基金项目“中英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比较研究”总课题组部分人员赴英国进行实地考察。考察期间与英国教育供应商协会(BESA)及其旗下的众多企业会员单位进行了深入交流,其间还参观了一些相关的中小学校。本文是在此次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对中英两国教育装备行业做比较,以此发现合作机会和在发展中得到有益的借鉴。
一、CEEIA与BESA
CEEIA是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China Educational Equip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的英文缩写。而BESA是英国教育供应商协会(British Educational Suppliers Association)的英文缩写。这两个协会在各自国家的功能和地位相当,可以用来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两个协会下的企业其服务对象都是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CEEIA下企业的服务主要是针对中国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BESA下企业的服务则主要针对英国的Primary School(相当于中国的小学,但学生年龄在4~11岁)和Secondary School(相当于中国的中学,学生年龄在11~18岁),以及年龄为3~4岁孩子早期教育阶段的幼儿园。
从两个协会规模上看,CEEIA具有会员单位2 659个[1],而BESA的会员单位数量只有325个,仅从数量上看似乎两个协会在规模上相差太大,没有可比性。但是如果进一步对他们的服务对象数量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可比性的条件所在。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2015年全国小学校的数量为19.05万,初中校为5.24万,高中校为2.49万,总计为26.78万所。这是一个粗略的统计,因为没有区分9年制与12年制学校存在造成对数量的影响。据BESA提供的数据,2015年英国全国中小学校数量为32 175所。CEEIA会员单位数与BESA会员单位数之比为2659:325≈8.18:1,中国中小学校数与英国中小学校数之比为267 800:32175≈8.32:1,两个比例数相差很小,说明两个协会的规模作用具有可比性。
同时,两个协会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经验。CEEIA的前身为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于1986年成立,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BESA的历史更长,已经有80多年的教育服务历史,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二、CEEIA与BESA成员构成比例分析
BESA成员构成及其占比关系如图1所示。
(1)Art,Craft and Consumables是教育类艺术、工艺与耗材生产厂商,占比为2.5%。
(2)Consultancy是与教育相关的咨询公司,占比为0.6%。
(3)Ed-Tech/ICT可理解为是教育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厂商,相当于我们的教育信息化产品生产厂商,占比为51.4%。
(4)Distributors是产品经销商,占比为5.6%。
(5)Engineering是教育工程策划类公司,占比为2.5%。
(6)Equipment是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厂商,占比为7.3%。
(7)Furniture是教学家具生产厂商,占比为8.5%。
(8)Print Publishing是教育类印刷出版公司,占比为4.2%。
(9)Services是教育服务类公司,包括系统集成商,占比为11.9%。
(10)Teaching Aids是教具与学具生产厂商,占比为5.4%。
相比之下,CEEIA的成员要复杂得多,为了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先将CEEIA的成员做一简单分类(如图2所示)。
根据图2的分类,并通过对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员查询系统提供的会员单位信息进行分析[1],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会员单位构成比例。其中,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会员,包括了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和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的各分支机构;图书出版是出版业与图书经销商;媒体类是宣传媒体类公司;文化类是文化产业类公司;图中的其他则是指其他各类公司。以下据此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1)CEEIA成员中以经销商与集成商的所占比例为最大,达到了40.43%。其中经销商一般没有自己的产品,只是代理经销其他厂商的产品。而集成商有时会具有自己的少量产品,但在整个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很小,往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市场而加入自己独特的小量产品。在BESA的成员中经销商与集成商的比例比较小,只有不足17.5%(=5.6%+11.9%)。说它不足是因为集成商只是服务商中的一部分。
(2)CEEIA成员中教育信息化产品的生产厂商占比非常小,其中IT硬件厂商占比为3.46%,IT软件产品厂商或开发商的占比仅为1.35%,两项之和为4.81%,而且硬件厂商数大于软件厂商数。BESA成员中教育信息化产品的生产厂商占比则非常大,达到了51.4%,超过了半数。通过与BESA交流还了解到,在这些教育信息化产品生产厂商中软件厂商的数量远大于硬件厂商。
(3)CEEIA成员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其他各类公司,占比为25.57%。把他们放在其他类中是因为他们的产品或所经营的项目并不是纯粹为教育教学而设计的,只不过可以用到学校中或教学当中。例如:一些投影机、计算机、触摸屏、显微镜等设备生产厂商,他们的产品主要是商业用途或属于家电业,但是因为这些产品也能够用于教育教学,所以他们也就成为CEEIA会员了。而在BESA会员中则几乎没有与其对应的厂商,BESA的会员基本都是纯粹从事教育服务的。
(4)CEEIA的事业单位会员中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行业协会,这些地方行业协会下属的企业会员也为数不少,并且有一些企业是同时作为CEEIA会员和地方行业协会会员而以两种身份存在的。英国则没有这种地方性的教育装备行业协会,BESA在各地也没有分支机构,这点与CEEIA完全不同。其实在BESA的成员中是不存在事业单位性质会员的。
(5)CEEIA成员中的教学仪器生产厂商占比为7.82%,教学设施生产厂商占比为9.03%,两项合计为16.85%。对应到BESA中,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厂商占比为7.3%,教学家具生产厂商占比为8.5%,教具与学具生产厂商占比为5.4%,三项合计为21.2%。两个协会这方面成员的比例还是比较相近的。
(6)CEEIA的经销商和集成商除了做中小学、幼儿园的项目以外,还要做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项目,有时一个公司的两方面项目每年数量已经非常接近。并且他们还要做其他非教育领域的项目。这种现象在BESA中是没有出现的,BESA的会员都只做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项目。
三、中英教育装备行业与本国教育的关系
教育装备的设计、开发与生产首先应该根据教育教学需求而确定,同时教育装备的功能必须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一点上,CEEIA与BESA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1. 关于教育教学需求的问题
CEEIA的成员以经销商与集成商为主,说明企业并没有在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即他们的服务并不是从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出发而设定的,往往是先掌握了新的技术或其他领域的新型装备,再向学校输送。据BESA的总干事Caroline Wright女士介绍,他们企业产品开发的主要人员基本上都是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最了解学校教学的需求,教育装备产品的开发完全是从学校需求出发的。而且教育信息化产品生产厂商在BESA的成员中占大多数,可认为这是一种良性结构。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大量的经销商与集成商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一定有它的道理,我们在这里不对它的优劣进行评论。但是应该指出,如果不从教育教学需求出发而盲目进行教育装备配备,其结果肯定是要严重影响教育装备行业发展的,也必将会影响教育的正常发展。
2. 关于解决教育困境的问题
人们认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最大困境是培养了大量“高分低能”的人,为此而掀起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就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除了道德养成教育以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成为问题的焦点。这里有3个基本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学生需要培养和提高哪些能力;二是怎样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三是如何对这些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水平进行测量与评价。在与BESA成员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有大量的企业(教育信息化产品生产厂商)从事学生与教师各种能力培养和提高方面的培训软件、测量评价软件的产品开发。虽然他们在这些软件开发上时间并不是很长,只有几年或十几年的历史,但是他们在能力训练和测量评价的研究上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了。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要想有大的发展,就必须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解决上发挥作用,就必须首先解决学生与教师在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培训、测量、评价方面的技术问题,在这些方面开发出适宜中国教育教学环境的教育信息化产品。
3. 关于教育装备标准化的问题
教育装备标准化有配备标准和质量标准两方面的问题。配备标准是教育领域特有的,其他领域或行业几乎都没有配备标准,而教育装备配备标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质量标准是对教育装备产品质量的规定,它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功能质量、性能质量以及安全质量。性能质量是指产品在几何结构、物理、化学、生物、电气等特性上的技术指标规定,它是由生产该产品的行业进行认定的,因为教育装备基本都属于工业产品,所以它们的性能质量几乎都是由相应的工业标准规定。安全质量是指产品在涉及使用者个人、生态环境、社会与国家安全方面的规定,它是由国家进行强制认证的。可见教育装备的性能质量与安全质量都不是教育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功能质量是对产品在教育教学适用性方面的规定,必须由教育部门进行科学测量和认证,但它还仅处于研究阶段[3]。所以在国内教育装备的配备标准是一个热点问题。
此次赴英考查的目标之一是了解英国教育装备的标准化进程,与中国教育装备标准做比较研究。但是在与BESA进行交流时得知,英国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并不存在教育装备的配备标准。其实,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教育经历了“进步”“平等”“卓越”3个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后已经进入了“卓越”期,教育均衡问题已经基本解决[4],所以他们不需要教育装备配备标准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英国施行了“教育分权化”政策,教育财政方面政府放权,而学校校长掌握着财政大权[4]。据BESA的总干事Caroline Wright女士介绍,政府对聘用来的学校校长足够信任,认为他/她们是教育专家,相信他/她们十分清楚学校教学环境建设的需求,由他/她们自己决定各种设施与装备的配备,不需要标准文件对学校的配备物进行规定。通过BESA会员企业对自己产品的介绍,可以看到他们更加关心学生与教师能力的标准化问题,在能力培训和测量评价方面有着严格遵循的标准。
四、中国教育装备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教育事业需要改革与发展,中国的教育装备行业同样需要进行改革与发展。教育装备行业必须关注基础教育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素质教育问题,一个是教育均衡问题。
1. 教育装备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国策,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高分低能”是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而研究表明中小学校的教育装备投入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无效,但是与学生能力的提高确存在一定的关系。
1966年美国的《科尔曼报告》、2006年英国KCL和UCL的相同研究以及2016年中国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装备中心”)的研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装备的投入水平与学生的学业水平(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没有相关性,当然也就不会存在因果性关系。但是装备中心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学校教育装备投入水平与学生各种能力水平的提高确实具有显著相关性,有可能存在因果关系[5]。所以教育装备行业,特别是致力于教育信息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应该借鉴BESA相关企业对学生与教师能力培训、测量等方面产品研发以及标准建立的经验,为中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2. 教育装备与教育均衡
“文明一定趋同,文化必须求异”,教育的均衡化反映了国家的文明程度,是一定要趋同的;教育的规模化则反映了国家的文化水平,是必然求异的。同样,标准化是趋同,而特色化是求异,中小学实验室装备配备的均衡性属于文明的范畴,应该讲求标准化;而校园网、特色教室、走班教室、创客空间等装备配备则属于文化问题,应该追求特色化,没有必要为它们建立配备标准。教育装备行业应更加科学地建立各种实验室的配备标准和积极推进这些配备标准的实施。
教育装备企业则不会在教育装备配备标准建设方面有所作为,但是在教育装备产品质量标准中功能质量的规定、描述、测量、评价等方面必须且必定会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装备的功能质量要规定其8个方面的教学适用性问题,分别是在对教学主体所具有的生理、心理、认知、教师、学生、时间、空间、文化方面的适用性;教育装备企业将会为教育装备元标准的建立贡献力量[3]。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员查询系统[DB/OL].http://so.ceiea.com/.
[2]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5.
[3]艾伦.教育装备元标准建立的必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3):1-5.
[4]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民办教育行业分析报告 篇3
一、从“2014年度教育事件热度排行前十名”可以看出政策法规类、安全事故类、学生表现类及教育管理类教育事件讨论量较高,易引发热议。
从“教育类型”来看,与基础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有关的热点事件最多,超过抽样总数的一半( 55%):该类中主要涉及择校、高考、教育方式、师生关系恶化等话题。在“2014年教育热点事件”中,受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舆情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考试招生类。这类事件在舆隋类型中占比最多,超过三成( 31%)。今后,还可以从规则制定、资源投放、法律健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2.政策法规类。教育管理部门颁布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往往会在互联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公众更多地关注考试科日的方案调整,比如:高中将不冉分文理科、英语一年考两次。
3.教育管理类。在教育管理相关事件中,蓝翔、衡水中学模式引发网民热议。这两所学校虽然分属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但其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均引发舆论极大争议。
4.师德师风类。2014年,教师收受礼金、学术造假、性侵学生等不良行为仍偶有发生,这类事件一有发生就会在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引发社会重点关注。
5.学生表现类。近来,凶为教师批评教育而引发学生或家长过激行为的事件时有发生,值得各界深思。
6.安全事故类。2014年的安全事故类热点事件较以往有所下降,但其所造成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一)从时间分布看
1月,由于年终以及一些期末考试处于这一时期,相关话题也易引发热议;
2月,舆情处于低谷,但这一时期“留守儿童”相关话题由于处于“春节”这一特殊语境中,凶此也容易引发舆论关注;
3月,舆情事件数量逐渐小幅增加,并基本呈稳定状态;
4~5月,各地处于中高考前夕,与此相关的话题数量呈现小规模高峰;
6~8月,正值高考、学生毕业季以及暑假期间,舆情情况较为平稳;
8~9月,由于高考招生、新生报到等客观凶素的推动,舆情事件数量陡然升高,是一年中“教育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高发期;
10~11月,教育领域舆情热度有所下降,但相对于全年来说,仍维持在一个高位。
(二)从地域分布情况看
2014年我国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仍旧频发,全国(多地)层面教育热点事件有10件,多涉及相关政策法规的jLIJ台以及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考试作弊、校园安全等。由于区域间教育发展差异较大,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点各有不同,舆情分布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凶此,教育舆情的分析研判、教育政策的出台实施都要有区域意识,凶地制宜。教育热点事件从来源渠道看,传统传播媒介如纸媒(占49%)仍将讨论教育问题、表达草根阶层教育意愿作为重要阵地。
(三)从教育舆情总体上看
正面及中性的信息占多数,达到89%。但舆论影响较大的热点事件中,负面信息(占56%)的网民参与度更高,讨论也更热烈。究其原凶,由于民众对教育的期望值与教育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当前教育也承载了太多的社会问题。因此,面对接连曝光的教育界、学术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范文模版] 篇4
近些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市场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由于受新的职业生活挑战与岗位竞争的压力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来提升自己。近几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
一、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教育也作为服务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态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论坛)、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微博)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教育蓝海,据国家语委透露,教育部正在制订中小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写,还要写得规范和美观。而新出台的高考大纲中“错一字扣一分”的规定和电脑阅卷对书写要求的提高,是对目前语文基础教学的一种警示和鞭策。为此在教育市场多变的情况下市场迎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2、专业教育机构连锁化和品牌教育项目连锁
在品牌机构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专业机构注重在纵深发展,例如旭日弘文作文,专注作文考级,在全国设立了考级基地,快速开发市场,推动地方加盟商开启作文教育的新革命,像这样专业化的机构专注某个领域是快速成长的重要策略,专注造就专业,为此在品牌机构竞争的条件下,加快专业化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与品牌机构竞争的策略。目前像新东方的泡泡少儿英语在全国也有加盟,巨人教育集团的《巨人五天钢笔字项目》、《巨人四大名著歌曲版》、《巨人作文》、《巨人数学》、《巨人英语》、《巨人幼教》等自品牌项目,已经在地方二三级城市展开项目加盟,这种品牌化加盟的模式将有助于快速启动二三级市场,地方加盟商热衷于与品牌化教育机构的合作,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打造在当地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模式将是二三级市场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中国教育培训业走向全国地方城市的一个重要途径。最终会形成大品牌教育机构占领全国各级城市的大格局。教材的标准化、服务的一体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将成为一种趋势。
3、融资机构并购趋势化
国际出版教育集团英国培生集团日前在京宣布,其分支“培生教育”正式并购英语培训教育机构——华尔街英语(中国)。去年,“培生教育”收购了上海乐宁进修学院,并持股北京戴尔国际英语学校,正式进入中国英语培训市场。此次并购,“培生教育”将继续保留“华尔街英语”品牌,进一步扩展教学网络,为更多中国在职商务人士提供英语培训。这是国际教育集团大势进军中国的趋势,目前在已经获得融资的教育机构中都开始了自己的圈地运动,新东方并购了铭师堂等高考复读教育机构,安博教育在全国并购了一些课外辅导培训和职业化教育机构,环球雅思早就开始圈地,巨人教育集团在武汉、南昌、西安、广东、广西等城市大势并购了当地最大规模的教育培训机构。还收购了一些很有潜力的教育科技及游戏产品。这种并购化的趋势导致当地的教育机构竞争力发生了改变,以前是地方本土品牌占据市场改为了由全国品牌占据地方本土市场,同时增强了地方品牌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了服务和师资力量的建设,使得地方教育机构发展快速。这将是品牌化教育机构跑马圈地运动又一个竞争趋势,占据自己在全国的市场。
三、教育培训业的主要竞争领域
1、中小学英语培训市场的竞争分析
大家知道,目前我国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已达150亿元,到2010年,可望达到300亿元,可见这将是一个发展十分迅猛、蕴含巨大商机的行业,而且相对于接近饱和的成人英语培训市场而言,中小学生和幼儿英语培训则成为未来市场发展主力军,所以激烈的虎狼大战在这里上演并不为奇,虎狼大战本质上就是利益之争!在北京少儿英语规模比较大的有巨人教育少儿英语,新东方的泡泡少儿英语等机构。每个教育机构又都有自己的特色,如英孚教育、盖伦少儿英语等更注重英语教育的实用性,大多使用外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巨人教育注重了能力与升学考试的结合,符合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巨人教育集团在北京的少儿英语学员同期在校生就有3万多人。我相信这样规模的少儿英语机构在北京市场是少之又少。巨人学校还研发出了《巨人少儿英语》系列教材,目前已经投入市场,巨人将掀起全国少儿英语市场又一高峰。随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心态的日趋理性,选择英语培训机构也越来越慎重,更看重培训机构的实力、口碑和品牌。英语培训已经进入品牌化时代,市场将面临残酷的重新洗牌,许多培训机构已经意识到严峻的竞争形势:是得过且过被市场淘汰,还是选择加盟获得重生?
2、课外辅导市场的竞争分析
时下,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辅导市场日益升温,这与家庭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密不可分。调查显示,城市家庭中为孩子请家教的比例占到了40%-60%,城市居民日常支出中教育所占的比例在08年时占到28%,统计表明这部分比重在逐年递增。2008年,仅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课外辅导市场年产值就已经超过200亿,这一数值预计将在5年内达到500亿元。在我国,优秀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又非常大,这些都导致了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上的庞大需求。
在国内,课外辅导机构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已经初具规模,按操作方式可大体划分为网络教育机构和实体培训机构两大类,这两类机构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弊端。但是像巨人教育集团这样的综合化课外辅导教育机构目前还很难有机构超越,巨人教育集团的定位准确,专注于中小幼教育市场,面向教育的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现在很多教育机构也在模仿巨人教育的综合化发展模式,但是这个时代要想综合化,套用国际定位大师特劳特的话说是:巨人教育的发展定位是在市场初期形成的战略,如果换成今天再定位于综合化教育将是最大的错误。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很多的教育机构也想办出巨人这样百货大楼式的教育航母,实在是难以实现的。
课外辅导市场最大的竞争就是师资的竞争。幼儿、小学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中学注重升学考试,无论中小学,还是幼儿教育,师资是一个重要保障,教学研究永远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为此,巨人教育集团非常重视教学和教研工作,我们的最大资金投入就在师资培训和选聘上,还有就是在教材和教学的研究上,我们相信这才是教育机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中国教育培训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品牌化格局形成
在未来,中国教育培训业的品牌化格局将会形成定居的局面。例如:英语培训领域将是新东方、环球雅思等这样的机构领跑英语培训市场;职业教育将是安博、北大青鸟等机构占据职业培训市场份额;中小学课外辅导领域将是像巨人教育以多元化的优势占据全国市场,最后将形成像家电业和电脑业,大品牌割据市场的格局,各个大品牌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圈地扩大,将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向全国推广,这也将是中国教育培训业的未来发展格局。
教育培训领域的广阔市场和丰厚利润,使得西方国家加紧了进军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步伐。这些国外公司进军我国教育培训市场,采取的是目前国际流行的“教育连锁经营”的模式,其特征是加盟授权和特许经营。肯德基、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品牌,都是用这种方法成功地打开了中国的巨大市场。市场经济是一种开发经济,教育市场的长久封闭既是不理性的,也是不现实的。如何面对国外竞争对手,这是从事教育培训市场的国内机构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大多数从事高端教育培训市场的国内机构而言,与国外大型机构合作,“与狼共舞”是一条有点无奈但正确的选择。同样,选择和中国本土的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也是跨国公司进军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必由之路。
2、进入国际市场竞争
在国际教育集团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的同时,中国的教育机构也要走向国际大舞台,同时要展开与国际教育集团在国内市场的竞争,本土品牌需要联手行动,加大产业联盟,既要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科技技术,同时也要借助本土的优势研发国内教育产品,提高与国际教育集团的竞争力。中、小型培训机构的另一个竞争策略就是不求“大”而求“深”,即认真分析细分市场,选准某一个需求点,再精准地深入下去。
3、早教市场并购整合将是重头戏
随着2008“奥运宝宝”等概念的诞生,又进一步拉升了婴儿出生率。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每年有3000万婴儿出生。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城市中0~3岁的婴幼儿人数已达1090万。“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中国,为子女教育形成的储蓄和消费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支出和储蓄中占据15%和24%的比例,已成为中国家庭第二大消费。与其他细分行业相比,学前教育领域的格局是最分散的,受地域性强、批地繁杂、小势力割据、教师流动性大等诸多问题困扰,真正上规模的教育机构很少。“但这也正是机会所在,任何一个成熟的细分市场都是从这个阶段发展过来的。”容敬思分析说。对于早教市场,并购整合将是下一阶段的重头戏。巨人幼儿教育市场迅速启动新的战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模式,正在全国市场加快发展步伐。
高等教育行业研究调研报告 篇5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初步核算,XXXX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现代化使得空间范围缩小,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时间的节奏加快,不仅科技发明创造层出不穷,而且从科学原理的发现到实际应用,再到形成新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的时间正在缩短,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在不断涌现。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在更新,社会的机构体制正在变革。在这种社会中,人们需要培养适应变革的能力,需要具有未来意识,需要具有设想和理解未来的能力,这便要求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当代各国都已逐渐转变传统看法,将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走在经济、社会发展之前,改革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一切领域,以求与当前和未来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教育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强调2006年的主要任务:
一是继续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下大力气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大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
二是切实把中央8号、16号文件和中央有关工作会议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到实处,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四是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五是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开放的步伐,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六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更好地解决教育难点问题。进一步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切实加强校园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力度,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全国教育行业“十一五”规划中,高等教育的初步思路为: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其中在学研究生约140万人。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取得阶段性进展。
第二节 入世对我国教育产业的影响 一、世界贸易组织对教育服务的规定及我国适用情况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体系中,服务贸易总协定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包含教育服务,教育服务在项目上又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成人及其他教育服务5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贸易服务范畴。“服务贸易”主要有4种提供方式,就教育而言分别是:跨境交付,主要是提供远程教育课程与服务;境外消费,主要指一方国家公民到另一国去留学、进修;商业存在,主要指一方国家的教育机构到另一国去开设学校,从事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活动;自然人流动,主要指一
国公民到另一国从事专业教学工作。
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是部分承诺,具体内容是:在项目上不包括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领域的教育和义务教育,即以上领域不对外开放。除上述特殊领域和义务教育外,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等5个项目上作出承诺,许可外方为我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对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未作承诺;对境外教育消费未做任何限制;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但不一定给予国民待遇;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因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作出的教育服务承诺将使我国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情况。
二、入世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影响 A.(一)入世对教育行业带来的机遇 中国入世顺应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开放潮流,必将给我国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体现在:
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改革开放进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合理地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品牌、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模式、评估体系等和借助国外的教育经验,将有效增加我国的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通过加强教育的双向交流,我们可以更多、更好的学到其它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我们将会更多地走出去,外国也将会更多地走进来。通过双边交流,必将对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产生重大影响,进而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共同需求。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双边交流加强,通过取长补短,我们就可以为我国的思想观念转变和体制改革,寻求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外国教育资源的进入,客观上可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特别是国外大企业参与培训市场,将会促进中国教育与培训市场的发展与成熟,利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
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入世后政府的行政职能要进一步调整,政府
对学校的管理会更多地体现服务功能,调整和完善拨款机制、质量认证机制、评估机制,积极发展和培育有关中介机构。我国的办学体制也将进一步面向市场,办学主体更加多元化,通过有序竞争,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尽管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教育供需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特别是高等教育、优质教育的供求矛盾更为突出。加入WTO,教育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允许WTO协定签署国参与我国的教育市场竞争,引来人才和资金开发我国教育市场。其结果必将缓解我国教育的投入不足和高质量、高层次教育机会不足的矛盾,也将丰富我国的教育市场,推动我国的教育产业,提升我国的教育资源总量。特别是许多境外人士看好我国的优质教育、高层次即高等教育市场,他们获准进入我国,必将对此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培育我国教育市场,推动我国教育竞争,也必然带来更多的益处。
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入世后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产业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培养出具有全球化视野、把握国际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劳动力资源也需在国内外市场上重新配置,而这种人才靠我们关起门来培养是难以做到的。而且,通过对国际教育市场的开发和竞争,也会有力提高我国教育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无论规模、数量都有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结构,教育法规体系建设也进一步完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教育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实力。
B.(二)入世对教育行业带来的挑战 入世给我们的最大挑战首先是教育主权问题。教育仍属于国家主权范畴,涉及国家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入世后教育领域将在许多方面实践承诺,开放教育市场,遵守国际规则,加强国际交流,从而对我国的教育主权形成冲击。这种情形下,如何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保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教育主权不受消极影响,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应对的严峻课题。
加入WTO,开放教育市场,意味着我国教育将面临着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的考验。
我们的办学观念再也不能因循守旧、办学体制再也不能墨守陈规,办学模式再也不能刻板俗套、教育资源再也不能零乱分散、教育管理再也不能沿习旧制、教育目标必须更加重视素质教育。所有这些,只有同国际接轨,才能确保我国教育顺应世界潮流,同步向前发展。
教育资源如何进一步筹措、提升、配置和使用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尽管我国教育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成就显著。但是,由于人口包袱沉重,综合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供求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同世界许多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全国不少地方还未实现“普九”或标准不高,另外,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改变,优质教育还有待更快发展。教育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产业迫切需要适度超前发展,教育资源总量需要尽快提升。但是,财力有限,投入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才能筹措到更多的教育投入,还有我们的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同现代化的大教育,也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另一个挑战就是,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运行规则如何重新制订,以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加入WTO,不仅意味着我国教育运行规则要逐步适应国际惯用的一般要求,而且要按照国际质量标准来检验我们的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目标同开展国际竞争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我国传统的教育即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重守业轻创业、重单干轻合作、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倾向,而开展国际竞争则要求把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上。要适应国际化的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必然会对我国传统的教育运行规则提出严峻的挑战。
入世后人才流动全球化,会要求中国的学校更具有国际化色彩;人才标准国际化,会触及现行的学校培养规格、课程标准和质量要求;人才需求将呈激增的趋势,会给中国教育带来极大压力;人才需求将出现结构性失衡,会对现行的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构成挑战。
三、入世对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行业的影响 C.(一)促使中国高等教育根本改变办学模式和办学思
路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完全消除,相反一直在顽固地阻碍着高等教育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办学,基本上依靠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划拨经费。
高等院校靠国家拨款作为自己的主要的经费来源,产生的问题就是办学机制的惰性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政府主管部门。这种情况已经存在许多年,改革开放之后,高等教育界以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士,已经普遍地认识到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时至今日,收效并不大,高等学校的发展受到了较多的抑制。
中国加入WTO之后,政府部门将进一步与企业脱钩,政府部门对经济的管理将会真正以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进行。政府部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通过税收的方式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全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必须通过多渠道来筹措。在众多的筹措渠道中,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学校自身。学校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学校在国内和国际的知名度,广泛吸引生源,赢得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的经费支持,这才是高等院校今后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
D.(二)促使中国高等教育不E.断深化改革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相对滞后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进入90年代以来,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令人遗憾的是,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过去旧有的大框架内,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没有积极参与世界教育市场的竞争。
中国加入WTO之后,社会各个领域,包括高等教育领域,不可避免地要增加与世界同行业、同领域之间接触的机会。入世将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加入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行列,促使中国的高等教育面向整个世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视角,不能只停留在国内的小圈子里,而要进入世界高等教育的大舞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参照系也不能局限国内,应该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看齐,以发达国家先进的高等
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参照系。只有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世界高等教育新时代的发展水平相联系,将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研究和拟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才会真正的收到成效,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国加入WTO,必将增进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将会变被动为主动,甩开步伐主动挺进。因此,中国高等教育与的改革将会随着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真正进入实质性的阶段。
F.(三)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形成高效益的教育产业 中国加入WTO,将会增强人们的经济观念和市场观念,中国的高等教育必然要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市场,高等教育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终将形成高效益的产业。尽管高等教育产业带有特殊性,与其他经济类的产业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化,向市场经济靠拢却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分重视了社会功能,轻视甚至完全忽视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这种行为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极大地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新的时代里,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应当珍惜这个机会,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并且要将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成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只有正确处理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才能形成我国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新格局。我国高等教育只有在新的时代才能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才能为高等教育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才能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G.(四)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加速朝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中国加入WTO,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现代化,一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始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现代化的指标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不仅是指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与我国过去的高等教育进行纵向的比较,更重要的是指,中国的高等教育要与同时代的国际先进水平进行横向的比较。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压力,就在于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指标提高了,衡量我国高等教育是否现代化,不能光有我们自己的标准,而且还要有一个国际标准。否则,尽管向前发展了,但如果赶不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然不能算是真正实现了现代化。
除了压力之外,中国加入WTO还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环境和社会公众现代化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期望值也随之上升。因为中国要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一显身手,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没有大量的高级知识型人才,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有强劲的动力,而中国高等教育正是以培养新时代的高级知识人才为己任的。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就能促进实现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全面现代化。
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高等教育发展基本状况 一、近年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H.(一)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情况 1
2001 -XXXX 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统计 单位:万人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XXXX年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 268.28 320.50 382.17 447.34 505 研究生招生人数 16.52 20.26 26.89 32.63 37
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 719.07 903.36 1108.56 1333.50 1562 研究生在校人数 39.33 50.10 65.13 81.99 98 数据来源:2001-2004年数据来自各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XXXX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 2001 -XXXX 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增长情况 ******800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 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 1 2001 -XXXX 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增长情况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研究生招生人数 研究生在校人数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XXXX年,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都以很高的比例增加,年增长速度超过10%,5年时间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几乎增长了一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I.(二)高等学校的数量和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1 2001 -2004 年全国高等学校个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全国高等学校数量(所)
1911 2003 2110 2236 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工(万人)
138.82 147.17 160.61 176.57 全国高等学校专职教师(万人)
61.99 70.73 80.98 94.45 数据来源:2001-2004各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 2001 -2004 全国高等学校数量情况 ******00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数量(所)图4 2001 -2004 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工、专职教师情况
***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工(万人)
全国高等学校专职教师(万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和所拥有教职工、专职教师的人数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长,并且每年的增量都超过前一年,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正在快速扩大。
J.(三)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情况 1 2001 -2004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情况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投资合计(万元)
3526291 4745428 7510844 8896537 竣工建筑面积(平方米)
17585029 22064870 35476423 39097161 资料来源:2002-XXXX各年教育统计年鉴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1-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增长迅速,特别是2003年的增长速度最为显著,同时,竣工建筑面积也跟随投资总额的增加而增长。
二、XXXX 年高等教育发展变化 K.(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增长迅速 “十五”期间,在财政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加大了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而且,在减免农村税费的情况下,国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投入,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发展。XXXX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XXXX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05万人,在校生1562万人,毕业生307万人。高等继续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经济社
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了1000余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XXXX年高校毕业生为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到20.7%;预计2006年高校毕业生为413万,比XXXX年增加75万,增幅达到22.19%。
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和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的双重挑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XXXX年7月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竞争,学生就业是长期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来解决。国内的高水平大学有很好的品牌和人才培养方式,学生毕业时适应能力、实践能力较强,就业不存在明显的问题。而一些地方性大学、民办大学、高职高专的学生就业问题比较明显。还有些学生的就业期望比较高,选择观望等待,找最好的位置。
高等教育收取学费后,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服务。无论是研究型还是教学型大学,目的都是培养人才。学生受社会欢迎的程度和就业状况,能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2006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初步安排530万人,其中本科260万人。未来几年随着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
L.(二)高等教育改革深化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体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推进。综合性、多科性高校增加,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单科性院校过多的局面,加强了学科的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招生、考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学校内部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展明显.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高校的活力。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新的进展。1999年至2004年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约72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1200万平方米,是新中国头50年建设面积总和的近3倍,有力保障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规模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在计划安排上,坚持规模增长与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就业状况等相挂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高等教育必要的办学质量和规格。加大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明显扩大,人才培养结构得到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招生规模超过本科,对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将发挥重大作用。高等学校大力加强了教学工作,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在高校中凝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十五”前四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科技经费991.8亿元,承担各类课题61.9万项,发表论文146.3万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176147篇。2004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份额分别占到全国的68%、58%、59%,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推进,高校科技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高校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推动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较好地发挥了现代化建设“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M.(三)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为127.5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研究生教育的需求量扩大。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初步安排40万人,其中博士5.6万人。在XXXX年,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学位管理方面:学位审核的公示、异议、校核、专家参阅机制收到效果,对学位点六年一度的定期评估开始实行,各省学位委员会开始建立自律机制和对重点学科的积极的财政支持,体育、艺术、风景园林等三个新的专业学位种类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即将实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对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控制实现软着陆,研究生创
新计划受到更大关注;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二期“211”工程融入了新的力量;二期“985”工程做出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中期部署,等等。
我国2006年研究生教育的大体思路可归纳为:解决一个问题,即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转变两个观念,即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发展观和学位管理的渐进自主观;改革三项机制,即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资助机制改革、研究生院遴选机制改革;建立四个体系,即新的学科目录体系、多层次的重点学科体系、分学科的学位标准体系、和谐的医学学位体系;开展好五项工作,即重点学科评审、研究生院评估与评选、十一五“211”工程启动、学位审核改革、研究生创新计划等等。
2006年,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既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又承担着与即将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相协调的学科发展工作。这两项宏大的任务需要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应该促进六方面的和谐发展:不同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国防教育体系、党的教育体系)的和谐发展;不同管理系统(研究生院式的管理与地方学位委员会管理)的和谐发展;不同地域(东部、中部、西部)的和谐发展;不同培养层次(博士、硕士)的和谐发展;不同学位类型(学术型、专业型)的和谐发展;不同学科领域的和谐发展。
N.(四)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加强 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成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我国与17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区域组织有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一些国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多边组织建立了高层工作磋商机制。
截至XXXX年,我国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标准获得了国际社会公认;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间的强强合作,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了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以及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升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以及学术管理水平,增强了我国高等学校解决科研疑难和关键技术问题、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能力。
在加速汉语走向国际进程中,我国高等学校发挥核心骨干作用,积极参与境外孔子学院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已有32所挂牌。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赴境外办学和举办中国教育展,增进了世界各国对我国高等教育成就的了解,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
在2006年,我国高等学校要进一步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合作科研为着眼点,鼓励和支持师生积极参与对外交流活动,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服务意识,把握并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更加积极努力地做好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各项重点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不断开创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第二节 高 高 等教育2006 年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是发展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XXXX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2006年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将得到深化,“订单”培养的方式会继续推广。职业院校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开展半工半读的试点。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所改革,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得到加强,同时强化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利用东部和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广泛开展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将创新,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新路子。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公办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将深化,公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得到增强。行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办学得到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得到鼓励和支持发展,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改革继续深化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继续完善,创造更加宽松与和谐的学术环境。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得到深入推进,学生食堂和公寓的建设、改革和管理为重点推进对象。学校自律和监督机制将继续完善,大力推行校务公开,拓宽民主参与管理的渠道。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改革将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分省命题的管理和指导将得到加强。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将会深入推进。严格规范教学秩序,名师、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教学改革立项和试点工作将开展,来适应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将加强,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力度将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将得到着重培养。精品课程建设将扎实推进,精品课程学科布局进一步完善,尽快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网络共享平台。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改革会继续推进。
“人才强校”的理念全面推进,高校培养和集聚人才的能力得到增强。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的组织新模式继续完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将得到深入实施。高校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和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力度将得到加大。高校和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将得到很大支持与发展,联合开展科研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规模会扩大。
三、民办高教与对外交流增强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继续得以贯彻,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落实,探索发展民办教育的多种途径。政府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将加强,引导独立学院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提高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能力。
教育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创新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地区性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扩大和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层次工作磋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将得到巩固和深化,国内外重点高校间在更深层次上开展高水平合作将得到鼓励与支持。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培养层次会继续提高,研究生派
出规模将扩大。公民自费出国留学的工作将更加切实有效,来华留学事业会得到大力发展。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教育合作交流将继续扩大,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联系也会增多。
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和城乡区域教育将协调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节奏进一步协调。2006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安排和管理工作会加强,推动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将更加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将获得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也会进一步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将得到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将继续加强和普及,下一代互联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将实施。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体系得到完善和推广,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调动和整合,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迅速提高。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虚拟实验室等应用工程建设将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服务、学历学位证书查询、招生与学籍管理等应用系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三节 高等教育发展其他相关状况 一、我国网络教育技术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由东南大学作为项目牵头执行单位、总投入经费达1.24亿元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于XXXX年12月顺利通过验收。专家认为,此项研究成果将使我国网络教育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该项目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由教育部牵头实施的唯一的一个。于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项目总投入达12430万元。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41所大学、科研机构和公司的800多人组成了联合攻关队伍。该项目成果还实施了大学、中学、职业培训和医学临床教学等一批不同层次的网络教育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建立了应用示范点142个,在线学习人数达到60万。
二、普通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XXXX年3月,教育部部长周济签署21号部长令,颁发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新《规定》适用于对接受普通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本科和专科(高职)学生的管理。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港澳台侨学生、留学生的管理参照实行。新《规定》自XXXX年9月1日施行。
在此之前的10年时间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0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1995年颁发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10年间,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对教育观念、体制、制度等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根据《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新时期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经过多年起草、修改、论证,将原来的两个规定合并修改为新《规定》。它的主要变化体现在:
第一,新《规定》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高校育人功能,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规范在高校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强调了爱国主义思想
和公德意识。
第二,新《规定》固化教学改革经验,鼓励和引导高校建立并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跨校修读制等新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管理制度。
第三,确立了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新规则。明确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明确了学生所享有的6项受教育权利和应当履行的6项义务,为学校和学生增强法律意识,为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明确了行为准则。
对学生处理和违纪处分标准更加明确清晰。取消了法律依据不明确或者行为特征不确定的处分规定,代之以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者行为特征比较清楚的、易于判断的法律标准、纪律标准、学业标准、疾病标准。这些规定将有助于减少学校处分行为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取消了与目前国家基本法律不一致的特殊规定。
第四,扩大了高校依法办学的自主权。给予高校以教学管理自主权为核心的多项自主权,给予高校根据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特色创新管理制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和激情的管理空间。
第五,新《规定》针对当前突出问题,强化了相关管理。对作弊、学费缴纳、网络使用、从事非法商业活动、住宿管理、转学、学历证书颁发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规定。
共6章、69条的新《规定》集中体现了“德育”、“人本”、“规范”的精神和核心理念。它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了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现代学生管理的总体趋势,是我国高校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管理的依据,也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的新起点。
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需要提高 XXXX年,高等教育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XXXX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大众化高等教育应该有着新的质量观。现在的质量观应当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年初发布XXXX年1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为此,要建设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不断加强高校教学评估工作。
质量始终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一所高校如果失去质量就会失去社会的信任。大学应该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的目标是根据社会多元的需求更多地塑造各行各业的优秀者和领导者。他们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有追求,有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人格。因此,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社会实践等环节加强学生对社会的理解。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确立多元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一般设有共同和相对较高的学术标准。而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学术标准趋向多样化,在不同的机构和系统中其标准的严密性和特点均各不相同。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标准多元化的预见,对于研究型大学保持精英教育质量标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种意义在于研究型大学应在坚持精英教育办学层次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学科型为主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从学科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出发,设置多元化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
四、高校“ 共建” 取得显著成效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形式,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在大规模的体制调整告一段落后,继续加强教育部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企业对相关高校的“共建”工作,已成为巩固并扩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扩大“共建”工作范围,启动教育部与部分省级政府“共建”部分地方高校,也成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XXXX年,加强对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共建工作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的工作重点之一。一年来,经反复共同商议,实际完成的“共建”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分别与辽宁省、上海市等7个省市签订“985”工程二期继续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协议。根据协议,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地方政府对这9所学校的协议投入资金数将达到41亿元人民币。
二是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教育部党组决定与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自治区共建一所地方高校。截至XXXX年底,教育部已与各相关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别共建了河南大学等13所地方高校。
三是为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XXXX年,教育部先后与陕西省、吉林省、湖南省分别签订了共同重点支持延安大学、延边大学和湘潭大学建设的协议。对以上两类共建学校,教育部、财政部以项目方式进行了投入,XXXX为郑州大学等13所共建学校下拨了共建经费共1.4亿元。
四是继续推动与行业部门和企业的共建工作。先后与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签订了共建或继续共建长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4所直属高校的协议。
在各种“共建”形式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对各共建高校均给予了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发挥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切实做好各种形式的高等学校的“共建”工作,对于推动高校改革与发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作用是显著的,意义十分重大。
在2006年中,加强各种形式的高校“共建”工作仍是教育部的重点工作之一,需要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力争使这项工作取得更好更大的成效。
第三章
高等教育产业市场状况分析
第一节 高等教育供给需求分析 一、高等教育供给需求的概念 高等教育供给指教育机会供给和教育产品供给,即高等教育供给包括为个人提供的教育机会,以及为社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两部分,而且这两部分之间紧密相联。
高等教育供给,不仅仅是满足个人高等教育需求,更应重视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满足社会的高等教育需求,即更多地注重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状况,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但如果不顾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水平而纯粹满足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则易引发过度教育或不充分就业等浪费资源的现象。所以,高等教育供给要将满足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与满足个人高等教育需求相一致。
高等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这个含义主要包括两个要点:一是对高等教育产生需要,二是该需要必须具备支付能力。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是无限的,但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满足高等教育需要的高等教育供给却是有限的。因此,在支付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就是高等教育需求。必须注意的是:需要和需求是不同的,需要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欲望,需求必须考虑是有约束条件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是无限的,但高等教育需求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每一个国民都有享受某种程度的高等教育的权利,因此,国家必须在高等教育领域里提供公平的机会。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具备了比较好的高等教育需求的条件,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人们的高等教育需求在不断扩充。所以,高等教育需求是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决策的基本依据。
二、影响高等教育供给的因素分析 中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虽然市场经济的框架已初步建立,但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然十几年来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教育观念、运行机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仍然比较陈旧。比如:由于单一的国家办学体制的存在,管理体制的过于集中,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并存,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招生、专
业设置被统得过严、过死。教育法规体系缺失,教育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随着经济结构多元化,经济调节市场化,虽然在高等教育方面也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但高等院校只是追求招生、专业设置数量,实施不同学校之间“并购”,这种扩张与某些企业规模不经济现象极为类似。有些高校“并购”后管理不顺,师资不足,使得教学质量反而下降。目前,私立、民办高等学校虽然存在,但为数较少,且处于非正统地位,高等教育基本上属于“官办”。
目前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普遍存在着软、硬件措施不完善的问题。首先,由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大多属于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上同类人员相比缺乏竞争力,所以人才流失严重。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普通高校学生教师比按15比1计算,高校教师队伍缺口达11万。其次,由于教育经费的缺乏,导致高校的教学基础设施普遍缺乏,日常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国扩大招生,使这一矛盾更显突出。第三,由于教育类型的单一化,很难满足经济发展对于培育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根据上述原因,导致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供给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的文化人口为主体,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现有人力资源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需求不断增加,尽管XXXX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了21%,但是在高等教育的质量上还是与真正的大众化有一定差距。
而且我国目前的大学毕业生面临比较严重的就业问题,就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提出了置疑。XXXX年10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是根据社会上对职业的实际需求,不是一味的注重学历学术教育,提高对教育的有效供给,更有针对性,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O.(一)高等教育资源 任何经济状况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都是相对有限和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资源的稀缺程度。由于高等教育在资源的相对价格与资源的稀缺程度之间存在扭曲,在使用有限高等教育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与资源使用者利益之间存在偏差,一定程度上就促进一些高校不经济地使用资源,造成高等教育资源消耗系数偏高、整个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进而加剧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对高等教育供给增长的限制。
民办教育行业分析报告 篇6
一 选择教育行业的原因
1教育的重要性及环境分析
教育在社会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博学多才的人才,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一直一来,国家政府都把教育放在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另外,我国有众多的大学生,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人数达到了700万左右,而在校大学生人数有3000万左右。这为我们开展教育行业的网络营销提供了很好的市场环境。另外,在教育行业开展网络营销也有很多的优势:
① 市场需求大
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众多,同时考研以及各种考试促使大学生在学习学校课程的同时报考各种辅导班,为开展教育行业的网络营销提供了广大的市场
② 网络教育的便利性开展在线教育有很好的便利性,选择在线教育,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个人掌握学习主动权,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效率更高在线教育内容划分较细,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明白的地方直接跳过,不明白、难理解的地方可以多次重复,知道听懂在线教育服务周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向老师或者其他同学提问并得到满意的答案在线教育在培训费用方面更加低廉,因为在线教育不需要固定的场所,节省了很多方面的费用,成本更低,收费也随之降低在线教育更加个性化,可以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
二 开展教育行业网络营销的方法开展市场调研
首先需要进行市场调研,确定消费群体和消费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同时也需要调查同行业的竞争者,知己知彼,制定合理的计划网络建设
进行在线教育,需要良好的平台,从而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① 申请域名 ② 网站建设 ③ 收集网络信息 ④ 在网上推销产品和服务 ⑤ 做好售后服务市场宣传
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电子邮件、网络广告、建立链接等方式,把我们的网站和服务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提供服务
做好以上的准备工作以后,就需要我们为选择我们的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尽最大的努力让消费者满意
民办教育行业分析报告 篇7
为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本次调研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的要求, 通过紧紧依靠行业、企业, 深入与本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沟通, 从而能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等, 提出旅游管理专业改革思路和建议。
二、旅游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广阔。在当前旅游边界越来越模糊, 产业形态越来越多元, 消费方式越来越多样的“泛旅游时代”下, 湖北旅游围绕推进“两转一提”目标、实施“六大工程”, 加快我省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为旅游发展营造力争到2015年, 全省年接待旅游者5亿人次以上, 旅游综合收入4200亿元以上, 相当于全省同期GDP的13%以上。提供直接就业150万人, 带动城乡间接就业800万人以上, 使湖北成为国内外游客最满意的目的地之一。由于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大量海外游客的增加及本国人民生活需求提高, 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旅游业人才培养有广阔前景。
2.休闲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号) 中将休闲作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内容, 明确提出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设立中国旅游日,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提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 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这就从国家层面上再次将休闲度假发展与旅游业统筹起来考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则提出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到2020年, 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 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 国民休闲质量显著提高, 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形成。纲要重点体现了提倡绿色旅游休闲理念、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鼓励国民旅游休闲消费、丰富国民旅游休闲产品、提升国民旅游休闲品质等五大亮点。
3.在线旅游蓬勃发展, 急需大量人才。在今年12月份成都举办的旅游交流论坛中发布了2014年度中国旅游集团10强。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在线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市场交易规模较2008年翻近五倍, 达到2204.6亿元, 再线旅游预定使用率持续上升, 发展潜力巨大。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 旅游电子商务技术发展方向, 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 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联盟大网络连接等方面的需求比较突出。从技术上看, 旅游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将向高智能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目前, 很多传统旅行社在市场竞争压力下, 也被在线旅游的前景所吸引, 纷纷借助电子商务不断做强做大, 由线下发展到线上, 加入到了在线旅游的市场竞争中。
三、旅游管理专业现状调研
1.课程设置偏离旅游行业发展需求。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 未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相应调整所设专业及课程。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 很多旅游高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深入了解所在地区旅游行业特点, 对所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信息知之甚少, 没有深入调研当地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 只是根据本校固有的资源优势来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偏离旅游行业发展需求, 培养的旅游人才难以符合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而有的学校为了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体现紧随旅游行业发展需求, 针对性地对一些热门的、新兴的旅游行业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但由于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的局限, 这些课程“没有深入了解这些新兴行业具体的产生背景、人才需求的数量和人才的能力要求, 导致人才培养不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求”。
2.教材使用情况。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 我国旅游高等院校普遍存在教材使用陈旧的问题, 部分旅游院校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学理念, 对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不充分, 不能够随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导致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同时, 一些旅游院校缺乏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信息、资源共享, 缺少与国外旅游高校交流合作的机会, 无法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教材为己所用, 导致难以培养出国际化标准的旅游人才。
3.实训条件的配备欠缺。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 大多数市场实训项目在校内依靠现有教学资源完成, 实训教学手段大多数使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 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均积极建立和扩充自己的校外实习基地, 与很多企业盲目签约, 但从实际的运行结果来看, 大多数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实训效果中作用不大。很多实训单位仅仅起参观作用, 大多单位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 学生到实习岗位却接触不到本岗位的实质性工作。除此之外, 实习基地提供实习内容的有限性也造成了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4. 师资情况。作为人才培养关键条件之一的师资, 大多来源于各院校原专业教师, 半路出家较多, 加之接受继续教育、外出考察和进修的机会很少, “缺少对旅游业发展的同步跟踪和深入研究, 没有将最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尽管各院校旅游已经拥有了一批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完整, 且从事旅游教育条件必备的旅游专业师资, 但是由于缺乏旅游业的实际锻炼和旅游行业经验, 缺乏开阔的知识视野和解决旅游实证问题的综合能力, 理论脱离实际现象比较严重, 导致人才培养脱离旅游人才市场需求。
四、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建议
1.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行业人才标准为依据,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立足高等教育层次, 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旅游管理类专业应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主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中层和基层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在线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 旅游电子商务技术发展方向, 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 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联盟大网络连接等方面的需求比较突出。从技术上看, 旅游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将向高智能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依据行业发展, 今年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朝旅游管理 (在线旅游) 方向来发展。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建议。根据旅游行业岗位设置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确定旅游职业综合能力。对现有导游、旅游管理专业已开设的课程整合优化, 开设旅行社计调实务、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 把专业思想教育、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列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实施全方位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适应旅行社不同岗位、部门人才的综合需求。坚持德育为先, 强化实践教学和基础课两个系统建设。基础课程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两个系统相互交融。基础课教学要成系统, 要解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践教学也要成系统, 应区别于岗位培训, 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要解决学生的岗位适应性问题。培养完整的“社会人”, 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
3.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与实训条件配置建议。①坚持定期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出去培训和到旅游企事业单位实践, 通过项目合作和挂职锻炼相结合等方式, 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最新的行业信息, 提高教师实践、科研能力, 同时, 也为教师开设新学科提供素材。②改善硬件设施, 建设与课程相配套、互为补充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仿真旅行社情景实训室、仿真模拟导游室、典型景点沙盘等校内实训设施,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③坚持校企合作。首先, 应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构建校内校外“双基地”。其次, 拓宽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渠道。一是建立多家实践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 以灵活的方式、不定期的分散实习 (调查了解到多家企业有进行合作的意愿, 愿意接受人数不等的学生实习) ;二是开发景点景区实习基地, 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景区服务管理的实质性工作, 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较强的教学师资及资源优势, 把企业的实践经验、资源与学校的师资力量结合起来, 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实现学生学习、实习、工作一体化。
摘要: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与我国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即旅游高等教育, 想要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步伐, 就必须改变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相对滞后的局面, 否则旅游业的发展就会因为旅游高等教育的滞后而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旅游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旅游教育机构, 要想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适应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竞争的需要, 就必须立足现实, 根据旅游从业人员工作岗位的特点和旅游业的结构特点对旅游教育进行改革, 以培养具备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能力和知识的旅游人才。
关键词:旅游教育现状,行业需求,调查与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燕军, 魏红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2) :36.
[2]原哲.基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下的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0:25.
[3]谢苏.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85 (1) .
[4]郎玉屏.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3, 24 (10) .
教育行业伦理守则 篇8
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渴望得到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成员的尊重与信任,促使其达到并保持最高标准的伦理行为。教育行业伦理守则代表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心愿并成为判断行为的标准。
守则Ⅰ:对学生的义务
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协助每个学生了解本身的潜能,成为有价值和有效能的社会成员。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学生好问的精神、对知识的追求与理解以及通过深化形成有价值的目标。在履行对学生的义务上,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
1.不得无故限制学生独立追求学问的行动。
2.不得无故遏止学生发展不同的观点。
3.不得蓄意压抑或扭曲使学生进步的主题。
4.尽可能保证学生远离有损于健康、学习与安全的情况。
5.不得恣意刁难和漫骂学生。
6.不得因种族、肤色、信条、性别、国籍、婚姻状况、政治或宗教信仰、家庭、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倾向,而造成不公平对待,包括:
a.拒绝学生参与课程;
b.拒绝学生受益;
c.给予学生利益。
7.不得运用与学生的专业关系谋取私人利益。
8.除不可避免的专业目的或法律要求外,不得公开专业服务期间取得的与学生有关的资料。
守则Ⅱ:对专业的义务
教育专业工作受公众的托付,以信赖和责任要求教育专业服务达到最高的理想。
基于深信教育专业服务品质直接影响国家及其人民,教育工作者应当尽全力提升专业水准、带动行使专业判断的风气,吸收值得信任的人投入教育事业,防范不合格的专业实习。
在履行职业义务上,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
1.不得蓄意运用专业职权发表虚假的言论,或隐藏有关能力与资格的资料事实。
2.不得伪造专业资格。
3.不得协助已知在品格、教育或其他相关属性上不合格者取得专业职位。
4.不得刻意对专业职位候选人的资格发表虚假的言论。
5.不得在未经许可的教学实习中协助非教育工作者。
6.除不可避免的专业目的或法律要求外,不得公开于专业服务期间所获得的与同事有关的资料。
7.不得刻意发表与同事有关的虚假或诋毁的言论。
8.不得接受任何可能消弱或影响职业决策和行为的赠物、礼品和好处。
(资料来源:www.nea.org)(注:NEA即全美教育协会,是美国最大的教师组织,上述教育行业伦理守则由该协会1975年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民办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民办职业教育问题分析05-18
我区民办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10-08
教育行业市场分析报告09-24
职业教育行业分析05-09
民办教育09-06
民办教育10-13
民办职业教育07-18
民办义务教育05-26
民办幼儿教育11-16
民办教育体制管理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