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行业分析

2024-05-09

职业教育行业分析(共8篇)

职业教育行业分析 篇1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2013-2018年中国职业教育行业前景展望分析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内容简介

本研究咨询报告由中金企信国际信息咨询中心撰写,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财政部、中国社科院、国内外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职业教育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查资料,立足于职业教育行业整体发展环境,对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情况、高等职业教育、民办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及办学体制、师资现状及课程模式等进行了分析及预测,并对未来职业教育行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最后在前面大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职业教育行业今后的发展与投资策略,为职业教育企业和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企业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章 职业教育行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一、职业教育的定义

二、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职业教育的实质与内涵的认识

一、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的关系

二、供给与需求的思考

三、培训和教育的关系

四、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辨析

第二章 中国职业教育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环境

一、2011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二、2011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三、2011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测 第二节 行业环境

一、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日益显现

二、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多元使命

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服务新农村建设

五、2011年人大代表建议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六、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职业教育摆的解读 第三节 就业形势分析

一、2011年中国总体就业状况

二、2011年中国就业形势分析

三、2011年中国就业计划指标情况

四、2011年中国就业完成计划指标的政策措施 第四节 金融危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启示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冲击

(一)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职业教育

二、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的特点

三、产业结构转型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并重

(五)改革与创新职业技能培训的继续教育

第五节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及策略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趋势

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分析

(一)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职业教育扩大发展规模

(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更新教育和培训内容

(三)产业转移导致的产业工人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有赖于通过发展职业培训来解决

三、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三)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的多样化

(五)树立开放型的职业教育观念

(五)充分依靠企业、行业发展职业教育

第三章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及启示

一、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二、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关键成功要素的借鉴

三、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及启示

四、国际经验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美国

一、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美国职业教育范式的转换及启示

三、从“帕金斯法案四”看美国职业教育的改革

四、美国联邦职业技术教育法律的监督机制 第三节 德国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制体系

二、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三、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

四、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澳大利亚

一、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综述

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变化趋势

三、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

四、澳大利亚成人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第五节 其他国家

一、韩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

二、奥地利职业教育的持色

三、瑞士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趋向

四、挪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五、瑞典高中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第四章 中国职业教育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中国职业教育实现从计划到市场的发展

三、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综述

四、改革开放30年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就

第二节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方向

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三、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四、《职业教育法》的重大影响及修改工作 第三节 金融危机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

一、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逆势而上

二、校企紧密合作让职校实现“风暴前的搬移”

三、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有充分的优势

四、金融危机下职业教育应调整专业设置 第四节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七大问题

二、缺乏吸引力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三、中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强行“保送”背离发展职业教育初衷 第五节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应实现三大突破

三、职业教育投入须建立“刚柔并举”机制

四、应创新中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五、需增强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第二部分 细分行业分析

第五章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三、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经验与启迪

第二节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一、中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成绩

二、制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

三、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

四、突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瓶颈的对策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非均衡性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二、非均衡发展对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三、高职高专院校均衡发展的对策分析

第四节 网络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一、网络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二、网络教学的应用给高职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三、网络教学在高职教育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高等职业教育企业质量管理的途径分析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二、知识观的转变

三、过程管理以人为本

四、符合“消费者”需求

第六章 中国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第一节 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农村民办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第二节 西部地区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选择

一、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外在机会与威胁

二、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

三、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应策略确定 第三节 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二、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体制机制性障碍

三、中国民办职业教育面临的内外困境 第四节 民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厂校结合定向对口实施职业技术培训

二、工学结合灵活实施职业培训

三、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进行农民工委托培训

四、对接产业转移主动服务内迁劳动密集型企业

五、衔接普高教育延伸职业教育链条

第五节 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二、为民办职业教育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三、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应走产业化之路

四、改善政府对民办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

五、明确政府对民办职业教育相应的投入责任

第七章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第一节 农村职业教育概述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体系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四、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 农村职业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为解决农村孩子升学就业压力提供保证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节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

二、2011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三、改革开放30年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综述

四、我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总结 第四节 中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分析

一、影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影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

三、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对策 第五节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需迈过三道坎

第六节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弱势地位的对策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走多元化道路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

第三部分 办学体制、师资现状及课程模式

第八章 中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师资现状及课程模式的分析 第一节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

一、公办职业学校

二、民办职业学校

三、股份制职业学校

四、中外合资(合作)职业学校 第二节 职业教育办学形式

一、学校内部资产市场化运作

二、公立职业院校局部运作市场化

三、联合办学

四、跨区域合作办学

五、国有民办职业学校

六、民办公助职业学校

七、集团化办学

第三节 职业教育师资现状

一、数量不足

二、结构不合理

三、人才流失严重

四、“筑巢引凤”的措施乏力 第四节 职业教育师资的未来发展

一、政策引导

二、现有师资培养

三、未来师资培养与引进

第五节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现状与对策

一、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凸显的不足

二、现时“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缺陷

三、“素质项目”课程开发的总体要求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四部分 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策略

第九章 2013-2018年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第一节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前景看好

二、中国职业教育蕴含巨大发展潜力

三、今后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四、中国将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第二节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能力取向趋势

二、体系开放互通趋势

三、结构高移趋势

四、学习终身化趋势

五、技术、教育与就业协同化趋势

六、合作与交流国际化趋势

第三节 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导向

一、对民办职业教育继续保持鼓励扶持的政策

二、招生规模将偏向于稳中有升的政策

三、弹性学习制度将逐渐得到完善和推广

四、面向农村的实用人才培训制度将逐步完善

五、奖学金、助学贷款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第十章 2013-2018年中国职业教育投资分析 第一节 投资环境

一、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判定

二、职业教育投资面临空前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技工荒”催生职业教育投资热潮

四、“十二五”中央财政将投入百亿加强职业教育 第二节 投资现状

一、风险投资热逐民办职业教育

二、经济“寒冬”下职业教育领域涌动投资“暖流”

三、2010年职业教育获投资最高占教育培训市场48%

四、2011年中央财政拨巨资支持中等职业教育 第三节 职业教育有效投资模式

一、实训基地共建

二、“引企入校”模式

三、“引校入企”模式

第四节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收益风险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简述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风险

三、个人投资高职教育的风险表现

四、个人投资高职教育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五节 私募基金介入职业教育投资的可行性浅析

一、私募基金的主要特征

二、私募基金在中国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是私募基金投资的理想平台

四、私募基金介入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五、制约私募基金介入职业教育的主要因素

第六节 中国职业教育投资公平性的缺失及制度创新

一、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投资状况分析

二、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要求公平分配

三、职业教育投资不足的公平性阐释与观念变革

四、政府、企业与学校在职业教育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定位

附录

附录一: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

附录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10)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部分图表目录

图表:教育消费者的顾客满意度

图表:2011年北京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天津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河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山西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内蒙古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辽宁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吉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黑龙江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上海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江苏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浙江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安徽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福建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江西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山东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河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图表:2011年湖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湖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广东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广西区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海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重庆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四川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贵州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云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西藏地区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陕西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甘肃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青海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宁夏区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新疆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北京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天津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河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山西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内蒙古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学校名单 157 图表:2011年辽宁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吉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黑龙江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上海市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江苏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浙江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安徽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福建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江西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山东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河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湖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湖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广东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青海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学校名单 图表:2011年宁夏区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本科学校名单

略„„

(如需详细目录,请来电索取)

网 址:

职业教育行业分析 篇2

建设行业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各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各级主管部门高度关心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切实注重并积极参与行业职业教育的各项改革建设行业各级主管部门始终坚持以行业自身发展客观需求为出发点, 以城市建设为着眼点, 把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高度关注行业所属职业院校的建设, 并不断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推进行业职业教育改革。例如, 为了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推动建设行业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主管领导多次去发达国家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了解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 汲取有益的经验。通过考察, 相关领导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并对本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新思路。

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为职业院校的改革实践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向来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职业院校的发展。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建设行业每年投入所属中职学校的经费高达5000多万元, 其经费支持与投入力度相对比较高。例如, 行业所属的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18800平方米, 1996年5月, 经国际方案征集, 由法国夏邦杰建筑师事务所、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 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所有建筑资金全部由行业投入。在上海, 该校是唯一一所由行业投入全部经费的示范性职业院校。

(二) 职业院校在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行业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出良好态势行业所属的职业院校专业紧贴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进入建设行业就业, 为行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 房地产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 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为99.5%。建峰职业技术学院由于背靠行业, 每个专业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支撑, 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 所以学院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适应期短, 往往在实习期就被录用, 历年来, 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

行业职业教育为建设行业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体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上海城市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全市面貌焕然一新, 这其中, 建设行业的广大建设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而建设行业的职业教育则为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服务。以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为例, 学校半个世纪以来为国家输送了众多的专业人才, 造桥大师林元培、原建设部副部长谭庆琏等享誉中外的行业专家早年都毕业于该校;如今, 在城市建设工程中到处都活跃着该校毕业生的身影。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为行业培训服务, 学校2004年培训量达2.5万人次。

(三) 行业职业院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教学资源

行业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到行业经济发展及产业运行中,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取得实效一方面, 建设行业的职业院校都积极参与到本行业的整体建设中来。学校对行业建设的积极参与, 不仅使职业教育教学与行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对生产一线的要求能够通过项目及时传递到实际教学中, 而且学校教师兼具教师与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这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行业职业院校不断加强与企业的校企合作, 已初步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 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在各有关企业集团建立起相关的社会实践基地80多个, 学院与同济大学联合开办“专升本”教育, 还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地区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学者互访关系, 为毕业生出国留学提供方便。

行业职业院校的资源基础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保障条件得到进一步稳固行业职业院校所设专业紧密联系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需求。总体来看, 各学校开设的与行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基本都达到60%以上, 专业集中度比较高。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也逐步趋于合理化, 各校高、中级职称的教师数量所占比例较大。如建筑工程学校拥有与教育规模相适应的专职教师队伍, 150余名专职教师中, 高、中级职称教师88人, “双师型”教师60余名。同时, 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已初具规模, 实习实训设施也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 基本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要求。以房地产学校为例, 学校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不仅能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而且达到较先进水平。现代教育手段已具备卫星接受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摄录编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学校拥有全国房地产行业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电梯实训工场, 完备、先进的房屋安全检测设备, 新颖的智能化楼宇实验室等十几个先进的实验实训场所。

建设行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上海市建设行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建设和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 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供需矛盾凸显, 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岗位变化需求

现实情况表明, 行业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依然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变化需求, 供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错位。这种不和谐因素的产生, 主要是由于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 缺乏在人才培养规划、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协调,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使学校的教学改革达不到岗位技术的变化要求, 无法及时对经济发展需求作出动态调整。从企业来讲, 由于信息沟通机制的缺失, 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质量也没有把握。再者, 有些学校把人才培养定位在中、初级管理人员上, 不愿意培养操作人员, 这也导致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二) 行业职业院校缺乏对农民工培训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

农民工培训作为上海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需职业院校的资源支撑和教育供给。目前, 全市建设行业有农民工60多万, 这些劳动力缺乏技术培训, 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制度规范和培训保障。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 行业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具备了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基础条件。但现实中各职业院校出于各种利益的权衡, 一般都对农民工培训缺乏兴趣, 因此, 学校在开展农民工培训方面步伐缓慢, 尚未形成有效的农民工培训制度和规范, 相应的配套设施也跟不上。这严重影响了建设行业人才队伍的稳定, 也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效。

(三) 学校对政府财政性投入经费的使用出现了一定的失衡现象, 用于教学改革的经费不足

在过去一个时期, 上海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行业内职业院校的投入力度相当大。从实际意义上讲, 这些经费基本符合并可以满足学校的经费需求。但学校却仍觉得政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问题主要出在学校对经费的使用途径上。调研结果表明, 学校往往把大量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即学校房屋的扩建和改建上, 却缺乏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大量投入,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应当解决的是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经费, 以达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四) 教师缺乏生产实践且技能水平不高的现象比较突出

行业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技能水平不高的缺陷, 对师资实施培训的效果也不理想。例如, 培训未能突出强调技能要求, 结果导致教师职称愈来愈高移, 而技能水平却没有明显提升, 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 究其原因, 还有师资培养环节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虽然师资培训正在有序开展, 但实际成效还不够明显, 有些甚至偏离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初衷。同时, 一些具有相当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由于忙于在外承接项目, 但未能将项目实施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果承接任务过多而自己分身无术,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有效完成。

(五) 职业院校教学方法和形式趋于“普教化”, 模糊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和发展宗旨

近年来, 国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并积极引导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创新, 逐步确立了既符合教育规律, 又具有职业教育特点, 并紧密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的较为先进的办学理念。但是, 与之相背离的是, 由于受传统的“经院式”教育模式的影响, 加之前些年职业教育的滑坡和“普高热”的影响, 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越来越接近普通教育, 突出表现为“普教化”的特点。这使得教学方法和办学理念成为一对矛盾, 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六) 校企合作仍然不到位, 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形式过于单一, 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无法得到彻底的改观

职业教育最突出强调的是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但出于各种利益的权衡和企业的管理机制问题, 校企合作无法有效地实现, 因此, 导致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颇多, 培养的学生实践技能无法达到企业的岗位要求。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目前校企合作较多, 但合作的形式还很单一, 一般都是企业接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去企业实习。事实上, 校企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场所提供, 而需要全方位地合作, 包括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材的编写, 参与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参与人才培养规划的设计, 参与实训基地的共建以及资金投入等。从目前情况看, 行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还不到位, 形式上的合作占据主流。而且由于校企合作不够顺畅, 也间接导致了行业职业院校的实践环节形式化。

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设想

“十一五”期间, 上海建设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应该是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核心, 以培养行业所需人才为主要目标, 有序推动行业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 进一步提高建设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促进上海城市建设的新一轮发展。

(一) 把握“突出主线、明确重心、改革投资、评价实效”的总体思路

把六个“围绕”作为行业职业教育改革的主线, 快速提升行业职业教育的品质建设行业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将以六个“围绕”为核心, 有效提升行业职业教育的品质, 即围绕工学结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行业技术发展, 动态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围绕学生就业能力提高, 重组和改善课程设置;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 提高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围绕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 加强各类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围绕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功能开发, 加快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改革。六个“围绕”将成为建设行业职业教育下一步改革与发展的主线。

紧紧抓住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两大战略重点, 使教育与培训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要紧紧抓住专业建设这一战略重点, 通过调整与行业紧密相关的核心专业, 带动一批相关专业群的共同发展, 并形成一批优秀的专业和专业群。在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紧紧抓住农民工技能培训这一战略重点, 作为目前建设领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来抓。因此, 作为行业职业院校, 应当参与农民工培训计划与规范的制定, 为农民工培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

以改革政府经费投入机制为切入点, 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实现使用效率最大化对于政府经费的投入机制和使用机制, 必须加以合理调整和规范。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 政府投资的力度将继续加大, 但投资重点和方式亟须调整。目前, 投资重点应当从对学校建设的投资转到对专业建设的投资上来。投资方式宜采用“后奖励”式, 即政府对投资效益高、人才培养质量好的学校在进一步投资中予以重点倾斜。另外, 从学校对经费使用上看, 必须逐步调整经费的使用结构, 把资金投入到最核心的发展任务上, 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同时, 要逐步完善经费使用的监督机制, 逐步引导经费的合理流向。

严格把握考核监督方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评价方式在对职业教育办学效益的评价形式上, 可以采用社会效率评价的实际考量方式, 即不仅仅以资源建设情况、教学改革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就业率等来考评改革的实际效果, 而是把社会反响、企业满意率、就业保持率等作为评价职业教育改革效果的实际考量标准。把实际的社会效应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直接有效的考核指标, 是秉承了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企业负责的态度。这种考评的最终成果则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效率提升和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上, 具有多赢的效果。

(二) 坚持“工学结合、就业导向、多元化服务”的主要原则

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基点,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适应人才为使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主要途径是以“工学结合”为基点, 在行业内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 并在制度上健全企业参与职教的规范, 明确职责和权益。行业的技术发展变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南, 必须进行实时关注, 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行业技术要求及时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在外承接项目, 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模式, 让学生参与施工建造的全过程, 在做中学, 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当前, 行业人才培养的重心是农民工培训, 而农民工培训宜采取的方式正是“工学结合”。例如, 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早期模式, 让农民工在休息日到学校进行文化和专业理论学习, 在工作日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学习。

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 坚持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办出特色和质量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 推动职业学校从注重理论知识向重视技能转变, 从注重全日制教学向重视职前与职后相结合转变, 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当然, 办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涉及社会习惯和传统文化等问题, 不是立竿见影的, 它需要加强宣传教育,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基层的劳动者, 特别是农民工的就业和谋生问题, 不仅是经济问题, 更关系到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 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并在职业教育与培训过程中实行半工半读, 不仅可以促进就业, 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新增劳动力的谋生问题, 可以极大地稳定技能型人才队伍。

始终强化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的多元化服务功能, 明确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坚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前提, 建设行业的职业教育发展也必须强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要牢固树立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 强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和优势, 以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在行业建设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然, 这种服务不是单一的, 而应当是多元化的, 它不仅包括育人功能, 还应当包括培训功能、行业技术开发功能、技能考核鉴定功能、承接企业项目功能等。在200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职业院校注册学生中的全日制学历生、非全日制学历生与非学历培训者的比例达到1:1:2”, 表明职业院校的培训任务繁重。

摘要:通过对上海市建设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指出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与设想。

关键词:建设行业,职业教育,现状,问题,发展设想

参考文献

[1]俞仲文, 刘守义, 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方名山.立足商业办出高职特色为上海提供高质量商业应用技能型人才[J].华东经济管理, 2000, 14 (1) .

职业教育行业分析 篇3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

对新公共管理的内涵,界定很多。澳大利亚欧文·E·休斯教授将其共性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第一,代表一种与传统公共行政不同的重大变化,较为引人注意的是注重结果的实现和管理者的个人责任;第二,明确表达脱离古典官僚制的意图,以使组织、人事、任期等更具灵活性;第三,明确规定组织和人事目标,根据绩效指标对工作任务进行考核,对计划方案进行系统评估,其背后的推动力是经济、效率和效能的“三E标准”;第四,资源管理人员更具政治色彩,而不是无党派或中立的;第五,政府职能更可能受到市场检验,例如以合同方式包出工程等;第六,通过民营化和市场检验、签订合同等其他方式减少政府职能的趋势,某种情况下,这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学者陈振明教授从八个方面来归纳“新公共管理”范式特征:

1、强调职业化管理;

2、明确的绩效标准与绩效评估;

3、项目预算与战略管理;

4、提供回应性服务;

5、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

6、竞争机制的引入;

7、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方式;

8、管理者与政治家、公众关系的改变。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总结80年代以来政府改革经验基础上,提出建立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型政府”主张,并提出了指导政府改革的“十大原则”,成为引领新一轮公共管理改革的蓝本。这“十大原则”集中概括了新公共管理基本理念和核心主张,产生了广泛影响。

纵观“新公共管理”思想,名称与表述虽有不同,但基本取向是一致的:思想上,深受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推崇市场机制和竞争功能;方法上,强调管理的普适性与公私部门管理的共通性,主张采用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注重顾客导向和提高服务质量,以期政府公共行政管理也实现“3E”。相应地,在实践中强调:外部关系上重新界定公共行政权力的范围,调整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权力界限,主张缩小政府权力,通过民营化、招标、契约外包等新工具的使用引入非公共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管理,打破政府包办公共服务的垄断形式;内部管理上,突出了管理的地位,大量引进私营部门领域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使用诸如顾客导向、战略管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标杆管理等方法和技术,以求最大效率利用资源,实现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经济(Economy)的“3E”目标。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启示

1、公共物品提供主体应该多元化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主张用政府强势公共权力干预国家与社会发展并提供一切公共物品,排除了非公共行政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可能性。政府“触角”肆无忌惮向社会各个角落延伸,教育作为(准)公共物品由政府包办。

由此建立在“大政府”模式在推动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政府失灵”现象不禁让人们重新审视这只“万能的手”,在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缺陷同时,政府在经济上并不能完全承担市场失灵的重负,存在效率低下、反应迟钝、官僚主义等问题。“双失灵”的困境,颠覆了传统的“国家—经济”二分模型,确立了社会在“国家—经济—社会”三元结构模型中的地位。公共物品提供主体也突破了政府局限,转而由包括公与私的主体共同提供,从而促进了公共物品提供主体的多元化。也为改变政府包办教育、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施依据。

2、治理模式的新变化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的政府行政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私营部门方法的广泛运用以及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使得私营部门的活动能量大增,普遍经历“强政府,大社会”煎熬的政府也纷纷改变传统的统治方式。于是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各种社会运动大量出现在管理公共事务的舞台上,这些非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联结起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就共同关心的问题采取集体行动,政府不仅将这些非政府组织视为对政府行为强有力的外部制约,而且将其看作是沟通政府与公民的重要桥梁,影响政府决策和改革的重要因素。这种合作网络的治理模式概括了政府层面与非政府层面新时期相互依存的新关系,代表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中国的行政机构改革经历几次部门的裁减与恢复后,从1988年开始转到以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1998年更是启动了具有历史意义第七次行政机构改革,裁撤或转变直接经济管理部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将社会可以自我调节与管理的事务逐步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作为第三部门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既能把政府从直接管理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更好地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又能凭借优势起到政府与市场都无法代替的作用,体现出的就是这种治理的新模式。

3、职业教育行政的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实现职业化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注重政府职能的收缩,主张把直接管理的权力交由社会主体完成,政府行政机构着重提高公共政策制定水平,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程序,制定出适合现实需要并具有前瞻指导性的公共政策,以此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把“掌舵”和“划桨”分开,政府专心做好“掌舵者”,而非集“掌舵”和“划桨”于一身,把“划桨”的职能更多地交给第三部门等非公共行政部门。实现公共行政的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方面提升政府决策的质量,另一方面提高公共事物管理和政策执行的质量。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改变教育行政部门各类职业教育“一锅端”,事无巨细“一肩扛”的状况,利用自身的影响与威望促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利用自身对行业发展的专业把握与行业前景的预测能力指导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法律框架内更好更快地发展。在行业协会这座“桥梁”的作用下,实现企业与职业学校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直接对接,减少损耗,提高效能。

4、明确的绩效控制,提升职业教育绩效

新公共管理是非常重视绩效控制的管理,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推行绩效管理,用明确的绩效标准进行绩效评估。在传统的政府公共行政中,因为缺乏加强绩效管理的工具和手段,所以很难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绩效控制。行政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正好有助于利用其对行业专业知识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与行业需要的、绩效评估指标体制,建立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实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绩效控制。

参考文献:

[1]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2]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3]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政府再造—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

教育行业的发展分析 篇4

摘要

关键词

一、中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史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

第五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苏联为榜样。

第六个时期(1958年至1977年)。摒弃“模式”,“复归”1957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路。所谓复归“传统”,是指力图用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等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办法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

第七个时期(1978年以后)。博采各国之所长,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在经历了闭关锁国20年所带来的种种灾难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

二、中外教育行业的现状

(1)2006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教育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到2006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2973个(含其它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6%,“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小学招生数略有增加,校数和在校生数继续减少。2006年全国共有小学34.16万所,比上年减少2.46万所;招生1729.36万人,比上年增加57.61万人,增量主要在农村;在校生10711.53万人,比上年减少152.5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27%,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25%和99.29%,女童高于男童0.04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数1928.48万人,比上年减少90.99万人。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200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1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867所,比上年增加75所,成人高等学校444所,比上年减少37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20所,高职(专科)院校1147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67个,其中高等学校450个,科研机构317个。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4693所,比上年增加227所。招生747.82万人,比上年增加92.16万人;在校生1809.89万人,比上年增加209.85万人。2006年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动员和部署,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普遍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国家对中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预计为25亿元;中央财政“十一五”期间将安排40亿元,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8亿元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目前正共同实施县

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和高水平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计划,这两个计划由发改委安排资金;此外,中央还将对职业院校师资培训投入经费。

“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取得阶段性进展。作为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农村义务教育,今年先期在西部地区实行经费保障新机制,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为提高数以亿计的人口的素质迈出坚实步伐;中职连续两年扩招百万的目标基本实现,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将直接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将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整体上教育信息化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性差异,但相比前些年,东西部之间的差异开始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尤其是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扶持,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建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在资金投入方面,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投入资金相对充裕,2006年华北地区教育信息化投入规模占到全国总规模的20.8%,华东占到17.6%,西南、西北分别占12.2%和9.6%。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较快。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31685所,比上年增加153所;招生1619.03万人,比上年增加85.64万人;在校学生4341.86万人,比上年增加310.91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9.8%,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其中:国普通高中16153所,比上年增加61所;招生871.21万人,比上年减少6.52万人,下降0.74%;在校生2514.50万人,比上年增加105.41万人,增长4.38%;毕业生727.07万人,比上年增加65.50万人,增长9.9%。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38.72万人,比上年增加8.77万人,生师比18.13:1,比上年的18.54:1有所降低,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6.46%,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校数的比例为77.43%;体育器材配备达标校数的比例为77.64%;音乐器材配备达标校数的比例为71.39%;美术器材配备达标校数的比例为71.83%;理科实验仪器达标校数的比例为81.96%;建立校园网的学校占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比例为63.86%。各项办学条件均比上年有所改善。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200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1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867所,比上年增加75所,成人高等学校444所,比上年减少37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20所,高职(专科)院校1147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67个,其中高等学校450个,科研机构317个。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

民办教育持续发展。200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9.32万所(不含民办培训机构2.35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313.02万人。

(2)

三、教育行业的发展前景

1、外国教育行业发展的优势

(1)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的优点体现在他们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远强于中国同龄学生。他们的教育趋向于教育学生的思维开放性,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死教育。他们学校会给学生安排很多的社会实践,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权等等。

(2)与就业结合紧密:从高中开始,就有于就业结合很紧密的学科划分,比如法律,商务,建筑,心理等等100多个学科,孩子可以从小接触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即便不喜欢或者发现不适合,也可以很方便的转科,而不会因为年纪大了而出现什么顾虑。

(3)与社会结合紧密:无论大学还是中学都很重视社会实践,鼓励甚至要求学生走向社会,即便是课内的内容也不是照着一本老课本学,而总会结合行业的最新案例,发展趋势等等,甚至连会计这样变化不大的行业课本都经常更新,就更不必说电子技术等等了。

(4)重视团队合作:高中和大学都会安排分小组合作就某一课题进行研究,然后当众演讲展示研究成果,这个过程则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另外小组成员是老师随机选择,有意避免将朋友安排在一起,这样要求你总是和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同学合作。

(5)鼓励创新思维:除了数学等科目,大多数学科是不会有什么标准答案的,甚至包括考试在内,只要你给出合理的解释,取得某个答案的合理理由,即便答案不正确或不完善,一样可以拿高分。

(6)责任意识教育:通过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的各种课外小组(不是中国的兴趣小组,除了传统体育艺术团队外还有环保,慈善,商务等等,一个大学通常有数百个这样的学生组织)鼓励和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

职业教育行业分析 篇5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源途径及趋势

1.生源的来源。

由于生源紧缺和生源的总体质量较前几年有着较大的差别,众多高等职业院校审时度势地采取了多途径招生,招生途径主要有中职注册入学、中高职衔接、对口单招、高职本科衔接、提前自主招生、高招录取等几种。甚至有的高职院校与潜在的生源学校进行深入合作,以保证招生数量在一定规模之上。

2.生源的趋势。

各高等职业院校吸引生源的竞争力有着明显的差距,且高等职业院校的地理区位优势也各不相同,导致了职业院校间的“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处于优势的高职院校虽然也实施多元化的招生方式,但多具有挑选相对高质量学生、生源质量与数量兼顾的能力;而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多是本着能招就招的策略,把招生数量置于生源质量的前列。从—的四年招生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单招作为重要的招生途径,甚至招生数量比高考统招的数量还要多,形成了高考统招比例下降、单招比例上升和其他生源并存的生源局面。

二多途径生源质量分析

1.思想道德素质差异化严重,有较大上升空间。

学习好与不好不能与思想道德素质高低产生正比例关系,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学习不好的学生其思想道德素质往往不高。从整体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价值取向偏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功利性处处可见;二是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很差;三是思想道德认知与践行脱节,自我控制能力弱,道德践行能力非常差;四是参与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热情不高,对重要问题的认知有偏差。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保证办学质量在一定水平上的首要问题。

2.身体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

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局面的产生基于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父母越来越忙,孩子的身体锻炼多依赖于学校的体育课;二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手机吸引了孩子更多的目光,运动带来的欢乐变得微乎其微;三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孩子在城市里的生活空间变得狭小;四是学业上的竞争也来越激烈,除了上课,学生还有数不清的作业、辅导班等占用了学生有限的自由活动时间。身体是本钱、身体是一切,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进一步关注,不要停留在仅仅考虑营养问题,而是要把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放到首位。

3.学习基础整体下滑,且参差不齐。

我国一直没有停下教育改革的步伐,但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少,这里的“优秀”代表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学习能力强,教师一教就会;二是虽然学习能力不强,但学习刻苦,通过努力能够学有所成。就现有在校生整体来看,对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均感兴趣的学生占班级人数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仅对技能学习感兴趣的学生约占班级人数的二分之一,其余学生纯属“混日子型”的.学生。这种参差不齐的学习基础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既要保证高职教育的本色、还要适度地“量体裁衣”。

4.仍有成才意识,但学习动力不足。

任何类型的学生均有成才的意识,但他们仅对成才的结果感兴趣,至于成才的过程没有过多的关注。从现有的学情来看,学习动力不足成为他们成才的最大绊脚石,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家庭富裕,又是独生子或独生女,没有未来的经济压力;二是当前的社会生活异常丰富,与吸引眼球的内容相比,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三是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无论家庭是贫穷还是富裕,独生子女没吃过苦变得非常普遍,使他们没有认识到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四是从众心理使他们安于享受,没有奋斗的动力和勇气。高职院校如何激发他们的成才意识,让他们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变得极其重要。

三多途径生源质量对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

1.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呈下降趋势。

从现有的招生途径、招生分数线以及学生的素质来看,某些高等职业院校维持现有办学水平变得有些困难,虽然可以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加以弥补,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个问题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已经尝试着出台应对措施,用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

2.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变得十分迫切。

可以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但教育的效果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表明改革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考虑学情,若班级式教学,默认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所有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处于一个水平,而事实上是人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可能一样。如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改革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质的突破,成为高职院校和相关教师思考的问题。

3.“一刀切”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性严重不足。

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多是分专业、按年级制定,这与生源的多元化不适应,因为与多元化生源相对应的学情也是多元化的。从事实来看,人才培养方案仅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情,“一刀切”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造成了一小部分学生基于各种因素艰难毕业、艰难就业。

4.如何分班成为学生管理者和教育者重要问题。

分班本是一个小问题,传统的方法是按专业随机产生,但多元化的生源产生了教学难的问题,若把学情类似的学生放到一个班则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所以如何分班成为学生管理者和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比较好的方法是有两种,一是按生源途径分班;二是先入学测试基础后再分班。总之,虽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不容乐观,但仍可以采取有力的教育措施,将各种途径的生源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行业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篇6

第一,如果你不急于找一份工作,那么就要把希望进入的行业摸透。通过互联网检索,查阅书报资料,对一个行业有种框架性的认识。通过网络或现实的人际关系,找到专业人士打听打听。最后是参加一些相应的培训或实习,掌握基本技能和第一手资料。

第二,假如你急于找到一份工作,那么首先就不要问自己爱什么,而要问自己能干什么。早先你没有干自己所爱的事情,现在你只能爱自己不得不干的事情了。我见过两个原籍北京的学生,他们同样毕业于北京的某理工科大学,学的都是工程类专业。

第一个人在大学期间酷爱街舞,就去业余学习,在街头练着耍帅,结果一发不可收,毕业后就成了那个街舞培训和演出机构的老师和市场拓展人员,他找到了自己的职业,一个相当摩登,在大学里不可能有对口专业教育的新兴职业。

第二个人在大学期间痛恨自己的专业,毕业后四年没有找到任何工作。无奈参加了一个近一年的电脑培训班,结业后好歹找到了一个月薪一千多块的软件测试的工作。还好,毕业五年之后,他终于拿到了一份月薪三千的聘书。这时他自己又想从事摄影,因为父母给他买了一台新的数码相机。我对他讲,摄影作为爱好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一种职业,需要更复杂的条件。事实上,他几乎没有拍过像样的东西,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训练。他到底该不该以摄影为生?这个问题应该在他拍过上万张照片之后回来再问———那时候,他自己也许就已经获得了答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篇7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是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应用型”教育。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一大批职业大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生, 这类职业大学主要是以面向地方经济, 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上世纪90年代高职教育取得了规模型的发展。近年来, 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据统计, 2011年, 高职学校数量占普通高等学校比例达60% ; 2012年, 高职招生人数也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比例的48% 。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在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 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后显得更成熟, 国外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典型的办学模式。

( 1) 德国“双元制”模式。“双元制”的这种办学模式, 它是国家正规立法,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既可以在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实践培训, 又可以在学校学习理论文化知识, 它主要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 以企业为主,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 2)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TAFE ( 全称Technical and FurtherEducation) , 这种办学模式的经营管理直接来自于其国家政府机构, 由其提供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该模式下的学制一般为2至3年的在职学习, 其中大部分学校都是为学生颁发专科文凭, 只有一少部分学校的文凭可能会低于专科。

( 3) 美国社区学院模式。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比较短, 一般为1至2年, 学费收取也比较低, 并且学生可以在家里食宿。社区学院的学生入学也没有特别严格的区分要求, 不分年龄, 种族和民族出身都可以参与学习。

三、我国高职教育现状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由最早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虽然取得了规模性的进展, 但其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与提高的问题。

1. 高职学校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比较少。当今, 绝大多数的高职学校因为对自己学校的定位不够清晰和准确, 导致其办学特色不鲜明, 比较常见错误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 一是一味追求学校能上升至本科级别学校; 二是过度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 没有很好的与企业实践结合; 三是没有区分对待职业性教育与学术型教育的知识体系, 在办学方针上理解出现偏差。

2. 高职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的提高都伴随着大量资金的投入, 虽然近些年来, 国家在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上也加大了比重, 但由于其底子薄弱, 国家的投入仍如杯水车薪。资金的短缺, 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设施都难以跟上, 出现缺教师、缺设备、缺教室,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其发展。

3. 高职学校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校企合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因为有些高职学校的前身是中职学校或者是由中职学校合并而来, 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 这些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因此与社会的需求脱轨, 使高职毕业生的质量大大下降, 同时也减少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会。

4. 高职学校受社会歧视严重。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二流教育”, 社会的歧视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事实上, 职业教育也是很多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无奈选择。

5. 高职学校缺乏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当前的职业院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普通院校教师没有太大差别, 科研成果依然是教师职称评定的硬指标。相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 因职业院校条件有限, 教师在做科研过程中的难度和所限程度会更高一些。因此, 科研成果就成了高职学校老师评职称的瓶颈。

四、高职教育发展努力的方向

( 一) 政府方面。第一、政府要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进行立法, 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一条规范健康之路。通过立法, 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学制、学校软性和硬性设施、经费拨款等问题, 确保高职教育能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第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强,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彻底抛弃原有的歧视性政策,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

( 二) 社会各界。第一、新闻界。开设职业教育宣传专栏或进行专门报道, 引导人们对高职教育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第二、企事业单位应多与高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方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第三、学校方面。高职院校一定要确立自己的发展规划, 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 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 使其培养出去的学生能够与社会的需求真正接轨。

五、结论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外办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需要从各个方面来完善和改变现存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 每一个人都要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

[2]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6) .

[3]姚奇富.高等职业教育办模式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第1版.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分析 篇8

关键词:十八大 职业教育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2014年,中国已经进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也是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第五年,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关键之年。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把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也为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3月22日,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近7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

一、与时俱进,办出中国特色

就目前看,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体系框架。

“现代职业教育”跳出传统职业教育的视角,以构建国家社会整体教育体系为要点,它的总体要求:一是人民满意。二是中国特色。三是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符合时代特点、顺应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求的教育,走符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面向世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可以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进行对话、对接[1]。

二、奋斗不懈,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2]。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问题紧密联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为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3]

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 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 人力资源是最具优势的资源。从1978年到2011年的30多年,我国职业教育累计为国家输送了2亿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4]。

(二)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进步,但贫富差距也越拉越大,出现了一些社会经济不公平的现象。虽然职业教育不会创造就业机会,但是它可以使人们掌握改善就业所需的技能。由于职业教育关乎到基层民众的就业问题,对促进社会和谐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三)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近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在整体上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的同时, 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可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社会各行业之间等群体和谐相处。

三、形势严峻,发展遇困难

虽然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其应该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重重困境。

(一)职业教育招生的大滑坡[5]

近年来,由于受到“普高热”和高校扩招的影响,以及全国总体应届学生数量的减少,职业技术院校面临着生源危机。大家更青睐于子女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成绩差的、“没有办法”的才去读职中或者高职高专。人们对职业教育甚至有“二流教育”、“次等生的教育”的扭曲认识,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的边缘。这些原因造成了职业技术院校招生困难。

(二)职业教育投入的小比例

职业教育的困难还在于投入过低。我国教育总资源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分配方面,职业教育仍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很多职业学校的设施老化,缺乏足够的实验室和其他相应的设备,结果是学生难以得到实质的职业培训,毕业生质量长时间徘徊在低水平上。

(三)职业教育质量的低水平

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对职业教育漠不关心,对职业院校认可度不高,更别说关心教育质量问题了。另外,職业院校也出现了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基础理论课的教师偏多,专业课的教师不足,双师型的教师严重缺乏。

(四)职业教育政策的不配套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只有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建立,而普通教育则可以持续升学一直到博士,就给公众一种印象:职业教育劣、普通教育优,职业教育低、普通教育高。

四、任道重远 ,迎接新挑战一

(一)加快做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5]

顶层设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它是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从全局角度出发, 对涉及职业教育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的统筹规划和制度设计。

(二)现代职业教宵应与产业互动发展[6]

产教互动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是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力量,调动全社会共办职业教育。二是要以增进技术技能积累为重点,建设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要求的课程体系。

(三)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职业院校为什么发展出现困难?家长为什么不愿意让孩子到职业学校学习?公众为什么不能够理解和认可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我们需要改变人们以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成才,获得生活所需的本领,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失败者的教育。让公众看到高等职业教育在改善自己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继平.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发展[J].现代职业教育.2013(7):16-18.

[2] 陈志芳.职业教育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作用[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0:1-7.

[3] 曹晔.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贡献[J].职业技术教育,2013(15):4-8.

[4] 冯慧莲.职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攀登,2008,27(3):112-114.

[5] 陈长书.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困境与思考[J].现在经济信息,2013(14):401-404.

上一篇:文艺表演集体舞解说词下一篇:《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详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