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2024-09-08

职业教育现状分析(精选12篇)

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篇1

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发表至今,顶岗实习在高、中等职业教育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之一,对校企合作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顶岗实习的研究和实施方兴未艾的今天,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或专业能力?为了学生在实习企业就业?有些学校在顶岗实习发生问题后,就马上中止实习,甚至要停止全部顶岗实习,这种做法为什么不对?一些媒体对顶岗实习出现的问题一味地批评,怎样才能正确引导?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的关系怎样?这些问题的正确解释,对顶岗实习的正确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本人从事职业教育多年,曾经多次参与中专时期的毕业实习(生产实习)组织指导,负责本系的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组织过4个专业7届顶岗实习。本文试图从职业教育和顶岗实习的实践出发,以自身的认识回答上述问题。

1 顶岗实习面临的困境

顶岗实习是校企双方最主要的利益契合点,没有顶岗实习,就几乎没有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就失去了重要的立足点。中国企业既没有自行或通过行会举办职业教育的习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除外),政府也没有创造出足以引导或强制企业进行职业教育的环境,社会更没有形成这样的舆论氛围。职业学校暂时也无法培养出企业不可或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或者像研究型大学那样拿出企业垂涎欲滴的科技成果从而吸引企业合作。企业的第一要务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创造利润需要人,企业季节性用工或“民工荒”便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了机会,顶岗实习终于得以成为现实。接着就可能有课程合作开发、教师企业实践、企业兼职教师、校外实训基地,甚至奖学金奖教金、教学实训设备、就业基地、订单培养、出国培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应付检查评估)或者“投亲靠友”(依赖各种关系)了。不是说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除了这一条路可走就没有其他办法了,但笔者的实践告诉自己,这是最平坦的路。正因为如此,个别学校的不良管理者才会将学生当作廉价的打工者,与不法奸商合谋,利用顶岗实习赚取不义之财,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的声誉,给顶岗实习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从长远来看,只有法制健全、政府主导、媒体和企业积极配合的校企合作环境得以形成,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形成了良好的企业和社会支持职业教育的氛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足够的利益,学校培养一线操作型人才的软件硬件资源充分,质量得到提高,培养出企业趋之若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不必依赖于顶岗实习而实现,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凸显。只有顶岗实习去掉了那些不该承担的责任,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顶岗实习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社会上的“议论纷纷”才会消失。

2 顶岗实习的重点

在现阶段,既然企业接受顶岗实习是为了弥补人力资源的阶段性不足,就不可能降低劳动生产率,拿出人力物力去培养不能保证实习后留下就业的学生的生产技能。企业一般也不会同意采取轮岗实习的形式使学生熟悉更多的岗位,掌握更多的技能,否则会增加企业培训费用,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笔者和同事关于轮岗的提议在强大的企业管理人员那里从未成功过,除非甲岗位缺人而乙岗位富余进行的调岗。利用企业资源,将顶岗实习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途径的想法过于天真,不切实际。技能培养的重心应当在学校,在充分的实践教学条件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和生产实训训练培养。对于入职岗位为主要岗位,有一项工作任务在诸多工作任务中占绝对优势的行业,不需要轮岗,顶岗实习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作用还是很大的。笔者熟悉的甘肃种子产业,种子生产技术员岗位几乎是新人入职的唯一岗位,种子田间生产工作任务在企业营运过程和生产过程中占据绝对优势,学生顶岗实习几乎全部在这一岗位,对培养专业能力的作用的确很大。

将顶岗实习就地转化为就业并不现实,对小型企业,较大数量的实习学生就地转化为就业会影响企业管理,一些企业还有避免成批招聘同一来源人员的企业文化。况且学生选择在实习企业就业的比例一般不大,多数学生想去别的企业试试,积累工作经历。大规模就地转化就业以及订单培养,通常只会出现在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大型企业、技能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淘汰率极高的营销企业。笔者对订单培养的几次尝试都以小企业为主,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的甘肃制种企业全部以失败告终。顶岗实习对就业的促进主要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校评估就业市场,方便企业考察选择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与笔者所在系合作的某著名跨国集团旗下的两家合资制种企业,每年接受的顶岗实习学生多达百人,最终实现就业的学生没有超过20人。该企业只在实习生中招录,在实习过程中考察,而且非常注意员工来源的多样化。

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中,顶岗实习是学生感受社会,认识企业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带薪实习,承担生产任务,迫使企业将学生按照员工管理,学生主动融入企业或者不得不融入企业,参与企业的工作过程。在我国,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的“子女”角色和学校教育中的“学生”角色普遍重视“养”,重视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教育而人格塑造不足,对社会能力的培养缺乏经验和切实可行、实实在在落实的举措。顶岗实习中学生的“员工”角色是走向社会的一个比较可行的过渡环节。

3 顶岗实习的目的

受制于社会环境,顶岗实习纵有千般不是,距离完善有千里之遥,须知只有完成了的顶岗实习才有可能实现顶岗实习的目的。

顶岗实习脱胎于理论与实践双系统并行的我国传统职教课程体系的生产实习,只是其目的不再限于传统职业教育学中获取感性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培养正确劳动态度的目的,而是在企业工作情境中,结合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但是,顶岗实习仍然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要按照实践教学环节去管理。从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出发,顶岗实习应当覆盖培养目标规定的就业岗位尽可能多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最好是全部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顶岗实习是一门特殊的专业实训课,必须进行课程开发,使其具备课程教学的全部要素———诸如课程标准、教材、实习指导书、自主学习资源与平台等教学资源;合格的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具备合格的生活条件和实习教学条件的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要按照课程管理和评价,并且建立顶岗实习特有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要善始善终地完成顶岗实习,有几点要求要努力做到:(1)顶岗实习在企业或其他社会单位中带薪进行,否则会降低企业对实习的管理指导责任。学校内部的任何实习和所有企业不带薪实习都不是顶岗实习,会严重弱化实习效果。要将合理的薪酬和福利、保险看作实现顶岗实习目的的必要教学条件,而不仅仅是学生的一项权益。(2)顶岗实习设置为必修课,按照课程实施教学。实习岗位由学校按专业选择,没有顶岗实习成绩不能毕业。因为特殊原因造成的学生自主实习也要有严密的计划,指导和管理措施到位。要逐步建设完善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提供适当的生活服务和实习岗位。笔者反对不负责任的学生与企业对实习岗位的“双向选择”。(3)学校与企业配合参与顶岗实习的管理,指派指导教师全员全过程管理,对擅自脱岗的学生要按旷课处理。校方指导教师有监督企业保护学生权益,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责任,但应当支持学生作为企业职工争取权益的正当行为,避免过度保护影响学生的亲身体验。企业要配合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将学生纳入劳动班组,明确企业指导教师指导管理的责任和对象,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4)学校为顶岗实习提供合理的资金和其他保障措施,学校指导教师指导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费用由学校承担。不能因为任何原因使得学校和校方指导教师在维护实习学生权益,保障学习任务完成两个方面受到企业掣肘。笔者认为签订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实习协议主要出自严防强迫劳动的出发点。校企勾结侵犯学生权益,非法牟利是司法管理的范畴,不是区区一纸协议就能避免的。

从笔者组织指导顶岗实习的实践看,顶岗实习在企业情境中进行,本身具有独特的内在规律,学生心理活动也有规律可循,值得深入研究。迄今为止,笔者本人看到的顶岗实习研究论文基本上是一线职教工作者写作,偏重实务,缺乏有理论深度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希望有造诣的职教专家进行顶岗实习的系统研究,解疑答惑,指导我们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8-120.

[2]郑金洲,陶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3-161.

[3]华北石油技工学校.承包劳动岗位是校外实习的好形式[J].中国劳动,1985(8):8.

[4]杨干忠,范剑平.“代职定岗”实习的体会[J].中国电力教育,1988(Z1):49.

[5]杨慧彬.改革教学方法,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J].成人教育,1988(11):27-28.

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篇2

体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体育教育一直未能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本文总结了目前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如何适应职业教育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体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教学,不单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更要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就业岗位对学生日后就业提出的身体方面的要求。然而,在现实的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中,却不能根据这一教育宗旨很好的落实,存在较多问题。

1、场地器材及教师数量不足

虽然职业教育在国家的政策下空前发展,办学规模和水平持续上升,教学硬件较以往大幅度完善,但由于各职业院校仍处于发展阶段,教育经费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政府拨款数额达不到需求量,需要

靠自己筹备资金的方式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各职业院校对专业方面的投资远远大于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出现体育投入较为滞后的现状。各职业院校体育场地不够,器材数量不足,种类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2、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领导的观念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某一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效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很多人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口头上,现实操作中还是抓专业,抓技能,体育教育从未收到与它重要性相匹配的重视程度,总觉得学院的升格和评估、获取更大的发展和生存空间似乎与体育教学关系不大,孰不知,体育教学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发展。

3、体育教学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目前,各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还为形成一套良好的、适应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的模式,更多的在套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认识还不够,也就谈不上针对性的职业教育特色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教师缺乏对所教学生的专业及专业特点的认识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行业的需求,职业院校的专业数量、专业细分化较以往有较大的改变和增加,要求专业教师既有教学技能又要掌握生产技能。但于体育教师来说,对各个专业的了解是非常肤浅的,更谈不上对学生日后结业岗位的深入了解。

(2)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目标并非独立存在,它应与专业课程一样,与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应具有明确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职业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照搬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缺乏职业院校的特色,更缺乏针对不同专业所区别的教学目标,职业特点不明显。

(3)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差

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前、或入校后按照所选专业的不同确定一定的学习模式,他们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体育基础要求有明显的不同。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同专业对其身体素质提出了一定的特殊要求。但体育课在多数院校,都是归在公共基础部,也作为公共基础课来进行。极大的疏忽了体育课教学内容同样应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提出的改革建议

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与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以助推人才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满足学生日后就业对身体的需求,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职业素质地培养。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目标明确的体育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以符合准职业人的要求。

1、重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和管理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物质保证,没有场地、器材,体育教学如同空谈。近些年,职业院校的占地虽然一直在扩大,但由于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唉,各校的场地、器材仍不能很好的满足正常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因此,各职业院校应尽快加速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并可以结合周边的优势资源,共同利用。例如,在有多所院校的城市,若相距不愿,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此外,还可以利用市里的优势体育设施资源,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及赛事。

2、明确树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理念,体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自身特色

高职院校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除了要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外,还应将体育教学与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工作结合起来,加强体育教学职业特色的认识。不但要通过体育教学完成在校期间学生身体形成、技能培养、知识传授等方面的任务,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志向、习惯、能力,为其终身体育及职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和职业所需身体素质安排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把学生将来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放在一首位。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及保健方法,还要通过体育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胜任其本职工作。

(1)开设基础体育课、专项体育课与保健体育课

职业院校要想更好的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应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等因素多元化选择。可以打破既定排班,重新组合上课,并把学校的运动队训练纳入到体育课程之中,即实行“专项体育课”。这对学生日后“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还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在入校初期,可以安排基础的素质训练,普及常见球类运动;中期结合学生专业、爱好安排丰富的选修课,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后期重点突出职业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运动,为更好的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调整体育教学内容,适应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

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应把职业对身体的需要如入教学之中,克服职业给身体素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更多的考虑到此因素,根据各专业的职业需要,做到针对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提升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助力,并为以后的“职工体育”甚至“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

教育游戏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教育游戏理论基础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时代,网络游戏作为新技术和新文化发展的代表,已经成为青少年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并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认知方式。数字游戏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为在线媒体的发行铺平了道路,而且也为“虚拟现实”走向大众化提供了条件。近年来,一些学者、教育者和专业人士已经开始关注并研究网络游戏的教育价值,并试图把网络游戏中的有利因素应用到教育中去,教育游戏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教育游戏是一种带有教育目的的游戏,它是知识与娱乐的融合,不仅能够让教育游戏的玩家愉快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促进深度学习,有效的获取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其他学习能力。因此,一个成功的教育游戏离不开教育性、娱乐性、竞争性、挑战性、交互性、公平性、幻想性以及安全性。

1 国内外教育游戏的发展现状

国外教育游戏的起步较早,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教育游戏一词开始到现在,教育游戏的开发运营与市场化都相当成熟。教育游戏的质量较高,覆盖的知识范围也很广。另外,国外的教育游戏运作流程比较正规,相当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国内对教育游戏的研究总体上是起步水平,对小学学科教育游戏的研究已经有了实践探索,而对中学的或中学以上学科教育游戏还仅限于理论研究。就我国大范围而言,人们对教育游戏认识模糊;教育游戏的应用也很少,已有的应用也仅仅限于小学阶段的某些科目上;同时由于教育游戏开发运营系统还不成熟,教育游戏的开发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我国教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教育游戏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对教育游戏的认识比较晚,教育游戏的开发设计运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在教育游戏的开发运营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产品对象单一。目前我国开发的教育游戏基本上是针对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儿童的,面对低龄段用户群体的教育游戏较多,而面向中学甚至更高阶段学习者的教育游戏很少。

(2)推广困难。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就是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升学压力下教育游戏在实际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阻力。另外,家长往往持怀疑的态度而不会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3)使用困难。由于教育游戏本身包含很多干扰因素,所以利用教育游戏教学容易偏离学习目标。如何让学习者顺利使用教育游戏获取知识技能,而不被其他的信息干扰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效果评价困难。教育游戏最大的特点是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所以传统的评价方法照搬到教育游戏中是行不通的。对教育游戏的效果评价应该有多元的、创新的标准。

2.2 教育游戏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教育游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1)加大投入,增加技术支持,扩大教育游戏的客户对象。目前我国的教育游戏较多的是面对低龄段用户群体,要把教育游戏引入中学甚至高阶段学习,就必须加大投入,增加技术支持,降低教育游戏开发的成本及难度。

(2)让教育游戏的内容和规则通过教育当局的检查和认可,为教育游戏的推广提供依据。当教育游戏的内容得到认可时,就会减少教师和家长的担忧,得到他们积极的支持和配合,从而降低教育游戏的推广难度。

(3)教育工作者与游戏开发者紧密联系,共同开发教育游戏。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实际教育经验,而游戏开发者懂得如何找出能吸引玩家的关键点。因此,两者的合作能够更好的找到“娱”“教”的平衡点,进而促进教育游戏的使用。

(4)对教育游戏的对象和教育游戏中的学习类型应做出详细的评估。教育游戏在设计开发前需要对未来的游戏使用者有明确的定位,并且在游戏设计和开发前要对未来的游戏使用者的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评估。

3 结语

贵州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的归因分析 篇4

目前的职业教育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流教育”。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部署, 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国家对学生的资助力度也很大, 但传统观念的改变仍较为困难, 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不甚了解,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笔者认为, 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需要过硬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加快改革步伐, 提高就业和改善民生, 加快脱贫致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 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结构调整、抓就业。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把职业教育上升到战略层面, 近5 年投资30 亿元建设清镇职教新城, 建成3 所公办高职院校, 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例52︰48, 中高职教育实现基本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成初步构建。可以预见的是, 职业教育大发展必将有力助推贵州后发赶超战略的实现。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贵州职业教育体制不健全, 毕业生就业优势不够明显, 中职—高职—本科教育升学“立交桥”不贯通;督导机制不健全;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市场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与市场、产业发展存在部分脱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转不畅, 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同质化办学, 职能交叉等, 基层学校无所适从, 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贵州省职业院校已经显现出如下弊病:不能适应当前贵州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行业或部门的调整和裁撤, 一批职业院校面临生存危机;条块分割、自成体系、重复建设, “小而全”, 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使用;行业性特殊工种职业院校比重过大, 数量过多, 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学校发展潜力受到很大制约;职业院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内部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学校办学主体性不强, 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未得到真正落实, 缺乏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对技术人才市场供求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在办学体制上, 由政府主导办学的职业教育格局仍未改观, 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主导、职业院校提供服务的办学体制尚未形成, 职业教育得不到有效发展。因此, 如何彻底打破条块分割的办学和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并机动灵活运作是贵州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财政投入不足

与普通教育相比, 职业教育不仅传授专业知识, 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需要配备必需的实训设备, 因此培养学生的成本会更高、投入更大。近年来, 党中央和国务院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但仍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截至2014年底, 仍然有十二个省份未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 九个省份未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县级政府无法落实, 分属省、市、县管理的职业院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 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贵州由于历史欠账较多, 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能力有限, 许多学校仅能维持正常运转, 无力改善办学条件, 由于资金紧张, 一些职业院校校园校舍和实训场地狭小, 教学设施设备不足, 严重制约贵州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受贵州经济落后影响, 政府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加之学校自身创造收益的能力有限, 没有足够的资金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 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更新教学设施设备, 实训实验教学设施设备老化、陈旧。以黔南州为例, 2014 年, 黔南州财政收入151.11 亿元, 地方财政支出264.62 亿元, 大部分需要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当年, 黔南州财政教育投入53.10亿元, 职业教育投入只有4.09 亿元, 仅占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7.7%,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职业院校助学标准虽然提高到每生每年2 000元, 但与每生每年在校期间的实际花费近4 000 元相比, 仍然有很大差距, 而差额的支出给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带来很大压力。

四、专业设置不合理

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专业教学环境开发与专业教学场所建设严重滞后, 专业教学始终难以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面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 职业院校始终难以找到匹配的校企合作机制支持这一新型教学组织模式。由此可见, 没有充足的专业能力支持, 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无从谈起。目前, 贵州很多职业院校办学缺少职业性, 体现在社会上什么热门就办什么, 缺少专业底蕴与内涵积淀, 特别是国家制造业基础性的人才供给, 例如铸造、热处理相关专业因为就业环境差、待遇低, 很多学校不得不改名招生或干脆停招。开设的专业以第二产业为主, 涉及第三产业的领域不够广, 学习时间比较短, 对第一产业的作用只能是间接影响, 且专业适应面窄, 行业间专业重复设置多, 无法形成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市场竞争力不强。贵州多数职业院校都开设卫生、幼教、汽修等传统专业, 而适应新型工业、体现当地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等需求的专业少, 办学效益低下, 社会适应性差, 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师资力量薄弱

贵州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普遍存在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 多地区职业院校生师比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20︰1 的标准, 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双师型教师紧缺。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 缺乏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 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是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却因为比例偏小且质量尚待提高, 制约贵州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提升。究其原因, 首先是受目前人事制度限制, 职业院校引进优秀专业教师困难重重。其次是职业院校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 社会地位不高, 不能吸引优秀专业人才来校任教。很多高校优秀毕业生和企业的技术人才不愿到职业院校任教, 一些新兴紧缺专业很难引进所需人才, 高水平教师引不进、留不住, 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第三是在现有的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 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 专业水平不足。有的是通过短期培训后从文化课教师转岗而来, 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不足;有的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 实践经验缺乏, 不能与专业课教学的需要相适应, 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甚至未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 课堂教学能力不强, 教学质量不高, 遑论生产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

六、政产教融合不够

现代学徒制是有效协同政、产、教三方力量的利器。在制度层面, 贵州现代学徒制尚处在试点阶段,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企业和学徒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企业层面, 企业要为学徒安排实习岗位、提供培训, 并支付相应薪酬, 增加了直接成本, 而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学徒, 学成后的流动性很大, 增加了间接成本。出于这些顾虑, 企业出工不出力, 选派的指导教师往往不是骨干员工, 且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缺乏有效沟通, 学生所受教育缺乏协调性和系统性。学校方面, 贵州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制约了现代学徒制在贵州的有效实施。比如,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缺乏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 缺乏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 职业院校对现代学徒制条件下的学生和教师管理、课程设置、考核评价、资源统筹等方面缺乏经验和系统研究, 实施效果不佳。同时, 如何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师傅传授技艺的积极性, 能让师傅把自己的看家绝活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徒, 让师傅愿教、敢教、会教, 打消其“教会一个徒弟砸了自己饭碗”的顾虑, 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 脱离市场实际和企业需求, 职业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职业院校而言, 要着重解决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相关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要贴近市场, 以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对于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来说, 政府要尽快研究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明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和支持政策, 落实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对相关激励政策从法律层面予以确认, 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七、就业服务不到位

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及时向社会输送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教育培训和就业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 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开发培训是为了推进其更好地就业, 良好的就业服务是激发人们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热情的催化剂。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 目前贵州职业教育的就业服务很不到位, 教育和就业相脱节, 已经由一种就业服务关系沦为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不少职业院校非但没有成为人才输送基地, 反而成为攫取钱财的中介) , 或者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职业培训和鉴定上面, 对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职业组织管理机构, 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不畅, 学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执行不力, 部分学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 加之贵州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 一般从事生产一线工作, 学生就业仍在低水平徘徊, 如果晋升渠道不畅则前途渺茫。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发展, 也制约着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贵州大多数职业院校将大部分人力、财力和物力都投在招生环节, 每年的10月份之前处于招生状态, 春季分流入学, 秋季入学已成为常态, 其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就业跟踪服务难以保证在就业服务方面投入不足造成其就业服务不到位, 就业质量较低。

八、普职沟通不畅

目前贵州职业院校毕业生整体技术技能水平和社会要求差距较大, 要想成为技术过硬的高级蓝领, 再教育至关重要。由于目前高校招生普遍向普高生倾斜, 中高职学生升学受限, 多数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进一步提升学历和技术水平, 职业教育成了“断头教育”。贵州职业教育在此方面尚有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首先, 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完全脱节, 职业教育基本未进入义务教育的视野;第二, 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及就业后教育基本脱节, 职业教育和社会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仍有差距, 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合作、产教融合不到位;第三, 职后教育培训也属职业教育范畴, 但是目前这方面的关系未能理顺, 职业院校的职后教育职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综上, 贵州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 综合实力不佳, 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 整体办学模式跟不上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能适应贵州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速。例如, 政府行动力迟缓、制度和法律不健全、社会参与度不够、校企合作不深入、教学资源不足、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投入时间不足和就业服务不到位等, 致使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职业院校生源参差不齐, 流失率居高不下, 这些都给贵州职业教育办学发展和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亟需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3-2020年) [EB/OL].[2013-09-10].http://www.gzsjyt.gov.cn/Item/29718.aspx.

[2]桂杰.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N].中国青年报, 2014-08-07.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篇5

摘要:当今社会问题比较多,其中教育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从学校,地区投入,师资资源分配,教育制度等进行分析。另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教育现状 师资资源 教育制度 解决方法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人满越来越意识到旧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教育是使人们了解知识,了解社会,成为人才的过程。

然而,一些地区的学校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对学校进行严格控制,对学校进行排名,而排名依据就是学生的排名或升学率,而学校排名也与评优挂钩。学校为了提高名次就对老师严格控制,其依据则是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排名和升学率。而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分”,其他的全部抛诸脑后。而这就导致了学生可也负担大、厌学、教师职业倦怠或急功近利而不能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成了一门产业却已成事实,教育的收费问题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赞助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第二:只有奴才教育,没有人才教育。很简单,人才是有人格、思想和思维的,而奴才却简单的多,只教你如何来服从,却不准你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这就是王小波所说的要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猪的理由。

第三:只有应试教育,没有素质教育。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是戕害最大的一种教育,一种失败的教育,从德国、日本的再度崛起,要从根本上反思我们的教育。

第四:只有专业教育,没有通才教育。学文科不知道理科,学理科不知道文科,现在学校里,只有学理科失败的才学文,导致了整个国家人文水准的不可逆转的滑坡,整个民族道德水准的堕落。一个本科大学生出来,连最起码的历史知识都不懂,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第六:只有精英教育,没有平民教育。本科、硕士、博士连读,屡见不鲜,很怀疑他们的专业水准,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学术剽窃、职称官本位的今天,这些精英能负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业吗?大学办得像衙门,经费年年倾斜,而乡村中的草根教育却无人问津,投资不足。

第七:只有思想教育,没有伦理教育。教育不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只是为了政治的需要,反而中国传统中的伦理道德,一个人如何来承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如何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却成为文化断层,如何来处理与国家、民族、家庭、父子、夫妻、朋友却没有定位,造成人心的迷失,造成道德的沙漠。

第八、只有短视教育,没有战略教育。表现为教育被异化。“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事实上只有教条的、模式的、僵化的、断章取义、不合实际与生活脱节的一成不变的教育。

第九:只有阶级教育,没有和谐教育。这和教育的主导思想有关系,五四以来形成的西化教育,孔子成为过街老鼠,直到现在,整个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没有一个认真的、全盘的反思,对中国的沉沦、体制文化、国民性没有彻底的肃清遗毒。

今天中国的教育制度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许多的利益群体牵扯到里面去,用牵一发动全身可是相当确切啊啊。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纸堆之间,做题、做题、还是做题。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残害青少年的制度。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糟糕的教育?关键在高考,高考是传统科举考试在当代的一个延续。而科举的源头在哪里?在我们的儒家思想。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奴才。儒家思想始终是把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放在第一位的,它是从来不鼓励个性发展,也不注重社会进步。几千年来,儒家教育的目的只是“明人伦”。“明人伦”的意义就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以这个宗旨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有对上司的唯唯诺诺,而不会有对社会进步的追求。今天的高考制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封建科举制度,但显而易见,它受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很大的影响。它的主旨首先不是求真知,它的主旨首先是要求学生做一个顺从的人。这样的教育目标,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难以改变的问题。

现在所学的知识绝大多数对我们来说都是废物,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也用不着的东西,教学方法又那么刻板,不能激发人们探索的欲望,我们学它只是为了拿到一块敲门砖。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是怎么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从来不敢想的。如果你自己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显摆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大笑话。比如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有一位作家(好像是余华)他的一篇文章被选做了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他的儿子被题目难住了,就让爸爸帮着做,结果爸爸全做错了!如果去弄一份高考的试卷,把现代文阅读做一下,凭什么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的,全部叫你人仰马翻!老师的答案是不容争辩的。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我们怎么能出什么诺贝尔奖?怎么能出“帅才”呢?除了教出一大批亦步亦趋的蠢货之外,这样的教育还能干什么?这一切的根源有在哪里?

根源就是当代的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最荒唐的是他们把几千年的腐朽教育方式,当“传统的教育模式”延续着,什么应试教育,还适用于当今社会吗?如此封建的教育体制还夹着环环相扣的利润链,害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高考于八股文有什么不同?我看没有!都是在压制人性,束缚思想!中国教育的弊端已经暴露成这样,我们还熟视无睹,不去改革,长此以往,国家将无人才可讲!

那么,教育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育目的

目前,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却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最直接的原因。教育公平是人们对社会公平追求的一个方面,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在教育与个人生活状态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人们对教育发展的一个期盼,公平教育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教育的平等,是“中国大教育”的兴旺与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地认识到教育公平化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牢固地树立“公平教育”的观念,中国的教育才有可能在和谐中生存与发展,否则不论在教育上投入多少,都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无视甚至歧视某些群体和地区,并且不惜牺牲这些群体或地区的利益”这种严重违背教育公平的现象发生。

(二)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

近几年,国家不断地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不仅是实现教育横向和纵向的平衡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以硬性的政策避免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虚假投入;调整教育资源结构,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目前,一方面要将教育资源增量部分主要投入到基础教育上,还须将原来用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和补助部分转向基础教育同时,通过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同时对外要继续争取国际援助(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内要进一步调动全体社会成员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只有内外合力,全民同心,教育的物质储备才有保障,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育费用制度,力惩教育腐败

学校“普九”欠下的债务有政府承担,为学校的正常运转松绑。切实推进和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严格界定基础教育阶段学费和杂费的内容和收费标准,掐断根源,杜绝乱收费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依法处理教育腐败行为,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进一步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国家助学贷款应向贫困地区倾斜,更多地关注农村大学生的生存状况。

(四)改革教育入学体制,实现入学机会平等

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过分侧重于精英教育,同时在高考制度的某些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性。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首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录取分数线,其次要保证高考录取过程中的透明性,改革原有的志愿填报制度,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最后在高考科目和内容改革中适当增加能力和素质测试的比重,维护教育的机会公平。改革现行的择校制度。只要考核方式合理、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主要能力,同时有能保证正确的教育导向。那么,以分择校就不失为当前条件下解决择校问题的最佳方式。但实际上,它是以教育系统内部暂时的不平等换取教育的整体效益和社会的整体公平。确保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要实现全部免费,对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子女实现在城镇就近入学,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郑淮 《略论我国的社会分层变化及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2 扬东平《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和展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胡安刚等《中国地区差异报告》[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高中数学教育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精神;逻辑能力;高中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1-02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成为高中教学的主题,找到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有益于提升学生的成绩的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也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师们所需要探索的道路。

一、我国目前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

1.传统教学中的错误意识难以改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对于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足以看清楚数学教育在中国人意识中的地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初期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格外苛刻,认为数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1-2]。对数学教育的重视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中国的数学教育方式却没有吸取其它先进国家的经验,将传统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教育模式强行与数学科学联系起来,认为只有死记硬背才能够真正掌握这门学科。这是我国数学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数学作为一种科学学科,它的宗旨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过分地强调机械学习,那么即使是得到了高分,也不会培养出高能力的人才,僵化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必然会给教育带来很大的隐患[3]。

2.升学压力没有减轻。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教育家意识到我们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减负概念。虽然这种观念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这主要是因为升学思维没有发生一点改变,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升学理念从来没有发生改变,这些都导致了“减负”成为幌子,教育过程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中国人虽然知道“范进中举”是很好笑的事情,但是却看不到自己对学生的要求,也正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才”[4]。试想一下,这样下去,我们的教育还会长久吗?我们的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能够真正适应将来社会的考验和国际形式发展的考验吗?答案是肯定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在我国已经大量存在了,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3.教师教学方式单调。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过分注重“讲”,而忽略了学生的反馈。教学过程包括老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反馈”,缺一不可。一些年轻、教学经验不丰富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通过细心讲解,让学生吃透知识。这些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中公式的理解,不明白公式的来历,不自己去推导公式的组成,这样不仅会造成课堂的乏味,也更导致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

二、如何改变现状的途径

1.活跃课堂气氛。数学作为理科的最典型的代表,没有文科知识的丰富多彩。所以很多时候,数学课堂明显要比历史课堂沉闷很多,学生整体显得压抑,不积极主动。所以如何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如果可以增加一些文学色彩,让学生将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从而增加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于老师来说,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应该将应试能力作为判断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教学理念不仅限制了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而且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还有可能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功利感,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是教师应该适当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观念。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老师应该学会给学生机会去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让他们尽情去思考和讨论,这样不仅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且会越来越对学习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成绩。

3.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不应该是不可逾越的,在学生心里老师是伟大的,所以很多学生不敢去接近老师,不敢去问问题,尤其是差生,这对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形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沟通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心里对知识的疑惑,更可以培养他们将来勇敢面对新知识的勇气。师生之间的交流,避免了学生对疑惑问题的积累,及时帮他们解决了学习困难,也帮助学生形成了不会就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是离不开学生参与的,所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才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最佳途径。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问,讲解新知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他们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这对于现代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点的掌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是一个摸索过程,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模式不仅要适应潮流的发展,更要适应不同的教育主体,这不仅是教育人性化的表现,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者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教育方法,才能保证教育永葆青春、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克鲁捷茨基.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曹才翰.数学教与学概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4]张富鹏.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J].教育革新,2006,(4):50-50.

西藏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篇7

一、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笔者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

(一) 办学现状。

2006~2010年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呈下降趋势;初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没有得到长足发展, 呈现空白状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呈上升态势, 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很快。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从2006年的10所下降到2010年的6所, 下降幅度为40%,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从2006年14, 775人增加到2010年的22, 613人, 增幅达到53.05%,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从2006年7, 629人增加到2010年的11, 428人, 增幅为49.8%。

(二) 专业设置状况。

西藏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正逐步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和规范。中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涉及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主要包括农林牧渔类、资源与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师范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其他等16个大类;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相对较多, 主要包括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 涉及专业100多个。

(三) 师资队伍情况。

2006西藏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职工数和专业教师数分别为753人和484人, 师生比为1:30.53;高等职业院校为2, 669人和1, 673人, 师生比为1:13.94。到2010年西藏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职工数和专业教师数分别为731人和591人, 师生比为1:38.26;高等职业院校为3312人和2195人, 师生比为1:14.17。

(四) 分布情况。

西藏现有高等职业院校6所, 其中高职高专学校3所, 这些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分布在拉萨市、林芝地区、陕西咸阳三个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 尤其集中在拉萨市。中等职业院校包括各地市县的职教中心也是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 如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和昌都地区。初等职业院校在西藏还没有开展, 处于空白状态。

二、西藏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及专业设置分析。

1.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及专业设置分析。

1961年拉萨师范学校成立, 标志着西藏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式起步。到20世纪90年代, 西藏已发展到有16所中等职业院校, 26个专业。2003年, 经过调整, 西藏的中等职业院校降为10所, 在校生学生达到6, 718人。2009年, 中等职业院校再次调整为6所, 在校生为21, 357人。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10年各类中等职业院校已为西藏各项建设事业培养了55, 635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不足的矛盾。但同时还应看到, 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发展平均水平相比,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西藏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还比较小, 专业门类少, 形式比较单一。如20世纪90年代初16所学校, 有10所学校的在校人数在200人以下, 其中有5所还不足100名学生。2003年全区10所中等职业院校, 平均每校仍不到2, 000人。2010年全区6所中等职业院校和各市县职教中心, 在校生人数也只有22, 613人。二是专业分布面较窄, 学科发展不平衡, 资源与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财经商贸类、师范类等各专业规模都比较小, 与西藏经济发展不适应。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2006~2010年招生人数来看,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出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及专业设置分析。

20世纪60年代中期, 西藏自治区创办了西藏民族学院, 这是西藏第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之后相继又开办了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共计6 所, 其中3 所为高职高专学校, 截止到2010年, 在校生人数为31, 109人。经过半个世纪的改革与发展, 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 西藏高等职业教育与内地相比, 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的规模相对较小。20世纪90年代初, 西藏平均每所高校只有560名学生, 1994年也只有820多名。1998年以后,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 西藏在校生数量有所增加。到2010年平均每所高校5, 000余人, 但与同期内地高校相比仍然偏低。其原因在于 (1) 生源不足, 合格生源太少, 影响招生计划的落实与进一步增加; (2) 办学分散, 专业布点不集中, 学校的师资、设备条件没有发挥整体优势, 造成高校的规模效益偏低。二是学科设置不尽合理, 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等学科发展相对较弱。三是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知识贡献有待进一步增加。一方面, 高校生源不足, 教职工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 高校又缺乏主动为基础教育和当地农牧业、工业发展服务的热情。

(二) 师资队伍。

通过对调查和统计年鉴的分析, 笔者发现西藏教师队伍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师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已基本得到缓解。从总体数量上看,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的师生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位于西部省区倒数第二位, 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质量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师生比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位于西部省区第一位 (西藏因有休假、设藏语言课、生源不足、单班多等因素, 师资编制高于国家规定) , 但是, 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如2010年西藏高等学校专任教师、聘请校外教师学历情况表明, 现有专任教师2195人, 其中有67人不符合师资学历要求, 占总数的3.1%, 聘任教师276人, 其中22名不符合师资学历要求, 占总数的8%。

2.师资队伍不稳定。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中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壮大, 2009年达到最大值601人, 2010年下降为591人, 说明教师队伍开始表现出不稳定现象。

(三) 经费投入。

笔者通过调查和统计年鉴分析发现, 2008年西藏在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经费支出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但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基本建设支出占教育经费总额的44.5%, 在高等职业院校为45.5%, 远远大于全国基本建设支出平均水平2.8%和5.5%;西部省区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经费收入中西藏位于最后一位。反映出西藏职业教育在硬件条件上比较差, 生源情况不好, 办学效益低下, 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观念转变难。

一是基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发展职业教育缺乏研究, 思路不多, 措施不力。“十一五”期间, 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了“两基”攻坚和“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上。二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 就业渠道窄, 市场能力弱, 导致群众对职业教育送子女入学问题认识不足, 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参与度不高, 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难以形成。

(五) 缺乏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是缺投入保障机制。二是缺督导检查考核评比、奖惩激励等机制。

三、发展西藏职业教育的对策

在对西藏职业教育的发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探讨的同时, 本文将对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带战略性的、深层次方面的问题提出核心观点, 旨在促进西藏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使职业教育在“大众化”的进程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推进职业院校深层次改革。

1.树立忧患意识, 培育竞争意识。

教育资源是有限的, 竞争是必然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西藏职业院校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和锐意改革创新, 不断开拓进取的思想, 才能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 才能提高学校“品位”, 才能在剧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职业院校不仅是生产教育产品的基地, 更是一个受市场调节的经济实体。职业院校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虽然是财政拨款, 但存在着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就业率不高、师资薄弱等问题。因此, 西藏职业院校要在办学理念上实现由学校本位向社会本位、行业企业本位的转变, 拓宽思路, 学习借鉴行业企业经营理念, 用市场的眼光分析办学难题, 将市场管理模式引入到学校经营管理中来, 强化职业院校的服务理念、效益理念、品牌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开拓意识、风险意识和产业办学的思维。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

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是紧密联系着的, 高度决定梯度, 广度决定宽度, 深度决定力度。因此要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1) 理清办学目标、根据市场增设专业, 凝炼办学模式。西藏职业院校要办出特色和亮点, 前提是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 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为当地和全国社会经济服务的关系。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造成对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拉动力不足。西藏职业教育只有面对全国全区的统一大市场, 在办学方式上实现由单一的职前培训向职前、职后的综合培训转变, 才能使学校获得生机与活力。专业设置既要考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考虑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同时又要考虑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办学规模与办学效益、办学条件与教育教学的要求、师资的能力和水平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的发展与教职工的利益相统一,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闲置资源, 搞好专业设置与建设。在办学模式上要在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上进行突破, 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西藏的地域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能够满足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

(2) 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改革事务繁多, 西藏职业院校只有加强内部管理, 通过内涵建设, 完善规章制度, 制定岗位职责, 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使学校管理工作向“简洁、高效、透明”目标奋进, 要学会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强化学校的管理, 把繁重的管理工作交给机器, 让现代教学管理方法发挥更大的效益。同时, 在管理过程中既要体现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 又要体现人性化、个性化。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目前, 西藏职业院校中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知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 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 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这是西藏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最重要, 也是最迫切的一件事。

(4) 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职业院校必须走出去进行交流, 才能清楚的了解自身状况, 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才能扬长避短, 发挥自身优势, 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才能做强做大, 才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5) 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应在开源节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投资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办学条件。实训基地、实验室、教学设备、图书馆及必要的活动场所是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保证。资金匮乏是限制和约束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本远比普通中学要高, 光靠财政的投入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职业院校在办学上要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入投入资金。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合作行业企业的优势, 引入行业企业资金或生产线、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现资源共享。

(二) 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核心, 抓好质量, 形成合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育人, 检验育人效果的直接指标就是就业率。职业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 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出发, 认真调研就业区域人才供求关系, 借鉴国家重点扶持政策, 立足当前, 放眼未来, 力求专业准确定位, 办学贴近市场。因此, 职业院校把工作重点移到教学质量上, 认真贯彻执行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校实训基地建设, 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配套教材建设,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指导, 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 大力加强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构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 从而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到行业企业后, 能下得去、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干得好。

(三) 加强宣传、办出特色、解决生源问题。

据调查, 学生择校注重的因素中, 学校规模与就业状况各占40%, 其次是师资力量占10%。包装学校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包装的就是诚信原则, 重视承诺的兑现和教育服务水平的提升, 不炮制空心汤团。其次, 要有包装特色。包装特色应从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质量、就业、声誉上寻找到自己学校的“亮点”, 做到定位准确, 亮点突出, 宣传突出重点, 进而解决生涯问题。

(四) 强化校企合作, 实现职业院校经营渠道多元化。

职业院校是鱼, 行业企业如水, 校企合作才能互惠双赢。第一, 职业院校需要有勇气有韧劲。校企联合办学绝不是在形式上走走场, 而是要学校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来适应, 改革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阻力与困难, 没有敢于改革的勇气与百折不挠的韧劲, 那只能浅尝辄止, 畏缩不前, 半途而废。另外, 当地政府要大力支持, 帮忙牵针引线或给予财政或政策优惠。第二, 双方诚信态度要一致, 管理制度要跟进。诚信度、管理的力度和效度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度。双方应共同建立起联系紧密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互派领导主持, 骨干双边挂职, 充分调动和保护双方的积极性, 共同管理和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事务与制度, 实现信息互通与资料共享;为行业企业解决季节性用工或突击性生产任务的完成。 第三, 加强政策引导, 鼓励行业企业积极投身到学校发展中来, 特别是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和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评价过程。要为学校的教学与实习就业提供方便, 并在办学的场地与实验实训资金上提供支持。 第四, 学校要主动走出去, 积极加入行业行业企业协会、职教集团, 及时掌握行业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及用人规格要求, 为行业企业实现“招聘代理”、“定向培养”、“实施培训”和“跟踪服务”四项重大功能。同时, 学校要加大改革力度, 推行整体联动、综合运作, 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层运行。

参考文献

[1].吴德刚.西藏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

[2].2007~2011年西藏统计年鉴

[3].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09

[4].山南地区教体局职教科.西藏职业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陕西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篇8

关键词:陕西,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 基本情况

陕西综合教育水平居西部地区之首,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之首,在全国排名第三,是典型的教育大省,已成为向经济发达地区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陕西省现有高等、中等职业院校500多所,在校人数约76万。普通高等学校共计95所,其中高职院校52所,占54.7%,设置高职专业的高校共计78所。民办高校及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41所,万人以上规模民办高校8所,全日制在校生23.94万人,以民办机制运行的独立院校现有12所,在校生人数达到3.03万,陕西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已略显超前。

陕西地处西北,经济比较落后,可又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科技强省。有一大批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科教力量雄厚,科研人才济济,科技成果众多,深受世人瞩目。当前,陕西职业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省政府教育厅加大了职教资金的投人;职业培训市场显示出广阔前景;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现代水平的骨干示范院校建设力度加大;教育立交桥逐渐贯通,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将得到发展。

2 发展现状

2.1 陕西的高职教育发展及规模略显超前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大好形势下,陕西省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呈现出多院校共办高职教育的局面。第一类是由教育部或省上批准的一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其主要任务就是从事高职教育;第二类是部分本科院校充分发挥和利用各自的优势,通过设立二级职业学院举办高职教育;第三类是被划入高等职业教育之列的各高等专科学校,成为高职教育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第四类是成人高校也被赋予了举办高职教育的职能;第五类就是陕西省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全国独占鳌头的民办高校大办高职教育等。

据调查资料显示,全国高职教育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全国平均16.6平方米,陕西21.1平方米;生均校舍占地面积全国平均33.32平方米,陕西44.0平方米;生均图书全国平均65册,陕西88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全国平均5492元,陕西6429元;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全国平均29.2%,陕西27.9%,陕西的高职教育发展及规模略显超前。

2.2 陕西的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门类齐全覆盖面广

根据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目前陕西设置高职高专的78所高校共设置高职专业1143个,覆盖专业目录中全部19个大类,覆盖专业目录中78个二级类的68种,覆盖率为87.2%;覆盖专业目录中531种专业中的236种,覆盖率为44.3%。陕西的高职专业设置门类齐全覆盖面广。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瞄准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职教,基本形成了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格局。陕西省教育厅在2007年7月24日召开“人人技能工程”实施工作会议上要求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以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建筑技术、煤矿安全、护理、生物技术应用等8个紧缺专业领域为重点,还可设置钢铁冶炼、石油开采、现代物流、旅游(饭店)服务与管理等以及市场急需的专业。

2.3 陕西的中职教育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健康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给中职教育的发展注人了新的动力。

2.4 陕西的民办职业教育在全国独占鳌头

目前,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为西部地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西部大开发做出了贡献。陕西地处我国东西部结合点,是我国西部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极具挖掘潜力的高等教育资源。现有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5所(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西安欧亚职业学院、西京职业学院、思源职业学院),千人以上的民办高校22所,初步形成规模大、起点高、投资大等优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

2.5 陕西现代服务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成立

陕西现代服务职业教育集团于2007年10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宣布成立,该集团是一家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培训、就业指导、教育科研为一体的职业教育集约化团体。现有成员55家,其中有19家学校和职教中心、5家大型的行业协会、30余家著名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既是陕西省走名牌战略,实行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发展需要,更是为了增强陕西省职业教育竞争实力的战略举措。依托陕西的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陕西职业教育集团的空间布局是:在西安建立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旅游管理服务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在杨陵建立农林技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在咸阳建立生物医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陕西省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支柱因素,在西安、杨陵、咸阳形成一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陕西经济发展输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后,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之间将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实现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同时,促进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和“零距离对接”,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2.6 陕西有多领域的科研和生产基地

陕西是我国第一国防工业大省,国防工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设备先进,是全国航天、航空、兵器、农业等领域的重要科研和生产基地,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在陕西投资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基地,为陕西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因此必须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与企业、研究所合作,充分利用陕西国防工业的现有技术、科研、人才、设备、资金、能力、知识以及强大的潜在优势,直接培养企业和研究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既减少研究人员亲自操作、实验的时间和企业培训员工的时间,又节约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把职业院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

3 问题探讨

3.1 陕西的职业教育缺乏名校、强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

建设名校、强校,首先要转变观念,由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变为面向全国、服务全国;由规模扩张、硬件建设向提升内涵、持续高水平发展转移;将简单的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转变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优秀人才;推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其次,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投入,整合优质资源,并合相关学校和基地,构建一批系统完整、产学研一体化的强校。学校也要不断创新,加强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增强自身的实力。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名师和专业带头人,造就一批实力雄厚的双师型教师。

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经验和知识同样重要,这在单纯的学校教育中是无法实现的。德国,只有通过三年左右的“双元制”培训(相当于我国的中职教育)合格毕业后并在企业中至少工作两年的技术工人,才有资格进入两年制的技术员学校。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来看,实践是创新之本,创新是实践之魂。推广以实践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还能营造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态。

3.2 学生在本地区就业率不高,“孔雀东南飞”现象较为严重

近20年,陕西高等教育实际上承担了向全国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作用,但学生在陕西本地区就业率不是很高,陕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造成人才科研环境、经济收入上的明显差异,“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出现,使大批人才流失。这样就造成陕西仅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而非“用武”的场所。未来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现有人才培养机制与未来产业和技术结构的适应程度不仅影响就业结构,而且会因对人才需求和理想标准界定的不同,形成教育不足或过度教育。

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技术人员市场需求大,也为西部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场所,促进了西部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取得了东部经济和西部职教双赢的结果。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等鲜明特征,要使职业教育长效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强重点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建设和辐射作用,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学校要不断研究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和规划,积极配合经济建设,制定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要设置专业,拓宽和适应本地就业的渠道和岗位,树立多渠道谋求自身发展的观念。

3.3 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实践教学成效不足

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投入和配套不足,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学校和企业、行业间还不能达到“默契”。许多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都只是在形式上的合作,部分院校至今没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而所谓的合作都是学校比较主动,而企业则是很少真正参与。

要努力改善实践教学的环境与状态,首先,要建立一批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和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其次,建设一批专业性实训基地。再次,建设多种形式的实训基地。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实习制度,实习既包括进入公司企业的正式训练,也有在学校进行的间接训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职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人才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广良.陕西高职专业设置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2]徐行.论校企合作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第16卷第2期2007年4月.

[3]贾勇.对陕西民办高校定位于高职教育的反思[J].职教论坛,2006.8.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现状分析 篇9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7]26号) 的要求, 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等院校为在校学生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并在3~5年内完善为必修课程。从现实情况看,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存在着职业迷茫和就业困惑, 并且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和高校毕业生实际能力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鉴于此, 高校急需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以保证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 并能够为学生提供真正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方案。

1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还普遍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指导形式课程化、指导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从现状来看, 部分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师是由辅导员兼任的。从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看, 现有专业教师忙于教学、科研工作, 无力分心于职业指导教育, 因此, 职业指导课程交给辅导员来担任似乎成了可行的选择。但是, 一方面辅导员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学生事务, 难以深入地钻研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辅导员大多并未接受过职业规划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 因此, 很难深刻地把握职业指导的原理和技能。

即使某些专业教师兼任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工作, 也只能利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之余的时间, 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从事职业指导工作。这就很难保证这些教师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职业指导方面的科研工作,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职业指导理论研究的发展。

1.2 职业指导形式课程化

多数职业指导教师习惯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 简单地把职业指导工作看做一项教学任务, 认为通过课堂教学就可以完成。这就从根本上忽视了职业指导的个性化特征。不可否认的是, 对于广大的高校在读学生, 职业指导确实有其共性的一面,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忽视其个性的一面。每个接受指导的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等都是不同的, 因此, 在共性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个性化的指导。这就需要职业指导教师从根本上转变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1.3 职业指导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是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直接后果。在实际指导过程中, 职业指导教师往往简单地套用理论, 试图单靠理论来完成学生的职业指导。当然, 我们不能否认理论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的职业指导理论大多是西方学者针对其本国样本进行的研究成果。如果简单地加以应用, 这就忽视了东西方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差异。这就可能使“职业指导”变成“职业误导”。

另外, 从我国传统教育方式来看, 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往往扮演高其一等的角色, 因此, 教师习惯于下结论, 而学生习惯于接受结论。职业指导教师如果不能改变这种角色, 就往往使“职业指导”变成“职业指挥”。

1.4 职业指导教师自身脱离社会现实

从我国高校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来看, 很多从事职业指导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是在高等学府中完成自己的求学历程后, 直接选择留在高校担任教师工作。长期的“象牙塔”成长经历, 使这些教师对于企事业单位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匹配其职位并不完全清楚, 甚至这些教师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 职业指导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 改善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现状的建议

对于高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我们始终应该高度重视。从个人层面来看, 它有利于个人作社会化;有利于个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利于个人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 它有利于帮助解决因人职不匹配造成的就业困难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对于上述现状,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2.1 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保证职业指导教师有时间、精力和经费进行职业指导专项的研究,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成立职业指导教研室, 定期开展教学、科研的研讨会议,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强化院校之间职业指导工作的合作, 组织教师考察、观摩兄弟院校职业指导工作, 交流经验, 取长补短, 不断丰富完善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路。

2.2 在课程化的基础上强化一对一的辅导

职业指导教师要从思想上摒弃任务式的教学方式。职业指导是以助人为己任的工作, 同时, 职业指导也是以人为本的工作。因为服务对象可能存在着性别、价值观、民族、生活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服务对象的差异, 不能简单地用上大课的方式来掩盖个体的差异, 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课程化的教学对于灌输基本原理和基础技能是高效的, 但是对于解决个性化的问题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 我们还需要在课程化教学的基础上强化一对一的辅导。

尤其是对陷入职业迷茫的学生, 应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这就需要职业指导教师倾注极大的热情, 取得他们的信任, 鼓励他们主动讲述自己所处的困境及其原因, 并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确认问题, 进一步解决问题。

2.3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指导技能

一般认为, 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和职业行为品质。

就专业知识技能来看, 职业指导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职业指导知识,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劳动法律法规知识、心理咨询知识、素质测评知识和规划设计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指导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 不断地储备、更新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就人际沟通能力来看, 职业指导教师应该摒弃高人一等的心理, 不断培养自己的关系建立、倾听和参与等能力, 为学生提供“共情”式的辅导。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始终坚持以服务对象为核心, 尊重其人格, 尊重其情绪体验, 尊重其个人选择。

就职业行为品质来看, 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培养自己乐于助人的服务意识、尊重隐私的人格素养、以人为本的职业特质, 真正地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4 坚持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职业指导工作需要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职业指导教师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空谈理论, 这样做只能使职业指导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职业指导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应该尽可能地深入企事业单位, 了解它们对职业的描述、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坚持“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才能不断地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

职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等进行座谈, 甚至实际参与其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来强化自己的社会认知;也可以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到高校交流;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这些形式, 使职业指导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3 结束语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困惑, 职业指导工作可谓是任重道远。而在职业指导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职业指导教师, 其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成效以及所指导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因此, 作为职业指导教师有必要树立责任意识, 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真正地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

摘要:目前,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困扰不断加深, 加之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职业指导工作的主体,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职业指导工作能否顺利实现目标。本文着重分析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现状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素养,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田光哲, 李祥伟.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2]陈炜, 黄跃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建议 篇10

一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因素

2010年5月,教育部专门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规程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但在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并不能得到应有的技能培训,动手操作能力根本无从谈起,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较多,总结为以下几点:

1.学校决策者观念转变较慢

虽然有关调查显示,近几年选择就业的中职学生高于选择升学,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仍有很多中职学校大力提倡学生向本科升学,狠抓升学率。这与学校决策者的观念转变缓慢有着直接的关系。中职生升学深造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它作为主要目的,显然不可取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2.转型期间,资金缺乏

现在有些中职学校正处于转型期间,学校也希望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专业的操作技能,从而使他们上岗后能最快的进入角色。但是资金的缺乏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要办真正的职业教育,就必须有配套的硬件设施,让老师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设备应与社会同步,及时更新,学生到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办学资金短缺,难以有效地做好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有的学校个别专业,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未真正开展过实训,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据统计,中等职业教育占财政预算的比例远远低于普通高中,从而造成学生实训条件差、学校专业建设缓慢。

3.师资力量不强,专业教师缺乏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理论基础性宽的显著特点。我国的大多数中职学校都是由各种学历教育转变而来的,就是说多数老师都是半路出家,从其他学科改行而来,他们本身没有经历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对专业教学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有些从普通高中转行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学生兴趣不高。

虽然近几年我们一直在高呼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实际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有5.4万人,占19.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为以后学生的就业制造了障碍。

4.校企联合办学进展不畅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曾指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倡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进行“订单式”培养对中职学校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培训的场所,学校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但是,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造成校企联合办学不顺利的原因较多,一方面,企业觉得麻烦;其次企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不信任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另外还有非人力所能为的原因就是:有些地区缺乏有规模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要实现校企合作更是难上加难。

5.专业设置不合理

中等职业学校能否办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设置。一个特色专业的形成需要很多年的努力,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教学质量,还要有先进的实训条件。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缺乏应有的规划和长远的眼光,不调查论证,脱离实际盲目开设一些不切实际的专业。教学条件达不到,实训设备不配套,就业场所不调查就盲目开设,造成教学质量低,动手能力差,不符企业的要求,就业率很低。总体来说,多数学校专业设置多而不精,缺乏特色专业,浪费了人力物力且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从而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应对措施

我认为,以上几个方面是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尽快改变现状,就会影响学校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甚至被淘汰。中职学校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做好学生实训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1.尽快转变观念,让职业教育回归职业轨道

从本省近几年对口本科招生计划逐年缩减的趋势看出,升学的路已经越来越窄,国家越来越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希望一些学校的领导能认识到这一点,树立“实际、实用、实效”的办学理念,尽快转变思路,实现就业为主,升学为辅。

2.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由于政府投入有限,中职学校应该积极筹备资金,争取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另外,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办学,以真诚的态度来争取,以更好的教学质量、更优秀的人才输出为回报,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大量资金,而且学生还能取得更好的实训效果。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个专业都有“双师型”教师

学校可以建立各种培训机制,有计划地送部分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或到企业实习,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4.优化学校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

学校对于专业的设置要与实际相联系,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师资水平。对于已有的专业,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制订相应的长期规划,将其发展成为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对招生更有利。

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81—0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创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

自2009年秋季起,学校通过省市教育局与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合作,引进美国全球创业指导基金会创业课程,在药学、眼视光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NFTE创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组建公司、谈判、销售、制作水果沙拉、撰写创业设计书等实践技能的学习。学校组织了创业征文比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开展创业沙龙、销售实践、创业公益、创业社团等系列活动,学生在比赛与活动中得到了磨炼,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创业教育的效果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为学校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学校成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对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报导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药学专业2009级1、2班和2010级1、2班以及高职眼视光技术专业2010级1班共计5个班270人作为调查对象。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有关创业教育现状调查资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对创业的认识、对创业的态度和计划、对学校创业教育的需求和评价四个方面。

2.问卷调查法

2011年2月—2012年7月,对调查的5个班学生在参加创业教育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参与创业教育前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268份,回收率99%,有效问卷267份;参与创业教育后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264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261份。

3.个别访谈法

为弥补集体问卷调查的不足,课题组还采取了个别访谈方式,访谈学生27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差异明显

目前创业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创业概念是只要是开创一份事业都叫创业;狭义的创业概念是创业就是创办一个企业。当前倡导的是广义的创业概念,即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不是要求每个学生毕业后都去创办企业,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对创业概念理解的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在参与创业教育前,有74.5%的学生从狭义上理解了创业就是创办一个企业,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江苏地区,很多学生从小受到了市场经济的熏陶,较早获得了对有关企业的感性认识和创办企业的意识,而在参与创业教育后,有81.6%的学生从广义上理解了创业就是开创一份事业,说明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在参与创业教育前后是有明显差异的,在参与创业教育后,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楚了,说明学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有18.4%的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狭义上,这就要求学校依然要加强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二)学生对创业的认识程度不一

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对创业目的的认识、对创业者应具备素质的认识、对学生创业最大障碍的认识。调查结果见表2—4。

1.学生对创业目的的认识差异明显

从表2可见,参与创业教育前有59.1%的学生创业的目的是赚钱,改善物质生活,28.1%的学生创业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兴趣,而在参与创业教育后,以赚钱为目的进行创业的学生下降到24.1%,而以满足自己兴趣为目的进行创业的学生上升到41.2%,说明创业教育在激发学生创业兴趣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进行创业的学生,在参与创业教育后由之前的3.4%上升到19.8%,也说明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公益思想的教育已深入到一部分学生的心田。

2.学生对创业者应具备素质的认识有差异但不明显

从表3可见,在参与创业教育前后,学生对创业者应具备素质的认识有差异,但不明显,只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一项,在参与创业教育前,有16.1%的学生选择这一项,而在参与创业教育后,有34.1%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项,说明在参与创业教育后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具有专业知识背景更有助于创业成功。虽然学生认识到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但真正具备这些素质的学生还是有限,学校要通过多种活动加强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3.学生对创业最大障碍的认识差异明显

从表4可见,参与创业教育前有37.8.%学生认为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不足,35.6%的学生认为是没有好的项目,在參与创业教育后,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下降到21.1%和27.6%,而36.7%的学生认为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是经验不足和缺乏社会关系,说明在参与创业教育后,学生更明白了自身的经验、能力对创业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计划有明显差异

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计划见表5、表6。

1.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差异明显

从表5可见,参与创业教育前有34.4%的学生对创业是很感兴趣和较感兴趣的,65.6%的学生是不感兴趣和没想过的,而在参与创业教育后,78.5%的学生对创业是很感兴趣和较感兴趣的,21.5%的学生是不感兴趣和没想过的,说明在参与创业教育前后,学生对创业的态度是有明显差异的,在参与创业教育后,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大大增加了,创业教育很好地发挥了激发学生创业兴趣的作用。

2.学生对创业的计划差异明显

从表6可见,参与创业教育前有30.3%的学生有过创业的计划,68.6%的学生没有创业的计划,在参與创业教育后,62.4%的学生有了创业的计划,比例明显上升,34.1%的学生没有创业的计划,比例明显下降,说明在参与创业教育前后学生对创业的计划是有明显差异的。但在参与创业教育前后,尽管很多学生有兴趣、有计划,但真正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无明显差异,说明在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四)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需求和评价不一

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需求和评价调查结果见表7、表8。

1.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需求有差异但不明显

从表7可见,参与创业教育前后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有差异,但不明显。参与创业教育前,学生最大的需求是提供启动资金,而在参与创业教育后,学生最大的需求是创业导师的指导。另外,从个别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指导服务有着迫切需要,而学校缺乏一对一的解决学生个体实际问题的指导服务,说明学校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学校要按照学生的需求,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高效的指导服务工作。

2.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评价差异明显

从表8可见,参与创业教育前有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很好,67%的学生认为不好和不了解,在参与创业教育后,46.4%的学生认为很好,比例明显上升,11.5%学生认为不好和不了解,比例明显下降,说明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但在参与创业教育后,仍有44.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一般,说明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还有着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讨论

(一)职业学校要提高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创业教育的展开与深入,对缓解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将产生积极的意义。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努力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激发高职生的创业激情,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变被动就业向自主择业和创业转变,以缓解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

创业教育的展开与深入,对高职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符合全校学生特点的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基本素质,改变高职人才素质培养不均衡的现状,以此适应创新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

(二)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组织和管理

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一系列的学生活动,涉及学校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多个职能部门,学校应该成立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任组员,统一协调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培训、实践及第二课堂的系列活动等方面的各项工作,这是开展创业教育重要的组织保障。

(三)职业学校要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仅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创业实践和技能训练是创业教育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体验创业过程、丰富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在校内,要建立学生创业园、创业一条街等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在校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在学校和社会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能力。

(四)职业学校要开展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和组织实践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的创业指导服务工作要依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条件,结合市场需求及行业的发展前景,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例如,设立创业基金,为学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对学生的创业规划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为学生提供校内、校外创业实践的机会;开设创业咨询热线,建设创业指导专题网站,利用学校网站、宣传栏、黑板报等阵地介绍法律法规、小额贷款、依法纳税、创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聘请优秀校友、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介绍创业的感悟和过程。

(五)职业学校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的师资是各校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在国外,创业课程的教师大多有创业、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而在我国,授课老师基本上是半路出家,或经过短期培训,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

学校要着力构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队伍成员以专职教师为主体、成功创业人士为补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培训经费投入到位,对专职教学、指导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系统的专业培训,并安排教师每学期抽一定时间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其次,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设置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科研和实践活动;第三,聘请成功创业的校友或企业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作专题报告,指导学校的创业实践活动,解答学生们的疑难问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

(六)职业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项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校园网络、宣传栏、黑板报等途径介绍创业的法律、贷款、税收、政策等知识,大力宣传校园创业的典型人物,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社团的各项第二课堂活动,如创业征文比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专题讲座、创业沙龙、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公益活动、参观企业、访谈企业家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创业、体验创业、激发学生创业激情。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积极实施创业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与渠道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学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健全学生的创业心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以创业促进就业,增加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福杰,王彩华.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若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9)113—115.

[2]张娅玲段青松.农科院校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63—66.

[3]颜志刚,段志坚.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与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3):154—157.

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篇12

普通高校扩招前, 高等教育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由于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率较小, 为寻求就业保障, 相当一部分优秀生选择了中职学校, 为高职院校选拔人才提供了充分的筛选空间。随着高校扩招,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逐渐成为课业成绩较差学生的“无奈之举”。同时, 许多普通高中为追求升学率, 将考取普通高校无望的学生另行编制, 通过短期的专业理论补习和突击式的专业技能训练进行教育投机, 逐渐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弱化趋势:从生源质量上看, 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 对口考生的升学率几近100%, 选拔功能逐渐缺失, 生源质量已无从保障;从教育质量上看, 学生在高职阶段存在着职业道德观念不牢固、知识更新缓慢、操作技能停滞、理论和实践结合困难的问题, 培育出的学生与社会用人需求脱节。高职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增强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高职教育生源现状的形成, 除受政策制度、社会观念、发展思路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外, 最重要的就是中职教育在与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基础性作用的缺失, 直接导致了中职学生在升入高职后发展观念、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的乏力。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及其不可替代性

(一) 引导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理念、模式的重要作用。

接受职业教育首先要了解并认可职业教育, 只有形成对职业教育理念、模式的正确认识, 才能挖掘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等学习能力的潜力。中职学校在帮助引导学生接受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型, 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并培养其形成探索职业、献身职业的职业精神等方面责任重大。

(二) 引导学生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基础性作用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因此, 中职学校一方面在专业结构、教育层次、教育规模以及发展速度等方面要受制于区域经济;另一方面在引导安排学生步入正确发展轨道, 顺利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引导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 其主体将是在一线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的工作人员, 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 以便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提高生产效率、经营能力和生活水平, 所以实用性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三、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在职业教育的整体结构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用武之地, 就必须体现出向“人”自身的靠拢和向“能力”本位的回归, 打出“人性化”教育这面旗帜。

(一) 以人为本, 树立甄别人才与分层次培养的发展观念。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责任是为社会培养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 同时担当高职教育的人才储备库。因此, 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甄别人才与分层次培养的办学理念。首先, 中职教育应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现“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基本教育目标。其次, 在对学生素质加以甄别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次教学,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条件, 妥善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学生具备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有余力的学生报考高等职业院校, 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二) 建立一种以“能力”本位为核心, 纵向包括基础教育、个性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递进结构, 横向包括校内实践和开放性实践的扩展结构的成熟教育机制。“能力”本位包括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掌握能适应多种岗位的专业知识, 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 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良好的服务意识等内容。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 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递进结构:

1.做好基础教育构成纵向递进结构的基本点。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中职学校必须从传统、狭窄的对基础教育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从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和制度建设上去理解、认识、改造、创新基础教育, 通过加强学生基础阶段教育, 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注重个性化教学构成纵向递进结构的次高点。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无法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多元需求的, 中等职业教育应从社会的需求角度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师聘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针对学生个体不同的特质, 从学生外在的形象气质到内在的性格特征, 根据其学业基础进行个性化教学、重点培养, 将“因材施教”和“人人是人才”的教育观念落实到实处。

3.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构成了纵向递进结构的最高点。过去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排序是:知识-技能-态度, 现在人们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职业态度比专业知识更重要。鉴于高职教育人文精神缺失, 功利化倾向明显的现状, 中职学校在教学与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爱岗敬业, 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挑战。

4.强化校内实践是构成横向扩展结构的第一个层面。中职学校必须很好地把握学与用, 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必须高度重视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校内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尽快掌握一门或几门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方面的技能, 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

5.开发校外实践是构成横向扩展结构的第二个层面。开放办学, 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 既是现代社会对中职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 也成为未来中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中职学校应在加强原有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模式的同时, 考虑让企业界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建设, 甚至让企业界参与学校发展的宏观决策, 通过加强跟社会尤其是企业界的合作, 实现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真正接轨。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现状的简要分析, 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及其不可替代性, 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生源,现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梁忠义.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

[2].杨金土.发展高职当前亟需解决的三个问题[J].职教研究动态, 1999, 28

[3].邢晖.试论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兼议高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4].刘春生, 殷红春, 邳桂花.关于高职院校扩招后质量保障问题的建议[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1, 4

[5].刘春生, 张存群.论中、高等职教衔接的理论依据[J].职业技术教育, 2000, 19

[6].樊本富.高职招生入学考试改革初探[J].湖北招生考试, 2003, 5

上一篇:反腐败斗争形势下一篇:免抵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