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2024-07-20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共8篇)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篇1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营上镇民家中学晏莲芳

【摘要】音乐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已受到全民的关注,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及全社会都已重视起来,形成了自发、自由的学习氛围,出现了一个良好的势头。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这把“金钥匙”已逐渐成为提高学生智力、道德观念、审美能力的启迪良友。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形势并不容乐观,因为全国学校总数的85%的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高中生还都是乐盲,这与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素质教育等要求相去甚远。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音乐教育 新课标 现状与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1、教育管理部门重智育、重升学率、轻美育的现象严重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城乡差距明显。在农村的中小学,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导致国家的音乐教育政策方针不能很好地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各级农村教育管理部门的轻美育的观念较为严重。

导致农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轻美育的原因主要是中考和高考两个“指挥棒”。同时在全国统一的高考录取中,各地的录取分数也是不一样的。升学录取中存在着学校的等级之分——重点与普通,这样就“造成了全国不同地域考生之间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只有考试升学的科目才是“主课”,音乐、体育、美术等

科目都是“副科”、“小三门”,对这些科目视作可有可无。

2、音乐教师及家长的思想认识模糊

有的学校教师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认为可上可不上,家长认为音乐课没什么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但是,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小学里,搞了一些音乐实验班,经验表明,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很强,而且学习成绩也比普通班级好。

3、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且待遇差

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现行农村中小学缺额的80多万又是如何完成课表上的音乐课的呢?兼代便成为首选方式。兼代音乐课的教师是音乐爱好者,他们至多会一门乐器,能大致拼凑出不太复杂的简谱,看着音乐课本和参考书,就给学生“唱”音乐课了。还有一种音乐老师,他们没有丝毫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甚至连对音乐感兴趣都谈不上,只是充当了素质教育、音乐课堂的牺牲品。另外音乐教师的待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机构的管理者不重视。2.同行们的轻视。3.履职考核不占优势。4.社会环境中音乐教师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农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导致“台上的音乐家是天才,隔壁的音乐家是疯子”的意识普遍存在,音乐教师也自然成了“下里巴人”。

4、学生喜欢音乐,但感知能力低下

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很多学生虽然喜欢音乐课,但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例如:有一个班 30名学生中竟然没有

一个会演唱乐谱,根本不会视唱;此外,学生对欣赏及乐器类教学,充满了神秘和憧憬,在上合唱指挥课时,老师做示范,很多学生在座位上像看戏一样,不时发出“哈哈”的笑声;大多数学生更喜欢看动画片和听流行歌曲。这充分说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落后,教学效果与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低下。

5、教学设施落后

教学设备、用具(器材)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由于多种原因,音乐教育在农村小学的教学中处于附带地位,音乐教学硬件建设也受到极大影响。在一些贫困山区,先不说能有什么电视机、录音机、风琴,就是连像样一些的课桌椅都成问题,还有师资问题以及信息的闭塞等等,都是普遍存在的。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音乐教

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3、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进行补贴,改善办学条件,使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4、因地制宜,改革音乐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同时制定因地制宜的音乐课程标准,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拥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民间音乐艺术,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还应适当舍弃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农村音乐教育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此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积极探索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名燕,彭志修.音乐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转贴于

[3] 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2004

[4]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

[Z].199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马达.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 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2004,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篇2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 学校音乐教育虽然获得迅速发展, 但由于地区差异、管理制度、师资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制约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使其处于一种相当滞后的状态。我认为,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 以提高升学率为惟一追求, 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 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 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 一律不去“浪费”时间。此外, 乡村中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孩子在整个中小学阶段也就几乎与音乐断绝了缘分, 这对于那些无数渴望美、向往美的儿童来说, 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 音乐教师素质低下, 缺少正规培训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 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学校音乐师资严重“贫血”, 多数学校无专职音乐教师;即使有专职音乐, 其专业基本功也是十分薄弱。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升评优的需要, 又有近半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 音乐只是兼教。因此, 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 教学条件差, 缺少相关设施

首先, 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在农村中小学, 不仅低年级的音乐唱游活动难以开展, 就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上课也受到制约。其次, 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虽然学校有电脑、多媒体、D V D机、等设备, 但极少用在音乐教学上。由于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 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 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最突出的就是没有从事音乐教学的多功能讲台。

(四) 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

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 并且发展相对缓慢, 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 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 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赛课等时候用一下, 其他时间也就像博物馆用来展览的文物一样。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 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 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 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

(二) 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 有计划地开展文艺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 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

(三) 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 其课堂内容枯燥, 教学方法呆板,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 制约着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 新的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中, 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收到了良好效果。

结语

音乐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它, 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 从而与城市学校音乐教育并进, 也只有这样,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至成为一句空话。

摘要:近年来, 学校音乐教育虽然获得迅速发展, 但由于地区差异、管理制度、师资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制约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使其处于一种相当滞后的状态。鉴于这种情况, 本文重点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管建华著.《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篇3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地区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教育也相对落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作为农村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正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主要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短缺、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陈旧落后等。”[2]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1.思想认识。学校领导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不足。大部分的校长认为升学率是最重要的,并且在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时,上级有关领导也将升学率摆在首位。因此,对于音乐这门与升学无关的课程,学校也就自然不放在眼里,音乐教育的质量也无关紧要了。当师资、课时缺乏时往往把音乐课暂时放到一边,就连每周一个课时都难以保证。

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待更新。受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乡村音乐教师在教育观念上与城市的老师有着一定的差距。由于教学条件的落后,领导对音乐课的不重视,音乐老师对于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也下降了,很多专职音乐老师都转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没有致力于音乐教学。很多学校的音乐课成了流行歌曲的唱歌课,音乐教师也不管歌曲的内容是否健康,只要学生喜欢,在课堂不出什么事,这堂课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乡村中小学学生本身对于音乐课很感兴趣,但是由于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使学生渐渐丧失了兴趣。音乐课基本上成了情绪发泄课和作业课。

在农村,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去读书就是为了将来能够上大学,跳出农门,对于与升学考试无关的学科他们一点都不关心,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开这样的课是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在他们的思想深处,还存在着许多的封建思想,认为学习音乐的都是下九流、卖唱的、戏子等,所以学音乐没有出息,也被乡亲们瞧不起。

2.师资。以重庆地区为例,在重庆乡村中小学校中,音乐师资严重不足,只有30%的学校里有专职的音乐教师。这其中,大多数的学校都只有一位音乐老师,整个学校的音乐课程,以及与音乐有关的各种活动,都由这一位音乐老师来承担,任务相当重。其余学校,音乐老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的,很难胜任音乐教育工作。大部分学校不能按照音乐教学大纲完成最起码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音乐教师。在村级小学里,一个老师带一个班,所有的课程都要由这一个老师来完成,因此,老师根本就不会把音乐课列入课表。

3.音乐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是学校教育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能够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音乐教学来说,音乐的硬件设施是很重要的。

4.教材。在音乐教材的使用上,乡村中小学没有使用同一版本的音乐教材。很多学校音乐教材的选购都是由学校自己来决定,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音乐教材。由于条件的限制,除了歌曲的教唱外,其他内容根本就无法进行教学。欣赏课,没有音响设备;器乐课,没有器乐;乐理知识,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兼任的,他们自己本身的乐理知识都非常有限,无法胜任教学。

二、几点建议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学校领导及家长要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正确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使人陶醉于无穷的联想与想象之中,使人感到快意和满足,使人置于音乐的独特境界。要提高人口素质,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发展音乐教育。

2.加强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由于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不足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使得很多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很难在农村长期工作,尤其是很需要教师的边远山区,更是青年教师不愿意去的地方。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来教学,他们认为在乡村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农村的人对音乐的认识不够,根本就不会让自己的子女在音乐方面进行发展。即使有人愿意到乡村中小学进行教学,也只不过是把这里当作自己事业的一个跳板,很快就会转到条件好的学校。

音乐教育师资是实施音乐教学的重要保证。引进教师,这是缓解师资短缺的重要途径。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加大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引进力度,来增强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其次,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的支教活动,鼓励毕业生到乡村工作,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为乡村的教育增光添彩。再有,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教师资源。由于在乡村的音乐教师大多数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的,也有的教师是半路出“家”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都不高,有关部门可以将他们组织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现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各个学校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探讨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音乐教学技能。

3.加强音乐教学的设施建设。首先,国家应该增大对乡村中小学的教育投资。国家在城乡的教育投资上有着很大的差距。“以2001年为例,从城乡生均教育经费来看,农村小学为651.75元,城镇小学达999.9元,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仅为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65.18%;农村初中为810.56元,城镇初中达1382.03元,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只相当于城镇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58.64%。从城乡生均公用经费来看,农村小学为100.67元,城镇小学达202元,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仅为城镇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49.83%;农村初中为158.49元,城镇初中达340.64元,农村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只占城镇初中生均公用经费的46.52%。”[3]从城乡生均最低维持成本看,“农村小学为545.1元,而城镇小学则为574.4元,农村小学比城镇小学少29.3元;农村初中为587.5元,而城镇初中则为730.1元,农村初中比城镇初中少142.8元。”[4]由此可见,国家在教育的投资方面,对乡村的教育投资是不合理的。其次,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增强地方财政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状况,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农民有能力承担下一代的健康成才所应支付的费用,以及美育的再投资,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难的问题。只有这样,乡镇政府才能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拓宽音乐教育渠道。鼓励多种形式办学,施行音乐教育多轨制。”[5]教育部门应当在可能的情况下,对音乐教育的侧重方向有所调整,给乡村音乐教育适当有效的扶持,增强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动力。“各级政府要建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教育评估机制,努力将区域内的每所学校都建成标准化的学校。”[6]

4.进一步改进音乐教材。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依据,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组织专家科学预测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攻关,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目的要求,编写科学、系统、合理的,具有各校特色的,具有权威性和先进性的音乐教育教材,以此统领我国的各级各类音乐教育。针对乡村中小学的特点,设计符合他们生活和生产习惯的相关音乐曲目和音乐场景等。音响教材应包括歌曲示范演唱、歌曲伴奏、欣赏曲、实践范例及供教师选用的一定数量的备用乐曲,并且音响资料应该附加磁带,所选教材的难度、分量要适度。各地乡村中小学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来选用音乐教材,达到音乐教学的真正目的。

总之,提高乡村音乐教育水平和质量是提高乡村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为农村的基础教育工作作铺垫。没有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就没有全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就更谈不上素质教育了。只有实现了我国的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培东.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03).

[2] 魏素萍.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思考.甘肃高师学报,2005(3).

[3] 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课题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 龙亦凤.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江西教研科研,2006(9).

[6] 何岸,斯孝金.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中国农业教育,2004(6).

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篇4

【摘 要】体育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步入21世纪,体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可是在农村地区体育被遗忘甚至丢弃。基于此,本文以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村体育场地设备情况、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广泛地被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接受,但受地区差异和应试教育思想的牵制,作为素质教育必不可少部分的体育教育,在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面对学校体育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小学,将如何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将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推进?不可否认,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农村地区小学体育教育是一次新的挑战。身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应做到充分了解学校体育教育所存在的不足,面对现状,分析形势,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做教学改革的推广的好助手,创设必要条件,让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也能感受并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提供更好的平台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地提高。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存在怎么样的问题,体育场地设施设备情况怎样?如何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训练?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初步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借鉴。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堂教学不规范,课外体育活动少,训练效果不佳

农村大多数学校能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占极少数,学生使用体育课本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每周安排课外体育活动不能达到规定3次及以上的学校占8o%左右,许多学校不做眼保健操,多数学校课间操(含早操)只做一次。

2.农村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部重视

据了解,农村小学分管学校体育领导不是行政校级领导,而是由政教、教务等中层领导负责,有的学校甚至不配备体育负责领导。不得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学校体育工作并没有在教学工作体现出其地位,更谈不上体育经费投入,从而制约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对体育教师素质培训等方面,领导不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对体育教师组织的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辅导和竞赛及其其他体育工作不能计入教学工作量,不能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和业务素质提高进行投入。

3.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不规范

农村体育教师与外界交流少,不能或者亲没有条件了解国内外教育最新动态,对一些新观念无法理解,聘请的兼职教师是人们口头上常说的“门外汉”,他们对体育课程的不熟悉,导致很多人错误的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自己自由活动,因此,“放羊式教学”成为农村体育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何从谈起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及其心理健康教育。

二、农村小学体育设施匮乏

1.体育场地状况较差

据调查了解,农村小学体育场地状况较差。极大多数学校有体育馆,很多农村小学没有田径场、篮球场,即使有,体育场地的质量也不高,基本上以土场地为主,下雨天根本无法进行体育教学。即便这样,所谓的体育场地也经常被挤占或挪作它用现象非常普遍。

2.农村小学体育器材严重匮乏

因为长期对体育教学的漠视,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资金少之又少,有些农村小学连基本的教学设备都没有,更谈不上踏跳板、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有些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是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同时现有器材中有不少陈旧、破损。其中不乏保管不善、修理不及时等人为因素造成。一方面器材匮乏,一方面人为浪费,令人心痛。同时也给正常的体育教学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对策与建议

1.从法律层面着手,规范办学行为

按照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需要,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时吸纳相应法律法规对农村学校教育和体育的相关内容,对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做出明确的规定,在法律上使农村学校体育有法可依,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从制度层面,省市县校要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的规章制度,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对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力度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情况的好坏,与学校重视程度息息相关。虽然国家早以制定和推行相应的法规性文件,强调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但是,在基层学校总出现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出正确的地方政策导向,保障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村小学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功能应该有足够的认识,掌握本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针对本校体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体育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致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3.加强对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调整师资,引进人才,关心农村体育教师。对农村小学体育师资严重缺乏,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和地方高校联合,培养农村体育师资,积极争取有关人事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逐步增强农村体育教师数量。各级政府关心农村体育教师的生活,正确对待农村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及使用等。尊重农村体育教师的劳动,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许多学校不能认真执行有关待遇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师的工作激情。建议主管教育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争取体育教师享有和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改善体育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4.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与观摩学习

加大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针对农村学校教育部门能深入农村学校开办体育教研活动,不要总局限在城镇学校。通过与地方高校联合,外请高校专家教授,为本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开设培训班、学习班,对兼职的体育教师通过培训上岗,组织提携体育教师之间的比赛,比如体育教师基本功大比拼、案例评比、论文课题等,针对农村小学,可以组织一些制作体育器材的比赛,适合农村小学体育的案例评比等,这样能激发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敢于创新,对农村体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自觉学习,在课余时间可以看一些体育方面的书籍,多学习一些知识,也可以上网多了解一些国内外的体育动态,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多研究一些专业知识,端正教学态度,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多动脑筋,探索适合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独特的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方法。

6.发挥农村体育优势,做到取长补短

在农村小学,操场、器材等方面都不能和城市里的学校相比,然而农村小学也有农村小学的优势。农村有广阔的田野和空地,这些都是学生活动的好场所,教师可以有计划的把课堂带出校园,如在田野里学习野跑,在田埂上练习直线跑,带学生去爬山等这样都是农村小学的优势,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摆脱传统体育 的框架,利用农村所特有的资源,发挥农村优势,为学生的需要提供服务。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养成终身锻炼习惯,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小学体育发挥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相信农村小学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篇5

2011级计算机 袁玉干

摘要: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有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专职老师少、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学生对信息技术缺乏正确引导等。这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地处乡村,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这些都给信息技术教学造成相当大的困难,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是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高有效教学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速度的加快,社会各界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信息技术教育软硬件环境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纳入中学的必修课。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落后的农村学校可能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地处乡村,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而现在我国2亿3千多万中小学生中,农村就有1亿4千多万,所以农村学校如何更好地开设好信息技术课,缩短与城镇中学的差距成了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根据了解,我将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扬州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

(一)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基层干部、教师以及家长都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考试科目,没有必要大力发展。他们都是以提高升学率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目标,对于这一目标有利的方法措施就实施,而其它的则无关紧要。以这种偏颇的目标来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学生也会受其影响。会使学生只去学习升学科目,而不会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的素质化教育。近年,中国教育部作出了“从2001年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了解得知,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而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是硬件设施不齐,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信息技术设施,但还是不能保证学生每人一台机器,因为这很不利于开展学生上机操作部分的教学工作,还有部分学校已经初步拥有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修建了诸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硬件设施,但学校在课程安排上限制了学生只能在上课时才能用得上这些设备,以至于这些设备除了上课以外的大部分时间就被闲置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特别是这几年,原来校校通工程实施时,国家配备的TCL电脑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它的硬件设备与现在的主流设备的性能差距很大,很多软件都无法正常的安装使用。近两年,在我们江苏地区,又实施了一个大的工程,龙芯工程,我们江苏每一个学校都安装了一个龙芯机房,但说实话,这次配备,国家虽然投入了很多资金,但实际作用是不好的,龙芯电脑的CPU是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龙芯电脑CPU的主频也只相当于2002年左右当时奔腾处理器的主频,电脑的整体运行速度不够理想,在这里我用一个例子来对比一下,用我校的老式的TCL电脑来打开WORD软件需要5秒左右,而用我校的刚配的新的龙芯电脑打开类似于WORD的一个软件需要25秒左右,这种对比是很明显的,另外,龙芯电脑由于架构的原因,所安装的系统是linux系统,与目前主流的Windows xp在使用方面格格不入,特别是linux系统支持的软件不多,安装一个新的软件也很麻烦,扬州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

没有windows xp使用方便。所以说,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经了解,目前在职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分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其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中八成是自学成材,还有部分是经过培训半路出家的。这些教师在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方面还比较薄弱,由于认识的肤浅,而容易片面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还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对计算机及其操作就是一知半解,在教学中往往会把知识讲错使学生理解错误。实际上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还应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不仅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提高专业素质水平,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素养还有待于提高。

(四)社会引导不当

目前,农村家庭中拥有电脑的还是少数,计算机及网络在学生们的心中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学校又认为这不是统考科目,与自己的升学无关,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读、背书本知识上,即使有时老师让他们上网查查资料都无从下手。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时,怕学生误操作会在网上感染病毒,自身又不懂计算机维护,只好将网络切断。再由于目前网吧的违规经营,有些家长误以为孩子上网不能学好,不让自己的孩子上网查找信息资料。还有一些家长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成瘾,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也痴迷于网络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

(五)学生基础较差,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经了解,农村小学近两年才开设信息技术课,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中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机会也很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计算机术语及一些操作的理解能力较弱。而教材的选定相对偏难,更适合于城市里的学生。课时的安排又较少,学生的基础差,导致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

扬州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

总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观念、资金、技术、师资等诸多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教学精神

首先要正确认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不要只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还要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及德育和情感教育,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再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得到新知识,让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技术水平

由于地区差异性,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交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所有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了解后,一个班往往只有二、三个学生有家用电脑,并且电脑应用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了解后做好登记,便于以后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教学计划。

(三)正确引导,端正态度

建立绿色网站和适合于青少年年龄阶段特点的网站,彻底净化网络,给学生上网创造良好的条件。利用好网络可以纯洁人的灵魂,拉近沟通的距离,增长见识,培养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但上网一定要适度,不能成天流连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这更需要社会、家长、教师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四)灵活处理教材

扬州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是一门更新换代非常迅速的课程,其发展的速度几乎与时代同步。而现在农村中学用的教材多是老教材,内容偏繁、偏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某些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范例和操作偏难,吸引力不够。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大胆创新,对教材重新整合,适当进行增删,重新设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课程内容适应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五)深入研究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掌握基本技能和获取基本知识离不开课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即它的操作性很强。

1、作为教师来说,必须提高专业技能、紧跟时代发展,加强科研能力,完善教学评估。要重视教学设计,要处理好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效果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分析法,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控制,使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个功能达到最优化。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深入领悟信息技术教育内涵。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参与赛课、论文评比、各类制作比赛,积极参加本地区教研活动,加强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过程中

(1)要激发兴趣,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在教学中要活用教学形式,比如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合作精神。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尤为重要。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

扬州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

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让学生教学生,事半功倍。

(3)教学形式要求讲练结合,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要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能,探究新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节奏,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陌生感。

(4)尊重农村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由于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分化很快,这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这就要求在教学时必须注重基础教学,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针对学生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内容,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因生施教,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利用已有资源

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之一,教师一定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在农村教育中,学生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教师要解决好维护与使用的矛盾,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如用GHOST对系统分区做镜像等,以便适时快速恢复。

要让信息技术更有价值,教者就应更多的关注学生,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不能仅停留在练习的层面上、满足于基本技能的掌握,要在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适时适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科整合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实现教学成果最大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营造教学情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吸引住所有的孩子,仿佛他们就是情境中的人物,让他

扬州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

们在一个温馨的、舒适的情境中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的舞台。我们坚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信息技术教育这朵花一定会在祖国的大地上开得更加鲜艳。

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生性教育现状分析研究 篇6

摘 要:从小学生性教育相关概念、主要问题现状、研究方法和教育策略等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具体分析,旨在加强小学生性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学生;性教育;早恋;理论研究;重视

中图分类号:G627.9;G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5-0090-02

小学生性教育问题是一个敏感而又难以避免的话题,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不乏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尝试者、探索者,但总体来说仍是一个被忽视甚至被小心避开的领域。实际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有关小学生性教育的问题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文章对近些年关于小学生性教育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引起各方的重视。

一、性教育的相关概念

1.性教育

性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各国教育家对于性教育的阐述角度也不尽相同。卢梭在《爱弥儿》中详尽论述了青春期教育。马卡连柯认为性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目的,内容也是社会性的,并为性教育的实施给出建议。我国性学专家吴阶平认为:“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可以看出,学术界认为性教育不只是对性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性道德、性文明的培养,我国更强调性教育是为人的社会化而服务的。

2.小学生性教育

基于小学生性生理及心理发育的特点,大部分研究者从性心理教育和性生理教育同等重要的角度给小学生性教育下定义,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王志强的观点:“把性的生物学知识:包括男女生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性卫生、计划生育及与性有关疾病的防治等,性的心理学知识及以性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为核心的性的社会学知识:包括性道德、性伦理、性法学、性角色教育、性美学教育、性文化学教育等,纳入小学生性教育的框架里,构成塑造健康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道德成熟与性成熟同步,力争在性成熟之前就对性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良好的态度准备。”因此,小学生性教育并不仅仅是对他们进行生理卫生教育,而且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必要部分,必须与社会现实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相适应。

二、小学生性侵犯事件和早恋现象分析

我国关于小学生性侵犯事件的研究较少,研究的起因大多是源于近些年来媒体对小学生性侵犯事件的报道。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个案分析、数据调查、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解释儿童性侵犯的概念、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其中在对造成悲剧原因分析中,基本都谈到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在分析国外如何应对儿童性侵犯的相关内容中,有不少研究者提到“英国儿童的十大宣言”,其对我国小学生性侵犯的研究和对小学生性教育内容的设定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小学生“早恋”是我国近几年兴起的热门话题。从各类相关研究文献来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属于学术理论分析,一类则是来源于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研究认为,对异性的好感属于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和心理的正常现象。但目前我国小学生成长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由于营养过剩、家庭社会等因素,导致学生青春期发育普遍提前,甚至提前到小学中高年级的问题,致使学生出现生理早熟现象。与此同时,我国青春期教育又不可避免地出现滞后或缺失现象,在短期内难以迅速地适应这种转变,这种矛盾冲击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增加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男女生关系十分必要。

三、小学生性教育现状的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在小学性教育研究方面经常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比较法、实验法、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是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主要采用的方法之一。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家长、教师,研究者倾向于选择一所小学或者一座城市的几所小学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基本集中于教师、家长对学生性教育态度及教育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以及小学生性知识了解情况、性知识来源调查。四川省教育厅曾在一次当地的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课题调研中创新了问卷调查的新模式,采用了“画图,写汉语拼音”的方式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取得了良好的调查效果,对国内外研究都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比较法也是学生性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该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瑞典等的案例进行对比,从中吸取先进的经验,进而将其应用于我国学生性教育研究的一种方法。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首都师范大学吴晓燕对瑞典、美国中小学性教育的比较研究。比较法的优点在于通过与国外学生性教育的对比研究,可以为我国学生性教育的开展提供丰富经验,方便我国吸收其成功实践,吸取其失败教训。

实验法在我国学生性教育的研究中运用较少。比较著名的研究是上海师范大学奚晓华以上海市杨浦区回民小学五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性知识、性态度方面的得分进行研究,最后得出青春期性教育能提高学生性生理知识及对生理概念认识的自我评价的结论。

除上述方法之外,研究者还可以到目前开展学生性教育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课程实际开展情况,为其他小学开展性教育提供借鉴经验。

四、我国小学生性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在我国小学生性教育开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从学生层面来说,他们基本没有接受过性教育,性知识缺乏,性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获取性知识的来源以媒体为主,他们最希望从父母处获得性知识,而父母却往往在性教育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性教育得不到重视。首先是课时得不到保证,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相关的课程。其次,全国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教材,教材内容尺度的把握也存在争议。专业师资队伍缺乏也是学校性教育开展不力的原因之一。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性知识和性心理的教育与培训,小学中没有固定的担任性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从家庭教育层面来说,大部分家长都被孩子问过“我从哪里来”的问题,能妥善解答的家长很少。一部分保守派家长反对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也有家长表示理解支持,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而将希望寄托于学校。从城乡差别来看,有研究者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多,父母没有在身边,更应该接受性教育。

五、小学生性教育策略分析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小学生性教育策略的研究一方面是借鉴国外的经验,一方面是研究者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的建设构想。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措施,为学生性教育提供保障。从微观层面来说,要把握学生最佳的性教育时期,避免学生对性问题产生偏见,一般应从小学阶段就开设性教育课程,并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学生性教育应包括性的生物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社会学知识,同时借鉴美国、英国、瑞典等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特点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将小学生性教育按照年级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就小学生性教育的媒介来看,要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性教育教材,低龄儿童性教育教材的设计可以借鉴相关国内外读本,同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动物世界》,从而明白“性”“繁殖”是生物延续的必要手段,从而树立科学的性观念。就教师而言,性教育者要实现专业化。现阶段的师范生基本很少接受正规的性教育,以后进入小学,很可能忽视儿童相关方面的发展,因此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的时候应当考虑到这一点。同时,教师要重视同伴教育,重视同伴影响。就学校而言,要保证足够的课时,设置心理咨询室。就家长而言,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与学校配合,对学生的性教育给予充分的关注。

六、结束语

我国小学生性教育研究还不甚成熟,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争议,相关借鉴参考资料也相对匮乏,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际操作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小学生性教育的问题迫在眉睫,这就需要研究者对此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篇7

一、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 安全教育主体不明确

安全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家长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的, 但数据也显示家长大多是不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去社区学习安全教育知识的, 并认为学校负有安全教育的首要责任。家长心里已埋下了“安全教育主要靠学校”、“安全投入主要靠政府”的种子, 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千叮咛万嘱咐”。“学校安全问题是伴随着家长对子女教育权的让步而产生的。”家长职责不清, 过分依赖于学校教育是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安全教育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强制性的法规来明确要求学校在安全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调查显示约27.4%的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 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学校有意向正在筹划开设中, 有很多学校的安全教育是用学校规定禁止学生行为的内容来替代的。可见, 比起应试教育, 学校对安全教育兴趣索然。当前, 判断一起事故是否属于校园伤害事故, 关键在于看事故本身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无关联, 而我国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强制性的对学校安全教育职责的法规约束。学校在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里, 紧紧抓住教书育人、成绩至上, 而淡化了学生安全教育的责任。

3. 安全教育监管不得力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在安全教育的监督方面缺乏执行能力, 造成监管薄弱, 落实不到位, 学校安全隐患、伤害频频发生。如2008年, 哈尔滨市某小学40名小学生集体中毒, 经查中毒原因是食堂将未煮熟的豆角提供给学生食用。遗憾的是, 这起食物中毒事件并未引起有关部门和其他学校的重视。第二天, 哈尔滨某高校41名学生午餐后出现不适反应。随后, 哈尔滨市另一所学校39名学生晚饭后也出现头晕、恶心、腹痛等症状。经调查, 这两起事件都是由于学生食用了未煮熟的豆角而引发的。连续的食品安全事故在同一城市内接连发生,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4. 安全教育投入不积极

2010年教育部三度就校园安全表态, 要求各地加大财政投入, 将校园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而时至今日, 投入到学校中有多少, 答案只有在学校遭遇到安全事故后, 被全省乃至全国通报“出名”后才知道。问卷调查显示, 有48.1%的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不太安全, 有37.7%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安全状况一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 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教室, 安全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和宣传手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所需。学校大多数只做了表面功夫, 在教材、宣传册、宣传栏和走廊提示语上“落实”了安全教育, 但安全教育成效不大。

5. 安全教育实施不规范

目前学校安全教育仍存在课程设置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等问题, 部分学校对安全教育内容缺乏了解和掌握, 造成实施不力、随意性强的问题。如广东省2010年1~4月的火灾数据显示死亡者近半是未成年学生, 其中一半学生从未参加过逃生演习。另外, 陕西省在2010年12月份出现的一系列校园伤害事件也充分暴露出个别学校在安全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缺失和重大隐患。

6. 安全教育保障不充足

学校在实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 由于教育方法陈旧、教育资源较少、教育时间不能保证、教材建设体系性不强、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等, 导致安全教育很容易流于形式, 安全教育成效不大。这也集中反映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安全教育缺乏教育综合保障机制。

二、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对策探讨

1. 安全教育从校长开始

为保障各地中小学将安全教育切实落到实处, 教育部在2007年已出台“将公共安全教育列为各地中小学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的规定。教育部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也着重强调安全教育的实施目的: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突出时代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保障机制。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 有一个实例足以说明校长主抓安全的重要性。汶川地震中有不少学校出现师生伤亡的情况, 而地处重灾区的安县某中学2200多名师生在不到2分钟时间里全部疏散至操场, 无一人伤亡。在此引用该校长的话:保护学生安全是校长的天职, 这种话教育主管部门年年讲, 校长天天说, 但关键在于做。“教育局交待的安全工作认真执行了吗?别人没做或没认真做, 我认真做了, 所以我们学校安全。”该校长特别重视安全的理由非常简单:“安全问题上, 学校犯不起错误!”正是对孩子和家长的这份责任, 让这位校长严格执行上级要求, 担任校长13年来从未间断过学校的安全建设。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有:辽宁省开展“护校行动”, 中小学校要配6名以上保安;杭州某学校安全教育从校长做起, 实施建议问计于学生等。

2. 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首先, 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知识体系:内容应包括安全在家, 含安全用电、用气、用火等;安全在校, 含安全着装、游戏、课间活动、急救等;校外安全, 含安全防火、防毒、防人、安全交通和出游等百科知识。其次, 建立和完善安全事故防御体系: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演习训练, 内容涵盖交通伤害事故、溺水伤害事故、火灾伤害事故、中毒伤害事故、暴力伤害事故、倒塌伤害事故、踩踏伤害事故、触电伤害事故、网瘾伤害事故、活动伤害事故、性侵害、自杀自残、盗窃、校园猝死、传染性疾病和自然灾害事故等的防范与应急措施。

3. 加大安全教育的投入

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灾祸和伤病隐患, 让中小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获得自护自救的能力、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要求各学校专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 上好“安全第一课”。第一, 中小学校要建设安全教育活动室, 有准备、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 这是重视学生安全的真诚态度, 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的有效途径。第二, 要将安全百科类图书、宣传册做到人手一本, 融入各门学科教育当中, 并将安全教育所需材料全部购全, 教育过程中尽量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 产生积极互动。第三, 指派专人负责定期的安全教育演习训练工作和校园安全隐患防范与处理工作。第四, 拿出一部分经费放在学校与家长安全防范举措一致的互动上, 帮助家长获得更专业的安全教育知识和防范技能, 在家里做辅助教育工作。

4. 形成安全教育的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学生的第二所学校, 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努力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 明确家长的责任, 让家长时刻牵挂孩子的安全, 掌握学生校外活动情况, 是搞好安全防范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家、校、社会联手创建和谐校园方面, 学校定期向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信息, 告知其应当依法履行的监护责任, 学校应与家长达成协议, 并向家长发放《倡议书》, 让家长自觉加入到安全教育行列, 定期向家长汇报和沟通。如安徽省合肥市校园安保措施全面升级, 家长自发组成“护生队”等。

5. 加强安全教育的保障和监管

必须建立和健全安全教育的保障和监管机制, 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落实到人。对安全教育的时间、教学资源、师资和设备提供保障;对学校实施安全教育的过程、形式、内容和方法等进行监管。可以组建以学生家长、兄弟学校、上级行政部门或单位为主的监督指导小组;包括建立相应安全管理制度和对应的定期工作汇报, 如日常安全相关表格的准确填写等作为学校安全的可查数据, 便于追究责任、研究方案;“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各层安全管理人员, 全面参与到学校安全教育中来。

6. 落实安全教育别忘心理安全

客观问题解决了, 主观问题更不能忽视, 这样的安全教育有待努力。现今, 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 遇到心理问题缺乏与别人交流, 因而造成自闭, 不能正确处理矛盾, 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因此, 学校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耐压力, 以及在突发事件中的求生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首先, 要设立心理咨询室, 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再次, 要定期发放心理健康学习资料、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最后, 组建心灵呵护小组, 在学校网站上开通匿名咨询栏目, 更加方便学生减压答疑。

参考文献

[1]弓青峰.学校安全问题缘起、诱因与化解.中国教育学刊, 2010 (4) .

[2]陕西9天4学生死于校园伤害教育厅命令排查矛盾.http://news.youth.cn/cmgc/201101/t20110106_1451659.htm.

[3]教育部20天内三度就校园安全表态要求加大投入.http://www.chinanews.com/edu/edu-xyztc/news/2010/05-05/2262446.shtml.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篇8

一、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安全教育主体不明确

安全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家长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的,但数据也显示家长大多是不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去社区学习安全教育知识的,并认为学校负有安全教育的首要责任。家长心里已埋下了“安全教育主要靠学校”、“安全投入主要靠政府”的种子,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千叮咛万嘱咐”。“学校安全问题是伴随着家长对子女教育权的让步而产生的。”家长职责不清,过分依赖于学校教育是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2.安全教育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强制性的法规来明确要求学校在安全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调查显示约27.4%的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学校有意向正在筹划开设中,有很多学校的安全教育是用学校规定禁止学生行为的内容来替代的。可见,比起应试教育,学校对安全教育兴趣索然。当前,判断一起事故是否属于校园伤害事故,关键在于看事故本身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无关联,而我国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强制性的对学校安全教育职责的法规约束。学校在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里,紧紧抓住教书育人、成绩至上,而淡化了学生安全教育的责任。

3.安全教育监管不得力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在安全教育的监督方面缺乏执行能力,造成监管薄弱,落实不到位,学校安全隐患、伤害频频发生。如2008年,哈尔滨市某小学40名小学生集体中毒,经查中毒原因是食堂将未煮熟的豆角提供给学生食用。遗憾的是,这起食物中毒事件并未引起有关部门和其他学校的重视。第二天,哈尔滨某高校41名学生午餐后出现不适反应。随后,哈尔滨市另一所学校39名学生晚饭后也出现头晕、恶心、腹痛等症状。经调查,这两起事件都是由于学生食用了未煮熟的豆角而引发的。连续的食品安全事故在同一城市内接连发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4.安全教育投入不积极

2010年教育部三度就校园安全表态,要求各地加大财政投入,将校园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而时至今日,投入到学校中有多少,答案只有在学校遭遇到安全事故后,被全省乃至全国通报“出名”后才知道。问卷调查显示,有48.1%的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不太安全,有37.7%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安全状况一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教室,安全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和宣传手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所需。学校大多数只做了表面功夫,在教材、宣传册、宣传栏和走廊提示语上“落实”了安全教育,但安全教育成效不大。

5.安全教育实施不规范

目前学校安全教育仍存在课程设置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等问题,部分学校对安全教育内容缺乏了解和掌握,造成实施不力、随意性强的问题。如广东省2010年1~4月的火灾数据显示死亡者近半是未成年学生,其中一半学生从未参加过逃生演习。另外,陕西省在2010年12月份出现的一系列校园伤害事件也充分暴露出个别学校在安全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缺失和重大隐患。

6.安全教育保障不充足

学校在实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方法陈旧、教育资源较少、教育时间不能保证、教材建设体系性不强、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等,导致安全教育很容易流于形式,安全教育成效不大。这也集中反映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安全教育缺乏教育综合保障机制。

二、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对策探讨

1.安全教育从校长开始

为保障各地中小学将安全教育切实落到实处,教育部在2007年已出台“将公共安全教育列为各地中小学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的规定。教育部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也着重强调安全教育的实施目的: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突出时代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保障机制。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有一个实例足以说明校长主抓安全的重要性。汶川地震中有不少学校出现师生伤亡的情况,而地处重灾区的安县某中学2200多名师生在不到2分钟时间里全部疏散至操场,无一人伤亡。在此引用该校长的话:保护学生安全是校长的天职,这种话教育主管部门年年讲,校长天天说,但关键在于做。“教育局交待的安全工作认真执行了吗?别人没做或没认真做,我认真做了,所以我们学校安全。”该校长特别重视安全的理由非常简单:“安全问题上,学校犯不起错误!”正是对孩子和家长的这份责任,让这位校长严格执行上级要求,担任校长13年来从未间断过学校的安全建设。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有:辽宁省开展“护校行动”,中小学校要配6名以上保安;杭州某学校安全教育从校长做起,实施建议问计于学生等。

2.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首先,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知识体系:内容应包括安全在家,含安全用电、用气、用火等;安全在校,含安全着装、游戏、课间活动、急救等;校外安全,含安全防火、防毒、防人、安全交通和出游等百科知识。其次,建立和完善安全事故防御体系: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演习训练,内容涵盖交通伤害事故、溺水伤害事故、火灾伤害事故、中毒伤害事故、暴力伤害事故、倒塌伤害事故、踩踏伤害事故、触电伤害事故、网瘾伤害事故、活动伤害事故、性侵害、自杀自残、盗窃、校园猝死、传染性疾病和自然灾害事故等的防范与应急措施。

3.加大安全教育的投入

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灾祸和伤病隐患,让中小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获得自护自救的能力、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要求各学校专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上好“安全第一课”。第一,中小学校要建设安全教育活动室,有准备、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这是重视学生安全的真诚态度,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的有效途径。第二,要将安全百科类图书、宣传册做到人手一本,融入各门学科教育当中,并将安全教育所需材料全部购全,教育过程中尽量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产生积极互动。第三,指派专人负责定期的安全教育演习训练工作和校园安全隐患防范与处理工作。第四,拿出一部分经费放在学校与家长安全防范举措一致的互动上,帮助家长获得更专业的安全教育知识和防范技能,在家里做辅助教育工作。

4.形成安全教育的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的第二所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努力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明确家长的责任,让家长时刻牵挂孩子的安全,掌握学生校外活动情况,是搞好安全防范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家、校、社会联手创建和谐校园方面,学校定期向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信息,告知其应当依法履行的监护责任,学校应与家长达成协议,并向家长发放《倡议书》,让家长自觉加入到安全教育行列,定期向家长汇报和沟通。如安徽省合肥市校园安保措施全面升级,家长自发组成“护生队”等。

5.加强安全教育的保障和监管

必须建立和健全安全教育的保障和监管机制,强化责任意识,责任落实到人。对安全教育的时间、教学资源、师资和设备提供保障;对学校实施安全教育的过程、形式、内容和方法等进行监管。可以组建以学生家长、兄弟学校、上级行政部门或单位为主的监督指导小组;包括建立相应安全管理制度和对应的定期工作汇报,如日常安全相关表格的准确填写等作为学校安全的可查数据,便于追究责任、研究方案;“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各层安全管理人员,全面参与到学校安全教育中来。

6.落实安全教育别忘心理安全

客观问题解决了,主观问题更不能忽视,这样的安全教育有待努力。现今,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遇到心理问题缺乏与别人交流,因而造成自闭,不能正确处理矛盾,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因此,学校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耐压力,以及在突发事件中的求生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首先,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再次,要定期发放心理健康学习资料、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最后,组建心灵呵护小组,在学校网站上开通匿名咨询栏目,更加方便学生减压答疑。

参考文献

[1] 弓青峰.学校安全问题缘起、诱因与化解.中国教育学刊,2010(4).

[2] 陕西9天4学生死于校园伤害 教育厅命令排查矛盾.http://news.youth.cn/cmgc/201101/t20110106_1451659.htm.

[3] 教育部20天内三度就校园安全表态 要求加大投入.http://www.chinanews.com/edu/edu-xyztc/news/2010/05-05/2262446.shtml.

[4] “学校犯不起错误”桑枣中学校长在沪传授安全教育经.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7/05/content_8493464.htm.

(责任编辑 张茂林)

上一篇:破局高三作文下一篇:折返跑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