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分析(共12篇)
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分析 篇1
尼采说过:“没有音乐, 生命是没有价值的。”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 是哺育情感的乳汁, 是启迪智慧的钥匙。那么, 职校生对音乐学习是什么态度?笔者就本校职高生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不分男女, 不分专业, 不分年级。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对参与调查的学生均考虑了年级、男女、专业等方面的均衡, 因此本次调查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调查对象对职校生音乐教育的认识、对基础教育的总体评价、对音乐教育观念层上的基本价值取向等。在对调查问卷所获得的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后, 笔者感到, 这次问卷调查带给我的启示是全面而深刻的。调查结论如下:
一、职校生对音乐学习的态度较好
职校生对音乐学习的良好态度以及接受音乐学习观念的更新, 是本次调查所获得的最令人振奋的结论。近年来, 随着职高规模的长足发展, 对职高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真正将其培养成为一个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应该担起重担。举行开办了一系列比赛措施, 加强了宣传力度。对于“你认为职高是否有必要开设音乐课?” (见图表1) “为什么要上音乐课?” (见图表2) 学生普遍认为音乐课作为艺术素质课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对音乐学习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 他们并非仅仅因为爱好儿喜欢音乐课, 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学生们认为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提高人文修养和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价值功能。
当然, 这数据也显示学生对音乐教育性质、价值和功能的认识目前还没达到统一高度, 学习态度还存在一些被动性和随意性 (如:无所谓) 。但总体上来说, 调查对象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达成共识, 认为音乐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的重要组成途径。
二、职校生音乐素质的现状令人心痛
1. 歌曲演唱能力
歌唱能力是反应音乐素质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本次调查中, 我做了教唱歌曲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教唱之前有1%的学生能唱准乐谱, 教唱之后有35%能唱准乐谱但还有38%的学生对音准和节奏不能准确把握。同时, 笔者对学生会唱的歌曲进行调查发现:80%的学生会唱的主要是流行歌曲;15%的同学会唱的是老师曾经教的儿歌或几首教材上的歌曲;还有5%的同学几乎不唱歌, 只听歌。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职校生歌曲演唱的整体水平很差。
社会环境尤其是大众传媒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颇深。因此, 学校音乐教育一个方面与社会音乐环境相结合, 充分利用其资源传播的丰富性及其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音乐基础学科的建设, 在教学内容和歌曲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审美教育倾向。
2. 音乐知识技能
知识技能的考察, 主要从识谱能力、节奏感知能力、乐器的演奏水平等方面来着手。测试结果如下:80%的学生都不识谱 (简谱或五线谱) , 10%的学生会一点简谱, 3.5%的学生会一点五线谱, 6.5%的学生两种都能看懂。在节奏感知能力的调查中75%的学生能够模仿出简单的节奏型;55%的学生能够正确听辩出音乐旋律中的固定节奏型。由此看来, 学生对于节奏律动性的感知能力要比识谱能力让人感到欣慰。在乐器演奏水平的调查中发现, 93%的学生不能演奏任何乐器, 2%的学生会键盘类乐器 (电子琴) , 4%的学生会吹奏乐器 (竖笛) 1%的学生会民族乐器 (二胡或古筝) 等。但其程度都只是初级。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在乐器演奏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更谈不上技巧的深度了。因此需要对学生补习基础知识, 加强简单乐器的技能训练。补习基础知识主要是指补习最为基本的乐理知识, 如:音符、节奏、节拍、拍子、拍号、调式、调性、常用符号, 以及补习一些有关的音乐知识, 如:对乐器的认识等。
3. 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素质的一种综合反映, 一个具有良好鉴赏能力的学生具备较好的音乐感悟能力。在调查中笔者发现, 82%的学生有听音乐的习惯。在这些学生中, 82%的学生是为了愉悦身心, 保持良好的心情;15%的学生是为了较高的精神追求, 提高欣赏能力和音乐修养;3%的学生为了培养想象力, 提高智力, 促进学习。在具体的对音乐作品鉴赏能力的测试中当学生听一首不熟悉的圆舞曲时能准确拍出拍子的占89%, 能听出其中一件乐器的占53%, 能听出两件乐器的占10%, 能听出三件乐器的占3%。对于相同的音乐作品, 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会有差异性。但如何捕捉旋律音型并真确听辩音乐中的乐器音色, 由此推断改音型和乐器音色与描绘对象的某种相似性, 从而实现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达到契合, 这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因此, 要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这次调查, 旨在全面调查职校生的音乐素质基本状况, 了解职校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音乐审美教育的需求。希望以上调查能够对音乐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都有所触动与思考, 并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提供丰富多样的指导信息, 从而为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动力。这对职高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成材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高的音乐教育与普通中学一样, 也应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分析 篇2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与教学手段及方式,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从而又能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 音乐素质 兴趣 音乐教学 教育 审美能力
前言
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里,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音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听觉艺术。所以“当语言不能表达某种情感时,更雄辩的语言:音乐就“全副武装”地登台了。再者,“音乐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感情。” 所以说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下面我就自己教学中点滴和同行们交流与分享:
一、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 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二、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 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 ;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 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 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三、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
在音乐课程改革进程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那我们的教育活动很难维持下去,因此,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是互助平等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在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自己与学生间的关系,而不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数事实表明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必须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样,在这个基础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比较容易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世界窗口,从而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的心灵之门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们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哨兵,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唱歌、一起音乐创作、一起创编填词、一起排练节目、一起表演、一起探讨问题及交流等等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变得无拘无束,这时他们的心灵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谈地好朋友。
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首先需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的歌曲或乐曲,如《爱我中华》、《龙的传人》、《精忠报国》、《歌唱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我是中国人》、《红旗颂》、《红旗飘飘》等等,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华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申奥成功的时刻,全国上下人民欢呼雀跃,欢声笑语,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奏响爱国主义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五、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文学常识提高文化素养。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教授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借引用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借助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温故了这首著名诗篇。再如欣赏乐曲《阳关三叠》的同时,配上王维的诗歌《渭城曲》,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可让学生在了解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采用对比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意境感受,这种做法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在音乐教学中,要达到情境交融,美在其中,是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情境交融,美在其中,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真正的意境,这个义务也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法》作/译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给老师的的建议》[苏] B.A.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 译
《上好课应知应会》李广
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分析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学生综合素质;作用;分析
一、引言
音乐,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提高人们的鉴赏水平,审美情趣,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鼓舞人的进取精神乃至提高人们的气质。显然,音乐的本质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音乐对于人思想的升华、文化品味的提高、健康心理的塑造等等方面都是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学习音乐对人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审美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其做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旨是高职院校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特色,对于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的实用性更加严格,因此做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相关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就显的非常有必要。但长时间以来,很少有人真正去关注音乐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关系,这对于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利的。本文拟通过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旨在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体系,同时也是对音乐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
二、关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作用的分析
1.丰富“美育”培养思路,构建学生完善的审美意识
通俗来讲,美育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因此,在很多地方把美育也叫做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美育的实际培养中,一般是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因为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显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我们常说音乐是一种流动的画面。另外,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有它的特性,首先是音乐以呈现的方式,这样的音乐可能是更为接近自然和我们人类自身日常生活基调的;第二是音乐以激发的方式,它是以相当强烈的方式作用于我们的日常感受,激发起我们抑制的情感。那么当我们把这些音乐的整体特性,类似“流动的音乐”等带入学生的潜意识中后,学生自然也就会在慢慢感悟之中形成了对人生新的认识、培养了对美的感觉。
2.启发“智育”培养思路,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音乐教育也不例外。智育做为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体现,一般是指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方式。音乐是声音节奏的组合体,音乐可以调动人们的听觉进而服务思维,达到“聪”的境界。又因为人体各器官的运动均是存在节奏的,恰恰优美的音乐是节奏旋律最感人的音响,所以能和大脑的运动保持高度的和谐,也最容易拨动思维的琴弦。音乐向来是可以启发人类的心智,促进人们大脑的发育与智力的开启而著称。关于对学生智育的培养机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音乐教育可以发展的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音乐教育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音乐教育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比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学、历史、甚至是美术、建筑等等方面的知识非常多,类似能够担负起对某种技术和科学进行传承的音乐载体也不胜枚举。甚至在很多原始部族或者是少数民族之中,由于没有文字或者掌握文字的人数比较少,很多手工艺技术、经文、历史、文学等都是以歌曲或者音乐的形式直接传承下来的。
3.改善“德育” 培养思路,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行程中,德育占有重要地位。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德育如果没有感情的基础就只能是空洞的说教。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更多的还是比较偏重理论阐明,其理论性更强、抽象性更加明显。但音乐则不同,音乐之于德育的关系,并不是类似我们想象的与思想政治工作一样,宣传如何净化心灵,培养情操等等。音乐对于德育教育培养的启发,重在精神层次上,音乐通过其旋律之优美,通过其境界之高雅,通过其节奏之精巧起到对人情感不断丰富的作用,而恰恰任何德育的开展都要以情感为平台,通过情感的共振达到品德自然而然的升华。这种方式,远比单纯的通过说教的方式来强加给学生一定要提高道德修养有效很多。因为,音乐是通过与学生内心情感的充分吻合,达到对学生思想道德潜移默化的培养来实现的。
三、结语
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是指人的思想、文化、身体及心理等方面素质,包涵了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主要内容,但综合素质的形成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却是巨大的。音乐是一组用乐音组成的可以表达人们感情的旋律,是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其对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对高职院校培养体系来讲,通过音乐教育不断丰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思路,拓宽学生培养体系,这对于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思路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璟.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0(23)
[2]张辉.音乐与审美体验[J].黄河之声,2005(2)
[3]何干平,张尚华.谈音乐与德育智育的关系[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2)
[4]论音乐教育对美育、德育、智育、体育的作用[EB]
(作者单位:内蒙古河套大学艺术系)
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分析 篇4
1 我国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 这就给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特别是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当前我国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具体情况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不够广泛、思想上没有做好充分就业的准备、就业范围不广、就业渠道不多、就业观念没有改变、毕业生期望值太高等等, 这就大大限制了音乐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2 用人单位对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
2.1 教育教学部门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
学校工作是以教学为中心,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和最主要的任务。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 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出众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音乐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 所以音乐教师要“一专多能”, 拓宽知识面, 不但要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广博应用型的综合知识。在当今的新形势下, 大量提倡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下, 对教师的知识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音乐教师必须要钻研业务;精通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 吸取新知识, 丰富自己教学方法, 使自己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 不断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给学生传授更多的新知识。
2.2 事业机关单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
流利口头表达能力、超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灵活的随机应变能力是事业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从事社会音乐工作的人, 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他要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语言信息交流, 如果口头表达能力缺乏, 很难做到良好的交流。口头表达能力包括以下两方面:演讲口才和专业口才。社会音乐工作的开展, 需要能够向公众宣讲音乐的方针、政策;在社会活动中, 需要组织群众, 并讲解在活动中应注意的各种事项。一般情况下, 在对社会音乐工作的实际指导时, 需要我们用专业的语言来讲解动作要领, 练习中使用专业口语。
2.3 企业单位对音乐学生的要求
当今形势下, 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种各样的大、中、小型企业单位除了搞好生产, 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 丰富职工的文娱生活是领导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负责文娱工作的职工必须能跳、能唱、能弹、能组织、能协调, 这就对音乐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就业渠道, 同时也对他们的素质培养提高了要求。企业单位越来越看重团队协作精神, 许多工作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必需要共同协作。那些没有集体荣誉感、既不能唱、也不能跳, 更不会弹、缺乏合作意识的大学生人才在应聘时会受限。
3 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调整专业设置, 更新教育观念, 扩大知识范围
在过去几十年里, 音乐专业设置是以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目的的音乐教育观念, 使我们传授给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广泛、导致学生就业发展潜力不足、独立工作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随着当今社会教育观念的改变, 就业需求度的提升, 素质教育的实施, 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思想和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过去单一地培养音乐教师, 转变成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3.2 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专业素质是每类专业学生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 是师范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音乐专业也不列外,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学生的立足之本。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音乐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音乐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掌握音乐教学规律, 能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 使自己具有与时代相吻合的崭新的教育观点。所以, 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认真去学习、去练习, 考评时严格要求学生,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去努力学习。
3.3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综合能力
专业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必须将人文素质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 把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目标, 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 把文化科学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良好人格培养有机结合, 增大人文学科课程比重, 系统安排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要在所开设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 深化课程的文化层次, 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3.4 加强学生社会工作的培养, 强化社会实践
提升自己综合能力, 强化社会实践, 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需要。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整合发展观念, 提高大学生生存意识能力。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能够促进大学生磨练意志, 陶冶情操。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非智力因素, 进行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能力培养, 激发学生创业欲望, 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具体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办法:首先, 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项目, 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训练。其次, 可以将学生带入企业、社区实践, 为企业、社区文娱活动担任组织者或者主持人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指导企业、社区各种文娱活动, 为企业职工和社区群众服务。
4 结语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 面对社会不同单位就业的不同须求, 要求学生自身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 积极应对就业市场, 学校不但要调整专业设置, 更新教育观念, 扩大知识范围, 而且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改进教学方法, 还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工作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综合能力外, 以适应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斯祁.关于高较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5) .
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分析 篇5
胡艳萍
(怀化学院音乐系,湖南怀化,418008)
摘要:对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提高人文素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修订教学计划,增加通识课程;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音乐专业;大学生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音乐专业一直较为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注重专门人才的培养,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文化水平较低、理想信念淡薄、道德修养欠缺、专业以外的工作岗位难以适应。因此,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解读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1]”。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音乐创作和群众文艺辅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它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伦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等,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课内的或者课外的),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和科学素养。[2]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何以做人”、“为何而生”。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正是通过广泛的文化选择,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义务与责任,开阔胸襟,陶冶情操,使其人生更加充实,精神不断升华,从而实现由知识向素质的转变。
二、音乐专业部分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文化底子较薄 作者简介:胡艳萍(1966-),女,湖南省洞口县人,政工师,怀化学院音乐系党总支副书记.音乐专业部分学生在书写请假条时,存在着格式不对、文句不通和错别字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大学入学时的文化成绩偏低,比同批次其它专业要低150分至200分,以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为例,本科二批文史类为526分,音乐(文)367分,相差159分,本科二批理工类487分,音乐(理)292分,相差195分;二是大学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多、人文教育课程少;三是部分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重视音乐专业技能的学习,对音乐理论、哲学、政治、文学和教育科学等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似乎选择了音乐专业就只有吹拉弹唱和舞蹈,其它知识不必学习;四是部分领导和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存在着重专业轻文化课的倾向,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轻视人文科学的意识。
2、主观的人文认同不强
音乐专业的学生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加好恶分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3]。在他们看来“艺术就是激情”,部分学生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对人文素质、个人道德修养不予以重视。部分学生对人文素养方面缺乏认同,比如,对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就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存在着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具体表现为迟到、早退和旷课,校外租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穿着暴露;同学之间互相猜忌;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很少考虑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等等。
3、思想的广度、深度不够
音乐专业大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为艺术而艺术”,从而导致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
4、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多数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自相对富裕的家庭,从小养尊处优,缺乏在集体中和谐生活与发展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不能接受批评,更不会从批评中反省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遇事容易走极端;此外,部分学生存在着意志力薄弱的问题,学习情绪波动较大,承受不了困难和挫折。
三、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
1、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人文素质培养
高校音乐院系领导、相关教育工作者和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都要认识到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全面育人”,都要充分认识到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知识的危害,都要认识到“近年来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面窄,就业后缺乏发展后劲”的直接原因是学生畸形发展所致。在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过程中,院系领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要充
分认识到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彻底改变过去音乐专业教育中的那种“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四过”状态[3],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音乐专业教育中的地位,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要懂得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冷落、排斥人文教育,或把人文教育当作音乐教育的附属品,那样培养出的学生不是“完善”,而是“残缺”。只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才有发展的后劲。
众所周知,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也是社会公民,也要遵纪守法,讲究公共道德,他们既要懂得公民的权利,又要履行公民的义务,他们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发展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因此,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成为合格公民,然后才是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
2、修订教学计划,开设人文课程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它的诞生、发展和演变从来就不曾离开过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音乐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离不开人类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因此,音乐以外的文化艺术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塑造一个全面、完美的人的需要,也是学好音乐课程的重要基础。“一个人力量的形成和目标选择是由自己内在的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决定的。任何能够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都是有内在力量的人”[2]。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大都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积而薄发,他们不仅仅精通某一专门学科,在其它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一个文化知识贫乏的人,是无法理解音乐的真谛的。
考虑到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因此,建议对现行教学计划中的《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除重复部分,教学课时由现在的120课时调整为80课时左右;另外,考虑到英语对本专业学生的成长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此,建议由现在的280课时调整为120课时左右。这样一来,就可节省出200课时用于开设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例如《大学语文》、《文学赏析》、《美学》、《社会学》、《心理健康教育》、《自然科学进展》等课程,此外,设置文理渗透的新型课程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建议[4],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
3、把人文素质培养纳入专业教学体系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富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的艺术门类,它更多地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正如《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定位上所表述:“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需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
造,是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这种审美素养、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更多地是通过对音乐作品内在意义的洞察、感悟和理解[5]。应当说,音乐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的教材,因此,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应改变传统的单纯追求专业技能技巧的教学模式,把对音乐技能技巧的教学训练放在把握作品内在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创作者的情感心理层面上进行。音乐教师应从众多音乐作品中筛选出健康向上、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在对不同音乐家、不同艺术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感悟、积累、演唱、演奏、欣赏中丰富文化底蕴,扩大文化视野,提高人文艺术素养,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4、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
任何形式的音乐作品创作,与“人格”有着特殊的联系,都不同程度地包容着人格的含量,完美的艺术是由完善的人格作为生命支撑的。正因为如此,真正的音乐家都十分注重人格的修炼,视作品的风格为人格的表现形式,视人格为作品风格的精神内涵,把作品艺术意象的实质看作人格力量的对象化。
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音乐专业的政治思想工作者和班主任重视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把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尊重他人、善于协调和社会关怀的个性品质,防止片面发展和人格残缺与扭曲,抵御物欲的侵蚀,医治自私、偏执、骄狂、颓废等人格疾患,养成意志坚强、情感真实、心智健康的健全人格。
在工作方法上,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本身的特点,管理上以疏导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正常个性表现;经常与学生交往,了解他们的思想现状和生活情况,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个案,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
此外,通过提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人文素质,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步,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因为学生干部具有多重身份,他们既是普通学生中的一员,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价值取向及心理波动,又是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还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种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们可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6]
5、鼓励社会实践,提升人文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详细的工作计划,要有得力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经常化和制度化,要让全体学生参加,要有评比和总结,要将它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来规划和建设。
实践表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内
在的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文化三下乡活动、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勤工助学、到贫困地区和低保家庭访贫问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走出校门,到基层和工农群众中去,在社会实践中长才干,并且充分认识到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从而增强提高综合素质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6、营造良好校园文化,促进人文素质培养
校园文化包括校风和学风,是一种无形的课程,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潜在课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和塑造自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课外活动之中;组织和鼓励学生开展各种辩论赛、革命影片回顾展及纪念伟人和本地历史名人活动,举办“人文与科学知识大讲堂”系列报告,邀请名人名家特别是优秀校友介绍自己成长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每年举办一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从而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音乐专业要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例如:院(系)里每学期安排两次由教师主讲的读书报告会,各年级每半月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每次安排2位学生主讲,从而促使学生加强课外阅读。通过这一活动,每位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要做一次以上读书报告,听一百多个内容丰富的读书报告,分享别人的读书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所有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近年来,音乐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接近饱和,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全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音乐院系的领导和相关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又培养出较高的人文素养,从而开创教学和就业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M].1998.[2] 王勇华.论高师音乐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5):109-111.[3] 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2007,(5):23-24
谈幼师学生音乐素质培养 篇6
关键词:幼师学生 音乐 素质培养 .
培养音乐素质是一种让人们学会感知音乐、聆听音乐、理解音乐的音乐实践活动。聆听音乐可以使我们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音乐所传递的情感信息,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培养音乐素质,让学生学会音乐鉴赏,使他们能够获得感官上的愉悦、情感的满足,还可以提高幼师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开阔音乐视野、陶冶音乐情操,培养音乐素质。
一、幼师学生音乐素质培养面临的问题
现在,我国很多学校的幼师教育专业,基本上没有开设专门针对幼师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课程,缺少专业的幼师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体系,导致幼师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出现很多问题。
1.学生音乐素质整体不高
很多学生在进入幼师教育专业进行学习时,并不了解幼师教育工作。实际上,由于幼儿的整体发育水平不高,所以就需要利用多种教育方法帮助激发幼儿学习,而音乐教育就可以用娱乐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对幼儿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基本的认知能力培养。因此,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因此,培养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幼师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不足
幼师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不足是幼师学生在进行音乐素质培养时面临的又一个难题。幼师学生在接受幼师专业教育时,总会把重点放在幼师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幼师教育综合素质方面,往往会忽略幼师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即使有一些学校会对幼师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教育,那也仅仅只是表层的音乐素质教育培养,缺少综合、系统的音乐素质培养体系,再加上幼师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敏感度或音乐悟性高低不同,所以导致幼师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整体水平不足。因此会导致幼师在日常教学中无法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基本认知能力,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3.培养方式相对落后,没有突出幼师特色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幼师担负着儿童成长的第一阶段引路人的重任,所以幼师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水平对幼儿教育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幼师专业课程设置中,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学校在对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培养时,还使用传统的音乐素质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而且没有体现幼师的特色,因此,培养幼师学生的方式落后是对幼师学生进行音乐素质培养时面临的难题。
二、对幼师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建议
1.学生角度
要想提高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首先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幼师学生自身对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视,从而有意识地提高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首先,要先了解学生自身的音乐悟性,了解幼师学生自身的音乐基本素养,了解幼师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从而使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次,对幼师学生进行音乐素质培养,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可以对幼师学生进行声乐训练、钢琴训练、音乐艺术基础鉴赏训练等等,丰富幼师学生的音乐艺术文化底蕴,塑造幼师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开拓幼师学生的音乐视野、陶冶情操。
2.学校角度
因为学校是培养幼师学生基本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促成者,所以学校对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具有重大作用。首先,学校要先做到开设培养幼师学生音乐素质的课程,建立健全专业的幼师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体系,提高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其次,要重视提升幼师学生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的水平,增加幼师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课程研究,还可以增加实践课程教学训练,增加教学实习时间,提高幼师学生对幼儿通过音乐进行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总之,幼师学生是未来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引导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音乐对幼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因此,注重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幼师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十分关键。再者,幼儿很容易被音乐所吸引,并对其产生兴趣,所以培养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有利于幼师学生对幼儿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幼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分析 篇7
1 目标明确, 灵活教学
(1) 因材施教。师范院校音乐教学必须目标明确, 重在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技能素质。由于学生受音乐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个体音乐素养的差异, 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学必须在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 做到"因人施教, 有的放矢"。在采用大班教学的基础上和过程中, 初步了解学生综合素质及个体差异, 尤其是关注到学生所擅长的方面, 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其特长。然后将大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根据学生条件及能力选择主修及副修专业, 使学生找到最好的状态, 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突出"师范性"。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中, 要建立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师范院校的自身性质决定了所培养的学生将是从事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 因此重在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将专业深化, 不是培养音乐家;要明确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 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 更要以教师的良好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去影响学生;不能局限于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 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为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打好基础。
2 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 要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就要使学生不仅打好音乐基础知识以及音乐理论的功底, 还要做到"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要拥有广博音乐知识, 不断增厚积淀。这就要求师范音乐教育要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首先, 要加强音乐理论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师范院校音乐理论教学中, 要注意把音乐理论教学与当今国内外音乐研究现状紧密联系, 融入音乐的流行元素, 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打开视野。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并求得老师的指导。教学中还要注重引进现代教育理论, 与时俱进, 通古博今。学生在欣赏或演奏及演唱作品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 并在此过程中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进行归纳, 在得出结论后进行同化与迁移, 使获得的知识得以加深加宽。其次, 要加强音乐的综合性教学。音乐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综合性, 与历史等学科联系紧密, 具有丰富综合内容。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提高和培养师范学生的素质的重要途径, 师范院校要以真善美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成为未来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众所周知, 音乐教育的审美, 不是"灌输"所能够达到的, 而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一种愉悦感。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以多种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艺术环境的创设, 烘托气氛, 进行情感的渲染,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 品味作品内涵, 从中使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其次, 音乐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是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要逐步从感官欣赏达到情感欣赏, 乃至理智、信念的欣赏, 并在此过程中陶冶情操, 提升审美能力。教学中, 进行音乐欣赏时, 教师要适时引领学生就作品进行讨论, 使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得到提高。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
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师范院校进行的不是英才教育, 不是要培养音乐家, 要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师范音乐教学的基础, 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是师范音乐教学的核心, 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较强的音乐教学能力, 使其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师标准。
培养音乐教学能力, 首先要打好音乐基础课基础。教学中要抓好音乐基本要素的教学, 打好乐理和视唱练耳以及和声等基础。打好基础更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要依赖好音乐教法这一专门课程, 在学习教学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实际训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 要将音乐教学方法的培养贯穿始终, 既要让学生"学会", 又要让学生"会学", 更要使学生"会教"。我们教师要善于科学、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从而用实际教学中的实例进行示范, 引导启发学生,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学习音乐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玲莉.湖南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篇8
关键词:音乐,素质,兴趣
音乐教育在当下社会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重要的课堂地位。传统的音乐教育只是唱歌显得有些死板单调。现在的音乐更加注重本体的素质教育。现代的音乐教学从单一的唱歌到现在的立体学习、动态演奏等多样式的发展, 使人们越来越喜欢音乐课程, 也越来越喜欢音乐多方面的美。下面就个人经验来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质。
作为音乐老师的我, 从内心里当然乐意学生能够学习多一点的知识, 然而人的技术水平有差异, 尤其是基础方面比较差的一些学生, 他们的唱歌、舞蹈、演奏等都经常会出现问题, 因而被一些同学取笑或瞧不起, 从而使这些学生产生自卑感, 进而对音乐产生反感, 慢慢失去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要真正地发挥出来, 去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那么老师如何来帮学生减轻压力, 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呢?以下谈谈本人在音乐教学中的看法。
一、老师要多鼓励学生, 夸奖学生
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等不同, 所以, 他们对音乐的学习范围和兴趣也就不同。比如说, 有的学生喜欢唱歌, 有的喜欢演奏乐器。因此老师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习性, 开导他们明白唱歌与演奏之间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如果遇到个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或方法不正确时, 老师一定要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并鼓励他们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二、老师要对学生循序渐进地教育
学生学习音乐并不像学习语文数学那么熟悉, 而且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也都是有限的, 所以老师不要对他们有过多的和过高的要求。老师需要把教学的难度降低一点, 让学生有机会打下夯实的基础, 才会慢慢对音乐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 老师可以让学生多练习一下欢快、节奏感强烈的曲子来强化学生的节奏感教学。
三、老师要多创造课堂活动和多媒体教学
在平时的课堂中, 老师不能死板地让学生单独去练习音调、音质或弹奏等科目, 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单调。学生毕竟不像电视里的歌唱家或表演明星, 当他们一个人表演, 大家都在看的时候, 大多都会有一点害羞和紧张感, 如果这个时候再出现错误的话, 会令他们更加羞愧。老师要求分组唱歌或者大合唱, 多运用多媒体来练习, 从中发现他们的不足, 老师再加以教导, 就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学生的学习氛围会更加活跃起来。
总而言之, 老师不能过分地苛刻学生, 要给他们精神上和体能上放松压力, 循循善诱这样的温柔教学能让学生激发音乐的潜在兴趣, 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习音乐。
参考文献
[1]刘昀.浅议如何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数字化用户, 2013 (11) .
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分析 篇9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是:部分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调查, 目前仍有一些高校并未开设公共艺术课。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 有的虽然设立了, 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 没有自主权。甚至形同虚设, 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 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 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 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 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以至于大多数同学都愿意上音乐课, 并具备一些音乐基础知识, 但对音乐基本理论及对音乐的认知情况堪忧;其次, 很少参与音乐活动, 接触并喜爱高雅音乐的大学生普遍偏少。因此, 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 经常重此轻彼,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2009年对本省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 “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 用以方便以后工作, 迎合社会潮流, 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 “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 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 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 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
此外, 大学生不懂得欣赏音乐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和欧美国家相比,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音乐艺术知识相当贫乏, 绝大多数学生不懂五线谱, 不识简谱, 不知道《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没有听过《命运》或斯特劳斯的圆舞曲;由于没有有效的引导, 一些大学生音乐欣赏品位不高, 喜欢格调低下的流行音乐, 追随低级庸俗的娱乐方式, 严重损害了大学形象。荀子指出:“故人不能不乐, 乐则不能无形, 形而不为道, 则不能不乱。”荀子的论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没有引导的快乐会产生混乱的情况。因此, 如何加强大学音乐欣赏教育, 通过大学音乐欣赏教育来弥补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先天不足, 来正确引导大学生爱好高雅健康的音乐, 是大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积极推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
在高等院校中, 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有效的方法是全面推行音乐教育改革, 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 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1、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 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 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保证公共音乐教育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 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明确教育评估内容, 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
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们培养的目标不是片面追求技艺的畸型发展人才, 而是既要具有坚实的技艺根基, 又具有较宽厚的音乐素养、有更大后劲的全面的人才。
在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中学生应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 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 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 还应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 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 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 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进而陶冶其心智,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此外, 还可以通过学年学分制的建立, 为开设有相当数量的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的体制上铺设道路、创造条件。在学好各门基础必修课程的前提下, 在数量和质量上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 以此达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知识视野, 逐步改变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目的, 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一般文化和音乐文化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重视公共音乐教学课程设计, 建立科学的理论课程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音乐教育体系迫在眉睫。首先是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 这也是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 主要包括基本乐理知识、如何识读简谱和五线谱、音乐欣赏的知识和方法;其次是建立丰富的公共音乐教育选修课程, 面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普通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既不能搞成专业性的技能训练, 也绝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音乐知识普及上。课程设置应坚持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宗旨的必修音乐课。如开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外国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赏析》等课;更深层次的音乐发展史综合知识如《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欧洲音乐简史》;学生选课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选基础类, 后选鉴赏类, 也可选音乐艺术实践类, 如开设《合唱基础》《声乐基础》等课程, 相互结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优化音乐教学过程, 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音乐教改是一条漫长的路,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音乐教改的关键, 然而还必须在教学模式上、内容上、教学方法上认真探索实践。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墨守成规, 走革新之路, 这是我们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主题。
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遵循教育规律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与传统观念相对立的知识教学观, 即自由、发展。所以, 新的教学方法不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公共音乐课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 更要引导学生把握艺术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达到这一良好的效果, 它能创造音乐课所必需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结合体, 营造一种美的氛围, 为学生提供一个声情并茂的、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丰富多采的教学资源, 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 让学生能够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 把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结束语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人类培育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音乐审美能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 是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教学改革为提高审美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方面又寻找到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学模式, 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音乐文化传播者, 是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必须完成的时代命题。
目前,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填补空白领域并完善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应努力为学校公共音乐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使高校的音乐教育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之路。
摘要:目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走人才强国之路, 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中国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因此, 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目前高等学校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如何在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方面又寻找到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 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音乐文化传播者, 是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改革必须完成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改革,音乐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论[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徐易炎: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开发,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
[3]黄碧源:《高等音乐教育之我见》, 《广州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1.3
中学生音乐基础素质的培养 篇10
一、音乐基础素质的培养是音乐教学的重点
任何教育行为归根到底是“做人”的教育, 音乐教育也不例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首先是培养人。”必须把握音乐教育这个根本目的,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音乐爱好者, 而不是必须成为音乐家。而素质教育在各个学校占有重要组成部分, 是由各个科目组成。自然, 音乐学科的教育也不例外, 也必须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当今音乐教育改革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培养出音乐家, 而是要求学校根据音乐自身的系统性以及延续性, 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 与此同时发展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从而对音乐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中学生应具备以下几种音乐基础素质:
1. 以拍为单位进行组织练习。 (用手指划拍。)
2. 附点音符的练习。 (想象跛脚人走路进行教学。从多年的教学中发现, 学生经常唱错附点音符。)
3. 划分小节, 掌握节拍的强弱规律。 (不注意强弱规律, 唱歌就像念经。)
4. 组织简短的视唱进行练习。 (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
5. 改错练习, 巩固学生知识, 并且要使知识学得活, 需通过练习来巩固, 可做改错练习, 如音符时值的等值改。
6. 听记练习, 先让学生听琴模唱, 可以听旋律音程、音组, 简单的乐句, 先把唱名唱清楚, 随后要求学生写出来, 逐渐扩大到4-6小节。教师要多次在黑板上核对, 使学生能正确地组合、表达、书写。这样音准就能迅速得以提高。
7. 填空练习, 两种方式: (1) 是在教师的琴声下, 把强拍音写出来, 把弱拍音用 () 留着, 让学生听琴后把音补写出来。 (2) 把学生熟悉的歌曲, 有意将曲调写不完整, 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填写, 其他学生校正。这一环节也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他们认为自己有音乐细胞, 愿意与老师配合。
8. 用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 掌握不同的节奏形态
这种练习可演变很多种, 还可以让学生加上附点音符、休止符, 使曲调更富有表现力, 并能感觉到在不同节奏的变化中体验出不同的情感表达。
9. 自编小曲, 自创歌词。
1 0. 要求学生自编几个简短的乐句, 填上歌词。学生能唱自创的歌曲, 发现自己有自创的能力, 就能更充分地调动学习音乐的好奇心与积极性。这种练习, 学生会非常投入, 能与音乐形象联系起来, 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情绪联想能力。
1 1. 改编曲调练习, 要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节拍概念更深刻, 可以在教学中做改编曲调的练习。这样能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创造音乐的变体。
托尔斯泰说得好:“要想学生学得好, 就要使他热心学习。”只有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喜欢上本科目的学习,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出学生对音乐的独立思考以及自信的态度, 对学生学习其他的科目也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把音乐基础素质的培养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
通过对学生相关音乐知识的延续性教学之后, 会对学生的变声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当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 由于身体发育, 生理发生变化,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声音并不好听, 于是对于音乐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不喜欢音乐。而在这个阶段当中, 合理恰当地运用其基础教学, 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出主动学习音乐的欲望。掌握音乐基础知识, 在教学中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音准问题, 并能打通欣赏音乐作品的要道。他们掌握了音乐基础知识后, 在欣赏音乐作品中, 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和利用乐谱辅助欣赏。在掌握了基础的音乐知识之后, 学生可以将其作为审美音乐的一种工具, 进而进一步地理解作品中的真正内涵。只有在了解了作品当中反应的现实生活之后, 才能理解其自身的社会以及艺术价值, 从而才有可能领悟其中的真谛。通过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延续性教学, 自然会倍增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也更能进一步地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 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的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 我们就能使音乐素质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 使之淡化厌学情绪, 激发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调动非智力因素, 发展身心潜能,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 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
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恰当的教学方法,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且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正常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突出中学生的特点, 多用启发式。首先, 应从兴趣出发,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 提高学习效率。所以, 启发、诱导、培养、稳定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其次, 在音乐中学习音乐。中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采用特殊的方法, 既要通过基础练习, 又要通过音乐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知识教学应围绕音乐进行, 为了音乐而学习;技能教学也是通过音乐而进行, 为了音乐创作而训练;在欣赏教学中, 应少讲多听, 听音乐以多为优。
浅议高职学生音乐素质教育 篇11
音乐素质教育的功能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作为媒介的教育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将音乐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音乐素质教育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人的审美能力是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音乐素质教育对人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作用就是指音乐教育对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情感的领悟与表达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音乐通过其旋律的起伏、节奏的疏密、和声的张驰、音色的变化,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达到其审美作用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如宽广的节奏、舒展的旋律,往往使人联想起辽阔的草原、浩瀚的大海等等,而紧凑、活跃的旋律,往往使人联想起奔跑、飞跃、欢腾等情景,如冼星海的《黄河颂》一曲,以壮阔热情、深切感人的旋律和雄浑的男中音音色,歌颂了黄河的雄姿、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
2.音乐素质教育能够陶冶情操。父母师长的训诲,当然不可替代,但当代高职学生个性张扬,心理特点富有逆反性,人类潜意识领域的广大不可测空间,使得大人门苦口婆心的结果往往可能背离人愿,在现代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以及当今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下,矛盾问题尤为突出,仅仅依靠直接正面的教育方式显然是不够的。人格与智慧教育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情操陶冶,而音乐素质教育是最好的陶冶高职学生情操的途径。
音乐对人的精神因此起到了调剂作用。和谐的人生本来就是艺术的,自然也少不了音乐相随。高尚的音乐会使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当中变得坚强。如在人生的逆境中,唱一曲《从头再来》,宣泄掉了心中的不快,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在思念家乡的时候,一曲《思乡曲》寄托了他们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的艺术形式的宣泄,恢复和保持住了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把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实现了对人生的塑造。
3.音乐素质教育的辅德功能与效应。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当前,我们提倡构建和谐校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成为和谐校园的主体。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却往往顾此失彼,致使高职学生只重技能的训练,而在人文知识、个性品质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忽略,以至于高职学生面对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刺激、诱惑和社会上负面因素的侵蚀,对自己、对社会没有定位和认识,或对前途悲观失望,失去生活的勇气,或自私自利、或“唯我独尊”。致使“全面发展”可望而不可及,成为一种梦想,而音乐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中的这些缺陷。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音乐在实现它思想教育作用时,并不靠强制的方式,它依赖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音乐艺术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养成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人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这种熏陶和感染,不是生吞活剥式地灌输,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使人受到教育的,这正是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显著特点。
4.音乐素质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现代社会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科技理性的盲目膨胀,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诸多危机。尤其是高职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因此,高职学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容易迷茫。相对于音乐教育中优美的旋律、动听的声音可以直接打动青年学生内心情感,将他们带入美妙之境,产生积极美好的体验,从而使紧张的心恢复为和谐轻松,缓和其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现代的音乐治疗学,利用音乐来治疗心理、精神上的疾患。例如:失眠,可以听一曲《如歌的行板》,而一曲《好日子》则可以使忧郁的情绪烟消云散。音乐的健体作用还在健美操、艺术体操、广播等体育活动项目中有所体现,人们在或优美、或激昂的旋律下、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体育锻炼使人具有强健的体魄,它们共同促进了青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加强高职音乐教育的对策
1.加强音乐课教学。音乐课在注重音乐基本知识教学、音乐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应注重选材的思想性,以及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还要结合高职学生的音乐水平现状,注意科学性和可行性,突出民族性、时代性,做到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多样化,注意吸收外国音乐文化的精髓。音乐课教学可开设简谱和五线谱基本乐理课;欣赏课可开设京剧、中外歌曲、歌剧舞剧、交响乐等,还可开设中外著名音乐家介绍课;艺术实践课可开设声乐课、形体与舞蹈课、民族器乐演奏课、西洋器乐演奏课、曲艺表演课和合唱与指挥课等。高职院校应配备有钢琴和音响设备的音乐欣赏教室、排练厅和一定数量的练习乐器。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取手口脑并用、教学练合一的方式。音乐考试形式可根据音乐艺术门类的特点而定,如乐理可采取笔试答卷的形式;实践课可采取面试的形式,即每人唱(奏)或表演几个本学期所学的作品,并接受教师的现场提问,由教师当场打分;欣赏课可采用面试、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如笔试题可分析作品,面试可背诵本学期所学音乐作品的旋律等。
2.积极开展音乐美育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美育活动中,受到音乐的熏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可成立音乐美育活动的业余艺术团体和群团组织,加强学生音乐美育活动的组织。艺术团体方面,如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电声乐队和曲艺队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成立交响乐团、歌剧团、话剧团等;群团组织方面,如音乐协会、舞蹈协会、音乐沙龙等。在活动形式上,如学习内容和比赛活动相结合;间时训练与集中训练相结合;训练与演出相结合;单项活动与大学生艺术节综合活动相结合。在辅导形式上,可使个别辅导与集中辅导相结合;在辅导人员的安排上,可采用专职教师和聘请社会兼职艺术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在活动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如合唱、舞蹈、民乐队排练、曲艺等。在活动要求上,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音乐美育环境的建设,创设浓厚的校园音乐美育氛围。比如开设音乐广播、音乐网站等。
浅谈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 篇12
1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按照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内一大部分高校都以此创建了艺术培训中心, 经过教授授课、发展社团、表演、选修以及第二课堂等形式建立了一系列培育高校生科技文化知识的活动。根据实验表明, 高校生接受科技艺术教育, 符合现代社会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 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也能够发现, 各个学校在培养广泛性以及水平方面都相差很大, 科技艺术被原有的应试教育框条所框住, 没有像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主要体现在:只注重高水平的提高, 却忽略了广泛性;只注重成绩, 忽略了教育方面;只注重培养个别的优秀人才, 却忽略了全体性;只注重比赛成绩, 忽略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只注重培养个体知识和技术;忽略了个体在审美观念以及艺术素质教育等等。在进行音乐艺术培养中, 只专注个体在审美水平的形成和前进, 忽略了大众在其他方面的学习培养, 只注重应试方面, 忽略了素质教育, 脱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
针对高校的音乐素质的现状, 有专业人士对其进行了调查, 这项调查结果就说明了音乐的素质教育的难度有多大。其中有百分之百的学生热爱音乐, 并且都认为在高校必须开展音乐教学, 百分之百的学生赞同实行音乐的素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身创新的潜力。不过在这其中, 有百分之三点八的学生能够识谱, 百分之零点五的学生会一种乐器, 只有百分之零点二的学生学习过专业的理论知识。这就可以看出来, 高校学生只是说到了表面对音乐的热衷程度, 但实际却是没有做到, 两者差别及其的明显。由这可得, 必须严厉的实行高校音乐的素质教育。
2 提高高校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教育机构在下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讲到: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大多存在单学科发展强势, 文理水平偏差太大, 专业学习过于狭隘, 单一的学习教育情况很明显, 只注重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改变这种现状, 是目前, 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等院校全面素质教育音乐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可以加快改革实质的产生以及改革能力的提升, 促进教育创新改革的前进, 面对高等院校中最近这些年在音乐方面的素质教育前进情况, 我们必须要按照下面讲述的几点做好:
2.1 提高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认识的重要性
高校必须对音乐素质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首先, 必须认识到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综合素质及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素质教育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来培育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 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 意志集中, 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音乐素质教育显然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者, 音乐的教育的特征就是:非强迫性质, 在一系列的艺术活动下激发人对音乐的热爱, 音乐不但做到以理服人, 还能做到最重要的用情感来打动人心, 使之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下进行教育, 培养了学生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 并且也得到了素质的全面提升, 真正做到道德、知识、性格多重进步。
对于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 科技和艺术学习是分不开的, 文理科目是互相融合的、在学习的内容上是互相辅助的。在《美术》杂志中登载的李政道博士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艺术是利用创新的措施唤醒隐藏在个体思想意识中的情感, 科学的对自然环境进行汇总, 这是人们开辟的结果, 就和艺术家经过灵感进行创作是一个道理。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创新就是在艺术以及科学的前提下进行的, 它们共同追寻的是存在的真理, 就像一个硬币的反正面, 缺一不可的。除此之外, 通过心理以及生理学的研究发现, 音乐的培养对人类的思维发散有着促进的作用, 推动大脑的平衡性, 对人们的记忆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都有着促进推动的作用。
2.2 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应遵循音乐教育自身的规律
前苏联的巴林包依姆与米哈依洛夫曾说:“音乐教育有普及与专门之分。普及音乐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其程度是在业余爱好者活动所需的范围之内, 或者仅仅是为了能感知音乐。而专门音乐教育则是培养专业人员 (作曲、表演、科研、师资) 。”从这一点出发, 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应以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构建和化育学生的审美意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课堂的音乐教学、音乐鉴赏和课外的音乐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
2.3 课堂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机结合
要想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将选修与必修同时进行。必修主要教学内容是综合知识的学习, 将基础的知识、乐感的培养、多种表现形式与运用相结合, 整体提高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选修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 选择适应自己的音乐学习的方式, 其中就包括:声乐、演奏、合唱与指挥等项目, 采取最适应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与众多音乐周边的课程。再者, 音乐的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必须有目标性、组织性以及持久性、使之音乐交流有一个广大的平台, 这样音乐的素质教育就能在整个学校范围内进行覆盖。
2.4 坚持开办学生艺术团
在教学时必须由专业的老师教授, 让更多的学生在艺术方面能够有更高更专业的水准, 这样学生的非审美程度会再个体的学生审美水准的指导中, 进一步的提升。
2.5 坚持让高雅艺术、严肃音乐进校园
就现今的情况来看, 高校里的高雅艺术较少, 大多都是大众、通俗、即兴的活动较多, 缺少的是高雅的艺术, 在这种背景下, 就必须做到:所有音乐教育的动力以及目的就是音乐鉴赏。所以学校可以经常性的邀请著名的歌唱家、演奏家、以及艺术家在校进行教育演出, 让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专业艺术的演出, 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影响人心理的众多因素之重, 音乐是不可缺少的, 这也是思维的动力, 有了音乐教育的前提下才会有同步的智力提升。之所以要重视提升高校学生的音乐的素质教育是因为, 音乐素质教育是中国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能力的前提、是中华崛起的必然要求、是历史对高校学生赋予的责任感。在以后的日子里, 高校针对青少年音乐的素质教育会变成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大突破口。
摘要:通过对各高校进行音乐素质的教育调查, 在培育人才的总体前提下, 找出了高校音乐素质的教育弊端, 文章就提高音乐的素质教育展开讨论, 分析了怎样提高音乐的素质教育在综合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以及怎么样去体现音乐的素质教育的作用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及观点。
【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分析】推荐阅读:
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09-13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07-20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语09-26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知识09-24
中小学音乐课堂09-26
中小学综合素质测试题06-07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06-25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7-04
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06-05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