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热点(通用8篇)
中小学音乐教育热点 篇1
小学数学教育热点问题透视
关注小学数学教育热点,强调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
郑毓信教授围绕“小学数学教育热点问题透视”与“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专题讲座。小学数学教育热点问题透视主要讲了以下几点:⑴教材与课堂教学。新教材的共同特点;教材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教师要吃透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⑵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如何进行情境设计;合作学习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互动与规范、分工与共享、认知与身份);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主要手段(启发性的问题、适当的案例、多样化与优化等);教学中提倡学生动手实践等。⑶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问题应当被看成教师教学研究的直接出发点,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新增内容的教学、探究活动等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等。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地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
根据郑毓信的报告,结合小学的教学现状,今后小学数学教学教研工作中要关注以下问题:
1、加强数学思维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第一,如何在教学中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地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第二,深入了解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思维活动,从而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奠定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
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⑴明确数学思维的含义。一是什么是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一个由数学思维材料、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方式、数学思维观念组成的一个立体结构。二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凝聚。凝聚,即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化构成了算术以及代数思维的基本形式。“凝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内化、压缩、客体化。其中,“内化”和“压缩”可视为必要的准备。前者是指用思维去把握原先的视觉性程序,后者则是指将相应的过程压缩成更小的单元,从而就可从整体上对所说的过程作出描述或进行反思。“客体化”则代表了质的变化,即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一件熟悉的事物:原先的过程现在变成了一个静止的对象。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学生的动手实践,但又不应停留于“实际操作”,而应十分重视“活动的内化”。否则,就不可能形成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三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特征:互补与整合、知识的不断重组或重构。“重组”或“重构”往往包含有某种质的变化,或是认识的飞跃。如对于图形性质的认识由“局部”发展到了“整体”,即由对于各个图形具体性质的认识发展到了对于所说的各个具体性质、乃至各个图形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⑵教会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思维的方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数学思维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数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⑶用数学方法论指导数学教学,真正做到“教活”、“教懂”、“教深”。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第一,清楚地认识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或不连续性。第二,新的更高层次上的数学思维要是以较低层次的思维活动作为直接对象。如“动手实践”或“直观经验”很重要,在教学中就不应予以忽视。
2、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生活味(情境设置)与数学味(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我们常说,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情境设置”所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就当前而言,关于“情境设置”的考虑显然又直接关系到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指导思想,即是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3、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合作交流、小组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
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小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学习,也不是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就“小组学习”这一教学形式的应用而言,我们显然也应提出如下的一些问题:什么是采用小组学习这一教学形式的恰当时机?我们又应如何去组织小组学习?我们应当如何去处理小组学习时所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又应如何将小组学习、全班教学与个人自学这几种教学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实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可采用如下方法:⑴不能搞大量浅层次、低水平操作,例如,不要动辄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就无需进行小组讨论。⑵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互助性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工作要落实到位,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否则,形式上分组,几个同学围在一起„„,给人以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造成新的两极分化。⑶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⑷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⑸教师要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在数学课堂进程中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时机一般有: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等。
4、适当安排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指的“数学活动”应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很多教师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的教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注意:首先应明确活动目标。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即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其次应明确活动内容。数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数量关系、空间与图形、数据与可能性等方面展开,要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第三应明确活动方式。多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即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而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为了切实发挥“动手实践”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不应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即是满足于看到学生似乎都已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而应更加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通过这样的活动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样做究竟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另外,相对于学生“动手实践”的片面强调而言,我们又应清楚地认识“内化”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我们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很好地实现活动的‘内化’,包括思维中的必要重构,则就根
本不可能发展起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5、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要恰当。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哪些数学知识、受到什么启发、获得哪些发展,而不应该仅仅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而目前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些做法是不很恰当的,如过多廉价表扬、不敢批评学生、大搞物质刺激等。
中小学音乐教育热点 篇2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 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县 (区) 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 现在之所以出现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就是由于教育质量不高, 发展不均衡, 只有普遍提高教育质量, 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公平。“改革创新是制度保障, 要实现上述育人的目标、教育发展的目标, 唯有改革创新, 克服阻碍教育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在制度上予以保障。”政府应担起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之责,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改善薄弱学校, 制定学校建设的统一标准, 但关键还是在于提高教师的质量。因此提倡实行校长、教师定期交流的制度。这需要全社会努力, 要解放思想, 并在制度上有所创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说:择校问题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关注, 也是教育部各个相关司 (局) 着力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就是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这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之道。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谈到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时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 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 向学校开放, 让西部地区、让农村地区、让弱势群体都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比如说, 可以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好的教案、最好的试卷、最好的练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都免费提供给需要的教师和学生, 这样的话, 可以在很多程度上改变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教师资源、教师素质相差比较大的现状。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今天, 以《纲要》为标志, 中国教育处在了再出发的关键时刻,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教育成败的关键——加强国家教育领导力建设问题。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说:义务教育的均衡问题主要不是办学条件的均衡, 而是软件资源, 特别是教师的均衡。
扬州市市委书记王燕文建议国家教育部门积极推动电子书进校园, 解决学生书包过重的难题。王燕文称, 电子书减少课本纸张的消费, 实现一次投资, 重复使用, 有利于电子化和信息化的普及;推动电子教材的发展, 也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共享。
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涛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小组讨论中说:现在, 许多地方把均衡发展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成绩是显著的, 但是我们看到仍存在诸多问题, 尤为突出的是办学体制不顺, 办学条件差距大, 校际竞争不公平, 出现了名校人满为患、差校门可罗雀的严重失衡现象,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作。
在代表委员的谈论中, 我们看到最多的字眼就是“教育均衡”, 而在现阶段, 作为共享资源的最好载体, 教育信息化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本较低、便捷高效的途径。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 通过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已经构建起一个遍及全国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效益, 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2010年2月28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发布, 其中第十九章专门谈到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但是如何加快推进呢?正如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珠珠所言:我们只有直面教育信息化的新任务, 提升教育信息化技术基础,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信息化进程才能加快。
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 而加速教育信息化是其他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替代的推进教育公平的战略措施。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指出, 加快教育信息化, 特别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需要切实做到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班班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条件;继续加强资源建设,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开展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虽然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处在一个好的发展时期, 但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如信息网络覆盖率、利用率低, 信息技术及应用水平不高等, 我们现在能做的, 就如《纲要》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 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整合现有资源, 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 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相信, 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正在并且会继续大踏步前进。
中小学音乐教育热点 篇3
关键词:性健康教育;异性交往;社会性别;性保护;性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63-03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性健康教育成了摆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我国对性健康教育还处于羞于开口阶段时——不少人认为这一教育只与生理隐私有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便开始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列性健康教育,其内容包括亲密关系、性别悦纳、生理健康、性别魅力表达、性需求满足等方面的认识、学习以及技能和价值观的提升。其中如瑞典等北欧国家,少女妊娠率、性传播疾病感染率全世界最低,青少年性行为发生时间也在推迟,其原因就在于,通过有效的性健康教育,学生在性权利、责任和义务等方面有了很好的把握。为此,他们的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介给世界各国。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逐渐集中到四个方面:社会性别、异性交往、性审美价值和性安全保护。这些热点的形成源于社会文化的演变,成人世界多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人们对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思考与担忧。为此,我们在全面开展性健康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在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
一、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是人们基于对生理性别的认识和学习,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性别特征。绝大多数人在认同自己生理性别的基础上,从小自环境中学习属于自己性别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一致性。个体的这些特征在进入社会后,将接受社会的检验,成为社会适应的基础,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有所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环境。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对人们的社会性别内容有着持续的影响。近年来,我们看到的一些所谓男孩不像男孩(如伪娘)、女孩不像女孩(如女汉子)等社会现象,正好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对青少年群体性别学习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的性别观是建立在封建的男主外、女主内基础上的。而现代社会给予了男女同样的社会和家庭生活地位,传统的性别内容显然没有适应这种进步。尊重每个人的生存权利,认真承担自己的责任才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因此,如何引导青春期学生形成自己的社会性别,便成为青春期性教育中的重点之一。
为此,课题组确定了发挥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并能够审时度势地表现性别特征,达到人际关系和谐的总体目标,为从小学到高中的五个学段学生分别设计了教育内容:第一学段,认识男女性别差异,知道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第二学段,发展自己的性别优势,成为受欢迎的男孩和女孩;第三学段,了解男女生理差异,认识社会对男女性别的偏见,避免性别弱势的心理暗示(如女孩数学不好,男孩粗心大意等);第四学段,在社会性别内容多元化的选择中,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担负的责任间的关系,对同学的选择持尊重和包容态度;第五学段,把自己的社会性别内容与未来的人生规划相联系,认识各种性别角色的内容(如家庭、职场、社交等)。教育形式上,主要通过文化课渗透、班会、心理剧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塑造自我,并在班级生活和家庭等场所的生活实际中进行实践指导。
二、异性交往
异性交往和亲密异性交往(即“早恋”),是青春期性教育的焦点。异性交往曾被列为禁区,教育也多以恐吓为主,而少有如何交往的引导。这种教育过去没能止住学生交往的步伐,今天更是禁不了!青春期前的异性交往,由于没有性激素等作用下的生理冲动,没有女孩怀孕的担忧,家长和老师并不担心也不会加以阻止。但殊不知,早期两性交往的教育就已经为青春期交往打下了基础。
随着青春期的性发育,少男少女们有了相互吸引的冲动,教育者由于担心异性交往会影响学习,性行为可能使女生妊娠,采用的本能做法便是阻止。如此,少男少女便因成长带来的对异性交往的渴望与家长、老师的阻止便形成了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严重时会导致学生心理恐惧、逆反对抗,甚至离家出走……教育规律告诉我们:与其堵,不如疏。堵,不仅堵不住,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和增长能力的机会;而疏,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理性控制和交往的方法,还可以发挥两性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更能为他们成年后的异性交往、择偶、恋爱和婚姻打下理念和方法的基础。
为此,课题组为五个学段的学生确定了异性交往的总体目标:了解两性特征,学习交往方法,培养自控能力,形成和谐互助的异性交往关系。每个学段的教育内容则为:第一学段,学习交往方法,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不分性别);第二学段,学习沟通方法,能够解决交往中的冲突;第三学段,从生理发育看男女生身体和心理差异,尊重差异、发挥各自优势、和谐相处;第四学段,学习理性异性交往,丰富交往内容和形式,培养自控意志品质;第五学段,认识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本质,提高个人魅力,形成追求两性交往美的价值取向。在异性亲密关系最敏感期的初中,课题组试图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学校安排的异性共同参与的各种活动,如拓展、集体舞、心理剧等。特别是拓展活动,既能让异性在接触中脱敏,又能够大方有度地配合活动;既释放了渴望了解和交往的能量,又学会了如何在公共活动中升华本能的情感,同时还初步掌握了情感冲突中的自控方法和求助途径。而开始跳集体舞时,许多学生不敢与异性相对,更不敢拉手起舞。通过教师的心理教育和脱敏活动的前导,以及先期培养骨干展示的同伴教育效应,最终使学生不仅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而翩翩起舞,还从中学会了交往的礼仪和分寸,提升了个人魅力和表达能力,班集体的凝聚力更是大大提升。
三、性审美价值取向
nlc202309012057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性别美的角度塑造自己是随着性心理的发展而逐步增强的。美包括外表美和内在美,无论是欣赏还是塑造,都始于外表,渐入内在。品质美的层次与塑造者本身和欣赏者的素质都有关。当然,社会环境对人们的性审美取向影响很大,尤其对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青春期少年。
在性审美教育中,课题组确定了这样的总体目标:以身心健康为前提,悦纳自己,体现自己的内在价值,做阳光自信的少男少女。每个学段的教育内容则为:第一学段,健康、文明、礼貌、卫生、合作就是美;第二学段,有爱心、善沟通、求上进就是美;第三学段,发育正常、心态平和、科学健身、尊重差异就是美;第四学段,悦纳自己、健美身体、科学认识性征体相美、合理(适合年龄阶段)表现性别美;第五学段,认识个性性别美,塑造适合自己的性别美,接纳欣赏别样性别美。教育形式上,特别注重相关文化课的渗透,如美术课(作品欣赏)、历史课(人物和事件分析)、形体课(形体和姿态健美)、音乐课(流行歌曲中的美)、德育课、社会课、心理课等。要特别注重联系时尚流行元素,分析这些成人化的“美”存在的客观原因(市场需要和个人心理满足),思考其结果:一旦女性的价值变为暴露和攀比身体性征,男性欣赏女性只从体表性征,如此,女性的价值除了以性愉悦他人还有什么?男性的审美水平除了性冲动满足还有什么?这样的流行时尚,只会给未成年人带来伤害!由此,引导学生思考男女性美的价值所在:是跟随市场和所谓的时尚,还是以健康、适合自己为准则?
四、性安全保护
性安全教育主要指男女生能够自我保护,避免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受到性伤害,包括性征、性器官、身体所有部分和心理自尊的教育。一般认为,伤害多来自家庭之外,所以当孩子进入社会,如与同学朋友玩耍、与陌生人打交道、与成人相处、独立在社会上活动时,家长都会考虑孩子的性安全保护教育。其实,家庭内部也会有无意的性伤害,如较常见的男性长辈因喜欢孙辈而拨动小男孩的阴茎等。另外,来自网络交友及黄色信息的性侵害也不容忽视。家长是性安全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学校则是最重要的补充。
因此,课题组确定的性安全保护教育总体目标是:树立防范意识,培养抗击意志,掌握规避和保护方法,会用求助方式。每个学段的教育内容则是:第一学段,认识自己的体表特征和功能,学会自我保护方法和游戏中不伤害同学的方法,知道与熟人和陌生人交往时的保护要点;第二学段,进一步学会与熟人和陌生人来往时的自护方法,并学会规避性伤害的风险,掌握遇险求助的方法;第三学段,认识性发育给自己体表性征带来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性侵形式,掌握避免的原则和行为方式、遇到危险时的逃生方法,认识黄色网站的危害;第四学段,学会异性交往及亲密异性关系中安全距离的把握,包括心理和身体距离,掌握社会交往中从衣着到各种语言(眼睛、肢体、口头、书面、网络等)的含义和分寸,认知安全性行为,对毒品具有抵制的意志;第五学段,认知各种性伤害,学会规避和应对性骚扰等性侵害的原则及方法,能够独立安全地参与社会活动。在教育途径上,主要有专题课(给予知识为主)、心理活动课(体验为主)、班会(解决现实问题为主)等。要拒绝恐吓式教育,避免给学生造成不敢面对社会的心理。通过科学事实分析、角色扮演、案例分享等活动,使学生真实感到危险或危害所在,实践预防和保护的方法,避免产生侥幸或恐惧心理。 (下转第74页)
(上接第66页)课题组在实践研究中,特别注重家长的参与,为他们提供所需信息,包括对性健康教育的认识,学校会开展哪些教育,学生的身心变化及需求,家长需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不但有主题讲座,更会适时开展个性化活动。如为家长组织沙龙以分享各自的教育经验和体会;通过电影欣赏指导家长如何在娱乐中开展教育;与孩子同读有关书籍以交流感想,提升价值观;请家长参与学校班会,对班会议题发表感受和看法,使家长在理解性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不但支持学校教育,同时还在家庭中配合开展个性化的性健康教育。社会关注性健康教育的力量很多,包括NGO组织、政府机构和个人,学校应借助相关力量促进这项工作。政府部门的项目、相关政府机构的资金、 NGO和个人的知识技能都是我们实践研究的支撑,帮助学校用好这些资源,是研究获得更好效果的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通过分主题研究,集中了力量,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但我们深知,一时的改变容易,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并不断提升,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合的选择,则需要长久的影响和引导。同时,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在开展校内教育的同时,还须担负起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任务。此外,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同伴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和家长应该成为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这些都是我们所要进一步探索的。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中小学音乐教育热点 篇4
(一)综合课程的概念和类型
“综合课程”是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因此说,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由此看来,综合课程一定意味着包含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要素.并将这些课程要素以某种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
根据考察和探究的中心主题或问题的来源不同,综合课程可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学科本位综合课程”考察和探究的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学科知识,“社会本位综合课程”考察和探究的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社会生活现实.“儿童本位综合课程”考察和探究的中心主题或问题源于学生自身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
1.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综合学科课程)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源于学科,这种综合课程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根据学科课程综合的程度不同,可以把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所谓“相关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例如,物理、化学、数学在某些主题上的联系;历史、地理、公民在某些主题上的联系:语文、历史、音乐在某些主题上的关联等等。相关课程可以克服分科课程彼此封闭、各自为政的缺陷。通过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彼此整合起来.这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当教师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后,也可以彼此配合,避免对知识的不恰当重复。[page] 所谓“融合课程”(fusedcurriculum),是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融合之后原来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例如,历史、地理、公民融合为综合社会科,物理、化学、生物融合为综合理科,植物学、动物学、解剖学、生理学融合为生物学,西方历史、西方地理、西方音乐、西方文学可以融合为西方文明等等。融合课程并非原先的几门传统学科的拼盘或混合.而是打破或超越了被融合的各学科的固有逻辑,形成了?个新的有机体——融合课程的逻辑。由此看来,融合课程在学科综合的程度上远远超出了相关课程。
所谓“广域课程”(broad~fieldscurriculum),是指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广域课程在其出发点上与融合课程存在某种相似:都是围绕一个所选择的组织核心而将分支学科组织为一个新的课程整体,而且被整合的每一门学科都将失去其独立性。然而,广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域课程与融合课程也有区别:广域课程在范围上要比融合课程来得大。融合课程的范围主要限于与学科有关的领域.而广域课程则不仅包括与学科有关的领域,人类的所有知识与认知的领域都可以被整合起来。像“19世纪西移美洲的移民”这样的主题可以整合所有知识领域,而不只是相关学科,由此形成的课程即是广域课程。因此,广域课程实际上是“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与“经验本位综合课程”融合的产物,并非纯粹学科本位的。
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是以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学习者适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这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源于某一社会或整个人类的条件和状况,学生研究社会(特别是他们自己的社会)的种种特征与问题,如学校的功能、社会生活的主要活动、学生和整个人类的诸种持久的问题等等。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几种社会本位综合课程有“科学一技术一社会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3.儿童本位综合课程[page]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是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经验生长和人格发展。这样看来,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或称“经验本位综合课程,)即是前述的“经验综合课程”。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德国的“乡土教育论”与。合科教学”、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都可以说是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典范。除此之外,像美国普雷斯科特(DanielPrescott)所倡导的以儿童的“发展任务”(develpmentasks)为核心的课程组织、斯特拉特迈耶(FlorenceStratemeyer)等人所倡导的以儿童的“持久生活情境”(thepersistentsituations)为核心的课程组织,皆属于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二)综合课程的设置依据
从当今课程理论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的发展趋势来看,综合课程确实引起了众多人的兴趣。那么,人们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或者说,人们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根据。
(1)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尽管学科知识的分化有其合理性,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不断深入,但是,应当认识到,当今知识界学科门类林立的现状却未必是知识本身的发展需求,其中有许多人为的因素,如历史传统、社会习俗、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分配等等。学科知识的分化未必意味着学科的隔离与封闭,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是持续的交往,这意味着不同学科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综合课程体现了文化或学科知识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发展需求。
(2)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过于强调分科课程易于导致的一个流弊是使学生的学习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剥离。研究认为,当今的课程,特别是中等教育的课程,从根本上看是过时的,不能满足今天学生的需要、动机和能力发展。课程缺乏适切性的原因是学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校不能在学生所需要的东西与他们所体验的世界的性质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当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被学校人为分离开来以后,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不满、冷淡,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鼓励学生在与真实的世界的际遇中从事学习。学生要解决真实的世界中的种种现实问题(如贫穷、环境危机、社会不平等等等),就需要把种种来自学术与非学术领域(如科学、技术、人际关系、交往等领域)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这就需要将学校课程以问题和观点为核心组织起来,这就是综合课程。[page](3)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者与相互关联的观念发生际遇的时候学得最好,因为学习者的心理具有整体性。当今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
信息渗透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的时候,当提供对知识的运用机会和对知识的多重表征的时候.当创设隐喻和类比的时候,当给学习者提供能够使其产生与其个人相关联的问题的机会的时候.学习者就能够进行理想的学习。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基于其知识和经验的背景而整体地建构知识的。这样.学习者的先前知识和其建构“实在”的独特方式是相对独立于学科知识的.应成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必然要求学校课程具有综合性。而且,综合的、探究取向的课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许多潜在的机会,以使其发展和完善其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自我效熊感(self-efficacy)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开发综合课程的限制和有效策略
1.综合课程的限制
好的教育理念的成功取决于课堂中的教师如何实施它。雅各布斯曾指出,综合课程现在已被广泛接受,它代表的是理想的教育的主流而非一种边缘势力。如果雅各布斯的论断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却并不多见?这说明在实践中开发与实施综合课程尚存许多限制或问题。
(1)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分科课程中。一个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然而.在综合课程中,一个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而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起来。这对许多教师而言是很难适应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东鳞西爪.把许多知识信息机械地甚至牵强地拼合起来,从而导致知识的琐碎化。这样,综合课程原本是追求整体性和整合化。结果是适得其反。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导致了没有力量的学习。[page](2)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能问题。如果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学科知识的要素之后才能够从事学科间的综合工作的话,那么,这些综合课程的教与学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在一个已经拥塞了彼此独立的分科课程的课程体系中,综合课程的教学究竟有什么作用?学生既要学习各种分门别类的知识技能,又要将这些知识技能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来整合起来.有这么多学习时间吗?教师有这种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专业技能吗?凡此种种都表明开发和实施综合课程需要很高的技巧。
(3)教师的知识问题。成功的综合课程需要教师精通许多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的话,就不可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成功整合起来。就目前的师范教育体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制看。一般情况是,中等教育的教师是按照专才的模式培养的,而初等教育的教师则按照通才模式培养。前者的知识领域比较狭窄,后者的知识领域尽管宽泛,但又比较肤浅。这两种情况都不适合综合课程的要求。
(4)学校结构问题。如果教师本人从未体验过综合课程,那他们如何能够成功地实施这种课程?师范教育的课程,不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都必须经过重构。以使未来的教师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验。这是综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学校结构进行改造。分科课程在教育中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以及中等学校)的传统组织都是以系科划分的.而系科划分又以特定的学术领域为基础。要使教师从事综合课程的教学,(1)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选择什么样的主题、问题和概念作为综合课程的组织核心,这反映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观。明确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观,据此确立选择课程组织核心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选择强有力的主题、问题和概念.这是开发综合课程的首要环节。就目前的综合课程实践来看,对课程组织核心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这就很难开发出理想的综合课程。
(2)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雅各布斯曾指出。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交往的时间,对综合课程进行“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的时间,都必须是综合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相反,琐碎化、教师对课程缺乏理解与信任,必然招致综合课程实施的低效化。[page](3)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评估依然是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保障.但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评估应当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
(4)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要求那些在师范院校中没有机会去观察、反思、从事综合课程开发的教师在不同课程要素间建立起恰当的联系,这是不现实的。如果教师对各学科的概念缺乏恰当的理解,也不可能将之整合起来。因此。师范教育计划必须既能够让学习者对每一门学科的重要主题和概念有深入的把握。又能够让学习者对不同学科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深刻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为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提供有效机制,也才能为未来能够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师提供强固的基础。
(四)目前在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
目前在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主要是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与小学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社会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成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1.课程性质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以下性质:(1)社会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page](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儿童的活动,教师的培训机构就需要拆除横亘于各系科之间的障碍,同学术领域需要展开交往与合作。
(4)评估问题。要想使综合课程在教育实践中成为主流,么对学生(以及教师)表现的评估方式也必须是学科际的、跨学科的。而当前世界各地的教育实践,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估方式主要还是分科的,这势必阻碍综合课程的推行。
2.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
怎样有效开发综合课程?通过对综合课程的优势与限制的反思.可以获得如下策略。
(1)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选择什么样的主题、问题和概念作为综合课程的组织核心,这反映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观。明确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观,据此确立选择课程组织核心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选择强有力的主题、问题和概念.这是开发综合课程的首要环节。就目前的综合课程实践来看。对课程组织核心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这就很难开发出理想的综合课程。
(2)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雅各布斯曾指出.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交往的时间,对综合课程进行“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的时间,都必须是综合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相反,琐碎化、教师对课程缺乏理解与信任,必然招致综合课程实施的低效化。[page](3)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评估依然是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保障.但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评估应当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
(4)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要求那些在师范院校中没有机会去观察、反思、从事综合课程开发的教师在不同课程要素间建立起恰当的联系.这是不现实的。如果教师对各学科的概念缺乏恰当的理解,也不可能将之整合起来。因此,师范教育计划必须既能够让学习者对每一门学科的重要主题和概念有深入的把握,又能够让学习者对不同学科的概念之问的内在联系产生深刻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为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提供有效机制,也才能为未来能够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师提供强固的基础。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河南教师资格网 http://he.zgjsks.com/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丽水教育热点焦点 篇5
一、明确目标 推进改革 完善机制-----努力推进市直学校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今年,是实现《丽水市教育改革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关键之年,能否持续保持市直学校良好的发展态势,是今年市直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任务和工作目标,在3月5日市教育局举行的市直教育系统管理干部会议上,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戚永远说。
为了持续保持市直学校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市教育局将对市直学校提出“明确三大目标,推进三大改革,完善三大机制”的工作要求,努力推进市直学校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一是必须确保实现三大目标。即学生发展目标,实现市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教师发展目标,实现教师师德师风健康向上;学校发展目标,学校等级评估顺利通过。
二是着力推进三大改革。积极推进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丽水中学在今年暑期与杭州名校文元中学合作办学,创建两个“文元创新班”,招收80名初中优秀毕业生,文元聘请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等6名特级教师为创新班授课,为丽水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现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制度,有效推进初高中教育教学的合理衔接。积极推进学校后勤服务机制改革,实现从学校花钱养人到学校花钱买服务的改变。
中小学音乐教育热点 篇6
提案(一)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教育的话题热点解读,两会热点解读之教育的话题提案(一)》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未来网北京2月3日电(记者许祎雯)连日来,各省份陆续召开两会。教育问题一直是市民们关心的大事,更是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基础教育改革、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随迁子女教育资源不足等教育问题,又成今年热点话题。那些身处教育界的代表、委员们,今年都在关注什么?两会之后,对
于教育的未来,他们又有哪些期盼和规划?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怎么说。大量随迁子女入城,原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四川省人大代表、蓬溪县下河街小学校长刘红梅女士这些年一直关注着优质教育的打造、教育资源之间的平衡等方面问题,尤其是对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难、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如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特别关注。刘红梅表示: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主要在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的不平衡、校级之间教育的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不平衡。虽然多年来,范文写作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激励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作用下,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留守儿童流动性大,学校容量不足,现有的教育资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随迁子女数量的增加。反过来对比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农村校舍大量空置、城市校舍严重不足,必然会出现一
些城市学校大班额、超负荷的现象,“出现这类现象最严重的学龄教育阶段,主要存在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 为此,刘红梅建议: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让现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政府加大对教育发展方面的投入,新建改扩建城镇公办小学,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难”问题,满足随迁子女入学的条件;增加民办小学,补充公办小学的不足;根据学生人数变化,对教师编制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学校学生生源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师编制,减轻教师负担,保证优质教育,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来源:四川新闻网)关注西宁两会:开发区学校少孩子上学该咋办
来自西宁的赵先生说,家住东川工业园区,孩子虽然还小,但他已经开始发愁孩子上小学的问题了。因为他家附近没有小学,最近的也要到澄川小学、十里铺小学、八一路小学等。
就此问题西宁市城东区教育局负责人
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十里铺小学已有回迁方案和初步规划,按规划在原十里铺小学南侧划出亩地,用于建设新的十里铺完全小学,热门思想汇报计划投入亿元,学校设计每个年级6个班,共36个教学班,每个班约45人,可容纳1620人。目前,正在做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2016年5月工程动工,预计到2016年年底完工并交付使用。也就是说,十里
教育部官员网上解读教改热点难点 篇7
针对关于经费问题的提问, 孙霄兵回答说, 下一步教育部将在稳定增长和用好管好上下功夫, 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 合理安排经费, 坚持勤俭办学。同时, 教育部会公开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 让人民监督。
针对网友提出近期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 孙霄兵表示, 学生安全问题是全社会都关心的大问题, 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作出了很多努力, 深化平安校园建设、落实学校人防物防技防措施, 集中整治校园周边治安问题, 排查安全隐患, 今后教育部仍会加强学校安全立法和师生安全教育。
针对网友提出公办幼儿园入园难、私立幼儿园收费过高、农民工子女幼儿园无安全保障等问题该如何解决时, 孙霄兵说, 近年来国家发布文件, 教育部门采取积极措施, 大力推动学前教育发展, “十二五”学前教育目标已经提前完成。今后还会提高普及水平, 进一步实施三到六岁学前教育指南, 支持中西部扩建和增设幼儿园, 同时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投入。
针对网友提出的农村义务教育合理布局如何进一步推进的问题, 孙霄兵告诉网友, 教育部要求各地必须严格落实布局调整的有关事项, 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备案之前, 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撤并。
此外, 孙霄兵还就《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义务教育、民办教育、异地高考、教育资源分配、教师待遇等诸多问题回答了网友的提问。
中小学音乐教育热点 篇8
关键词1:教育公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公平发展与优先发展并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尚属首次,体现了本届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两会”上,围绕这一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公平的实质在于让更多人获得优质教育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种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硬道理。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因为公平的实质在于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我们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紧密相连
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质量紧密连在一起的,没有质量的公平,老百姓是不满意的。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这么快,一些老百姓对教育仍然不满意。这反映出教育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好学校太少,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学校办得多一些。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副校长许京军:让更多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关键在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10%这个数字肯定有打通社会上升通道的作用。但高等教育毕竟只是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一段,想要让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通畅,除了增加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机会,还应该从义务教育等方面共同发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让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有同样发展机会
目前中国的民办大学非常弱,对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许多国家在教育建设时都是两条腿走路,第一条腿,就是公立大学对于普及性教育起作用,第二条腿就是私立大学对精英性的教育起作用。而中国目前是公立大学独霸天下,导致中国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创新都出现了问题。
关键词2: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当下,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的迅速变化、信息的海量化,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德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要注重知行统一,注重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复旦投毒案”敲响学生人格培养警钟
即使不发生这一事件,我们也能看到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偏重知识的传播,比较少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培养人格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任何知识的学习最终都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高校不要忘记学生人格的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把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建议把法制教育引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希望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编写普法教材,中小学应有专职法律教师,要像重视语数外那样,把法制教育设置在课时计划内,每周能有一两节法律课。同时,建立法制教育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甚至可以考虑把法律纳入高考科目。
关键词3:管办评分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在放权的同时,政府该如何创新管理方式?学校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如何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第三方评价机构如何培育?代表委员对这些问题积极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用好自主权考验高校智慧
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实际上是在为学校发展松绑,关键在学校会不会用、怎么用。比如,用好专业设置权、自主招生权、教师招聘权等,这些都考验着高校的智慧和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管办评分离要一步步走才能稳
教育改革是渐进式改革,不能有大起大落,更不可用“休克疗法”,管办评分离要一步步走才能稳。要推进管办评分离、实现职能转变,不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是什么都放权不管。简政放权的改革要有试验。
全国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扩大办学自主权对高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既是大学发展的机遇,也是大学在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一项挑战。当外部指挥棒消失之后,应该如何办学、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如何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成为高校必须好好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现阶段,要实现让行政的归行政、学术的归学术,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度设计让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中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理顺行政与学术的关系,避免行政对学术事务的不恰当干预。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兼顾政府放权、学校自律、社会监督
在政府放权的同时,高校必须要建立一个自我约束的机制,要坚守办学方向,要尊重教育规律。为了避免“一放就乱”,在顶层设计上,需要同时考虑政府放权、学校自律、社会监督三个层面。应该是政府放权在先,只有政府放权了,才能要求学校自律,在放权、自律的同时,社会监督也就自然形成了。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把握好政府和学校的权力边界
政府抓宏观管理,管拨款、规划、信息服务等政策导向。学校内部的事务应由学校自主管好,比如课程设置、人员任用、国际交流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后,就可以更加灵活地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最大限度激发学校内部的活力,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真正把办学自主权用好。
关键词4: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十分复杂且具全局性的问题,其中利害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弊端的举措,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些举措成为“两会”代表委员持续关注的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一年多考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当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在长期的实践、调研基础上形成和确定下来的,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实际情况,总体上是合理的。很多改革举措,例如减少考试科目、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和一年多考等,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充分论证和思考的,也不会像社会上想象的那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西方很多国家考试制度都是社会化、一年多考。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一考定终身将成过去式
一考定终身问题将成为过去式,教育部现在已经出台一些方案,像北京市准备试点会考、高考,加上特别的选择性题目。会考是第一块,高考是第二块,第三块是选择性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数学好就选数学,这个分也纳入学分。这三块合起来成为招生的标准。至于改革预期,我认为,任何方案都不能说绝对好,都需要试验,新的道路也可以走走看。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高考改革关键在于改内容
高考改革,不在于改形式,关键在于改内容,以真正实现减负、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高考改革在具体操作上要慎重,多听不同意见,进行更合理的顶层设计。
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教授罗和安:就近入学还需标本兼治
对就近入学政策的期待和对政策实施结果的担忧,实际上反映了百姓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强烈关注。要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不仅要求政策在执行层面透明公开、不偏不倚,更需从本质上研究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问题。
关键词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以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改革发展新阶段。因此,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发展职业教育是对国家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重要方面
发展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对这个国家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快,但是高级技工的培训是相对落后的。要加强职业教育,实际上更多的是要培养高级技工。除了政府需要进行投入以及体制改革之外,还需要全民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通过职业教育,成为有资质的高级技工,对社会的贡献、自己的收入,都是不低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饶子和:部分本科应向职教转型
目前我国有本科院校840所,其中300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转型。这些本科院校的培养规格及类型目标,与高职教育最为接近,若将其转型为高职本科,可以大大节约高职办学成本,又能尽快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还有一个选择是,鼓励知名大学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这不仅为本科院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对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政协副主席沈琪芳:现代职教体系需更多融通
建立现代职教体系要打通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目前,中高职衔接有多种形式,如“五年一贯制”和“3+2”的形式,但这两种形式还不够,应该更多地进行融通。
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就业用工两难
【中小学音乐教育热点】推荐阅读:
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06-25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06-26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09-02
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09-03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10-17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07-04
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06-05
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09-13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07-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