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

2024-09-02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共12篇)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 篇1

现在社会科学教育的体制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 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 为了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变化, 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我们针对弊病作如何改进?音乐需要天地, 天地需要音乐。我们应该找到一条现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但是, 我们不得不承认, 随着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 因此, 选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到中小学音乐课本中, 让流行歌曲成为中小学生欣赏的对象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当然应予以保留, 毕竟这些音乐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之一。那么我们也应该从更大的方面着手, 事无巨细的对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关于音乐创作

众所周知, 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 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 再经过包装, 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 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 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 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 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 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 0-9 0年代的儿童歌曲, 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优秀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 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最新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优秀歌曲的数量无法保证,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材更新时间根本无法保证, 造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外部设施的缺乏, 使我国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教育形同虚设。这是我国的各级官员们特别是打着“孩子至高”应旗号的人们应该认真检讨反思的。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总体数量较多, 而几乎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专业课程, 不是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该介绍这些内容, 是在是因为其难度以靠近音乐专业本科教学难度。这一点似乎是受大浪潮 (应试教育) 的影响。学生们被填塞满了诸如音符、休止符、音阶、音程、和弦、调、调式、曲式以及数十种音乐记号, 并视唱带有一个、二个、甚至三个升降号的曲调, 听辨音程、和弦、调式, 听写旋律, 分析曲式等等。这种状况, 使得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面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我们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为了孩子,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 通过这种填鸭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那种先练打节奏, 接着唱音符, 然后读歌词, 最后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 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 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 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从学堂乐歌发展起来的, 而当时的学歌的唯一形式就是口传心授, 这是由当时的教学环境所决定的, 而如今, 处于2 1世纪前沿的新一代的人民音乐教师还用这种老式的教学法那才是贻笑大方。首先, 我们的了解音乐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 是把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 使人听之产生美感的艺术。既然它是听觉艺术, 听也就是欣赏才是真正的“主角”。因此, 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向应该逐渐转向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正如周大风同志在其《音乐教育改革刍议》中提到的那样“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幼儿园、结构。改革以歌唱为中心, 识谱为辅, 而代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艺术是以感受为特征的规律, 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多听民族的乐曲, 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爱好”。认识到了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后, 我们的老师们应如何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呢?

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 (1895—1982) 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用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形式, 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 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 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 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 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具有以下几点: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4、从本土文化出发;

5、适于开端;

6、为所有人。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在现代化的今天, 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 以及音像制品, 载有各种教学资料的音像带、视听盘和各种电脑多媒体光盘、课件等软件, 已成为教学媒体的主流, 成为极具特色的现代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在现代音乐教学活动中, 这些手段与设施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育与社会的融会贯通, 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特点为:普及性强, 信息量大, 形象直观, 具有很深的感染力。因此, 多媒体的普及带给老师们的应该是教学上的多元化。在信息量猛增的2 1世纪, 老师们的知识和教关重要的内在的条件。

二、提高音乐教育的认识

由于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强, 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十分的激烈。学校要想创牌子, 成绩必须抓上去, 于是出现了学校、老师、家长都去抓学生主课学习的倾向而忽略了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也很少有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就以上学期我们音乐组遭到的问题来说。学期开始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都分别制定了一系列计划, 组建各种活动小组以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的兴趣都很高, 报名人数也很多。但是当我们真正开始活动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训练上、人数上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证。到学期结束时人数几乎少掉一半。这种现象总体上是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所造成的。其实, 音乐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已不仅仅是音乐爱好者的专利, 而且逐渐溶入到各个学科之中, 并发挥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我就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 语文老师在上《荷塘月色》这节课之前先播放了一段中国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让音乐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月夜之中, 感受月夜的宁静、美丽,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想象中月夜的景象, 再让学生打开课本朗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看看作者眼中的月夜, 体会笔者用词的美妙。整堂课给人的感觉非常美, 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同时还增进了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了解, 使学生在愉快、优美的学习气氛中完成教学计划。

三、改进现有教学理念

很多音乐教师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普遍反映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主要是教材的老化和教学方式的单一所造成的。因此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教材专利法的束缚, 扬长避短、灵活教学, 在尊重教师特殊喜好的同时, 抓好突破点自由拓宽音乐教学内容, 重点教学目标, 使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制定出一套灵活多变的的决策者。

另外,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师的要求, 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实现自我角色的转换, 把自己从一个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转变成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我曾经观摩进才北校一位音乐教师的一节公开课, 深受启发。这节课的题目是“交响诗的有关知识”和赏折《中亚西亚草原》。学生按照教师的课前要求作了小组分工, 并各组在课外完成了自己的演讲课件。在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各小组结题演说。整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 对音乐的理解也非常新颖。学生的课件制作从画面、解说到音乐的搭配也风格各异。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整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教师只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一堂音乐课从单一的教唱向分析型、理解型、研究型转变, 使音乐课成为影音画相结合的探究型课程。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促进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的发展。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作品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感染人、蕴含情意的音乐主题教育人, 一首好的作用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把学生自己的时间还给他们, 让他们在歌声中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在乐器的演奏中给学生以音乐艺术的享受、在音乐欣赏中使学生以音乐艺术的享受。并通过这些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 只有团结协作个人的潜力才能得到发挥, 个人的能力增加也越快, 个人的心志才会更完美。

总之, 改良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本着务实的态度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才能使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我们的国家教育、学生素质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 篇2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方面实现整体的优化,在德、智和体诸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推行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发展之路。虽然我国中小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活动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纵观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尚不明显,远远没有达到利用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现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 素质教育; 国民教育; 基础环节

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和学会劳动,并最终要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与范围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指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而各种各样有助于人的素质提高的活动,都应该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与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 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没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三)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具备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其内容包含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等五项内容。

1、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拥有较强的体质和健康的身体,具体又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是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

2、智能素质

包括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初步生存能力。包括各种科学文化的学习,智能素质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智能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中心,是基本素质形成的智能基础智能素质的要素中,能力要素是重点之一。智能素质中的能力要求与身体上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中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品德素质中的道德能力、审美素质中的审美能力等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基本素质的能力体系。

3、思想品德素质

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尝观点和态度,基本的思想意识,初步的道德品质及道德能力。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三项二级指标。这是一个合格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做人的根本。品德索质的形成以身体索质、心理素质和智能素质为基础,又受到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制约和促进。

4、审美素质

包括基本的审美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初步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欣赏能 2 力、审美表现能力(技法技能)、审美创造能力三项二级指标。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善美,是青少年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美育是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美育实施中不仅要加强艺术教育和挖掘各类课程的美育因素,而且整个教育工作都要体现美育的要求,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不断发展。

5、劳动素质

包括正确的劳动观念,初步的劳动知识,基本的劳动技能,良好的劳动习惯。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四项二级指标。这是青少年将来参加社会劳动的基础,是其它素质的体现和运用。劳动素质一经形成又能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中小学应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对青少年从劳动观念、习惯、态度、技能各方面进行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

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教育界就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十几年过去了,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也一直在不断地推进和发展,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围绕素质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依然是目前教育改革面临的难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开始反思,我们是否真的要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应试教育”中到底有没有素质教育?我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根本对立,不是指两者的操作层面,而是指两者的培养目标与指导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

从操作层面而言,无论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知识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个重要内容,教育评价——考试也是检查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但从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目的来看,“应试教育”更多指向“英才教育”,是为少数学生服务,而评价的标准往往只有一个——分数。唯分数是论抑制了学生其他潜能的发展,也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教育不平等,这种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制度,可见,应试教育是以牺牲大多数人受教育权为代价的。而素质教育指向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为大多数学生服务,采用的多元评价既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也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了,他们的能力也能在社会广阔天地中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其实素质教 3 育一直是中国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只是二十多年的高考制度使得教育异化,越来越偏离教育本质,即为人的教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强调在社会实践中发展人的全面素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可见,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有根本区别的。“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素质教育从培养“四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对于21世纪的中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现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分析

造成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教师素质的原因,同样缺乏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一)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人们总认为,只有考上大学,取得最高学历,甚至取得什么“家”,才算人才。社会、家庭总把学生在校的文化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惟一依据,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获得高分,学校领导、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给学生加大作业量,甚至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补课,牺牲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尽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并下达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系列文件,许多有识之士也在大声疾呼学生的负担太重,应迅速改变目前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收效甚微。

(二)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从目前的教师队伍的状况看,在政治和业务素质、教学能力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思想落后。由于大部分教师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在培养学生的意识上,始终面向少数“尖子生”,对“尖子生”倍加关爱,而对“差生”缺乏信心,甚至厌 4 恶和遗弃;在教学内容上,采取考什么教什么的态度,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活动课、选修课、实践课以及最新科学技术、科技信息的引入,忽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二是教学方法落后。教师教学仍以灌输为主,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三是教师普遍缺少素质教育培训。开展素质教育不仅给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理论深度、教学科研能力、操作实践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培训。

(三)教育评价机制不科学

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强调教育过程的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因此,不说是对教育的总体评价还是对其某一对象评价,都要遵循全面性原则,而现在不少学校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惟一标准,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惟一依据,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升学考试制度的症结

目前,由于我国实际经济实力的限制和社会教育发展程度的影响,高等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的全部需求,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实行高等教育的“宽进严出”制度。因此,也就无法取消完全取消升学考试制度,应试教育肆虐的结果使不少地方和学校出现了会议上说的是素质教育,实际上做的是应试教育的现象,使素质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求新的出路。

而片面追求升学率,必然造成了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过去,我们虽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但这种现象并没有被禁止,许多中小学没有双休日,毕业班的学生在双休日、节假日照常上课,教师超常规超负荷工作,学生超常规、超负荷学习,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全面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对策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积重难返,继续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依旧是我国教育工作实施中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

首先,要转变社会的人才观。在现代社会中并不是只有大学生、工程师、艺术家及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才是人才,应该让社会看到,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多层次的,不仅需要高级专门人才,而且需要中级及初级专门人才。所有能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劳动者都应该叫人才。要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摒弃“好生”、“差生”观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是富有潜能的人,尊重、热爱他们,对他们的发展充满信心,力争使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获得成功。

其次,要转变以“升学率”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旧观念,树立以实现学生“五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目标的新观念。这是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劳动者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应大胆摒弃“应试教育”的陈规陋俗,大力进行素质教育的探讨实践。

再次,社会和家长要从长远利益出发,给予素质教育以理解和支持,不要“杀鸡取卵”,拔苗助长,那样只能害了孩子,害了我们的教育。

(二)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马克思说过“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播,还要传播人类先进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及道德规范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教学会学生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素质教育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组成的,其中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主渠道,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学校教育活动和学生学习发展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落实。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教师的素质,比如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教育科研活动等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观,改变落后的教育方法,遵循教育规律把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或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构建素质教育的支持体系

构建素质教育支持体系,让素质教育的推广有强有力的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要使素质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整个社会共同进行努力。第一,积极进行教育环境建设,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证。第三,逐步改革社会用人制度,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正确导向。第四,加大宣传力度,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宣传普及,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同时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这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步。要将中小学的办学成果与升学率分开,并在其绩效评价上完全脱钩。要加快研究并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

(四)改革升学考试制度

要从根本上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制度,逐步实行高等学校自主招生。高等学校招生要把高考成绩,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结合起来。在中小学教育中采取有力措施,禁止择校现象。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人学、就近人学;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并由国家根据我国北方和南方、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制订出详细的中小学收费标准,有效制止乱收费现象。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同时,要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呼声。国家或地方政府要以法律的形式,真正把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落到实处,把孩子们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促使其全面发展。中小学是个体综合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必须首先从教材改革人手,增强建材的趣味性、多样性、实践性、综合性和人文性。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对策研究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音乐专业教师缺乏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很多专业音乐教师都不愿意在农村就职任教,部分在农村任教的音乐教师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为音乐教育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是在为以后更好的发展积累经验,一旦有更好的机会,往往会选择离开农村而到大城市谋求发展。目前,农村中小学一个教师兼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甚至是一个年级的也就一两个老师的现象并不鲜见。如:语文教师同时还教思想品德以及音乐体育等。农村中小学很少有学校会为音乐这门学科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资源匮乏。

2.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据查阅资料,目前农村任教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本科生,有些音乐教师甚至不是音乐专业毕业,音乐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高。由于有的教师缺乏识谱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只是根据音乐课本简单地教学生唱歌,老师教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大部分学生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其对音乐也没能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甚至连音乐最基本的谱子也无法理解。教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上音乐课只是为了玩耍而不是真的为了学习音乐这与音乐教学的目标相背离。音乐教师缺乏专业素养,音乐教学的方式不科学,这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效果。

3.缺乏音乐教学必要的硬件设施

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很少有学校为学生配备必要音乐器材。大多数的情况是由音乐教师根据音乐教材加上自己的嗓子来教学生唱歌。这种只靠一本音乐课本和老师嗓子教音乐的现象在农村小学还十分普遍。目前,有不少农村中学配备得有音乐器材如:钢琴、竖笛、口琴这种较简单的音乐器材,通常情况下竖笛是使用率相对较高的音乐器材而钢琴在学校是属于比较贵重的音乐器材只有在特殊情况需要用到钢琴的时候才会使用也是老师弹奏学生跟着唱的方式。在农村小学缺少熟悉音乐器材的教师,还有不少教师都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因此教师也没办法教学生使用这些音乐器材,让这些仅有的器材也就成了摆设。

4.音乐课堂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

农村的思想观念相对较落后,音乐教育不受重视。学校对于音乐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大部分学校的音乐课一个星期有1-2节,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音乐课。在面临考试的时间段,音乐课还会被占用,用来学习其他的需要考试的课程。中小学学习音乐不需考试和评级,学校只把音乐课当成一种副科而不被重视,甚至到了毕业季也就是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音乐课都会被取消。在农村,音乐教育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撑。农村的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明显落后,这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农村经济环境不容乐观,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教学设备缺乏、教学环境差等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年轻的专业教师为了有更好的发展都不愿意留在农村任教。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满足几个方面的条件:其一,教师和家都要有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意识;其二,音乐教学所需的教材、教学器材等硬件设施;其三,需要有专业的音乐教师。但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的原因,教师和家长都以学生学好数理化为标准,而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和家长都缺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意识。经济落后也使得学校没有能力为学生配备好的音乐器材等。因此,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是农村音乐教育无法较好开展的根本原因。

2.音乐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音乐教育观念落后主要是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一方面学校认为音乐是一门副课,对音乐课的安排没有足够的课时,在面临考试的时间段音乐课还会被直接取消;另一方面学校安排的音乐教师一般都是由非专业的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加上音乐不包括在考试之中。其二,音乐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认为音乐是副课而采取应付式教学,教学效果难以提升。其三,音乐教育不被家长认可。农村的经济条件落后,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大多数的家长都是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传统教育观念。因此大多数家长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都是不支持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接触音乐教育的机会阻碍了音乐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对策

1.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度

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主要是指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农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二是提高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三是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音乐持支持态度。要提高对农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其本身应充分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一方面能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还有启迪学生智慧、开发智慧的功能。并且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拥有一个好心情,能较好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不仅能促进小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音乐教育还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

2.加强农村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一直无法提高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培养渠道的缺乏。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村音乐师资力量缺乏的现象,高校可以实行定向农村师范生的培养,这种方法是指教育部通过相应的优惠政策定向招收大学生学生培养农村方向音乐专业师范生,入学前与其签订协议让该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二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音乐教育本身不受重视,音乐就教师的待遇无法得到保障。这是大部分优秀的音乐教师不选择农村任教的根本原因。要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不只是简单的提高其经济待遇,其政治待遇、社会待遇也应相应得到提高。让音乐教师感受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是受人尊重受人羡慕的职业。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音乐师资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3.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存在音乐专业素养偏低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提高农村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应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音乐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唱、弹、跳是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础技能,音乐教师只有较好的掌握了唱、弹、跳等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其次是审美修养的培养,审美修养是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最后是对音乐教师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指音乐教师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意志,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教师对音乐的兴趣及意志相辅相成,其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及意志。

4.加大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的投入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的缺乏是影响音乐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条件落后的现象也逐步得到改善。要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应加大音乐教学设施的投入。如:音乐教材的更新,配备各种音乐器材,建设专门的音乐教室等。教学设施是音乐教学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及学校都应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资金投入,为音乐教育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结语

我国的农村人口居多,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能起到一定借鉴作用,还能有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加强农村音乐教育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农村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一品,提高农村音乐师资水平的几点建议[J],中国音乐教育,2008,05:96-98

[2] 黄鹰,绍兴市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音乐教育, 2008,09:82-84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 篇4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音乐专职教师数量不足, 师资力量单薄

从实际调查的情况来看, 我国农村中小学专职音乐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地处中国中部地区的江西省南康市 (县级市) 、宁都县为例, 南康市目前有初中38所, 总共只有专职音乐教师12名;中心小学29所, 仅有专职音乐教师5名。村完小309所, 连一名专职音乐教师也没有;宁都县目前共有初中24所 (内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 , 共有专职音乐教师9名;有中心小学22所, 专职音乐教师8名;村完小319所, 没有一名专职音乐教师。客观地讲, 南康市和宁都县在江西的经济状况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而专职农村音乐教师数量却是这样一个现状, 西部老少边穷农村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从全国范围来看, 我国农村现有中学9.3万所, 拥有音乐教师2.8万人, 按每校1名计, 尚缺6.5万人;有82万多所小学, 学生1.337亿人, 音乐教师6.9万名, 其比例仅为1940:1。这些统计数据反映出农村音乐教师队伍十分薄弱的现状。

农村音乐教师不但数量少, 而且学历水平低。在桂东南及桂北地区随机调查的71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中, 学历结构分布情况为:本科学历者12人, 占16.9%;专科学历者37人, 占52.1%;中专学历 (在读专科) 19人, 为26.8%;中专以下3人, 占4.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学历的总体水平。

(二) 音乐教学设备简陋, 音乐教育资源匮乏

目前,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偏低, 在中西部农村有些地区, 学校公用经费为零, 甚至出现负债现象。据统计, 到2003年, 全国农村中小学“普九”欠债总额约为500亿元。以湖北省监利县为例, 截止2003年, 该县中小学共负债10615万元, 其中县直中小学负债3880万元, 乡镇公办中小学负债6281.8万元, 村办小学负债453.2万元。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是可以预期的。根据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的抽样调查, 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87, 2%, 课桌椅残缺不齐的占37.8%, 实验教学仪器不全占59.5%, 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 购教具、墨水、纸本、粉笔不足的占32.5%。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设施陈旧, 不少学校缺少诸如五线谱黑板、教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风琴、手风琴等必需的教学设备, 而购买打击乐器、管弦乐器、录像机、钢琴等昂贵音乐教学设备, 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求罢了。

(三) 音乐课地位低, 教学内容单一

在农村, 有很多学校没有开设音乐课。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小学虽然能够正常开设音乐课, 但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 音乐课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 课时常常被无端挤压, 特别是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左右, 音乐课已基本停课, 让位于语文、数学等“主”课。而在毕业班级, 绝大部分农村学校的音乐课被取消, 开课率几乎为零。音乐教师上课内容单一, 即教唱流行歌曲。教师既不需要讲授教材内容 (有的学校甚至缺乏音乐教材) , 也不需要进行音乐实践教学, 更不需要指导学生音乐欣赏与器乐演奏。在农村学校,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 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信息畅通一点的学校, 教唱诸如周杰伦等青春偶像派的最新流行歌曲或网络歌曲;信息闭塞的学校, 教唱一些诸如《恰似你的温柔》等过时的流行歌曲。学生不懂识谱、唱歌走调、不懂音乐欣赏、不会弹奏简单乐器, 是农村学生中见怪不怪、司空见惯的现象。

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已经将音乐课列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课, 全面规定了音乐教育的各项任务, 明确分配了唱歌、器乐、欣赏、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等各项教学内容在各学段教学时数所占的比例。《标准》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音乐课程的价值, 即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显而易见的事实是, 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实施现状与《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二、对策与建议

(一) 实行“免费师范音乐生”制度, 加快培养农村音乐师资

我国每年培养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不少, 而农村音乐教师却是如此匮乏, 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以建立农村学校高水平的音乐教师队伍, 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全国的范围来看, 我国基本上每一个地级市都设立了一所师范学院或师范专科学校, 这些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省, 其中本市的农村生源占主要份额。因此, 笔者认为, 加快培养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 这些地方师范院校应该发挥主要作用。

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的地方师范院校中实行“免费师范音乐生”制度, 为农村输送专门音乐教师。享受免费教育的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将免除学费, 免缴住宿费, 并补助生活费。这笔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免费师范生需回到生源所在地的农村中小学任教音乐8年以上。实行这种制度, 一方面, 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愿意为家乡的农村教育服务的学生提供平台;另一方面, 可以解决农村音乐教育师资匮乏的困境。

此外, 要建立长期的农村音乐教师培训制度, 加强对在职农村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可采用培训班、进修班、研讨班等形式, 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使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满足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二) 建立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单列”制度, 改善农村音乐教学设施

目前, 我国农村教育实行“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财政管理制度, 农村中小学投入责任主要在县级政府。为弥补县级政府办学资金不足, 中央政府实行财政“专移支付”制度, 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专门针对某一领域进行的资金划拨, “戴帽下达”, 规定了资金的使用范围。在现行“财政分权”的财政体制下, 我国地方政府,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仍然不富裕, 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得到中央财政的大力扶持。建议国家建立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专项转移资金单列”制度, 把农村音乐投资专项转移资金和其他的专项资金独立出来, 保障农村音乐师资培训专项资金供给。在实行该制度时, 要加强对该项专用资金的使用及其结果进行监督, 对学校的审计要经常化、制度化、公开化, 防止该款项被挪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逐步使农村中小学音乐设备、设施得到改善。

(三) 构建“农村中小学音乐达标”制度, 提升农村音乐教育质量

农村音乐课程变为纯粹“唱歌课”现象,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学校、家长、音乐教师等原因之外, 没有制定科学的农村音乐课质量评价体系, 是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一方面, 音乐课不是中考科目, 缺乏外部评价的压力;另一方面, 在学校内部, 音乐课也无需考试, 缺乏内部评价的制约。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 篇5

朱永江

工作单位: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第四小学

指导教师:徐敬民

一、问题提出的意义

所谓钢琴即兴伴奏,是指没有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在脑中形成和声的配置和音型织体的编配脉络,用钢琴为歌曲(乐曲)快速有效地伴奏,起到对歌曲的补充和衬托作用,它是理论作曲知识和钢琴演奏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即兴创作和表演的特殊艺术方式。

钢琴即兴伴奏在现今中小学及幼儿园音乐课程教学中,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它能起到艺术指导作用。教师用富于音乐感的即兴伴奏带动学生投入作品的情感,用音乐前奏作预示,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进入,用间奏来推动歌声,激起音乐的转折掀起高潮。尤其在幼儿的音乐课中,钢琴即兴伴奏在体态律动、歌舞剧表演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用钢琴即兴伴奏与即兴弹奏替代教师的语言导向,用以启示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通过琴声的渲染使教学充满音乐的气氛。

钢琴音域宽音量能大能小,音色和演奏技巧变化丰富,能表达优美抒情、轻快活泼、气势雄伟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在我国音乐教育学是最年轻的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音乐教育专业是我国音乐专业中发展最迅

速的专业。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突飞猛进。钢琴即伴奏不仅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许多专业和业余爱好者也争相学习,钢琴即兴伴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音乐修养,它能扩大艺术视野,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同时可获得更好的舞台实践机会,提高钢琴演奏的歌唱感、节奏感和视奏能力。对于有志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的人,是一种必备的技能。本研究以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钢琴即兴伴奏的现状,依据自己收集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调查研究问题

1、音乐基础较差的教师存在的问题

(1)、钢琴弹奏技巧不扎实,或者说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伴奏最基本的音型如和弦及转位的弹奏指法和触键方位不明确。

(2)、在和弦序进方面没有规范的设计,调性不明确,在键盘上每个大小调最基本的Ⅰ、Ⅳ、Ⅴ级不熟悉,在伴奏中左手只是跟着旋律弹八度或单音,缺乏键盘和声及曲式等理论知识。

(3)、伴奏音型掌握的少,对于不同体裁风格的歌曲所使用的音型分辨和使用能力差,千篇一律。如:都用1535或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不能分辨是抒情歌曲还是进行曲,对比段落之间音型的变化太少或不恰当。

总之,这部分教师对钢琴即兴伴奏的基本步骤还不了解,或者说缺乏练习。这样的教师大多集中在农村中小学,他们的进修机会少,教学条件较差,在我们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集中有限的培训时间,并利用他们自学和岗位自练来提高即兴伴奏能力,是需要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2、音乐基础较好的教师存在的问题

(1)、这部分教师在弹奏技巧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技巧应用时,往往不实用,不能快速转化为弹奏即兴伴奏音型的技巧,不能熟练地与键盘和声相结合,不能弹奏各调和弦序进及转化出多种音型。

(2)、键盘和声方面缺少色彩和风格性的变化,在掌握基础和弦序进上应进一步丰富和声手法。

(3)、在为民族风格的歌曲伴奏时和弦音型的选择不规范。在伴奏音型运用方面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整体的设计及灵活的转化,这部分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方面基本上过关,并基本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但仍然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三、学习钢琴即兴伴奏的几点想法

1、用指腹弹奏出有变化、音响有层次的声音

在弹奏时手型要平点,用手指肉多的地方来弹琴。因为那里有很多的神经,可以刺激我们的耳朵,让我们用耳朵去聆听音乐。在弹奏时注意声音有变化,和声的各个声部要有层次,而旋律声部是灵魂应突出,要把好的发音变成弹奏的习惯,让自己喜欢弹。熟话说:“素质教育乃习惯教育,让我们在实践中慢慢养成习惯”。这一点对钢琴演奏者非常重要。

2、和弦的运用

①、三和弦和七和弦并重,尽量多用七和弦。②、和弦连接首选上行四度连接。

③、为了延长和声语句,可进行三度替换。

④、如需和弦变化色彩,可以将自然三音升高或降低伴音进行变化。⑤、五声调式七和弦弹奏方法:大三和弦加大六度,小三和弦加小气七度,终止属七和弦加九度。

⑥、将终止式和声语汇(V7——I)与其他语汇加以区别,要在句尾用。⑦、舞曲节奏型应按照规范化特点弹奏,其它织体可根据需要疏密适度掌握,不要过分规范化。

⑧、句尾补充:模仿式(旋律节奏不变化,提高八度,有回声的感觉)、华彩式(可以上、下行音阶)、线条式(在分解和弦的基础上,加点和弦外音)。

3、伴奏织体与节奏型的运用

①、节拍性柱式和弦。柱式和弦是指以三和弦(也可以用七和弦)为基础的三个音(或五个音)同时发音的柱形的和弦形态。主要特点是具有丰富和充实的和声效果和主体感,在节奏上突出了节拍的拍律作用。节拍性柱式和弦可用基本形态、琶音、震音等三种方式演奏,可用于伴奏进行曲。

②、柱式和弦的节奏分解。柱式和弦可用各种节奏奏出而构成柱式和弦的节奏分解音型。柱式和弦的节奏分解包含着节奏与和声两方面的表现意义。优点是:既有和声的主体感,又有节奏流动感,可用于伴奏舞曲。

③迂回式分解和弦。是指将一个和弦上、下迂回,微微蠕动的波浪型进行而构成。可以用单音的分解或双音的分解,也可以单、双结合的分解。其主要特征是微波型流动感,可用于抒情歌曲伴奏。

④、线条式分解和弦。是指和弦以单音先后奏出而形成上、下行的线条式进行的织体音型。它具有和弦分解与节奏分解两种涵义。其主要特点在于音的进行方向所形成的直线上行或直线下行及上下行结合的波浪型的进行形态,具有延绵不断的流动感与线条波澜起伏的特性,可用于抒情歌曲伴奏。

4、钢琴即兴伴奏的分类

①、带旋律伴奏。这种伴奏通常采用的方式是一只手弹奏歌曲旋律,另一只

手弹奏伴奏音型。这种的伴奏方式要求弹奏者具有良好的试奏能力,或对伴奏歌曲的旋律非常熟悉。带旋律伴奏的伴奏音型大多集中在中左手,但是当“旋律左手化”时,伴奏音型也就会到右手上去了。要弹奏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歌曲,而且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的时候,采用低音与两个八度以内的伴奏音型来弹奏是比较常见的,这种伴奏方式可以把歌曲明确分出三个相对立的部分,即:低音声部、中音声部、旋律声部。例如:给歌曲《卖报歌》伴奏,就可以运用有旋律伴奏。左手采用八度内的半分解和弦音型跳跃式进行,右手弹奏旋律,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②、不带旋律伴奏。是指左右两只手分别弹奏低音与伴奏音型,在伴奏中不带旋律或偶尔出现旋律或将旋律隐藏于和声织体中。由于不弹奏旋律,双手的分工合作就更灵活,伴奏音型的样式与组合会更多样,伴奏音型的音区也更加宽广,色彩更加丰富及富于变化,也加强了音乐表现力。与带旋律伴奏相比较还降低了弹奏难度,因而成为被众人首选的一种即兴伴奏。例如:为歌曲《歌声与微笑》伴奏时,采用无旋律伴奏,双手共同弹奏活泼欢快的半分解和弦进行,左手加重低音的BASS效果,伴奏出来的效果会很好。

③、综合型伴奏,无论是带旋律伴奏还是不带旋律的伴奏,相对来说都有一定缺陷,如果仅仅采用一种方法,很难把一首歌曲的伴奏效果发挥到较高的境界,若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对比,就恰如其分的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例如:为歌曲《军港之夜》伴奏时,在前奏、间奏、尾奏以及歌曲的高潮部分都采用有旋律伴奏,而在其他部分运用不带旋律伴奏,即降低了伴奏难度,又丰富了伴奏形式,烘托了音乐的表现力,且使音乐层次更加明显。

5、处理好前奏、间奏、尾声是弹奏好伴奏的关键

前奏至关重要,通过前奏可以使歌唱者和听众共同进入歌曲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在音乐形象的提示、情绪的酝酿方面做好准备,使歌唱者听众在一个恰当的氛围中表现音乐与欣赏音乐。间奏是连接乐段与乐句的桥梁,如果没有间奏部分的参与是无法顺利完成音乐的转换与过度的。特别是大型作品和艺术歌曲中间奏显得更加重要。尾声的弹奏可以使歌曲的主题得到升华,在结构上起到了补充的作用,特别是在强调结束时给歌曲增加了功力与结束感。三者在伴奏中都属于弹奏者个人华彩展示部分。

6、要想弹好钢琴即兴伴奏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如和声学、作曲法、作品分析等。钢琴即兴伴奏属于多声部音乐的范畴,当然需要和声基础,而和声理论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伴奏的音响效果和表现力。应用和声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歌曲的体裁形式、调式、曲式、内容进行分析,对于一首完整的作品,是否能恰当的选择和声、织体、伴奏音型,主要是看看对作品

分析的是否明确深刻,如调式是怎样的、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节奏怎样、速度怎样、什么样的风格等这些都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确定。一首优美的抒情歌曲和一首坚定有力的进行曲肯定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就是同一首歌曲在每个乐段之间以及从呈示发展到高潮再现的处理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从伴奏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要掌握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

②、要掌握一定的键盘弹奏能力。要掌握大调和小调的常用调性、基础练习、各调的音阶琶音。掌握各调的正

三、副三和弦,在进行同音保持练习、平稳进行练习。这样才不会显得有些笨拙,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使钢琴技巧与即兴伴奏的技巧同步发展。掌握了钢琴的基础,就要用一定的形式进行陈述,伴奏音型就是应用到具体作品中有规律的陈述形式,而这个形式是否恰当应有一定的根据。如钢琴的性能、伴奏音型的特点与表现力,演奏方法以及伴奏者现有的钢琴技巧水平,应用能力的水平等。

③、要养成随时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勤奋科学的练琴、刻苦专研的精神。首先要有思想准备,要从听、看、练、写等方面入手。其中“听”听音乐,尤其听伴奏音型与织体;“看”指在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上,多看乐谱,分析作品;“练”指实际弹奏基本功练习与乐曲练习;“写”指将弹奏熟了的即兴伴奏用五线

谱默写成正式的钢琴伴奏谱。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勤学苦练、勇于实践、持之以恒,一定能弹好即兴伴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1、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说明怎样提高教师运用键盘和即兴伴奏的能力,在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中能把钢琴作为一件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2、钢琴即兴伴奏应该是伴奏创编、自弹自唱及实际伴奏这几点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36-01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并不十分理想,仍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很多小学校对语文、数学、英语等一些主要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对音乐、美术等课程,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都是应试教育的,而正是这种教育体制,导致很多学校对音乐这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从而不利于音乐课程的开展。

第二,当前的师资队伍能力水平还比较低

由于很多学校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当前很多学校的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师水平还不合格,虽然有的学校也引进了比较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充实了教师队伍,但是大多数的现象还是小学音乐教师队伍水平低下,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

第三,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很多教师大多数都是进行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比如对一些经典名曲进行欣赏,这是一个教学内容,但是并不是绝对性的。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还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生活化。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更加生动活泼,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当前很多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大多停留在简单的跟唱等方面,容易使得小学生对于音乐课程产生厌恶。

第四,学生不愿意学习音乐词谱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识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识谱和其他音乐授课相互关联,彼此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但课堂上能使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学生对识谱完全不敢兴趣,识谱枯燥乏味,所以,识谱教学对教师来说,一直是非常苦恼的问题。

二、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措施

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音乐课程在教育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有所提升,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好处于对各种事物接受最快的阶段,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会爆发强劲的动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改变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校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也不够,教师的教授方法比较传统老旧,使得课堂上没有积极学习的氛围,学校对音乐课程的投入比较低,因此不能开展现代化的音乐教育。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音乐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中,提高学校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硬件投资力度,学校管理者要将音乐教育的地位提高,才能不断充实音乐教师队伍,改变教育模式。

第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也比较低,从小学开始就有各种竞争。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兴趣是提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激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比如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的活动,六一儿童节、元旦节等各种节庆都是举行活动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借用学校举办各种晚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表演,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积极性。

第三,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音乐课程与其他的课程不一致,在教育过程中,课堂的氛围应该轻松愉快。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进行教育。比如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演唱歌曲,或者利用音乐做一些小游戏,这些都是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的一些有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上课之前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培养学生识谱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孩子们识谱,得让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兴趣。首先识谱的基础是聆听为先;重视“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当学生进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将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听得多了,自然会有一些音乐的感觉。其次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引发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帮助学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如,游戏《给小动物找家》:将乐谱写在各种形象可爱的小动物头上,让他们帮小动物找家,游戏开始后,让学生取下后唱出卡片上的音符。往往能营造出一种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兴趣,达到记忆犹新状态。再次,把读谱知识,编成故事来导入,使教学过程情节化,把学生带入有趣的故事中,提问并要学生思考解答。总之,识谱教学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并注意动静结合,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充分运用讲、认、唱、听、记等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识谱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语

无论是对于学生的人格完善、情操陶冶,还是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的各种接受能力都是十分强,正处于启蒙时期,因此加强音乐教育更加重要。针对当前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多方面着手进行解决,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净楠.领悟新课标贯彻新理念——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S1)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 篇7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对策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但对学生个人有重要意义, 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 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自身功能, 让音乐教育成为中小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的一门课程, 并通过音乐教育来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 进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一、目前音乐教育之不足

1.音乐教育的态度

当前, 之所以出现很多忽视音乐教育的学生及家长, 主要原因在于整个社会都没有对音乐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虽然中小学生对音乐普遍充满着憧憬和向往, 但对音乐课堂却失望多多。也就是说, 课堂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期望相差甚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是学校的态度。当今的学校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并未普遍认清什么是素质教育, 及素质教育的课程该如何设置, 如何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就音乐教育而言, 不能因无关乎考试就不重视, 而是要把音乐放在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样才可以使中小学的总体音乐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学校还应该支持、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多参加些文艺娱乐活动, 以此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素养, 从而增进整个学校的音乐氛围, 最终使音乐教育在中小学中得到普及。

二是教师的态度。因为音乐课与大多数学生的升学考试无关, 不仅学校不够重视, 任课的音乐老师也普遍不够重视, 反正是“副课”, 课时不多, 也无升学考试, 上课马马虎虎走过场。就教师职业本身来说,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 首先应该态度明确, 要努力做到钻研教材, 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音乐教学, 并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专业技能, 积累教学经验, 追求创新, 努力找到能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进而使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

三是学生的态度。因为音乐课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 现在中小学生普遍对音乐课不够重视, 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一名中小学生, 要想学好各门知识, 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即使音乐课不是考试科目, 不是主要课程, 也应该按时上课, 配合好音乐老师, 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知识和音乐修养, 才能做到德才兼备,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同时, 如条件允许, 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学点乐器, 以充实自己的课间生活, 提升自己的学习技能。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 才会产生比较好的学习动力, 进而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所促进。

2.音乐教育的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将音乐旋律当成调动听众的工具, 进而使其进入一种新的情绪状态。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用演唱以及美妙的音乐来感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所以要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强化学生自身情绪的管理。目前, 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方法不够灵活, 教学手段单一。目前, 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大多比较死板, 教师教学过于看重书本教学。在调查中我们常常发现, 有很多学生虽然喜欢音乐, 也有音乐特长, 但当问起他们的音乐课堂学习时就会摇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音乐教师没有把音乐课所特有的轻松活跃氛围带到课堂上, 从而使很多学生根本不喜欢上音乐课, 提不起积极性。音乐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彩的, 多样的, 而不是单一的。不能只以教师为中心, 要看重学生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思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创新和思索空间, 进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发现并培养音乐人才。

二是共同参与不够, 双向互动匮乏。为什么学生普遍喜欢音乐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总是不愿意上音乐课呢?可见我们的音乐课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青少年学生简单、天真, 他们对课堂的要求其实也很简单, 尤其是音乐课堂,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 那就是期待被老师提问和重视, 期待在课堂上有所表现, 期待参与到音乐课堂互动中。事实上, 也只有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 音乐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有效的, 学生的潜能才能开发出来。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接触状态, 不仅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环境, 同时也要为学生参与沟通提供合适的、有自由发挥空间的课堂氛围。

总之, “教学”包括了教与学两个部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 还要与学生互动, 重视学生的反应状态, 看学生是否接受。如引导学生讨论一些音乐问题, 应尽可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释放与开发;还可让学生简单评赏一首乐曲或对某一位歌唱家的艺术特点进行简单点评等等。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 教师不能时时处处包办, 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 学生始终应该是主体, 主动性也始终属于他们, 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则是抛砖引玉,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效, 这样的教育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议

1.优化组合, 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

一是教师要有分工。一般城镇中小学设有音乐教师三人左右, 这对于只在低年级开设音乐课, 且每个教学班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的中小学来说, 师资也不算紧张。重要的是现有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分工明确、合理负担, 这样才有利于中小学的整体音乐教育质量提升。据笔者调查, 不少中小学音乐特长班的教学几乎全由老资格的音乐教师承担, 而其他几位较年轻的音乐教师则闲置一边, 这样一来, 不仅他们的音乐才能得不到发挥, 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等于是资源浪费。如果让仅有的几位教师联手合作, 把试唱、乐理、声乐、钢琴、加试等项目加以分工, 这样中小学特长班的成绩肯定会更加辉煌, 资格较老的教师压力也会缓解很多。另外, 在负责组织学生课外娱乐活动的时候, 这几位音乐教师也能各负其职, 分工明确, 共同完成任务。

二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如乐器、教室等) 。对于提高整体音乐教学质量来说, 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保障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但由于不少地区经济条件有限, 音乐教学设施普遍不足, 所以笔者建议在资源利用上多做文章。如不少乡镇学校还没有舞蹈房和排练房, 每到有大型文艺活动, 学生一般在露天场所排练, 如遇刮风下雨天气就无法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种不便, 我们可以把学校的闲置房简单布置成舞蹈房和排练房, 供学生平时学习或排练时使用。

三是合理利用课外活动。调查发现, 很多爱好音乐的学生都盼望着过十一、过元旦, 这样就可以有文艺晚会之类的音乐活动。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们多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 学生也许对音乐教育的感触会有另一番反应和见解。笔者建议平时可以组织业余的合唱团、舞蹈队之类的团体, 以提升整个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氛围。对这一方面,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做得非常好, 他们利用周六下午组织爱好音乐的学生排练合唱、学习乐器, 还组建了合唱团、小乐队, 经常演出, 在江西省中小学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

四是适当添置基础设施, 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应尽力改善音乐学科的教学条件, 筹备音乐教学用具专项资金, 对教室环境、教师用具、音响设备、多媒体等方面逐渐进行补充、配套, 使之适应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此外, 学校还可发动一些有条件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自己多余的音乐器材, 如手风琴、电子琴等常用乐器及教学挂图、教学光盘等教学用具;还可自制一些道具、教学挂图等, 以填补音乐课教具的不足。

2.对教学系统的建议

一是课程方面的建议。中小学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和目前社会、家长双方面的升学压力, 在音乐教育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对此, 建议教育当局一定要转变对音乐课的态度, 方能使这一现状得到改观。首先, 要把音乐课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做到既不抬高, 也不压制。其次, 保证每周的音乐课有足够的课时。在课时上努力做到既不能取缔, 也不能虚位。最后, 让音乐课成为活跃和拓展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阵地。

二是教师方面的建议。教育当局应当给音乐教师提供进步的时机, 如进修、培训、交流等, 经过一些专业院校的培养、培训, 使之成为业务精、素质高的骨干音乐教师。目前, 在新课改的冲击下, 全国上下掀起了教师继续教育、学历培训等热潮。在各级各类培训中, 利用现有资源, 通过双休日、寒暑假、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来给音乐教师队伍充电, 这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十分可行的。另外, 如能给音乐教师一定量的工作压力 (申报课题、写学术论文) , 也可使之有一种责任感, 容易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3.对改变教学观念的建议

“蹲下来, 同孩子一起看世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老师, 要以学习为本, 克服对学生音乐学习所带来的各种束缚, 要创新学习方式[。

一是积极引导, 尊重学生天性。教师虽然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 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不能完全按照他们的喜好, 由着性子发展, 但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天性, 更不能抹杀他们的个性。这让人想起流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 由徐楠、尚纪元作词, 谷建芬作曲, 苏红演唱的《我多想唱》, 在当时唱出了那个时代中小学生的心声, 成为他们挣脱束缚在身上那根无形链条的呐喊。转眼已经过去20多年了, 当年正值中小学生时代且备受压抑的少男少女们, 如今已经为人母、为人父或为人师了, 他们的孩子也多半都处于高中即将毕业或已经迈入大学门槛的青春期, 如何处理当年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是再次跳入自己父母当年的思想旧巢里、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 还是思想解放地任由他们发展, 值得我们深思。看来压制打击、回避无视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尊重学生活泼爱唱的天性、积极引导才是最佳的出路和归宿。按我国的传统观念, 认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所有目标了, 但新课标实施后, 我们发现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再只是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发声技能就可以的, 新课标更加注重创新, 注重个性的发展。这样的课标也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学生学会听懂还应该做一些调研, 深入到学生中去, 看看他们是否感觉到了音乐课堂的轻松和愉悦, 以及唱好了的那种成功的喜悦感, 或者听到美妙音乐的那种憧憬和朦胧的幸福感。

二是开放办学, 实践多练。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给中小学生较多的尝试机会, 让学生自身感觉不到老师先入为主, 而是尝试自己试一试。所谓开放办学, 就是在充分发挥学校师资资源的基础上, 邀请社会知名音乐人及本地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奏家、歌唱家、戏曲家参与学校教学, 如开演奏会、演唱会、办讲座等, 藉以丰富学校音乐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弥补课堂教学单一化产生的疲软效应。还可邀请兄弟学校的音乐老师来交流学习, 并给同学们介绍他们是如何上课、培养学生的, 这种新鲜感会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让本校一些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现身说法, 谈谈自己是如何利用业余时间达到现有水平的, 并通过他们的表演, 使具有同样爱好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差距, 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了以上眼见为实的成功范例,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 老师精心辅导, 学生多实践练习, 在学校的各种文娱活动舞台上给予展示, 同时也走出去, 到社区、工厂、企业、部队等单位慰问演出, 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给特长学生更多锻炼机会, 把音乐课堂无限延伸扩大到社会上……这样, 才能让老师赢得学生的尊重, 而学生也喜欢上老师和音乐这门课程。

三、结语

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不仅可以培养人的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 还可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 重视音乐教育应是教育界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因此, 就目前音乐教育的情况来看, 我们不仅要把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 还要努力把城乡差距缩短, 让远在乡下的孩子们也能公平地享受到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才能全面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蓝冬梅.试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及价值.科技信息, 2009 (25) .

[2]鄢艳.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趋势.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7) .

[3]杨阳.初探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情商发展的影响.华章, 2011 (18) .

[4]方倩.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教育实践民研究, 2007 (24) .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 篇8

遗憾的是这种大好景况只局限于大中型城市, 而占全国学校总数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村中小学, 音乐教育几乎是空白的。绝大多数高中生还都是乐盲。所以, 我们也看到了另一面, 由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基础差, 底子薄, 发展很不平衡。尽管取得了上述的成绩, 也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不健全;音乐课程开课率不平衡, 音乐师资缺额大, 教师素质以及学历达标率和岗位合格率低, 外流情况严重;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科学、不全面;教学水平及教学器材质量不高等等。显然, 这些问题中的大多数是只有依靠政府行为才有可能得以慢慢的解决。

还有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 并且课堂内容非常的枯燥, 教学方法也比较呆板, 学生被动接受音乐知识。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 制约着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 新的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因此, 我们要采取措施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社会实践,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开阔音乐视野, 发展音乐才能, 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 思想观念普遍滞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直以来, 很多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学校的老师, 以及家长和学生都普遍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 是业余课, 把语数外等课放在首位, 而音乐等艺术课则不重视, 甚至觉得浪费学生的时间, 把精力都放在升学必考的科目上。他们认为只有升学考试的科目才是主要课程, 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都是所谓的“副课”, 对这些科目视作可有可无, 一点都不关心, 巴不得没有这门课。虽然国家教育部门明确指出必须开设全部课程, 但是很多学校还是形式上装一下样子, 根本没有正式的开设音乐课程。艺术课程的开课率“至2 0 0 5年, 农村学校达到9 0%, 处境不利的地区的学校达到7 9%”。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的限制、师资的匮乏、教管部门在行政职能上的不积极、农村特有的文化氛围和观念等等因素导致了具体而实际的开课率只能达到3 0%。换句话说, 中国8 0%的农家学子里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可以享受到音乐课。

其次, 教育部门的轻视和过少的投入。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严重, 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 导致了国家的音乐教育方针不能很好的在农村中小学实施, 教育等相关部门的轻美育教育观念也较为严重, 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教学目的也不明确。音乐教师待遇很差, 在评职称晋级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 使音乐教师没有了积极性, 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程, 但是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课。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再次, 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教师水平的不够。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根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 0多万所, 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 0万人, 如果按照每校配备一名音乐教师, 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培养能力, 尚需6 0年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现在农村中小学缺额的8 0多万音乐教师又是如何完成课表上的音乐课呢?代课便成为首选方式。兼代音乐课的老师首先是本校中其他科目的任课老师, 他们大都懂一点音乐理论知识。还有一些事音乐爱好者, 他们最多会一门乐器, 能大致拼凑出很简单的简谱, 看着音乐课本和参考书, 就能给学生上音乐课了。另外还有一种音乐老师, 他们没有丝毫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甚至对音乐都谈不上有兴趣, 知识充当了素质教育、音乐课堂的牺牲品。上级来检查, 课程表上、音乐课堂上有个音乐教师了, 至于学生受教育与否我们先不谈。还有学校音乐课表上的音乐课其实上的是其他科目, 并没有上音乐课。根据调查, 我国农村中小学现在又音乐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仅仅是3 0%。对于最急需音乐教师的农村中小学来说, 由于教师工资待遇低、教学质量差和生活环境艰苦, 优秀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农村学校任职的就少之又少。

最后, 设备非常的落后和缺乏。很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严重缺乏, 这些学校大多数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 上音乐课只能在各普通班级教室中进行, 有时候还好几个班级和在一起上音乐课, 对于正常教学要求来说, 没有钢琴等音乐教学必备的乐器、没有相关的音乐书本教材, 就只能干唱歌, 如何能够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教学设备的难题严重的影响着音乐课程的教学, 制约着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人对某城市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作了一番了解, 得到了这样的数据: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 0 0多所, 音乐教学设备含有钢琴1台、风琴5 0台、二胡1 0把、打击乐器9 5件、演出服装2 0 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 0 0册、音像资料3 0 0份、专用音乐教室2 0间, 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相差太远。各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更加少, 更谈不上开展音乐实践等活动。

针对这些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大环境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推进, 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业要重新审视和要求。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 决不能可有可无, 等闲视之。”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加强和改善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不良现状。

首先, 培养学生的兴趣。教育的根本对象就是学生, 学生是主体。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 兴趣一旦形成, 便与学习协调统一、相互滋长, 使学生进入趣味洋溢好学状态。因此,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才能有效的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这样就可以给音乐教育提供一个开展改善的平台。

其次, 加强各领导部门对其的重视。中小学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 统一思想, 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 制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目标,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来开设音乐课程, 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为学校的音乐教育进行规划建设。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校之长, 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 强化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 既要是先进理念的倡导者, 也要是教育的行家、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要做到对音乐教育进行重视的模范作用。

然后, 要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的紧缺, 我们首先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 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 壮大音乐教师队伍。专业的音乐教师既是一门普通学科的教学者, 也是音乐的普及、扫盲者。随着国家新课改的实行, 音乐教师也是新课标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建设史一项艰巨的任务。

最后,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学设施的投入。各学校要保证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同时也要加大对音乐教学器材扩充的投入,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配备高档乐器和教材, 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材, 比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各种常用打击乐、民族乐器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等。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可以使音乐教育更健康的发展。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 篇9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 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管理者意识相对落后, 师资队伍相对缺乏, 专业素质较低, 教学设备简陋等问题, 都制约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阻碍了农村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变现为:

(一) 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教育管理部门重智育、重升学率、轻美育的现象就普遍存在, 导致国家的音乐教育政策方针不能很好地在农村中小学校实施。在农村, 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基层领导和教育者观念落后, 致使农村音乐教育相对落后, 同时中考和高考两个升学政策也是致使农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忽视音乐教育的原因。尽管素质教育正在大力的推行, 然而并不能很快的转变农村学校传统的教学观念。大部分学校仍把分数放在首位, 视评优选优的唯一标准, 而且很多农村基层领导对于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认为音乐课对于升学率没有任何帮助, 与升学没有直接关联, 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所以造成对音乐教育的轻视, 以至于出现抢占音乐课甚至根本不开设音乐课, 然而在农村学校中这种现象已经普遍存在, 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整体教学秩序, 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 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 同时也降低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牵制了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二) 音乐教师匮乏、专业素质欠缺

良好的师资是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然而由于农村经济落后, 教学环境相对较差, 条件艰苦, 所以, 真正来自专业院校经过专业培训的音乐教师相对较少。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大部分是当地的民办教师或者是兼代老师、音乐爱好者, 再加上缺少正规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培训的机会, 所以就很难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所以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古板单一教学方法的音乐专业, 是造成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 为了加强和提高农村音乐教学质量, 首先要从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着手, 同时这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 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

当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学校里, 音乐教学环境和教育设施是比较落后的, 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音乐教学书籍、挂图等教具, 更不用说专业化的琴房和最常见的音乐教学设施钢琴, 至于其他音乐教学辅助工具一般也没有。由于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 所以文化课教室也就成为临时的教室。而且设施的落后使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上音乐课还是只用一台录音机。这就导致很多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授课和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与学习不能很好的完成, 阻碍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 学生在得不到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的环境下, 当然接受不到更好的音乐教育。

二、对于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所思考的对策

(一) 加强教育机构管理制度

课程改革并不只是制度改革它也是理念的改革, 所以各级领导特别是校长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 强化先进的教学理念, 既要做先进理念的倡导者, 也要成为实践教育的推行者。新课程改革中, 校级领导应身体力行, 敢于担当, 做教育改革的领导者。既要成为素质教育的参与者, 更要成为素质教育的体验者。作为农村基层领导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音乐教育的发展, 为素质教育的推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 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 稳定音乐师资队伍

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各基层领导甚至同事等方面的轻视, 我国农村音乐教师受到许多不公平待遇, 这使音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所以各级领导应该加强对于音乐教育和职称荣誉等方面的认识, 领导必须重视音乐教育, 重视音乐教师, 改善音乐教师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 才能稳定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稳定对农村音乐教育的改革, 发展农村音乐教育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各教育部门和学校校长在对待音乐教师的评优、选优和职称评定方面应该实事求是的给予他们应有的荣誉,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音乐师资队伍和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 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农村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三)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育部门或学校应该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在职的音乐培训, 通过培训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强化教学内容, 提高音乐教师的乐理和视唱练耳等基础理论。同时, 通过在职培训可以强化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课, 丰富他们的教学内容,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此外, 还应利用在职培训补充与音乐教育专业相关联的文学、专业修养等方面的课程, 进一步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文学水平和艺术修养, 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中小学音乐教师应通过不同的学习渠道来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音乐教师。

(四) 加大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投入, 改善音乐教学环境

音乐教学设施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 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资力度, 对地方财政进行补贴, 改善办学条件, 使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有力发展。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等办法进行有计划的、多渠道的筹措资金, 以解决音乐教学的资金问题, 在解决资金问题后学校应首先改善教学环境, 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 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 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并且添置必备的教学教材、辅助资料与教具, 丰富音乐课堂教学设备和学生视野。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存在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音乐教师匮乏并专业素质欠缺及教学设施简陋和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若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强教育机构管理制度, 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 稳定音乐师资队伍及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加大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投入并改善音乐教学环境。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制约着整个国民教育体系, 还制约着农村教育及文化的和谐发展。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 正确认识当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并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找准对策, 创新音乐教育, 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东师大出版社, 2001.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探 篇10

一、存在问题

(一) 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 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尤其是教育的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 其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资源 (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而软件资源主要指师资) 的不平衡。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平衡、川区教育与山区教育的不平衡、城乡教育的不平衡等方面。而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 具体说来, 有以下几点。

一是制度所为。以“城市中心”和“中心城市”为价值取向的制度性不平等是造成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同时这也是一个人为因素。二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生产力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方面的硬件建设和师资投入。三是某些基层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 “非不能也, 不为也”。某些领导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而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才能见效的工程, 不进行长远的布局和打算, 重点不重面、以点盖面, 既会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这种不平衡。久而久之, 这种不平衡的因素便会不断积累和加大。四是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和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把神圣的教师岗位仅仅当作谋生的职业, 自然就削减了对教育事业投入的积极性, 造成师资质量下滑, 这是深层意义上教育资源丧失的表现。五是基层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很好地坚持原则办事, 对个别人搞特殊化, 这严重影响了师资的合理布局和分配, 为当地师资资源的不平衡添加了人为因素。

(二) 教师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教师专业学科人数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 缺少专业人才, 教育行政部门手头无人可配。而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所教课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如美术专业教师代语文课, 体育专业教师代历史课的现象就很普遍。二是部分农村老教师是以民教的身份转正的, 并未接受过专业学习与训练。这些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较单一, 缺少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 已习惯了“我讲你听”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 对于新课程改革, 大多缺乏热情。

(三) 教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

目前, 教研工作流于形式, 千篇一律, 仅停留在浮浅的层面, 没有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面临的重要问题, 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所必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解决策略

(一) 关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1. 加强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只有党政领导真正认识到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给当地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果, 把教育真正当作百年大计, 胸怀教育, 放眼长远, 才真正有可能在制度保障上、经费投入上、师资上去促进和维护教育资源的平衡。

2. 以政策为依托去推进平衡, 以制度为保障来维护平衡。

针对当前各地教育资源呈现出的不平衡现象, 相关部门要加强原因分析, 并出台纠正措施, 以尽可能地在最大限度内改变现状, 推进平衡化建设。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纠正一定要稳中求变。同时, 在当前和将来教育资源配置上也要借助制度的效力去关注和促进平衡。

3. 增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县、乡的经费投入力度, 以发展经济为牵引, 带动对教育的投资。

4. 硬件、软件建设项目要向资源短缺的乡村和山区学校倾斜。

5. 建立合理的师资分配和流向制度。坚持制度办事, 不搞个体特殊化, 不能人为地制造不平衡因素。

(二) 关于教师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是通过提高待遇, 扩大用人渠道的方法, 从各领域招考人才, 以充实教育, 丰富专业学科门类;二是将现有的教师进行合理分布, 以避免整体专业结构不均, 个别地区相同专业人员扎堆的现象;三是形成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

(三) 注重校本教研工作

学校是教育的第一线, 最容易在其中发现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要重视校本教研工作, 将这些实际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课题, 立足现实, 从小处着手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 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宗旨进行研究, 切忌流于形式, 不走过场, 不搞花架子。

参考文献

[1].王龙祥.浅谈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J].经营管理者, 2011 (15) .

[2].何汉耀.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 1991 (06) .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科学文明的快速发展,教育之于国家的重要性也随之体现,尤其是在需要依靠先进理论带动发展的当下,教育更是受到了国家、社会的广泛重视,而根据我国教育发展进程来看,我国在中小学教育的研究中更多的是重视实践,但实践的发展是始终无法脱离理论指导的,为此,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是推动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1]。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推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从各个方面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思维得到拓展,同时通过有效的探究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答案,这种教育将原本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史的一大发展。但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就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一、现目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素质教育实施的这个阶段,全国中小学校都积极响应,在转变教学模式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觉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打开学生思维上也有着显著成效,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够否认现目前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时间存在,并成为了我国教育的主要现象,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是导致我国素质教育无法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现目前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但仍然会采用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以及运用能力进行检验,但我国大部分的家长和教师却全盘否定考试的作用,不能够正确辨别应试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从另一层面体现这些家长和教师无法给予素质教育一个准确、全面的定位。

第二,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个体逐利性,例如:当读书无法提高生活质量或者达到其他理想作用时,那么不少学生也无法继续坚持,加之,家长望女成凤以及望子成龙的思想,使得中小学素质教育更多的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品质的重要性,给素质教育的推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第三,素质教育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其中包括了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素质等各个方面,但不少却片面的认为,素质教育是第二课堂,并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就是加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现目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现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对教育政绩都存在着认识误区,地方人大以及政府都纷纷将教育行政部门都纷纷向教育行政部门施加压力,并试图通过评价考核的方式来推动教育实施,面对这种情况,教育行政部门也只能够将压力转嫁到学校和下级,而学校又将其转嫁到教师的身上,这种层层施压的方式,多是以升学率为主要考核标准,但这种方式使导致应试教育无法有效断绝却滋生的主要因素,最终致使中小学教育逐渐扭曲,给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为此,加强全国行政部门对教育政绩观的认识,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将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作为政绩观的评价标准,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监督制度以及考核标准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进而带动素质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现目前我国投入的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相较于20年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低4.8%,甚至可以说我国教育经费比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平均比例还有低3.9%。尽管我国教育法中,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明文规定,要求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就实际来看,各地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却并非如此。此外,在面对如此紧张的教育经费,资金分配使用率低以及分配不合理等情况,也使得中小学教育发展无法合理开展。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们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上,尤其是在教育经费的相关要求上,必须做到严格落实,使教育经费能够成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同时又有助于,改善教育资源分散以及不受重视的问题。此外,总结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来看,以及我国经济水平现状,若仅仅是依靠财政投入就试图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这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的,只有真正不断拓宽投资渠道,积极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才能够使教育得到全面推进。

(三)提高教师素质

单从教师职业上来看,其属于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当教师离开学校时,其社会地位也会随之消失,为此,教师的教育是受到一定利益制肘性,这也就使得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非常重视绩效指标,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内隐性、整体性以及后效性都不重视,导致素质教育并未真正发挥实效。但教师作为教育执行的一线,教师本身可以说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效果。为此,对教师的素质进行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带动素质教育的执行,学校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则需要借助各种机会来提高个人素质,使自身的思想以及教育水平能够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此外,教师还应当热爱自己的职业,并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进而促使他们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则应当根据教育改革的目标,通过精心安排的教学,来提升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方恒妃.“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有关中小学教育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3(30).

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 篇12

一、功能理论视角:过度重视受教育者粤剧表演成果

功能理论是教育社会学诸流派中最早形成的流派,曾一度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内占有垄断地位。早在19世纪下半叶时,法国社会学、人类学家涂尔干就以对社会中的教育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即“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要求。”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强调教育的社会性,主张受教育者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后,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存在于社会体系并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个体,即“社会我”。涂尔干的功能理论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被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所继承并延伸至各学科领域之中发展,使结构功能主义成为垄断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主流学说。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具有整合性,他提出的“AGIL”模型(A指Adaptation,即适应;G指Goal attainment,即目标达成;I指Integration,即整合;L指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即潜在模式维持)对个体功能维持社会发展的理论提出了依据,同时也对其它学科的发展给出了一个参照理论。

以功能主义学派观点而言,受教育者在成长为有能力对社会体系产生积极作用的个体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相当程度的外力帮助,即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不仅仅与受教育者个体有关系,还与社会体系内受教育者相关群体存在一定的关联,其中,尤以教师、学校这些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长时间直接影响的教育者以及教育组织为主。教育组织(学校)需要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教育组织决策人的观念取向以及一定社会标准为基准,开设相应的学科课程,并据此编写课程计划等,创建一个帮助受教育者发展的平台。另外,考虑到教师群体的相对稳定性,教育作为教育组织中的价值实施手段,并不会出现整体性的变动,这符合结构功能主义均衡的前提;而教育者(教师)则在教育组织所提供的平台之上对受教育者进行经验上以及教学内容上的直接传授。功能理论体现在教育组织和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改造帮助的整个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社会教育机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秩序和社会体系的稳定发展。就广东及周边地区范围内中小学的粤剧教育现状而言,学校以推广粤剧,弘扬传统文化作为目标,继而设置粤剧课程、开设兴趣班或粤剧社、编写教材、聘请专业教师,在进行一定程度学习后给予学生粤剧表演的机会,使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粤剧内容,如唱腔、咬字、动作、曲目等,看似粤剧传承前景一片光明,可如此一来,粤剧教育则变成了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粤剧技巧并获得一定成效而忽略了粤剧本体内涵的教育。就粤剧教育实行现况而言,中小学生的领悟能力与练习时间相对有限,而在有限的时间里中小学生仅仅在练习中重复着形式训练,将粤剧学习看作掌握一部分粤剧表演知识的过程,而非作为体验、正视并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培养过程。此类重视“成果”的教育,则与粤剧教育最初的思想相悖。虽然这种教育方式的确为传承粤剧作出了一定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粤剧的发展,但如此一来粤剧受到的关注大多仅为表层因素,而此类型的粤剧教育也仅仅培养出了若干会唱粤剧而对粤剧的实际认知与欣赏水平仍然欠缺的学生,粤剧的文化内涵并未在受教育者群体中得到过多的关注,此为功能主义学说视角下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的现存问题之一。

二、冲突理论视角:粤剧“英才教育”的力不从心

冲突理论观点是针对功能理论而提出的,在宏观角度实质方面是与功能理论相对的一个理论。功能理论强调社会在稳定中发展,而冲突理论则对“稳定”这一大前提提出质疑。所谓“不破不立”,冲突论学派主张社会就是在社会矛盾中不断发展的。在教育社会学学科领域内,冲突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对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看法是“社会结构是人为的,是可以改变的,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传递特殊的身份文化。社会本身就是由特定阶级为了保持对从属阶级的控制而构建的。”卡尔·马克思也认为社会不是平衡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冲突而发展的。

冲突理论观点认为,社会体系是在冲突中得到发展的,冲突理论应用到教育上所提出的观点是“英才教育”。“英才”教育提倡除“英才”外其余成员均需遵守这种教育体系,由此所带来的冲突效应是提高了大多数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在我国中学粤剧教育中,发展粤剧教育不仅需要教育组织的政策与帮助,还需要具备一定粤剧教学及表演能力与经验的“英才”作为教育者,并通过这少部分人对受教育者进行教学。另外,学校作为教育组织,其所能提供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也尤其重要,在开设学科课程、编订教材等服务均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然而,大多数学校由于经济支撑能力不足、教育者能力不足等各种原因,尚不具备或不能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即在教育硬件、软件等方面达不到实施“英才教育”的要求,教学情况也不尽人意。对于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的现阶段而言,由于学校对粤剧的重视程度仍需提高,学校教师群体中拥有高素质的粤剧教学人才不够,受教育者学习粤剧的时间有限,都会导致学校粤剧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另外,审美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小学生对粤剧欣赏所呈现的价值观冲突,使中小学生不能够摆正心态看待粤剧、学习粤剧,从而导致学习粤剧成为“走过场”式的学习,不能领悟其精髓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发展的问题所在。由于此类型问题的存在,在我国普通中小学校内开展的粤剧教育并不能达到“英才教育”的教育目标,其所能达到的仅为促进学生对粤剧的认识,以及教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粤剧剧目。按照冲突理论在教育上“英才教育”的行为指导,相较于在普通中小学开展的粤剧教育,在粤剧院、粤剧剧团等地方进行的专业性较强的粤剧教育,则更符合“英才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此外,学校的教育体系、教学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是相对固定的,除非教学成效不佳,抑或是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文件,否则在我国大多数学校重视升学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我国的粤剧教育鲜少会出现较大的变革,因此,对受教育者进行“英才教育”的力不从心,不仅是冲突理论对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的影响不如功能理论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的问题所在。

三、解释理论视角:课堂互动数量与质量的不足

解释理论是在研究视角上与功能理论、冲突理论相对应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教育社会学乃至社会学都以宏观层面的视角进行研究,而在70年代,以英国教育思想家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为首的学者们呼吁教育社会学从宏观层面走向微观层面,关注实际教学,将视野从关注社会转至关注课堂。1970年,英国社会学协会大会召开,主张“教育学者要以学校、课堂、人际互动等微观研究来动摇长期霸占社会学领域的宏观倾向,要创出一系列相异于美国的、新的研究之路。”此研讨会标志着新教育社会学学派“解释论学派”的产生,解释论学派在当代迅速得到发展。解释论是微观层面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其研究范畴相对较广、具体研究分支理论较多。在教育社会学的学科领域内,解释论的研究方向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教育社会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诸如符号互动论、本土方法论等,这一类研究方向统称为课堂社会学;另一类研究方向则是将现象学与学校课程结合进行研究,以得出科学的教育规律,这一类研究方向统称为知识社会学。

解释理论关注的是微观层面上的课堂教学,包括讲授、互动、示范等,如符号互动论所主张的以符号作为载体进行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在实现行动者角色目标的同时,推动整体的运作发展。音乐本就是一种符号,同理,粤剧艺术也是一种符号,如动作、旋律等粤剧相关元素都可以作为实现互动的载体。在中学粤剧课程的设置方面,有部分学校的粤剧教育体系已经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无论是课程、教材、专业教师等教育资源均较为齐全,教育成效较为稳定,如广州市南海中学;也有一部分学校粤剧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教育模式等一切都尚在摸索、实践检验过程中,如广州市天荣中学。而在具体教学中,基于解释理论的指导下聚焦微观的教学层面,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无论是“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是“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学生间的互动如粤剧选段的教学、身段练习示范与学习、动作指导等,教师需注意建立身份平等的教学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使教学相长;而学生—学生间的互动如对唱、排练时对练等,使学生在同龄人的互动中得到良好的学习反馈,从而以另一个角度审视自身的进步,进而获得心理学上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这两个方面的互动,教师均需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目标,从而实现个体的教育以及教育组织的功能。但根据笔者于2015年3月5日在广州市某中学进行实地调研工作时,发现该校唯一一位粤剧教师在粤剧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粤剧教学方法几乎无异,除了指导学生动作外鲜少有教学上的互动,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是寥寥无几。虽不能以此个案来断定所有粤剧教师均存在此问题,但若想要提高学生对粤剧的兴趣,注重在课堂上的互动才是现代社会粤剧教育的良策。

四、结语

功能理论、冲突理论、解释理论作为教育社会学领域的主要流派,对社会范围内的教育均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指导作用。对于现代教育,应辩证运用教育社会学流派观点,各取其长,既要对宏观上功能理论与冲突理论以借鉴,又要对解释理论在微观层面上的关注借以参考,以此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效。本文对教育社会学的三大理论及对其相对应流派的起源、主要观点、研究方法作了概述,并以此为视角进行发散思考,窥视了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现状以及部分现象,并提出了我国现代中小学粤剧教育所存在的三个问题:过度重视受教育者粤剧表演成果、粤剧“英才教育”的力不从心、课堂互动数量与质量的不足。在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还望我国中小学的粤剧教育能乘风破浪,为我国传统艺术瑰宝粤剧的传承工作描绘一幅美好蓝图。

摘要:随着“粤剧进校园”在广东及周边地区的不断推广,我国的粤剧教育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以教育社会学为研究视角,对教育社会学三大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概述,从而透过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提出我国中小学粤剧教育现存的问题,是粤剧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的立足点。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粤剧,教育

参考文献

[1]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3):7-12.

[2]朱志勇.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和冲突论—兼论两种理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解释[J].上海教育科研,1997(6):6-9.

[3]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55.

上一篇:国际教育技术下一篇: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