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

2024-07-13

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精选7篇)

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 篇1

调查报告标题: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状况调查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1月13日至2012年1月19日共7天

整理资料成报告:2012年2月19日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

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笔者对所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

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

笔者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

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

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37岁,其中,50岁以上占21.8%。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

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笔者所在地是一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6:0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

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

四、实践活动心得:

其实,对于本次自己组织的一次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状况调查的调查活动,我本信心满满,因为我认为我只要努力去做了,就一定会有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可是我所调查到的,有些地方很不齐全。例如,我要知道的部分学校被政府支援了多少爱心捐助,这些只能知道大概,详细的数据资料都查不到,这些都让我很头痛,也想过要放弃,但是又想到我也是一名学生,尽管我还有很多事情都不了解,但我还可以去学,到实践中去获得。最终,我秉着这样的信念,把这份调查活动完成了。但当我要整理资料来写调查报告时,发现自己的措辞并不严谨,有很多口水化的言辞,于是一遍又一遍的修改。而通过此次的调查活动,让我真正深刻理解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意。现在。我可以当之无愧的说: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的收获远大于挫折。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社会和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学校让我们去社会实践真的很有作用,能让我们从中收获匪浅。

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 篇2

教育技术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 也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内容[1]。教育信息化最终应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教学中,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2]。转岗前教师面临着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的变化, 有必要对其教育技术相关情况进行了解, 以明确存在的问题, 为相关培训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于2014年12月对129名于石家庄市某高校集中培训前的教师进行集体施测。现场发放问卷129份, 当场回收129份, 有效问卷129份。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 (96.2%) , 被试的年龄多集中于31-40岁 (62.5%) , 文化程度集中于本科或大专 (86.7%) 。被试以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为主 (81.2%) , 从事教育年限最短半年, 最长34.2年, 可见此次调查教师从业时间较长, 教学经验较丰富, 提供的相关信息也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

(一) 教育技术技能

该项考察涵盖了概念、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方面, 技能完全掌握的比例从0.7% (音频剪辑和Photoshop) 到22.1% (网络搜索) ;而“不知道”的比例则从4.3% (网络搜索) 到67.1% (网页制作) 。调查发现, 尚有15.0%的教师不知道QQ等软件的存在, 此外相当比例的教师不知道教育技术的含义 (28.6%) 。见表1

(二) 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态度

对使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多数被试认为有帮助或帮助很大 (85.0%) ;多数被试认为其最大作用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69.0%) ;数量过半的教师 (52.1%) 认为教育技术的利大于弊, 另有相当比例的教师 (31.4%) 认为是利是弊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教师认为教育技术缺点是难以掌握, 耗时耗力和经济成本高。教师认为教育技术的可改进之处较多, 如接受技术培训 (76.4%) 、引入相关软件 (63.6%) 、增加硬件设施 (37.9%) 等, 38.6%比例的教师认为应当配备专门技术人员来承担教育技术工作。

(三) 教师在教育技术方面的胜任力

大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的使用会增加工作负担, 但属可承受的范围 (73.6%) , 少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负担, 另有10.9%的教师觉得负担太重, 以至于难以承受或无法完成。对教育技术的胜任感, 少部分教师 (10.9%) 觉得完全胜任, 大部分感到有些困难或困难很大 (79.1%) , 另有10.1%的教师觉得无法胜任。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发现, 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多持肯定态度, 认可教育技术在提升学生兴趣、表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与宋新芳的相一致[3]。教师的教育能力整体较低, 部分教师甚至缺少基本的概念知识, 对常用软件的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 至于较专业的技能则基本没有接触[4]。

教育技术的应用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但他们基本可以承受;相对而言, 他们对教育技术的胜任感则较差, 这与陈泽波等人研究一致[5]。教师认可培训在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作用;随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增强, 胜任感会随之增加, 而工作负担则会降低。故此, 在今后培训中应根据教师所在地区、学历水平等方面特点增加培训的针对性, 并注意引导教师形成对教育技术的恰当观念。

参考文献

[1]张豪锋, 范喜艳.河南省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7) :84-88.

[2]杨宁.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知能现状调查与培训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4 (192) :93-96.

[3]宋新芳.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2) :33.

[4]耿晓丽.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2) .

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现状调查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7-0013-03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淮安市辖区内城乡中小学在职已婚教师2800余人次,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发放问卷2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9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9.6%。其中男教师1300人,女教师1290人;城镇学校教师1100人,农村学校教师1490人;小学教师1090人,初中教师800人,高中教师700人;年龄在35岁以内1500人,35岁以上1090人。访谈教师200人次,其中城镇学校教师90人,农村学校教师110人;小学教师80人,初中教师70人,高中教师50人;年龄在35岁以内120人,35岁以上80人。

2. 研究工具

(1)运用自编的《淮安市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调查问卷》

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10个,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获取性知识的来源、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中小学性教育出台文件的了解情况、中小学性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性教育有哪些形式与途径,等等。

(2)运用自编的《淮安市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访谈提纲》

本访谈提纲设计4个开放式问题,包括对贞洁和婚外性行为及同性恋的看法、学生性教育从哪个学段开始比较合适、当前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提升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意见和建议,等等。

二、存在问题与现状

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得知: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小学对开展性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和需求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开展性教育工作的师资还远远不足,特别是性教育专职教师相当缺乏。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不能适应当前学校开展性教育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中小学性教育专职教师数量极少,且性教育素养堪忧;二是许多兼职教师基本不具备性教育素养,根本不能满足学校性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就淮安地区而言,教师因自身性别、年龄,及其所在区域、学校、学段等因素的不同,性教育素养也存在明显差距。具体体现为:

1. 对中小学性教育工作的认识

早在2007年和2008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就出台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文件,是我国中小学开展性安全、性健康教育具体的指导性文件。然而在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听说过这两个文件的教师不足40%,了解这两个文件内容的教师不足20%,其中农村学校的教师听说这两个文件和了解这两个文件的不到15%和10%。

在被问及“应该何时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较为适宜”时,只有9.5%的教师认为,应从人一出生或者小学阶段就开始;62%认为,应该在性器官发育和性冲动产生时开始;有28%的教师甚至认为,性教育应该在大学阶段进行,中小学阶段无需进行性教育,在中小学进行性教育,会提早唤起青少年的性意识,这样反而会促进他们的性活动,促进他们的性觉醒和性成熟。29%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应主要由孩子的父母来实施,不应由教师来实施。

2. 对中小学性教育内容的了解

性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它包括性的解剖、性生理、性心理、疾病预防、避孕、道德、法律等的知识教育,也包括对性与爱的认识、性别角色、亲密关系、家庭、两性关系、两性交往等观念与技能的教育,还包括认识自己、决定能力、责任、义务、权利等知情选择的教育。中小学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知识、性安全知识、性法制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过程中,能够比较全面了解性教育内容的教师只有13%,而且多集中在城镇学校。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中,67%的教师只认同性教育是生理卫生知识和道德教育。可见,城市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明显高于农村中小学教师。

3. 中小学性教育实施人员与方法的选择

当被问及“中小学生性教育由谁来实施”时,31%的教师选择应该由班主任来实施,21%选择德育教师或思想品德教师,42%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有6%选择应该由所有学科教师来实施。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得知:37%的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最合适的方法是举办性教育专题讲座;29%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是专业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性知识咨询;9%认为是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有关性方面的知识;25%的教师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是开设性教育课程。

4. 中小学性教育知识与能力

在访谈过程中,当被问及“什么是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时,52%的中小学教师表示“不清楚”,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比例高达54%,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比例高达63%。在回答问卷“当前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时,你认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应对吗”时,77%的教师回答“不能应对”,其中高中教师的比例高达83%;在回答问卷“在对你的学生进行性教育时,你能做到坦诚、大方、自然吗”,62%的中小学教师选择“不能做到”,其中女教师的比例高达81%。

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在性教育知识与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性别、年龄、学段方面。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对策

1. 摒弃陈旧观念,领悟教育真谛

教育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宗旨,教育的本真意义就是培养人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更幸福,是唤醒探索真理和追求幸福的生命力量。因此,教育要回归自我,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就必须从异化的状态中走出来,以关注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提升生命作为其基本追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并澄明生命的意义。

性教育是传授性生理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性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法律规范,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保健方法的教育。性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个人,包括身体、心理和精神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应从生理、心理、社会、历史、文化、道德和哲学等不同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性知识,培养对性的正确态度,建立健康的性价值观。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相对较少,由此引发了青少年的性困惑、性犯罪,以及婚前性行为、性歧视、同性恋等社会问题。性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必须在观念上清醒地认识到:性的问题不是淫恶下流,更不是洪水猛兽,在这样的美丽新世界里,人既要学会生活生存,也要学会享受幸福。因此,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对教育真谛的领悟是提升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关键。中小学教师只有真正地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教育真谛,才能不断地提升性教育素养。

2. 确立学科地位,完善管理机制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性教育的态度始终是羞涩的。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里,虽然明确规定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性安全和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却没有大大方方地提及“性安全教育”“性健康教育”,而是冠之以“自我保护”“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名称,可见性教育的学科地位并没有确立。因此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中小学性教育工作指导纲要》和《中小学性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从性教育学科的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形式以及从事性教育工作教师的任职条件、资质、职责等方面予以明确,提高从事中小学性教育工作的准入门槛,实行持证上岗,且与学校和教师的评优评奖与晋升职务挂钩,并以此来考察学校和相关教师实施性教育的情况。教育研究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性教育课堂教学的教案、课件的评比,开展性教育教学赛课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写性教育的经验交流文章和相关的教学论文。同时还要把各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校本培训落到实处,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经常组织教师进行跨学校的多种形式的专题讨论和课题研究,推动各校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跨区域的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由此使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有机制和制度的保障。

3. 突出业务培训,实施多元推进

首先,要精心选择培训内容。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培养既包括以促进教师性科学知识结构完善的性科学知识的培训,也包括以促进教师从事性教育的方法与技巧的掌握与改进的性教育能力的培训。为此,相关的培训机构在培训时要注重让教师将男女平等、人权教育、法制教育等具体的内容与性伦理、性道德、性规范相结合进行学习,从而使教师形成正确的性教育观念,提升他们的性教育能力。

其次,转变教师培训的方式,贯彻重在“培”而非“训”的原则。在培训中应考虑到中小学在职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强的特点,以小组协作、任务驱动等团体辅导的模式开展培训,使受训者在讨论和辩论中理解性科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性教育方法和策略,真正提高自己的性教育素养。

再次,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网上性科学知识学习、性教育工作经验交流的社区。由于中小学教师的年龄、性别、经历、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他们的性教育素养存在很大的差距,对性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也必然不同。这就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牵头,辖区内的各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组建一个网上学习社区。在这个网络社区内,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相互交流在性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共同探讨在性教育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性教育素养。

4. 加强政策支持,激励自我修炼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教师的自我修炼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内生源泉。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主动地学习,自觉地进行性教育的实践,不断进行自我修炼。当然,这种自我修炼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如果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很多教师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对学生的性教育,因为缺乏动力而无法让自己的性教育素养得到提升。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政策上激励教师努力学习,加强自我修炼,自觉开展性教育实践,从而不断提升性教育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1]曹红梅,胡珍.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J].中国性教育.2011(2).

[2]马晓晶.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9).

[3]彭晓辉.性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27.

[4]侯一波.淮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9).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教育局教研室,淮安,223001)

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 篇4

调查时间:2012年9月1日——9月28日 调查地点:临清市青年办事处

调查对象:学校教育干部、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一、调查原因及背景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话题。在农村;我国已逐步实现了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国家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新举措将有效地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我国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过程

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本次暑期调查研究活动,我首先设计了几个调查问题及谈话话题,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上所采取的不同的教育方法的不同反映。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访问,以期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与培养问题能有一个比较深入地了解。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为调查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我到临清市青年办事处辖区8所中小学发放教育现状调查学生问卷,同时向学校的有关领导了解了学校的现状及一些硬件设备和对一些农村家庭父母对子女的重视程度进行调查。

在调查问卷中,当被调查者被问到“家里人对你自己的学业是否重视?”这个问题时,有43.7%认为是比较重视,31.2%认为是一般,仅有6.25%认为是非常重视;当他们被问到“你父母对自己的受教育权的态度”,有43.8%认为是一般,31.7%认为是理解;当问到他们“你校每学期召开家长会的次数”,说到两次及两次以上只有37.5%;当问到“你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的感觉是”这个问题,居然有37.5%的同学说没感觉。还有很多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获得的资料统计综合分析,我对青年办事处的中小学教育现状有了个基本的认识。

青年办事处中小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一)村级中小学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

xxx镇村级小学布局不合理,点多面广,以及农村人口出生率的持续降低,一定程度上使各村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但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所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正日益影响着农村家长。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然而这些都是落后的村小教育所不能提供的。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每年秋季新生入学时,一些乡村的小路上就会涌来背着行囊进城陪孩子念书的农民。他们放弃了土地,在靠近城区的地方以很低的价钱租上一两间平房住下,开始跟孩子一起在求学的路上苦拼。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因为很多流入地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不额外交纳赞助费、借读费等,同当地学生一样可以平等的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家长还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消除了后顾之忧。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村级小学学生数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了。由于上述原因学生生源逐年减少,生源不足。近40%村级小学不得不采取复式教学,不但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而且教学质量更差。学生学习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导致更多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更加失望:招生报名人数更少,转学人数增多。无疑造成村级小学生源的减少、办学规模的萎缩,客观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xxx镇村级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xxx镇师资队伍的构成一般是“年老的+代课的”,他们多是“拿起书本是教师,放下课本是农民”的乡村老教师和代课教师。在一些村小,教师几乎都上了五十岁,多是合并学校时由于年龄、资历等原因被中心中小学校“抛弃”了,只有到村小发挥余热。优秀的、年青的村小教师纷纷调往经济条件、地理位置较好的中心学校,或外出打工,另寻出路。

1.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一方面,在xxx镇村小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中师、高中毕业生,甚至是小学毕业,实际文化专业知识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吸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xxx镇村小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太快,而教师培训还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电脑、上网等新知识无法向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浅出的解释。在教学技能方面,城里使用电脑、实物投影教学,农村中有的教师甚至没有见过这些东西。” 因此大多数村小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然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教师工作负担重,责任心不强。xxx镇村级小学办学规模一般较小,办学条件差,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少。但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很多教师不得不担任多学科教学,甚至复式班教学。同时以民工潮为背景,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孩子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村级小学的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责任心。但村小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偏低,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本身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不负责任。借口农村孩子基础差、无可塑性;缺乏父母管教;村小办学条件差等原因,认为农村孩子成绩不好,落后于城镇同龄孩子是理所当然。许多教师都寻找门路到更好的地方,留下的多是些自怨自艾、牢骚满腹,不安心 工作的教师。部分老教师也不思进取、觉得大势已去,得不到名利,抱有混几年退休的思想。

(三)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

尽管近20年来xxx镇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需求相比,还差得比较远,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越来越大了;信息社会把原本就落后的乡村办学条件再一次向后抛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距离都远。但由于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依然不容乐观。许多村小不要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基本的教学手段都难以满足。甚至维持正常教学运转所需资金都不足,买必需的办公费用的钱都没有,买基本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的钱更没有。不少的村级小学学校用地狭窄,没有学生活动场地;桌凳破烂;没有基本的体育、音乐、美术及其他活动课教学设施。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已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

由于农村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xxx镇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力度,经费补充困难、激励机制不灵活、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参与业务进修及教研教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农村教师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知识老化,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眼看着能够为农村教育事业挑重担、作贡献了,可是大多数都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城市学校挖走了,让农村学校无计可施。四,综合调查结果

教育公平是指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从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发展现状看, 因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导致城市与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分享教育资源上存在较为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与以往相比,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种发展既体现在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上, 也反映在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上。但是,不可否认, 与城市相比,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一,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发展现状 1,办学的硬件条件比较差

长期以来, 因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我国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硬件条件跟不上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从校舍情况看,虽然许多农村学校已经新建了一些教学楼。但是, 仍然有不少农村学校还在使用破旧不堪的教室, 学生整天坐在危房里上课,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从教学条件和办公场地看, 由于缺少必要的办公楼和老师活动室与休息室, 同时缺少必需的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使得老师的教学质量很难在根本上得到提高;从校园环境看, 许多农村学校还很难谈得上整洁、美观、宽敞、舒适、优美、漂亮,与城里的同级学校相比, 简直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2,办学的软件条件比较差因农村较穷, 生存与生活环境都不太好,农村学校教师收入较低, 待遇较差。所以, 许多大、中专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去教书, 由此导致农村中小学专职、专任教师比较少, 代课教师普遍存在, 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相对比较低。反映到以教学与管理为核心的软件条件上就是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教师主要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 缺乏新手段、新教法;教师接受新思想、新信息的速度比较慢;老师的教学水平相对较低。

3,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学校反差比较大

因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不合理的办学方式, 我国农村地区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比较明显。东部地区的农村学校, 其在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上要远优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在同一地区的农村学校中, 所谓的星级学校或样板学校又远优于其他农村学校。这种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学校发展的巨大反差, 严重挫伤了某些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同时也导致该类学校教师因不满现状而纷纷寻求改行或调离,以致学校的师资力量越来越薄弱,教学质量日益变差。4,读书无用论有所回潮,学生辍学率逐年增高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影响, 教育成本成倍增长,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加之传统愚昧思想作怪, 在有些学生家长身上,读书无用论又有所回潮。他们主观认为, 孩子不读书可以早挣钱,多读书多花钱、晚挣钱。这种思想反映到农村中小学教育上, 就是农村学校出现了低入学率、高辍学率现象。国家教育部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逐年下降,中小学生的辍学率逐年上升, 许多本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少年儿童却过早地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

二,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 1,城乡二元教育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执行的是以牺牲农业与农民的利益支持城市与工业发展的政策。这种政策导致工农业产品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剪刀差”,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影响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人为地拉开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受该政策影响,我国教育也出现了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地位,学校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很难得到根本满足。为此,有些地方政府被迫打起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旗号,强迫农民自己出钱办教育, 这种做法直接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 导致农民支付教育经费的能力下降, 反过来又影响了农村教育发展,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循环若不能得到根本改变,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就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现状。2,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推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我国对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投入机制进行了大胆改革, 逐步建立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投入机制。教育体制改革打破了由中央政府单独包办教育的旧格局,调动了地方政府的办学积极性, 实现了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的多元化, 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但是, 随着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逐级下移, 乡镇财力已不堪重负, 为了实现“两基”教育达标,乡镇一级政府就把教育经费负担转嫁给农民。据调查, 在农村地区,农民反响最强烈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现象,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教育集资”与“中小学生入学”乱收费引起的。如果这种带有甩包袱性质的教育体制改革再不加以有 效调整,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将举步维艰。3,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

因经济发展落后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城乡教师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非常严重。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一样,老师也要生存和消费。但是,与城镇学校的教师相比,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生存环境与生活条件相差甚大。这种差距又不是仅凭一县、一镇之力, 在一定的时间内就能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 党和政府只是一味地强调老师要发扬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 扎根农村, 扎根边远、落后的山区, 献身教育, 而不是想方设法从提高教师的收入着手。因此, 在许多农村地区, 农村中小学教师出现了大面积的流失现象, 这种流失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致命的打击。4,教学内容与教育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比较落后, 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了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实际,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基本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中考、高考升学率的层面上, 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部分农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三,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改革城乡二元教育结构, 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治标, 更需要治本, 就其实现途径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持续增加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

这是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治本之策。马克思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离开经济的发展而奢谈教育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落后于城市,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而反观东部地区的农村教育,它好于中西部地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非常好, 地方财力雄厚, 政府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来办教育、发展教育。邓小平、江泽民对发展问题的许多精辟论述也说明了经济发展对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 在现有的国情和体制条件下,各级党委与政府要想把农村中小学教育真正抓上去, 其治本之策只有一条, 即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着力发展地方经济, 为农村教育发展积累物质基础。2,逐步调整、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与投入机制

为适应财税体制改革的新情况,2000年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规定, 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该决定明确了新体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 对于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管理权限和经费分担责任、保证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所需经费提供了制度保障。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 形成体制实现的制度模式。就全国范围而言, 最终应该制定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在内, 的教育投资法规。目前可采取以下过渡性措施:①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②按照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生均教育成本的额度, 确定不同地区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的分担比例, 并以法律形式保证实施。只有这样,农村教育经常性经费才能得到按时足额拨付,才能使农村中小学教育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3,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好坏, 取决于其办学条件的优劣程度。一方面, 应尽可能改善各个中小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这包括新建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和教师居住房等;新增教学必需的教学用具、实验用具与图书资料等;添置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仪器设备;改造学校危房等;配齐配全各科教师与各级各类行政管理人员。另一方面, 应尽可能改善各个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软件条件。包括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与业务素质;加强岗位培训和教学、教法研究;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校领导的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等。4,加大舆论宣传, 强化执法地位

新闻媒介应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个学期开学前, 地方政府应协助教育部门与各个学校, 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 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 把好入学关, 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应依法取消升学考试,让小学生上中学完全实现“直通车”。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 统计工作要真实、客观, 一旦发现有在校生辍学的情况, 应立即发出复学通知书, 责令其复学。对未满16周岁辍学而拒不复学的学生, 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对其监护人采取行政措施,或依据 《义务教育法》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5,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5

目前,中国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小学教育,各种理论各种观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切以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的出发点是最根本的东西,是不容随意篡改的。如果把我们的成长成才看作是构建一座高楼大厦,那么我们的小学教育便是为建设高楼大厦打好稳固的地基。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更形象的突出我们做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一)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义务教育是,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它保证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大都分为若干阶段。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三大阶段,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每个阶段又有其独立的性质和任务。其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连贯性很强,“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的作用是基础的。

二、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内容落后

小学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化是教学内容所呈现的趋势,而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加强了一些课程,他们都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而目前小学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这必然导致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导致老师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二)教学观念落后 强制性过强

目前的教学技能中强制性的要求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培养观念略显落后,难以真正调动学生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与教学技能培养中过度重视课堂教学,实践性不足也有重大关系。

三、怎样完善小学教育

(一)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我们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教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校设备的管理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教学管理,并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者的工作,教师也参与其中,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直接和教学管理挂钩,所以说,教师一直进行着管理工作,也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教师清楚自己也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所以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

(二)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对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学校要尽可能地给教师提供条件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加强对教师的评价管理。对于教师的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积极地评价,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反之则不然。所以,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

(三)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对教学评价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只有符合教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才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则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效率。

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素质,继续教育,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发展农村教育, 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除了要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外, 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努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 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快捷的途径是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教师继续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 这些培训活动对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把握课程标准、提高专业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但实证研究相对缺乏。笔者通过对四川省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以期了解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㈠研究被试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四川省达州、巴中、广安、凉山等12个市 (州) 抽取农村中小学教师1 300人作为被试 (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进行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1 137份, 占问卷总数的87.5%。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 访谈法为辅。自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采用特斐尔法进行校正, 确保其信度和效度) , 回收问卷采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统计。自编《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情况访谈提纲》,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 对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 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深层次情况, 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三、研究结果

(一) 教师普遍认识到参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 农村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76.7%的教师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继续教育, 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无论是现代教育体系还是现代课程体系, 培训都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结构要素, 它承担着渡过理论到实践这条宽阔河流的船和桥的功能。”①

*本研究中, 最后学历中的“其他”指中师以下学历者, 职称中的“其他”指未评定职称的人员。

(二)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不明确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 更多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形势所迫, 并非出于提高专业能力的需要和自主发展的愿望。

(三)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组织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 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得了更多地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从表4的数据可知, 过去两年中62.6%的教师参加过县级及以上的培训, 仅有10.3%的教师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培训。

(四) 教师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

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觉得需要参加继续教育, 并且大部分教师获得了继续教育的机会, 但继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从表5的数据可知, 仅有24.8%的教师觉得继续教育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这与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强烈愿望并不相符。

(五) 教师继续教育认识上的个体差异

1.性别差异

通过对回答题项“您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继续教育吗?”的人数在性别因子上做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6的数据可知, 男女教师在回答该问题时存在显著性差异, 女教师更认为需要接受继续教育。

2.年龄差异

通过对回答题项“您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继续教育吗?”的人数在年龄因子上做单因子差异性检验, 从表7的数据可知, 教师的年龄不同, 在回答该问题时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继续做事后分析, 结果如表8所示, 差异来源于25岁以下的教师比26-35岁的教师显著性地不需要继续教育, 46岁以上的教师比26-45岁的教师显著性地不需要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需求上, 26-35岁的教师表现得最为强烈。

注:*P<0.05 ** P<0.01 *** P<0.001

3.学历差异

通过对回答题项“继续教育对您的帮助程度如何?”的人数在学历因子上做单因子差异性检验, 从表9的数据可知, 教师的学历不同, 在回答该问题时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继续做事后分析, 表10的数据表明, 差异来源于中师学历的教师比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对他们帮助大, 达到显著性水平。

4.职称差异

通过对“您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继续教育吗?”、“继续教育对您的帮助程度如何?”两个题项的教师在职称因子上做单因子差异性检验, 从表12的数据可知, 教师的职称不同, 在回答题项“您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继续教育吗?”时存在差异, 但在事后检验中没有发现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教师在回答题项“继续教育对您的帮助程度如何?”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继续做事后分析, 表12的数据表明, 差异来源于一级、二级职称的教师比高级、“其他”职称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对他们帮助更大, 高级职称的教师比“其他”职称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对他们帮助更大, 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5.学科差异

通过对回答题项“您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继续教育吗?”的人数在任教学科因子上做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13的数据可知, 教师的任教学科不同, 在回答该问题时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语数外学科的教师更认为需要接受继续教育

四、讨论及建议

(一)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继续教育对象缺乏主动性。

当前, 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常规的”、“指令式的”、由政府发起的外在客体式培训, 是将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材料灌输给教师的纯技术性的培训, 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 加上教师在思想上的模糊认识, 导致培训主体的主动性不强, 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效果。

2.继续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通过访谈了解到, 大部分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培训内容陈旧, 与学校教材脱节,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从表14可看出, 教师更需要针对一线教学的教学技能、教材处理等方面的培训。张兆芹等的调查也表明, 教师经验交流是广大教师比较喜爱的教学方式 (占31.2%) , 教学反思 (占25.38%) 和研究课例 (占22.95%) 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喜爱, 而听公开课则更受学历和职称较低者的青睐。③

3.继续教育形式缺乏启发性。

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单调, 课堂上缺乏教师主动参与的机会, 没有信息反馈, 没有双边活动, 没有讨论交流, 不能引起听者的思考和共鸣, 无法真正促进教师的质疑、反思和提高。

4.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负担重。

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普遍反映, 现在的大部分教师培训, 都是政府出文, 教师出资, 对收入本来不高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 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表15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教育经费上的负担, 影响了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 教师继续教育的个体差异分析

从性别差异上来看, 女教师更认为需要接受继续教育。这与女教师在教学上更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有关。从年龄差异上来看, 26-35岁的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愿望最强烈, 教师通过初任教师的几年经历, 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思考得也更加深刻, 对教师职业也有了更多的认同和主动发展的愿望。从学历和职称差异上看, 学历层次和职称较低的教师, 认为继续教育对他们的帮助更大。教师在最初的职业热情消退之后, 更容易陷入职业倦怠的困境之中, 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从学科差异上看, 语数外学科的教师更认为需要接受继续教育, 这与语数外学科在中小学得到更多的重视有关。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继续教育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加强培训管理, 严格培训考核;实施培训分层,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变革培训形式, 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增加培训投入, 减轻教师培训负担;优化培训队伍, 增强培训效果。这一系列改革策略, 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效的价值选择和理性追求。

注释

1李方, 等.教师培训“热“的冷静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51.

2周赞梅.专家教师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 2006.266.

中小学“班班通”应用现状调查 篇7

关键词 班班通 教师能动性 学生参与 学校激励

一、前言

郑州市自2010年开始实施“班班通”工程,4年来已投入资金4亿元,实现郑州市所有县及市直公办中小学百分之百覆盖。班班通的普及应用给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先进设备和信息化环境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方式,更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甚至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纳入到这个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课堂。笔者通过对班班通的实际应用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着重反思小学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问卷调查与随机访谈相结合,以保证调查的真实可靠。

抽样调查的对象覆盖郑州市县13个地区40所中小学,人口变量涉及性别、学校属性(农村、乡镇、城市)、年级、教龄、学历和使用班班通时间。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72份,回收有效率95.3%。

三、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了解教师如何使用“班班通”,因此,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使用及感受调查,从教师的使用观念、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和创新、教师的培训需求等方面全方位了解教师作为班班通使用主体的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

四、应用现状

1.教师的具体使用及观念

由表1数据可见,中小学教师使用班班通平台后方便在家或办公室备课,随时随地使用平台上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共享资源,甚至可以直接使用设备中的课件资源进行授课。但是这种便利一方面造成教师过多依赖课件,与学生交流变少,一方面丰富的材料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自主思考。在这项调查中,76.22%的教师认为应用班班通平台的关键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仅50%的人认为是教师能力和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的使用观念存在偏差是教师和教育未来发展的隐患。不少教师都反馈使用班班通挺方便的,大量现成的课件和教学材料可以用,可以使用标准朗读视频,甚至直接使用专家或优质课视频代替自己上课。班班通平台提供的资源和网络环境让教师们尝到了甜头,却养成思维和行动的惰性,课堂教学成为媒体演示的场所,反而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与“班班通”使用的宗旨大相径庭。

2.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和创新

由表2数据可见,教师大多对班班通平台上的资源比较熟悉,利用网络资源主要是为了搜索教学材料、制作教学课件、方便课堂教学等,极少用于课后与学生交流、课堂延伸之用,更别说远程教研活动、远程教学观摩、合作教学等活动。

在广大教师眼中,应用班班通平台就是为了备课搜资源——做课件——上课展示。班班通的应用不仅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进行教学,还包括凡是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如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集体电子备课、数字化学习型学校建设、学生自主学习、家校互联等[1]。甚至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改革也都可以借助班班通平台得到传播和实现。班班通应该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师生、生生、师师、校校之间的零距离沟通、优质资源互享及创新、教师及学生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发挥它得天独厚的平台优势。教师对班班通所提供的资源使用有余而创新不足,这不仅仅影响班班通的使用效率,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更阻碍班班通的可持续性发展。

3.教师的培训需求

由表3数据可见,当教师碰到问题后更多是向同事、朋友、家人请教学习,这可能反映了学校或校外培训不够及时,或太过宏观,不如直接针对某个问题马上向就近的人请教效果好。而希望提升的技能大多也集中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相反教学观念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培训需求不多,这与大多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是比较先进的、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重要联系、小学科研压力并没有那么大等现实状况有关。

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教师在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上有反差,如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性,认识到做好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却还是直接使用现成的课件。学校激励教师积极使用和创新的力度不够,提供的培训并没有通过考核和激励来落实,导致培训的效果没有落到实处。

4.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由表4数据可见,教师在应用班班通的同时也在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只是比例不高。拿目前翻转课堂的实践活动来说,教师必须先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够采用某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因此,注重课堂上下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五、提升中小学班班通的应用价值

1.生成资源是基础

“班班通”设备所承载的资源是师生顺利开展日常信息化教学的保障,应该重视资源平台建设,建立有效的资源开发和配给机制。教师在方便地获取班班通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时,也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将自己的创造性成果、优质教学资源分享到班班通平台上,提高“班班通”的应用效率和效益。

只有建设班班通平台的资源,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个集实际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授课实录、教学反思与点评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资源包在实际的教学中才具有最佳应用效果。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关键

教师是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践行者,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创造者,能否发挥班班通的最大效能,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和素质。教师只有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加快自身信息素质的提高,全面掌握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摆正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重视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并乐于创新,让教育技术与教师智慧融会贯通,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信息教育的步伐,正确处理教学和媒体的关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带动学生在“班班通”教学环境中发散思维、开拓思想,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3.学生参与是目的

信息化教学的本质特征是转变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深度参与课堂,在参与中解决问题、内化知识和训练表达[2]。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班班通平台营造探究的学习氛围,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资源的收集、处理和评价过程中,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习网站和分享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讨论的情境,放入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外学习和参考,拓展课外知识,任务驱动,网上学习、网下实践,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可以自主展示自己的成果,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成就感。

4.学校激励是保障

为了更好地应用班班通平台,学校的管理和激励也十分关键。学校除了做好班班通设备的常规管理,还要做好教师和学生的培训管理、评价管理与激励管理。培训管理即按需对各层面的教师进行培训,对培训情况记录在案,并注重跟进培训效果。培训应严格遵循按需培训、案例分析、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等原则,切实提高培训效果。首先是对学校领导思想上的培训,让他们转变观念,重视远程教育工作。其次是班班通管理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意识培训。再次是对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让他们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注重科研及专业发展,并可以带动身边其他教师的研发热情。最后是学科教师培训,帮助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地将优质教育资源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另外,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的评价标准评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教学效果,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

中小学“班班通”工程的建设与实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面对“班班通”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正视不足,直面困难,以积极的心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学习、研讨、更新理念、提高技能,进而有效地利用班班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班班通系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动态、开放的过程,我们需要随时根据形势变化,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仕良.“班班通”核心价值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2).

[2] 王馨,孟颖.班班通引发的课堂教学变革及可持续性发展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9).

[作者:李莉(1983-),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上一篇:集团办公室工作思路下一篇: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2018年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及答案(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