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决策

2024-08-22

投资与决策(精选12篇)

投资与决策 篇1

目前, 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因考研了企业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思考, 带来了改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机会。工程项目建设与投资控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正确的决策可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地控制投资, 还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好坏。有效地策划深入的工作是做好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下面仅就项目建设中的一些环节, 谈其策划与投资控制。一、项目决策要以市场为先导效益为中心项目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香味方案的过长, 由于面临经营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等多重风险, 就需要对拟建工程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对不同的建设方案进行技术比较以及做出判断。正确的决策可以到达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地控制投资目的, 使建设项目具有竞争力。投资决策包括投资要素分析、投资原则掌握和对投资全过程控制, 其主要体现在:项目产品的市场定位、项目合理的建设规模、建设水平的确定、建设地区以及建设地点的选择、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等。建设项目的终极目的是提供产品或服务已获得盈利。产品或服务附着于市场, 只有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才能实现项目盈利。二、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关注项目全寿命期成本建设工程的项目投资少运营成本低, 是项目整个寿命周期具有竞争力的体现。项目的效益反映在投入产出比。由于绝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原材料价格和销售价格在市场的表现是互随同向波动的, 所以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建设投资和运营与维护成本。在一定的范围内, 工程项目的建设费用和运营与维护费用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工艺方案流程基本确定的情况下, 根据价值工程分析理论, 对工艺装备配置要考虑必要的功能, 减少设备配置上的冗余功能, 对决定产品质量和影响产品稳定性的设备要确保其功能, 而对产生中小概率事故率的设备可降低选配档次, 或减少超配置部分;在设备布置上, 路径按最精简设计, 尽量减少各工序、单元之间的物流交叉, 降低生产成本。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关注项目全寿命期成本, 使得工艺技术装备的配置, 不仅追求局部指标先进还要考虑整个系统的方案和投资优化。三、强化经济指标对技术指标方案的指导以往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程序是, 主体工艺专业和相关专业提出技术方案后, 开始进行工程投资估算, 最后再进行工程投资估算。当内部收益率不理想时, 常常是调整预测的原材料供应价格或是产品销售价格来改善收益率这项效益判断参数, 这无疑是在玩数字游戏。这种做法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 我们要换个思路, 从锁定预期收益率来倒算项目投资估算和推敲设计方案, 即以项目预期效益为切入点, 分析项目的投入与产出, 并根据财务上的工序能耗数据计算项目在预期效益下总投资上限, 以该投资额的上限作为优化项目工艺方案的前提条件, 寻求适宜的设计标准, 使得项目诞生便为项目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整个项目的优化过程中, 技术指标的敏感性分析和变化值一直随着项目的方案变化而同步跟进, 做到方案优化切实为项目增效服务。四、加强政策、规范学习研究, 也可有效控制和降低项目投资筹资是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 融资成本直接影响项目的总投资。高资金利用率是企业获得高效的基础, 项目融资被视为工程项目运作的“血液”, 好的融资方案和建设规模可带来项目运作效率的改善。如学习和借鉴国家近年来对基础设施项目采用特许经营融资的经验, 探讨在大型项目中对部分独立的生产单元植入BOT项目建设模式, 可以缓解建设资金压力, 并有利于转移和降低风险, 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率。再如加强研究国家、行业等相关政策, 可避免方向性错误带来的投资错误, 同时可以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 如对成套引进设备减免税的有效策划、对部分项目中体现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的独立单元项进行管理申报、对涉及增值税转型派生的动产类设备的合理划分等;又如, 将设计的行业规范与项目属地建设条件结合研究, 细化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 都可起到降低投资的作用。五、加强投资方的量化分析、对标与限额设计投资方案的量化分析是运用工艺配置技术参数与经济造价指标双向结合, 来分析、求证项目的最佳投资方案。如, 先按工艺组成正向配置投资额度并验算各类投资方案的经济造价指标;同时反向分析引起各类投资变化的工艺因素, 为项目在满足产品大纲前提下, 提供系统工艺方案和局部方案的取舍意见。之后, 通过技术参数和经济造价指标多角度因素与投资之间和间接关系, 进行数值化分析工作;同时可进一步对标类似工程数据, 提高分析的准确性。通过量化分析, 从造价经济指标角度去优化或影响项目的正确决策, 为项目前期立项阶段策划合理的、具有竞争力的项目投资方案奠定基础。在设计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 分解投资和工程量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限途径和主要方法。它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度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个专业, 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 通过层层分解, 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也实现了对规范设计、设计标准、工程数量、概预算指标等方面的控制。六、注重加大自主设计集成范围是降低投资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市场的国际化和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使得项目业主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单体设备和配套件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要大幅度降低投资, 扩大项目的自主集成范围、由自己承担主要系统的工艺即设备总集成是最重要的途径;例如, 某大型钢厂, 在消化吸收一期全部引进装备的基础上, 在二期工程建设中采取关键设备“点菜式”引进和国内合作制造相结合的模式, 提高国产化比例, 将工程设备分成全引进设备 (A类) , 由处方设计、质量总负责和由国内合作制造设备 (B类) , 到目前的三期工程建设所有机组设计全部采用自主集成, 仅关键机电一体品设备直接向外商采购。因为采用了自主集成设计, 不但节省了外商集成所需的大笔费用, 而且实现了机组设备的模块化设计, 统一了机组的电气控制、简化了设备制造工艺、减少了备品备件的种类、方便了设备维护和管理、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七、重视招标策划是为项目建设提升增值服务招投标是工程建设项目间色和直面竞争市场, 寻求合作伙伴之策, 好的招标策划对工程项目建设是一种增效。工程项目建设通过设备、施工采购的招投标, 引进竞争机制, 从而达到提高工程质量、节约建设投资、缩短建设工期和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项目前期有效的对招标方案进行策划, 不因保证了项目顺利开展, 同时也对今后项目的运营成本降低起到保障。在项目前期就要做好的招标策划工作, 如对潜在的供应商能力的排摸、根据工程各项采购的标的内容设置合适的准入门槛 (如要求有何种业绩、规定近几年内要有几项业绩等) 、确定相应的采购方式 (集中采购、打包采购等) , 以获得主动, 从而保证了供应资源, 又获得了最低限度的价格优惠。在设备采购上, 还要考虑战略合作伙伴的培植, 为以后的生产备件稳定供应商和生产运营保障服务, 体现合作与共赢关系。在施工招标方面, 合理组织施工标段, 既考虑了供应商、承包商的专业优势, 交货周期的力量分配, 又充分形成各标段的竞争态势。八、加强项目实施阶段投资的动态控制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 是招标工作的延伸, 是合同实施的具体化。在项目实施阶段适时的与目标值进行对比分析, 对已发生的投资进行超支分析, 对即将发生的投资根据项目执行情况进行预测、分析, 并适时的总结前一阶段投资控制经验、教训, 并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及时控制各类影响投资的发现因素, 同时重视收集、整理有关的施工和监理资料, 为处理费用索赔提供依据。九、重视竣工验收项目后评价, 为以后的项目建设提供经验数据竣工验收是建设项目建设工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是投资成果转入转入生产或使用的标志, 为此要做好工程造价结算编制和审核工作。后评价阶段是在竣工结算审核的基础上, 将项目的有关造价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 以考核项目最终建设造价和投资效益, 经整理的建设资料也为以后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数值。十、经济的发展是通过投资项目落实, 投资项目是通过工程咨询付诸实施项目咨询的过程是一个项目的推进过程, 策划是过程的先导, 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寻求项目的成本低、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环境友好, 是投资决策者追求的目标。[责任编辑吴迪]

投资与决策 篇2

证券投资是对预期收益的风险投资,具有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三大基本属性.在证券投资中,预期收益决定着投资资金的投放方向;风险性决定着投资资金的投放数量;流动性则决定着投资资金的.留存时间.这三大基本属性,使证券投资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又极具挑战性的经济活动,同时又有力地推动着社会资金不断由低效率向高效率流动.

作 者:李仁芬  作者单位:深圳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深圳,518029 刊 名: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WUHAN UNIVERSITY JOURNAL(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55(6) 分类号:F830.91 关键词:证券投资   收益性   风险性   流动性  

★ 学习日语的错误做法三大误区

★ 学习三大构成课程个人总结

★ 三大传统节日

★ 高中学习攻略,三大主科要注意哪些内容?

★ android属性动画Property

★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探讨

★ 感受色彩

★ 我改变了学习的色彩作文

★ 三大销售技巧

投资与决策 篇3

一、标准金融学的投资决策理论

标准金融学的投资决策理论主要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模型(APT)和期权定价模型(OPM)等。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理论是经典投资决策理论的基础。

马柯维茨最早同时采用资产的期望收益率和以方差代表的风险来研究资产的选择和组合问题,建立了资产组合模型。与其它经济模型一样,资产组合模型建立在一系列假定之上,这些假定主要有:(1)证券市场是完全有效的;(2)证券投资者都是理性的;(3)证券的收益率为随机变量,其性质由均值和方差来描述;(4)证券的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5)每种资产可以无限划分;(6)无税收及交易成本等。

马柯维茨资产组合模型以方差作为风险度量的方法。方差具有良好的数学特性,在用方差度量金融和资产组合的总风险时,组合的方差可以分解为组合中单个资产收益的方差和各个资产收益之间的协方差,这是马柯维茨资产组合模型在技术上可行的基础。但当资产数目n较大时,模型的计算十分困难,不仅需要计算n个方差和n(n+1)/2个协方差,而且当协方差计算完后,还要解决由方差矩阵产生的二次规划问题。此外,该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设基础之上的,这些假设与现实相差很大。

在马柯维茨之后,托宾、夏普、林特纳、莫辛、罗斯等人对资产组合理论进行了拓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问题由美国三位经济学家威廉·夏普、约翰·林特纳和简·莫辛在各自对资本市场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提出,并发展成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它与马柯维茨的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马柯维茨的证券组合理论表明: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应该从自身的偏好出发,结合衡量收益和风险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所组成的有效集,对证券组合的最优资产结构进行选择。CAPM正是在马柯维茨的证券组合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如果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人人都根据马柯维茨的证券组合理论进行投资决策。那么资本这种资产的价格将由什么决定以及如何决定。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最终用资本市场线(CML)和证券市场线(SML)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套利定价理论(简称Am3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斯于1976年首先提出,它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研究和说明风险资产的均衡定价问题。与CAPM一样,套利定价理论是以完全竞争和有效资本市场为前提。分析和探讨风险资产的收益发生过程。但APT假定收益是由一个因素模型所产生,因而,不用对投资者偏好做出较强的假定,仅仅要求投资者是一个偏好拥有财富多多益善者即可。比较而言,APT较之CAPM在内涵和实用性上更具广泛意义。但在理论的严密性上却相对不足。

总之,标准金融学的投资决策理论通过以马柯维茨、夏普等为首的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在基本概念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完善、重要结论的实证和理论应用的拓展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行为金融学的投资决策理论

行为金融学的投资决策理论主要有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等。

期望理论是Kahnenman和Tversky于1979年提出的,他们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他们也不总是风险规避的。投资者对不同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的计算和比较,是通过对价值乘以决策权值(由价值函数给出)而非概率来进行的。也就是说,行为投资者并非根据绝对收入规模,而是根据初始参考点的收入或财富的比较来判断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并进行投资决策的。在损失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的,而在盈利时则是风险规避的。

行为组合理论是Meir Statman和Hersh Shetim于2000年提出的。它针对均值——方差方法以及以其为基础的投资决策行为分析理论的缺陷,从投资人的最优投资决策,实际上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心理选择的事实出发,确立了以预期财富和安全质量来进行组合投资选择的方法根基,以此来研究投资者的最优投资决策行为。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IM)进行了扩展,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在BAPM中,投资者被分为两类: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严格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事,他们不受认知偏差的影响,只关注组合的均值和方差;噪声交易者则会犯各种认知偏差的错误,并没有严格的对均值方差的偏好。两类交易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证券的预期收益是由其“行为β”决定的,B是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的斜率。这里的均值方差有效组合并不等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市场组合,因为现在的证券价格受到噪声交易者的影响。另外,BAPM还对在噪声交易者存在条件下的市场组合回报的分布、风险溢价、期限结构、期权定价等进行了全面研究。

BSV模型(Barberis,Shleiferand Vishny,1996)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一种是相似性偏差,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这会造成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过度,认为近期股价的变化反映了其未来变化的趋势,从而错误地对价格变化进行外推。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期模型。这会造成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不足,认为股价收益的变化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投资者未能根据收益的变化调整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而是当后来的实际收益与先前的预期收益不符时才进行调整。投资者在相似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之间的状态转移遵循贝叶斯法则。

DHS模型fDaniel,Hirsheifer and Subramanyam,1998)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该模型中投资者被认为存在私人信息偏差,即投资者会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过度自信,若私人信息是积极的,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将股价推高到一个远离其基本面的价格,而未来的公开信息将逐步使股价回归。假定公开信息以一种非线形的自我归因偏差方式影响投资者的私人信心,则投资者会变得更加自信。

HS模型(Hongand Steinl999)又称统一理论模型funified theorymodel)。HS将投资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在此假设下,HS将反映不足和过度反应统一归结为关于基本价值信息的逐渐

扩散,最初由于“观察信息者”对私人信息反映不足的倾向,使得“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利策略来利用这一点,而这样做的结果恰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反应。因为动量交易者认为近期股价的上涨暗含着利好的私人信息在市场中传播,但他们无法估计传播的程度,从而导致过度反映。

三、两种投资决策理论的比较

通过对上面两种投资决策理论比较发现,两种理论最基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假设条件的不同,由不同的假设条件推导出不同投资决策方法。

标准金融学投资决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理性人”假设,基于“理性人”假设又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设。标准金融理论将人的理性完全抽象化,把行为人设定为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人”,即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理性进行成本和收益比较而做出对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这一前提抽象掉了行为主体对事件的认知局限以及信息、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对行为主体的影响,所以,以完全理性假设构建的标准金融理论不能全面而有效的解释人类的选择行为。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上存在大量与“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相悖的异象:股票长期投资的收益溢价;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与股价泡沫;股价对于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等。这些现象都证明了经典投资决策理论存在缺陷。

行为金融学投资决策理论包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至少一部分投资人的行为是非理性的(经常犯认知错误);二是标准金融学中的理性投资人不能满足非理性的资产需求,这意味着资产的价格由理性的投资需求和非理性的投资需求共同决定。行为金融学的投资决策理论以有限理性为分析前提,突出人的认知局限性以及信息、环境的不确定性对行为选择的作用。克尼曼等人通过认知心理学实验,认为人的行为选择并不像传统经济学所分析的那样存在着“偏好一致性”的经验规则,“行为最大化”也不是在任何场合都起作用,而是存在着一系列与传统经济分析不符但却影响人们选择的事实,如相似性偏差、可利用性偏差、依附性偏差、锚定效应、从众行为等。人们通常对不遵循数理金融学意义上的最优模型进行决策,即相对于标准金融学而言的有限理性。构成了行为金融学投资决策理论的基础。

行为金融学投资决策理论对原有的理性框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效率市场假说和标准金融理论提出挑战并能够有效地解释市场异常行为的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它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的多样性,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简单地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证券市场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使人们对金融市场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由“应该怎么做决策”转变到“实际是怎样做决策”,研究更接近实际。然而,行为金融学的投资决策理论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还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检验。当前理论只局限在用投资者固定的行为偏差去解释各种异常现象,缺少能直接应用于实际投资的模型。

参考文献:

[1]Avinash k,Dixit,Robet S,Pindyck,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

[2]唐波、张宇莹、陈德棉,投资决策理论新发展——实物期权理论研究综述,财贸研究,2006年第6期。

[3]张元萍,现代投资理论与实务[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

[4]毕艳杰,行为金融理论述评,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余学斌,新古典主义金融与行为金融的比较[J],当代经理人,2005年第17期。

[6]王佳声,行为金融理论:观点、发展与应用,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7]姚娜,行为金融理论的评述及其发展方向,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投资与决策 篇4

关键词:企业,投资决策,风险管理,投资效益

目前, 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投资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因此, 国家对于各个企业和单位上投资的整个过程不断的提高重视。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组成,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 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一种经济实体, 具体来说, 投资的整体过程是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 同时投资的成果也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投资活动及具有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发展作用。

一、投资项目的重要决策依据与根本标准

投资活动是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形式存在的, 在一定时期内, 根据投资预算的规定标准, 尽量减少资金的使用, 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控制好整个项目的实施, 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企业或国家创造价值。不管何种形式的投资决策,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项目的投资效益。由此, 要选择正确的投资项目, 应该围绕投资效益的基本核心, 综合评价和分析, 规避风险, 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首先, 投资项目不仅仅针对企业而言, 在国家的整体发展规划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投资项目的目的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投资目标, 根据本身的自然条件, 借助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对可行性的项目进行投资决策, 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了要对投资的环境进行分析, 同时也要对微观的项目经济进行分析与评价, 进而对投资风险进行分析, 综合投资项目的每一个环节, 分出优劣, 选择最有价值的投资项目。

其次, 对研究报告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分析与评价不同的投资项目, 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的先进、经济与合理性, 是否具有实施的必要。同时对其收益与风险进行预测, 对其投资与资金回收的安全性进行准确的判断。因此, 可以说是投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是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判断性信息, 可以作为选择投资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在进行项目的决策与分析过程中, 宏观与微观的分析要同时进行, 综合利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 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 提升整体投资决策水平, 创造有利的价值。

另外, 投资项目的确定, 其本质的标准是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为出发点, 应用系统分析原理, 提高决策水平, 做好风险规避工作。一方面, 我们要实现投资的既定目标, 从项目环境入手, 对整个项目进行分析比较, 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与决策效率, 实现经营目的。另外, 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的评价分析过程中, 要对产品的各项成本情况与市场销售状况及价格进行分析与预测, 同时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才能使得整个项目投资运作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 更符合实际情况。

二、投资项目中的风险识别方法与防范对策

1. 在项目的投资决策过程中, 风险的大小是由投资回报的波

动幅度决定的, 采用恰当的投资选择, 使风险分散, 实现投资的资产安全性与多样性。所以, 投资风险在投资过程中, 投资者必须要考虑清楚与其的回报值, 仔细分析投资风险, 尽可能地减少投资风险, 做出优质的投资决策。根据投资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 我们将其主要分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等几个方面;并按照一定的项目进度, 项目投资风险可表现在决策失误、方法不对的问题, 建筑施工阶段的工期延误、管理不严格和质量的问题, 以及项目投产运营环境出现的不利变化等因素。以上诸多, 都会造成项目投资风险的出现, 如果没有良好的决策水平和可行性决策的准确调查分析, 就会给企业和国家的效益带来严重的损失。

2. 现阶段根据我国的发展形势来看, 国内很多企业存在对投

资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研究工作不重视, 忽视了项目投资的风险预测, 对后期的整体投资决策提供错误的导向, 造成效益的损失。甚至有些企业局限在对所要投资的项目做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 凭借经验和主观臆断, 忽略自身的发展背影和条件, 盲目的进行项目投资决策, 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所以, 必须不断强化投资的风险意识, 做好前期工作中的可行性风险预测工作, 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避免由于失误造成的损失, 保证项目的科学化。

三、结束语

企业对投资的准确抉择、风险管理以及投资效益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前后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风险存在于整个投资过程中, 从最初的决策到最终获取收益。所以, 我们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的各项投资决策, 降低由于决策不当而导致的失误, 从根本上控制企业投资方向与力度, 减少投资带来的风险, 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进而实现效益的提升。同时, 加强风险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做好投资风险防范措施, 才有可能减少损失, 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促进企业的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 2004 (09) .

平项目投资决策分析与评价小抄 篇5

按项目投资用途和目标分:经营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按项目的产品属性分:公、非共项目。

按项目投资主体和管理形式分类: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利用外资的三资企业、各类投资主体联合投资项目。

按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融资方式和效益分: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公益性项目。3 可行性研究分为: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决策。

4投资项目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规定,政府对于投资项目的管理(包括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工作)分为审批、核准和备案三种方式。其具体规定如下:1.对于政府投资项目或使用政府性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建设的项目,继续实行审批制。2.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无须报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可行性研究与详细可行性研究的区别:研究任务不同,基础资料和编制依据不同,内容繁简和深度不同,投资估算的精度要求不同,上报的研究成果内容不同。

6可行性研究的内容:1,总论2,产品的市场供需预测、拟建规模与产品方案3,对投资开发项目要深入研究确定资源的可利用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和开发利用价值,进行资源条件评价。4,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情况5.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6.项目工程技术方案(含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7.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8.企业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员培训9.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10.项目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的分析评价11.评价结论与建议。7项目评估: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项目背景情况和建设条件的可行性,以及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适用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有效性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审查和评价。项目评估时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手段。本章主要介绍在项目投资决策时期的事前评估,其中包括对投资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

8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的区别:a.概念与作用不同b、执行单位不同c、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d、报告撰写内容格式和成果形式不同e、在项目管理工作中所处阶段和地位不同。9.企业资信评估是指对企业的资质和信用度进行检验和计量,并科学客观的作出全面评价的过程。资质系指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经营状况等企业基本条件。

10.银行对企业的资信评估,是对借款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素质和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经营机制和经济地位、经济技术实力和生产经营效益、资产状况及偿债能力、借款企业的信用程度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检验、审查、考察、综合论证法分析和全面评估,据以判断企业的借款资格和资信优劣,从而说明企业资信等级及评价单位。其目的是为了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减少贷款风险,从此保障贷款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和了、流动性。11.企业素质评估内容:

1、企业法人和领导班子整体素质评估,主要评价法人代表及主要领导班子成员的学识、信用、工作能力及历史业绩,分析其经营管理水平。

2、产品素质评估,主要评价产品的品质、市场销售竞争能力和市场寿命期。3技术装备素质评估,评估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生产规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生产能力的协调性和平衡性等因素5管理素质评估,是对企业的组织、协调、控制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6企业行为评估,是对企业行为目标、行为规模、社会责任感及企业文化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估。12.企业资信等级的划分: 采取三类就九制 只给评估得分达到60分以上的客户定级 因此实际上是采用四级评定的办法 一等 AAA 90~100信用极好

AA80~89信用优良

A70~79信用较好 二等BBB60~69信用一般 欠佳 较差 很差 太差 没用信用

13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概念: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是投资项目评估的首要环节,是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的理由及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进行重新审查、分析和评估。14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的作用:(1)保证投资项目规划和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以利于确保投资安全(2)为项目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和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提供可靠的依据,可进一步提高项目未来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投资效益。(3)能确定合理的项目建设规模,有利于控制投资项目规模,防止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4)根据国家政策方针和建设文件,择优选择投资项目,有利于引导投资者和贷款机构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14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的内容(1)对项目背景及项目发展概况的审查、分析与评估(2)项目宏观必要性评估(3)项目微观必要性评估

15项目建设的背景分析评估,主要是说明和分析:a.项目提出的背景材料的可靠性:b、投资建设的理由和投资意向的合理性;c、项目设想的由来及其发展前景对本部门(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适应性;d、在可行性研究前以开展的工作情况和成果,如项目建议书审批决策和决策过程的准确性;e、拟建项目确定需要实现的产品(或服务)目标和建设条件的可能性。

16项目宏观必要性评估,就是从国民经济的整体角度,衡量项目对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产业政策,以及地区规划与行业规划等方面的影响,对项目建设进行必要性评估。

17项目宏观必要性评估内容:1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发展的需要。2项目建设是否符合经济结构优化的需要。3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一定时期的产业政策。4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国家生产力布局的要求,能否促使国民经济地区结构优化。5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国民经济长远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和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6分析考察项目产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低位与作用。

18项目微观必要性评估:主要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衡量项目对市场需求、企业发展、科学进步和投资效益等微观方面的影响,对项目建设进行必要性分析评估。

19投资环境的概念:是指影响和制约项目投资活动全过程的各种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总和,它是决定和影响项目投资资金增值的各种政治、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矛盾统一体。20投资环境的分类

1、按构成因素的不同,投资环境可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四类

2、按投资环境层次不同,可分为宏观投资环境(即大环境)和微观投资环境(即小环境)

3、按投资环境的表现形态不同,可分为软投资环境和硬投资环境被概括为软环境和硬环境

21、市场分析 :主要是对项目产品进行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和综合分析。

22、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消费者资源并能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也就是对商品的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是一种有效社会的需求。23 显在需求 是指消费者正在购买与持币待购的实际需求量;

24潜在需求 是指有待开发的未来的需求量。两者之和构成社会最大需求量。25供给 :是指在某个特定时期内,按一定的价格水平,市场上的商品生产者或者供应者愿意并能够出售商品的数量。

26显在供给 是指现有生产企业(或商店)的现有产量()或现有货源。潜在供给 是指现有企业(或商店)进行挖潜、革新和改造后所能增加的最大产销量(或最大货源),以及新建工程项目的生产能力等。

27市场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市场现状调查,产品需求与供应预测,产品价格预测,目标市场分析,市场竞争能力分析和市场风险分析

28市场调查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项目性质和特点,市场调查应采用不同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资料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调查。

29市场预测的内容 :1产品供需预测2,价格预测 30产品供需预测 :是利用市场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对项目产品未来国内外市场供应和需求的数量、品种、质量、服务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31建设规模 :是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规定的全部设计生产能力、效益或投资总规模,一般亦称生产规模。

32.确定经济合理建设规模的方法

1)盈亏分析法 2)分步法 3)最小费用法 4)起始规模的确定方法

33项目建设规模评估的主要因素

1、项目产品的市场调查

2、原材料、能源供应及其他生产条件

3、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及来源

4、自然资源和资金的可供量级主要外部协作条件

5、生产的“规模经济”问题。34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要求:

1、符合资源总体开发规划要求

2、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3、符合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符合国家保护生态坏境的规定

5、资源储量和品质勘探深度,应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要求,以确保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的可靠性,按照国家批准的生产规模和设定的开采年限进行投资建设

6、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因进行合理性分析。35厂址选择的原则 :厂址选择是一项政策性强的复杂的技术经济工作,它应:

1、遵循国家的建设方针,满足项目生产建设和职工生活的要求

2、必须服从区域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国土开发整治规划等的要求

3、要有利于节约投资和生产经营费用

4、要注意坏境保护,要有利于保护风景区和文物古迹

5、节约用地,应因地制宜的优先利用荒地。劣地、山地和空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不要在地震断层、滑坡、泥石流、崩塌、矿藏区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恶劣地区选厂址

6、尽量减少拆迁移民,尽可能不靠近、不穿越人口密集的城镇或居民区

7、要有利于场区合理布置和安全运行

8、厂址选择还应着重研究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特点和生产经营对厂址的要求,以及外部条件和四周坏境对项目生产经营的影响。因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厂区布置紧凑合理。

36项目建设实施条件的分析评估:

1、建设资金条件评估

2、建设场地条件评估

3、设计力量条件评估

4、设备制造和供应条件评估

5、施工力量评估

37项目生产条件的分析评估:

1、自然资源条件的分析评估

2、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条件分析评估

3、交通运输和通信条件的评估

4、外部协作配套条件和同步建设评估

5、组织机构设置评估

6、人力资源配置评估。

38项目技术方案评估 :就是对项目生产工艺技术、设备选型、工程设计、节约自然资源消耗等方案进行分析评估工作。对于先进技术项目,还应对引进技术资料进行分析评估。39对项目技术方案评估总要求: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配套平衡和确保效益。技术的先进性是选择技术的前提,技术的适用性是采用技术的基础条件,技术的经济合理性是选择技术的目标和依据,技术的安全可靠性是采用技术的基本要求。40设备选型的要求:

1、主要设备方案与确定的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相适应,并满足项目投产后(或使用)的要求

2、主要设备之间、主要设备与辅助设备之间的生产能力要相互匹配

3、设备质量可靠、性能成熟,保证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稳定

4、在保证设备性能前提下,力求经济合理

5、拟选择的设备应符合政府部门或专门机构发布的技术标准要求。

41计划进度表的编制方法主要有线条图和网络图 42劳动安全与消防评估的基本要求

1、建设项目的劳动安全与卫生消防评估,是在具有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工艺流程、主要设备与布置及工程方案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分析和预测该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对财产和劳动者身心健康可能差安生的职业危险、有害因素和危险及不安全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的技术和管理对策,采取相印的防范措施,作为确定该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劳动安全与消防设计、管理、监察错失的主要依据。

43安全卫生消防设施是否实现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即“三同时”)44我国通用的六种主要评估方法:

1、安全检查表评估法

2、危险度评估法

3、火灾、爆炸指数评估法

4、灾害模型评估法

5、事故树评估法

6、职业卫生分级评估法

45对环境危害最大的是: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的污染

46协调发展具体概括为“三建设、三同步、三统一”

47项目总资金 :是指投资项目从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到项目全部建设成投产运营为止所发生的全部投资费用,也就是该投资项目有计划的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和形成相应的无形资产、其他资产和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48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试用期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国家规定的限额标准(如2000元)以上的,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构)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及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工具、器具等。

49无形资产 :是指企业能长期(一般为一年以上)拥有或控制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它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的而持有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特许权、商誉等。50工程费用 :建设投资静态部分中的建筑工程费、设备及工期具购置费和安装工程费三项费用构成。51 预备费用 :是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为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避免在难以预测的情况下造成投资投资不足而需要预先安排的一笔费用。它包括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 :亦称工程建设不可预见费,是指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

难以预料的支出,并需要事先预留的费用,主要是由于设计变更及施工过程中工程量的增加所发生的费用或是预防自然灾害所采取措施的费用。涨价预备费 :是对建设工期较长的投资项目,在建设期内可能发生的材料、人工、设备、施工机械等价格上涨,以及费率、利率、汇率等变化,而引起项目投资的增加,需要事先预留的费用。52基本预备费=(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率

基本预备费率按国家与部门的有关规定约为投资估算费用的8%~15%。53静态投资估算=建筑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 54生产能力指数估算法:运用此方法时,拟建项目规模的增加幅度不宜大于50倍。在同行业中:(1)如果拟建项目与同类型企业相比,主要是靠增加设备或装置的容量、规格来扩大规模时,取n为0.6~0.7;(2)以增加相同设备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时,则取n为0.8~0.9;(3)高温高压的工业生产项目,n则取0.3~0.5 55项目融资方式的基本特点:

1、项目融资方式室友新设法人项目公司股东投入筹集的资本金和项目公司承担的债务资金构成,有项目发起人(企业或政府)发起组建项目公司作出投资决策,项目发起人与项目法人(项目公司)并非一体。

2、有新设法人(新组建的项目公司)承担融资责任和债务融资风险

3、项目能否还带,取决于项目是否有财务效益及项目资产的大小。

56不同行业资本金的最低比例:

1、交通运输、煤炭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资本金比例为35%及以上

2、钢铁、邮电、化肥项目的资本金比例为25%及以上

3、城建项目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50%

4、农业项目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

5、电力、机电、建材、化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商贸及其他行业的项目,资金比例wie20%及以上。56项目资本金来源主要有:股东直接投资、股票融资、政府投资

57综合资金成本分析:资金的筹集有多种来源,而且从不同来源取得的资金其成本各不相同。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项目不可能只从某种资金成本较低的来源融集资金,二是各种融资方式的有机组合。这样,为了进行融资和投资决策,反应整个容易方案的资金成本状况,在计算各种方式的个别资金成本的基础上,就需要计算全部资金来源的综合资金成本率。它通常使用加权平均来计算的,亦称为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是企业比较各个融资组合方案,进行资本结构(及融资结构方案)鞠策的重要依据。58融资结构分析内容:

1、资产负债结构分析(项目资本金与项目债务资金的比例分析)

2、权益投资结构分析

3、负债融资结构分析

59财务杠杆作用 :在通常情况下,若项目的盈利能力很强,他的全部投资收益率(及项目无借贷资金,全部为股本时的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项目的收益除支付贷款利息外尚有较大盈余,则企业可以通过适度举债提高企业自有资金(或资本金)收益率,就可获得最有利的财务杠杆效应,是企业股本财富加大(及价值增大)财务杠杆之所以能提高股本收益,主要在于借款利息支付是免税的。因此,企业所得税税率越高,利息税效益越大,故多举债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增量,他等于利息费用和所得税税率的乘积(RT)

60对下列各种风险识别和预测:资金供应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

70投资项目财务评估 :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市场价格体系和项目评估的有关规定,从项目的财务角度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财务评估指标,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有关项目对财务生存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等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估,据以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而接受性,明确项目对投资者和财务主体的价值贡献,得出财务评估结论,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80项目财务评估的目标:

1、项目的财务生存能力

2、项目的盈利能力

3、项目的偿债能力

4、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81利率 :(亦称利息率),是指在一年计息期(如年、月)内利息额与借入或贷出的本金之比率,它能际实反映资金随着时间推移所产出的增值率,亦是衡量资金时间价值的相对尺度。

名义利率和有效利率 :如果一年内的计息次数增加(按日、月、旬、季、半年计息)便产生名义年利率和有效年利率。前者是按单利计算,后者是按复利计算。

m

I有效=(1+r名/m)-1 82财务基准收益率 :是指部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就是衡量各行业的投资项目应达到的投资效果和在财务上可行的最低要求。也就是企业、行业或投资者以动态的观点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投资方案最低标准的收益水平,它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参数,可用作计算财务净现值和财务内部收益率指标的基准和判据。

83对利息备负率和偿债备付率应测其最低可接受值,根据国内外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一般情况下,利息备付率不宜低于2,偿债备付率不应低于1.3,在部分行业该参数高于或低于上述取值,应分析原因并进行参数取值的修正。

86经营成本的估算方法:因为项目动态分析的现金流量表是根据计算期内各年实际发生的现金流入与流出现金流量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现金支付是在建设期一次性发生,已计入投资成本;而折旧费(含维简费)和摊销费都只作为内部转账并发生实际的现金支出。为避免对同一项支出的重复计算,因此,在计算生产经营期内的经营成本是就不应包括折旧费和推销费用。同时在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中将项目全部投资均视为自有资金,也只考虑资本金投资,也只考虑资本金投资,与融资方案无关,不必计算财务费用,利息便不作为现金流出。

87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包括:

1、利润

2、固定资产折旧

3、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摊销费

4、其他还款资金 88财务现金流量表的分类:

1、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2、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3、投资各方现金流量表

89财务内部收益率 :是指在项目整个寿命期内,各年净现值流量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反映项目整个寿命期内(即计算期内)总投资支出所能获得的实际最大投资收益率,即为项目内部潜在的最大盈利能力,这是项目接受贷款利率的最高临界点。90借款偿还期Pd :指标旨在计算最大偿还能力,适用于尽快还款的项目,不适用于已约定借款偿还期限的项目。对于已约定借款偿还期限的项目,应采用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指标分析项目的偿债能力。

91国民经济评估与财务评估的区别:a、两种评估的共同点:两者都是项目完成产品需求预测、工艺技术选择、设备造型、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设计等基础上进行的;都是从项目的“费用”和“效益”的关心入手,运用现金流量分析和报表分析法,采用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营利性分析指标,评估项目投资的利弊,从而做出可行与否的决策;两者都属于经济评估的范畴,都使用基本的经济评估理论和方法,寻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区别:由于基本出发点和角度不同,导致项目在“费用”和“效益”的识别和范围的划分上,有所不同,于是在评估的目标、计算基础,以及评估的方法、内容和深度、评估判据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92直接费用:是指项目使用投入物所产生的经济费用,即为项目投入的各种物料、人工、资金、技术及自然资源而带来的社会资源的消耗,也就是国家为满足项目投入需要付出的代价,用影子价格计算的经济价值。

直接经济费用一般表现为:其他部门为供应本项目投入物而扩大生产规模所耗用的资源费用;增加进口(或减少出口)所耗用(或减收)的外汇;减少其他项目投入物的供应而放弃的效益等。

93间接费用:是指国民经济为项目付出的代价,而项目本身并不实际支付的费用。

94间接效益:是指项目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而项目本身并未得益的那部分效益。95经济费用和效益,应遵循下列原则:a支付意愿原则b受偿意愿原则c机会成本原则d实际价值计算原则。

96项目的转移支付:这种纯属货币转移而不伴随资源增减的财务收支在项目国民经济评估中成为项目的转移支付。

97转移支付的主要内容:a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税收b国内银行借款利息c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项目的补贴。

98综合分析测定的社会折现率,目前取值为8%,而对于受益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如远期效益大、效益实现的风险小的项目,可采用不小于6%的社会折现率。

对于永久性工程或受益期超长的项目,如水利设施等大型基础设施和具有长远环境保护效益的工程项目,宜采用低于8%的社会折现率,对超长期项目,社会折现率可按时间分段递减的取值法。

99在项目评估中依据不同情况该系数可小于或大于1.当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就业压力较大而需要占用大量非熟练劳动力时,换算系数可小于1,如在建设期内使用大量民工项目,其民工的影子工资换算系数可取0.5;对于需要占用大量较短缺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建设项目,换算系数可大于1。

100社会效益与影响的分析评估 :是以各项社会体系(如就业政策、公平分配政策、扶贫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等)为基础,针对股价与地方各项社会发展目标的贡献与影响进行分析评估。101衡量各种效益与影响的具体评估指标如下:a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指标b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指标c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指标d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指标

10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指标:

1、就业效益

2、收入公平分配效益

3、对当地人口及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的影响

4、对社会安全、稳定、民族关系及妇女地位的影响

5、对国防及提高国家国际威望的影响

6、对社区人民生活、基础服务设施、社会结构、社会生产组织的影响

7、对社区人民生活质量、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与道德规范的影响

8、对社区人民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人际关系及凝聚力的影响

103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指标:

1、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治理

3、影响自然景观,破坏绿地

4、传播有害细菌,危害野生动植物生存

5、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6、诱发地震及其他灾害 104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指标:

1、节约自然资源综合指标,如节约土地(耕地)、能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

2、国土开发效益

3、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4、其他。105费用效果分析 :是指通过比较项目预期的效果与所支付的费用,来判断费用支付的有效性或经济合理性,这是建设投资项目经济评估的基本分析方法。

106效果分析的方法 :

1、最小费用法

2、最大效果发

3、增量分析法

107计算期不同的方案比较评估方法:计算期不同的方案,由于时间的不可比性,不能直接进行比较,为此,必须进行适当的吹,一百整最短时间的可比性。保证时间可比性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年值法、方案重复法、最短计算期法。108项目总评估 :是在汇总分项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对拟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及预期效益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估,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

109项目后评估 :是指在项目建成投产运营(使用)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立项决策、建设目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生产经营全过程所进行的系统综合决策分析和对项目投资产生的财务、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和影响及其持续进行客观全面的在评估。

110项目后评估的基本目的:通过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的对照,考察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对项目建设程序各阶段工作的回顾,查明项目成败的原因,总结投资项目管理的经验教训,提出补救和改进措施;把后评估信息反馈到未来建设中去,改进和提高项目实施的管理水平、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为今后宏观投资计划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111过程评估 :一般应对照项目立项时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分析和评估项目过程执行过程的实际情况,从中找出产生变化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其主要内容包括前期工作评估、建设实施评估、生产运行评估和管理水平评估。112成功度分析法:a成功度的标准b成功度的测定 113成功度的标准:完全成功的,用AA表示

2、成功的,用A表示

3、部分成功的,用B表示

4、不成功的,用C表示

5、失败的,用D表示

偿债备负率 :是指项目在借款偿还期内,将项目贷款条件(如贷款年限、利率、宽限期、还款方式和每年应还本金等)作为约束条件的情况下,隔年可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EBITDA-T,即偿债资金)与当期应还本付息金额(PD)的比值。

利息备负率 :是指项目在借款偿还期内,各年可

用于支付利息的息税前利润(EBIT)于当期应付利息费用。

资产负债率 :是负债总额(TL)与资金总额(TA)的比值,它反映了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集的,可用于衡量企业在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

流动资金 :是反映项目偿还能力的评估指标,即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它表示短期负债和随时可变为支付手段的资金之间的关系。

投资与决策 篇6

【关键词】风险分摊;PPP项目;投资决策;收益配合

一、前言

PPP模式即基础设施项目公司合作建设模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有利于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具有难度高和风险大的特征,此外,PPP项目具有如下四项特征:①公共属性,PPP项目多为公共产品,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具体项目;②交易双方必须是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③长期合作的属相,一般情况下PPP项目合作时间不低于10年;④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担,必须保证社会资本的盈利性。目前,我国虽在很多项目中运用了这一新型融资形式,但是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形成健全且完善的利益风险协调模式,从而导致在具体项目中,伙伴关系的构建表现为新风险的出现和新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否制定合理的风险利益分配原则具有关键性作用。

二、PPP项目概述

1. PPP模式基本内涵

PPP即公私合作制,在PPP项目合作中,改变了传统将风险全部转移到私营企业的做法,实现了双方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PPP模式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①PPP模式引领了项目管理革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结合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优势,共同面对市场竞争环境;②PPP模式是新型项目融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融资工作的开展要综合分析项目资产、预期收益和政府扶持力度等指标,贷款的偿还资金主要来源于项目直接收益和政府扶持产生的效益;③PPP模式受合约规定限制,在风险分担、投资比例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均遵照合约规定,注重公共利益的实现,以此发挥政府的实质性作用;④PPP模式旨在达到共赢效果,PPP模式下将私营部门资金、技术和管理引进基础设施建设中,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降低项目成本,合理分担风险,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2. PPP项目主要参与方

通常情况下,PPP项目投资额巨大且工程复杂,涉及诸多参与方,其中主要参与方包括:①公共部门,一般为项目的发起方,是项目所在政府或政府指定的代理公司,通过贷款担保和特许经营权等方式支持项目的有效开展,并且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②私营部门,通过项目投标的途径,私营部门获取项目的特许经营权,为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③项目的贷款方,由于PPP项目投资较大,因此通常需要进行借贷才能让项目顺利实施,贷款方主要包括国际银团和各商业银行等,只有当PPP项目中各项风险均已明确,贷款方才会谨慎地放款;④其他参与方,除上述参与方外,PPP项目还包括具体的工程承包公司、保险公司和最终用户等。

三、PPP项目风险分摊分析

1.确定PPP项目风险分担者

在PPP项目中,风险分担者选择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供应局面的创建,而在PPP项目中,较多风险由政府产生,因此公共部门必须成为风险的承担者。同时私营部门参与项目的主要目的为获利,必须和公共部门一起,共同承担风险。此外,贷款方和其他参与方并未因为风险承担而获取额外利益,因此不必参与到风险分担之中。

2. PPP模式下的风险分担

在PPP项目进展中,风险分担过程包括如下3个部分:①初始风险分配,公共部门开展风险识别工作,汇总所有风险因素,并根据风险识别情况,具体判断双方的风险承担能力。公共部门必须作为风险的主要承担方,对高风险因素要负起承担责任,将剩余风险交由私营部门承担。②匹配初始风险分配结果,私营部门必须合理且科学地判断自身风险的转移与承担能力,如果无法承担分配结果,必须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与公共部门进行谈判,再根据双方资源及态度进行风险再分配;③风险跟踪,双方在合同签订后,必须跟踪风险,及时发现项目中的风险变化情况和未识别风险,并对其进行重新分配。

3.实现最优风险状态

在风险分配过程中,必须将风险分担者的风险需要与其利益相联系,然后通过合同协议的签订对分担者进行有效的制约,进而达到共赢的状态。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风险分配必须遵循最优风险原则,风险分配必须与承担者的能力和收益相关联,并设定合理的风险上限。基于此,政府分配可以降低风险的社会成本,在PPP项目风险分担中,理论上应由公共部门承担融资风险,实现风险社会成本最低化。但达到这一状态的现实支撑比较薄弱,因此在实操过程中必须配以风险分摊方案,以此完成项目风险的具体分摊工作。

四、PPP项目投资决策与收益分配构建的有效措施

1.完善投资回报机制 提高项目融资效率

在PPP项目开展过程中,受我国目前商业模式不成熟、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项目融资较为困难,为了解决PPP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完善投资回报机制,并杜绝固定回报及变相融资安排等现象的出现。例如,在我国某省高速公路PPP项目中,项目总投资21.782亿元,政府注意到投资回报机制的重要性,指导相关部门提高高速公路PPP项目融资效率。该地区制定合理方案,确定合理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对运营年限进行科学确定,并出台适度的政府补贴,以此防范中长期财政风险;同时,采取合理的融资模式,比如该项目中可通过交通产业基金实现融资,交通产业基金由政府所属投资公司和金融资本构成,构成比例为1:9,通常政府投资公司为劣后级,金融资本作为优先级,在该项目中可将产业基金的10%作为劣后级,并将PPP项目总投资的15%投入项目公司。此外,当地注意到PPP项目后续运营中的商业价值,采取增加沿线服务区,提高服务区运营质量,腾出一部分资金对高速公路进行养护的措施,提高了高速公路运营效率,以此增加项目收益。

2.增补资源开发权,弥补收益不足

在PPP项目开展过程中,政府为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通常采取资源补偿措施,将公用事业项目或者基础设施周围的资源,诸如土地、旅游或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权让给PPP项目公司,以此作为资源补偿,提高项目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例如在我国某地铁公司的项目投资过程中,其采取的盈利模式为“轨道交通+商业地产”的有机组合,具体来说就是在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的同时,涉足轨道交通沿线的地产商业开发,并且其中地产商业的开发收益占据总收益的一半以上,从而增强了企业PPP项目的盈利能力。

3.开发副产品,拓宽收益的来源范围

在PPP项目发展和实施过程中,PPP项目公司应结合自身项目特点,找准切入点,发展经营性较强的副产品,以此拓宽收益的来源范围,并弥补主产品财务上的劣势。例如在德国公厕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资金不足等问题,并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厕所的节能、环保。基于此召开了公共厕所经营权拍卖会,中标企业承诺免费提供设施和日后清洁维护,很多竞争对手认为这个举动太疯狂,纷纷退出竞争,从而成就了中标者。在具体经营过程中,中标者并未将赢利点设置在厕所门口的投币费上,而是在于公厕外围的广告经营,凭借广告经营权取得巨额收益。因此,我国PPP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应注重附加产品的经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周边资源,合理开发诸如广告和建筑作品知识产品授权等经营性副产品,以此增加自身收益。

4.打包运作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在PPP项目中,需要进行规模化的社会成本建设投资,如果公共产品或服务需求量过小,则PPP项目产能过剩,导致社会资本盈利性降低,甚至需要政府对差额部分实施补贴,因此必须保证PPP项目规模的适当性。例如在污水处理PPP项目中,乡镇污水处理项目规模小且分散,对投资吸引力较小,因此可采取打包运作的手段,将乡镇污水处理项目按照工程量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划分,形成委托运营项目,以此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吸引投资者的注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PPP项目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公共项目融资困难等问题,为我国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良性合作提供了有效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具体项目开展过程中必须注重PPP项目的风险分摊,确保实现最优风险调控。同时,可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投资过程中开源节流,提高资金周转率,降低融资成本,并完善回报机制,提高融资效率,利用资源开发权和经营性副产品拓宽项目的盈利范围,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

参考文献:

[1]朱珍宏.基于风险分摊的PPP 项目投资决策与收益分配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03).

蝉鸣现象与股市投资决策 篇7

虽然很多学者对股市进行了研究, 但目前我国的投资决策研究原创性的理论很少, 基于我国投资者独特心理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侧重于对中国股民在投资过程中投资决策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和应对方式进行研究, 并且试图提炼投资股市的一般性操作方法, 即使不是深谙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的股民也能在股市里进行投资和决策。

一、数学分析一只蝉鸣会导致另外一只蝉的同鸣

假设1:在股市交易中每个股民都有购买股票的需求, 即有意愿而且有能力购买股票;

假设2:股民的需求积累的状态变量作为相位变量的函数是单调增加的且为凸函数;

假设3:每个股民的操作都会对其他股民产生影响, 影响方式为:当一个股民开始操作时, 他的购买行为和购买数量将使其他股民的需求增加ξ, 若增加ξ后此需求的状态变量大于阈值, 那么这个股民也会开始购买。

一个股民影响另外一个股民的分析我们可以简单化为股市只有两个参与者A和B, 以y来表示B投资的欲望大小状态, 指股民愿意投资的数量与最大能投资数量的比值, 则y∈ 【0, 1】, 自变量x , 代表A机构投资股票的欲望, 即股民已经投资的数量与最大能投资数量的比值, 则x∈ 【0, 1】。以f (x) =y来描述B机构的投资欲望依A机构投资股票行为变化的函数, 根据假设2, 这个函数是单调增加的上凸函数, 则 f′>0 , f″<0。

设A机构在投资欲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购买股票, 当数量为xi时, B机构投资欲望增加ξ。如下图所示。当ξ达到一定的值时, B机构也开始投资股票。

假设股市由n个股民组成 (记为第1, 2…n个) , 那么这n个股民的状态为S={ (x1, x2, …xn) ∈Rn}, xi∈【0, 1】。这n个股民的行为将会跟A和B相似, 即, 一个股民的投资欲望如果被另外的股民激发到阈值的时候, 这个股民就会投资, 也就是蝉鸣现象模拟中的一只蝉的鸣叫会导致另外一只蝉的鸣叫。

二、博弈分析蝉A和蝉B会选择同鸣

假设股市里的某只股票只有两个投资者A和B, 假设股民A先购买了股票, 如果股民B没有购买股票, 股民B将没有收获。现在我们假设股民A的购买行为对B产生了足够的影响, 那么令:A和B同时持有股票时A的收益为Z, B的收益为R, 假如有一方抛掉股票的话, 那么另外一方将由于抛售股票引起股票的下跌损失收益F, 假如两方同时抛售股票, 那两方的收益都是此时的收益即Z和R。股民A以 (p, 1-p) 为其一个混合战略, 其选择持有的概率为p; (q, 1-q) 为股民B的一个混合战略, 其选择持有的概率为q。

二者的期望收入如下分析。

对于 A, 期望得益为:

V1=pqZ+p (1-q) (Z-F) + (1-p) Z (1)

max{ pqZ+p (1-q) (Z-F) + (1-p) Z } (2)

i.e.max{ Z -p (1-q) F } (3)

如果 F=0, 则Z -p (1-q) F =Z 将是最大值。

对于 B, 期望得益为:

V2= pqR+ (1-p) q (R-F) + (1-q) R (4)

max{ pqR+ (1-p) q (R-F) + (1-q) R} (5)

i.e.max{ R- q (1-p) F } (6)

如果 F=0, 则R- q (1-p) F=R 将是最大值。

从这个得益矩阵中, 当F=0时, A和B将选择同时持有或者同时出售股票, A和B同时可以得到他们各自的最大得益。也就是说, 如果是两只蝉A和B, 那么蝉A和B将会同时鸣叫。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参与者, 不仅是A和B两个人。绝大部分的参与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人, 在开始的时候他们很难发现他们最佳的方案是与他人同时持有或者同时卖出股票。事实情况是有一部分人会选择持有股票, 一部分人会选择出售股票, 而且, 投资者选择持有还是出售股票并不是固定的, 他们一直在改变自己的方案。现在假设, 对于参与者A, 选择持有股票的比例为x (0≤x≤1) , 剩下的就是1-x。对于参与者B, 假设选择持有的比例为y (0≤y≤1) , 剩下的就是1-y。

现在我们试图用上表来推导AB两个群体的动态均衡。根据上表, 参与者的动态均衡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对于群体A:

u1=xu11+ (1-x) u12=x2F-xF+Z (7)

那么群体A中选择持有股票的参与者的动态变化速度可以用微分方程表示为:

dx/dt=x (u11- u1) = - xF ( x-1) 2 (8)

剩下选择出售股票的参与者的动态变化速度可以用微分方程表示为:

dx/dt= (1-x) (u12-u1) =x (1-x) 2 F (9)

根据上述公式, 因为0≤x≤1, 所以当x=1或者x=0, 式子8和9都等于0, 即动态变化速度为0, 也就是说选择持有还是出售的比例都不再变化, A群体动态均衡。

对于群体B, 与群体A相同, 当y=0或者1时, 群体B动态平衡。

其中, u1为群体A的平均期望得益, u11为群体A中持有股票的参与者的平均得益。u12 为群体A中选择出售股票的参与者的平均得益。u2, u21, u22的定义类似于u1, u11, u12。dx/dt是群体A中“持有”类型博弈方比例随时间的变化率。该动态微分方程的意义是, “持有”类型博弈方比例的变化率与该类型博弈方的比例成正比, 与该类型博弈方的期望得益大于所有博弈方平均得益的幅度也成正比。

我们发现如果参与者们同时采取相同的投资行动, 他们将得到最大得益。即群体A和群体B将共鸣。

三、蝉同鸣的均衡与投资决策

我们已经知道, 蝉同鸣是股市投资的一种趋势, 即在股市里面, 投资者同时采取相同的投资行动是最佳选择。当投资者采取了相同行动后, 投资者将在某处取得均衡。

因为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 因此我们考虑信息不完全的情况。如果信息是不完全的, 即只有卖者知道C (成本) , 只有买者知道V (价值) , 因而C是卖者的类型, V是买者的类型。C和V都只能取正值。

假定, 卖者的战略 (要价) Ps是C的函数, Ps (C) ;买者的战略 (出价) Pb是V的函数, Pb (V) 。战略组合 (Ps× ( C ) , Pb× ( V ) ) 是一个贝叶斯均衡, 如果下列两式成立:

1.卖者最优:对所有的C, Ps× ( C ) 是下列最优化问题的解, 那么Ps 最大值

Max[1/2 ( Ps + E [Pb (V) | Pb (V) ≥ Ps ] ) – C ]

Prob { Pb (V) ≥ Ps }

其中, E [Pb (V) | Pb (V) ≥ Ps ] 是给定卖者的要价低于买者的出价的条件下, 卖者预期的买者的出价。

2.买者最优:对所有的V, Pb× ( V ) 是下列最优化问题的解, 那么Pb最大值

Max [ V – 1/2 ( Pb + E [ Ps ( C ) | Pb ≥ Ps ( C ) ] ) ]

Prob { Pb≥ Ps ( c ) }

其中, E [ Ps ( C ) | Pb ≥ Ps ( C ) ] 是给定卖者的要价低于买者的出价的条件下, 买者预期的卖者的要价。

很明显, 这是一个贝叶斯博弈, 该博弈有许多贝叶斯均衡。即股市投资者可以在很多地方实现贝叶斯均衡, 取得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因此, 我们得到结论, 在股市里最优的投资选择是利用股市里的“蝉鸣现象”, 最佳进股市的时间是在蝉鸣开始前跟进, 在蝉鸣达到贝叶斯均衡前退出。投资应该注意一控制自己投资的资金仓位,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控制风险, 严守交易操作规则。

由于庄家或者专门的机构有专门的软件和消息渠道, 在甄别出开始鸣叫的“蝉”比散户更有效率, 因此开始的时候“蝉”的鸣叫往往只是引起这些庄家或者机构的“同鸣”, 然后散户才参与进来, 最终会迎来庄家和散户的“群鸣”。因此在实际操作中, 散户应该严控交易操作仓位, 适时选择建仓, 持仓和减仓, 在股市指数一直下跌的当前, 轻仓位做短线交易操作, 也应该快进快出, 避免深度套牢。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3]杨启帆, 李浙宁, 王聚丰, 涂黎晖.数学建模案例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胡恩同.股市投机博弈分析[J].安阳大学学报, 2002.

[5]林爱华, 梁新潮.我国股市过度投机现象的博弈分析及对策[J].东南学术, 2008, (5) :28~33.

关于投资问题与决策的刍议 篇8

一、企业投资的现状

在企业不断运转过程中, 投资和再投资是企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企业经过一系列筹资活动后, 可能积累了不少资金, 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呢?要达到上述企业经营理财的目标 (即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 就必须用全面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投资活动。

投资是指为了获取将来某些不确定的价值而放弃目前一定价值的决策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未来价值。我国大多企业现状是有了资金想发展, 却不善于、不敢于进行投资。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 投资风险越来越大, 不少企业难以对投资机会做出理性判断, 不敢将资金轻易投出, 害怕血本无归。这种现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在商品供应充足甚至过剩的经济背景下, 激烈的竞争、残酷的优胜劣汰, 使这些企业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能死死把握住手中的资金, 维持自己的主营业务, 只求能维持现状就万事大吉;而在国有企业也存在着相同的现状, 这固然取决于决策者学识水平、素质胆识和责任心使命感, 但更大程度决定于现存社会经济的环境压力、干部考核体制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二、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投资无疑是企业变革求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循规蹈矩, 无所作为, 其结果必然是走投无路。除在现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 管理方式不当, 损失严重

企业投资方式陈旧, 融资渠道单一, 管理方式落后, 监督措施不力, 很难发现投资中出现的问题, 即使勉强发现也不能及时处理, 造成投资失误、投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亏损。

(二) 缺乏市场调研意识

市场调研是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信息的过程, 它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市场调研包括市场调查和营销分析, 不仅要有可靠的实地调查数据, 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已有的真实材料进行分析。调查显示, 中国企业在普遍存在的问题中,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重视市场调研, 缺乏对供需关系的研究、产品设计和制造不能完全针对市场。

(三) 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任何一个企业进行投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者对该企业如何经营而承担的风险, 包括对内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风险。对内投资风险与其本身经营密切相关, 对内投资一旦形成后, 其投资风险就包括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企业特别风险和自身不可控制的市场风险;而对外风险和本企业的经营没有直接关系, 它包括被投资企业的特别风险和市场风险, 而这两种风险对投资企业来讲都是不可控制的。

(四) 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说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 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 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国外许多企业由于投资善于创新, 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使比自己大的企业想吃吃不掉。我国的很多企业投资创新意识不够, 往往追随比自己大的企业或同行相近企业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 缺乏创新, 不能通过投资培植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五) 投资决策者素质低, 决策水平不高

在资金不足的困扰下, 如何进行投资并能取得良好的收益, 对每一个企业投资决策者来讲都是一个难题, 其因在于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 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 何谈进行投资决策与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由于有的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势, 影响了其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不注意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 许多企业会计核算不够健全, 因而很少深入地分析处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六) 投资决策程序混乱

投资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不管是国有企业的高管和董事会, 或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 还是中小民营企业老板的个人偏好、经验和知识, 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考虑, 不经民主决策程序, 没有必要的投资论证, 盲目投资、意气投资、感情投资、政治投资等现象层出不穷。

三、企业投资的决策

(一) 实施先进的投资管理方法

管理要依法而行, 管理要建章健制, 形成一套真正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投资管理方法, 按照投资建议、可行性论证、投资决策、投出资产处置和销售等环节对投资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健全投资管理机构, 完善投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制定严格的投资管理制度。界定关键区域的责权利, 既要防止权力重叠, 又要避免权力真空。实施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合理奖惩办法, 形成齐抓共管之势, 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力争每一项投资都能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运行、高效能管理、事前论证民主科学、事中监督及时有效、事后考核评价准确。

(二) 掌握足够的信息

进行市场调查的方法有许多, 比如座谈会、街头访问、入户调查、跟踪测试、商店研究、企业研究、二手资料收集等等, 每个企业应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采用的方法。

(三) 树立投资决策的创新意识

企业应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推陈出新, 以不间断的自我积累、产品开发与升级、技术创新, 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来实现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去抢占看来会盈利的非自己经营领域的市场。简单的盲从只会使整个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面对如潮的外国企业, 诺大的市场只能拱手相让。我国的企业也应吸取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 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文章。

(四) 建一支优秀的投资管理队伍

随着投资领域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越来越需要一支协同有效的管理者队伍。要有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 培养一批具有新思维, 掌握科学方法, 既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又有投资管理经验和有关财务、金融、审计、税务、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各方面人才。

(五) 采用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

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 改变决策者仅仅靠经验、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观念和做法, 拓展决策者的思维空间, 强调企业自主投资过程中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延伸决策者智力和视野, 从而使决策者将原先模糊的管理经验和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化、定量化, 最大限度地消除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保证决策的合理化、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得到投资信息之后, 应避免一言堂的误区, 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科学决策。

四、对企业投资的进一步思考

企业要想生存并得到发展壮大, 除了要认识到在其投资中的现状、问题及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外, 还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应特别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企业进入市场以来, 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其内部的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各种风险客观存在。因此, 企业领导需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快速科学的做出投资决策。尤其是有些行业, 由于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 但决策一旦失误, 损失巨大。因此, 投资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二) 重视企业投资风险及其控制

由于客观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 所以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 每一项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投资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 可以忽略它们的影响;如果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 且足以影响方案的选择, 那么就必须对它进行测量并在决策中加以考虑;否则, 一旦决策失误, 其损失将是长远而巨大的。因此, 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要经过预测、决策, 并对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管理, 以防范和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总之, 很多企业在投资时往往只考虑日后如何经营, 却很少想过如何适时兑现投资, 更少想过如何收拾亏损残局。对企业来讲, 投资总是做“加法”容易, 做“减法”难。企业通过投资、再投资扩大规模后, 往往面临着如何退出已有投资的问题。不少企业正是由于没能在投资的进入与退出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因而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摘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投资的目的。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的决策。投资决策失误会使企业陷入困境, 甚至破产。针对企业投资现存的管理方式不当、决策缺乏创新、投资决策程序混乱等问题, 应实施先进的投资管理方法, 树立创新意识, 采用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 掌握足够的信息。同时, 企业应特别重视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重视企业投资风险及其控制, 以遏止投资风险, 实现企业预期的投资目标。

关键词:企业投资现状,投资决策,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伏辉.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闫红霞.浅议我国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3]程敏, 赵惠芳, 潘立生.投资机会集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实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9

[4]赵惠芳, 翟晓蕾, 潘立生.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有用性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证券投资决策过程的识别与审核 篇9

证券市场的瞬息万变, 不仅让投资者感到迷茫, 也常常让审核组对从事证券投资机构的审核无从下手。有时候跟投资管理人沟通, 问他投资的依据是什么?他会自豪地告诉你, 是良好的市场感知力和优秀的投资团队!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从质量管理体系的角度讲, 人员、设备、资本、投资环境、策略和方法都是影响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

2概述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 (法人或自然人) 买卖股票、债券、基金券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 以获取差价、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 是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1]。

理性的证券投资活动通常包括:投资研究→投资决策→投资执行→投资跟踪与调整→投资业绩评估, 其中投资决策是一个把市场信息转化为投资方案的过程, 是整个投资活动最终成败的关键。而投资决策的优劣只能在投资实践中得到检验, 是一个不可逆的特殊过程, 所以, 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需要审核员予以重点关注和确认。

3证券投资决策过程的识别

ISO9001:2015标准是一个集风险思维、PDCA循环、过程方法和绩效管理于一体的不断提高、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2], 其中8.5.1规定: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若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 应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实现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确认。受控条件可以包括[3]:

(1) 所提供的服务或进行的活动的特征;

(2) 拟获得的结果;

(3) 可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资源;

(4) 在适当阶段实施监视和测量活动;

(5) 配备具备能力的人员, 包括所要求的资格;

(6) 适宜的基础设施和环境;

(7) 采取措施防止人为错误;

(8) 实施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

证券投资决策过程的识别, 具体地说, 是依据组织拥有的资金规模和可承受的风险水平, 确定投资策略 (如投资原则和投资限制) ;通过市场调研和证券投资分析, 选出特定的有投资价值的证券组预测投资绩效;并在必要时修正证券组合, 控制投资偏差等。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过程方法原理, 投资决策过程可分为过程输入、资源配置、过程控制、过程输出等四方面 (表1) 。

4证券投资决策过程的审核

现场审核是一个策划与实施符合性的验证过程, 投资决策过程审核一般可以从投资策略、投资团队、投资方案、投资修正等方面实施验证。

4.1投资策略

投资策略的审核重点关注投资原则和投资限制。投资决策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的有关管理制度, 确定其投资的基本策略和原则性规定, 包括投资目标、投资原则和投资限制等。具体说, 审核中应关注:公司证券投资管理办法, 入市资金总额, 赢利目标, 一级和二级市场的投资比例, 普通证券、国债、公司债券的投资比例, 投资时间、投资品种的限制规定等。如《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股票基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债券;货币市场基金——仅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 一只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 其市值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百分之十;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 超过该证券的百分之十;基金财产参与股票发行申购, 单只基金所申报的金额超过该基金的总资产, 单只基金所申报的股票数量超过拟发行股票公司本次发行股票的总量等;在投资范围和品种上, 关注是否参与禁止投资品种:如被交易所实行“特别处理”、“警示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理”或已终止上市的;其价格在过去12个月中涨幅超过100%的;存在被人为操纵嫌疑的;其上市公司最近一年度内财务报表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拒绝表示意见或者保留意见的等。

4.2投资团队

证券投资机构的决策层通常由常务委员和专家组成, 他们的证券投资知识、投资阅历、市场感觉及心理素质等均将直接影响投资的结果。面对同样的市场信息, 不同的决策团队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你选择A股或B股, 选择什么时机交易, 选择买进抑或卖出, 都将直接决定你的赢利或亏损;现场审核中应特别关注对决策人员的能力要求及实际控制情况, 专家是否持有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 能否熟练掌握宏观趋势分析、行业分析、财务分析、技术分析等;娴熟应用价格走势图表、移动平均线、乖离率、相对强弱指标 (RSI) 、腾落线 (ADL) 、成交量分析 (OBV) 、价量经验法则于个股分析中。实际上, 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特殊性, 投资管理人才很多是半途出家, 投资公司的主要资金管理人大多具有政府官员背景、金融背景或民企背景, 其知识的局限性大, 专业性不强, 缺少从业经验。所以, 明确决策团队的职责权限, 提供必要的从业资格、执业纪律、专业水准等都是审核组需要关注的地方。

4.3投资方案

证券投资的核心在于寻找和挖掘证券的内在价值。投资决策团队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如财政货币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 、行业分析 (如行业的市场结构分布、周期性运行趋势、技术进步、产业导向等) 、公司分析 (如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信息、股市交易与价格信息、证券管理信息等) 、技术分析 (如道氏理论、K线理论、形态理论、波浪理论) 等作出具体的投资计划与投资组合, 并根据相应的经济数学模型对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作出周期性预测, 设立对应的止盈和止损点 (图1) 等, 以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现场审核中应关注投资品种、投资价格、投资数量、投资期限、预测绩效等各要素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关注投资方案的呈报、批准流程, 如相关职能部门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独立意见, 必要时召开投资决策听证会, 由投资经理和相关研究人员阐述投资理由和投资依据, 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后对方案进行修订、补充、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方案的制定、审核、批准应有书面的文件授权规定, 无论是实行总裁负责制还是民主表决制, 均要有相关证据表明在投资方案实施以前是经过授权人批准的。

4.4投资修正

由于证券市场的特殊性, 审核过程中还应该跟踪交易计划的实施偏差。众所周知, 证券市场的信息变化万千, 交易员依据拟定的投资决定书, 在规定的价格区间内实施委托, 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交, 此时交易员须填写差异原因, 并呈报投资决策人, 待投资指令进行修正后方可再实施委托。另外, 对于阶段性投资目标的评估结果 (按评估日收盘价作出的量化风险分析和绩效评估等) 及投资纪律、投资方案的执行偏差等, 审核员都应及时跟踪其投资决策方案的修正与批准。

摘要:随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改版与普及, 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也从当初的制造业逐步迈向金融、服务等其他行业。本文从证券投资活动的特点、流程入手, 阐述证券投资决策过程的识别及审核要点, 让审核员对该类行业的审核有一个基本的审核思路。

关键词:证券投资,决策,过程,识别,审核

参考文献

[1]赵锡军, 李向科.证券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2015.

投资与决策 篇10

企业实行责任会计及分权管理, 这种分权管理可能付出最大的代价是决策机能失调。各责任中心可能只围绕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决策, 会出现一个责任中心的效益大过其他责任单位支付的代价或失去的效益的决策。因缺失公平竞争的环境, 影响各责任中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消除上述因素, 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 内部虚拟市场交易原则。企业无论是成本中心还是利润和投资中心, 在企业内部产品的互相转移上均作为买卖关系, 各责任中心均为公平交易的主体。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与外部同样环境的竞争机制, 形成一个与外部市场同等机能的虚拟市场, 促进相互的竞争, 提升各自的效能,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与生存能力。

(2) 参与外部市场循环原则。在企业内部形成内部市场, 但不能防止企业内部垄断。要消除内部垄断, 必须使各责任中心参与企业外部市场循环竞争, 促使他们加强生产经营管理, 提高效益。因此, 在企业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 要为这一原则实施提供保证, 创造条件, 以便使企业依据内部转移价格做出各自的科学的、符合企业总目标的决策。

(3) 目标一致原则。内部转移价格是调节企业内部各单位经济利益的杠杆。它影响着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影响着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决策。每一责任中心、责任部门根据制订的内部转移价格进行决策时, 所做出的决策总是与企业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或者企业的总产出最大化, 而不需要管理层的行政性约束来实现。

(4) 激励原则。激励是达到目标和目标一致的一种动力。缺少这种动力或动力不强就会使企业的总目标难以完成, 企业内部各责任部门难以协调。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 要考虑到对各责任中心都有强有力的激励作用, 而且激励的客观程度应是相同的。否则, 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矛盾会增加, 挫伤某一部分经理及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另一些部门却减少了激励的动力, 最终目的难以达到。

(5) 公平、可比性原则。除遵守上述原则之外, 在制定转移价格时还必须考虑公平、可比性这一原则, 即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与考核能建立在客观、公平、可比的基础上, 对各责任中心的奖惩应反映其客观的努力程度, 以起到激励作用。

2 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分析

为了让各中心能自由地参与企业内外市场的竞争, 应最大限度地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即内部单位的任何交易都可以按市场价格来记帐。如果一个责任部门或单位没有能力用市场价格在市场上购买它所需要的东西, 它就不应该得到保护, 也就不应该用比市价低的价格在企业内部购买。如果一个责任部门能按市场价格在市场上销售它的产品, 就不应该按低于市场价格的内部价格来对内销售。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来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 为实现公允、合理、公平竞争的原则, 必须遵守以下三项规则: (1) 如果内部责任部门的卖方愿意对内销售, 且产品的质量合格、售价与市价相符时, 买方有购买的义务, 不得拒绝。 (2) 若内部责任单位卖方售价高于市价, 则买方有改向外界市场购入的自由。 (3) 若卖方宁可对外界销售自己的产品, 则应有不对内销售的权利。

以上规则并不是限制而是保护内部各单位参与对内、外部市场的竞争。第一规则中买方是愿意购买的, 可以维护“目标一致”原则;第二规则可以保护买方, 而制约卖方的不规则行为。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第三规则符合“公允合理”原则。在遵守以上三规则的基础上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来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可以使企业内部各责任部门在内外市场能自由竞争, 促使他们改善自身的工作, 提高其竞争力。

同时在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时, 内部结转价格在市价基础上必须做适当调整, 才能符合“公允合理”原则, 价格调低部分应反映销售部门由于在企业内部供应它的产品可以多得到的利益, 这样结转价格才能比较正确地反映企业内部的供求状况。这种方法可称为协商价格, 通过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协商制定出来的以市价为基础的公允市价。但这种公允的市价由于销售部门的固定成本被看作买方部门的变动成本, 在这点上限制了内部单位用结转价格进行短期决策的行为, 这是协商定价的缺陷。

3 内部转移价格对短期决策的影响

责任中心之间以产品成本作为结转价格的制定基础, 但是对产品成本具有不同的理解, 各种不同的成本观点对存货估计、决策、业绩评价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采用哪一种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正是我们要研究的。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以制造成本计算产品成本 (或称为完全成本) , 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和固定性制造费用。这种成本资料主要是依据财务报告的要求及成本财务制度的统一规定所产生的。用制造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不需要为制定结转价格增加任何费用。而且这种方法在产品估价上与现行会计制度是一致的。

但是以制造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一:销售部门可以不考虑他们的成本管理与规划, 来努力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 把工作成就的好坏直接带给购买单位, 不符合上述制定的转移价格的原则;其二:企业内部责任中心据此进行短期决策时, 对本部门来说是最佳决策方案, 而对企业全局不是最优的方案, 不符合目标一致原则。因为销售部门的固定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 在购入部门被当作是变动成本。企业最终产品在对外出售之前, 中间产品要在企业内好几个部门之间转移, 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例如:某企业有四个部门, 每个部门用制造成本法结转它们的中间产品, 资料如下:

单位:元

假定部门丁需要进行短期决策, 而丁部门的所有变动成本都是与决策有关的成本, 但变动成本究竟是多少?从丁部门来看, 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为113元 (86+6+6+15) , 但是, 整个企业所属的变动成本为89元, 等于四个部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之和, 但是在丁部门进行决策时, 往往可能是只考虑本部门的自身利益, 而不是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变动成本。

从上面的分析看, 用变动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时, 可以使内部各责任部门做出既符合全局又兼顾自身利益的结论。但是它不适应于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结转价格。因为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卖方均无利可得。为弥补这一缺陷, 可以采用双重内部转移价格, 即他们的买方按变动成本计价, 而卖方则按市价 (或按设定价格) 计价。这样各部门在短期决策时采用变动成本来决策, 可使企业目标一致, 而在考核业绩时卖方则可按市价计算内部收益。当然, 这时企业的总收益并非各责任部门利益之和, 而要进行调整, 企业的存货价值在会计报表中也要进行调整。例如:某公司下设A、B两个分部, 有关资料如下:

单位:元

A分部固定性制造费用400000元, 预计年产量100000件, 每件“制造成本”为10元, 其中变动成本6元, 固定成本4元 (400000/100000) , A、B分部现有剩余生产能力, B分部正考虑是否向A分部购买部件10000件继续加工, 然后以17元的价格出售。

上例中, 企业如以A分部的制造成本10元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来计价, 那么B分部的加工费和销售费用为8元, B分部的的变动成本为18元, 无任何边际贡献, 对外单价比变动成本还低1元, 故B分部在决策时就不会购买A分部的部件继续加工。但这一决策对企业全局利益不利。因为从全局角度看, A、B两分部均有剩余生产能力, 故在继续加工10000件时, A、B分部都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 而变动成本为14元 (两分部的变动成本之和) , 进一步加工出售可得到3元的边际贡献, 整个企业可增加收益10000×3=30000元。因此, 应以变动成本6元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这样, B分部的决策符合目标一致原则。但以6元来计量A分部的业绩, 就对A分部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因为会损失 (15-6) ×10000=90000元的内部利润, 显然A分部是不乐意的。为此, A分部应以15元来作为业绩计量。即A分部内部价格为15元, 而B分部的购价为6元的双重内部转移价格。但企业在汇总利润时, 应将虚设的利润扣除, 企业实际增加的利润为30000元, 而从企业角度看, B分部继续加工的产品的存货价格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制造成本应为 (14+1) 15元。这样调整以后企业汇总的结果才正确。

在无任何市场价格的参考下可采用成本加成法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在标准成本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合理利润率作为计价的基础。它的优点是能分清卖方单位和买方单位的经济责任。另外, 如果是跨国企业, 在国外有分公司或分部, 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还要考虑不同国家的税制进行国际避税, 以及汇率的变动风险等因素, 以使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

摘要: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关系到责任会计的实施, 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具有重大影响, 如何制定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 如何利用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对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以及如何利用企业内部转移价格进行企业短期决策是探讨的中心课题。

关键词:内部转移价格,责任中心,决策

参考文献

[1]蒋训练.企业内部价格与短期投资[J].当代经济, 2004, (4) .

长期投资决策的研究 篇11

【摘要】本文分析了利用净现值法和内含报酬率法进行林业投资决策的不足,根据伐木决策的特点,假设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方案以同规模在可预见的未来重复进行,推导出新的评价伐木决策的公式,该公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为投资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评价。

一般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广泛应用净现值法(NPV)和内含报酬率法(IRR)进行评价,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在评价时只考虑方案一个经营周期内的情况,而对于持续经营条件下不断进行投资的情况下,评价则束手无策。怎样站在战略高度对长期投资决策做出正确评价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以下通过林业投资的一个案例来说明如何调整思路进行长期投资决策。

林业投资不同于一般的经营投资,其投资金额较大,周期长,见效慢,所以投资于林业的风险比较大。一旦开始投资,经营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何时在成材树区域伐木,由于伐木的时间是互斥的选择,所以只有一个最佳伐木时间将使投资者的利益最大。

举例如下:某人承包荒山植树造林,于第一年年初一次性投资100,000元,有4个互斥方案可供选择,可以在3年末,4年末,6年末,8年末伐木取得现金收入,各方案的现金流量和各自的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计算如下表(假设现金流出量发生于年初,现金流入量发生于年末,资金的成本为5%)。

通过计算,在净现值法下,根据净现值判定法则,因为8年后伐木的净现值为116,588.60元,在各方案中最大,所以选择8年后伐木为最佳方案。内含报酬率法计算的结果是4年后伐木的报酬率最大,所以选择4年后伐木为最佳方案。笔者发现两种方法作出的决策是不同的。由于4个方案的寿命不同,所以无论作出哪种决策其说服力都不是很强。

在以上计算过程中,笔者观察到无论是净现值法还是内含报酬率法只考虑了各方案在一个周期内的效果,没有考虑伐木决策的重要含义是方案可以在可预见的未来重复进行。如果决定4年后伐木,那么就可以在相同的亩数上重新植树来重复该项目,然后再等待4年伐木。结果是4年后伐木的决策实际上变成了长期战略决策。所以在较长时期内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伐木决策在土地承包期内一般都可以重复进行再投资,因此完全可以假定方案重复进行(为便于计算,假设方案以同规模重复进行)。

为使各方案具有可比性,笔者用各方案的公倍数即24年为伐木决策总有效期,在这段时期内3年伐木方案共重复进行8次,以此类推其他方案分别重复6次、4次、3次。用净现值法计算24年内各方案的总现值如下:

3年末伐木方案:

上式含义为:8年为一周期的方案在24年内重复3次的总净现值是248910.93元。

虽然可以借助计算机,但上述计算过程仍很繁琐。如果比较多个方案,并且其周期各不相同,则必须以它们的公倍数作为计算、比较的基础年数,那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过程。由于伐木方案有可持续重复进行的特性,完全可以假定每个方案在可预见的未来以同样规模重复进行,使每个方案有相同(无穷大)的寿命,该假设也符合财务管理中持续经营前提假设。笔者之所以仍利用净现值法进行评价是因为决策方法要尽可能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相匹配。在方案持续重复进行假设下的伐木决策的总净现值公式推导如下:(设i是资金成本,n为方案周期,k为重复次数)

该公式是一个n年期方案按相同规模重复进行无穷大次数的净现值,可以用它来比较不同周期的可重复进行的方案。对于表1中各方案应用此公式进行计算如下:

通过计算比较可以看出,6年末伐木方案总净现值最大,所以选择该方案作为最后的决策。各方案比较结果如表2:

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与退出决策研究 篇12

创业投资的商业本质在于追求投资报酬最大化, 而投资退出则是完成最后资本回收的“惊险的一跳”。之所以“惊险”, 是因为创业投资退出存在无法退出的风险。就公开资本市场退出方式而言, 创业资本退出可能面临风险。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 创业投资退出的风险因素来源于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的不匹配, 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交互作用加大了创业投资退出风险 (李万寿, 2006) 。在给定上述退出风险的情况下, 如何慎重选择最优的退出方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基于此, 本文从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研究出发, 结合实务操作经验总结各类退出渠道及其相对优势。特别地, 本文将介绍公认的最优退出渠道IPO, 并对其退出决策进行建模分析。

2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研究综述

2.1国外研究综述2000年以后, 随着泡沫破灭、市场制度的完善以及监管的到位, 对创业投资的研究重心开始由宏观政策扶植转移到创业投资企业的微观制度运行效率方面, 包括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研究。Giot&Schwienbacher (2006) 检验了美国6000家创业企业超过20000轮的创业投资数据, 以竞争风险模型 (Competing Risks Model) 同时分析公开上市、股权转让以及清算三种退出方式与退出时机。结果表明, IPO的退出时机较股权转具有明显的时变性 (Time-varying) 。Cumming (2008) 收集了欧洲创业投资的数据, 考察了创业投资合约与退出方式的关系。研究结论与Hellmann (2006) 相近, 更强的事先约束合约会使创业企业增大以收购方式退出的可能性, 而降低公开上市或注销的几率, 并且这个结果是稳健的, 等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者们基本认同IPO是创业投资最优的退出渠道。Jeng&Wells (2000) 通过对21个国家横截面数据的分析研究了创业投资的决定因素。结果显示, IPO市场是影响创业投资的最主要因素。Cumming&Maclntosh (2003) 通过实证检验发现, 高价值创业企业倾向于通过公开上市退出, 而低价值创业企业倾向于以注销退出。许多研究都注意到了声誉对IPO退出渠道的影响。Megginson&Weiss (1991) 对创业资本家在创业资本退出渠道中扮演的信号作用进行了研究, 基于1983到1987年间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IPO过程中创业资本家通过其融资资本与声誉资本传递质量信号, 进而提高成功率。

2.2国内研究综述尽管我国创业投资起步较晚, 但国内的学者立足于发达国家的运作经验, 较早就注意到了退出渠道对创业投资的重要性。张小蒂 (1999) 借鉴了美国创业投资的成功经验, 归结起来主要是投资者的多元化、创业投资的制度安排有利于投资风险的控制、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通畅。孙少青 (2002) 从反面例证了退出渠道之于创业投资的重要作用。作者基于不同国家发展创业投资行业的国际经验比较, 分析了德国和日本的创业投资行业发展较美国和英国落后的原因。研究结果认为, 发达的股票市场和并购市场是建立发达的创业投资行业的前提条件, 因为完善的退出机制及通畅的退出渠道是建立发达的创业投资行业的基础。英国的股票市场和并购市场非常发达, 相应英国的创业投资行业也相当发达, 尽管其创业资本投资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像美国那么高, 但也明显地高于德国。而日本的情况类似德国, 股票市场和并购市场很不发达, 相应地其创业投资行业也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英国。

2.3创业投资退出渠道小结综合国内外学者们关于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的研究 (Cumming&Maclntosh, 2003;Giot&Schwienbacher, 2006;Cumming, 2008;王芳, 2001;徐祥柱, 2002) 以及我国1999年发布的《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若干意见的通知》, 本文认为创业投资从创业企业退出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下列五种。

2.3.1 IPO或者说上市。在创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至符合公开上市条件后, 创业投资企业会尽量使其上市, 向公众发行普通股股票, 这就是“首次公开发售”。对于创业投资者和创业投资企业来说, IPO通常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 但创业投资经验表明, 创业投资企业所投资的企业中, 只有少数企业能够成功上市并获取巨额利润, 大约有1/3的创业企业是亏损甚至无法回收投资的, 而另外1/3只能回收投资额。因此资本市场IPO确为创业投资企业获利的最重要渠道。但高新技术企业通常有产业变化迅速、产品生命周期短等特点, 因而往往无法达到主板市场上市标准。基于此, 成立一个进入门槛较低的交易市场 (第二板或创业板) 以满足创业企业投融资需求成为一种必要措施。除了公开市场外, 也有买卖双方自行或通过中介机构进行交易的场外市场, 创业企业通过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满足其投资策略与营运融资需求。总而言之, 健全的资本市场是创业投资企业回收资本、获得投资回报的最重要退出渠道。

2.3.2股权转让及企业并购。以股权转让的方式退出创业企业, 在使用频率上是仅次于IPO的重要退出渠道。实务运作中, 股权转让最常见的形态是被其他公司兼并或收购, 即企业并购 (Merger&Acquisition, MA) 。参与并购创业企业的买主主要有:进行策略投资布局的大公司、进行规模扩张或寻求新的成长机会的公司等。其对价可能为现金、股票交换或二者混合, 交易价格可能是盈利也可能亏损, 其获利程度通常不如IPO, 而创业企业及其经营团队也很可能丧失其独立性乃至对企业的控制权。但相对而言, 企业并购有如下优点: (1) 不必受IPO种种条件的限制, 可选用灵活多样的并购方式; (2) 对创业企业而言, 与大公司合作, 不仅能为其继续发展取得所需资金, 还可以分享大公司的技术、设备和营销渠道等好处; (3) 对并购方而言, 可以快速有效控制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取得完整的技术团队、直接扩展客户关系、扩大生产规模与市场占有率, 更可以收编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公司并购之外, 股权转让的其他可能对象也包括一般投资人及其他创业投资企业。特别地, 当企业所有者与管理层团队理念不同, 或者企业所有者有意退出投资时, 管理层团队也可能进行管理并购 (Management-Buy-Out, MBO) 。

表1展示了我国2006~2010年股权转让方式退出中股权转让对象明细情况。需要指出的是, 本表中的原股东回购即为下文将提及的股权回购方式, 出于数据的系统性考虑, 此处一并列示。不难看到, 原股东回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 甚至在2009年一度达到62.28%, 但MBO所占比例则呈现出下降趋势, 2010年已经不到5%。

2.3.3股权回购。股权回购即创业投资企业在与创业企业签订投资协议书时, 加入回购协议或条款, 由创业企业在一定条件下, 依法回购创业投资企业所持有的股权。一方面, 对创业企业家及其经营团队而言, 当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资产规模、产品销路、品牌信誉都逐渐优化, 这时企业或经营团队有可能希望由自己控制这个企业, 而不再受制于创业投资企业。另一方面, 对创业投资企业而言, 为了防止由于创业企业后续发展乏力导致投资被套牢, 也有动机事先签订强制性回购条款和确定股权价值的计算方法, 以便在其他退出方式受阻时, 仍能取回全部或部分投资。一般而言, 只有在创业企业营运绩效不如预期时才会执行股权回购。这由表1可以看到, 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的股权回购比率显著上升。由此可见, 股权回购是一种备用的退出方法, 只有在创业企业发展不甚理想时才会运用。事实上, 它更像一个对创业投资企业的预防保护措施, 例如优先股的强制购回权, 或普通股的卖方选择权。在创业企业、创业企业家与创业投资企业的利益趋于一致的情况下, 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将择以公开上市方式退出。而股权转让, 特别是出售给资力雄厚的大企业也是一种成功的退出途径。产权及技术交易市场是创业投资部分退出的必要补充。而股份回购和清算退出往往是创业投资代理人为了避免损失, 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其作用是让创业投资代理人把风险锁定在其预设的范围之内。成熟的创业投资市场应该建立起灵活的创业资本退出体系, 使得创业投资代理人可根据创业资本的运营和市场情况进行抉择。会降低而创业企业的成功机率也会相应提高。

2.3.4产权及技术交易市场。创业企业的技术、商标、品牌均为其企业价值的一部分, 当这些无形资产受到侵犯时, 创业企业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更进一步, 企业也可以就这些无形资产进行处分, 以换取对价收益。由此, 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也是创业投资成功运行的基本保障之一。美国创业投资退出方式有很大的比例是经由并购、企业回购或技术转让的方式来完成的,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比较成熟。

2.3.5破产清算。当创业企业发展状况不好而难以挽回时, 宣告企业破产并进行清算是控制风险和减少损失的最优选择。破产清算不仅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了结债权债务关系, 还有可能收回一部分投资。这种方式是必要的, 因为被套牢在不良企业中的资本不具备增值能力, 这会产生巨大的机会成本, 还不如收回部分资本, 再投入其他的投资项目。从税收筹划角度看, 这种损失还可以构成创业投资企业或创业投资投资者抵减所得税项目。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制度安排促使创业投资代理人用脚投票, 摒弃不良创业企业, 从而营造竞争性的市场氛围。以上五种退出方式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共同构成了创业投资的退出体系。接受创业资本的创业企业由于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差异, 会选择不同的退出方式, 一般来说, 创业企业经营成功且证券市场活跃时通常会选择以公开上市方式退出。而股权转让, 特别是出售给资力雄厚的大企业也是一种成功的退出途径。产权及技术交易市场是创业投资部分退出的必要补充。而股份回购和清算退出往往是创业投资代理人为了避免损失, 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其作用是让创业投资代理人把风险锁定在其预设的范围之内。成熟的创业投资市场应该建立起灵活的创业资本退出体系, 使得创业投资代理人可根据创业资本的运营和市场情况进行抉择。

2004年5月, 证监会同意深交所设立中小板作为创业板的过渡, 此举具有重要的意义 (Bruton&Yeh, 2007) 。2005年6月, 中小板第50只股票上市, 此后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启动, 沪深股市停发新股。2007年6月, 创业板框架初定。2009年3月31日, 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 同年10月30日, 中国创业板正式上市。

数据来源:2011中国风险投资年鉴。

表2列示了我国在2006至2010年间具有创业投资背景的企业的IPO个数。可以看到,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的创业投资IPO骤跌, 但创业板设立当年IPO个数、融资额就显示出回升态势。特别地, 2010的IPO个数较2009年增加了251个, 增加了380.30%, 融资总额更有595.34%的增幅, 平均融资额增长了44.70%。可见, 创业板对创业投资退出的影响效果“立竿见影”。

3创业投资IPO退出决策分析

3.1完全信息下的最优契约假设诸多风险中性的创业投资代理人投资的创业企业可能有两种类型:高质量 (H) 和低质量 (L) , 相对应的创业投资代理人分别记为VCH和VCL, 高质量创业企业的收益为πH, 低质量的收益为πL, πL<πH。假设创业资本的退出时期有两种:或于T=1期在企业IPO时立刻退出, 或于T=2期在企业IPO过一段时间后某个时期退出。由于创业投资代理人和创业投资者对创业企业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 创业企业家作为内部人于T=1期便知道创业企业的类型, 而创业投资者作为外部人在T=1期尚不了解类型, 但知道企业是H的概率为α。T=2期, 由于创业投资者对创业企业有一定的了解, 创业投资代理人和创业投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程度减弱, 此时创业企业会以其真实价值退出。假设同一个创业企业在IPO时期 (T=1) 与续发行时期 (T=2) 之间收益的贴现因子为β (0<β<1) , β越小, 说明创业资本更看重T=1期的收益, 而β越大, 说明创业投资代理人更偏好风险资本的流动。由于风险企业的退出时期只有两种选择, 所以, 创业资本的退出控制策略有四种可能情形:

(1) 两种类型企业的创业投资代理人都选择在T=1期退出, 则企业收益:

(2) VCL选择在T=1期退出, 而VCH选择在T=2期退出, 则企业收益分别为:

(3) VCH选择在T=1期退出, 而VCL选择在T=2期退出, 则企业收益分别为:

(4) 两种类型企业的创业投资代理人都选择在T=2期退出, 则企业收益:

由于T=2期的信息不对称性减弱, 故L企业出于投资报酬最大化考虑不会推迟到T=2期才退出, 而是在T=1期就退出。因此, (3) 和 (4) 情形不会发生, 而 (1) 为混同均衡情形, 该均衡存在的条件是απH+ (1-α) πL>βπH, 即:

上述 (2) 为分离均衡情形, 该均衡存在条件为:

即:

其中, βP表示分离均衡与混同均衡的临界值。

那么, 在分离均衡条件下, 低质量创业企业的创业资本选择在IPO时期 (T=1) 退出, 而高质量创业企业的创业资本选择在增发时期 (T=2) 退出;在混同均衡条件下, 高质量与低质量创业企业的创业资本同时在IPO时期 (T=1) 退出, 且高质量创业企业的出现概率α越大, 两种企业的质量差别和贴现因子β越小, 此时低质量企业通过“搭便车”行为获取的超额收益也就越低, T=1期市场也就更容易形成混同均衡。换言之, 此时创业资本越容易较早退出。

3.2无限期重复声誉博弈在上述两种均衡条件下, 高质量创业企业所承载的创业资本在混同均衡退出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损失 (1-α) (πH-πL) , 但通过创业投资代理人重复博弈建立的声誉机制可以弥补这部分损失。

创业投资代理人在资本市场上多次实现创业资本退出, 则创业投资代理人的IPO能力是可以甄别的, 从而建立起声誉。这种声誉则可以作为信号, 减轻信息不对称, 使外部的创业投资者更快信任创业投资代理人 (Nahata, 2008;仲锐敏, 2011) , 以便于其较快筹集到新资本、实现资金的增值。显然, VCH极力建立自己的声誉, 但对于VCL, 是选择在IPO市场建立声誉, 还是“搭便车”选择欺骗, 这取决于建立声誉和实施欺骗各自带来的收益间的权衡。假设δ (δ>β) 表示创业投资代理人在两个连续的IPO之间主观贴现因子, 用以度量创业投资代理人在退出该轮风险投资后进入新一轮投资的意愿。δ越大, 创业投资代理人将来进入IPO市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这与货币价值的贴现因子β表示的含义不同。

当β<βP时, 在混同均衡条件下VCL建立声誉的预期收益为:

当β叟βP时, 在分离均衡条件下VCL选择欺骗的预期收益为:

当β<βP时, 存在混同均衡;当β叟Max{βP, βR}时, 存在分离均衡。要使声誉均衡存在, 则必须满足条件:βR-βP=αδ叟1-α叟-1-δαδ叟1-πLπH叟>0, 即δ>δ*=121+α-α即得:坠 (βR-βP) >0, 坠 (βR-βP) <0 (11) 坠δ坠 (πL/πH)

VCY想要建立声誉, 就必须要通过抑价来弥补“资历”的不足, 有高质量创业企业的VCY通过运用IPO抑价方式承诺实施声誉均衡策略。当然, VCLY利用IPO抑价方式实现自己的声誉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 VCHY必须以牺牲自己的利益而非他人利益为代价; (2) VCLY对建立声誉特别偏好。由 (13) 式可知, VCE将始终坚持声誉均衡, 而VCY如果在第一次IPO时没有选择欺骗, 今后的IPO中也不会选择欺骗。因此, 高质量创业企业的VCHY只要在第一次IPO时采取抑价策略就可建立起声誉均衡。

综上所述, 通过对IPO下的创业投资退出决策模型的研究, 可以知道创业投资代理人的最优退出控制策略要受其在资本市场上建立的声誉影响, “年轻”的创业投资代理人如果想建立声誉来回避分离均衡, 则需要通过更高程度的IPO抑价来实现, 当伪装带来的收益无法显著高于IPO抑价产生的成本时, 在IPO市场上较早地选择退出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4总体评价与政策建议

本文回顾了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的研究概况, 并总结了创业投资的五种主要退出方式, 包括股票市场公开上市 (IPO) 、企业购并、股权回购、产权与技术交易以及破产清算等, 其中IPO是最常用最重要的退出渠道。基于此,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声誉机制对IPO渠道下创业投资最优退出策略的影响。结合模型的结论, 笔者认为, 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的完善与市场制度建设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4.1加强创业板市场的制度规范,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首先, 建设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以及场外市场一体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创业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提供条件, 这也使得每一层次市场运作都有两个可对比参照的对象, 有利于促进各层次市场运作的规范化, 进而促使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规范化。其次, 建立“优升劣退”机制, 亦即高质量企业经过市场培育, 上升进入更高级别的融资市场, 而低质量的企业从本级市场退出, 进入更低级别的融资市场, 这样既有利于保证上市公司质量与其市场层次相对应。最后, 创业投资制度环境对创业投资的长足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Guler&Guillen (2010) 基于美国创业投资国家的经验指出, 一个国家吸引外国创业资本的重要前提是拥有完备的创业投资制度体系。这就需要建立并完善创业投资法律法规体系, 而遗憾的是,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一部奠定创业投资发展框架的法律。因此, 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创业投资管理办法”, 对我国包括创业投资基金在内的创业投资机构的发起与设立、募集与交易以及运作的全过程做出具体规定, 使得创业投资基金在资金筹集、项目选择、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以及政府对创业投资基金的监管方面都有法可依。

4.2构建市场声誉约束机制, 加强创业投资活动监管声誉是缓解创业投资委托-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创业投资成功退出为代理人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同时也成为投资者提供了评价并选择的标准。发挥市场对创业投资代理人的声誉约束, 能够建立创业投资者与创业投资代理人之间的信号传递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 (1) 保持创业投资企业财产相互独立, 这是为了便于比较不同创业投资企业之间的业绩。此外, 市场还要求创业投资企业的结构具有透明度, 同一管理人名下的各个基金必须保持相互独立。这样, 投资者便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创业投资企业之间的业绩状况, 判断影响业绩的系统性影响因素, 如经济周期的影响、宏观政策影响等, 哪些因素是非系统性影响因素。 (2) 投资者以分期方式认购创业投资股份。不论是公司制或有限合伙制的创业投资企业, 通常都按照授权资本原则出资, 即股东 (合伙人) 无须在公司设立之时即缴足全部金额, 而只须支付承诺金额的一部分, 所承诺的其余资金在企业进行实际投资时再按照认购的比例分批注入,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而且使得投资者可以根据企业的管理状况, 决定是否追加投资。而每一次决定是否追加投资, 都是投资者对创业投资代理人实行的一次审查与监督。 (3) 使创业投资企业维持有限的存续期。存续期满的创业投资企业必须清盘, 即便续期也通常不超过两年且必须经股东大会 (合伙人会议) 批准。这样创业投资代理人就不能永久性地控制企业, 而如果代理人在存续期间曾进行有损投资者的行为, 必将在企业清盘时暴露, 代理人的声誉则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并很可能被排斥创业投资行业之外。

参考文献

[1]D.Cumming, 2008, Contracts and Exits in Venture Capital Finance,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ol.21, pp.1947-1982.

[2]D.J.Cumming and J.G.Mac Intosh, 2003, Venture-Capital Exits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Vol.53, pp.101-199.

[4]王谦才.创业投资与IPO抑价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5]徐祥柱.美国、德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差异及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2 (2) :53-57.

[6]张东生, 刘健钧.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 2000 (4) :35-41.

[7]张小蒂.美国创业投资业成功运作的主要因素及启示[J].金融研究, 1999 (9) :75-79.

上一篇:扬帆起航下一篇:专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