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决策与投资控制

2024-06-30

项目决策与投资控制(共9篇)

项目决策与投资控制 篇1

目前, 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因考研了企业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思考, 带来了改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机会。工程项目建设与投资控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正确的决策可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地控制投资, 还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好坏。有效地策划深入的工作是做好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下面仅就项目建设中的一些环节, 谈其策划与投资控制。一、项目决策要以市场为先导效益为中心项目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香味方案的过长, 由于面临经营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等多重风险, 就需要对拟建工程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对不同的建设方案进行技术比较以及做出判断。正确的决策可以到达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地控制投资目的, 使建设项目具有竞争力。投资决策包括投资要素分析、投资原则掌握和对投资全过程控制, 其主要体现在:项目产品的市场定位、项目合理的建设规模、建设水平的确定、建设地区以及建设地点的选择、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等。建设项目的终极目的是提供产品或服务已获得盈利。产品或服务附着于市场, 只有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才能实现项目盈利。二、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关注项目全寿命期成本建设工程的项目投资少运营成本低, 是项目整个寿命周期具有竞争力的体现。项目的效益反映在投入产出比。由于绝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原材料价格和销售价格在市场的表现是互随同向波动的, 所以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建设投资和运营与维护成本。在一定的范围内, 工程项目的建设费用和运营与维护费用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工艺方案流程基本确定的情况下, 根据价值工程分析理论, 对工艺装备配置要考虑必要的功能, 减少设备配置上的冗余功能, 对决定产品质量和影响产品稳定性的设备要确保其功能, 而对产生中小概率事故率的设备可降低选配档次, 或减少超配置部分;在设备布置上, 路径按最精简设计, 尽量减少各工序、单元之间的物流交叉, 降低生产成本。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关注项目全寿命期成本, 使得工艺技术装备的配置, 不仅追求局部指标先进还要考虑整个系统的方案和投资优化。三、强化经济指标对技术指标方案的指导以往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程序是, 主体工艺专业和相关专业提出技术方案后, 开始进行工程投资估算, 最后再进行工程投资估算。当内部收益率不理想时, 常常是调整预测的原材料供应价格或是产品销售价格来改善收益率这项效益判断参数, 这无疑是在玩数字游戏。这种做法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 我们要换个思路, 从锁定预期收益率来倒算项目投资估算和推敲设计方案, 即以项目预期效益为切入点, 分析项目的投入与产出, 并根据财务上的工序能耗数据计算项目在预期效益下总投资上限, 以该投资额的上限作为优化项目工艺方案的前提条件, 寻求适宜的设计标准, 使得项目诞生便为项目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整个项目的优化过程中, 技术指标的敏感性分析和变化值一直随着项目的方案变化而同步跟进, 做到方案优化切实为项目增效服务。四、加强政策、规范学习研究, 也可有效控制和降低项目投资筹资是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 融资成本直接影响项目的总投资。高资金利用率是企业获得高效的基础, 项目融资被视为工程项目运作的“血液”, 好的融资方案和建设规模可带来项目运作效率的改善。如学习和借鉴国家近年来对基础设施项目采用特许经营融资的经验, 探讨在大型项目中对部分独立的生产单元植入BOT项目建设模式, 可以缓解建设资金压力, 并有利于转移和降低风险, 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率。再如加强研究国家、行业等相关政策, 可避免方向性错误带来的投资错误, 同时可以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 如对成套引进设备减免税的有效策划、对部分项目中体现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的独立单元项进行管理申报、对涉及增值税转型派生的动产类设备的合理划分等;又如, 将设计的行业规范与项目属地建设条件结合研究, 细化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 都可起到降低投资的作用。五、加强投资方的量化分析、对标与限额设计投资方案的量化分析是运用工艺配置技术参数与经济造价指标双向结合, 来分析、求证项目的最佳投资方案。如, 先按工艺组成正向配置投资额度并验算各类投资方案的经济造价指标;同时反向分析引起各类投资变化的工艺因素, 为项目在满足产品大纲前提下, 提供系统工艺方案和局部方案的取舍意见。之后, 通过技术参数和经济造价指标多角度因素与投资之间和间接关系, 进行数值化分析工作;同时可进一步对标类似工程数据, 提高分析的准确性。通过量化分析, 从造价经济指标角度去优化或影响项目的正确决策, 为项目前期立项阶段策划合理的、具有竞争力的项目投资方案奠定基础。在设计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 分解投资和工程量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限途径和主要方法。它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度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个专业, 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 通过层层分解, 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也实现了对规范设计、设计标准、工程数量、概预算指标等方面的控制。六、注重加大自主设计集成范围是降低投资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市场的国际化和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使得项目业主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单体设备和配套件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要大幅度降低投资, 扩大项目的自主集成范围、由自己承担主要系统的工艺即设备总集成是最重要的途径;例如, 某大型钢厂, 在消化吸收一期全部引进装备的基础上, 在二期工程建设中采取关键设备“点菜式”引进和国内合作制造相结合的模式, 提高国产化比例, 将工程设备分成全引进设备 (A类) , 由处方设计、质量总负责和由国内合作制造设备 (B类) , 到目前的三期工程建设所有机组设计全部采用自主集成, 仅关键机电一体品设备直接向外商采购。因为采用了自主集成设计, 不但节省了外商集成所需的大笔费用, 而且实现了机组设备的模块化设计, 统一了机组的电气控制、简化了设备制造工艺、减少了备品备件的种类、方便了设备维护和管理、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七、重视招标策划是为项目建设提升增值服务招投标是工程建设项目间色和直面竞争市场, 寻求合作伙伴之策, 好的招标策划对工程项目建设是一种增效。工程项目建设通过设备、施工采购的招投标, 引进竞争机制, 从而达到提高工程质量、节约建设投资、缩短建设工期和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项目前期有效的对招标方案进行策划, 不因保证了项目顺利开展, 同时也对今后项目的运营成本降低起到保障。在项目前期就要做好的招标策划工作, 如对潜在的供应商能力的排摸、根据工程各项采购的标的内容设置合适的准入门槛 (如要求有何种业绩、规定近几年内要有几项业绩等) 、确定相应的采购方式 (集中采购、打包采购等) , 以获得主动, 从而保证了供应资源, 又获得了最低限度的价格优惠。在设备采购上, 还要考虑战略合作伙伴的培植, 为以后的生产备件稳定供应商和生产运营保障服务, 体现合作与共赢关系。在施工招标方面, 合理组织施工标段, 既考虑了供应商、承包商的专业优势, 交货周期的力量分配, 又充分形成各标段的竞争态势。八、加强项目实施阶段投资的动态控制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 是招标工作的延伸, 是合同实施的具体化。在项目实施阶段适时的与目标值进行对比分析, 对已发生的投资进行超支分析, 对即将发生的投资根据项目执行情况进行预测、分析, 并适时的总结前一阶段投资控制经验、教训, 并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及时控制各类影响投资的发现因素, 同时重视收集、整理有关的施工和监理资料, 为处理费用索赔提供依据。九、重视竣工验收项目后评价, 为以后的项目建设提供经验数据竣工验收是建设项目建设工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是投资成果转入转入生产或使用的标志, 为此要做好工程造价结算编制和审核工作。后评价阶段是在竣工结算审核的基础上, 将项目的有关造价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 以考核项目最终建设造价和投资效益, 经整理的建设资料也为以后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数值。十、经济的发展是通过投资项目落实, 投资项目是通过工程咨询付诸实施项目咨询的过程是一个项目的推进过程, 策划是过程的先导, 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寻求项目的成本低、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环境友好, 是投资决策者追求的目标。[责任编辑吴迪]

项目决策与投资控制 篇2

关键词: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控制

1 影响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① 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关部门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的客观尺度。建设项目标准以建设项目为对象,其主要内容有:建设规模、占地面积、工艺装备等方面的标准或指标,具体内容应根据各类建设项目的不同情况而定。

建设标准能否起到控制项目投资、指导建设的作用,关键在于标准水平订得是否合理。标准订得过高,会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财力、物力承受能力,增加造价、浪费投资;建设标准订得过低,将会妨碍技术进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此,在制订建设标准时,应紧紧把握住标准水平这个核心,贯彻执行国家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合理的建设标准能使项目投资大幅度降低。

② 建设地区的选择。选择建设地区,实际上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市场经济需要以及各地社会经济资源条件等,从广泛的地理范围内选择拟建设项目的建设地区,建设地区选择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项目投资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建设质量的好坏,而且还影响着项目建成后的经济状况及经济效益。建设地区的选择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的原则;工业规模适当聚集原则。

③ 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厂址选择的主要任务是:在已选定的建厂地区,具体确定工厂的建筑地段、坐落位置和东、西、南、北四邻。建设地点选择最根本的要求有两点:一是从保证建设直接经济效益出发,要满足该厂生产建设和职工生活的要求,二是保证间接的、社会的效益出发,要求厂址的布局有利于所在城镇和工业小区总体规划的实现。

④ 工艺评选。所谓工艺,就是拟建厂生产产品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及制造方法等。评定采用的工艺是否可行,主要有先进适用和经济合理两项标准。

⑤ 设备的选用。在设备选用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要尽选用国产设备;要注意引进设备之间以及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合问题;在注意引进设备与原有国产设备、厂房之间的配套问题;引进技术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2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① 可行性研究的含义。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根据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行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要求,对拟建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适用,在经济上是否合理有利,在社会上是否创造效益,在环境是否允许,在建造能力上是否具备等各方面进行全系统的分析、论证,提出研究结果,进行方案优选。从而提出拟建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建设和怎样建设的意见,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般来说,项目可行性研究要力求解答下述问题:拟建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拟建项目在财务上是否盈利,有多大的盈利;建设项目需要多少投资;这些投资通过哪些渠道来筹集,怎样使用,何时偿还,怎样偿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它建成;项目在建设中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需哪些资源,怎样获得;拟建项目建成投产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环境有哪些影响,影响多大;

②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一般要求具备以下主要内容:项目提出背景、投资的必要性和经济效益,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情况;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设计方案;环境保护;项目组织设置、劳动定员和平人员培训计划;项目建设实施进度的建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

③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其主要作用是:编制和审批设计任务书、签订设计合同的依据;筹措资金和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依据;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各部门签订协作合同的依据;作为从国外引进技术、引进设备、与国外厂商谈判和签约的依据;编制新技术、新设备需用计划和大型专用设备生产预安排的依据。

参考文献:

项目决策与投资控制 篇3

工程建设关系到经济增长, 也关系到国家重要资源分配和资金流向, 对国计民生都产生重大影响。建设工程造价是合理利益分配和调节产业结构的手段, 是建设单位提高投资效益及建筑安装企业减少消耗、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的有效手段, 它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业的不断发展, 石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技术难度越来越高, 石化项目的工程造价影响着国家建设资金的安排, 影响着中石化总公司对项目的决策, 影响着各工程公司对项目的竞争力。

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 能促进优化设计, 准确地编制投资估算, 保证估算起到控制造价的作用, 把造价控制在建设单位同意的限额内。同时, 工程造价的管理, 能把建设项目的投资真正用在各工程项目中, 在各投资项目之间进行均衡而合理的分配, 能使建设单位的投资获得尽可能高的效益。

工程造价是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在建设工程的不同阶段, 投资控制的重点和效果是不同的, 它们对整个项目造价的影响大体上可分为投资决策阶段75%~95%, 设计阶段35%~75%, 施工阶段59%~35%, 竣工决算阶段0~5%等。经过决策的工程项目, 投资决策阶段成了控制投资的关键, 它对于项目的建设工期、工程造价、质量、使用功能起着决定作用。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 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但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 往往只重视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 而忽略了对项目全过程的造价控制, 尤其是在工程的前期阶段。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 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比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对不同建设与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正确的项目投资行为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

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该项目的工程有重大影响, 特别是项目建设规模、工艺方案和流程、主要设备选型、建设标准水平等的确定, 直接关系到所建项目工程造价的高低、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的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投资方或项目管理者必须对项目的决策要足够的重视, 必须建设单位发展战略和产品市场的需要, 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全面地、系统地论证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资源条件、市场预测、工程技术和财务经济价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行评价, 力求编制的投资估算尽可能全面地、充分地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的各种情况及一定的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二、在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问题

对于不同深度的设计和已有的技术基础资料, 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编制, 估算达到的准确度也不同。估算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析估算法

用分析估算法编制的是一种近似的估算, 是估算类型中偏差幅度最大的一种, 对应的设计阶段为工艺设计初期。由于在这一阶段不可能有详细的工程设计文件, 作为控制造价的基础, 大多以规模指数法, 应重点注意工程范围。如常减压装置是否包括轻烃回收;催化裂化装置是否包括汽油脱硫醇、酸性水汽提、CO炉和备用主风机情况;加氢裂化装置是全循环还是一次通过;催化重整装置是否包括芳烃抽提与分离;加氢精制的压力等级、原油性质是高硫高酸还是一般的等等。当选用规模指数时应注意参照装置的基准投资的年份, 当拟建装置规模小于参照装置的规模时, 规模系数取下限, 反之亦反。

2、设备系数估算法

这种方法是以设备费为基础, 乘以经验系数来推算项目的建设费用。该方法以工程项目所发表的工艺文件中得到的已确定的设备表、工艺流程图和工艺数据及工程设计中有关的设计规格说明书和各种费用系数计算, 比较简单, 所编制的估算偏差幅度比用规模指数法编制的小。对应的设计阶段为工艺设计发表—基础工程设计初期。

3、设备详细估算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编制首次核定估算。在基础工程设计完成时依据发表的基础工程设计文件, 根据各专业提出的设备、材料清单、相应的概算指标和概算定额估算单位工程估算、单项工程综合估算、建设项目总估算。在此阶段由于设计深度不够, 部分材料的工程量并不确定, 有的散装材料还需采用设备系数法估算。其偏差幅度比设备系数估算法小, 精确度取决于各专业的设计深度。

4、详细估算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编制二次核定估算。在详细工程设计完成时依据设备及安装材料一览表;各种设备、材料技术规格和说明书;公用工程平衡图;界外设施工艺流程图;管道、仪表流程图;电气单线图;建筑物、构筑物图纸;总平面布置图等一切详细的工程设计文件以及设备材料订货资料和项目实施中的各种实际费用、财务资料逐项编制, 所以该估算是偏差幅度最小的估算。

此阶段投资达到工程内容和费用构成齐全, 计算合理, 不重复, 不遗漏, 不提高或者降低估算标准;选用指标与具体工程之间存在标准或者条件差异时, 应进行必要的换算或者调整;投资估算精度应能满足控制初步设计概算的要求。

在投资决策阶段控制投资, 要实事求是的根据工程内容做到现行价格水平。

一般此阶段为了降低投资的方法有能否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从而减少初次投资规模;是否可以利旧, 依托现有炼厂设施减少工程内容;能否在设备选型上最大限度的采用国产设备减少进口;从严控制二、三类费用。此外, 要与国际接轨, 参与国际石化市场的炼油工程投标工作。国际上通行的工程前期设计FEED (Front End Engineering Design) 是由项目管理咨询商 (PMC) 将工程内容详细做好后提供给业主, 在了解FEED文件基础上, 做出详细的工程概算, 去竞争项目总承包。一般说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投资既不能冒险又需要有一定竞争力才行。

三、在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问题

设计单位应根据可研批文、业主 (建设单位) 的设计任务委托书的要求和设计合同的规定, 努力将概算控制在批复设计的投资内, 可从以下几方面控制。

1、优化设计

每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所依据的是设计文件图纸。技术水平, 设计图纸是否完整清楚, 都会直接影响工程总造价。从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环境安全、现场实际情况等方面对工程进行优化, 避免现场变更过多, 在保证正常生产运行的前提下优化, 从而降低工程造价设计。

2、推广标准设计

标准设计是经国家及部门审查批准的整套标准技术图纸文件, 专业设计单位的标准规范。通过采用标准部件, 简化设计周期, 和施工工艺, 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3、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采用可研批复的投资估算额控制初步设计投资, 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投资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这一阶段要求设计单位与业主要事先将设计选用产品的档次定下来, 并要求设计单位要有很好的自控力, 避免设计选材中就高不就低, 与专业设计人员不断交流掌握影响造价等问题。

4、密切结合实际情况

造价人员进行设计概算编制的过程中, 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与业主沟通并将当地特殊要求的费用收费项目及定额含盖不全的子项进行补充。如现场探伤检测, 由于装置大型化对其要求的工作量在定额中已经不能满足, 需要按实际情况增补。

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各设计阶段的造价 (估算、概算、预算、决算) 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共同组成工程造价的控制体系。只要充分认识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关键, 创造适宜的条件, 合理确定目标, 采用科学的方法, 就一定能搞好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只有当业主 (建设单位) 真正把控制造价的关键阶段确立在设计阶段时, 才能收到投资省、进度快、质量好的效果。

摘要:重视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确控, 做出相对比较准确的工程造价, 从根本上进行工程造价控制, 真正实现造价在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决策阶段

参考文献

[1]严玲、尹贻林:工程造价导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项目投资决策程序 篇4

第一部分:项目的选择

1.由项目经理人负责收集项目资源,并结合公司战略规划要求进行项目的初步筛选;

2.对进行初步筛选的项目进行调研,并形成《项目初步可行性论证

立项报告》

第二部分:项目初步可行性论证

1.项目决策委员会对《项目初步可行性论证立项报告》进行审核讨论项目运作的可能性。

2.通过评审责由项目经理人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若没有通过,则有项目经理人重新选取可能项目。第三部分:项目可行性组织实施

1.成立项目小组。由相关部门及人员组成。

2.确定调研经营。由于项目调研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第四部分:项目可行性论证。

1.项目小组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调研,形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项目决策委员会初审。

2.项目小组组织行业技术专家、市场专家、等相关人员对项目及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专家咨询论证。

3.项目专家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补充。4.修改后的报告经项目决策委员会的批准由项目小组负责汇总项目评审会意见,形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 审论证报告。5.若收购或兼并应完成下列工作:

1)由具备资质的资产评估部门、审计部门、对项目资产经营状况进行审核,形成财务审核意见。2)进行法律咨询,形成法律意见。3)最终决定是否

。第五部分:项目审批决策

1.项目审批。项目小组经反复论证评审后将复审论证报告报项目决策委员会审校、批准。

项目决策与投资控制 篇5

1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1.1 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前提

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正确, 意味着对项目建设做出了科学的决断, 优选出最佳投资行动方案, 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并且在实施最优投资方案过程中, 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失误, 主要体现在不该建设的项目进行投资建设, 项目建设地点的错误选择, 或者投资方案的确定不合理等, 诸如此类的决策失误, 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 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 进行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将毫无意义。因此, 工程造价管理的前提是事先保证项目决策的正确性, 避免决策失误。

1.2 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工作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

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贯穿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 但投资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分析与判断, 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 特别是建设标准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技术工艺的评选、生产设备的选用等, 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 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 项目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 达到70%~80%。因此,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阶段, 直接影响着投资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

1.3 工程造价的高低也影响项目的最终决策

投资项目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估算即投资估算结果的高低, 是投资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时也是决定投资项目是否可行及主管部门进行项目审批的参考依据。所以建设工程项目, 工程在建的高低对项目决策产生影响。

1.4 项目投资决策的深度影响投资估算的精确度, 也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

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 不断深化的过程, 依次分为若干工作阶段, 不同阶段接触的深度不同, 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也不同。如投资机会及项目建议书阶段, 是初步决策阶段, 投资估算的误差率在±30%左右, 而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 是最终决策阶段, 投资估算的误差率在±10%以内。

2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措施

2.1 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首先要做好投资决策阶段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做好工程的投资预测, 需要很多的资料, 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现有已建类似工程资料, 对于做经济评价的项目还要收集更多资料。造价人员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 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其次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 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 对工程造价以及项目的经济效益, 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可行性研究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 对项目的规模、建设标准、工艺布局、产业规划、技术进步等方面应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

2.2 认真做好市场研究工作

市场研究就是指对拟建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可能性分析。包括国内外市场在项目计算期内对拟建产品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发展趋势等。要做好市场研究, 技术经济人员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 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2.3 做好方案优化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据国外统计资料表明, 在项目前期方案优化过程中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为80%左右, 所以, 要真正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就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前期工作上。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项目决策正确, 意味着对项目作出科学的决断, 以及在建设的前提下, 选出最佳投资行动方案, 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合理地估计和计算建设投资, 有效地进行投资控制。因此, 要重视项目投资决策, 在充分研究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投资控制等因素的基础上, 进行多方案比选, 选择能够实现业主投资意图的最经济方案。

2.4 严格编制审查投资估算, 确保准确性

投资估算是拟建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 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因为投资决策阶段进一步分为项目建议书阶段、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 投资估算工作也相应分为三个阶段。随着决策由浅到深、不断深化, 投资估算的准确度逐渐加强。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 要尽量细致, 并力求尽可能全面, 从现实出发, 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 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因此, 只有加强决策深度, 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行的数据资料, 合理地计算投资估算, 保证投资估算打足, 才能保证其他阶段的建设投资控制在合理范围, 使投资控制目标能够实现, 避免“三超”现象的发生。此外, 确保投资估算的准确性, 必须保证估算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目前我国使用的估算指标应进行较大改革, 实行量价分离, 指标中将“量”列全、列细, 便于在使用指标时, 根据拟建项目的具体情况对“量”作必要的修正, 进一步提高估算的准确度。

2.5 重视项目的经济评价

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下, 计算项目范围内的效益和费用, 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 以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在财务评价中, 评价价格的选用是项目经济评价的关键, 直接影响评价的质量。目前在经济评价报告中, 产品销售价格按市场价格计算, 不考虑计算期内价格相对变动, 这样, 若产品销售价格逐年下降, 那么就夸大了项目的效益, 如果产品的价格是逐年上升的, 就缩小了项目的效益。显然, 经济评价仅用当时的市场价格来编制是不够的, 项目的经济评价应遵循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效益分析与微观效益分析相结合、价值量分析与实物量分析相结合、预测分析与统计分析等原则, 以使投资者对项目未来的效益有充分的了解和减少项目投资风险。

3 结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 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是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因此, 为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投资阶段的造价控制, 应重视项目投资决策的深度和广度, 以达到未雨绸缪、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首先讲述了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接着阐述了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措施。

项目决策与投资控制 篇6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提升基础能力, 完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 实施重大工程项目, 加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形成支撑教育现代化、服务国家现代化的人才和物质基础。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 加强建设项目管理, 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健全项目实施程序, 做到程序公开透明, 使所有教育项目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估。

投资控制是指通过有效的投资控制方法和措施, 在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 使项目投资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并取得较高的投资价值。项目前期决策阶段, 是项目投资额估算的关键阶段, 其投资是其他各阶段投资控制的最高目标, 它的准确与否对整个项目的投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何从大量的杂乱无章、强干扰的数据中挖掘潜在的有用价值的投资信息是投资控制的重点[1]。

1 中小学建设项目情况

北京市中小学通过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 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截至2012年底, 北京市共有小学1081所, 在校生71.87万人;初中341所, 在校生34.23万人。

2 中小学建设项目造价特点分析

中小学建设项目投资主要由工程费 (建安费、室外工程费、红线外市政费) 、工程建设其他费、预备费构成。考虑到室外工程费及红线外市政费受场地条件、周边市政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 无可比性。同时, 工程建设其他费及预备费均要以工程费为基数进行测算。因此, 主要针对中小学建安费进行分析。

通过近几年对北京市中小学建设项目的评审, 可以得到:①在建筑安装成本构成中, 建筑、装饰、专业系统 (含强弱电) 三项费用所占比例最大, 合计约90%。其中建筑工程费所占比例最高, 为40%;其次装饰工程费为30%;专业系统工程费为20%。②在建筑安装成本构成中, 装饰以及专业系统 (强电、监控、计算机网络、有限电视、消防报警等) 费用所占总投资比例的浮动最大。其中, 装饰工程约占15%-30%、专业系统约占10%-20%。因此, 建筑工程、装饰工程和专业系统工程对中小学项目造价水平的影响较大。装饰工程造价的波动, 主要由于功能配置要求不同造成, 如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等;专业系统造价的波动, 主要受高新技术的影响, 如监控系统、视频教学、网络课程等。③通过对北京市中小学工程纵向分析, 造价水平增幅较快, 如表1所示。

在前期决策阶段, 影响造价增长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物价上涨、强制规范不可控制因素、建设规模及建设标准增加等。1) 物价上涨。建筑工程造价主要是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等构成的, 其中材料费约占总造价的60%-70%, 是整个工程费用的主体[2]。从材料费所占比重来看, 其成本是对工程造价影响最大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构成工程成本比重最大的材料价格不断波动起伏, 人工费、机械费也在不断变化, 造成工程成本不断增加。据统计, 由于物价上涨致使中小学建设项目造价水平上涨25%-35%。2) 规范提升。节能标准及抗震等级的提高, 致使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提高。3) 规模及标准调整。按照《中小学设计规范》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等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规范和标准, 确定中小学办学规模及标准, 由于北京市已有部分学校采用较先进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及分层次教学模式, 效果较好, 有可能普遍推广采用, 需增设多班合用的活动空间;北京市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为教师培训和学生学习搭建信息化平台;北京市积极建设市级开放式重点实验室, 特色学校建设, 整体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以上措施及标准要求的实施,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北京市中小学建设标准。

3 中小学建设项目前期决策阶段投资控制措施

中小学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是对拟建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 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比选并做出决定的过程。①落实责任。市政府应加强对北京市中小学建设的统筹规划, 加强对中小学建设的统筹协调, 负责组织实施计划的分解任务。根据《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新上项目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 建设单位应制定和完善法人责任制。②加快制定项目建设规划。应根据专项规划和校园规划,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逐校梳理建设项目, 建立相关北京市中小学建设项目库。教育部门应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的协调, 综合考虑项目需求、紧迫程度、成熟程度等因素, 统筹协调建设资金, 合理安排建设时序。资金应重点支持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等新增人口聚集区学校、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城乡一体化学校等。③科学论证项目方案。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要严格执行《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及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切实提高校园建设规划和设计方案质量。同时, 应做到科学安全选址, 要组织专家对校址周边外部条件进行安全评估;严格执行建设标准, 对新建学校应按照北京市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要求设计和建设;充分论证办学规模, 避免新建超大规模、超标准学校;严格控制投资, 建设安全适用、简洁大方的校舍, 避免奢华浪费, 禁止豪华装修;提高土地和空间使用效益, 坚持集约用地, 合理安排功能用房, 优化室内设计, 注重多功能空间、公共空间、室外空间的设计利用, 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效益。④严格执行前期决策评估制度。依据《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委托咨询评估的内容深度基本要求的通知》, 对于使用政府投资200万元以上的项目, 需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咨询机构对项目进行评估;依据《关于印发深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投资项目内部审批程序简化实施意见 (试行) 》等文件, 严格规范政府投资审批行为。⑤积极推行限额设计。为了避免中小学建设项目中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在中小学建设项目前期决策阶段, 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学校各职能科室、发改委、工程设计及工程咨询单位就建设标准、规模、功能配置等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充分论证, 并综合考虑投资、节能、环保等因素。一旦确定建设规模及方案后, 设计和施工应在此基础上确定建筑、装修标准, 严格进行限额设计, 有效控制造价。

4 结论

虽然中小学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涉及项目全过程, 但前期决策阶段是对投资活动的事前控制, 对全过程投资控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在实际工作中该阶段又是容易被压缩或忽视的阶段, 因此需要将中小学建设项目前期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渗透到中小学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

摘要:本文分别从国家及北京市角度论述了中小学发展及建设情况, 并重点分析了中小学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及造价特点, 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前期决策,造价,投资控制

参考文献

[1]许明峰, 王洁磊.关于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内容与方法[J].价值工程, 2011 (2) :92-93.

[2]徐大图.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8.

项目决策与投资控制 篇7

关键词:投资,融资,决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投资和融资决策是关系到项目能否成功, 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我国在项目投资与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谈点自己的观点。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开始了对项目评价与优化方面的理论研究, 现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投资决策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但是, 在理论方法研究以及实践方面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 沿用西方国家关于项目评价的理论方法, 人为割裂了投资与融资决策的本质联系, 片面地偏重于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 忽视了融资决策方法的研究, 忽视了投资和融资决策在投资实践中内在的本质联系;没有摆脱投资与融资决策相分离这种理论研究方面的局限。

(2) 片面地强调“可行性研究”基本理论中对“可行性”的重视, 忽视了对投资与融资决策中的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3) 目前国内外关于投融资决策的理论方法和模型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万加特纳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动态规划模型、项目群优化选择模型和目的规划模型等。用于投资项目决策优化的这些数学模型具有很多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为:①这些模型一般都具有规模大、变量多的特点, 往往需要借助与计算机来计算求解, 占用内存大、耗用机时长、计算费用昂贵, 有时因模型过于复杂甚至使计算求解成为不可能;②建立和求解模型所需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任务量大, 可利用的统计资料缺乏, 可靠性较差,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模型的应用效果。

(4) 目前国内外通行的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方法主要有净现值方法和内部收益率方法。采用这两种方法都需要首先确定基准收益率, 而基准收益率的确定又需要有理想资本市场的假设成立, 这就要求①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②无交易费用;③信息是完全的、无偿使用的和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的;④所有的个人和公司都可以按照相同的条件借入和贷出款项, 因此市场上只有一个利率, 资本市场可以在任何时间按照这个利率水平提供借入和贷出资金的机会。

实际上, 没有一个金融市场能够如此完美, 但也确有许多具有高度发达的公开经营的证券市场的西方国家的金融市场很接近这个假设。在这些国家理想资本市场的利息模型是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 也正是在这种理想的资本市场条件下, 西方学者提出并论证了所谓的分离理论。分离理论认为:最优化的投资组合并不依赖于公司在金融市场上借款的多少, 而只是取决于生产性机会曲线和市场利率水平这两项因素。因此, 根据分离理论, 在理想的资本市场条件下, 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可以分开进行, 在确定了最佳投资决策后, 再制定出筹资决策方案。

在现实的非理想资本市场条件下, 根本不存在单一的金融市场利率, 这就导致了分离理论的失效。在分离理论的框架下, 一般常用的净现值方法也无力解决寻求最优投资项目组合的实际问题。这是因为如果要计算净现值, 首先要知道与金融市场利率密切相关的折现率 (基准收益率) , 而这又取决于采用什么方法取得资金, 即折现率 (基准收益率) 取决于筹措资金的办法, 在不知道折现率的情况下便无从计算净现值, 也无从确定最佳投资项目组合。

(5) 由于我们在项目投资与融资决策理论研究方面落后, 导致了投资实践中的许多现实问题。下面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对影响目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加以分析。

据调查, 目前影响项目获得银行贷款的前四位因素分别是:

①项目的经济效益;

②申请贷款的规模;

③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

④贷款的利率水平。

银行所奉行的贷款政策势必对投资者的投融资决策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这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贷款规模控制造成的投资资金供应不足, 刺激和增强了投资主体获得银行贷款主观盲目性, 企业往往为了获得贷款指标而置投资项目的客观实际于不顾, 弄虚作假, 采取多种对策, 以项目的“可批性”代替“可行性”, 导致项目的盲目投资和决策失误。②投资和融资决策的约束机制不健全, 投资行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不明确, 致使投资者不能正视投资行为的经济后果, 不考虑贷款的利率水平和自有资金比率对融资成本的影响, 从而导致了投资项目盲目借款、草率融资、资本金短缺、筹资成本过高等不正常现象。

(6) 从投资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看,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投资调控政策不够科学和政府的不正当干预是导致项目投融资决策失误和投资效益低下的主要影响因素, 这在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投资约束机制缺乏的情况下表现的更加明显。这方面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①政府对投资的直接管理和控制过多, 使企业的投资自主权难以落到实处;②贷款利率过高和税费负担过高在限制投资规模的同时, 也限制了企业投资的两项主要资金来源—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资金, 其结果是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益, 影响了企业的资本积累;③国家对金融市场发展的限制和管理不当 (过宽或过严) 影响了企业直接向金融市场融资;④政府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并且执行不力, 投资主体的责任约束机制太弱;⑤产业政策过粗不利于投资主体选择投资方向。

(7) 发展地方经济, 加速经济增长是地方政府扩大投资规模的直接动因, 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效益低下的3个主要原因是决策者的责任约束太弱、项目决策失误和经营管理机制不顺。而追求利润最大化则是企业投资和扩大投资规模的最主要动机, 企业投资项目效益低下的主要表现为市场需求不旺, 市场份额低, 销售渠道不畅, 销售回款慢, 企业经营机制不顺, 投资融资行为的责权利脱节, 融资成本过高等方面的原因。

从影响投融资决策的内在因素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未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 在缺乏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情况下盲目投资于一时畅销的产品项目;②在引进设备和技术方面, 只片面地注重先进性, 却忽视了经济性和实用性;③在投融资决策方面缺少统筹优化, 不进行多方案比选 , 不考虑筹资成本, 也不考虑偿债能力和筹资风险, 人为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8) 投融资决策与企业负债的水平密切相关。企业过度负债的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这一问题能否顺利解决既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安全, 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更直接地关系到企业在投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

衡量企业负债水平一般采用资产负债率指标。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 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 流动负债过度,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 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还本付息的压力对于平均资金利润率很低的国有企业相当沉重, 大部分盈利企业在还本付息之后则所剩无几, 更何况亏损企业。如果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认为资产负债率介于45%~60%之间是一个合适的水平, 我国国有企业已普遍出现了过度负债的现象。

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企业负债行为无约束、盲目举债和其它客观历史原因以外, 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本筹措难度大、高成本筹资也是导致企业债务成本成倍增长、负债总额过高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项目投融资决策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投融资决策中改善和优化企业现有的资本和负债结构, 加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益和经营效益。

2 投资与融资决策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特征

2.1 投资与融资决策的内在联系

在任何投资项目中, 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是密切关联的, 技术创新项目也不例外。任何投资项目的筹资成本都构成该项目的财务成本,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筹资成本不同, 项目的财务成本和财务效益也不同, 这势必对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构成影响。另一方面, 投资决策中所作出的关于项目投资规模、投资用途、投资使用的方向、结构和期限的决定, 直接影响着融资决策中融资规模、融资成本和融资方式等项决策的行为及其结果, 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着投资决策的行为及其经济后果。因此, 不难看出两者之间这种客观上的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任何企图将两者割裂开来的经济分析方法都是以分析结果失实的不准确性作为其经济代价的。在资金短缺和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较高的情况下, 资金的使用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高, 这种代价的经济后果将对项目的经济效益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2 投资与融资决策的基本特征

项目投资与融资决策是决策者针对具体的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与融资决策问题, 在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不断发展变化和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 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现有的资源条件出发, 寻求使企业长期的总体效益达到最大的一种系统化的风险决策的动态优化过程。这一决策过程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如下:

2.2.1 项目投资与融资决策问题实质上属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多目标决策问题。目标的多重性和评价指标的多样性是该问题显著特点之一。

2.2.2 项目投资与融资决策必然要受到项目可用资源的客观限制。这主要体现在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力、设备和原材料供应、土地、能源和水源供应的方面。而且这种限制不仅仅表现为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 还表现为总量和结构方面的限制。

2.2.3 项目投资与融资决策对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必须从企业长期的根本利益出发, 从企业生存发展的长期需要出发, 在充分考虑项目的技术特性和市场特性的情况下, 以企业长期的经济效益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2.2.4 项目投资与融资决策是一项在环境条件多变和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具有高度风险性的复合决策,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的风险特性, 必须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各方面的风险因素的影响及其影响危害程度, 在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价后再作出决策。

2.2.5 项目投资与融资决策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必须从企业现有的资产负债结构出发, 立足于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经营的安全性, 在对融资效率、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进行充分可靠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 明确项目的财务清偿能力、财务风险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后作出决策。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投资与融资决策组合优化的理论研究

将投资与融资决策的本质联系起来, 既重视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 也要加强融资决策方法的研究, 重视投资和融资决策在投资实践中内在的本质联系;强调投资与融资决策的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争取在投资与融资决策中的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有所突破。

3.2 建立健全投资和融资决策的约束机制

明确投资行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融资, 降低筹资成本。在融资方式上, 除利用银行贷款方式之外, 可否借鉴工程项目融资方式, 如利用多边资助机构、双边资助机构方式、ABS融资等方式。

3.3 政府应减少对投资的直接管理和控制, 使企业的投资自主权落到实处

完善政府的法律法规;细化产业政策, 使投资主体选择投资方向有章可循;加强投资主体的责任约束机制。

3.4 作为投资主体方面应该注意

(1)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和市场预测。

(2) 既要重视项目的技术先进性, 又要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加强技术经济论证。

(3) 进行投融资决策时, 做到统筹优化, 多方案比选 , 充分考虑筹资成本、偿债能力和筹资风险,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 降低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负债指标, 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1].杨瑾.资本结构优化理论探析[J].财会月刊, 2000, (1) :36~37

[2].王超.融资与投资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9

项目决策与投资控制 篇8

关键词:建设项目,需求分析,投资决策,规则

在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建设项目投资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决策失误,可能是建造过程失控,也可能是运营管理失范。鉴于决策阶段对建设项目投资和使用功能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建设项目的不可逆性,本文将集中关注投资决策失误导致的建设项目失败。实际上,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是人们解决资源稀缺性的一项经济活动,而需求正是人们对稀缺反应的表征。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首要基准就是目标群体的需求能否得到有效满足。正基于此,在投资决策阶段,需求分析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投资决策规则的选择,进而影响到建设项目决策的成败。

一、建设项目需求的思想流变

在经济思想的历史语境中,建设项目的基本生产或服务功能从未曾改变,但建设项目投资行为取向却随着人类的需求异位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古典经济范式中,供给是分析的核心[1]。以工业革命为背景的建设项目投资的使命就是扩大物质供给,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在这种供给主导的短缺经济中,需求往往被忽略。人们对于生产性建设项目所生产的产品只求量上的满足,而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对于非生产性建设项目也没有更高的企求,简陋的木屋火车站、拥挤少阳的工人居住区等建设项目就是那时的需求写照。当机械化供给出现过剩时,古典经济学也被以需求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所取代,物质生产供给取向转向了基于商品货币交换的需求取向。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数量的满足,逐步衍生了多样化的需求,建设项目也要为买方需求量身而造了。此时,投资不再是决定供给的因素,而是被需求决定的因素[2]。火车、小汽车等机械化交通工具的发明催生了道路等交通建设项目;当距离不再是问题时,富裕阶层搬离了市中心的阴暗陋室,住进了郊区的别墅;火车站、商业中心再也不是旧模样;人们对工业化产品也变得日益挑剔。时至今日,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项目投资仍然在继续,但是经济学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了人类的全部行为以及与行为相关的全部决定[3]。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投资思想又增添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价值观。因此,不论是经济分析理论的进展,还是建设项目投资的实践,它们都共同勾勒出了建设项目满足需求的投资决策发展路径,即从物本范式到资本范式再到人本范式。

从历史的视角来分析,中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上述逻辑。在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供需缺口显而易见,包括大型基础工业在内的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没有必要进行需求分析,完全是自上而下式的命令决策。尽管也出现了像三门峡水电工程项目的决策失误,但这种失误大都因技术自负,而非需求造成的。近三十年来,当市场逐步开始取代计划、短缺成为历史时,需求开始取代供给主导着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集中命令决策转向多元化个体的分散投资决策。在中国,建设项目投资趋向已经基本完成了由物本范式向资本范式的转变,决策者基本上从供给定势转变到需求导向的经济中来。由于混合投资体制的存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由资本范式到人本范式的转变已经起步,但进展缓慢,需求导向下的行为研究尚未完全展开,行为研究视角下的需求和稀缺资源配置规则及与之有关的决策规则也未完全形成。因而,除了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程序性规范之外,人们还需要制定人本范式下符合历史和现实的操作规则,以指导规则选择之下的投资行为。

二、需求聚类分析与决策规则

(一)需求聚类分析

如图1所示,依据建设项目的可经营性和产权属性,本文将把建设项目分为四类。第Ⅰ类是工具性建设项目,由利润导向的民间投资,向市场需求者提供产品(或服务),比如燃煤电厂或商业写字楼;第Ⅱ类是企业(或个人)自用建设项目,比如企业自建自用的办公楼;第Ⅲ类是非竞争、非排他的公共物品项目,如城市公园;第Ⅳ类是非竞争、排他的准公共物品项目,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此外,还有国家安全建设项目,它不属于经济范畴,故本文将不予讨论。

上述四类建设项目在投资主体、决策主体、需求主体、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决策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第Ⅳ类中的特许经营项目之外,其他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与决策主体均为一体,决策权与投资主体不分离,投资决策目标一致。不过,对于第Ⅳ类中的非竞争、可排他类基础设施项目,近些年来政府往往不直接投资,而倾向于采用特许经营模式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在这类项目中,民间投资者是没有决策权的,政府才是决策者。由于决策主体与投资主体分离,其目标也可能发生冲突。

从需求和资源配置方式上来看,建设项目要么是为了满足公共需求,要么是为了满足非公共需求(市场需求和自足需求)。公共需求由公共资源或政府主导的民间资源来供给,而非公共需求则是需要民间资源来满足。由于资源来源不同,其满足需求的资源配置方式也不同。非公共需求的产权属性单一,完全可以通过价格信号和利润目标等市场化方式将民间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市场出清时资源配置最有效率。当然,第Ⅱ类建设项目较为特殊,其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合二为一,此时企业的自足需求建设项目,不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而是通过市场微组织(企业)在组织边界内予以配置。在满足公共需求方面,市场是失灵的,这就需要行政决策来配置公共资源或民间资源。综上可以看出,除了第Ⅱ类建设项目外,其他建设项目的决策主体与需求主体均是分离的。决策者和需求者的非同体性导致决策目标和需求目标经常发生错位,错位严重时需求完全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导致项目决策失败。

(二)基于需求的决策规则

从经济分析的视角来看,建设项目的价值归宿是效率和公平。第Ⅰ类和第Ⅱ类建设项目需求是以效率为导向的,第Ⅲ类和第Ⅳ类建设项目需求则是以公平为导向的。根据社会选择理论,这两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需求者可以通过用脚投票机制来评价的。对于前者需求者利用货币来投票,而后者需求者是利用行政信用来投票的。

有资源约束的需求导向不同,财务评价方法自然有异。第Ⅰ类和第Ⅱ类建设项目的效率导向需求体现在评价方法上就是采用基于“个体福利”的费用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CBA),这也是实践中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普遍采用的评价方法。第Ⅲ类和第Ⅳ类建设项目的需求者为公众,其需求评价方法不能再采用CBA方法,而应采用基于“集体福利”的费用效果分析(Cost-Effect Analysis,CEA)。效率导向和公平导向也不是绝对的,第Ⅰ类和第Ⅱ类建设项目在追求效率目标的同时,还应兼顾公平,比如水泥生产项目在合规追求利润的同时,应对环境和周围社区带来的负外部性设置相应的环境和社会补偿机制。同理,第Ⅲ类和第Ⅳ类建设项目应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因为公共资源也是有限的,有多种竞争性分配方案,配置时需要排序,所以也应该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水平。比如,在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等公共需求没有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举债建设豪华行政办公大楼就有违“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

总之,适当性逻辑是规则遵循的基础。如图2所示,第Ⅰ类和第Ⅱ类建设项目是民间资源市场机制配置的结果,服务于市场经济,决策者依据经济规则(Economic Rule)进行投资决策;第Ⅲ类和第Ⅳ类建设项目是公共或民间资源行政机制配置的结果,服务于国民经济,决策者依据行政规则(Administrative Rule)进行投资决策;同时所有建设项目都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都应当兼容社会规则(Sociological Rule),服务于人本经济。在这些规则导向下,前两类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的标准有3个:1.财务评价指标达到期望值,2.国民财富增加,3.个人福利得到帕累托改进。同样,后两类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的标准也有3个:1.成本预算平衡,2.投资期望符合公众需求,3.国民经济得到改善。

三、角色异位与规则违反

决策规则是由决策者制定的。投资者与决策者分离,以及决策者与需求者分离都有可能造成违反规则的结果,并进而导致需求落空,决策失误。以规则为基础的投资决策是一个确定角色并使规则与需求相符的过程。

(一)政府投资竞争性项目

国有企业的组织角色是政府代理人,其投资第Ⅰ类建设项目时,利用公共资源参与市场竞争,等同于行政规则与经济规则竞争,竞争的结果往往是行政规则占优。以钢铁项目为例,近年来由于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增幅较大,为满足市场需求,许多民营资本纷纷投资钢铁生产项目,与国有钢铁企业同台竞技,这是市场需求导向的竞争常态。不过,一系列行政干预措施频频出台,如《关于清理钢铁项目的通知》(发改产业【2010】2600号),以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为由,强制关停或组织国有钢企并购重组中小型民营铁矿开发和钢铁生产项目,出现了不少像亏损国企山东钢铁兼并重组盈利的民企日照钢铁的普遍案例[4]。在行政规则主导下,经济规则被逐出市场,市场需求无以满足,市场配置效率由此受损。其实重复建设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只是表明市场产品同质,这会激励企业在产品创新上投入资源,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政府参与竞争领域建设项目的投资时,民营投资的命运有二:一是投资失败或中途撤出,二是寻求行政资源依赖。不论哪种情形,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需求都没有得到有效满足,投资效率难以提高。因此,从经济效率角度来看,政府投资模糊了行政规则与经济规则的边界,导致政府逐利、私企逐名的无序,市场需求无以满足,不符合私有资源的效率原则和公共资源的公平原则。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种竞争景象,即在分税制度语境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一己之利”,纷纷为本地或自己的企业撑起一把保护之伞,甚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亲自操戈,为本地或自己企业保驾护航,企业之间的竞争俨然成了各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竞争。一个个“高新园区”、“基地”在地方政府招商的大旗下纷纷成立。在行政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条件下,行政干预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二)政府投资纯公共物品

第Ⅲ类建设项目是纯公共物品,公众需求是其供给的唯一理由。不幸的是,这种纯公共物品的行政规则决策中掺杂着过多的经济诱因,同时忽略了投资决策的社会规则基础。2005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管理处做出决策,在圆明园遗址东部挖深湖底,铺设防渗膜,同时改建驳岸,修建游船码头[5]。该项建设项目违规暂且不论,但从其决策行为可以看出,此项工程最大的决策指向是经营游船和快艇牟利。投资决策用经济规则替代了行政规则,并将社会规则弃之一旁,未经环境评价,破坏遗址原态,开展经营性游船和快艇娱乐项目,有违公众需求。

尽管没有经济诱因,但是违反社会规则,一厢情愿推行行政规则的代位决策现象在一些转移支付建设项目也较为常见。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及农民实际需求,拆村赶农民“上楼”。有些扶贫项目不考虑其适应性,如在2003年“非典”之后,为解决贫困地区人畜饮水问题,国家扶贫办给西藏计委拨付了一笔资金用于安装水管,而且指定不得挪用。可实际问题是,有些贫困村所紧缺的是一座桥或一条渠[6]。

由此可以看出,行政决策是自上而下的,行政规则下的投资决策是否有效取决于成本预算约束和公众需求的满足。在此模式下,决策者和需求者独立,信息不对称将导致所供非所求的无效结果。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最佳途径就是公众参与公共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参与式投资决策一方面可以反映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决策者知识或信息的不足。部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过度、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等都是弱势公众少有参与公共资源行政决策的表现。投资过剩和投资不足都是决策参与不足的表现。参与式的要素是赋权公众,让其提出需求,使公众需求尽情表达[7]。由于决策者和使用者分化,使用者需求可能未能在建设项目中得到充分反映,导致项目建成后于使用者需求落差较大,往往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三)民间资本投资准公共物品

第Ⅳ类建设项目是准公共物品,也是为满足公众需求,因而该类项目首先需要遵守行政规则主导下的公平准则。同时,该类建设项目具有全部或部分可经营性,资源可由民间投资配置,所以项目还需要考虑经济规则主导下的效率准则。由此可见,在保证公众需求和公平的前提下,此类建设项目还可以允许民间投资者渔经济之利。近些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包括市政公用设施)项目正在越来越多地采用特许经营的融资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项目形成了投资者、决策者和公众需求者的完全独立规则博弈格局,决策者要兼顾投资者的利益诉求和公众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若投资者利益与公众需求有冲突时,政府决策者需要在两者之间权衡,但权衡的结果不应该牺牲公众需求。深圳市梧桐山隧道即由民间外资参与投资的BOT建设项目,在城市化加速背景下,2000年后收费站已经成为阻碍市区与东部盐田港地区的咽喉瓶颈,公众交通需求得不到满足。在政府与隧道公司谈判未果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在2002年投资改造了深盐第二通道———梧桐山罗沙盘山公路供公众免费通行,公众交通需求得到部分缓解,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8]。依照准公共物品投资决策规则,如何将冲突目标熵减耦合,还需要决策者设计出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优先满足公众需求,如将收费公路还原为纯公共物品,或在地铁经营中给予民间投资者最低价亏损补贴拍卖[9]。

(四)需求之外的社会规则基础

在经济规则和(或)行政规则主导下,市场需求项目和公共需求项目兼顾了投资者、决策者和需求者的效率和公平诉求,不过项目需求之外的社会诉求也不应当被排除在外,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还应考虑负外部性,比如环境保护、移民、赈灾、文化等社会问题。浙江温州的楠溪江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经济利诱下,2003年左右该河流无序开发成风,建设小水电项目达百座左右,曾致使河流区段断流,水质由Ⅰ类变成Ⅴ类,周围居民饮水困难,特产香鱼近乎绝迹[10]。再如,2005年左右,有些地方政府打着“关心长城,修复长城”的保护性开发招牌,招来了近百个长城开发招商项目,大肆拆旧建新,浩劫过后古迹面目全非,其中开发金山岭长城的某旅游公司为经济之利,拆毁了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箭楼,将其建成缆车通道的入口[11]。旅游开发过程中,这种为经济利益之实的保护性破坏事例并不鲜见。为迎合所谓需求而违反社会规则的建设项目不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各样的抵制活动轻则导致项目投资增加、工期延误,重则导致项目终止。因此,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建设项目还需要在需求之外结合社会学家式的决策(Sociologist’s Approach Decision)。

四、结语

项目决策与投资控制 篇9

控制权私利问题一直是上市公司治理与投资决策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会严重侵害其他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我国资本市场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成长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得大股东为攫取控制权私利而衍生自利性财务行为尤为明显。控制权私利本是控股股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企业资源的非效率配置,因此,我们必须考虑这种非效率决策模式与我国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它对公司的具体财务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娄桂莲、余恕莲和周蕾,2014)。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深化控制权私利对企业资本投资决策影响的理解和认识,减少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损失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对优化投资者保护体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在研究企业资本投资问题时很少深入到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与治理机制,从投资组合选择的视角分析控制权私利对资本配置决策的影响。豆中强和刘星(2010)基于现金流权的视角,应用实物期权方法对投资组合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李训和代彬(2013)则指出,大股东对控制权私利的攫取主要经由资本投资形成控制性资源的方式实现。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自利性动机驱使下的投资组合选择行为。以长期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的投资组合选择为研究对象,原因主要是因为从公司资本配置的本质特征来看,在控制性资源的形成中主要涉及对固定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投入。另外,在企业的实际决策中,大股东通常偏好于实施自利性的固定资产购置以及对外股权投资。基于上述考量,本文将根据控制权私利驱动资本投资决策的逻辑思路,对大股东自利性动机影响企业投资组合选择的行为进行理论探析,以期进一步深化对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内部资本配置机制的认识和理解。

二、公司资本投资模型构建

(一)无大股东控制时公司资本投资组合决策模型构建

首先假设企业现有内部资产为W,该资产可全部用于投资。企业可以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或者长期股权投资,为优化资本投资组合决策的效率,假设企业组合投资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l,l∈[0,1],用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比例为(1-l)。

进一步假设固定资产投资的收益率为R1,定义该收益率为一个投资周期内的总体收益率,因此,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为R1Wι。对于股权投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本文用高(H)和低(L)两种状态来刻画,假定产生高状态H的概率为P,则产生低状态L的概率为1-P;高状态时的投资收益率为R2H,低状态时的投资收益率为R2L,则长期股权投资的总收益为[PR2H+(1―P)R2L](1―l)W,由投资收益的特质可知:R2H>R1>R2L。

由于不存在大股东,投资目标理应为公司价值最大化,因此,目标函数可设为R1l W+[PR2H+(1―P)R2L](1―l)W。可求出企业组合投资时的临界资本配置比例l1*:

对式(1)关于P求一阶导数:

根据经济学常识可知,公司的投资收益必须大于其全部投资成本,否则投资将不会发生。由此可知,膨胀后投资成本必须小于固定资产投资收益,即b<R1,所以(2)式小于0。由公式可以看出,当企业进行组合投资时,其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与长期股权投资获取高收益状态的概率负相关,即长期股权投资获取高收益状态的可能性越大,企业越偏好于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因此会约束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

(二)大股东控制与资本投资组合决策模型构建

出于自利性动机的考虑,大股东会通过利益侵占来攫取控制权私利。假定大股东的侵占水平为s,该水平可根据边际侵占成本等于边际侵占收益的最优侵占原则计算得出,α表示大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k表示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力度;x表示大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

在大股东自利性动机驱使下,此时投资的终极目标应是大股东价值最大化,根据上述分析,可构建出大股东的价值函数:

式(3)中,第一项代表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第二项代表大股东的共享收益;第三项代表大股东谋取控制权私利所付出的成本。同样,根据投资收益必不小于投资成本的原则,可求出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组合资本配置比l2*的临界值:

对式(4)关于P求一阶偏导,可得:

分析可知式(5)中的:因为,无侵占时大股东收益完全依靠按持股比例分成的共享收益α;但当存在大股东侵占时,其在拥有共享收益的同时也攫取了控制权私有收益(s―0.5ks2)。大股东寻租行为发生的前提是攫取私利后总收益应大于无侵占发生时的收益,由此可知s+a(1―s)―0.5ks2>a。由于R1>b,且R2H>R2L,所以可得

(三)资本投资组合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高状态收益概率P的一阶求导结果可以看出,高状态收益概率P对公司的资本投资组合决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获取高状态收益的概率越大,越偏好长期股权投资,由此可得到如下推论:

推论:长期股权投资高状态收益概率的增加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降低,两者之间为负相关关系。

式(1)和式(4)分别计算了不存在和存在大股东两种状态下企业投资组合的临界配置比。可以看出,当存在大股东时,企业的资本配置比相对于最优资本配置比发生了偏离,说明公司的资本投资组合选择行为会受到大股东自利性决策的影响。

当不存在大股东控制时,公司的组合资本配置比例l2*与高状态收益概率P、固定资产投资的总收益率R1以及股权投资的高状态收益率R2H和低状态收益率R2L有关。但当存在大股东控制时,公司的组合资本配置比l2*不但与上述因素有关,而且与大股东的侵占水平s有关,将代入式(4),可得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组合资本配置比l2*的详细表达式:

本文将针对固定资产投资与长期股权投资之间收益率的比较关系做分类探讨。

1、R1>[PR2H+(1―P)R2L]

当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R1大于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率[PR2H+(1―P)R2L]时,大股东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度存在一个临界值。当分离度大于临界值时,无大股东控制时的资本配置比例l1*低于大股东控制下的资本配置比例l*21;而当分离度小于临界值时,无大股东控制时的资本配置比例l1*大于大股东控制下的资本配置比例l*21。

2、R1<[PR2H+(1―P)R2L]

当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R1小于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率[PR2H+(1―P)R2L]时,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度仍然存在临界值。当分离度大于临界值时,无大股东控制时的资本配置比例l1*高于大股东控制下的资本配置比例l*21;而当分离度小于临界值时,无大股东控制时的资本配置比例l1*低于大股东控制下的资本配置比例l*21。

三、数值模拟

为更形象地阐释大股东自利性决策对企业投资组合选择行为的影响机理,本文将通过数值模拟进行验证。多组数据的模拟结果表明,本文的分析结论对参数值的选取并不敏感,其具体数值的大小并不影响企业资本配置决策的趋势性分析结论,因此,本文选取最符合经济现实的一组数据作为模拟基础。

首先,假设企业在某时刻持有的初始资本数量为W=100;投资成本的膨胀系数b=1.3,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为R1=1.6,长期股权投资的高状态收益为R2H=2.5,低状态收益为R2L=0.5;概率基础值P由R1和[PR2H+(1―P)R2L]二者的比较关系决定,若R1>[PR2H+(1―P)R2L],则选择P=0.2,若R1<[PR2H+(1―P)R2L],则选择P=0.7。此外,谷祺和邓德强(2006)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比例均值为α=0.22,控制权比例均值为0.34,两权分离系数为x=1.55,因此,本文选取大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为α=0.22,两权分离系数为x=1.55;因各国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有较大差异,为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其均值k=5作为计算基础值。

(一)股权投资高状态收益与公司资本投资组合决策

本文的推论表明,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获取高状态收益的概率P是影响其资本投资组合选择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配置比与概率P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下面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了不同高状态收益概率下公司资本投资组合选择行为的相机变化情况。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第一,随着长期股权投资高状态收益的产生概率增大,企业固定资产的配置规模则越小,二者之间呈现一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该结论与理论分析一致;第二,长期股权投资产生高状态收益的概率P存在一个临界值,该临界值的大小由初始赋值而定,不同的赋值条件下临界值的大小也不同。当概率P大于临界值时,表明企业投资于长期股权产生高收益的可能性特别大,相反承担出现低收益状态的风险特别小,企业为追求收益最大化,将更多地投资于长期股权;第三,当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概率P一定时,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具有更高的资本配置比,该结果说明大股东出于攫取控制权私利的自利性动机考量,会扭曲公司的最优资本投资组合决策,进而降低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

(二)控制权私利与公司资本投资组合决策

大量研究揭示,大股东的自利性决策往往被视作扭曲最优资本配置行为的重要诱因。因此,观察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度的变化可作为对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特征的良好度量,并由此推断其对资本投资组合选择行为的异质性影响。自然本文的数值模拟部分将着重探究大股东两权分离度与投资组合决策的关系。

表2和图2的结果再次验证了推论的正确性,大股东的存在的确对公司组合资本配置决策行为产生了明显影响。当不存在大股东时,企业配置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l1*是个固定值。但当存在大股东控制时,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l2*严重偏离了l1*,并且l2*随着大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度的增加呈现出非线性变化趋势。具体而言,当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大于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率时,配置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变化趋势如曲线l*21所示,随着大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度的不断扩大,企业配置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也不断增加,相反配置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规模则不断降低。l*21和l*22均与l1*相交于一点,即时l*21=l*22=l1*=0.4189,该临界值的大小决定了l1*和l2*的偏离程度和偏离情况。

导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在于:由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大股东可凭借较低的现金流权来控制公司,此时的现金流权为大股东贡献的共享收益较少。为谋取更多的控制权私利,大股东会利用所掌握的控制权、决策权和信息优势侵占其他投资者利益,这种自利性动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投资组合选择的最优决策,该结论与谷祺和邓德强(2006)以及王鹏和周黎安(2006)等学者的研究结论相符。大股东的这种扭曲性资本配置行为还受到投资收益率的影响:当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较高收益率时,随着两权分离度的增大,大股东的扭曲型资本配置行为将更为严重,导致更偏好于固定资产投资;反之,大股东随着两权分离度的增大则会更倾向于长期股权投资,此行为加剧了与最优资本配置规模之间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恶化了资本配置的非效率困境。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企业资本配置问题的研究还鲜有基于控制权私利以及组合投资的视角探讨大股东自利性决策对具体财务行为的影响,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契机。本文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长期股权投资高状态收益存在负相关关系,而长期股权投资规模则与其高状态收益概率正相关;(2)大股东自利性动机驱使下的资本配置决策偏离了分散持股时的资本配置水平,而偏离程度会随着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度的增加展现出非线性变化的态势。

由上述结论可以看出,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司固定资产和长期股权的投资组合选择和配置效率。因此,本文的研究还可能蕴含如下的政策涵义:(1)监管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能够限制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动机和能力,是制约控股股东自利性行为的重要途径。对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制约有利于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投资组合选择向最优资本配置决策方案逼近,从而提升企业内部的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当然,监管当局也应改变监管思路,对公司实行分类分级监控,将监管的资源更多集中于股权结构偏离度较大的公司,以提高资本市场的监管效率;(2)通过加大法律责任风险、强化信息披露等手段抑制大股东自利性决策的源动力。单纯依靠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对大股东侵占行为的制约效果相对有限,而引入外部市场的约束力量会给大股东的自利性行为形成牵掣(张焱,2013)。因此,还应积极改善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加大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降低代理成本摩擦,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投资者的综合素质,最大可能地限制大股东的侵占激励,而这对于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Shleifer A,Vishny R.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ournal of Finance.1997.52(2)737-783

[2]La Porta R,Lopez-de-Silanes F,Shleifer A,et al.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Journal of Finance.2002.57(3)1147-1169

[3]Luo J,Wan D,Cai D.The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in Chinese listed firms:Do cash flow rights always reduc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tunneling?.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29(2)499-518

[4]Lins K V,Servaes H.Is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beneficial in emerging markets?.Financial Management.2002:5-31

[5]Dyck A,Zingales L.2004.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ournal of Finance,59(4)537-600

[6]张焱.合理掏空动机、超额掏空动机与控制权私有收益.财务与金融.2013(1)30-34

[7]谷祺,邓德强,路倩.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下的公司价值——基于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4)30-36

[8]李训,代彬.控制权私利、资本配置与企业价值.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02-107

[9]刘星,刘理,豆中强.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与企业资本配置决策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0(6)147-154

[10]刘星,窦炜.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9(5)156-165

[11]娄桂莲,余恕莲,周蕾.企业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悖论.会计论坛.2014(1)63-78

上一篇:学生个人发展下一篇:学历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