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精选11篇)
外科医生 篇1
培养医学生“临床胜任力”是医学教育的目标,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医学教育形式与内容,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同步是医学教育者的使命
1 改革思路
秉承“夯基础,重实践,强技能”的理念,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技能培养为核心、素质教育为主线”,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整合教学体系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培育师资及编写教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创新了外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临床胜任力强、突出实践与创新、贯穿基础与临床、提倡医工研交叉、厚重人文精神”的鲜明特色,解决了“当前先进外科技术与落后医学教育相脱节,医学生临床适应差”这一问题,实现了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与临床医疗工作的有效衔接,培养了一批“基础牢、技能强、有爱心、会创新”的卓越现代外科医生。
2 实施方案
“夯基础”:基础医学教育阶段依托陕西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强基础、重系统、显个性”的理念,通过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渗透现代外科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外科兴趣及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早临床、早科研、萌思维、练动手”。
“重实践”: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依托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整体化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将纵向独立的临床医学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到能力的关键转变,培养学生胜任手术必备的动手能力、毅力、耐力和完成力。
“强技能”:外科专业教学阶段依托“外科梦工场”,率先将“现代外科”概念引入临床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现代外科手术技能技巧”,将团队精神、科研创新及人文素质贯穿全程。与国际接轨,把握前沿、规范标准,培育团队,测评效果,获批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认证的外科培训基地。
3 具体举措
适应临床需求,转变培养模式。“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及卫生事业需求,秉承“夯基础,重实践,强技能”的理念,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技能培养为核心、素质教育为主线”,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外科生力军,解决了“外科技术与医学教育脱节,学生临床适应差”的问题,实现了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与临床医疗工作的有效衔接。
搭建实践平台,突显外科特色。在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和省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之上,在国内率先搭建现代外科技能培训平台———“外科梦工场”
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从一级学科层面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形成了基础阶段即“强基础、重系统、显个性”的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临床阶段即“以基本临床技能、专科临床技能、综合临床技能、创新临床技能为主要训练内容、从模拟训练→虚拟训练→临床实训循序渐进,贯穿临床教学全过程”的整体化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现代外科阶段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职业追求,突出“医工交叉”和“现代外科”两大特色的现代外科实践教学体系这三大教学内容,确保了高质量、高效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兴趣为引导、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推动“传统的知识传授到转化式学习”的升级。
关注教师发展,培育优秀团队。临床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师资力量
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参编《外科学》规划教材3部,自编现代外科讲义2版,录制教学光盘1套。在国内最早将临床常用的现代外科手术技能系统化、规范化成书,便于医学生临床学习。
强化仁爱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注重仁爱精神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医府大讲堂、学生讲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聆听“面对媒体”、“责任”、“文化艺术”多方面内容,使医学生从内心理解医学的科学性、崇高性和人文性。通过建立动物慰灵碑、进行实验动物祭、向实验动物默哀等具体活动将人文关怀贯穿于临床教学实践中
4 效果评估
实施教学改革以来,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医师开设现代外科技能培训班16期,来自21个院校的800余人受益,动物外科训练715例次,医工交叉研讨会12场次。学生能力获得极大提高,用人单位给予高度评价,人才培养效益突出。在平台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育、教材编写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居国内领先,有较大的示范推广价值,荣获2013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学平台建设受到国内外关注和肯定。建成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1个(2009年),陕西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2007年),获批陕西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2009年、2011年),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培训基地,卫计委腔镜/内镜培训基地以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基本技能培训中心,已成为国内一流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教学改革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好。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对比了其培训前后技能掌握情况以及临床实习期间带教老师的评价,认为能够“快速上手”。多名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院校学习深造且表现优秀赢得美誉。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鼓励学生医工交叉从理论到实践,已申请专利31项。学生作品曾获第七届“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累计获得10余项国家级基金资助,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64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90篇,论文摘要117篇。
师资培育成效显著,建成一支爱教学、高水平、重实践的卓越团队。现已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器官移植”创新团队、陕西省“再生医学与肿瘤疾病治疗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名,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关注青年教师培养,3位青年教师荣获全国手术比赛一等奖,1位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共发表教学论文30篇。
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强。多家医院反馈学生经培训后手术水平提升快,诊治思路清晰,创新能力强,具备厚重人文素质及良好团队精神。该培养体系得到了同行关注。第三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兄弟院校来访30余次,为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开展外科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引领示范作用强,与国内外单位相继合作。该项目致力于培养卓越的现代外科手术医生,获得省部级多个教改项目支持,赢得了国内外科技界领军人物的一致赞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认为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各级各类医学院校的临床手术相关学科的医学生培养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认为该教学成果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特色鲜明;中华医学会外科手术学组组长、中山大学第三医院陈规划院长认为该教学成果具有重大的推广价值。在我们引领示范下,国内各高校也开始注重外科实践与创新。与国外多家大学建立了校际协作交流关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与我校签署了《关于合作建立中美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协议书,2012年外科培训基地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外科培训基地地位。
5 创新之处
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紧跟现代外科发展的时代步伐。首次将现代外科技能纳入本科生培训范围,解决了目前医学教育中存在的先进的外科技术与落后的教育相脱节,医学生不能胜任现代外科日常工作这一现实问题,实现了高等医学教育与临床医疗工作的有效衔接。
以培养“现代外科基本功扎实的卓越医生”为切入点,从医学人才培养的整体出发,强化实践与创新、贯穿基础与临床,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从医学人才培养整体出发,以基础阶段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临床阶段整体化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现代外科阶段实践教学体系这三大教学体系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强化实践与创新、贯穿基础与临床的连续性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医学阶段着眼于早期培养外科兴趣和手术思维,临床医学阶段注重知识向能力转变,现代外科阶段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职业追求,既循序渐进又相互衔接,确保了外科实践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将仁爱精神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临床教学实践中,推动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到转化式学习”的升级。通过医府大讲堂,动物慰灵碑等活动强化仁爱精神教育,为学生道德成长奠基,助其养成良好职业素养。通过外科创新小课题、医工交叉研讨会等活动将素质教育渗透于临床实践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推动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到转化式学习”的升级。
摘要: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先进外科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外科梦工场和第一附属医院秉承“夯基础,重实践,强技能”的理念,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技能培养为核心、素质教育为主线”,自2000年开始,在教育部、陕西省、学校等多个项目支持下围绕外科实践教学开展改革,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整合教学体系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培育师资及编写教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临床技能,卓越医生,现代外科,临床教学
参考文献
[1]程小岩,贺鹏程,刘雁峰,等.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8):77-78.
[2]徐大华.从腹腔镜手术展望蓬勃发展的微创外科技术[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64-1765.
[3]马锋,吕毅,刘学民,等.现代外科发展与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路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27-28.
[4]万学红,石应康.大学附属医院高水平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1):83-84,95.
[5]汤文浩.外科学教师仁爱精神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48-49.
外科医生 篇2
您好!我是外科室的医生xx,我递交了辞职报告。
在此,我首先祝我们xx医院一切顺利,万事如意;其次我祝各位院领导身体健康,全家幸福,安康!
我感谢两年多来医院给我个学习医术的机会,让我在医术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也感谢院长对我的关心以及各科室同事们对我的工作、生活中的照顾,在此我非常衷心地感谢大家!
首先,由于现在物价上涨很快,但工作强度没有下降,风险日益加大,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而工资仍是五百块钱,却没有上涨,而加班费,值班费等却被取消,我们的生活很艰难,连自己都难以养活,我失去了积极性,如果我再这样上班,我怕难免会出医疗事故,或者是意外,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申请辞职!
其次,我对我所做的工作以及在工作中所做的不足表示歉意,但我希望领导们在我们手下工作过程中给予更多地理解,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要因为病人有什么一点点地不满去你那里告状,就不会青红皂白地在病人面前把我们痛骂一顿,因为虽然在病人看来你是大公无私的,但你知道吗?病人有很多时候也是无理取闹,而你呢?在没有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就这样全盘否定地批评我们,大大伤害了我们的自尊,也打击了我们的积极性!
第三点,你以前曾经对我承诺,今年底你给我编制,但结果却让我深感意外,一个收费的来医院工作不够半年,却得到了编制,这让我心里很不爽,其实让医院每个人都很不爽,你这是大公无私吗?我不知道你从中得到什么利益或是被什么权力所威胁,但你总得有个交待啊!你这种说话都不算数的人,在大家面前没有什么威信可言,怎么会给医院带来发展,所以我深感危机,工作没动力,觉得这个地方不再适合我发展,所以我决定向您辞职!
辞职人:xx
20xx年x月x日
外科医生辞职报告(二)尊敬的院领导:
您好!我是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写这封辞职信的。
我感谢五年多来医院给我学习进步的机会,也感谢院领导对我的关心、帮助、教育以及各科室同事们对我的工作、生活中的照顾,在此我非常衷心地感谢大家!也正是因为医院的培养,让我积累了很多的临床经验,有了更好的操作基础,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手术能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幸运的获得了到上级医院工作的机会,经过深思熟虑,我现在决定辞职,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1、在基层医院,分科不细。我们除了骨科不搞,其他什么的都要搞。难免造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上次和x院长谈心的时候,x院长给我说的一些事情也对我触动很大,就是因为医院的2甲牌子限制了x院长的很多提高机会,我不希望以后也这个样子!所以我还是选择离开。
2、急外科事件:上次院领导安排我调动到急救外科上班。陡然换了个工作环境,我是大大的不习惯,特别是急外科以骨科病人居多,我压根没有转过骨科。基本靠学校的书本知识在应付,在科室也没有系统的培训骨科知识,这让我上班很郁闷。对我触动最大的一件事情:一个食指外伤的病人来找我清创的时候发现伸指肌腱可能断裂,但我不能确定,请示上级后得到指示只是给其缝合即可,我缝合了伤口然后要求病人住院观察,病人拒绝了。1周后病人回来拆线,我发现他的食指第1指节已经不能伸直了,我恨自己的无能,同时也对到急外科更加不满。
3、不光我个人感觉,是整个外科片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医院对外科系统的打压态度是很明确的,我们都有所了解,外面很多医院都是外科收入高于内科。为什么?因为有个工作年限的问题在,外科医生的黄金时间一过了就走下坡路了,内科医生是越老越吃香,返聘的内科医生是远远多于外科医生吧?很多医院领导就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才在奖金分配方案上给外科更多照顾。医院没有专门的门诊,作为外科住院医生我们的工作压力在现在的情况下是相当大的,但是得不到太多的理解和关怀,这个让我们都很不顺心,也坚定了我离开的决心。
虽然我很舍不得已经熟悉的工作环境,很舍不得科室里面的老师和弟兄,但是在和他们谈心的时候,他们都劝说我让我到上级医院发展,我如果到了上一级医院,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还是做出了辞职的决定,可能作为一个小兵,我对医院的大政方针有很多不理解,我想我有足够的理由辞职,特下此决心,希望谅解并给予批准。
最后,祝我们xx县人民医院一切顺利,万事如意,祝各位院领导身体健康,全家幸福,安康!
辞职人:xxx
20xx年x月x日
外科医生辞职报告(三)尊敬的院领导:
您好!
很遗憾在这个时候向医院正式提出辞职,我是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写下这份辞职报告的,请相信我,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我经过慎重考虑所做出的决定。
来到医院已经三年多了,正是在这里我开始踏上了社会,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可以说,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三年的学习,使我对以前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业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重要的是,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医院平等的人际关系,开明的工作作风,人性化的管理也一度让我有着找到了依靠的感觉,在这里我能开心的工作,开心的学习,在我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并给予关怀之情。
然而工作的毫无挑战性、乏味与机械性以及地位的极度低下,总让自己彷徨,这是真的。由此我开始了思索,或许只有遭遇磨砺与挫折,在不断打拼中努力学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才是我人生的下一步选择。
我来自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不怕吃苦也吃过很多苦,不过从小到大一直过得还算顺利,这曾让我感到很幸运,如今却让自己深陷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也许人真的要学会慢慢长大。习惯了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却很难适应处于保护的环境之下,经常有人会告知我的性格内向而个性却过于突出鲜明,这对于医院培育人才或是我自身完善都是突破的难点,或许这也是我很难适应这个环境的原因。
曾想为什么要强迫自己适应环境,也许这样的环境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请原谅我口出狂言!虽然我的观念是:人需要不断的发展、进步、完善。其实我也一直在努力改变,变得适应环境,以便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我觉得真的很难,考虑了很久,我还是决定离开!
敬献上辞呈两天之内,我就会离开医院,离开那些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很舍不得,舍不得领导们的谆谆教诲,舍不得同事之间的那片真诚和友善。但是既已决定,挽留只会让我最终离开的时候更加难过,请领导批准!谢谢!
最后,真诚祝愿医院一如既往一路飙升!领导及各位同仁工作顺利!
辞职人:xxx
一个外科医生的“姿势” 篇3
这是2014年8月6日,樊嘉每周一天的手术日,接受手术的是一名33岁的男子,术前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主刀医生樊嘉是中山医院院长。在这台手术之前,他已经做过将近8000台肝脏手术。
患者在上午8时45分接受麻醉,9时整正式开始手术。10时25分,樊嘉到达手术室,这之前手术的“进腹”工作已经由他的两个助手完成,他穿上手术衣、戴上乳胶手套,走上手术台开始操刀。
手术室里,监护仪匀速发出“滴、滴”的声音,间或发出的“滋、滋”声来自吸引器,每次发声就意味着手术过程中遇到出血较多的情况,要靠吸引器把渗出的血液吸出手术部位,以方便主刀医生操作。
血液的腥味反倒并不明显,充斥鼻腔的是一种类似“烧烤”的气味,这是医生在使用高频电刀进行切割或凝血。由于电刀的温度较高,接触人体脏器的部位会瞬间呈现焦褐色,产生的味道随着冒出的一缕缕白烟弥散开来。
患者的腹部已经被剖开,用拉钩固定住,以使手术部位充分暴露,就像一个张开的碗口大的鱼嘴。无影灯下,病人的脏器随着呼吸的节奏鼓动着,一翕一合。樊嘉从护士手里不假思索地接过各种不同的器械,轻声地和两位助手交流患者的病情。切割、缝合、结扎,所有的步骤一次到位。
10时42分,樊嘉脱下手术衣和手套,不是一天工作的结束,而是走向另一间手术室。病人的腹腔同样已经由他的助手打开。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针对患者的肿瘤,樊嘉要决定“怎么个切法,切多大范围”,并主刀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事实上,从登上手术台到做出对手术方法的决定,他只有“几十秒,不到一分钟”的时间。
樊嘉认为,直到2005年前后,他做肝脏手术才开始有了娴熟自如的感觉和快速决断的能力。如果从他获得上海医科大学博士学位的1995年算起,到那时候已经有10年的时间;而如果从他在恢复高考后进入南通医学院的1978年算起,这位医生已经为成为一个肝脏手术的高手做了27年的准备。
学医之前,樊嘉是淮南纺织厂的一名机修工。在工厂,除了锻炼动手能力之外,他遇到机器坏了,就会去钻研机器为什么会坏、原理是什么。这一套面对机器的思维方式,成为后来做好医生所不可或缺的。他把这称为“悟性”。
樊嘉的另一专长是肝移植。在他主刀过的肝移植手术中,有一例移植的肝脏捐赠者是一名因车祸丧生的5岁小孩子,而受捐者是一名年龄22岁、体重55公斤的成年人。肝脏是人类腹腔中最大的器官,成人的肝脏一般重1500克左右。按照技术原则,移植肝与受捐者的体重比应大于0.8%,因此受体需要一枚至少400多克的肝脏。但那位捐赠者的肝脏只有不到200克,悬殊巨大。
但樊嘉最后仍然选择完成这一手术,原因是他考虑到肝脏的再生能力非常强,正常情况下人体肝脏在3天内开始增生,6个月内就可达到原肝重量,而小孩肝脏的再生能力更强,有希望短时间内满足受者的身体需求。正是这一非常大胆的决定,让这名患者一直健康生活到今天。
但樊嘉显然不同意,这样的手术靠的仅仅是“大胆”。虽然探索和创新是医学进步的规律,但是每一次的探索和创新,都建立在对病人病情的精准把握,以及深厚的理论和经验储备的基础上。
樊嘉说,面对复杂的病情,他在跟病人家属沟通时,会考虑手术的难度,按照50%~60%的口径告知风险程度;但他自己内心如果没有90%的把握,是不会决定开刀的。而手术的成功,则给樊嘉带来持久的职业满足感,无论是他自己的第一例活体肝移植手术,还是主刀世界上第一例母女同为受体的劈裂式肝移植,都是这种大胆探索和深厚积累的结合。
很多人都认为,由于经常会在手术台上面对极端情况,大多数外科医生都是控制狂,但樊嘉身上似乎并没有这种迹象。他的平易近人似乎并不是一种修养,而更像是一种天生的禀赋。
8月6日上午,当樊嘉从第一台手术的手术室出来后,旋即开始做第二台。手术刚开始五分钟,樊嘉的左手食指就被操作失误的助手刺破了。当时正在进行的是肝右叶部分切除术,很难说会否有病毒侵入。但樊嘉也只是稍微提高了一下声调,教训了两句“太不小心”,同时马上脱掉橡皮手套,让护士拿来皮肤消毒液冲洗,他并没有发脾气。
和大多数其他医生一样,对樊嘉而言,职业生涯最大的挫败感往往来自病人和家属的一些不合理举动。他提到,有一位家属从七八年前上访一直到现在,一直不接受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结果。但他的语气中并没有太多的怨气和委屈,好像是在讲述一件别人的故事一样。
其实,这种素养的养成并不能仅仅归结于先天性格,更多的,是樊嘉在医疗实践中所培养起来的专业主义精神。出生于1958年的他,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黄金阶段,樊嘉觉得“医生要在40多岁以后才开始最好的时期”。经过漫长的磨炼,工作于他而言,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乐趣。
当记者向樊嘉求解医患矛盾的解决之道时,他认为,“秩序”“规矩”,是最终的解决之道。“无论是医生,抑或患者,整个社会,只要各尽其责、各守其分,就能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
外科医生 篇4
一、在《外科疾病防治》教学当中渗透医生职业道德之必要性
(一)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具体来讲, 具备正确的人生观, 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结合专业来认知与把握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明确人生的目标、道路与方向。与此同时, 对于学生而言, 不论是现如今的学习还是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 谁都可能会面对大小各异的挫折与矛盾, 具备正确人生观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以更为乐观的心态和更为坚毅的品格来战胜及处理好生活和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具备正确价值观, 尤其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更为必要。作为一种主观认知, 价值观反映着人的认知及需求状况, 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就会导致其生活目标始终锁定在“金钱确定价值”之上, 在日后工作当中出卖人格来与金钱作交换;具备正确的世界观, 其作为一种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 决定着医务工作者自身是否具备较高的职业荣誉感, 从而决定着其是否具备积极、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崇高的工作理想信念。
(二) 人文的行医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着医学事业获得长足进步, 其中医学人文精神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此, 人文的行医观念成为医疗卫生事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核心素质。具体来讲, 人文的行医观念要求以人为本, 以仁爱精神为准则, 注重人的精神需求及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足够的关心与关怀, 化解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 最终基于精湛的医术及优质的服务, 为救治患者及其日后康复保驾护航。
二、在《外科疾病防治》教学当中渗透医生职业道德之可行性
从总体上来讲, 结合专业教学继而在《外科疾病防治》教学当中渗透医生职业道德应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完全有时间、有条件基于教学探究及设计实现有效渗透。
具体来讲, 为实现医生职业道德在《外科疾病防治》教学当中得以有效渗透, 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
首先, 扎实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才能够在今后工作当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救治, 这既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础, 也是对患者负责, 具备良好医生职业道德的基础。
其次, 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及模式。传统《外科疾病防治》教学当中, 受应试教育观念及模式的影响, 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到了教材理论知识的讲授之上, 最终以学生学习成绩 (考试成绩) 作为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教学成效的唯一评测标准, 而关乎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并且能够切实影响医务工作的医生职业道德则在教学当中少有提及。对此, 我们要提高医生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当中的比例, 同时教师还应提升自身对有关人文科学知识 (心理学、美学、社会学、行为学等) 的理解与掌握, 由此在拓宽自身知识面、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 引导学生针对性地提高, 继而为实现患者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为有效和全面的服务。
三、综述
职业道德建设是医院的生命线, 也是教学的基准线。医生职业道德既是医疗服务机构的一面镜子, 也是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医德对人群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对人群、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的适应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上文所论述的在《外科疾病防治》教学当中渗透医生职业道德之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今后我校积极探索相关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姜振明, 廉沈沂.浅论建设与时代相适应的医生职业道德的几个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2) :27-28.
外科医生求职简历 篇5
yjbys
性别: 女
年龄: 36 岁 身高: 158CM
婚姻状况: 已婚 户籍所在: 贵州贵阳
最高学历: 本科 工作经验: 1-3年
联系地址: 云岩区
求职意向
最近工作过的职位: 医院/医疗/护理-外科医生
期望工作地: 贵阳市
期望岗位性质: 全职
期望月薪: 1500~元/月
期望从事的岗位: 医生,医药代表,统计员
期望从事的行业: 其他行业
工作经历
个人所有制医院 - 医院/医疗/护理-外科医生
起止日期: 8月至1月
企业名称: 个人所有制医院
从事职位: 医院/医疗/护理-外科医生
业绩表现: 医院/医疗/护理-外科医生
企业介绍:
一树药业 - 销售管理-销售主管
起止日期: 201月至1月
企业名称: 一树药业
从事职位: 销售管理-销售主管
脊柱外科医生自治腰痛17年 篇6
试遍几乎所有的治疗后,我放弃了治疗
最早一次犯腰痛,是在我大学一年级,没什么原因,就是渐渐地感觉左侧腰部隐隐作痛,校医院医生开了几贴膏药,用了以后有所好转。
随后,腰痛依然断断续续地发作。到了大学四年级,我每次洗衣服时都要坐在椅子上,因为弯腰超过1分钟,腰就像断了一样。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跟随我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关骅教授,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从事脊柱外科工作。一台大型腰椎外科手术往往要站五六个小时,晚上回家后,腰痛得令我睡不着觉。我先是查找资料,当时的权威书上基本解释为腰肌劳损,提倡做燕子飞等腰背肌锻炼。
我坚持做了一段时间,腰部左侧的疼痛没有明显缓解,自己也丧失了耐心,就听之任之。腰痛严重时,请中医大夫做几次按摩效果不错,但几次之后就不管用了。我还试过理疗和针灸,但总是几次之后腰痛依旧。
1999年,我开始念脊柱外科研究生,压力很大,而偏偏这时腰痛明显加重了。我几乎不能坐着,我上课要坐到教室的最后一排,斜躺着听课,实在难受时干脆逃课。
每天一睁眼,首先就感到腰部的疼痛,夜间更是经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请教了几位国内知名的脊柱外科专家,他们所推荐的方法我都已经试过,但效果并不好。我吃了一些药物,主要是肌肉松弛剂和止痛药,但一停药,疼痛很快复发。
我查遍了所有能够找到的资料,做了包括X光、CT、核磁共振在内的所有检查,并在自己身上反复研究。
按照书上的资料,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诸如腰椎间盘退变、第三横突综合征、小关节紊乱、肌筋膜炎等等。经过近十年的临床工作,尤其是完成了上千台脊椎外科手术后,我对腰椎已经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每次当疼痛来临时,我思索着是哪块骨头出了问题。最终,我给自己做出了诊断:第四五腰椎之间的左侧小关节紊乱。于是,我接受牵引治疗,请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正骨治疗,但依然无效。
我决定放弃治疗,只是在腰痛剧烈时戴上围腰减轻疼痛。
腰痛的原因:多裂肌功能紊乱
2003年,我系统阅读了世界著名脊柱外科专家编写的《脊柱外科学》,“运动员的慢性腰背疼痛”一节中有几张照片,描述患者跪在或趴在治疗球上做运动训练,但我对此没有太在意。
2005年,我调任北京积水潭医院做物理康复科主任,偶然接触了在欧洲从事腰背疼痛基础研究的王健教授,他说国际上对慢性腰背疼痛的发病机制做了极其深入的研究,认为多数腰痛的主要原因是多裂肌功能紊乱,这正是我腰痛的原因。
两周后,我在欧洲拜访了两名脊柱疾病保守治疗方面的专家——德国奥利沃教授和挪威的皮特教授,并参观学习了欧洲最先进的两种脊柱疾病治疗技术——挪威的悬吊运动治疗和德国的Tergumed脊柱康复工作站。
皮特教授还亲自为我进行了一次治疗,我的腰痛在两位专家的亲身指导和帮助下得到很大的缓解。
综合治疗,系统运动
我现在意识到,肌肉的功能紊乱先于骨骼的磨损,是早期腰背疼痛的原因,但如果不积极治疗,最终会产生椎间盘和骨骼的病变,增加腰痛的治疗难度。
根据欧洲和美国专家的详细研究,引起大多数腰痛的主要原因是肌肉的功能紊乱。
原来,在体内围绕着脊柱(颈椎、腰椎)的肌肉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背部强健的大块肌肉是“动力肌”,当我们搬取重物时,主要是这些肌肉在发力。
而在身体深层、紧紧贴着椎骨的一些小型肌肉是“局部穩定肌”,最主要的肌肉是多裂肌,虽并不强壮有力,但对椎骨起着很好的控制和保护作用。
我决定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恢复局部稳定肌的功能。我为自己制订了综合的治疗方案,通过系统的运动康复,我终于摆脱了困扰自己长达17年之久的病魔。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腰部的保护,如养成下蹲干活的习惯,而不是弯腰干活,长时间站立时保持两腿分得很开,尽量将一条腿放在跟前的小凳子等物体上以使髋部微屈(这样可以减轻腰部受到的压力)。
我进行了一个阶段(每周三次连续六周)的系统训练,主要是利用德国的Tergumed脊柱康复工作站、挪威的悬吊运动训练设备练习腰部的稳定肌,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向大家推荐几个训练动作
有几个训练动作向大家推荐一下:仰卧在床上,左腿屈曲,然后腰背发力,以左脚、双肩为支点,将右腿、臀部、背部抬起,右腿还可以在空中摇摆几下增加腰部控制的难度,做20~30次,再换成以右脚为支点完成相同的动作;每天练习提肛收腹60次,提肛收腹后应维持30秒以上时间、同时保持正常的呼吸频率,不要憋气;使用一个直径60厘米左右的训练球,用双腿夹住,然后屈曲髋部将球夹起在空中左右前后摇摆60次;俯卧在床上,背部发力使头颈和双腿向后伸,即燕子飞,但同时上肢、下肢一定要交替摆动,以锻炼腰部负责控制的稳定肌。
外科医生 篇7
相对于西方国家相对比较完善的住院医生培养制度而言, 我国在专科医师的培养和准入制度的建立方面才刚刚起步, 在初期的实践过程中, 主要是借鉴西方以往的经验, 但绝非一成不变的全盘式引入, 而是要充分考虑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 做到边实践、边思索、边调整, 最终达到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规范化病理医师的培训体系和制度。笔者所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已经在规范化病理住院医生培训方面进行了近三年的实践性探索, 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所存在的问题, 而在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1 突破传统模式, 做到"社会化"的培养模式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建立在国家层面的规范化病理住院医生培训体系, 因此无法做到全国范围内病理住院医生的统一招收、统一调配和统一认证, 诸多实践活动仅处在地区或医院层面, 目标仅仅是为本地区或本医院培养病理医生, 即内部招收、内部消化, 形成一种"各行其道, 各为其人"的状态, 而将来随着基于国家整体协调的的培训框架的建立, 势必会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我们则率先考虑到这种情况, 在国内首先开始"社会化"的培养模式, 即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招收病理住院医生进行培训, 进行3~4a严格、系统和规范的培训, 培训结束后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推荐上岗。但这种模式与目前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制度有所冲突, 医院大都是为自己招收住院医生, 需要多少招多少, 因此名额受到严格的限制, 我们则根据这一实际情况, 与院方积极地协商和沟通, 使其对我们的培训制度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和理解, 并最终达成共识, 即将所招收的住院医生作为本院的合同医生, 与院方签订三年的用工合同, 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招收名额, 同时做到院方与科室共同承担培训费用, 这样我们在过去的两年中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两批共计10名病理住院医生, 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占到了50%。对于所招收的住院医生而言, 我们一再强调, 这不是找到了工作, 而是找到了一个三年的培训机会, 三年之后还要面临第二次的就业机会选择, 而对于医院和科室而言, 虽然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培训费用, 但是对于我国将来规范化病理住院医生培训制度和体系的建立开创一条探索性的途径, 同时具有极为深远的社会效益。通过我们的实践, 我们认为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尽快建立相应的匹配制度, 使病理住院医生的培训与现有的人力资源制度相适应, 做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调配, 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实施培训医院的积极性, 也可最大程度的保证这项制度得到长久的实施, 对于我国住院医生培养以及医院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都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2 全方位、立体式的培养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健康意识的提高, 对于相应的医疗诊治也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同时医学领域知识的飞速更新以及疾病分类的不断细化也使得对于不同疾病以及相同疾病不同亚型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都对外科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过去经常出现在病理诊断报告中的"恶性淋巴瘤"、"粘膜慢性炎"等诊断名词已无法适应目前临床对病理诊断的需求, 病理医生需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给出一个尽可能具体和细化的诊断, 并从病因学角度给出解释, 以更好的指导临床的治疗。所有这些对于病理住院医生的培训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而我们也根据这一情况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对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制定了相应的详细计划, 目的是使住院医生通过相应的培训称为一名"现代"的病理医生, 对于疾病的诊断, 不仅做到知其然, 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也就是说得出一个正确诊断的同时, 还应知道这个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 同时对于类似改变的鉴别诊断做到心中有数。
在培训过程中, 为达到上述目标,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和目标, 要求所有的住院医生在培训期间除了常规的外科病理学的训练外, 必须按要求参加临床检验、临床影像的培训, 同时必须参加临床科室的查房, 提高对所诊断疾病的全方位认识。与此同时, 在培训过程的教学活动中, 要求授课教员一方面要讲授疾病的病理表现, 同时, 也要以病理表现为中心, 将诸如超微病理学、组织学、胚胎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相关的知识进行讲授, 同时每周安排以受训住院医生为主导地位的文献学习、病例讨论等内容, 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 通过文献的学习和一些典型病例的讨论, 使其自主性的掌握所学习疾病的全方位知识, 而不是仅仅做到在镜下如何辨认该疾病的形态特点, 通过这种训练,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其对疾病的诊断水平, 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他们在诊断疾病时科学思维的建立, 做到通过形态学的改变去分析疾病的病因、发展规律以及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互联系, 同时通过切片以外包括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去科学合理的解释显微镜下的改变, 做一名讲"理"的病理医生, 而不是一名所谓的"看片匠"。
除了上述基于诊断病理学的培训外, 我们还特别增加了分子病理学的培训。众所周知, 分子病理学已经是现代外科病理诊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许多疾病在形态学上很难或无法进行诊断或分类,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依赖于分子病理诊断, 同时分子病理诊断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指导、预后判断、高危家族筛查等亦扮演着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角色。基于这种情况, 我们在培训计划中加入了相应的分子病理学培训内容, 并依托于本科室下属的分子病理诊断单元以及科室所在的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相应的培训和实践操作, 具体包括突变测序分析、原位杂交、芯片分析等内容, 最终使我们所培训的病理医生不仅可以看组织、看细胞, 还可以"看分子"。
上述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于医院其它相关科室和病理科内部不同单元之间的有效协调和配合, 在这一点上我们得到了医院和其它科室各级领导的大力协助和支持, 同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轮转培训计划,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全科培训与专科培训的兼顾与偏重
外科病理诊断目前已经根据所涉及的器官和系统分为淋巴造血病理、股与软组织理、皮肤病理、消化病理、泌尿生殖病理、呼吸病理、神经病理头颈部病理等亚专科, 这种专科化的模式已经成为病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在国内一些大型的医院已经逐步开始有所实施, 但对于病理住院医生的培训而言, 如何考虑全科培训与专科培训的问题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首先, 毋庸置疑, 在前期的基本培训中必须实施系统的全科培训, 使住院医生打下一个全面且牢固的基础, 否则后面的专科培训则成为空中楼阁, 其次, 在前三年的时间中, 可根据住院医生个人的兴趣以及参与培训的专家教授的研究方向, 指导住院医生有选择的参与一些专科病理的临床科研项目,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住院医生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 也可使其在前期的培训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己今后的专科方向。
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所培训的住院医生将来可能的就职单位, 如果其将来就职于一些未实施专科化的中小型医院, 则培训的重点必须是基于基本技能的全科培训, 使其对于临床常见疾病有一个扎实的掌握, 以便其在培训结束后可以很快的独立开展工作, 而对于那些将来立志就职于已实施专科化的大型医院的住院医生, 则在完成前面三年的全科培训后, 可考虑利用第四年的时间进行专科化的培训, 这部分的培训和考核由不同专科的专家教授具体负责, 培训的重点也有所变化, 主要集中在专科病理的诊断和研究, 使其全面掌握相应专科的常见疾病, 同时对于该专科的疑难和罕见疾病有一定的认识, 使其对于疑难病例和非常见疾病初步具有鉴别是否需要进一步会诊的能力, 避免在诊断时发生不必要的失误。与此同时, 负责带教的专家教授可指导其就自己的研究内容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工作, 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 建立相应的科研思维, 为其在将来的工作中建立自己的科研方向奠定良好的基础。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 我们认为最终进入专科培训的住院医生比例不宜超过30%, 具体可根据对每一位住院医生前三年的考核和评估, 同时结合科室的需要以及住院医生本人的兴趣爱好进行筛选。我们根据上述原则和科室的实际情况, 目前已经开始尝试分别在消化病理和生殖病理两个专科选择工作业绩突出的住院医生, 准备在其结束前三年的全科培训后进入相应的专科培训。
4 严格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实施的重要前提
病理住院医生的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培训效果对于受训人员和医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严格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证良好培训效果的重中之重。
第一年以临床科室轮转、解剖病理、常规病理技术和病理诊断为主, 结束时需由培训负责人对受训者工作表现给予书面评价。第一年结束时, 由培训负责人对受训者的一般临床技能、肉眼标本检查和取材、常规切片技能及常规染色技术进行考试并签字。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年的学习。第二年到第三年除继续执行病理解剖外, 以外科病理学训练为主, 并学习细胞病理学、细胞病理学、超微结构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临床检验和实验室维护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年结束时, 应由培训项目负责人对受训者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 并对日常工作表现及能力进行书面评估并签字。
就具体的评价体系及方法而言, 采用住院医生和参加培训教师的双向评价体制, 一方面检测住院医生在训期间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效果, 同时根据评价结果, 及时针对所出现的情况进行调整, 建立在整体优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培训体系, 使得每个参加培训的人员均能够达到预定的培训要求;另一方面也进行参加培训的住院医生对培训教师的评价, 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结构和改进方法, 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对住院医生的评价, 主要从基本知识能力、一般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临床工作能力、职业精神和人际交流等几个方面进行, 并做出综合评价结论;对培训教师的评价, 主要从其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水平、对住院医生培训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职业精神和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并做出综合评价。
在最初招收参加住院医生培训的人员时, 我们采用了宽进严出的思路, 因此除了上述在培训中采用科学严格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外, 已开始实施差距末位淘汰制, 具体而言, 就是在每半年的考核中, 根据所有参加考核的住院医生的综合评分核算出一个平均值, 如果哪一位住院医生的最终综合评分低于上述平均值的60%, 则将其列入差距末位淘汰范围, 如果连续两次进入差距末位淘汰范围, 则认定其职业能力有限, 并实施淘汰。上述举措一方面是有效督促每一位住院医生中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参加整个培训过程, 另一方面也可从制度上保证良好的培训效果。
外科医生 篇8
1 腹腔镜视频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腹腔镜视频应用于本科生见习、实习中,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生在微创外科领域的认识水平和临床技能, 启发了科研思维[1]。近年来, 随着外科医生学习先进技术意愿的增强, 医学专家学术交流机会增多, 医学学术会议、继续教育学习班也逐年增多。以往的学术交流会以PPT课件为主, 大多数专家课件中文字较多, 容易挫伤与会人员的积极性;而且交流会往往以学习班形式进行, 200~300人挤在一间会议室, 容易使大部分学员注意力不集中, 课件精彩内容及重要内容难以有效掌握。此后, 课件中逐渐出现形象化图片、示意图等, 文字内容越来越少。近年来, 腹腔镜视频课件大大提高了外科医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专家在手术中提到的每一个重要的解剖标志, 都可以在活体上有形象的展示。例如,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需要注意保护输尿管, 而平时手术台上, 年轻医师受视野限制可能看不到输尿管在活体上的准确位置;而在腹腔镜视野下, 外科医生在会场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输尿管的走形, 更容易理解鉴别输尿管的方法, 并能及时在手术视频中找到正确的寻找路径。我科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通过腹腔镜视频现场直播, 能迅速将当前的先进技术展示给外科医生, 获得了学员的好评。
2 腹腔镜视频应用于继续教育的优缺点
2.1 优点
2.1.1 画面流畅, 无遮挡开放手术通过安置摄像机即可以显示手术操作过程, 但其要求画面稳定, 多数摄像机都固定在一个点, 这样录制的视频常常会出现术者或助手在操作中手、血管钳等挡住画面的情况。腹腔镜拍录视频由于摄像系统是从光源处采集的, 光源在腹腔镜手术中基本不会被术者的手和操作器械遮挡, 因此画面流畅、连续, 重点操作过程及细微操作处理都能清楚显示。
2.1.2 手术步骤简明扼要, 重点突出
腹腔镜视频加以剪辑后, 可以简明扼要地表现手术步骤, 重点突出, 使外科医生能短时间内把握手术操作的精髓, 且印象深刻。对于操作中重复的分离操作、打结动作、不重要的止血步骤则完全可以删除, 从而保证手术演示的紧凑性和可观赏性。
2.1.3 训练精细操作
对于没有经过剪辑的腹腔镜视频, 外科医生也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技巧, 如同自己亲临手术现场一样。一些重要的血管、神经分支的寻找在视频中显示得很清楚。手术者的操作顺序、每一个细微处的处理, 无不展示出手术者的思维和技巧, 这对于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手术思维训练和手术技能提高很有帮助。
2.1.4 培训效率高
近年来开展的多会场学习交流会, 通过网络技术共享不同手术室的腹腔镜手术视频, 使学员在同一个地点就能欣赏到不同地域专家的手术技巧, 帮助全国范围的学术交流会议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最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2.2 缺点
2.2.1 延长手术时间
在专家演示手术过程中, 为了充分展示重要的解剖结构 (如血管、神经) , 术者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操作。而术者对此类重要的血管、神经的走形和鉴别十分清楚, 平时手术过程中并不一定需要全程展示, 因此手术时间短, 术后感染发生率低[2]。
2.2.2 产生空间跳跃感
传统的开放手术, 外科医生从腹壁到腹腔, 形成一个直观的从整体到局部的方位认识。腹腔镜手术为了充分保证主刀视野的需要, 经常旋转镜头, 调整镜头视角, 从而使得部分低年资住院医师不容易跟上腹腔镜手术的节奏, 感觉视野跳跃度过大。
3 腹腔镜视频技术的改进
我科举办国家级学习班后, 大部分学员反应良好, 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我们总结经验, 发现腹腔镜视频技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1) 不断更新腹腔镜录像系统的硬件条件, 采用高清无色差视频, 更加真实地还原每一个器官比邻关系, 更加清楚地显示每一根血管、神经, 减少手术中出血及误伤周围器官情况。 (2) 对于手术中的重点解剖结构, 采用动画形式更明了地展示相邻的位置[3]。 (3) 多摄像头、多视角录制视频。目前已经采用了腹壁内外两组摄像头摄像, 可以同时显示腹腔镜内外操作实况。如果能在分离腹腔镜的分离钳、抓钳的某个部位安装微型摄像头, 则能够全方位、多视角观察手术重点操作部位, 同时能给术者提供完整的视野。
综上所述, 腹腔镜视频在外科医生继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能使其短期内迅速掌握手术关键步骤, 同时训练其手术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由于治疗目的和教学目的冲突, 教学时需要延长手术时间, 增加了感染几率。对于部分低年资医生, 腹腔镜镜头旋转容易使其产生空间跳跃感, 跟不上手术节奏。根据实践经验, 我们提出了几点有待改进的问题, 期望腹腔镜视频能在外科医生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平.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微创外科教学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4, 28 (6) :677-678.
[2]李茂霖, 赵智寒, 马小干, 等.腹腔镜在阑尾炎手术教学中的应用及讨论[J].西北医学教育, 2014, 22 (4) :805-807.
外科医生 篇9
加强党性修养,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多年来, 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平时的工作中, 时时刻刻处处用党员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积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 都力求率先垂范, 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对工作有激情, 对事业有痴情, 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努力做到善待每一个人, 关心每一位同事。注意培养高尚的医德风范, 对病人态度和蔼, 待病人如亲人, 珍视生命, 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不计较个人得失, 经常加班加点, 抢救危重病人, 获得患者和同事们的好评。
刻苦钻研业务, 加强技术创新
在临床工作中, 不断学习和掌握国内外新的医疗动向, 努力攻破一些技术难题, 在肝叶切除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方面取得新突破, 推动了西青区的外科发展。他认真带教及培养年轻医师, 毫不保留地传授知识, 并培养他们良好的医德医风, 改善了科室的工作氛围, 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几年来, 书写论文4篇, 综述7篇, 完成了天津市科技成果1项。
听从组织安排, 甘于奉献边疆
2007年3月他服从组织安排到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人民医院参加援疆工作, 在援疆工作中, 注意维护民族团结, 不辜负天津人民寄予的厚望, 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 认真传授经验, 使当地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注重当地医师及进修人员的培养, 他曾带教的两名医师现已达到中级水平, 成为医院科室骨干。由于工作成绩突出, 被泽普县委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并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援疆干部”。
外科医生 篇10
选择医学:从羡慕到热爱
在支修益教授的搜狐博客上, 其标题下方的八个宋体小字揭示了他的职业特点:“拒绝烟草, 远离肺癌。”支教授笑着说, 自从2003年年初来到宣武医院并成立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之后, 他所在的科室便成为了医院的第一个无烟科室。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控烟与肺癌防治研究的他, 始终保持着对专业执著不变的追求和钻研, 以及对医学事业的满腔热爱。
支修益从小学习成绩优秀, 爱好广泛, 才能突出;但美中不足的是, 他儿时身体不好, 五六岁时还得过急性肝炎。除自身体弱外, 他的母亲也患有慢性肾炎、高血压等疾病, “从我记事儿时起, 家里两个大抽屉就全都是药品。”正是由于幼年经常与医生打交道, 使他逐渐对这个能够解除病痛的职业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1978年, 支修益如愿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大学期间, 他求知若渴, 总是早起晚睡地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寒暑假中学同学聚会, 大家互相交流时, 其他没有学医的同学谈起大学生活时都说“过得很轻松”、“周末、假期经常外出旅游”等, 而支修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钻研解剖、组织胚胎和病生理学等学科, 对此, 他并不觉得失落。他说, 正是大学期间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才使后来的临床工作深深受益。
临床实习时, 支修益来到了北京朝阳医院。基础知识扎实的他在临床实践中如鱼得水, 也使他更加热爱医生这一职业。他说, 在临床实习的两年里要轮转许多科室, 他最喜欢急诊室, 即使轮转到其他科室了, 他也经常晚上跑去急诊科当志愿者, 在实践中向急诊医生学习如何抢救急重症患者。支修益说, 一个生命在第一时间得到积极、果断、正确的医疗救助, 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患者致残、死亡率。急诊学科涉及多病种、多学科, 是最能锻炼年轻医生的科室。“如果现在让我选择第二专业, 我就选择做急诊科医生。”支修益说。
三拒“做官”:“我只想做一名医生”
1983年大学毕业后, 支修益被分配到地处通县 (今北京市通州区) 的北京结核病医院 (现北京胸科医院) 。该院当时是国内最大的胸外科培训基地, 支修益满怀喜悦地去医院报到, 决心做一名优秀的胸外科医生, 可是报到时他却被告之被分配到了放射科。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 支修益的心刹那间变得冰凉。年轻气盛的他一赌气, 竟告诉医院主管领导, 除了胸外科他哪个科室也不去, 然后就跑回家不去上班了。支修益说, 当时放射科主任谢宝屿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胸部放射诊断专家, 年近六十岁的谢教授十分喜欢他, 因为放射科已经17年没有进一个大学生了, 谢教授兴致勃勃地带着他参观正在建设中的科室新址, 俨然把他当成了重点培养对象和接班人。后来几经周折, 支修益终于如愿以偿地去了胸外科工作, 他每当提起这段经历时, 便流露出对谢教授的感激与歉疚之情。
正是由于对胸外科的热爱和工作机会的来之不易, 支修益来到胸外科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由于当时科室就他一个年轻医生, 其他年长的高资历医生都主动指导他, 热心帮助他。支修益在胸外科一病区负责30张床位, 从首诊病人到病历书写, 从每天上台参加手术到临床治疗, 在著名胸外科专家仇欣荪和林美云教授的精心指导下, 他开始了为期五年的、严格的胸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在科室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 支修益进步迅速, 他几乎每天都在手术室里度过, 每个月参加近30台肺外科手术。
在学校时就显露出管理能力的支修益, 在工作中再次表现出了出色的行政管理能力, 并因此被医院领导看中, 担任了临床科室行政职务。他先后担任过胸外科团支部书记和医院团委副书记, 后来医院遴选临床检验科主任接班人, 支修益又被医院领导选中, 计划于1986年派他到日本学习临床检验。出国前, 支修益在北京市科技干部进修学院出国人员培训中心学习了半年英语, 并通过了国家出国人员英语考试, 考取了90分的好成绩。然而, 此时的支修益却对回国后是否离开胸外科临床而从事临床检验行政工作产生了动摇。他反复思考, 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说:你最想做的就是一名胸外科医生, 而不是检验科主任。于是, 已经临近出国的支修益毅然谢绝了医院领导的安排, 放弃了出国进修的机会, 并表示他不愿意离开胸外科临床。
1988年, 支修益来到北京朝阳医院进修普外科, 并特意去了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进修半年, 因为当时他所在的医院胸外科没有设立重症监护病房, 所以他有意主动学习别人的经验。进修结束回院后, 支修益便向医院领导建议并协助建立了胸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同时作为胸外科第一位轮值主任在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了半年。此前, 他还参与组建了医院胸外科肺癌化疗病房, 同国内著名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和胸外科建立了合作关系, 坚持每星期一到肿瘤医院参加肺癌综合门诊。鉴于支修益对医院学科建设的贡献, 医院领导再次把他作为梯队干部培养。时任结核病研究所所长的李拯民教授和老所长严碧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结核病专家, 多次找他谈话要他调任卫生部全国结核病中心办公室主任, 而且还将安排他到荷兰进修结核病一年。可是“结核病”毕竟不是支修益喜欢的专业, 他还是难以割舍对胸外科和肺癌防治事业的热爱, 于是他第二次拒绝了医院领导的好心安排。
作为一名年青的胸外科医生, 支修益渴望自己在胸外科专业领域更快地成长, 他再次展现出了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支修益联系了北京市各大医院的中青年胸外科医生, 成立了“首都中青年胸外科医师学术沙龙”, 并以学术沙龙的形式定期组织专题学术研讨, 同时联合“北京呼吸内科青年医师沙龙”和“北京放疗青年学者沙龙”, 开展了一系列的肺癌诊疗专题研讨, 为北京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担任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和北京胸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的支修益, 提起已有16年历史的“首都中青年胸外科医师学术沙龙”时自豪地说, 当年的沙龙成员目前全都成为了北京各大医院胸外科的学科带头人, 也是北京胸外科学会的骨干力量。
随着在肺癌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 支修益意识到, 如果要专业地做肺癌研究, 还需要一个更好的“专业环境”, 他所在的结核病医院重点专科毕竟是结核病。面对几家医院向他伸出的“橄榄枝”, 支修益最终选择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为宣武医院张建院长当时明确表示会全力支持他成立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 竭尽全力为他创造一流的工作条件和研究环境。然而, 对于北京结核病医院来说, 也十分不情愿放走一位这么出色的人才。因为早在1998年, 支修益就当选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和北京市政府特约监察员, 后来还担任了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当时, 北京市委统战部和农工党北京市委主委陆道培院士推荐支修益担任驻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由于这个职位必须脱离临床工作, 便被支修益婉言谢绝了。听说支修益要调到宣武医院, 北京市卫生局领导和结核病医院领导都劝他留在医院继续工作, 并说如果他不走, 将考虑安排他担任医院一级的行政领导职务, 这已经是第三次让他“做官”了!但支修益再次谢绝了各级领导的安排。
工作调动不顺利, 支修益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于是他选择了出国学习。2002年4月, 支修益到美国迈阿密大学癌症中心学习了半年。2002年10月回国后, 他就直接被借调到了宣武医院担任胸外科主任, 并在首都医科大学徐群渊校长和宣武医院张建院长的大力支持下, 开始筹备组建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支修益的执著终于打动了原医院领导, 时任北京市卫生局局长的金大鹏也出面协调, 在肺癌中心成立的前两周, 支修益终于正式调入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虽然离开了培养他近二十年的结核病医院, 但是支修益仍在心里深深感激多年来支持、帮助着他的老领导和老同事。
学术研究:不断推动肺癌规范化诊疗
28年来, 支修益在肺癌临床诊断、治疗前临床分期、肺癌规范化诊疗、早期肺癌微创外科手术、围术期管理及多学科综合治疗领域, 特别是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高龄肺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化疗、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赵志文和李世业教授的精心指导下, 支修益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胸外科医生, 近20年严格的胸外科医师培训和上千台肺癌手术的临床实践, 使他能够从容地处理各种胸外科疑难病症。
作为肺癌临床治疗专家, 支修益在国内率先开展了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多中心研究, 以及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PET) 结合电视纵隔镜和电视胸腔镜在可手术肺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多学科临床研究。2009年, 他联合美国旧金山大学医院肺癌中心共同成立了中美肺癌临床研究协作联盟 (CCTC) , 并完成中美第一个肺癌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近年来, 他又致力于积极建立并推动基因检测指导下的肺癌个体化治疗模式, 在给肺癌患者带来最大临床获益的同时, 也相应减少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过度治疗。
作为卫生部临床路径审核专家委员会胸外科专家组组长和卫生部肺癌规范化诊疗专家组组长, 支修益积极倡导并推广非小细胞肺癌的规范化诊断治疗, 在全国建立了肺癌临床多中心协作研究网络;近两年, 他分别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河北保定和邯郸地区医院、黑龙江佳木斯肿瘤医院和内蒙古赤峰医院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协作中心, 积极推广控烟与肺癌防治和规范化诊疗模式。
肺癌诊疗中心自2003年启动以来, 在短短的七年内发展迅速。支修益在发展科室的同时更致力于学科建设, 他策划发起了“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 全国各地的著名肺癌防治专家共聚一堂, 为肺癌学科发展各抒己见, 为肺癌防治事业献计献策。至今, 该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 成为我国肺癌防治领域的品牌论坛。支修益还积极申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连续六年举办“全国肺癌诊治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 为全国中青年胸外科医生和肺癌医生提供了掌握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学术平台。为加强我国与国外的学术交流, 支修益还联合日本、韩国胸外科和肺癌领域的著名专家, 共同发起并成功举办了四届“中日韩肺癌专题研讨会”, 搭建了中日韩肺癌防治领域的合作框架。
健康教育:医生有责任去做
在近30年的肺癌临床诊治中, 支修益发现, 就诊的肺癌患者中80%以上都是中晚期肺癌, 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针对此种情况, 支修益深深地意识到了癌症的预防和早诊早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早期诊断可以显著提高肺癌的临床治愈率。于是, 支修益决定致力于我国的控烟与肺癌防治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事业。在他的倡议下, 中国抗癌协会成立了科普宣传部, 中国癌症基金会成立了控烟与肺癌防治工作部。作为这两个部门的负责人, 支修益团结我国控烟和肺癌领域的知名专家, 积极同国内主流媒体合作, 首先从控烟与防癌做起, 通过定期举办健康大课堂、义诊咨询和媒体访谈等, 做了大量的肺癌防治科普宣传工作。近年来, 他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搜狐网健康频道和人民网卫生频道参加专题访谈, 在《生命时报》和《健康时报》开设了癌症防治科普专栏, 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还和慈铭健康体检等品牌体检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给予其技术指导;在健康体检中及时发现早期肺癌患者, 并给予积极治疗。
谈及肺癌目前的发病率, 支修益满怀忧虑。他说, 目前, 在我国城镇居民罹患癌症的人群中, 肺癌已经取代肝癌成为发病率、死亡率排在第一位的癌症, 每年死于肺癌的患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现代科学证明, 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肺癌的防治涉及到多学科的共同协作, 呼吸内科、肿瘤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等都有涉及, 需要多学科协作和多中心合作。他认为, 做好防癌健康教育是临床医生的责任。对此, 他建议医生要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做健康科普宣传, 传播控烟与肺癌防治科普知识。
专家简介
外科医生 篇11
关键词:“医生”;性犯罪;话语权
苔丝·格里森(Tess Gerritsen),美籍华裔女作家。她的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个国家的语言文字,迄今为止她已出版了十九部小说,牢牢占据着“当代女惊悚悬疑小说家第一人”地位。她的小说不仅题材创新,内容上创新,更以隐晦的表达、鲜明的对比透露出女性与男权抗争的艰辛过程。本文试着从其子宫割裂犯罪等性犯罪角度,揭示华裔女性面临的男权政治,同时探寻“男性乞气概危机”的事件归因,进而得出:性犯罪不仅是男权为了维护其统治的手段,更多的是透露出男性霸权的逐渐式微。
一、 男性性暴力及男性权利危机
苔丝的作品既有对男权自以为是的批判,更发出了对男权压榨的控诉:小说中的医院和警察署就好比一个个小帝国,他们由极个别有权势的人掌握着绝对的权力话语。男医生与男警察,相对于作为“他者”的女医生和女警察往往处于居高临下的姿态。无论是对女性的犯罪还是解救都是出于对男权的维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女性主义者坚持认为性犯罪事关“权利”而非“性”。“强奸与性无关,而与侵略行为有关。”(苏姗·布朗米勒,1988)对实施性暴力的罪犯来说,它永远不仅仅制造痛苦,精神的长期折磨才是重要的。小说主人公“凯瑟琳医生”就是一个受害后再次奋起的女勇士的形象。在一次侵犯未遂之后,重返生活的旅程是漫长而痛苦的。尽管她为自己的脆弱感到羞耻,但越挫越勇,最终成为了杰出的外科女医生。她容貌秀美,冷艳优雅,但内心深处却潜藏着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对男权的潜意识的反抗。尽管“外科医生”回来了,对她重重威胁,她仍是淡定的,“她的眼中充满骄傲与自信”“她已经完全掌握了自己的生活”(32)。正是她的这种坚强更加激怒了罪犯。来自男性的强烈的自尊受到了侵犯,男性权利遭到了挑战。而这种对强烈自尊则来源于家庭的不健全。“外科医生”从小是一个乖巧、安分的孩子。因为在孩童时代没有享受到正常依恋关系而缺乏人际关系技巧。因而他们会采取不正当的方式追求亲密关系。他们寻找那些容易控制的女人,能够使之完全堕落的女人,以及完全不会构成威胁的女人,企图通过制伏一个他不熟悉的陌生女人,从对方那里获取温暖,获得对他的认可。他们心智健全,但极易幻想。面对日益强大起来的女性群体,他们感受到了威胁,他们的安全感逐渐下降。对女性的每一次操控能让其得到满足。他们从一次次的恫吓与威胁中寻求快感,殊不知,他们正经历着无可避免的危机。
二、子宫割裂犯罪与男子气概危机
小说中受害者均为女性,她们的子宫被取走,喉咙被切开。受害者之一凯瑟琳医生不惧恐吓,坚强勇敢,是“外科医生”犯罪的缘由,也是罪犯的终结者,她的结局是女性获得自由的宣言。
小说中的“外科医生”不仅是性暴力者,更重要的是他享受着犯罪过程带给他的“快感。”子宫,的象征性的器官之一。割裂子宫就等于宣告征服了女性。在犯罪过程,操刀的“外科医生”就是权力的主宰者,受害的女性只能任其宰割。罪犯在被害者清醒的时候操作,享受着被害者的苦痛带来的“快感”。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是一种权力的满足。他宣告了他的不可战胜性。对女性子宫的侵犯不再是单纯的性侵犯,而是父权对女性的压制与恐慌。因为面对一代强壮且自信在女人在崛起,男人们感到“绝望”,和挫折一样,绝望也使得男人们的行为以性侵犯等性犯罪的形式呈现。他们对自身男性气概的不满以对女性进行性攻击的形势表现出来。男性气概恰恰就是强奸犯们所缺乏的一个特质。而小说中的医生,就是典型的性功能不正常。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男人,所以才从蹂躏女性中找寻满足感。科林·威尔逊《性冲动的起源》如此说道,他们通常仍处于“幼儿发育期”,性器官是退化的其中一个迹象。他们还有“不完美的”牙齿和下巴,头盖骨特征明显,面部不对称,而且意志薄弱。这种“退化”通常源于有神经衰弱史的家族。“性犯罪者更有可能变异长出更多的毛发”(97)外科医生的毛发就是“竹节状的 黄色”,而这通常是与强壮动物的特征相关联。这种模糊的描述,其实是将这种不可呈现的东方特质当做“女性”,这也是帝国主义叙事常用的伎俩。
三、结语
小说中的“外科医生”拥有多重身份,是救人者也是杀人者,是医生也是罪犯。华裔女性文学中通常都涉及到她们与白人男性的关系。她们或迎合,或重构,或反抗。苔丝·格里森让华裔女性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更展现了女性的机智。“无为有处有还无”,虽然没有了鲜明的女性特写,但读者深切体会到作者对男权的批判。男性的犯罪是其危机感的体现,因为害怕女性的崛起,害怕男权被颠覆,他们转而通过犯罪达到恐吓女性的目的,以宣告其无可撼动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黄华.权利,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科林·威尔逊.性冲动的起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63.
[3] 苏姗·布朗米勒著,祝吉芳译.违背我们的意愿[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
[4]王岳川.福科 : 权力话语与文化理论[J].新视界,2012.
【外科医生】推荐阅读:
心脏外科医生12-08
外科医生思想总结09-01
外科医生实习总结12-04
外科医生早上交班范文10-22
外科医生201305三基试题07-08
泌尿外科医生年度小结08-11
贵州外科主治医生试题10-07
医生外科年度工作计划10-16
外科医生主要工作职责12-11
外科医生个人实习心得体会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