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防雷技术新发展

2024-10-05

现代防雷技术新发展(共12篇)

现代防雷技术新发展 篇1

摘要:就现代科技革命的全球化、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等新特征, 从现代科技革命对现代体育科研的影响与促进、发展新趋势方面进行论述, 为体育科研的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现代体育科研,影响和促进,新发展

1 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体育科研全球化

当今, 全球化浪潮正席卷着世界各个角落。在这一浪潮中, 经济与科技全球化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科技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热点。体育运动发展到今天, 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体育科技作为全球科技的一部分, 它的全球化同样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所谓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的主题、领域和目的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 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 科技成果实现全球共享, 以及科技活动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从科技发展史看, 人类的科技活动从来都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 在现代社会中, 科技的这种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1]。

科技全球化具有四个特征:一是科技问题的全球化。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面临着许多共同关心的科技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的牵涉面也越来越大, 必须靠世界各国科技人员的共同合作才能得到解决。在体育科技领域中同样也有许多关系到全球体育运动发展的重大问题, 需要靠世界各国的体育科技人员共同合作才能得到解决, 如兴奋剂的检测问题等。二是科技活动范围的全球化, 体现在科技人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上。全球范围内科技人员的大流动为跨国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创造了条件, 因此全球性合作研究项目不断增多;同时, 科技活动范围全球化还体现在研发机构的全球化趋势上。三是科技成果的全球共享。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为科技成果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扩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 逐渐完善的全球科技管理体制保证了科技成果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顺畅, 使科技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全球共享成为可能。科技知识的快速溢出与扩散成了科技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许多事例均已表明, 正是因为科技活动范围的全球化和科技成果的全球共享促进了体育科研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少国家为了尽快提高本国的体育运动水平, 加强了跨国的体育科技合作, 如澳大利亚游泳协会为准备第27届奥运会, 专门组成训练、科研、管理一体化的“多国部队”, 花费100万美金购买前苏联备战奥运会的全部资料, 并聘请了来自英国、加拿大等国的教练员、科技人员组成攻关小组, 结果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四是科技体制的全球化。随着国际间体育科技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 为保证合作与交流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合作效益, 就必须有国际统一的制度框架和标准。目前在国际体育科技研究方向的选择、研究范围的确立、跨国合作研究及成果的发表与交流、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等问题上, 都逐步有了一定的国际规则可以遵循[1,2]。

2 科学活动社会化与体育科研社会化趋势

科学活动的社会化是指科学劳动的组织形式发展到了国家规模、甚至国际合作, 科学技术已成为整个社会整体的有机构成。合作研究是当今科学研究的一种趋势,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 研究者单枪匹马都难以达成研究目的, 只有加强合作, 甚至多学科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近年来国内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来看, 合作研究的项目在逐步增多, 一些大课题的研究甚至需要全国范围的合作。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各国之间体育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体育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需要靠跨国合作研究,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体育社会学研究者对跨国合作深感兴趣, 这种合作研究方式也是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

3 科学体系结构专业化下的体育科学发展

科学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 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总体认识更深一步, 为进一步的科学分化提供新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爆发物理学革命以来,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科学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出分化的步伐大大加快, 学科越来越多, 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科学知识的层次性也日益明显。例如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以体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以及本领域中的各种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和社会学科的总称, 它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体育现象, 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 目前业已交叉形成体育史学、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哲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体育科学学、比较体育、奥林匹克、运动心理学、体育概论、体育信息、体育人才学、体育传播学、体育人类学、民族体育、体育文化、运动竞赛等22门比较成熟的学科[3]。同时,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二级学科经历了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其理论体系逐步成熟, 在面对实际问题日益复杂的情况下, 这些学科将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并将产生一些更深层次的学科, 比如, 体育管理学将派生出学校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竞技体育管理学等;社会体育将派生出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农村体育等;体育经济学将派生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营销学、体育广告学等。这些三级学科的产生将丰富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促使理论与体育运动实践紧密结合, 为体育社会实践中的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将由单纯划分不同领域的平面结构, 转变为既有不同方向、又有若干层次的立体化系统结构, 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地位、相互关系等将逐步清晰, 同时又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4 科学发展加速化背景下的体育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的加速化主要是指科学发展的速度和科学理论物化的速度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恩格斯曾对19世纪以前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速度加以概括:“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而且得到了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 (时间的) 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4]到了20世纪40年代, 人们对科学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美国著名科学学专家D·普赖斯在他的《巴比仑以来的科学》一书中以科学杂志和学术论文作为知识量的重要指标, 描述科学是按指数增长的规律, 科学发展的速度可以从几个方面的统计数字来说明:首先, 从科学家的人数发展来看, 据统计资料推算[5], 每50年科学家增长10倍, 可见这一增长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其次, 科学知识的增长与科学家人数增长的速度相适应, 科学家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知识, 因此, 科学知识数量的增加和科学家数量的增长关系十分密切。据D·普赖斯的数据统计, 知识增长量是与科学家增长总数的平方根成比例关系, 即科学家增长3倍, 科学知识 (成果数) 增加1.7倍。再次, 从科学出版物的数量来度量。科学知识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叶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 约每10年增长1倍;80年代则每6—7年增长1倍;现在全世界每天发表科技论文6 000—8 000篇, 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一倍。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体育科学发展也呈现加速化发展的态势。目前我国体育学术刊物众多, 各类体育学术刊物有50多种, 其中核心期刊有14种。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约万篇, 文字量高达6 000万字。2000—2004年间, CSSCI从百种期刊中收集了7种体育学期刊, 该7种刊物共刊登了7 769篇研究文章, 其中, 刊登体育学本学科文章7 126篇, 非体育学科文章643篇;另外, 有405篇体育研究文章发表在非体育刊物上, 如社会学、心理学和各类综合性学报等。我国体育学科文章产出在逐年增长, 尤其是2004年的增长幅度较大, 达到20%;体育研究文章在其他非体育类刊物上的刊登量也呈上升趋势。在1988年、1992年、1996年和2000年的奥运会科学论文大会上, 都有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入选, 并且数量稳步上升。

5 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与体育科技发展

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 人们普遍关心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对未来社会的作用, 日益清楚地认识到当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能极大地影响人类的历史进程, 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换句话说, 自然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和生产的革命变革;而技术和生产变革的成果反过来变成现代科学革命的强大基础, 促进并加速着科学革命的进程[6]。这是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一特点使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在更高的基础上融合成统一的过程。前苏联学者凯德洛夫根据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合流的趋势, 主张把这两个革命合称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当代科学对于物质生产的这种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不但极大地提高了物质生产力, 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技术、科学三者相互作用的形式, 在以前“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基础上, 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这种逆向过程。比如, 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新成就发展起生物技术并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 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生产、技术、科学三者真正的辩证结合, 形成了“生产技术科学”的完整体系。

在体育领域同样存在这种趋势, 我们以体育用品为例加以说明。由于体育用品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与现代高水平竞技运动技术的发挥密切相关, 因此, 体育用品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现代科技成果的综合结晶[7]。例如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被应用到体育用品生产领域中来, 加大体育用品生产的高新技术含量, 以适应现代高水平体育运动不断发展的需求。美国、澳大利亚能在悉尼奥运会前取得多项竞技体育器材的研究成果, 这和他们大量应用航天、军事等部门的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是分不开的。据报道, 美国每年单用于竞赛自行车制造的航空材料钛合金就有25万吨, 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又如, 乒乓球发球机的研制不仅可以简单地以机器代替人的操作, 而且能够通过速度、力量和旋转的变化使发球难度更加人性化;田径塑胶跑道的面层品种已由原来多年不变的聚胺脂混合型、表面有颗粒的传统型的单一品种, 发展为橡胶预制卷材、透气型、复合型等多品种。这些科技成果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不仅可以提高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效果, 而且可以使运动更科学、更安全、更环保, 以满足不同使用对象的要求[8]。在运动医学领域中, 采用母学科先进的仪器、设备为体育科学研究服务是最成功的学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兴奋剂检测工作方面, 中国的兴奋剂检测专家利用高分辨质谱仪 ( HRMS) 、同位素质谱仪器 (IRMS) 和高压液相色谱质谱 (HPLC/MS) 、气相色谱质谱等先进设备和技术紧密跟踪国际最前沿技术, 使我国的反兴奋剂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关技术和产品连续15年通过国际检测。图像自动识别仪器开始应用于体育领域, 在影片解析仪和录像解析仪上对电影胶片和录像磁带上的人体运动图像关节点的自动识别研究已取得初步成功并应用于实践。非生物性材料移植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体育领域, 2003年我国科研人员对硅橡胶植入后对周围关节软骨及其他组织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研究, 结果表明, 硅橡胶植入可延缓由于关节软骨缺损导致的骨关节炎, 未见硅橡胶性滑膜炎发生, 而且对脑、心、肝、肾组织无明显不良影响。

6 结束语

现代科技革命具有全球化、社会化、一体化等新特征, 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现代体育科学、体育科技、体育科研的影响与促进日益加深, 科学、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将成为未来体育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秉彝.体育科研数学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林德宏, 陈文林.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高级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46.

[5]杨沛霆.科学技术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6:481.

[6]史文清, 张金英.科技进步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7) :121-122.

[7]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2.

[8]张红霞, 周军.科技革命与体育现代化的关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 (4) :13-14.

现代防雷技术新发展 篇2

20世纪中期,管理会计完成了从执行性管理会计向决策性管理会计的转变后,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创新,使现代管理会计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一、研究的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

1、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彼、知己,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得以顺利和有效地进行,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单位、各个环节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结合,并将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ABC、ABM、JIT、TQC和FMS等贯彻始终,能卓有成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所有这些方法的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正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和“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

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ife cycle costing),现代管理会计不只要求估算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包括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设计、制造和营销成本),同时还要求估算产品消费者(用户)的成本(产品的使用成本,如汽车制造商在产品出售以后,还要追踪了解汽车的油耗和维修、处置成本等)。可见它超出传统的只从产品的生产企业看成本问题,而扩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看成本问题,实现了成本的企业观向社会观转变。这样做,既能有助于通过对产品生产者成本与使用者成本消长关系的综合判断,还能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这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入”与“向外扩展”并举从另一个角度的体现。

3、从“目标成本计算”(target eosting)和同它密切联系的‘Kaizen(日本词汇,意为“持续不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成本计算法“看,目标成本计算法是根据市场导向来制定产品成本目标的一种系统方法,它先根据顾客对产品的需求,确定一个能够让顾客接受的营销价格,作为目标售价,然后,以目标售价为基础,扣除企业要求达到的目标利润,确定应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是强调应把降低成本的重点放在研究、开发、设计这些产品投产前的前期阶段上,依次为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制定成本目标。如发现某一个环节的成本目标不能实现,进而影响企业的目标利润不能实现,管理当局就应重新审视这一产品生产的可行性。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后,如果从总体上还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原定的生产方案就应被更可行的生产方案所取代。如原有的生产方案通过”基准衡量“(Benchmark)(同企业内、外最先进业绩基准进行对比),认定在某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控。则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和生产部门要联合攻关,实施”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VE通过对产品功能(function)与成本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systematic research),寻求得到一个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cost reductionprogram),它既能实现提供的产品的功能(Function)即可满足顾客的需求,又能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把它生产出来,以达到外界的顾客满意与企业的成本目标相一致。与目标成本计算法密切联系的Kaizen成本计算法,是指通过目标成本计算程序所确定成本目标,进一步具体分解落实到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直至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具体执行人员,促进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不断挖掘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使整个生产经营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以保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成本目标的顺利和超额实现。

可见,上述“目标成本计算法”与“Kaizen成本计算法”相结合的整个程序,也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

二、应用的指标从滞后性向前导性转变

从应用的指标看,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重在回顾过去,管理会计重在面向未来。所以,财务会计应用的指标,基本上是历史性的、滞后性的指标(Lagging indicators),而管理会计为了协助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用的指标必须从滞后性向前导性指标(leading indictors)转变,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职能。较具体地说,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中,领导者竞争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具体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竞争战略制定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6es、threats、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都是关系到企业盛衰、成败、生存、发展的前导性分析。在目标成本计算法中的目标售价与目标成本,业绩评价中的“基准衡量”(Benchmark)也是这样。与宏观管理会计中的社会折现率、外部性(extemalities)问题的计量,以及国际管理会计中,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别税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等,都是属于前导性指标,都是用于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发挥重要作用。

三、计量方式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

从计量的方式看,现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指标,不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将“货币计量”定于一尊,而应实行“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有些指标在采用货币计量方式的同时,很多指标还要求采用多样化的非货币计量方式。

综合性是财务计量的特点和优点。财务计量形成的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财务成果,如经营收入、经营成本、经营利润;现金流入、流出的动态及其存量的占用情况;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等。根据这些指标人们可对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效益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但“综合”还必须同“分析”相结合,使人们进一步掌握综合性成果得以形成的在深层次起作用的非财务性因素,使人们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财务计量重“综合”,非财务计量重“分析”,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为综合与分析相结合,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企业的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面向市场,以顾客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取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顾客愿意支付的代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之源。在企业内部,要实行“人本管理”,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充满生机和活力。与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相适应,非财务指标体系的组成,可大致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顾客导向方面。(1)直接方面:顾客的忠诚和满意程度,对顾客需求反应的灵敏度,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产品市场占用率的消长,同上、下游企业的协调配合的完善程度等。(2)相关方面:生产系统的灵活性,科技开发、产品开发的超前性,产品新品种投产的频率,JIT、TQM的实施效果,供产销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性等。

2、以人为中心方面。生产的安全性和技术装备水平,人才开发的超前性,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团队精神、思想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精神的发挥程度等。

3、综合方面。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整体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生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企业的信誉和社会形象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对企业的盛衰成败、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只有从广阔的视野和较深的层次,对它们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竞争地位、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

四、学科的性质更趋多学科化

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软科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首要职能。因而从事决策研究的现代管理会计自然就成为与管理融为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它的性质是与现代化管理的性质为转移,并随着现代管理会计性质的发展而发展。但就其根本的特性看,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以此作为出发点,来探讨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和相关学科的组成。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不能只关注它的技术层面,更应把重点放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据此,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

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学管理的人当然不可能对这些学科都能精通,但至少要有基本的了解,重要的是能确立一个“人文视野”(Humanisticperspective)。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的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学科化的鲜明特点。

五、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

前已指出,管理首先要决策,决策是领导者、管理者的首要职能。由此可见,管理决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起着主导作用。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中期,现代管理科学(包括运筹学、预测、决策科学等)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对管理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科学观决策模式的形成和广泛应用。科学观决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方法的核心是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严密的数量分析,求解数学模型,从中引出基本的结论。可见这一决策模式,是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知识(智力)成为最关键并居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在管理中要求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放在第一位,在决策中相应地要求实行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不同于上述科学观的决策模式,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原来奉行的“最优化准则”。也就是认定决策者是从“主观理性”出发,在决策中寻求自己“满意的解”,而不是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尽可能达到“最优解”。正如管理大师西蒙教授(1988)所说:“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与“人文观决策模式”的要求相适应,要求管理会计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人员实现决策目标的满意化,首先要认识到:“满意性准则”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准则,它不严格要求“精确定量”,而首先要求“思辨定性”,因而采用的决策支持模式,就不应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而应放在围绕决策目标,拟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对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权衡利害、比较得失;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择善而从,作出满意的选择,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满意解”。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的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由此可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认知和感悟,也意味着整个决策程序已推进到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发展阶段。

现代防雷技术新发展 篇3

1.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1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从而夯实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科学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企业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区域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1.2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组织支撑 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的完善。农业产业化实行“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连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业商品化生产。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经济契约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形成企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1.3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经济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也要靠农业自身积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财力保证与经济支撑。一是壮大地方财政。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经济产出和税收;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除了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得工资收入,或直接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程。农业产业化通过三个产业联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过去用于工业和城市的投资转移到农业和农村。

1.4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打破农村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农业现代化吸引人才;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動三个产业的整合,使一批农村建设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通过促进农、工、贸、技、科、教等各部门、各行业的联动,成为现代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 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2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 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2.3培育市场,完善利益联结 加强市场建设。要合理开发利用优势产业,用产业去支撑市场,用市场去带动产业;强化品牌营销;加强利益联结。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可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探索不同类型的组织模式,尽量以合同制、股份制分配等方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

现代文明视野下刑事法学的新发展 篇4

刑事法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法制发展过程, 解放后, 刑事法学的发展更是曲折, 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只是面对我国刑事法学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其基础的、根本的东西, 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为我国刑事法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机遇。

二、法制是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础

(一) 现代文明视野下刑事法学建设的意义

现代文明是人类在漫长的改造自然、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优秀成果成果, 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古至今, 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法”, “法”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文明的核心要素。首先,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 “人治”难免有偏私, 法治更容易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依法治国,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建立文明高度发达的和谐社会的基础。其次,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积累是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相对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支持,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 是确保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再次, 现代文明发展中, 对于人权的尊重, 人类社会的公平、公正、稳定等更加重视。法律是现代文明社会维护社会安全, 解决社会发展中矛盾, 消灭社会不安定因素, 打击社会丑恶现象的关键, 是社会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约束公民道德规范的根本, 法不明则国易乱, 国乱则民生忧患。因此, 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需要只重视刑事法学的发展, 以促进立法、建法、依法等环节的发展, 使其更能体现现代文明的特点,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二) 我国刑事法学发展的历程概述

广义的刑事法学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及其刑罚的一般规律及其刑事立法、司法理论概括的综合科学。主要包括规范刑法学、理论刑法学、外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还包括刑事政策学、刑罚学、犯罪学等等。在我国历史中, 最早的一部刑法解释的著作为《春秋折狱》, 该书这主要以经文释义的方法判解刑事案件, 在刑法发展的历史上有解释学意义。唐朝时期, 《唐律疏议》将我国的刑事法学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一方面, 《唐律疏议》摆脱了以经文诠释刑律的方法, 实现了我国法律释义学的“转正”, 标志着我国规范刑事法学的形成。另一方面, 《唐律疏议》主要体现的是官方对律文扩大或缩小的解释, 并未脱离我国古代民刑混杂的法律状态, 刑事法学的实体与程序还是难以区别。进入中国近代史, 我国的刑事法学受到了“洋学、洋法”的冲击, 大清国在灭亡前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法典式刑律, 即《大清新刑律》, 该部法典未及实施大清朝就烟消云散了, 全面的、系统的刑法研究未能形成。直到我国的新民主革命成功后, 较为完整、系统的中国刑事法学才逐渐形成。进入新中国以后, 我国刑事法学的发展更是一波三折。

(三) 建国后我国刑事法学的发展

1949年建国之始, 我国对于刑事法学方面的探讨特别重视,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立法运动, 刑事法学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刑事诉讼阶段等问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直到四十年代末期, 我国刑事法学的发展逐渐进入“冰期”, 进入五年代后, 建国初形成的刑事法学理论、体系、立法等被统统抛弃, 刑事法学全面引入前苏联刑事诉讼法学理论。这段时间刑事法学建设的重点就是归纳和总结新中国刑事司法经验及对探索刑事诉讼法学体系。进入八十年代末期, 我国的改革开发政策给我国法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受“拨乱反正”思想的影响, 刑事法学发展得到了复苏, 学者开始研究法律的平等、检查机关的法律监督等问题。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原则、制度程序进行了较广泛、普遍的解释。此外, 还有《刑事证据理论》、《证据学》、《刑事诉讼证明论》等著作, 揭开了我国刑事法学的新局面。1997年后, 我国逐渐兴起了刑事法学的一些基本范畴进行专门的研究, 如形式起诉制度、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等。现代文明背景下, 我国的刑事法学一方面继承了我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因素, 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文化能力。另一方面, 批判的接受了其他国家刑事法律体制 (如美英、前苏联等) , 通过对其法律理论的扬弃,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我国刑事法学的建设和完善。现代社会快速发展, 现代文明日新月异, 我国刑事法学的发展要紧跟时代, 才能有效的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保护作用, 维持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我国刑事法学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 我国刑事法学发展现状

我国刑事法学发展自复苏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毕竟起步较晚, 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 当前, 我国刑事法学研究比较偏重于公共安全的立法, 刑事法学的价值取向存在较大争议, 争议的核心是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保障, 刑事法学立法究竟是以社会为本还是以个人为本, 还是两者并重, 进一步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有待确定。第二, 当前, 我国刑事法学的实践比较重视重打击犯罪, 对于个人权利保障的制度相对缺乏, 在具体的打击犯罪的过程中, 往往会造成一定的个人权利受到侵害事件。第三, 我国国情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在刑事法学发展中, 一些研究人员忽视这种差距的存在, 一味的倡导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不能正确的吸收和学习外来的刑事法学立法经验。例如, 近期的“大胆用枪”的争论就较受社会关注。在美国“大胆用枪”是警员保护自身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 因为美国允许私人拥有枪支。在我国, 枪支管理严格, “大胆用枪”背后造成了一些列的刑事法学问题值得社会的思考和探讨。总之, 当前我国刑事法学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个人权益与社会权益之间的不协调。如何结合当前形势, 在现代文明视野下发展刑事法学, 一定要立足根本,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理智的、科学的吸收外来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科学选择、科学发展。

(二) 现代文明视野下刑法学发展的思考

当前, 我国刑事法学的现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致使个人权利得不到良好的保障, 特别是被告的人权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遭受侵害得不到伸张。这也是国际社会“怀疑”我国“民权、民主”的重要方面。过于重视社会价值取向的刑事法学发展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立法要求。过于偏向人权的“人本主义”又不适应我国国情, 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 过于强调人权利的本位主义有一定的极端性, 西方国家刑事法学的发展经验已证明, 过分强调个人权利, 可能带给社会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有损于社会公共利益, 造成社会大众利益的受损。过于强调惩治犯罪, 会刑事法学缺少人性化, 难以体现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本质地位, 即使在短期内能看到一些有利于社会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维护的效果, 但不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易造成乱用职权、草率频繁侵害公民权利等不良影响, 最终为社会的不稳定埋下隐患。现代文明下, 人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迅猛, 被告者人权的思想被社会广泛认同, 社会本位和人本位价值观的冲突日益明显, 站在不同的立场, 社会安全、公共利益和个人人权的发扬一样重要。如何保证科学立法, 在协调矛盾、打击犯罪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权, 是现代文明下刑事法学发展研究的重点问题。一方面,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 犯罪客体的内涵不断扩大, 犯罪主体也日益多样化、国际化、法人化。刑事法学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另一方面, 各种自然发展种类和总量不断的增加, 犯罪的手段、形式、思想等日益多样化, 社会惩罚打击犯罪的成本不断的增加, 而一些犯罪的成本却在“人权”的掩护下逐渐降低, 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的维护成效,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 现代文明视野下刑事法学发展趋向分析

现代文明下, 我国刑事法学的发展要客观的认识到我国立法环境、局势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理智的学习和吸收西方国家刑事法学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智慧的应用我国的传统刑事法学观念, 将其精华巧妙的融入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中, 结合我国国情思考刑事诉讼制度等刑事法学的发展。第一, 重视刑事法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引用国际上的普遍做法, 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发展刑事法学的文化研究, 注重引入方式与我国国情的适应性, 使刑事法学研究能在我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发展。第二, 认真的研究基本诉讼概念和理论思想, 逐渐的完善我国刑事法学发展中的缺陷, 规范我国现有刑事诉讼的制度, 使其能配合我改改司法改革发展, 并能使我国刑事法学在现代文明环境下有效的结合我国具体的政治、经济等发展, 建立一个科学的、人性化的发展观念, 完善公开审判、陪审等制度等, 弥补诉讼条件、诉讼行为等方面的不足。第三, 加强诉讼基础理论研究, 推动刑事诉讼认识论和诉讼心理学研究进展, 促进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发展。第四, 拓宽视野, 将刑事法学的研究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起来, 更深层的挖掘现代文明下法治观念的价值与内涵。第五, 注重取证制度的技巧性研究。一方面, 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 传统的取证方式太过粗糙、笼统, 不利于现代文明下刑事法学的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 刑事法学的犯罪手段越来越偏向高科技, 取证也要随之发展。例如人身识别取证, 从最初的指纹认证, 到后来的DAN识别等, 高科技的取证技术确保了取证的真实性、准确性。第五, 加强刑事诉讼基本价值研究, 寻找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权利的最佳切合点, 强化对犯罪公民的人权保护。例如逐渐废除所有非严重暴力犯罪的死刑设置, 使我国刑事法学中死刑审判更能体现“人本主义”, 促进人权的最大发挥。一方面, 避免过度的重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 造成刑事立法的专制形态。另一方面, 避免片面的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国家安全危机。第六, 创新刑事法学研究观念, 科学划定犯罪圈, 增设赦免制度。例如取消对新生儿母亲及70岁以上老人的死刑判决。第七, 加强网络犯罪的立法,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网络为基础的各项犯罪的惩处力度, 例如网络金融犯罪、网络证券犯罪等, 严厉打击新型犯罪。第八, 增加刑事法学审判的可选择性, 对严重的故意犯罪的犯罪主体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 保障公正审判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从思想、道德上拯救社会犯罪主体。第九, 逐渐的改革目前的劳动教养制度, 在新时代文明的引导下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切实的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对于社会违法行为, 从心里、人格、思想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纠正, 在保障人权的基础上实现刑事立法对社会秩序管理、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我国签署《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 国际刑事法学的基本准则对我国刑事法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特别是社会公共安全与个人权利、死刑等一些问题, 成为现代文明视角下我国刑事法学发展的重点研究问题。研究其一般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妥善的处理这些问题, 在遏制犯罪、矫治犯罪的大形势下, 增强人权保障的力度, 是我国刑事法学发展的新趋向。

摘要:刑事法学的研究和发展是打击犯罪,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在现代文明高速发达的今天,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秩序维护形式, 刑事法学的发展遇到了较多问题。社会秩序、社会安全与个人权益的冲突、协调, 是现代文明视野下刑事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如何在刑事法学发展中兼顾两者权利, 是确保刑事法学在现代文明中创新发展的需要。本文就这一矛盾的存在与当前刑事法学发展的现状展开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现代文明视野下刑事法学发展的趋向。

关键词:现代文明,刑事法学,社会秩序,个人权利

参考文献

[1]苗泽一.刑法国际化环境下的我国刑法发展[J].法制与社会 (旬刊) , 2012 (23) :16-17.

[2]周道鸾.对死刑替代措施的几点建言[J].民主与法制, 2012 (05) :34-35.

沃尔玛:老技术 新发展 篇5

简单来说,RFID技术就是以电子标签代替目前的商品的识别基础——条形码。但是RFID更为先进的地方在于,与条形码需要被人工一次读取相比,RFID依靠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就可以在瞬间自动读取大量信息。

RFID在历史上的首次应用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当时的功能是用于分辨出敌方飞机与己方飞机。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政府将RFID技术转移到民间。

想像一下吧,当你的手推车里装满可乐、牙膏、薯片、婴儿用品,甚至是电视机走向收款台的时候,不再需要把这些商品挨个拿出来,通过收款台边上的感应器,你的账单就会清清楚楚地显示在屏幕上。

对于沃尔玛这样的超级零售商来说,RFID技术使得合理的产品库存控制和智能物流技术成为可能。借助电子标签,可以实现商品的运输、仓储、配送、上架、最终销售,甚至退货处理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通过RFID技术,可以实时了解到货架情况并迅速补货,减少10%至30%的安全库存量,从而大大降低仓储成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差错率的降低,使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显得透明而完美。

沃尔玛特意设立了一个由4个RFID专家组成的小组,这个数字现在已经扩展到8人,而整个RFID的布道者是沃尔玛的CIO兼执行副总裁Linda Dillman。尽管这项工作目前还遭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但是这个在沃尔玛已经工作了的女性相信,这样的技术将有机会改变目前整个产业的面貌。

事实上,沃尔玛不乏追随者,世界各地的零售商们包括美国的Target、Albertsons和德国的麦德龙、英国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Tesco都陆续宣布了自己的RFID计划。

而且,RFID技术的推广不单单只是零售商们获利。许多大型的IT公司也从这场运动中嗅到了商机,单是沃尔玛一家就准备投资30亿美元在此项目上,再加上紧随其后的零售商,以及必须配合零售商脚步而进行技术升级的供应商们,RFID的整体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内取得巨大的扩张。SUN公司已经开始销售RFID产品的相关软件,其产品能够通过检测设备读取RFID芯片信息,并且通过数据库将这些信息同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共同使用。此外,包括Alien科技、惠普、IBM、微软在内的硬件及软件提供商都已经准备好投身到RFID的大潮中去。(赵平)

人脸识别技术新发展 篇6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其中包括大量的识别算法,涉及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统计学习、神经网络等众多学科。

人脸识别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是人脸检测,即判断输入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有,便给出每个人脸的位置、大小;其次是面部特征定位,即对找到的每个人脸,检测其主要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等信息;最后进行人脸比对,根据面部特征定位的结果,与数据库中人脸对比,判断该人脸的身份信息。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方式相比,人脸识别的最大特点就是更具安全性、保密性和方便性。

之前,人脸识别大多用于门禁识别或公安机关追踪等大型应用。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解锁手机、登录电脑、进入邮箱,甚至领取养老金等都可以用到人脸识别技术。

硬件设备方面,苹果正在研究一些方法让用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方便地开关和控制iOS设备。这种技术最终会让iPhone和iPad具备人脸解锁功能。

联想在新款的笔记本电脑上也配备了人脸识别技术,凭借这种技术,笔记本电脑的主人在登录系统时,就可以免去输入密码的麻烦而直接进入系统。

网络应用方面,尤其是社交网络应用,很多社交产品开始利用人脸识别使影像信息和用户的社交网络个人资料连接起来。Facebook 就推出了人脸识别的社交应用:当用户向 Facebook 网页上传一张新照片时,这个功能会根据之前被标记的照片进行自动扫描,提示用户新上传的照片中所要标记的人物姓名。这项功能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让普通用户的面孔直接与网站上的背景资料、好友关系匹配。

在国内,网易2010年成立了人脸识别研发团队,目标就是把人脸识别作为网易下一项安全升级措施,对目前的将军令(动态密码保护器)和密保卡进行补充。2012年下半年,网易人脸识别系统率先在网易免费邮箱登录时应用。网易邮箱用户可以选择异地登录时要求人脸认证、短时间多次输错密码被锁定进行人脸认证解锁等功能。

腾讯则推出了“搜搜慧眼”,这是一个基于人脸识别的社交产品。用户将手机切换到人脸识别模式,启动“明星脸识别”功能,“慧眼”会自动识别照相镜头中的人脸,并将之拍下来;随后,它会在网上寻找与这张脸最相似的明星的脸显示出来,并对服饰、妆扮等细节进行点评。最新版本的“搜搜慧眼”在人脸识别拍照的同时,还可以把识别结果一键分享到腾讯微博、新浪微博上。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速发展的人脸识别技术将会有更广阔的舞台来展现其价值。也许就在明天,人脸将成为我们电子生活中的重要名片和标签。人脸识别技术将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现代防雷技术新发展 篇7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是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发展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是农业发展新阶段,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从真正意义上讲, 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全面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 并充分享有收益权的基础上, 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体系建立, 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既而出现了优质高产的高效农业。它采用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 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使现代农业的形成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现阶段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并存。

胶西镇是一个农业大镇, 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成效显著。该镇以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切入点, 2007年规划面积5万亩, 现已达10万亩, 涉及32个村庄, 2.6万农民, 主要包括核心区和辐射带动区两大区域。核心区规划面积1万多亩, 分为设施农业示范区和创汇农业示范区两部分:设施农业示范区主要以大中拱棚种植早春马铃薯和大葱为主;创汇农业示范区主要种植马铃薯、白菜和甘蓝等订单作物。辐射带动区规划面积3万多亩。

(二)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 发展的市场化。

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现代农业是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和完善的,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 我国经济在各方面发展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并能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现代农业在这种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优先进行资源配置,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取最大利润。同时,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不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还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运作, 发展为真正的市场化农业。

2.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高度密集性。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使得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农作物的耕种技术, 还是育种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这既提高了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也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此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到集约, 劳动者自身的技术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元化、多功能的新型产业。

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 极大地拓宽和延伸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链条, 从单一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产业链条上连接着生产、加工、服务、销售等环节, 兼容了各大产业, 成为综合性强、经营性强的产业, 实现了农产品从解决温饱向追求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转变;从单纯提供物质产品向同时提供精神产品转变;从传统第一产业向同时兼容各大产业转变。

4. 现代农业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

为了解决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通过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协会) 的形式来带动千家万户农产品生产者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体系。这一点在胶西镇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特色, 如“宋戈庄马铃薯”、“宋家村芹菜”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大大促进了当地村民的增收和本村经济的发展。

5.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胶西镇在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 实现了主要以“规模、集约、生态与生产的良性循环”为根本的生产方式, 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 不但使农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此外,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 注重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 注重农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从而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方面支持。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我国地域广大, 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切入点也各不相同。胶西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 立足实际, 找准切入点,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 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 逐步实现农业由分散向集约型、由生产向加工型、由粗放向标准型转变, 着力培育参与市场竞争主体的能力, 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 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思路决定出路, 胶西镇党委在蔬菜示范区建设上认识到位, 思路清晰, 在深入基层进行大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经过深入细致研究, 科学制订了蔬菜示范区建设的三年发展规划, 明确了蔬菜示范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生产区域, 通过三年的建设,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改善生产条件和种植结构,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解决农民劳动就业, 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蔬菜生产条件

胶西镇先后投资400余万元, 建设了农业示范区。农业示范区内进行了道路沙石硬化和高标准绿化, 疏通路边沟, 建设自动气象站一座;新挖深水井70余眼;新建桥梁26座;新发展大中拱棚1200余个;建设物理防治基地2000亩, 安装电子诱蛾杀虫灯200余盏。示范区内基本实现了灌溉水利化、道路林网化、生产机械化和销售合同化, 有效灌溉率达到100%, 节水灌溉率达到30%,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了条件。

(三) 突出技术支撑, 增创竞争优势

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着力打造产品三大优势。一是突出品种优势。组织有关人员到山东省农科院, 向全国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教授求教, 掌握了孙教授培育的优质马铃薯品种荷兰七号的种植技术, 并在其介绍下与该品种原种繁育企业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建成了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 成为山东省唯一的马铃薯良种代理商。薯种年销量达1500余吨, 辐射面扩大到了高密、诸城、平度等各地, 使胶西镇成为山东重要的马铃薯种源地。二是突出错季优势。大力推广“春土豆—夏白菜—秋土豆”一年三季种植模式, 现种植规模已达2万多亩, 由于错开上市高峰期, 效益比一般蔬菜每亩平均高出2000多元。2014年在抓好优质蔬菜示范区建设的同时, 引进高端农产品, 重点引进马铃薯新品种“黑美人”, 大力推广富硒土豆。在此基础上, 年内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 加快发展土豆加工、粮油加工、蔬菜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 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工农互动, 促进现代农业深入发展。三是突出规模优势。为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 邀请山东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专家在生产期间每月前来进行一次技术指导, 传授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普及农药安全使用和施肥技术, 提高了农户的田间管理水平。有了技术保障, 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四) 培育农民合作组织, 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3家, 其中马铃薯专业合作社58家, 蔬菜协会两家, 这些合作社存在“小而散”特点, 各自为战, 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为此, 胶西镇党委、政府成立了“胶西镇马铃薯产业党委”。党委下设支部43个, 其中以胶州市出口马铃薯协会为主的联合支部一个, 以合作社为主体的支部35个, 驻外支部7个。下一步将在马铃薯产业党委的统一协调下建立联合合作社, 实现联合起来闯市场, 加强自己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位权, 同时也使各个合作社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三、政府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 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 政府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显得至关重要。据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自1985年以来不但没有增长, 反而呈下降趋势, 这对现代农业提出了挑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科技进步, 需要大量农业人才和科技创新,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支持和投入, 建立专项农业科研基金, 鼓励和促进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

(二) 用金融创新支持“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 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遇到了融资困难等金融体制障碍, 应创新金融体制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 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 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档次, 促进其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转变。二是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以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 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 为辖区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三是政府应对农业投资基金, 在税收上实行优惠, 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 加强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

(三) 完善市场机制, 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现代流通业对接

依据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经验,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在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加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系统建设, 创新交易方式, 规范交易活动, 尽快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现代流通业对接。

(四) 政府对农业实施产业保护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适当的农业倾斜政策, 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失。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要立足实际, 找准切入点, 积极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树立经营农业的新理念,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 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 逐步实现农业由分散向集约型、由生产向加工型、由粗放向标准型转变, 着力培育参与市场竞争主体的能力, 实现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谷书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

论安防技术新发展 篇8

关键词:高清监控,智能分析,4G技术,生物识别

近年来,电视监控信号的传输和处理正在实现从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向物联网的智能时代发展,网络化、智能化、高清化及4G产品诞生到逐步开始成熟应用已成为电视监控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这无疑是安防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下面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近几年来不断发展的安防新技术热点。

1高清视频监控

高清监控摄像机、高清NVR、高清矩阵等一系列的高清安防产品构成了安防展最为抢眼的风景线。从芯片到镜头,从前端到后端,几乎所有监控厂家都推出了高清产品。尽管众安防厂家热情似火地推出高清产品,然而,应用到实际项目中的高清产品并不多,高清应用除了前端图像采集的高清外,还要求传输、存储、管理、显示等各个环节都能达到高清的要求,如果整个系统出现任何短板,高清也就无从谈起。

以高清摄像机为例,由于大部分的高清摄像机都采用CMOS传感器,其对光线的灵敏度较低,即使是采用百万像素CCD的传感器,也要比普通的低照度CCD灵敏度低许多。到了夜间就是漆黑一片,而监控大部分所要防范的时间段恰恰又是在夜间,这样就会使期望值很高的视频高清系统成为一个摆设。

经历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洗礼,随着高清产品从雏形到应用经历的“磨砺”之后,近年的安防企业将会更加注重于高清产品的实际项目应用。

过去视频图像能达到标准清晰度D1就很不错了,但D1的分辨率为704×576,而高清以720p为例,其分辨率为1280×720 (1080p为1920×1080),可见其清晰成倍甚至成几倍地提高了。标清(D1)的像素为40万,高清已达100万、200万,甚至上千万了。可见,清晰地还原现场是视频监控一直追求的目标。

但总体而言,模拟监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更为成熟,因而必将保持应有的一席之地。就未来发展来看,网络化应用必将是大势所趋,模拟监控产品在不断提升技术指标的同时,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未来朝着网络化系统的顺利过渡,这也是目前一些模数混合系统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2智能视频分析报警技术

早期的视频报警只能做到将画面的某个部位设为禁区,一旦有人进入禁区即报警,仅此而已。目前视频报警的功能和运用已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1)入侵检测报警(翻跃报警):它相当于红外对射报警,可以展现报警现场,可以做到多目标报警、多目标跟踪,但跟踪接力(交接)尚不成熟。

(2)非法停车检测报警:车辆停入禁停区域即可报警。

(3)徘徊检测报警:有人非法闯入禁区,且徘徊不定,视频监控可立即报警并实现PTZ自动跟踪。

(4)遗弃物检测报警:有人故意将物体遗弃在公共场合或设定区域即可报警。

(5)物品搬移检测报警:在原视场内有物体被搬移(丢失)即可报警。

(6)自动PTZ跟踪:当有犯罪车辆出现在摄像机视场后即可对其自动PTZ跟踪,目前在跟踪交接功能上尚不理想。

(7)游泳池溺水检测报警:利用水下、水上摄像机覆盖游泳池水面、水下全景,一旦出现泳者沉于池底或在水中挣扎的现象,立即报警。

视频报警的应用越来越多,且均基于视频监控画面,根据画面的变化,运用特定的软件模块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发出报警信号,并对报警现场进行跟踪。与利用其他物理原理实现的报警相比,报警与警情现场的展现为处警者正确决策,为迅速处警提供充分的依据,是其他报警手段所不具备的。

智能分析在近两年被视频监控领域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提出来,很多视频监控企业推出了面部识别、车辆识别、人群控制和交通流量控制等解决方案。

目前,智能视频监控的实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前端智能分析;另一种是后端智能分析。两种智能分析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利用前端摄像机自身的芯片进行计算,而后者则是利用后端计算机纯软件的方式进行分析。但无论是前端嵌入式的还是后端软件方式,其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所开发的核心算法程序的运行而对视频信号进行分析而完成的。嵌入式与纯软件方式的区别仅在于运算平台不一样,前者可以在摄像机DSP芯片上完成核心算法的运行和相关计算;而纯软件方式的运算平台则是一台通用的计算机。

然而,随着大项目的增多,后台接入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将所有分析工作都压在后台,势必加大后台压力,且在庞杂的信息中进行智能分析,也考验算法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分析开始由“由后往前”移。

而如果把智能分析前移,视频监控系统的后端则只需要集中对前端摄像机发送过来的目标数据信息进行管理,而不需要对视频信号进行处理与识别,后端系统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也能完成高效的智能视频分析。这样,由于后端只有前端发送来的预/报警事件的关联画面显示,使监控中心工作人员能够很轻松地完成整个系统的监视。而这种关联录像的功能,也使录像搜索和回放变得简单迅速,从而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另外,选择嵌入式视频分析架构将现有的传统视频监控系统升级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是一种成本低且易于改造的方案。

目前,大部分网络摄像机知名厂商都把“应用前置”作为产品研发的主要核心内容,加强DSP处理器的计算能力进行前端智能分析,这是在当今网络和存储环境下,最吸引消费者和使用者的因素,可大大降低成本。

在博世亚太区产品经理Samuel Lee看来,前端智能分析和中心集中管理各有利弊,而他更倾向于智能分析前置的概念。他说,直接将VC A(Video Content Analysis,视频内容分析)模块内嵌到编码芯片中,图像内容不会受到干扰,分开的码流共同记录视频图像并进行分析,而中心集中管理则对管理中心功率需求、服务器处理能力有较大要求,如果单点发生故障,则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同时集中分析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维护费用也比较高昂。

安讯士是网络摄像机的鼻祖,占据全球网络摄像机市场的35%份额,其中国区总裁张勇就表示:“应用分析前置是未来网络摄像机的发展趋势,也是安讯士未来主要投入的项目,这是智能监控的前提。”

应该说,随着嵌入式系统运算能力的增强和智能视频分析算法的改进,在视频服务器和网络摄像机等前端设备嵌入视频分析模块将成为趋势。

3 4G通信技术

4G网络技术对安防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无线视频监控领域。无线技术是信息传播速度的关键。长期以来,无线网络传输的性能极大地制约了安防产业的发展,4G通信技术时代的开启,摆脱了有线传输的限制,打破了网络传输性能对安防产业发展的约束。

随着4G技术的应用,视频技术得到了发展。视频才能还原真相,这被越来越多地用在国家的反腐包括动态的监控,其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等。4G技术第一可以满足高清视频监控图像的传输需求。第二就是消费化、民用化方向,也激发催生了很多跟安防监控相关的产品。4G移动网络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融合,促进安防业务的开放与创新,促进了安防与其他信息系统的结合。

移动互联网4G安防是我们提出的新模式,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移动智能终端数据采集,这里的移动终端主要指的是智能终端,包括PC机固定的监控摄像机对固定地点和场所所采集的图像或其他相关数据。第二是安防间数据无线回传,在移动环境、恶劣环境下不具备有线传输条件以及临时性场景,采用4G网络和无线网络可以实现无缝无线回传技术。第三是智能终端安防应用,不细讲了,只要是目前移动终端都可以实现安防的视频安全应用。第四就是2013年底安防企业注册微信公众平台超过1000个,现在采用微信安防业务营销的同时成为新的趋势。

可以预见,随着4G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及4G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完善,4G对安防行业,尤其是在高清视频监控、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方面将带来深远影响。4G技术的应用将推动高清网络视频监控迈向新阶段。

4生物识别技术

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即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像、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传统的身份鉴定方法包括身份标识物品(如钥匙、证件、ATM卡等)和身份标识知识(如用户名和密码),但由于主要借助体外物,一旦证明身份的标识物品和标识知识被盗或遗忘,其身份就容易被他人冒充或取代。

生物识别技术比传统的身份鉴定方法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可用等优点。

由于人体特征具有人体所固有的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一生物密钥无法复制、失窃或被遗忘,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定,安全、可靠、准确。而常见的口令、IC卡、条纹码、磁卡或钥匙则存在着丢失、遗忘、复制及被盗用诸多不利因素。因此采用生物“钥匙”,人们可以不必携带大串的钥匙,也不用费心去记或更换密码。而系统管理员更不必因忘记密码而束手无策。生物识别技术产品均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很容易配合电脑和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整合,实现自动化管理。

生物识别技术可广泛用于政府、军队、银行、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安全防务。例如,一位储户走进了银行,他既没带银行卡,也没有回忆密码就径直提款,当他在提款机上提款时,一台摄像机对该用户的眼睛扫描,然后迅速而准确地完成了用户身份鉴定,办理完业务,这是美国德克萨斯洲联合银行的一个营业部中发生的一个真实的镜头。而该营业部所使用的正是现代生物识别技术中的“虹膜识别系统”。

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面部识别、签名识别、声音识别等,但其中一部分技术含量高的生物识别手段还处于实验阶段。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单项的生物特征能达到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完美无缺的要求,每种生物特征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比如,有些人的指纹无法提取特征,患白内障的人虹膜会发生变化等。在对安全有严格要求的应用领域中,人们往往需要融合多种生物特征来实现高精度的识别系统。多种生物特征相融合是一种更准确、安全的检测方法,将生物特征融合方法结合多种生理和行为特征进行身份鉴别,提高鉴别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这无疑是身份鉴别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5结束语

论轧钢技术的新发展 篇9

1 热轧板带轧钢机技术的新发展

热轧板带轧钢机技术有以下新的发展:

1.1 连铸坯连续铸轧、直接轧制和热装技术

1.2 在线调宽技术

热带轧机上宽度压下设备, 目前有以下几种方式:独立的重型立辊;调宽机架;粗轧机配重型立辊;定宽压力机。

1.3 宽度自动控制 (AWC)

根据设在精轧机前后的测宽仪、温度计及立辊上的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参数, 及时、动态地调整立辊开口度, 以求得减小轧件全长上的宽度偏差。采用宽度自动控制后, 沿带钢长度上的宽度精度可达5mm以下。

1.4 厚度液压自动控制 (AGC)

板材轧机采用液压压下来提高板厚精度的技术, 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就已采用, 已成为板材轧机不可缺少的手段。近20年主要是通过完善的检测装置和采用新的控制技术来提高精度水平。从主要以精轧最终机架出口的测厚仪的检测值作为基础的反馈控制, 转变为以精轧机内所在的轧件信息 (板厚、温度、变形抗力等) 进行综合性的板厚控制。为了精确的控制厚度, 必须严格控制机架间张力, 为此开发了动态控制的最佳流量控制、低惯性液压活套和无活套控制的软件, 现在带钢全长上的厚度精度可达到±30μm。目前, 新建的热带轧机都采用了长行程的液压缸代替原来笨重的电动压下机构。由于液压压下具有可变刚性功能, 机架牌坊立柱断面也可减少, 设备重量大大减轻。

1.5 板形控制

随着对板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板形愈来愈受到重视。板形控制主要是通过变更轧辊的凸度来控制。为了增大轧辊凸度调整效果, 开发了多种新型轧机。基本有三种:一种是横移工作辊, 如:HC轧机、cvc轧机;另一种是三菱重工及新日铁开发的PC轧机, 这是由调整工作辊间交叉角度来形成不同凸度辊缝;再一种是石川岛播磨开发的, 在支撑辊中间设置液压油腔, 在其中注入高压油从而调整支撑辊凸度的v C轧辊。

1.6 控制轧制、控制冷却

控制轧制是指适当控制加热温度、轧制温度、变形条件, 使钢材具有所需要的金相组织和较好的力学性能, 从而使有些品种可取消轧后的常化和调质处理, 简化了生产工艺。控制轧制的终轧温度低、终轧的变形量和变形速度大, 因而要求轧机有较大的刚度和能力。控制轧制的终轧温度, 在热轧带钢轧机上, 是通过控制带坯的入口温度和机架间带钢冷却水来控制的, 目前控制精度可达±15K。

控制冷却是指控制热轧后钢材的冷却速度以改善钢材组织提高钢材性能。在热带轧机上钢板上表面通过层流冷却、钢板下表面采用喷雾冷却和喷水冷却。中厚板轧机现也积极采用水冷装置来控制冷却速度。为保证钢板内在质量, 带钢卷取温度精度控制要很严, 对冷却能力要进行很细的控制。因此, 要求有好的数学模型, 现在卷取温度控制的精度达到±15K。

1.7 卷板箱和保温罩

卷板箱 (热卷箱) 设在热带轧机粗轧与精轧之间, 将粗轧轧出的带坯卷成卷, 减少了带坯散热面积, 掉换了带坯头尾。因而使轧件温降减少, 头尾温差小, 只在20℃左右, 无需再升速轧制, 从而精轧机组主电机功率可以减少, 能耗下降。卷板箱还可使轧线缩短, 这对旧轧机改造是很具吸引力的。它可以较易地解决轧机因增加卷重带来场地不足的困难。

在中间辊道设置保温罩, 也是一个减少温降、头尾温差的有效办法, 目前也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1.8 卷取机

卷取机方面的改进有助卷辊、液压伸缩等带踏步控制, 卷筒多级涨缩, 以避免头尾压痕和迅速建立稳定的卷取张力和方便卸卷。

1.9 无头轧制

这项技术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在千叶3号热连轧机上首先采用的。它将粗轧后的带坯在中间辊道上焊合起来, 并连续不断地通过精轧机轧制。其主要的效果有:带坯在精轧机连续轧制仅有一次穿带, 带钢头部几何精度和板型不良部分所占比下降, 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减少薄带钢头部穿带的难度, 缓和了穿带的速度限制, 从而可轧制更薄的带钢;带钢全长在同一速度下轧制, 终轧和卷取温度均匀, 力学性能也均匀;减少精轧机轧制薄板甩尾、叠轧等操作故障, 提高金属收得率和作业率。

1.1 0 薄 (中厚) 板坯连铸连轧

薄 (中厚) 板坯连铸连轧被认为是当今最成功的技术。1989年7月美国纽柯克劳福兹维尔厂采用西马克的CSP技术建成第一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 连铸机直接铸成厚50mm的薄板坯, 经直通式隧道炉均温后, 直接进入精轧机轧成2.5~12.7mm的带钢。该技术一出现立即受到钢铁业的重视, 各钢铁生产厂纷纷订购薄板坯连铸连轧设备。

薄 (中厚) 板坯连铸连轧关键是合理高效的连铸连轧衔接技术、高温铸坯的检测技术、高效的均热技术、高刚度大压下量轧机, 以及高效的生产管理及调度系统。

2 冷轧板带轧钢机技术的新发展

冷轧钢板及表面处理钢板广泛用于建筑、汽车、家电、交通运输等行业。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 冷轧板和表面处理钢板用量增加很快, 尤其是表面处理钢板, 其技术和装备也有很大发展。

2.1 酸洗-冷札联合

冷轧工艺的连续化时, -是要确保整个连续化作业线的可靠性;二是要重视连续化作业线各工序生产率和能力的匹配。在目前技术的条件下, 串列式轧机和连续退火线直接连接, 由于连续退火线的生产能力要比串列式轧机低得多, 因而还不宜推广。串列式轧机和连续酸洗线直接连接, 将这两个传统分开放置的机组连接成一个联合机组, 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因而很快得到了推广。

2.2 板形控制技术

冷轧板的板形是其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多年来人们致力于开发板形控制技术, 使板形控制技术有了很大发展。

2.3 涂镀层生产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冷轧板带涂镀层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十分迅速, 最有成效的涂镀层生产有热镀锌、热镀锌铝、热镀铝锌及锌铁合金;电镀锌、电镀锌镍;有机涂层板、减震板;电镀锡、低镍镀锡、电镀铬;热镀铝、热镀铅锡等品种。除了热镀、电镀, 现还在开发气相镀, 已开始用于生产。气相镀不受镀层金属限制, 而且复层、合金化容易, 它蕴藏着开发新功能镀层钢板工艺的可能性。

这些品种给用户带来了诸多好处, 如增加耐腐蚀能力、改善产品外观、减轻产品自重、简化工序、降低制造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

3 结束语

缩短生产工艺流程;实现各工序的连续化和紧凑化始终是钢铁工业中包括轧钢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主流。主要目地始终就是为了节约能源、提高金属收得率、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生产成本, 最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为了保证轧材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精度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行业的从业者们除了采用各种测量仪表、改善轧机刚度、计算机人工智能预报和控制系统外, 还开发和应用了许多提高轧材形状和尺寸精度的新技术和新装备。

关键词:轧钢,技术,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男.轧钢机[M].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1]周建男.轧钢机[M].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2]马建立.绿色冶金与清洁生产[M].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7.[2]马建立.绿色冶金与清洁生产[M].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7.

地震采集设计技术的新发展 篇10

地震勘探的工区越来越复杂, 表现在表层条件和地下地质结构上。传统方法是, 在地下水平结构假设条件下进行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其结果必将造成很大的偏差, 从而影响对地下有效反射信息的接收, 这将给后续地震处理成像带来更大的困难。根据工区已知信息, 通过建立模型, 对场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正演模拟, 是指导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的有效手段。以下主要介绍几个现在常用的野外三维勘探设计方法

1基于模型射线追踪的方法来模拟和优化野外三维采集设计

Laura Carcinone等利用基于模型射线的方法来模拟和优化野外三维采集设计, 尤其是对一些复杂勘探区域显得更有效。利用以往的地质及地震资料建立块状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 地层的力学特性 (如: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各向同向介质的密度、各向异性介质参数等) 通过分段光滑函数来表示, 如不同岩石型边界的间断点也通过光滑函数来清楚地模拟, 一维、二维及三维模型通过3次B样条函数给出。在模拟时, 能记录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分布、反射点的位置、初至波的方向和振幅、偏移振幅分布的密度和强度及其他射线属性等。偏移振幅分布的密度和偏移振幅分布的强度, 这两个概念的采用比以往的覆盖次数更直观。在人机交互的模拟中, 以上属性均是可视化的。利用这些工具, 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观测系统, 在计算机上模拟放炮, 来取代昂贵的野外试验, 同时还可以模拟不规则的观测系统等。

2三维物理模型模拟方法

荷兰Delft Unigersity of Technology的Cerrit Blacqure教授等介绍了该大学地震和声学实验室利用三维物理模型来模拟地震记录的情况。目前进行地震模拟的方法有数字模拟。从计算的观点来看, 使用数字模拟计算工作量相当大, 且当今三维完全弹性还难以实施, 因此采用物理模型进行模拟, 且物理模型在地层及观测系统方面比较直观。

3基于封闭块的复杂三维模型设计方法

目前勘探区域已从平原、戈壁、沙漠走进了山地, 而山地地表及地质构造非常复杂, 大部分属于高陡构造地区, 要设计出适合于这样地区的观测系统, 凭简单的设计是达不到要求的, 因此需要借助计算机及先进的设计软件才能搞好勘探设计。

采用模型正演指导观测系统设计的核心是复杂三维模型的建立和快速有效的射线。传统方法是, 采用层状结构来描述模型, 其特点是简单方面, 但不能描述复杂结构。用封闭块的概念来描述三维模型结构, 它能够描述包括正逆断层、尖灭、侵入体等各种复杂地质现象, 满足实际的需要;在射线追踪正演方面, 利用基于封闭块三维模型结构的迭代快速算法, 速度较传统打靶法提高两个数量级。在模型正演得基础上进行共反射点面元分析, 指导观测系统得优化设计。

为满足对复杂三维模型结构的描述, 提出三维封闭块的概念, 即由地层层面、断层面和边界面围成具有相同速度、密度属性的三维空间体称为一封闭块。一个三维模型可由多个彼此相连接的封闭块组成, 这样用三维封闭块的概念可实现包括正逆断层、尖灭、侵入体等各种复杂地质现象的三维模型描述。三维模型的建立过程可描述为:

通过构造图或地震解释剖面获得有地层层面控制点数据和断层面的控制点数据;由地层层面的控制点数据构建出地层面, 由段层面控制点数据构建出段层面;在三维空间中由构建的空间面求出面于面之间的相交线, 并对形成的新的 (子) 层面进行再定义;由相交面形成封闭单元, 即得到一个封闭块, 所有封闭块组成了三维封闭结构模型。

在简单层结构下进行三维射线追踪是非常方面和快速的, 但对于复杂结构下的三维射线追踪就不容易了, 地层的起伏、缺失、尖灭等, 加上各种断层 (如正逆断层、局部断层、全局断层、交叉断层等) 使得地下情况变得非常复杂, 要准确地追踪一条射线路径是非常困难的, 且非常耗时。因此, 三维射线追踪的核心是要发展既有效又快速的追踪方法, 对于三维封闭结构模型, 模型的拓扑关系清楚, 模型内部块间的数非常明确, 针对这种结构提出了逐迭代的三维射线方法, 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其原理如图1-1。

在图中, A点为射线的始发点, 经过介质1到达地层 (断) 面S, 在S面发生透射进入介质2达到终止点B, A→P→B为初始射线路径, A→P1→B为最终射线路径, 根据射线走时最小原理, 用Taylor展开取一次近似。可实现由初始射线路径获得最终射线路径。点A, B, P, P1和地层 (断) 面是空间坐标 (x, y, z) 的函数, 假定初始射线路径的旅行时为T (x, y, z) 则有:

式中, v1, v2分别为地 (断) 层面S的上下速度, 确定了旅行时间时T最小, 有:

式 (1-2) 在P点Taylor取一次近似, 可得到面上S上P点附近修正量 (△x, △y, △z) , 由P点和修正量得到P1点的坐标, 获得最终射线路径。

以上是射线经过一个地层 (断) 面S的情况, 对于已知炮点和检波点, 根据初始路径, 分段进行计算, 逐个对透射点 (包括反射点) 修改, 一般通过3-5次迭代修改过程, 就可以获得准确的全射线路径。

用三维封闭块的概念建立三维模型, 实现了对复杂的地质结构 (如正逆断层、尖灭、侵入体等) 的准确的描述, 克服了层状结构模型方法只能建立相对简单的地质结构的缺点, 满足了复杂区勘探的需要。封闭块模型更有利于人机交互实现。由于封闭块模型没有地层层面的概念, 因此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随意地定义、编辑、修改界面, 而不受概念的约束, 模型建立好后再根据人们的习惯定义地层名称。封闭块模型拓扑关系更有利于实现正演模型计算, 采用的逐段迭代射线追踪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 较传统打靶法提高很多, 从而使模型技术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在模型正演的基础上, 进行CRP面元属性分析, 指导观测系统的设计, 并通过交互多次修改调整炮点、检波点和正演模型模拟, 逐步优化观测系统, 这是解决复杂勘探区最有效的手段。

结论

综上所述,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地震勘探设计上原来不可能的实现的设计变得可以实现, 可以成功完成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震勘探, 极大地提高了勘探的精度和准确性, 大大降低了勘探成本和周期, 为寻找新的矿产提高了可靠的地质依据和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震采集技术在新世纪的发展, 简述了基于模型设计的三种方法、聚焦射线束分析三维地震采集和转换波采集技术设计的原理、优点及适用范围。其中主要介绍了目前有一定应用梁的基于模型设计的三种方法, 主要应用于复杂地区的封闭块的复杂三维模型设计是目前在复杂地区比较成熟的一种设计方法。

关键词:地震,采集技术,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殿栋, 郑泽继, 吕公河等.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 (3) :263-271.

[2]蒋先艺, 贺振华, 黄德济.地震数据采集新概念.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3, 25 (2) :130-134.

浅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新发展 篇11

[关键词]高电压;绝缘技术;发展

目前由于高电压工程的不断壮大,高电压工程中绝缘技术的问题得到了管理者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技术上有所完善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结合的新发展,是高电压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高电压外绝缘的范围与主要问题

电气设备上所有暴露在大气中需要绝缘的部分都属于外绝缘的范畴,高电压设备的外绝缘包括室内绝缘与户外绝缘。户外绝缘的运行条件比户内外绝缘复杂得多,所面对的问题解决起来也困难得多,因而户外绝缘成为外绝缘研究的主要部分户外绝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雷击造成的雷电过电压问题;电力系统正常或故障操作引起的操作过电压问题;雨中设备在工作电压下闪络的露闪问题;设备表面凝露时在工作电压下闪络的露闪问题;表面积污的设备在潮湿的气象条件时在工作电压下闪络的污闪问题;在设备本身结构力,在大风覆冰地震下的拉压弯扭,以及系统故障对瞬间电动力下的机械负荷问题;绝缘材料在长期运行条件下性能逐渐下降的劣化问题或老化问题户内外绝缘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表面凝露时在工作电压下闪络的露闪问题;表面积污后在潮湿的条件下的污闪问题;操作过电压的问题;以及设备本身结构力与电动力的问题。

二、高电压技术实验研究探讨主要特点

1.实验性强。实验和分析表明,影响电介质在高电压下行为的因素甚多。因此,根据特定条件所得出的理论,通常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获得具有普遍意义 的结果,需要从大量的实验结果中抽取出反映本质的因素。缺少这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研究过程,基础理论的水平难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验的重要性在本学科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2.理论性强。由于放电和擊穿是发生在非限定空间的一种导电现象,其内在规律无法从“路”的观点来描述,只能从易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场”的理论出发,由于过程复杂,致使表征其内在规律的理论基础至今尚不成熟,而且带电粒 子的行为与物质性质和状态关系密切,这就更增加了理论探讨的难度。所以,长期以来理论研究一直沿着从宏观、半微观、微观的方向逐步深化。因此,不可避免地和电磁场理论、气体动力学、基础热力学、电介质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电碱流体力学、统计物理等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3.交叉性强。在吸收其他新兴学科的最新成就促进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高电压技术也在不断地向其他学科渗透并成为开拓新兴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高功率脉冲技术的出现就是个突出的实例。

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建设中涉及电气工程尤其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的重大工程被提上议事日程。随着国家电力工业的战略布局,西电东送工程正在蓬勃展开。随着电力需求日益增长,为解决高电压、大容量、长距离送电和异步联网等交流输电难以实现的现况,直流输电由于其传输功率大、线路造价低、控制性能好等特点,作为重点输电工程在国内大力开展。

四、有机外绝缘的应用

1.有机绝缘材料在高电压外绝缘中的应用

有机绝缘材料在高电压外绝缘领域的应用几乎扩展到了所有方面,凡是电工陶瓷有的产品,有机材料都有,甚至还制造出了一些电工陶瓷及钢化玻璃所没有的产品。棒形悬式合成绝缘子与线路支柱合成绝缘子是有机材料在高电压外绝缘领域应用最成功的代表,迄今已有数百万支棒形悬式合成绝缘子与线路支柱合成绝缘子运行在世界各国的输电线路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结语以前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合成绝缘子在技术上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出现了所谓的第二代合成绝缘子。电力系统对合成绝缘子的态度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对合成绝缘子的诸多优点也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合成绝缘子的用量得到较大增长。进入90年代,合成绝缘子的应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线路合成绝缘子蓬勃发展的同时及以后,其它品种的有机外绝缘产品也逐步发展起来。

2.有机外绝缘产品的主要优点

从第一代棒形悬式合成绝缘子开始,有机外绝缘产品就显示出其明显的优点随着性能的改进及有机外绝缘产品的大量应用,有机外绝缘产品的优点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如重量轻体积小。棒形悬式合成绝缘子的重量只有同电压等级瓷或玻璃绝缘子串重量的10%~15%,后来发展起来的硅橡胶合成套简与瓷套筒相比重量轻的优点仍然十分突出。这一优点对生产运输安装都很有意义,对于野外线路施工其优点尤其明显如不易碎破损率低防破坏性能好硅橡胶产品由于硅橡胶独特的憎水性迁移性能,在这一点上表现尤其突出如防潮。防爆性能好瓷套式避雷器互感器因内部留有较大的空隙,在运行中容易因空隙的呼吸作用而使内部组件受潮,并且若内部受潮后未得到及时处理,在雷击过电压,操作过电压等情况下就有可能发生爆炸,而且瓷套的爆炸不仅毁掉了自己,还会殃及临近的其它设备与运行人员,从而扩大事故。采用了硅橡胶伞裙与玻璃钢筒的合成套筒设备由于内部为全固体结构,不存在空隙的呼吸问题,也就避免了呼吸受潮问题。而且,即使有高能量的大电流流过其内部,玻璃钢筒也有很强的防爆性能,与玻璃钢筒粘接成一体的硅橡胶伞裙也很难飞出,并且,即使有伞裙飞出,也不会殃及其它设备。

五、高电压有机外绝缘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达到在放电和击穿理论以及介质放电特性的研究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在我因目前的条件下应十分注意加强联合研究。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尤其有利于学术视野的扩大,同时还要提倡开拓和创新。

最后,应特别重视发展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在电工学科中,高电压和绝缘技术是与新兴学科如技术物理、光学、材料科学等结合比较密切的分支。发展的趋势已表明,完全有可能和有条件在不长的时间内,使高电压技术在其他学科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六、结语

通过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绝缘技术的新发展在高电压工程中的应用方向。因此,在高电压工程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结合的研究,促进高电压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曦东.高电压工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

论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新发展 篇12

1 铁路通信信号技术概述

铁路建设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业, 支撑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具有特殊性, 强调运输生产的安全与可靠。所以, 着力于通信信号技术的发展, 是推动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 通过现代化铁路信号系统的建设, 逐渐实现铁路运输生产的高效率、低成本。

1.1 铁路通信信号技术

铁路通信信号技术就是运用通信方式对铁路运输进行相应的信息传递及处理的技术。随着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 铁路通信信号技术也随之发生变化。铁路运输具有特殊性, 而作为铁路运输核心的铁路通信信号技术, 控制着其运输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1.2 技术特征

从普快到动车、高铁, 展现出我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随着列车速度的不断提升, 其对于通信信号技术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铁路通信信号技术不以单一的技术形态呈现, 而是与其他系统组成有机整体, 以确保铁路运行的安全与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动下, 铁路通信信号技术也有了本质的发展。对此, 铁路通信信号技术具有高效率、可靠性等特点, 为铁路运输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本节简单阐述下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高效率、可靠性。

(1) 高效率。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铁路的建设力度, 从青藏铁路的建设通车到沪昆高铁的试行, 都表明我国铁路事业发展到了历史新阶段。高效率是现代铁路建设的基本目的, 通过通信信号技术, 强化对列车的调度指挥、运营管理, 也实现了信息的高校传输。

(2) 可靠性。铁路运输具有特殊性, 运行的安全稳定尤为重要。铁路运行的安全, 很大程度上依托与先进的通信信号技术。例如, 从2011年甬温线动车事故可以看出, 通信信号技术在列车运行中的重要性。

2 铁路通信信号设备现状

当前, 随着通信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铁路通信信号设备的性能也随之有了质的提高。本节在铁路通信信号设备现状的讨论中, 主要从机车信号、站内轨道电路电码化、站内信号干扰等内容进行阐述。

2.1 机车信号与ATP (如图1所示)

(1) 轨道电路制式多。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当前的铁路通信系统呈现出多种制式的通信方式。其中, 轨道电路有交流技术、8 (或4、18) 信息移频等制式。所以, 在多种电路制式之下, 铁路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相对比较混乱, 这就对铁路运行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列车信号主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当前的轨道电路显然滞后于现实发展的需求。

(2) 轨道电路电码化比较困难。对于站内电码化而言, 其难以做到一步到位, 而更多地是进行逐步完善。这是因为系统设计存在一定, 且存在协调性、兼容性差等弊端, 进而导致站内电码化初期出现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 以至于在发码的过程中, 出现码畸变、滞后或掉码等情况。火车运行速度越来越快, 这就导致在站内轨道区段, 可能出现信息接收不完全的问题。这样一来, 机车信号便会出现白灯闪烁。

(3) 站内信号干扰。铁路通信信号往往受外界多元因素的干扰, 进而造成轨道电路出现问题。这些干扰问题的出现, 很大原因在于站内干扰源繁多, 尤其是牵引回流干扰和邻线干扰问题尤为严重, 造成铁路通信信号问题的出现。

(4) 传输的信息量小。信息传输量小的原因主要在于钢轨自身的局限以及模拟信息传输方式缺乏稳定的传输效率, 滞后于当前列车对通信信号的现实要求。当前, 轨道出现电路故障或中断, 铁路线路将处于瘫痪状态。

2.2 调度集中

铁路是我国第一大交通运输工具, 繁忙的中国铁路多采用调度集中的方式。调度集中的方式比较传统, 且调度效果无法满足当期铁路运输的需求。在铁路信息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调度集中的方式存在诸多的不足与问题, 尤其是无线通信手段难以满足需求。

2.3 无线列调

在无线列调方面,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比较落后。采用模拟单信道, 显然出现通信信号质量差, 且易受外界的干扰;二是能力处于饱和状态。无线列调在调度命令、车次号等信息传输的实现方面, 已做得比较成熟。但是, 实现更加可靠、更加实时性的信息传输, 无线列调显然无法满足;三是效率比较低。由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 各专业部门所建设的专用系统存在技术不合理、系统不经济等问题, 进而导致无线电频率资源浪费。

3 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新发展

基于上述描述, 我们不难看出, 当前的铁路通信信号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的铁路发展需求。但通信信号技术饱和、滞后的现实问题, 也日益突显。所以, 为更好地推动我国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应着力于通信信号技术的新发展。依托于通信信号新技术, 实现我国铁路事业的新发展。

(1)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革新, 创造了有力的外部条件。传统的铁路信号设备, 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现代铁路运输对安全的要求。所以, 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 尤其是计算机高速分析计算功能, 有助于提升铁路通信信号设备的性能。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出现并应用, 为铁路信号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提供了支撑。相比与传统的模拟信号处理技术,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优越性比较突出。一方面,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可靠性更强, 提高了铁路通信信号的可靠性;另一方面,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了信号的实时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铁路通信系统的发展需求。当然,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频域与时域分析领域各有优劣。频域分析的优点在于实现了高运算精度与抗干扰能力。但是,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 诸如小波信号处理技术、ZFFT等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新发展。例如, 在我国铁路通信系统中, 区间所采用的ZPW2000-A信号发送、接受等, 均使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2) 通信信号一体化技术。通信信号一体化是现代铁路通信信号的重要发展方向。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发展, 集中体现在于“四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综合化。当前的铁路通信信号不仅需要满足铁路运输发展的需求, 而且需要在技术上进行革新, 提高已有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的完全性与可靠性。所以, 融合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以及现代控制技术, 实现技术的一体化, 无疑是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巨大发展。从全球来看, 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体化技术已逐步建立, 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但是, 我们要知道, 通信信号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的重要领域, 在于安全光纤局域网, 使之成为连锁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安全传输通道 (如图2) 。所以, 在铁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也随着发生着变化, 以更加一体化的技术确保现代铁路事业平稳发展。

(3) 通信信号网络化技术。现代铁路运输更加强调运输综合调度的重要性, 而通信信号网络化技术是基础。通信信号网络化的实质就是在网络化的基础之上, 实现良好的信息化。这样一来, 有助于铁路运输的智能化、集中性管理。当前, 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革新, 不再是简单的信号组合, 而更多地强调基于技术的创新, 实现通信信号系统功能更加完善。在系统内部, 各技术之间处于相互独立的工作状态, 而各技术之间又需相互联合, 以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交换, 构建适合铁路通信的网络化结构。例如, 在10余年的建设与完善中, 我国的TMIS、TDCS等系统的全路覆盖, 就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化的具体实例。

(4) 普通铁路与高速铁路通信兼容技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 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2014年施行通车的沪昆高铁, 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新阶段。但是, 相比于普通铁路, 高速铁路低信号的需求更多。一方面, 高速铁路为确保运行的安全与稳定, 其所需的信息数量明显增。另一方面, 高速铁路的运行, 对信号质量有了更高安全, 高质的信号是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 我国普通铁路与高速铁路共同运用, 这就强调两者兼容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以确保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的有效运行。目前我国为配合当前的铁路发展需求, 已积极在兼容技术方面的研发,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关于新型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其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成体系的独立设备。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实现对列车控制的自动化, 而且实现了铁路运营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田悦.简论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发展[J].科技风, 2013 (5)

[2]崔百玲.铁路通信信号一体化技术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9)

[3]王州龙.铁路通信信号系统雷电浪涌检测研究[J].铁道通信信号, 2013 (5)

上一篇:外科医生下一篇:藻海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