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通技术(通用11篇)
现代交通技术 篇1
·道路工程·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大孔隙沥青混合料有限元建模王亚奇, 钱振东, 陈辉方, 王军 (1-1)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影响因素试验研究张奎, 刘玉, 樊伟民 (1-4)
基于冷拌改性树脂的钢桥面铺装快速修补材料性能研究张辉, 潘友强, 于迪尔, 朱雷, 吴钊 (1-7)
AP-8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浅析王云, 岳光斌, 吕锡坤 (1-9)
海启高速公路启东北枢纽互通设计方案研究周伟 (1-12)
极值法在确定滑坡滑动面中的应用段坚堤 (1-17)
沥青混合料劈裂试验的颗粒流程序模拟研究于大超 (2-1)
沥青混凝土小梁断裂试验有限元模拟刘元栋 (2-5)
降雨条件下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涂圣武, 魏文凯 (2-7)
公路工程软土路基沉降有限元分析谢龙, 陈李, 麻超, 姚科, 曹伟峥 (2-10)
滨海相饱和软土地基临水路基开裂与挡墙失稳病害分析王志明, 徐杰, 赵俊明 (2-13)
破碎砾石在新疆喀伊公路沥青路面中的应用何连明, 赵喆 (2-17)
江六高速公路扬州南绕城改扩建工程关键技术陈加富 (2-20)
江六高速公路桥头过渡段纵向预抛高方案研究白兰兰 (3-1)
邓州至豫鄂省界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基设计石利群, 张弛 (3-5)
强夯处理液化地基的试验研究倪修勤, 朱志铎 (3-8)
山区公路涵洞水毁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吴博, 吴永芳 (3-10)
橡胶粉改性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研究杨松, 季节, 孙鹏飞, 赵永尚, 文博 (4-1)
天然岩沥青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施小俊, 蔡海泉 (4-5)
新疆乌赛一级公路改高速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试验研究何连明, 黄勇 (4-9)
破碎砾石沥青混合料温度稳定性研究刘利斌, 赵喆 (4-12)
半柔性路面基层在干线公路中的应用研究余晖, 郑炳锋 (4-15)
巨粒土路基填筑试验研究张艳, 郑伟, 曾祥玉 (4-20)
基于感知环境岩土高边坡动态监测系统研究宣剑裕, 戴晓栋, 韦征, 王甘林 (4-24)
软土地基上边坡稳定数值模拟分析谢龙, 周海霞, 王威, 陈晴, 徐晨 (4-28)
双车道匝道采用单车道出入口的设计方法石利群 (4-30)
半填半挖路基对路面结构响应的影响研究蒋发, 麻广林, 马学军, 祝谭雍 (5-1)
厂拌热再生路面回收料加热温度区间分析王飔奇, 黄晓明, 胡林 (5-5)
低剂量水泥冷再生技术研究陈爱勇, 李锋 (5-9)
SMA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研究朱伟, 李锋 (5-1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李宁, 李锋 (5-16)
高寒地区改性沥青SMA路面施工工艺研究郎卫军, 李强 (5-19)
沥青路面压实实时监测及分析系统研究张丽丽, 张立宏 (5-23)
高性能半柔性路面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蔡海泉 (5-27)
高性能沥青在干线公路车辙处治中的应用袁勇 (5-30)
路堑高边坡处治优化设计凌立鑫 (5-32)
基于Ever Stress FE层间状态的匝道沥青路面结构三维有限元分析张世洲 (6-1)
江苏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车辙发展规律研究与分析陈胜武, 陈一鸣, 熊文涛 (6-5)
电石渣稳定土路基的试验研究戈铭 (6-8)
温拌技术在三黎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李勇, 王伦, 赵喆 (6-11)
沥青路面大中修养护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王军 (6-14)
·桥隧工程·
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T形梁桥受力分析逄鹏程, 赵天野, 李洋 (1-19)
Lock-up装置在连续梁桥中应用的优化研究胡国民, 王聪 (1-22)
地震荷载下广州海珠桥桥面响应模拟刘麟, 郭力, 高文堃 (1-26)
超大直径单管双层盾构隧道内部结构同步施工技术晏胜荣 (1-30)
地铁盾构区间近距离施工洞内加固措施李春喜 (1-33)
单T构波形钢腹板曲线桥地震响应分析杨曙岚 (2-24)
柔性横系梁钢管混凝土双柱墩抗震性能分析何超, 李洋 (2-28)
考虑竖向地震力作用下桥墩的响应分析李洋, 何超 (2-32)
顺桥向水平力冲刷作用下某大桥裸露桩柱的计算分析梅俊伟, 张建龙, 田野野 (2-36)
某连续弯箱梁桥侧移分析和处治对策研究陈仲扬, 虞建成, 李后川 (2-40)
PC连续箱梁优化设计及系统开发刘桂林 (2-43)
斜拉桥纵向位移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陈辉, 彭家意 (2-47)
下官河大桥飘带形系杆拱设计刘玉静, 申哲会, 贲庆国 (2-50)
V型刚构连续梁桥墩梁结合处施工技术杨萍, 王延安, 孙茂 (2-54)
聚硫密封胶盾构手孔封堵施工技术苏畅 (2-58)
沪陕国家高速公路京杭运河斜拉桥主桥设计钱滨, 贲庆国 (2-13)
集灌路分离式立交桥的拼宽及加固设计吴江鸿 (2-17)
部分填充混凝土钢管 (箱) 组合结构桥梁应用研究李运喜, 刘研, 刘永健 (2-21)
疏排桩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有限元数值分析李骏, 古海东 (2-25)
下承式斜靠系杆拱桥计算与分析张传刚 (2-30)
某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承台及桩基础加固计算马新勇, 陈涛 (2-34)
泰州大桥环氧富锌漆及防水粘结层耐高温性能研究丁志群 (2-37)
基于GPS监测数据的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中塔位移状态分析张立奎, 徐一超 (2-40)
高程异常拟合模型在桥梁跨河水准测量中的应用薛涛, 陈辉 (2-44)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现场无损检测技术杨迪, 韩依璇, 张宇峰, 张研 (2-47)
连续箱梁桥悬臂施工抗倾覆稳定的可靠性研究卞同山 (2-51)
绵茂公路某隧道进洞挂口施工技术谷柏森, 吴行, 王伟 (2-54)
沪陕国家高速公路京杭运河斜拉桥主桥设计钱滨, 贲庆国 (3-13)
集灌路分离式立交桥的拼宽及加固设计吴江鸿 (3-17)
部分填充混凝土钢管 (箱) 组合结构桥梁应用研究李运喜, 刘研, 刘永健 (3-21)
疏排桩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有限元数值分析李骏, 古海东 (3-25)
下承式斜靠系杆拱桥计算与分析张传刚 (3-30)
某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承台及桩基础加固计算马新勇, 陈涛 (3-34)
泰州大桥环氧富锌漆及防水粘结层耐高温性能研究丁志群 (3-37)
基于GPS监测数据的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中塔位移状态分析张立奎, 徐一超 (3-40)
高程异常拟合模型在桥梁跨河水准测量中的应用薛涛, 陈辉 (3-44)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现场无损检测技术杨迪, 韩依璇, 张宇峰, 张研 (3-47)
连续箱梁桥悬臂施工抗倾覆稳定的可靠性研究卞同山 (3-51)
绵茂公路某隧道进洞挂口施工技术谷柏森, 吴行, 王伟 (3-54)
行波激励下不对称连续刚构桥的动力响应陈涛, 马新勇, 胡艳丽 (4-32)
高寒地区大跨连续刚构桥温度效应研究刘超, 彭立强, 王冲 (4-35)
南京青奥跨江景观桥主塔钢混结合段设计徐瑞丰, 李正, 周彦锋, 韩大章 (4-38)
基于拉-压杆模型的花瓶墩墩顶拉力简易估算方法潘一平, 刘淑敏, 巩美杰 (4-42)
土层变位对桩基影响分析及地基基础加固措施赵现省, 陈雄飞 (4-45)
山区桥梁高墩设计研究索慧敏, 郭红雨 (4-49)
连续箱梁桥裂缝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陶曙 (4-53)
钢箱梁-预应力砼悬臂梁组合结构施工技术危小灵, 马科 (4-57)
连拱隧道斜交正作进洞设计陈友贤 (4-60)
隧道穿越活动性断层处置技术的探讨谷柏森, 吴行, 韩光钦 (4-64)
山岭隧道塌方风险分析吴越江 (4-68)
动态监测技术在FRP试验中的应用李水扬, 李峰, 马青那, 赵启林 (5-35)
邻近堆载及软土地基对桥梁桩基影响及处治对策研究饶建辉, 刘其伟, 王成明, 杨鹏 (5-40)
基于动态称重系统的安庆长江大桥车辆荷载监测及分析胡学玲, 汪名玉 (5-44)
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度模型试验研究褚锋, 张峰, 齐广志, 曹原, 姚晨 (5-46)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维修加固与监控程辉, 周新亚, 龚永红, 周浩 (5-51)
南通市沿海公路桥梁耐久性调查与分析马志华, 张建东, 柏平, 刘秋阳, 任远 (5-55)
双拼式矮塔斜拉桥结构设计与分析张玉恒 (5-58)
宽幅钢桁梁桥面系参与主桁共同作用效应研究傅晨曦, 周青, 华新, 韩大章 (6-17)
某钢桁架人行桥自振特性测试及振动控制研究温天宇, 唐堂 (6-21)
基于机器视觉的桥梁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庞娜, 赵启林, 芮挺, 朱斌 (6-25)
斜拉桥双边箱主梁剪力滞效应分析赵现省, 陈雄飞 (6-32)
山区桥梁高墩选型研究胡健, 陈栋宇, 张非非 (6-36)
杨湾大桥景观设计杜鑫, 任正林 (6-40)
立式预制混凝土拱肋施工期温度及收缩裂缝问题研究凌高祥 (6-44)
新沟河大桥主桥预应力V构梁施工技术张正伟, 袁俊英, 吉雷 (6-49)
不同结构面倾角对深埋隧道开挖方法的影响规律研究高勇 (6-54)
佛岭隧道竖井建设期安全风险评估梁文辉 (6-59)
·交通工程·
基于局部Gabor特征匹配和Kalman滤波的车辆跟踪算法王海, 陈军 (1-36)
停车收费影响下深圳居民公交出行选择研究邹亮, 庞钰驹, 戴梦希 (1-41)
基于全感应控制的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与模型林晓辉 (1-44)
苏锡常都市圈客运一体化实践与思考白炳东, 蒋大治 (1-47)
基于模糊理论的双车道公路线形安全评价季新年, 樊军, 陈一飞 (1-51)
盐靖、江海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研究朱连照, 李再林, 刘煜敏, 王宜洋 (1-54)
新型城镇化下苏南中小城镇交通发展模式研究方利君, 熊琴 (2-61)
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老城区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研究李啟华, 徐永能 (2-66)
高铁站到发线运用模型与算法刘源, 牛慧兰, 张鑫, 董海隆 (2-69)
三种交通运输设施的一体化构建方案研究刘友煖, 王萍 (2-74)
改进的高速公路路段行程时间估计方法杨军 (3-58)
基于Fuzzy-AHP的城市公交运营服务评价指标赋权方法研究张雪莲 (3-62)
基于云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模式选择徐乃云, 于世军 (3-66)
基于货车轴型的高速公路货物运输量统计方法王心磊 (3-69)
南京绕越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孙振兴, 陈晔 (3-73)
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分析与对策刘恩, 刘英舜 (4-72)
基于FCM聚类分析模型的中小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研究吴振宏, 朱国娟, 张爽 (4-76)
英国纽卡斯尔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及思考林福文 (5-62)
城市道路紧急救援交通管控研究综述郭永涛, 姚佼 (5-67)
基于K-Means和GA-WNN的交通流量预测慕伟, 陈国定, 钟引帆 (5-70)
特殊人群步行过街速度调查与信号设计周涛, 陈新 (5-75)
混行非机动车交通流基本参数研究韩慧 (5-79)
重庆区县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及对策李涵 (5-83)
采用单向交通疏解城市交通拥堵林福文 (6-64)
基于微地磁的高速公路拥堵事件监测系统应用沙薇 (6-69)
区间客运需求组合预测模型研究韦达, 管峰, 陈田星, 李亮 (6-72)
基于波峰搜索算法的视频客流计数系统研究王梦菊, 吴小龙, 石若玉 (6-76)
基于灰度关联法的拥堵费额度模型构建戴仲娜 (6-81)
非机动车免费停车政策对城市交通结构的影响分析徐雯霏, 吴日学, 徐永能 (6-85)
横风作用下安全车速的仿真分析吴诚, 范伟康, 韩宝睿, 宋越, 冯燕 (6-89)
·运输经济与物流·
郑西高铁客流特征及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胡必松 (1-58)
江苏省通用航空低空空域资源现状及特征分析孙瑜 (1-63)
双层规划模型在沪宁城际铁路客票价格优化中的应用程谦 (2-77)
中小城市农产品运输组织模式优化方利君, 朱丽 (6-92)
·港航工程·
顶撑式拉锚地连墙在船闸闸室中的应用钱祖宾, 沈建霞, 单海春 (1-66)
凤凰山水电站溢洪道消能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谢龙, 陈李, 姚科, 曹伟峥, 麻超 (1-71)
扬州开发路东延跨京沪运河大桥的通航安全影响分析毛红华 (3-76)
三峡水库蓄水后娄溪沟河段河床演变分析李旭, 周海霞, 陈晴, 陈李, 吴卓尔 (3-79)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的船舶通航安全风险研究葛兵, 李亚军 (4-80)
新形势下淮安港发展的SWOT分析与策略研究陈媛, 汪振华, 张凌 (5-88)
码头易损构件破损调查分析方法研究王维, 张贵平, 唐杰平 (5-92)
·交通环保·
基于多层次分析法的交通工程钢结构防腐材料环境影响评价葛志华, 郝思文 (1-75)
连徐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调查与分析王景荣, 孙姿, 芦建国 (1-78)
高速公路拥堵碳排放计算模型研究王景荣, 肖鹤, 解建光 (2-81)
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研究伍慧, 李理 (4-84)
·轨道交通·
新建公路隧道与既有铁路运营线并行段最小间距的确定及铁路防范要求姬云平, 苑郁林, 闻雁 (2-85)
新建客运专线徐宿淮盐铁路 (宿迁段) 技术方案研究孙恩杰 (2-90)
·管理·
PPP模式在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张海军, 黄海明, 张建明 (1-83)
南京长江第四大桥上部结构施工安全管控曾才民 (1-88)
轨道交通精细化设计管理体系研究李春喜 (3-83)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研究王海峰 (3-88)
·信息·
新《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1-6)
科技论文关键词的选择 (1-32)
科技论文摘要撰写的注意事项 (1-74)
欢迎使用《现代交通技术》在线投稿系统 (3-7)
《江苏省高速公路养护技术体系和决策支持体系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12)
基于长寿命的高速公路路网中长期养护技术与对策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3-20)
版权声明 (3-87)
版权声明 (4-4)
科技论文引言的撰写 (4-11)
征订启事 (4-27)
“一种双翼挑梁支护结构及其隧道施工方法”专利获授权 (4-71)
“无砟轨道精密施工测量系统研究与应用”通过鉴定 (4-83)
声明 (5-66)
西堠门大桥等多项交通工程获菲迪克奖 (6-2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发布 (6-35)
版权声明 (6-43)
《耐久性低噪微表处在高等级公路养护中的应用研究》专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75)
沪通长江大桥首个辅助墩沉井封底成功 (6-84)
Total Contents of Modern Transporation Technology in 2015
Road Engineering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for Porous Asphalt Mixture Based o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Wang Yaqi, Qian Zhendong, Chen Huifang, Wang Jun (1-1)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Influenced Factors for Asphalt Mixture Dynamic Modulus Zhang Kui, Liu Yu, Fan Weimin (1-4)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of Quick Repair Material Modified by Resin for Steel Deck Pavement Zhang Hui, Pan Youqiang, Yu Dier, Zhu Lei, Wu Zhao (1-7)
Research on the Rutting Resistance of AP-8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Wang Yun, Yue Guangbin, Lv Xikun (1-9)
Research on Interchange Design Scheme for Qidong North Hub of Haiqi Expressway Zhou Wei (1-12)
Application of Extremum Method in Landslide Sliding Surface Determination Duan Jiandi (1-17)
Splitting Test Modeling of Asphalt Mixture Using Particle Flow Code Yu Dachao (2-1)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Cracking Test of Asphalt Concrete Beam Liu Yuandong (2-5)
Stability Analysis of Rainfall-induced Rock Bedded Slope Tu Shengwu, Wei Wenkai (2-7)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oft Soil Roadbed Settlement for Highway Engineering Xie Long, Chen Li, Ma Chao, Yao Ke, Cao Weizheng (2-10)
Disease Mechanism Analysis of Waterfront Embankment Crack and Retaining Wall Instability for Coastal Saturated Soft Soil Wang Zhiming, Xu Jie, Zhao Junming (2-13)
Application of Crushed Gravel in Asphalt Pavement of Xinjiang Ka Yi Road He Lianming, Zhao Zhe (2-17)
Key Technology of Extension Project for South Yangzhou Section of Jiangliu Expressway Chen Jiafu (2-20)
Scheme Analysis of Height with Allowance for Bridgehead Sections of Jiangliu Expressway Bai Lanlan (3-1)
Expansive Soil Subgrade Design for Expressway from Dengzhou to He'nan and Hubei Shi Liqun, Zhang Chi (3-5)
Experimental Study on Dynamic Compaction Treatment of Liquefied Foundation Ni Xiuqin, Zhu Zhiduo (3-8)
Causes Analysis and Controlling Measures for Highway Culvert Washout in Mountain Area Wu Bo, Wu Yongfang (3-10)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ubber Powder Modified Cement Stabilized Macadam Yang Song, Ji Jie, Sun Pengfei, Zhao Yongshang, Wen Bo (4-1)
Experimental Study on Asphalt and Mixtures Modified with Natural Rock Asphalt Shi Xiaojun, Cai Haiquan (4-5)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sphalt Pavement Hot In Plant Recycling for AFirst Class Highway Transformation Project in Xin Jiang Wu SaiHe Lianming, Huang Yong (4-9)
Research on Temperature Stability of HMA with Crushed Gravel Liu Libin, Zhao Zhe (4-12)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Semi Flexible Pavement Base in Trunk Highway Yu Hui, Zheng Bingfeng (4-15)
Research on Filling Test of Embankment with Over Coarse-grained Soil Zhang Yan, Zheng Wei, Zeng Xiangyu (4-20)
Study on Comprehensive Warning Method Based on Stage Recognition of Slope Deformation Xuan Jianyu, Dai Xiaodong, Wei Zheng, Wang Ganlin (4-24)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Slope Stability of Soft Soil Foundation Xie Long, Zhou Haixia, Wang Wei, Chen Qing, Xv Chen (4-28)
Design Method of Entrance to Dual Lane Ramp Using Bicycle Path Shi Liqun (4-30)
Influence of Half-filled and Half-dug Subgrade on Pavement Structure Jiang Fa, Ma Guanglin, Ma Xuejun, Zhun Tanyong (5-1)
Heating Range Analysis for Hot in Plant Recycling of Asphalt Pavement Wang Siqi, Huang Xiaoming, Hu Lin (5-5)
Study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Low Dose Cement Cold Recycling Chen Aiyong, Li Feng (5-9)
Study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Hot In-place Recycling in SMAPavement Zhu Wei, Li Feng (5-12)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Emulsified Asphalt Cold Recycling Mixtures Li Ning, Li Feng (5-16)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MA Pavement in Alpine Region Lang Weijun, Li Qiang (5-19)
Research on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System for Asphalt Pavement Compaction Zhang Lili, Zhang Lihong (5-23)
Research on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Semi-flexible Asphalt Mixture Cai Haiquan (5-27)
Applic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Asphalt in Rutting Treatment for Trunk Road Yuan Yong (5-30)
Optimization Design for Highway High Slope Ling Lixin (5-32)
D Finite-element Analysis of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Structure Based on Ever Stress FE Bond Condition between Adjacent Layers Zhang Shizhou (6-1)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Rutting Development Rule for Jiangsu Arterial Highway Chen Shengwu, Chen Yiming, Xiong Wentao (6-5)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arbide Slag Stabilized Soil Subgrade Ge Ming (6-8)
Application of WMA Technology in Sanli Expressway Li Yong, Wang Lun, Zhao Zhe (6-11)
Research on Quality Control Technology of Asphalt Pavement Rehabilitation Construction Wang Jun (6-14)
Bridge&Tunnel Engineering
Stress Analysis of T Beam Bridge Reinforced with Steel Plate and Concrete Pang Pengcheng, Zhao Tianye, Li Yang (1-19)
Optimization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Lock-up Device in Continuous Beam Bridge Hu Guomin, Wang Cong (1-22)
Response Simulation for Guangzhou Haizhu Bridge Deck under Earthquake Load Liu Lin, Guo Li, Gao Wenkun (1-26)
Synchronou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Internal Structure of DoubleDeck Shield Tunnel with Large Diameter and Single Pipe Yan Shengrong (1-30)
Reinforcement Measures for Shield Metro under Adjacent Construction Li Chunxi (1-33)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Single T-type Rigid Frame Curved Bridge with Corrugated Steel Webs Yang Shulan (2-24)
Seis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Doublecolumn Piers of Link Beam He Chao, Li Yang (2-28)
Response Analysis of Piers Considering Vertical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Li Yang, He Chao (2-32)
Mathematical Analysis for Erosion Exposed Piles of Bridge under Horizontal Force in Axial Direction Mei Junwei, Zhang Jianlong, Tian Yeye (2-36)
Analysis of Lateral Placement and Treatments for Continuous Curved Box Girder Bridge Chen Zhongyang, Yu Jiancheng, Li Houchuan (2-40)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System Development of PC Continuous Beam Bridge Liu Guilin (2-43)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 and Girder Temperature for a Cable-stayed Bridge Chen Hui, Peng Jiayi (2-47)
Ribbon Shaped Arch Design for Xiaguan River Bridge Liu Yujing, Shen Zhehui, Ben Qingguo (2-50)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ombined Section between Pier and Girder for V-shaped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 Yang Ping, Wang Yanan, Sun Mao (2-54)
Sectional Shiel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Hand Hole Plugging by Polysulfide Sealant Su Chang (2-58)
Design of the Grand Canal Cable-stayed Bridge of Hushan National Expreesway Qian Bin, Ben Qingguo (3-13)
Widening Re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Design for Jiguan Road Separated Intersection Bridge Wu Jianghong (3-17)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Partially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mposite Bridges Li Yunxi, Liu Yan, Liu Yongjian (3-21)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Internal Forces and Displacement of Scattered Row of Piles Support Li Jun, Gu Haidong (3-25)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Oblique-against Through Arch Bridge with Suspender Zhang Chuangang (3-30)
Reinforcement Computation for Cap and Pile Foundation of a PC Box Girder Bridge Ma Xinyong, Chen Tao (3-34)
Research on High Temperature Property of Epoxy Zinc-rich Primer and Waterproof Bonding Layer for Taizhou Bridge Ding Zhiqun (3-37)
Study on the Displacement for the Middle Tower of Maanshan Yangtze River Bridge Based on GPS Monitoring Data Zhang Likui, Xu Yichao (3-40)
Application of Fitting Model for Height Anomaly in Bridge River-crossing Levelling Xue Tao, Chen Hui (3-44)
Nondestructive Field Testing Technologies for Concrete Durability under Marine Environment Yang Di, Han Yixuan, Zhang Yufeng, Zhang Yan (3-47)
Reliability Study on Anti-overturning Stability of Continuous Girder Bridge with Hanging Basket Cantilever Construction Bian Tongshan (3-51)
Technical Design for the Entrance Construction of a Highway Tunnel of Mianmao Road Gu Baisen, Wu Hang, Wang Wei (3-54)
Dynamic Response of Asymmetric Continuous Rigid-frame Bridge under Excitation of Traveling Waves Chen Tao, Ma Xinyong, Hu Yanli (4-32)
Study on Temperature Effect of Long-span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s in Alpine Region Liu Chao, Peng Liqiang, Wang Chong (4-35)
Design of Joint Section of the Hybrid Tower of Nanjing Youth Olympic Landscape River Bridge Xu Ruifeng, Li Zhen, Zhou Yanfeng, Han Dazhang (4-38)
Estimation Methods for Pier Top Tension of The Vase Pier Based on The Strut-and-tie Model Pan Yiping, Liu Shumin, Gong Meijie (4-42)
Soil Displacement Influence on Pile Foundation Analysis and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Measures Zhao Xiansheng, Chen Xiongfei (4-45)
Design and Research on High Pier of Mountainous BridgeSuo Huimin, Guo Hongyu (4-49)
Crack Analysis and Reinforce Strategy of Continuous Box Girder Bridge Tao Shu (4-53)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omposite Structure for Steel Box Griderprestressed Concrete Projecting Beam Wei Xiaoling, Ma Ke (4-57)
Discussion of Vertical Making for Skew Portal in Highway Double-arched Tunnel Chen You Xian (4-60)
Probe into Disposal Technology of Highway Tunnel Across Active Fault Gu Baisen, Wu Hang, Han Guangqin (4-64)
Risk Analysis of Mountain Tunnel Collapse Wu Yuejiang (4-68)
Application of Dyna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FRP Tests Li Shuiyang, Li Feng, Ma Qingna, Zhao Qilin (5-35)
Research on Influences of Adjacent Loads and Soft Soil Foundation on Bridge Plie Founda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Rao Jianhui, Liu Qiwei, Wang Chengming, Yang Peng (5-40)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Vehicle Load in Anq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Based on Dynamic Weighing System Hu Xueling, Wang Mingyu (5-44)
Experimental Model Research on Prestressed Duct Grouting Compactness Chu Feng, Zhang Feng, Qi Guangzhi, Cao Yuan, Yao Chen (5-46)
Reinforcement and Monitoring for 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inuous Box Girder Bridge Chen Hui, Zhou Xinya, Gong Yonghong, Zhou Hao (5-51)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Durability Status of Coastal Highway Bridge in Nantong Ma Zhihua, Zhang Jiandong, Bai Ping, Liu Qiuyang, Ren Yuan (5-55)
Structure Design and Analysis for Double Low Tower Cable-stayed Bridge Zhang Yuheng (5-58)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Effects of Deck System Involved in the Main Truss of Wide Steel Truss Bridge Fu Chenxi, Zhou Qing, Hua Xin, Han Dazhang (6-17)
Self-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Test and Vibration Control for A Steel Truss Pedestrian Bridge Wen Tianyu, Tang Tang (6-21)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ridge Dete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Machine Vision Pang Na, Zhao Qilin, Rui Ting, Zhu Bing (6-25)
Shear Lag Effect Analysis of Bilateral Box Girder for Cable-stayed Bridge Zhao Xiansheng, Chen Xiongfei (6-32)
Study on Bridge High Pier Selection in Mountain Area Hu Jian, Chen Dongyu, Zhang Feifei (6-36)
Landscape Design of Yangwan Bridge Du Xin, Ren Zhenglin (6-40)
Study on Temperature and Shrinkage Crack Problem of Precast Concrete Arch during Construction Period Ling Gaoxiang (6-44)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V-shaped Girder of Main Bridge of Xingou River Bridge Zhang Zhengwei, Yuan Junying, Ji Lei (6-49)
Influence Law of Different Structural Inclination for Excavation Method of Deep-buried Tunnel Gao Yong (6-54)
Safety Risk Assessment for Foling Tunnel Shaft Construction Liang Wenhui (6-59)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Vehicle Tracking Algorithm Based on Partial Gabor Feature Matching and Kalman Filtering Wang Hai, Chen Jun (1-36)
Reasearch on Public Transit Choice for Shenzhen Inhabitant Tri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arking Charge Zou Liang, Pang Yuju, Dai Mengxi (1-41)
Signal Control Method and Model for Intersection Based on Full Induction Control Lin Xiaohui (1-44)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Integrated Passenger Transport for Suzhou-WuxiChangzhou Metropolitan Area Bai Bingdong, Jiang Dazhi (1-47)
Alignment Safety Evaluation for Double-Lane Highway Based on Fuzzy Theory Ji Xinnian, Fan Jun, Chen Yifei (1-51)
Research on Traffic Accident Characteristics for Yanjin and Jianghai Expressway Zhu Lianzhao, Li Zailin, Liu Yumin, Wang Yiyang (1-54)
Research on Transportation Mode for Medium and Small Towns in Southern Jiangsu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Fang Lijun, Xiong Qin (2-61)
Research on Commuter Travel Mode in Old City Based on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Li Qihua, Xu Yongneng (2-66)
Model and Algorithm for Arrival-departure Track Utilization at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Liu Yuan, Niu Huilan, Zhang Xin, Dong Hailong (2-69)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Plan for Three Kinds of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Liu Younuan, Wang Ping (2-74)
An Improved Estimation Algorithm for Expressway Travel Time Yang Jun (3-58)
Evaluation Index Weights Determining Method for Urb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Operation Service Based on Fuzzy-AHPZhang Xuelian (3-62)
Feeder Mode Choice for Urban Rail Transit Based on Cloud Model Xu Naiyun, Yu Shijun (3-66)
Statistical Methods of Expressway Freight Volume Based on Freight Car Axle Type Wang Xinlei (3-69)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oll Management System for Nanjing Raoyue Expressway Sun Zhenxing, Chen Ye (3-73)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of Traffic Congestion of City Central District Liu En, Liu Yingshun (4-72)
Research on Transport Development Model of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Based on FCM Clustering Model Wu Zhenhong, Zhu Guojuan, Zhang Shuang (4-76)
Situa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Urban Traffic of Newcastle Lin Fuwen (5-62)
Literature Review on Traffic Management and Control for Urban Road Emergency Rescue Guo Yongtao, Yao Jiao (5-67)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Based on K-Means and GA-WNNMu Wei, Chen Guoding, Zhong Yinfan (5-70)
Speed Investigation and Signal Design for Special Pedestrians Crossing the Street Zhou Tao, Chen Xin (5-75)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xed Non-motorized Traffic Flow Han Hui (5-79)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Trend and Strategies for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Chongqing Li Han (5-83)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Relief based on Applying One-way Traffic Lin Fuwen (6-64)
Application of Highway Congestion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Micro Magnetic Sensors Sha Wei (6-69)
Research on Interval Combination Forecasting Model of Passenger Demand Wei Da, Guan Feng, Chen Tianxing, Li Liang (6-72)
Research on Video Passenger Counting System Based on Wave Search Algorithm Wang Mengju, Wu Xiaolong, Shi Ruoyu (6-76)
Model Building of Congestion Charge Based on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Dai Zhongna (6-81)
Impact Analysis of Free Parking Policy for Non-motor Vehicles on UrbanTraffic Structure Xu Wenfei, Wu Rixue, Liu Yongneng (6-85)
Simulation Analysis of Safe Speed under the Action of Crosswind Wu Cheng, Fan Weikang, Han Baorui, Song Yue, Feng Yan (6-89) Transportation Economy&Logistics
Research on the Passenger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eting-Strategy for Zhengzhou-Xi'an High Speed Railway Hu Bisong (1-58)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for Low Altitude Airspace Resource General Avi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Sun Yu (1-63)
Research on Bi-level Programming Model for Ticket Price Optimization for Shanghai-Nanjing Inter-city Railway Chen Qian (2-77)
Organization Mode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e Products Transportation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Fang Lijun, Zhu Li (6-92)
Port&Navigati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Ahchored Sheet Pile with Bottom Beams in Ship Lock Chamber Qian Zubin, Shen Jianxia, Shan Haichun (1-66)
Optimization Design of Spillway Energy Dissipation for Fenghuangshan Hydropower Station Xie Long, Che Li, Ma Chao, Yao Ke, Cao Weizheng (1-71)
Safety Influence Analysis of Yangzhou Eastwards Kaifa Road Bridge on the Grand Canal Navigation Mao Honghua (3-76)
Analysis of Louxigou Riverbed Evolution after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Li Xu, Zhou Haixia, Chen Qing, Chen Li, Wu Zhuoer (3-79)
Research on Ship Navigation Safety Risk in 12.5 m Deep-water Channel of The Yangtze River Downstream Nanjing Ge Bing, Li Yajun (4-80)
SWOT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for Huaian Port Development in New Situation Chen Yuan, Wang Zhenhua, Zhang Ling (5-88)
Investigation Method for Damageable Component of the Wharf Wang Wei, Zhang Guiping, Tang Jieping (5-92)
Transportation Enviroment Protection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for Anti-corrosion Material of Traffic Engineering Steel Components Based on AHPGe Zhihua, Hao Siwen (1-75)
Greening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or Lianxu Expressway Wang Jingrong, Sun Zi, Lu Jianguo (1-78)
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 Calculation Model for Expressway Congestion Wang Jingrong, Xiao He, Xie Jianguang (2-81)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of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nsport Wu Hui, Li Li (4-84)
Rail Engineering
Minimum Spacing and Railway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of Parallel Paragraph between New Highway Project and Existing Railway Operating Line Ji Yunping, Yuan Yulin, Wen Yan (2-85)
Research on Technical Scheme for Newly-built Passenger Traffic Special Line of Xusuhuaiyan Railway (Suqian Section) Sun Enjie (2-90)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PPP Pattern i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in China Zhang Haijun, Huang Haiming, Zhang Jianming (1-83)
Safety Management for Super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Nanjing Fourth Yangtze River Bridge Zeng Caimin (1-88)
Study on Fine Design Management System for Rail Transit Li Chunxi (3-83)
Research on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Barcode Technology Wang Haifeng (3-88)
现代交通技术 篇2
从宏观上阐述了物流活动的过程,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构建了物流活动的三维模型表达图,利用结构化分析技术对交通运输过程从抽象到具体、从宏功能到子功能、从整体到细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物流结构化设计层次图.
作 者:蔡继东 蒋明青 朱小锋 作者单位:蔡继东,朱小锋(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
蒋明青(北京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北京,100044)
刊 名:铁道经济研究 PKU英文刊名:RAILWAY ECONOMICS RESEARCH 年,卷(期):2004 “”(4) 分类号:F5 关键词:现代物流 系统工程 结构化分析 结构化设计
现代交通的“三头六臂” 篇3
“火眼金睛”的汽车雷达
大家知道,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00千米/时高速行驶时,若发现前方60米有障碍物,在1秒钟内必须紧急制动,否则就可能会发生碰撞。因一般的汽车车灯能见度为60米,若夜间以超过100千米的时速行驶,司机肉眼观察障碍物时将难以保证行车安全。另外,当汽车行驶时,若前车出现事故(如汽油用完、车胎爆裂、油路阻塞、断水等抛锚),后车来不及刹车,也极易发生长串追尾事故。
因此,给汽车装上一个防撞预警系统,以高新科技设备保障汽车安全行驶,就像是给了汽车一双“火眼金睛”。
目前,欧洲科学家已在实验室证实,他们研制的一种新型防撞预警系统,能在汽车即将相撞之前数秒向司机发出警报,从而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目前,该系统能在碰撞前的1~3秒内做出预测,给司机留出2秒以上的时间做出反应。
此外,国外还正流行一种避撞行人的汽车雷达系统—激光雷达,据勒克斯市场研究公司(Lux Research)报告称,到2030年,激光雷达将在自动驾驶领域收获近亿美元的商业机会。
激光雷达已开始在车辆局部发挥特长,它也开始用于自动驾驶的传感器中,并被专业人士认为是“必不可少”。从最早的谷歌豆荚车到众多的车企测试案例,激光雷达已逐渐发展为标配。未来,随着企业自动驾驶方案的选择和规划,车用激光雷达的商业化已是大势所趋,它将成为未来汽车流行的“火眼金睛”之一。
自动加油的机器“手臂”
随着驾车的人日益增多,加油已成为一件烦心事。有时加油甚至要排队等候一二十分钟。为了消解人们加油的种种烦恼,提高加油的工作效率,近期,美国科学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机器人加油站。这标志着汽车加油已迈向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行列,这既为司机加油带来了便利,也为残疾人驾车加油带来了福音。
美国的这座加油站位于加州的埃尔克格罗夫,它由机器人代替加油工人在忙碌地运转着。驾驶员加油时不需要离开汽车,只需将车开到加油塔车道上,这时,机器人会将一块像自动取款机的选择板移到驾驶员面前。
这时候,驾驶员要先将信用卡插到选择板中,选择所需的燃油种类和数量。紧接着,机器人的机械臂会快速打开油箱门,拧下油箱盖,把加油软管插入油箱。在又快又准地将油箱注满后,它会及时取出,将油箱盖和加油软管复位。整个过程简直和加油工人一样熟练快捷,令司机们十分满意。
机器人加油可以24小时连续工作,既节省人力,还不会偷懒、闹情绪。加油的工作效率高了,排队的人也少了,一切变得井然有序。而人们怀疑的机器人加油是否会过满外溢的情况并不会出现。正是基于这些考虑,美、德、法等国都纷纷研制出了加油机器人。
汽车安全防盗是人们极为关注的安全措施之一,尤其是在作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的美国就更为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研制出一种化学药水,能使人暂时失明,这种汽车防盗装置对盗劫者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随着汽车数量的日益增多,汽车被盗案件也大量增加。为了防盗,人们给车装了各种先进的防盗装置。譬如防进入防盗装置,当有人偷车时会发出报警信号;如识别系统,只有识别出主人所持有的标记和密码后,才能开车门和点火;如特制万能钥匙,只有用它才能开动汽车……
近年来,又出现了各种汽车人体锁,其特点是将人的声音、指纹、面孔等人体生物特征作为密码输入,由计算机进行识别并控制开锁。
此外,还有一种人性化汽车防盗系统。它可通过手机和卫星定位系统,操作正在运转的汽车防盗系统,从而使失窃车主可在远离犯罪分子的地方用发短信或打电话的方式,对被盗车辆进行控制,从而确保车主的人身安全。
人性化汽车防盗系统
车主使用该系统时,只需拨通隐藏在被盗车内的一部移动电话,该系统就可以阻断汽车的汽油油路,使被盗汽车无法开动,甚至可以控制汽车鸣笛、车灯闪动,使窃贼惊慌失措。
由于该防盗系统集成了道路情况数据库,还可以自动向车主手机发送短消息,告知车辆失劫后停靠的位置。同时,该防盗系统有一个设有唯一密码的电子锁,可对汽车进行控制。
一丝不苟的道路“电子眼”
它是道路违章的克星,最是眼里揉不得沙子;它是交警进行城市交通监测的好帮手,也就是被人们俗称“电子眼”的“电子警察”。它正经历着不断地更新换代,已经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如今,现代城市的各个主要路口,城区的各个单行线出口,不知疲倦的电子警察都在昼夜不停地默默工作,用一双“火眼金睛”记录下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实时向交通指挥中心“转播”各路口路段的情况。
“电子警察”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尽职尽责地完成执勤任务。如一辆小轿车以时速120千米闯红灯违章,电子眼“啪啪啪”连闪3下后,该车3张闯红灯彩照便被拍了下来,时间、地点、车号、时速等信息都会记录在存储器内,违法时间精确到以秒计算,它为交管部门处理违章提供了详细可靠的依据。
目前,新一代“电子眼”采用软硬件双重看门狗技术,使系统更稳定可靠,完全避免系统死机,还具有防“电子狗”侦察功能,使玩“电子狗”花招的司机不能得逞。另外,新型“电子眼”对违法信息的采集更智能化,如可以自动分析、识别、记录交通违法类型、自动识别违法地点等。
此外,“电子眼”还能连接逾期未年检机动车、交通肇事逃逸车、盗抢车等黑名单数据库,及时发现问题车,随即报警拦截,使非现场执法系统与实施处罚相结合。
隔空“对话”的高速自助收费
nlc202309090224
当前,中国和世界多地的高速公路都像蛛网般发达。各种高速自动收费系统借助于高新科技的发展也相继问世,成了公路管理的得力助手。
美国加州90号国道是世界上第一条全自动收费的高速公路。凡通过这条公路的汽车都需建立一个账户,在汽车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小型无线电应答器,收费站在车辆通过的道路上方安装有阅读器,它能对过往车辆进行识别,在汽车行驶中就把应收的费用记入账户。
目前我国的高速电子收费系统也越来越智能化。譬如,我国杭州至宁波的高速公路已采用一种非接触式智能收费系统,不用停车只需放慢行驶速度通过即可。它像无绳电话一样,通过射频系统向车内智能卡发射无线电信号,同卡内微电脑“对话”并登录、验证、付款,收费快捷准确。
此外,我国许多省市高速公路也已采用一种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当汽车驶进收费站时,该系统会向车上应答器发信号,应答器接收到“询问”后,会及时证实自己的车辆身份,随后,系统通过核查发出“放行”信号。若汽车应答器“装聋作哑”不回应信号,它会从收费区计算机的数据库内查找账户后,自动扣除其路费并罚款。
导航系统:汽车得力的“领航员”
电子交通图是一种装在汽车仪表板上的电子仪器,由显示器、传感器和电子罗盘等组成,它是汽车得力的“领航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交通图也在更新换代,如今也已用上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电子计算机等能利用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技术,通过图形、图像、动画、语言和文字等,将地区道路、建筑物或障碍物情况显示出来为司机提供全面信息。
目前,已出现了一种“人机对话”式的汽车语音导航系统,其灵巧实用,信息量大,完全能满足驾驶员的城市行车需要。这种系统内装有导航光盘,用来提供城市交通和地区情况,包括饭店、银行、高尔夫球场、旅馆及公共场所位置。
此外,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难题,人们还研制出新型的交通诱导系统,能按要求制定最佳行车路线。遇到交通意外事故,能重新设计行车路线,并在彩色显示屏上显示出交通情况,如堵塞、出现事故等;提供如天气、加油站、旅馆、停车场、修车部等方面的信息,并用多种语言向司机进行提示。
目前,已出现了更先进的交通诱导系统,它将无线电通信技术、红外检测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应用到通信中,大大提高了导航质量。
神奇的智能化电子系统,大大延伸了交通环境中人类的眼、耳、手、脑等肢体的功能。未来,这些交通系统的“三头六臂”还会让人类有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
现代交通技术 篇4
1 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代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1.1 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代自动化技术的重要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分布范围广, 交通设备多, 传统的人工操作的方法效率低, 这就需要现代自动化技术, 现代自动化技术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降低出错的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代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 现代自动化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全线的监测、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实现交通轨道全线实时的检测控制, 节省人力, 提高效率;
一方面, 城市轨道交通关系着人们出行的安全, 现代自动化技术由于高科技的运用使得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安全系数更高, 运行更加可靠;
另一方面, 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交通运行高效稳定, 有效避免交通拥堵, 同时, 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个部门各专业同时作业、信息共享, 能够有效的避免和处理交通灾害[1]。
1.2 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代自动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代自动化技术已经处于世界的前列, 我国已经具备一套完整的监测、控制、操作系统, 并且仍在不断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代自动化技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广泛应用, 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 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还没有发展到中小城市, 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代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仍需努力。
2 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1 现代自动监控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中主要包括各种车辆和固定轨道设备, 现代自动监控技术主要实现对固定设备的监测与控制。自动监测系统由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组成, 硬件是基础主要包括采集卡、计算机等, 软件是核心主要包括数据分析软件、图形处理软件等。自动监测系统可以通过中央处理系统与各个站点的分系统之间的联系, 进行实时监测与数据传输, 实现对整个交通线路的监测控制。现代自动监控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作用主要是进行电力监测、环境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火灾预警等, 确保整个交通轨道线路畅通[2]。
2.2 现代自动驾驶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现代车辆越来越多, 对汽车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自动驾驶技术成为未来车辆的发展方向。自动驾驶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GPS导航技术, 通过卫星获得电子地图, 导航定位系统就是在电子地图中加入道路以及相关信息等, 经过软件检索进行道路规划, 通过语音以及图像的方法提示, 最终达到目的地。
自动驾驶技术中另一个重要的技术是自动驾驶列车定位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列车与轨道的相对位置, 对列车进行定位与控制。其过程主要如图1所示, 列车轨道的一端向另一端发射电信号, 当无列车通过时, 另一端接收到完整的信号, 此时对轨道状态进行分析;当列车驶入时, 列车轮子使两端的电信号短路, 另一端不能收到信号。通过信号分析处理可以实现列车定位与检测, 同时通过不断修正也能提高列车效率。
2.3 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代自动化技术得以实现主要依赖的技术是现代通信技术, 信息的共享、数据的传输等都需要通信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都是通信技术中必不可少的[3]。现代通信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城市各个线路之间的信息交流, 也可以实现对各个城市的交通线路的综合管理控制;一方面通信技术可以使乘客信息系统更加智能化, 方便乘客的出行;另一方面, 通信技术中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交通自动化设备中的接口, 优化自动化系统结构, 使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更高效、更智能。
3 结论
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自动化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国外的自动化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已经达到一个新水平, 我国应该充分利用现代自动化技术, 使其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监测、自动驾驶、设备控制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4]。
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 并为缓解交通压力、扩大交通传输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自动化技术被逐渐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中, 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信息化、自动化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代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重点分析了现代自动监控技术、现代自动驾驶技术、现代自动防护控制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现状,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顺先, 于胜龙, 吴德昌, 等.传统监控系统的不足及ADS解决方案.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3, 23 (4) :81-84.
[2]王开满, 张慎明, 江平.轨道交通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 (2) :1.
[3]王开满, 姚建国, 苏强.分布式对象技术及其在实时数据库中的应用[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委员会.2004年全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交流研讨大会论文集.南京:国电自动化研究院, 2004:122.
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探究 篇5
关键词:交通行业 现代运输 统计调查方法
1 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统计是社会运输统计和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统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确定必须满足国家统法计对统计基本任务的总体要求。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可以确定为: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适用的统计手取,对交通行业提供现代运输服务的相关活动进行统计调查、收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行使统计监督,为国家了解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现代运输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制定交通行业和现代运输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依据;为交通行业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交通现代运输发展的规划建设、运行组织、经营管理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 统计调查的概念
所谓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物进行登记,取得寡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对被调查单位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又称初级资料;另一种是搜集次级资料,也称间接资料,是指已经经过某个部门或地区加工整理过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资料,一切次级资料都是由原始资料加工整理而来。统计调查与了解、查明原因的一般性调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相同之处表现为,它们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客观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进行的资料和情况的了解、搜集工作。区别表现为:①对象范围不同,统计研究运用大量观察法,需向较多的总体单位做调查,一般性调查的单位较少。②资料性质不同,统计调查以数字资料为主,一般性调查以情况资料为主。
3 统计调查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组织方式是统计调查的重要问题。统计调查方法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如下几类。
3.1 普查 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种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普查适用于不必要或不可能经常调查而需要得到全面统计资料的现象。普查是一种大量的、一次性的、专门组织的调查,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调查方法。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对象多,调查的内容和项目就不能太多太复杂,所以,普查项目只能限于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描述,主要应用于较大范围的对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
3.2 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表格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科统计数据采集的方式。统计报表制度是我国管理部门搜集统计资料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统计报表,可以全面系统地搜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反映国情国力的主要资料来源。
3.3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适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检查、补充、修正全面调查的资料。抽样调查与其他非全面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②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可靠性做出数学上的说明。
3.4 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在全部单位中,虽然只占一部分,但它们在所研究的现象的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反映全部总体的基本情况。重点调查主要采用专门调查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以颁发定期统计报表,由被调查的重点单位填报,定期观察这些重点单位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变动。重点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资料为依据的报告法。
3.5 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与解剖认识同类事物的本质及发展变化规律,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总体现象的发展。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为数字资料补充丰富的典型情况。典型调查的具体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和开调查会。其中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和比较可靠的方法。这种调查是讨论式的,即由调查者召集若干了解情况的人,按预定的调查提纲,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把调查过程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从中掌握第一手详细材料,达到预期的调查效果。
4 现代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选择
上文介绍的各种不同的统计调查方法,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统计对象日趋复杂,必须用多种统计调查方法,才能搜集到丰富的统计资料;而且任何一种统计调查方法都有它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有不同的实施条件,单独采用某一种方法,难以较好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真实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及我国统计工作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原则,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宜采用抽样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并辅之以统计报表方法,来获取所需的统计资料。
4.1 普查为基础 交通行业至今还未对运输进行过全面、深入的统计调查,因此统计部门很有必要对交通行业从事运输的基本单位进行普查,以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基本发展情况,并为今后相应的统计推算工作打好基础。如对于交通行业运输基础设施、投入产出、人力资源等,就有必要进行定期普查,了解其基本的发展状况。
4.2 抽样调查为主体 运输普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且无法及时反映交通行业运输日新月异的变化状况,因此大量的统计信息还需要通过抽样调查,依据部分企业的资料,来推断总体的相关情况。如对现代交通运输效率及质量调查,就没有必要采用普查来反映其运行水平,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统计、计算,从而推算交通行业运输发展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抽样调查的调查单位少,可以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去完成,同时也便于对交通行业运输经济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样既可以节省调查费用又可以满足对统计时效和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即使在未来我国运输统计信息体系建立以后,仍然还需要采用抽样调查来弥补统计分析体系本身的结构性缺陷、细分市场的信息不足和信息时效性的滞后。
4.3 辅以统计报表制度 对于现代交通运输统计,可以适当采用统计报表制度掌握全面情况。日常报表是交通行业运输统计的主体部分,大量的运输统计数据可以从日常月报(季报、年报)中得到。目前,我国相关运输统计报表制度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由此全面获得所需数据,可在目前交通运输统计制度和运输统计制度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报表单位,再设置相关的统计报表来满足现代交通运输统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左庆乐,张莹.我国公路运输量统计调查的新思路[J].交通标准化.2006.(Z1).
现代交通技术 篇6
时间:
5月13日至5月17日举办《现代激光技术在皮肤美容方面的应用研究》;
5月16日至5月20日举办《微创注射美容技术新进展》。
授课内容:
《现代激光技术在皮肤美容方面的应用研究》授课内容:激光治疗色素性、血管性疾病;激光脱毛;激光治疗疤痕:皮肤年轻化的生物、物理、化学、手术治疗。均邀中外专家讲课。5月13日报到,5月14-17授课。
《微创注射美容技术新进展》授课内容:肉毒素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皮肤填充剂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其他注射美容技术在医学美容方面的应用、注射美容与其它美容技术的联合应用。学习班邀请国外及港台专家授课,还有示教及学员实践机会。5月16报到,17-19日授课,20日示教实操(费用另收)。
费用:
《激光美容》学费1500元。《微创注射》学费3000元。
同时参加二个学习班可享受优惠,共4000元。(以上费用均不包括注射美容学习班的实操费6000元)。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联系方式:
九院地址:上海制造局路639号邮编:200011
联系人:朱玉兰021-53077807孙月娣021-53591353
E-mail:cjasyd@online.sh.cn传真:021-53591353
现代交通技术 篇7
时间:
4月19日至4月23日举办《现代激光技术在皮肤美容方面的应用研究》,
4月22日至4月26日举办《微创注射美容技术新进展》。
授课内容:
《现代激光技术在皮肤美容方面的应用研究》授课内容:激光治疗色素性、血管性疾病;激光脱毛;激光治疗疤痕、除皱;皮肤年轻化防衰老的生物、物理、化学、手术治疗新技术、新进展。均邀中外专家讲课。4月19日报到,4月20-23授课。
《微创注射美容技术新进展》授课内容:肉毒素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皮肤填充剂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其他注射美容技术在医学美容方面的应用、注射美容与其它美容技术的联合应用。学习班邀请国外及港台专家授课,还有示教及学员实践机会。4月22报到,23-25日授课,26日示教实操(费用另收)。
费用:
《激光美容》学费1800元。《微创注射》学费3000元。
同时参加二个学习班可享受优惠,共4000元。(以上费用均不包括注射美容学习班的实操费6000元)。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联系方式:
九院地址:上海制造局路639号邮编:200011
联系人:朱玉兰021-53077807孙月娣021-53591353
E-mail:cjasyd@online.sh.cn传真:021-53591353
现代交通技术 篇8
运输与物流的关系
运输是物流活动的重要环节。运输连接仓储、包装、装卸等其他物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物流环节、乃至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例如,作为物流中另一项重要服务功能的仓储活动,与运输存在“效益悖反”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其合理的进(补)出货计划和合理库存的确定,只有与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及运输计划的合理制定统筹考虑后,才能实现;在包装活动中,除面向销售的商品包装外,主要是保障商品运输安全的包装;装卸搬运是在实现运输的发送、到达、中转及实现运输与仓储、仓储与配送等活动的相互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配套物流活动;配送实质上也是一种运输活动,是一种运距较短、覆盖范围较小、客户多而分散、小批量、高频度、时效性强、交通管制严格的特殊性运输活动;物流信息服务及物流解决方案策划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交通运输过程的实时化信息服务和运输解决方案的合理制定。因此在物流系统的所有环节中,运输处于非常突出的位置。运输成本是物流总成本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运输成本占全社会物流总成本的比例达55.3%,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方式。
从不同类型的运载客体看, 运输包括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两项内容。如果将运输和物流分别视作两个集合,那么二者的交集就是货物运输。运输和物流的关系如图1所示。
将图中运输和物流的交集关系按照二者的内部构成要素以及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细分,可得到表1。该表格运用不同色彩之间的配色原理,直观并鲜明地表达了运输与物流的交集关系。
运输与物流的交集关系
以下从货物运输着手,从其内部构成要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对表1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1. 内部构成要素
①基础要素
基础要素是指运输和物流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装备工具两大类。
基础设施:物流活动是依托运输线路进行的,公路、航道、铁路、民航航线、管道等运输通道组合形成了物流网络的线路设施。物流节点活动主要是由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不同层次的物流节点设施完成的,而这些物流节点设施大都是以既有的公路及铁路货运站场、港口、码头、集装箱中转站为基础,经改扩建和功能拓展、转型升级发展起来的。因此,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也是物流网络最基本的设施载体。
装备工具:承担货物运输的车辆、船舶以及飞机等运输装备是物流活动中的基础承运装备。此外,在货物运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载运工具还有托盘、叉车、传送带等,也是物流活动中的基本工具。
②决定要素
决定要素是指对物流和运输的效率与成本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组织方式、信息化以及标准化四个方面。
企业:物流的运作主体是企业,其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满足客户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从事货物运输的企业包括公路货运企业、内河航运企业、海运企业、航空公司、货代企业、物流企业等。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我国物流业的市场主体,但居于主导地位的还是拓展转型后的交通运输企业。近年来,中远、中外运、中海、中邮、中铁集装箱、中铁快运、中铁特货等大型传统运输企业及诸多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拓展转型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交通运输企业是现代物流业的企业主体。
组织方式:不同运输方式的选择及不同的运输组织方案的实施,使运输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交通运输过程的优化管理和成本控制对物流活动总成本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采用一些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例如甩挂运输、滚装运输、厢式运输等已成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信息化:信息化是提高物流和运输效率的决定要素之一,也是企业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关货物运输的信息化体现在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系统、信息平台等方面。
标准化:对物流实施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标准化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效益,即:稳定物流生产和物流服务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流管理费用,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物流运输的标准化主要包括货运用语和货运计量的标准化、货运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标准化、货运作业的标准化以及货运服务的标准化等。
2.外部影响要素
任何一个行业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都受到外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①政策环境
在外部政策环境中,管理的体制机制是对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影响最大的因素。物流业是涉及经济社会中多个行业、多种领域的复合型行业,是一种混合型业态,从生产制造到批发零售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物流活动参与,这使得物流业的发展关联到发改委、交通部门、商务部门、工商部门、公安部门等多个部门,受这些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只有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共同推动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反之,体制机制的不顺畅,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以及权责矛盾等问题也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此外,国家发布的宏观政策对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引导、鼓励、支持的政策促进其发展。二是通过调控手段规范管理,使其保持健康发展。此外,物流业或交通运输业自身的政策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等相互影响。
②经济环境
物流是需求引导型的行业,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必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影响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所在的经济区位等。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可分为农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阶段等,后者又可以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超工业化(工业现代化)时期四个阶段,处于不同经济社会阶段中的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也会相应地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
③市场环境
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主要是指道路货运市场、水路货运市场以及航空货运市场。无论是整体的物流服务,还是单纯的运输服务,服务的供给与需求都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并在供需平衡时形成统一的服务价格。完善的市场制度、合理的市场组织以及良好的市场秩序,能够使从事货物运输的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成长,进而促进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与发展现代物流的关系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新战略。交通部李盛霖部长在2009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加快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转型。主要是,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运输,提高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这四方面内容都与发展现代物流密切相关。
1.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
综合运输体系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一方面,综合运输体系为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提供一体化集约高效运作的运输服务创造了条件,而这种一体化运输正是支撑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枢纽的集聚效应,依托枢纽构建功能完善、层次清晰的物流节点体系,是最大限度发挥现代物流优化整合功能的重要载体。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关键是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通过加强运输通道资源整合与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充分发挥出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这将为一体化、集约化、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服务创造基础条件。因此,现代物流的发展紧密依托综合运输体系,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
2. 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业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代物流特别强调多式联运,它需要把传统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公、铁、水、航空等各种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组织起来,形成统筹利用运输资源的运输服务体系,更着眼于供应链流程的管理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运输更有利于适应生产的节奏和产品销售的计划。因此,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方式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高级阶段。作为基础和载体的交通运输设施与装备总体水平的提高,必将对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业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
3. 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直接体现
交通运输业既包括了传统运输业,也具有向现代服务业拓展的空间。现代服务业与交通运输直接相关的就是现代物流,其对交通运输的运输网络、运输时间、运输成本、运输效率、运输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推动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举措,是交通运输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体现。
4.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与现代物流的共同要求
随着我国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交通运输对资源的占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交通的负外部性快速增加是当前交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进程中,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重视交通安全和社会公平,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全行业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提高社会对交通发展的满意程度。
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探析 篇9
1.1 事故频发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稳步上升和机动车利用程度的增加 (人均出行距离) , 城市中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在10万人左右, 发达国家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在10万人以上。此外, 还有大量非致命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不但导致了对贵重医疗设施需求的增加, 而且使受伤者痛苦不堪。
1.2 交通拥挤
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堵车, 特别是上下班, 和节假日期间, 如五一节, 国庆节, 寒、暑假等特殊的时段, 大多数人都有过"沙丁鱼"的经历。相对于城市道路网的承载力来说, 汽车数量过多, 诱发了交通拥挤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 交通拥挤是汽车社会的产物。在人们上下班的高峰期, 交通拥挤现象尤为明显, 据统计, 上海市由于交通拥挤, 各种机动车辆时速普遍下降, 50年代初为25km, 现在却降为15km左右。一些交通繁忙路段, 高峰时车辆的平均时速只有3~4km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 影响城市经济的效率。在不同的城市区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笔者所在地区学校集中, 每天上学, 放学, 第二节课下课, 第四节课下课, 下午第五节课, 第六节课下课等等, 安庆路东段以及庐江路中段以学生流为主, 也有不少的自行车流量, 加上餐饮业商贸功能聚集, 公交车、小汽车流量较多, 使本来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拥挤不堪, 每年总有大量事故发生。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 始终存在一个交通供需的矛盾, 车路均衡发展始终是城市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按世界各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即处在所谓发展中国家这个阶段, 总是处于车辆发展速度远远高于道路发展速度, 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大幅度上升的失调发展状态。这种失调状态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但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即堵车永远是修路的动力。当经济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 城市中汽车保有量已接近饱和, 年报废车辆数约等于年新增车辆数, 此时车路矛盾开始缓和, 交通供需达到了动态平衡, 这就是交通规划人员关心的交通容量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中阶段, 车路矛盾激化是不可避免的, 解决方式不外乎是扩大供给, 控制需求和转化出行方式等几种, 但都是缓解矛盾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1.3 交通公害
噪声污染。噪声源主要是汽车的喇叭声, 上海市曾对公共交通路线作过一次调查, 一般按喇叭次数平均50次/km以上;行使条件较差时达163次/km, 平均40次/min。噪声引起听觉疲劳或听力损伤, 严重干扰道路沿线居民的睡眠, 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大气污染。车辆排放废气种类主要有CO, HC, Nox, SO2, 铅化合物等。从世界范围来看, 排放的氮氧化物的60%, 一氧化碳的78%, 炭化氢的50%是由于交通运输而引起的。我国目前由交通运输所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中占50%以上。
2 科学规划城市交通
城市道路按其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和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交通矛盾突出表现在大中型城市, 是困扰世界各国城市政府的一件大事, 在当今世界, 没有一个城市政府能够骄傲地宣称自己已经彻底解决了交通问题。事实上, 交通问题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 它关系到经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等众多方面因素, 牵扯到诸多利益的协调, 随着观察问题角度的变化, 形成了一系列相互矛盾的观点。因此城市路网的规划尤为重要, 合理协调土地开发与交通网络之间的关系, 明确交通发展目标和整体框架, 加强交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配合关系, 是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
2.1 道路的等级
1995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 , 对于上述四个等级道路在不同规模城市中, 应具有的路网密度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 (表1) 。则从快速路到支路的简单对比约为1∶2∶3∶7, 大体上呈现为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结构, 等级愈高比重愈小, 而其所应承担的运输工作量比重文中没有说明。它们分工明确保持合理的比例非常必要的, 只有比例恰当才能相互协调, 相互适应组成一个级配合理的有机网络, 等级愈高, 里程愈短, 纲目分明。如果道路网络中等级比例失调, 必然不能发挥网络的整体功能和各级道路的使用功能。但对于不同性质、规模和结构的城市, 其各级道路里程所占比重以多大比例为好, 合理的变化范围如何,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等级愈高其里程愈短比重越小, 这一点是肯定的。
2.2 重要交通节点
城市中吸引人流的集散点、枢纽点, 例如大型体育场、影剧院、游乐场、百货商店, 以及铁路旅客站、长途汽车站、客运码头、大型工厂等, 会引起复杂繁忙的交通运输问题。因此, 在城市总体布局时不能将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物过分地集中, 以免造成交通运输和管理上的困难。在规划设计交通集散的过程中, 应从城市总体交通着眼, 妥善处理重要交通节点的出入问题、公共交通的衔接部分、公共停车场地以及周围配套道路的衔接等方面的关系。
2.3 统筹安排客流、货流
城市交通规划只有同居民的出行活动, 与货物在市区的流动规律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符合实际需要。全面掌握城市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 认真做好预测工作, 是规划和调整公交路线系统, 改善行车组织, 提高运营能力的至关重要的工作。
2.4 合理组织运营路线和时间
做好这项工作, 可采取以下措施:
实行单向交通。国内外实践证明, 交通分流, 能够充分利用现有道路, 提高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 减少交通事故。据有关调查, 单向交通可使车辆行驶时间缩短22%, 停车时间缩减60%。
错开上、下班时间。城市职工的上、下班活动, 是城市内部人口流动的基本现象。其特点是短时间流量大。高峰时, 人流拥挤成团;高峰一过, 街道秩序如常。城市交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上下班的高峰时刻。可以说解决了城市上下班的高峰运输问题, 即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问题。从国外一些实践证明, 错开职工上下班的时间, 通过延长运输时间来降低高峰的峰值, 可有效缓和上下班高峰时间的交通负荷。在一些通往城市工厂区的交通干线上, 更应采取这个办法来缓解交通拥挤的矛盾。
2.5 科学布置市政设施
重视道路绿化, 利用道路两侧的树木和绿地的散射、吸声可以降低噪声。同时在城市间应保留生态通道, 以便各种野生动物在城市间往来, 有利于生态多样性, 减轻大气污染等。考虑出行困难者 (残疾人和高龄人员) 的交通要求, 应专门建设各种便利的服务设施。虽然可以做到以车代步, 但是合理的步行者与自行车活动区间是必要的。合理的修建停车场, 可以利用大型建筑物地下空间建造地下车库, 满足不断增长的停车需求。
3 小结
道路交通需要一个合理的发展程度, 这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受资金、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交通来说, 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制定是一个协调各方面利益和目标的过程, 需要采用现代化大交通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处理。
参考文献
[1]古秀丽施海辰杨维.大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探析[J]辽宁交通科技.2003 (3) .
[2]翟忠民.翻译《道路交通组织优化》.人民交通出版社
[3]吴恒志.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浅析[J].当代建设, 2003 (2) .
现代交通技术 篇10
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交通规划是政府指导城市交通发展的公共政策,应当体现中央宏观政策,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这既是城市交通发展也是事关城市健康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只有坚持这一方向,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是城市交通规划工作者的重大责任。
二、分析城市交通问题
(一)城市交通问题之污染
汽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日前,全世界拥有汽车约5 亿辆,平均10 人一辆。汽车排出的有害气体在当前己取代了粉尘,成为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据不完全统计,世界每年由汽车排入大气的有害气体 一氧化碳( 也就是人常说的煤气达2 亿多吨,太致占总毒气量的1/3 以上,汽车多的美国和日本几乎达到1/2,成为城市大气中数量最大的毒气,而且它在大气中寿命很长,一般可保持二、三年。所以它是一种数量大,累积性强的毒气。汽车一般从三个地方排气。一是从排气管排出,约占总排放量的65%; 二是从曲轴箱里泄漏出来,约占20%,人们坐在汽车里间到的汽油味就是从这里漏出来的; 三是油箱、汽化器等系统泄漏的。据化验分析,汽车排出的废气中,约有150 一200 种不同化合物,其中对人体危害极大的就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的化合物、碳等颗粒物质。这些有害气体扩散到环境中便造邦空气污染。一般说,汽车排气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60 肠,最高达90炳。汽车排出的有害物质在强烈阳光照射下,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如臭氧、过氧酞基硝酸酷、醛类、二氧化氮等各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同水蒸气在一起,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浅蓝色的刺激性烟雾,这种烟雾被称为光化学烟雾。由于它首次发生于洛杉矾,所以人们也把它叫作" 洛杉矾烟雾"。洛杉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太平洋沿岸的滨海城市,是美国仅次于纽约和芝加哥的全国第三大商业城市。那里常年阳光明媚,气候温和,是风景优美的胜地。美国电影中的好莱坞,就在它的西北郊,美国政府的西部白宫圣克利门蒂,则在其东南郊。进入40 年代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們发现每当夏季和早秋,洛杉矾城市上空就会经常出一种不寻常的浅蓝色的烟雾,有时持续几天不散,使大气能见度大大降低。
(二)城市交通拥挤
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堵车,特别是上下班,和放长假时,如五一节,国庆节,寒、暑假等特殊的时段,大多数人都有过“沙丁鱼”的经历。相对于城市道路网的承载力来说,汽车数量过多,诱发了交通拥挤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交通拥挤是汽车社会的产物。在人们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拥挤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上海市由于交通拥挤,各种机动车辆时速普遍下降,50 年代初为25km,现在却降为15km 左右。一些交通繁忙路段,高峰时车辆的平均时速只有3—4km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经济的效率。目前,许多城市里的交通问题是通过局部路段、局部道路交叉口的拥挤堵塞反映出来的。
显然,按照西医“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观念,拓宽这些道路,在交叉口修建立交似乎是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但问题却很少这样简单。
(三) 小结
分析了现在城市交通问题的严重性:一是汽车的污染问题,严重威胁市民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生命,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二是交通拥挤的问题,同样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也是当下非常棘手的交通问题。接着深入的挖掘了城市交通问题出现如此状况的几点原因
三、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对策
城市道路是指城市范围内的道路,供各种车辆和行人通行并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交通设施,并形成和促进发展城市布局、提供通风、采光空间,作为上、下水道和煤气、电力、通信设施埋设通道的功能。因此面对如此问题,更新观念是当务之急。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要全面考虑国家发展战略,必须落实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城市紧凑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要用城市交通规划来带动规划修编 ,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的落实必须先调整城市交通规划的理念,而交通规划理念的调整却必须从规划布局做起 , 现在交通环境问题是当前城市交通规划的主导因素现在环境问题已经提到日程,我们的问题虽然刚刚暴露,但是必须关注。解决交通环境问题必须从交通理念上改变,比如,宽马路的问题。宽马路涉及路幅宽,带来的是路网间距大,这是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要反复思考的问题。现在交通效率低,很大一方面是道路路幅宽、路网密度低造成的,还有建设封闭性小区造成的。另外,盲目修立交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成系统的立交桥使交通更加拥堵。因此,解决交通环境问题,必须用系统、综合的概念研究城市交通规划。
四、结语
构建完善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篇11
坚持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 贵州道路运输工作将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总体要求, 继续加快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努力构建适应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道路运输业。
到2015年, 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进一步增加, 加快推进高速公路体系建设, 国省干线公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村公路通达、通畅能力显著提高, 养护管理能力显著增加;建成北入长江、南下珠江的两大水运出省主通道, 进一步发挥水运作用;运输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运输结构更加合理, 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取得进展, 加快形成和衔接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推动网络体系建设
一是全面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解决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为重点, 结合交通运输部对贵州省的支持重点, 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优化基础设施结构, 努力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有效解决贵州省交通瓶颈制约问题, 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较为完善的交通基础条件。“十二五”贵州省公路水路建设匡算投资2750亿元。
二是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和现代物流发展。
以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为依托, 着力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 发挥综合运输整体效益,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提升。大力发展城际、城乡公路客运, 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机制。以“两江一河”和乌江为重点大力推进标准化船型建设, 鼓励发展滚装、集装箱运输, 继续发展省内区间短途客运和水上旅游运输。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把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作为破解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难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建设养护、绿色交通与环境友好、安全监管与应急管理、科学决策支持、现代物流及综合运输体系、智能交通的关键技术研究, 加强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
四是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交通。
以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提升节能减排、低碳交通理念, 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优化营运车船与施工装备, 提升低碳交通科技创新能力, 增强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和支撑保障水平。
五是建立安全交通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 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整体发展的安全性, 维护稳定的安全生产形势。
继续实施“灾害防治工程”, 大力实施安保工程, 力争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消除国省干线上现有危桥, 农村公路危桥逐年减少。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 建设覆盖全省主要通航水域的安全监管与救助一体化体系。坚持建养并重, 切实加强公路水路应急和保障能力建设。
六是加快交通运输系统软实力建设。
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转变行业政府管理职能, 优化职能结构为抓手, 强化行业整体服务意识、提升行业科学服务能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 组织开展“学树建创”活动, 创建一批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和示范窗口。
【现代交通技术】推荐阅读:
现代交通10-06
现代交通体系06-01
公路交通现代化08-28
大力发展和应用现代轨道交通关键材料10-15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现代交通工具》及教学反思08-08
三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解读06-12
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06-29
交通节能技术分析05-23
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06-02
现代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心得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