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领域安全技术

2024-08-10

交通运输领域安全技术(共9篇)

交通运输领域安全技术 篇1

如移动视频监控技术与2010年开始, 就有很多业内人员前仆后继的为其实现找各种可行性办法。然而尚切存在各种未攻克的难题, 使本项技术只能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可以小范围的使用而未能普及。随着4g网络的到来, 移动视频监控技术又焕发了新的活力。显而易见, 城市的全覆盖监控及道路交通监控占据了摄像监控行业极大的市场份额, 而传统的电缆传输方式又存在这各种弊端, 为新技术的出现提供了空间。移动视频监控技术究竟能否逐步取代传统的有线监控方式, 在道路交通检测方面大显身手, 本文综合各种因素, 对其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

1 移动视频监控技术普及的意义

有需要才有市场, 传统电缆有线监控方式的种种弊端和移动视频监控方式的各种优势, 决定了移动视频检测技术的普及必然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 移动视频监控技术是极为方便的。视频显示终端的可以移动, 彻底解放了监控工作人员的人身自由, 而且影音只能可以对突发状况进行分别, 提醒, 使工作人员对突发状况的反映更加迅捷。

然后, 移动视频监控技术不仅仅是提供了方便。道路的全路段监控不仅可以有效的查出违章驾驶, 更重要的是给路上的司机一种约束力, 防止违章驾驶。而且可以为交通事故的原因和问责提供重要的证据 (现如今必须通过现场保护后轮印分析还原当时情形) 。而传统的监控方式的电缆成本, 布线规划等制约这它的全路段覆盖。因此只能在城市路口, 重要路段实施监控。城市郊区, 高速路段就有极少, 甚至没有监控。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移动视频监控技术因网络信号覆盖面广, 无需走线, 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难题。由此看来, 社会上对移动监控设备还是极为需要的, 而不仅仅只是因为方便。一项理念在未来可以得到普及的第一大先决条件是有所需。通过分析, 要实现全路段视频监控, 它是必须的。

2 限制移动视频监控技术的技术难题及其弊端

难题:一项好的理念经提出和几年的发展, 迟迟未能普及, 必然存在其未能攻克的难题。移动视频监控技术的理念主要是网络传输代替电缆传输, 实现其可移动化。实现移动视频监控的主要难题在于传输方面对带宽要求高, 相应高清解码器的落后导致图像分析无法用大屏幕独立观看。无线网络易受干扰, 现如今还无法用手机进行高分辨率观看。

弊端:网络传输的重要弊端有传输问题和安全问题, 网速不给力会导致延时, 以致监控人员无法迅速做出反应。网络传输还易造成信息泄漏, 或被黑客攻击成为病毒源。

3 难题和弊端下的普及可行性分析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提出伊始, 必然存在各种意想不到的缺点。只有在投入应用中才能逐渐发现, 然后改进。再说, 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但我们应该认清它的优势, 尽量优化它的缺点, 不能因噎废食。比如网速不给力问题随着4g网络的到来, 网速, 网费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 相信以后必有更为先进的5g, 6g出现。而且, 现今比较流行的云服务平台的出现, 让移动视频监控的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因此, 随着时代的进步, 传统监控技术的弊端和缺点将逐步呈现或放大, 而这项新理念的优势必将更加明显, 缺点也必将逐步弱化和解决。海量存储, 高清解码, 系统操作等等将不是移动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的障碍。

从可行性角度分析来说, 现如今网络费用, 速度, 安全性能方面还不能达到相应要求, 在国内, 也只有一些小的场合比如一些小区, 厂房等, 而且因清晰度达不到还得需要文字内容辅助解释。所以就现皆段而言, 基于目前的技术, 移动视频监控技术普及与道路交通检测领域还是不可行的。

4 国际上本项技术的发展

美国AT@T公司与美国杰尔系统有限公司合作, 将数字家庭的智能监控服务送达到远端的用户PC或手机上, 公司还在美国推出了面向家用的视频监控设备, 用户可使用手机或者PC接收来自家中的警报或实时视频信息。用户需要一次性支付199美元, 用以购买摄像头、无线门磁探测器以及相关软硬件, 之后每个月需支付9.95美元作为服务费用。对于这个价格, 若平价换算成人民币, 也进入到了我国大部分家庭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美国巴顿公司公布的VisualityTM移动视频监控系统能够记录和存储来自多个领域的高清晰度视频, 同时通过标准的3G和4G蜂窝网络现场直播视频、音频和全球定位信息。当安全受到威胁时, VisualityTM能够提供充分的、实时的且直接从外部获得的环境感知。

5 结论

还有很多国家在移动视频监控技术方面有着突破性的进展, 我国在这项技术的研究上还是非常落后的。各种移动视频监控技术在国外成功试验实行的实例, 更佐论证了此项技术在我国可以得以发展, 普及。尽管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还非常的落后, 但在我国现今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支撑下, 必将取得巨大的进步。现如今, 移动视频监控技术还主要应用与家庭, 厂房等等, 未曾应用与道路交通。但我认为, 此项技术随着网络技术全面改革发展后, 应用于道路交通的监控检测是必然的。虽然现阶段想用移动视频监控技术取代传统的电缆传输是不可能的, 但在网络技术改朝换代如此频繁的今天, 经过几年的发展, 移动视频监控逐渐普及, 在道路交通监控检测方面取代传统技术必然可行!

参考文献

[1]朱得旭.移动视频监控技术及其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06.

[2]周文.城市道路交通监控解决方案[J].中国公共安全 (市场版) , 2007 (12) .

[3]王琨.国外移动视频监控发展概览[J].中国安防, 2014 (01) .

交通运输领域安全技术 篇2

工作汇报

尊敬的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检查组领导:

大家好!

2014年,青岛市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继续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安全发展理念作为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始终坚持从零开始、安全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全面提高安全监督管理和服务水平,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4工作总结

2014,质监站在隐患排查治理和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牵引下,突出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努力促进工地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展“百日攻坚”、“安全生产月”、“暗查暗访”、“特种设备排查”、“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整治活动,主要工作为:

1、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为主线开展安全监督工作 截止目前,我站受理并办理安全生产监督申请项目75个,进行企业“三类人员”培训换证初审30家;组织公路

水运工程综合监督综合检查22次,开展专项检查36次,巡视检查66次,发现安全隐患301处,整改落实301处,印发检查通报20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意见书6份,约谈项目法人6次,实施行政处罚1次。

2、继续大力开展安全培训工作

2014年,我站已分别组织5期安全生产培训班和6期特种作业培训班,1000余人参加培训,为今年在建公路水运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努力推动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

我站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青岛市交通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自今年3月份上线以来,已在全市安装系统软件96套,累计安装3G监控终端设备82套,其中:车载设备3套,工地固定点式云台一体监控设备77套,单兵监控设备2套;手机版监管系统用户360余家,3G手机监控系统用户200余家;安装智能履约系统32套,办理人员履约卡242张,大大提高了我市交通工程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4、大力开展 “特种设备排查治理”活动

截至目前,我站进行特种设备隐患排查12次,排查设备60台,发现未进行检验检测设备23台,并要求其停用,待检验合格方可使用,为交通工程特种设备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全面落实“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活动 质监站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制定了实施方案,组织对在建公路水运工程全面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检查中,牢牢把握“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严格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上限处罚和严厉追责的“四个一律”执法措施,重点对施工单位专项方案、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及一线作业人员技术交底进行监督抽查,对施工现场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从业单位立即进行整改。同时,要求各从业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切实规范了交通工程建设领域法治秩序,取得了较好效果。

6、积极开展“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和推进“平安工地”达标考核工作。

质监站始终将“平安工地”建设作为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来抓,2014年,以青岛市交通运输委文件下发了《关于开展青岛市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创建考核评价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青岛市交通工程“平安工地”建设标准》,明确了相关考核评价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要求各从业单位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保证安全生产费用,并将所有监督检查的结果纳入“平安工地”达标考核工作范畴,注重施工

过程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及时消除安全监管中的薄弱环节,逐步对已开工的具有较大以上风险的工程项目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达到对各在建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全程跟踪监督的目的。对“平安工地”建设考核评价不达标的从业单位,要求其立即整改,并责令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工程停工整顿,对于复查仍不达标的施工单位,我站实行挂牌督办、约谈企业法人等措施,对情节严重的对其实施行政处罚,并将考核评价结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记录,确保不留死角,建设实实在在的“平安工地”。

在“平安工地”建设过程中,我站注重考核评比并加大奖优罚劣力度,以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名义对全市在“平安工地”创建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一批安全生产示范工程、示范工地及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大大提升了从业单位的创建热情,促进了“平安工地”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严格考核评价工作,建立“平安工地”建设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工程建设安全生产。

7、全面落实应急保障措施,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我站进一步完善各从业单位的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的体系建设,增强协同配合能力,充实救援装备和力量,要求各在建交通工程项目尤其是重点工程项目从业单位针对夏季汛期、冬季施工特点,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及各自实际,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和逃

生自救疏散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应急演练过程中要求各相关单位做好应急演练记录,演练过后及时进行演练总结,作好持续改进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以及形势分析

针对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对照交通工程安全生产的一些薄弱环节,提出如下问题:

1、内部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教育不够,作为交通工程监管部门,野外检查工作多、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大,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去学习业务知识、理论知识,工作局限于很小的圈子里,闭门造车、眼界不开阔,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多参与学习、培训,多沟通交流,或走出去进行观摩、学习,以提升自我监管水平。

2、我站安全监督工作面广、工作量大、监管责任重,受编制、资金的限制,束缚了我们安全监督工作开展的频度和力度。在建立青岛市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时,我们自筹资金,通过内部人员加班加点的软件研发及多方沟通联系,克服了资金困难,及时推出了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全市交通工程的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控。但下一步服务器的维护、升级和改造又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强化监管,大力开展监督检查及隐患排查工作

为切实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力度,从各从业单位安全管理的末端入手,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采取“四不两直”的检查方式,运用明查与暗访、专项抽查与巡视检查的方法,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增加监督检查频率,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中,从本质上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2、注重服务,实现监督与服务有机结合

一是继续加强对交通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1)通过采取集中脱产培训的方式,积极宣传安全生产各项法律法规及施工安全知识。2015年根据施工进度和季节计划安排培训6期,预计培训700余人次。

(2)为克服从业单位工程建设工期紧的问题,多采用至工地一线进行教育培训的方式,有效提高“三类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计划安排培训6期,培训500余人次。同时,与“青岛市推进电网建设和实施有序用电指挥部办公室”、“青岛市防火中心”等单位的合作,大力开展施工用电、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

二是加强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与市锅检所加强联系沟通,走进工地为企业检测龙门吊、架桥机、汽车吊等特种设备,积极主动服务上门,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三是抓好工程建设危险源辨识工作。在全市交通工程建

设领域全面开展风险评估、安全评价工作,在受理工程安全监督后对工程进行风险分析,在工程完工后对工程主体安全性进行安全评价,确保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风险点可控,完工后主体安全交付使用。

3、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

加快推进在全市范围内交通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交通工程建设农民工工棚陈旧、用电不规范、防火不达标等现象,首先做好农民工工棚标准化工作,在全市推广农民工集装箱标准住房,解决农民工的起居、用电、取暖、伙食等生活问题,真正为一线作业人员做实事、做好事。

4、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交通工程建设科技监督 利用好当前的“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全面实施交通工程网上远程监督。在实现手机上网、远程履约、实时监控等管理手段的前提下,大力推广软件升级、车载视频监控、远程监督等工作。

一是研发青岛市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信息监管系统各项子系统。做好安全生产信息监管系统的维护升级工作,将监督申请、中间交工、原材料备案、安全评价、交(竣)工验收、监督技术交底等环节均纳入青岛市交通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信息监管系统中,不断升级手机版及短息平台系统,大力推广车载视频监控系统。

二是研发网上视频监督技术交底系统。计划研发远程视频教育系统,通过3G传输,将监督技术交底等工作纳入信息管理系统,针对工程项目特点把监督技术交底在质监站现场录制,并通过网络发送至施工项目现场,进行远程技术交底工作。同时,也可对施工单位实施即时监督,进行远程抽查,促进末端安全管理,节约监督成本。

以上便是我单位一年以来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及工作打算,2014年我站在省厅和市交通运输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旧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肯请检查组多提宝贵意见,我站一定按照检查组要求,继续努力、踏实开展工作,切实将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为我市交通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贡献力量。

交通锥领域专利技术分析 篇3

关键词:交通锥,专利,稳定,缓冲,多功能,警示

交通锥作为一种道路交通隔离警戒设施,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路口车道、道路施工地段、危险地区、停车场、酒店或小区等场所。迄今为止,已有大量关于交通锥的专利申请,通过对交通锥的专利文献进行检索、标引、分析和总结,按照技术效果可将交通锥主要划分为稳定、缓冲、提高警示、多功能几种。不同类型的交通锥具有其特定的使用优势,因而有必要结合交通锥的类型对其发展进行细化的分析。

1 交通锥领域专利申请分析

1.1 专利年度申请量分析

关于交通锥领域的专利申请,笔者在DWPI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并对该领域国内外专利年度申请量进行了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从国内外专利申请量分布来看,国外发达国家对交通锥的研究较早,前期申请量逐年增加,随着技术日益成熟,后期专利申请相对较少;相对于国外,国内研究起步晚,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道路配套设施的交通锥发展迅速,国内的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占全球总申请量的比例逐年增大。

1.2 主要申请人分析

由图2、图3可知,个人和公司占交通锥领域专利申请的大部分。在公司申请中,欧美国家公司申请量最高,其次是日韩,而中国次之。前十位主要申请人中有5位中国申请人,分别为西安联合交通设施工程有限公司、贵州中南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无锡优萌模塑制造有限公司、西安立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其中西安联合交通设施工程有限公司申请量最多,其次是来自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的JING NAN TRAFFIC有限公司,欧美的主要申请人有3位,分别为美国的TRAFFIX DEVICES公司、德国的WEMAS公司、英国的MELBA PROD公司,日本SSC株式会社申请量也相对较高。如果要对交通锥相关技术进行研究,有必要对其主要申请人尤其是公司的专利申请进行研究,且除了了解本国相关申请,也需重点关注欧美和日本的专利技术。

2 交通锥领域专利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通过对交通锥领域的专利进行分析可知,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稳定型交通锥、多功能交通锥,具体如图4所示。

本部分内容分析梳理了交通锥关键技术中涉及以上四方面的国内及国外专利,如图5所示。通过对这几种类型交通锥的发展路线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交通锥专利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2.1 稳定型交通锥技术发展路线

稳定功能是交通锥最基本的功能,早期关于稳定型交通锥的代表性专利有US2005008433A1,其通过在锥体底端设置法兰盘式的底座,增大底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加交通锥的稳定性;2005年,CA2511224A1在锥体盘式底座周围设置突出部,突出部伸出底座边缘,使交通锥在受到外力时能够稳定立于地面上。

随后,主要通过对交通锥底座的进行改进增加其稳定性。2006年,CN2641159Y通过在盘状基座的底部设置落地吸盘,利用大气压差原理把交通锥稳固地吸附在地面上;2007年,KR20090023861A通过在弧形中空的底座腔体内放置建筑石材或金属,增加底座的重量,构成一种不倒翁式结构。2011年,JP2011248007A通过在标志牌的底部设置配重式底座,标志牌采用柔性材料,受到风吹之后,能够自动复位;2011年,CN103046493A通过在锥体的底部上设置有磁铁,磁铁能够与所放地面上镶嵌的磁铁相互吸住,防止整个交通锥被刮倒或碰倒;2013年,US2014069322A1通过设置倒扣形的中空底座,在底座内部设置突出支脚,增加锥体稳定性;同年,CN203361038U通过将上锥体和下锥体分离且采用球面接触,并通过弹簧连接上锥体和下锥体,利于交通锥的稳定。

在稳定型交通锥方面,由圆盘式底座到对底座的具体结构的不断改进,如中空配重底座、充气式,不倒翁式等,解决交通路锥稳定性问题,减少了安全隐患。

2.2 缓冲型交通锥技术发展路线

缓冲型交通锥主要是通过材料和结构两部分实现的。1993年,US5518337A通过将主体结构选用高恢复型材料,例如聚氨酯材料,从而提高交通警示装置的缓冲性能;1996年,US5788405A提出采用具有弹性吸能特性的固定架从而降低汽车对交通警示装置的撞击力;1997年,JPH10292326A提出一种利用多个具有缓冲作用的瓶子组成交通警示装置,提升装置对车辆缓冲性能。2004年,CN1664241A通过采用软材料锥身和可伸缩的弹簧,在遭受外界撞击时,能及时地顺向偏倒以缓冲化解其撞击力并能进行复位。2005年,CN1916291A提出采用撞击后底座自锥状体脱离方式防止交通锥卡住车辆底盘,提高交通安全性能。

随着分子材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分子材料被运用到交通锥中。2006年,CN201003147Y中的锥体和底座均由软质高分子材料注塑而成,保证了缓冲性能;2009年,JP2010189878A中采用合成树脂形成弹力警示柱,从而提高缓冲性能。2012年,CN202626853U通过在圆锥体外包裹层内部装填的颗粒状填充物来缓冲车辆刮碰带来的冲击力;2013年,CN104631355A通过在弹性橡胶座侧壁围有空心气囊,顶部连接有锥体,能减轻碰撞作用。

综上所述,缓冲型交通锥由最初的轮胎、聚氨酯等缓冲材料到高分子材料的运用、对结构的枢转设置以及对内部填充材料的改进,在满足交通锥的基本警示效果的同时,也在不断适应人们对安全、便捷的生活方式的需求。

2.3 多功能交通锥技术发展路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交通锥逐渐多功能化。1994年,FR2727994A1在锥体上设有多种附属设施,如监测设备、通信设备、信号显示单元,为人们提供更多服务;1998年,JP3320666B2在锥体上附设导引箭头以便于为行人和车辆指示方向;2000年,JP2001350417A通过在锥体上设置交通显示板从而可以使得交通锥在非工作时间显示一些附加信息;2004年,WO2004074910A提出一种方便色盲辨认的警示装置。

2007年,CN201006982Y通过在端盖与管状件的结合部设置向外凸出的弧形环形体,端盖的顶面为球面形,弧形的环形体可避免扎伤,同时也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2011年,CN103046494A横板和围板构成一个无盖的盒体,里面可以放置花卉起装饰作用;2011年,CN102400443A在标牌下端设有地图,在标牌背面设有上开口垃圾桶,在警示的同时还能方便行人查看地图、保持卫生;2014年,CN104480874A在交通锥顶部固定安装设置一测酒仪,测酒仪可伸缩调节,并提供手持拉杆以便驾驶员自动将测酒仪拉近到适当位置测量。

多功能交通锥不仅涉及到置物、美化、卫生、指示方向等简单应用,更进一步向智能化、多元化以及科技化发展,例如新能源的利用、对交通锥的控制、监测等等,这也必将是交通锥未来的发展趋势。

2.4 提高警示效果型交通锥技术发展路线

早期的交通锥通常在锥体上设置警示灯、旗帜或警示带以提高警示效果。1992年和1993年,US5201599A和US5450811A通过分别在锥体的上部设置有警示灯和可枢转的旗帜,以提高交通锥在夜间和白天的警示效果。随后,1996年,JPH11152716A、JPH1125718A分别在锥体内部固定发光体和在外周设置LED灯,提高在视线较差条件下的可视性;1999年,US2001020903A1通过在锥体顶端设置具有紧急警报作用的闪光灯,并通过按钮来控制闪光灯,提高警示性。2001年,JP2002294642A通过在锥体螺旋形凹槽内设置荧光纤维和LED灯带,提高交通锥在夜间的全方位目标辨识度;JP2002275839A通过在交通警示装置前侧面设置从下至上的光发射单元,提高该交通警示装置的可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高科技逐渐应用到交通锥的警示中。2006年,JP2007309078A通过在交通锥中设置用来感应和传递气压的装置,且将该装置连接到警示单元产生警示信号,提高在嘈杂环境中的警示性;2008年,CN201221060Y在交通锥中设有太阳能板和光控装置,光控装置控制警示灯白天自动熄灭,蓄电池蓄电夜间向警示灯供电,提高了安全保障作用。2011年,TWM412184U在锥体上设置距离感应器、电源装置、发声装置,当距离感应器感应到有人靠近时,能发出可辨识的警语,避免视力障碍者靠近;2015年,CN204753423U在锥体上安装雷达检测探头、音视屏摄像头、扬声器、无线发射器主动报警,主动向车辆发出事故警报信号,提醒其它车辆司机采取措施避让。

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提高警示效果的交通锥由最初的设置警示旗帜、警示灯、警示带这种单一的警示方式,逐渐运用到太阳能、风能发电提高警示效果,再到距离传感器、雷达检测探头、无线发射器在交通锥中的运用,其在满足基本警示作用的同时,不断对新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并提高对能源的节约。

3 结语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交通锥被提出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交通锥领域每年的专利申请量不断增长。本文针对稳定、缓冲、提高警示效果、多功能等四种交通锥的专利发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相关的现有技术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预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功能、智能化是交通锥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虽然相关热点专利并不能很快被大量投入使用,其本身的优势将对本领域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骏,苏文英.GB/T 24720-2009《交通锥》标准解析[J].交通标准化,2010(2):22-24.

[2]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交通运输领域安全技术 篇4

大检查实施方案

11月份以来,我省连续发生三起渔船被商船碰撞事故,共造成19人失踪,渔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事故发生后,省市各级政府作出相关指示,要求全力搜救失踪人员,深刻分析事故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避免类似事故重复发生。为深刻吸取生产安全事故教训,我站拟在全市交通工程领域立即开展冬季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检查施工一线的落实工作,坚决杜绝类似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检查范围

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的范围是全市交通工程系统所有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及施工作业场所。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公路安全、公路水运工程施工、防风、防冻、防滑等领域的安全检查。

二、检查重点内容

1、各单位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情况,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2、交通工程企业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开展自查自纠,加强现场安全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情况。各从业单位开展加强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科技手段、教育培训、持证上岗、应急管理等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情况。

3、对深基坑、高大模板、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等施工部位和环节的检查治理情况,基本建设程序的落实情况,标准化建设实施情况,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

4、防坍塌、防起重机械、防高空坠落、防大风等情况。

三、检查方式、方法

(一)检查方式。我站将实行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相结合的检查方式。

1、单位自查。要求各有关单位根据相关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制定切实可行检查方案,对所属各单位、施工现场、生产过程的各岗位、车船和设备进行拉网式排查,把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到实处。

2、全面检查。我站将结合各有关单位行业特点,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专项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安全生产大检查期间,要求各有关单位进行循环式、不间断的自查、排查;我站计划每月组织综合检查2-3次,专项检查4-10次。

(二)检查方法。听汇报、查记录、看现场。对检查中发现和社会举报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坚决杜绝检查走过场,确保检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检查结束后,我站将向被检查单位出具检查组人员和被检查单位有关负责人签字的检查记录或隐患整改反馈意见书。

四、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我站充分认识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重大意义,成立以站长任组长的“青岛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安全生产大检查领导小组”,将小组各成员检查责任落实到位,把大检查作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按照严之又严、细之又细的工作要求,确保安全生产大检查取得实效。

(二)精心组织,制定方案。我站将根据通知精神,增强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密安排检查时间,确保大检查全面彻底、不走过场。

(三)深入排查,及时整改。坚持边检查边整改,以检查促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我站将要求相关单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暂时不能立即整改的较大隐患,我站将制定并落实防范措施,要求从业单位指定专人盯守,限期整改、跟踪落实。并将检查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特指整改难度大、须经一定时间的整治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本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及时上报委安全监督处。

(四)认真分析,全面总结。我单位将在认真、深入检查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并将检查报告按时上报委安委会办公室。

交通运输领域安全技术 篇5

1 城轨交通安全应急体系概况及物联网的应用现状

1.1 城轨交通安全应急体系概况

城轨交通安全应急体系由多种信息系统构成, 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SCADA) 、公共广播系统 (PA) 、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 (BAS)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ACT) 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FAS) 等, 这些系统应用于安全应急领域, 作为底层支持系统, 保障着城轨交通的安全运营。

具体而言, 安全应急体系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组织体系, 即安全应急的组织架构, 由管理机构、功能部门和专业队伍构成, 其中, 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城轨交通运营的安全维护和应急管理工作, 不同城市情况不同, 设置形式也有所不同;功能部门主要负责相关安全问题的处理, 应急工作需要与多部门联合开展, 涉及到消防、医疗、环保、安全监管、新闻媒体等;专业队伍负责线路的运营、调度、维护和监控, 需要通信、供电、设备维护等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合行动。二是法制体系, 即安全应急的预案、管理条例、工作规范等法规文件, 其中, 预案包括不同级别部门的预案, 主要分为决策层预案、控制层预案和操作层预案, 与其他的管理条例等文件一同从制度上保障城轨交通的稳定运营。三是运作体系, 即安全应急的运作原则, 主要包括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分级响应等内容, 应急响应流程为接警→判断级别→应急指挥中心→启动应急预案应急行动→应急恢复→事故总结→完善预案。四是保障体系, 即安全应急的信息、保障、设备、队伍、资金等保障, 以此构成安全应急保障系统, 其中信息系统的作用作为重要。

1.2 物联网的特点及应用

严格意义来讲,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分支, 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 赋予“物件”所属身份, 便于人们识别, 通过人对物理世界的智能化管理, 实现人与物的智能对话。物联网在应用过程中, 体现为三个特点:第一是全面感知的特点, 利用智能计算技术, 如传感器、二维码等, 可对物体信息进行采集;第二是可靠传输的特点, 将物理对象接入信息网络, 与互联网融合, 实现信息的共享;第三是智能处理的特点, 运用智能计算技术对采集的信息和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为智能化决策提供依据。概括而言, 物联网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应急领域, 主要指的是通过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对各线路人流量和密度进行监控, 利用智能传感器对获取的温度、烟雾等信息进行分析, 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 还能够通过情报板向公众及时通报运营状况, 向应急控制中心提供信息服务。

2 物联网在城轨交通安全应急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型

2.1 关键技术

结合物联网的特点以及城轨交通的实际情况, 物联网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 应考虑到以下四种智能技术问题:

一是传感技术, 物联网的核心构件是传感器, 通过敏感原件来检测周围环境, 并采集分布区域的信息, 如光电信号的变化, 并向应用层传输数据, 接受应用层发出的指令, 这是安全应急系统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得以实现和基础, 物联网应用于城轨交通, 对安全应急领域的各类灾害信息、机车运行状态信息、机电设备状态信息、人员流动信息等进行探测, 降低电磁等干扰因素对探测结果的影响, 使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反映机车及设备的运行状态, 提高智能分析能力。探讨传感技术, 还要考虑到传感器网络、无线传输技术 (包括无线局域网、蓝牙、超宽带等内容) 、节点定位技术, 在此不做一一列述。

二是视频分析技术, 城轨交通视频监控系统引入视频分析技术, 利用智能摄像头收集信息, 组建基于物联网的安全应急防控系统, 该系统运用的视频分析技术, 可以细化为人脸检测、人形检测、火灾识别、危险动作识别等技术, 其中, 人脸检测技术是根据人脸特征, 来识别人员的身份, 该技术的检测方法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 识别方法分为二维和三维两种, 后一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其准确度明显高于二维, 这也是人脸检测和识别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火灾识别技术可以感知到早期火灾烟雾, 根据其变化特征来探测火灾, 这是一种新型的火灾探测方法, 借助数据融合和模式识别技术提取图像特征数据, 并进行共性分析, 识别火灾。视频火灾识别流程如图1。

三是自组网技术, 通过自组网可以构建成一个临时性的自治系统, 其中的移动节点可以自动移动, 与无线信道连接形成的网络拓扑结构也会随着节点的变化而变化, 自组网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上可独立运行, 具有强鲁棒性、强抗毁性、生存时间短、配置速度快等优点, 应用于城轨交通安全应急领域, 能够更好地适应火灾等突发性事故现场环境, 满足快速布置网络环境、灵活通信的要求, 为救援工作和应急指挥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数字融合和数字挖掘技术, 所谓数据融合, 是对传感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归类、各级别的信息进行过滤、各层次的信息进行筛选, 获取有意义的信息, 为工作人员对系统运行环境的探测、诊断提供必要的依据;所谓数据挖掘, 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这是一个提取有意义信息的处理过程, 该功能的实现需要数据库技术的支持, 其基本流程为数据选择→数据处理→数据缩减→目标挖掘→模式解释及评价。前一种技术重视模式的识别, 后一种技术重视模式的发现。

2.2 应用模型

安全应急系统的构建, 应借助控制中心的网络, 在现有专业系统基础上融入物联网智能技术, 达到感知、处理、决策、联动智能化的目标, 提高城轨交通安全监管水平和应急相应效率。在此对基于功能和层次的两种应用模型进行探讨:

一是功能模型, 物联网应用于城轨交通, 应结合安全应急的业务特点, 从功能上看, 可以设定为三大模块, 即安全监控、应急指挥和应急管理。

二是层次模型, 物联网应用于城轨交通, 应结合其自身三层架构, 对其进行细分, 可以设定为五个层次, 即采集层、接入层、承载层、支撑层和应用层。其中, 采集层既要负责收集数据信息, 又要对其来源进行控制, 它处于整个架构的最底层, 对应的是现场级设备, 视频采集、射频识别等信息感知设备负责采集城轨交通安全方面的数据, 广播、消防等终端设备负责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 终端感知设备智能化的实现, 有利于物联网应用效率的提高;接入层是连接采集层和主干网络的过渡层, 由无线传感网、终端设备接入点等构成, 物联网架构的联通就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承接层是整个架构的网络通道, 负责各类数据的传输, 其主体为轨道交通专网;支撑层实际上就是一个服务支撑平台, 由主机设备、数据库、各类服务器构成, 是系统的数据运算中心;应用层最终要服务于用户, 因此要考虑到用户的多重需求, 在此基础上设定使用权限和职责范围。

3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全应急系统解决方案

火灾是城轨交通安全的主要威胁, 对其进行监测和预警是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 基于物联网的功能模型和层次模型, 对火灾方面的监测和预警进行探讨, 设计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以此来验证物联网应用于安全应急领域的有效性。作为安全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灾监测与报警系统主要负责城轨交通火灾、有毒气体等灾害的监测和报警任务, 该系统的智能化建立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基础上, 融入物联网相关技术形成的, 该系统按照中央级、车站级和现场级等三级控制方式设置而成, 由主控和分控两级管理, 通过对防灾指令的接受来达到控制设备运行的目的。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FAS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相关规定, 制定解决方案, 对FAS系统的设备信息状态进行测试和验证, 评估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能否将报警信息传递到控制中心, 通常采用全测和抽测相结合的方法, 对各站点实施全测, 对各回路实施抽测。该系统的智能处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火灾信号的智能处理, 主要依托BP算法, 借助神经网络模型 (见图2) 。

二是应急联动的智能处理, 遵循联动原理, 按照联动规则向各专业系统发送模式指令, 报警区域的灭火设备启动, 通常布置的是气体灭火系统;空调系统停止运行, 通风排烟设备启动;此外, 消防电源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广播系统等同时启动, 进行火灾模式运行, 实现自动控制干预。

4 结论

综上所述,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除了要解决交通供求平衡的问题, 还要重视对其安全问题的解决, 结合物联网的特点以及城轨交通的实际情况, 物联网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 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全应急系统解决方案, 对安全应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建议, 有助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效率的提高, 安全应急体系的完善, 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 其安全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加强安全管理, 提高应急效率, 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物联网的特点及其在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前景, 对城轨交通安全应急体系概况和物联网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物联网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情况, 以此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效率。

关键词:物联网,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应急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彦涛.物联网在城轨交通安全应急领域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2]刘启明.物联网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3].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J].综合运输, 2011, 11 (6) :60-84.

[4]Xu E, Shuang Lin and Lulu Jin.Data Recovery Method for Seafood Quality Safety System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cur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4, 8 (5) :195-202.

[5]鄂旭, 王彬, 侯建, 沈德海, 冯冠.食品安全评价指标设定方法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 34 (17) :128-130.

交通运输领域安全技术 篇6

1 云计算技术

1.1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实现的大规模数据计算方式, 通过这种计算方式, 能够按照实际需求将共享的各类资源和信息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1]。 这些资源来自一个共享的、 能够按需配置的资源池, 并且能够快速获取和释放这些资源。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通过网络连接到一起的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 从而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 以按照需求向用户提供服务。

云计算通过使用分布式计算方式将大量的计算工作分布到多个计算机上, 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者远程服务器中独立运行, 相关行业数据中心的运行更加接近互联网, 这也使相关部门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 根据实际需求对计算机和存储系统进行访问。 云计算应用的思想是将资源整合到一起, 从而提高用户访问的便利性。

1.2 云的交付模式及核心技术

云计算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 根据交付模式的不同, 可以将云计算分为基础设施服务、 平台即服务以及软件即服务3类[2], 图1 给出了云计算的交付模式和云服务的分层结构。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存储技术、 海量数据的管理技术以及虚拟化技术等。

2 交通领域对云计算的需求

2.1 掌控实时交通信息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涉及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一个覆盖城市所有交通的信息系统需要同时进行计算的交通元数据量非常大, 而当前的信息系统在软硬件性能上都很难达到这些数据的处理要求。 而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方式, 可以将这些数据的处理同时交由多个虚拟机来完成, 使得系统的处理能力大幅度提升, 从而为实时交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可行性。

2.2 实时交通管理措施

交通管理部门政策措施的制定需要以交通信息的采集和挖掘分析结果为依据。 但是当前系统对数据的采集和挖掘分析缺乏普遍性和时效性, 比如交通流量信息、 拥堵情况等。对这些信息的采集和挖掘分析均涉及到大规模数据的处理, 现有系统很难满足这种性能要求, 对此, 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能够充分采集和挖掘各方面的交通数据, 更好地为交通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2.3 交通运动动态预测

交通管理方案的合理制定需要结合城市实际交通运行情况, 从而准确预测一定时间范围内交通的发展动态。 交通发展动态预测过程涉及到大量数据的计算, 而且需要较高的实时性, 同时, 时段不同时, 所涉及的数据量也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种情况, 现有的普通服务器和小型PC机很难实现对区域路网交通动态数据高效计算, 而且计算成本相对较高。 而通过云计算的分布式计算方式, 可以根据交通动态变化需求, 进行计算单元的实时分配, 从而充分利用计算资源, 在保证计算效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2.4 具备良好的扩展性

随着现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飞速发展, 各个子系统通常会根据实际需求分阶段进行开发, 考虑到系统中各类资源的共享调用, 系统需要提供丰富的接口提高扩展性能, 以此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控制开发成本的投入。 通过对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确保各个子系统的各项服务能够得到全面、 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

云计算技术通过虚拟化技术和分布式技术的结合, 实现了对大规模数据的高效计算、 动态负载均衡, 同时还提供了良好的扩展性及软件冗余机制, 这些功能为云计算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云计算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分布式计算技术, 在推出之后在计算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快速的发展。 交通领域引入云计算技术来为交通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已经成为了交通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3 云计算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3.1 基于GPS的浮动车交通信息云

交通信息云是以网络为桥梁, 将数据处理中心、 虚拟机和车载GPS共同组合起来所构建的交通信息云计算基础设施[3]。

基于GPS的浮动车交通信息云通过对安装有车载GPS的浮动车在行驶过程中的位置、 方向和速度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 同时通过地图匹配模型和推测计算方式对收集到的浮动车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并将这些数据与城市交通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使两者之间建立紧密的关系, 最终获取了这些车辆所经过道路的车辆行驶速度以及道路的行车时间等重要的信息, 为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随着GPS技术的发展, 车载GPS能够准确记录车辆的位置和速度信息, 因此, 交通信息云所收集的浮动车信息准确度较高, 有效降低了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和筛选的工作量, 大幅度提高系统的性能。 通过交通信息云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 能够将区域车流密度、 速度和流向等数据及时反馈给交通管理部门和驾驶员, 对于合理引导交通以及行驶路线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基于云模型的短时交通流量预测

交通流量的预测是指通过云计算数据中心对特定时刻t的交通拥堵、 路面行驶状态以及车辆速度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之后, 对t+Δt时间段的交通流量进行预测, 而短时交通流量预测则是指 Δt<15min的情况[4]。

云计算采用基于正态分布的数字特征, 将模糊性和随机性两者有机结合到一起。 以当前时段所采集的交通量为例, 给出云模型的固定参数, 比如下班高峰期与平时的交通流量数据平均量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数据差异较大, 而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流量由于受到前一个时段交通流量的影响, 因此, 需要以前一个阶段的交通流量为依据对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流量进行预测, 然和集合云模型的推理, 通过循环迭代的方式, 当得到足够多的云滴时, 停止迭代过程, 最终将所有云滴的平均值输出作为预测结果。

3.3 最优路径诱导

传统导航系统基本上以最短路径作为最优路径选择方式, 但是由于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变化较大加上道路实时拥堵情况的变化, 最短路径通常并非最佳路径。 此时, 需要结合实时交通状况, 提供动态的导航服务。 最优路径诱导功能通过对实时交通路况信息数据的采集、 处理和分析, 实现对交通流量的动态预测, 能够为导航系统提供充足的支持, 但是需要强大的交通信息资源的支撑以及计算平台的兼容, 因此, 需要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来实现。

云计算数据中心能够对影响交通状况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实现快速准确的交通流量预测, 然后通过广播、 电子地图等方式将交通状况反馈给驾驶人员, 为其选择最优路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能够便于驾驶人员提前避免交通拥堵及事故路段, 对于提高整个交通的通信效率, 保障通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4 交通信号控制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主要以实时准确的交通流量数据作为控制依据。 通过传统的佳通信息数据采集方法, 同时结合GPS、 RFID等信息采集方式, 能够实现准确、 快速的数据采集, 并且直接利用前端设备实现对各路口的实时交通流量控制。 同时, 所有采集数据通过网络汇总到运输局中心进行集中分析和处理, 为区域交通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也实现了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

4 结语

云计算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能够使交通信息数据得到充分利用, 为交通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从而制定合理的交通控制方案。 通过将云计算资源和交通资源集中到能够共享的云平台中, 实现对整个交通系统的整体优化。 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城市交通运行管理的各个领域。 由于云计算将改变现有系统的架构, 基于云计算的交通管理系统需要由政府引导、 企业参与、院所支持, 以面向需求、 面向应用和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建设。 当前, 云计算技术虽然发展较快, 但是还存在复杂度较高、 服务生命周期不稳定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相信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完善, 云计算技术将为交通领域提供全面可靠的技术支持, 引领交通向高度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石建军.交通信息云计算及其应用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1, (01) :179-184.

[2]曾凯.云计算及其在智能交通上的应用[J].现代电信科技, 2011, (05) :45-51.

[3]钱哨. (智能交通云) :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系统[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0, (11) :168-171.

交通运输领域安全技术 篇7

1 信息安全基本概念及发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信息安全为,在技术和管理上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信息安全技术即保障信息安全的技术。Mark Stamp教授[3]将信息安全内容划分为密码学技术、访问控制、协议和软件安全4大主题,在书中详细阐述了4大主题的内涵。从信息安全的基本特征出发,学者冯登国等[4,5]将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从早期传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3要素扩至亦包含非否认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6个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对信息伪装、验证和对信息系统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从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出发,可将信息安全技术归纳为核心基础安全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应用安全技术及支撑安全技术5类[6]。

2 数据来源及相关处理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自Thomson Innovation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截止时间为2014年4月15日,公开年限定在2000—2013年,共获得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全球授权发明专利45 033件,中国授权发明专利6 183件。

通过技术主题分类确定检索策略,本研究借鉴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Mark Stamp对信息安全4大主题的划分、信息安全基本属性[4,5]及冯登国对信息安全6个属性的提炼等研究,采用13类核心技术主题界定信息安全领域,结合各技术分支相关的关键词、高频词,采用IPC号和DWPI代码设计检索策略。

3 结果分析

3.1 全球专利分析

2000—2013年全球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授权专利共计45 033件,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全球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2个时间段:2000—2006年之间,专利授权量虽然不多,美国IBM公司为代表的主要专利权人已经提出了部分重要专利;自2007年起,信息安全技术专利授权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年授权量在2007—2013年的7年期间保持着年均15.37%的增速。期间,各种信息安全战略规划及重大计划的出台、信息安全产业链各级主体的积极参与都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

在信息安全技术全球范围排名前10位的专利权人中,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索尼、富士通名列前3位,且授权量相差不大,均保持在1 300~1 500件之间;中国的华为公司以917件专利位列全球第10位。在全球专利排名前10位的专利权人中,日本企业占据了7家,美国、中国、韩国分别占据了1家,日本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全球授权发明专利技术方向分布方面,数据网络和网络转换方面的技术研究最为活跃,达到了12 624项;其次是软件产品、通信和控制中的用户权限和密码;在安全通信方面,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方面、数据加密和解密、网络通信和网络系统等技术研究也保持着较高的授权量。

3.2 主要国家/地区(授权目标国/地区)专利分析

获得授权目标国/地区代表的是专利权人获得授权的国家/地区。通过分析授权目标国/地区,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全球各专利权人对该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以及该国的市场前景,尤其是对于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信息安全技术而言,研究授权目标国/地区专利授权情况尤为重要。

如图2所示,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信息安全技术专利授权目标国/地区,占据全球范围信息安全技术专利获得授权份额的1/3;排在第2位的是日本,占授权份额的1/4;中国和韩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2个专利授权目标国/地区。

其中,在中国,2007年后信息安全技术的商用发展尤为迅速,尤其是在华为、中兴等公司的联合推动下,即将进入扩大阶段。美国和日本具有相对成熟的信息安全规范和较为领先的市场需求,在各大信息安全技术终端上更早就着手推广信息安全技术。2013年,IBM收购以色列金融业网络安全公司Trusteer,把Trusteer的安全解决方案与自己的安全产品结合,加强了公司应对恶意软件威胁、反诈骗、金融犯罪、终端安全等能力。自收购Mc Afee公司后,Intel今日斥资2 000万美元收购网络安全公司Sensory Networks,成立于2002年的Sensory Networks公司从最初的硬件公司逐步转型为安全模型公司,提供高性能网络技术帮助用户识别恶意软件及恶意网络攻击等。对安全厂商的一系列收购动作表明各大企业纷纷向信息安全产业进军的决心,在信息安全产业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各企业对安全技术的投入值得继续关注[7,8,9]。

3.3 主要国家/地区(专利权人所属国)专利分析

专利获得授权的国/地区代表了专利权人的所属国家,通过对获得授权专利国/地区的分析,可以了解哪些国家/地区掌握着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相关授权专利。

目前信息安全技术授权专利主要由日本和美国专利权人拥有,其次则是韩国和中国,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则稍逊一筹,专利授权量较少。日本、美国的专利授权量接近总授权量的70%,日本、美国、韩国和中国的专利授权量超过了总授权量的88%。如图3图所示,信息安全技术授权专利主要在日本,2000—2013年达到了14 164项,尤其是从2005年始,其相关专利授权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加;与此同时,日本在中国知识产权局获得的授权专利也大量增加,其对中国的市场重视程度高。其次是美国,2004年始,其信息安全技术授权专利量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中国和韩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两大获得专利授权的国家。

中国信息安全技术领域专利授权量为6 183件,整体增长趋势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2000—2006年中国信息安全技术相关授权专利较少,仅为964件,其中2000—2001年每年仅有几件相关授权专利,2002年(16件)和2003年(58件)授权量少量增加。2003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和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现实需要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2003]27号),明确了“积极防御、综合防治”的国家安全保障工作方针,标志着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有了总体纲领;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信息技术列为前沿技术。中国各种信息安全战略、重大计划及文件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发展,2007—2013年信息安全技术专利授权得到比较快速的发展,授权量迅速增长,7年内授权专利为5 701件,占2000—2013年共计14年间授权专利总量的92.2%。在这一阶段中,专利权人数量也在不断攀升,随着中国大陆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的壮大和全球相关技术的大发展,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的机构开始将相关技术输出到中国,并开始重视在中国大陆的专利布局。

3.4 中国与美国、日本的专利权人分布情况对比

为了研究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专利权人分布情况,本研究选取美国、日本和中国分别进行专利权人的分析。

在美国获得信息安全技术授权专利的前10位专利权人中,美国企业占据了2家,总授权量为1 390件;日本公司占据了4家,总授权量为1 496件。信息安全技术企业中,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公司位列第,1位,其专利授权量远高于其他企业。但是也注意到,日本无论企业数量还是授权专利总量,都具有明显优势。在日本获得信息安全技术授权专利的前10位专利权人都是日本本国的机构。引起注意的是,在日本获得授权专利前10位的专利权人中并没有出现其他国家的身影。

在中国获得信息安全技术授权专利的专利权人前10位中,华为公司以663件的数量遥居首位,排名第2位的是中兴公司。在中国获得授权专利的专利权人前10位中,中国企业占据了3家,总授权量为1 073件;日本公司占据了5家,总授权量为585件。由此可见,信息安全技术企业中,中国公司授权总量位列第,1位,其专利授权量远高于其他企业。但是也注意到,日本无论企业数量还是授权专利总量,都不容小觑。

在中国信息安全技术授权专利中,中国企业最早出现在2004年,中国华为公司获得4项授权专利,而此时,外国公司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其中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于2002年便已在中国获得该领域的授权专利。中国专利权人在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方面表现较为积极,但是起步较晚,主要是在2007年之后授权量才有较大增幅,而且在其他国家/地区的专利授权量也较少,技术储备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投入研究。

3.5 中国与美国、日本的专利技术方向分布对比

在美国获得的授权专利的技术主要分布于通信和控制,包括用户权限和密码、数据网络和网络转换、软件产品技术领域,与全球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授权专利的技术方向相比,在用户设备的便携设备和无线电连接的移动电话两个方向占比较高,其程序管理GUI/WIMPS/HCI、管理贸易信息检索表现出较好的趋势。

日本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数据网络和网络转换、通信和控制,包括用户权限和密码、软件产品等方向,与全球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授权专利的技术方向相比,在多用途传输路径的包传输和无线电连接的移动电话两个方向上的表现突出,其程序管理GUI/WIMPS/HCI、管理贸易信息检索方向略逊一筹。

在中国获得授权专利的技术主要分布在数据网络和网络转换、安全通信,包括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和解密、软件产品等。如图4所示,中国与全球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授权专利的技术方向相比,在多用途传输路径的包传输和无线电连接的移动电话两个方向上表现出较强的势头,在网络通信与网络系统的特殊用途的数据传输及安全通信的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的表现相比,展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3.6 中国授权专利分析

3.6.1 中国授权专利主要国家或地区分布

2000—2013年,中国信息安全技术领域专利授权量为6 183件,其中中国国籍的专利权人获得专利授权量为3 359件,遥居首位,占比为54.72%其次是日本达到1 196件,美国670件,这2个国家占据了30.4%,不可忽视;韩国、法国、瑞典、德国总计占比8.6%。中国市场的主力军仍是中国企业,但日本、美国等国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和份额值得重视。其中,2000—2006年信息安全技术相关授权专利较少,共有964件,多数来源于国外专利权人,位居前2位的是日本专利权人和美国专利权人。2007—2013年信息安全技术专利授权得到比较快速的发展,授权量快速增长,专利授权量达到5 701件。中国专利授权量为3 282件,年均增长率为57.71%;日本1 056件、美国637件、韩国207件,分别保持着24.9%、31.1%、30.09%的年均增长率。随着中国大陆信息安全产业市场的壮大和全球相关技术的大发展,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的机构开始将相关技术输出到中国,并开始重视在中国大陆的专利布局。

3.6.2 中国在各专利机构获得授权专利分布

在信息安全技术领域,中国的机构开始将相关技术输出到其他国家,并开始重视在全球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

在2006年之前,除在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出的少量申请之外,中国所属机构在其他国家和组织申请或获得授权专利的数量几乎趋于零。在2008年之后,中国各机构开始在美国、欧专局、日本、韩国等国家获得授权专利,其中,在美获得授权专利181件,在欧专局获得授权专利76件。虽然中国在全球获得授权专利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已经展现了良好的势头。

4 结论

专利分析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数据反映多层面领域发展和态势的客观情况,本文根据对信息安全领域专利数据的分析,可以从整体上了解该领域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信息安全技术是近10几年逐步兴起的技术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在整体分析、国家层面、专利权人层面、主题分布分析层面的定量数据支持下,可以认识到我国与美国、日本等信息安全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和比较优势,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策略和科技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杨铁军.专利分析实务手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肖沪卫.专利地图方法与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MARK STAMP.Information security:principles and practice[M].2nd Editio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BISHOP M.Computer security:art and science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Pearson Education Asia Limited,2004

[5]冯登国,赵险峰.国内外信息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C]//中国计算机学会2006中国计算机学科发展报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40-254

[6]冯登国,赵险峰.信息安全技术概论[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7]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12[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1-55

[8]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1[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182

食品安全领域技术机构现状分析 篇8

一、体制上的多元化现实

官方技术机构与行政监管部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直是食品检测领域颇受诟病的一个问题, 实践中, 许多原为行政机关下属单位的技术机构已逐渐与主管部门脱钩, 试图转换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民资甚至外资的检测机构也已经开始抢占市场, 国内的华测、英国的Intertek、瑞士的SGS、德国的TUV、法国的BVOI、南非的SABS都在大陆食品行业享有了较高知名度, 有的甚至布点到县级地区, 为各类需求主体提供了极大便利。

各类性质不同的机构有着不同优势:原官方的技术机构承担着绝大部分的行政检测任务、公益任务和国家科研任务, 便于及时将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到行政决策部门, 其意见也易于引起行政监管者的重视, 另一方面, 在涉及行政处理时, 企业和消费者都在更大程度上承认官方技术机构的公信力, 因为取得符合自身利益的官方技术检测报告之后, 更容易获得行政机关的认可从而顺理成章地向行政机关提出自己的诉求;民资技术机构的优势则是机动灵活,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投资方向和检测重心, 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层面的要求, 且一般而言服务态度要优于官方机构;外资技术机构的突出优势则是其本国的食品安全声誉和更高的自主独立性, 从一般社会心理来说, 消费者会认为外资机构的技术更强、其检验报告更不受我国行政权的影响, FDA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引起的社会反响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 在一段时期内, 各类机构的并存更能满足行政监管、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全面需求, 也更有利于推动食品检测市场的竞争化、公开化和专业化。

二、运作模式上的新探索

食品种类繁多, 标准各异, 需要检测的指标、参数可能随着社会发展发生极大变化, 目前技术机构的布点、规模、设备、资金、技术等因素都显示出了各种不足, 以独立主体身份各自为战, 常常导致重复投资, 还不能满足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许多地区开始整合资源, 探索集约式发展的道路, 浙江省三门县将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五个行政部门的食品检测机构剥离出来, 成立了三门县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原先分别拨给各个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财政经费, 现在全部划拨给该中心, 以集中资金购买急需的大型设备, 提高检验能力;中心统一检测和发布报告, 避免了各机构之间争抢检测任务的无序竞争, 各技术机构按照不同系统的标准得出不同检验结果的情形也不会再现。

这种新的运作模式应当是官方技术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 那么民资与外资机构是否也可一体纳入?由于食品样品的特殊性, 送检者很难选择较远地区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 如果将特定地区范围内的所有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整合为一, 变相地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 很可能会阻碍送检者自由选择权的实现, 因此, 在机构整合之外, 还可以选择合同类的互助合作, 如各类不同性质的机构之间可以合同形式约定设备的租用、人员的借用或者项目的委托等, 以多种形式走集约发展之路。

三、发展中的主要困难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待程度日益提高, 使技术机构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但就操作层面而言, 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尤以周转资金和竞争环境两问题最为突出。

1. 周转资金方面。

行政监管部门在支付了样品购买费之后, 基于财政拨款的限制已无力支付检验费, 常常只能委托官方或半官方技术机构进行检测活动并暂时拖欠费用, 这必然影响该类技术机构的资金周转和发展壮大。对于民资和外资机构来说, 食品检测所需设备往往价格较贵, 折旧、维护、专业人员工资等费用也高, 某一技术如果过时较快, 相应的设备投入可能还未收回成本;与此相对, 食品安全检测费用普遍较高, 食品生产经营者常常选择自行检验甚至假称已经检验, 经济收入较低的消费者人群又往往难以下决心进行食品送检, 因此民资和外资技术机构若没有稳定的项目来源就可能难以支撑, 被迫退出市场。

2. 竞争环境方面。

许多技术机构的检验范围、项目高度重合, 为了维持生存, 一些刚刚起步实力不强的检测机构会按照委托者的要求为其出具虚假的检验报告以拉拢客户, 既欺骗和损害了直接消费者, 又破坏了食品检测行业的整体声誉, 影响了守法机构的正常业务开展。另一方面, 行政监管部门基本都会选择官方技术机构进行检测, 对非自行委托的民资甚至外资机构的检测结果往往不予认可或者不予置评, 并不做出分析与解释,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领域的公平竞争。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 都有赖于行政权的调整与规范:在低收入人群数量较大的时期, 对食品安全检测费用给以财政补贴是相对较好的选择;行政处罚、行政裁决以及后备的司法诉讼制度的完善, 可将非诚信的检验机构逐出市场;行政监管部门对民资、外资机构检测报告的态度与评价, 可善用行政说明理由制度来加以缓和和弥补。

摘要:食品安全领域的技术机构体制上已经实现了多元化, 并出现了整合性的运作模式探索, 但仍存在着周转资金和竞争环境方面的困难, 需要行政权介入解决。

关键词:食品安全,技术机构,食品安全检测

参考文献

[1]杜丁.漂白蘑菇调查:网民普遍相信小学生不信工商局http://env.people.com.cn/GB/13398924.html, 2012-1-12[1]杜丁.漂白蘑菇调查:网民普遍相信小学生不信工商局http://env.people.com.cn/GB/13398924.html, 2012-1-12

交通运输领域安全技术 篇9

1 UV-Vis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UV-Vis是根据化合物对电磁波(200~800 nm)吸收特性建立起来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化合物的定性、定量、结构分析(如芳环和共轭结构)、动力学测定以及纯度鉴定(如利用A280/A260鉴定蛋白质和核酸的纯度)等。其优点是简单、快速、稳定、可靠;缺点是灵敏度较低,特异性差、干扰严重。在食品安全分析中,UV-Vis或单独以分光光度计的形式,或作为检测器与色谱联用,应用在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以及一些毒素的定量分析中(见表1)。其测定范围覆盖常量(1%~50%)、微量(10-2~10-3)和痕量(10-4~10-5)分析,应用极为广泛[1,2]。

为解决UV-Vis谱图重叠、干扰严重的问题。近年来,化学计量学与UV-Vis结合在食品安全分析领域也有较多应用。潘军辉采用UV-Vis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大米和自来水中福美锌、福美铁和代森锰等3种杀菌剂的测定方法,并用UV-Vis结合人工神经网络(ANN)建立苯甲酸钠等6种食品添加剂的含量分析方法[19]。Santos等采用UV-Vis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立合成色素柠檬黄和日落黄的分析方法[20],等等。这些研究使得UV-Vis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2 IR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IR用来记录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的信息,按照波长范围一般分为近红外(NIR,14000~4000 cm-1)、中红外(MIR,4000~400 cm-1)和远红外光谱(FIR,400~50 cm-1),食品安全分析主要应用前2种。MIR主要是由分子中官能团的基频振动峰组成,谱峰强度大,波长范围窄,其主要应用在具体官能团的定性定量上;而NIR是C-H,N-H和O-H的倍频与合频峰,谱峰弱(强度仅为MIR的1/100~1/10)且范围宽(见图1,谱图作归一化处理)[21]。因此,NIR比MIR在基团特异性和灵敏度方面都要差。然而,NIR微弱的谱峰却可以通过增加测试样品厚度来进行补偿。一般来说,NIR的测试样品厚度是mm或cm级,MIR则为μm级,相差2~4个数量级。这就使得样品可放在普通玻璃瓶中直接进行NIR分析,大大简化采样步骤;另一方面,由于NIR中水峰的强度微弱,消除水对其他谱峰的干扰,适于分析湿度大的样品。这2点可能是近十多年来NIR在定量分析领域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a.近红外光谱图;b.中红外光谱图[21]

通常,NIR主要用于谷类、果蔬等农作物的品质检测,即通过分析水分、蛋白质、脂肪、淀粉、蔗糖等含量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和筛选[22]。随着仪器和软件技术的发展,比如衰减全反射技术(ATR)的应用,NIR用于品质分析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农产品逐步扩展到食用油、乳制品、果汁饮料等食品,如Che Man等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T-NIR)检测棕榈油中游离脂肪酸来评价油脂的品质,该方法的分析时间只需5 min[23]。

与UV-Vis相比,IR在食品真伪鉴别和掺假分析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其应用最多的是食用油类的掺假分析。食用油掺假就是将质次价低的油品掺入到同种或异种质优价高的油品中。特级初榨橄榄油、浓香芝麻油以及一些优良保健油脂是主要的掺假对象。Manaf等应用FT-MIR结合判别分析(DA)建立鉴别椰子油中掺入棕榈油的方法,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24]。Vlachos等利用FT-MIR建立特级初榨橄榄油中掺入葵花油、大豆油、芝麻油、玉米油的鉴别方法,该方法根据不同掺假样品在3009cm-1处的谱峰强度不同建立,可以检出橄榄油中掺入9%的玉米油、芝麻油,或掺入6%的葵花油、大豆油[25]。此外,IR还可以用于其他食品掺假的检测,如巧克力制品、奶制品、果汁、肉类等。Che Man等采用FTIR结合PLS方法,建立鉴别巧克力制品油脂中是否掺入猪油的方法[26]。Kasemsumran等研究NIR检测牛奶中掺入水或乳清的分析方法[27]。Koca等利用带有加热性衰减全反射附件(ATR)的FTIR,结合多变量分析方法(Multivariate Analysis)建立快速检测乳脂中掺入人造黄油的分析方法[28]。Gayo等采用NIR与PLS建立检测大西洋蓝蟹肉中掺入远海梭子蟹肉的分析方法[29]。

此外,IR技术还应用在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以及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定量分析方面。三聚氰胺是牛乳及其相关乳制品中的非法添加物,其主要检测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由于HPLC分析需要较为复杂的前处理过程,分析时间长,董一威等利用NIR与PLS建立液态奶中三聚氰胺的快速筛查方法,作为HPLC的补充,提高分析效率,节约分析成本[30];Mauer等则分别用NIR、MIR与PLS结合建立婴儿配方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定量方法,其检出限可以达到1mg/kg[31]。近年来,反式脂肪酸(TFA)也倍受人们关注。除少量出现在牛乳中之外,TFA主要广泛存在于氢化植物油中。目前,气相色谱(GC)和ATR-FTIR都是TFA的标准检测方法[32,33],气相色谱的检出限低,但操作步骤繁杂,试剂消耗多且费时;FTIR检出限为5%,操作简便,有利于大量样品的快速监测。另外,在炸薯条、炸土豆片等一些高温烹调后的淀粉类食品中存在丙烯酰胺也是危害消费者健康的一大隐患。Segtnan等[34]Pedreschi等[35]都利用NIR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薯条的丙烯酰胺含量,发现NIR模型检测丙烯酰胺的平均预测误差稍高(247μg/kg和266μg/kg),但是仍可用来筛选丙烯酰胺含量较高的薯条。其他方面,AlQadiri等采用FT-MIR研究饮用水中绿脓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检测方法[36]。Kuligowski等建立检测煎炸植物油中聚合甘油三酯(PTG)的方法,用于评价油脂热劣变程度[37]。

3 Ram an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Raman是样品受激发光照射时,产生微弱的拉曼散射而形成的。由于不同成分、不同微观结构和内部运动的物质有各自特征拉曼光谱,因此,每种物质的拉曼光谱有其“指纹特征性”。近年来,Raman发展出许多新技术,如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Raman)、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等技术[38]。在食品安全分析领域,FT-Raman与SERS-Raman应用较为常见。FT-Raman采用FT技术处理拉曼信号,有效提高信噪比,降低荧光背景干扰,同时提高分辨率、重现性与扫描速度[38,39]。SERS-Raman作为一种新的微量测试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分子的结构信息,它是利用微量分子吸附于Cu、Ag、Au等金属溶胶或电极表面,使其拉曼光谱信号可增强104~109倍,从而获得较好的信号响应[39]。

在食品安全分析领域,Raman主要应用于掺假分析、微生物与农药残留检测,它受水的干扰小,另外,由于它与IR在检测物信号强度上的互补,很多学者将两者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研究结果。在掺假分析方面,El-Abassy等应用Raman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植物油种类鉴定和初榨橄榄油中是否掺入葵花油的鉴别方法,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0.05%[40]。Zou等人开发一种基于Raman光谱检测橄榄油掺假的方法,该方法能可靠地识别真橄榄油中掺入5%(v/v)以上的食用油,如大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41]。马寒露等根据2种果汁中所含果糖异构体的不同含量,应用Raman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鉴别浓缩苹果汁中是否掺入梨汁的方法[42]。在食品中农药残留与有害成分检测方面,Shende等开发快速SERS-Raman技术,可以在12min内检测出橙汁中50μg/L(ppb)的甲基毒死蜱[43]。Lai等应用SERS-Raman建立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定量检测方法[44]。Liu等采用FT-Raman建立食品和饲料中三聚氰胺的判别及定量检测方法[45]。另外SERS-Raman还用于水果表面和内部的农药残留检测[46]。在微生物检测方面,Sengupta等利用SERS-Raman建立检测细菌的方法,他们通过大肠杆菌浓度测量估算出细菌的检测范围,并通过校正水中游离羟基的拉曼光谱,获得低至大约103cfu/mL的大肠杆菌光谱信号[47]。Luo等则通过SERS与自行组装的便携式Raman系统,测试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和肠道沙门氏菌的SERS-Raman光谱图,从而建立这些食源性细菌的定量分析方法[48]。

4 MFS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MFS主要是检测物质受激发后发射出的紫外或可见荧光。近十几年来,随着激光、电子、计算机、以及光导纤维和纳米材料等技术的发展,MFS分析进展迅速,出现同步荧光分析、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动力学荧光光谱分析、荧光免疫分析等多种新方法和新技术[49]。

在食品安全领域,由于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有机分子或是一些官能团,MFS相对于原子光谱有很多优点,因此其应用也有很多,可用于食品掺假分析、合成色素含量检测、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方面的检测。Poulli等报道完全同步荧光光谱法区分初榨橄榄油和葵花籽油的方法,同时结合PLS建立橄榄油中掺入葵花籽油的定量检测方法[50]。Sádecká等建立一种应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鉴别白兰地酒真伪的方法[51]。陈国庆等探讨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等5种食用合成色素的MFS鉴别和定量检测方法[52]。Herranz等把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和MFS检测器相连建立三氮苯类除草剂的自动化检测方法[53]。由于活细菌的细胞内含有很多种分子都具有特定分子激发和发射光波长的荧光光谱,因此可对其进行鉴定和表征。Ammor就利用细菌固有荧光特征建立它们的鉴定和表征方法[54]。Lins等提出采用激光感生荧光光谱(LIF)检测由细菌引起柑橘溃疡的方法[55]。

5 结语

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安全分析技术,分子光谱技术相比于原子光谱以及质谱技术,存在方法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与准确性还不能满足部分分析要求等缺点。然而,分子光谱具有操作方法简单、检测速度快、光谱信息丰富、应用范围广、对环境污染小的优点,这使得其在快速检测、现场分析以及工业在线分析领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不断出现便携式(近)红外、拉曼光谱仪就是很好的证明。随着分子光谱硬件以及化学计量学软件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光谱在食品安全分析将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摘要:分子光谱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分子荧光光谱4大类,这些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的优势,广泛应用在食品安全分析领域。本文综述分子光谱在检测食品掺假、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农药残留以及微生物污染等方面的应用。

上一篇:在细雨中呼喊下一篇:两个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