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主体(共5篇)
两个主体 篇1
摘要: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从事着课堂教学实践,但如果没有研究的意识,就会对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题材“视而不见”,上课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重复工作。俗话说“小处大文章,细节定成败”,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的收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案例, 时不时的进行分析和总结,就能发现平时难以发现的优点和不足,就能将课堂中鲜活的“案例资源”加以挖掘放大,从而捕捉到有价值的研究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自己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实际案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一次上完“安全用电”课后,有一位学生对测电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如果穿着绝缘靴与地面绝缘后能否使用测电笔来辨别火线?
笔者当时也没有细想,只是带了一句话,你不妨去做做实验。恰巧这个学生的家长是大学工科老师,于是她回家就问父亲,她的父亲也不大清楚,就带她来到了实验室,穿上绝缘靴做了这个实验,结果发现穿上绝缘靴用测电笔接触火线氖管是发光的。第二天学生将结果告诉了我。她和他的父亲交流过以后,觉得可能与交流电有关,但是却没有什么时间继续探究下去。但笔者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研究案例,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于是将这个现象拍成录像放给全班同学看,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利用课后时间来探究。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对家庭电路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有回去请教家电维修人员的,有向电器厂商发EMAIL询问的,也有在网上发帖子的,也有去图书馆查询资料的。有不懂的就来问我。刚开始我还能回答一些同学的问题,但随着问题的深入, 我渐渐的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能力是超出我的想象的,他们的问题有很多我根本不懂,甚至是一无所知!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端架子,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我不知道,然后和学生一起查资料,上网问。由于我的加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设计了很多实验,查询了大量的书籍,终于把测电笔的工作原理搞清楚。同时对于初中本不需要掌握的交流电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无形之中为后面发电机的讲解做好了铺垫工作。
通过这个课例使我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把知识内化的特殊认识过程。因此,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
而且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物理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 “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这样,才会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一次赛课比赛的活动,笔者的课题是《安全用电》。为了使学生对安全用电有更好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分组试验———让学生自己组装三线插座和插头,原本以为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活动。可实际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组装试验,有的学生居然将导线直接卡在弹簧触点上而不知道要将其固定在接线螺母上。甚至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居然连插座都没有拆下来。这样的结果是让我很震惊的。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弱我是知道的,但没想到居然会到这种程度!
回到自己班级后,我又做了一个测试,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家里的电表装在哪里,是机械的还是电子的,结果班上有49(全班57人)位学生回答不知道。这一现实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我想我们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这一课题,我设计了很多生活中的物理实验以假期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回家完成:如“修自行车”、“更换一次保险丝”“、一次煮饭过程中有哪些物理知识?”
假期结束后为了检测活动效果,我安排了一节力学复习课,课题就是“自行车中的摩擦力”,并且要求学生将自行车拆开还要组装回去,绝大多数学生显得兴趣很高,将自行车拆下按类放好,并基本上能组装回去。(实验共分10组,5-6人一组,除一组丢失一些弹子,其他组都能把自行车完整装好,最后由老师对装好的自行车进行调校)为了进行一次对比,我又将一个没有进行这方面训练的班级上同样一节课, 结果10个组仅有2组完成组装,其他组均失败。
由此使我意识到教材中的许多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的好材料。如果能鼓励学生把书本知识与通过实验渠道获得的知识结合起来,既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进行动手训练,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而应努力把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组织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游戏、小实验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动手的契机。对于物理学科来讲,给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动手机会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和学又是一种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 “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 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维结构。要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两个主体 篇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中纪委三次全会更是对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洪山镇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制度完善为工作基础,以强化监督为工作保障,以涉公经费规范管理为工作重点,始终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确保全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顺利开展。
一、开展“两个责任”的情况
1、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洪山镇党委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依靠群众监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党政其他人员为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总结考核。各村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
2、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充分利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力时机,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法纪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制定每个工作日上午、下午各半个小时进行统一集中学习,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二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焦裕禄》等十余部影片,通过观看影片,撰写观后感,更加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三是邀请市委党校讲师授课,内容涉及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重要论述和焦裕禄精神,让镇干部对我党十八大以来新思想、新要求进行了有效的系统性学习。使全镇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筑起反腐倡廉的防线。
3、完善制度建设,抓好长效监督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机关管理制度。对原有的规章制度重新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制定了更加严格规章制度,重点对三公经费进行严格管理,彻底消除各种不合理支出情况的发生。二是开展村民监督委员会标准化建设。按照“工作保障标准化、职能定位标准化、监督程序标准化、监督内容标准化、工作制度标准化”的五项要求,强化村民监督委员会在日常工作中的监督作用。三是继续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让等管理制度。继续坚持村财镇管制度。村级支出审批严格实行“五签一审”制度,在各村设立财务公开栏,统一公开内容,每月公开一次。
4、抓细抓实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党委书记提醒谈话制度,发现村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提醒和诫勉谈话。二是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重点公开国家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及其使用情况、集体资产处置、移民搬迁、危房改造、低保评定等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紧紧围绕落实责任制的关键环节,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实行量化考核制度,按照村、乡直部门两个层次进行分类指导,做到目标、人员、措施三到位,计划、方案、任务三落实。
5、严肃落实检查考核责任
对全镇的年度综合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加大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考核权重,对虚于应付、责任缺失的问责力度。总体要求是,不但要考核领导班子抓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还要考核第一责任人和其他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情况,并将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考核结果,列为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力导致不正之风长期滋长蔓延,实行责任倒查,切实做到有责必问、失职必究。二、一把手落实情况
一是思想认识上已经扭转过来,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理念,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党委总体部署。二是定期研究、布置、检查和报告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工作情况;把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融入到分管业务工作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三是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做好党风廉政建设传达部署、专题研究、责任分解等工作。四是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及农村支部书记的监管,先后约谈了11个行政村支部书记、党政成员。廉政约谈做到从上到下全覆盖,层层谈,通过约谈,向基层支部传导压力,厘清职责,靠实责任,深入推进全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两个主体 篇3
翻译的本质是把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忠实之于翻译是第一位的,是每一位译者都不能也不应抛弃的原则。但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困扰。翻译活动中涉及到的人有三种: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从主体这一概念出发,我们认为,原作者创造了原作,是原作的写作主体,译者创造了译作,是翻译的主体;读者(主要指译文读者)阅读、理解译作并期待从中获取自己期待的价值,读者就构成了阅读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翻译主体实际上就是译者主体,译者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随着西方翻译研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发生“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关注。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任务是使源语文本进入目的语文化中。译者主体性是译者的基本特性,并在翻译活动中得到体现。译者能动地“操纵”源语文本,以实现其翻译目的。译者主体性就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兴趣、目的、知识、经验和艺术成就等构成其主体性。我们可以对“译者主体性”做个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5]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文学翻译更是如此。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所使用的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仅仅为了达到交际和沟通信息目的而使用的语言,而是一种艺术语言、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艺术语言。当在一种语言环境中产生的文学作品被“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时,为了产生与原作同样的艺术效果,译者就必须在译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接受者产生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语言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已经取得了相同的意义。文学翻译也已显而易见不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译者应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结合译入语语言文化背景,在原文的框架范围内重新构思,对原文的内容含义和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唯有这样才能翻译出既忠实于原文,又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好译本。这就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存在意义。译者对形式的叛逆其实是为了达到功能对等,为了获得更好的忠实效果。译者主体性与忠实是辩证统一的。本文以David Copperfield两个中译本为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及取得的效果。
2. 译者主体性与形式的偏离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3]。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3]。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形式的叛逆是为了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以董秋斯和张谷若的两个译本中的句子为例:
(1) “Let me see you ride a donkey over my green again, and as sure as you have a head on your shoulders, I will knock your bonnet off, and tread upon it!” (p.174)
“让我看见你再骑驴走过我的草地吧,像你肩膀上有一个脑袋一样靠得住,我要敲掉你的帽子,用脚来踩!”(董译p.249)
“我要是看见你再在我那片青草地上骑着驴走过,那我非把你的帽子给你敲掉了,拿脚踩不可!”(张译p.277)
张把“as sure as you have a head on your shoulders”这个短语就翻译成了一个字“非”,那么就单单一个字能否把意思都传达了呢?我认为是可以的。一部作品被引入了新的语言环境,于是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形。在中文表达里一个字可以掷地有声,很有力量,“非”听起来要比“像你肩膀上有一个脑袋一样靠得住”更果断坚决。
(2) I...looked at the little bit of wax-candle she kept for her thread——how old it looked, being so wrinkled in all directions! (p.13)
我……看她留来擦线的一小块蜡烛头——那东西的样子有多么旧,各方面都那么皱了。(董译p.21)
……这块蜡烛头可有了年纪,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没有皱纹。(张译p.29)
董依旧用了直译,按原文词序来翻译的。张则打乱了顺序或者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将意思表达了,将蜡烛头比作了人,拟人化了,读来饶有兴趣。可见,译者在翻译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文化规约进行再创作,形式上对原文叛逆,但再现了原作的精神并有超越之妙。
形式上的叛逆是为了达到意义功能的对等,是为了传达深层意义。在尊重原文对象的前提下,译者依据自身的知识、艺术、经验能动地进行形式叛逆,从而使译文再现了原作的内涵及功能。
3. 译者主体性贵在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最高层次的表现。在翻译过程译者有时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所产生的译作似乎与原作完全背离。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1]“创造性叛逆并不为文学翻译所特有,它实际上是文学传播与接受的一个基本规律。甚至可以说,没有创造性叛逆,也就没有文学的传播的接受。”[4]文学翻译中充满了种种矛盾。忠实与叛逆也是翻译中的一对矛盾,这种矛盾起源于形与神的独特关系,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也不是不可调和的,应该是辩证统一的。愚笨的忠诚可能会导致真正的叛逆,而巧妙的叛逆却是真正的忠诚。高明的译者往往善于领会作者的用意,常舍形而求神似,从而充分传达出原作的妙处,译者用叛逆的语言或用叛逆的形式传达出忠实于原文的内涵。例如:
(1) ...according to a wild legend in our family, he was once seen riding on an elephant, in company with a Baboon;but I thinkit must have been a Baboo———or a Begum. (p.3)
据我们家中一种荒诞的传说,一次有人看见他在那里跟一个大狒狒骑在一头象上;但是我想,那应当是一个贵人或者是一个公主。(董译p.5)
据我们家里一种荒乎其唐的传闻,说在印度,一次有人看见他和一个马候,一块儿骑在大象身上。不过,据我想,和他一块儿骑在大象身上的,决不会是马猴,而一定是公侯之类,再不就是母后什么的。(张译p.7)
两种翻译的最大不同在于“Baboon”、“Baboo”、“Begum”这三个词的处理。董秋斯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直接翻译成原本的意思,达到了忠实效果。而张谷若的翻译看似违背了原文的意思,将三个词分别译成“马候”,“公侯”,“母后”,其实不然,张领会了原作的深层含义和精神———讽刺意味。“公侯”的谐音是“公候”,“母后”则是“母猴”的谐音,这两个词不但表达了深层讽刺内涵,还贴近原文词汇所表达的意思“男性贵人”和“公主”。这就是译者在忠实于原文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巧妙的形式叛逆没有违背忠诚,反而使得译文更加生动出彩。
(2) “Why Rookery?”Said Miss Betsey.“Cookery”would have been more to the purpose, if you had had any practical idea of life, either of you.” (p.4)
“为什么叫鸦巢?”贝西小姐说道。“叫厨房才比较合适呢,假如你们两个中随便哪一个有一点实际生活的观念。”(董译p.8)
“为什么叫‘栖鸦庐’哪?”贝萃小姐说。“叫‘饲鸭庐’岂不更合过日子的道理?……”(张译p.11)
董仍然用的直译,虽说传达了源语的信息,但是没有传“神”,也就是没有将作品的深刻含义表达出来。张的翻译则比较巧妙,很好地传达了说话人的话外音,并且“栖鸦庐”和“饲鸭庐”的词尾压韵呼应了原文“Rookery”和“Cookery”的压韵,不得不说这实在是绝妙之笔。由此可见,译者作为翻译行为的主体在翻译时具有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
(3) Outside his own domain, and unprotected, he was a very sheep for the shearers. (p.194)
在他自己的领域之外,在无日恩保护时,他就成了剪毛人的羊了。(董译p.277)
在他自己的家门之外。如果没有人加以保护,他就是任人宰割的猪羊了。(张译p.352)
“任人宰割的猪羊”比较符合中文的思维表达,让读者一看就明白要表达的意思,虽然是违背了原文形式但内容精神没有丢失。这种表达更符合接受语的文化。这时的创造性叛逆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接受的范畴,它反映的是文学翻译中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只有坚持辩证统一的翻译观才会把握住得失之度,既不能一味忠实于原作,也不能一味叛逆原作,在具体的语境、具体的翻译操作实践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忠实是译者的原则、目标和追求,但是绝对的忠实是难以实现的,通过叛逆的手段来实现尽可能的忠实则是可行的。
4. 结语
译者在理解、再现原文过程中表现出主体性。译者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原文的意义,而是积极地参与原文的再创作。译者对于语言形式的叛逆是对原文内涵的忠实,再现了原作的意义。译者的任务就是将源语信息转化为译语信息,而语言形式的转化只是翻译活动的外在表现,不是其根本目的。同时,译者主体性并盲目地创造,而应尊重原作的信息、意义和文化,以原作为参照源,创造性地在译语文化背景下再现原作的神韵与多层内涵,以实现其功能的动态对等。
摘要:作为翻译的主体, 译者主观能动地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 结合译入语语言文化背景, 对原作的内容含义和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在文学翻译中, 译者主体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对语言形式的叛逆是为了达到功能对等, 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文。本文将通过对David Copperfield两个中译本的浅析, 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及所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David Copperfield,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功能对等,忠实
参考文献
[1]埃斯卡皮著.王美华, 于沛译.文学社会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137.
[2]大卫·科波菲尔著.董秋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58.
[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65-67.
[4]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05.
[5]查明建, 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 2003, (1) :22.
[6]大卫·科波菲尔著.张谷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两个主体 篇4
关键词
主体性自由理想世界公共主义生态主义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主体性一词的原始释义认为主体性有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两种,而理想世界就是自在的自因性和自为的自因性都获得实现的大公共主义世界。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除共产主义外,还有多个含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由个性主义和生态主义。未来的理想世界应该把理想世界的两个维度统一起来。
作者介绍
王晓华,1962年生,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哲学、文艺学、戏剧研究。
--------------------------------------------------------------------------------
人的主体性(subjectivity)是按照计划建构世界的能力,它的存在本身就设定了理想世界的存在,我们有权利通过理想世界来评估人类主体性在当下的实现程度,也可以把主体性当作衡量理想世界是否理想的尺度。本文所要做的是后一个方面的工作:对主体性概念的原始意义进行阐释,以此原始意义为依据探索理想世界的应有维度。
既然当代哲学对主体性的意义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本文为什么还要寻找主体性的原始意义呢?因为目前流行的对主体性的解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忽略了主体性的本体论维度,预先在人的存在与其他存在之间设定了鸿沟。然而人是世界的成员而非上帝,人的主体性与物的能动性必然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联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将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性观念悬搁起来,追问主体/主体性的原始意义。本文作为汉语文本将首先对汉语中主体一词进行领受和阐释。“主体”在《新华词典》等权威性工具书中被解释为:(1)事物的主要部分;(2)哲学范畴,与客体相对,指有意识的人,是认识者和实践者。(1)第二个解释已为我们所熟知,它所依据的是主体-客体的二元论,是本文在追问主体/主体性的原始意义时需要暂时悬搁起来的说法,因此,我们只能把注意力转向“事物的主要方面”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解释。何谓“事物的主要部分”?显然指的是某事物之为该事物最根本的东西。人们为什么能够谈论“事物的主要部分”?是因为被谈论的事物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作为个体,它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并在这种意义上是thing-in-itself。亚里士多德称个体为第一本体所强调的正是个体的独立自主品格。(2)他认为本体为一切属性的主体和基础等于说个体是自身的.基础,也就是说,个体作为本体是自因的,而这种意义上的本体在古希腊被称为主体(hupokeimenon)。万物自因,万物由于自因而自化和自持,万物皆在自因的意义上是主体,此乃我们的原始释义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这种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主体概念首先与人无特殊关联并且与我(I)毫无关联。(3)自因的个体即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因此,最原始的主体性就是自因性。自因,便是自己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亦即自-由。凡主体都是自-由的,只是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比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由更原始,是后者被超越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最原始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性就是个体存在的自因性(自-由)。
虽然万物皆有主体性,但在人类诞生之前,主体性还仅仅是自在的自因性。“人,物也,万物中有智慧者也”(王充语)(4):作为万有中的一有,人的独特性在
两个主体 篇5
1 译者主体性
所谓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受到外部环境诸如意识形态, 主流诗学的影响制约下, 为实现翻译目的, 并为了尽量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它具有自主性, 能动性, 创造性等特点 (章永凤, 2008:168) 。译者的主体性特征从其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从翻译活动的最开始——文本的选择起, 就存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文本的选择到采取具体的翻译策略, 遵循的翻译原则, 到最终产生的译本无疑不带有译者强烈的主观特色。任何译者即使文本的选择是一样的, 但由于他们对原文的理解程度不同, 采取不一样的翻译策略, 持有不一样的翻译原则, 读者群体不同以及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等, 译本也会千差万别。我们可以套用“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而说成“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译本”。
2 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体现
儿童文学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于其目标读者是儿童, 所以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读者, 其语言框架及理解力与成人有着根本不同。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的问题上, 翻译家们面临着比给成年人翻译作品更大的困难。译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又要考虑到译入语为母语的儿童的接受能力。许多译者绞尽脑汁, 遣词造句数月, 采用不同翻译策略,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译者主体意识的发挥。就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本文试从两个方面, 以《夏洛的网》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夏洛的网》这部儿童文学作品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E.B.怀特所做。“其文风冷峻清丽, 辛辣幽默, 自成一格” (http://baike.baidu.com/view/944103.htm) 。除了他的随笔之外, 他还为孩子们写了三本书:《斯图尔特鼠小弟》 (又译《精灵鼠小弟》) 、《夏洛的网》与《吹小号的天鹅》, 这三本书成为儿童与成人共同喜爱的文学经典。自怀特先生在1952年创作出《夏洛的网》以来, 国内出现了三个关于这本书的中文译本。1979年康馨译本, 2000年肖毛版本, 2004年任溶溶译本。由于康馨译本太老, 本文把2000年的肖毛版本与2004年的任溶溶译本进行比较。
2.1 选择原文时的译者主体性
前文曾提到,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首先就体现在选材上。不同译者有不同的文本偏好与翻译才能, 因此对原文的选择也各不相同。虽说肖毛与任溶溶都选择《夏落的网》这本儿童作品, 但他们的出发点却不太相同。任溶溶先生不仅是翻译家, 还是儿童文学家, 他自己本身就创作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 因此跟儿童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翻译《夏洛的网》也是作为儿童翻译家想要为更多的小读者介绍更多更好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的需求。肖毛是位自学成才的创作者, 他的译本也并未出版发行, 只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可以说他翻译此文完全出自于对《夏洛的网》这本书的喜爱, 源于这本书带给他的感动与震撼。这点我们可以从他的译文开篇的代序看出来。“生命与死亡 (代序) ——《夏洛的网》恰好写了一个在一年中发生的故事。农场的四季, 如人生四个阶段, 悲欢尽在其中;浓墨淡彩, 随情节的开阖而变化;最后, 繁华和喧闹终于收场, 悲剧和戏剧都已过去, 只留下平淡的, 无尽的人生——肖毛记”。
2.2 译文语言中的译者主体性
前文已经提到《夏洛的网》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与成人文学语言相比, 儿童文学语言有其独特性。成人文学作品在叙述时用普通的话语进行描述, 而儿童文学语言则带有儿童化口吻, 充满童趣。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和欣赏方式是以儿童生理器官的感觉、运动机能为生物体条件和基础的, 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结构中保留了比成人读者更多的身体动作功能和意识 (黄云生, 2002:11) 。因此他们欣赏文学作品时更注重一些直观方面的感受, 比如颜色、声音、形状、动作等。这些都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从儿童视角, 用浅显明白、通俗易懂的语言, 生动的形象, 纯真充满童趣的语言去讲述故事。《夏洛的网》的两个中译本的语言风格就不尽相同。比如“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that dirty-little dirty-little dirty-little yard, ”said the goose, who talked rather fast.“One of the boards is loose.Push on it, push-push-push on it, and come on out!”“What?”said Wilbur.“Say it slower!”“At-at-at, at the risk of repeating myself, ”said the goose, “I suggest that you come on out.It's wonderful out here.”
“你用不着待在那脏兮兮脏兮兮脏兮兮的猪栏里, ”那母鹅说, “有一块栏板松了。顶顶它, 顶顶—顶顶—顶顶它, 照我说的做, 出来吧!”“什么?”威尔伯说, “请你说的慢些!”“我豁出去—豁出去—豁出去再说一遍, ”那母鹅说, “我劝你出来。外面棒极了。” (任溶溶, 2004:18)
“你不用老呆在那个肮脏的—小, 肮脏的—小, 肮脏的—小院子里, ”母鹅说得相当的快。”这儿有一块木板松了。推开它, 推—推—推开它, 就能够出去!”“什么?”威伯说。“说慢一点儿!”“让—让—让, 让我冒险重复一遍, ”母鹅说, “我的意思是, 建议你跑出去。这外面的世界精彩极了。” (肖毛, 2000:13)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母鹅与小猪的对话, 母鹅鼓励小猪见识见识外面精彩的世界, 勇于同自己的命运作斗争。这段话语形象地刻画了母鹅说话重复, 但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形象。肖毛的译本基本是对照原文直译, 任溶溶译本则在忠实基础上巧妙运用汉语语言, 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at the risk of repeating myself”肖直译为“让我冒险重复一遍”, 而任则译为“我豁出去再说一遍”。还有对“push”这个单词的译法, 任先生的“顶”更符合鸭子这一动物的形象;肖先生的“推”有点拟人化色彩。
被夏洛用来形容小猪的四个词语, ‘some pig’, ‘terrific’, ‘radiant’, ‘humble’在全文中形成了一条主线。任溶溶译本和肖毛译本分别译为“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好猪”“很棒”“闪光”“谦恭”。对于这几个词, 任溶溶译法与肖毛译法可谓不相上下。从这四个词语的翻译上我们也可看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不同, 译文也会千差万别, 这充分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为原文的读者和译文的作者的译者, 在从事翻译活动时是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夏洛的网》的两个中译本, 总体来说, 都做到了忠实原则, 只是各有千秋。如果有机会读原版书的话, 最好读英文原版, 让读者自己亲身品味原文的美。
3 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们主张在翻译中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不是漫无目的的, 而是有着明显的制约因素。首先, 就要受到原文文本的制约。翻译最为重要的标准就是忠实原文, 只有在忠实基础上的翻译才有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可言。其次, 它还要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与制约, 如政治, 意识形态, 委托者和赞助者要求, 作品出版发行机构的审查等。另外, 它还受到读者期望与反应的制约。因为从根本上说, 文学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的, 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对象, 读者可否接受译作则是评判译者主体性发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 还要受到译者个人翻译能力的制约。这一系列制约因素都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只有不断提高个人能力, 才能更好地充当原文和译文的媒介, 充分履行译者的职责。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夏洛的网》的两个中文译本的简单分析, 可以发现在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 译者都充分发挥了其主体性作用。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译者来说, 要更加关注译作质量, 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 把握儿童心理, 用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把原作呈现出来;提高自身水平, 给广大小读者带来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摘要:随着翻译活动的深入与发展, 译者的地位逐渐提高。我们鼓励翻译时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亦是如此。通过对儿童文学《夏洛的网》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 从两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两个译本中的发挥, 最后指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以使译者更好地发挥在原文与译文间的媒介作用。
关键词:翻译,译者主体性,儿童文学,译本,《夏洛的网》
参考文献
[1]White E B.Charlotte’s Web[M].New York: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Inc.1952.
[2]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3]胡波.儿童文学翻译与译者主体性——以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2012 (3) :100-104.
[4]刘奋翼.从《夏洛的网》中译本看儿童文学翻译[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10) :127-128.
[5]任溶溶, 译.夏洛的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6]宋松岩, 黄娟.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的网》为例[J].海外英语, 2010 (6) .
[7]章永凤.从改写理论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J].科教文汇, 2008 (2) :168.
【两个主体】推荐阅读:
“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夯实安全生产基础”11-17
两个加强两个遏制自查报告内容09-13
“两个加强、两个遏制”专项检查承诺书10-26
两个着力07-18
两个07-19
两个共同05-21
两个译本05-22
两个基础05-27
两个转化06-09
两个突出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