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转化

2024-06-09

两个转化(精选3篇)

两个转化 篇1

日前, 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内蒙古能源恒坤化工二期工程和上海庙热电项目奠基。这是新汶矿业集团继焦化多联产项目、干熄焦项目后, 在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启动的两个新的煤炭转化项目。

内蒙古能源恒坤化工二期工程年产130万t捣固焦和1.2亿m3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 配备干熄焦发电装置及烟道余热利用装置。项目按照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的理念设计, 按照技术一流、工艺一流、装备一流的原则建设, 预计总投资15亿元, 2014年底建成投产。工程竣工投产后, 焦炭年产能可达260万t, 可实现年收入35亿元、利润5亿元。

上海庙热电项目为2×35万k W综合利用热电联产项目, 预计总投资28.6亿元, 一号机组、二号机组将分别在2015年5月和7月建成试运转, 投运后年发电量可达33亿k W·h, 供热量可达781万MJ, 可实现年收入8.1亿元。

两个转化 篇2

如何进行深化改革,如何把握变革的方向,不仅关系住房制度自身的完善,也关乎整体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应该明确的是,当前住房制度的深化改革,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住房所有制度的变革,而是应该更加重视住房市场的平稳运行、住房保障的效率提高。同时,还应该明确的是,当前在住房权属明晰的情况下,强调通过促进住房权益的流转和转化,实现住房供需的平衡和稳定,实现住房的多重效用。尊重市场规律,促进住房市场过滤形成是当前住房市场平稳运行的关键;而关注公民权益,强调住房保障的民生和社会意义则是住房保障效率的重点,且这两者又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是推动住房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

一、促进住房过滤,形成市场良性循环

住房市场是流动的和运动的。住房为不动产、尽管具有其特殊性,但依然遵循着市场的一般运行规律。住房过滤就是住房市场运行中的规律之一。通过住房过滤过程,住户由于住房质量下降向上迁移,而住房价格、质量和收入向下过滤,从而形成对偶运动。

对住房过滤机制最先提出和讨论的是20 世纪20年代的伯吉斯(E.W.Burgess)和20世纪60年代的劳瑞(Lowry)。通过劳瑞的解释,住房过滤更为简单明了,即指在住房市场中,最初为较高收入阶层建造的住房,随着时间推移,住房质量发生老化,同时新建住房供应增加,导致房价降低。这时较高收入阶层为了追求更好的居住条件,会放弃现有住房,而收入较低阶层会继续使用该类住房。美国教授Stuart S. Rosenthal在2013年发表的研究中,对住房过滤机制和过滤速率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论证,并取得突破进展。研究利用1985-201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重复收入”模型进行估计,得出租赁住房真实的年过滤速率比产权住房快,前者是2.5%,后者是0.5%。这些研究均论证了住房过滤机制的重要和现实意义。

住房过滤机制发挥作用需要具备相应的假设条件。就现实中国城市而言,社会依然存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且不同阶层对住房的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对于各个收入阶层而言,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住房改善的成本相对较高;当前各个城市增量住房的增加尽管速度放缓,但是依然不断有住房建成和推出。如果住房政策能够鼓励高收入群体的住房改善性需求,适当调整市场住房供应结构,促进住户向上迁移;同时出台政策鼓励住房租赁市场和二手房交易市场发展,促进住房进行过滤运行,如此循环,高、中、低收入的住房供给都会增加,市场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且亦可打通商品房和保障房的联动通道,通过商品房过滤增加保障房的供给。

住房过滤机制反映了住房消费和市场交易的特殊性,即住房消费不仅受到消费者收入变化的影响,也受到市场上住房特征变化的影响。这些住房的特征除了可以表现为新、旧,或者高档、中档和低档以外,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住房的区位、卧室数量、车库(位)数量等,而这些特征的差异又都可以通过价格的差别得到体现。

随着住房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住房市场区分从价格上已经明显表现出来。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天津、重庆、西安、宁波二线城市的新建住房价格可以看出,市场存在明显的价格差异,且这种价格差异在不同城市存在差别。利用2010-2013年的数据计算可得,几个一线城市别墅和高档住房价格与普通住房价格的比例大约在1-3 之间,几个二线城市的比例大约在1-2之间。住房价格梯度的存在能够满足不同收入群体购房的需求,也为住房过滤创造了条件。

二、提升城市阶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农业阶梯,单指农业社会各个阶层由下而上的上升过程,即由雇农、佃农、自耕农到地主,由下而上的过程;反之,由地主、自耕农沉沦到佃农、雇农,是下降的过程。一般而言,农业社会的稳定应该以多数人为自耕农而得到巩固,农业地价和收入的高低及其相对变化影响上升的过程和周期。借鉴农业阶梯的概念,城市阶梯可以有这样一种表述方式,即社会的各个阶层由租赁低租金房、租赁高租金房、购买低价房到购买高价房,由下而上的上升过程,城市地价、房价、居民收入及其相对变化影响城市阶梯的上升过程和周期。就中国现实的社会来讲,更多的人拥有低价房应该是社会最为稳定的状态,这不仅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取决于现实社会的状况。

住有所居、乐有所居和安居乐业,是我们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递进的目标。因此,鼓励首次购房、鼓励拥有自住房,是促进城市阶梯的重要举措,同时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努力不断改变和提升住房状况,也是最终稳定社会和发展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由于种种原因,城市中总是存在收入低且住房困难的群体。这些人靠自身的力量解决住房难度很大,政府一般要为他们专门制定住房货币补贴和实物补贴政策,如我们最初提出的廉租住房政策,这种社会现象和政策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尽管不同时期社会阶层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各个阶层的成员却应该是变动的,且一个良好运行的社会,其阶梯应该是上升的。即通过个人和社会共同的努力,能够使住在廉租房的群体,在未来能够得到改善,能够租住更好的住房或者购买自己的住房。阶梯上升结果或者效果可以如下:其一,社会中每个群体都有目标和预期,这样会激励他们为实现目标上进和努力;其二,住房条件是社会地位的重要标识,通过改善住房状况,而达到提升社会地位的目的,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

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愿意在城市中居住的,初期的目标是有地方居住,但是最终的目标应该是融入城市,他们或者是他们的后代能够体面地生活。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近80%的农民工愿意在城里居住,其中又有接近一半的农民工表示愿意通过努力坚持在城里生活。对于这些人,租赁或者购买住房是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最终能否融入城市的重要问题。对于刚刚就业的城市新居民,可能会由于职业的差异,最初选择租赁或者购买较小住房解决居住问题,但是最终会随着他们收入的增加和需求的变化,选择租赁、购买较大的住房或者更高标准的住房。这是他们生活目标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要为之奋斗的方向。

三、住房制度改革调整重点和对策

为了实现两个转换,住房制度改革的重点应该关注几个方面。首先,要基于住房的社会需求调整住房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变动带来的住房需求的变化趋势,尤其是考虑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住房需求的变动,主要包括年龄的变化、户籍变动或者流动人口的变化等对住房需求的影响,确定住房的供给目标和供应体系。人口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收入阶层的变动,并影响住房过滤机制的作用和城市阶梯的提升。人口老龄化、外来人口增加均会带来中低收入阶层的扩大,对住房需求产生深远影响,是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从住房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调整住房的供给和发展。随着多年住房建设大规模的推进,城市住房水平已经得到极大的提升,住房供求矛盾也得到缓解。未来住房的变化,一是取决于新增无房人口的需求,二是已有住房人口的改善需求,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一部分投资性需求。不论是哪种需求都涉及到存量房和增量房,即都可以通过这两个通道得到解决。如,新增无房人口的住房需求,既可以通过增量住房解决,也可以通过已有住房人口住房改善后退出的存量房解决。而已有住房人口的住房改善要求,可以通过增量住房解决,同样也可以通过其他有房人口住房改善后退出的存量房解决。整个住房市场应该是流动的和协调的。

最后,要从住房和保障房统筹的视角解决住房的供求矛盾和问题。住房保障是政府的职责之一,为中低收入无房人群提供保障性住房,是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的重要途径。多年来,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基本形式的,各种保障性住房以新增性住房形式得到大力建设和发展,不仅解决了城市中的住房困难问题,也缓解了住房的供求矛盾。然而,随着住房建设的增加、住房矛盾的缓解,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渠道,同样可以是多样化,特别是要与整个住房建设统一和协调。住房保障可以通过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实现,且不论是实物还是货币形态,都可以通过实物住房的存量和增量的调整得到实现,所以将保障房纳入住房体系统筹考虑,利用市场规律、借助市场的力量,能够更为有效地发挥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作用,也利于促进市场良性运行。

不论是一般的经验,还是基于当前我国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的运行状况,促进住房过滤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提升城市阶梯,都是当前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关键问题,也是制定住房政策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刘潇然.土地经济学.中国土地学会.2003

[2] .Stuart S.Rosenthal,2013,Are Private Markets and Filtering a Viable Source of Low-Income Housing?

[3] .Estimates from a“Repeat Income”Model,Forthcom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BURGESS,ERNEST W.The Growth of the City:An Introduction Research Project[J].The Trend of Population,1925,(18):85-97.

两个转化 篇3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其实要完成两个认识上的转化。第一个转化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从而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根据已抽象出的数学问题, 全面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求解。以上两个转化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

一、创新“第一个转化”,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往往很重视第二个转化, 引导学生去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根据数量关系求解并检验, 这是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应充分肯定。但与此同时, 教师却忽视了第一个转化, 呈现的文字应用题条件不多也不少, 并与问题完全匹配, 不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 (1) “某地距北京100千米, 长途客车的速度是50千米/小时, 它要多长时间才能到北京?”像这种现实背景高度简化, 数学意义一览无余的应用题, 用于巩固数学知识是有作用的, 但用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无疑是欠缺的。新课程关注到了“第一个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解决问题”中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教材也提供了不少新鲜而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如上所举的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的“解决问题”在北师大版四上教材第64页就是用图文形式呈现, 所需条件不是直接给出, 需要学生根据问题寻找合适的条件。

如何引导学生做好第一个转化, 教师要善于运用以下两个策略:

策略一:观图思文、图文合一

低年级所呈现的应用题格式大多以粗加工甚至不加工的情境图形式出现, 让学生寻找、选择有用的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为解决问题所用。而我们的教师往往只局限于让学生说出问题, 列式计算而已, 对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即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可以组成一道最基本的应用题, 没有作进一步的引导学习。教师应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可采用“观图思文、图文合一”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 寻找所需的数学信息, 然后用简明的语言连接数学信息和问题, 完整地表述题意, 从而建构起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如北师大版一下教材第80页《乘车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从图中选择相关的条件, 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图意:车上原来有56人, 下车27人, 上车19人, 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平时“解决问题”教学时,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观图思文”, 适时将图文形式的解决问题转化成文字表述形式。学生有条理地把图意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 其实就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 实现思维再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有序思考的能力不仅提高了, 而且对应用题基本结构的认识也更清晰了。

策略二:条件问题适度开放

传统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基本是唯一的, 对学生搜集信息、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有局限的。新课程新增了许多条件和问题开放的应用题, 如北师大版一下教材第67页的“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所需的信息, 组成不同的买法, 同时要考虑最多只能花20元钱这一条件。这种根据解答方案自己去寻找、识别、修正条件的训练, 可以让学生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 对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非常有益。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信息中获取与问题相匹配的条件, 不能全部包办。只有这样长久的训练, 才能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很好地完成第一个转化。

二、坚守“第二个转化”,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新课程以来, 教师注意了在解决问题中的第一个转化, 但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 又往往一笔带而过, 显得比较单薄。殊不知, 了解和熟悉问题情境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只有引导学生剖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以后遇到变式问题, 才不会束手无策, 才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 要坚守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数量关系分析,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解决问题”中也明确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实践, 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分析数量关系的一些策略。解题策略种类很多, 有演示模拟法、画图法、假设替换法、尝试猜测法、转化法等。下面就画图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作一详细介绍。

1. 画示意图

画示意图比较适合低年级儿童解决问题时采用。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鸭子12只, 猴子3只, 鸭子只数是猴子的几倍?”就可以引导学生画示意图:

通过画图, 学生一目了然就理解了题意, 鸭子只数12里面有4个3, 鸭子只数是猴子只数的4倍。可见, 通过画示意图可以帮助低年级儿童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理清数量关系。

2. 画线段图

画线段图一直是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之一, 我们现在还是有必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策略。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甲车2时行驶了120千米, 乙车3时行驶了210千米, 哪辆车跑得快?”可以通过画线段图, 让学生理解, 求出每辆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就可比较出哪辆车跑得快。线段图采用了数与形相结合的形式将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明显地表示出来, 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 为正确解题创造条件。当然, 线段图的出现要与学生的思维顺序保持高度一致, 不能提前、也不能退后, 同时, 画出的线段图要能直观体现数量关系。

3. 画连线列举图

对一些渗透排列组合思想的实际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采用连线的方法, 一一列举出来, 作出有序思考。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一份盒饭含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连线列举, 能不重复不遗漏, 一目了然得出4种搭配方法。

4. 画集合图

对解决一些渗透集合思想的实际问题, 利用画集合图能把其间的种属关系清楚地反映出来。如“四 (1) 班有25人参加兴趣小组, 要求每人至少参加一个兴趣组。其中参加合唱的有18人, 参加书法的有12人, 既参加合唱又参加书法的有多少人?”

解题策略是多种多样的, 仅仅列举了画图法来说明解题策略的重要性, 其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往往可么变化?”学生说:“照片中的陈老师和原来的陈老师很像, 只是变小了。”教师追问道:“怎么变的呢?如果拍照时, 陈老师的眼睛变小了, 嘴巴不变, 鼻子还变大了, 那照片中的陈老师不是成丑八怪了吗?”学生哈哈大笑后说道:“各部分都要缩小, 不能一个缩小, 一个变大, 也不能不变。”另一个学生补充道:“各部分要缩小一样多。”这个案例以生活原型开篇, 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拍照”侃起。在幽默风趣的师生共聊中, 学生兴趣盎然, 笑声不断, 学习的“兴奋点”被充分激活, 并在笑声中有所感悟。该导入巧妙地渗透了“同时”“缩小”“相同”这些商不变规律中的关键词, 为后面深刻理解本质特征铺好了台阶, 减缓了坡度。以多种策略互相结合着使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策略的自觉性和灵活性。

上一篇:水产动物生理学论文下一篇:抽油机系统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