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技术

2024-08-25

现代教学技术(通用11篇)

现代教学技术 篇1

近几年,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惠民兴教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也逐渐加大, 使得教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依赖性更强, 更迫切。广大英语教师应抓住机遇, 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使现代教育技术逐渐应用于英语教学实践。多媒体教学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认知、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 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1.在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时, 教师应从网络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 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如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把网络资源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 融音、像、形于一体进行听说训练, 这样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 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全方位地使语言思维与表达实践相互融合, 突破了传统教学只能设置声音场景的局限性。在这种教学情境中, 学生可在设定的画面、文字、动漫中获取知识, 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还应将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多样性, 使语言训练落到实处。例如, 在教time这课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有重点地呈现4个时间段的钟表画面, 随即依次呈现相应的表达法, 即直接读 (从时到分) 和到读法 (从分到时) 。这样, 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内容。

2.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的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 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在网络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图片、歌曲, 然后经过整理, 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使课堂变成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可听可视的动画, 让学生觉得英语这种语言离我们并不遥远, 从而可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作为出发点, 让英语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让学生形成用英语与其他人交流的能力, 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以达到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培养学生敏锐观察、求异思考的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在教Pets第一课时, 我通过播放视频《动物们的狂欢》导入课堂。我让学生根据动物的图片或叫声猜测动物名称, 即刻将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通过观看图片, 倾听有关声音, 再加上简单的合作练习, 学生一听到猫的声音, 便能脱口而出“cat”, 听到马叫的声音便说“horse”, 听到羊叫的声音便说“sheep”, 听到狗叫的声音便说“dog”。学生很感兴趣, 踊跃发言, 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而且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令我很是欣慰。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就能让英语陶醉学生, 让学生感受其魅力, 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多投资些时间和心智,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使学生从心底滋生出一种对英语的喜爱之情, 把学英语当成一件开心而愉快的美差, 而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役。

三、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应积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 创设语言环境, 使学生所学有用武之地。教师在教学中应本着创新和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 加强思维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发展, 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学习英语新知识的渠道。现代教育技术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 能有效渲染课堂气氛, 并通过创设各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使庞大的信息量润物细无声的传授给学生。这一点是传统教学中单纯“听”这一媒体途径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学更符合人的思维特点和思维习惯方式, 更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同时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 激起了学生探索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有效地提高了其听、说、读、写的整体综合能力, 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 实现有效和高效课堂

传统的听、说的平面教学方法远不能适应现代英语课堂大容量高效率的要求。因为英语语言的学习是一种把视、听、思考结合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只有运用电教媒体, 才能同时兼顾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训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多重感官同时感知某一事物时, 感知的效果要高于单一的感知效果。例如, 学习Asking the way这一课时, 我先出示一份本地的地图, 让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为他人指路。这样借用多媒体技术, 把地图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使学生有了学以致用的自豪感。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门立体式艺术, 因此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时尚和必然, 这是因为它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 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 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 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娱情激趣,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等特殊功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使学生乐看、乐学,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 化静为动, 有效地促进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多信息、大容量和高效率。但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只是一种全新的英语学习模式, 并对教师和学习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 并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根据教学实际, 科学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从而能获得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

摘要: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在英语的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手段, 教师可以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片段等素材进行综合处理, 以达到文、图、声、影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整合,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学,多媒体技术,整合

探讨《现代交换技术》的教学 篇2

本文就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现代交换技术”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依据该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解析了如何在教学中结合目前的应用讲授这些交换技术。

1概述

《现代交换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其核心的概念是交换。最原始的“物物交换”、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实时通信和网络通信实现的都是人们最迫切的需求,也体现了交换技术的演进。该课程剖析的是信息交换技术,即电子通信中的交换技术。本文从该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出发,细致解析了《现代交换技术》的教学方法。

2固定电话通信中的交换技术

2.1数字交换的前提:信息数字化

数字交换的前提是信息的数字化。固定电话中的模数变换与无线移动通信中的模数变换技术完全不同。目前,通信技术已发展到以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通信手段,但国内所有通信原理类的教材中介绍的模数变换技术全都是PCM。有鉴于此,本人在编写《现代交换技术实用教程》时,特意安排了无线移动通信中模数变换的技术。固话通信中的模数变换技术与无线移动通信中的模数变换技术有着质的不同:前者属于波形编码,其特征是对语音信号的波形进行编码。无线移动通信中的模数变换不再是波形编码,而是结合了波形编码与参量编码的混合编码,因而实现了速率较低(参量编码的特征)和性能较好(波形编码的特征)。波形编码将信号波形的幅值进行编码,性能好但带宽很宽;参量编码从语音信号的产生机理出发,构造语音信号模型,提取描述语音信号的特征参数,然后对模型参数或其预测值进行编码。参量编码的带宽很低但性能差。综合二者特性的混合编码用于无线移动通信,解决了无线通信带宽资源有限的问题。

2.2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交换方式,也是固话通信和移动通信(1G业务、2G语音业务与数据业务以及3G前期的语音业务)采用的交换方式。固话通信中交换机不需要对信息检错和纠错;移动通信的语音通信中交换机需要对语音信息检错和纠错;且固话和移动的语音通信都要求交换机处理时延要小。交换机的功能是将入线和指定出线的开关闭合或断开,这种工作方式即电路交换。

目前,就实现原理与技术手段而言,电路交换已可以淘汰。

3“存储-转发”的交换方式

3.1报文交换

从本质上说,报文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与帧中继都具有“存储-转发”的核心特征,只是各有特点。报文交换时,交换机将来自用户的报文先暂时在交换节点内排队等候,待交换节点出口空闲时,一次性转发至下一结点,报文在下一节点再存储-转发,直至到达目的节点。该方式中,信息的传输以报文为单位。为了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网络节点必须具有信息处理、存储和路由选择功能。报文交换的主要特点是:(1)报文交换不需要事先建立连接;(2)容易实现不同类型终端之间的通信,输入/输出电路速率及电码格式可以不同。这种交换方式的明显例子有电子信箱业务。

3.2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将一份要发送的数据报文分成若干个较短的、按一定格式组成的分组,然后采用统计时分复用将这些分组传输到一个交换结点。交换结点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分组具有统一格式并且长度比报文短得多,便于在交换机中存储和处理。分组在交换机的主存储器中停留很短时间,一旦确定了新的路由,很快就转发到下一个结点机。分组通过一个交换结点的平均时延比报文要小得多。支持分组交换的协议有面向连接的协议和无连接的协议。面向连接的分组网络提供虚电路服务,无连接的分组网络提供数据报服务。解析时分别举出例子。分组交换的特点是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高;缺点是实现技术复杂和效率降低:需要提供存储-转发、路由选择、流量控制、速率及规程转换状态报告等。由于分组交换需要把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分组,每个分组头包含附加地址及控制信息,降低了网络的有效性。

3.3ATM交换

ATM是ITU-T确定的用作B-ISDN的复用、传输和交换模式。信元是ATM特有的分组单元,语音、数据、视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字信息均可分割成固定长度53字节的信元。这53字节分为两部分:5字节的信头含有表示信元去向的逻辑地址、信息类型、优先级和检错纠错等控制信息;48字节的信息段用来装载用户的业务信息。任何业务信息在发送前都必须经过分割,封装成统一格式的信元,接收端则完成相反操作以恢复业务数据原来的形式。ATM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ATM是一种统计时分复用技术。它将一条物理信道划分为多个具有不同传输特性的逻辑信道提供给用户,实现网络资源的按需分配。(2)ATM利用硬件实现固定长度分组的快速交换,具有时延小、实时性好的特点,能满足多媒体数据传输的要求。(3)ATM是支持多种业务的传输平台,并提供服务质量保证。ATM通过定义不同ATM适配层AAL满足不同业务传输性能的需求。(4)ATM是面向连接的传输技术,在传输用户数据之前必须建立端到端的虚连接。所有信息,包括用户数据、信令和網管数据都通过虚连接传输。(5)信头比分组头更简单,处理时延更小。

ATM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各种低速和高速业务,是与业务无关的交换方式。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底层技术就是ATM交换。

3.4帧中继

由于分组交换技术是在早期的低速、高差错率的物理传输线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确保数据可靠传输,交换结点要运行复杂的协议,以完成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主要功能。由于最初的传输链路传输质量太低,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是必需的。如今,传输干线均采用光纤,不再要求网络的各结点实现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帧中继是以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的高速分组交换技术,由网外的端系统实现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缩短了交换结点的处理时间。这是因为光纤通信具有低误码率和大容量的特性,所以不需要在链路上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而采用端对端的检错重发控制方式。这种简化了的协议可以方便地利用VLSI技术来实现。帧中继适于处理突发性信息和可变长度帧的信息,特别适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互连。

其实,这也是一项可以淘汰的技术。

3.5课程安排的建议及教学内容取舍

该课程是《移动通信》课程的的基础,适宜安排在学习《移动通信》之前开始《现代交换技术》。否则,学生学习了《现代交换技术》之后,连目前的主流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所涉及的交换方式这一最基本的专业知识都没搞清楚。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该课程中的“多层交换”、“MPLS交换”、“光交换”等内容,可以选择性学习。

4结论

现代教学技术 篇3

1 信息技术对教学目标和原则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教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推进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1 人本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 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 以帮助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 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 以帮助学生获取终身的学习经验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教师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1.2 开放性原则:

教学的目标开放, 教学的内容开放。

1.3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给学生自主的空间、选择的机会、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

1.4 整合性原则:

坚持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 在适宜的时空下, 把方方面面的可用教育资源加以合理的组合, 不断完善教学系统, 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

2 信息技术的研究策略

2.1 建设技术性资源。

在信息社会中, 智能性资源、知识性资源、技术性资源、环境性资源等是教育的可用资源。而技术性资源是促进教育发展和教学改善的物质条件。

以我校为例:我校的信息技术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是以建设带动应用, 以应用促进开发。

2002年, 学校的技术资源开发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服务, 学校建了两间共200台的计算机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的双向控制教学系统;教师配置了工作计算机这些课件和教学素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 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 对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了有益有效的工作。然而, 这一阶段的技术资源基本上是为方便教师的“教”而设计开发的。

2.2 开发知识性资源。

建构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环境, 仅有先进的技术物质环境的支撑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知识性资源。学校还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创新, 例如:对构建学科教学主题知识库和应用知识库进行教学做出尝试。

2.2.1 确定学习主题。

把学生当前需要学的知识与“以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的经验为本”的思想结合起来, 在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分析学科教学目标以至对与其相关联的其它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后, 确定学生学习的某个主题, 围绕学习主题进行阶段 (单元) 教学设计。这种主题可大可小。

2.2.2 组建主题知识库。

以“有利于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意义建构”为目的, 创设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关的, 尽可能真实的情景。

2.2.3 建设班级、个人网页。

班级和师生的个人网页是团队智能的集合, 是个人的思想、能力、兴趣、品味的充分展现。也是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

2.3 优化智能性资源

在各类资源中, 唯有智能性资源——人, 是唯一必要资源。

2.3.1 教师培训——智能性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

a.教师要率先成为最会学习的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教师的素质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最起码的是:需要教师带头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学习, 体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过程, 然后才能带领学生去学习。在推进学校信息化的过程中, 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让教师率先成为最会学习的人。支持鼓励教师博览群书, 吸取新知识, 涉足新领域, 增强文化底蕴, 提高人文素养。鼓励教师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以便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b.给教师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第一个层次:全体教师的培训。第一阶段: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第二阶段用Power Poind制作演示文稿或简单课件, 用Excel管理学生学籍和成绩, 掌握互联网上的常用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用Frontpage和更多的工具制作交互式课件、网页、进行图片处理……。第二个层次是对计算机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

c.给教师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推进信息化教学全过程中, 都应该十分在意用新的教育价值观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对“主题 (单元) 教学的评价, 应该说, 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价值, 阶段性的教学过程的质量被主要地表现在指导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路径”方面的谋略艺术上, 而不在于于教师的表演艺术如何。“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才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写真。”在评价的过程中, 尤其不去计较教师在传播中的一时的缺憾, 让教师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自主空间。

d.给教师一个既有压力又充满温馨的氛围。信息技术环境下自由开放的言论空间, 多条信息沟通渠道, 为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人际关系、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

2.3.2 教学生学会学习, 开发智能性资源的核心。

a.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生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中, 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了解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了解学生周边有哪些促其发展的资源;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 在校园网上开辟的师生信道, 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b.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在信息技术课和其它一些学科的教学中, 尽量早地使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帮助自己学习。另一方面, 学生在使用现代信息中, 应该得到的服务包括: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 方便快捷的检索、各部分资源之间畅通无阻的链接等等。

c.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在网络环境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 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改善教学过程, 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的目的意义, 对于某个具体的学生而言, 并不在于探索到什么成果, 而在与养成好的习惯。提倡“合作研究”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 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人在人间生存和参与构筑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学中, 教师不仅领着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 而且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发现探索知识。

2.4 拓宽环境性资源。

在研究过程中, 还必须十分重视环境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争取领导的重视、争取政策的倾斜、赢得社会的信任、得到家长的支持, 才能使信息化教学的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篇4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大优势,因此,本文研究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使教师明确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基础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具体研究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科学、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指明了正确方向。

1.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网络虚拟技术、智能化教育硬件设备技术等,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基础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小学与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与探知欲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僵硬的教材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立体,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基础教学中十分必要[1]。

其次,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而在基础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学校竞争实力、学校与时俱进先进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因此,学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站稳脚跟,就要不断适应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新课改要求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观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互动,在基础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教学内容,

同时还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以往传统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学内容中存在一些具有较强理论性、抽象性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其简单、生动、具体的展现在课堂中,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2.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2.1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

实际上,基础教育的教材内容具有一定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上搜集更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不断开阔眼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2]。

例如,在涉及到“回声”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中搜集一些关于回声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网络资源找到天坛回音壁的回声视频,将游客录制的天坛回音壁回声进行播放,学生在视频影像中了解到教学内容之外的回声现象,

之后教师再播放关于回声的科教视频,由于教材对回声现象的解释比较抽象,很难使学生即刻充分了解回声发生的原理,教师这时再播放回声科教资料,有效的充实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相关知识,此外,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2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知识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课堂中,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帮助,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真实与生动性,进而进一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木兰诗”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在网络资源中找到木兰从军的动画视频或者电影,为学生播放,使学生切实了解木兰从军的具体情境,并根据具体情境对文章进行学习,文字内容配上具体的情境画面,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

同时学生能够在诗词阅读中对诗词进行有感情的赏析,使原本文言文色彩较强烈、理解有困难的“木兰诗”变得直观生动,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并记忆诗词内容,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3利用交流软件巩固教学

目前微信、QQ等交流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部分中小学生也掌握了这些交流软件的具体应用技能,这些网络交流软件受到了中小学学生的青睐,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交流软件,建立QQ和微信交流群,利用交流平台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课后作业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布置完家庭作业,部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遗忘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重点知识,这时学生可以通过QQ或者微信交流平台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回复,学生还可以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学生们在交流群中对知识进行分析与探讨,

教师在线时能够通过聊天记录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理解错误的知识进行纠正,这使学生课下充分巩固了课上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基础教学质量,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结论

综上所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基础教学中,充分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使基础教学环境得到改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还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基础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高鹏彬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惠琳,葛天诗,甘鹏飞.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初中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04).

[2]孙卫红.多媒体教育技术对小学与初中基础教育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5(23).

运用现代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篇5

【关键词】运用 现代技术 优化 课堂教学

笔者结合多年物理教学工作的探索和体会,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现代技术,有效学习物理知识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同学们构建科学的物理情景,并有效地整合物理知识,使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因为现代技术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化静为动、化繁为简的效果,弥补同学们直观感觉的不足,有效地减少他们抽象思维的难度。同时,现代技术能增加课堂教学色彩,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立即反馈,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因此,在平时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有机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巧妙地设计情境问题,能有效地让学生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当然可以将所学知识放慢并反复展示,能突出主要矛盾,变抽象为具体,启发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纠正错误,完善、优化认知结构。通过运用现代技术,达到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并大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探索热学复习教学时,为了让同学们有效学习物理知识,创设下列探究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电饭煲的“加热”“保温”两个状态的情况。首先,笔者一改以往教学策略,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其实际过程,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根据情况可以反复展示,使人人有思考空间),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把功率大小的知识迁移到“加热”“保温”两个状态过程中去,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笔者采用这种教学手段,目的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并能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去研究问题,进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同学们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现课堂有效教学之目的。

二、运用现代技术,有效展示复杂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手段,能将复杂的物理知识简单地展示给同学们,为同学们在物理课堂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实际问题情境,使同学们经过观察、联想和想象,把复杂的物理知识有效地变成简单的物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帮助他们准确地把握重点、轻松地突破难点和快速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钻研教材,运用现代技术去整合物理知识,扩大同学们的感知空间,有效提高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使学生在媒体展示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多元方法,进行交互学习,能够在多视点、可变时空中,更好地观察到在宏观、微观、瞬间和漫长过程中的知识发生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观察、认识、理解和思考物理问题,从而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我们采用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主要目的。例如:在探索交流电的产生教学时,教科书中仅仅以文字和插图方式来加以描述它的原理,又是静态的,非常抽象、枯燥,而且过程复杂不易理解,致使同学们学习兴趣不高。为了展示这一复杂过程,笔者采用现代媒体技术,用多媒体设计成课件。在展示线圈匝数、磁感应强度、矩形线圈的面积、转动频率发生变化时,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学习了交流电的正弦图象,并能运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以及已有的图景,实行逐步类比、演绎推理,快速地运用数学公式和逻辑语言将其表现出来,从而真正理解了交流电三要素(最大值、频率、初相)的相关知识。

三、运用现代技术,有效促进自主探索

众所周知,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主体性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时期赋予我们培养新颖人才的使命。而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必须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自主探索的活动。只有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认知,又能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要想有效地发挥同学们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那么能巧妙地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把物理知识精彩地呈现给学生,会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去整合教学内容,逐步地把所学知识呈现给同学们,使得同学们在下面有目的地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并能有效反馈知识,及时纠正自主探索学习所存在的错误或不足,以便更好地达到促进同学们自主探索学习效果,有效地改变同学们被动地接受学习的局面。例如:在探索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时,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笔者采取打破以往枯燥的讲解,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把氢气球上升、飞机投弹模拟设计成课件,进行动画展示的形式,立刻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有效地将他们带入问题情境,进而使他们带着急于想探索原因的心情,迫使学生去探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相关知识,进入自主探索学习的最佳状态。

运用现代技术,优化古诗教学 篇6

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 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 声像交融、图文并茂、效果直观, 感受深刻等特点, 增强了教学效果, 受到师生喜爱。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由于古诗的特点是诗句过于简炼, 但意境却深广悠远, 学生往往难以较好的理解其意。运用多媒体教学则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 轻松学习古诗, 为古诗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手段。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媒体直观形象, 产生的教学效果比单纯的讲解要强烈得多。采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出产生轻松生动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和活跃的思维状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教学环境, 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因此, 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 创设恰当的情境,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人的情感, 生动的、直观的学习古诗。恰当利用多媒体课件, 有助于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 进入诗的意境,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古诗中言简意赅, 意境若隐若现, 需要仔细体味方能理解, 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抽象的、单调的。运用直观方式呈现出来, 古诗情境变得具体可见, 使人获得真实清晰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 可以展现古诗生动形象的画面、鲜艳明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把学生带入语言描绘的境界,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时, 看到瀑布飞流的壮丽景象, 情不自禁的产生雄伟绮丽的想象。教学时, 让同学观看教学录像, 瀑布在山顶上飞奔而下, 形成巨大水幕, 扑面而来, 云雾腾起, 水汽弥漫, 迷迷蒙蒙, 蔚为壮观。当庐山瀑布的情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学生为壮观景象所吸引, 学生对“生紫烟、飞流直下”等词的意思就有了感性认识, 直观理解, 由此准确理解诗句, 学习诗歌,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促进学生审美体验

因为诗歌语言明快, 韵律整齐, 多次咏读就会朗朗上口。在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 应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体会诗的节奏韵律, 培养学生朗读习惯, 使他们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 做出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听诗歌的配乐朗诵, 随着优美悦耳的古琴演奏, 学生在动听的乐曲中, 马上进入了空灵悠远的氛围中, 教师同时播放空山幽谷, 鸟语花香的画面, 学生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山水画, 耳中听到的是婉转优雅的古琴曲和激情澎湃的朗诵。这样情境下, 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 情感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 使学生产生了读好古诗的浓厚兴趣。在这种强烈的愿望下, 学生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 朗朗的书声, 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学生在积极地朗读中, 品味着诗句, 进而加深的诗歌的理解, 并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古诗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 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 给学生以适当的刺激, 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材, 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调动学生展开自由丰富的想象, 从而使学生想象能力获得释放, 得到发展。

在教《游园不值》时, 当学生理解了“色满园关不住, 一直红杏出墙来”后, 我启发学生想象:那关不住的满园春色是怎样的景象呢?随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这样一幅画面:伴着舒缓的音乐, 一扇门缓缓打开, 满眼呈现的是开得红艳艳的杏花, 一团团, 一簇簇, 你挨我挤, 花丛中蝴蝶翩翩, 莺歌燕舞。那舒缓旋律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使他们如临其境。那动情的画面、深情的乐曲感染了学生。面对此情此景, 学生畅所欲言, “园春色”溢于言表。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用词精炼准确, 每一句诗, 每个词语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雕琢和锤炼所至, 因此通过重点字词的分析把握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多媒体设备通过图像、声音等形式,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诗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课堂上, 教师只要操作电脑, 轻击鼠标, 就能在使学生看到清晰逼真画面, 比教师细致深刻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 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训练, 又对进行诗句评析和作品欣赏。学生学习内容充实, 印象深刻, 教学效率有了大的提高。

结语

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 可以使古诗教学变得直观化, 生动化, 有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古诗, 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培养, 所以, 多媒体手段是古诗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只要我们善于运用, 相信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春红:《刍议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 《中国校园导刊》, 2012年第4期。

[2]李克刚:《浅谈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 2000年第6期。

现代教学技术 篇7

一、多媒体技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采用声像技术, 能够创设出逼真的教学环境, 调动学生感官, 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高兴, 学得开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遇到一些不感兴趣的课文, 例如古文、散文等等, 就会精神分散、心不在焉。如果这时教师在一旁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不仅听不进去, 还会使语文课堂氛围变得沉闷、压抑, 长此以往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考虑到的。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如果学生始终无法提起兴趣, 那么学生就无法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知识。时间长了, 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多媒体具有传递信息快、容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 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 让不知从何处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们感到欣喜不已。充满趣味性、生动性的多媒体内容,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课堂上瞪着好奇的眼睛, 带着兴奋的表情, 进入到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情境之中。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静态为动态, 化腐朽为神奇, 化呆板为生动, 声色齐集, 图文并茂, 光影结合, 让学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并在心里产生好奇、探究、思索等念头。这种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便于让学生接受, 从而主动学习。

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 学生如果只凭借课文的介绍, 以他们小小的年纪, 是很难理解文章中浓郁的父子之情的, 即便是教师读得再生动, 学生背得再认真, 他们也只会觉得那是与他们无关的文字, 无法真正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体会不到作者所反映的那种深沉的爱。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好的领悟, 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 制作了一组关于背影的幻灯片, 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些触动心灵、发人深省的图片, 给学生观看。同时, 我还给这些图片配上了二胡独奏《牵手》《父亲》等曲子。在出示这些图片的时候, 音乐缓缓响起, 原来还有些窃窃私语的课堂立刻安静下来, 学生都盯着屏幕, 屏住呼吸, 去看那些图片。在图片依次展示完之后, 学生都陷入了沉思, 整个教室都安静了。这时我对学生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也许亲人的关爱是那样的多, 以至于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当我们长大后, 再看看父母的背影, 那略有些驼背、夹杂着许多白发的背影, 里面承载了多少爱……”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起来, 不仅体会到作者的那种深切体会, 也在心底涌起了很多的感动。这时我利用幻灯片出示图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方面的典型句子, 快速、直观地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 将情感思绪作为铺垫, 然后开始课堂教学, 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本, 想要了解其中的内容, 这样教学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

二、多媒体技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都渴望能够在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内学习, 教师如果总是高高在上, 不苟言笑, 不愿意与学生交流, 那么就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 会使师生之间出现一道鸿沟, 产生距离感。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学生只能看到课本中的材料, 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 却无法收束统一起来。如果教师能够统一学生的想象, 帮助学生学习, 做到既“授之以鱼”, 又“授之以渔”, 全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多与学生交流, 掌握他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 使他们主动与老师亲近, 主动进行学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事物和具体场面更加翔实地描述出来, 丰富了学生的感官,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新课导入, 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例如,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教师可在大屏幕上播放三味书屋的画面, 让学生看一看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如,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 教师可播放泉城济南的四季风光, 让学生感受济南的景色。这些内容都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时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 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鼓励他们展开想象,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能引导学生体验美感

情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关键, 学生情感充沛, 有助于他们审视美、发现美、感受美。多媒体教学可以作为师生情感的纽带, 以此来渲染气氛, 丰富学生感官, 帮助学生体验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可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内容上, 多媒体中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给学生以美的视听感;在形式上, 多媒体集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 教学氛围生动活泼, 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将学生带入了意境美中。例如, 在学习散文《春》的时候,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将图片、配乐、视频都融入进来, 根据朗诵和讲授内容, 随时切换画面, 同时播放伴奏音乐。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 也让学生如同沐浴春风, 身处在充满花香、芳草、阳光般的春天里, 感受春的气息。在这堂课中, 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 只要让学生细心体会、感受, 就能让学生感到春天的美丽, 感受到作者那曼妙的文字所营造的充满温暖和希望的氛围。

现代教学技术 篇8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是一种教学体系, 它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 以目标卓越、过程优化、效果优质为价值追求.通过优化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 形成优教优学互动模式, 旨在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并使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其素质得到多元化、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能因材施教, 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我们教学目标的设置, 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 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目标.因为,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活动的准绳, 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 (1) 需要巩固哪些知识?与哪些知识做好衔接? (2) 学生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学到什么程度? (3) 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程度? (4) 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

二、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让学生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就要求教师要创造各种有利情景, 寓教于乐,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各种形式练习, 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 动手写、动嘴说, 以提高说、写的能力, 使学生形成技巧、熟悉化学用语.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不仅应该掌握好本学科的知识, 而且应该把化学的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 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教师如何才能将学生的思维状态集中到本节课的情境中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高效地创设学习情境, 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 在讲授“探究空气的成分”时, 我搜集、整理了一系列和空气成分发现有关的图片和故事, 创设了学习情境,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激发了学生探究空气组成的欲望, 同时帮助学生培养了细致观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2. 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要注意按学生的认知规律, 组织教学, 使“教”的活动适应“学”的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讲, 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活动大致分为: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过程, 其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中的语言文字, 形成生动形象、完整的表象, 是促进理解、深化认知的前提.感知教材越丰富、越明确, 获取的知识和概念才会越清晰、越深刻.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学习认知规律的各个阶段, 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严格要求.

3. 疏密相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课堂教学内容的疏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应的变化, 教学内容, 若疏密相间, 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 保持其旺盛的精力和持久的注意力, 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很好把握课堂教学的内容, 每节课的内容都要有重点、难点.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切忌平淡.重点要细讲, 反复的讲;难点要分开讲、缓慢的讲;一般内容要简明的讲, 使学生感到教学层次清楚、节奏分明.

4. 起伏有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严禁“一言堂”或“满堂灌”, 一堂成功的课, 要讲究曲折起伏跌岩有致, 富于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节的教学过程, 使课堂教学过程有起有伏, 节奏分明.同时教师应巧妙运用好教学方式, 使之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使教师的“讲”和学生“听”;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以及学生的“动手”和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质疑”和教师的“解答”;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总结”;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解答”;学生的“做题”和教师的“讲评”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的进行, 这样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新颖别致, 秒趣横生, 生动形象, 简洁明快.

5. 灵活运用提问

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方式, 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提问时, 提问首先要有针对性, 即提问的目的要明确, 内容要具体, 力求提出的问题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其次问题要有层次性, 问题的存在不是独立的, 这就要求提问要有层次感, 提问要层层衔接、步步剖析、逐渐深入, 这样有利于问题的的理解.第三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一个启发性的提问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所以启发性的提问能极大的刺激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创造最佳解决问题的境界, 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心态.第四提问要适量、适度、适时.课堂教学提问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确定提问的数量, 不能太多, 也不能太少、提问过多, 无益于问题境界的创设, 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过少,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提问还有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另外提问还要把握时机, 提问过早, 学生难以回答, 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过迟, 学生脱口而出, 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简明扼要课堂总结

课堂教学的总结, 是对一堂课所讲内容的全面回顾、概括和总结, 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总结时, 不能

顾头丢尾或虎头蛇尾, 而应首尾兼顾, 前后照应, 善始善终, 同时要紧扣教学目标, 简明扼要, 画龙点睛, 用概括性的语言指出本节课的精髓, 使学生感到哪些内容为一般了解, 哪些内容必须重点掌握.并运用巧妙的语言, 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让学生感到“课已完, 而意未尽”, 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篇9

一、多媒体教学设备种类及作用

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系统、投影屏幕、音响设备等) , 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将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加以运用, 就可以做到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 从而实现图文声画相结合的目的, 甚至能够虚拟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使用文字或简单挂图这种单一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式转变成为多媒体形式, 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呈现教学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 以更加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 把一些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形式再现给学生,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从而达到轻松愉快地学习的目的.

二、多媒体设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旦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 就能够拓展教学空间,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改变过去教师仅靠书本、粉笔的传统套路, 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 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 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 才是课程改革.

只有教师按照自己的风格设计课件, 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组织教学, 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如下几点优势:

(1) 图文声像并茂,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感官综合刺激,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2) 友好的交互环境,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 ;

(3) 丰富的信息资源, 扩大学生认知广度和深度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4) 节约空间和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

例如, 在学习初中数学问题中, 对于函数图像的画法、坐标平移等内容的讲解中多媒体的运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充分地利用了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激发兴趣. 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在讲解时更加直观、清晰, 具有吸引力, 不仅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轻松, 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 传统教学模式要求的是教师以讲授为主, 注重学生的个人努力, 很少兼顾集体的合作, 教师以知识的传播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更影响了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推行.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进步,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现代教育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拓展开来.

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能够与各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互补优势, 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正快速地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 在推广教育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 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

1. 课件的制作

课件制作的过程中, 教师能否按照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课件, 达到预期的效果, 它的关键在于课件的设计. 如果教师不懂或无法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用于课件的制作上. 总体来看, 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应熟练掌握并使用计算机网络, 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研究,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2. 教学环境的约束

在应用多媒体设备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达到光影的最佳效果, 需要营造灰暗、柔和的教室环境, 学生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记笔记, 必定会影响学生的视力. 而且在运用多媒体讲授新知识时, 学生注意力会集中在多媒体教学设备带来的新奇中, 从而阻碍师生之间的沟通, 师生双向互动不畅, 教学亲和力下降, 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可见信息化教学并不是十全十美.

3. 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的使用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不能够一味地放大信息技术的作用, 课堂教学不是信息简单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 传统教学过程也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 要能够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作用, 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结合, 使二者优势互补.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在现代化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总之, 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中以后, 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 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使我们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徐峰.优化计算教学培养思维品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 (10) .

[2]余胜泉,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初娜娜.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4]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 篇10

一、阅读前,激发兴趣

阅读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这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得以充分展现:

1.介绍背景知识,了解阅读信息

学生对许多课文的背景知识不熟悉,对有些话题学生甚至很陌生。现代信息技术就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跨越时空的信息材料。在教学 Book1A Unit 10 The world round us时,我了解到学生对Tibetan antelopes(藏羚羊) 知之甚少,于是就在学生开始阅读前播放一段关于Tibetan antelopes 在中国生活的新闻报道录相,定格 Tibetan antelopes 的形象,请学生描述该动物的外形,猜是什么动物,让学生知道 Tibetan antelopes 为何会成为濒危动物。接着给出文章的题目—— Are we endangered, 请同学们分成四人一组讨论:Why does the writer say Tibetan antelopes are endangered in China? And do you know anything more about Tibetan antelopes? 在学生激烈讨论之后,请几个组报告他们所掌握的有关 Tibetan antelopes 的知识和讨论的结果,随后播放一首頗有震撼力的flash歌曲---《可可西里》。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看完这一段背景材料,对课文知识也就掌握了一半,而且接受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保护国家珍稀动物的责任感。

2.利用直观内容,形象导入新课。

一篇新课学生是否学得起来,能否积极开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新课导入是否成功。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一个良好的导入语,或精美的图片,或精彩的动画,就能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和兴趣集中到老师设置的情景中来。播放一段《天堂之路》男主人公等候搭车时的定格,仔细观看主人公的手势,就可以讨论“竖起拇指”这个动作的意思,同时教师以表情、点头、摇头或手势来发表评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起了。教师继续用手势指导学生开始快速阅读寻找课文前面问题的答案,看到题目学生就心领神会,很快就能找出所要的答案。这种通过录相辅之以 body language肯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

通过阅读前的活动激活学生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网络,形成阅读的心理准备,产生阅读的愿望,并为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模式打下基础。

二、阅读时,梳理脉络

1.巧妙设置问题,明确阅读任务在阅读前要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和任务。快速流览一遍阅读课文内容,回答5~10个YES or NO的问题,再细读,提一些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 的形式的问题。或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文章脉络。或利用在阅读前所使用的情节连环片(每幅画可配有关键词),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片,能使学生视听感观同时参与活动,学生听到的语言信号立刻在脑中呈现为直观的形象,而直观的画面又加深了学生对语言信号的理解,画面上配的关键词又可帮助学生记忆。

2.梳理语篇结构,把握文章大意一篇课文是一个思想连贯的语言整体既有完整的思想,又有完整的结构。分清文章的语篇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课文的大意,情节发展,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把握这一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有效地节省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语篇结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Book 2A Unit 7 Living with disease时,为使学生准确掌握各项数据,理解作者的意图,本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下列练习,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完成,学会在阅读中捕捉信息,理清文章以数据为线索的语篇结构。

3.化繁为简,突破难点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课文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向前发展,收到化繁为简,突破难点的功效。Book1A Unit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有一段是分析地震形成的原因,学生觉得较难理解,考虑到这一点,我在课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好powerpoints,直观展示地板块运动方向,同时用简单易懂的英语解释。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浅易的英语解释,学生很快就能理解,甚至还可自己试一试了。

三、阅读后使用, 巩固提高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我们可以在阅读后适当地设计形式不同、难度各异、量度适中的练习,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如可以根据课文利用powerpoint设计True or False判断题,或者设计三五道选择题,或者设计一篇完型填空,或者设计成短文改错练习,师生共同改正,以巩固复习课文语言点及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语言流畅规范。在Book1A Unit8 The Olympic Games 阅读结束之后,播Hand in Hand,同时投影仪打出歌词与译文,让学生通过体会音乐内涵感知奥运的精神。同样处理完Book1A Unit10 The world around us课文的基础知识、结构和中心思想后,播放《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的片头,再选取关于人类大肆毁林、捕杀珍稀动物、污染环境等方面的片段,请学生运用本课知识和当前社会较关注的人与自然问题进行自由讨论,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运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背景,共鸣,兴趣,想象力,效率,教学结构,审美教育,形象作业

当前,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 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 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 图像清晰, 动态感强, 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 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因此, 教师要合理使用教材, 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 重现背景, 引起共鸣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作品时间跨度大、区域范围广, 有当代的、现代的、更有古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要想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必须弄清每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及写作背景。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 一定能引起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共鸣。如在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时, 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出抗日战争胜利后, 蒋美内外勾结, 国民党一方面撕毁政协决议, 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国统区里派出大批特务采取暗杀手段的真实情景, 配以沉痛的声音, 解说李公朴被暗杀的事实, 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引出心中的悲愤之情, 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当时闻一多面临的险境。再展示出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会现场, 李公朴先生夫人血泪控诉时, 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分子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的情景, 此时每一个学生都会跟当年的闻一多一样, 拍案而起。带着这样的情感去阅读这《最后一次讲演》, 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的。

二、运用多媒体, 弄清文章的篇章结构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 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 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 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 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 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 (最好是古典音乐) 朗诵课文, 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 检查提问, 然后由老师分析、讲解课文, 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录像, 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 进而用较快的时间清理本文的“脉络”之所在。

三、运用多媒体, 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电教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 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维,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正确观察, 促进条理思维

当前,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 我根据学校实际, 用PowerPoint制作了幻灯片, 模仿讲课时录像的顺序, 把学校办公楼前的几处景点放映出来, 这里的景色学生们都非常熟悉。我让学生先谈谈对几处景点的总体印象, 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 最后模仿《苏州园林》的结构把自己想说的话整理到日记本上, 成为一篇比较成功的说明文。这样,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2.创设情景, 发展思维

在整个初中阶段, 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 因而, 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 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 并发展抽象思维, 如《变色龙》一课, 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那么, 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几处细节变化, 如脱、穿大衣, 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表情的变化, 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 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 我还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 假设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迎面遇见将军的哥哥, 他们会说些什么?要求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有的把将军的哥哥塑造成了一个爱占便宜的小人, 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不讲理的蛮汉, 也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正人君子。总而言之, 通过这样的练习, 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思维。再如, 《送元二使安西》的图像背景可以设计一幅国画, 画中突出当时的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气氛。画中还有两个表情愁苦的人正在对饮。此情此景能体现王维当时内心对元二的牵挂与担忧。这就为学生深层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内涵起到烘托的作用。

四、运用多媒体, 优化学生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 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 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 节奏鲜明, 读起来朗朗上口, 悦耳动听, 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 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 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 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 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 培养学生的语感, 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黄鹤楼》这首诗时, 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图画, 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 伴着舒缓的弦乐, 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 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 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 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 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 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在练习时就会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 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 我悄悄地点击电脑, 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 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 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 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运用多媒体, 增大教学密度,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 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了教学软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 教师只要点击鼠标, 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动听的音乐……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 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 我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 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 增强了审美情趣, 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 要想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好古诗, 需要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这样, 我们才能适应时代。

六、运用多媒体, 可以提供形象的作业

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 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做法, 就是简单地先告诉学生作业是什么。有了多媒体这个平台, 作业就可以制作成软件, 用计算机给出。多媒体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提供形象的作业。如在进行作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 借以提供形象的作业。现在的初一至初三乃至中考的作文对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 如果把作文题以形象的动态画面给学生, 更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触发学生的思维点, 进而更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写作欲望, 这样的写作课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着作文本、咬着笔、冥思苦想的不佳状态, 使学生变得爱写作文。

如此作文, 在大屏幕上先出现一幅静谧的冬夜图, 一座小屋静伫在风雪中, 小屋里透出温馨柔和的灯光, 照亮了窗前的雪地。随之雪越下越大, 夜色越深。最后雪停了, 天也亮了……

在这动画中, 一直配以清新优雅的音乐, 让学生根据这个动画片段任意发挥联想和想象, 写一篇作文。课后学生反映, 这次作文刺激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写作时, 脑中始终有那幅画面, 心中所想的自然也随笔而成。

上一篇:内部效益下一篇: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