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画教学

2024-06-04

现代版画教学(精选4篇)

现代版画教学 篇1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文字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精髓。中国的方块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 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底蕴。中国历代碑刻和书法家, 如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都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然而很多真迹流失, 甚至碑刻作品也是被拓印多遍、年限久远、腐蚀糜烂, 无法真正还原出当时高超书法家的作品原貌。因此, 一些大的书法艺术家作品往往流传到现在是后人模本。艺术的呈现与发展不外乎两点:一是传承。传承历代名家的不朽之作, 传承经典的民族文化内涵。二是创新。对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民族文化兴旺贵在传承基础上创新, 他是立足于世界之本。就中国汉字书写而言, 现在对于书法艺术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对古代文人书法家的临摹与沿袭, 很容易掉进“打井”的怪圈, 而真正需要艺术作品流传并进入艺术史的一定是“转折”式的创新。为此, 笔者对本美院洪新发教授的书法作品进行了研究, 发现了他作品中有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并蕴含出另类新书法美学观, 即现代版画印痕书法。

洪教授对于中国书法有着深入研究, 并有许多独到见解。从他的作品里面不仅让人读出许多传统书法的意味,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书法美学融入了版画技法当中, 出现了仅在绘画中才会有的抑、扬、顿、挫与虚拟梦幻班的韵味特征。在他书法作品当中, 通常以自然流畅的墨韵、顿挫、收锋、摆尾、黑白分割等笔迹游弋画面, 并且流动的痕迹中带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如无中生有、有中生无、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形式。既有即兴制作也有有感而发, 使得作品呈现出较强的生动性、韵律性与节奏性, 这也是书法艺术不太常见的特有审美价值。同时具有版画当中被压饰过的不确定印痕或被规定性的版画专业印痕。即:由均匀上色印刷出平、匀、薄的特性产生了整齐、干净、清晰的美;若印压不均则会出现物理起伏和自然肌理产生的强烈凹凸、晕染、融合、模糊、坚实等美感。书法与版画的同一性在于黑白形式居多, 若将两者结合, 就会出现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并存, 精神情感与偶发自然结合, 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的悖论式美学, 这就是洪教授作品的独到之处, 同时也是他多年践行与探索的结果。

在作品《厚德载物》《放飞中国梦》中, 素材选择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对应关系的名句与中国当前和谐社会的民族自豪感的语句等进行了实验性探索。每件作品分为五组以上书法字体, 正好是中国汉字发展的清晰演变脉络。如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的演变过程。艺术变体由于个性化色彩比较严重, 作者没将纳入。并将书法拓印成版画之后出现的偶然性的印痕美感变成了极具个性色彩的艺术语言。作者云此为“文字跨代”“形式跨界”的表现手法。在同一组汉字中, 通过汉字的发源到时代变迁, 仿佛一个书法史般的叙述, 而手法却没有选用宣纸上即兴的个性书法式, 却是跨界式的与版画拓片印刷的手法表现纯偶然性的意象绘画之美。此艺术形式不乏传统的艺术意识, 更重要的体现了实验性特点, 使之具有汉代画像石、碑刻拓片、版画印刷、书法艺术等多重综合性创作表现。又如作品《十二生肖》, 作者将十二生肖惟妙惟肖的罗盘与对应的十二地支的生肖文字结合, 具有图像文本的视觉与可读性重合, 手法也是同样运用了绘画性视觉意味和书法的韵律之美的独特方式。就像他曾说“将其字画艺术巧妙融为一体, 使得字画不分家, 合二为一, 看似字又是画, 同时又区别与书法表现形式, 其视觉性感受或许称之为另类艺术更准确, 把抽象画艺术元素融入到书法与绘画中, 共同组建出奇特的视觉冲击效果。”

综上所述, 无论是书法还是艺术的未来发展, 必须吸取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营养, 找到一个切合点, 符合现代审美的实验性探索式的方式创作, 才能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推向世界, 并且获得艺术界的认可和美学上创新。相信洪教授的艺术创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对书法艺术作品的实验性探索还会更加成熟和完善, 或许能成为书法和绘画艺术界的同仁们一同去研究和不断创新的一个典型范例, 也为后人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现代版画教学 篇2

儿童版画因其材料的多样性和画面效果的独特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本课题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版画艺术特点,筛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版画教学主题,合理定位各主题的教学目标,点面结合,有效组织能够获取的教学素材,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循序渐进实施儿童版画教学,补充并拓展了小学版画教学内容,简化版画教学的复杂性,让教师和学生一起体味版画创作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版画是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完成美术作品的一种绘画形式,是传统国、油、版、雕四大美术门类之一,既有一定的技术性又有很强的创造性,儿童版画更因其材料的多样性和画面效果的独特性而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在当下的美术教学现实中儿童版画存在“三少”的问题:

一是教材占有比重少。笔者通过教材疏理发现,在我省普遍使用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十二册教材中以版画为教学内容的仅有五课,另有四课分别选用了一个画家的一幅版画作品,还有第11册在封三安排了小半个页面的技法图示。版画内容在小学教材中的占有量不到总课数的3%,对学生版画学习的有效展开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是涉及到的版画元素少。在这五课内容中分别涉及到的版画元素有实物拓印、对印、磨印、木版年画和藏书票,这与当前丰富的版画表现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学生在版画欣赏方面视野相对狭窄。

三是课堂教学实践少。传统的版画教学通常要涉及较为复杂的工具材料,容易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使本来少得可怜的教学内容被“自主调整”,从而使学生无法获得愉悦、丰富的版画创作体验。

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补充并拓展小学版画教学内容,简化版画教学的复杂性,让教师和学生一起体味版画创作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版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进行版画创作的技能技巧,获得积极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版画欣赏和表现语言。

本课题在新课程回归生活、综合探究理念的指导下,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筛选并设计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版画教学主题,对小学生进行版画启蒙教育,丰富学生的造型表现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真正让学生想画、爱画、会画。研究从版画的基本要素与学生特点入手,参考课程标准各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基本要求,筛选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的版画教学主题,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集相关素材,组织教学材料,然后设计出教学流程,开展教学活动,最后根据实施效果对教学主题进行相应调整,以期达到预定目标。

“生活素材”指的是主题设计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为选择对象,力求使学生对学习主题有兴趣,能迅速唤起学生对该主题的积极情感体验,促进进一步的学习热情。如雨点、树叶、风扇、倒影、硬币、脸等等。

“小学版画启蒙教学”区别于成人或高校的版画教学,并非以严谨的黑白处理、刀法训练、2 印拓技法等为重点教学目标,主要以让学生接触版画的基本元素,了解版画的基本方法,体验版画的印拓效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目标。

本课题研究更注重主题选择的适切性、版画语言学习的渐进性、表现内容的生活化和课堂教学的探究性。

具体而言,我们期望本课题研究达成以下目标:

1、筛选出一些紧密结合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合学生进行版画学习的主题内容,设计出可行的教学活动方案。

2、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儿童版画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学生认识美术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3、尝试多种版材的运用,丰富儿童版画的表现语言,形成学校版画教学特色。

版画一般通过构思、画稿、画版、刻制、印拓等步骤完成。它的制版材料、制版方式和印拓技法十分丰富,如根据制版材料可分为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纸版画、石膏版画、吹塑纸版画、综合材料版画等。根据印拓颜料及方式不同,又有油印、粉印、水印、拓印、漏印、透印等。根据这些要素,可以选择生活中适合小学生学习表现的主题来进行学习与应用。

教学主题的选择主要考虑三方面要素:

一是适切性。所选主题要对学生发展有用,并能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会。如通过“大雨点·小雨丝”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木刻刀握刀技法,了解不同刀口刻出不同的线条变化,体味运刀的技巧,将这一主题安排在高段开展,是因为高段学生的手指发育相对成熟,有了一定力度,可以进行握刀推刀练习,且通过低段的常规教学,学生有了一定的安全常识,通过强调一般可以保证教学安全,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刀光剑影”的乱象。

二是趣味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一般不以理性自控为主,而通常以兴趣为转移,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是儿童版画教学主题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则,而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通常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印硬币”,拿一张纸盖在硬币上磨印出清晰的硬币纹理,既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游戏,又可以让学生理解摹印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理解版画的基本原理。

三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不可否认,每个教学主题都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同一个主题,侧重点不同,可以挖掘生发出完全不同的教育内涵。本课题立足于儿童版画教学,在主题选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主题的审美内涵,有利于审美法则和美术语言的理解,在凸显美术学科特点基础上融合背景文化、社会科学的探究,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综合探究和实践能力。如“水中倒影”、“照镜子”等主题,重点要落在对“水粉对印”技法的学习上,包括取景构图等知识,在此基础上体味美与丑、多与少、热闹与安静等美学法则,渗透对道德审美取向的引导等。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确定目标是教学主题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目标的确定可使教学主题开发变得明确且可操作,目标是主题开发的核心,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知识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个教学主题的目标要从学生实际认知发展水平出发,应该是可以达成的、具体可测的。如同一个生 活素材“树叶”,低段的核心目标可定位在学习掌握粉印添画的技法,而中高段则可定位于树叶拼贴制版及拓印技法的学习与掌握。

(三)教学材料的有效组织

根据教学主题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包括自然环境照片、生活视频、鉴赏图片、文字说明等等。在教学主题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面对纷杂繁多的素材,我们将根据环境特点和预期目标,充分考虑素材的特殊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编排,考虑素材呈现的顺序和方式,将经过精选的素材按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素材链,使主题开发行为落实在文本(教材)和行动(教学设计)中,为教学顺利实施铺平道路。如“印硬币”这一主题可包含中国古代钱币、近代银元、现代硬币,外国金币、银币及硬币等等,品种繁多的素材让人应接不暇,在教学材料组织过程中,我们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图片进行赏析,如古代的不同形状的货币、近代的“袁大头”、美国的华盛顿金币、日本的富士山纪念币等,素材的选择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硬币的外形(圆形、菱形等)、主题图案(可以是人物、风景或花卉等),以帮助学生进行硬币设计和底版制作。

探索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的儿童版画教学模式,通过导、赏、说等环节丰富教学主题的内涵,通过议、看、画等环节学习掌握相关的版画技法,通过展评、拓展环节增强学生的信心与课后实践兴趣,拓宽美术课的外延。如“印硬币”一课的教学设计:先从学生自主磨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对古今中外硬币的欣赏,加深学生对钱币的认识,丰满主题的内涵,再通过对学生磨印作业的分析了解版画的基本原理:凹凸不平的底版可以印出效果独特的美术作品。进而讨论“硬币”底版制作,并利用磨印技法印出自己设计的“硬币”。最后通过不同技法印制的作品欣赏,引导学生尝试其他拓印技法。

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形成了“激趣导入—深入探究—实践创作—评价交流—课后拓展”儿童版画教学五环节教学模式,下面以“摹印纹理”一课为例作简要说明(教案见附件):

1、激趣导入环节。可以简单物品的摹印游戏为内容,以教师表演或学生实践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摹印纹理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技巧讨论、原理探究积累行动上的经验。

2、深入探究环节。需要解决摹印原理探究、适合摹印的生活物品探寻、摹印工具与技巧分析、摹印纹理加工应用方法学习等问题。其中摹印纹理的技法学习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可以分两课时学习,第一课时侧重探究摹印原理,链接生活,学习摹印技巧,进行摹印练习;第二课时侧重探究摹印纹理的加工与生活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创新能力。也可以用一课时进行综合学习,有重点地探究学习摹印的原理与技巧,简略学习摹印纹理的加工与应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侧重让学生在作品欣赏与表现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实践创作环节。作业分摹印和加工应用两个阶段,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能摹印出清晰的纹理。第一课时的关键词是“发现、摹印”:发现生活中适合摹印的物品,进行摹印练习,掌握摹印技巧;第二课时的关键词是“想像、创新”:对摹印的纹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剪贴、添画、有序排列等手段创作出新的美术作品。一课时教学的作业设计可综合两方面的因素,但 重点要明确:摹印出清晰的纹理是本课作业的基本要求。

中国现代版画审美价值的转变 篇3

关键词:中国现代版画,审美价值,雏形品格,审美意识,新语境

对于中国现代的版画, 它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质变, 形成了现在的形态。在经历了特殊时期以后, 现代版画由传统的复制木刻到创作版画, 其变革是由内到外的一次彻底转变, 既变革了创作方式, 又改变了视觉形态, 既获得了新型话语, 又铸就了现在版画的魂魄。

一、现代版画的雏形品格

李叔同作为变革版画的第一人曾指导浙江第一师范的学生艺术团体乐石社搞过创作木刻, 并印有《木刻画集》。上世纪20年代丰子恺也自绘自刻过版画。[1]到了鲁迅时期版画既有精神内涵与社会启蒙, 又有形式话语与对象的接受习惯的相悖的一面。前者使其具有了生存发展的土壤与可能性, 后者使其在艰难的举足中又经历了语言转化的自我改造。但是因为社会的种种原因, 当时的版画艺术过分地注重因画册、办展览的社会效益而忽视了版画家个人的造型功底和艺术修养, 致使作品粗略不精。而当时鲁迅介绍的大多是外国的版画, 资源单一, 导致中国新兴版画模仿存有欧化的倾向。李桦曾在《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的总检讨》中写道:“目前中国木刻太西洋化了, 我们要把它变成中国的东西, 所以要创作出木刻的民族形式。”[2]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 这种取向是时代的选择, 在当时是合理的。正是这种选择, 不仅改变了中国美术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而且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当时的美国记者说:“历史上没有任何艺术比中国新兴木刻更接近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方向, 它的伟大之处由于它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的。”[3]当然把艺术等同于工具, 忽视艺术本身的性质是不合理的。鲁迅曾说:“木刻是一种作某用的工具, 是不错的, 但是万不能忘记它是艺术, 它之所以是工具, 就因为它是艺术的缘故。”[4]

上世纪40年代我国版画的民族化, 即以中国传统的阳刻取代欧洲的阴刻与明暗处理, 简化背景以至于对黑白的忽视, 向复制版画靠拢, 使版画趋向民间艺术。直到40年代后期, 一些版画家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审问》、《人桥》等中西语汇融合的作品中, 通过刀法、黑白的精心组织, 阴刻阳刻的巧妙结合, 把版画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层面。40年代的版画总体来说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揭示社会本质的深刻性和情节表现的叙事性为特征的。它们表达了对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和典型人物的性格刻画, 使作品更加具有历史的深厚感。

二、审美意识的转换

建国以后的十几年里, 新兴版画在语境、语式的转化中, 实现了对此前版画的超越。此时的版画基本是在民族传统艺术体系中发生、再造, 呈现出欢愉化和雅化的趋势。

由功利型转向审美型, 由悲愤情境转向欢乐精神, 由社会批判转为讴歌赞颂, 这是社会改型给版画带来的最明显变化。[5]当战乱结束, 相对平静的局面到来的时候, 版画家的地位也相对改变了。这种转变使得版画家的情感态度和审美心理发生了转变, 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冀。这种情怀转化在作品上, 便是风景与人物版画《黎明》、《早春》、《瓜叶菊》等。审美欢悦是对建国前版画审美愉悦性缺乏的一种补充, 是对艺术的最根本、最本质的属性、审美功能的确认。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 对忧患意识的缺乏, 导致版画语境的肤浅, 建国前版画意识的厚重感消失, 有些作品只是流于表面, 虽然能够赏心悦目, 但是缺少精神震撼力。

版画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呈现出雅化的趋势, 标志着版画在审美取向的改变和专业品味的提升。整体上这种趋势表现为对苦旧感的摒弃和民间传统的疏离。农民夫妻识字、养娃生产的挂图式版画及年画风、剪纸版画消逝。《北海之春》、《玉带桥》等黑白讲究、设色雅致的城市景观版画增多。在像《蒲公英》之类的乡村题材的作品中也蕴含了一种文化气息和高雅情趣。虽然这个时期的版画家仍然关注民间艺术并从中汲取营养, 但是已经不再是趋同于早期的模仿, 版画家们站在了更加专业的高度对民间艺术进行整合、提纯, 从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地。

雅化趋势的出现, 是欣赏主体转化的必然结果。建国后版画的主要欣赏者已经向市民化、知识化过度。而与之相关的, 是版画使命的转化, 战争结束后版画的主要功能是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愉悦情感的审美作用。这种需求促进了版画题材由人物向风景、花卉的拓展, 手法由叙事向抒情的变化。那些以教谕的主题性版画减少, 风情版画兴起, 如以抒情而著称的江苏、黑龙江版画家。

雅化趋势出现的根本趋势在于创作主体的专业化和审美情趣的转变。新中国的良好的环境使得版画家有了更多精力去钻研版画、思考问题。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了水印版画的热潮, 其中的文人情趣发展了创作中的雅化趋势。如江苏版画家从传统水墨、四川版画家从古代笺谱中汲取营养。尤其是正规版画教育的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版画家的专业素质和艺术修养, 从而使中国版画由业余的、通俗的艺术向专业的、高雅的层面迈进。审美愉悦和雅化趋势使得版画摆脱社会负荷, 向本体与画家内心回归并走向了自立的表现。

三、新语境的重构

带着“文革”时期的伤痛, 新时期的版画发展举步维艰。但是伴随着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 版画家们不断地更新观念, 在乡土写实与风情描绘中, 实现了对新兴版画的复兴。随后, 西方现代主义的猛烈冲击, 将版画艺术置于跌宕起伏的文化大背景中, 于是, 在视觉革命和语境变易中, 开始了版画艺术的重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版画经历了两方面的转变, 一方面是精神层面和价值取向上, 由单一的、附属型的, 向多维的、本体的自主型的转变。另一方面是语言形态和视觉方式上, 由民族的、传统的向现代的、国际性的方向迈进。而这两种转变的前提条件都是因版画家观念的转变形成的。

版画观念的更新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与否定, 以及现代意识的增强与确立起到了作用, 如对版画本质的认识等。这个时期侧重从版画本体角度探究, 或阐述其媒体转变的间接性特征, 或把“复数”与“印痕”作为版画的两大关键特点进行探讨。[6]在关于版画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上, 一些年轻的版画家提出要“扭转重‘生活’无‘生命’的审美倾向”, “把深层的精神体验作为版画的发展的前提, 使我们版画家在本质意义上明确版画是表达自己精神、思想的一种视觉语言”[7]。即使像李桦这样的老版画家也认为:“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这种提法是片面的、狭隘的, 它会使文艺创作只满足于反映生活, 显得干瘪乏味。生活只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之一, 还应有一个文艺家思想感情的源泉。可以说, 前者是外源泉, 后者是内源泉。”[8]这种观念的转变, 使版画创作与过去相比, 明显疏离生活, 淡化主题, 而更加注重生命体验、情感表达, 以及形式技艺的探索。在版画中注重表现个人情感, 群众观念弱化, 一向以大众为取向的版画传统受到消解。有的青年版画家甚至认为:“我的作品与观众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从不在意观众对我的作品怎样评价的, 我不是厨师, 没有责任适应大家的口味, 艺术创作在我看来是个人的事情, 因为我的经验就是我个人的。”[9]在这种认识的

WENJIAOZILIAO

支配下, 创作中注重个性追求, 并有意与大众的审美和欣赏拉开距离。

虽然缺少系统性, 个别观点显得偏激并有极端主义之嫌。但就本质而言, 版画观念的转化具有深层次的精神革命, 它强化了版画家的主体意识, 对于摆脱束缚, 加快现在形态的转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版画语境的变易的主要特征是削弱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主题性, 摒弃以往陈旧的套路去表现一种理性情境。作品的视觉表象有具象写实, 也有抽象、变形, 有的还借助超现实主义的手法, 时空错位的结构方式等, 营造一种超常的语境氛围, 而使作品具有一定的精神含量和学术品格。这种改变为我国的版画文化品位提升与发展开拓了新的情境。

新时期版画语言的变革与社会转型与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念的改变是分不开的。这些新的语言观念的改变, 使得美术领域展开了一场视觉革命, 开始了版画新语系的构建。

在这场对旧版画语系的改变中, 首先表现为脱离传统的造型和色彩体系, 打破以往的视觉方式, 借助西方的资源, 开发本土资源, 营造出有别于传统话语的新锐的创意。其次, 版画图式的改变, 特征是突破三维空间的局限和传统的透视法则, 往往以时空错位的构成方式追求失衡感。这批新生代的版画家对版画语言的纯化及在技艺上的刻意求索, 促进了我国版画的现代化, 不同程度地解决了版画语言的陈旧、印制粗糙的问题, 而趋向精良和新颖。

四、结语

作为现代版画既要发掘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内涵, 重塑版画的精神结构, 又要将本国和异国语言整合, 营造当代版画的艺术文本。版画建设是版画创作成果与研究成果的双重积累, 这就要求我们把版画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 将现代版画审美价值的转变作为研究当代版画的重要课题, 把创作与理论相结合, 相信21世纪的中国版画将会更加丰满、成熟。

参考文献

[1]齐凤阁.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4.

[2]李桦.十年来中国木刻的总检讨.《木艺》第一号, 1940.

[3]爱泼斯坦.作为武器的艺术—中国木刻, 1949.

[4]张望编.鲁迅致李桦的信.《鲁迅论美术》增订本.

[5]齐凤阁.20世纪中国版画论评.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6]梁越.困境中的尴尬——对中国当代版画的断想.美术观察, 1996.

[7]张力, 齐凤阁.当代中国美术家画语类编[M].吉林美术出版社, 1989.

《版画》教学反思 篇4

一、课堂导入有新意;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4节课,即《水和蜡的游戏》《蜡和笔的游戏》《拓印的游戏》《弹涂的游戏》。针对这4节都是海底动物的课业内容,每个老师在导入的情境创设方面却不尽相同,如《水和蜡的游戏》以故事《骄傲的水》为切入点,以水从蜡的身上走过,蜡却无所畏惧,并依然留下自己的美好身影,引出学生思考虑蜡的排水性特点并产生的奇特的肌理,引出本课的课题;而《蜡和笔的游戏》却以一支神奇的笔,并用这去神奇的笔在刮画纸上划出各种神奇的形状,引发学生思考神奇的现象发生的原因,并由此引入本课的主题蜡与笔的关系;《拓印的游戏》却是变魔术的形式为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拓印的特点。并由此引入课堂,让学生既觉得神奇有趣。这些情境巧妙地创设,不但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也为上课内容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突破难点有方法。

一节课上的好不好,重点、难点的突破是关键。有的老师一节课会设计好几个情境与学生互动,整节课轰轰烈烈,却不能把本课的重、难点做很好地引导与突破,导致学生的作业完成的不理想,那么这一节课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本单元上课前,我们几位老师组织在一起,对本单元的知识的重点,特别的难点突破方面作了细致的研究与交流,最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如上《蜡和笔的流戏》这一课,老师开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发现神奇的笔在不同方向不同力度下面,所产生各种不同的点、线、面的奇特效果,并引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其它的工具来画又会怎样呢?再让学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在刮画纸上画出不同的形状,再让学生归纳分析:这些不同点、线、面能表现生活中的哪些东本最贴切。这种方式引导既轻松又有趣,学生很乐意尝试,并大胆表现,作业效果自然相当不错!

而《拓印的游戏》这一课,为了突破本课难点运用新材料,采用游戏方式来愉快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材料,用实物来做版画,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前用铅笔、油画棒作画的方法,让他们用实物涂上颜色,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一幅版画作品,感到高兴,很有成就感。为下一步的拓印纸版画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当然,本单元的授课并非完美无缺,有些地方也明显做得不到位。

一、对绘画的构图缺少引导

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老师不重视创成的,因为老师自以为构图是之前上美术课经常强调过,所以本节课不讲,学生也能明白,但事实上却有几个学生的画面构图不尽如人意。

二、学生作业展示随意

作业展示时,有部分学生的作业贴得东倒西歪,这主要在以老师过份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上来贴作品,没有加以引导造成的。

上一篇:困扰因素下一篇:负压吸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