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版画的国际视野

2024-10-15

当代版画的国际视野(共6篇)

当代版画的国际视野 篇1

(根据在华中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演讲稿整理)

据2014年2月美国新闻网 (USNew s) 报道, 美国联邦移民和海关执法局 (U.S.Immigration andCu stomsEnforcement) 公布的最新报告称, 目前全美持有效学生签证的中国人共有287, 260名, 中国占全美国际留学生的比例约为29%, 人数超过来自欧洲、南美、非洲、澳大利亚以及北美其他地区的留学生总和。最近20年来, 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倍增。近年来更是连续出现“井喷”势头, 中国学生已经成为美国国际学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在1997年, 全美仅有4%的国际留学生来自中国。根据统计:中国学生最热衷的专业依次为:商务与管理、工程、数学与电脑、自然与生命科学、社会科学 (艺术) 。

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状况如何?因工作关系, 我在美国接触了很多中国留学生, 对他们有所了解。中国留学生出国前多半是中国国内大学生, 因此海外中国留学生的素质也基本反映了中国当代在校大学生的素质。

一.海外中国留学生的优势

众多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校毕业以后, 只有少数能在美国找到工作并合法留下来。我所工作的美国中文媒体就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在领导他们工作的过程中, 我感受到他们拥有的最大优势是:具有现代知识、没有历史民族的负担。无论中国留学生最终能否留在美国, 在他们身上很少看到忧愁和烦恼, 看不到历史和民族留给他们的沉重痕迹, 他们很阳光、他们相对单纯这很令人羡慕。其次感觉他们的英文基础好, 与西方联系直接。他们的年龄在24、25岁左右, 英文能说能写能唱;对西方文化并不陌生———无论是西方的饮食、还是时尚、电影、电视剧、当代通俗歌曲以及歌手他们都能了如指掌。他们适应西方生活, 文化认同迅速。他们对西方的生活方式的熟悉从请客AA制到打工助学以及争取个人利益、独立作出人生决定:如选择学校、找工作、恋爱婚姻等都和美国年轻人一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以及现代科技手段, 使他们与西方的联系更多、更紧密。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的运用, 让他们每天接触大量信息、能迅速及时与外界建立联系。并且通过互联网有条件直接接受国际上最新的理念和学科知识。也正因为具备以上优势, 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 对未来更具自信。

如果比较当代中国留学生与80- 9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的特 点 , 很明显看出80- 9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出国前因为英文基础有限、英语基础不及现在这一代, 老一代留学生普遍中文好过英文;出国前由于中国长期与外界隔绝, 他们对西方文化了解有限:由于经济条件限制, 他们出国后生活方式基本保留中国式的:他们异常节俭、爱吃中国餐、喜欢与华人一起聚会, 甚至还不是太习惯AA制。

在他们留学的年代, 华人的地位不高导致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很强, 受不得别人非议自己的国家。在校内外常常因处处维护中国利益, 而和老师同学争论。在走与留在美国的问题上、在是否加入美国籍的问题上, 他们一直很纠结。我认识的好几位朋友都为加入美国籍心存矛盾, 甚至痛苦不堪。他们对中国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情感。他们身上普遍具有刻苦和忍受精神。由于种种原因出国的艰难, 导致他们大多数出国的时候早已义无反顾。他们不得不在异乡打拼, 人人都有一部难忘的奋斗历史。

二.当代中国留学生的问题

问题1:心理脆弱, 以自我为中心, 学习不刻苦。美国教授对过去的中国留学生的评价都很积极, 但他们发现新一代留学生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人。他们中大部分都不需要打工, 他们很少具有节俭习惯, 学习普遍不够刻苦。某种意义上说, 当代中国留学生正在从上几代中国留学生出国求知识过渡到现在求生存、留学已经成为权宜之计。新一代的留学生, 由于多半是独生子女, 长期被父母宠爱, 不能吃苦, 特别以自我为中心, 于是在国外出现很多在以前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例如:

中国学生抄袭、考试舞弊事件频发。不久前, 日本早稻田大学自创办以来首次决定取消一名毕业生的博士学位。该校发表的消息说, 中国留学生晏英的博士论文多处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违反了基本的学术道德。2013年夏天来自中国的300名优秀高中生, 被选入参加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这些学生入营前要求阅读2本书, 提交2篇论文。但有学生因论文中大段直接抄袭了百度百科和豆瓣网, 被取消入营资格。组委会说:“抄袭是哈佛大学非常在意的一件事, 是不可容忍的。”

中国留学生不适应美国名校遭劝退。美国常春藤盟校公布的数据显示, 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14所名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退学率为25% , 这些学生入 学前都是 高分生。美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就接触论文写作, 但大多数中国学生在中学时从未写过论文, 有些甚至连论文方向如何定都不知道, 看着图书馆里的那些丰富的资料, 简直无从下手。中国家长一味让子女追求名校的心态, 为孩子的被劝退埋下祸根。美国大学“宽进严出”的原则, 使得大学入学容易毕业难。国外大学生的课程普遍繁重, 考试作业远远比中国大学更多, 并且对抄袭、作弊的监管非常严格, 这让申请学校时有“名校情结”的留学生在面对繁重的课业时, 才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足以完成学业, 挂科情况严重, 最终只能落得被劝退、辍学或者转学的结局。

迟到旷课打架闹事行贿老师。被劝退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原因, 就是违反留学国的法律或是学校校规。尤其是少数高中留学生因为年龄小, 自我约束能力差, 更容易触犯学校的校规或者法律。通常学生被劝退的几种主要原因是:迟到、旷课、抄袭、作弊、剽窃、抽烟、喝酒、打架、闹事、贿赂老师、成绩不达标、获取签证动机不纯等。位于坦帕的南佛州大学 (Universityof Sou th Florida) 两位男性室友, 因为一方在做饭时油烟味重而争吵、一言不合发生打架及动刀事件。国外学校对学生平时的表现十分看重, 因为违反校规或者法律被学校劝退、开除是不会手软的。

典型案件

案例1中国留学生无照超速驾驶造成4人重伤4人轻伤

2012年10月10日, 19岁的中国留学生徐一纯在华盛顿州无照超速驾驶, 造成两车相撞, 4人重伤, 其中1人生命危险, 4人轻伤。肇事学生刚到美国两个月。10日下午3时许, 他驾驶刚买4天的奔驰C350汽车, 带着其余4名年龄在17、18岁的同学从超市购物返回公寓。徐一纯以高速公路的行驶速度在居民区内驾车, 有路人向警方证实, 当时其驾车时速约70英里 (112公里) , 而该区行驶 限速30英里 (48公里) 。徐一纯未按规定在停车标志牌下停止, 从侧面撞上另一女子的车。徐一纯被控4项驾车袭击罪, 两项疏忽危害安全罪。徐一纯持有中国驾驶执照, 但并未持有国际或美国合法驾照。

案例2中国留学生走私美海军陆战队武器

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间 , 在中国国内的嫌犯王挺结识并与境外华人林志富 (绰号“老五”) 合谋采用伪报品名等方法, 先后将48支枪、4585发子弹等武器、弹药藏匿于电子琴、扬声器等物件内, 通过物流从美国纽约等地邮寄至中国浙江省台州市。33岁的王挺于2010年在网上 聊天时认 识美国留学生“老五”的, 在往来的一年多时间内, “老五”一共从美国快递回来20多次包裹, 每次都是采用伪报品名的办法。王挺收货后, 根据“老五”的指令, 将快递发往后者已经联系好的买家, 有时候也帮忙收钱, 收到钱后再汇往美国。

案例3中国留学生偷入教授电脑改成绩

2013年6月, 3名普渡大学 留学生涉及到老师电脑里篡改成绩被警方发现后扣押, 面临高达18项指控。这三个留学生中, 有一名来自中国名字叫孙超然, 他是该校电子工程系学生。孙超然从2008年开始偷偷进入教授办公室并通过在教授使用的电脑键盘中装入记录器窃取登录密码, 将9门F和一门未完成的课程改为B或A, 并协助同伙印度学生夏玛和日本学生白崎犯案。中国学生很聪明, 可惜有时聪明没有用到正确的地方。

案例4中国留学生性侵女同胞判17年

2013年4月8日涉嫌绑 架和性侵女房东的中国留学生唐朋 (PengTang , 音译) , 被判刑17年。22岁的唐朋, 曾是爱荷华大学学生。警方称, 案发前, 2012年4月受害人在人人网上发布了一则招租广告, 唐看到广告后和受害人联系看房。2012年3月29日, 唐在参观卧室时将女受害人囚禁, 用刀威胁受害人并实施性侵, 随后还拍了裸照威胁受害人不许报案。他原被控一级绑架, 面临无期徒刑, 但他认罪后, 减轻罪名至三级性袭击重罪及勒索重罪。检察官说, 他服刑后将被送交移民当局, 将被遣返至中国, 并将由中国当局接手对他的监管。

案例5中国博士生杀人案

2013年9月28日,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UIUC) 发生一起校园惨案。嫌犯为该校数学系一名29岁中国籍留学生次永飞 (YongfeiCi音译) 。次永飞案发前为博士在读第六年。警方称死者为同校在读女研究生黄梦尘。她来自中国南京, 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次永飞在很多人本科刚刚毕业时的22岁就进入顶尖的数学研究院读博了, 研究方向是3D模型与扑拓学, 智商理应不低, 但是却表现得如此无人性。

问题2: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缺乏了解。中国留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多半来自电视剧。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和现当代历史的了解十分有限, 也缺乏兴趣。这与美国学者研究中国问题非常积极的态度形成强烈对比。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现状表现得很冷漠。

问题3:中国当代留学生缺乏中国文化根基。由于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很少, 无法将软实力传播到世界。目前孔子学院在全球有几百所, 但是基本上还是以教授汉语为主。中国留学生对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什么是中国文化中最有普遍世界价值的东西不清楚, 他们无法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问题4:中国留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学习状态, 折射出中国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状态。过去的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80年代中国在校大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现在的大学生则“两耳不闻世界事, 无心阅读任何书”。看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 可以参考地铁上有多少人读书。我在东京、纽约看到地铁上读书人多, 然而在全国高校集中的北京地区地铁上却看不到。从家乡所在的武汉地铁上一眼看过去, 青年学生们主要都在玩手机。大学生尚且如此, 国民就更不用说了。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 中国人均阅读量为4.77本, 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远低于韩国的11本, 法国的20本, 日本的40本, 以及以色列的60本, 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哈佛大学学生塞缪尔从8年前刚迈进哈佛校门, 他就开始了和中国学生的亲密接触。他主动要求与4个中国人合住, 在当时可谓少见。“我特意选择和中国学生一起住。因为当时我已学习了两年汉语, 对中国也有很大兴趣。”但是他很快发觉现在的中国留学生正逐渐丢失一种思辨能力, “他们更实际, 更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 对政治则比较漠然, 更不会去深究。这非常让人失望, 在哈佛读书的中国学生都是佼佼者, 他们之中很可能就会出现这个国家未来的领导人。如果连他们都丢失了探索和思辨的能力, 一个国家该怎样不断前进发展?”

问题5:中国当代留学生缺少国际视野。他们虽然置身国外, 但是由于长期缺乏独立精神、开放意识、缺乏对世界的了解, 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不能准确把握, 导致看问题比较冲动、易于走极端。在中日钓鱼岛冲突中, 一些中国留学生和国内大学生一样, 在抗议活动中采取了一些幼稚、甚至过激的举动。

三.中国当代大学生国际化的途径

我在留学美国和在美国工作生活过程中, 感觉到美国学生具有独立精神, 他们思想开放、好学好问、对世界事物、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他们也十分关心社会变革、具有社会责任感。美国的大学也注重帮助大学生树立国际意识。仅以俄亥俄州立大学为例:他们有800门课程涉 及到了国际化 内容。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与经验,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议题, 学校注意引导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相互尊重、理解、沟通, 互相欣赏、鼓励学生研究世界不同文化的社会历史现状、不同时期的社会关系、文化和信仰、以及政治和经济情况。

相比之下, 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素质维度培养国际化视野。

中国当代大学生要高扬起理想主义的旗帜, 提高自身修养从身边小事做起。80年代大学生的口号“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在中国当代大学生身上仍然适用。没有理想的人生是空虚的人生, 没有理想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面对社会世风日下、面对道德水平严重滑坡、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思潮, 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否做到振臂一呼:我来了!能否倡导文明的行为举止:从中华民族尊老爱幼、谦虚谨慎、勤奋节俭等基本美德做起。当代大学生同时还应该和国际潮流一致, 呼吁建立起具有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友好和谐、绿色和平的世界, 树立起人生理想、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创建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 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新人。

读经典、读名著。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美国高校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 哈佛大学的本科生阅读量更是大得惊人, 在校本科生每周平均阅读量高达300页左右, 部分文科专业甚至达到600页。

具有中国文化艺术特长。无论是传统工艺、传统舞蹈、书法、武术, 还是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很受欢迎。具有中国文化的根基以及一技之长者, 在美国不仅能传播中国文化, 也因此能够在美国立足发展。

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美国教授对中国留学生评价:中国有许多出色的学生, 非常聪明, 领悟能力高, 但是不善于和美国人沟通。这不仅是语言上的, 还有观念、方法上的问题。中国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 尤其懂得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关注国际事务。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全球眼光, 看问题应该具有国际视野, 例如在中日关系问题上, 在中美关系问题上, 应该从全球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做义工学会关爱他人。申请美国著名大学一定要有做义工记录, 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做义工学会关爱他人、同情弱者、了解社会、建立起社会责任感、确立为社会服务的目标。

旅游走天下了解社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条件的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看看世界、看看不同的中国社会, 对世界和中国的认识越深入, 看问题也就越客观。

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国社会充满矛盾, 也充满机遇。回想三十年前, 中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现在差得多。当时只有百分之几的人才能上大学、只有万分之几的人才能留学、出国旅游也是机会甚少。今天中国社会不断开放, 留学机会增多。可以看到再过十年, 中国对外将只会更加开放。中国目前面临的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矛盾是社会转型中的矛盾。中国当代大学生要有信心。每当我们看到中国大学生中出现自杀事件时, 感觉到这些为情、为个人的工作前途而选择走绝路, 是很短视、很愚蠢的。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 希望永远会有, 机遇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的。中国的希望在每一个中国当代大学生身上。

当代中国版画创作的嬗变 篇2

一、新时期创作群体的变化

中国当代版画的创作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学院版画;二是画院、美协、美术馆的专业版画家;三是业余版画群体;但在一个地域的群体里, 大都是三位一体从事创作但也各有差别。上世纪90年代,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文化体制的转型, 中国当代版画创作受到强烈的冲击, 原有的组织模式和创作群体开始蜕变, 最主要的是业余版画群体逐渐消解, 画院后继乏人, 版画创作呈滑坡趋势。而学院版画在前两类群体相对减弱的情况下, 扩大招生规模, 青年教师与学生风格上的追随, 甚至主导了美术创作的新思潮, 呈现出在版画创作中的统领趋势, 其特征体现为:艺术性、探索性和纯粹性。它在版画转型中由肤浅走向深刻, 在丰富媒材、技法制作和探索版画的多样性发展空间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它逐渐疏离社会生活, 淡化主题, 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意识, 以其独立的文化身份与艺术品质, 在中国当代版画结构中往往呈现出前卫的姿态, 表现在新一代版画家对传统观念的消解与否定和现代意识的确立与逐渐增强这两个方面。虽然一些老版画家与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年版画家仍在倡导版画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强调版画的社会功利性。但是绝大多数年轻版画家已经无意于对新兴版画传统的弘扬, 而着力于对版画的绝对本体语言和纯艺术层面的突破。具体表现为“代言人”“遵命”的角色弱化甚至消退, 自我意识的无限放大, 忽视大众的审美趣味和需求;从现实生活中把握和挖掘时代精神的意识淡化, 主观表现的欲望极度增强, 转向极端的主观内心世界表达, 从先前的“自我”发展到“只有自己”。但我们还不能笼统的说新一代版画家完全无视社会生活和没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表现、内心关照”其实也源于当代社会思潮和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上, 只是采取了嘲弄调侃甚至玩世不恭的态度, 版画又加上了多种媒材的专业技巧与个人语言的极端强化, 几乎完全无识大众审美诉求与欣赏习惯。伴随着一届届版画本科生与研究生走上社会, 中国版画已经完成了从“社会版画”向“精英版画”的过渡, 或者称之为“精英版画”已经取代了“社会版画”。

二、新形势下创作观念的嬗变

它首先表现在对版画本体语言的挖掘上, 如对版画复数性与“印痕”的本体认识与理解上。徐冰在《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一文中说:“我们以往对复数性绘画的认识, 正在与缺乏对版画语言自身纯粹性的理解在创作中, 不能抓住版画艺术的特质, 使版画往往尾随其他画种, 而显示不出自身的优越性。所以我认为, 应透过这些表面的非本质的差异, 沿复数、印痕两条线索, 真正把握住版画艺术最深层的特点。”其次是版画题材的变化, 它表现在题材由客观的再现到对心象表现的转换, 表现形式由具象写实到抽象写意。就最具传统与最富有代表性的中国木刻而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木刻版画与八九十年代的木刻版画在题材选择与视觉形式上都有着极大的差异。正如齐凤阁先生在《转型期版画的转型》一文中写道“近年的中国版画经历了两个层面的转化, 一个是在语言形态上、在视觉方式上, 由本土的、民族的、传统的, 向现代的、国际性迈进, 一个是在精神内涵上、价值取向上, 由封闭的、单一的、附属型的, 向开放的、多向的、自主型的演变。”两位先生都特别强调了版画自身的艺术本质特征以及对这些艺术特征的探求与强化, 这对一向依附于宣传政策的中国版画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但我们也要适当顾及大多数民众对艺术审美的诉求和艺术语言的认同与领略, 尤其应该注意两点:即由体现时代精神向关注个人内心体验转变以及由版画惯用语言去体现对象和事件向纯粹的版画本体语言的转变这两个过程中不能疏离民众而孤芳自赏。

三、新形势下作品内涵的变化

摆脱历史的重荷而走进现实风情, 由“文革”中版画对政治的亲和转向了轻松愉悦的风情表现, 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的转折, 它标志着版画由政治的附庸转向了自主。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学院版画越走越远, 在作品内涵方面基本背离了传统的版画形态, 疏离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 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齐凤阁先生曾在《学院版画的当下语境》一文中说“有的评论家认为‘学院版画不能以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为目标, 要保持学院版画的前卫状态, 要以提高大众的欣赏能力为宗旨, 把学院版画推向高新的成熟阶段’。”这一脱离了中国国情无视客观实际的理论, 实际上是作茧自缚, 即使破茧飞出全新的灯娥, 也不能为多数人认同。如果违背了中国数千年的审美意识, 试图强制民众接受前卫的脱离生活、脱离民众的令人费解的创作, 无论其技艺如何的精湛, 奋斗目标多么的远大, 恐怕都只能是自言自语, 都将无法摆脱中国当代版画的困境。

四、新形势下表现形式的变化

新时期的版画创作, 已不仅是单纯的木刻一统天下, 石版、铜版、丝网版, 以及综合版在创作中已经广泛的应用。在这里经济形式的变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今随着我国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 各种艺术形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于中国现在完成体制的转型, 走出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 艺术也必然要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版画当然也不例外, 版画再也不是政治的宣传品而是要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 去接受社会和民众的选择。新的形势促使一些版画家去寻找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 另一些版画家受到艺术市场的制约在版画创作表现形式上趋于多样化甚至在创作观念上迎合市场的需求, 无论他们能否走出全新的道路, 但他们或多或少是基于现实潮流的影响和顾及了民众的认同和需求, 往往表现得讲究印刷工艺、制版材质、印刷颜料等媒介材料, 追求尽可能丰富的效果和成品的精致。以学院为代表的版画家们则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研究尝试各种制版和印刷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版画的画面效果比以前更完整、精致。在版画的表现形式上, 学院派画家以其独具的优势, 通过新设备和新工具材料的广泛应用, 扩大了版画品种的范围, 多种表现手法的尝试, 极大地丰富了版画语言, 使版画突破了以往的模式。但在相当大的范围内, 对主题思想的发掘和重大题材的抉择上, 已不再是学院版画的注意范围, 而新制作技术的精研和新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创新, 成了版画家刻意追求的唯一中心。较少体现当今社会的时代性, 而更多的表现为时尚性, 但它过分的注重自我内心关照而忽略了现实社会的本质和脱离了绝大多数民众, 忽视了绝大多数的民众审美趣味等方面, 应该是特别值得我们警惕的。但对于新技法、新材料、新观念、新追求应用在当前的版画创作中是应该明确肯定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的版画创作已经发生较大变化。新形势下, 版画家在创作意识里注入现代人文主义精神关怀, 提升版画本体语言的文化含量与艺术含量, 强调版画的原创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和顾及公众的认知与感悟, 在进一步实现版画本体语言由表现手段的客体向有高尚精神情操创作主体的变化过程中, 创造既有版画审美特质又带有当代人文精神的与社会公众相关联的艺术形象, 成为当代版画作品应当具备的品格。

参考文献

[1]徐冰.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J].美术, 1987, (10) :50.

对当代版画艺术发展的分析 篇3

一、当代版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版画艺术理念认识不足,发展领域过于狭窄。长期以来,人们只认识到版画概念的表面,而没有更深入理解, 只有极少的人会通过版画的特质和创作理念去理解版画的艺术含义。由于现代文化的多元化,传统的版画艺术已无法满足艺术创新的要求,以致版画市场一直没有起色。在当代的艺术市场中,存在一种奇特的现象,虽然版画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不受重视,但以版画思维创造的一些艺术却受到人们的追捧。因此,以版画为思维模式,通过其它的艺术表现版画特质的发展趋势诞生了,利用这种模式有效地增加版画特质的外延性。但我国的版画领域对创新理念方面欠缺认识和实践,目前想要拓展版画领域还欠缺火候。

(二)“复数性”版画作品降低版画艺术的价值。制作与完成版画有三道主要工序,按顺序分为“画”“刻”“印”。 首先,创作者会选择雕刻样板,决定样稿后,在样板进行雕刻,最后再经过确定,就可以开始印刷。由此可见,版画的制作对创作者的绘画技艺、雕刻技艺、印刷操作技艺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版画艺术的创作本质虽然与印花艺术有区别, 但制作特点却较为相似。其中版画艺术与印刷艺术相似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复数性”。由于版画的印刷,增加了其流通性和复制性,所以,版画艺术被标为“复数性”艺术,从而大大降低了版画艺术的价值[1]。

二、推动当代版画艺术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改变当代版画艺术旧理念,加强版画领域的拓展。 当代版画艺术的创新发展,需要改变当代版画艺术的旧理念,加强版画领域的拓展。传统观点的认识较为片面,没有透过具体的层面理解版画的概念,而这将影响版画新艺术理念的诞生。当代版画艺术旧理念的创新,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根据艺术的特性,为版画创作赋予新的含义。在传统的版画创作中,刀、刻痕及多样化的印制可以理解为版画独有的特征和表现语言,但现代的艺术观念决定了其过程不再是单纯的创作工艺和手段,而是艺术的形式之一,因此现代版画创作的形式不再局限于创作工艺,而是多加考虑与其它艺术的融合。可以是新的创作技艺和新型材料的应用, 或者是版画原有技艺融合其它领域的技术和形式。其二,突破传统写实图像的限制,增加版画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元素, 为版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国外的版画创作打破了传统版画的限制,使传统的写实形式变得更加灵活,他们积极创新版画制作和印制效果,给版画带来全新的面貌。总而言之,当代版画创作需要采用全新的理念,即要求其具备艺术共性, 也要求其保留自身的特殊性,以此提高当代版画艺术的吸引力[2]。

(二)对版画的复制数量进行控制,提高其创作的艺术价值。虽然复制版画具有收藏成本低、扩大传播和影响力等优势,但复制品的出现同样降低了版画创作的艺术价值。首先,原版创作属于艺术,但复制的作品却不能算作真正的艺术,因为其过程并不存在艺术家的参与;其次,原创版画是艺术家通过纯熟的技术将一闪即逝的灵感表现出来的过程, 其中可能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间,而复制品却以复制技术就可以替代原创作品,除了不具备艺术性外,基本与原创作品没有丝毫区别,所以极大地影响了原创的艺术价值。另外,由于没有严格控制复制数量,使复制效果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同样对版画的艺术价值造成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版画的复制数量。首先,提高国际管理。按照国际规定, 严格控制和把关版画的印刷数量,要求在复印的版画上标明版画家的签名和印刷总数;其次,要求原创版画家积极参与复制中。因为版画的复制并非机械性的,版画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尝试新的创意。这样不仅能提高复制版画的艺术性, 也能维持原创的艺术价值;再次,增加原创版画的艺术价值。 国内原创版画明显低于国外,且近年来,国外不断提高对原创版画价值的挖掘力度,使原创版画的艺术价值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应效仿国外的做法,努力提升原创版画的艺术价值[3]。

三、结语

虽然我国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道路存在许多曲折,但相信当代版画艺术的前途必然是光明的。当代版画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必定还会出现许多问题,然而只要努力探索应对对策,我国当代版画艺术便会永远传承下去,也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参考文献

[1]狄彬彬.对中国当代版画艺术发展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8):157.

[2]刘乐君.中国当代版画艺术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大舞台,2015,(06):33-34.

艺术市场对当代版画创作的影响 篇4

版画在我国上世纪初到中叶十分流行, 是社会宣传和政府大力推广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推移, 色彩相对单调的版画逐步被边缘化, 许多原来从事版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也不断转投于国画与油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 版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版画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伴随着印刷术的改良发展的, 是少数能以艺术感召力和深刻的社会性记录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艺术种类。然而就我国当代的版画而言, 版画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 从曾经广为人知到今天的现对冷落。在其他绘画形式繁荣的艺术大国中, 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版画, 版画是什么样子, 知道的人也会说:“哦, 就是那种刻在木板上的画吧?”人们对当代版画的了解程度很低, 大众的观念也停留在传统木版画之中, 连许多艺术品收藏家也不太了解, 从而导致了艺术市场上版画版块的压缩。在大众的眼里版画的认知程度非常低, 为什么在版画的发源地, 竟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 值得人们深思。

版画发展到今天, 种类和形式已经非常丰富, 除去传统的木刻版画外, 石版、铜版、丝网版、ps版、数码版等早已成为版画的创作形式, 中国版画艺术在创造性与表现形式上基本能与国际艺术接轨, 但市场价值的体现上, 却与国外市场有著很大落差。版画同国人熟悉的国画、油画比较, 市场分量与价格也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版画市场的空间广阔。事实上, 国内一些拍卖公司与现代画廊已捕捉到市场走势, 他们通过组织拍卖、展览与策划等活动, 已使许多收藏者开始瞭解、接纳与关注版画艺术。

市场对于版画的关注, 势必会从内容和形式上影响版画创作, 艺术市场火热, 给版画的空间就越大, 职业艺术家是靠出卖自己的创作来生存、生活的, 同时继续维持艺术创作, 市场的喜好肯定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其创作。然而, 市场的喜好是有偏重的, 艺术市场热卖的多数还是当代艺术家原作的复制版画, 像方力钧、岳敏君、张晓刚等人的作品的复制版画, 都能在拍卖中卖出几万甚至十几万的高价。而许多版画家的创作版画价格非常低, 连一些版画大师的作品卖价也很低, 如力群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的版画《女社员》在今年的夏拍中, 仅以3.22万元成交。版

考如何运用市场手段激活群众文化?确立敢于面向市场、走向市场的闯关创业意识, 广开思路, 融合本土文化实行多元投入, 把文化产业的蛋糕做大。

第四, 让外来资金为我们的蛋糕壮势, 著名经济学家麦克德鲁曾经指出:“资本是用于利值目的的经济量, 资本增值的最重要条件是社会资本的介入”。因此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只依靠政府拨款,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为我们的蛋糕壮势,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落实企业赞助文化企业的资金实行税前列支的问题。

以市场为基础, 以政策为导向, 深刻挖掘我们山东自己的文化宝库, 广纳人才, 树立整体全盘意识, 突破行业壁垒, 抓住服务于老百姓的需求这个绳索, 只要我们奋力攀登, 一定会呈现一画家范敏曾经说过“名家复制版画之所以受追捧, 其价值不在于作品本身, 而是由艺术家的知名度决定的。原创版画和复制版画有一定的矛盾, 也有一定的排斥。一般艺术家的复制版画和原创版画目前尚没有很大的升值空间。”由此可见, 市场热捧的并非版画艺术本身, 只是追捧和炒热名气, 创作版画和实验性质的版画还是处于相对低靡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出版画本身的创作形式似乎制约了版画在艺术市场上的价格定位, 但是同时也应在版画消费市场的培育上找寻问题。市场的培养是关键, 一方面, 版画家要尊重观众的需求, 要研究当代人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生活状态和接受视觉艺术的方式, 寻找共鸣点;另一方面, 艺术家又不能被市场捆绑, 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场, 艺术家是有社会责任的, 是要引导社会的审美情趣和引发大众思考的, 如果一味追求卖价而背离艺术发展的本身规律是对版画本身不利的。版画要发展要有专门人才研究艺术市场, 研究大众的需求心理。让大众了解版画历史、熟悉版画分类、接受作品的表现形式和通过作品引发思考, 这样才能让大众在熟悉的情况下去购买。版画虽然可重复印制, 但印制的过程中有着艺术家的创作参与和定额限制的信誉保证, 所以也极具稀缺性与富有收藏价值。市场对于版画来说是互为依托的, 市场能为版画的创作提供经济上的保障, 版画的局部繁荣也会带来艺术市场整体发展。我们的当代版画在继承原有优良传统的同时, 更应该看到新世纪所赋予它的历史使命, 只有市场繁荣了, 艺术家才更加有创造力, 才会不断的投入精力、金钱去创作新的作品。中国版画与市场面临的问题:一是艺术市场缺乏引导;二是创作理念过分迎合市场。只有认清问题的所在, 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市场与版画创作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版画艺术要发展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 要通过对外扩大宣传、交流展览、学术讲座、专场拍卖等多种途径逐渐把中国版画艺术推向国际艺术市场。版画家在创作的时候要让自己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与社会和时代同步, 要从我们传统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 在创造具有强烈的“民族化”“个性化”的高水平的版画艺术精品。回顾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重新振兴的二十年, 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类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必然会对文化精神产品产生需求, 这是传承传统和现代文化规律的必然。中国经济的腾飞将给中国版画艺术市场的兴起提供无限可能。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其它事业发展的必然性, 只有与市场接轨, 才能形成艺术市场与版画创作双赢的局面。版画走到了今天是继承和发扬的结果, 只要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 通过重新研究、发掘, 重新融合新的艺术语言, 就能很好地为今天所用, 为现代市场所有, 为受众接受的现代版画艺术。

个打着“齐鲁”标签的巨大的蛋糕, 这个文化产业的巨大蛋糕一定会成为我们山东经济的强大支柱!

参考文献:

1.孙献韬主编的《我为超女狂》, 中信出版社, 2005年。

2.叶朗主编.《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3.[美]沃尔夫:《娱乐经济》,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作者简介:

谈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思路 篇5

一、传统版画艺术

1、我国古代版画艺术起源

我国古代版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 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和多年的积累, 版画艺术也变得比较成熟。早在唐朝, 木刻版画的技术就已经相当成熟, 当时的艺术工匠将自己的文字图案刻在木板上以长期保存。在唐代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正式表明了版画艺术进入了崭新的时期, 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留存至今的佛经基本认为是最早的版画作品, 从作品艺术特征来看, 当时的版画艺术水准非常高, 线条有力, 刻画有神, 可以说是当时的经典之作。

2、古代版画艺术发展

唐朝之后, 版画艺术继续保持着特有的艺术特征, 这时的版画艺术往往与传统艺术相结合, 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 尤其以木板年画最为流行。其中最有名的是朱仙镇木版年画。这种木版年画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 开辟了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为后世创立了新的典范, 朱仙镇木版年画可以说意义非凡, 将中国古代版画事业推向又一个高潮。

3、近代版画艺术发展

到了近代, 中国开始接触世界。在这个时期, 一些留学国外的人见到了与国内版画艺术截然相反国外先进的版画艺术。大约在上世纪早起, 中国已经市场上出现了国外版画, 并逐渐掀起一股热潮, 外国先进的版画在中国很快流行。由于当时社会动荡, 新思潮盛行, 外国先进的版画在中国很快流行发展, 将中国传统的版画艺术与西方版画艺术结合, 开创了一种新的版画艺术形式。

二、当代版画艺术

当代版画的特点:版画艺术发展到今天, 经数千年的风雨历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战乱频繁的年代, 版画艺术依然生命力顽强, 留存到今天。传承到今天, 记录的是历史, 传播的是文化。当今版画艺术从内容上来看, 体现出多元化发展方向, 根据需求不同, 版画艺术可以呈现不同的内容, 用于不同的地方。从制作工艺方面来看, 版画制作工艺更加成熟, 更加精美, 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 制作不同风格的版画。现代的版画更加具有实用性, 用版画艺术继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制作具有代表性的版画。伴随着工业化, 版画制作也可以借助模板快速大量的生产, 但是, 这种制作方法往往难以体现其艺术价值, 成为一种没有生命的工业产物。版画在艺术家色手里被赋予了生命, 而机器生产的版画只能被称为工业产品。

三、当代版画的发展之路

1、注重传统

中国版画艺术自从降生以来, 一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现在国内提倡弘扬优秀传统精神、传统文化, 版画艺术优秀传统部分也不能抛弃。一直作为经典传承下去。这种艺术形式代表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那些传统雕刻手艺, 是古代艺术家们劳动与艺术的结晶, 是机器所不能取代的。像一些传统制作版画产业的地方比如开封朱仙镇, 天津杨柳青至今仍流传着传统制作工艺。虽然这些工艺看起来纷繁复杂, 但是最能体现版画的艺术价值。注重传统不是说不思进取, 不思改革, 而是将先辈留下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一千多年的传承就是对先辈的最好尊重。

2、结合实际, 迎合大众

一直艺术形式想要获得较大的发展, 必须以广大群众为基础, 面向大众, 在创作方面下功夫。也可以针对不同人群, 创作不同艺术风格的版画。例如在传统节日可以推广有关传统节日的版画, 既可以烘托节日气氛, 又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在重大事件纪念日创作有关该事件的版画, 比如抗战胜利60 周年庆典。通过版画艺术的推广, 弘扬了主旋律, 起到了较好的纪念意义, 比较具有收藏价值。也可以将风景画、中国画等一系列美术或者是书法作品以版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样可以更大程度的推广版画的市场。

3、积极学习先进的版画艺术

中国版画艺术要想发展, 必须积极与西方艺术、现代艺术的融合。需客观地面对西方先进的版画技艺, 充分利用西方的先进文化观念, 使社会的文化经济真正融合, 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艺术观念缺乏文化针对性, 和创作理念缺乏开放性维度。根据中国版画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引进西方观念、技巧、技术, 把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有机融合做不懈努力。

四、当代版画的创新之路

1、创作手法的创新

版画艺术从古代发展至今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靠的就是不断创新, 告别形式单一的艺术手法。或者版画艺术从业者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 大胆尝试采用不同的技巧, 让版画艺术有了更加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创新的方法有多种, 可以采用不同的制作手法, 例如传统的木版画艺术可以延伸至铁版画, 甚至可以用石版代替木版, 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发掘不同的技术。

2、创作题材的创新

其次可以从创作内容方面进行创新, 题材扩新是鉴于工业版画彰显的艺术符号代表着当代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 这如同取之不尽的题材宝库, 为题材扩新提供了可操作、可选择的广阔平台。可以将风景画、中国画等一系列美术或者是书法作品以版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样可以更大程度的推广版画的市场。最后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敢于大胆创新, 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 适应现代科技社会, 积极融入新思想, 让版画艺术与科技结合, 创作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版画艺术。总之, 一幅艺术品能否有更强的生命力, 要看它是否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感。中国画艺术大师黄宾虹曾说过:“三流的创新要高于一流的模仿”。

五、结语

版画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1000 多年的风风雨雨, 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版画艺术改何去何从, 平心而论, 回归大众才能使版画艺术更好地发展下去。要想实现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必须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要求。但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大众口味而丧失了教化意义。要敢于创新, 用最真实的东西让观者产生共鸣。

摘要:版画艺术是集美学, 文学与一体的艺术形式, 历史悠久。从古发展至今, 已经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是版画艺术虽然生命力极强, 从未间断, 但是从未有过大面积的推广。尤其是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 实现版画艺术大众化, 让版画艺术走向我们的生活, 是版画艺术发展的比经之路。

关键词:传统版画艺术,现代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周雅.当代版画创造艺术及其语言意义研究[J].大舞台.2013年09期 (11) .

[2]黑崎彰, 杜松儒.世界版画史[J].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2) .

曲靖当代版画发展研究 篇6

曲靖市内地形多由山地、丘陵和坝子等组成, 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现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壮族、布依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各族人民;人文古迹众多, 自然景观幽美, 民风古朴。是著名的爨文化发祥地, 有战国至元明时期的庞大罕见的珠街八塔台古墓群, 秦修“五道尺”“七擒孟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这里演绎过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壮举。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版画艺术的“群体”, 成为云南版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版画艺术的勤奋探索、执著追求使曲靖版画不断崛起与发展, 将版画艺术传扬至全国各地, 乃至世界。

“云南古代版画, 溯源可到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 为传播佛道经文的书版木刻插图等。如今在民间流传着节祭用的木刻年门画、甲马纸、灶王爷像等传统样式。”[1]在曲靖, 至今也还流传着甲马、纸马, 这些木刻由民间优秀匠师或普通群众雕刻、印刷, 表现手法灵活多变, 不尽相同, 在取材上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在技术上刀法娴熟, 印制粗放;在构图上注重黑白对比, 线面结合。

为什么在曲靖至今还流传着甲马、纸马呢?是因为曲靖地处云南东北部, 地理环境闭塞, 曾有“天高皇帝远”的旧说, 人们对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事情无法解释, 很难说清自然界的许多事情, 对这些无法去解释的事情, 认为都是“神”在主宰。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之后, 民众的基本生活方式及精神状态都未发生根本的改变, 许多地方都还保留这些传统。

曲靖的现当代美术, 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 当时四川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杨德华、卢汝能, 分配到曲靖从事群众美术工作, 当地也有少数的美术工作者, 开始了最初的美术创作。“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后, 20世纪80~90年代各个美术院校的毕业生, 如郭游、李锦荣、黎炬、杨永胜、管玉斌等先后分配到曲靖工作, 曲靖的美术事业才逐步走入正轨, 曲靖的现当代版画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初期的发展;这些毕业到曲靖工作的各个画种的人才, 他们把学院中严格的基本训练和艺术创作规律、思想以及版画的专业技术结合起来, 给曲靖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而这一批专业人才, 之后成为了曲靖版画创作的主力军和曲靖美术教育的骨干力量。

“自1984年至今的十多年来, 云南版画在中国的画坛崛起, 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展览中, 作品的入选和获奖数由位列倒数至名列前茅, 成为继四川、黑龙江、江苏之后的中国当代版画四大流派之一。”[1]曲靖版画的发展, 在这三十年间, 为云南版画的崛起作出的贡献是显著的, 各种展览的入选和获奖数在云南省内是名列前茅的, 在全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中国的曲靖美术, 走过了半个世纪不平凡的历程, 立体多变的地形、地貌和气候, 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的汉族、彝族、回族、壮族、布依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各族人民, 其丰富多彩、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 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源泉。几代美术工作者以多彩的画笔, 舒展灵动的想象, 挥洒创造的豪情, 描绘三迤大地雄奇秀丽的江山, 挖掘地域文化的造型语汇, 创造了一大批从内容到形式具有自己风格和学术品位的版画作品, 奠定了曲靖版画在中国的地位。

曲靖有一批人数多、素质高的版画创作队伍, 郭游、卢汝能、杨德华、李成忠, 等等。他们的名字在云南版画界甚至中国版画史册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之后, 李锦荣、管玉斌、杨永胜、黎炬、李俊华、詹骥、李永刚等一大批思想敏锐、具有创新意识、成就卓然的中青年版画家, 支撑着曲靖版画的发展。

回顾曲靖版画三十年的道路, 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既往三十年, 曲靖版画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曲靖版画

曲靖的版画事业基建于20世纪80年代, 四川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的毕业生与极少的本土画家, 构成了曲靖版画创作的早期队伍, 开始了最初的储备积蓄。

以原曲靖文化局美影工作室、艺术研究所为中心, 聚集了一批中青年画家, 他们年轻、有朝气, 受过严格的学院教育, 基础扎实、思想活跃, 成为曲靖版画最早的版画创作队伍和中坚力量。如四川美术学院毕业来的卢汝能、杨德华、郭游。

“从1979年秋天至1982年, 全国美术理论界展开了形式美及抽象美的讨论, 画家袁运生在首都机场制作的壁画《生命的赞歌》及吴冠中先生《绘画形式美》一文翻开了中国绘画新的一页;同时, 西方的美术展览、画册和印象派、后印象派的作品也逐渐映入画家们的眼帘。于是, 受启发的云南版画家在有意咀嚼了外来的养分后, 逐步以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形式反映云南题材的构想。部分作者借鉴多种绘画手法, 创造性地发展了套色木刻的表现力, 在深底上着色、厚涂、更加强化色彩;在一块板上边刻边印, 由此产生了由深至浅的色彩鲜艳、刀法粗犷、造型概念化、图案平面构成的版画语言——云南绝版木刻。它是云南版画家由80年代中即开始的一种新的版画表现形式。”[3]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曲靖的美术随着社会的变化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画家们对创作题材作了调整, 开始从“文化大革命”中的美术创作思想、创作模式中走出来,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现实, 用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的心态去捕捉曲靖丰富、神秘的风情。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郭游的《热风》《南国净土》《丰岁图》, 李成忠的《鸟语花香》《苍穹》《撒尼人家》, 杨德华的《新娘》《山寨托儿所》, 李锦荣《生命之树》, 赵忠金的《欢欢喜喜过个年》等。

20世纪80年代, 曲靖版画入选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7件, 获奖1件, 省级展览入选40余件, 获奖10余件, 有30余件作品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及港澳地区展出。特别是郭游的作品《榫接—楔》获得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铜奖, 极大地鼓舞了曲靖的画家。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郭游, 他认为:“艺术语言本身就是思想的体现。”“版画家应以自己对社会独特的感受, 将传统的现实, 用理性控制与建立个体语言, 艺术地传达给社会和观众, 使自我的表现参与到当代文化生活中……”[4]从20世纪80年代起, 郭游把主要精力投入版画的研究与创作实践中。“80年代中期, 新潮美术席卷全国, 我们这些50年代出生的版画家, 既兴奋又茫然, 从情感上讲, 为这场新潮运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它能打破传统的束缚, 给新的观念和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带来新的机遇, 能对‘伤痕’时期的美术带来新的挑战。从理性上讲, 在兴奋的同时又有一份担心和彷徨, 摧毁传统就是美术创作的新生吗?当时在全国版画界50年一贯制是以黑白木刻为正宗, 以木刻为唯一品种的局面, 正逐步被一些粗糙的和就地取材的其他版种介入。发展其他版种, 丰富版画语言的行为在各地版画界正悄悄进行着。”[5]

1981年, 郭游的版画作品入选“首届全国三版展”, 标志着曲靖版画正式走向全国。

1984年, 郭游的《热风》、李成忠的《鸟语花香》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实现了曲靖版画在国展中零的突破。

1986年, 郭游的《南国净土》入选第九届全国版画展, 实现了曲靖在全国版画专项展览中零的突破。

1989年, 卢汝能的《姐弟》、李成忠的《石林的传说》、李锦荣的《生命之树》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郭游的《榫接—楔》入选并获铜奖, 实现了曲靖版画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零的突破。

这一时期, 曲靖版画的发展确实让外界瞩目, 为云南版画的整体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新兴的地区级版画创作群体, 在短短数年间成绩如此突出, 在全国也是少有的。”[6]虽然从1980年至1989年间取得如此多的成绩, 但曲靖的画家们并没有满足, 而是把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版画创作天地。

20世纪80年代, 曲靖地区的各种群众美术活动得到恢复, 开展各种美术短训班, 举办年度美术作品展, 曲靖的美术氛围得到提升, 在这些活动中, 也培养了一些版画爱好者和创作者, 给今后曲靖版画的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曲靖师范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末, 开始招收美术中专生, 为曲靖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优质的人才, 并在各个教学单位产生很好的影响。这段时期, 李锦荣在曲靖教育学院工作, 李云龙、黎炬、李兴文、范志宏等在曲靖地区师范学校任教,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也创作出一些有质量的版画作品。两所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儿童版画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纵观20世纪80年代, 是曲靖版画整体发生改变和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时期。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给予了画家们充足的养分, 用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形式反映云南、曲靖的题材, 加之“绝版”木刻特殊技法的应用和艺术创作观念的更新, 在云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推动着云南版画的发展。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曲靖版画

20世纪90年代, 是曲靖版画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 呈现出团结繁荣、稳定发展的局面。在版画创作中坚持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 坚持“双百”方针, 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 不少作品在全国美术作品展中获大奖。随着版画创作的深入, 学术空气也空前活跃, 对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成为画家们的自觉要求, 曲靖的画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 参加云南省每次版画研讨会, 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来提升版画的艺术品格。

曲靖的版画创作之所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是因为当代政府和各级领导对版画创作的支持, 并把版画创作列为全区文艺创作的重点扶持项目。“1991年成立了‘曲靖版画院’, 那时的创作人数不多, 由郭游、杨德华、卢汝能、李成忠、杨永胜、李锦荣、黎炬、管玉斌等一批中青年作者组成, 尽管各自从事版画创作的时间长短不一, 但他们绝大部分都毕业于艺术院校, 训练有素, 功底扎实。”[6]这些作者长期生活在基层, 有着深厚的滇东红土文化底蕴, 丰富多元的自然资源也给予了画家们艺术创作的宝地。“对云南山川大地、各民族人民有着挚爱之情, 他们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 没有满足于古老风情和奇风异俗的猎奇, 面对云南各民族的生活、历史文化、民族民间艺术传统、自然风光, 善于进行深入探索、理解与吸收, 将创作深深植入乌蒙高原的红土地, 吸食着珠江源头的清激源流。”[6]

20世纪90年代, 曲靖版画取得的成绩与文化局成立画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创作平台, 使这一群默默耕耘的艺术家, 得到对创作最大化的释放, 他们对滇东红土文化的眷恋, 几十年如一日, 奉献着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乌蒙磅礴, 珠源隽秀, 神奇的红土地不断激发着画家们的灵感与冲动。他们没有辜负这片热土的厚爱, 近十余年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9]

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 曲靖共有30余件版画作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版画作品展和其他专题性美术作品展, 获金奖1枚 (卢汝能) 、银奖3枚 (杨德华、李成忠、郭游) 、铜奖3枚 (杨德华2枚、管玉斌1枚) , 其中在第十届全国版画作品展上就占3枚。“十届全国版展云南作品入选数处在第三位, 并产生了一枚金奖。云南版画民族特色强烈, 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 看得出云南有一大批扎根于边疆的中青年艺术家, 他们迷恋版画并为之献身, 否则是不可能达到如此水平的。”[10]“这些云南的版画, 和上两次他们自己的相比, 并不逊色。我觉得依然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种势头, 使人感到云南版画家有着强烈的艺术变革的意识, 艺术创造意识, 艺术表现意识。思茅、曲靖涌现出很多不出名的小将, 作品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但富于独创性。”[11]

《捻线》是卢汝能在第十届全国版画展中获金奖的作品, 作品表现的是朴实的民族生活的场景, 色彩强烈、和谐, 造型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表现手法写实, 刀法精到。卢汝能说:“一个有出息的画家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 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 继承本民族的文化, 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 走自己的路, 在绘画创作的实践中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捻线》应该就是在这样的思想上产生的力作。“之所以获得金奖, 除了色调深沉和谐、民族特色浓郁、刀法精到之外, 与他成功塑造了一位很有内在感情的少数民族妇女形象有关。”[10]

李成忠的获奖作品《红土地》, 依然在色彩、构图上紧扣地域文化的特点, 表现滇东北民族朴素的生活。“用粗犷的刀痕, 响亮的黄红色调, 刻画出一幅质朴的农家景象。绝版的技法使色彩厚重, 以增强感染力;画面上山民木然的表情说明了生活的艰辛, 稳健的步履却昭示了他们对生活现状的满足并无怨无悔。作品在写实中反映了生活又不失现代美感。”[3]

观赏曲靖的版画作品, 如同在大海梁子上一样, 感受到一股清奇雄浑高原风的拍击, 其深厚的滇东红土文化底蕴, 融贯西方光效手法与东方写意情怀, 广采博取。杨德华的获奖作品《喜酒》《太阳下山坡》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早期阶段对油画语言的研究, 扎实的色彩基础, 在他的作品中尽情挥洒。“在他的版画中始终体现着对油画色彩的坚实基础而呈现的瑰丽画面, 有的作品在冷艳中呈现出大自然的清纯与诗般的意境。”[3]

在20世纪90年代还有很多作品获得一些重要展览的奖项, 如郭游的《今日立春·多云·西风五级》入选首届全国青年版画大展, 获创作奖, 《美人蕉》获“北京—台北当代版画展”杰出奖, 日本版画研究会授予郭游版画“女神”金奖;管玉斌的《新嫁娘》获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等。

由于曲靖版画对中国版画发展的贡献, 这一时期, 郭游、杨德华、卢汝能、李成忠获“鲁迅版画奖”。

也有部分作者的版画作品到国外进行交流, 如:郭游在日本举办个展, 郭游、杨德华、杨永胜、朱锐等画家的作品到日本、美国等参加交流展等。

“云南版画进入90年代, 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 ‘群体’优势逐渐消亡, 整个版画创作与80年代相比呈‘下滑’状态。”[3]曲靖版画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几乎同步出现“下滑”的趋势, 其原因有三点:一是社会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是多元的, 艺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制约。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特别是在商品市场的大潮中, 版画在国内几乎没有市场, 从而使中国版画陷入尴尬的境地。这时的曲靖版画家们也面临着对版画艺术或物欲的选择, 也就出现部分版画创作者弃刀从商、从政等现象。二是缺乏自主意识, 没有完成各自版画语言体现的建设, 从而失去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也在理论上未解决版画的特质等问题, 创作的作品语系陈旧、缺少现代意识, 使得部分作者丧失信心。三是云南“绝版木刻”优势丧失, 绝版木刻技法在全国版画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而且在深度和广度都有长足的发展, 加之本土画家在创意、发掘和丰富版画的语言方面做得不够深入, 出现“下滑”的趋势是难免的。

纵观20世纪90年代的曲靖版画, 可谓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获奖、入选的优秀作品数量多、质量高, 忧的是全国的版画发展出现整体“下滑”的趋势, 加之曲靖的版画人才大幅度地流失, 领军人物郭游调离曲靖, 杨德华、卢汝能、李成忠三位老版画家相继退休, 也有出现意外的自然减员, 还有部分作者弃艺从商或转向, 青年画家的培养还得不到完善, 短期出现青黄不接的事实, 甚至地方相关部门质疑“曲靖版画院”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如何发展曲靖的版画事业, 让曲靖版画再度辉煌成为这一时期最严肃的思考。

第三阶段21世纪的曲靖版画

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当代各种艺术思潮还处于混乱时期的影响, 曲靖版画人才有所流失。不管时局如何, 都必须找出问题, 找到可以发展的新思路。建设版画队伍, 构建群体意识, 更新艺术思想、观念、技法, 加强组织管理等方面是曲靖版画艺术发展的关键。

“云南版画对新时期的美术曾经做过两大贡献:一是在创作实践中率先应用本体语言大胆追求形式美, 破了“形式主义”紧箍咒, 这是占了丰富的民族素材的先机;二是创造了‘绝版木刻’这一独特技法, 现已被全国版画界广泛推广, 开花结果。从某种意义上其初衷为节约板材, 这就是占了‘穷’的光。一‘穷’一‘富’, 亦‘富’亦‘穷’, 这也是身处西部的云南版画家的真实写照, 其内涵当然不仅限于物质意义, 所以要求突破发展, 云南版画任重道远。”[3]

“云南版画的发展, 首先应从摆脱‘美丽、丰富、神奇’的情结开始, 发展版画版种, 开拓版画语言……版画家应以自己对社会独特的感受, 将传统的、现实的, 用理性控制与建立个体语言, 才能艺术地传达给社会和观众。使自我的表现参与到当代文化生活中, 并找到新的切入点, 使传统的地域的过多难于释义的哲理和隐晦的象征性留出一道视觉经验和人生经验的通道, 让观众来共同做出对当下文化的判断, 这将成为云南版画发展的方向。”[17]

云南版画在新时期的思考, 其实也是曲靖版画要继续发展的思考。进行版画队伍的建设、群体意识的构建, 扩展版画艺术的包容性, 在曲靖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发挥各自在创作观念和技法上的特色, 形成各自独立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题材, 以及强化版画新语境, 告别“风情”, 回归自我, 是曲靖版画能向艺术领域纵深进取的方向和希望所在。

2000年起, 曲靖画院补充新的成员, 如李永刚、万蕾、王昊等, 并聘请部分院外画家;杨永胜前往美国夏威夷大学攻读艺术硕士;黎炬、詹骥在南京艺术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联合办学的版画研究生课程班学习;黎炬、詹骥、李俊华、李永刚、朱锐、龚绍山、陈凯、万蕾等参加云南版画高研班的培训;李俊华到中央美院版画高研班学习传统木刻;崔秦去云南艺术学院攻读版画硕士等。

2000年, 原曲靖师范专科学校、曲靖教育学院、曲靖地区师范学校三校合并, 成立曲靖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从2002年开始招收美术学本科生, 2003年, 美术学系开始有版画方向的教学, 黎炬、李俊华、詹骥等教师就曲靖版画人才的培养、青年画家的队伍建设以及曲靖版画的发展, 在默默无闻地、辛勤地努力。

这些变化, 无疑对曲靖版画事业的再度崛起, 创造着良性循环的平台。

曲靖师范学院、曲靖画院在这一时期加强合作, 经常不定期开展版画研讨活动, 每届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组织版画研讨会, 基本都是全体出动, 积极参加, 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经常组织版画作品对外进行交流, 如中央民族大学、泰国东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派教师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战略方针, 从深度和广度刺激着版画教学与研究的发展。2006年, 版画方向的课程被批准成为学院的特色课程和网络课程, 并分阶段对该专业进行实验室的建设, 逐步完善版画实验室的设备投入, 先后建成木版工作室、铜版工作室、丝网版画工作室。2009年又成立了“版画艺术研究所”, 为版画教学和版画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0年至2003年是曲靖版画发展的复苏期, 虽然产生的作品数量有限, 但也时有力作产生, 李俊华的《针叶林》、朱锐的《空谷牧音》入选第十五届全国版画作品展;李俊华的《唐风》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版画作品展, 获铜奖;朱锐的8件作品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詹骥的《石之六》、朱锐的《彩云之南·红土地》入选全国第二届美术作品金彩奖展览等。

2004年是曲靖版画界难忘的一年, 也是曲靖版画再度崛起的一年, 经过几年对版画创作的反思与全体版画家的奋发, 曲靖版画在这一年爆发了。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李永刚的《高原春秋》获铜奖, 李成忠的《金色阳光》、黎炬的《栖居之七》、杨永胜的《祥云飘过》、朱锐的《云南印象·西蒙》、詹骥的《游春·留痕》、李俊华的《栖息地》、陈凯的《秋荷》、薛丽的《山妖之六》入选, 这些作品同时入选“建国五十五周年一年美术作品展”, 李永刚获一等奖, 其余全部获二等奖。“卧薪尝胆, 潜心创作, 克服浮躁, 深入生活, 引入新机制。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为动力, 以‘三贴近’为创作原则, 甘愿寂寞, 耐得住寂寞, 用五年十年的时间铸剑, 用可持续发展观奠定基础。民主的学术氛围与奋发的创作激情对接, 尊重人才, 尊重艺术规律与完善机制, 做好服务相联, 短短五年再创佳绩。”[18]

同年, 杨永胜的版画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台湾国际版画及素描双年展”;黎炬的《阅读城市》入选“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李永刚的《高原春秋》入选韩国“中国美术今日展”;李俊华的5件版画作品入选“第二届云南青年画家提名展”;杨永胜、黎炬、李俊华、詹骥、朱锐、陈凯等画家的多件版画作品入选“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版画精品展’”, 作品赴欧美巡回展出;詹骥的《石之六》等10件作品入选香港东方艺术《东方版画》……

这一时期, 曲靖版画家创作的作品, 都是基于生活的感受, 但不是对生活客观的模仿与翻版, 是把艺术对现实的关注转化成为艺术对现实的提问。曲靖版画家在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以个人化的方式将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视觉图像传达给大众, 他们不仅关注现实生活, 更加关注社会, 关注历史, 关注环境。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对国家、民族等问题的思考也是被关注的焦点, 从而产生出一大批优秀的版画作品。

“21世纪是一个科技数字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 科技的发达使不同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为便捷, 尤其是今天, 成熟的网络技术使各方面的信息传送突破了国家、宗教、地域的界限。各种纷至而来的具有着巨大传播能力的图像正以不可逆转的强劲势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 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及时尚观念。人们已经不再满足陈旧、单调的文化图式, 而需要切入当代并能打动现代人心灵的多元化、多视觉的新兴文化与充溢着富有人情味、个性鲜明具有时代特征的图像符号。”[19]在这样的时代, 曲靖版画和作为个体行为的画家们要进行怎样的思考呢?

近年来, 曲靖版画进入一个多元发展的时期, 无论在艺术思想、观念, 还是在组织管理、技术革新等方面, 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各个画家在风格与内涵、技法和个性化的追求等方面都各自拉开了距离, 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学术性是这一时期的追求。

艺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 向综合、多元发展是必然的, 而且曲靖版画的发展经历过低谷时期, 要我们思考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我们知道要告别“美丽、丰富、神奇”, 但我们依然生活在这个“美丽、丰富、神奇”的地方, 如何在这样的地域文化上开拓新的可能, 是每一个画家必须思考的问题;版画家们各自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受, 重新认识社会、历史、环境、国家, 可能才是对版画的多方位、多层面的开拓和发展。

杨永胜, 多年来对版画的研究与实践做出过许多成绩, 在新的历史时期, 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 2004年获得美国福特基金会国际全额奖学金, 前往美国夏威夷大学攻读MFA学位。在留学期间, 也经常关注曲靖版画的发展, 积极创作版画作品参加国内的一些美术作品展, 并在留美期间三次参加夏威夷大学艺术系研究生作品展, 作品在当地的英文报刊上发表;参加檀香山华人美术作品展, 两件作品被火鲁鲁市政艺术项目收藏;2009年9月在夏威夷大学艺术系举办个人作品展。作为曲靖走出去的版画家, 他将多年对版画的研究和曲靖版画的优势带到美国, 并在留学期间发扬光大, 无疑是曲靖版画界的骄傲。

青年版画家中, 一直非常活跃的人物还有:李俊华, 从十一届全国版画展开始, 作品频频入选全国美展, 《唐风》获铜奖。从曲靖师范学校毕业工作后, 因为对版画的热爱, 又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版画专业学习, 2000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传统版画高研班深造, 专门研究传统木刻, 并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传统版画十人展;2009年又考上云南艺术学院版画研究生再度深造。在新世纪, 不断对新材料、新技法进行研究与探索, 使云南的绝版木刻技法在传统水印版画中得到发展, 开创了绝版水印木刻的先河, 代表作品有《栖息地》《唤醒沉默》等, 后又迷恋于应用综合材料在版上直接制作痕迹, 同时嫁接绝版木刻技法进行新的探索, 代表作品有《城市碎片》系列版画作品。从题材上对城市发展中的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 作品构图新颖, 色彩丰富, 版画语言明确, 只有走向综合, 才能产生这样的图式。尽管作品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但这样的实践与探索, 无疑会将绝版木刻新的可能推进一步。

黎炬, 在新时期的创作中, 无论在艺术思想、观念还是技术革新等方面, 都在进行全方位的转型与思考, 在风格与内涵、技法和个性化的追求等方面都与其他画家拉开了距离。以明暗、光影的写实技法为语言手段, 创造出《栖居系列》《城市风景系列》《肖像系列》《灿烂阳光》等版画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应用的还是绝版木刻的技法, 但在材料应用、印制方法等方面又有很多创新之处, 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学术性是他在这一时期的追求。

詹骥, 曲靖版画的青年画家代表之一, 大学阶段的严格训练使他形成了扎实功底, 后又参加南京艺术学院版画研究生班的课程学习, 对版画有较好的感悟能力与创新意识。他版画创作虽数量不多, 但幅幅掷地有声, 以质量取胜。近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 创作出如《游春·留痕》《寒梅冬馨》等, 以夸张的语言体现出画家灵动的创造意识和绝版木刻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在《反击·羽》《迷彩·靶场》等作品中, 表达的人物大气、简括、精纯, 性格开朗粗放, 在技法处理上既大气又精雕细刻, 具有一种力量感和阳刚之美, 又具有现代品质、丰厚的文化含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李永刚, 曲靖版画的青年版画家代表之一, 从事版画创作以来, 题材基本都是以丰富的地域资源为主线, 作品风格独特、重气势、布局雄奇, 大都采取全景式构图, 吸收传统绘画因素, 往往采用高远的布局法, 将峰峦起伏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动物巧妙组合。并应用绝版木刻技法, 以奔放、变化的刀法, 在多变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应用中表现出优美的节奏、旋律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品有《高原春秋》《高原幽梦》《高原赞歌》《静观·味象》《高原》等, 其中《高原春秋》获第十届全国美展的铜奖。

从以上画家与作品可以看出, 目前曲靖的版画创作在多元发展, 各个创作者在风格与内涵上逐步拉开距离, 强调作品的学术性, 强化作品的精神内涵, 努力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

过去与未来是一条无法割断的链, 每一位版画创作者在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回顾是为了今后的发展道路更加清晰, 总结是为了今后的版画创造者更好地提高自己。我相信, 曲靖的版画家们在今后一定会不断进步, 不断努力, 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力作, 曲靖的版画事业未来一定会上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摘要:曲靖的现当代美术, 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 是曲靖版画整体发生改变和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曲靖版画, 可谓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获奖、入选的优秀作品数量多、质量高, 忧的是全国的版画发展出现整体“下滑”的趋势。21世纪, 曲靖版画进入一个多元发展的时期, 无论在艺术思想、观念, 还是在组织管理、技术革新等方面, 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各个画家在风格与内涵、技法和个性化的追求等方面都各自拉开了距离, 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学术性是这一时期的追求。如何在这样的地域文化上开拓新的可能, 是每一个画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几代美术工作者以多彩的画笔, 挖掘地域文化的造型语汇, 创造了一大批从内容到形式具有自己风格和学术品位的版画作品, 奠定了曲靖版画在中国的地位。

关键词:当代版画,地域文化,民族风情,艺术思想,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2]李忠翔编著.云南版画五十年[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9.

[3][13][14][15][16]段锡.云南美术50年[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9:71, 85, 85, 79, 79.

[4]郝平.生命的记录谈郭游的版画创作[J].艺术界, 2002 (3) :81.

[5]郭游.从郝平的版画创作谈开去[DB/OL].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o&dname=F G3Q541&xpos=18, 2008-05-28.

[6][7][8]曲靖版画院编.曲靖版画院画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1.

[9]1999北京艺术博览会, 曲靖画院介绍.

[10][12]李换民.螺旋形地上升[J].版画艺术, [年份不详] (36) :10.

[11]陆宗铎.中国版画的百花齐放[J].版画艺术, [年份不详] (36) :14.

[17]李小明, 张鸣编.云南版画论丛[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

[18]范利军.成功后的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 1996 (5) .

上一篇:纤维分解下一篇: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